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孩子正确的爱心得体会(精选22篇)
心得体会是对某个事物、经历或者事件的感悟和思考,是通过对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而得出的结论。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都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些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成长和进步。写心得体会应该注重积累和总结,多思考并及时记录自身的感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如何给孩子正确的爱心得体会篇一
随着家庭教育理念的转变,现在的家长更加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自尊心培养。夸奖是一种有效的肯定和激励方式,但是如果夸孩子的方式不当,会适得其反,让孩子陷入困惑和自我怀疑中。下面我将分享我在夸孩子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注意夸奖内容的具体性。
当我们夸奖孩子时,要注意夸奖内容的具体性。只是说“好”、“棒”、“厉害”等词语虽然可以给孩子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但是对于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并没有实际的帮助。相反的,我们应该关注孩子具体的行为和成就,例如“你做完所有的作业了,很努力,很认真”、“你完成了这次数学测试,并在平时练习中取得了进步,真的很棒”等。这样的夸奖方式能够让孩子了解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需要加强。
二、避免夸奖过度。
在夸孩子时,我们应该避免夸奖过度。虽然夸奖是一种可以增强孩子自尊心的方式,但是如果夸奖过度,反而会让孩子的自我认知偏差或者产生虚假的“高自我评价”。因此,在夸奖孩子时,我们要客观评价,不能过度吹捧,要根据孩子真实的表现给予适当的夸奖。
三、注意夸奖的表达方式。
夸奖的表达方式也是关键。有些家长会用过分夸张的语气来夸孩子,有些会在公共场合大肆赞美孩子,这些方式都会让孩子感到不自在和无法接受。正确的夸奖方式应该温和自然,不需要过于强调,“对,做得好”、“辛苦啦,棒棒”的简单语言和鼓励微笑足以让孩子获得肯定和喜悦。
四、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在夸孩子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有些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被过度称赞,甚至会感到情绪上的压力和负担。因此,在夸孩子的时候,我们要留意孩子的反应,以确保夸奖对于孩子的积极人格塑造有益。
五、鼓励孩子自我评价。
最后,我们还需要鼓励孩子自我评价。虽然夸奖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但是让孩子自家较高自我评价是长期的目标。我们可以鼓励孩子自己评价自己,让孩子思考自己如何做得更好,并给予真切建议和支持。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从内心产生自信和自我期待,具有更长久的作用。
总的来说,在夸孩子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夸奖的具体性、避免夸奖过度、关注夸奖的表达方式、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以及鼓励孩子自我评价。通过正确的夸奖方式,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人格塑造,为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带来积极的影响。
如何给孩子正确的爱心得体会篇二
近年来,“双减”成为了中国教育界热议的焦点,指的是减负和减学业负担。这项教育改革措施旨在减轻学生的过重学业负担,促进全面发展。然而,如何正确理解和对待双减,是每个学生和家长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教育改革的目的、家长的责任、学业与兴趣的关系、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正确引导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正确认识双减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们应该正确理解教育改革的目的。双减的目标并非要让学生变得懒散庸俗,相反,它是为了让学生在更轻松的氛围中全面发展。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在完成一项又一项的学业任务上,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交技能。减负不是让学生不再学习,而是提倡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不是仅仅记忆和应试。
其次,家长在正确对待双减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长是孩子的引路人,他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理解和配合教育改革。减轻学业负担和培养兴趣爱好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家长们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意识,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实践、艺术体验等多样化的活动,为他们创造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
第三,我们需要正确看待学业和兴趣的关系。减轻学业负担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学业的要求,而是要使学生更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实际上,即使是在减负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的压力仍然存在,只是变得相对轻松一些。学业是孩子的基础,对于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只有在有了良好的基础之后,培养兴趣才能成为可能。
第四,学生们要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是一种享受,是成长的过程。我们要充分利用双减所带来的机会,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和探索,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把减负当作一种消极的借口,而是要将其视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到知行合一。
最后,正确引导是促使双减需持续改革的关键因素。政府、学校和老师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制定和贯彻有关减负和减学业负担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平台,为学生们提供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和多元化的学习途径。同时,老师们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通过灵活的教育方式和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
总之,正确理解和对待双减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更轻松的氛围中全面发展。家长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配合教育改革,正确引导孩子在减负的情况下培养兴趣爱好。学生们则要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提升自己的能力。政府、学校和老师也要承担起责任,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只有共同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如何给孩子正确的爱心得体会篇三
孩子从小就有自己的兴趣,而这种兴趣是他们对某种领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表现。正确的教育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特兴趣,引导他们在所感兴趣的领域里探索和学习。作为教育者,我们应了解孩子的特长和喜好,并在这个基础上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只有让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获得成就感,他们才会更加自信和愿意去学习。
二、提供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以父母、老师或其他家庭成员为榜样。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良好品德和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始终保持自己的修养和纪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同时,我们也可以引导孩子从其他榜样中学习,例如通过阅读和观看相关的故事和影视作品,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审美能力。
三、启发思考。
教育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是灌输式的,强调记忆与应试,而忽视了思考和创新的力量。我们应该通过提问、讨论和实践等方式,激发孩子的思考欲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去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创造力,从而让他们在未来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关注情感。
情感是人类最重要的需求之一。正确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我们应该以关爱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情感体验,并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支持和鼓励。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我们要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情感变化,并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只有建立良好的情感连接,孩子才会感到被尊重和理解,并且愿意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和成长中来。
五、促进合作。
合作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孩子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合作活动、分工合作等方式,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在合作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意见,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我们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让孩子学会奉献和关心他人的需要。只有通过合作和奉献,孩子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并培养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能力。
结语:正确的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注重每一个细节。培养孩子的兴趣、提供良好的榜样、启发他们的思考、关心他们的情感和促进他们的合作能力是争取正确教育的重要方面。我相信只有打好这五个基本点,才能真正让孩子得到全面而正确的教育,成为有用于社会,有思考力、创造力和责任感的人才。
如何给孩子正确的爱心得体会篇四
夸奖孩子是家长教育子女中重要的一环,但是夸孩子也有讲究,否则反而会适得其反。正确夸孩子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自信和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本文将从认识孩子、夸孩子的时间、夸孩子的方式、夸孩子的内容、夸孩子的效果五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正确夸孩子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认识孩子。
在夸孩子之前,家长要先认识孩子,了解孩子的个性、优点和不足。孩子的性格各异,家长要因势利导,用不同的方式去夸奖孩子。家长还要识别孩子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孩子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批评和指导,帮助孩子更好地进步和成长。
夸孩子的时间不要太频繁,也不要太机械化。夸孩子时,应该是在孩子做好了某件事情、做出了某种表现之后,及时、真诚地表达赞美和鼓励。这样可以使孩子更加有成就感和动力,也可以让孩子明确自己做对了什么、值得赞美的地方在哪里。
夸孩子的方式也很重要。父母要用平等、尊重的语气和态度与孩子沟通,在赞美孩子时不要过于张扬、浮夸,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真心和关爱。夸孩子时也应该注重细节,让孩子知道自己究竟哪些方面做的好,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动力。
正确夸孩子的内容要与孩子的实际表现相符,不能过于虚夸或是无节制地夸孩子。夸孩子的同时也要合理地控制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夸孩子的内容还可以与孩子的兴趣爱好相关,对孩子的兴趣爱好进行积极鼓励,帮助孩子更好地展示自己所擅长的领域。
第六段:总结。
正确的夸孩子方法不仅可以让孩子更加自信和积极,还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夸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身体语言、表情、音调等细节,以真诚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去夸奖孩子,不仅可以让孩子快乐地成长,也可以让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和谐。
如何给孩子正确的爱心得体会篇五
近年来,夸孩子的方式成为了家长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夸孩子,顾名思义就是表扬孩子,让他们得到肯定并鼓励他们更进一步。然而,如何正确地夸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需要家长们有一定的心理学和育儿经验。本文将以“正确夸孩子心得体会”为主题,探讨正确夸孩子的目的、方法和重要性。
夸孩子并不只是单纯地说几句好听的话,正确夸孩子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发展和自信心。夸孩子能让他们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和支持,增强他们的信心,进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这样孩子们就会更有动力去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同时,夸孩子也能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这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发展极为重要。
正确夸孩子的方法体现在多方面,明确的表扬、具有指导性的表扬、及时的表扬等等都是正确夸孩子的方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夸孩子也需要注意方式和语气,不能过于强调竞争和比较,以避免引发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家长应该注重夸孩子过程中的语气和表情,语气平静自然、如实表达、用具体的事例夸奖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真诚的赞美。
中国有句老话:“人心齐,泰山移”,正确夸孩子的重要性也是如此不可或缺。夸孩子能抚慰他们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兴趣,帮助建立他们的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这些都是正向的影响。同时也能刺激孩子的自我肯定感,增强自信和自尊,配合积极的教育方针,这些都是培养孩子的内在优点和品德的基本步骤。
然而在夸孩子时也要注意不要夸大其词,否则就容易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认识,影响他们的成长。过度夸奖反而会使孩子变得自满,失去了努力学习的动力,认为什么事情都无所谓。这样反而会削弱孩子的信心和热情。因此,在夸孩子的过程中,要做到全面的评价,科学地给孩子提供正确的反馈。
最后,正确夸孩子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首先,要多说孩子的优点,同时指出孩子不足的地方,这样才能让孩子从不足中找到改进的动力。其次,夸孩子的程度要适度,要根据孩子实际的表现来进行评价。最后,要注重肯定背后的努力和重视孩子的付出,这样才真正发扬孩子的优点和挖掘孩子的潜力。
总之,正确夸孩子很重要,它关乎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更关乎到家庭和教育的重要性。正确的方式夸孩子能够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品质和自信心,而错误的方式夸孩子则可能会阻碍孩子的成长。面对孩子们,家长需要以心换心,用正确的方式夸孩子,培养孩子们具有良好的品质和价值观,让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如何给孩子正确的爱心得体会篇六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它关系着每一代人的成长和未来。正确的教育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获得成功。然而,教育并不只限于课堂和书本,它需要全面的发展,包括思维能力、人际关系、道德素养等。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总结出一些正确教育的心得体会。
首先,正确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爱好,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计课程和教学方法。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因此,教师应该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发掘潜能。
其次,正确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化,学生需要具备创新能力来适应未来的挑战。教育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勇于尝试,并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机会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此外,教育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允许他们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正确教育应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仅仅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是片面的,教育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包括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学生应该学会与人合作、分享和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并取得成功。
此外,正确教育也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和成绩固然重要,但身心健康的底线更应该得到重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并提供适当的帮助和引导。学生也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只有身心健康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最后,正确教育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道德是人们在社会中应有的行为准则,它关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并遵守道德规范,培养他们的同情心、责任心和公平正义感。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讨论和实践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总之,正确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的关键。学生是未来的希望,他们需要得到适当的培养和引导。教育者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道德修养的新一代人才。
如何给孩子正确的爱心得体会篇七
作为父母或者教育者,我们都希望能够正确地栽培孩子,让他们成为有道德观念、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然而,正确栽培孩子的道路并不容易,需要我们花费大量心力和时间。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于正确栽培孩子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正确栽培孩子的第一步。首先,我们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我们的言行举止应该符合公正、诚实和尊重他人的原则。此外,我们还要教育孩子区分善恶和对错,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正确认识事物,他们将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方式。
第三段:培养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
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素质。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我们不能对他们百般挑剔和批评,而应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同时,我们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问题,遇到困难时不仅要听取他们的意见,还要给予他们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他们才能从中学习并逐渐成长。
第四段: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和社交能力。
培养学习兴趣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关键。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尝试各种活动,让他们找到自己喜欢的事物,并坚持下去。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的社交能力对他们的将来有着重要影响,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并教导他们与人交往的技巧,培养他们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第五段:密切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
正确栽培孩子需要我们密切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我们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安全。同时,我们还要定期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和需求。此外,我们还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其他有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让他们全面发展。
结尾段:总结观点。
通过正确栽培孩子,我们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正确栽培孩子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和社交能力,同时密切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只有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和关注,我们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并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何给孩子正确的爱心得体会篇八
孩子,是每一位父母心中的宝贝,我们都盼望着她们茁壮地成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了老师之外,父母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至关重要。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最深的体会是:
家是孩子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绝不能经常在孩子面前拌舌头吵嘴,那样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自卑甚至厌恶的心理。不仅会疏远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在同伴之间还可能会出现偏激行为现象。给孩子一个安全、舒适、温暖的家,是教子的第一步,家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在这方面,我们是以实际行动让女儿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
女儿从3周岁起上幼儿园,步入正规的教育系统,我们要为她的人生的第一步打好基础,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她一些优良品德,借此也可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当代独生子女的通病。比如:给她讲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并付诸于实际行动,让她知道尊敬长辈的道理;告诉她帮助别人是件很开心的事,让她知道应该助人为乐;在和小伙伴之间嬉戏时要相互谦让等等。闲暇时,常和女儿做连句的游戏,我说上句:“妹妹摔倒了。”女儿连下句:“我马上把她扶起来。”……乐此不疲。
成人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孩子是否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人重视与否,教育方法正确与否,首先是观念问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学习上不断加大压力,生活上关怀备至,却将良好行为习惯置之脑后,听之任之。我认为孩子爱劳动良好习惯尤为重要。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勤劳的品德,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等良好素质和各种能力。因此,在我女儿很小时,我就开始让她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收拾玩具、穿衣、洗手绢、洗袜子、整理床铺等,当然,孩子干活常常不一定能够干不好,就此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评价他们。只要孩子作出了努力,家长就要充分肯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需要孩子付出很大努力。
在学习之余要注意让孩子适当放松,每晚抽出半小时进行散步、慢跑,并利用这一时间,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并经常和孩子谈心,随时观察其身心的变化,善于利用生活小事,敞开心扉,学会用欣赏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善于捕捉她身上的闪光点,不要将子女与别人的孩子相比,将子女的现在和过去进行比较,纵向看进步,及时发现和肯定自己孩子所获得的任何一点成绩,使孩子感受到我们的赞美和鼓励,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的心田是敏感的,撒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开出什么样的花果,就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因此,我真诚地希望家长们撒下的是美丽、善良、友爱的种子。让美丽、善良、友爱的花开满孩子的心田。不要让“望子成龙”的心理变成孩子的压力,顺其自然,因材施教,让孩子轻轻松松学习,要相信: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如何给孩子正确的爱心得体会篇九
师生关系对于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的人生轨迹都与教育工作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师生双方的相处方式却并不总是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和谐。那么,实际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建立?师生如何正确相处?在我的带领下,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第二段:尊重是相处的基础。
在师生相处中,尊重是双方应该始终遵守的原则,因为只有尊重了对方,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需要,并且耐心地指导他们,以帮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而学生应该尊重老师的敬业精神,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向老师提问并尽力回答老师的问题。
第三段:平等沟通非常重要。
在平等的沟通中,双方互相倾听并尊重对方的意见,这有助于建立互信和信任的关系。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通过沟通互动,了解彼此的想法,找到共同的话题。老师可以向学生询问他们对课程或特定主题的看法和意见,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向老师提供反馈,以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意见,并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和指导。
第四段:建立信任是关键。
建立信任需要时间和努力,而建立信任的关键是保持透明,在行为和言语上始终如一,不轻易否认或背叛承诺。老师和学生之间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环境,让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舒适区内,自信地表现自己。同时,老师要以身作则,承诺他们言行一致,言出必行,不轻易打破自己的诺言或承诺。学生也应尝试让老师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行为,积极参与课堂及活动,并尽可能地完成分配给自己的任务。
第五段:结论。
总体而言,师生之间的相处需要尊重、平等沟通和信任。尊重让双方理解和尊重彼此,平等沟通建立了互相倾听和理解的机制,而信任则铸就了一份牢固的关系。当师生之间有了和谐的关系,教学变得更加互动、生动有趣,学生也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帮助与指导。希望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能从中受益,共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对这些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也至关重要。
如何给孩子正确的爱心得体会篇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角色至关重要。家长除了要保障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外,还需努力栽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道德品质。然而,如何正确地栽培孩子成为很多家长困惑的问题。我作为一个有着多年育儿经验的家长,总结了一些关于正确栽培孩子的心得体会。
首先,合理规划孩子的时间和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时间和空间规划应该符合孩子成长的需求和年龄特点。在孩子小的时候,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让他们有独立探索的空间。适当引导孩子参与户外活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孩子的时间规划上,要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由的玩耍和游戏,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同时,家长也要给孩子合理规划学习时间,确保他们能有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其次,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遇到问题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不要过度干预,给孩子留出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第三,倡导尊重和互助的价值观。孩子应该从小就学习尊重他人,不论是老师还是同学、家长还是陌生人,都应该给予尊重。同时,家长也要教育孩子互帮互助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关心他人并乐于助人。通过提醒孩子“要对别人友善,别做伤害他人的事”,逐渐养成孩子尊重和互助的良好习惯。
第四,树立正确的奖惩机制。父母对于孩子的行为理应有明确的奖惩机制。但是在使用奖惩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过分严厉或过分放纵。奖励孩子的行为应该真诚且适度,并与孩子的努力和成就相匹配。对于孩子的错误行为,家长应该适时给予批评和惩罚,并告知他们错误的原因和后果,引导他们进行反思。
最后,家长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会通过观察家长的言行举止来模仿学习。因此,家长需要时刻提高认识,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亲子关系的美好与和谐,建立在家长的言传身教的基础上。家长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修养,提供优秀的典范给孩子,以期让孩子栽培出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正确栽培孩子不仅需要家长的关爱和付出,还需要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家长要合理规划孩子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倡导尊重和互助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奖惩机制,并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只有家长运用正确的育儿方法,才能培养出健康、积极、有责任感的孩子,为他们走向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给孩子正确的爱心得体会篇十一
孩子不听话确实很令人头痛,家长们该说些什么才能让孩子听从吩咐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父母如何正确批评孩子,希望能帮到你。
不要说:“你怎么这么懒?自己多动动脑筋!”,不妨说:“这是你的作业,我相信你会有办法的。”
“许多家庭里,一提到作业,孩子就头疼,有的甚至放松功课,此时给予孩子太多帮助,反而会帮倒忙,应尽量让孩子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子有方》一书的作者史维亚•雷姆指出,首先,让他知道你相信他的能力,明确规定一个学习制度,并给他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远离兄弟姐妹的吵闹声,远离电视。孩子写作业时,不要在他身边转个不停,这会助长他的依赖心理。孩子拿不定主意时,可适当给予指导,然后走开或坐到一边。千万不要代替孩子写作业,那样只能导致他不学无术。要让写作业成为孩子每天的例行常规。
不要说:“赶快收拾好房间,不然不客气!”,不妨说:“快(或是十分钟内)把房间收拾好,为你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家长们往往对孩子空发威胁,难以触及孩子的改过之心,结果很快使威胁演变为一场家长与孩子间意志的较量。”《说不的孩子》一书的作者杰米•温德尔说,“不要给孩子最后通牒,不妨对孩子说:如果玩具和衣服都摆放整齐,你的房间会更漂亮!”
不要说:“起床!再不起来就别指望还会有人叫你。”,不妨说:“早上好,已经7点了,现在该是你干什么的时候了?”
父母为孩子承担了太多的责任。孩子在长出门牙前一直都需要哄着才肯起床,他们自然便从经验中判断,父母还会一如既往地哄他们起床。“唠叨不会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内尔森说。礼拜天,教教孩子如何克服早上起床时的忙乱。比如,前一天晚上就教孩子把干净衣服准备好,把书本装进书包;给孩子买个闹钟,让他自己学着定时间。
让孩子决定好自己该做些什么而不是要让孩子做些什么。告诉孩子如果错过了公交车或校巴,你不会开车送他上学。当然这一招只有孩子能步行上学或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前提下方可奏效。
不要说:“你怎么老是这样?真笨!”,不妨说:“好好想想现在该怎么办?”
“父母如何处理孩子的小意外(从洒了牛奶到损坏了玩具)关系到孩子对父母的亲密与疏远与否,信任与反感。”家庭精神治疗家、《自律》一书的作者内尔森说。有时家长免不了要骂孩子,夺过孩子的卡通画,或是不帮他们倒牛奶,可是这种严厉的行为难以令孩子变得更加小心谨慎。如果对孩子大声斥令“马上清理干净!”这种清理似乎更像是惩罚,而不是孩子对自己行为理应承担的责任。让孩子也参与对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无需责备,只需让他知道问题需要解决。
不要说:“什么时候你才能懂得,你也该为家里做点事情呢?”,不妨说:“你得把碗筷摆好,我才开饭。”
让孩子们认真干点家务可能会遭到拒绝。不妨向孩子们明确规定,什么时间由谁做什么事。让孩子们参与制作一张职责表,然后张贴起来,如果有谁没完成任务,就让吃点小苦头,作为给他的一次教训。比如,孩子不肯摆碗筷,就不让他吃晚饭。态度要坚决,即使让孩子饿着肚子上床睡觉。孩子如果又把脏衣服随地乱放,这时,不要叫嚷着让他把衣服捡起来,只给他洗放到洗衣房的衣服。如果女儿想穿那件她最爱穿的衬衫时,发现它是脏的,她自然就会懂得该怎么做了。
如何给孩子正确的爱心得体会篇十二
如今,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物品。它不仅可以用来拨打电话和发短信,还可以拍照、听音乐、玩游戏、浏览网页等,几乎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万能神器”。但是,同时也有很多人对手机的使用习惯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沉迷网络、熬夜玩手机等,给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学习、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正确运用手机,更好地控制手机情况,是我们必须具备的一个意识和能力。
第二段:了解手机对身心的影响。
在正确运用手机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手机对身心的影响。当我们使用手机时,会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比如产生辐射、影响视力,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等。同时,我们还需要认识到,手机使用过量会导致身心健康问题,比如头痛、眼干等症状。因此,正确运用手机不仅是一种必备技能,更是一种必须要具备的生活素养。
第三段:学会自控。
我们需要学会自控,尤其是在遇见一些诱惑的情况下,比如无聊的时候、工作学习遇见难题的时候,我们需要做到自我控制。比如,停止出色闲杂的浏览,减少无意义的点赞,控制自己在看新闻时的时间。并且在睡觉的时候,更好是尽量将手机远离床铺或者关机,以免手机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影响。
第四段:合理分配时间。
合理分配时间同样也是我们正确运用手机的一个重要步骤。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通过合理分配时间,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提升自己的技能上。比如,如果要学习知识,我们可以选择图书馆或其他安静的场所,将手机放到一边,避免被其带来的干扰。如果要做一些有计划的事情,我们可以选择将手机设置成勿扰模式,以免被不必要的信息干扰。
第五段:制定具体的规则。
最后,我们需要制定具体的规则来指导正确运用手机。比如,我们可以为每天使用手机设定时间段,规定每天使用手机的最大时限,或者规定不能在某些特定时段使用手机等,让自己心中有底,从而更好地控制手机使用。总之,我们只有制定了具体的规则和执行计划,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第六段:总结。
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离不开手机的支持,同时我们也要有正确的观念来运用好手机,不让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负担。我们需要学会自控、合理分配时间、制定具体的规则,共同维护我们的身心健康,更好地创造美好的生活。
如何给孩子正确的爱心得体会篇十三
一、远离手机。现在科技发达,每家每户的手机都不止一部手机了,所以在孩子成长阶段,尽量让孩子不要玩手机。
二、多与孩子沟通。和孩子沟通能够促进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交流,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说话能力,所以多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三、不要太宠溺孩子。孩子在需要这需要那的时候,不要全部都拿,要试着告诉它这是有什么作用,可以不可以拿在手上玩等等。
四、不要太早给予孩子沉重的学习负担。虽然孩子是应该从小要抓起,不过小编还是认为量力而行,切记不可以强迫于孩子。
五、要了解孩子对于什么感兴趣。从孩子感兴趣的方面来入手,看孩子对什么感兴趣,不要强迫孩子做不喜欢做的事。
多和宝宝对话
宝宝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孩子只能用一点声音或者一些行为来表达自己,不过并不代表孩子不能理解你的语言,父母们可别小看了孩子的智慧。如果你经常对宝宝说话,宝宝肯定会对他记住的语言做出回应的,而且当宝宝听到越来越多的词汇,对他们的大脑也是一种良好的刺激,促进宝宝的被动记忆,得到孩子长大了学习语言就很容易了。
鼓励宝宝的探索行为
当宝宝学会走路后,他们的强烈好奇心也会随之出现,一看到有趣的东西就想过去摸一摸、碰一碰。虽然在这样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危险的行为,但是这却是宝宝认知世界,学习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父母们应该要鼓励孩子的这些行为,只要做好安全措施即可。
学会陪宝宝看电视
小孩子对电视都有着莫名的兴趣,很容易被电视中的画面所吸引,可是有些电视内容不适合宝宝,而且放任孩子独自看电视还容易影响视力。因此,家长应该学会陪伴宝宝看电视,让孩子以正确的姿势观看,观看正确的内容。这样不仅能满足孩子对电视的兴趣,还能让孩子从中学到知识。
让孩子的生活有规律
有的家长由于工作繁忙,自己的生活没有规律,使得孩子也跟着家长这样。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有影响,还会影响到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塑造,对于以后培养孩子的优良习惯十分不利。因此,家长应该注重起孩子的生活规律,让孩子在规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有的父母自己没有教育的经验就喜欢去照搬别人的教育方法,但是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性格、发育速度等等各个方面。因此,要想得出一套最好的教育方法,就要结合孩子的自身情况,从别人的教育方法中找到相应的教育策略。
1.溺爱型:父母对孩子过分宠爱、迁就、无原则地满足于物质刺激,视孩子为暖房里的花朵。
2.奢望型:父母忽略孩子的自身素质、能力和实际情况于不顾,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子女身上。
3.糊涂型:家长以世俗的观点,教育子女常从错误的实用主义和个人利益出发。
4.矛盾型:父母或长辈们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常常各执一词,各行其是,互相指责对方。
5.惩罚型: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哲学,不分青红皂白,均采用辱骂痛打的做法逼迫孩子就范,从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
6.放任型:父母对孩子只管吃喝,不管其思想、道德、学习、劳动、心理等方面的人品、人格的培养,也从不认真地与孩子交流、谈心,完全放任自由。
7.不良型:父母行为不检点,思想意识落伍,使孩子从小潜移默化,深受其害,助长了孩子阴暗的落后心理。
8.畸缺型:单亲和离异家庭父母对子女缺乏健全的爱护和教育,导致孩子心理的畸形早熟或自卑感。
9.反复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常常凭自己的突然兴起,毫无规律可循,朝令夕改,使孩子无所适从。
10.庇护型:父母只看见自己子女的优点,无视他的缺点错误,助长了孩子的骄纵心态。
11.赶潮型:社会上流行什么时髦的做法和吃香的专业,父母就全然不顾孩子的客观实际,也强迫自己的孩子效仿。
12.自卑型:无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能力,对孩子的各方面要求不高,只希望子女能早日完成学业。
诸如此类的认识和错误的'教育方法,实在难以培养出与现代科技、文明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的合格的接班人。
(1)做人诚信原则:家长在孩子面前真正树立了一贯讲真话、实话,言行一致的好威信,那么孩子的纯洁心灵内也就树立诚信可贵的丰碑。
(2)正确导向原则:家长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期望目标发展,千万不能误导。
(3)启发调动原则:善于启发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把孩子的学习、做人、劳动、生活与责任心教育有机结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4)要求适度原则:根据子女本身的兴趣和特长,制定适度目标和要求,要符合孩子本身的发展水平。
(5)理性施爱原则:喜欢孩子但不能溺爱,保护孩子但不能包干,逐渐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独立自主的能力。
(6)教育一致性原则:坚持“教”与“养”的原则一致,家庭与学校的原则一致,父亲与母亲的原则一致。
(7)教育循序性原则:根据子女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因情施教,杜绝“拔苗助长”。
(8)平等互学的原则:父母与子女之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互相之间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彼此在教育与被教育中共同提高。
如何给孩子正确的爱心得体会篇十四
1.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孩子结束一天的学校生活回到家里,家长自然要监督孩子尽快把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做好,使孩子养成回家后马上复习当天功课的习惯,这样容易巩固已学的知识,孩子会产生一种学习有收获的喜悦心情。
家长应妥善安排孩子的学习和娱乐。既要保证孩子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要让孩子有玩的时间。当孩子完成了作业,引导孩子听听音乐、学学绘画、练练书法,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这既使孩子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让孩子养成讲求效率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是相辅相成的。紧密相连的。不能把它们分开,如果你的孩子的学习习惯很差,那你就要多花一些时间陪他,引导他,陪他一起看书,一起写字,一起做作业……也许你认为这样太麻烦,不,这只是一个阶段,你陪他一段时间后,就会有效果的,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急躁,你急了,孩子也不会安下心的,总之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需要家长细心地辅导,耐心地指导,多表扬,多鼓励,少指责,少批评。不知我说得有不有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就喜欢干自己感兴趣的事,这是父母引导孩子学习的有利条件。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说:“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学习兴趣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要让孩子学习好,首先就要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才抓住了教育孩子的根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学习有极大的兴趣,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要多鼓励,多表扬,多找他的闪光点。不要放过每一个值得表扬的机会,如,孩子某一天拿起笔在乱画,你就利用这个机会对他说:“你真能干,知道用笔画东西了.”孩子在看小人书,就说:“哎呀,我儿子(女儿)真乖,知道自觉地搞学习,我真喜欢这样的儿子(女儿)。”如果孩子好动,不要光责怪他,而要对他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如果改掉缺点,你就是最棒的了.”当孩子取得了一点成绩后要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要让他知道成功是多么快乐,于是他下次会照样去做的。
如何给孩子正确的爱心得体会篇十五
这句话的知识背景是现在的脑科学和心理学研究结果,明确表明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天才,天才是通过早期的教育的结果。
现在孩子的生命潜能的开发点比较幸运。在早期,天才有时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东西为什么让他心情激动,让他有创造力,全身心的热情投入到他要干的事情中。一些所谓的天才只不过是因为:一是早期智力开发比较早;二是一些人的情商比较高;三是经常怀着朝圣者的热情沿着同一个方向去做工作,最后把这个工作做到巅峰状态。后来别人描绘说他们是天才。
实际上天才是教育出来的,一个人沿着有价值的方向把自己激励起来。在他的精神世界中,自己能说服自己燃烧起来,怀着朝圣者的热情去做事情,称之为天才。
实际上在人的初生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别是微乎其微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只要我们教育得当,把孩子培养成天才是完全可以的。
我们的传统观念认为: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情绪是人与生俱来的,这是一种正确的认识。
理智是人后来训练的。一个人的成长,情绪是动力,理智就像一个车的方向盘和刹车,如果没有良性情绪的话,孩子的潜能被埋没,孩子的行为没有动力。如果形成消极情绪:紧张、焦虑、烦恼、自我价值低下、无奈无助,一个人在消极的状态下学习是没有可能性的。他的信息接收源就死了,大脑的思考模式就中断了,如果再打骂,消极的痛苦感觉就会跟学习连到一起。一学习这种消极的痛苦感就会出现,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重者就会厌学。
教育孩子,引发孩子的良性情绪是根本法则,这个法则被破坏就不能教育好孩子。只有在积极情绪下才能教育好孩子,尤其学习更是如此。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中找到快乐这叫兴趣,它是指做一件事本身给人以快乐,童年时孩子是凭兴趣做事情的。
兴趣最原始的模型是,在一个婴儿眼中看到成年人做这件事情的快乐感觉。他引发了孩子本能对这件事的感觉:有趣味,有意思。一旦形成习惯找到兴趣那就更有意思了,然后反反复复练习同一行为,做得多了,做起来胜任了,就会产生愉快、产生快乐。如果孩子的学习没有培养出兴趣来,那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孩子是通过行为和感觉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出来的。
情感的力量:一是兴趣,兴趣是做事情本身能找到快乐;二是做一件事情的结果能获得父母的承认,获得快乐,孩子就会反复去做。
孩子的第一天性是讨好,通过父母对他的态度来决定自己的行为。通过父母为自己所做出的努力,父母表达一种爱的情感,激发出孩子的感恩的情绪,才会使他去努力做事情。讲道理激发不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发奋学习只有如下原因:
(1)学习等于快乐;
(2)父母的良性供养——鼓励、确认;
(3)父母无条件的爱,激发孩子的感恩心理。
05、教会孩子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
我的基本教育观是一个精神上的人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自尊心,它是人的脊梁骨;二是自信心;三是责任心。在孩子眼中世界是陌生的,培养孩子自信心最好的方法是鼓励,当孩子的这三个方面都建立起来后教育起来是很容易的。
我教育女儿时,每天让她记录班里发生的好事及一天的收获,就是让他找到快乐,愿意到学校,到班级去,逐渐培养他好好学习的习惯。
如果缺了确认、表扬与鼓励,就像把种子放在干燥的土里不施肥、不浇水、不见光,他就不可能“发芽”,不会有上进动力。
最初孩子不懂什么叫有兴趣,不懂什么是好与坏,他的.生命本能是让父母高兴。他认为让父母高兴的标准就是父母的确认、表扬和鼓励,父母的确认、表扬、鼓励是原动力。反过来父母的否定、批评、刻责是孩子成长的下拉力。如果一个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他就不会有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如果这三方面没有建立起来,父母说什么都没有用。
如果允许你选择的话,一个孩子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才叫幸运?我认为最幸福的家庭是父母高成就,而且会教育孩子;其次是父母低成就,会教育孩子。但这样家庭的孩子一定要学会超越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下面就是最不幸的孩子:
(1)父母高成就,不会教育孩子;
(2)父母低成就,不会教育孩子。
我们之所以把工作学习当作正事,把打扑克玩当作游戏,这都是家长们灌输给孩子的。
如果我们让孩子们意识到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那父母就不用费心思去教育。索鲁门斯基说过一句话:“教育孩子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大人们只要伴随他成长,让生活变成游戏,孩子对一切都会感到有趣。
一位曾经培育了七个优秀孩子的母亲,是这样做的:每次她洗衣服时,都给孩子准备一个小的搓衣板、洗衣凳和小的洗衣盆。她把洗衣服当成一种快乐,也让孩子们从中体会到快乐。是我们的父母们使孩子们意识到学习很痛苦很难,造成孩子的紧张压力情绪,以致学习不好。
所以,在早期教育中,必须在游戏中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再后来激励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兴趣和快乐,这样才有可能学好。人是一个有机体,他是严格按照“逃避痛苦,追求快乐”的原则做事的,家长们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
我们的父母在孩子早期教育中为了爱孩子,所有事情都不让孩子做,正是我们的这种爱无情地剥夺了孩子探索自己生命中的痛苦经历;使得孩子失去自主性,完全被动地接受。
人要建立责任心,首要前提是:只有在自我作主时才能建立起来,否则就不能建立起来。父母做了很多事,最终把孩子培养成为废物,这个世界上有成就的人实际上没有哪个是焉头搭脑的。即使是那个深思沉稳寡言少语的人,也不是那种每天痛苦的表情。如果那种忧伤痛苦的情绪占据了一个人的心灵,他的整个心是停滞的。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生命,必须都有独立承担个体生命中痛苦的那种经历,然后才能获得经验教训、才能理解生命。我曾经跟我的一个研究生说过一句话:“你恐怕惟一不能够超过我的就是你没有吃苦经历。”在零下十几度的宿舍里睡觉,除非你旅游上北极或其它地方,这种经历你恐怕一辈子都不会有。晚上打来一盆洗脸水,第二天早上用比砖头都硬的冰来洗脸。这种经历恐怕你永远都不会有,因为你生活的条件永远都不允许。
那么,孩子的生命是他自己的,必须他自己来体验。否则,你要替他做了一切,就剥夺了他的自尊心、剥夺了他的自信心、剥夺了他的责任心。这就等于你做了不该做的事,那么同时还剥夺了他成长的机会。
幸运的孩子是父母在“无意中”做对了。所谓“无意中”就是说父母没有学过什么教育学,没有听过亲子讲座,父母是无意中做到的。它不是自然的选择,而是意想不到的。
我觉得我们兄妹六人被培养起来,纯粹是父母无意中做对的。读了卡尔·维特的教育理论和斯特娜自然教育的理论,我发现我的父母在无意中做到了,基本上做到了。在我家对孩子的培养中,自我价值保留,没有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有责任心。但在我的内心中,我母亲是爱我们所有的孩子的。家里六个孩子,我不记得她为我们这些大孩子洗过衣服。她说这是你自己的事,整理床铺,这是你的事,她无意中做到的。而不是说她知道怎样叫孩子有独立性,有自尊心,她没有这个概念,只不过孩子太多了,太忙了。早上起床后,你自己叠被,这是你的事;学习这是你的事。所以,我从小的概念中,洗衣服是自己该洗,没有说是父母该给我洗的,没这个概念。
我觉得,从小的教育,我的父母已经无意中做对了。
如何给孩子正确的爱心得体会篇十六
你觉得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在心里把自己描绘一番,那就是我们的自我形象。
有健康自我价值感的人会感到自己的重要性,他们觉得自己的存在很有意义。他们同样也会尊重他人的自身价值,这样的人会放射出希望、喜乐和信任的光芒。
而那些自我价值感贫乏的人,为他人的意见所左右。当你认为自己缺乏自我价值时,你就不会轻松自然地展现自我。
如何给孩子正确的爱心得体会篇十七
有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常常要求孩子提前学习,并且学习不同内容的课程。有很多学校为了迎合家长的这种思想,加重了孩子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习惯,兴趣和态度。这种情况会剥夺孩子快乐的童年,让孩子失去天真欢快的生活,而且也会对孩子的性格起到不利的影响。
在教育孩子学习的时候如果缺乏演示,缺乏图案,那么孩子会感到非常枯燥,干巴巴的说教索然无味。家长需要培养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致,将游戏,生活融入到孩子的学习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孩子自主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以此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1.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困难,父母不能及时纠正,那么等到以后是很难纠正的。
2.让孩子多经受风吹雨打:要让孩子在“摔倒”的时候长记性,就该让孩子多经历风吹雨打,在不断的磨难中成长,同时家长要给孩子灌输为自己的行为买单的观念。
如何给孩子正确的爱心得体会篇十八
孩子犯错应该批评,但严肃教育并不是劈头盖脸骂一顿那么简单,错误批评不仅不能让孩子进步,反而会使其自卑或叛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如何正确的批评孩子,欢迎借鉴参考。
当孩子犯错后,不要剥夺孩子说话的权利,给他一个申诉的机会,也让自己的批评更有针对性。
当孩子强辩是别人的过错、跟自己没关系时,问问孩子“如果自己是别人,该说些什么”。
在批评孩子之前,先来一番自我批评,拉近和孩子的心理距离,培养孩子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
家长批评孩子最好单独进行,不应该在公开场合,比如公共场所、当着孩子同学或朋友的面、当着众多亲朋的面。
本来一个很小的错误偏要延伸到其他事情上。这样的批评只会让孩子对你抵抗,甚至不承认错误。
批评孩子只评价事实,不分析动机,剥掉孩子最后一丝遮羞布,给他强加罪名,无异于火上浇油。
不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反思错误,而是一味打骂,这种急于求成的批评,往往造成反效果。
父母保持沉默,孩子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家长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孩子自然会很快明白家长的用意。
尽量使用最简炼的语言、花费最短的时间来完成。受批评的感觉总是不舒服的,谁都希望这种感受尽快结束。
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
父母用他人类似的错误行为,暗示孩子不要犯同一个错误,这么做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犯错受批评后情绪往往低落,父母应及时给孩子一些安慰,让孩子感到你们依然爱他。
父母教育孩子时,如果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孩子所想的就不是如何去认识和改正错误,而是寻求庇护。
受到坏情绪影响时,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就不是客观公正的,“你一天到晚...”、“你从来都是...”等指责很可能激化矛盾。
搂着孩子的肩膀说话,或拉着他的手讲道理给他听,用眼睛正视孩子,能达到恩威并用的效果。
批评后加一点鼓励,不仅能促使孩子尽快改正错误,还能引导孩子向自己擅长的方向发展。
如何给孩子正确的爱心得体会篇十九
无条件的接纳基于你的孩子本身具有无限的价值。在无条件接纳中长大的孩子更易于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感。他们在与父母的关系中更有安全感,他们常常对爱的权威做出积极的反应。它至关重要,因为它培养了孩子的安全感,使孩子更愿意敞开自己,能在你和孩子之间建立起更多的信任。
如何给孩子正确的爱心得体会篇二十
※马克认为他上不了大学,因为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个老师总说他很笨。更糟糕的是,他的父母老对他说:“你是个懒虫,你永远成不了器。”
※丽萨的同学总是无情地嘲笑她细细的腿,说她的腿是“鸟腿”!说“你最好在洗澡时戴上雪橇,免得滑倒。”这样的嘲笑一直折磨着她直到初中。如今已经上大学的她还在为她的“皮包骨的腿’烦恼不已,甚至不愿穿泳装。
※凯文的父母经常批评他,使他感到从没做对过一件事。害怕失败的感觉总是在他心里,他感到自己很无能,什么都不敢尝试,觉得别人时时都在挑剔他。他无法面对新工作,甚至交不到朋友。
以上这些孩子让我们看到,他们有的缺乏自尊心,有的却企图以激进、趾高气扬的态度来掩藏自卑感和不自信。
“为什么不自信?‘其实答案就是——因为接纳表明了一个人的内在价值。而上述这些孩子的生活完全依赖于自身的表现,他们认为必须依靠自己来赢得别人的认可和接纳。而不明白他们拥有与生俱来上帝的形象,他们的被爱和被接纳,只是因为他们自身。
上帝那无条件的爱给了每一个人自身价值。”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所罗门王写道,”世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
如何给孩子正确的爱心得体会篇二十一
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尊重孩子的“狡辩”
每当家长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总会找出很多个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时,家长一般都会气愤地称孩子的这种行为为“狡辩”,其实,这并不是狡辩,而是孩子对家长教育的一种反馈。
教育是双向的,家长不仅要教,还要接受孩子的反馈,教育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然而又很多家长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管自己“教”,一点都不在意孩子反馈回来的信息,这样的教育往往达不到家长想要的目的。
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分析并尊重孩子的反馈。
当孩子对我们的教育作出反馈时,我们首先要对孩子的这种反馈作出分析,当然,这种分析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语言进行分析,还要连同孩子的动作及神情进行分析。
但是值得家长们注意的是,不管是孩子的反馈是不是“狡辩”,都务必要尊重孩子的反馈。在上面的教育案例中,当孩子说出“我们班小朋友搜这样说”的理由时,那位妈妈没有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分析,就对孩子大吼,这是不是不尊重孩子反馈的一种表现。所以,这位妈妈也并知道孩子反馈的真正还以----并不认为“你真蠢”是脏话。
可以想象,家长误解孩子的反馈,并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压制,长久如此,孩子就再也不会对妈妈的教育进行积极反馈了。没有孩子的配合,家长势必将更没有办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针对孩子反馈出的问题,对其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总之,不管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作出任何反馈,尊重和认真分析孩子的反馈,都是达到教育目的的首要前提。
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家庭教育不能前后矛盾。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一个人一块手表,当别人问这个人时间时,这个人能够快速而且自信地说出时间;然而,当给这个人两块不同的手表时,这个看表的人反而不能很快地说出时间了。因为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手表现象”,并由此而引伸出了一个结论:在做事情时,只能有一个指导原则或价值取向。后来,人们把这个结论称为“手表定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如何给孩子正确的爱心得体会篇二十二
如何正确和孩子沟通?正确和孩子沟通的方法有哪些?下面本站小编整理了正确和孩子沟通的方法,供你阅读参考。
超理智型是萨提亚所倡导的目标。这种模式建立在高自我价值的基础之上,达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谐互动。这种模式的人言语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觉察,表情流露和言语一致,内心和谐平衡,自我价值感比较高。
例:刚刚考完的孩子一脸不开心的样子,妈妈这时对他说“我看到你一脸的不开心,我担心你,我知道你平时学习很努力,希望可以取得好成绩,我们都希望付出努力可以换来收获,你和妈妈分享一下你的心情,我们可以一起分析一下,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在一致性沟通的状态下,我们尊重自己、他人与情境,容易培养出自我觉察、负责任的、开放的、关怀自己与他人的;有活力的、有创造力的、有生命力的、自信的、能干的、负责任的、接纳的、有爱心的、平衡的;高自尊、有价值的孩子。
超理智型的人忽略自己,内在价值感比较低。言语中经常流露出“这都是我的错”,“我想要让你高兴”之类的话。行为上则过度和善,习惯于道歉和乞怜。例:“妈妈不知道这双鞋你不喜欢,你想要什么样的?我明天就带你去重买。”、“怎么,我给你买的这本书不喜欢?妈妈太没用了,明天我再去买。”讨好型沟通的家庭,表面一团和气,但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个人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孩子在这种讨好型沟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孩子自己很少迁就父母,久而久之,对家庭成员缺少包容力。
超理智型的人则常常忽略他人,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别人。“都是你的错”,“你到底怎么搞的”是他们的口头语。究其内在经历,指责型的人通常孤单失败,但他们宁愿与别人隔绝保持权威。
例:“啊呀!你看你又把衣服弄脏了!成天跟在你后面洗衣服,我是你的佣人啦!”、“你看你又不好好吃饭,什么时候能让我省省心啊!”……这些语句体现出一个共同特征——指责和埋怨。这种沟通往往使家庭中形成“相互指责”的状态,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指责对象,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不欢而散,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成为一个未了结事件遗留下来。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者或逆来顺受,或一味逆反、攻击性强,对子女人格的成长不利。
超理智型的人极端客观,只关心事情合不合规定,是否正确,总是逃避与个人或情绪相关的话题。他们告诫自己:“人一定要有理智”,“不论代价,一定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这类人表面上很优越,举动合理化。而实际上,他们内心很敏感,有一种空虚和疏离感。
超理智型沟通有两大特点:一是夫妻对孩子,夫妻之间往往并不是“超理智”:一是父母“教育”意识、“规范”意识过强、戴着过滤镜看孩子,孩子的一切成就、优点都被过滤掉,剩下的只有缺点和危险,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不忘了敲打、警示、规范孩子。这是一种严重缺少孩子感情的沟通,特别容易产生亲子感情障碍。对孩子的影响有时会看到不少眼前的“良好”效果,但从长远来说,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亲子矛盾往往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
一些孩子在整个中小学期间都可能是一个十分规矩的“好学生”,但在进入社会的关口或以后,可能出现种种适应障碍。而刻板、缺少热情、固执、偏执、社交不良等等,也往往会成为在超理智型家庭沟通下长大的孩子的人格特点。
打岔型的人则永远抓不着重点,习惯于插嘴和干扰,不直接回答问题或根本文不对题。他们内心焦虑、哀伤,精神状态混乱,没有归属感,不被人关照,还常被人误解。
例:孩子说:“妈妈,今天比赛跑步,我得了第一名,真开心!”妈妈说:“哎哟,你看你这身汗,脸上脏的,快去洗洗,穿上衣服,别着凉!”……虽然有问有答,但各说各的,没有互动。孩子说:“妈妈,小区门口新开了一家书店,咱们去看看吧。”妈妈说:“怎么总花钱啊,从有了你,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钱了。你看看现在,一个月生活费几百,你今天买这,明天买那,以后花钱的地方多着呢,省着点吧……”一句话,引出那么多的话和事。打岔型人最大的特点是,听到别人的一句话,立即进入自己的个人世界,看是在处理别人的事,实际上是在处理自己纷乱的情绪。
打岔型沟通主要表现在母亲以及一些过于琐碎的父亲身上,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父母不太关心别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许多意义不大的琐事缠绕,给孩子最大的感觉是唠叨、烦人。表面上,双方都在说话,而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信息根本没有交流;另一种情况就是,家长在喋喋不休,另一种是孩子则陷入烦躁、焦虑,盼望着这种唠叨早点结束,家长说了什么根本没有听进去。这种毫无效果的沟通,不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还会使孩子及早出现对亲子关系的逆反和抵触,容易在成人后出现自信心不足,安全感缺失等问题,以及对应的一些行为问题。她提醒家长,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孩子抵触的是家长的唠叨,根本不会关注家长真正想说的内容,情绪发泄在沟通中占据上风,无法达到沟通的真正目的。
教育孩子的过程,恰恰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一个过程。有的家长把自己生活中的不满和成长过程中的负面能量,不自觉地通过抱怨、指责以及对孩子不切实际要求等发泄、重压在孩子身上,久而久之,会出现和孩子无法沟通,家庭教育无效等情况。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其次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高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做一个能不断学习,主动反思,读懂孩子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