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范文(17篇)
总结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写总结时要注意用词准确,不要夸张,也不要贬低自己的成绩或经历。在总结写作中,参考一些成功的经验和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写作的重点和技巧。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篇一
中国饮食文化,由于特定的经济结构,思维方式与文化环境,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下面六个方面。
选料,是中国厨师的首要技艺,是做好一品中国好菜肴美食的基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运用的技巧,每种菜肴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辅料、调料等,都有很多讲究和一定之规,概而言之,则是“精”、“细”二字,孔子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也。所谓“精”,指所选取的原料,要考虑其品种、产地、季节、生长期等特点,以新鲜肥嫩、质料优良为佳。
刀功,即厨师对原料进行刀法处理,是成为烹调师需要的,整齐一致的形态,以适应火候,受热均匀,使于入味,并保持一定的形态美,因而是烹调技术的关键之一。我国早在古代就重视刀法的运用,经过历代厨师的反复实践创造了丰富的刀法,如直刀法,片刀法,斜刀法,剞刀法和雕刻刀法等,把原料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形态和各种各样的花色,还可以镂空成美丽的图案花纹,雕刻成“喜”、“寿”、“福”、“禄”字样,增添喜庆筵席的欢乐气氛。特别是刀技和拼摆手法相结合,把熟料和可食生料拼成艺术性强,形象逼真的鸟、兽、虫、鱼、花、草等花式拼盘,如“龙凤呈祥”、“孔雀开屏”等。
火候,是形成菜肴美食的风味特色的关键之一,但火候瞬息万变,没有多年操作实践经验很难做到恰好处,因而掌握火候是中国厨师的一门绝技。中国厨师能精确鉴别旺火、中火、微火等不同火力,熟悉了解各种原料的`耐热程度,熟悉控制用火时间,善于掌控传热物体的性能,还能根据原料的老嫩程度,水分多少,形态大小,整碎厚薄等,确定下锅次序,加以灵活运用;使烹制出的菜肴,要嫩就嫩,要酥就酥,要烂就烂。
烹调技法,是我国厨师的又一门绝技。常用的技法有:炒、爆、炸、烹、溜、煎、贴、烩、扒、烧、炖、焖、氽、煮、酱、卤、蒸、烤、炝、拌、熏、以及甜品的拔丝、蜜汁、挂霖等。
调料,也是烹调的百味香。
我们只有准确把握了这六方面,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因则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篇二
其一,潮汕饮食文化的研究远远滞后。与潮汕茶文化研究相比,潮汕饮食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很不足,有关潮汕食文化研究的文章难得一见。对潮汕美食的发展历史、具体特点、科学价值、文化内涵及对旅游业的作用等问题,我们尚未有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因而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潮汕美食的宣传、开发、提高和发展。潮汕是潮州菜的故乡,可是不论政府和高校、或是行业和企业,至今都还没有成立一个像样的潮菜研究机构。政府要把潮汕美食作为汕头一项独特产业,营造一种人人关注饮食文化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要组织专家学者,全面地挖掘、整理饮食文化,对潮汕美食的形成、演变、发展和各种特色菜肴的用料、烹制、营养、特色以及传说、典故等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
其二,潮汕美食在经营上过于分散,规模普遍较小,很多产品没有质量标准,不符合食品卫生和营养的要求,产品包装十分欠缺,市场策略也缺乏现代化,一些知名的潮汕美食品牌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
其三,潮汕的各大餐馆,应市的菜肴多半大同小异,缺乏鲜明的自我特色。
其四,潮菜厨师、烹饪师的培训工作缺乏规范化和规模化。我们经常在国内外报纸上看到“高价聘请潮州菜厨师”的广告,也经常听到外地某些“潮州菜馆”提供的是“伪劣”产品,这表明市场上对潮菜厨师有较大的需求。我们从老厨师口中得知,培养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主厨需要十年以上功夫,这又表明了培训工作的艰巨性。当前的现状是,各地都办过一些短期培训班,但是既缺乏中、长期的培训规划,又缺乏一定的办学规模,甚至至今还拿不出一套潮菜厨师的培训教材。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篇三
中国饮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论文中,作者详细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演变和特点,并对其在当代社会的影响进行了探讨。通过阅读这篇论文,我深刻认识到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并对其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第一段:起源与演变。
中国饮食文化起源于华夏族的祖先,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与辐射传播,形成了一个彰显地域特色的多样化饮食体系。古人根据自身条件和环境,发展出了多种饮食方式和烹饪技艺,其中代表性的有八大菜系。这些菜系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口感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名,也成为我国独有的餐桌文化之一。从古代至今,中国饮食文化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演变,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特征。
第二段:特点与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讲究食材的选择和烹饪的技法上。中国人重视食物的营养和色香味形,注重荤素搭配,讲究高温烹调和低盐低油的健康饮食。此外,中国饮食文化还注重餐桌礼仪和饮食习俗的规范,如端午节的吃粽子、中秋节的赏月和吃月饼等。这些文化习俗不仅表达了人们对食物的敬意,也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和家庭情感。
中国饮食文化不仅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角色,也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首先,中国的餐饮业不仅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行业,更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其次,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了各种文化交流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媒介,传统的宴席和饭局是人们沟通和交流感情的场所。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吸引了国际上的关注,中国菜成为了世界各地人们喜爱的美食之一,中国饭店也在海外大兴。
第四段:传承与发展。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国饮食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外来文化的冲击、快餐文化的兴起、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等等,都在对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传承和发展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了当代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加强对饮食文化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传统饮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饮食文化。
第五段:个人思考与总结。
通过阅读这篇论文,我深刻认识到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作为中国人,我们应当珍惜这一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好中国饮食文化。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当代社会对中国饮食文化所带来的挑战,我们应当采取具体行动,加强饮食文化的宣传教育和推广,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和传承好中国饮食文化,让其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篇四
研究潮汕美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首先,要了解旅游资源开发与优化的原则。旅游资源开发与优化的原则主要有:
其一,个性原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应突出个性,充分揭示和发展其本身独有的特色,把各项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主题,以此来树立当地的旅游形象。有特色,就有吸引力,也就有了竞争力。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突出自然特色,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突出人文特色,二者的开发又都要充分体现当地的地方特色。
其二,市场原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应以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为依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标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与市场需求是变动的,旅游资源在市场竞争中随时面临着入时或过时、以及扩大或丧失吸引力的问题,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应注重旅游市场的调查和预测,随着市场的变化而选择开发重点。
其三,效益原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应注重提高它的使用价值和吸引能力,要以较小的投资耗费和较短的建设周期换来较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旅游资源的开发效益与它吸引旅游者的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单正比。
潮汕美食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我们认为,除了要搞好专门规划、加强研究和培训、扩大对外宣传、有效利用内外资金、建设潮汕美食旅游线路等之外,还应该着重做好产品定位工作:
潮汕美食应当分为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高端市场主要是高档酒楼的潮汕美食。高档酒楼经营的“燕,翅,鲍”等高档食品饮誉海内外,其独特的丰富营养和菜肴的美味可口,吸引了大量而且固定的客户群。但在菜式制作工艺上受粤菜影响较大,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这是需要引起注意和加以改变的一点。要加强对菜式口味风格的突破,以潮汕美食所特有的风味来赢得市场,这样才能更好地树立品牌,提高进入市场的技术壁垒,在高端市场打造出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进一步巩固市场。
低端市场,可以在潮汕小吃上面下功夫。潮汕美食中绝大部分是潮汕小吃,潮汕小吃的群众基础扎实,一直有稳固而广泛的本地市场,但我们还要进一步加以发展,要站在弘扬潮汕饮食文化和开发旅游资源的高度来认识它的重要性。卫生和营养合理搭配是潮汕小吃发展的最大难题,很多游客对潮汕小吃都是慕名而来,但接触到的大多是卫生环境差、让人敬而远之的街边货,给外地游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破坏了“海滨邹鲁,美食之乡”的美誉。要借鉴西方快餐店的做法,提倡卫生可口、方便快捷,规范服务标准,充分利用潮汕小吃品种多、口味全的特点,打造成为具有强大差异化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这方面的工作近来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特别是潮香城已经做得很出色。但是,潮汕小吃的发展壮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包括如何实现规模化经营,如何树立和推广品牌,如何利用促销和不间断的宣传来增加市场需求。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篇五
今天的高校与以往的高校大不相同,我们现在的高校不再仅仅是学生和老师学习、教书和搞科学研究的场所了,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现在的高校逐步演变为老师和同学们的社区,在这个社区里我们可以有很多其他的活动。本次调查的目的是将目光放在社区餐饮服务系统这个方面上,通过对国内外高校资料的搜集分析,找到可以借鉴的地方并运用到我们今后的社区建设当中去。本次调研所涉及到的研究方法包括二手资料分析(包括国外大学如明尼苏达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国内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用户分析(包括焦点小组、问卷调查、跟踪调查等)、实地考察(实拍中南大学的餐饮系统)等等。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一些结论,根据这些结论我们得出一些可能的设计发展方向。希望通过我们此次调查研究,能够为提升中国高校社区餐饮服务系统质量做一些贡献。
一、研究背景。
关于此项目的研究背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来自同学中间的声音反映出来。因为与高校餐饮系统最为息息相关的就是我们的同学了。也许我们的同学反映的声音并不那么科学和理性,但无论如何,最原始、最本质的资料恰恰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能够从中找到我们此次调查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从而决定是否开展此项调查。我们下面就引用一名湖南大学学生给校领导写的一封信来观察一下现在高校餐饮服务系统的现状。(将引用一部分信件内容)内容如下:
我是湖南大学南校区的一名学生,湖南大学是我学习深造的地方,本应该对她有很深的热爱的感情,但是,因为食堂,这种感情消退了一半,这或许有些主观,但是,如果有很多人(或许是大部分人)都有这种感觉时,那么主观的东西就必然反映了客观的事实了。尊敬的领导,我,以及我身边认识的(几乎)所有的人,绝大多数时候是不去食堂吃饭的。我们解决吃饭问题的办法包括:
(1)打电话叫盒饭;。
(2)在寝室煮面条或者火锅;。
(3)到中南大学食堂吃饭;。
(4)到象鼻嘴或者商业文明街吃煲仔或者米粉、炒饭。
每当谈起食堂,我们大多都有恶心(请原谅我用这个词)的表现,或者愤怒、或者失望、或者嘲讽,这个时候的我们强烈感觉到我们自己受到了学校(或者是后勤集团)的愚弄、欺骗和宰割。我一个同学说过,“我一见到食堂的经理我就想狠狠揍他一顿”,这话或许有些偏激,但是,它实际上得到了我们的强烈共鸣。
尊敬的领导,如果您不相信,您可以到湖南大学的食堂去看看吧!在这种地方,您将会遭遇到:
(1)菜的份量极少、价格极高、质量极差。
尊敬的领导,如果您去湖南大学的食堂打菜,如果您花两块钱只可以买到两块油豆腐、或者是只有零星肉末混杂的胡萝卜、或者两小块把肉剔得干干净净的骨头,您千万不要吃惊和诧异,这个时候,我想,无论您是多么优雅而雍容大度,您心里肯定会在咒骂这个食堂太黑、欺人太甚。如果您以为这只是偶尔一次遭遇,不算数,那么您可以来这里三次或者五次,您一定可以知道真相——那将同样或者更加让您觉得愤怒。如果您能在食堂里吃上一年半载,那么我敢断定——您肯定是一个在吃饭问题上随意糊弄自己的人!尊敬的领导,我也是长沙的,我寒假在家全是我买菜做饭,我完全知道现在的菜价行情;如果在保证与市场同步的正常的利润——而不是暴利——的前提下,一个大学食堂只能做出这样质量奇差的饭菜,打死我也不相信的!
(2)菜的种类极少。
尊敬的领导,您每次吃饭都有青菜(小菜)吗?您认为大学的食堂里应该供应青菜吗?我想您的回答必然是肯定的。但是,事实是,在湖南大学的食堂里,您很难吃到五毛钱的青菜!您会极少吃到正式的真正的青菜!湖大食堂不喜欢供应青菜!因为青菜利润空间太小!您见到的只能是1块钱钱或者1块5毛的乱七八糟的乱配的菜,由青菜和其他乱七八糟的菜(豆腐、粉丝之类)组成,全是怪胎!而这种菜,也卖1块或者1块5!这个时候,如果您不窝上一肚子火,那么恭喜您,您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非常人所能超越了!绝大多数时候,您会看到在食堂窗口上展现在您面前的是至少1块或者1块5、大部分是2块钱的菜,那些菜不伦不类,说实话,很能让人作呕(请原谅我用这个词)!尊敬的领导!我在湖南大学食堂里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情是:端着一个饭盆在窗口前转了五六圈,由于实在没有食欲,没打到一个喜欢的菜!这种经历和感受,不但是我,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有过,而且刻骨铭心!
(3)服务态度极差。
尊敬的领导!我要说的是,这不是一个食堂的问题,事实上,为了吃上一顿好吃的,我吃遍了南校这边的所有食堂,都是天下乌鸦一般黑!
尊敬的领导,您应该理解我现在的心情!我希望您到食堂吃几次饭(哪怕一次也可以)要轻车简从,要微服私访,我相信,即使不是全部,您也会在大致上赞同我的上述说法的!尊敬的领导!我不清楚这个食堂或者后勤集团是怎样承包的和运作的,但是我只坚信一点,学校的食堂,它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服务好!其次才是赢利!我似乎听说过大学食堂的经营原则是“微利”,我绝对支持,但是,不知道我的说话准确与否——现在的湖大食堂绝对属于暴利!
平均起来会是在湖大食堂的两倍到三倍!
尊敬的领导,我跟湖南大学某食堂的某个负责人反映过这个情况,并委婉地暗示他们向中南大学食堂学一点东西,那负责人嘲笑我说,“我们向他们学习?他们前段时间还派人到我们这里来学习了呢!”天哪,他们来向湖大食堂学习暴利吗?学习虐待学生吗?他们还说搞了什么iso,如果湖大食堂也iso,那么我可以断定——iso已经失去了它所有应有的意义。
尊敬的领导,我恳请您到中南大学的食堂吃一顿饭,然后做个比较!我敢肯定,如果湖大食堂的经营获得的是微利,那么中南大学的食堂早就应该倒闭了!
尊敬的领导!我在这里只想向相关部门和领导强烈建议以下两点:
(1)请求后勤集团的领导和学校的领导,到湖大我们自己的食堂里跟我们自己的学生一起吃上两天饭(这个要求一点都不高)!
(2)请求湖南大学的经营人员和工作人员去中南大学(工大)的食堂取经!!!打饭菜的工作人员要去,食堂的负责人应该去,后勤集团的人也应该去,主管后勤的学校领导也应该去!
尊敬的领导:或许中南大学的食堂经营并不是完美的,但是我想,如果湖南大学的食堂的服务功能(也包括经营能力)可以达到中南大学的食堂的水平,湖南大学的广大学生绝对是心满意足、别无他求了!
以上是该学生反映的一些关于食堂问题的情况。且不论这里面是否有夸张的成分,我们应该很严肃的认识到,如果高校食堂继续允许这样的问题存在,是会严重影响中国高校的整体水平的。我们一定要认识到,食堂作为目前高校餐饮系统的主体,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的。我们还要认识到,提升餐饮服务系统的质量对于一所高校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研究过程。
1、二手资料搜集和分析。
我们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尽量保持了资料的原始性和完整性,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实际上是在做一手资料的搜集和分析。
我们搜集资料的对象以国内外的高校餐饮服务系统为主。国外的高校包括明尼苏达大学、美国杨斯敦州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国内的高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南大学。
明尼苏达大学包括三个校区,分别是:westbank河西校区、eastbank河东校区、st.paulcampus圣保罗校区。这一点和中南大学比较相似。该校的餐饮系统很完善,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明尼苏达大学的餐饮系统进行分析。
一、校园餐厅。餐厅种类很多,提供的食物也丰富多彩,其中典型的包括:chick-fil-a餐厅的鸡肉三明治和柠檬汽水、cranberryfarms餐厅的烤鸡等烤肉、bajasol餐厅的南方风味玉米饼、greenstogo餐厅的蔬菜沙拉、grilleworks餐厅的牛肉汉堡包、kettleclassics餐厅的汤、面包和三明治、zoca餐厅的墨西哥玉米饼、玉米饼汤、薯条、干酪等。
二、居住区餐厅。明尼苏达大学的餐饮服务还为学生提供grab&go“拿了就走”服务。学生如果早上有课,或感觉时间较紧,来不及坐在食堂里慢慢用餐,可以通过universitydiningservices网站,提前一天网上预订自己的套餐。工作人员会将学生订好的套餐编号,第二天学生只需使用自己的校园卡,便可取走自己预定好的套餐。明尼苏达大学的餐饮服务系统还与当地的一家餐馆davanni’spizza&hothoagies长期合作,为学生提供外卖服务,所有居住在学生公寓或校内的人员均可享受这一服务。
三、制定个人用餐计划。明尼苏达大学的餐饮服务系统提供了多样化的mealplan,学生们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制定自己的膳食计划,例如19餐/周的膳食计划需要1585美元/学期;另外还有一些个性化的服务,如为素食主义的学生提供素菜,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营养套餐。
四、健康饮食。健康饮食服务以咨询为主,对于自己的饮食健康有疑问的同学可以通过电话或电子邮箱向该部门进行咨询,此外该部门还会在学校内组织一些健康饮食的活动。
五、承办宴会。明尼苏达大学餐饮服务系统还可承办各种宴会,并提供专业的宴会服务。预定宴会或点菜都可在网上进行。
以上是明尼苏达大学餐饮服务系统的一些基本情况。美国杨斯敦州立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餐饮服务系统也基本符合这些情况,在此不再赘述。此外,这些大学都有着用餐点分布广泛的特点。
清华大学的餐饮服务系统相对于国内其他高校来说,应该是比较完善的了。清华大学餐饮系统中包括餐厅介绍和饭菜推荐,我们看到网站的左侧还设有餐厅动态、餐位信息、特色推荐和联系电话。网站图文并茂,可以说是很详细的服务信息了。在餐饮系统中推荐菜的信息版面中,左侧还有社区动态和在线调查。但是这些菜肴大都是正式的菜品,而不是食堂里的份菜。餐饮系统中还设有菜谱详情。人们通过对菜谱的查询,可以方便的了解到餐厅的菜价和品种,从而选择合适的餐厅就餐。
北京大学的餐饮系统。我们看到除了中心动态、行业信息、温馨提示等主要内容以外,我们还看到有十佳菜肴推荐、临时公告、饭卡加钱时间、食堂开饭时间等信息,比较详实。另外,通过对北大餐饮系统分布图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校的餐厅大都集中于住宿区,而办公区则没有用餐的地点。工作人员或者同学如果因为工作紧张就无法及时的用餐。但北大食堂对自身的宣传和介绍很好,不但介绍了食品的名称,还对食物进行了适当的描述。这样方便南北口味不一的同学选择合适自己的食堂进食。此外,北大的网站还设置了宣传中国传统美食文化和营养健康信息的模块,对养成同学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宣传中国传统美食文化都有很大帮助。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高校餐饮系统的一些优点。包括:
1、校园餐厅很多,菜品很丰富。
2、居住区有专门的餐厅设置。
3、“拿了就走”的服务,即可以提前预订早餐。
4、与校外的餐厅达成协议,展开送餐服务等。
5、膳食多样化,促进健康膳食。有营养热线。
6、有承办宴会的服务。方便同学聚会等。
7、为特殊人群提供特殊服务(如食素者)。
8、为不同的人推荐不同的就餐计划。
9、定期的餐厅活动的介绍。(提供活动场所)。
10、对于有关餐饮方面问题的答疑。(网络/热线)。
11、餐厅的分布比较广,甚至连教学区也有。
12、餐厅和菜肴的具体信息详细(图片/价格)。
13、不同食堂内的菜单有详实的介绍。
根据这些优点。我们得出一些初步的设想。这些设想包括:
1、要充分考虑不同生活习惯同学的需求(如穆斯林、素食者等)。
2、鼓励个人就餐计划的多样性,丰富学校餐厅和菜品。
3、餐厅可以借给同学们作为周期性活动的场所。
4、完善网络,使同学们的疑难问题及时得到解答。
5、餐厅的分布不要过于集中在住宿区,应适当安排在教学楼附近,这样方便短时间进餐,不影响工作和学习。
6、向同学们介绍营养知识,鼓励大家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7、食堂内的菜谱信息要时时更新,确保真实无误。
8、培训机制,对美食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受到师傅的培训。
10、增加订餐的服务,方便同学们快速的用餐。
这就是我们此次调查的二手资料搜集和分析。
2、用户调查。
一、焦点小组。
用户调查这一块我们首先采用了焦点小组的模式。
焦点小组实施的基本情况:时间:12月16日15:00——16:30。地点:中南大学铁道校区艺术学院多媒体教室。参与讨论人员:中南大学在校本科生与研究生代表、湖南科技大学学生代表、中南林业大学学生代表。主持人:曹冠群。记录员:和轩、姚涵。录音员:王彦民。
通过焦点小组的访谈。我们总结了一下几个问题:
1、食堂的开放时间问题。
2、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
3、学生们希望尝试一种全新的体验,并参与到做饭过程中。
4、食堂打饭的拥挤问题。
5、食堂的菜价不清楚。
6、寝室内小家电的使用问题。
然后我们根据这几个问题进行了设计导向的分析。它们包括:
1、在全校范围内展开调查,确定真正符合学生需要的食堂的开放时间。
2、加强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的管理,定期检查,检察员在同学们中产生,数据汇报给学校高层。
3、在宿舍内增加可以做饭的公共空间,或者食堂定期提供给同学们公共的可以自主使用的空间。
4、在食堂内设置适当的引导系统(或围栏、或平面标识)使得打饭的过程更加方便。
5、在菜肴的盛盘上标明菜价,或者使用电子显示屏(便于修改),师傅应该戴上口罩。
6、在宿舍内设置可以使用小家电的区域,并且由专人管理,可由同学们自行提供小家电。
二、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方面,我们选择了一位同学一周的饮食情况进行拍摄、分析。得出一些问题点。以下是我们的调查情况。
周二的早晨,没有课,曹同学可以到食堂安心用早点。可以不必担心时间问题,耐心排队,然后坐下来慢慢用餐。
周三的`早晨,没有课,曹同学还是到食堂坐下来吃早饭,为了变换口味,曹同学选择了米粉,通过曹同学的反映,食堂可供选择的早餐也只有这么几种。
周一的中午,曹同学在食堂用餐,在餐桌上堆着别人吃剩下的东西,很影响食欲,说明食堂应该及时的打扫卫生。
周二的中午,曹同学为了吃到好吃的面食(食堂的不够好吃),而跑到校外的西湖源餐厅吃面,餐厅的环境和卫生都很让人满意,而且室内有充足的暖气,很舒服。
周三的中午,曹同学想吃肉食,但苦于食堂的菜肉量不足,曹同学打了学校附近一家烧腊馆的电话,要了一份外卖,三十分钟后外卖送到。
周一的晚上,由于下雨,由于作业太多,曹同学在工作室工作到很晚才能出来吃饭,曹同学来到食堂,可以打的菜已经很少,而且很凉,曹同学只能打一个番茄炒蛋吃。
周三的晚上,曹同学又在工作室工作到很晚才能出来吃饭,食堂已经完全没有可打的菜,曹同学只好到校外买盒饭带回工作室吃。
天气太冷,曹同学不愿意到外面吃饭了,而且到外面吃饭毕竟浪费时间。就在工作室自己煮了泡面吃。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其中包括了很多问题点。这也是我们考虑的对象。
三、问卷调查。
我们根据二手资料分析得出的问题点以及焦点小组讨论得出的问题点进行了问卷的设计。(该问卷将附在报告的最后)。我们在得到了问卷的数据以后,将数据输入spss统计分析软件,并科学的统计和分析了一些重点问题,以期为我们提供客观、合理的设计导向。
由于人力有限,我们小组通过网络向三十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的在校大学生发出了电子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23份。下面是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
1、基本情况:
2、用餐情况。
您在进入大学之前居住在。
有69.6%的受访者目前以在学校食堂用餐为主,有26.1%的受访者以在校外餐厅用餐为主。
您喜欢的用餐方式是。
34.8%的受访者还是比较倾向于在学校食堂用餐,值得注意的是有21.7%的受访者喜欢自己动手做饭吃,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餐饮服务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一部分的需求。
你身边同学用餐的整体情况。
有47.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身边的同学也是以去食堂就餐为主。通过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受访者目前都倾向于在学校食堂就餐。
3、工作人员问题。
有43.5%的受访者都对食堂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在工作中,服务人员会尽量满足同学的要求。
有47.8%的受访者认为食堂工作人员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总的来看,食堂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亟待提高,接近半数的受访者都对食堂工作人员的服务评价不好。
4、用餐质量。
有34.8%的受访者都对食堂饭菜的味道感到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我认为食堂的饭菜比校外的强。
有47.8%的受访者认为食堂的饭菜不如校外餐厅的。
我认为校内餐厅比校外的卫生。
有65.2%的受访者认为校内餐厅比校外的卫生。通过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校内食堂比校外的卫生一些,但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校外餐厅的饭菜要比学校食堂的好。
5、食堂分布问题。
我认为学校食堂的分布不够合理。
有39.1%的受访者认为学校食堂的分布不够合理。
我希望学校增加用餐点的设置。
6、食品安全。
食堂的饭菜很符合健康、卫生的标准有43.5%的受访者认为学习食堂的饭菜不够健康、卫生竟然有91.3%的受访者表示在食堂饭菜里发现过不卫生物体。
由此观之,食堂的卫生状况并不能够令人满意,即便如此,还是有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学校食堂比校外餐厅卫生一些,可见校外餐厅的卫生状况更是不容乐观。可以看出,以校外餐厅就餐为主的受访者,大多数是无法忍受学校食堂饭菜的口味和质量,但他们在校外餐厅就餐却要承担更高的卫生安全风险。总之,高校学生餐饮状况都亟待改善,高校的餐饮服务系统要大幅度提升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这不仅仅是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
食堂的用餐环境让人满意;
食堂的菜价我能够接受;
学校食堂有着完善的投诉制度;
有69.5%的受访者认为学校食堂没有完善的投诉制度;
有78.3%的受访者表示无法通过网络了解食堂菜肴的实时动态;
如果把食堂的环境、工作人员服务水平、饭菜质量、卫生状况等指标作为高校餐饮的硬性服务的话,那么高校餐饮系统的监督投诉机制和网上服务则可以被认为是软服务,而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餐饮系统的软服务水平还很低,特别是网络化服务水平,更是与当前社会的信息化大环境不相符合。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问卷反映出来的结果看出一下几个问题。
1、大部分学生还是会在食堂用餐。
2、有21.7%的受访者喜欢自己动手做饭吃,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餐饮服务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一部分的需求。
3、有43.5%的受访者都对食堂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有47.8%的受访者认为食堂工作人员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证明学校食堂的工作人员素质需要提升。
4、有34.8%的受访者都对食堂饭菜的味道感到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有47.8%的受访着认为基本上认为食堂的饭菜不如校外餐厅的。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校内食堂比校外的卫生一些,但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校外餐厅的饭菜要比学校食堂的好。这说明如果学校食堂的饭菜味道再好一点,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学生。
5、有69.6%的受访者希望学校增加用餐点。总的来说,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学校食堂分布不合理,并且有近七成的受访者希望学校里能有更多的用餐点。这很符合我们之前的假设。
6、有91.3%的受访者表示在食堂饭菜里发现过不卫生物体。由此观之,食堂的卫生状况并不能够令人满意,即便如此,还是有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学校食堂比校外餐厅卫生一些,可见校外餐厅的卫生状况更是不容乐观。可以看出,以校外餐厅就餐为主的受访者,大多数是无法忍受学校食堂饭菜的味道和质量,但他们在校外餐厅就餐却要承担更高的卫生安全风险。总之,高校学生餐饮状况都亟待改善,高校的餐饮服务系统要大幅度提升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这不仅仅是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
7、有69.5%的受访者人为学校食堂没有完善的投诉制度有78.3%的受访者表示无法通过网络了解食堂菜肴的实时动态。这说明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学校食堂要提升网络化的进程。
通过问卷调查,验证了我们之前所做的假设。证明这些问题是真实存在的。而学生们在问卷上集中反映的几个问题则是重点。
3、得出设计导向。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我们得出一些设计导向。现描述如下。
1、当前国内高校校园内就餐地点分布不均匀。
分钟的时间用餐、休息,很难得到充分的休息,更难以保证下午听课的质量。我们根据这一问题得出的设计导向是:在距离食堂较远的教学楼内(以步行超过10分种为界)设置小餐厅,或便利店,主要供应快餐或只需简单加热的食品和咖啡、茶等饮料,并提供桌椅等休息场所。
2、方便快捷的快餐功能——“带了就走”
早上上课很紧张,同学们如果都在食堂排队,就怕时间来不及,很多同学会选择到校外买早餐吃。但是在路上边走边吃很麻烦。又不卫生。而食堂排队慢的原因之一就是打饭师傅与同学间的交流,我们能够通过什么办法减少这种交流的时间,也就缩短了食堂排队等候的时间。我们根据这一问题得出的设计导向是:同学们通过校园卡提前上网订购第二天早上的食物,或者自己到食堂的poss机器上提前预定,第二天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卡号领取相应的食物就可以了。
3、自己动手,参与制作饮食。
同学们需要聚会或者自己动手做饭,但缺少这样的空间。只能到校外进行,而到校外进行的话,学校就无法控制餐饮的卫生和学生们的安全问题。
我们根据这一问题得出的设计导向是:学校食堂可以定期向同学们提供自制餐饮的空间,使得同学们可以在学校的食堂内制作饮食、开办聚会。在宿舍楼内也可以设立类似的空间,但是需要有工作人员的管理,以保证安全。此外,同学们如果需要使用小家电的,也可以到类似的专用空间内使用,这也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配合。
4、基础设施、服务。
实际上,食堂有许多基础的设施、服务都需要一定的提升。包括环境、菜价、味道等。还有满足不同生活习惯的同学的需求的服务、满足多样性就餐的服务等。对于服务员来说,要佩戴口罩。通过设施建设减少排队的拥挤状况等。我们根据这一问题得出的设计导向是:这些都是一些基础的设施和服务的问题,可能无法通过设计来解决,而只能通过提升服务员的素质和提升食堂的管理来实现。
5、软性服务。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于“科学饮食,健康生活”的要求愈来愈迫切。与此同时,日常生活中不科学的饮食习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依然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大家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我国食品领域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食品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篇六
从古至今文化主宰着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家庭,甚至是每个人的命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不同的文化对于各民族、国家、家庭以及个人的影响有所不同。今天世界各地对所属文化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并且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比如,我国从不同角度、不同专业对文化进行了科学的划分。其中,饮食文化是众多分支学科之一。它通过对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饮食文化礼仪、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观。在这种想法的影响下中国人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性格特征。本文通过介绍独具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说明它在塑造国民性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和复杂的现象,不仅人文社会学科将其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而且许多其它学科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文化”的概念。由于学科体系、方法论、政治观点、和语言表述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对“文化”的界定莫衷一是,至今争论不休。1952年美国的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调查和总结了从1871年到1951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数量多达164种,可谓“百家争鸣”。现在又过了几十年,可能又有若干个定义出现了。这就说明好多人从不同的角度给文化下了定义。将这些定义大体上归纳起来无非就是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生活方式,这句话包括了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价值想法、思维方法、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等,这些方面的想法以及由这些想法所形成的一些制度。
饮食文化处于文化的基础部分,在文化的形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人类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首要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就是饮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加上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类的饮食由最初的“茹毛饮血”逐步发展到今天枝繁叶茂、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之林。当今世界大致包括东方饮食文化、西方饮食文化以及清真饮食文化三种最著名、最有影响的饮食流派。
其中,中国作为东方饮食文化的中心,一直都以灿烂辉煌的中国饮食文化而自豪不已。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等方面创造积累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当然,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甚至是同一个民族的不同区域间饮食文化有所不同。中国饮食文化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有自己的特色并且对形成“以和为贵、高雅闲逸、和蔼可亲、淡泊旷达、重文化礼仪讲人伦”等的国民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饮食想法是人们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看法,深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尤其是哲学的影响较深。哲学思想的不同导致中国人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有别于其它国家。
世界各地都将中国的餐饮称为“中餐”,其突出特点是以大米和面食为主食,讲究食物的“色、香、味”。或者更确切地说,中国的饮食具有审美的意识,与西方只注重食物营养的摄取量相比,中国食物的悦心、悦目对于饮食者来说更为重要。这种感性的饮食习惯要求食物的色泽是否赏心悦目,是否能通过人们的味觉和视觉引起食欲。除此之外,中国人饮食时还很注重情调,也就是周围的环境。在一个好的环境中用餐不只是促进食欲,更重要的是陶冶情操。长此以往人们就会有种高雅的气质和温文尔雅的性格。
中国人在食物的制作方面很讲究刀工,火候。《老子》中有一句话“治大国如烹小鲜”,虽然这句话是借助饮食来解释高深的治国哲学。但反过来看,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小到制作餐饮,大则治国之策有时是同出一辙。由此可知,中国的饮食文化精神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活细胞之中,注重天人合一,强调整体观。这种想法对国民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素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伐檀》的“彼君子兮,不素食兮”。《诗经》中的农事诗篇不仅记载了周人注重农事的精神,而且将天人合一的理念寓于农事中,深刻地体现出那时人们已经形成“以和为贵”的性格特征。今天,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素食在中国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自古以来号称农业大国,文化礼仪之邦。中国农业的发展为素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地貌复杂、气候多变,因此,南北方各自开发和发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资源。以山水著称于世的中国南方,气温偏高、空气潮湿、雨水充足,适于水稻生长。而北方相对来说则比较干旱、四季分明、寒温交替,需要冬眠的小麦在这里生长良好。总之,无论南方的稻米还是北方的小麦都隶属于素食文化。相对于西方国家长期的食肉习性,中国人民的素食特性体现出本国人民亲近自然,与万事之中、万物之间求和谐的性格特征。
也许人们最初的食素生活是迫于客观环境的压力。面对地广人稀,可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的客观条件,人们只能积极倡导种植五谷以便于维持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随着文明的发生与发展,人们在素食方面由被动而转向主动,开始对各种动物有怜悯之情,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伤害某种活生生的小动物。尤其是上层社会更加知晓食素的益处。他们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得以快乐而健康生活的首要基础。久而久之这种“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想法深入到人们的内心深处,形成了中国人民“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的性格。中国是举世公认的文化礼仪之邦,这众多的文化礼仪体现于人们的举手投足之间,尤其是精神理念的高度统一。“天人合一”是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来在生产与生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的思想理念的精华。表现在人们的具体性格当中就是与人为善、与万物求和谐、无过之而又无不及的“中庸”性情。尤其是当今世界民众特别崇尚素食生活,提倡融入大自然,远离喧嚣的城市,在空旷的野外充分的呼吸新鲜空气,调适疲惫的身心,真正地享受生命赋予我们的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人们在饮食的过程中不仅仅关注周围的饮食环境,更注重所享用的食物是否保持了其本身的味性。具体到每一种食物的烹调过程,尽量在不违背本味原则的条件下进行加工制作。中国饮食文化中蕴含的这一切思想理念与坚持的各种原则充分体现出本国人民所具有的“贵和尚中”“以和为贵”的性格特征。
“饮食”一词起初分开使用,“饮”用于动词,理解为“喝”,《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后又引申为“饮料”,即喝的东西,贾思勰《齐民要术·煮溟》:“折米白煮,取汁为白饮”。如果说上面是对中国民众日常所吃的主食的介绍,下面则是对饮料方面的了解。在饮料方面最具中国特色要属各色各样的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发乎神州,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中国的饮茶之风始于何时,众说不一。按照文献记载,魏晋时饮茶已成风气,据此可推测最初的饮茶之风当早于此时。并且开始时人们并未将茶作为饮料使用而是作为药用。随着对茶的不断应用人们逐渐了解了其味性,并且赋予饮茶活动特有的文化意义。茶的文化的兴起使得人们对饮茶活动崇尚不一。儒、释、道三家在茶道上的互补足以体现出茶的意蕴。
共同点首先表现在务必于其中求和谐、求宁静。用比喻的方式将中、西方人的性格加以比较,可谓西方人的性格像酒,热烈、奔放、好动,容易激动,甚至好走极端,遇到矛盾往往针锋相对以至于水火不容。中国人的性格则像茶,总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强调和睦、友好、理解与秩序,讲中庸,遇事沉稳,遇到矛盾不好斗,而是主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妥善地解决问题。“君子之交淡如水”正如一杯清茶,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透彻而明朗。三家者中儒家将“中庸之道”引入茶的文化,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谊,通过饮茶自省,从而既能严格地要求自己又能宽容地对待他人。与儒家的“中庸”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道家主张人与物质、物质与精神不可分割、互相包容。自然而然中国的茶的文化吸收了老庄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物质与精神统一。佛教禅宗主张“顿悟”,内心清静无杂念。茶性之柔,茶的宁静与清醒地品味正应其求。再者国人所具有的淡泊旷达、高雅闲逸,举手投足间所表现出的和蔼可亲的性情在茶的文化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文人儒士是茶的文化的倡导者,他们借茶修身养性、磨砺匡世治国之志,知足常乐,以天下为己任。茶的文化在他们当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儒家在茶的文化中的独有特点是讲雅致、注重欢乐情调。儒家历来主张积极入世,不论何时何地念念不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时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为主体。饮茶之时更是雅兴高涨、文武张弛、有所作为成为主情调。虽然身处高雅闲逸的饮茶氛围之中,但是儒士内心却是“念念有如临敌日”、“居安思危”、“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薄冰”。这种喜怒不形于色,外在雅致、闲逸,时时刻刻防患于未然的心态是儒士所独有的。自然饮茶便成为他们协调内外、凝神思考的时刻。如此更显示出他们遇事沉稳,讲道德,重人伦的性格特征。
道家在茶的文化中融入了明显的超尘思想。道家强调“无为”,与儒家积极入世思想正好相反,避世思想浓重,对儒家思想是个补充。中国许多著名的茶人都有浓重的退隐思想,他们并非逃避责任,而是不苟同于庸碌之人,洁身自好。即使是功成名就者也依然保持雅洁自爱。如果说儒家文化适合贵族士人的口味,那么道家文化则更接近于文人寒士和普通百姓的思想。所以,今天许多高雅之士将由品茶而体味出的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相揉合,成为真正的内儒外道之士。
佛家茶的文化具有“苦寂”、以茶助禅、明心见性,以助“顿悟”的特点。虽说求“静”、求豁达、理智方面三家趋于一致,但道人过于闲逸散漫,儒者是有时十分失意时想从中得到片刻的宁静以便达到忘我的境界。只有禅僧在追求静悟方面最为执著。
所以中国茶的文化兼容释的静悟、道的驰纵、儒的雅逸,是三家的融合体。今天中华民族的成员所拥有的优良品性,茶的文化在其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茶性柔和,清香飘溢,凝神降火正与中国人遇事冷静,闲逸高雅的品性相得益彰。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不止于食源的开发,更在于食具的研制。筷子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在食具研制方面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筷”字是由“竹”和“快”两部分组成。如果按照汉字的构造分类属于“上形下声”,由形会意,我们可知制作筷子的主要材料是竹子。今天随着物质材料的不断丰富、科学的迅速发展和技术的有效提高,其加工材料也就不仅仅限于竹子,象牙、玉石、金属以及其它稀有材料应有尽有。看着不同材质的筷子,也许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筷子的起始纪年。
对于筷子起始的确切纪年至今尚不可而知,专家学者通过研究调查仅能划定先民发明筷子的大致时间。需要是发明之母,可以肯定地说筷子的起源是由中国的饮食需要而决定的。肉食相对贫乏的客观生存环境使得中国先民以素食为主。与西方食肉国家所使用的餐叉相比,中国人饮食时使用的筷子构造简单,功能繁多,应用灵活。筷子的构造十分简单,是由两根粗细、长短、材质相同的物体组成。但是,构造简单并不是说使用也同样简单。与其它餐具相比,筷子的使用更具技巧性,难度较大。许多刚到中国的外国人士对中国人使用筷子的熟练程度赞叹不已。
筷子从构造到使用体现出中国人民质朴尚实的性格特征。它的简单构造象征着人们的外表的朴实无华,内心却蕴含深意,求实精神深寓其中。
每个中国人从开始懂事之时起,长辈就要用文化礼仪来规范他们的行为。可以说,人生文化礼仪是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形成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伴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中国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礼仪,或者说中国文化礼仪的形成和发展都是由餐桌而来。中国人围桌而餐时讲秩序、重人伦、别主客、分长幼。
这些看似简单的文化礼仪在塑造人的性格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文化礼仪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功最基本的条件。长辈在教导子女时,也总是选择在一起用餐的时候,也许只有在这个时候最恰当,“其乐融融”的氛围里即使有一两句批评、教导的话,也是比较容易接受。这样伴随着家长的循循善诱,青少年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塑造了良好的性格。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虽然饮食文化处于文化的基础部分,但是它在人类社会形成后的文化礼仪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文化礼仪塑造了人的性格,尤其是中国的饮食文化更是如此。所以说,中国饮食文化影响着国民性格的塑造,在国民性格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胡小毅《传统文化与现代养生》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7]欧阳仑《中国人的性格》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篇七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征 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那么有哪些方面呢?请查看下面的内容参考哦!
而不少名点名菜,富有文化内涵,使许多旅游者每到一地,便兴致勃勃地品尝。
一个导游,了解富有地方风味的菜肴,向游客作适当介绍,可增添游客的乐趣。
第一节 概述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 烹饪王国 之称。
中国烹饪不仅仅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是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采集野果,捕捉野兽,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
《礼记·礼运》篇记载: 古者未有火,食草木之实,马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从生食向熟食的转化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而用火进行食物加工更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可以说是人类饮食文化的起点。
火的运用和控制促使了陶器的产生。
陶器发明以后,就被用作炊具和食具,釜、鼎、鬲、甑是最早出现的陶制炊具,陶器的发明标志着烹饪技术的第一次飞跃,人类真正进入了烹饪时代。
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解体,中国进入奴隶社会阶段。
从夏到秦,我国先民的烹饪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了商代名臣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叙述了商汤之时的烹饪状况,提出了烹饪理论的一些基本论点。
《吕氏春秋·本味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篇烹饪理论文章。
而黄河流域最早的名菜--周代八珍则标志着先秦烹饪技术达到一定水平。
八珍 是周代宫廷名菜,对后代影响深远,成为烹饪中特定的名词。
周代还盛行饮食疗法,我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就叙述了古人常说的 医食同源 。
秦汉到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烹饪技术日趋成熟。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一条 丝绸之路 ,发展了与西域各国的关系,既引进了西方食品,同时也将中国的饮食文化推向了世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各族人民文化、生产技术的大交流、大融合时期,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这一时期与饮食相关的重要历史文献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隋唐五代在食疗方面有突出成就,主要体现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这是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论。
宋代是我国饮食史上的一个昌盛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都市饮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空前繁荣,这可以从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得到印证。
特别是袁枚的《随园食单》,更是将中国烹饪理论推向了一个成熟阶段。
莱系
第二节地方风味
一、菜系
中国菜是一个总称,它是由各地区颇有特色的菜系组成的。
历史悠久,原料丰富,口味鲜美,富有文化气息。
我国幅员辽阔,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有很大差别,这是我国地方菜系形成的物质基础。
所谓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因其独特的物产、气候、历史条件和饮食习俗不同,经过漫长历史的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
就中国菜整体而言,主要由地方风味菜、素菜、宫廷菜、官府莱、少数民族菜五大部分组成。
地方风味菜是构成中国菜的主要部分。
关于地方风味菜,其划分标准有很多种,但最有特色、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是三大河流孕育出的 四大菜系 :
源于长江上游的川菜,源于长江中下游古扬州的淮扬菜,源于广东珠江流域的粤菜,源于山东黄河流域的鲁菜。
另
二、四大菜系
(一)鲁莱
鲁菜即山东莱。
起源于春秋战国,成形于秦汉,成熟于三国晋南北朝时。
鲁菜在北方很有影响,流传甚广,是北方菜的基础和代表,它还传进宫廷,成为御膳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菜由济南和胶东地方菜发展而成。
以清香、鲜嫩、味佳而著称,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济南菜的烹调方法以爆、炒、炸见长。
曲阜的孔府莱是我国最大、最精湛的官府菜。
济南菜大量吸收了孔府莱的精华。
胶东菜盛行于烟台、青岛一带,这里海产品丰富,故以烹制海鲜而驰名,口味以鲜为主,偏重清淡。
鲁菜的代表莱有:糖醋鲤鱼、德州扒鸡、葱烧海参、油爆海螺、炸蛎黄、清蒸加吉鱼、九转大肠、清氽赤鳞鱼、爆双脆、清汤燕菜、锅煽豆腐,等等。
(二)川莱
川菜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它是在巴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川菜历经了春秋至秦的启蒙时期,西汉两晋时初具轮廓,唐宋时发展迅速,明末清初,川菜用从南美引进种植的辣椒调味,使巴蜀早就形成的 尚滋味 、 好辛香 的调味传统进一步发展。
晚清以后,逐步成为一个地方风味极其浓郁的菜系。
川菜历史悠久,以成都、重庆两地风味为代表,具有用料广博、调味多样、菜式繁多、适应面广的特征,也较经济实惠。
川菜的特点是麻辣、鱼香、味厚,注重调味,离不开 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出名,为其他地方莱所少有。
川莱的味历来以多、广、厚著称,形成 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的风格,享有 食在中国,味在四川 的美名。
川莱的代表菜有:宫保鸡丁、麻婆豆腐、鱼香肉丝、灯影牛肉、毛肚火锅、干烧岩鲤、干煸牛肉丝、樟茶鸭子、怪味鸡、水煮肉片、锅巴肉片,等等。
(三)淮扬莱
淮扬菜即江苏菜。
江苏自古富庶繁华,人文荟萃,商业发达。
远在帝尧时代,名厨彭铿因制野鸡羹供尧享用被封赏,赐地 彭城 (今徐州)。
商汤时期,太湖佳肴已有 菜之美者,具区之菁 的赞誉。
春秋时代, 调味之圣 易牙在江苏传艺创制美馔 鱼腹藏羊肉 ,成为 鲜 字之本。
汉代淮南王刘安在江苏发明豆腐。
隋炀帝开辟大运河后,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和淮盐的主要集散地。
此外,江苏作为鱼米之乡,物产丰饶,饮食资源十分丰富。
这一切使得淮扬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淮扬菜主要由苏州、扬州、南京三个流派构成,其影响遍及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
其特点为: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的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焐、炒,追求本味,清鲜平和,菜晶风格雅丽,讲究造型,菜谱四季有别。
其中南京菜以烹制鸭而著名。
扬州莱制作精细,重视调汤,口味清淡鲜美。
苏锡(苏州、无锡)莱善烹河鲜、湖蟹,菜晶清新秀美,口味偏甜,而无锡菜尤甚。
淮扬菜的代表菜有:金陵盐水鸭、三套鸭、扬州干丝、清炖蟹粉狮子头、松鼠鳜鱼、黄泥煨鸡(叫化鸡)、无锡肉骨头、虾仁锅巴、水晶肴蹄、清蒸鲥鱼、霸王别姬、羊方藏鱼,等等。
(四)粤菜
粤菜即广东菜。
粤菜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
先秦时代,岭南尚为越族的领地,与经济文化已较发达的中原地带相比,饮食相对粗糙。
秦始皇南定百越,建立 驰道 后,中原与岭南的文化、经济交往渐多,南越的 越 字也渐为 粤 宇所代替,且成为广东的代称。
与鲁、川、淮扬菜系相比,粤菜是一个起步较晚的菜系,萌生于秦,成形于汉魏,发展于唐宋,完成于明清。
清末有 食在广州 之说。
粤菜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或称惠州)菜三大部分组成。
它用料广博,菜肴新颖奇异,烹调吸收西菜制作方法,具有清鲜、嫩滑、脆爽的特点。
粤菜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有所谓 五滋 (香、松、软、肥、浓)和 六味 (酸、甜、苦、辣、咸、鲜)之别。
还注重季节搭配,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郁。
其中广州菜为主要代表,富有洋味,其影响遍及闽、台、琼、桂各地。
潮州菜汇闽粤两家之长,自成一派,以烹制海鲜见长。
东江菜又称 客家菜 ,多用肉类,口味偏重,富有乡土气息。
粤菜的代表菜有:烤乳猪、东江盐炯鸡、白云猪手爷鸡、爽口牛丸、沙茶涮牛肉、鲜莲冬瓜盅、广东叉烧等。
三、浙、闽、湘、皖风味
(一)浙莱
浙江菜历史久远。
《史记》记载,浙菜用鱼作羹由来已久。
南宋临安是著名都会,饮食业兴旺繁荣。
浙江菜就是宋朝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菜系。
浙菜主要由杭州、宁波、绍兴三种地方风味组成,其中以杭州菜最负盛名。
杭州菜善烹淡水鱼虾,菜肴制作精细,具有清鲜、爽脆、清雅精致的特点。
近年来新杭州名菜得到迅速发展,杭帮菜受到全国各地百姓欢迎。
宁波菜善于烹制海鲜,技法上以蒸、烤、炖见长,口
味鲜咸合一,注重保持原味,鱼干制品成菜有独到之处。
绍兴菜人口香酥绵糯,汤浓味重,富有乡村风味。
浙莱的代表菜有:西湖醋鱼、东坡肉、龙井虾仁、宋嫂鱼羹、西湖莼菜汤、干炸响铃、蜜汁火方、生爆鳝片、冰糖甲鱼、黄鱼羹、醉蚶、鳗鲞、霉干菜焖肉、霉千张、清汤越鸡,等等。
(二)闽莱
闽菜即福建莱,是我国南方菜系中颇有特色的一派,在中国烹饪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
形成闽地喜食河、海味,善烹河、海鲜等饮食特点。
闽菜起源于闽侯县,由福州、闽南、闽西三个地方菜构成。
福州菜为其主要代表,它以烹制山珍海味著称,口味偏重甜、酸,清淡,讲究调汤;其显著特色是常用红糟调味,流行于闽东、闽中、闽北地区。
闽南菜则广传于厦门、泉州、漳州、闽南金三角,接近广东潮州
菜,调料讲究,善用甜辣。
闽西菜则盛行于闽西客家地区,偏咸辣,多以山区奇珍异品作原料,极富乡土气息。
闽菜的传统菜有:佛跳墙、淡糟炒香螺片、炒西施舌、醉糟鸡、沙茶焖鸭块、七星丸、油焖石鳞、鸡汁氽海蚌,等等。
(三)湘莱
湘菜即湖南菜,是我国中南地区的一个地方菜系。
湖南是湘楚文化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即有 唯楚有材 之誉,人杰地灵,名师辈出。
西汉时期,湖南的菜肴品种已达109种,这从20世纪70年代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得到证明。
南宋以后,湘菜自成体系已见端倪。
明清两代是湘菜发展的黄金时期,湘菜的独特风格基本定局。
湘菜主要由湘江流域(长沙、衡阳、湘潭)、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地风味组成,以湘江流域为主要代表。
由于湖南潮湿多雨的气候和较低的地势,人们习惯于以吃辣椒来去湿和驱风。
湘菜的特点是:常用辣椒,熏腊制品多,口味偏重辣酸,讲究实惠。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篇八
饮食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不同的饮食反映着不同的文化。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有助于中西双方的文化交流,不仅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而且能避免因不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的误解与交流障碍。中国历来讲求“天人合一”,“水乳交融”,西方社会一直强调“天人对立”,“人定胜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必定造成两种完全不同的饮食文化。
一、息息相关vs生存所需
饮食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人向来视“吃”为头等大事。中国人打招呼的首选就是“吃了吗?”。小孩满月要吃满月酒,周岁要吃抓周宴,结婚要吃喜宴,生日要吃寿宴,就连过世也要吃。客人来了要接风洗尘,客人走了要饯行,首选当然还是吃。搬家要吃,升迁要吃,离职还是吃……通过吃,可以交流信息,在觥筹交错之间表达欢迎之情、恭贺之意与惜别之绪,甚至情感上的波折也能通过吃来平复。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所谓饮食,就是民生问题。在中国人看来,饮食不仅可以用来维持生存,而且可以用来维持健康。这种对“吃”异常的执著,在中国人的文化当中也有相当的体现。中国的很多成语典故都离不开“吃”或与吃相关的词,例如,“寅吃卯粮”、“争风吃醋”、“坐吃山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吃不了兜着走”、“好汉不吃眼前亏”,等等。中国人常把职业比做“饭碗”,将嫉妒说成“吃醋”,轻而易举被形容为“小菜一碟”,经常发生的事情或情形被称为“家常便饭”中国人什么都可以用“吃”来形容,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就连看不见摸不着的风也可以“吃”,最形象的例子莫过于“喝西北风”。中国历代的文人骚客常常将吃喝入诗,苏东坡就写下“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等脍炙人口的诗句。在西方人的眼里,吃饭仅仅是满足生理所需。西方人对待饮食,首先讲有什么营养,能产生多少能量,完全是把饮食当做一门科学。在他们看来,吃饭,仅仅是作为一种生存手段和交际方式。西方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从低级到高级五个不同的层次,饮食需求就位于第一层次,在其之上的需求分别有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西方人将“吃”看做是对机器添加燃料,保证其正常运行,只要在吃过以后能够保持身体健康,能够抵御疾病,其他就不重要。吃对于西方人来讲只是为了维持生命所需。
二、随意随性vs科学规范
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美味”。在中国的'烹调中,对美味的追求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中国人在评价一道菜时,往往会说这道菜“好吃”,或是“不好吃”,然而何为“好”,何为“不好”则很难下定论。这说明中国人对于美味的追求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便中国人常用“色、香、味、形、器”界定这种“意境”,也很难把握。同样的一道菜,不同的烹饪者会做出不同的味道,甚至是同样的一道菜,相同的烹饪者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节烹调,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冬季需要味道浓郁,夏季则考虑清淡爽口,婚宴须色彩斑斓,丧宴则忌讳红色,等等。此外,烹饪者还会根据自己的临场变化随性发挥。同时,对食品加工的随意,成就了中国庞大的菜谱。食材的丰富,加工方法的多变,调味料的多样,以及烹调手法的繁杂,再加以组合,就变成成千上万种的菜肴。如“饺子宴”、“全羊宴”等都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随意随性所派生出的无穷创意。西方的饮食就显得很规范科学。西方人注重饮食的科学与营养,因此在烹调时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遍布全球的洋快餐“肯德基”、“麦当劳”,无论是在哪里,他们的食品味道都没有太大分别,全因其严格按照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饪时间精确到秒。在这样的高规格下,要求烹饪者不能有任何随意与创新,就如同机器一样严谨。再看中西菜谱,可以发现中式的随意性和西式的严谨性。中式菜谱中涉及材料及调味料的用量都会用一些比较模糊的词,如“一些”、“少许”、“适量”等,谈及食材的制作流程,则常会出现“放入滚油中”,“炸至微黄色”,“焯水少时”等字眼。西式菜谱,则让初学者很有头绪,菜谱中不仅详细记录了用材的分量,就连烹调的时间也很精确,让操作者只要按部就班,就能制作出像样的西餐。
三、和合团圆vs个性分别
台湾地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此一文化特征也体现于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中国人一向追求“和”与“合”为最高境界。中国饮食强调“五味调和”,指在烹调过程中在重视烹调原料自然味道的基础上,要用阴阳五行的基本规律指导调和,该调和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最终结果就是要味美适口。中国人之所以把做菜称为“烹调”,就是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历来是将烹与调合为一体的。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中国人烹调不是“1+1=2”那么简单。不用说是繁复的宴会菜肴,即便是最一般的家常菜,也必须讲求荤素搭配,将各种材料混在一起,放入锅中或炒、或煮,或煨,或焖,同时在制作过程中适当添加调味料,或搅拌,或翻炒,最后出锅放入器皿中,不同的食材已经完全融合。细观西方的烹调方式,则会发现地道的西餐,除了“罗宋汤”是多种食材混合烹煮外,几乎都会是一大块肉(牛肉、羊肉、鸡肉或鱼肉等),配上几个土豆,几片菜叶或番茄,虽然同放在一个盘子中,却是互不相干、“各自为政”的,只有等咀嚼下肚,才会在腹中融合。调味的佐料也不是在烹调过程中加入,而是现吃现加的,即使现在受到了中菜的影响也开始注重调味了,但仍然是分开的工序,先把食物弄熟了,再加上味道。这些都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和合”与“分别”的根本差异。
结语
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各式各样的差异,这些差异都能在文化中找到根源。当然,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几千年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目前,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使多样性的饮食文化增强了互补性和兼容性。同时,这类的交流,会使得世界的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类的健康发展。同样,中国饮食也会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完善发展,推陈出新,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促进中华饮食在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发展。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篇九
[摘要]在很多方面,各个国家之间的饮食习惯是有共同性的,但由于每个国家的生活习惯和历史不同,饮食习惯上也产生了一定得差距。只要我们细心体验,就可以感受到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关键词]拌饭泡菜烧烤
韩国饮食最具代表性的是拌饭、泡菜和烧烤。
拌饭是在白米饭上盖上各种佐料,如黄豆芽、肉和鸡蛋等,盛在碗内,再加上适量的辣椒酱后,搅拌而成的饮食。其中用器皿石头锅做出来的“石锅拌饭”是韩国独有的一种烹调方式,值得一尝。把白米饭和多种佐料相混一起放入石头锅里,这样拌出来的饭味道独特,非常好吃,而且锅底结成的饭锅巴也堪称一绝。“石锅拌饭”在大部分的韩国餐厅均可以品尝得到,其中以“全州拌饭”最为有名,因为“全州拌饭”用的辣椒酱是全罗道的淳昌糯米辣椒酱,品质相当高。
泡菜是一般把用盐、洋葱、蒜、红辣椒、鱼贝浆做成的调料和白菜、萝卜、黄瓜拌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后制成的传统韩国美食。它味道鲜美可口,是韩国人每餐必备的饮食。在韩国,各个城市和各个村落甚至每个家庭都相传着他们各具特色味道的泡菜,其中家家户户相传至今的,最具代表性的要属用整棵的白菜制做而成的白菜泡菜了。现在随着韩流文化的来袭,白菜泡菜走出韩国的国门,深受中国人的喜爱。烤肉是一种把肉用调味料腌过,在炉子上烤着吃的饮食。调味料里放有酱油、香油、芝麻、蒜、洋葱等东西。做的方法是,首先在切薄的肉里放上调料腌一天。之后把入了味的肉在炭火上烤熟,用生菜、芝麻叶等蔬菜包着吃。烤肉和别的韩国饮食不一样,不刺激,味道鲜美,所以是韩国人最喜欢的菜肴。烤肉味道的妙处在于调料,每个人做的调味料不一样,那么烤肉的味道也不一样。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汤类,比较常见和著名的有大酱汤、参鸡汤和海带汤等。
大酱汤在韩国,上至总统,下至平民百姓,是日常餐桌必不可少的传统菜品。大酱汤营养丰富、味美可口、操作方便、原料简单。大酱汤的主要原料是大酱,而大酱的主要原料黄豆中含有的异戊醛是一种天然的植物激素,它除了能预防乳腺癌外,还能降低与激素相关的各种肿瘤的发病率。有句谚语说得好:“每天一碗大酱汤一辈子不用开药方”。大酱还含有乳酸菌和酵母等多种利于蛋白质消化的微生物。营养专家还建议上学的孩子早餐要喝一碗大酱汤,因为大酱汤能迅速被肠胃吸收,大酱汤所含的卵磷脂、维生素能使脑细胞更加活跃。
参鸡汤是韩国一道非常著名颇具特色的菜肴名汤,肉类食品和滋补类食品的完美组合,最具代表性的`韩国宫中料理之一。参鸡汤不仅不油腻,且清爽鲜美,营养价值极高,带有一股药香。鸡肉炖得极烂,筷子一夹之下骨肉分离,肉香中还带有米香、药香。鸡肚里面填着满满的糯米,汲取鸡汤精华的糯米比嫩鸡肉更要美味。同时鸡肚里面还有大枣、板栗、枸杞、高丽参等配料营养丰富。它以做法简便、滋味香浓而广受人们的喜爱。对于女性来说,食用参鸡汤好处很多,可以滋补、养生、美容、去燥,而且在补养的同时,又不必担心发胖。
韩国人生日除了吃生日蛋糕,还要饮一碗海带汤,不说不知,原来海带汤是韩国孕妇产后的补品,同时代表着韩国人对母亲的敬意,纪念母亲生育的痛苦。
韩式海带汤味道很清淡,有加牛肉或蚬的两种做法,加牛肉就较补身,有助减低海带的寒性;加蚬味道就较鲜甜,如今只有传统的韩国料理店才有这汤供应,而且多卖海带蚬肉汤,贪其味道鲜甜。
来到韩国,体验韩国的饮食文化是一堂必修课。
对于韩式餐馆而言,有的中国朋友来到韩国会有这样的体会:跟电视剧里演的太不一样了,有人夸张地说在韩国会做一道菜都能开个饭店。很多韩国路边的小餐馆没有菜谱,菜单都贴在墙上,很多店都只做一两样,比如猪肉汤饭店、参鸡汤店和石锅拌饭店。即便是韩国的烤肉店,也不像在中国,哪怕是再小的饭店也能有很多的选择,可以说中国饭店的特点是“全”,韩国饭店的特点是“专”。但是不用担心,在韩国即便你点一碗方便面,等菜全部上齐时,也不会只有孤零零的一碗方便面,因为韩国无论何时,都会有伴餐。伴餐,通俗讲就是小菜,这些小菜都免费提供,不够可再加,主要以泡辣白菜、甜萝卜为主,样式和数量每个饭店各不相同。
韩国饭馆内部的结构分为两种:使用椅子和脱鞋上炕。很多的韩餐店没有高椅和高桌,用餐时要就着低桌席地而坐。在炕上吃饭时,男人盘腿而坐,女人右膝支立――这种坐法只限于穿韩服时使用。现在的韩国女性平时不穿韩服,所以只要把双腿收拢在一起坐下就可以了。坐好点好菜后,不一会儿,饭馆的大妈就会端着托盘向你走来,她从托盘中先取出餐具,然后是饭菜。韩国的餐具每桌都配有不锈钢制的筷子和勺子,筷子是扁平的,与中国和日本都不一样。中国人、日本人都有端起饭碗吃饭的习惯,但是韩国人视这种行为不规矩。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触饭碗。圆底儿带盖儿的碗“坐”在桌子上,没有供你手握的把。再加上米饭传导给碗的热量,不碰它是合情合理的。至于碗盖,可以取下来随意放在桌上。既然不端碗,左手就一定要听话,老实地藏在桌子下面,不可在桌子上“露一手儿”。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从水泡菜中盛上一口汤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饭,然后再喝一口汤、再吃一口饭后,便可以随意地吃任何东西了。这是韩国人吃饭的顺序。勺子在韩国人的饮食生活中比筷子更重要,它负责盛汤、捞汤里的菜、装饭,不用时要架在饭碗或其它食器上。而筷子呢?它只负责夹菜。不管你汤碗中的豆芽儿菜怎麽用勺子也捞不上来,你也不能用筷子。这首先是食礼的问题,其次是汤水有可能顺着筷子流到桌子上。筷子在不夹菜时,传统的韩国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两根筷子要拢齐,三分之二在桌上,三分之一在桌外,这是为了便于拿起来再用。餐前如果有擦手的湿巾,一般一年四季都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从不加温。韩国人没有喝热水的习惯,所以提供的饮水也都是冷水,需要热水得特别向服务员要。
韩国人是一个好动感情的民族,对于他们这种把感情通过聚餐表现时,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同时又必须在理智上承认它是一种不卫生的“食礼”。在很多方面,各个国家之间的饮食习惯是有共同性的,但由于每个国家的生活习惯和历史不同,饮食习惯上也产生了一定得差距。只要我们细心体验,就可以感受到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篇十
继奢侈品、旅游之后,饮食文化成为了法国的又一张名片。于法国人而言,食物早已不仅仅是生存的必需,它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生活的艺术和创造的源泉。因此,饮食文化成为了独特而不可代替的精神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美食文化也在传统和创新中和谐地丰富和发展。饮食文化反映了法国的文明发展,是法国文明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
第一、菜肴文化
讲究的调料搭配简单的菜样。法餐对菜的配料,火候的讲究,菜肴的搭配,选料的新鲜,不同地区的多元化菜肴及菜肴烹饪的细腻,合理性和艺术性都在其他西餐之上。常用的香料有:百里香,迷迭香,月桂,欧芹,龙蒿,肉豆寇,藏红花,丁香花雷,调味汁达百种,既讲究味道的细微差别,还考虑色泽的不同。相对于种类繁多的配料,菜的类别不过十来种,点餐的顺序是:头道菜是凉菜或汤,尽管菜单上有多种“头道菜”,但只能选一种,在上菜之前会有一道面包,吃完以后服务员帮你撤掉盘子再上第2道,第2道是汤,美味的法式汤类,有浓浓的肉汤,清淡的蔬菜汤和鲜美的海鲜汤。第3道是一顿饭中的正菜,正菜最多的是各种“排”,鸡排,鱼排,牛排,猪排。这所谓的排是剔除骨头和刺的净肉,再浇上配制独特的汁,味道鲜美,吃起来很方便。接着便是餐后甜点,可以是水果,咖啡,蛋糕或冰淇淋。法国的特色菜肴有马赛的“普罗旺斯鱼汤”,鹅肝,巴黎龙虾,红酒山鸡,鸡肝牛排,焗蜗牛等。
第二、就餐文化
法国人十分注重用餐的礼仪,餐具的摆放是饮食文化的内容之一,在法国,最简单的摆放方法是盘子在面前正中位置,餐巾放于盘内,盘子左边放餐叉,右边放餐刀和汤匙。盘子的正前方从左至右依次是水杯,红酒杯和白酒杯。法国人不仅注重用餐礼仪,还特别追求进餐的情调,法国人甚至将饮食赋予哲学的意义,将同桌进餐视为一种联络感情,广交朋友的高雅乐趣和享受。一位世界级的膳食家曾说过:“感受餐桌上的就餐气氛,就可以判断出这个国家国民的.整体个性。”因此,法国人对于食物绝不只是停留于填饱肚子的阶段而已,它更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态度。享用一顿正式的法国菜要花上四五个小时,从开胃菜,海鲜,肉类,乳酪到甜点,虽然程序繁复,但重要的不是吃进多少食物,而是在品尝佳肴中,也充分享受餐厅高级气氛,欣赏餐具与食物的搭配。
第三、咖啡文化
咖啡文化也是法国的一大特色。自1686年,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商人来到这里创办了第一家咖啡馆后,巴黎的咖啡馆就一直兴盛不衰。在巴黎城内外,人行道、广场、花园,几乎无处不是咖啡馆,并且生意异常红火。咖啡与法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从早餐的牛奶咖啡搭配羊角面包,到法国上班族的下午茶,咖啡伴随着法国人的生活,对于遍布各处的咖啡店就不足而奇了。法国的咖啡文化源远流长,绝非吃喝消遣般简单。一杯咖啡配上一个下午的阳光和时间,这是典型的法式咖啡,重要的不是味道而是那种散淡的态度和做派。法国人喝咖啡讲究的是环境和情调,在路边的小咖啡桌旁看书、写作,高谈阔论,消磨光阴。自上世纪以来,咖啡馆往往成了社会活动中心,成了知识分子辩论问题的俱乐部,以至成了法国社会和文化的一种典型的标志。白色的桌子、蓝色的咖啡杯、随风飘扬的遮阳棚、忙碌的服务生、当然还有悠闲的风琴,这些都是法国咖啡馆的特色所在。这些咖啡馆在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街、蒙马特和蒙帕那斯诞生,而后走向辉煌。法国的文学和艺术新思潮在这里生根发芽。这些咖啡馆也亲眼目睹了法国文化从萌芽到鼎盛。
第四、葡萄酒文化
法国的葡萄酒文化是伴随着法国的历史与文明成长和发展起来的。葡萄酒文化已渗透进法国人的宗教、政治、文化、艺术及生活的各个层面,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葡萄酒作为法国人每天餐桌上的必备品,已成为法国饮食文化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法国作为世界上葡萄酒的主要出产国,全国有10个生产葡萄酒的地区,品种繁多,以波尔多地区生产的葡萄酒,香槟地区的香槟酒在世界上最富盛名。在餐桌上,法国人也十分讲究酒与菜肴的搭配,如在饭前饮用较淡的开胃酒,食用沙拉、汤及海鲜时,饮用白酒或玫瑰酒;食用肉类时饮用红酒,而饭后则饮用少许白兰地或甜酒类。香槟则惯用于庆典。
第五、奶酪文化
戴高乐将军曾经感叹道:“谁有办法治理一个有246种奶酪的国家?”其实目前在法国奶酪已经高达487种,也就是说法国人可以一年365天,天天吃不同种类的奶酪,因而在法国人的餐桌上,奶酪也是每餐的必备品。法国的奶酪大致有八类:新鲜奶酪,花皮软质奶酪,水洗软质奶酪,蓝纹奶酪,山羊奶酪,硬质未成熟奶酪,硬质成熟奶酪,融化奶酪。吃奶酪也是一门艺术,正确的搭配方式可以更好地感受其浓郁的风味。一般来说,温和的奶酪,一定要配上柔顺的葡萄酒;味道咸重的奶酪,则要搭配比较强烈的红酒。新鲜初熟的奶酪,应选择质地较脆的法国面包,而浓郁陈年的奶酪,则适合味道偏重的全麦面包。法国美食的形成和独特的饮食文化是众多因素下的产物。
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和经济条件
长时间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经济条件形成发展了法国各地的饮食传统。丰富的肉类菜肴,勃艮第的奶油酱汁不仅归因于勃艮第养牛的卓越,大部分还归因于该地区几个世纪以来经济的繁荣。在另一方面,山区有利于制作坚硬的奶酪,这些奶酪能保存较长时间。历史上,在经济有限的区域,大部分家庭以畜牧业为主要谋生手段,这样就出现了各种食物生产系统工程。
2、与法国的民族性密切相关
法国人十分重视饮食,一位法国烹饪家曾有过一句名言:“发现一道新菜,要比发现一颗新星给人类造福更大。”美食对他们而言,不仅是生活的片段还是一种态度,甚至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艺术。这是法国菜肴经久不衰的原因,另外法国人的浪漫情怀,也使法国创造了许多世界上浪漫美妙的生活形式,尤其是对于法国的贵族,他们的特点是骨子里的奢靡和享乐,在宴会,狩猎等活动中,红酒必不可缺,这促进其形成了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因而法国的饮食之所以举世闻名与该民族对于美食孜孜不断的追求密不可分。
3、法国饮食博采众长
法国与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英国相邻,这有利于法国烹饪博采众长。公元1533年,意大利公主凯瑟琳·狄·麦迪奇下嫁法国王储亨利二世时,带了30位厨师前往,将新的食物与烹饪方法引介至法国。法国人则将两国烹饪的优点加以融合,并逐步将其发扬光大。路易十四别出心裁地发起过烹饪比赛,厨师们竞相献艺,各露绝招。17世纪,法国学习意大利使用刀叉,初步形成如今的西餐礼仪,经过二三百年的不懈努力,终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法国菜征服了各国的美食家,成为欧美西餐的代表。
法国近年来受经济不景气的冲击及年轻人饮食习惯的改变,传统昂贵而精致的美食,整体的价格及水准上皆有下滑的趋势。越来越少的法国人愿意花天文数字般的价格只为了吃一餐。法国的两大权威美食评论宝典《米其林》以及《高特米优》开始倡导物美价廉的新饮食文化,很多过去高不可攀的餐厅都试着大幅降价以吸引更多的食客前往。对于想要品尝法国美食的朋友,到地道的法国餐馆,享受美酒与菜肴的完美一餐也不是可望而不可求之事。不管社会发展到何等现代化的程度,人的思想和行为如何前卫,美食始终是一个国家传统而古老的艺术,是一个国家文化生活的一种映射,也是了解外国文化的一个窗口。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篇十一
内容摘要:岭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各种水陆生物栖息繁殖的良好生长条件。因此,岭南人所食之物纷繁多样,尤其喜欢“野味”,这给许多外省人造成了岭南人无所不吃的印象,但甚少人了解这种习惯背后的溯源和文化。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岭南饮食文化业与古时候的遗风已大有区别。本文通过史料的搜集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探讨了岭南人爱吃“山珍海味”背后的原因,也揭示了外省对岭南饮食文化的误区所在。旨在让更多读者了解岭南人“敢吃”的文化原因和岭南人饮食上的今夕变化。
关键词:岭南饮食文化文化误区
饮食文化,作为一个文化分支,往往受制于大文化及其背后的经济基础。岭南饮食文化素来以“食性杂、食材多、风格奇特”的特点为人们所熟知。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天下食货,粤东尽有之;粤东所有食货,天下未必尽有。”足见岭南食材的丰富性。两千年前西汉人所著的《淮南子》一书中也记载道:“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南宋人也夸张描述:“粤人不问鸟兽蛇,无不食之”。可见在历史中,岭南人给人留下的印象一直是“无所不吃,无所不敢吃”的。另外,关于岭南饮食的历史记载,多出自于外省文人之手,因地方饮食习惯的不同,这些在岭南尝过“新鲜”的外省文人多在记载中着眼于岭南饮食的奇特乃至荒蛮,而往往蒙蔽了它追求天然品质、讲究精细、择时而食的特点。这些文献世代相传,以至于给大多数人对岭南人饮食文化造成了刻板印象和文化偏见。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所谓“广东人茹毛饮血般什么都敢吃”的印象到底在今天还是否普遍,而如今的广东人又是否真的依然保留着古时岭南饮食的遗风,值得考证。笔者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上述问题作一个浅显的统计。并结合资料,对广东人饮食文化的渊源做一个浅显的探究,作为一名广州人,希望能为岭南饮食文化历史的正本清源尽一份绵薄之力,还广东饮食现状一个“真面目”。
一、调查设计
1、语料
笔者通过“乐调查”网站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分别为“广东饮食现状调查”(以下简称“广东卷”)以及“广东饮食的外省印象调查”(以下简称“外省卷”)。并以“微信”作为调查平台,分别收集了“广东卷”和“外省卷”各50份问卷,总计100份有效问卷作为语料,并对其进行分析。
2、调查对象
“广东卷”面向的调查对象为在广东长期生活的广东居民;“外省卷”面向的调查问卷为非广东省常住居民。为保证采样的准确性,在两份问卷开头都设置了对被调查者省份确认的选项,方便对因省份不匹配造成的误填予以排查和剔除。
二、调查结果
1、外省人对广东人常吃食物的投票
调查问卷中选出8种食物是根据投票率得出。笔者对外省人对广东人的饮食印象做了初步调查,就“你认为有什么食物是你们不吃,而听说广东人会吃”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在回答的答案中选取了8种投票率最高的食物作为调查问卷设计的主要参考项。这8种食物分别为:牛蛙、蛇、猫、狗肉、田鼠、蚕蛹、猴脑、蝎子和蜈蚣。得票率分别为:91.2%,91.2%及82.4%。这表示在外省人印象中,蛇、牛蛙和田鼠是广东人最常吃的三种食物。
随后,笔者根据这8种食物制定了两份调查问卷,在“外省卷”种,“认为广东人常吃的食物”得票率位居前三的分别是牛蛙(广东人也叫“田鸡”)、蛇和田鼠。
2、广东地区8种食物的食用率调查
笔者按照“从不”、“很少”和“经常”三个频率作为选项,调查了广东人在这8种食物上的食用率。结果显示,将频率中“很少”和“经常”的百分比相加,表示“曾经食用过这些食物”,食用率从高到底排序依次为:蛇73.3%、牛蛙70%。其它食物的食用率均未超过50%。这表明在被调查的广东人中,有一半的人不曾吃过除了蛇和牛蛙以外的其他6种食物。
如果单独统计“经常”这一项的比率,在“广东卷”中8种食物的投票率分别为:牛蛙13.3%、蛇13.3%、蚕蛹3.3%、蝎子3.3%、猫、狗肉2.9%,田鼠、猴脑和蜈蚣的得票率均为0。这说明,在广东人常吃的食物中,最多的是牛蛙和蛇,田鼠并不是广东人常吃的食物,这与“外省卷”中田鼠作为广东人常吃的食物中的高得票率相差甚远。另外,统计结果还发现,除了外省人在广东人吃田鼠方面存在误区,也在广东人吃猫、狗肉和猴脑上存在误区。因为在实际的数据中,广东人把猫、狗肉作为经常吃的食物,投票率仅有2、9%,而猴脑则为0%,而在外省问卷中“认为广东人常吃的食物”的投票,猫、狗肉和猴脑分别为80.6%和72.2%。这些数据反映外省人对广东饮食的印象和实际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3、非广东地区8种食物的食用率调查
为了对比广东和外省食用这8种食物的情况,笔者在“外省问卷”中对这8种食物作为家常菜的食用频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在非广东省的被调查者中,上述8种食材都有人吃过,但食用频率有所区别。如果将频率中“很少”和“经常”的百分比相加,表示“曾经食用过这些食物”,食用率从高到底排序依次为:牛蛙79.5%、猫、狗肉52.9%、和蛇50%,上述食物在数据中都超过了半数的食用率。另外,蚕蛹的食用率达到了38.2%,而蝎子则只有5.9%、猴脑、田鼠和蜈蚣都只有2.9%的食用率。如果按食用频率为“经常”从高到低排序,则常食用的食物依次为:牛蛙32.4%、蛇8.8%、蚕蛹5、9%和猫、狗肉2.9%。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非广东居民的日常饮食中,牛蛙、猫、狗肉和蛇都是食用频率较高的食物,其中,以牛蛙食用的频率最高;而且作为常吃的食物,牛蛙也远超其它几类食品。说明牛蛙不仅流行于广东一带,在中国其他地区同样是一道普遍被摆上餐桌的食物。
4、广东地区和非广东地区食用8种食物的对比
为了更直观地对比广东省居民和非广东省居民食用这8种食物的情况,笔者将两份问卷中的数据进行了对比,情况如下:
广东省居民吃的食物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蛇、牛蛙和蚕蛹,其中蛇和牛蛙超过了半数投票;而在非广东省居民中,排名前三的食物是:牛蛙、猫、狗肉和蛇,且三种食物均达到了半数以上的投票。从两组数据可以看出,牛蛙和蛇在广东省和非广东省中都是较为常见的食物,而猫、狗肉却在非广东省居民中得票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前面的数据中,外省人对广东饮食中广东人食用猫、狗肉的投票在第四位,而实际情况是广东人在食用猫、狗肉上比外省的数据要少得多。这说明广东人并非如外省人的印象般热衷于食用猫、狗。
另外,在8种食物当中,作为经常食用的食物,广东对照组和非广东对照组的食物排名相差无几,甚至非广东居民食用牛蛙的频率要高于广东居民(外省32.4%,广东13.3%);但在食用蛇的频率上,广东居民还是要比非广东居民高的(广东13.3%,外省8.8%)。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前面的数据,在外省人认为广东人常吃的食物中得票率较高的田鼠、猫、狗肉在广东对照组中显示出极低的食用率,仅有2.9%的广东被调查者表示经常吃猫、狗肉,而田鼠作为经常吃的食物,得票率为0。这说明广东人并不常吃猫、狗肉和田鼠。
另外,为了进一步了解这8种食物在广东地区和非广东地区的食用情况,笔者加入了对饭馆是否烹饪这8种食物的调查,通过对比“广东卷”和“外省卷“的数据,得出以下结果:
8种食物中,在外省饭店最常见的是牛蛙,其次是猫、狗肉和蛇。但除了牛蛙以外,其他食材的投票均未超过半数,表明这些食材在非广东省地区的饭店并不常见。而表8的数据则显示了蛇、牛蛙和蚕蛹是广东本土饭店最常见的三种菜式,投票率均超过了50%。在得票率最少的猴脑(10%)要比得票率最少的蜈蚣(2.9%)的百分比要高,而且8种食材的百分比均比表7的百分比要高出许多。这说明在广东本土饭店,这8种食物作为常见菜肴,要比其他省份的高出许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广东饮食较之其他地区具有“食性杂、食材多”的特点。
三、岭南饮食文化特点小结
根据上述数据,可以归纳出在食用这8种食物上广东饮食的一些特点:
1、蛇、牛蛙和蚕蛹是广东人最常吃的三种食材。无论是作为家常菜还是作为广东本土饭店的菜式,这三种食物都占据了主要的优势。
2、广东人并不常吃田鼠、猫、狗肉和猴脑。在“外省问卷”中,除去得票率最高的蛇和牛蛙,非广东居民认为田鼠、猫、狗肉和猴脑是广东人常吃的食物。而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广东人并不如外省人所认为的那样喜好吃这三种食物。尤其是田鼠,在“广东问卷”的数据中,得票率很低,在作为饭店的食材中,得票率也靠后。而在统计食用猫、狗肉的数据时则发现,外省人较之广东人,更常食用猫、狗肉,无论是作为家常菜还是饭店的食材,都发现了这一情况。
3、作为家常菜,广东人和非广东人在这8种食物的食用情况上相差不大。表6中的数据直观地反映了这个特点。在牛蛙的食用率上,非广东地区超出了广东地区,而蛇的食用率则是广东地区较其他地区高。
4、作为饭店的食材,广东本土饭店要比其他地区的饭店更多地青睐于这8种食材。这也说明了在广东本土饭店,提供了更多的'食用“山珍野味、飞禽走兽“的机会。一些在外省听起来匪夷所思的食材,有可能在广东本土饭店找到。
四、岭南好吃蛇和牛蛙的溯源
数据显示,吃蛇和牛蛙确实在岭南一代盛行,许多人对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尤其是对广东人好吃蛇这点感到匪夷所思,笔者通过查阅相关史料,对广东人为什么爱吃蛇和牛蛙的习惯找到了原因。
1、关于吃蛇
岭南人好吃蛇,名之为龙,如把鸡、蛇、猫一块炖称为“龙虎凤”。明代蔡汝贤的《岭南异闻》中记载过一个故事:有一内地商人在岭南的山上发现一只与蜈蚣恶斗的巨蛇,最后蚣蛇相斗,商人得利。后被岭南土人看见,出五十锭黄金买下蛇皮,一百锭黄金买下蛇肉。商人以为大赚,谁知反被土人调侃:“汉儿不识宝耳,是乃龙也。”后来打听才知道,这蛇皮可以制鼓,一张皮可以蒙七鼓,一鼓值百金。可见在当时,蛇皮非常值钱。除了用作制鼓,蛇皮还可以制扇,也能入药。如今许多商人,也用蛇皮制鞋。都是看中了蛇皮韧而坚特点。
岭南人除了把蛇皮当宝,也把蛇肉当宝。一在蛇肉鲜美,二在其功效。据清人吴震方《岭南杂记》记载:“蚺蛇……性极淫,人卒遇之,取妇女裙裤投掷……或投以妇人衣,则亦盘绕不去。”因此,以形补形,吃蛇肉可壮阳;而蛇又属阴,则补而不燥。因此广东人认为蛇是极好的补品,常见的做法是汤羹或泡酒食用。在一些老广州家中,尤其是有中壮年男士的,都可见家中用大缸泡制着蛇酒。
除此之外,蛇胆也是好东西。《赤雅》记载:“蚺无弃物。蚺蛇三胆,一附于肝者,止痛;一水胆,白浆,止泻;一胆随肉,击其处则随之,名护身,最佳,传避邪杀鬼,佩之吉祥。”
岭南多丘陵,自然是孕育蛇的好地方,再加之蛇浑身都是宝,这也难怪岭南人不“见蛇忘义”了。
2、关于吃蛙
乾隆时修的《广东通志》说:“百粤之民以蛙为上味。”这点广东人是是没有异议的。旧时所说的蛙可能亦指青蛙,但如今所谓的蛙主要是虎纹蛙,亦叫“水鸡”,广东人也叫“田鸡”,跟外省人所称的“牛蛙”是一个品种。同蛇一样,广东人喜欢吃田鸡的原因有二,一是肉质鲜美,二是有独特的药效。特别是对于患有心性水肿或肾性水肿的人来说,用田鸡食疗,有较好的利水消肿的功效。
现在牛蛙不仅仅是在广东地区,在其他省份也是深受喜爱。因此,在如今说来,“食蛙”已经不再是广东人特有情况,而是全中国普遍的情况。但是,追其溯源,食蛙的习惯是从广东地带流传出去的。据史料记载,古时中州人总笑东南人食蛙,后来南方官员派去浙江任职,才把这种习惯传开去。20世纪60年代初,因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饿殍满地,因饥患上水肿的病人很多。当时有一队广东的医疗队到河南参与救助,起初因缺粮而束手无策,后见田地中满地青蛙,便派人捉拿,去掉内脏炖以红糖,起初那边的河南人不敢食用,但无奈饥饿难耐,便硬着头皮吃下,不久水肿即告消失。之后便群起仿效,吃青蛙在当地便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了。
五、结语
通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如预期结果一样,非广东省地区居民对现今广东饮食印象仍停留在以唐朝为代表的广东饮食阶段。也就是外省仍然对现今的广东饮食存在一定的偏见和印象误区。广东因其地理位置的原因,确实一度盛行吃山珍野味、珍奇异兽,给外界留下了敢吃的印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广东人的餐桌上也渐渐只剩普通的、为大众所接受的家常菜。当然,也保留了一些古风遗迹,如食用蛇、昆虫等。但总体来说,由于各地区饮食的交互影响,广东人在做菜的食材上已做到兼包并蓄,趋于“文明”,不再是像以前所流传的“蛮荒和残忍”。不同的只是在口味的喜好和烹饪的方法上,仍然跟其他地区存有差别。归结外省对广东饮食存有偏见的原因,一是“我有他无”的特点。也就是广东较之其他地区生物的多样性,使得外省对没有见过的物种(但在广东人看来却是习以为常的东西)感到惊奇和新鲜;二是“猎奇”心理。“猎奇”的结果就是保留了大量关于广东饮食“新奇”的史料,不像一些中原饮食文化,因其习以为常,反而不足为文,因而不传。广东饮食这些“猎奇”的资料经过口耳相传,再加上传播中的主观因素,自然容易给其他地区居民造成广东人“无所不用其极”的印象。
史料是珍贵的,但是史料的解读更为重要。岭南饮食文化的历史梳理,是表出岭南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有助于今日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笔者作为一名广州人,在外界只关注岭南饮食“奇”的特点时不禁思考:广东饮食还能给外界留下什么,又该如何有所裨益地传播岭南饮食文化。比如岭南的酒,曾经力压剑南春,如今却为什么雄风不再;又比如,珍禽养殖以为珍馐,岭南曾独步千古,今日为何裹步不前;再比如英德乳羊与韶关钟乳之类,为何没有声势浩大地推广。在这些曾经辉煌却不为外省人所知的饮食文化里,蕴含着更多比“猎奇”更有意义的岭南饮食精粹,这些才是在外省人提起广东饮食文化时,脑中该闪现的印象。而广东饮食文化的推广,任重而道远。首先作为广东人,要有为自己正身的意识,当外省对广东饮食文化存在误区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应该报以何种态度。这些都值得每个广东居民认真思考。总之,广东饮食文化的重塑和推广,需要广东政府和广东居民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松芳.岭南饕餮.[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蔡晓梅.熊伟,司徒尚纪.“食在广州”的文化内涵与成因分析[j].热带地理.
[3]李肖.论唐朝岭南的饮食文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篇十二
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篇十三
万里无云的一天,我和妈妈去双桂坊调查特色小吃,我早已准备好了。
到了双桂坊,我和妈妈并没有急着点菜,而是东逛逛西看看。这里面的小吃各种各样,如:豆渣汤、大汤包、麻糕、甩饼、馒头……弄得我眼花缭乱,都看不清哪几种是特色小吃了,只得一一记在了本子上。一样样问妈妈,没想到妈妈也手足无策,小声对我说:“我也不太清楚,只听别人经常说什么麻糕,大汤包,银丝面、三鲜馄饨什么的,你先记下来吧!”我听了,连忙记了下来,生怕连这些都忘记了。我和妈妈又走了一圈,验证一下有没有刚才报的特色小吃,结果令我非常高兴,全有了真想一蹦三尺高呀!可这时,妈妈又说了:“咱们不能全买,就选一个你平常没吃过的尝尝吧。”我听了,立刻给出了答案“麻糕!”,可想想麻糕也吃过了呀?接着,我左思右想,一连串答案从我嘴里滚了出来“银丝面”、“三鲜馄饨”……可能选一样呀,没办法,我只能选一样呀,没办法,我只好选了“大汤包”。
刚端上锅,汤包热腾腾的.,我快速用筷子撑开汤包,没想到来了个“不速之客”汤包。里面的气冒出来,活像一座火山,可上面插着一根吸管,这是什么意思呢?我想了想,一口吸了下去,嗯,香香的,有一股浓浓的肉汤味直扑鼻子,我又吸了一口,可不知怎么的,口吸到了一点点,汤味全没尝到,我再准备喝下一口,可发现里面没汤了,汤包也瘦成‘小不点’了,没办法,我只能开始吃皮,一开始,我咬了一小口,怎么也不想吃皮,嘴里满是刚才的肉香,后来,肉的香味没了,我只得继续吃皮,渐渐地,皮也快被我吃光了,只剩一点了,刚塞入嘴,我觉得这块皮比其它的都好吃,烂烂的,十分香。我把它含在嘴里,不想让它滑走,吃玩后,我心里甜滋滋的,十分开心。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其它特色小吃就等着你们自己品尝吧。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篇十四
河源客家美食有三个系列:一是风味餐,主要有盐局鸡、水蒸鸡、红焖肉、酿豆腐及一些小店的全猪、全牛、豆腐套餐。
二是湖鲜餐,主要是万绿湖码头所在的新港镇及湖内锡场镇提供的桂花鱼、鲶鱼等湖鲜。
三是野味餐。
此外,五指毛桃汤、客家娘酒和米排粉被称为河源餐桌上的“三宝”。
购物土特产品有米排粉、黄沙柿饼、顺天红薯干、五指毛桃、客家娘酒、竹木工艺品、紫金辣椒酱、连平香菇、酸萝卜等。
客家美味,唇齿留香。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河源的饮食文化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主流菜系东江客家菜有了创新和提高,更讲究主料、原汁原味和乡土气息,并发展出了一些极富特色的民间餐饮。
东江盐局鸡、红焖猪肉、东江酿豆腐、上汤桂花鱼、客家酿三宝、娘酒醉河虾、清煲草鱼、水晶鸡、薯丝煲、咸香鸭是十大客家名菜,深受人们青睐。
近年来,川、湘、东北菜和西式快餐等纷纷抢滩河源,丰富壮大了河源的饮食家族,可以满足您多方面的口味需求。
东江盐?h鸡
色泽金黄,皮脆肉嫩,骨酥味香,并具补益功效,是客家菜系中的传统名菜。
据传是一位贤慧的客家妇女为了让久病的丈夫开胃口而特意精心制作,丈夫吃后很快康复,这种烹调法也流传下来了。
东江酿豆腐
沿用客家人传统制作技巧,豆腐滑嫩,馅料味美,原煲上席,滚热烫口,香味四溢。
红烧猪肉
色泽金黄,风味独特,爽口软滑,肥而不腻。
水晶鸡
客家菜中的创新产品,鸡色黄润光亮,原汁原味,肉嫩味鲜,汤汁香浓。
咸香鸭
选用本地特产土鸭精心制作,色泽金黄,香味浓郁,是一味独特的下酒好菜。
清煲草鱼
选用本地优质水源饲养的草鱼,配以多种佐料烹煲,肉质滑嫩,鱼味鲜美。
上汤桂花鱼
选用万绿湖特产桂花鱼精心制作,刀工精细,鱼色乳白,口感鲜美,清甜嫩滑。
娘酒醉河虾
娘酒香醇,河虾肉爽,鲜甜可口,营养丰富,原是客家妇女坐月子的主要补品,摆上筵席,别有一番风味。
客家酿三宝
酿苦瓜、酿辣椒和酿茄子集于一盘,色泽各异,形态美观,味道独特。
薯丝煲
选用本地特产红薯丝配以多种佐料精制,薯丝爽口,滑而不涩,美味香浓。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篇十五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人是“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这使人感到荒诞。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时要严格遵循阴阳五行之说。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什么叫“中”?不能简单地用“中间”来概括它。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有点像河南话中的那个“中”。“和”也是烹饪概念。《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
如上所述,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尽管有些特性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者说不太科学(近百年来,“科学”二字在中国几乎成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领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却不能受到质疑),但饮食生活难道仅仅是“科学”二字所能说尽的吗?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下“文化”,那么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目前,饮食文化还是个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笼统地说,它包括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这三方面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饮食文化学孕育出六门科学,即烹调学、食品制造学、食疗学、饮食民俗学、饮食文艺学、食品制造学;有的研究者还主张加上饮食美学、饮食商业学、饮食用具学等等。本人才疏学浅,对于这么多学科未能涉猎。我所理解的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所以我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虽然也讨论食物、肴馔、食品加工、烹饪、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围绕着它们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等方面加以介绍和评介,至于与人关系不大的纯工艺过程、除了必要的知识介绍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以及中国饮食文化在这两方面的刻意追求。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篇十六
饮食体现文化,文化融于饮食。云南省饮食文化可追溯夏商时期。千百年来,这一“俗”文化不断发展,不断沉淀,饮食与文化早已相互渗透、密不可分。饮食体现了云南的文化,文化反映着云南的饮食。民以食为天,人民的社会生活最离不开的是一日三餐乃至多餐。因此我们要慎重对待。
二、适时开展饮食文化旅游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得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已经成为中国许多省份的支柱产业和替代产业。如何把云南省宝贵的饮食文化资源同动态的旅游活动相结合,做到既弘扬饮食文化,又发展了旅游产业,使之更为特色化,这就涉及到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问题了。
20世纪90年代初,云南省旅游处于一个高峰时期,刚刚发展起来的云南旅游形式一片大好,这个落后的少数民族大省给世界耳目一新和感受。饮食作为一个吃的概念是古老的,但作为一个旅游的概念却是新的。专项旅游的发展给我们的饮食文化也提供了一个舞台,而这个舞台本身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云南省的饮食文化不仅是吃这么简单,更有许多文化藏于其间。其中,吃的顺序是云南省传统饮食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云南省旅游发展的'潜力所在。
三、把握饮食文化开发的几个原则
(一)“俗文化”中求趣
在云南省饮食文化中,很多是由“俗”文化组成的,在云南的饮食习俗中,人们的“趋吉”心理表现尤为强烈,不少年节和喜庆之日的食品都带有祈求平安幸福、向往进步光明之意。中国传统节庆多用“吃”来纪念或庆祝,因此出现了大量与之相关的食品。如有些地区除夕之夜吃鱼,往往只是作为一个象征,鱼作为宴会的最后一道菜,端上桌后谁都不吃,寓意这尾鱼是今年剩下来留给明年的,表达了人们对“年年有余”和家业发达的渴望。因此,在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要牢牢把握这原则,它能让一道普通的菜肴富于韵味,从而吸引旅游者更拥护它。
云南饮食文化发展了几千年,从原始蒙昧时代到两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形成了富有云南省特色的形形色色的饮食习俗。弘扬饮食文化的传统特色也就是发掘其内在的文化思想。中国人赋予饮食的强烈文化意义,单从平平淡淡的菜名就可以略窥一斑。如手撕鸡肉烂饭、老鼠稀饭,老鼠干、蛆虫稀饭、鹌鹑肉汤等等。所以在推出特色旅游饮食文化产品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把握这些传统的文化特色,弘扬民族文化,进而提高更多人的文化素养。
(二)创新中求规范
饮食文化事实上包含着传统文化和边缘文化(也就是平时所说的野史)两部分。对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也存在传统饮食文化旅游和边缘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之区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是传统开发还是边缘开发,都要注重在创新的过程中强调一定的规范,避免在某种因素下盲目地求效益而忽视了文化本身带有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开发饮食文化旅游的很大目的是为了弘扬云南省的文化内涵,即希望通过吃的途径将云南省几千年的饮食文化传给更多的人,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因此,开发者要充分地在饮食旅游文化产品种表达他们的愿望和意见,规范地遵守开发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原则,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结合。
(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是21世纪旅游开发最重要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在合理利用文化资源,不超过其承载力的前提下,对旅游目的地的民族地方的民族地方特色充分挖掘,进行旅游包装后推向市场。对于食品而言,从表面上来看,似乎与生态资源的保护并没有太大的联系,而实际上,食品原料的采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自然环境的良好与否,保护好环境,才有可能拥有更多的原料提供给食品的生产。
总而言之,云南饮食文化带有很强的民族色彩,具有浓厚的文化性,是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推出的理想品种。同时也是近几年来才把它作为一个文化旅游的产品单独开发。就它的发展状况而言,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我们要结合各方面的因素,认真的去研究,让它为云南省的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篇十七
饮食能直接体现一个民族经济、文化、心理的发展过程,是长期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可以通过该民族的饮食文化展现出来,同时,生产方式和自然环境也影响和决定着这个民族的主要食物种类和加工制作。因为云南独有少数民族生存的环境、气候、民俗民风等存在差异,所以云南拥有旖旎多姿、奇特多彩的饮食文化。
二、云南独有少数民族多彩的饮食文化。
1、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拥有人口约430万。饮食以酸辣麻甜为主,种类和烹饪技艺在少数民族中遥遥领先,有许多风味独特的小吃和菜肴,如乳扇、凉粉、粑粑等。白族信仰佛教,因此,食物以素食为主,还配以各种腌菜。制作腌菜是白族妇女的特长,除了腌制新鲜蔬菜外,还做各种酱类、肉类,如腌火腿、腊肠、香肠、饭肠(将糯米填入肠煮熟即成)等风味美食。酒是白族人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酿酒就成为白族家庭的一项副业。酿酒的种类根据所用的原料和配料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窑酒、干酒、糯米酒等。白族妇女喜欢喝糯米酒,据说该酒对孕妇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茶是白族人的另一种重要饮品。主要分早茶和午茶,清晨起床,白族人就开始烤茶,全家人都享用。午茶又叫休息茶,原料与早茶稍有不同,放入乳扇、米花等食物,连小孩都喜欢喝。此外,白族人很讲究就餐礼仪,就餐时,长辈要上座,小辈坐在两旁,随时给长辈添酒夹菜,这也反映出白族人民尊老的传统美德。
2、傣族。
傣族大都居住在热带河谷和坝子地带,这些地方地势平坦,炎热潮湿。由于居住地区水利条件便利,傣族以水田耕作为主。由于其特殊的气候条件、耕作条件,以及较高的生产技术,这些地区的水稻产量较高。傣族人最爱吃软米和糯米,这两种食物柔软香甜,可以捏成团,适应傣族手抓食的饮食习惯。在糯食中,“毫甩”(米线)是傣族人最喜爱的美食,它柔软细长,有韧性,是傣族食而不腻的早点之一。“酸”是傣族饮食的一大特点,由于气候炎热,酸味可以消暑解热,心旷神怡,还有助于消化,因此,傣味佳肴以酸为主,如酸笋、水腌菜、树番茄、木瓜、柠檬等。“辣”是傣族饮食中的另一种主要的口味,因为辣可以使人出汗散热,增加食欲,还能预防感冒。在傣族的各种烹饪方法,如煮、烤、蒸、凉拌中,辣是主味之一。“苦”味菜肴在傣族中最受欢迎,这些苦味菜能帮助人体消炎解毒,对居住在热带地区的人们来说是难得的原生态保健品。苦味菜通常包括植物和动物的内脏,如马蹄菜、苦瓜、莫吉利花,以及鸡、鱼、猪、羊等消化系统的苦汁。傣族人最喜欢的凉拌菜“撒丕”就是用这些苦水拌“毫甩”和生牛肉末烹调而成。此外,傣族人还视野菜和昆虫为佳肴。云南德宏位于亚热带,植被丰富,野菜的种类繁多,如:鱼腥草、马蹄菜、水蕨菜、芹菜、芫荽、青苔、竹笋、野生菌等,这些都是傣菜中的山珍,美味可口。昆虫入菜也是傣族饮食的特色,能入菜的昆虫有蜂蛹、蚂蚱、蝉等,具有高蛋白的营养价值。傣族一直延续着饮酒的习俗,这是傣族男子的普遍嗜好,有两种类型:由紫米、糯米制作而成的米酒,由糯米饭发酵未蒸馏的水酒。这两种都是傣族人盛情款待宾客时的席上饮品。可见,傣族菜肴丰富独特,营养丰富,是云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哈尼族。
梯田是哈尼族赖以生存的土地,梯田里产出的稻米是他们的主食。这种稻米大部分是红色的,俗称“红米”,这种稻米很抗饿,非常适应哈尼族离家较远的梯田农耕生活。除了主食外,哈尼人还特别喜欢吃蔬菜,如茄子、辣椒、苤菜、韭菜、西红柿、白菜、萝卜、芫荽、薄荷、魔芋、四季豆、竹笋等。在这些蔬菜中野生植物是非常多的,如:水芹菜、车前草、鱼腥草、鸡脚菜、蕨菜、鸭舌草、甜菜等。很多可以用来做蘸水的佐料,其味道独特鲜美,可称一绝。哈尼豆豉是哈尼族桌上的必不可少的一道下饭菜,没有它,哈尼族人会感觉这顿饭不够完美。生食是哈尼族的另一种饮食习惯,通常用于生食的食物都是野生植物,如:韭菜、苤菜、薄荷、芫荽、刺芫荽、葱、蒜、草果芽等,可以用它们做成凉拌菜,此外,动物的血也是哈尼人生食食物之一。酒和茶是哈尼人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两种饮料。他们将采集的新鲜茶叶洗净后放在锅里翻炒,然后晒干,茶叶就加工好了。纯粹原生态制作的茶叶,清香怡神,是最健康的生态饮品。焖锅酒又称“小锅酒”,是哈尼族自制的一种清酒,由于气候寒冷潮湿,梯田耕作又大多在水中进行,这种酒可以暖身提神,是劳作一天后哈尼男子放松解乏的最佳酒水。哈尼族丰富多彩的食物类型,独特的烹饪方法,健康的植物生态食品是云南少数民族饮食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4、德昂族。
由于受到特有的生产方式、自然环境和生产力等因素的影响,德昂族形成了特有的饮食文化和习俗。他们聚居的地方气候炎热潮湿,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宜种植谷物和瓜果。德昂族以大米为主食,杂粮为辅食,还喜欢糯食,如粑粑、汤圆等。野生蔬菜、竹类、菌类等如香菜、鱼腥草、茶叶菜,也是德昂族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佳肴。受诸多因素和不够发达的烹调技术的制约,德昂族形成了一套特有的烹制方法:舂、烤、煮、剁、腌。食物鲜美可口,为周围其他民族所不及。被誉为“古老的茶农”的德昂族以种茶、制茶出名。他们的茶分为烤茶和泡茶两种。烤茶是最具特色的一种饮品。把茶叶放在茶罐内,在火塘边烤,然后用开水冲,香气扑鼻,香味浓郁,是一道健康佳饮。而泡茶则是用清甜的泉水放入竹筒冲泡茶叶而成,是德昂人在田间劳作后必喝的饮料。这些独特的饮食文化随着德昂族经济发展、生产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完善和丰富。
5、佤族。
佤族的食物以农作物为主,如:稻谷、玉米、小麦等,以狩猎物、采集物为辅。狩猎是佤族一种主要的食物补充手段,由于居住地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狩猎,猎物资源丰富,因此狩猎一直是佤族最喜爱的活动,猎到的山鸡、野鸭、野猪等是佤族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另外,采集物也是佤族另一种食物补充的方式,其中食虫习俗是佤族食俗中的一大特色,这是佤族在与自然界作斗争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如:蟋蟀、蚂蚱、蝉、飞蚂蚁、土蜂等。佤族还爱捕捉水生动物,如:鱼、泥鳅、鳝鱼、螃蟹、石蚌等。除了其他民族经常吃的蔬菜:南瓜、冬瓜、黄瓜、青瓜、青白菜等以外,南瓜尖是佤族爱吃的一种特有的蔬菜。另外,佤族也吃诸如山药、野薯、野韭菜、野芹菜、蕨菜、野芭蕉等野菜。野竹笋是佤族人经常食用的一种野菜,采集后进行加工,制成笋片、笋丝等美食。菌苔类植物是佤族饮食中另一道独特的风景,如:鸡枞、黄鸡棕、奶浆菌、马屁泡、木耳等,为人们的身体提供必要的维生素。佤族饮食的制作方法主要有煮、烤、煨三种。其中,烂饭和稀饭是最有特色的。根据不同的食物原料,可分为鸡肉烂饭、老鼠烂饭、昆虫烂饭几类。“鸡肉烂饭”,佤语叫“馍尼亚布绕”,既可以当饭又可以当菜,取鲜嫩乌骨仔鸡和新谷米一起放入锅中煮,然后放茴香叶、青辣椒、辣料、阿佤芫荽、葱、蒜、香子、薄荷等佐料稍煮即可,色泽鲜艳,味道鲜香。“老鼠稀饭”是取野生鼠类,先用火将毛燎光,再将肚杂除去,然后同大米一起煮食,拌上盐、辣子等佐料。苦茶和水酒是佤族民间传统的一种散热解渴的清凉饮料,闻名于阿瓦山。苦茶的汁越浓、味越苦,越受到佤族人们的喜爱。水酒是佤族人酿制的一种低度酒,营养丰富,口感舒适,是佤族庆典、婚、丧、送鬼做祭、修盖房子等民间活动必备的饮品。
三、口译策略。
1、解释性音译。
由于云南少数民族饮食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的烙印,而少数民族文化是独一无二的,在口译时,经常直接音译出该食物的名称,然后加上对这一食物总体的介绍。如:哈尼族的白旺是用猪、羊、狗的鲜血制作成的剁生。根据这一内容,译员可英译加上简洁的解释:“baiwang”(atypicalhanifood)。拉祜族的“俄朴”是拉祜族的特色食物之一,根据该传统食品的材料和做法可简单口译为“epu”(stickyricecake)。佤族的食品“麦雅”是佤语,意为“鸡肉烂饭”,所以也可用音译加注的处理方式:“maiya”(chickenporridge)。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让听者很快了解这些少数民族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2、根据做法和味道。
云南少数民族食物因其做法独到,味道鲜美而出名。因此,在对外交流中,口译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点,在口译这些食品时,尽量能译出食物的材料、做法和味道。如:傣族的“炸牛皮”、“酸肉”是傣族人喜爱的传统食物。在交流时,可根据这些食物的做法和味道来进行口译:“friedoxhide”,“sourmeat”。佤族的“酸耙菜”,纳西族的“猪膘肉”,怒族的“荞砂饭”都可以采用这一口译方法来传达这些独特的传统食物的做法和味道:“sourvegetable”,“preservedpork”,“ricefriedwithbuckwheat”。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让外来客人迅速明了地了解和接受少数民族食物,进而更加了解这些少数民族饮食中特有的传统文化。
3、根据食物材料。
云南少数民族食物以山珍物品为主,都是这些少数民族生活环境中经常接触的植物、昆虫等。在对外交流中,要介绍这些食物,让其他人能更清楚地了解和接受这些食物,口译员就必须翻译出这些食物的材料。如:傣族的“菠萝紫米饭”,纳西族的“丽江鸡豆凉粉”和“虫草鸭”,怒族的“肉拌饭”,等等,就可以根据食物的原材料来翻译这些食物:“purplericecookedinpineapple”,“lijiangbeanjelly”,“duckcookedwithchinesecaterpillarfungus”,“glutinousricewithmincedmeat”。这样能在对外交流中把云南少数民族饮食中的色、香、味传达出来。
四、结语。
云南少数民族饮食种类多种多样,饮食文化独特鲜明,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云南少数民族的饮食是对外交流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云南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准确口译出这些传统食物及其文化意义是口译活动的最终目的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