百草园读后感(精选17篇)
读后感可以从个人角度出发,表达自己对作品的喜欢和不喜欢之处。写读后感时应注重用词准确、生动,并尽可能展示个人对书籍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下面是一些具有独特观点和深度思考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百草园读后感篇一
今天,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一部佳作,《朝花夕拾》。这本书大家应该也不陌生。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写了鲁迅小时候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无忧无虑的生活,在百草园里听着蝉的歌唱声,抓着蟋蟀,三味书屋是鲁迅学习的地方,他在那里读书,练字。他的老师对他十分严厉,正所谓严师出高徒。
读完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我读懂了鲁迅学习为什么那么好,不是一味地学习,而是要多实践,他在百草园里学习了很多天然的东西,不会想我们现在那样在家里宅着。大自然他本身就是一本书,只要读懂了他就好比走向了成功的大门。在三味书屋里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这些都是只有实践才能学好的.道理。
读书能使人懂得许多知识,让我们一起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的翱翔吧。
百草园读后感篇二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三味书屋,是一个让人讨厌的地方,跟百草园来相比较,三味书屋真是个烂地方。然而老先生我自认为还是不错的,因为还是实事求是,并没有什么不懂装懂。三味书屋有时候好,有时候不好,好的是可以让我们学习到更多知识,不好的事把我们“捆绑”了起来。
实际上两个地方是通过明显的比较,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写出了小孩子们对于三味书屋的厌恶。这只不过是我自己的认为,可是我也认为有另外一种想法,就是写和统一的方式。写出了在欢乐的百草园生活中也同样对于读书的追求。但是仍然不知道鲁迅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想法。
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文章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被父母,家奴管着。回忆起我的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小时候,在田野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花一会儿就枯萎了,但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
如今,田野上了造起了楼房,而我在紧张的学习之中,因此感受不到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却仍旧向往着,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读过文章后有了许多感动。虽然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乱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百草园读后感篇三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隔了七八年,其中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生活而写的。鲁迅先生小时候很喜欢到家后面的百草园玩,百草园就像是他的乐园,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当他被家人送去三味书屋学习时,也还是很喜欢玩。文章中写到,鲁迅先生的老师读书读得正入神时,鲁迅先生就照着书本画绣像,画了一本又一本。小时候的鲁迅虽然调皮,但他拥有一个多么快乐的童年啊!
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是多么的有趣,多么的充满生机!我外公也去过那里游览,听外公说,百草园只是一个杂草丛生的小园子,不是很漂亮。可是为什么鲁迅先生说那里是他的乐园呢?我想,是因为鲁迅先生在里面拔何首乌,拔木莲,捕鸟......每天过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尽管小园子只有一些野草,也给鲁迅先生带来许多乐趣的缘故吧!
比起我们现在的童年生活,我觉得鲁迅先生的童年更为快乐。我现在已经是六年级的小学毕业生了,我和我的同学都忙着为小升初作准备。像我,大半个暑假都在上补习班,还要天天做题。童年时的鲁迅先生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用为学业而烦恼。
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对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向往。我真羡慕小时候的鲁迅先生啊!他的生活充满了趣味。我也想像鲁迅先生那样有自己的小乐园,拔何首乌、木莲,捕鸟。可以无忧无虑地过我的童年,那该多好呀!
百草园读后感篇四
这段时间,我阅读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收获真多!
百草园是鲁迅小时候的一个小乐园,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野草、野花、中药等植物。鲁迅还听说何首乌根有点像人形,吃了便可以变成神仙。
百草园里不单有植物,还有动物,比如:鸣蝉、黄蜂、云雀、蟋蟀等小动物。后来百草园卖给了朱文公的子孙了。
百草园夏天的鸟鸣,冬天的云雀,都给鲁迅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就到了三味书屋。
书屋是鲁迅读书、学习的地方。这里和百草园可完全不同了,它是“全城最严厉的书塾”,不但有戒尺,还有罚跪的规则。在书屋里只能攻读经书,别的学问是不能问的。难怪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呢!
在书屋的后面有个园子,当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学生就会偷偷地溜出去玩,真是有意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里,鲁迅用朴实的写法,描绘出了百草园是妙趣横生的儿童乐园,也表达出了书屋对学生的束缚。
百草园读后感篇五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百草园》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最近读了一本叫《数学百草园》的科普图书,里面的内容让我受益非浅,仿佛自已在数学与图形中漫游。
本书讲的是各种各样的例题,如公元年数与干支的换算,几何等一些数学知识,都有文章详细解说,让我能更加理解书上的例题和知识,一旁画有解图,可以让我越读越有味儿,它引起了我对数学的兴趣,使我能把书中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上。书中的'知识也并非全都是数学,包含了一定量的天文、地理、语文、历史、科学、物理、化学、魔术,甚至还有一些民间发生的关于数学的事,所以知识极其丰富,有些被深藏奥秘让我很难理解。作者以幽默的语句来解答我通常会觉得自己在看童话书一样妙趣横生,但又不失深奥和逻辑。在我看来,原本很枯燥的圆周率和数学计算也被作者写的极富有趣味,奇妙而又深不可测,所以这本书容易让我广泛使用知识,激发了我的潜力,现在我觉得,其实数觉也并没有我想像中的那么难。
在数学中,能从基本的数学常识中看出复杂的理论,能从不可能中看出可能,能从简单的问题中看出那题的解法。在数学家的眼中,最最基础的理论也可以衍伸变化出高深的数学问题。数学的领域是无穷广阔的,真正的关键在于自己,若我们用心观察四周的事物,抓住平凡的事实,思考、探索、发掘,会发现数学是耐人寻味且无所不在的。数学家的眼光从洗衣服中都能看见数学的影子,那么我们也一定能够从其它事情中看到数学,久而久之,就会慢慢理解数学,喜欢上数学。这样,数学就不再是让我们绞尽脑汁去思考的难题,而是生活中处处都有的小精灵。
百草园读后感篇六
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表达了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文中,充分描绘出百草园这个荒原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不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时候了,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老师的家的书房。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工作。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百草园读后感篇七
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花壳,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
百草园读后感篇八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中写了他从无忧无虑的百草园到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的事。
百草园是鲁迅儿时的乐园,里面的一花、一草、一木,对鲁迅来说都有着无穷的乐趣。在里面,可以爬上石井栏,口渴时可以摘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似的覆盆子,含在嘴里是满满的甜蜜。可以在冬天支起架子捕鸟,可以翻开砖头找蜈蚣,也可以在里面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那些无忧无虑的生活,没有忧伤,没有焦急,没有痛苦,就像一个梦,儿时的鲁迅则是梦中的人。许多年过去了,他仍然没有忘记这个梦,所以他把这个梦记录了下来,在闲暇时可以再次浏览,重温那儿时的记忆。
但是好景不长,他被家里人送去了全城最严厉的书塾——三味书屋,开始了自己的学业。每天都要和令人厌烦、绕嘴的古文打交道,而百草园因为没有人去,也逐渐变得荒芜了。三味书屋的后面也有一个园,但在里面得到的乐趣是远远不如百草园的。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无趣的,但鲁迅先生却很怀念那个令人厌烦的地方,他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也成了他一生所怀念的人。
读着这篇文章,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鲁迅先生以孩子的角度来写,读起来丝毫不吃力,感到十分亲切。文章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封建教育给孩子的摧残的批判。
我们也有自己的“百草园”,也有自己的“三味书屋”。那些深藏在我们记忆中在“百草园”发生的事情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我们到了中学,要在“三味书屋”中奋斗,让我们珍惜这六年的岁月吧。
百草园读后感篇九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园中淘气天真的小孩子,观菜畦、吃桑葚、听鸣蝉与油蛉和蟋蟀的音乐会,看黄蜂、玩x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到在书屋读书习字,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课上偷偷画画,到书屋的小园玩耍。无一不体现出小孩子追求自由,热爱大自然的心态,也表现了社会对孩子们的束缚。
读了《藤野先生》这一篇让我联想到了在中国抗战期间,有一位加拿大的医生,他叫白求恩,他来到中国努力的工作,最后却因为在手术中感染病毒而去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百草园读后感篇十
这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写的是鲁迅童年的生活和学习,回忆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并不是简单的勾勒,却也没有浓浓的笔墨,而是流露着童年的快乐,甚是打动人心。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这些景色,不仅让鲁迅回味,更让我心动。我想鲁迅的童年,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甚至有点怀疑鲁迅童心未泯。而当鲁迅上学后,也并非不快乐,而让人觉得是另一种趣味。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这是鲁迅的话,让人看了,先是一笑。并不是笑鲁迅的无知,而是对他求知的肯定和赞赏吧,再者是一思,那就是对怪哉的思虑了。能让人深入其境地去感受这篇文章,我觉得是最大的成功。
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年过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是那么真挚,仿佛就在眼前,看在眼里,刻在心里。我想,这不只是因为实有其事,更重的是鲁迅对童年的怀恋和憧憬。
扑蝴蝶、捉鸣蝉、采荷莲这是谁没有的童年?课堂开小差、收藏爱书、问一些无厘头的问题又有谁的童年没经历过呢?可是,又有多少童年留在心底?又有多少童年被遗忘?童年,留不住,最后只洒落在记忆的长河上。
人生固然是美好的,可怎样去感受,怎么去理解这些美好呢?文章虽然没有提到任何的观念,可是却不禁让人深思,对童年的深思,对人生的深思。或是记忆,或是怀恋,总是美好的,就算是曾经瑕疵。悠悠童年,承载着太多的美好和思念,我们真应当去好好感受。
我再次拿起书读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像是走进了百草园,走进了三味书屋,走进了童年。
百草园读后感篇十一
最近我读了“百草园”这本书。翻开书本就像进入了一个大花园,里面盛开着一朵朵美丽芳香的花儿,每一朵都那么美、那么感人。不过我这只小蜜蜂还是对”唯一的听众”这朵花情有独钟!
文中的“我”是一个五音不全的人,他的琴声让家人烦躁不安,于是,他只好独自去林中练琴。在这里,他遇上了他唯一的听众:一位老妇人。可惜她是一个聋子。在她的陪伴下,他慢慢改变了!他每天躲在林中刻苦练习,最终他的琴声竟得到了家人的一致赞扬。在一次与妹妹的谈话中他才惊讶地得知老妇人非但不是聋哑人,还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但他依然守着这个秘密,对着她拉琴,他唯一的听众。
是呀,在每一个人身处困境、被别人冷落和否定时,总要有那么一个支持他、鼓励他的人,让他重拾信心。
铺满了落叶的.树林里,鸟儿捏着嗓子细细的叫,阳光洒在金色的提琴上,悠扬的琴声在林中荡漾……。它告诉人们成功源于重拾信心的坚持,源于那给你无限力量的引路人。
百草园读后感篇十二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这里,便是鲁迅儿时的乐园——百草园。
有趣的昆虫,奇特的植物,长妈妈关于美女蛇的故事,在下雪时捕鸟……这,构成了鲁迅多彩的童年。通过初读这篇文章,我体会到了百草园对鲁迅的吸引力。
鲁迅后来去三味书屋读书,他的先生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先生博学、质朴、方正,对学生也是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在当时的封建教育制度下,如此开明的教书先生又有多少呢?正是有先生这样的人的教导,鲁迅才会成为如此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看到鲁迅对百草园的描写,就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小区里和小伙伴们一同玩乐的情景:我们到处跑来跑去,爬树、疯闹,有时还拔一些小草撕成碎丁“炒菜”或磨成末捣成“草药”,抓蝴蝶,互相讲故事……多么美好的童年!想想都觉得好玩,我想:若干年后,我估计也像鲁迅先生一样,对这段童年生活仍能记忆犹新。
看了这篇文章,我仿佛看到了我的童年,我的小学生活……
百草园读后感篇十三
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百草园》。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新的世界,接触到了新的生活。
在故事里我好像看到了在弹玻璃瓶的小男孩,头发乱乱的妇女、在演唱的夫妻、小巷里的盲人、贫困的穷学生……生活是多么快乐且悲伤啊!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弹玻璃瓶小男孩和贫困的穷学生,我先说说弹玻璃瓶的小男孩吧。夏季的一个傍晚,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妇女在一片空地上玩。那个小男孩在弹玻璃瓶,总是弹偏了,“我”走过去想教他怎么弹,可没想到他是一个盲人……。夜色笼罩下来,“我”准备回家了,刚走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碎裂声。这个故事告诉我: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放弃,坚持下去就是胜利的道理。
一位穷学生为了凑足来年的学费,决定推销一些商品。推销商品很困难,有时不得不向别人讨些吃的来充饥。有一次,他向一户人家要些吃的,开门的是个小女孩,他心想:天下男孩哪有向女孩讨东西吃的?于是他只要了一杯开水。小女孩知道他非常饿,拿了一杯水和几块面包给他。许多年后,小女孩生病了,没有医生可以治好她的病。她的家人听说一个医生医术高明,便把小女孩送到那儿,他们付不起高额的医疗费……小女孩病好后,护士把医疗费用账单给她,她几乎没有勇气打开,但最后还是打开了,只见签名栏下写着:一杯开水和几片面包已足够偿还所有的医疗费了。她的眼里含着泪水,顿时明白了一切。
百草园读后感篇十四
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觉得那百草园的描写真是趣味无穷,乐意融融啊。
那里的一草一木在儿童的眼睛里都无不充满了生机,无不透着灵气。你看,百草园的描写: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由低到高,形成一个阶梯样式分布结构,具有文学艺术中的建筑美。作为一个儿童由低处向高处一层层向上爬就象爬楼梯一样,逐一去欣赏真是“乐”于其中。
另外,本文的色彩美,也独具一格,譬如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色彩鲜艳,红绿相间,将百草园勾画成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将一个儿童放置在这样的环境中让他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真是妙哉啊妙哉!
百草园里好吃的有桑葚,何首乌、覆盆子,这些吃的怎么不会激发天真的孩子极大的“乐”趣呢!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如他“好奇”去寻找人形何首乌根弄坏了泥墙,也符合儿童的心理。百草园里的动物对鲁迅更有极大的诱惑力:由于好奇心引诱,他才在认真地观察之后,写出了“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窜”向云宵里去了。蚰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蝥从后巧喷出烟雾“等优美的句子。并且鲁迅先生还在描写中充分调动了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器官,把百草园的行、色、味描写得一应俱全,怎能说不是一个“乐”园?这也足见他对这些动物有着多深厚的感情。
哪怕是生机灵性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的冬天,百草园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也是个乐园,在这里不仅可以拍雪人,塑雪罗汉,雪后还可以去捕鸟,那个乐啊自然不必形容。
啊!百草园,真是一个儿童“吃喝玩乐”的理想天堂,这是其乐无穷啊!
百草园读后感篇十五
百草园——儿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乐园。这里有草有树有花有果有虫有鸟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农村的孩子在这里是可以“大显身手”的:上树爬墙是孩子的拿手好戏,捉虫捕鸟是孩子的最爱;鬼故事更是让孩子既爱又怕,欲罢不能。脏吗?土孩子土孩子,不脏不净,吃了没病;环保吗?没那个概念;动物权利的保护呢?连听都没听说过,玩腻了处决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不论春夏秋冬,玩就是孩子生活的全部。
谁都愿意玩,可问题是谁都得长大,即使一百个不情愿也不行,上学是每个孩子不能回避的问题。鲁迅对上学很不理解,作了很多猜测,一言以蔽之,上学是惩罚,并且满怀依恋的告别自己的百草园。每看到此,我不禁会心一笑,多么真实的描写呀,完全是一个孩子应有的表现。我们现在知道,受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可是入学的时候绝大部分孩子都不认为是权利,被大人死拉活拽扔进学校,哭得天昏地暗的。
三味书屋是另一个世界,不能再无拘无束,而是要讲规矩了。这是不是摧残孩子的天性呢?也不能这么讲。
人类进化成人的标志之一就是文明、文化和规则,这是作为社会人的必然。如果谁想完全按天性行事,那他只能去到深山老林里去过原始生活。是古往今来的知识和成文不成文的规则让一个个小顽童和小吃货变成知书达理的谦谦君子和窈窕淑女。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味书屋是对百草园的深化提高和升华,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
当一个人成年之后再去回忆上学前后的点点滴滴,一定会非常亲切,让学生时代为以后留下更多更美更充实的回忆。
——致渐行渐远的童年!
百草园读后感篇十六
鲁迅先生真可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他在这区区一篇散文中,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在鲁迅描写他捕鸟的时候,运用了准确的动词,如“扫”、“支”、“撒”、“系”、“牵”、“拉”……在曾学过的《风筝》疑问中,鲁迅在描写“我”毁坏小兄弟风筝时,也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这些动词不仅能够形象生动描绘出情节中人物的动作,更能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文章丰富多彩。
在这篇散文中,有一段文字堪称绝佳啊:“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但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段文字,用一组连词写出了百草园中十多种景物,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抓住形态和色彩写景物;通过声音、动作和形态写动物,栩栩如生,给人以奇幻的如至仙境的感觉。后来作者又用“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十分自然的承接了文章的两大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即符合条理而又不显生硬,这样的过渡无人能比啊!
在鲁迅到三味书屋后,往日的快乐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则是学习的枯燥,而鲁迅却竭力从中寻找乐趣,如寻蝉蜕、苍蝇喂蚂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童心童趣。我多么羡慕鲁迅啊,现在的学生哪里还有这份玩的心?绕口的英语,深奥的数学,难懂的文言,复杂的历史……虽然这么多的任务都要做,但还是应该像作者那样,偷点闲,适当放松一下,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时代的回忆中“上点色”。
好好体会一下这篇文章吧!青年人会引起共鸣,中年人会勾起回忆。这大概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妙处吧!
百草园读后感篇十七
我全神贯注地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是鲁迅写的。
鲁迅家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子,相传叫百草园,那是鲁迅的乐园。鲁迅常来这里捉虫子。传说在百草园里有一条赤练蛇和美女蛇。鲁迅小的时候是在三味书屋上学的。出门向东,不到半里,就是他先生的家。第三间是书房,墙上有一块匾,匾下是一幅画着梅花鹿的画。
三味书屋
我去了百草园。百草园非常大,园子里有一口井,还有一座假山,山上有很多野草,旁边是很大的一棵香樟树。园子那边有几块菜地,种着许多白菜。
我还去了三味书屋。正中央有一个匾和一幅画。中间是先生的座位,旁边是学生的座位。鲁迅座位在墙角。为了不让自己迟到,鲁迅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
百草园
我对鲁迅的印象很深刻。因为我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旅游过,还读过鲁迅的文章。谚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很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