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蜡染论文(优秀14篇)
倡议书是表达对特定议题或问题看法和建议的一种书面文体。写一篇完美的总结,要注重文字的精练和表达的清晰。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内涵和写作要点。
贵州蜡染论文篇一
贵州是伟大祖国怀抱中的一块宝地,位于大西南的东南前沿,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交错杂居和一些民族成片聚居的省份,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当你看到侗族的鼓楼,唱过苗族的水酒,穿过布依族的土布,睡过水族的木屋后,你会发现这里是民族平等,互助、和谐的大家庭,又是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百花园,更是充满发展潜力的内陆山区省份;当你游过苍山幽深的原始森林,走过紫红色沉着艳丽的泥土,穿过万千多次的瀑布群,探过竭尽人类所有幻想溶洞时,你会发现,这里是自然资源的宝库,又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风光独特的旅游地。更是回归自然,避暑休闲,生活居住的人间天堂。
悠久历史;和谐;民族文化;避暑之都;经济腾飞
看不到大漠黄沙,听不到侬细雨,没有江南的秀丽玲珑或是塞北的豪气冲天,也没有青藏的明媚与神话,但贵州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一个拥有独特韵味的神秘之地。
早在24万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在贵州高原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贵州的史前文化。春秋以前,今贵州大部分地区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春秋时期,当时在贵州境内有牂牁古国,并与中原有交往。战国后期,夜郎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夷地区的大国。秦汉以后,郡县制在今贵州地区逐步建立。宋代,“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明代,贵州建省。清代,贵州疆域基本形成。
据1973年至1974进行的考古发据,共出土制品4000余件,动物化石23种。因其石器加工特殊,文化独具面貌,被命名为“观音洞文化”。1984年7月至9月,贵州文化考古部门,在黔西西北的毕节县境,发据了古文化——瓦窖遗址。
春秋时期,西南夷地区存在着若干地方割地政权,或称“国”、或称“邑”。这些“国”或“邑”都是由古老的原始部落逐步发展而成的。春秋后期,夜郎国发展成为西南最大的地方国。
针对贵州多民族的.现状,历史上各朝各代统治者都对各民族和谐发展理定一系政策,这对多民族团、和睦相处做出了贡献。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又共同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开创了民族大团结的新纪元。
贵州10月3日消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贵州省高度重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落实,先后建起了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和252个民族乡,自治地方和民族乡的国土面积占到了全省国土面积的68。2%。民族区域自治的配套法规规章不断完善,全省现有的民族区域自治配套法规规章71件,其中地方性法规1件,自治条例14件,单行条例51件,变通规定3件,地方政府规章2件。法规规章的不断完善,保障了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了自治地方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不同时期分别召开了全省民族工作会议、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和专题会议,制定了一系列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因此说贵州是有着多民族团结合作、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社会环境。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贵州多民族共同努力下建立的。
少数民族为何能在历史变迁和战乱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份,这与少数民族先民惊人的智慧和生存经验的总结息息相关。
贵州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尤其是苗族,侗族的艺术文化的发展最为突出,而苗族、侗族的人民大部分居于贵州东南地区,那里山青水秀,阳光照人的自然环境,更体现了民族的原生态和那浓浓的民族风情。无论是民族节日的到来还是有客人的参观,他们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客人的热情与苗族高傲豪气的笋笙舞;侗族天簌之音的侗族大歌来表达,也体现了苗族,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文化素质的追求。而在工艺方面,更是叫人一惊叹,有苗族吊脚楼,苗族刺绣,苗族银饰;侗族的染布工艺3等异彩纷呈,绚丽多彩,让人不得肖有一种迷恋的感觉,正是因为如此,贵州省在2006年5月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成功,并得到了国务院批准为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贵州的民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重视。
少数民族在千年的发展中,留下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风俗、文明。除了上述简单介绍的几大民族外。再来详细了解一个夜郎到今的主体民族——彝族;彝族是一个民族风情浓厚,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为什么在那种社会背景下,彝族人还能有精历去创造这么一些值得研究的东西呢?这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必要的联系,当物质生活上升到一定水平后,人们就需要寻求精神上的满足,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朋友的热情等,以及节日的祝贺等。其中出嫁歌,考歌均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叫海马舞的民族舞蹈,据说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彝族去逝后,其女婿为记念他而编演的.。那为什么要编成舞蹈目取名海马舞呢?古彝多是游牧是族,马是传统交通工具,尤其是战场;舞蹈能摹仿马做出先进,奔跑,腾跃等动作,再观游牧征战历史。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贵州位于中国季风区,纬度偏低,受夏季风影响强烈,所以大部分地气候温暖湿润,类型多样,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贵州由于地处冷暖空气经常多样地带,加上特殊的地型条件,形成了阴雨多,日照少的独特天气,贵州的天时,利造就了贵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以现在科学工作者的视觉来看。
由于贵州气候的地域性差异常表现在水平距离不远,但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立体气候特殊明显,垂直差异显著而成。故被称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贵州的山,雄奇险峻。北部娄山山脉,群峰耸立,为黔北天然屏障,主峰关口尤为险要,号称“雄关”。南部苗岭山地,岭谷起伏,系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西部乌蒙山,淡水湖草海海拔2171米,东部武陵山,主峰梵净山海拔2600米。
贵州的水,千姿百态。北部乌江,水流湍急,堪称天险。东部瞬阳河,风光旖旎。南部南、北盘江,落差悬殊,奔流小息。由北向南流而下,由长江向南延伸,在贵州就形成了一个相互交错的庞大水系。贵州地势险要,落差很大,正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贵州的许多河流就广泛分部在各个领域。赤水十丈洞瀑布及黄果树瀑布世界闻名。长江横跨贵州,在贵州领域内就形成了许多长流的支流,其中乌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也是贵州的最大河流。
贵州的林,奇异罕见。北部赤水风景区,桫椤成林,翠竹成海,是国家级森林公园。东部梵净山,植被繁茂而古老。南部荔波樟江,茂兰喀斯特森林,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区唯一幸存的绿色王国。西部百里杜鹃林带,亦属世界上同纬度地区面积最大的杜鹃林海。
贵州的洞,鬼斧神工。地上石林,地下溶洞,均属喀斯特地貌典型特征。西部龙宫,地下暗河与地下溶洞浑然一体。黔西北的织金洞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岩溶堆积宏伟壮观,色彩缤纷,俨然一座地下宫殿。可谓无山不洞,洞皆成镜。
贵州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造就了独特的奇异风景;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大大小小的溶洞;比如说:织金洞、安顺龙宫、大方九洞天等。温和湿润的气候造就了威宁草海,百里杜鹃等风景和海洋。
苍翠幽深的原始森林,紫红色沉着艳丽的泥石,万千风姿的瀑布群,竭尽人类所有幻想的溶洞。这就是贵州,这就是充满神奇地貌、适合人类生活居住的人间天堂。
贵州经济的日新月异,与党和政府政策的关心和贵州人民的勤劳密切相关。贵州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在改革开放之前,许多地区仍保持日耕大种的原始耕作方式,无现代科技支撑,随着改革的到来,贵州的农业经济发生翻覆地变化,人均生活水平有所发送。而今,贵州不在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区,而是拥有许工业,矿业,旅游业为主体经济支柱的省份,同时辅助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积极性。对整个贵州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实值性基础。这些均与党的政策扶持是有着必在关联的,充分证明了只有科学才是第一生产力。
神奇的贵州以神秘的历史文化,奇异的自然风光而闻明,黄果飞瀑千堆寻,舞阳湍流万朵云,草海仙境展诗画,娄山雄关舞西风,满城春色系花溪,展观的是不加雕凿的开然神韵,展露的是红尘中越来越少的原始生命力。
贵州蜡染论文篇二
传播,简单的说,就是指信息的传递。著名的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一个传播活动至少包括三个要素:信源、信息和信宿。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信源和信宿之间进行的。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竹枝词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信源就是创作者,信息就是诗歌文本,信宿就是广大的读者。按照传播学原理,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依中国诗歌体裁之定义,竹枝词乃专咏民间生活琐事之采风诗,亦即竹枝词是具有庶民性格的。竹枝词作为民间歌舞早就在巴蜀民间流传了,但直到唐元和年间由于刘禹锡、白居易肯于汲取养料,向民歌学习,经过再创造成为为歌者配的词,又经长期演变,词逐步脱离歌而成独辟蹊径的新诗体。由此可见,民歌是竹枝词的母体。竹枝词的民歌本源特性要求竹枝词的创作者无论是述风土、纪人情、观时事,都必须走到人民当中去,从民间生活中采集创作的素材、寻求创作的灵感、汲取民间文化的营养。这便决定了竹枝词在传播过程中信源和信宿之间存在广泛的共通的意义空间。从竹枝词文本来看,竹枝词大都是描写风土人情、山川形胜、社会百业、时尚风俗、历史纪变的,反映内容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且形式上竹枝词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并一向有注文的传统,用简明的文字注释诗的内容,使群众看得懂,易理解。这就使得竹枝词的作者和读者在竹枝词文本符号的理解上具有了广泛的共通的意义空间。从竹枝词的作者构成来看,他们或是姓名不可考的乡野村夫(妇)(佚名、无名氏、晴岚氏等),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直接歌唱和讲述他们的情感、劳作和日常的琐碎生活;或是土生土长的当地文人,他们熟谙乡邦掌故的风俗人情和社会世态,深悉本乡本土的山川胜迹和百业民情,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了在当地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竹枝词为体,“或抒过眼之繁华,或溯赏心之乐事”,描写和记录他们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或是处于羁旅行役的游子,借竹枝词“借眼前之闻见,抒胸际之牢愁”,抒发相思之苦、羁旅之愁、乡土之思、离情别绪;或是外来的观察者,对异地的风俗充满了好奇,“沿途据所见闻,兼用方言联成绝句,随地理风物以纪游踪”。因此,作者与读者在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上也存在有广泛的共通的意义空间。
二、文本符号的特殊性。
按照传播学原理,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即交流精神内容。但是,精神内容本身是无形的,传播者只有借助某种可感知的物质形式,借助于符号才能表现出来,而传播对象也只有凭借这些符号才能理解意义。因此,人与人的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符号化即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意义)置换成语言、声音、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而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在诗歌传播中,如何编码,写成什么样的诗,是影响传播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中心环节和重要因素。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竹枝词历千年而不衰,究其原因,与其文本符号的特殊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诗歌只有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才是具有生命力的。从竹枝词的.起源看,《昭明文选》中有关于巴山调(即民歌竹枝词)广为民间传唱的记载:“客有歌于郡中者,其下始于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这个著名的“下里巴人,千人唱和”的典故,有力地说明了竹枝词一经产生就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由民歌演变过来的文人竹枝词,与其它诗体比较起来有鲜明的特色:一是易学、易写。竹枝词不拘格律,束缚较少。民歌作者不太懂韵书上的规范,民间竹枝词也多依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声韵。这种不拘格律的现象,从刘禹锡、白居易开始,后人接踵,世代承袭下来。竹枝词的这种特色,给了它广泛流传发展的便利条件。由于格律较自由,束缚较少,作者易于掌握,使竹枝词拥有空前多元化的庞大的创作队伍。二是易懂。竹枝词语言流畅,通俗易懂,重自然、少雕饰。竹枝词是由民歌蜕化出来的,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琅琅上口,雅俗共赏,富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此外,竹枝词吸收了民歌诗风明快,诙谐风趣的艺术特点。“能以嬉笑代怒骂,以诙谐发郁勃”(颜继祖《秣陵竹枝歌》序)。往往于风趣中见神韵,于诙谐中隐美刺,于俏逗中见真情。古人云:“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竹枝词正是在诙谐风趣之中,化精深入平淡,达到深入浅出的境界。当人们阅读时,直感妙笔生花,常常在诙谐解颐中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竹枝词这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博得历代读者的喜爱,并给予高度评价。竹枝词易学易写和易读易懂的符号特性使得竹枝词作者符号化和读者符号解读的过程畅顺自如,从而最终决定竹枝词能够良好传播效果的取得。
三、包含意义广泛而贴近生活。
传播是人类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机制。在信息传播中,按人的需求而言,与人的生存和物质利益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信息最重要,一般的文化消息次之,特殊的文化信息又次之,需求的人数也依次递减。而竹枝词作为高悬于人的精神生活空间的特殊文化信息――诗歌的一种形式,能够拥有庞大的创作群体、众多的作品数量、广阔的创作空间、深远的传世影响,同竹枝词文本信息所包含意义的广泛性及其与贴近读者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竹枝词长于纪事,泛咏风土,举凡山川胜迹、人物风流、百业民情、岁时风俗、水旱灾害,大至政治事件、社会兴革,小至街头杂耍、民间小吃皆可入诗。这些题材内容归纳起来可以大致集中在“生产劳作”、“风俗民情”和“男女爱情”三个方面。无论是描写劳作的“撑得篙头都是血,一矶又复在前头。”,歌咏爱情的“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还是抒发乡思的“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上莫上动乡情。”诗歌当中所记述的都是人民群众所直接经历的劳作、情感、乡俗、饮食、衣着、环境、遭遇、战乱的直接写照,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种贴近生活的信息当然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从而推动了竹枝词文本的广泛流传。此外,竹枝词题材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领域,反映各个历史年代的社会生活层面,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是其他诗体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满足了人们对各历史时期各地区多元化的信息需求,被广泛应用于历史、社会、民俗等诸多领域。
四、文字媒介的使用。
人类从事传播活动,必须具有交流的内容和传播的媒介。丰富的社会实践构成了传播的内容,即社会实践活动是传者与受传者交流的主题,而媒介的出现使人类的传播成为可能。在竹枝词的传播过程中,使用的媒介主要口语和文字两种。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作为音声符号的口语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一是口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的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二是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口语传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在文人竹枝词产生之前,民歌竹枝词虽然也曾取得千人和唱的壮观景象,但最终因为口语这一媒介的局限,存世作品寥寥无几。文人竹枝词出现之后,文字成为竹枝词传播的主要媒介。文字媒介的使用,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使竹枝词能够长久保存下来;打破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竹枝词传播的空间;并且使竹枝词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从而最终实现了竹枝词历经千年而不衰、在从通都大邑到偏远山村甚至域外诸国的广阔的空间中传播的奇迹,使竹枝词成为浩瀚的中国古典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一支。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贵州蜡染论文篇三
摘要:本文以贵州少数民族体育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贵州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最后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以期能够把贵州少数民族灿烂的体育文化广泛流传。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体育;现状;原因;对策。
一、前言。
本文探讨的贵州省少数民族发展现状,主要是从存在的问题方面来论述,存在问题必然联系着深层次的原因,因此不仅发掘问题,而且阐述存在问题的原因,具体几个方面如下所示:
(一)体育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发展步伐。
由于贵州省处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因素影响使得贵州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在少数民族驻扎居住的地方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导致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极度不平衡,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滞后。贵州少数民族多聚居在地处偏远的贫穷山区,经济落后,有的少数民族还处于温饱之下,很难有财力发展传统体育事业,使得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贵州很多少数民族居住地水、电、公路等生活基础设施不健全也从间接的制约了传统体育的发展。
(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对传统体育教学缺乏重视。
(三)受到现代体育项目的冲击及影响。
随着现代文明进入封闭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汉族文化不断渗透到少数民族地区,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断淡化,甚至消失。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学校与其他汉族学校接轨,或者按照汉族学校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少数民族学生接受的体育技能明显带有现代特征,很多人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如现代竞技体育刺激,观赏性不如现代竞技体育强”。
(四)受到新的娱乐方式的冲击及影响。
先前由于少数民族居住地方比较偏僻,文化生活贫乏,以点着篝火唱歌、跳舞、踢腱子等为主,一部分体育活动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和组成部分,通常受到现代娱乐文化影响比较小。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进入少数民族居住点,电、甚至网络通达,具有现代特征的娱乐方式多了起来,打麻将、打扑克、闲聊、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等娱乐,已经很少有人去玩传统的体育项目。
二、改善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扶持力度。
贵州省应该把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提高到战略的层面,努力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贵州省丰富的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一支具有地方体育特色的供游人娱乐的项目。所需资金可以由当地筹备和省财政转移支付来筹集,逐步改善落后的体育场地、设施及器材。
(二)在少数民族学校把其传统体育纳入到体育教学内容中。
学校是一个很好交流和发展的平台,是很多知识及体育项目推广、普及、发展、提高的有利场所。根据学生所在地情况来设置体育教学内容,开展当地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把其纳入到正规教学内容中。学校可以就地取材,可缓解学校体育经费的短缺及场地、器材、设备的匮乏。由学生带入少数民族居住地更便于向大众宣传。
(三)利用创新思维把现代体育与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
随着现代文化、文明进入贵州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现代体育对传统体育的影响是肯定的,因此趁早就应该利用创新的思维把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相结合,取现代体育的精华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进行有机结合,发展创新,使这些项目与民族的现实生活和文化状况相协调,同时应积极吸收现代竞技运动的精髓,找到它们的结合点。
(四)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力度。
现代文明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是两方面的,有不利一面,但是也有着有利的一面,现代传媒的力量不可忽视。比如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手段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宣传和推广。利用现代传媒方式介绍贵州少数民族体育知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少数民族体育,转播各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比赛,建立贵州各省少数民族体育相关网站等手段推广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定瑜.贵州少数民族体育现状调查及发展思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06).
[2]崔周.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贵州蜡染论文篇四
绘画是孩子们表现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内心意愿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孩子们喜欢涂涂画画,他们对绘画有一种天然的嗜好,他们通过绘画感性地把握世界,用绘画来表现他们所见到的、所想到的,表现他们所喜欢的、所厌恶的。每个孩子都有绘画创作的欲望和潜能,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在成人看来既可笑又可爱的形象,如,不合逻辑的构思,不合比例的造型,随意安排的空间构图等。面对孩子们的画所表现出来的“稚”和“拙”时,我们更要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和指导他们。
一、贴近童心,理解童画,感受童真。
儿童画是孩子们自我表现能力的体现,它反映着孩子本身内在的心理、情感、认识和经验,唯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了解孩子画画的动机,了解他想表现什么,理解了孩子才能理解他的作品。
在一次描绘夏天情景的绘画活动中,高正超小朋友在他的绘画纸上添画了一个淡蓝色的太阳。“太阳为什么是淡蓝色的?”他指着画说:“因为夏天很热,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会流很多汗也会晒黑,有了一个淡蓝色的太阳,他们就可以凉快点了。”又如,在一次“能干的我”命题绘画的.活动中,顾佳萍小朋友在她的绘画中这样表现:一个高大的女孩,长着许多的手和脚,每一只手上都拿着不同的东西,有碗碟,有拖把,有鸡毛掸子……她认为多一些手和脚就能帮妈妈快速地去做很多的事情了。可见,孩子的画与他的生活经验和他的认识、情感是密切联系着的。很多时候,孩子的画都极为夸张,他们总是把自己喜欢的,或者特别有感受的形象画得非常夸张:和房子一般高的花,小姑娘又圆又大的眼睛,游泳健将的长胳膊,长大腿等,这些都是孩子们从自身经验出发,经过大胆想象而创造出来的。虽然这些稚拙可爱的形象与真实相距甚远,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表现能力,他们照样能把自己的感受清楚地画出来,因而,我们在衡量儿童画这种能力的标准时,不能仅限于“像不像”、“美不美”、“行不行”,不能过于苛求真实和准确,要给他们表现的自由和空间。当你看到一张张孩子们尽情发挥创作出来的画时,你会被无尽的童真的魅力所深深震撼着。
二、创设童境,培养童趣,鼓舞童心。
孩子们具有自我表现的热情,想象创作的欲望。在整个绘画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给孩子很多的绘画技巧的知识,而在于为孩子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和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用启发性和艺术性的语言帮助孩子通过自身的感知与体验,让孩子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用多种方式来获取审美表象,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因此,在面对我班许多孩子胆小、怕说、不敢画的情况下,我利用墙饰的布置变换及艺术作品的吸引力,努力营造活泼、积极的气氛,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充分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还通过在让孩子们去感受他人的作品的色彩、线条、形体等形式美的同时,激发孩子们尝试大胆地、创造性地运用色、彩、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儿童画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但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在我们满腔热情地与孩们共同享受绘画的乐趣,使孩子感到他的画得到了大人的首肯和接纳的同时,更要及时地对儿童画本身的表现、长处和进步给予以确实的肯定和表扬,鼓励孩子以自己的眼光观察、描绘周围的世界,从而形成有个人特色的艺术表象。这样,才能使孩子得到真正的鼓舞,增强自我表现的信心和主动绘画的积极性。
三、丰富经验,发挥想象,提高创造。
儿童画是孩子的思想表现,内涵着他情感的变化,反映着他的经验和感受,体现着他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种内涵丰富的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孩子本身,唯有不断地丰富孩子们的经验,扩大知识眼界,利用散步、参观、观看等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孩子在观察周围环境的活动中捕捉美、发现美,才能激发他们去表现美、去创造美。
在“奇妙的机器人”主题想象绘画活动中,我先通过观看科教片让孩子们了解机器人的用处,再通过开办机器人的展览活动,让孩子们观察不同形态的机器人,接着还组织孩子们进行“小小发明家”的讨论活动来激发孩子们想象创造的积极性,于是在孩子们的画纸上展现出了多样的内容:有的机器人娇小玲珑,能钻进人的身体里,为人治病;有的变化多样,能上天入地,排除万难;有的钢筋铁骨,有的力大无穷……就这样,一幅幅充满着孩子们无尽想象力的创作展现出来了。又如,在进行脸谱设计的创作活动中,我首先将各色各样的脸谱面具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让他们看一看,戴一戴,玩一玩,在提出“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等问题后,引导孩子们讨论脸谱的色彩、造型、图案等特点,如,启发孩子思考脸谱上都有哪些颜色;是如何搭配的;脸谱上的神态、神情是如何的;图案又是怎样的,使孩子们感受到脸谱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了解对比色的装饰性及图案的对称性等特点,此外还通过欣赏京剧表演让孩子们了解脸谱的色彩与人物性格的联系,同时让孩子们感受到国粹的独特韵味,最后我请孩子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说说对各种脸谱的喜爱,这时我便鼓励孩子们发表不同的意见:有的喜欢黑脸包公的公正无私,有的喜欢红脸关羽的英雄形象,有的却喜欢白脸小生的滑稽模样。于是,在孩子们的创作中就有了多样的,富有创造性的表现,我们还看到,连平时表现力一般的孩子在他的创作中也有出色的表现,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均得到了提高,不仅如此,孩子们的思维变得活跃了,想象也更为丰富了,性格也变得开朗活泼了起来,作品的表现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了。
在绘画的创作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画,发现自己的能力,建立起进行创造的自信,把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并从中体验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应该说,绘画在孩子健康成长中的作用和价值是不可低估的,而我们唯有走进童画的世界,才能带领他们在美的熏陶中成长起来!
贵州蜡染论文篇五
摘要: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是贵州省休闲农业中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在开发贵州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时,会出现设施陈旧、缺乏科学指导、缺乏科学规划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惠水千户布依寨为例,指出贵州省民族民俗文化开发应关注农民根本利益、助推民俗文化品牌形成,实现贵州省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休闲农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族民俗文化;休闲农业;品牌。
休闲农业是贵州省近十年内兴起的朝阳产业,是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在促进贵州省经济建设上具有重大作用。贵州省是山地农业大省,与平原农业大省在耕地数量、农业机械应用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距,传统农业的发展多少会受到限制。而休闲农业不重数量重特色的特点,正好迎合了贵州省农业发展的要求。且贵州也是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大省,地貌特殊、民族众多,全省总人口4000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7%,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各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是休闲农业发展中巨大的先天优势,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休闲农业应运而生。本文将以惠水好花红千户布依寨为例,试谈民族民俗文化在贵州省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启示。贵州惠水县好花红镇处于贵州省向南方向,距省会贵阳80公里,总面积250平方公里,被人们称为“贵州小江南”。总人口近7万人,其中布依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接近1/2,由于布依族人口在好花红镇总人口中占有比重大,在这里保留了大量独特而丰富的布依族民族风情,随着时间和历史的沉淀,传统的布依族服饰、配饰、习性、习俗和信仰愈加具有文化价值。千户布依寨就在好花红镇好花红村里,这里是著名的布依族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好花红调”的发源地,和具有两百多年历史的“中华布依第一堂屋”所在地,更享有“中国金钱桔之乡”的美称。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使这里成为一个典型的民族民俗文化体验型村落,成为众多媒体争相报道的最美村镇,曾经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县”以及国家aaa级景区等荣誉称号,是全省18个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之一,全省5个100示范小城镇建设工程。
一、民族民俗文化在贵州省休闲农业中的地位。
由于贵州省休闲农业起步较晚,经营经验不足,且经营地一般在传统农区,经营者大多是农民,分辨有效信息的能力有限,使休闲农业在建设中盲目跟风、单一模仿造成的休闲农业项目生产效率低下、投入资源浪费等情况非常严重,导致休闲农业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贵州地处偏远,将最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很好地保留下来,成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这是天赋的休闲农业核心竞争力。好花红千户布依寨以布依族民俗文化为中心,依托“好花红调”在全国的知名度,建设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营风格。在好花红村千户布依寨内设有一座布依族博物馆,村内共有28家农家乐,其中8家都具有民居住宿功能,涉及民族民俗体验的项目有布依族特色美食制作、布依族蜡染服饰试穿等,经营较好的农家乐中最高年营业收入可达139万元。全村种植240亩“牛肉红”橘林,销量可达30吨,年约30万左右。在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中,民族民俗文化是最容易找到开发点的特色资源,也是最容易形成地方品牌的优势资源,更是休闲农业发展的灵魂,这就像企业文化在一个成功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一样。这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很大关系,人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压力下,单纯的物质条件对于游客来说已经不具有最佳吸引力。而充满着历史文化底蕴的民族民俗文化,以及孕育着这些古朴的文化的原生态村落,越来越多地在吸引着人们的关注,越来越能够使人们的文化追求得到满足。各个传统村落所拥有的民族民俗文化都是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而成,给予了休闲农业文化支撑,赋予了休闲农业长久发展的生命力。合理开发民族民俗文化,对当地打造特色休闲农业品牌,实现揽客增收,并健康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贵州惠水好花红千户布依寨在全省大力建设休闲农业的形势下,借鉴“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等成功案列的发展经验,打造出独具布依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体验型休闲农业,自投入生产以来,为当地农民和政府带来巨大收益,同时也使布依族民俗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贵州贵定千户布依寨紧随其后,将很快投入生产,共同为贵州省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下的休闲农业建设出一份力。
二、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在贵州省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现在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在贵州省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占有很大比重,但在现实运营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配套需求。
从贵州省目前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休闲农业的发展来看,经营形式多为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等乡村旅游形式,缺少旅游业相关配套设施。以好花红千户布依寨为例,好花红乡村距离惠水主县城18公里,仅有一条公交线路,而且首末班车的时间不固定。有时下午三点就没有通向县城的车了,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周围城市居民周末游等短途旅游的消费欲望。再比如布依族传统民居多为木质结构,夏季要想达到屋内大面积的舒适温度就一定需要空调,笔者走访的当地几家农家乐都反映了这一问题。农民财力物力薄弱,多以自身世代相传的房屋、土地等资源作为投入要素,缺少配套的设施投入,在经营要素种类的投入上更是不占优势。
(二)经营人员科学素养不高,投入效率低。
在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村里,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多为当地农民,专业的知识素养普遍偏低,因此在休闲农业项目的建设和经营上缺少科学的指导。据笔者了解,20好花红千户布依寨内部分农家乐处于投入高、收益低的状态。有一些农户在投入近百万的营业成本下,年营业收入仅为十万元左右,这百万元大部分是用在扩建场地设立分店上,收益十分不明显,投入效率很低。
(三)资源发展规划理念落后,缺乏创新力。
在休闲农业的规划建设中,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是休闲农业的生命。但在现有已开发的民族村落中看到的是,项目发展模式僵化严重,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经营方式粗放,缺乏合理的布局和管理。文化特色只作为很普通的娱乐活动插入经营范围,很多房屋道路和经营者日常穿着,都缺乏民族文化特色。在好花红千户布依寨内,农家乐片区的`房屋并没有特意加上布依族的建筑符号,在民族民俗文化体验项目上与其他民族地区有部分雷同现象,不能突出布依族文化特色。
三、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在贵州省休闲农业中开发的建议。
(一)完善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村行政管理。
由于我国休闲农旅处于起步状态,民族民俗文化村的开发没有经验可循,在这一区域的立法也不完善,致使在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才会出现很多与社会中其他经济体不相同的问题,而得不到有效解决。各级政府应重视这一现象,要根据实际调研情况,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及发展政策,引导民族民俗文化体验类型的休闲农业发展。解决普通村民利益得不到保障、相关规定执行力度弱、部分强势村民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完善管理人员监督机制,加强行政管理。
(二)提高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利用率形成品牌效应。
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模式下的休闲农业是最容易形成品牌效应的发展模式。在建设规划中要以自身民族民俗文化为出发点,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色进行挖掘研究,整合资源,建设优势项目,充分认识民族民俗文化与休闲农业的发展关系。比如好花红乡“好花红调”的开发。年是《好花红》进京60周年,为纪念并借此进行“好花红调”的宣传,好花红乡文化站举行多场文艺演出与商品推介会,并在全县范围内举办《好花红》民歌赛、传统音乐及舞蹈展演、全民运动会和全省龙舟邀请赛等,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游客,提升了好花红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文化格调,弘扬了这里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风情,赋予了休闲农业文化底蕴。
(三)严守民族民俗文化适度开发底线,实现可持续发展。
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是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优势资源,具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但开发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既要结合休闲农业发展特点,也要注重环境生态维护,形成生态循环型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村。在加大力度开发、修葺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时,要尊重历史,高度还原,重点保护。在食、宿、劳、节等具有特色的传统资源上建设与保护并行,不盲目开发、滥拆滥建,实现文化资源发掘与生态资源维护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杨明军.浅析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文化塑造—以贵州黔南州惠水县好花红镇为例[j].四川水泥,(07):123.
[3]周俊.发展乡村游建设新农村——贵州省惠水县好花红乡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与启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159-162.
[5]曹斐琳.黔南惠水“好花红电子商务第一村”发展策略研究[j].电子世界,2017(06):28+30.
[6]张丽妮.论民族民俗文化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前景——以贵州江口县云舍土家民俗文化村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8(09):47-48.
作者:闫新宇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蜡染论文篇六
新时期的地理科学,与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监测、人口调控等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面对着日益严峻的的环境形势,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地理科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联系。在当前的环境形势下,人口增长、环境恶化以及资源面临枯竭,使新时期的地理科学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生态可持续建发展已经成为地理科学的核心内容。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对于世界环境、人口、资源等问题进一步的掌握和了解,才可以有效的投身于环境建设当中去,以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地理科学涉及到地球表层的各个领域和方面,自然环境的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绿化建设,防治自然灾害,与此同时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环境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环境、社会、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促进其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地理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思路。
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地理科学的核心内容,所探究的内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地理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立足于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根据地理学的区域性,分析地理区域的特征与差异,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地理科学所研究的内容,包括人口、资源以及环境多个内容,而可持续发展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难题。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生态环境、能源、工业、农业以及社会生产活动,将人与环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新的发展时期,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也需要进一步的创新,以带动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地理科学的系统化发展。
新时期地理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已经确定,全面围绕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研究。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研究的的主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们对于自然环境保护意识有了明显的提升,更加着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除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之外,新时期的地理科学还涉及到人与社会、经济的密切联系。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科学的理论内容需要进行相应的完善,趋向于系统化的发展。
无论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是社会经济的建设,都将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地理科学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系统化发展,将综合性学科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对于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建设以及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是立足于地理科学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是地理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宗旨。新时期地理科学的系统化发展,在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主题下进行有效的延伸与拓展,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价值理念,充分发挥发挥地理科学的重要价值。
(二)高新技术的应用。
科技是时代发展的标志,而对于新时期的地理科学而言,科学技术的应用更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遥感是地理科学应用最多的的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开始有更多的高新技术得以开发和应用。在地理方面,航空摄影是最常用的技术手段,利用卫星、遥感以及传感系统,能够获取更加全面真实的生态环境信息,以更好的掌握当前环境的实际情况。高新技术的应用,将地理科学的发展与研究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在技术的推动下,地理科学的逐渐呈现社会化发展的趋势。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将科学地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有效解决社会环境当中的实际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地理科学的有效延伸。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一样,都属于生态系统当中重要的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环境建设迎来了新的曙光。
高新技术的应用,将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落实到实践当中,而不是局限于理论。社会、经济、人文、科技都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环保意识有了显著的提升。在可持续发展趋势带动下啊,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同时也为社会经济未来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更好的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地理科学的重要价值能够真正的体现出来,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而努力。
三、结论。
新时期的地理科学研究,围绕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透过地理科学,能够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的发展过程。树立全新的地理观念,充分发挥地理科学的社会价值,让更多的人投入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当中去,以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贵州蜡染论文篇七
贵州是我国著名的“蜡染之乡”,其文化研究价值享誉国际。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辛勤的苗族人民创造了它,并为之所用。蜡染以古朴的蓝白色调、古老的神秘纹样、丰厚的文化内涵而著名,是贵州民间艺术中的一朵绚丽奇葩。贵州黔东南苗族地区世代传唱一首古歌:《蜡染歌》,叙述着蜡染的起源故事;此外,还有关于苗族先祖蚩尤的刑具化为枫树,后代苗民用枫树汁描绘图案表示对祖先亡灵的悼念与崇拜,枫树汁又演变为蜡的传说。虽传说不是历史,却能反映出苗族人民用民族的意识形态去诠释民间艺术的文化现象。
根据据史料记载,蜡染的起源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的西南少数民族,而贵州是中国蜡染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最早出现蜡染的地区。根据《后汉书・南蛮传》《搜神记》等记载,秦、汉时期,被称为“盘瓠蛮”、“武陵蛮”的苗族先民“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制裁有尾形……裳斑斓”;《隋书・地理志》也记载了“承盘瓠蛮之后,故服章多以斑布为饰”的服装状况;这里的“斑布”就是以葛苎棉等为原料制成的色彩斑斓的布,其中蜡染是其重要的装饰手段。宋代朱辅的《溪蛮丛笑》中记载:“溪峒爱铜鼓,胜于金玉。模取铜纹,以蜡刻板印布,入靛渍染,名‘点蜡幔’”;明代《嘉靖图经》记载:“西南苗,妇女画蜡花布。”《清一统志》记述:“花苗裳服先用蜡绘花于布。而后染之,既染,去蜡则花见;饰袖以锦,故曰花苗。”这些史料文献不仅介绍了蜡染的工艺技法,也对蜡染的使用做出了诠释;上述资料也再次证明,虽然苗族历经迁徙的苦难,但是蜡染技法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苗族人民遗忘,相反则成为“苗族之宝”一直传承至今。
贵州苗族蜡染纹饰依旧保持着原生态的制作工艺及鲜明的民族风格,至今都弥留着祖先的古老纹饰,可见贵州蜡染无论从实际操作到精神形态都得到了完美的传承。
从历史渊源看,蜡染原本就兴起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而贵州苗族妇女一代代的肩负起传承与发扬民族历史的责任,这不仅是对祖先的崇拜,更是对故乡的思恋,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从经济发展看,贵州地势险峻,苗族人民长期处于封闭的农耕生活当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蜡染得以传承的丰厚土壤。
从文化传统看,贵州苗族长期处于深山中的田野社会,祖祖辈辈都在过着刀根火种的生活,由于交通闭塞,外来文化无法传播,而苗族文化也无法向外展示;那种浓郁的田野气息,远古的神秘风貌都得以保鲜下来,并且几千年的苗族蜡染文化完整的审美内涵得以延续。
贵州蜡染是门多元化的综合性手工技艺,从纺织到绘画,再到印染等,这些技法并不是苗女天生就会的,而是通过从小耳濡目染的民族文化熏陶,以及跟随祖母或是母亲学习技艺,蜡染的传承依旧保存了母系氏族的传统,使得每位蜡染能手都具有对蜡染的艺术天赋与创作激情,但必须勤学苦练,融会贯通才使得蜡染艺术在传承古老传统的同时,又能生长出新的枝叶。
贵州苗族蜡染技艺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艺术家与学者对蜡染艺术进行了深入探究,衍生出一种新型的绘画形式“蜡画”。表面上看苗族蜡画艺术属于苗族蜡染技艺的范畴,也是在蜡染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从起源来看两者同宗同源;而从蜡画范围来看,它比蜡染更具包容性;其实蜡染就是染了蓝靛的蜡画,也可以裱成蜡画,供人们欣赏;而蜡画的色彩不像贵州蜡染那样仅仅只局限于蓝白两色,蜡画纹饰可以根据苗女们的想象,天马行空的赋予它灿烂缤纷的色彩,描绘更加自由,挥洒更加自如,把苗族的文化艺术表现得淋淋尽致。
蜡染艺术的制作特点是用“蜡”描绘出图案纹饰,而“蜡”的作用实则是一种防染绘制手段,主要辅助蓝靛染于棉麻布上,后分离去除蜡渍使得露出原本的布色而形成装饰纹样,也可在染布时使蜡产生龟裂形成冰纹。
蜡画艺术的制作特点则是让“蜡”从配角转为主角,直接使用“蜡”为创作原料,达到了和绘画中颜料相同的`效果。而“蜡”不仅只有单纯的材料及色彩;材料上相继延展出枫香、松香、树胶、蜂蜡、矿蜡及现代的彩色蜡笔,并且可以根据想象的艺术效果上给“蜡”添加色彩;这里的蜡画已经不再是普通意义上未经浸染的蜡片了,它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工艺品,其功能不局限于装饰服装,且可进行展示供观者欣赏。
蜡画艺术的形成虽是从蜡染技艺的土壤中孕育而生,但它又在蜡染的基础上传承发展,产生出更具包容性的民族艺术,正如“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两者范围皆属于贵州民间艺术,所以在研究蜡画纹饰运用时绝不可将其脱离蜡染进行论述。其实不管蜡染还是蜡画都是贵州苗族民间艺人运用他们独有的民族审美意识创作而来。
蜡画艺术从表现内容看,古老的苗族传说、神秘的宗教图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都是他们蜡刀下的表现题材。如以花草、树木、鸟兽等自然纹样为主体题材,而四周的装饰又点什么,旁边配什么,配多少,完全是点着看。脑海中的纹样想到哪里就点到哪里,随心随性,自由奔放,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自然韵味。并且任意在布面、纸面、木板上抒发出内心具有民族意识形态的图案纹饰。这些具备蜡画艺术表现能力的苗女,不仅常年练习蜡染技艺中的“点蜡”,且手工艺的艺术天赋也较高,是个人设计能力与表现技法的综合体现。苗族妇女们精湛的技艺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蜡画工艺品;精美的图案纹饰呈现于白色棉麻布上,整体色彩协调,别具一格。这些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民族价值,体现了我国五千年文化的浑厚底蕴。
贵州蜡染论文篇八
第一条为推动大数据发展应用,运用大数据促进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管理能力、服务改善民生,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大数据发展应用及其相关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大数据,是指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是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
第三条大数据发展应用应当坚持统筹规划、创新引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共享开放、保障安全的原则。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坚持应用和服务导向,推进大数据发展应用先行先试;积极引进和培育优势企业、优质资源、优秀人才,促进大数据产业核心业态、关联业态、衍生业态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大数据产业发展聚集区、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大数据安全与管理工程、跨境数据自由港等建设发展,形成大数据资源汇集中心、企业聚集基地、产业发展基地、人才创业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和应用服务示范基地。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全省大数据发展应用工作,市、州和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大数据发展应用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大数据发展应用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大数据发展应用的重大问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大数据发展应用的具体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大数据发展应用相关工作。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适度超前、合理布局、绿色集约、资源共享的原则,编制本省大数据发展应用总体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市、州和县级人民政府以及省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本区域、本部门、本行业大数据发展应用专项规划的,应当与省大数据发展应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并报省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加强大数据发展应用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大数据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第二章发展应用。
第八条省、市、州人民政府可以设立大数据发展应用专项资金,用于大数据发展应用研究和标准制定、产业链构建、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创业孵化等;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可以相应设立大数据发展应用专项资金。
依法设立大数据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大数据发展应用。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支持大数据发展应用;鼓励社会资金采取风险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方式,参与大数据发展应用;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大数据企业依法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确定本行政区域大数据发展应用重点领域,制定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产品应用、购买服务等政策措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行政区域大数据发展应用重点领域,制定大数据人才引进培养计划,积极引进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并为大数据人才开展教学科研和创业创新等活动创造条件。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大数据发展应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保障大数据项目建设用地;对新增大数据项目建设用地,优先列入近期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年度内新增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大数据建设项目。
第十一条符合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大数据企业,享受税收优惠。
大数据高层次人才或者大数据企业员工年缴纳个人所得税达到规定数额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二条鼓励高等院校、教学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以设立研发中心、技术持股、期权激励、学术交流、服务外包、产业合作等方式,积极利用国内外大数据人才资源。
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大数据发展应用技术研究,建立大数据教育实践、创新创业和培训基地。
支持高等院校大数据学科建设,开设大数据相关课程。
第十三条省人民政府应当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省内通信网络互联互通,提高城乡宽带、移动互联网覆盖率和接入能力,推进全省通信骨干网络扩容升级,提升互联网出省带宽能力。
鼓励、支持网络通信运营企业加快骨干传输网、无线宽带网及新一代移动互联网建设和改造升级,优化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布局,提高网络通信质量,降低网络通信资费。
第十四条省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教学科研机构等积极开展大数据发展应用相关标准研究,推动建立地方、行业大数据发展应用标准体系。
鼓励大数据企业研究制定大数据发展应用相关标准。
第十五条政府投资的大数据工程应当进行项目需求分析,科学确定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规模,严格项目审批程序,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
公共机构已建、在建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应当依法实现互联互通,不得新建孤立的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设置妨碍互联互通的技术壁垒。
第十六条省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公共数据资源分级分类管理办法,依法建立健全公共数据采集制度。
第十七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非法采集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军工科研生产等数据,采集数据不得损害被采集人的.合法权益。
通过公共平台可以获得的共享数据,公共机构不得向相关单位和个人重复采集,上级部门和单位不得要求下级部门和单位重复上报,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培育数据交易市场,规范交易行为。数据资源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数据交易应当依法订立合同,明确数据质量、交易价格、提交方式、数据用途等内容。推行数据交易合同示范文本。
第十九条鼓励和引导数据交易当事人在依法设立的数据交易服务机构进行数据交易。
数据交易服务机构应当具备与开展数据交易服务相适应的条件,配备相关人员,制定数据交易规则、数据交易备案登记等管理制度,依法提供交易服务。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社会治理大数据应用,推动简政放权,提升宏观调控、市场监管与公共服务等决策、管理、服务能力。
实施“数据铁笼”,规范权力行使,对公共权力、公共资源交易、公共资金等实行全过程监督。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信息化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大健康、旅游、新型建筑材料等领域大数据应用,提升相关产业大数据资源的分析应用能力,培育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处理分析等新业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社会保障、公共安全、人居环境、劳动就业、文化教育、交通运输、综合治税、消费维权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应用,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大数据精准扶贫,建设涉农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实现涉农基本数据动态化、数字化、常态化精准管理。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支持大数据关键技术、解决方案、重点产品、配套服务、商业模式创新和应用研究,培养大数据骨干企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三章共享开放。
第二十四条省人民政府按照统一标准、依法管理,主动提供、无偿服务,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的原则,制定全省公共数据共享开放措施,推动公共数据率先共享开放。
第二十五条数据共享开放,应当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保护个人隐私,保护数据权益人的合法权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数据共享开放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第二十六条全省统一的大数据平台(简称“云上贵州”)汇集、存储、共享、开放全省公共数据及其他数据。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公共机构信息系统应当向“云上贵州”迁移,公共数据应当汇集、存储在“云上贵州”并与其他公共机构共享。
鼓励其他信息系统向“云上贵州”迁移,其他数据汇集、存储在“云上贵州”并与他人共享、向社会开放。
“云上贵州”管理及公共数据共享开放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七条实行公共数据开放负面清单制度。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公共数据应当向社会开放;依法不能向社会开放的公共数据,目录应当向社会公布。
依法不能向社会开放的公共数据,涉及特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重大利益关系的,经申请可以向该特定对象开放。
第二十八条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应当符合统一的格式标准,内容应当真实、准确、完整。
通过共享开放获取的公共数据,与纸质文书原件具有同等效力。
第二十九条实行公共数据共享开放风险评估制度。提供公共数据的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保密、安全管理等规定,对公共数据进行风险评估,保证共享开放数据安全。
“云上贵州”管理机构应当对通过该平台共享开放的公共数据进行风险审核,发现可能存在风险时,应当及时告知提供单位;提供单位应当及时处理并予以反馈。
第三十条鼓励单位和个人对共享开放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研究,开展大数据开发和创新应用。
第四章安全管理。
第三十一条省人民政府建立数据安全工作领导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和指导本省数据安全保障和监管工作。
省大数据安全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数据安全等级保护、风险测评、应急防范等安全制度,加强对大数据安全技术、设备和服务提供商的风险评估和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和安全评估体系。
第三十二条大数据采集、存储、清洗、开发、应用、交易、服务单位应当建立数据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制定数据安全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安全评测、风险评估和应急演练;采取安全保护技术措施,防止数据丢失、毁损、泄露和篡改,确保数据安全。发生重大数据安全事故时,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告知可能受到影响的用户,并按照规定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三条鼓励大数据保护关键技术和大数据安全监管支撑技术创新和研究,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开展数据安全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政府、行业、企业间数据风险信息共享。
第五章法律责任。
贵州蜡染论文篇九
贵州蜡染是一项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几百年来一直是贵州省地区的文化标志。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创新,贵州蜡染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喜爱。在我近期的一次贵州旅行中,我亲身体验了蜡染的制作过程,领悟到了许多其中的文化内涵。
第一段:了解贵州蜡染的历史和文化。
贵州蜡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从唐朝开始,贵州就开始使用蜡染技术来制作衣物。后来在明清时期,贵州蜡染逐渐发展为一种富有艺术性的民间手工艺品。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洗礼,蜡染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蜡染的样式和图案一般是由天然植物染料和蜡所组成,自然深邃,朴实无华,代表了贵州土地的浓厚文化底蕴。
第二段:了解蜡染的制作过程。
贵州蜡染是由一系列的手工流程组成的。首先,在选好的面料上刻画出图案,然后用蜡汁在图案的轮廓线上感应出沟槽,阻挡染料的渗透。接下来,将衣物与天然染料浸泡在水中使其渗透整个织物,当染料凝固时将衣物提出,筛去染料,蜡纸上的蜡和衣物一起烘干使其固定,最后清洗、晾干、脱蜡。整个过程需要人工操作,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手工来完成,因此贵州蜡染被认为是一种价值极高的手工艺品。
第三段:蜡染传承和发展。
贵州蜡染在当地一直被视为文化遗产,民间工匠们在蜡染技艺的传承上一直不遗余力。而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贵州蜡染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可与推广。如今,贵州蜡染已成为一种在国内外颇受欢迎的手工艺品。有许多文化机构成立了相关的培训班和研究团队,以推广蜡染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第四段:体验蜡染的魅力。
在我亲身体验贵州蜡染的制作过程后,对这项手工艺品更加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一边设计图案,一边刻画轮廓线,一边涂抹蜡汁,一步步地布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没有电脑软件的辅助、没有工厂式的生产,完全纯手工。这让我深感到贵州蜡染的人文内涵和附加价值,更加珍惜这项古老的文化遗产。
第五段:蜡染的文化价值与未来发展。
贵州蜡染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通过蜡染,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感知古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今天,贵州蜡染在行业的推广和文化的传承上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人类学家、设计师和厂商纷纷为贵州蜡染注入“新元素”,如今蜡染作品的种类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高,蜡染作品的设计也变得更加创新和化繁为简,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总之,贵州蜡染是一项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凝聚了贵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民的智慧,同时也是一项包含文化、历史、美学和技术的综合性传统文化产业。我们应该通过对它的深入了解和支持,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贵州蜡染论文篇十
我在贵州旅游期间,了解到了贵州蜡染这一独特的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和历史文化背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不仅在技能上有所提高,而且在思想上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第二段:了解背景。
贵州蜡染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手工艺品,可以追溯到唐代。在贵阳市花溪区以及周边地区,蜡染工艺作为民间手工艺品流传至今,并成为当地文化的象征之一。它是一种将蜡水涂在绸缎上,经过染色、挤压、烘干、除蜡等工艺制作而成的绸缎工艺品。由于其独特的工艺手法,再加上广大人民艺术家们的不断开拓创新,现已形成多种款式、色彩花纹繁多的蜡染工艺品。
第三段:学习技艺。
在参观贵州蜡染大师的工作室和学校时,我亲身体验了一下蜡染工艺,目睹了严谨的工艺流程。首先,我们需要将图案设计出来,然后在织物上涂抹上一层甘蔗蜡水。对于不同的图案和颜色,涂抹的蜡水方式也各不相同。待蜡染完成后,再将它放在开水中浸泡,然后就可以把蜡水在织物上除掉,让织物中留下的就是图案的颜色。这个过程虽然费时费力,但是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其背后蕴含着对自然、人文的关照,对世界以及小而美的生活的诗意描绘。
第四段:深度思考。
深入了解贵州蜡染的制作过程,也让我对这种古老而独特的手工艺品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现代化的生活模式下,我们越来越少地关注到手工制作这种传统工艺,更多地倾向于高度标准化和机械化生产,在这些东西中失去了民间的生活化气息。贵州蜡染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古老的手工艺,这些手工艺品不仅代表着民间文化的精神和崇尚自然、简朴的生活理念,也令我们领悟到在一份生命中,精神上的力量可以来自物质以外。
第五段:结论与感言。
贵州蜡染是一项珍贵的艺术品,它的独特是因为它在技术上的特殊要求,也因为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学习蜡染技艺的过程中,我不仅加深了对贵州文化的快速认识,而且也以一颗平和、探究的心态感受到了智慧传承的另一重意义。蜡染不仅是一种民间文化的代表,也是一种构建美好生活、弘扬人文情怀的工艺品。在欣赏贵州蜡染艺术品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护和传承其文化遗产的影响从而赋予这种传统手工艺新的生命力。
贵州蜡染论文篇十一
贵州是伟大祖国怀抱中的一块宝地,位于大西南的东南前沿,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交错杂居和一些民族成片聚居的省份,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当你看到侗族的鼓楼,唱过苗族的水酒,穿过布依族的土布,睡过水族的木屋后,你会发现这里是民族平等,互助、和谐的大家庭,又是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百花园,更是充满发展潜力的内陆山区省份;当你游过苍山幽深的原始森林,走过紫红色沉着艳丽的泥土,穿过万千多次的瀑布群,探过竭尽人类所有幻想溶洞时,你会发现,这里是自然资源的宝库,又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风光独特的旅游地。更是回归自然,避暑休闲,生活居住的人间天堂。
悠久历史;和谐;民族文化;避暑之都;经济腾飞
看不到大漠黄沙,听不到侬细雨,没有江南的秀丽玲珑或是塞北的豪气冲天,也没有青藏的明媚与神话,但贵州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一个拥有独特韵味的神秘之地。
早在24万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在贵州高原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贵州的史前文化。春秋以前,今贵州大部分地区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春秋时期,当时在贵州境内有牂牁古国,并与中原有交往。战国后期,夜郎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夷地区的大国。秦汉以后,郡县制在今贵州地区逐步建立。宋代,“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明代,贵州建省。清代,贵州疆域基本形成。
据1973年至1974进行的考古发据,共出土制品4000余件,动物化石23种。因其石器加工特殊,文化独具面貌,被命名为“观音洞文化”。1984年7月至9月,贵州文化考古部门,在黔西西北的毕节县境,发据了古文化——瓦窖遗址。
春秋时期,西南夷地区存在着若干地方割地政权,或称“国”、或称“邑”。这些“国”或“邑”都是由古老的原始部落逐步发展而成的。春秋后期,夜郎国发展成为西南最大的地方国。
针对贵州多民族的.现状,历史上各朝各代统治者都对各民族和谐发展理定一系政策,这对多民族团、和睦相处做出了贡献。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又共同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开创了民族大团结的新纪元。
贵州10月3日消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贵州省高度重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落实,先后建起了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和252个民族乡,自治地方和民族乡的国土面积占到了全省国土面积的68。2%。民族区域自治的配套法规规章不断完善,全省现有的民族区域自治配套法规规章71件,其中地方性法规1件,自治条例14件,单行条例51件,变通规定3件,地方政府规章2件。法规规章的不断完善,保障了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了自治地方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不同时期分别召开了全省民族工作会议、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和专题会议,制定了一系列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因此说贵州是有着多民族团结合作、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社会环境。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贵州多民族共同努力下建立的。
少数民族为何能在历史变迁和战乱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份,这与少数民族先民惊人的智慧和生存经验的总结息息相关。
贵州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尤其是苗族,侗族的艺术文化的发展最为突出,而苗族、侗族的人民大部分居于贵州东南地区,那里山青水秀,阳光照人的自然环境,更体现了民族的原生态和那浓浓的民族风情。无论是民族节日的到来还是有客人的参观,他们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客人的热情与苗族高傲豪气的笋笙舞;侗族天簌之音的侗族大歌来表达,也体现了苗族,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文化素质的追求。而在工艺方面,更是叫人一惊叹,有苗族吊脚楼,苗族刺绣,苗族银饰;侗族的染布工艺3等异彩纷呈,绚丽多彩,让人不得肖有一种迷恋的感觉,正是因为如此,贵州省在2006年5月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成功,并得到了国务院批准为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贵州的民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重视。
少数民族在千年的发展中,留下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风俗、文明。除了上述简单介绍的几大民族外。再来详细了解一个夜郎到今的主体民族——彝族;彝族是一个民族风情浓厚,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为什么在那种社会背景下,彝族人还能有精历去创造这么一些值得研究的东西呢?这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必要的联系,当物质生活上升到一定水平后,人们就需要寻求精神上的满足,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朋友的热情等,以及节日的祝贺等。其中出嫁歌,考歌均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叫海马舞的民族舞蹈,据说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彝族去逝后,其女婿为记念他而编演的.。那为什么要编成舞蹈目取名海马舞呢?古彝多是游牧是族,马是传统交通工具,尤其是战场;舞蹈能摹仿马做出先进,奔跑,腾跃等动作,再观游牧征战历史。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贵州位于中国季风区,纬度偏低,受夏季风影响强烈,所以大部分地气候温暖湿润,类型多样,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贵州由于地处冷暖空气经常多样地带,加上特殊的地型条件,形成了阴雨多,日照少的独特天气,贵州的天时,利造就了贵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以现在科学工作者的视觉来看。
由于贵州气候的地域性差异常表现在水平距离不远,但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立体气候特殊明显,垂直差异显著而成。故被称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贵州的山,雄奇险峻。北部娄山山脉,群峰耸立,为黔北天然屏障,主峰关口尤为险要,号称“雄关”。南部苗岭山地,岭谷起伏,系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西部乌蒙山,淡水湖草海海拔2171米,东部武陵山,主峰梵净山海拔2600米。
贵州的水,千姿百态。北部乌江,水流湍急,堪称天险。东部瞬阳河,风光旖旎。南部南、北盘江,落差悬殊,奔流小息。由北向南流而下,由长江向南延伸,在贵州就形成了一个相互交错的庞大水系。贵州地势险要,落差很大,正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贵州的许多河流就广泛分部在各个领域。赤水十丈洞瀑布及黄果树瀑布世界闻名。长江横跨贵州,在贵州领域内就形成了许多长流的支流,其中乌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也是贵州的最大河流。
贵州的林,奇异罕见。北部赤水风景区,桫椤成林,翠竹成海,是国家级森林公园。东部梵净山,植被繁茂而古老。南部荔波樟江,茂兰喀斯特森林,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区唯一幸存的绿色王国。西部百里杜鹃林带,亦属世界上同纬度地区面积最大的杜鹃林海。
贵州的洞,鬼斧神工。地上石林,地下溶洞,均属喀斯特地貌典型特征。西部龙宫,地下暗河与地下溶洞浑然一体。黔西北的织金洞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岩溶堆积宏伟壮观,色彩缤纷,俨然一座地下宫殿。可谓无山不洞,洞皆成镜。
贵州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造就了独特的奇异风景;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大大小小的溶洞;比如说:织金洞、安顺龙宫、大方九洞天等。温和湿润的气候造就了威宁草海,百里杜鹃等风景和海洋。
苍翠幽深的原始森林,紫红色沉着艳丽的泥石,万千风姿的瀑布群,竭尽人类所有幻想的溶洞。这就是贵州,这就是充满神奇地貌、适合人类生活居住的人间天堂。
贵州经济的日新月异,与党和政府政策的关心和贵州人民的勤劳密切相关。贵州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在改革开放之前,许多地区仍保持日耕大种的原始耕作方式,无现代科技支撑,随着改革的到来,贵州的农业经济发生翻覆地变化,人均生活水平有所发送。而今,贵州不在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区,而是拥有许工业,矿业,旅游业为主体经济支柱的省份,同时辅助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积极性。对整个贵州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实值性基础。这些均与党的政策扶持是有着必在关联的,充分证明了只有科学才是第一生产力。
神奇的贵州以神秘的历史文化,奇异的自然风光而闻明,黄果飞瀑千堆寻,舞阳湍流万朵云,草海仙境展诗画,娄山雄关舞西风,满城春色系花溪,展观的是不加雕凿的开然神韵,展露的是红尘中越来越少的原始生命力。
关于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贵州省......
有关贫穷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需要探索的不仅仅是贫穷的现状,而且还有贫穷的过去。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贵州省情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解放四十年......
贵州蜡染论文篇十二
活动名称:
七彩云南,哈尼风情。
活动背景。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的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民族风俗浓厚,非常富有历史色彩,他们的住房、服饰、食品、节日、风俗都非常具有特色。
活动宗旨。
通过展示哈尼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文化发展、中教信仰、生活习性,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承载傣族民俗风情,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同学们课外生活,让更多同学老师认识、了解哈尼族人民的`生活我系特举办此哈尼族文化月活动。
活动主体。
本次哈尼族文化月活动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完成,前期主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达到预热,让全院师生了解活动概况,中期通过活动展演、长街宴等一系列活动向大家展现哈尼族风貌,让更多同学了解、认识哈尼族,后期则是哈尼文化讲座,旨在让同学们更深入了解哈尼族民族风俗及历史文化。
活动地点:
经济管理学院喷水池广场。
活动时间:
11月14日----28日。
活动对象:
文华学院舞蹈系学生会及全院师生。
活动负责人。
主办单位:文华学院舞蹈系团支部。
策划承办单位:舞蹈系学生会。
协办单位:单位。
邀请单位:
赞助商:xxx、大学生精英论坛。
活动宣传。
(一)宣传部。
时间:11月14日(星期三)进行张贴海报、挂横幅、礼仪拿着展报游动、小规模游街、发卡片+传单+歌伴舞蹈等宣传。
1、经管学院喷水池处设点进行舞蹈、卡片、传单宣传。
2、学院外商业街、校内球场、食堂门口进行礼仪游动宣传。
3、到时得现场进行拍照。
(二)外联部。
负责联系一些商家,更大范围的宣传我们学生会,拉到些赞。
6、活动开展。
1舞会的会场布置。
2舞会的司仪。
3舞会的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
4舞会的流程。
(1)开场舞。
(3)增加一些趣味游戏,用不同的形式去宣传。
比如说2:哈尼文化常识抢答赛规则:主持人宣读题目后,现场起最先手嘉宾进行抢答,答对者将荣获一份奖品。
(5)最后,由我们舞蹈系学生会送一份神秘的礼物给到场老师、嘉宾并合影留念,以促进感情。
时间及地点:11月28日(周三)在经管学院附二栋楼102阶梯教室《阿密车》舞剧编导老师进行哈尼族文化讲座。
(1)会场布置。
(2)司仪、主持人。
(3)作人员领嘉宾签到就坐,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
8、活动物资及经费预算。
(1)物资需求及人员安排。
(2)经费预算。
红丝带1包·20元·气球20×5=100元·宣传卡片0.5×50=25元。
合计:1791元。
9、工作人员安排分配。
一、宣传(11月14日)地点:喷水池定点宣传、游动宣传。
人员:6个礼仪+2个男生敲鼓+1个播音讲解+1个发传单卡片+1个照相=11人。
礼仪:6照相:1。
敲鼓:2传单:1。
播音:1。
主要负责人:
展演(11月21日)。
地点:喷水池。
舞台布置:6主持人:2。
服饰道具管理:2崔场人:1。
放音乐:1后勤:4。
维持秩序:2礼仪:6。
主要负责人:
1.菜肴:4。
2.礼仪:6。
3.食品介绍:2。
主要负责人:
(三)哈尼文化讲座(11月28日)地点:附二楼102阶梯教室。
人员:场地布置4人+维持秩序4人+6个礼仪+4个后勤=18人。
1.会场布置:4。
2.活动主持人:2。
3.司仪:4。
4.后勤:4。
5.维持秩序:4。
主要负责人:
10、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理。
在活动中可能出现摔跤、磕碰、扭伤、食物过敏等问题,所以后勤同学提前准备好双氧水、纱布、创可贴、食用醋,轻微的磕碰或食物过敏及时给予视察清理解决,伤情严重后勤同学应将其送到校医院处理。
11、收尾工作。
(1)活动工作人员及老师评委选手合影留念。
(2)全体工作人员清理场地,归还东西。
(3)学生会开总结会议。
xx.11.12。
贵州蜡染论文篇十三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的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民族风俗浓厚,非常富有历史色彩,他们的住房、服饰、食品、节日、风俗都非常具有特色。
2、活动宗旨。
通过展示哈尼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文化发展、中教信仰、生活习性,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承载傣族民俗风情,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同学们课外生活,让更多同学老师认识、了解哈尼族人民的生活我系特举办此哈尼族文化月活动。
3、活动主体。
本次哈尼族文化月活动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完成,前期主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达到预热,让全院师生了解活动概况,中期通过活动展演、长街宴等一系列活动向大家展现哈尼族风貌,让更多同学了解、认识哈尼族,后期则是哈尼文化讲座,旨在让同学们更深入了解哈尼族民族风俗及历史文化。
活动地点:经济管理学院喷水池广场。
活动时间:11月14日----28日。
活动对象:文华学院舞蹈系学生会及全院师生。
4、活动负责人。
主办单位:文华学院舞蹈系团支部。
策划承办单位:舞蹈系学生会。
协办单位:单位。
邀请单位:
赞助商:优习网、大学生精英论坛。
5、五活动宣传。
(一)宣传部。
时间:11月14日(星期三)进行张贴海报、挂横幅、礼仪拿着展报游动、小规模游街、发卡片+传单+歌伴舞蹈等宣传。
1、经管学院喷水池处设点进行舞蹈、卡片、传单宣传。
2、学院外商业街、校内球尝食堂门口进行礼仪游动宣传。
3、到时得现场进行拍照。
(二)外联部。
负责联系一些商家,更大范围的宣传我们学生会,拉到些赞。
6、活动开展。
1舞会的会场布置。
2舞会的司仪。
3舞会的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
4舞会的流程。
(1)开场舞。
(3)增加一些趣味游戏,用不同的形式去宣传。
比如说2:哈尼文化常识抢答赛规则:主持人宣读题目后,现场起最先手嘉宾进行抢答,答对者将荣获一份奖品。
(5)最后,由我们舞蹈系学生会送一份神秘的礼物给到场老师、嘉宾并合影留念,以促进感情。
时间及地点:11月28日(周三)在经管学院附二栋楼102阶梯教室《阿密车》舞剧编导老师进行哈尼族文化讲座。
(1)会场布置。
(2)司仪、主持人。
(3)作人员领嘉宾签到就坐,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
8、活动物资及经费预算。
(1)物资需求及人员安排。
(2)经费预算。
红丝带1包·20元·气球20×5=100元·宣传卡片0.5×50=25元。
合计:1791元。
9、工作人员安排分配。
一、宣传(11月14日)地点:喷水池定点宣传、游动宣传。
人员:6个礼仪+2个男生敲鼓+1个播音讲解+1个发传单卡片+1个照相=11人。
礼仪:6照相:1。
敲鼓:2传单:1。
播音:1。
主要负责人:
二、展演(11月21日)地点:喷水池。
舞台布置:6主持人:2。
服饰道具管理:2崔场人:1。
放音乐:1后勤:4。
维持秩序:2礼仪:6。
主要负责人:
1.菜肴:4。
2.礼仪:6。
3.食品介绍:2。
主要负责人:
(三)哈尼文化讲座(11月28日)地点:附二楼102阶梯教室。
人员:场地布置4人+维持秩序4人+6个礼仪+4个后勤=18人。
1.会场布置:4。
2.活动主持人:2。
3.司仪:4。
4.后勤:4。
5.维持秩序:4。
主要负责人:
10、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理。
在活动中可能出现摔跤、磕碰、扭伤、食物过敏等问题,所以后勤同学提前准备好双氧水、纱布、创可贴、食用醋,轻微的磕碰或食物过敏及时给予视察清理解决,伤情严重后勤同学应将其送到校医院处理。
11、收尾工作。
(1)活动工作人员及老师评委选手合影留念。
(2)全体工作人员清理场地,归还东西。
(3)学生会开总结会议。
xx.11.12。
贵州蜡染论文篇十四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繁衍、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对民族成员的生产生活、思想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也较为明显。本文从少数民族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积极因素出发,探寻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了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少数民族文化开发和利用不足的原因,并从课程建设、队伍建设、载体建设以及氛围营造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民族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比例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大。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已经内化成学生心底的价值取向,外化成了日常的行为准则。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影响着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通过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寻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引导等方面的共性因素,能够有效地调动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少数民族文化对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起着重要的凝聚作用。”[1]中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虽然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但却是多元统一的。每一种民族文化对其民族成员都具有独特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各民族文化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这为通过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来丰富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例如,针对不同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节日文化等,探索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延进一步拓展。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一般性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等针对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而后者往往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凝聚性密不可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在人际关系、学业、生活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虽然表现的形式千差万别,但其在思想根源上大同小异,都是来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追求。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利用好少数民族文化的凝聚性,能够有效地探究少数民族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理规划各项教育内容,构建起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每个少数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积淀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而多样性也成为了少数民族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文化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别是后者,提供了历史、文化、心理、道德等方面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包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和使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少数民族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充实和完善。”[2]少数民族文化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上各少数民族为民族解放而英勇牺牲的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质教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教育,部分少数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受到骑射和游牧文化的影响,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更加注重团结协作,有着“重朋友”“讲义气”的传统,这些教育资源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因为有着民族渊源,更易于为少数民族学生所接受。
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每种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环境和条件,文化的独特性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具体体现在不同民族成员的思维和行为上。民族院校在校大学生中民族成分多、少数民族学生多、少数民族文化种类多,这种独特的优势为培育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开发和利用这些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能够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符号性和仪式感。通过挖掘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相结合,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将成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例如,探索将少数民族的制度文化与大学生法制教育相结合,将少数民族的行为文化与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能够充分展示特殊性和一般性、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举行富有民族特色、蕴含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要素的.活动;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举办特色文体活动,能够有效培育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课程,民族院校也仅开设了以个别民族文化为主体的选修课或者辅修课程,课程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小,没有起到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作用。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教材,授课内容的随意性较强,导致课程内容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容易把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等同于一般性知识教育,把课堂变成讲授知识点、识记文化要素的过程,使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变得枯燥乏味。在对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课程的考试和考核中重理论、轻实践,即使修过相关课程,学生仍缺少对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理解,仅局限于表面化的知识掌握。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技能不足。
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对于他们的风俗习惯、行为习惯有着一定的了解。但受到学科背景、知识结构的限制,在文化技能方面显现出不足,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容易出现本领恐慌。例如很难区分风俗习惯与宗教行为、个人陋习与民族传统等,导致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行为管理、轻思想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倾向于简单说教,缺少深入细致的引导。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多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授,教师的相关知识储备有限,对课程缺乏归属感,投入不足,教育教学的感染力不强。
(三)缺乏有效的文化载体。
文化的传承需要有效的载体,特别是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往往起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并以某种特别的形式延续下来。在民族院校中,趋同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时空的限制,使得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缺少必要的形式要件。这种条件下,表现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方式也高度趋同,比如更加侧重易于表现的歌舞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等等,而对处于文化核心地位的精神信仰、价值追求以及传统美德等方面表现手法空洞。在一定程度上,将民族文化教育在形式上简单等同于主题教育、在内容上简单等同于文体活动,教育的实效性较差。
对不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学生群体来说,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他们多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是封闭的、落后的,甚至是愚昧的,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愿望较低。在信息爆炸时代,学生的兴趣点被不断的分散,再加上多元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弱。以至于少数民族文化成为民族地区的“专利”。民族院校在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方面需加大力度,特别是在新兴网络媒体等传播手段的运用上仍有较大的作为空间。要不断强化少数民族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人、引导人、熏陶人的作用。
(一)加强课程建设,推进少数民族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民族院校要进一步明确少数民族文化的授课主体,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历史的研究,通过开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修课以及少数民族文化选修课等方式,着力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文化特征,把“三个离不开”思想、“五个认同”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有效融入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中,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切实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材建设,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内容上进行甄别和选择,重点开发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度高、具有正能量的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内容充实、规范系统的少数民族文化教材。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将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融入到建筑、设计、计算机等相关领域,实现学生人文精神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激发他们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育人能力。
在充分盘活原有少数民族文化教师资源存量的基础上,加强教师的引进力度,注重民族学相关学科背景人才的引进,建立一支专业知识过硬、对少数民族文化有深刻认识的少数民族文化教师队伍。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文化技能,一方面,通过选派学生工作者到民族地区实习实践、挂职锻炼等形式,使他们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加强文化技能培训,聘任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专题报告、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增强学生工作队伍运用少数民族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专题研究,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少数民族文化的视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建设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基地,聘任民族地区教师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担任兼职宣传员,有效补充少数民族文化育人队伍。
(三)加强载体建设,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学生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实现从制度管理的刚性约束为主向民族文化的自觉转化,引导各民族大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社会实践中,组织学生深入新疆、西藏、内蒙古等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突出少数民族文化主题,加深对民族地区和民族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寻找少数民族文化与现行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等共同精神追求的共同点,构建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实施文化建设推动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民族团结的校园氛围,通过举办民族风俗风情展示周、民族文化讲座、民族歌曲赏析等活动,丰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载体。
(四)营造良好氛围,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民族院校要注重加强校园硬件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在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建设上体现少数民族文化主题,建立一批主题鲜明、工艺精湛、特色突出的文化景观,让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大学的文化传承功能,倡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宣传,综合运用书报、网络等媒介宣传和普及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注重利用新兴网络媒体开展宣传工作,通过qq群、微信平台等推送民族名片、饮食文化、节日文化等具有鲜明特色的知识和信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扩大覆盖范围。注重选拔、树立、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人物,深入挖掘和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增强感召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