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饮食文化感受 中国饮食文化感悟(6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感悟,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感悟,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感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饮食文化感受 中国饮食文化感悟篇一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
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
第一,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
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
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
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
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
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
中国饮食文化学习心得精选篇2
中国饮食文化感受 中国饮食文化感悟篇二
今天,妈妈蒸了我最爱吃的大闸蟹。上桌时,这只大闸蟹背壳金黄,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我正迫不及待地要抓起一只时,爸爸制止了我,并神秘兮兮地拿出一个盒子,上写三个大字——蟹八件。
爸爸告诉我,蟹八件是由“狼牙锤”、“青龙勺"、“日月镊”、“风驰剪”、“青铜镦”、“乾坤斧”、“梨花针”、柳叶刀”共八件物品组成的,它们小巧精致,分工明确。
首先,我们要用“风驰剪”把蟹腿、蟹钳剪去,然后就可以拿出“日月镊”把里面的肉完整地取出来,这一步让我惊叹不已,要知道我以前可是把它们弃之不理的呢!
接着,就要开始“解剖”了。我们先把蟹放在“青铜镦”上,用“狼牙锤”锤锤蟹壳周围,然后拿出“乾坤斧”在蟹壳未端一撬,蟹壳就被打开了。看着色彩鲜艳的蟹黄,我的口水直往外涌,深深吸上一口,顿时唇齿留香,真不愧凤髓龙肝之美称啊。
由于胃和心是不能吃的,我们便可以用“柳叶刀”与“梨花针”分别将其取出,真是既方便又快捷。
最后一步,当然是开启饕餮大餐了。拿起“青龙勺”,把蟹黄、蟹膏和蟹肉统统挖出来,置于盘中,取一小块放入嘴中细品。微咸的蟹黄、软糯的蟹膏、鲜嫩的蟹肉更是让我这个吃货沉浸于其中。
爸爸还告诉我,国人食蟹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代,已有两千八百年的吃蟹历史,而且食蟹是一件大有讲究的雅事。早在明代,能工巧匠就创造出一整套的精巧食蟹工具。我再细看这“蟹八件”,它小巧玲珑、熠熠生辉,不仅美观精致、实用方便,更是集结了中华人民的智慧,实在是妙不可言啊!
中国饮食文化学习心得精选篇3
中国饮食文化感受 中国饮食文化感悟篇三
有那么一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在百姓的心中可以说是大若天地。中国上下五千年沉淀了中华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也造就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年糕,是我国汉族的传统食物之一,也是农历年时的应时食品。在春节,我国许多地区都会吃年糕,我的老家自然也不例外。
年糕,与“年高”谐音,有“年年高的寓意,象征着收入、职位或小孩子的知识和身一年都比一年高。虽说只是寓意,没有多大的真实性,但象征了老百姓们朴实、简单的美好祝愿。
听爷爷说,这年糕的由来,得从一个传说讲起。在远古时候,有一种怪兽称为“年”。“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饿了就捕捉其他兽类充饥。可到了严冬季节,兽类大多都躲起来过冬了。“年”饿得不得已时,便只好下山,攫夺人充当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后来有个聪明的部落称“高氏族”,每到严冬,预计怪兽快要下山觅食时,事先用粮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条条,揿成一块块地放在门外,人们躲在家里。“年”来到后找不到人吃,饥不择食,便用人们制作的粮食条块充腹,吃饱后再回到山上去。人们看怪兽走了,都纷纷走出家门相互祝贺,庆幸躲过了“年”的一关,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准备了。这样年复一年,这种避兽害的方法传了下来。因为粮食条块是高氏所制,人们为了纪念和感恩“高氏族”的首领,便把“年”与“高”字和在一起,取其谐音为“年糕”。
年糕,在我的老家是过年的必备品。拜神时,总要取一小块年糕放在贡台上,以祈求神灵保佑我们在新的一年能顺顺利利,万事如意。
拜完后,便可以拿年糕来吃了!这对于我来说莫过于最好的事了。煎、炒、炸、蒸、煮,一块普通的年糕在奶奶的巧手下,运用不同的烹饪手法做成了一道道各具风味、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灿黄灿黄的,别提有多诱人了!
吃的时候,大家都围成一桌,一边吃一边聊着生活的`趣事与近况,你一筷,我一筷,你一言,他一语,好不热闹!其实,我想,在那一刻,重要的已不是年糕本身了,而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欢乐与亲情。看着老人们欣慰的笑脸,皱纹里满满的都是甜蜜,我的心中也仿佛有一股暖流淌过。是啊,传统美食、风俗习惯什么的,为的不就是这一刻三代同堂的欢乐吗?
如今,在这个几乎所有的传统手工食品都已经被放到了工业流水线上的今天,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群体,却仍然在大年夜聚集在一起,一遍又一遍地讲诉着彼此的故事,带着美好的寓意和企盼,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中国饮食文化感受 中国饮食文化感悟篇四
有那么一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在百姓的心中可以说是大若天地。中国上下五千年沉淀了中华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也造就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年糕,是我国汉族的传统食物之一,也是农历年时的应时食品。在春节,我国许多地区都会吃年糕,我的老家自然也不例外。
年糕,与“年高”谐音,有“年年高的寓意,象征着收入、职位或小孩子的知识和身一年都比一年高。虽说只是寓意,没有多大的真实性,但象征了老百姓们朴实、简单的美好祝愿。
听爷爷说,这年糕的由来,得从一个传说讲起。在远古时候,有一种怪兽称为“年”。“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饿了就捕捉其他兽类充饥。可到了严冬季节,兽类大多都躲起来过冬了。“年”饿得不得已时,便只好下山,攫夺人充当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后来有个聪明的部落称“高氏族”,每到严冬,预计怪兽快要下山觅食时,事先用粮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条条,揿成一块块地放在门外,人们躲在家里。“年”来到后找不到人吃,饥不择食,便用人们制作的粮食条块充腹,吃饱后再回到山上去。人们看怪兽走了,都纷纷走出家门相互祝贺,庆幸躲过了“年”的一关,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准备了。这样年复一年,这种避兽害的方法传了下来。因为粮食条块是高氏所制,人们为了纪念和感恩“高氏族”的首领,便把“年”与“高”字和在一起,取其谐音为“年糕”。
年糕,在我的老家是过年的必备品。拜神时,总要取一小块年糕放在贡台上,以祈求神灵保佑我们在新的一年能顺顺利利,万事如意。
拜完后,便可以拿年糕来吃了!这对于我来说莫过于最好的事了。煎、炒、炸、蒸、煮,一块普通的年糕在奶奶的巧手下,运用不同的烹饪手法做成了一道道各具风味、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灿黄灿黄的,别提有多诱人了!
吃的时候,大家都围成一桌,一边吃一边聊着生活的`趣事与近况,你一筷,我一筷,你一言,他一语,好不热闹!其实,我想,在那一刻,重要的已不是年糕本身了,而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欢乐与亲情。看着老人们欣慰的笑脸,皱纹里满满的都是甜蜜,我的心中也仿佛有一股暖流淌过。是啊,传统美食、风俗习惯什么的,为的不就是这一刻三代同堂的欢乐吗?
如今,在这个几乎所有的传统手工食品都已经被放到了工业流水线上的今天,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群体,却仍然在大年夜聚集在一起,一遍又一遍地讲诉着彼此的故事,带着美好的寓意和企盼,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中国饮食文化感受 中国饮食文化感悟篇五
舌尖上的中国,你所看到的不仅仅是食物,涵盖了所有在城市里,只到超市与菜场买食物的你所不知道的,美食从来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从高原深山里,到湖泊,大海,所有我们平常能见到或者鲜见的食物,原来它们是从那里获取的,香格里拉的松茸要早上三四点出门,步行二十多公里到原始森林里找寻,没错,就是找寻,仔细而艰难的找寻这上天赋予的珍宝,说珍宝一点也不过分,在北方一盘碳烤松茸的价格是1600元,而她们的找寻只是为了一个夏天 5000元左右的收入。
还有一颗看似普通的莲藕,必须由专业的挖藕工人每天从淤泥里挖,那种劳动强度让他们都或多或少的有肩周炎和腰肌劳损,餐桌上的雪白的莲藕里有挖藕工人满是泥浆的汗水。
那些最原始的获取食物的方法艰辛而繁琐,那份辛苦里饱含了多少汗水与情感,我们可想而知,而那些用最原始的烹饪手法做出的美味,才是你的味蕾与胃和心灵真正需要的,看过你才知道自己碗里赖以生存的那些,真的是你的天。
舌尖上的味道不只是食物所带来的馨香,还有历久弥新的那份热爱,童年的味道,远去的味道,食物所承载的情感世界,所有的关于吃的记忆和我们最初的舌尖下深藏的信念。
饮食,表面上看是一道道由各类食材组合而成的菜,供你果腹,免受饥饿之苦,其次才是满足味蕾的愉悦。
可是另一方面它代表的就是文化,饮食的这种文化,代表着你内心最深处的那种记忆,你小时候吃过什么,它们都会像烙印一般跟随你一辈子。
这话一点不假,中国人走到哪里都能很快适应,可是唯一适应不了的就是自己的胃,正因如此中餐馆开遍了全世界,也试图用中国的美食去征服世界人的胃。
五千年历史的沉淀,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都是精华,尤其在现在这样物质丰裕的时代,人人都爱吃,人人都讲究吃,随处可见精美菜品的`图片四处流传,教授人做美食的相册教学贴比比皆是。
可是大家眼中更多的是这五颜六色,卖相极佳的成品,却很少有人关注这些食物背后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虽然听起来应该是介绍各地美食名吃的,但是实际看下来却是在讲述一个个和食材相关的故事,一个个食材背后,真实的中国人的故事。
所以一部分吃货失望了,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自己想象中的东西。
没有新奇的菜品,纪录片展现的人文内容远比美食要多得多,那些在火上翻腾的食物倒更像是为这些故事的点缀,所以在他们看来喧宾夺主了。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让整个纪录片有了深度,有了更能打动人心的筹码,也才能使我感动。
尤其是海外的学子们,看到这些熟悉的情景与人群,大概思乡之情会更切,很多人大概已经开始动手预定暑假回家的机票准备回去大快朵颐了吧。
中国幅员辽阔,饮食的种类更是千千万,在一个52分钟的纪录片中展现这些繁杂的美食,用剪辑技巧,灵动流畅的把几个故事串联起来,还前后承和,不得不说制作组是花了心思的。
而且南北方相对比,内陆与海相映衬,不失独特风味,也更加反映了完整的中国,在片子的结构上来看的确是佳作。
舌尖上的中国》将生活中熟视无睹的食物给予一个新的视角,开创了美食类节目的新篇章。
该片在立意上,不但表达了中华文明和文化的传承,更弘扬了一种敬业和做人的本分。
该片展现了普通人的生活常态,突出了一种人情,辛勤的劳作,把烟火气的饮食节目,拍摄得美轮美奂,形成特有的诗意。
它在整体上有系统的连贯性,主题鲜明,却又能各自成篇。
在剪辑上表达了很大的跳跃性,最终又回到原点,给人一种宁静的回味和思考。
中国饮食文化学习心得精选篇4
中国饮食文化感受 中国饮食文化感悟篇六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
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
第一,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
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
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
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
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
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
中国饮食文化学习心得精选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