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进课堂有感(优秀19篇)
运动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我们应该每天都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这是一些让人感叹的世界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中医进课堂有感篇一
钟启泉先生撰写的《读懂课堂》这本书,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那么教师的工作也应作出三种回应:回应学生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爱;回应教育内容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真理;回应制度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正义。”
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追求的,并不是“教学技术”,而是如何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学习与成长。课堂是课程的“实践版”,也是教师的“培养基”。一个好的教师应当是双料的专家——研究学问的“学科专家”和研究学生的“发展专家”。不仅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而且要读懂课堂。读懂课堂,是每一个教师成长的标识。
课堂,是师生互动、知识习得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学生以成熟魅力、让学生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30多年来,我一直行走在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一直在求索,一直在努力。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课呢?对此,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新课程的理解,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就是:新意盎然,情绪高涨。
国际教育界一直重视微观改革,即课堂层面的变革。“课堂不变,教师不会变;教师不变,学校不会变”——这就是学校改革的定律。
所谓课堂革命,说穿了,就是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从灌输式教学转型为建构式教学。灌输式教学基于客观主义理论,以为只要学生经由听、看、读的练习,就能习得教师传输的微言大义,于是衍生出一套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灌输式教学认为,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如课本中的知识,是万古不变的,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熟记这些真理。建构主义并不认为知识是独立于学习者之外的客观的东西,而是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起来的。要使得课本中的文字符号本身具有意义,就必须借助教师的讲解或者经由学习者凭借个人的经验去领悟。所以,建构式教学认为,学习者必须有假设、预测、操作、提出问题、追寻答案、想象、发现和发明等经验,借以产生新的知识建构。这意味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造:从被动接受现成知识的方式转型为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教师“一言堂”的时代过去了。
中医进课堂有感篇二
今天,我读了《家长课堂》才真正明白什么叫轻松。
一开始最让我深思的是第一篇——《做父母是需要学习的》。里面主要讲了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平时一没有做好,她的父母就对她拳打脚踢,虽然她的老师多次警告她的父母,但仍然没有避免悲剧的发生——她跳楼自杀了。她还在自杀前留下了三页遗书,都在倾述他的父母平时怎么虐待她的,令我影响深刻的一段是她的妈妈因为她写作业写的晚了,就罚她在水泥地上跪了一晚,还在她的膝盖上撒了很多玻璃渣……我顿时觉得这根本不是她的父母,他们竟然像对待奴隶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简直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直到看到他们用高达九千元的'学费送她上学,我才勉强相信。
看到这么悲惨的事实,我不禁想起了我自己的生活。平时,我总是先嫌爸爸妈妈对我不好,要求太严格。一看见这种生不如死的生活我才知道,我的生活多么好啊。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高二的学生将他的母亲用哑铃活活的砸死了。不是因为他的母亲干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而是因为压力。母亲给他的压力太大了,上了小学三年级,他的暑假就是从培优班里度过的,有好几次的承诺都没有实现。这样都算了,可他原以为上了高中就可以轻松了,但他的妈妈又决定搬到离高中很近的地方住,这个假期又是在培优班里度过的。他开始彻底的和他妈妈较劲。成绩开始下滑,他妈妈也越来越严,连睡觉的隐私也没有了。终于,在那天悲剧发生了,他妈妈被砸死了。
在这儿,我又一次发出感慨:“我的生活真好啊!”是呀,我没有很大的学习压力,父母不会逼我做我很不喜欢的事。我应当感到开心。
真的,我很轻松!
五年级九班叶崟葳的妈妈在这2012年短暂的寒假里,我和女儿认真阅读了《父母课堂》这本书。这是本好书,对我曾经是一名教师,也是一位时刻关注孩子教育的妈妈......
《父母课堂》真的是父母们学习的好帮手,通过阅读父母课堂是我感受很多,对孩子要多鼓励少惩罚,要顾及孩子的自尊心和成就感,特别是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心理发展程......
像普天下父母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大出息,因此我不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注重孩子平时的学习心情和热情,但令我遗憾的是,孩子的成绩总是不太稳定,有......
黎兆佳妈妈最近,孩子从学校拿回一本早前订阅的《父母课堂》。接过儿子手中的书,鲜艳且版面内容温馨的封面深深地吸引着我,马上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来看。我像......
蒲江县北街小学6.4班辜美菱家长胡陶时光荏苒,家中的小女已由一个顽皮可爱的小不点成了即将升入初中的大孩子了。真得很感谢《父母课堂》,它像一盏明灯,在我......
中医进课堂有感篇三
这几天仔细阅读了钟启泉教授的《读懂课堂》这本书,发现里面很多有悖于过去甚至现在教育观点的主张,惊讶现在的教育研究者敢于发出如此不同的声音,比如《分层教学有悖教育公平》一文,还有《“微课”的诱惑与反诱惑》都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微课”的诱惑与反诱惑》一文中,作者提出了“在我国“应试教育依然占强势地位的背景下,热衷于“微课”开发绝不是福音,而一场灾难“的观点。同时也指出“扎根于应试教育下的具有实践经验的慕课、云课堂、微课,只问技术,无视教育的质性分析、不辨教育的是非曲直,到头来唯一的作用是把应试教育的现实推向极端,扩大应试教育的再生产。”“试看发达国家的教育数据库建设,尽管大大领先于我国,但他们的中小学有这么着迷于慕课、微课、云课堂,以至于似乎可以替代作为人的教师的角色吗?”“在这些思想土壤中开发出来的那些微课,说穿了不过是用金光灿灿的信息化的外衣把废铜烂铁重新加以包装而已,是经不起教育理论的推敲与教育实践的验证的。”
的确,这几年,“慕课”、“微课”、“云课堂”、“翻转课堂”这些新型的教学方式在我们教师队伍中是一个很流行的词语。领导重视,教师们也是在不断的探索着、都在积极地实践着,但是我想大家和我一样,虽然在努力的实践着,但还是有许多问题让我们感到困惑的。
首先大家对这些词新型的教学方式的.具体概念就有着很模糊的理解,到底哪种形式的教学属于微课,哪种属于翻转课堂,慕课,云课堂,我想我们在坐的老师也许都不能提出一个明确的概念来区分。比如我们前几天搞一次比赛,录制十分钟以内的微课,大家就迷惑了,到底是让录微课,还是让录翻转课堂呢,到现在也许大家也没有搞清楚,反正是东拼西凑的弄了十分钟的课。通过这件事我认为想要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不要盲目地去跟从,要先清楚你想跟从的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能给你的教学带来哪些利弊,哪节课适用于哪种教学方式,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地应用这些新型的教学方式,让它们服务于学生,在你的课堂上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其次,钟老提出这些新型的教学方法只注重技术,不注重教育的质性分析,这也给我们敲了很响的警钟,告诫我们在运用这些教学方法的同时不要只注重技术,还要注重教学的本质,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人,而不是机器。所以只考虑技术也是很失败的。而对于我们来说,除了要考虑更好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以外,技术上也是一大难题。有时我们设计的教学效果和方式因为没有技术的支持,也很难生动地、有效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所以这些新型的教学方法的制作技术和如何运用好这些教学方法都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有了更多的思考,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课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在课堂上能让学生热情洋溢,精神饱满地完成这节课的内容,就是一节好课堂。
中医进课堂有感篇四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但课堂教学因素占了相当的比例,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寒假读了华师大教育教学系周彬教授所著的《课堂方法》第二辑,让我深切感受到让课堂真正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不但是课堂成功的标准之一,也是推进课堂成功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考试与评价来看,课堂教学的目的肯定是学科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而从学生的人生发展来看,课堂教学的目的则变成了学科能力的培养与习得,因为学科知识是很容易遗忘的,但学科能力却是长存并可以迁移的。
是否能够有效地把学生引入课堂,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是否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参与进来,这就主要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标准有关了。
首先,老师要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参与课堂的能力。我们是否考虑过可以让那些听不懂老师讲课的学生参与课堂的方法呢?比如老师自己把学科知识讲一遍,然后再请听懂的同学讲一遍,接着再请刚听懂的同学讲一遍,这样的教学流程看起来是在不断重复教学,却让同学们得到了不同的锻炼,也让更多的同学,尤其是那些听不懂教师讲课的同学参与到课堂之中了。再比如说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穿插一些易围绕知识点开展的课本剧、辩论赛、采访活动等,并在活动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激励和表扬并重,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没有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退位",就不会有学生的参与。不管是学科知识的掌握,还是学科能力的习得,老师都比学生要强。当一个能力强的人和一个能力弱的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能力强的人往往看不惯能力弱的.人。看不惯是正常的,关键是当你看不惯的时候,你如何对待能力弱的人。有一种办法,是你可以暂时宽容他,并在宽容的基础上耐心地指导与培养他,一直到他的能力变得强起来,一直到你看得惯他为止。需要强调的是,退位不等于退出,退位只意味着退出不应该自己占着的那个位置,意味着老师要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本位工作。
再次,只要以生为本的课堂组织形式,才会有学生对课堂的真实参与。当你觉得教学内容需要的不是理解而是体验时,那就不能再通过学生听课来完成教学任务了,而需要设计一些让学生参与的课堂活动。学生主动参与,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感受事物,获取知识,练就技能。有的学校总结出教学中的"七放手",一是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二是课文放手,让学生大胆阅读;三是重难点放手,让学生议论;四是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五是结论放手,让学生概括;六是规律放手,让学生去寻找;七是知识结构放手,让学生去构建。
总之,学生对课堂的真实参与,并不局限于行动与活动层面的参与,还包括思维与认知层面的参与。而此处的以生为本,也不是简单地以学生的喜好为标准,而是以真心地帮助学生、真诚地培育学生为标准。
中医进课堂有感篇五
何为“课堂危机”?《读懂课堂》一书中并未给出明确解释,但书中提到“中国教师在传统课堂文化束缚下的困惑与无奈”以及“中国课堂无视儿童、剥夺儿童声音”这两点却引起了我自身的反思。
经过为期半年的教学实践,对于地理教育教学,我已不像刚工作时那样迷惘,对于如何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如何解决课堂突发状况、如何进行教学测评等,我也积累了一套自己的方式方法。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我的困惑与无奈也越来越多。
地理作为一门小学科,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副科”,其学科重视程度一直不高,开卷考试的形式也让很多学生觉得临场发挥、临时抱佛脚就可以将期末考试应付了事,对自己的要求自然就是“及格万岁”。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尽力保持地理的趣味性,希望通过兴趣引导孩子们学习。可是课堂纪律却成了我最头疼的问题,不论怎样约法三章、连哄带骗,总有那么几个“淘气鬼”管不住自己,行为习惯相当差,甚至还要影响他人。我生气、埋怨、发牢骚,好在我心态还算不错,大半个学期下来,我发现这些“淘气鬼”虽然还是很淘气,但是他们在进步,比如他们学会了不打断老师讲话、知道尽量不能影响他人等等。于是,我给自己定下一个要求:每节课至少发现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觉得你的教育是善意的。套用书中的一句话:“学生应该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即使他们现在并不完美、并不成熟,但是,那是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的,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和成长。”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些理论每位教师都耳熟能详,可是课堂似乎仍然受控于一种控制力,按照教师预设的逻辑顺序为学生铺就学习之路,无意中就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我认为,正视课堂危机是促进课堂创新的牵引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牵动力,我要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以体验代替说教,从禁令走向倡导,让无声胜过有声,用理性克服冲动。
中医进课堂有感篇六
《父母课堂》这本书对我来说受益匪浅,让我从一个无知妈妈成长为一个略有点教育孩子的方法。选读这本杂志对提高自身的素养是有帮忙的,里面的资料丰富多彩,涉及的层面也很广,给我指明了教育孩子的`正确道路。
教育孩子的确是一门学问,不懂教育的家长又怎能培养出合格的下一代呢。孩子不光要学习好,各方面都要全面发展,以后才能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而如今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宠习惯了,什么事情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理潜力实在差,如果离开了父母,孩子们会干啥?以后又怎样能去适应社会?先别说洗衣做饭,就是独自出门购物恐怕很多孩子都做不到。遇到事情独立解决的潜力就更差了。光学习好不是全部,生活的白痴更可怕。所以培养孩子的自理潜力及独立潜力也是很有必要的。
是消极的等待。实践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家长在这过程中要给予孩子最大的鼓励与支持。这样能给孩子无穷的力量,孩子会在以后的行动中更用心的去应对去解决。
再就是不能以家长的身份高高在上的与孩子相处,就应以平等的身份去下孩子沟通、交流。就如生活中的实例来说吧,我老是教育儿子不要老是记得玩电脑游戏,沉迷于游戏中就什么也不想去做,对视力、身体都是有不同程度的伤害,也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所以在这个信息时代要适度的掌控学习与游戏的尺度,让孩子高兴的学习和快乐的游戏。在这方面我也是一个自私的人,自己也没有以身作则,得空时就往电脑里钻,对此,儿子也劝说我好几次,让我亲身体会到言传不如身教还更加来得实在。之后,在儿子的几次劝说就不这样做了,我俩互相监督,只要有一个人做不对时就及时纠正,让我母子俩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经过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认为教育孩子要结合当前的环境施之恰当的教育模式,因材施教,循序见进引导孩子,不要急于求成,孩子不是一天就能长大的。
透过读父母课堂,让我了解到很多,孩子不能圈养,要放开,要融入社会。要给他们一些关爱,要从小锻炼他们。给他们带给小小的舞台尽情施展发挥,将来就能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中医进课堂有感篇七
从《父母课堂》中也学到不少,现学以致用,平时教育孩子注意到了几个方面:
一、是让孩子有个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灵和乐观向上的性格!平时父母在言语上要注意用有趣味性的语言对话,气氛活泼开心!碰到什么事时都应引导孩子看到光明的一面!
还在上幼儿园时,有作业让写字,女儿想玩但又不得不写因此有些小情绪,我随口说了一句不太恰当的话“现在作业还是少呢,等你上了小学更多”没想到她听到这句话说,妈妈我不想上小学了!我这才知道自己讲错了话,所以赶紧补救,我说上小学虽然作业比现在多,但能学到更多更多的知识,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后来还好女儿也没再说不想上小学之类的话了,前一段汉语拼音终于学完了,女儿也拿起手机学会了给爸爸发信息,而且现在读阅读书也可以不认识的字自己拼出来了,所以我不失时机地说:上了小学是不是学到更多的知识,你在幼儿园不会发信息吧!
二、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各方面的应急技能!各方面都有意让孩子自己去做,包括自控能力的培养,也是要靠她自己。
从很小时都开始有意识给她说出一些状况,让她自己想出解决或应急办法,不能什么事都依赖别人!
平时女儿放学回到家,简单吃点东西喝点水就开始自己做作业,有时她做作业我在一旁看我的《父母课堂》或其它书,她做完了找我签名,我大多数情况下不检查她做的对错,一是我有我自己的事在做,也有点懒惰思想能省点心就省,二是对她还比较放心觉得她做的应该一般不会出错,三是有意培养她自己的独立能力(自己检查自己的能力),有时第二天她告诉我也有出错,我说谁让你自己不好好检查呢,这样她下次就很认真检查自己做的题目了。
三、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碰到不顺心的事要及时从极积的角度去引导。关注影响孩子情绪的事,经大人解释并让她想通。
有次她回到家爱发脾气,问她才知是白天上课她举手回答语文问题时结果说错了,自己心里懊恼不已!我就告诉她每个人都会出错,这次你出错的地方一定现在记得特别清楚,因此以后再碰到这个问题就不会再出错了,是不是呀!她点头,好似想通了开心了起来。
数学有一次没拿到满分,回到家很难过,情绪也不好,自己在一个本上还写下了简短日记说:“因今天我数学没考到满分,心里很不开心”,作为家长在这时倒不可以埋怨,她也给爸爸打电话说不开心之类,我们都鼓励她找到错的原因,下次注意就行了。
四、培养孩子尊重别人,懂礼貌。有时孩子说话也比较冲,家长要及时引导和教育。
五、发展个性,快乐成长!不骄不躁!正常看待得与失!这一点还一直在思索摸索中!
其实孩子这个年龄就应开开心心地玩,高高兴兴地过每一天,尽情适展个性和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这点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还做得不够到位,一个自己快乐的人才能传递或带给她周围的人快乐!自己都不快乐怎么能带给别人快乐!一个人有幽默感也是一种超常的能力。
以上是一点自己的浅悟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中医进课堂有感篇八
在此次短短四十分钟的时间内,可爱的航天员们为我们展示了五个实验,主要是让为了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在微重力环境物体运动的特别,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并且对质量、重量、牛顿定律等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观看后我觉得特别有趣。
第一个实验是测量质量,所使用的器具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所制成的质量测量仪。到底该如何测量呢?我仔细观看了实验,并且听了解说。原来,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测出物体的质量。
第二个实验是单摆实验,主要步骤是:将支架固定后,在摆轴的前端我们可用一根线拴住一个小球,接着将球拉高到一定位置后松手。如果是在地球上,这时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说小球会左右摆动。但在太空中你猜怎么着?原来小球在那个高度静止不动了!想要它动该怎么办呢?这时,王老师给了小球一个推力,可爱的小球就傻乎乎地围着摆轴做圆周运动了!
第三个实验的道具是我们小时候最爱的玩具之一——陀螺。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呢?首先把静止的陀螺悬浮在空中,然后给它一个干扰力,这时笨笨的陀螺就会开始做翻滚运动,轴向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若是先让陀螺旋转,再给它干扰力,此时它就不会翻滚了,而是向前行动。真是有趣啊。听说天宫里的很多设备就是利用陀螺组合来定向的呢!原来,小小的陀螺背后也蕴藏着这么丰厚的知识啊!
第四个实验是水膜实验。这根我们所说的面膜差太多了。在这里我们可用到两个道具——一金属圈,一个水袋。首先,把金属圈轻轻地放入水袋;接着,将金属圈慢慢地抽出。好了,等待奇迹的时刻到了!抽出后的金属圈上会形成一个大大的水膜。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一切都归功于——失重!
第五个实验是水球试验,也就是王老师将红色液体注入到水球中,而红色会在水球里慢慢地散开,最终形成一个大大的红色水球。
其实航天员聂海胜也向我们展示了悬空打坐、量体重等一系列的实验,令人同样觉得不可思议。
如今,我们都在谈论“中国梦”的实现,我相信,能够让神十飞向太空的国家,也最终能带领我们向更美好的“中国梦太空梦”等梦想的实现而前进!
中医进课堂有感篇九
《父母必读》是一本及时的书,帮我解决了很多教子过程中的问题。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是教师出身,读过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书,也经常涉猎育儿书籍,所以自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能够应对自如。其实,我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如随着女儿青春期的到来,她会提出很多奇怪的问题,而且总是问个不停。又如:在这个网络社会中,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网络。再如:对孩子要求总是很严格,喜欢训孩子,因此与女儿经常会起冲突。如此种种,我想找到一个老师来请教,正好女儿拿回了《父母必读》。
这本由国家关工委领导出任主编的杂志,栏目周全,分类详细,并且针对性强。
首先,它的开卷很像《读者》。以一篇具有哲理思考的短文来开卷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打开最近一期的开卷,是毕淑敏的《孝心无价》。曾经在哪里读过这篇文章,但是这一次读感觉特别强烈。它根于人的亲情和伦理道义,述说为人子应该做的。对父母的孝心是无条件的和必须的,不允许有任何的理由。这样的文章对于父母和子女的教育都是很到位的。
刊物的每个栏目都能介绍优良的教子经验,从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很细微处,告诉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的事情。我最近特别关注“亲子加油站”中的“走进青春期”,很多困惑在这里得到了答案。我可以冷静理智的对待孩子的青春期,并且引领女儿顺利走入青春期,与她共同经历特殊时期的一些问题。《父母课堂》教我智慧地帮助女儿处理新鲜事儿、麻烦事。如女儿回来告诉我说:有男生跟她开玩笑说男生女生如何如何,甚至有男生口吐秽语,让女儿很生气。我没有把这件事当做一个道德问题看待,以青春期问题看待更有道理。于是我先安抚女儿,不要理这些男生,这是青春期现象,他们想要明白一些成长期的问题,或者对性别问题怀有兴趣,所以才那样说的。幸好女儿是一个大度的孩子,经常与男生玩耍,有些男孩性格。但是我还是觉得应该与班主任老师沟通一下。班主任老师也觉得奇怪,说真没发现这些男生会这样,希望以后保持联络。老师也及时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告诉那个男同学要正确对待男女同学之间的说话方式。终于,我们的努力得到了效果。
另外,我特别喜欢封二的“艺术殿堂”栏目,它刊登的都是著名的经典画作,很具有审美情趣。“家庭心理健康测试”我也很爱做,结果发现我还是个比较称职的家长,心里高兴极了。
不过呢,也有地方需要商榷,比如上期的封面上,所登照片有欠恰当。妈妈与女儿的耳朵戴了耳钉和耳环。按照校规,学生不允许打耳孔的。恐怕这是编者的一个失误吧。因为小学生一般心都比较仔细,善于发现,正确的引导他们吧,是开启他们成功殿堂的大门!
中医进课堂有感篇十
孩子刚上一年级,在老师和朋友的推荐下走进了《父母课堂》的世界。以自己职业的敏感性,我深知当一名合格的家长不容易,于是翻开了9月《父母课堂》,在阅读中脑海里就不断呈现出我儿子在生活中的许多不良现象,如写作业拖拉,吃饭不专心,面对批评不服气,脾气大,理由多多等等的缺点,当我一口气读完,心里踏实了很多,因为我明白了孩子的缺点从何而来,也知道孩子缺点的改正是需要家长去耐心悉心的引导和教育的,父母的责任很重要,《父母课堂》让我受益匪浅。
印象最深的是柴心洁访谈录《关注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引导孩子增强自控能力》,柴老师以她个人的经历和经验给了我们很多实用的方法,如给孩子时间概念,教孩子写生活日记,与孩子订立约定,让孩子把握自己的剩余时间等等生活习惯的细节,很多都是我在平常中忽略了的东西,柴老师给了我很好的启发。而《引导孩子增强自控能力》一文提到的一些现象则与很我儿子很像,故觉得很实用。记得9月刚开学,孩子很不适应写作业,放学回家就想到玩,提醒他写作业时就向像打仗般,要说条件的,而且写拼音写得不好要改正,他就很不情愿,连眼泪都要掉出来,百般磨磨蹭蹭几乎每天作业时间达2-3个小时。后来实行了约定:存“奖”字,周末可以玩游戏或看动画片。如能在吃饭前完成笔头作业就能获得一个“奖”字,书包收拾的整齐也能获“奖”,作业姿势正确也能获“奖”字等等,从细节中去完善和鼓励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坚持了一个月后,孩子能回家主动完成作业了,在学校也能完成部分作业,能主动让我检查和自觉重写不好的字,回家作业的学习习惯基本养成。
接下来面对的是学习兴趣的养成,阅读是最好的老师,让书本陪着孩子长大是我的想法,也与《父母课堂》里的教育观念不谋而合。利用周末,我会和孩子一起整理书柜,有时一起去图书馆借书,每天坚持讲故事,凡是孩子经常出没的地方都会有图书。我儿子对书本会有所选择,他往往喜欢科普类的书籍,对童话故事类,特别是结局不好的故事有些拒绝,针对如此,晚上讲故事时有就所选择的安插一些不同类型的童话,让孩子接触不同的世界。由此可见孩子的心灵还是很幼小的,希望通过故事能给他有所启发吧。阅读是为写作作准备的,于是我尝试让孩子去说“文章”,一年级的孩子认字不多,写是不可能的,于是我让孩子对一些生活的有趣的,有意义的'事情说出来,妈妈来当他的助手,把他的想法写下来,于是洋洋洒洒的小文章就出来了,孩子还蛮有兴趣的说要写成信,寄给幼儿园的好朋友,于是我们开始寄出了孩子的第一封、第二封的信。《父母课堂》告诉我孩子的成长,父母的引导和陪伴很重要,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
《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这是9月《父母课堂》里面一篇很动人很美的文章,作者以第二人称的叙述角度,饱含深情的娓娓叙述了对孩子的关爱“孩子,你幸福吗?你快乐吗?你心怀感激吗?”,文中字里行间融汇了母亲对孩子的理解、关怀和浓浓的爱意,但又不失对孩子的适时教育与要求,也让孩子明白到学会珍惜身边拥有的一切。此文触动了我,是的,做父母的要学会告诉孩子,自己对他的付出,要让孩子懂得生活中我们不应该只是索取,还要学会付出,学会感恩,还要学会欣赏自己,因为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的。
孩子教育的路还很长,我们都是“新生”,让《父母课堂》陪伴我们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吧!
中医进课堂有感篇十一
学习中医课堂的体验是一个颇为特别的经历。在那里,我不仅学习了各种中医理论,也认识了一群热爱中医的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在这个课堂上,有时可以大力讨论争论,在这里,有时也能看到令人激动的一幕幕中医痊愈病人的场景。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中医课堂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中医理论的奥秘
在中医课堂中,我们学习了中医遥远的原理和奥秘。在学习阴阳五行理论和经络理论时,我感到有点无从下手。然而,我的老师通过讲解一些实际的案例,使这些理论变得更加易于理解。此外,我们学习了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查方式。学习中医诊断方法带给我很多新的感受,它需要全身心的专注,深入地了解患者的生活和健康习惯,使我从一个新的角度得到了对患者的理解。
第三段:实践对比理论
学习中医理论之后,我们进行了实践分组。不出所料,我被分配到了一个很活跃的组别。我们组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日常套装治疗练习来巩固所学的中医理论知识。我开始发现,实践经验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知识的最好方式。通过亲自实践,我了解了套装的用法、注意事项和不同病情和不同人各自的应对方式。
第四段:团队讨论与个人表现
中医课堂上一个最大的收获是我所吸收的团队讨论。在不同的小组中,我们需要讨论和评估我们的中医理论学习、实践和心得体会。我感到很好的一点是,我们的老师鼓励我们自由发言,并且对发言者的意见进行回复。这种互动鼓励了我们对中医学习和教育的投入。
第五段:总结
通过中医课堂的学习和实践,我发现了中医的美妙和智慧。中医让我学会了一种不同的看待健康神秘事物的方法,也让我因此得到了强大的知识和技能。虽然这个学习过程充满的挑战,但是我渐渐会体会到中医的魅力和愉悦感。无论如何,中医仍然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领域,在坚持中医理念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创新发展中医学,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中医进课堂有感篇十二
中医汉服课堂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与汉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学习中医汉服,不仅是学习一门知识,更是对我们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一种体验。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中医的重要性
中医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医学文化。中医所强调的“因果关系”和“整体观念”,对于治疗和保健都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学习中医,我们不仅能够了解中草药的属性、功效和应用,还能学习到调理身体的方法和技巧。在课堂上,我们还了解到了中医辩证的原理,掌握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第三段:汉服的魅力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它不仅仅有着历史和艺术价值,更具有强烈的身份认同感。穿汉服不仅是为了表达文化身份,更是一种文化自信和认同。在汉服课堂上,我们学习了汉服的历史和基本款式,也亲身体验了穿汉服的独特魅力。通过学习汉服,我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也更加尊重和珍惜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段:中医汉服的交汇
中医和汉服在传统文化中密不可分,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医所强调的“养生保健”和汉服所传递的“养生之道”,都是为了长寿和健康。在汉服中,设计师们注重色彩和材质的协调,追求舒适、美观和贴合身体。中医和汉服的结合,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自身的身体状况和需求,也更加注重自身形象和美感。
第五段:总结
通过学习中医汉服课程,我不仅仅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技能,更意识到了自身的文化身份和责任。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传承者和继承者,应该更加尊重和珍惜传统文化,践行传统文化的理念和价值观。我相信,只有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走向未来。
中医进课堂有感篇十三
寒假,我阅读的书籍是《课堂管理方法》,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教育指导用书,编者是简。布鲁斯坦博士以及其他十来位教育专家。通过阅读书中丰富而实用的故事及案例,我对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启发。下面围绕“指令”一词,谈一谈自己的感想与收获。
在教育教学和课堂管理中,我们会对学生发送很多“指令”,如让学生“排队”,布置学生书面或实践作业等。如果我们指令不清或刚好有几位学生不在状态(没有认真在听),那么“指令”的效果将不会令人满意。书中介绍的方法,可以说简单易行,可以快速提高“指令”的效果。
首先,指令要清楚。“为了表达清楚,我们必须十分小心地使用形容词”。如:工整地书写、透彻地研究、清晰地陈述。教师尽量要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告诉学生我们希望得到什么,或者想要评价什么,这样学生就能集中精力,提高成效。
指令是否清楚,还取决于学生能否在听。为确保学生在注意你,在发言之前先稍等一下,等到他们不再讲话、写字、整理东西为止,或用有声信号如拍手、摇铃等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口头指令与书面指令两者应兼而有之。口头指令尽可能简单清楚,书面指令必须给予适当补充。教师可以将指令写在黑板上或让学生记在自己的本子上。允许学生彼此询问,以明确问题。让他们的父母了解你的'做法,让父母可以及时督促自己的孩子完成任务。
如果是一个新指令,新知识或新做法,教师必须耐心、细致地给予指导,考虑学生容易出错的各项因素。教师乔。安。弗赖贝格坚持认为:“学习不应该是什么秘密!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就意味着要为他们提供有用的、结构化的指导”。不论平日的教学是怎么实施的,明确需要完成的任务的每个细节,或者具体指出某项作业的标准要求,不光能节省大量时间们还能避免重复解释,并帮助学生消除困惑和误解。
中医进课堂有感篇十四
非常幸运,能接触到《走进高效课堂》这本书。静下心来,认真拜读之后,如醍醐灌顶,脑洞大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把课堂真正的归还给学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作为灵魂工程的塑造者,不仅要讲好课,更要注重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的发展是迅速,复杂多样的。无论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课堂教学都应该是务实高效的。
一、课程观念由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发展学生素质为主。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学应自然纳入整体素质教育目标之中。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两极分化严重”。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扩大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率,始终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要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并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他们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教学材料。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要求,而不能一味的从教师的愿望出发,要将发展学生的素质贯穿于整个语文教育之中,对学生的素质、能力、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进行全面、综合的教育,以培养出基础厚、素质高、思维新、能力强的新一代语文人才。
二、教学途径发生变化。
1、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
课堂是教学知识的体现,但是课堂之外的语言环境对学习者的潜移默化更重要。新课改下,有些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并不少,五花八门,这是一件好事,它可以弥补课本知识的不足。不论学生是通过课本学习,还是通过广播电视,课外读物,社会活动来学,都是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书本知识只是以前的实践总结和科技成果,不是终极真理,老师讲的话不一定完全正确,教师的指示也是向别人学来的。因此,要让学生对外开放。
2、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言堂,满堂灌,在台上唱独角戏”;学生是接收知识的“容器”,是被动学习的“奴隶”。而高效课堂是千方百计的引导学生回归自我,全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它是一个将听、说、读、写、等活动形式融为一体的活动。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在一种非常轻松的气氛中有序地开展各种活动,如:唱歌、朗诵、游戏、猜谜语、表演小剧等活动,目的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有始至终都用自然而真实的语言环境。
三、教师角色由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
传统教学中,总是停留在把教材吃透,把课上好,完成教学计划等方面。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传播内容越来越丰富,手段越来越先进,对培养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现状,这就要求教师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更好地征集多渠道的信息。作为教师更应该在教学工作中充满生气和活力,富有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提高教学效率,讲求教学效益。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语文教学方法及模式的探索,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在不断“反思”中,促进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课堂、自主学习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高质量的课堂。
总之,读了《走进高效课堂》一书,倍感受益匪浅,它如一盏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教师,“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自己的三尺讲台,绽放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中医进课堂有感篇十五
其二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观书有感二首字词解释: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2.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4.徘徊:来回移动。
5.为:因为。
6.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7.那得:怎么会。
8.那:怎么的意思。
9.清如许:这样清澈。
10.如:如此,这样。
11.清:清澈。
12.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13.“艨艟”:也作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14.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15.中流:河流的中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中医进课堂有感篇十六
寒假里我仔细阅读了《快速改善课堂纪律的75个方法》这本书,全书语言颇为简略,没有很多生硬艰涩的学术用语,书中的案例也是针针见血,虽然有中外的一些教育理念差异,但其中的很多观点和见解仍然直触我内心深处,引起了深刻共鸣。
前言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老师们有两个伟大的梦想——一是好好教那些想方设法学习的学生,二是班上没有那些行为不当的学生。仔细一品这话,的确如此,而最难实现的大概就是第二点了吧!经过一年多的教学,我发现在课堂上总是会发生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如学生不守规矩扰乱课堂;我在讲台上讲得起劲,可学生却丝毫没有反应,无法呈现教学效果等等。那么如何改善课堂的纪律和提高教学效果呢?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了一些想法,也学得了一些方法。
面对学生上课的不当行为,我们必须明白光靠惩罚是不可能纠正他们的,久而久之反而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畏惧老师,畏惧课堂;一是更加“无法无天”,“变本加厉”。我们应该做的是追根溯源,我们需要弄清楚爱捣蛋的`孩子们心里在想些什么。他们的一切行为肯定是为了满足他的某个欲望,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在帮助纠正不当行为的过程中,有必要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被动接受强制执行的学生,通常会产生逆反心理,因为他们在被纠正的过程中没有自己的话语权”。
老师在纠正学生不当行为的过程中其实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因而老师必须要稳住情绪,不要把学生的不当行为视为针对自己的个人攻击。几乎没有哪个学生总是怀着“就是不想让老师好过”的坏心思,他们之所以做出不当的行为,往往是试图满足这一时刻的需要,却以不当的方式来满足,因而我们必须要保持冷静,不要卷入矛盾,成为制造问题的一分子。
书中还提到维护学生的尊严会缓和师生之间的关系,维护学生的尊严,包括不对他的性格、背景或个性进行批判,也不把他的不当行为和他的背景联系起来,而是要就事论事。其实这点也是深有感触,尊重学生是一直都明白的一个教育理念,但到底要怎么尊重,尊重哪些,在日常教学中该如何具体实施操作,这些都是要深思熟虑的。实际上,很多传统的方法,比如把学生的名字记在黑板上等都是对学生尊严的直接攻击。
作为老师,我们能从那些最麻烦、最具挑衅性的学生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当然并没有所谓的解决课堂纪律的终极方法,对待不同的学生我们要有不同的方式,唯一相同的是我们要用成年人的爱心和耐心去教学生一些社会通行的行为和技能。
中医进课堂有感篇十七
我认可西方式的体验式教育,但也并不反感中国传统私塾的灌输教育,小孩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玩到五六岁,然后根据其“吸收性心智”,读诵一些经典,经典是有很强心灵能量的,这些人类几千年智慧的经典存在儿童内心最深处的潜意识中,随着其年龄成长,一点一点发酵,让其受用一生。
我也认可西方式的体验式教育,让小孩在快乐的体验中学习,这样其吸收知识的效果大大提高。
但是,我非常反对将一些低水平的东西,用灌输填鸭的方式教授给小孩,这纯粹是扼杀小孩的灵性生命。而现在中国的学校教育95%以上基本就是这种情况,不仅扼杀小孩,也扼杀老师。
近几年一直关注并研究一些学校的教育理念,如成都的光亚学校、江西临川中学,后来又研究衡水中学和杜郎口学校。我还是比较认可光亚学校、杜郎口学校和衡水中学。
成都光亚学校的ib教育,完全就是西方教育模式,素质全面发展,快乐体验式教学,不过这里毕业的学生,思想全盘西化,只能出国,在中国可能格格不入。
江西临川中学,把各地的高分复读生不惜重金挖来(我同村一个学生,考清华差了两分,被临川中学重金挖去,结果第二年顺利考上清华),每年考几十个清华北大,然后形成集聚效应,吸引一些普通的学生高价进来读高中,一所高中将近万人。但是观察其教育理念,基本和其它的学校差不多,学生还是头悬梁椎刺骨的苦读,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改革没有太多新意,但是其商业模式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很像企业做大的商业模式,如果按其重点大学录取的比例来说,和其它普通中学差不多,只因其规模大,盘子大,在重点大学录取的绝对数上,让人吓一跳。
看到衡水中学的早操视频,简直让人震撼,几千名学生早上起床,二十分钟内洗漱完毕,然后步调一致到操场集合跑步,几千人动作之一致堪比阅兵式,学生的喊声震天动地。他们每年考上清华北大和国际一流名校的学生,达七八十名。远超过临川中学,更让人惊讶的是,他们的招生范围,基本上局限于衡水市,不像临川中学全省乃至全国招生。如果按清华北大的录取比例来说,那临川中学就远不是对手了。细细研究衡水中学,发现他们真正是进行了有效的教育改革,完全是精细化管理的典范。如果说一般的学校是韩非子的独裁法家,那临川中学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人海战术的儒家,那临川中学就是精益求精、有宗教情操的墨家。
再了解衡水中学的改革中,无意中发现了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杜郎口中学转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唱主角,老师当配角,互动体验式的教学,结果几年下来,其学校的入学率从全县倒数第二排到全县第一。
光亚学校、衡水中学、杜郎口中学,我认为他们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还有性格的养成,基本上是智商(iq)、情商(eq)、逆商(aq)同步,我相信从这几个学校出来的小孩,其综合素质应该比同龄人要更好。
小孩下半年就要读一年级了,多么希望小孩能读一所好的学校。他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小孩,我买来一些喜洋洋的故事书,睡觉前有空时就花个十来分钟读给他听,我们也没刻意教他认字,就是讲故事培养语感,这样断断续续下来大半年,居然能认识大约30%左右的字,估计识字量有三百左右,可能有些还在发酵的过程中。而且平和冷静有主见,好奇心好玩心好胜心都有,而这三者是内驱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不过五岁,就问我关于人的终极问题:死亡的问题。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是很胆小,恐惧感较强,害怕老师的权威,如果他能得到好的培养,在一个亲和力比较强的环境中,也许将来会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都有贡献的人,而如果得不到好的培养,也许他的聪明才智会扼杀一大半。
可是,我们只是工薪阶层,光亚学校的太远太贵读不起,衡水中学太远也没衡水的户口,临川中学我认为和其它中学没什么差别其成功只是商业模式的成功,杜郎口中学远在山东太远。周边一些所谓教育质量好的学校,只不过是硬件设施更强、师资更强、生源质量高,在教学模式上没有什么根本性的突破,而且价格让工薪阶层承受不起。为小孩将来的读书,真的让人感到头疼。
在了解杜郎口中学的教育改革中,无意中发现了新x中学在学习杜郎口学校的教育改革,我如同沙漠中口渴的人找到了甘泉,一口气我看了关于新x中学教育改革几百篇的文章,我没想到在广东省、在本市居然有成功的案例,也看到其它一些学校失败的案例。看完后,我内心激动不已,我非常想去体验、感受一下。
我也看到其它学校学习杜郎口中学失败的案例,对于公办学校来说,我想改革基本会失败,公办学校人事关系复杂,推动改革绝难成功。公办学校的教学模式,一直延伸了几十年,成为了很多老师一种习惯,一种根深蒂固深入潜意识深处的习惯,道理可以听明白,然而旧习惯却是最难改变的,因为习惯已经和人合为一体,习惯成了这个人的一部分,而对这种旧习惯越认同的老师,其抗拒改革的力量就越大,一旦这部分人在教育部门有关系,上级部门一施压,那么改革肯定失败。
即使民办学校,也未必成功,很多老师去杜郎口中学学习观摩,很多只看到一些表面的东西。我想杜郎口中学当年让学生做主角,学生以前长期在被动受教的环境下,突然之间要上去讲,一是心理上有障碍,二是不知道如何讲。而且老师也不知道如何来引导。如果整个学校没有一个对此非常有兴趣的教研小组通过不断的摸索、研究、总结的过程,没有一个将好经验不断分享的提升过程,也就是技术积累的过程,那么领导、老师、学生的挫折感会非常强,甚至在某段时间教学上反而会退步,这时,反对的力量就会集中起来发难。就如中医所说,如果一个体弱多病的人,如果身体锻炼,可能某段时间身体各项指标反而会下降,因为身体更好,就有更多的能量去清理身体里面的一些沉疾,在清理的过程中,各种血液的指标甚至比以前更糟糕,但是一旦过了这个坎,身体就会蒸蒸日上,这就叫改革阵痛,就如俄罗斯的休克疗法一样,痛个十几年,然后就越来越好蒸蒸日上。但是,如果不懂得这个原理的民办学校,很可能一段时间就坚持不下去了,很快就会迷失方向,不知道如何办,看到自己的改革和杜郎口中学的现状差距这么大,如果说杜郎口现在是90分,而自己学校的改革看起来好像只有30分,差距太大,于是失去了信心,却不知道杜郎口也是从30分经过多年不断改进提高到90分的,想一步吃成一个胖子,结果反而让自己没信心。相信一些民办学校学杜郎口的改革而失败,可能主要是这个原因吧。
中医进课堂有感篇十八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中医保健,中医课程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我在大学学习中医专业,经历了不少中医课堂,其中的学习经历也让我深受裨益。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医课堂的体会和感悟。
第一段:中医课程的学习方式
中医课程的学习方式和现代医科课程大不相同。现代医科课程注重临床技能的训练和资讯,而中医药学科目则更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在中医药课堂中,我们被教导中医药基础理论。我们学习中医药的理论和哲学,并掌握中医药的流派和传统。
第二段:中医学科的分工与医学价值
中医药学科分工明确,涵盖范围广泛:以针灸为例,中医针灸是一种全面的方法,涉及身体各个方面的调节。而相同病症在现代医学中,可能需要不同的专业医生,才能给予全方位的治疗。中医学科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也不可忽视。中医药可以帮助治疗许多病症,例如颈椎病、失眠、过敏性鼻炎等,这也是许多医生在现代医学挂了许多年号,却仍无法治愈的病症。中医药可以提供一种全新治疗方式,用于消除这些问题。
第三段: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人体是一个内外兼顾的存在,中医药理论通过观察人体系统及其运作方式,解释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中医理论提倡的是通过身体内部的调节和外部的调节来维持一个体,和人之间的平衡。而中医实践则是通过中药、针灸和气功等治疗方法,来达到调节疾病及维持健康的目的。
第四段:中医药学的国际化
随着全球社会对中医药学学科的重视,中医药学专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获得认可。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校开始引入中医药学课程,并提供了国际化的学术交流。
第五段:我的心得体会
在中医课堂,我深深领会到中医药的重要性,学习各种中医药事物的相关知识,也让我对人体系统认识更加全面。在学习中医药时,我学习了许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对中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和更多同学开启了自己的中医探索之旅。
总结起来,中医药学学科的广泛发展,反映了全世界对中医药学学科的重视。尽管中医药学学科存在一些争议,然而这一学科仍在国际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在未来,中医药学专业将会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帮助更多的人们实现全面的健康。
中医进课堂有感篇十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大学者,思想家,理学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指导学生书写“熹”字)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也许我这样说你还是不了解他,我相信他的一句话大家一定听过:
投影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熹
二、读——整体感知
过渡:朱熹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一生不停地读书,不断地实践,还不停地思考,成为勤奋读书的典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
投影出示: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
2、为了读得更好,请大家再试读一两遍。
3、听录音,看看自己读得是否正确。
4、请两名读得正确的读一读
4、请两名读错的同学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会读错?
5、一起读一读。
三、品——还原诗情
(一)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过渡:人的大脑不同于机器,它有时候是可以同时进行两个甚至更多的活动。相信大家刚才在读诗的时候已经在思考全诗的意思了。能不能把你已经读懂的与大家分享一下?一句话、一个词、哪怕是一个字都行。
(1)分享收获
[预设]
理解一、二两句
a:“鉴”是个生字
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
(灌输理解诗句的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徘徊”是什么意思?[来回移动,闪耀浮动]
借助图画[清澈之水--浑浊之水],产生来回移动、闪耀浮动景象的也必然是清澈之水,浑浊之水是不可能产生这种自然现象的。
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齐读一、二两句诗。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美读: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
也许这幅图片并不能表达你心中的美好画面。[出示:图片]
理解三、四两句
a: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塘中,池塘里的水为什麽会如此清澈?
b: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一样,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
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为,是因为。
(2)整合诗意
我们刚才讲的很零散,谁来完整地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让我们获得一个完整的认识。
(二)齐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悟——引入哲理
1、小结:古诗学到这儿差不多就完了。你有什么问题吗?
[知我者莫如@@@也。改成《观“塘”有感》吧?]
2、交流,指答。
相机板书:
方塘——注入活水(清澈、透明)
心智——汲取新知(开豁、敏捷)
小结:作者通过半亩方塘将读书后的感想化为生动隽永的形象,既富于理趣又充满诗情,对后人有教益,为后人所传诵。
[板书:以“景”喻“理”]
朱熹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像他这样寄托自己思想的诗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五、拓——延伸阅读
1、朱熹在读书上悟出了这个道理,要想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就要有(源头活水)。
2、老师这里还有几首古诗,你看看这些古诗中包含了什么样的读书道理。附后:
板书:珍惜时间
专心致志
……
3、总结本课
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像陆游那样持之以恒,躬身实践;像颜真卿那样,珍惜时间,好好读书;像袁枚那样读书要求甚解,切莫囫囵吞枣。像宋应星那样专心致志,切忌胡思乱想。
附:
教《观书有感》一诗的一些想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第五届优质课大赛后听集体评课相比较听课而言更让我受益匪浅,倾听着几位代表的发言,感受到他们有的经验丰富,有的理论高深,六堂“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课孰是孰非,经他们一点评,真有“拨开云雾,见到青天”的感觉。对于我执教的《观书有感》一课,本是“不知庐山真面目”,点评后也豁然开朗了。
众位老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语言委婉、语气平和。细心揣摩,仔细品味,那是评委委老师对授课老师的勉励和鞭策。因为课堂,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
现在,我把《观书有感》一课的设计与想法和大家作个交流与沟通。
《观书有感》是一首哲理诗,让学生领悟哲理诗中的哲理是本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想突破这个重难点,所设计的一切环节都是围绕它来服务的。
一、走近作者,感受情境,心灵和谐
古人说:知人论世,上上之法。即阅读、欣赏古诗文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作品和作家的生平、思想、风格、他所处的具体时代环境联系起来。这样,在提倡探究性学习的今天,学生对所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才可能全面些,准确些,深刻些,才可能逐步地改善学习品质、改进学习方法,好读多思,主动地去建构和发现知识。
导入环节,我用一段能高度概括朱熹生平和伟大成就的话让学生对这位有着崇高历史地位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有个初步的感知,使学生肃然起敬,从而带上敬畏的心境去学习古诗。这样做学生对朱熹还是有陌生感,不够亲切。如何对朱熹更亲切些?朱熹的名言很多,有的学生熟知,但并不知道出自何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现了我的这一想法。
如果能让朱熹走到读者的身边去,也成为读书、学习的一员,从“大家都是读书人”的角度去交流感情和思想那该多么美妙呀,于是我又设计了一段过渡语:
朱熹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一生不停地读书,不断地实践,还不停地思考,成为勤奋读书的典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
至此,基本完成了“走近作者”的想法。
二、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心灵共振
这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分读诗、解诗、品诗、感悟、拓展五个部分。
读诗,一段录音“瞻前顾后”,使用得当,读好古诗,足矣。
解诗,学生自解、两人解、全班解,三管齐下,使全班每一位学生理解古诗意思是肯定没有问题的。在全班交流前,自解、两人解的环节必不可少,自解、两人解、全班解是学生对古诗大意从模糊到清晰、由浅入深、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对后面环节的顺利实施作好铺垫。补充一点,四人或更多人的小组合作在情非得已的情况下尽量不用,两人合作解决“小问题”是最经济、最快捷、最简单的方法,效果也不一定差,人多“窝工”。
品诗,还原诗情。我采用的是一段配音朗读,学生通过听朗读、想画面,对古诗情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学生在边听边想中,把思绪带到遥远的时空。有学生在描述眼前看到的景象时,讲到了眼前美景和美景中的人,景中有人,人在景中,人景合一,既有半亩方塘的清澈明净,也想到诗人观塘时“若有所悟”。站在塘边的人看到半亩方塘定然有所思有所悟,思什么、悟什么?读者也会进入到诗的境界里,与诗人一样有所思有所悟。
感悟,有了上面的铺垫应该是水到渠成的。预设时,也作了两手准备,如果学生能读出一点感悟来,便顺水推舟;如果悟不出,引导学生把《观“书”有感》改成《观“塘”有感》或说作者写诗“走题”了,制造矛盾,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更深刻的思考。
拓展,每一堂语文课都不应该是封闭的,必须要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广。于是我安排了古诗积累这一环节,目的一是积累,二是让学生明白中国古代很多的诗人、文学家对读书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之所以有成就是因为他们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的结果。再结合第一首古诗,了解读书不仅要有朱熹的“源头活水”,还要有陆游的“躬身实践”;颜真卿的珍惜时光;宋应星的专心致志。
三、题外话
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小学老师,对于教学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上课前有四个问题是我要思考的:
1、通过40分钟的授课,究竟想让学生学到什么?学到什么广度和深度为宜?
2、每堂课至少有一个训练点。或读、或说、或听、或写,训练的目的是锻炼能力,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是让学生自能学习,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授之以渔”。
3、目标定位是备课的重要前提。目标定位好了,围绕目标预设教学环节,一切教学环节都要围绕如何去实现目标服务。如何去实现目标只是个方法问题,不管“黑猫白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随机应变,相机而动。
但愿上面的文字不是一堆垃圾,因为中国的文字垃圾已经到了“不堪入目”的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