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专业18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学习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升。怎样选取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来写总结?接下来是一些总结的写作思路和指导,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一
各乡(镇)、街道党委,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委和区级机关各部门,区人武部党委,各人民团体: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顺应示范区“二次创业”的新形势,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xx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和《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科学认识形势,明确目标任务。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把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采取得力措施,组织实施一系列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工程,我区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大成就,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农民收入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但是,作为示范区下辖的唯一县区,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示范区加快发展的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农村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农村整体面貌不新;农业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示范效应不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难度较大。特别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已有所显现。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我们面临的形势更为紧迫,任务更为艰巨。全区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清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形势,认真学习贯彻xx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全委会精神,科学分析各方面发展条件的变化,充分认识和利用中省支持示范区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机遇。
(三)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建立和完善地方农业标准。以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园为重点,积极引导园区内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加大投入力度,落实监管责任。禁止非标农药、化肥入区和使用,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打造杨陵无公害蔬菜品牌。抓好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扩大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规模。鼓励开展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和商标注册,实施品牌经营。对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次性奖励3万元;对获得国家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不断加快我区农业生产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战略步伐。
(四)扶持壮大二三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依托示范区“二次创业”加快发展的优势,紧紧围绕农高会和在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使其成为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项目整合力度。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综合实施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等涉农项目工程,建设渠、井、窖相互保障,水、电、路相互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土地质量。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装备水平。积极重视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提高监测水平,完善处置预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灾害处置和农民避灾自救能力。为农业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二)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抓住国家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结合民生八大工程,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以水、路、电、讯、气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以区内两所高校的科研力量为依托,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向以多种合作方式,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落实国家土地流转政策,做好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鼓励农民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方式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支持离土离乡农民自愿、有偿转让宅基地使用权,支持有条件的农民通过房产出租等途径增加财产性收入。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二)健全统筹城乡发展机制。统筹土地利用、城乡规划和产业发展,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二
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党的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改善民生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现结合江门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立足镇情,结合实际,依托资源,发挥优势,把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选择,把发展现代农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把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做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把调整农业结构做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攻方向,把发展第三产业加速城镇化步伐做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坚实基础,把劳务经济做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渠道,把科技推广做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创新思路,落实措施,科学发展,促民增收。
二、增收项目
(一)产业增收项目:基于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确定羊、牛、猪、鸡、鸭、特色种植、设施农业为农民增收的产业项目。(二)科技推广增收项目:玉米地膜全覆盖;?水稻旱育秧技术;稻鸭共育技术;大棚蔬菜。(三)工资性增收项目:一是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经济,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二是强化劳务有组织输出,保证和增加农民工收入。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城镇建设步代,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增收目标
2017年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达到8300元,全镇大多数人民基本过上小康生活。
四、组织领导及增收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增收帮护工作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帮扶工作小组直接抓,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班子、一支队伍”的办法,组织好产业规划的实施;协调解决产业实施中的突出问题,确保各个产业健康发展,力促农民增收。
(二)抓好产业布局。按照“一村一业、几村一业”的产业布局和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产业发展要求,在旱平地、旱坡地较多的村优先发展竹产业基地。在水源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在稳定主粮的同时,实施设施蔬菜、生姜、海椒等特色种植为主。在推进肉羊、肉牛、肉兔、生猪、肉鸡基地建设上,重点抓养殖繁育大户和育肥大户。通过抓大户扩张规模养殖总量,带动小区和专业村的形成。同时走“小群体、大规模”的养殖模式。
(三)加大扶持力度。为鼓励和扶持全镇增收产业发展,在用足用好国家有关农牧业产业各项扶持政策外,镇财政投入农民增收专项资金,其增幅不低于同期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辐度;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对农民增收项目的扶持,尽量争取财政贴息贷款;对农民增收项目所需建设用地,协调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优先审核办理。对村组干部带头上项目达标的经评比年末给予奖励,对群众自发上项目达标的,经评比镇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奖励。
(四)构建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推广龙头企业、专业经济合作社、专业协会和市场经纪人联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多种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提高组织化程度。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引领他们与养殖户形成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强化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普及先进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育科技示范户。同时做好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培育绿色品牌。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强化水利设施建设,建立节水、灌溉、人饮“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提高抗旱防灾的整体能力。二是提升村组公路等级和通讯设施,改善农畜产品流通和出行条件。三是改善市场交易环境,增大市场容量,取缔马路市场,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交易条件。
(六)加强对一体华调查村社农户的帮扶。在帮扶上,由镇政府领导牵头,联村工作组参加,采取“一对一”的帮扶措施,对每一户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增收措施。今年我镇的城乡一体华调查点在大元村1、2社,地处岩区,交通不便,今年力争为调查点硬化水泥路4公里,彻底解决农户出行难的.问题,以此来促进农民增收;二是根据该村产业发展特点,大力发展西瓜产业。由于该村地处321国道旁,一直都有农户种植西瓜的习惯,成熟后直接挑到公路上出售,但由于一直是分散式生产,农户种植效益不高,今年将加强种植指导,增加种植规模从而形成规模效应,以达到增加农户收益的目的。
国发〔2017〕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强强农惠农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保持了农业连续丰收、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好形势,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农业生产开局良好,但在农业连续丰收、农产品供给充裕的情况下,有的方面、有的地区对“三农”的关注度有所减弱,忽视农业的倾向有所抬头。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需求萎缩、价格回落,部分农产品出口受阻,加上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内需减弱,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农业生产效益下滑,农民工就业数量与收入出现“双下降”,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困难加大。农产品生产是保证市场供应的基础,也是农民就业的主要渠道、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一旦出现滑坡,几年内难以恢复。各地区、各部门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当前要在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按照远近结合、内外统筹、区别对待的原则,进一步采取更加有针对性、更强有力的举措,加强市场调控,扩内需、促出口、稳价格,推动农业生产调结构、上水平、增后劲,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发展;通过保就业、重民生、促增收,维护农村稳定。现提出以下意见: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意见》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三
xx乡是传统农业乡,20xx年紧紧围绕市县“绿色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发展”总要求,围绕天芦宝三县交汇的天芦路农旅融合产线环线建设,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机制、狠抓落实,坚持“一村一品”、多村连片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狠抓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强力推进生态农业、林下养殖、新农村建设和民生工程等工作,努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基地、培育主导产业、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在乡村振兴上迈出了新步伐。按照《天全县xx乡20xx年农民增收工作目标责任书》要求,20xx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2800元,比20xx年增长1195元,增长率10.3%,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现将20xx农民增收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我乡认真落实农民增收相关要求,实行乡长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年初专题研究农民增收工作,制定工作计划,由分管农业班子成员负责农民增收工作。充分调动班子成员、包村干部、乡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干部、农业项目业主、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农户积极性,促进科学增收、快速增收、持续增收,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0xx年xx乡重点发展“六个千亩”工程:禾林村大坪山发展高山有机茶1000亩,香林村雷竹、刺巴竹等笋用竹1000亩,禾林、香林为中心的山药6000亩,红岩村发展大马士革食用玫瑰1500亩,六城、上坝、xx为中心的千亩优质稻,香林、共和、小落为中心的千亩土耳苕种植基地。培育雅山药等本地特色品牌,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充分利用国道351线的交通优势,打造以雅山药产业为主题的禾林村山药田园综合体和上坝、六城村稻田公园。挖掘红军文化和土司文化,鼓励倡导有条件的村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乡村旅游。
1、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截至目前,在红岩村流转1500多亩土地种植玫瑰花;上坝村流转300多亩种植荷花;六城村流转70亩养殖小龙虾,流转200余亩准备发展稻田种植,流转200余亩准备发展坡地茶叶种植,流转100多亩发展重楼等林下种植,种植刺梨近100亩;大庙村种植蔬菜70余亩;xx村流转70余亩拟种植金银花,种植土耳苕40余亩;小落、香林、共和等村发动农户种植土耳苕1400余亩;禾林村种植刺梨150余亩;山药种植达到5600余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达到23家;山药、玫瑰花、土耳苕、猕猴桃、重楼等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天全县旭日玫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天全注册,老易养公司、西蜀雅禾山药加工厂正式运营,将促进特色农业全面发展。
2、加快林竹及林下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以环大坪山为中心的生态农业产业园正在筹建;以六城村、大庙村、红岩村为中心的千亩重楼中药园正在形成;以红岩、大坪山一带红豆杉种植准备落地;以大庙村、红岩村、禾林村、香林等村加强黄柏、柳杉、笋用竹种植及管护,林业产业发展迅速。
3、养殖产业稳中有升
天全县新农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大坪山建成雅南猪产业核心基地,目前存栏雅南猪1000多头,是目前雅安最大雅南猪生产基地。红岩村、xx村等村规模养猪场生猪饲养、肉牛、长毛兔、肉兔、林下优质鸡、优质肉羊、生态蜂蜜等养殖产业稳中有升。
4、涉农旅游产业突破发展
山药、高山有机茶、香谷米、猕猴桃、土耳苕、荷花、玫瑰花、重楼、雅南猪等优势农业产业,依托红军文化、祠堂文化、天坑地漏、得天独厚的青山绿水生态资源及国道351线天全段贯通带来便捷条件,山药加工厂、大庙“老易养”、苗溪水库、金银窝水库、麻柳窝水库、杨家祠堂、红军文化遗址等接待外来游客上万人,涉农旅游得到突破发展。
5、积极助推水产业发展
在禾林、香林、共和、小落等村积极利用苗溪水库、金银窝水库、上游水库、山坪塘等进行改造,发展休闲垂钓和溪流冷水养鱼。六城村流转70亩发展稻田养虾,上坝流转70亩种植荷花,发展荷田养泥鳅,助推水产业发展。
6、及时兑付强农惠农政策补贴
落实“一卡通”,完善手续,及时兑付粮食直补、低保资金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补贴,无截留、挪用、变相克扣等行为。及时足额兑付各类补助资金或贫困户“四改”扶贫救助各项资金。
7、积极组织群众就近或外出务工
(1)积极组织农民参加农业局、就业局等部门组织的种植、养殖、缝纫、厨师、电工等技能培训。参训人员500余人次。
(2)及时向农民宣传务工信息,向县内外企业推荐我乡群众务工,组织本乡镇劳动力就地(外出)务工,积极争取并解决了农村公益性项目建设务工人员需要。通过带头人组织、有经验的外出务工者介绍等多种途径,输出劳务人员2500多人次,实现劳务收入7500万元以上。
(3)流转土地发展农业产业,解决部分农民务工。
(4)老易养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继续扩大,增加务工人员。
(5)通过20xx年在我乡实施的“一事一议”项目、新村建设项目、脱贫专项资金项目、帮扶单位帮扶项目、贫困村文化室和卫生室建设项目、交通提升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等项目,项目资金达到2400余万元,有效解决我乡农户就近务工。
8、认真做好农民增收统计工作
认真指导六城村10户国家统计布点和日常基础统计工作,及时协调解决统计布点调查户调查工作遇到的困难问题。
9、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20xx年计划脱贫的24户54人已全部达到“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三有”标准,于10月25日通过我县的验收;计划退出的大庙村、小落村、香林村按“一低五有”标准也全部达标,并于10月25日通过我县的验收,11月1日通过市级验收。
精准因户施策,夯实扶贫基础。帮扶单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逐户走访,建档立卡,制定“一户一策”、“一户多策”帮扶措施,帮扶部门及乡干部与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实行动态管理。
选准发展产业,补齐脱贫短板。采取多个一批的方式,因户因人落实帮扶措施,一是产业发展扶持一批。对于有能力发展种养殖业的,采取了技术指导和物资帮扶相结合,今年已向贫困户发放了猪仔20多头,鸡鸭苗500余只,引导贫困户参与到山药、蔬菜、笋用竹、重楼、土耳苕等种植,并争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和化肥等农资补助;二是就业帮扶一批。通过人事、工会等部门开展培训、就业帮扶,就地和外地解决贫困户就业,解决贫困户参与公益性岗位,动员本乡范围内的合作社、企业、项目施工单位在用工上优先向贫困户提供多个临时劳动岗位。三是设施帮扶一批。
对于住房破损、出行特别困难、生活设施非常匮乏的,解决了住房改造提升,硬化了入户道路,添置了必要的生活设施等,切实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医疗救助和政策帮扶一批。对于看病难的确保医疗救助到位,对于符合低保条件的,政策兜底到位。做到既扶贫、又扶志,帮助贫困群体增强脱贫信心,拓宽致富增收渠道,确保全乡贫困户返贫率为零,且已脱贫户收入不低于20xx年户退出标准,实现了退得出、稳得住、不反弹。
发挥党建作用,建设示范工程。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带动模式,充分发挥专合组织、党员干部和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头作用。六城村以党员干部和种植大户为骨干成员的重楼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抓实干,激发贫困户和群众发展重楼种植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功建成300亩重楼种植产业示范基地。大庙村通过“老易养+合作社+农户”方式,老营养经营解决当地20多人农户及贫困户就业,收购蔬菜、笋子、鹿耳韭等野菜,收购畜禽产品,增加贫困户收入。
10、认真实施基础设施项目
20xx年积极争取实施了农工、交通、农业、卫生、文化、国土、水务、林业及帮扶单位等部门“一事一议”项目、新村建设项目、脱贫专项资金项目、帮扶单位帮扶项目、贫困村文化室和卫生室建设项目、交通提升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等项目,项目资金达到2400余万元,新建大庙、上坝、红岩、香林等村宽3.5米以上水泥硬化路6.5km,加宽了大老路、小落村道路7.1km,新建禾林村大坪山农业公园入口至大坪山山药产业泥结石道路及小落村泥结石道路5.7km,新建生产便道、入户路10余公里,建成上坝、庙岗上、351三个道口,修建堰渠8000多米,修建大庙、小落、香林活动室、文化室、卫生室,解决大庙村安全饮水问题,乡域内交通、水利、教育、民政、文化卫生、电力通讯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明显提升,乡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
11、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农业产业招商引资项目落户建设相关要求,加大对旭日玫瑰、新农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西蜀雅禾公司、老易养公司、瑞毅峰公司、瑞福生公司协调服务力度。
12、加大特色优势产业扶持
对农业重点项目和种养植户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在贷款、用地、水利配套、电力、技术指导等方面重点支持。同时,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重视农业科技人才技术更新,加强对乡村干部、种养植大户的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定期组织部分乡村干部及种养植大户到农业较发达地区实地参观学习,提高科学技能,促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
13、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示范试点和创建“四好村”活动工作成效明显
20xx年,围绕大庙、小落、香林等村扶贫新村建设和六城、上坝、红岩、共和、禾林、xx等村“四好村”建设,实施村容村貌及城乡环境集中整治,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础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新村建设规范有序,引导农民群众追求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扎实树立农村社会新风尚,推动完善农村培训,通过“农民夜校”等形式按期开展农民职业技术、日常技能、文体娱乐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培养有技术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全面巩固省级卫生乡创建成果,全面建成“四好村”,为广大群众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提质扩面、农民增收、“四好村”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1、集中打造一线产业。根据农旅融合产业环线建设要求,将天芦路沿线产业结构调整作为xx乡特色产业环线建设的主战场,把资金、项目、精力集中投放到公路沿线田间地块的产业结构调整中,着力在禾林建设万亩山药产业观光园,上坝建设万亩优质水稻农业公园,在红岩建设千亩玫瑰产业园,在香林共和建设千亩土耳苕示范区,在大庙、六城、红岩建设千亩中药材种植区,在大坪山建设千亩高山有机茶博园,通过一线产业带动辐射全乡产业蓬勃发展,为农旅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农业产业载体。
2、强化沿线节点布局。狠抓沿线节点打造,完成国道351线天全禾林道口、大坪山农业公园道口、上坝万亩优质稻公园道口的景观节点建设;完成沿线旅游标识标牌协调安装;启动禾林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规范山药基地标识牌,建成万亩山药产业园观景平台,山药谷、农业公园、高山有机茶道口山门,农旅融合态势初显。
3、全力提升基础设施。以农旅融合产业环线打造为主线,以大坪山农业公园、禾林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为中心,积极争取各部门的项目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到2020年前力争完成大坪山道路加宽改造,全乡通村道路全面实现双向通行,56个村民小组全面完成通组路硬化。同时,围绕重点产业狠抓产业路、生产便道延伸,不断提升农产品的运载条件和旅客的承载能力。
4、助推产业提档升级。转变农产品传统销售模式,积极探索产业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引进旭日玫瑰、西蜀雅禾等生态农业企业在xx安家落户,生产山药片、山药面、玫瑰精油、玫瑰花饼等精加工产品,争取引进林竹产品、药材加工企业进驻xx投资办厂,不断丰富各产业的利益联接机制;同时,加强绿色品牌创建和特色产品包装,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提升产品外在形象和产品知名度。
5、补齐旅游发展短板。围绕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元素,重点在禾林建设山药美食区;在红岩、xx建设玫瑰特色旅游观光体验区;在共和、香林、小落建设水库垂钓、果蔬采摘区;在上坝六城建设鱼虾垂钓烧烤区;在大庙建设生态康养区,以农家乐、民宿等经营形式让游客吃农家菜、品有机茶、尝特色美食,通过以特色产品销售刺激产业发展,以旅游接待增加群众收入,在全乡逐步形成“以农带旅、以旅促农”的发展格局。
6、深挖文旅特色亮点。深掘红军文化、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底蕴和潜力,对稻香贡米、杨家祠堂、红军总医院,指挥所旧址等特色旅游节点进行提升打造,不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着力把xx打造成为农耕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和家风家教教育基地;同时,依托六城村聚居点资源和xx河水资源优势,开发河道漂流旅游项目,配套建成蓝莓、无花果采摘园,标准化游泳池和儿童水上乐园;积极动员都江堰老易养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继续扩大在xx的康养产业投入,努力打造集生活体验、思想教育、“果—药—蔬”采摘、河道漂流、游泳戏水、骑游观光、康养度假为一体的休闲娱乐环线。
7、狠抓特色会节活动。依托xx产业优势和文化底蕴,筹备举行一批会节活动,如:杨家祠堂祭祖会、金银花采摘节、玫瑰采摘康养体验和二郎山山药节等特色会节,在展现xx产业发展成果和弘扬家风家教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提升xx的旅游品位和农特产品知名度,打造xx特有的农旅、文旅品牌。同时,指导各村开展乡风文明、廉政文化、脱贫感恩等文艺演出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既向群众普及相关知识,又培育乡风文明,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8、拓宽渠道助农增收。依托产业发展,着力实现“寸土生多金”目标,主要有土地流转获租金、务工创收挣薪金、参与发展赚现金、土地入股分红利,不仅把群众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可以根据产业发展前景好、市场优的项目,利用未流转的土地参与项目当中,直接产生效益,还可以让群众在如玫瑰园、荷田养鱼等种植、管护、采挖的各个环节均可获得劳务收入;同时,鼓励和扶持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民宿接待等,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不仅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同时也形成全乡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四
20xx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对农民增收工作高度重视,切实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加强协调,采取农林牧渔业并举,全方位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镇农民收入得到较快提高。现将工作自查总结如下:
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9015元,至20xx年底,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1269元,与20xx年同比增长25%。
年,我镇重点围绕农民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林业、渔牧业、种植业及第三产业发展等方面,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较快提高。
(一)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促增收。立足我镇实际,因地制宜改种市场需求旺、效益较好的特色农作物。通过抓示范、调结构,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稳定粮食生产。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超级稻等为主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改造低产田、提高栽培技术和复种指数,狠抓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单产,增加总产。至20xx年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5440亩,与20xx年同比增885亩,增长1.48%;总产量7362吨,与20xx年同比增263吨,增长2.56%。按当年价计算,20xx年粮食产值2129万元,同比增12.64%,实现农民人均年增收100元。
二是抓好银杏种植基地示范建设。自去年县委、县政府"211"工程实施以来,镇党委、政府紧扣城乡统筹发展这一主题,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银杏产业种植为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生态农家乐和特色生态养殖,促进农民增收。全镇按照"三园一基地"(精品采叶园、精品采果园、精品观光园、优质育苗基地)和"公司+业主"、"公司+基地"、"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银杏产业。目前,全镇共种植银杏15000亩,基本建成林桐山村至圆井眼村、省道片、县道片、明月片四个银杏产业带,实现农民年人均纯增收500元。
(二)抓好养殖业促增收。20xx年全镇水禽产业完成麻鸭出栏108.23万只,白鹅出栏36.34万只,麻鸭保种2万余只(其中保护500只以上的大户5户,共保种5800只);全年生猪出栏4.83万只,存栏3.31万头;肉牛出栏0.2万头,存栏0.24万头.在大区大力发展林下生态养殖,全年肉羊出栏1.78万只,存栏1.03万只;兔出栏2.47万只,存栏1.99万只,同时在老鹰岩村、黄泥沟村、五里桥村、林桐山村新建成现代畜牧生猪养殖小区各1个,实现农民人均年增收800元。
四)抓好劳务收入促增收。加强农民转产转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重点工程和城镇转移,拓宽农民就业门路。20xx年,多次为农民群众提供技术咨询和现场指导,举办各类农业技术专题培训班5期,受训人数1200多人次;全镇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8万多人,劳务收入年增加1000万元以上,农民年人均增加收入250元以上。
(五)落实惠农减负政策促增收。20xx年,我镇全面落实粮食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退耕还林补贴、农机购置等各类补贴支农政策,通过减负促增收。
(六)抓好秋冬种开发促增收。20xx年,我镇积极引导群众因地制宜调整秋冬季农业结构,改种市场需求大、生育期短、见效快的蔬菜等农作物及农副产业生产,广开增收门路,千方百计促农增收。全镇秋冬菜生产年均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秋冬菜总产值年达1700万元以上,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年,我镇的农民增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有如下六个方面:一是随着我镇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农业耕作土地存量将会减少,传统种植的发展空间将变缩小;二是农业生产受干旱、洪涝及病虫害等自然因素制约,影响农业生产效益;三是农业生产投入还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转换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难度较大;四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粗放型经营现象严重,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增收速度缓慢;五是我镇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工作相对滞后,龙头企业少,农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渠道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六是农资价格上升不降,农民对农业投入成本高,农业经费投入还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类试验、示范工作的开展和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等。
(一)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落实好农民增收的工作领导工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协作,完善农民增收措施,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二)合理布局,做好规划。在强力推进大工业项目建设的同时,预留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的空间,对接做好发展特色农业的区域布局规划,以项目实施来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带基地建设,使农业特色产业带建设与全镇的区域布局相衔接,加快我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三)完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发展机制,采取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金融支持、科技支撑、企业和农民投入的方式,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新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对从事优势农产品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以及市场开拓和品牌创建等,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扶持投入,建立重点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奖励资金,通过直补或协调信贷支持或招商引资等,对市场前景好、有优势的特色种养业品种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一批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做大做强我镇特色农业产业。
(四)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环节,着力构建科技支撑体系,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科技推广机构、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的作用,健全和完善我镇农业、渔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技术服务和指导,抓好特色农业示范点(片)建设,突出新技术、新品种的集成示范和配套应用,推动我镇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五)调整结构,培植发展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打造四个银杏产业带的银杏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林业体制改革,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设;抓好畜牧养殖业,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六)加强农民培训及转移就业。要不断地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量化分解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标任务,多途径地有组织的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不断扩大农民的就业和增收空间,积极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五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努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既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又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面临问题
我乡农村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成本不断加大,自然灾害频繁,农民增收乃至“三农”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二是农业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低;三是农民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四是农民劳动力总量大,有效就业不足。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对策
(一)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一是政府要加强引导,依靠典型示范推动结构调整。改变光靠行政手段推动结构调整的作法,创新工作思路,从示范引导入手,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一批,推广一批。通过典型示范,效益吸引,提供服务的方法引导农民主动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形成农业结构调整的浓厚氛围。
二是要在农产品结构调整上,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坚持在名、特、优、新上做文章,引进优质高效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发挥现有品牌优势,促进效益的提升。 三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发挥比较优势,建设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基地。抓规划,抓协调,抓服务,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扩大基地规模,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富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
促进向非农行业转移。同时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增收机会。
(三)加强“双语”学习培训
把“双语”学习作为巩固执政能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点工作来抓,作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
“双语”的学习使用,能有效加强民汉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进民汉之间的感情,拉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经过强化培训和实践锻炼,乡机关、站所干部双语水平明显增强,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在提高基层工作效率的同时,加大党在农村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力度,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四)整合资源,打造特色产业,为招商引资搭建了有效平台 立足我乡特色产业,葡萄、石榴、杏树、红枣、无花果等的果品加工业,确定好自身定位,为企业营造良好氛围;制定优惠政策,为入区企业提供软件保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入区企业打好硬件基础。我乡应加快全乡基础设施建设,铺设人行步道、栽种树木、绿化面积、安装路灯、使全乡的道路全部实现了硬化、亮化、绿化;同时,保证水电暖畅通便利。以期实现“七通一平”,即:通水、通电、通暖、通路、通邮、通讯、通网和土地平整,从而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配套设施,保障了企业的正常生产,为入乡企业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从而为招商引资搭建有效的平台。
(五)积极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一要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要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并进一步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二要强化农村金融服务。要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为广大农村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努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既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又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
《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六
为了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促进农民增收,政府部门出示了指导意见。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级各相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财政厅、省委农工委〈关于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增加农民收入的意见〉的通知》(川办函〔20xx〕8号)、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成都市增加农民财产净收入专项改革方案〉的通知》(成委农领发〔20xx〕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经区政府研究同意,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增强农民财产性收入专项改革,坚持城乡协调发展、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为加快促进农民增收,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不低于成都市二圈层平均水平;农民增收工作区委书记和区长负责制年度考核排名处于全省高收入组前20名。到20xx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1000元,其中: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突破20xx元。到20xx年,实现农村居民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以上,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二)调整农民转移就业结构,强化农民工劳动保障,稳定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
__县政协。
根据市政协统一部署,__县政协组织__籍的市政协委员,对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具体分析。
1、农业生活资料价格持续上涨。据调查,近年来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与前年相比:化肥上涨30%,农药上涨25.3%,农膜上涨30%,种子上涨11.1%。就我县而言,由于农业投入品涨价,使农业生产的亩均成本提高近40元,而去年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等加在一起,农民每亩地得到的政策性增收只有34元,农民种粮所得到的政策性好处基本被生产资料涨价所抵消,加之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不增反降。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从农业产业化方面看,__只有肉鸡、精制米两大主导产业形成了完整的龙型产业链,其它产业链农业技术推广手段落后,农业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导致农业生产水平降低,农业现代化进程减慢。
综上分析,从根本上解决我市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必须要有新思路、新举措,从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1、把推进政府转型作为根本。政府在农民增收过程中虽然起到不定期的推动作用,可是政府要明白自己不能为农户承担利益风险,因此政府不要对农民指手画脚,干预农民的生产经营,而是要把精力放在为农民服务上,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一要做好政策服务。政策是导向,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动力之源。政府就是要集中精力制定具有预见性、贴近农村实际、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减少垄断对农民利益的剥夺与侵害,以政策促增收。二要做好资金服务。没有投入就没有发展。政府要从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农民是促和谐的主体的高度出发,尽可能地增加农业投入,特别是增加农田基本设施、品种改良、农业新技术、农业品牌的投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三要做好信息服务。政府要通过多种渠道为农民提供市场、技术、劳务、销售等“一条龙”信息服务,不断扩大信息覆盖面,让农民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丰富的信息,为农民选择致富项目提供参考意见,引导农民闯市场,在牢牢把握市场主动权中增加收入。
2、把加速结构调整作为重点。要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把结构调整放到县域经济发展中统筹规划,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的总格局中统筹安排。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就是按照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强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扶持县域骨干企业,培育县乡支柱产业,引导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集群效应。同时,按照“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三分之一、发展产业吸纳三分之一、扩大劳务输出实现域外就业三分之一”的目标,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周边地区、南方发达地区和国外市场转移,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关键。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按照培养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的新要求,强化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上下功夫,使农民真正拥有增收的本事。一是在教育培训内容上与时俱进。不论是技术还是品种,都要跟上时代节拍,不能几年甚至十几年一个本子、一套路子,与实际严重脱节,与发展背道而驰。二是在教育培训方式上灵活多样。要坚持电化教育、现场观摩、外出考察、相互交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综合运用,寓教于乐,让知识和本领装满农民的脑袋,让财富和实惠装满农民的口袋。三是在教育培训理念上不断创新。要构建农业实用技术人才“金字塔”,塔的底部是广大农民,塔的中部是农村乡土人才和技术骨干,塔的顶部是专业技术人才和专家学者。政府在强化农民培训中,要引导农民树立科技是致富之源的理念,使农民的优秀分子变成能人,能人变成红人,红人变成领路人,最大限度地推进科技、项目进家庭,切实发挥科技在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
4、把完善发展模式作为载体。
各乡(镇)、街道党委,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委和区级机关各部门,区人武部党委,各人民团体: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顺应示范区“二次创业”的新形势,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xx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和《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科学认识形势,明确目标任务。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把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采取得力措施,组织实施一系列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工程,我区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大成就,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农民收入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但是,作为示范区下辖的唯一县区,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示范区加快发展的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农村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农村整体面貌不新;农业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示范效应不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难度较大。特别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已有所显现。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我们面临的形势更为紧迫,任务更为艰巨。全区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清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形势,认真学习贯彻xx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全委会精神,科学分析各方面发展条件的变化,充分认识和利用中省支持示范区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机遇。
(三)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建立和完善地方农业标准。以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园为重点,积极引导园区内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加大投入力度,落实监管责任。禁止非标农药、化肥入区和使用,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打造杨陵无公害蔬菜品牌。抓好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扩大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规模。鼓励开展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和商标注册,实施品牌经营。对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次性奖励3万元;对获得国家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不断加快我区农业生产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战略步伐。
(四)扶持壮大二三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依托示范区“二次创业”加快发展的优势,紧紧围绕农高会和在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使其成为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项目整合力度。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综合实施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等涉农项目工程,建设渠、井、窖相互保障,水、电、路相互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土地质量。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装备水平。积极重视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提高监测水平,完善处置预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灾害处置和农民避灾自救能力。为农业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二)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抓住国家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结合民生八大工程,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以水、路、电、讯、气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以区内两所高校的科研力量为依托,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向以多种合作方式,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落实国家土地流转政策,做好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鼓励农民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方式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支持离土离乡农民自愿、有偿转让宅基地使用权,支持有条件的农民通过房产出租等途径增加财产性收入。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二)健全统筹城乡发展机制。统筹土地利用、城乡规划和产业发展,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七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这不仅确立了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地位,也同时指明了我们工作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前进的方向。“三农”问题,是一个涉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因此,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去考虑和切入。 对我国来说,“三农”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富民强国的基础在“三农”,重点和难点工作也在“三农”。对此,需要各级、各方面在思想上更加关注“三农”,学会用创新的思路,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去抓“三农”。实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使农业成为效益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农业。创造更多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只有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才能为农民增收、就业增加、财政增长提供可能和条件。“三农”问题是中国在新世纪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上上下下,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全党动员,全民参战,持之以恒。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实际措施的支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笔者认为,在加速中小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基础上,目前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工作。
1、改革土地征用制度。这项改革的目标是把现行的强制性政府征用行为改变为交易性的市场购买行为,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一是要打破国家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按照市场法则解决建设用地问题,让农民代表与用地方直接谈判确定土地出让的价格、出让的方式和出让的期限。二是对土地出让取得的收益除按一定的比例纳税外,剩余部分作为“失地农民”就业和发展的资本。三是对有长期稳定收益的公益性占地应允许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经营和分享收益,当然,还应允许农民把经批准为建设用地的农用地以租赁形式转化为工商业用地。
来的实惠。值得肯定的是,长期以来,教育为“三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新的形势下,教育服务“三农”也正面临新的课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特别应当看到的是,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支撑。然而,现在的事实是,我国的农业科技适应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广大农村不仅缺乏高级技术人才,更缺乏中初级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农民是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细胞,是最为活跃的基本因素。没有数以亿计的农民能动的参与,现代农业就难以欣欣向荣。因此,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要把农村教育的重心调整到面向仍要回乡务农创业的大多数各级各类学生身上,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即农村学校应不应该有自己的办学模式,以及应有怎样的办学模式,关系到学校的健康发展。无论怎样定位,无论什么样的模式,都必须体现大多数学生回乡务农立身的需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从长远看,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提升农民施展才智的能量。只有这样,农民才能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实惠。这就要求农村教育要比过去更加主动地贴近农民,想农民之所想,提供农民之所需。
《促进农民增收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八
今年我乡在县委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县上有关促进农民增收的`文件和会议精神,召开了乡党政办公会专题研究我乡农民增收工作,召开了乡、村、社三级干部大会安排布置农民增收工作,制定了乡农民增收工作方案及其他相关文件,细化了农民增收具体措施。经过自查,现将今年一季度我乡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乡狠抓脐橙产业销售工作,实现脐橙销售农民人均纯收入608元,增加128元,同时狠抓柑桔春季管理,为今年脐橙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今年我乡在抓好农户蔬菜生产的同时,在黄金村新发展了钢架大棚蔬菜50亩,全乡实现农民蔬菜产业人均纯收入60元,增加15元。
三、狠抓畜禽和水产养殖。由于去年秋季补栏工作抓得扎实,今年一季度出栏猪、兔、鸡、鸭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6%,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910元,增加48元,水产养殖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1元,增加10元。
四、狠抓劳务开发工作。我乡今年一季度举行了2次农民工培训,参加培训的有530人次,请了本乡的养殖大户、种植能手、企业老板、创业能人、农技和畜牧技术人员授课,一季度实现劳务开发县外务工人均纯收入1727元,增加57元。
五、培植小微企业。培养乡土创业人才,引回务工青年,实现小微企业及县内务工方面人均纯收入230元,增加40元。
六、统筹城乡发展,落实惠农政策,认真抓好救灾救济、良种补贴、柑桔幼林果园管护补助资金的发放,到龄老人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收益,高产农业创建的农用物资补助等转移性收入带动全乡人均纯收入300元,增加60元。
以上合计一季度实现全乡人均纯收入3886元,同比增加261元。
另外,我们扎实抓了粮油生产、林业工作、土地流转等,为全年实现农民增收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九
、市政府非常重视农民增收的问题,今年又针对“三农”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我们要把认真落实这些政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我市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贯彻到平常工作之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支付能力和消费水平,不仅是扩大内需的短期政策要求,而且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目标。为切实解决我市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的问题,应采取以下五方面的措施。
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只有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拳头”产品,才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方面,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发展特色经济必须因地制宜,立足自身优势。应该说各个乡镇的情况各有特点,既有现实的可凭借的优势,也有潜在的可挖掘的优势,关键是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发现优势,把握优势。比如,张壁古堡所在地――张壁,就紧紧抓住古堡做文章。在古堡周围相继建成旅游胜地,既有历史文化传统的特色,又显示了现代建筑的风格,从而大力发展了本地的旅游业,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物质文化生活。
提高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还要具备全局眼光,尽量避免重复建设,避免产业雷同现象的发生。
三是加大政府推动力度。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来组织发展特色经济,是发展特色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经济的发展壮大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运作,绝不能搞简单化的行政命令。政府要善于通过政策引导来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要善于借助市场的力量,而不能代替市场的力量。要通过政府行为,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实现产业组织制度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模式,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效果显著。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
一是加快龙头企业的培养和发展。龙头企业经营水平的高低,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业绩好坏的关键。因此,当前要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力、辐射面广、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能及时根据市场状况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龙头企业。鼓励并支持工、农和企业联合,发展龙头企业集团,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和带动示范作用。利用多种经济成分发展龙头企业,允许并坚持龙头企业的多样性。不论是哪种所有制企业,也不论其经营方式如何,只要产品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都可以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倡和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实行保护价格收购,按农户出售产品数量返还部分利润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
三是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规模和质量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规模和质量。要按照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原则,选择主攻方向,培育主导产业,切忌盲目扩张和地区性产品雷同。要把培育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开发结合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开发建设农副产品的原料生产基地,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格局,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步伐。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力,最终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率先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增加技术应用和开发的投入,努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应与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十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级各相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财政厅、省委农工委〈关于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增加农民收入的意见〉的通知》(川办函〔20xx〕8号)、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成都市增加农民财产净收入专项改革方案〉的通知》(成委农领发〔20xx〕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经区政府研究同意,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增强农民财产性收入专项改革,坚持城乡协调发展、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为加快促进农民增收,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不低于成都市二圈层平均水平;农民增收工作区委书记和区长负责制年度考核排名处于全省高收入组前20名。到20xx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1000元,其中: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突破20xx元。到20xx年,实现农村居民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以上,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二)调整农民转移就业结构,强化农民工劳动保障,稳定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十一
根据市政协统一部署,__县政协组织__籍的市政协委员,对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具体分析。
1、农业生活资料价格持续上涨。据调查,近年来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与前年相比:化肥上涨30%,农药上涨25.3%,农膜上涨30%,种子上涨11.1%。就我县而言,由于农业投入品涨价,使农业生产的亩均成本提高近40元,而去年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等加在一起,农民每亩地得到的政策性增收只有34元,农民种粮所得到的政策性好处基本被生产资料涨价所抵消,加之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不增反降。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从农业产业化方面看,__只有肉鸡、精制米两大主导产业形成了完整的龙型产业链,其它产业链农业技术推广手段落后,农业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导致农业生产水平降低,农业现代化进程减慢。
综上分析,从根本上解决我市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必须要有新思路、新举措,从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1、把推进政府转型作为根本。政府在农民增收过程中虽然起到不定期的推动作用,可是政府要明白自己不能为农户承担利益风险,因此政府不要对农民指手画脚,干预农民的生产经营,而是要把精力放在为农民服务上,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一要做好政策服务。政策是导向,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动力之源。政府就是要集中精力制定具有预见性、贴近农村实际、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减少垄断对农民利益的剥夺与侵害,以政策促增收。二要做好资金服务。没有投入就没有发展。政府要从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农民是促和谐的主体的高度出发,尽可能地增加农业投入,特别是增加农田基本设施、品种改良、农业新技术、农业品牌的投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三要做好信息服务。政府要通过多种渠道为农民提供市场、技术、劳务、销售等“一条龙”信息服务,不断扩大信息覆盖面,让农民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丰富的信息,为农民选择致富项目提供参考意见,引导农民闯市场,在牢牢把握市场主动权中增加收入。
2、把加速结构调整作为重点。要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把结构调整放到县域经济发展中统筹规划,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的总格局中统筹安排。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就是按照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强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扶持县域骨干企业,培育县乡支柱产业,引导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集群效应。同时,按照“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三分之一、发展产业吸纳三分之一、扩大劳务输出实现域外就业三分之一”的目标,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周边地区、南方发达地区和国外市场转移,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关键。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按照培养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的新要求,强化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上下功夫,使农民真正拥有增收的本事。一是在教育培训内容上与时俱进。不论是技术还是品种,都要跟上时代节拍,不能几年甚至十几年一个本子、一套路子,与实际严重脱节,与发展背道而驰。二是在教育培训方式上灵活多样。要坚持电化教育、现场观摩、外出考察、相互交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综合运用,寓教于乐,让知识和本领装满农民的脑袋,让财富和实惠装满农民的口袋。三是在教育培训理念上不断创新。要构建农业实用技术人才“金字塔”,塔的底部是广大农民,塔的中部是农村乡土人才和技术骨干,塔的顶部是专业技术人才和专家学者。政府在强化农民培训中,要引导农民树立科技是致富之源的理念,使农民的优秀分子变成能人,能人变成红人,红人变成领路人,最大限度地推进科技、项目进家庭,切实发挥科技在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
4、把完善发展模式作为载体。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十二
当前制约我国农民增收的因素是多层面、多领域的,这就决定了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必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侧面、多角度入手。
一、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为农民增收提供产业支撑
1、全面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我国农业结构必须由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元化、高级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要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园艺、水产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力发展名优特稀品种,努力改善农、畜、水产品品种品质结构,提高优质产品比重和产品科技附加值,促进农业向优质化、标准化、安全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政府部门应在税收、信贷、技术引进等多方面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倾斜和支持,以促进其提高带动能力。二是搞好基地建设。各地应在培育特色、创造名牌、扩大规模、提高档次上下功夫,建立起一大批集中连片的各具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基地和主导产品基地。
3、积极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一是要加快农业科技体制创新,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创新体制和机制,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优化农业科研资源,加大研发力度。二是要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要解决先进农业科技成果与农民的对接问题,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开展农技推广和技术服务,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改变大部分农民靠天吃饭的问题。同时加强农田林网改造和经济林建设,营造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方面,可以适当增加财政投入,当公共财政支付能力不足时,引进市场机制,加快建设步伐。
二、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大力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各级政府要为农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通过提供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技术指导和市场营销服务,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增强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2、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地方工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形成小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走“产业立镇”的路子。同时尽快完善小城镇功能,尤其要完善资金、技术、人才的聚集功能,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及社会事业发展功能。通过发挥小城镇的集聚效应,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业人口。
3、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应通过提供职业培训服务、就业信息服务、职业介绍服务以及法律援助服务等,增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降低农民工的就业成本,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增收提供组织保障
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首先应坚持以民办为核心的基本原则,做到“民办、民想、民管、民受益”。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其次,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在积极引导、规范的同时,重点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提供税收优惠、财政支持、融资便利、教育培训等,为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还要加快相关立法进程。通过颁布、实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法》,明确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性质和法律地位,据此保护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正当权益,规范其经营行为。
四、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为农民增收提供智力保障
要促进我国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必须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加速农村人力资本积累。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提高未来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同时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对广大农民进行包括现代农业技术和实用技术、市场营销、法律知识在内的各种知识的学习培训,增强其生产经营和就业能力。
五、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提供体制保障
1、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土地流转原则;强化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法律体系。
2、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把不应该由农民负担的公共支出列入财政支出范围。同时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农村基层的财政支持。
3、创新农村金融体制。要对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重新进行功能定位,统筹研究明确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建立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加强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
4、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尽快建立面向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出台强制性的农民养老保险金制度,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和农民,让8亿农民享受国民待遇。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黑龙江日报)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十三
近段时间,我们通过开展“如何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开展调研活动,通过深入村组农户,进行走访、座谈,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全县粮油产量的逐年增长使我县农民增收的基础更加牢固,特色骨干项目使我县农民增收的优势更加显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我县农民增收更加显著,在惠农政策支持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驱动下农民增收的幅度更加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实现恢复性稳定,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幸福指数日益趋高。
同时,竹溪是山区农业县,因受土地、交通等纲性制约,农民增收与其它县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基层调研中发现,农民收入主要由种养业收入和打工收入构成。并呈“三个特点”:
一是粮油种植增收保稳定。全县粮油因为产量、价格同步恢复增长,增收作用不断增强;但相对而言,粮油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增收幅度较小、利润小,一般仅满足于自给自足,保持生活稳定,现金收入较少。一家老小仅靠粮油种植,生活将十分困难。
二是特色产业增收促进步。全县的茶叶、药材、蔬菜等特色作物产量增、效益增,增收作用也非常明显,但由于市场供应份额较小、产品加工粗放,仅仅处于原料生产,拉动全县人民大幅增收还有一定距离。
三是外出务工增收强支撑。外出务工增收对我们经济收入和状况来讲,仍是农民增收的主动力。但仅靠务工,由于受农民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的制约,挣得钱也只是辛苦钱、低收入。
所以,全县农民增收仅靠一个产业、一个行业、一种方式是十分有限的,我们必须采取“九牛爬坡、个个攒劲”的方法,加强对促进农民快速增收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二、制约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1、农业灾害应对措施积极,但自然灾害可控性差。农业大多数是靠
天吃饭的产业。近年来,农业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影响农业丰收的不可预测性增加,再加上我县县级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影响了农民增收。需健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预警体系,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投入力度,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2、国家惠农政策措施好,但倾斜山区农业发展较少。政策投入是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但我县粮油总量偏少,特色产业规模不大,国家扶持粮油产区和省里扶持板块经济的政策对我们支持不多;再加上农业用地越来越少,农业产业板块总砣子小,导致国家惠农政策倾斜力度不够,扶持力度不大、增收空间缩小。建议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和涉农项目,多向山区贫困县倾斜,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增强山区农民增收渠道。
3、特色农产品初具规模,但产业化发展不够。近年来,虽然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在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品牌开发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进步,为农民增收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来看,还存在着基地建设质量差、产出效率低下;加工水平低、还处于卖原料和加工初级产品阶段;龙头不强,龙头企业发展处于“小的长不大、大的做不长、长的没做强”状况;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组织发展不够,社会化服务方式有待改进。
4、科技创新推广有效果,但整体应用水平仍然较低。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广了覆盖工程、良种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等系列科技创新工程,并在粮油高产创建、轻型简化栽培、生物防控病虫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为提高粮油产量、调优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农技推广应用的普及率、转化率、贡献率还很低,在广度和深度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试点示范还没有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到边到角;从推广方式上,还存在两条腿、一双手、凭着一张口的古老方法,从而降低了科技推广应用力度。还需在研究和探索创新机制、创新推广方法、增加科技投入上下功夫。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工作措施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促进农民增收,我们必须避危寻机、发挥后发优势,坚持“弯道超越”战略,举科技发展大旗、用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思路,把活农、壮农、兴农、护农、强农、保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重要时期的任务抓好、抓落实。
1、项目活农,加大农业投入。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一是鼓励民间投资。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规范承包地转包、租赁、入股方式,加快土地流转,允许农户将土地入股参与农业投资。二是抓好项目建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建好农业项目库,加强项目的申报、储备和管理,做到争取项目不掉队、不断档。三是增加财政投入。要稳定提高农业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要根据资金性质和用途,继续向优势农产品基地、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重点龙头企业倾斜。金融机构专项贷款和小额贷款也要突出支柱产业和产业带基地建设,对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要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额度,实行以奖代补,不断推进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四是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
《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十四
为了掌握我区农民收入状况,为制定我区农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提供参考,区农业局将于近期组织开展我区农民增收专题调研。为了保证专题调研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调研工作方案如下:
一、调研目的:通过调研,掌握我区农民收入实际状况,深入分析收入构成,挖掘我区农民增收工作的新路子、新举措,为制定我区“十二五”农民收入倍增计划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现场走访等形式,掌握全区近、中、远郊农民收入的实际状况。
三、调研对象:近郊地区燕子矶街道下庙村、柳塘村,中郊地区龙潭街道上首村、三官村,远郊地区八卦洲街道新闸村、东江村、五四村、中桥村,靖安街道大棚村、上坝村、营防村,共计10个行政村的村干部、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村民小组长、创业户、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等。
四、时间安排:
1、7月4日—7月10日。
各小组以村为单位组织召开由村干部、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村民小组长、创业户、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等组成的约10人的座谈会。
区农业局组织召开一次由区社建委、统计局、人社局、
2、7月11日—7月15日。
各小组梳理、汇总调研的各村实际情况,并进行归纳分析,拟订调研报告,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参考。
五、人员分组:
六、具体要求:
3、各调研小组按规定时间完成调研材料。
栖霞区农业局
二〇一〇年七月四日
关于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
为适应新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不断提升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拓展农业的新功能,增进产业融合,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实现“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目标,现就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出如下意见:
一、 充分认识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城效型农村经济是介于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之间的一种综合区域经济,是城市辐射效应和郊区服务功能有机结合的高产优质、高速高效、集约发展的市场导向型经济,是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高端经济发展模式,其功能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村、富裕农民”。近年来,随着全市工业化步伐加快,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全市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加快经济转型才能更好的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城郊农业和农村经济是现代农业的组成和延伸,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领域重大项目的实施,全市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基础条件不断改善,有效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提高,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形势,走“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的特色化、市场化城郊农村经济发展之路,是有效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村与城市相融合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2、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现实需要。城郊是连结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结点,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优势突出,基础条件较好,是城市公共优势资源优先辐射的区域,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全市各级坚持把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按照“试点示范、典型引导、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力度,统筹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城郊是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辐射的第一圈,发展城郊农村经济,更加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差别逐步缩小、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符合我市城乡一体化梯次发展要求,是以城带乡、互动发展、城乡融合的重要途经,是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促进农民增收的方案》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十五
根据在我县开展农村基层党建抓点示范工作的要求,为进一步落实《关于农村基层党建抓点示范工作的安排意见》(发201742号)精神,突出“抓党建、强保障、促发展”的主体要求,实现农业稳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响“三张牌”、走好“六条路”,深入推进“三区一带两支撑”建设,全面实施“融入中心、基础先行、项目支撑、优势带动、科学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突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扎实推进小城镇建设,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深入开展扶贫开发,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长16%以上,增加380元以上,达到2730元以上,增幅达到全省各县前列。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基层党建抓点示范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作为改善民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有力举措。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着眼于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
业,坚持草畜产业做大,马铃薯产业做强,杂粮产业做精,蔬菜瓜果产业做实。
(三)集约经营,规模发展。把发展高标准,规模化产业基地与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产业化经营,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出效益。
(四)统筹兼顾,多措并举。既要抓好农业增收,又要重视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增收;既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更重视拓宽农业外部增收领域;既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做好加法,又要通过减负促增收做好减法;既抓好全县农民增收,更重视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三、工作重点
(一)以改善基本条件为着力点,不断夯实农民增收基础。对接国家投资重点和产业政策,积极争取和实施一批事关全局的基础设施项目,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为农业农村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奠定物质基础。
用率达到55%以上。
2、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完成“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任务,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实施党岘至g312线、土门至朱家河通乡油路工程,启动甘沟至韩集、会宁至八里通乡油路建设,实施苍哇河跨河大桥工程,争取实施河蒿公路三房吴至韩集段工程,完成村内道路硬化180公里,通村道路硬化率达到30%以上。
3、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发展以沼气为重点的可再生能源,加快普及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一池三改”户用沼气12959户,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12959户。实施110千伏和35千伏及以上电网建设与改造,完成10千伏及以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4、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补植补造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6.69万亩,荒山造林、封山育林2.5万亩,义务植树185万株,推进城区大环境和新农村建设试点绿化,促进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二)以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大幅度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坚持市场导向、农民自愿和效益优先的原则,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增产增收计划,不断提高特色优势产业比重,实现家庭经营性收入较上年增长22%以上,增加223元以上,达到1228元以上。
1、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建立以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为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技术协会、科技示范带头人共同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引进、试验、筛选玉米、小麦等主栽品种和后备品种,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建成科技示范基地10处,发展科技示范带头人1000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马铃薯脱毒种薯覆盖率达到40%以上。建立玉米全贮、青贮示范点50个,秸秆饲料利用总量达到18万吨,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40%以上。在沿黄灌区,充分挖掘现有水源潜力,综合运用技术、工程、生物、管理等多种措施,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在旱山塬区,以全膜双垄沟播和紫花苜蓿种植为主攻方向,实施百万亩科技抗旱增收工程,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和饲草种植面积分别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努力实现粮食总产量同比增长20%,达到27330万公斤。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十六
、市政府非常重视农民增收的问题,今年又针对“三农”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我们要把认真落实这些政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我市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贯彻到平常工作之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支付能力和消费水平,不仅是扩大内需的短期政策要求,而且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目标。为切实解决我市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的问题,应采取以下五方面的措施。
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只有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拳头”产品,才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方面,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发展特色经济必须因地制宜,立足自身优势。应该说各个乡镇的情况各有特点,既有现实的可凭借的优势,也有潜在的可挖掘的优势,关键是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发现优势,把握优势。比如,张壁古堡所在地――张壁,就紧紧抓住古堡做文章。在古堡周围相继建成旅游胜地,既有历史文化传统的特色,又显示了现代建筑的风格,从而大力发展了本地的旅游业,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物质文化生活。
提高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还要具备全局眼光,尽量避免重复建设,避免产业雷同现象的发生。
三是加大政府推动力度。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来组织发展特色经济,是发展特色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经济的发展壮大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运作,绝不能搞简单化的行政命令。政府要善于通过政策引导来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要善于借助市场的力量,而不能代替市场的力量。要通过政府行为,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实现产业组织制度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模式,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效果显著。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
一是加快龙头企业的培养和发展。龙头企业经营水平的高低,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业绩好坏的关键。因此,当前要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力、辐射面广、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能及时根据市场状况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龙头企业。鼓励并支持工、农和企业联合,发展龙头企业集团,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和带动示范作用。利用多种经济成分发展龙头企业,允许并坚持龙头企业的多样性。不论是哪种所有制企业,也不论其经营方式如何,只要产品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都可以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倡和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实行保护价格收购,按农户出售产品数量返还部分利润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
三是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规模和质量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规模和质量。要按照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原则,选择主攻方向,培育主导产业,切忌盲目扩张和地区性产品雷同。要把培育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开发结合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开发建设农副产品的原料生产基地,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格局,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步伐。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力,最终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率先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增加技术应用和开发的投入,努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应与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十七
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近几年来,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农惠农政策,湖北省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使农民收入有了较快的增长,但农民增收的基础仍很薄弱。根据湖北实际,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促进农民增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城镇化为依托,以产业化为纽带。在具体对策上,主要是抓好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科技创新等。
——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关键是瞄准调整方向。目前,农业仍然是农民就业、增收的主要途径。因此,必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效增收潜力,关键是要瞄准调整方向,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一方面,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湖北农业要从传统粮棉种植业偏重的结构,转移到农林牧渔业并举的大农业结构。从县域资源禀赋条件出发,推动具有比较优势的畜牧、水产养殖和蔬菜、花卉种植以及林果业发展,形成新的农业支柱产业;按照国际食品卫生与质量标准,加快建立一批肉、蛋、奶、鱼、果、菜等绿色食品基地,大力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推动创汇农业发展。另一方面,突出特色,优化区域布局。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平原地区重点发展优质稻、优质油、优质猪、优质鱼和水生菜;丘陵地区突出发展专用小麦、玉米、小杂粮和牛、羊;山区重点发展果、茶、药和草食畜禽;城市郊区突出发展设施农业、高科技农业,重点发展“菜篮子”产品。通过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拳头产品。
——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湖北已经推行了十几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发展还很不够,目前有影响、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较少,且龙头企业的规模偏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链条较短。农民从田、水、圈里生产的农副产品基本上还是直接进入市场,没有经过深加工,产品档次低、收益小。企业加工能力不强,加工档次不高,这是导致农民增收难的一个重要方面。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标志,现代农业发达国家都在2-3∶ 1的水平。而我国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在0.3-0.4∶ 1之间,其中西部地区仅为0.18∶ 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与地区。湖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潜力很大,要围绕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农产品加工不仅可以改变农产品的形状和特性,延长供应时间,而且还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使农产品成倍增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食品加工业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食品业的发展前途十分广阔。农业集约型增长必须把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运输销售业有机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实现专业化和规模经营。要大力培植能够网络农户闯市场的龙头企业,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加工企业合资合作,把龙头做大做强;要统筹农业和工业的关系,鼓励企业围绕粮食、棉麻、肉类、水产、乳品等重点,提高农副产品加工增值能力,切实转变主要依靠出卖初级农产品的农业增长模式。
业生产能够与市场对接,提高农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四是通过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广大农民更新知识结构。
——引导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着力点是促进农民非农就业。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与就业,仍然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对策。目前大量农民在有限耕地上的隐性失业,是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湖北47.5%的劳动力依靠仅占gdp16.1%的农业来增加收入,其增长潜力十分有限。要想跳出就农业抓收入的圈子,就必须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通过减少农民数量来增加农民人均收入。要充分发挥小城镇的投资拉动效应,把建设小城镇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我们现在讲城镇化建设,其内涵比过去丰富多了,应该从县域经济整体发展角度,城镇与乡村统一规划,协调发展。要紧紧抓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把县城、乡镇、中心村一起考虑,科学布局,扎实推进。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第一站多数是本县城镇。一般而言,县城进入门槛低、吸纳空间广,是农民进城的现实选择。城镇化建设要以县城、建制镇为重点,运用市场机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企业、个人参与小城镇的开发和建设。要努力消除不利于城镇化进程的体制及政策性障碍,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户籍制度,引导人口向城镇有序聚集,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促进农民的非农就业。
《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选择》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十八
党的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恰是增收问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就应该对我县农民增收工作予以重新审视,科学定位,理清思路,选准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创新促进农民增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
一、我县促进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
农民人均纯收入4107元,同比增长16.4%。
当前我县正处于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清醒看到,我县农民收入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比较脆弱;农产品加工运销仍是瓶颈,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质量控制能力有待提升,实现农产品出县、进超市进宾馆任务十分艰巨。必须深刻认识我县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走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坚持把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根本任务。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农民增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继续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主题,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促进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设施化、市场化水平,把我县建设成为全国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预期发展目标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
路径之一:用农民专业合作的办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围绕本县所确立的主导产业,引导农民按照“资金共筹、资产共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创建专业合作社,运用利益调节机制,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形成有效对接,依托联合的力量,合伙购买农资,降低生产成本,共同抢占市场,不断增强整体抗风险能力,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农产品增值问题。
路径之二:用削减转移农民的办法,推动就业结构变化,促进农民增收。随着我县工业化的推进,土地对广大农民来说,已不再是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于是引导多数的农民从农业阵地向二三产业分流,从事非农产业,获取工资性收入。与此同时,还可合理收取土地流转费,实现双重收入。也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接转土地使用权的少数农民,可经营较多的地,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来增加务农收入。
农民,自谋出路,自主创业,逐步形成“小群体,大规模”的工商业集群,让农民在多元化的岗位获取非农性收入。
路径之四:用产权出租入股的办法,增加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民增收。为使农民走向富裕,我们引导农民将自家的承包地向外流转,依法收取流转金。再则,村集体将闲置“四荒”、场地向外出租,收取的租金,人均发放到每户名下。还有就是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参与股份合作企业或股份合作社经营,年终按股分红,以多种方式获取财产性收入,有助于提高农民的富裕水平。
《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