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都散文作家(汇总8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成都散文作家篇一
不久前,去了趟成都。有关单位通知本人参加(列席)全国铁路的一个会议。
会期第一天,与往常一样,我拿着文件袋,在本人座席牌下正襟危座。过了中午,就有工作人员知会我,接下来会议您可以不考虑参加。主办方专门安排我与几位担任调研员的老同志外出参观。我从内心里非常感谢这种人性化的安排,我这个人比较死板,让我开会就记笔记,如果再让我开几天,不带个中篇回去是不会搁笔的。
现在好了,没有学习传达的任务了。接下来几天,我参观了成都杜甫草堂、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汉旺“5、12”地震遗址、落带古镇等去处,这些都是离成都不远的地方,不影响晚上饭局。
一、成都宽窄两条巷子
陶女婿(仿韩剧中的叫法)在成都工作已有一年,据称小有成就。他知道我素来有逛市井、观民居的爱好,(其实他有所不知,我这个人主要喜欢游览免费项目,我以为:越是免费东西越是接近事物的本质。纯个人观点,不构成旅游建议。)于是执意请我与同事在“锦里”用了顿丰盛的晚餐,观赏了川剧变脸等绝活后,就带我找到了神往巳久的成都“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在成都,其实不少成都人也不全知道两条巷子的来历,有人告我宽巷子是以前富人住的,窄巷子是以前穷人住的,云云。等我实地一考察,不尽然。
据考,宽窄巷子是少城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准噶尔部窜扰*。清朝廷派三千官兵平息叛乱后,选留千余兵丁永留成都并修筑满城―即少城。清制规定森严,满蒙官兵一律不得擅离少城染指商务买卖。靠每年少城公园(今天成都人民公园)春秋两季的比武大会,论成绩优异领取皇粮过日子。岁月奔走,风雨飘零,如今的少城只留下这宽窄两条巷子。
当我伴着夕阳,望着炊烟,走在黄昏中的两条巷子里,一种久违的老城区市民化生活得场景一一浮现在眼前。
“宽巷子”代表了最成都、最市井的民间文化,表现的是老成都人“闲”生活:原住民遗址、龙堂客栈、精美的门头、街檐下的老茶馆、梧桐树投下斑驳的影子,院落里的树上挂着一对画眉……构成了宽巷子独一无二的悠闲元素和成都语汇。在业态上,现实宽巷子,形成了以精品酒店、私房餐饮、特色民俗餐饮、特色休闲茶馆、特色客栈、特色企业会所、spa为主题的情景消费游憩区。
窄巷子则不同,它表现的老成都人的“慢”生活。”窄巷子展示的是成都的院落文化。窄巷子的院落,上感天灵,下沾地气。宅中有园,园里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这就是中国式的院落梦想,分明体现出的是一种雅致的精英文化,不象是所谓穷人住的地方。现在窄巷子街面以古朴壁灯为装饰照明,临街院落透过橱窗展示其业态精髓。形成的是以各西式餐饮、轻便餐饮、咖啡、艺术休闲、健康生活馆、特色文化主题店为主题的精致生活品味区。
目前已有大批国内外著名商家进驻宽窄巷子,老成都的闲适和新成都的时尚全都在这两条巷子交织而不冲突。我感到,宽巷子的“宽”是逍遥人生的印记,窄巷子的“窄”是安逸生活的回忆;逍遥安逸,行云流水,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是成都人的精髓,是天府之国神韵所在。短短的宽窄巷子承载着太多的历史信息与历史印记,实际上它们就是成都这个古老而现代城市中一个记忆深处的符号。
这很客易让我联想起我的故乡武昌昙桦林民居和永远消逝的汉口百年花楼街,在返回酒店途中,我心中不觉吟哦起《城里的月光》那首令人感慨不巳的歌曲:“每颗心中某一个地方,总有个记忆挥不散。每个深夜某一地方,总有着最深的思量……”。
二、成都三星堆
早都听说成都有个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用武汉人话说“高鼻大相”,表情极为生动夸张。一度被富有想象力人认为是外星人的遗作。这次终于有个机会,让我近距离目睹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不在成都市内,位于成都东北部二十多公里的古城广汉。相传,当年刘备诸葛亮入川时,就是将大营扎于广汉,从而进取成都,终成三国鼎立之势。驱车出广汉城,沿鸭子河向西,不远处就是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博物馆建筑颇具特色,外观类似圆锥形,以三星托月为主题。馆中心是一棵四五层楼高的青铜神树。(是按出土的青铜神树真实原型放大的)展馆就分布在神树周围,我们环树拾级而上,既观赏文物,又暗合渐入佳境的意味。
形态硕大,手法夸张等是三星堆文物的共同特点。除了我前面提到“高鼻大相”的青铜面具外,给我印象深刻还有金杖和祭祀台,最有特色还是那棵青铜神树,高近四米,九条树枝上分立有神鸟,飞龙,仙果等装饰品。精美而又生动。其规模之大,必为当时之矫楚。
站在树前,我仿佛看到看到了在神树前祈祷的古蜀国先人,他们苦苦追寻着这棵通天的神树,是在梦想神树会将他们一直带往仙境去吗?据介绍,在我国各类神话传说中,神树是天地间的维系,其底为地,为凡人所居,其顶则直通天界。古代宗教大多认为神仙居于天上。为了升天或接近天神,不同的宗教演绎出不同的对高度的崇拜。他们尊神树为连接天地的载体,三星堆对树崇拜可能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看着看着,我豁然顿悟,这种由树上天成仙的意境,与中国道教中“羽化”升天成仙的追求,居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星堆是古蜀国的遗址。跨度大约是从中原的夏代延续到东周时期。从出土的文物看,当时所拥有的技术水平,尤其是青铜器,比中原地区毫不逊色。有趣的是,这样一个曾经非常发达的文明,在历史上竟从无任何记载。而且,出土的文物中也没有类似于文字的符号出现。这一切都大大地增加了三星堆的神秘之感。
三星堆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古城迄今只发现了三面城墙,北面临鸭子河的一面则洞开。有专家分析,鸭子河可能就是其天然的屏障。若果如是,古城的防御必然是松懈的。而且,在青铜器技术相当发达的三星堆,在出土的所有物品中,独独没有一件武器,那怕是一个长矛大刀!
我们是否可以设想:此处曾经生存着一个和平的王国。没有战争,没有斗欧,没有“战斧式”巡航导弹,没有坏人袭击学校和幼儿园……。(笑谈!没有文字要学校搞么事啥?)富饶的四川盆地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虔诚的信仰带给他们心灵的安宁。古旧的城墙只是为了防御野兽的侵袭。但是,这个独立于中原文明的古蜀文明咋会突然湮没呢?也许是一次外族的入侵,也许是一次突如其来天灾,就让这个文明突然地消逝了。它就象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中华文明的天际,没有人知道它从哪里来,也没有人知道它去向何方,永远留下的只是那瞬间而脆弱的辉煌!(后来我在参观距后几百年后的成都金沙遗址中,仿佛又看到三星堆文化的陈迹,只是更加绚丽,更为精妙)。
古蜀文明是个说不完的话题,我可以负责任对您讲,瑰丽神秘的三星堆绝对是个值得一游的地方。其实,有时候我们的造访,并非是要寻求一个历史的答案;更多时候,我们只是为了寻觅一个任自己遐想的'历史空间……。
三、成都洛带古镇
洛带是个古镇,位于成都市东郊,龙泉驿区北部,有“中国西部客家第一古镇”之称。洛带古镇又名“甑子场”,(“甑”的原意是过去农村蒸饭的炊县)走过“甑子场”的门楼,(所到之处没见人收门票)就进入洛带古镇老街,老街宽约10米,由一块块1米左右的石板镶嵌而成,约有一公里长的凹凸不平的石板街道,见证了古镇漫长的岁月和沧桑。明末清初时期的移民运动和“湖广填四川”的历史,使来自于异乡的客家人在四川洛带生了根。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洛带古镇形成了独特的客家风俗和客家文化。
洛带古镇上有着诸多建筑精美的古建筑群落,比较有名的有湖广会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等。(有几处标明是全国重点文物单位),湖广会馆有似曾相识之感,可能是儿时在汉正街上见过这种风格的会馆,馆内办有客家文化展览,展览很民间、也很简陋,让我大致了解近代史上一些知名人士均为客家人,如朱老总、叶帅等。
江西会馆位于洛带镇中街,又叫“万寿宫”,进门处可见一块牌坊,对面是一个大戏台,中间是个大院坝,前中后三殿,里面还有个非常独特小戏台和厢房,系江西赣南移民在乾隆年间集资修建。会馆的布局小巧玲珑,有曲径通幽的意境。
我高度评价此地商业文化特色,几乎每家商铺标识醒目,大多店前都有各具特色商业楹联,路过一个署名“游氏客家小吃”小店,店内有一小女孩在边打毛线边守店,该店楹联令人过目难忘:“蟹王河虾麻麻鱼鲜香,蝎子蜈蚣蝗蝗虫麻辣”。要是在武汉,或许有好事者,会加一横批“信了你的邪”!
洛带之名的由来,据说还有个传说:洛带原名“甑子场”,场内有一池塘,塘中有一八角井,以井水为东海龙王口中所吐,味极甘甜、泡茶馨香、洗脸美颜。一日,蜀太子阿斗率众太监到该处,忽见一条尺长大鱼随一白发老者鱼杆扯动,划一弧线,飞出井来。阿斗抓鱼,连人带鱼跌入池塘,慌乱中腰带掉入井底,回头找老翁算账。仅见老翁坐位处留一白绸帕上书“不思创业苦,孺子太荒唐,带落八角井,帝运终不昌”。而绸帕掉井中堵住海眼,井水从此变浑变苦。后人遂改甑子场为“落带”,几经演变,“洛带”故此而得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成都散文作家篇二
成都的春天来的很快,成都的春天作文800字。当你在北方欣赏那玲珑剔透的雪花时,成都都感受到那春天独特的气息了。成都的春天,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春天,像北京,只能感受到春天的颜色,不能感受到那春天,热闹而安静的生机。成都的春天是紧张、热烈的急促旋律。
2月末。在成都,你一起床,就会听到鸟儿悦耳的.叫声,嘿,那是邻居家养的鸟的叫声!成都人有四大爱好:进茶馆,搓麻将,遛狗儿子,养鸟。在春天正是养鸟的时候,有时候啊,你可能还会在睡梦中被鸟儿的叫声给惊醒呢!可是,那鸟儿的叫声却十分动听,宛转儿欢快,时有时无,这可是它们独有的标识。仔细凝听,也能听出歌声的韵味来——一种喜悦与朝气蓬勃的感觉。
3月初。你不难发现,楼下的树上有着新的开始、有着新的生命。它们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斗,终于迎来日夜盼望着的春天。嫩嫩的芽、淡淡的绿,突然出现在眼前。我的朋友一股脑的生长着,你追着我,我追着你,谁也不让谁,800字作文《成都的春天作文800字》。仔细的瞧瞧、小小的嫩青嫩青的。这嫩芽虽小,但代表了春天的生命与活力,给人以无限希望。
3月中旬。当你漫步在浣花溪公园的湖泊边,你会看见,比率的湖面如镜子一般照射着天空,反射出鸟儿在天空嬉戏的景象。再看看湖面,你会惊奇的发现,湖波在荡漾,站在石头上一瞧,原来是几条小鱼在游玩。往远处看,还有一群白鹤,如蜻蜓点水一般划过了水面。朝着太阳的地方,还有一群乌龟,趴在岸上——懒洋洋地。享受着阳光,惬意极了。再看右边,呀,钓鱼的人不到鱼儿了!鱼儿捕到岸后,还活蹦乱跳的,也许是它看到春天之初的阳光,知道了春天的到来高兴地跳了起来。成都的大地上,出现了久违的生机勃勃!生命的活力!
3月末。在天府广场上,你会看到天上飘着一些风筝,原来是小孩在放风筝,十分热闹。脸上的笑容,就像开出灿烂的花一样,脸上全部露出欢喜的样子,欣欣向荣。广场上的周围有一群迫不及待、含苞欲放的小花,花骨朵上,有着昨天下雨时留下来的雨滴,美丽极了。
4月初。人民公园李,百花争艳,鸟语花香,一片一片美景,让你目不暇接。连空气里都充满了花的香。闭了眼,仿佛青草软绵绵的香味也进入了你的梦乡。
这就是,有着热闹而安静、紧张而热烈旋律的春天的成都。
成都散文作家篇三
一袭淡绿的薄纱,身染一地粉嫩浅白,携一路沁人的花香,与妈妈来到了三道堰,三道堰古镇是座历史悠久的川西古老水乡。还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民国时期就有“川西小少林” 之称。
白鹭、垂杨,鸟语花香从枝头上滑落下来,跌在眉间,硌疼了眼角。轻拢一袖绿意收藏于心,我不知道要怎么隐藏心中那喷薄欲出的绿,绿到极致似一方碧透的翡翠,柔到极致恰一团滑润的锦缎。古镇的青瓦、白墙、小桥、流水、欲滴的碎绿,映衬那一低头的花蕊微颤,含羞绽放晨露的粉红,就如同心中被清落的娇羞浮出心底慢愁。形成了川西民居,水乡特色的秀美。
在三道堰轻掬一抹粉焉浸染眉梢的观景楼;沿柏条河两岸鳞次栉比,那盈盈的呤诗楼、品茶楼、书画楼,如细碎的羊脂美玉,颤颤巍巍的,轻薄小巧,玲珑摇曳。仿若一只只粉蝶震翅欲飞,舞起丝丝妖娆妩媚,涌入心海,溅起点点涟漪,漾韵成小小的浪花。几许痴语,画入眼,茶入喉,美入心。三道堰啊,你景色清幽,是一幅安宁祥和的风情画卷,我漫步在生态农业园区采摘蔬菜,置身其中境深意长,令人流连忘返。俯首,用心柔柔吻过那一朵朵粉白的,芳香馥郁的,沁人心脾的花瓣。
美丽的三道堰随着温润的三月,在川西平原开成泣血的花朵,燃烧成沸腾的思念,悠悠随风,我与你相随。绿荫凝烟,看。她在碧水间相依,似一个婀娜多姿的姑娘将长长的秀发,挽成了美丽的云鬓,系上了相思。人生如梦。听。她暖言细语绕耳的情迷,在梦里幽幽萦回,缠绵悱恻。思。来到三道堰定会让你情思若水,迷炫的笑魇在心上浮动,浮动,浮动。
风景如画的三道堰丰富多变,如清风拂过,心,掠过一丝绒毛轻抚的颤抖与柔软,自发梢滑落心底。或许,我早就习惯了风吹时颤抖的心痛。轻愁若水,花含烟,任时光踏在如水漫漾的柔软里,任那一池花红在心中飘零,等待,等待有一束光透过岸边的柳梢来安慰薄凉的心。
好像徐志摩说过,“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美丽的三道堰我来了。
成都散文作家篇四
每当过了中秋节,上下班的路上就有了一些卖烤红薯的小贩,推着经过改造的两轮车,上面架着一个铁皮桶做成的烤炉,顶部摆放着烤熟的红薯,发黄略焦的皮散发着特有的香味,弥漫于空中,吸引着来来往往,脚步匆匆的行人。
烤红薯的香味大老远就可以闻到,不时有过往的行人驻足买上一个,小贩们认真地对待着每一位顾客。他们又像一个个恪尽职守的士兵,每天早上出门,到晚上九点以后才借着昏黄的路灯收摊,打道回府,就这样日复一日。
每每这时,我也会停下匆忙的脚步,买上一个品尝,自己喜欢这味道,而更多的是它时常勾起我的记忆。
(一)
儿时,因为种种原因,物质总是那样的匮乏,瓜菜代,杂粮基本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在渭北旱塬,红薯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粮食,好在红薯栽种容易,管理简单,吃法很多,因此家家户户都会选择一片地来栽种。
每年过了元宵节,父亲就会在院子里向阳的地方砌一个棚,盖上塑料薄膜,然后从地窖里将保存完好的红薯在棚里育苗,做法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掌握塑料棚里的温度是技术活,每每这个阶段的父亲是非常忙碌的,定期浇水、测温度、按时盖草帘子,容不得半点含糊,不然一家人半年的粮食就泡汤了。
大约过了谷雨,红薯苗就可以移栽到地里,移栽的时候,很是热闹,左邻右舍都来帮忙,架子车上装上一个废旧改装后的大油桶盛满水,扛上锄头,带上经过修剪过根部的红薯苗来到地里。我们小孩子也能帮上忙,要么在挖好的小坑里摆放红薯苗,要么用葫芦瓢浇水,全家总动员,热热闹闹地将希望栽到地里,期盼着秋天的收获。
日子在手指尖悄然流逝,栽种在地里的红薯苗也一天天长大,隔段时间还需要除草。到了暑假,差不多就把地面封得严严实实,绿油油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就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跃动。劳作散来的母亲,掐一些红薯叶子回来,拌上面粉,为全家人做一顿绿面,劲道细长的面条拌上葱花哨子,鲜红的油泼辣子,那叫一个香。
(二)
过了暑假,我们进入新的年级,埋在地里的红薯就开始结红薯了。父亲为了给我们小孩解馋,还会用镰刀在鼓起的有裂缝的红薯根旁边挖出一两个给我们蒸着吃。这时的红薯还没有完全成熟,水分不大,因此吃起来格外绵香。但是这往往会遭到爷爷的批评,“又惯着这这些娃娃”,父亲总是一笑了之就算过去了,但是隔三差五还会给我们带回来吃的。
过了二十四节气的`霜降后,红薯就可以收获了。如果没有落霜,父亲还不着急,还会说:“没事,再长几天,这会昼夜温差大,红薯长得快,还能增加产量。”但是如果落霜了,叶子就全黑了,这时就要赶快收获。
看着几亩红薯的收获,我们小孩也是开心的,玩、吃总是不亦乐乎。看着大人们忙着收获,我们兄妹也不闲着,分拣的活是会做的,而且做得很好。
戴上手套,把有伤的和完好无损地分开来。无损的就储藏在院子角落的地窖里,慢慢食用;有伤的又分成两类,轻伤切成片,晾干后可以磨成面粉吃;伤重的一部分洗干净后用机器粉碎做淀粉。
(三)
做淀粉就是将淀粉和渣分开,工序比较复杂。
在逐渐寒冷的深秋初冬,晚上的温度特别低,父亲穿上棉衣和棉鞋在水缸旁过滤淀粉。先在水缸上架好支架,那是一大块四四方方的纱布,四个角用绳子扎起来,绑在用两根木条订成的十字架上。只见父亲的两只胳膊左摇摇,右晃晃,白白的兑了水的红薯浆顺着布眼淅淅沥沥地流到缸里,然后再把那些渣放到旁边早已准备好的竹笼里,那些渣晾干后就被喂牲口了。母亲在父亲旁边帮忙加水,这时的我们已经帮不上忙了,就回到温暖的屋子忙自己的作业或者玩耍。为了使淀粉的颜色更加洁白瑄亮,父亲坚持不用硫磺熏,通常会多过一次水。
经过一次次的过滤沉淀,淀粉一次比一次白。这时候父亲就把水缸里的清水舀出来,留下雪白的淀粉,用大方块布包起来吊在架子上继续过滤水分,差不多过上十个小时左右,就可以用刀将完全脱水的淀粉块一点点地切成小块晾在院子的阳光下。这时我们又有活干了,搬个小凳坐在旁边防止麻雀贪食。晾干的雪白的淀粉用途更多,可以做凉粉,做粉条。
(四)
做粉条更是热闹。
每年到了寒冬腊月,天气一天比一天冷,而且结出厚厚的冰了,这是做粉条的最佳时候,因为天气越冷,粉条就可以充分吸收水分,而减少黏度。粉条不但作为家里饭桌上菜盘子的补充,同时也能给并不富裕的家里增加点收入。
当地人把做粉条也叫挂粉条,比较费力,也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活计。记得那时村子里有专门以这为营生的人,背着一把特制的铝瓢,背上自己的行头走村串户,生意好的时候大半个冬天都不在家。
我们家挂粉条时,母亲会把本家的一个亲戚请来的,和左邻右舍几家人联合起来,这样就更热闹。
曾经的忙碌热闹情景常常浮现于脑海中。
先要把一部分淀粉加水和成团,然后把另一部分淀粉加温水搅拌成透明均匀的粉芡,再将粉芡与湿淀粉混合搅拌成粉团,这里的水温、水量全凭那个请来的亲戚掌握,也许这就是技术吧。
接下来就是出力活,妇女们这时就是整理木棍,拉风箱烧锅。男人们大显身手了,有的守在大盆跟前递面团,有的在翻滚的锅前拿两根长长的棍子当筷子用,拨弄着下入锅里的粉条,还有的守在盛满凉水的大缸前等着下一道工序。
只见父亲身着单衫,挽起袖子,把面团放入漏勺中,用手背用力锤击团好的面团,面团随着重力挤压成条状入锅,浮起来就成为粉条,这时需要用长棍把基本成型的粉条捞起在冷水中过一遍,主要是为了不黏在一起。最后将粉条用竹杆挑起,晾晒在院子里支好的架子上进行冷冻。母亲和邻居的婶子这会也就忙碌了,一是隔一会给粉条上水,让充分的冷冻,这样既能保持粉条的不粘连,又能保证粉条的口感;另一方面也该给这些忙碌的人们准备饭菜。
等到第二天有太阳时,把冻成冰块的硬邦邦的粉条卸在小桌上用棒椎敲冰块,这时一双双手冻得通红。经过一天太阳的暴晒,晒干水分,等干透后就可捆扎起来或者盘成团存放起来,随吃随拿,这才算全部完工。
粉条的吃法很多,凉拌,炒菜,烩菜,和豆腐等包成包子,有了粉条,家里的饭桌绝不会逊色。
(五)
漫长冬日的生活大多数都和红薯有关联,地窖里储藏的红薯随时都可以拿出来供家人食用。可以和小米熬成粥,既有米香,又有薯香,拌上窝好的呛菜,色味俱全,总会使我们大开胃口。
秋日里晾晒的红薯干这时就可以磨成面粉蒸馒头,压饸饹,细长的褐色饸饹拌上豆腐萝卜丁葱花炒成的哨子,并不比羊肉哨子拌饸饹逊色。
孩子们正赶上成长的年龄,也没有办法,和大人们一样饮食。我由于身体的缘故,母亲总会从太爷爷那里给我挤上一点麦面。但是,孩子就是孩子,还是喜欢凑热闹,和兄弟姐们吃一样的,觉得这样有趣。
最爱吃的还是母亲做的烤红薯,忒地道。
记得只要碰上蒸馒头,笼屉的下面必有一层是红薯,一个个洗得干干净净,出锅后,一家人趁热吃一部分,剩下的放在竹筐中,母亲就会在做过饭的锅灶里放上几根,闭上炉门,让锅灶的余热将红薯烤干,让我食用。薯香还有任性,嚼起来特有滋味。
冬天到了,屋子里的土炕烧着了,晚上,母亲就会在的炕洞里放上三两根红薯,给孩子们解馋,炕洞里的烤薯没有在锅灶里的颜色好看,也没有那里烤的劲道,柴火的味道加上红薯特有的甜香味,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天气越来越冷,父亲就会在太爷爷的屋子里支起了炉子,是那种自己做的,土和砖块的结合,旁边加上一个侧洞,里面烤馒头,烤红薯很是方便。作为孩子的我们就又增添了一份快乐,早上上学的书包里就会加上一块烤得干黄干黄的馒头,晚上回来还可以吃上一根烤红薯,间或母亲还会在上面坐上一个砂锅,烩上粉条、豆腐、白菜还有夏天晒的干菜,饭桌上多了一份只有冬天或者只有过年时才有的一道菜,孩子们开心了许多,吃着也特别的香甜。
现在,父母家里早已不再使用土炉子采暖,但还是会选择带有抽屉的炉子使用,很是方便。冬天的每一次回家,只要提前个父亲电话,炉子里一定会有我喜欢的烤红薯。
岁月带去是总是容颜和生活的变化,始终不变的却是曾经的那一份乐趣,而且随着时光在手指尖的滑过,这份乐趣在记忆里越发的深刻,越来越清晰。
浓浓薯香,曾经的那一份记忆。
成都散文作家篇五
放暑假不久,在成都打工的妈妈打电话来,问我去不去成都。我说要去,妈妈说,等几天跟火奶奶一起上来。
一天,我在四奶奶堂屋里津津有味地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我的好朋友,六叔的儿子九九娃儿从大门口直接走了进来,一屁股坐在一根高板凳上没吱声。我瞥了他一眼,看到他在看电视,我也看电视。
看了一会儿,九九娃儿喊我:“巴儿(我的绰号),走我那里去耍嘛!”我说:“我不想去!”他又说:“去嘛!”听他那语气,好像在央求我。我还是说不去。他就一直拗着我硬要我去。我拗不过他,就同意去了。
我关了电视,喜羊羊就跑到电视屏幕后面去了,见不着了,我还有点儿舍不得。
我对四奶奶说:“四奶奶,我走九九娃儿那里去了。”“路上莫肇噢!”四奶奶的话在后面撵着我和九九娃儿。
路上,九九娃儿问我去不去成都,我说要去。九九娃儿摇了一下头,说:“莫去嘞!”他的话里有很深地失望。我只得说:“我妈妈喊去!”九九娃儿没说什么了,埋着头在前面走。好像有点儿不安逸。
第二天,我俩在九九娃儿家看战争片子《我的兄弟叫顺溜》。九九娃儿又问我去不去成都。我还是说要去。他没吱声了,眼睛死死地盯着电视。我见九九娃儿这个样子,心里觉得有点对不起他似的。
我回去时,九九娃儿又问我去不去成都。我在九九娃儿这里耍这两三天,他天天都要问好几遍,问得我都不大好意思回答他了。我见他这时又在问,就说:“我不去了,你真是好烦啊!”
回到家,火奶奶她们一大早就走了。我心里很高兴,因为我可以不去成都了,免得九九娃儿说我不够朋友。
回家的第二天下午,亮哥来了。亮哥是四奶奶的外孙儿,他的爸爸妈妈在浙江打工。亮哥有手机,我就跟亮哥要来耍。亮哥手机里有很多游戏,真好玩。我觉得跟亮哥在一起很好玩,更加不想上成都了。
亮哥见我一天到晚都拿着手机来玩,他把手机拿了回去。每天只准我玩一两个小时,还对我说:“一天就只晓得打游戏,电板遭不住。”我不玩亮哥手机的时候,我就玩自己的游戏机。
一天晚上,妈妈打电话来,问我去不去成都,我说不去。妈妈问:“为什么?”我说:“我想跟亮哥耍。”我一说完,妈妈就把电话挂了。过了几分钟,爸爸又打电话过来,说:“唐秦娃儿,你明天跟二舅舅一起来。”我问:“哪个二舅舅?”爸爸说:“街上菜市场那边那个。”我说我不想上去。爸爸说:“不行,你不上来,二天我回来叫你吃竹片炒肉丝!”我没了办法。只是想起明天那么早就要起来,心里很不爽。
第二天一大早,我还在做梦,梦见跟九九娃儿在麻雀岩河边捉鱼。九九娃儿一下子变成了美人鱼。我正在想,九九娃儿怎么会变成美人鱼呢?公公就把我喊醒了,他要送我到街上,让我跟二舅舅一起上成都。
成都散文作家篇六
这些年,父亲离我们渐行渐远,他的心早就飞走了,带着少得可怜的养老金,离开我和母亲,去故乡寻找他的自由与欢乐去了,回到老家后父亲拿出走地鸡、狗肉,还有存放的用名贵药材浸泡的药酒,与他的同乡老友举杯畅饮,共享美食了。
母亲仍然在痴痴的等,等父亲的“回头是岸”。她心里有多少怨,不知与谁诉;她心里有多少恨,埋藏在心中;她心里有多少爱,凝绕着这个家。
十几年前,那个一家人睡同一张床的岁月,一去不复返,可是父亲的笑容总是深藏于心,久久不能抹去。那个岁月里,没有现成的饺子卖,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父亲抽着水烟,看着报纸,我们母女俩便开始了冬季的饺子宴。
母亲买回面粉,和着冷水搅拌均匀,母亲的手,从小就是细长灵活的手,只是粗活干得太多,没有城里的姑娘那样柔美光滑。母亲的手,从小就是煮饭生火,织布打柴,挑粪插秧的手,小小的我,看着母亲的手灵活的柔着面团,从左往右,从上至下,从里到外,从四面八方柔软而游刃有余的使着劲,便觉得,她那双粘满面粉的手是那样灵巧而美丽,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神圣。
和好了面团,母亲将面团扯出好几大块面团,用擀面杖来回的压平压宽压薄,然后用水杯在压好的面皮上按下一个个圆圆的小印,这样,一个个像白色湖面泛起的“涟漪”出落成略施粉黛的饺子皮,好似母亲那张洋溢着幸福的苍白的脸。
母亲买肥大蒜和肥肉,一刀刀用心切,一遍遍用心剁,有时,那把重重的钢铁菜刀弄得她的`手又累又酸,父亲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在母亲停下缓口气的时候,静悄悄的来到母亲身边,没有甜言蜜语,没有递上一杯水,没有搓搓手揉揉肩,只是怜惜的望着母亲一眼,用厚实的声音说道:“让我来!”。母亲同样心领神会,没有多说一句话,洗了手,坐在一旁休息,等着与父亲一块包饺子。
如今,每每回想起与父亲一起包饺子的日子,母亲便十分怀念大学的时光。那时,母亲还未婚,住在学校的集体宿舍。宿舍里,住着北方女孩和南方女孩。时常,到了冬季,她们便都包起了饺子。北方女孩负责和面,擀面皮,母亲负责剁猪肉,包饺子。热闹之际,每每都会有一男生如期而至,矮矮的个头,消瘦的身形,黝黑的皮肤,一双聪明锐利的大眼睛,他来了,便负责煮饺子和吃饺子,看着他狼吞虎咽的吃了一盆又一盆,母亲和众多女孩们都相视而笑,笑他的老实憨厚,笑他的真。每每来到宿舍,那男生就会拿起扫帚,打扫卫生,年年月月,风雨不改。
那男生,便是我父亲。彼此默默的付出,没有山盟海誓,没有眼光的挑剔,没有外形物欲的诱惑。就这样,经同学介绍的两人彼此取暖,绽放出爱的火花。
冬天,捧出一盆盆香喷喷的饺子,三个人,围成一桌,饺子汤散发的热气扑面而来,咬一口韧性十足的饺子皮,又烫又有嚼劲;带着淡淡油珠的饺子馅,散发着浓郁的蒜香味,趁着热气吃下去。饺子在喉咙里翻滚着,舌尖都发麻了,没嚼几下,就囫囵吞枣的咽下去了。
如今,父亲走了,桌子上只剩下我们母女二人品尝着饺子的香气,虽然有些落寞,可是早已习惯了。十几年了,父亲经历了下岗、种风等种种打击,还有他那偏激暴躁自私的个性,使我们母女长期活在冷暴力的阴影中,他的离去,无疑是避开矛盾最好的方法吧。
也许是吧,母亲再也不用承担父亲在家的伙食费了,再也不用低声下气的求正在看电视的父亲到客厅来吃饭,再也不用听父亲抱怨自己包的饺子太咸了!
母亲始终都放不下父亲,即使爱情已去,但亲情还在,每每母亲包了饺子,眼眶都会红红的,不停的嘀咕着:“还少一个人,还少一个人!”
我想,母亲包的饺子,不仅仅是一种味道上的浓浓回忆,还吃出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女性顽强的生命力,一种对爱情深深的眷恋,对亲情不变的守望和等待。
成都散文作家篇七
成都什么多?
人多。
千个人,万个人,
街上到处都是人。
成都什么多?
车多。
千辆车,万辆车,
大街小巷全是车。
成都什么多?
楼多。
千幢楼,万幢楼,
高高低低像音符。
成都什么多?
路多.
千条路,万条路,
路路连接像张网.
成都什么多?
桥多。
东一座,西一座,
东西南北千万座,
大车小车桥下过。
成都什么多?
树多。
东一排,西一排,
东西南北千万棵,
出门就要把它摸。
成都什么多?
花儿多。
千朵花,万朵花,
公园广场都有花。
成都什么多?
鸟儿多。
千只鸟,万只鸟,
鸟儿在树上唱着歌。
成都什么多?
面条抄手和火锅,
东一家,西一家,
东西南北千万家。
成都什么多?
楼多。
千幢楼,万幢楼,
高楼大厦好景象,
美好家园好生活。
成都什么多?
树多。
千棵树,万棵树,
绿树成荫空气好,
鸟儿喜欢来做客。
成都散文作家篇八
一袭淡绿的薄纱,身染一地粉嫩浅白,携一路沁人的花香,与妈妈来到了三道堰,三道堰古镇是座历史悠久的川西古老水乡。还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民国时期就有“川西小少林”之称。
白鹭、垂杨,鸟语花香从枝头上滑落下来,跌在眉间,硌疼了眼角。轻拢一袖绿意收藏于心,我不知道要怎么隐藏心中那喷薄欲出的绿,绿到极致似一方碧透的翡翠,柔到极致恰一团滑润的锦缎。古镇的青瓦、白墙、小桥、流水、欲滴的碎绿,映衬那一低头的花蕊微颤,含羞绽放晨露的粉红,就如同心中被清落的娇羞浮出心底慢愁。形成了川西民居,水乡特色的秀美。
在三道堰轻掬一抹粉焉浸染眉梢的观景楼;沿柏条河两岸鳞次栉比,那盈盈的呤诗楼、品茶楼、书画楼、楼,如细碎的羊脂美玉,颤颤巍巍的,轻薄小巧,玲珑摇曳。仿若一只只粉蝶震翅欲飞,舞起丝丝妖娆妩媚,涌入心海,溅起点点涟漪,漾韵成小小的浪花。几许痴语,画入眼,茶入喉,美入心。三道堰啊,你景色清幽,是一幅安宁祥和的风情画卷,我漫步在生态农业园区采摘蔬菜,置身其中境深意长,令人流连忘返。俯首,用心柔柔吻过那一朵朵粉白的,芳香馥郁的,沁人心脾的花瓣。
美丽的三道堰随着温润的三月,在川西平原开成泣血的花朵,燃烧成沸腾的思念,悠悠随风,我与你相随。绿荫凝烟,看。她在碧水间相依,似一个婀娜多姿的姑娘将长长的秀发,挽成了美丽的云鬓,系上了相思。人生如梦。听。她暖言细语绕耳的情迷,在梦里幽幽萦回,缠绵悱恻。思。来到三道堰定会让你情思若水,迷炫的笑魇在心上浮动,浮动,浮动。
风景如画的三道堰丰富多变,如清风拂过,心,掠过一丝绒毛轻抚的颤抖与柔软,自发梢滑落心底。或许,我早就习惯了风吹时颤抖的心痛。轻愁若水,花含烟,任时光踏在如水漫漾的柔软里,任那一池花红在心中飘零,等待,等待有一束光透过岸边的柳梢来安慰薄凉的心。
好像徐志摩说过,“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美丽的三道堰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