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楷模先进事迹报告会(专业20篇)
通过写报告,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反思,找出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报告应该具有结构合理、段落分明的特点,以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作为报告的关键部分,范文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如何逐步展开和表达你的观点。
龙江楷模先进事迹报告会篇一
为进一步宣传和学习王红旭同志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他“在生死关头,舍生忘死,挺身而出”的崇高品格,按照教育部、黑龙江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关于深入开展“向王红旭同志学习”的通知》要求,我校积极贯彻落实,深入开展向王红旭同志学习活动。
7月7日,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开展学习王红旭同志先进事迹师德专题会议。
会上马书记传达了教育部追授王红旭“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及哈尔滨市教育关于深入开展向王红旭同志学习的通知,详细讲述了王红旭舍已救人的事迹。
王红旭同志,男,汉族,1986年12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8月参加工作,生前系大渡口区育才小学体育教师,一级教师。
206月1日下午,在长江大渡口万发码头段,两名儿童溺水被冲入江水中。正在江边游玩的王红旭同志,放下自己三岁的孩子,与其他市民义无反顾跳进江中奋力施救。第一个跳入水中的王红旭同志先救起一名女孩,传递给江边的接应市民,再次转身游向已被江水冲远的另一名男孩,救起男孩回游中,耗尽全力将小孩推向接应人员。最终,两名小孩在其他市民帮助下成功上岸,王红旭同志因体力严重透支,被卷入江中漩涡,他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35岁。连日来,王红旭同志的英雄义举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他舍己救人的事迹被广大干部群众广为传颂,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告别悼念活动中,数千名群众自发前往送别、悼念。6月11日,教育部追授王红旭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龙江楷模先进事迹报告会篇二
退休18年来,“老兵”带领乡亲们已为家乡种下200多万棵树。
“老兵”名叫张连印,今年76岁,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少将军衔。
他戎马一生,本可以选择安度晚年,却饮风咽沙、倾尽所有,身患癌症仍植树不已,在家乡建起了一道造福百姓的“绿色长城”。
(小标题)共产党员的人生底色:“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反而很快乐”
“为何选择了这条千辛万苦的植树路?”有太多的人不解。
“植树造林、防风治沙,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张连印说。
2003年,山西省左云县,张连印退休后返回家乡。
出人意料,卸下钢枪的张连印竟扛起了铁锹。这位从张家场村走出的军队高级干部,退休后要回乡种树?!
“植树可以防风固沙,改善家乡自然环境。我没有万贯家财,植树造林是最现实的选择,有多少钱种多少树。”反复琢磨,张连印选定了这条路。
当时,冲着他的名望,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想要赚钱很容易”。
可张连印心里,通透如镜:“我只想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范围内为家乡人民做点事。”
乡亲,在张连印心中的分量很重。他4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改嫁,抚养他长大的奶奶爷爷也在他13岁和16岁时相继去世。
“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我才能长大,乡亲们对我的恩情一辈子也忘不了。”他记得,小时候有时穷得连鞋子都没有。
57年前的那个早晨,张连印终生难忘——
村里锣鼓喧天,这个19岁的青年要去当兵了!
戴红花、骑大马,乡亲们把炒好的瓜子、煮熟的鸡蛋塞满他的口袋……
“你们为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欢送会上,作为新兵代表的张连印即兴创作了快板。
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也做了一辈子。
参军第二年,由于表现优异,他光荣入党,此后,一路从普通一兵成长为高级领导干部。
戎马倥偬40载,每个岗位张连印都成绩斐然——
当战士,他年年是“五好战士”;当连长,他被评为北京军区“四好连队”优秀代表;他从团长、副师长,干到师长、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员,被授予少将军衔。
2003年3月,张连印退休了。他认真地对老伴说:“我是退休了,没职务了,可我的党员身份还在,这是我一辈子的职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我一辈子的义务。”
张连印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带,属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全村土地超过一半都是荒山荒坡,风起沙扬。
几十年过去,乡亲们虽然从原先的土坯房搬进了砖瓦房,但光秃秃的荒山野坡却没有改变。
“绿化家乡、造福乡亲,就是我‘人生最后一个战场’。”当年10月,张连印带着妻子王秀兰回到家乡,打响了植树事业的“第一战”。
但,创业的艰难始料未及。
“祖宗三代都栽不活,你回来就栽活了?”“发小”胡万金,看着他气不打一处来。
树全死了,老汉伤心了,但更不甘心。他购书自学,上门请教专家,还跑去外地的林场学习,每遇到一个会种树的人,就拉着人家打破砂锅问到底。
栽了死、死了再栽……和他一起回乡种树的妻子记得,种树的头几年,脸和耳朵常常被风吹得掉皮,嘴上起水泡肿得老高,有时水泡裂开,鲜血就顺着嘴唇流下来。
一次大女儿回乡看望,竟没认出迎面走来的父母,看着被风沙吹打得“面目全非”的两位老人,心疼得直流泪。
而张连印有自己的“苦乐观”:“我种树,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反而很快乐。”
如今,昔日的荒山,已松涛阵阵。
龙江楷模先进事迹报告会篇三
榜样示范引发市民自发组成“救命人链”
再度回望王红旭生命中最后那个下午,是一种悲痛,但这悲痛中自有澎湃力量。
6月1日儿童节,大渡口区万发码头附近,下午5时40分左右。
当“救我娃儿啊!”的尖叫响起时,王红旭还抱着3岁的儿子团团,距事发地一百多米。
当他放下儿子团团向江边高速冲刺时,衣未解、鞋未脱。
“旭哥拔脚就冲,我一看江心里有孩子扑腾,也就是本能地跟上吧。”王红旭的好友许林盛回忆。
成年人的世界,远离危险才是本能。可百米外,是入汛一月、长达14天降雨后暴涨的长江。生于斯长于斯的重庆人最清楚汛期长江激流的凶险。
但许林盛跟随王红旭的脚步,开始了冲刺。
同样跟随王红旭急促脚步的还有张广荣,一个45岁的中年男人。
三人就这样形成了那片慌乱江滩上最醒目的“救人小箭头”,目标是江中落水的幼童。
突然出现的“救人小箭头”,给江滩边慌乱的人群带来了勇气和镇定。包括陈璐希、张亚、马波等数十名市民,向事发江边围拢,组成了一个“救人大箭头”。
“救人小箭头”作为前锋迅速跳江救人,“救人大箭头”则手挽手结成延伸江心数十米的“救命人链”。
这一切,均起始于王红旭生命中最后那段百米冲刺。
儿童节的那片江滩,因为两个落水孩子,数十名陌生的重庆市民结成了一道牢不可破的“救命人链”;跳入江中连救两人最后不幸牺牲的王红旭,就是串起那条“救命人链”最前端的人。
龙江楷模先进事迹报告会篇四
“不管你多富有,不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间,就在这片脚下的土地,他带领乡亲们植树1.8万亩,其中6000亩是义务植树,1.2万亩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200余万棵树,他分文不取,签下协议:“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
创业初期,张连印拿出了全部30万元积蓄,大女儿张晓梅用房子抵押贷款20万元,儿子张晓斌拿出积蓄10万元,小女儿张晓花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垫入。后来张连印又两次向银行贷款。
然而,村子里张连印自家的老屋,却坍塌得不像样子。
本族的老人劝他:连印啊,你就不想想自家?你家的老屋还是花些钱翻盖一下吧。
张连印却说:“我还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绿化荒山上吧!”
生态改善后,乡亲们感念张连印的事迹,自发筹钱建了一座凉亭,想取名叫“将军台”,却被张连印制止,后来立起来的是“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
儿子张晓斌离开部队选择自主择业回村跟着父亲种树。
有人不解:“难道您就没想过利用自己的资源让儿子在部队获得更好的发展吗?”
张连印回答:“百姓的认可、良好的家风,就是我留给子女最好的‘财富’。晓斌和乡亲待在一起,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很好。”
他和群众打成一片,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说农家话,谁家有个家长里短,都请他出面主持。在他资金短缺时,3位村民贷款30万元借给他,连借条都不用打。
村民们都说他,“从来不摆谱,看不出是个将军。”
而妻子王秀兰最明白他,“如果乡亲们觉得他和他们一样,他就高兴。”
在张连印的日记本上,记录着一些点滴小事——。
“拿完药,在医院门口点了一碗面,自己来了个光盘行动!”
“从左云去大同,坐了公交车,又一次低碳出行。”
……。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如今,张连印的植树基地成了右玉干部学院的教学点,最初被命名为“将军林”绿化基地,他把“将军”二字换成了“清风”。
党和国家大大小小的提倡和要求,他悉数践行,理由只有一个,朴素而炽热:
“是党把我从一个孤苦的放牛娃培养成一名将军,是乡亲们让我过上现在的日子。永不忘这一方水土一方乡亲,党组织是我的家,家乡父老是我的母亲。”
龙江楷模先进事迹报告会篇五
有人不解,王红旭为何能那么义无反顾地冲出来、跳入江中。好友曾晶动情地说:“你们不了解他,他是那种在操场上听到学生叫唤都会立即冲过去的老师,更何况是看到在江水中挣扎的孩子呢?这也许就是一个老师的本能吧。”
他的父亲母亲接过接力棒,继续扎根山村教书育人。自打王红旭记事起,家里就经常有很多哥哥姐姐。那时候,小小的他总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妈妈爱她的这些学生,胜过爱自己这个儿子。
直到2004年,王红旭参加完高考,郑重地选择了重庆师范大学,跟长辈们一样选择了将教师这一职业作为自己终生事业时,他才终于理解了爷爷奶奶经常对爸爸妈妈说的那三句话:“教良心书,不误人子弟。教清廉书,不歪门邪道。教公平书,不厚此薄彼。”
2009年大学毕业后,王红旭终于成为了跟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一样的人。孩子们也特别喜欢这个亲切、有爱,一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的体育老师,更喜欢亲切地喊他一声“旭哥”。
余颖老师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王红旭刚来学校当体育老师时,经常买满满两大袋子零食。说是给孩子们的奖励。“那时他才刚上班不久,月工资就那么点,我就突然觉得,这个小伙子一定是一个好老师。”
王红旭确实是一名好老师。今年已经上高三的谢林巧,曾在重庆市第五届运动会获得100米和200米短跑的冠军。
2011年,育才小学的运动会上,王红旭在一群学生中间发现了谢林巧的短跑天赋。为了能让她坚持田径训练,他一次次跟巧儿妈妈沟通:“让孩子再试一试。如果没成绩,再放弃也不晚!”
王红旭对于谢林巧视如己出般的关照和理解,打动了她的妈妈。谢林巧可以一直和田径队的同学,听着旭哥“各就各位”的哨声,站在了白色起跑线上。
冉羽佳参加区运动会时,因为太紧张比赛没有取得名次,但是在她跑过终点的那刻,王红旭第一个冲过去,兴奋地把她高高举起来。那一刻,他一点也不像一个体育老师,真的像爸爸一样,发自内心地去鼓励自己的孩子!
在王红旭任教的十二年里,他对待田径队里的每一个同学,都像操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呵护他们的一切。孩子们都说:他就像朋友一样关心我们,心里藏着的小委屈、小秘密,不跟父母说,但会跟他讲。
龙江楷模先进事迹报告会篇六
2日下午,王红旭老师在出事水域附近被找到,令人痛心的是,他已经没有生命体征,就此,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5岁。
王红旭用生命告诉我们什么叫舍身取义,他的事迹感动着整座重庆山城,也感动着我们所有人。
他的纵身一跃,画出了人生最壮丽的弧线;他的奋力一推,绽放出生命最高尚的光芒;他用实际行动传承了见义勇为,用无畏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
挺胸踏逐浪,何惧生与死,王红旭老师用大爱点亮了其他家庭的希望之火,他把平安和生机留给他人,但他的母亲却失去了儿子,妻子失去了丈夫,3岁的娃娃也永远地失去了爸爸。他的牺牲令人敬佩、更令人心疼。
龙江楷模先进事迹报告会篇七
他叫张连印,曾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然而,这位从军40年、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将军,却在自己退休那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难以置信的决定:带着老伴儿离开城市,掏出自己全部的积蓄,誓将老家的5000亩荒山秃岭全部都种满树!
城里回来的将军想要在几代人都种不活树的荒山上造林,亲戚和乡亲们都议论纷纷,说他是在“干傻事”,是“一时兴起,干不长”。
然而整整18年过去了,张连印从刚退休时的浑身是劲、意气风发,变成了一身泥土、黑瘦黑瘦的农村老汉,而他麾下的千军万马,已然变成脚下千亩“荒山”之上的百万棵油松、樟子松、云杉、新疆柳……一行行、一列列,笔直挺拔、整齐威武!
#1 从山村的孤儿 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
2003年,从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位置上退休的张连印每天待在家里,白天浑身不自在,夜里辗转反侧睡不着觉。
一天晚上,心里空落落的他翻出家里的老影集,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把他带回了家乡……
1945年,张连印出生在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的一户贫农家庭,4岁时父亲去世、6岁母亲改嫁,他与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张连印才得以入学读书。可短短几年后,奶奶因病去世、爷爷卧床不起,离初中毕业只差一个学期,学习成绩一直优异的张连印选择了退学回家。
当时,校长、班主任还有乡亲们都想帮助他把学上完,张连印感激地对大家说,爷爷病重,我必须回去照顾他。回村后,他伺候卧病的爷爷扛起了整个家,可是时间不长,爷爷还是撒手人寰。
只有13岁的张连印彻底成了孤儿,在巨大的苦难面前,又是乡亲们把他拉了起来。牙缝里挤出的粮食、自家舍不得吃的馍馍、沙枣都被悄悄塞进了张家的土屋。
1964年,村里又把参军名额给了他这个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孩子。
每次回忆起自己当兵离乡的场景张连印都忍不住泪流满面,村里的男女老少给我系上大红花,把一个个还热乎的馒头、鸡蛋塞进我的口袋,像送自家孩子一样一遍一遍地嘱咐,“平安,到了部队一定要好好干,给咱张家场人争气。”
在乡亲们的锣鼓声中,19岁的张连印离开张家场村,走向了广阔的天地。在军营这个大熔炉里,他在每一个岗位上都拼了命地学,一路从普通的战士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
#2 回归故乡!
张连印的老家山西左云县地处京津风沙源治理区。村里有一句顺口溜: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视野里罕见绿色,大风一刮,飞沙走石。
回归故乡!
张连印心里的想法愈发坚定:“我是退休了,没职务了,可我的党员身份还在,对老家最大的回报,就是叫后人免受风沙之苦。”
没有丝毫的迟疑,张连印和妻子带着全部的30万积蓄,回到了老家。 但将军上山种树这件事还是在小小的张家场村掀起了轩然大波。
为了打消村民疑虑,张连印给村里立下了军令状:不要林权、不要地权,退耕还林的补助全部交给村民,植树造林的成果无偿交还集体 。
张连印的军令状震撼到了所有人!之后,他更拿出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修路、通电、打井、修渠、整地、育苗,还没见到苗木成活,自己攒了一辈子的30万积蓄已经花光,巨大的开销让这位一辈子不低头的将军不得不开始四处求人借钱。
虽对父亲不理解,但儿子还是毫不犹豫地拿出了10万元,刚结婚的女儿把新房抵押了20万替父亲还了贷款,小女儿也掏出了自己3万元的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战友们也纷纷帮忙。
2004年春天,张连印再次穿上了作训服,他和妻子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抱着树苗和植树工人一起在一座座荒山秃岭上摸爬滚打,饿了就泡碗方便面,中午顾不上休息又接着干。乡亲们被张连印夫妇感动了,在家的剩余劳力都扛着铁锹跟着他们夫妇一起上山栽树。
这一年的“五一”假期,张连印的女儿张晓梅第一次回村看望父母。本想着劝劝父亲的她,一下车就被眼前的一幕惊住了。
迎面两个身着迷彩服、拎着水桶的人老远就朝她招手,走近了,她才认出来是父亲母亲。两人脸上被晒得又黑又红,身上、头发上全都是土。看着母亲嘴上起满了水泡,父亲手上一道道裂开的皴纹和指甲缝都塞满了泥土,她心疼得直掉眼泪。
走进父亲盖的几间“指挥所”,住的是阴暗潮湿的屋子,睡像地板一样硬的床,可父亲似乎毫不在乎,而是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异常兴奋地拉着她说:晓梅,你看看这个树苗,等过几年再回来肯定就长老高了。那一刻,女儿一下子明白了,父亲,他一定会干到底!
#3 “到底是土不行,还是树不行?”
半个月之后,10000多棵树苗没吐出新芽,而是整片整片都黄了。看着漫山遍野打蔫儿的树苗张连印心如刀剜,平时很少落泪的他老泪纵横。
所有人都劝他、安慰他,咱这里的地就是种不了树,放弃吧。张连印偏是不信这个邪,乘汽车从左云县来到太原,几经辗转找到了知名治沙专家桑金海。
看到眼前背着半麻袋土壤、一脸灰头土面的老将军,桑金海被深深震撼了,当即就答应实地考察。
专家的到来让张连印抓住了机会,从选择树苗到如何栽种,从春季怎么抗病虫害到冬季如何抗寒,张连印刨根问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技术得当、把关严格,张连印种植的第二批树苗成活率大大提高。可还容不得他松口气,这年冬天,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 树苗被羊拱得东倒西歪,啃得残缺不全。看到自己的“战士”受了伤,张连印的心一阵阵地痛。他亲自登门到牛羊倌家串门唠家常,中秋给他们送月饼,下雨了给他们送雨衣、送胶鞋……张连印细心的关怀感动了村里的牛羊倌们,之后,啃苗事件再也没有发生过。
日子一天天过去,这片饱含着希望的土地在默默地生根发芽。张连印至今仍然记得,半年之后再一次站上山头,昔日的荒山秃岭上有了成片的绿色。“那个树长得绿油油、胖嘟嘟,成就感一下子油然而生,我特别骄傲地跟我老伴说,你看,这都是咱们栽活的树。 ”
#4 一边与癌细胞拼杀 一边与荒漠风沙战斗
画面中被人搀扶着的老人就是张连印,当时,他刚刚做完疝气手术,为了不耽误种树的黄金期,他瞒着医生偷偷赶回了林场。而更不为人所知的是,此时的他已经是一名抗癌4年的癌症患者。
2011年,66岁的张连印被查出肺癌,右部肺叶被切除后,他开始了长达5个月的化疗,呕吐、晕眩、剧痛,头发大把大把地掉。每次儿女问他能不能受得住,他都坚决地说,咱们当兵的这点儿疼怕什么!
2012年初,张连印的病情逐渐好转,家里人终于松了一口气,可刚从鬼门关门口绕了一圈的他倔脾气又上来了,我必须要回去种树,我当初承诺要种5000亩地,现在还差500多亩地没种完,咱当兵的不能说话不算话!
2014年5月,张连印种树5000亩的目标成功完成,可他的病情却进一步恶化,被诊断为肺癌骨转移。想到自己承诺的三十年归还林权地权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完成,这位倔强的老将军不顾自己已是癌症晚期,一边与癌细胞拼杀,一边与荒漠风沙战斗,每月都要往返500公里外的石家庄取药。
提起自己的老父亲,女儿张晓梅说,有一次,我们知道他要回来取药,想着吃一顿团圆饭,可左等右等也等不到人,后来一打电话才知道,为了赶时间他取了药就回去了,坐了一晚上的硬卧。
从保卫祖国的将军,到保护环境的卫士。40年戎马生涯,张连印把根扎在祖国的万里疆土,把全部青春献给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事业。18年植树造林,他又把汗水洒在家乡的黄沙泥土,把全部心血浇灌给1.8万亩林田、205万株树木。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张连印收获了两大荣誉和一份甜蜜在心头的幸福。“七一”前,他收到了党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刚刚,他又被中宣部授予了“时代楷模”称号。而那份甜蜜是属于他和妻子的,今年的8月16日,是他们结婚50周年的纪念日,金婚这一天,张连印送给了妻子一份独有的浪漫——一起种下了500棵沙地柏。
现如今,抗癌10年的张连印奇迹般地保持着不输当年的活力,扭秧歌、办展厅、作报告,走路比年轻人还快,精气神比年轻人还好。
龙江楷模先进事迹报告会篇八
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退休后回到家乡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义务植树,种下了205万株树木,让家乡万亩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被乡亲们称为“绿化将军”。
点击观看视频。
带着感恩,退休将军回归故乡。
儿时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张连印光荣退休。带着对乡亲们的感恩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带着老伴回到故土回报家乡。
我在思考我还能干什么事,我们县是国家京津风沙源的重点治理区域之一,我们从小就受风沙之苦,我历历在目。我想回报家乡,回报社会,回报生我养我的这块黄土地,回到家乡栽树仍然和当兵拿起钢枪一样,是在尽一个党员、一个战士的责任和义务。
面对不解和质疑,将军立下“军令状”
将军回乡种树,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十里八村,乡亲们在感到新鲜的同时,更多的是难以置信。
一开始我还真不理解他,按说退休干部,多数人是享清闲享清福的,谁受这老罪,但他却下决心买苗栽树。
面对不解和质疑,张连印立下了“军令状”,也给村民们送来了“定心丸”。
张连印和乡村签订了一个协议,他说:“我回家是义务植树,我不要林权,不要地权。我给栽树,我给管理,我出工,我浇水,但是国家退耕还林的补助,一分不少给农民。所以张连印就签订了一个30年的合同,30年以后就无偿捐给集体。慢慢地,人们看到补助就是发给农民了,也就理解了。
向万亩荒山发起冲锋。
有令必行,在这个“植树造林”的新战场,张连印再次拿出了“看我的,跟我上”的军人作风,他先是拿出30万元积蓄作为启动资金,通电、修渠、整地、育苗。而后又从儿女那里筹措资金,为大规模种植做准备。
当时树苗的价格特别高,我大妹妹拿自己一套房子做的抵押,贷款20万给他;小妹妹把公婆给的两万元彩礼钱,还有三万块钱的转业费,一块儿拿出来给了他;我和我爱人,当时把自己的十万块钱都给他拿了出来,总觉得他愿意干这点儿事儿那就支持他。
资金解决了,张连印又在荒山上盖了房,安了家,和村民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向万亩荒山发起冲锋。
张连印说:“一棵树就是一个防风固沙的兵,千万颗树苗就是一个绿色的屏障,所以我将和这些小树苗一样,要站好岗、放好哨。我虽然人退休了,党员这个名称没有退休。回到家乡,我仍然要尽一个党员的责任,老兵永远心向党。”
龙江楷模先进事迹报告会篇九
6月16日,大渡口区康田栖樾小区。提及独子,王红旭的父母王平和李永兰“痛到了心子尖尖上”。从当事人、围观群众的讲述以及影像资料中,儿子奋不顾身的身影,像放电影般不断在两人眼前浮现。
6月1日下午6时许,两名儿童在大渡口区万发码头长江段沙滩边玩耍,不慎落水。
危急时刻,王红旭丢下自己3岁的孩子百米冲刺跳江救人,倾尽全力将孩子往岸上推。在数十名群众联手接力下,两名落水小孩被成功救起,他却因体力不支,不幸被江水冲走。
经多方搜救,6月2日下午4时许,王红旭的遗体在出事水域附近被找到。
熟悉王红旭的朋友、同事都说,英雄,其实也只是平凡人。
梁鑫,大渡口区育才小学体育教师,王红旭生前“传帮带”的徒弟。在他心目中,师父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勇敢。
“以前我们一起去参加拓展训练时,高空中,可能也就一米左右的距离,所有体育老师都是一跨就过去了,他就是不敢,整个人都在发抖。犹豫很久很久,他才终于迈出了那一步。”梁鑫分析,可能是师父恐高的原因。
跳进江水的刹那,王红旭也许只是出于一个父亲的本能,想赶紧把孩子救上来。正因如此,他才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
王红旭的离去,最为伤心的莫过于年迈的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然而,哀恸之中,深明大义的父母,则为儿子的英雄行为深感骄傲和自豪。
“只要他认为是正确的东西,是正能量的东西,他绝对不说一个‘不’字。只要办得到的、帮得到的,他绝对要尽全力去帮助别人。”李永兰可以肯定的是,“假设有下次,遇到类似情况,他依然会选择奋不顾身。”
龙江楷模先进事迹报告会篇十
那些鲜活而质朴的重庆面孔
从岸边延伸至江心的这条震撼“人链”,被现场市民用手机拍摄了下来。这些震撼而珍贵的影像,6月1日当晚就引爆了重庆人的朋友圈等社交媒体。
许多人被这段略显模糊但却真实无比的视频所打动,救命“人链”这一称呼传播开来。
大家在感动于这条完全由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冒着生命危险搭建的“人链”壮举时,也纷纷在相互询问,谁认识当天组成“人链”的那些普通市民。
“救命‘人链’中的无名英雄们,你们究竟在哪里?”重庆日报报道此事后,联合大渡口区融媒体中心,发起寻找救命“人链”中无名英雄的行动。
根据热心读者提供的线索,6月5日中午,重庆日报记者在“人链”搭建的江边,找到了杨晓莉,她们一家人正在江边祭拜牺牲的王红旭。
然而,面对记者的镜头,杨晓莉戴上了口罩,不愿意接受采访。再三做工作后,她也只是轻轻摇头说:“千万不要叫我英雄,那天冲进江水里的,我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救人,那就是一种本能,没有其他任何想法。”杨晓莉望望滔滔江水,又低头摸了摸身边儿子的头说:“我是一个妈妈,江里那是两个娃儿啊……”
6月6日,记者又找到了当时处于“人链”前端的马波。
令人惊讶的是,他开口第一句话与杨晓莉如出一辙:“我绝对不是什么英雄!”
顿了顿,这个在人链最前端一度差点掉进江中的小伙子幽幽地说:“牺牲的王老师才是英雄,是他不管不顾地一跳感染了我。我是亲眼见到他在我左手边跳下去的啊……”
在流传的“人链”视频中,一个穿着红衣服的女子可能因为衣服颜色格外引人注目,记者同样找到了这位名叫李姗姗的女子。
“我是英雄?不不不,我不过是‘人链’倒数第二环,哪里是什么英雄哦!”李姗姗回忆最多的细节,是排在她身前和身后的那些素不相识的“人链”组成者。
“我前面是一个女人,后面是一个男人,我们手牵手,感觉前面拉扯力量特别大!前面的人才是英雄噻!”李姗姗异常认真地说。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所有被找到的“人链”中那些素不相识的下水救人者,没有人认同自己“英雄”的身份,哪怕网上网下万千市民早已视他们为“平民英雄”。
他们互相努力拼凑的回忆,都是诸如“排在我前面的那个男人力气大”、“我后面那个女娃个子不高”之类的片段,至于他们自己究竟做了哪些贡献,却几乎都想不起来,反而需要旁边的人进行叙述。
“我们都不是英雄!”这些当天的救命“人链”组成者,似乎都只有这一句话高度一致。
龙江楷模先进事迹报告会篇十一
一个人的魄力是包含多方面的:包括个人的工作作风、日常表现、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等多方面。有的表现的谨慎有余,开拓不足,优柔寡断,缺少应有的胆识和果断。要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素质,增强老师的自身的工作魄力就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博学多才的人才能对事物作出全面分析、准确判断和科学决策。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教师要不断补氧、充电,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实践积累,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新时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广博的相关知识。
还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成竹在胸,得心应手;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其次要加强实践锻炼。一个人魄力大小与自身阅历息息相关,个人阅历丰富可以增强对事物的感应、适应能力。魄力必须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努力适应环境对自身要求,尽量多熟悉身边的一些基本情况,迅速进入角色。善于搜集信息,平常注意交流,工作中注意广言纳谏,寻师问策。在调研的基础上勤于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还应该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鼓励学生去不断地自主探索,才能使学生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最后要有过人胆识和果敢作风。教师要在政治思想、个人品德、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知行统一。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光明正大、实事求是的人。在活动与管理中,教师要临危不惧,迅速决策,采取有力措施,放手的让学生去开展工作,使活动顺利进行。要敢于拍板和果断地处理一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四、做有恒心的教师
德国诗人席勒说:只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的。我们在确定了人生的奋斗目标之后,若能持之以恒,始终如一地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目标就一定能达到。世上无数的成功者就是明证,克拉克就是其中一例。对于那群三番五次给他出难题,一心想赶他走的孩子们,尽管他也曾有过放弃的念头,但他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他的持之以恒,最终让他赢得了孩子们的心,并最终取得了他们的信任;他的持之以恒,最终让这些孩子们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质的转变;他的持之以恒,也最终让他成了孩子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克拉克以他对教育不懈的追求,给我们验证了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龙江楷模先进事迹报告会篇十二
教育部追授王红旭“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及哈尔滨市教育关于深入开展向王红旭同志学习的通知,详细讲述了王红旭舍已救人的事迹。
王红旭同志,男,汉族,1986年12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2009年8月参加工作,生前系大渡口区育才小学体育教师,入党积极分子,一级教师。
2021年6月1日下午,在长江大渡口万发码头段,两名儿童溺水被冲入江水中。正在江边游玩的王红旭同志,放下自己三岁的孩子,与其他市民义无反顾跳进江中奋力施救。第一个跳入水中的王红旭同志先救起一名女孩,传递给江边的接应市民,再次转身游向已被江水冲远的另一名男孩,救起男孩回游中,耗尽全力将小孩推向接应人员。最终,两名小孩在其他市民帮助下成功上岸,王红旭同志因体力严重透支,被卷入江中漩涡,他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35岁。连日来,王红旭同志的英雄义举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他舍己救人的事迹被广大干部群众广为传颂,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告别悼念活动中,数千名群众自发前往送别、悼念。6月11日,教育部追授王红旭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王红旭同志在生死关头,舍生忘死,挺身而出,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有”好老师的模范代表,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先进典型,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学习榜样。他用自己的英雄行动传承了中华民族“见义勇为”的优良传统,诠释了人民教师“大爱无疆”的高尚品格。
马书记号召全体教师向王红旭同志学习,并进行了交流研讨,教师们认真学习先进事迹,并做好笔记,每人结合事迹撰写了心得体会,并在教师工作群开展了交流活动。
教师们在学校工作群里发表感言,还纷纷表示,王红旭老师在危难关头,毫不犹豫、舍生忘死,勇救落水儿童,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要积极学习王红旭的事迹,学习他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学习他正直无私、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学习他舍已救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学习他乐于奉献、敢于献身的高尚情操。充分认识开展学习王红旭同志先进事迹活动的重要意义,在学校营造学习英雄、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四有好老师。
通过组织专题学习、集中研讨、交流等方式,大力宣传王红旭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弘扬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我校将把学习王红旭同志英雄事迹活动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化常态年”提出的“突出师德楷模引领,发挥示范作用”系列活动结合起来,把学习活动作为当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要把学习活动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引导和教育师生厚植家国情怀。
龙江楷模先进事迹报告会篇十三
这天是儿童节,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在万发码头沙滩上玩沙戏水,下午快6点时,一声惊慌的呼救声打破了这份欢乐。
当时,王红旭和妻子正带着3岁的儿子在沙滩玩耍,听到有人呼救“孩子落水”,还没等其他人反应过来,他就已经冲出了人群,冲向岸边,一头扎入了波涛汹涌的江水中。
王红旭奋不顾身的一跃唤醒了岸上所有的人。很快,一条救命“人链”迅速结成,在这条“人链”的尽头,只露出头的模糊身影,就是王红旭。
然而,孩子落水的位置水况极为凶险,顶着江心的乱流,王红旭逐渐靠近落水的女孩,不到一分钟,落水的女孩被成功救回到岸边。
这时候,岸上的人着急地喊:“水里还有一个男孩!”王红旭不顾自己已经筋疲力尽,再一次进入了激流之中。
用尽了最后的力气把孩子推了过去!这一推,男孩得救了,筋疲力竭的王红旭却因为受到江水反卷力作用,一下子被激流卷入江中。
回忆起生死一瞬,当时离王红旭最近的救人英雄许林盛噙着泪水说:“最后一刻,如果王红旭不托举男孩,大家一定可以抓住他,但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素不相识的孩子。”
“爸爸、爸爸……”3岁的儿子站在江边呼唤着王红旭。十三人手挽着手的“救命人链”一直坚持站在江水中。
政府动员了最大力量搜救英雄王红旭。搜救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下午4点,然而,重庆市民在焦急中等来的,却是王红旭已经牺牲的噩耗。
只有35岁的王红旭就这样离开了,三岁的儿子再也唤不回爸爸,他办公桌上的那块秒表,再等不来主人,还有学生们体能测试的成绩单上,也再不会出现王红旭的签字。
龙江楷模先进事迹报告会篇十四
王红旭救人的一幕,在6月1日当晚就通过现场诸多目击者所拍摄的视频、照片,出现在了重庆市民的手机中、朋友圈中,也冲击着这座城市所有善良的心灵。
时值六一儿童节,王红旭长江激流中连救两名孩子不幸离世的消息,感动了万千素不相识的重庆市民。
6月3日晚上8点,王红旭追悼会在大渡口宝山堂悼念中心举行。
因担心王红旭家属触景生情更加悲痛,此事并没有通知被救孩子的父母。但他们从网上得知此消息后,坚持要去拜祭王红旭,“我们一定要亲自感谢王老师的救命之恩,他走了,我们好难过,他也是一位3岁孩子的父亲,我们一定要来送送他……”
当天中午12:30,被救孩子的父母悲痛地相互搀扶走进尚未搭建完毕的王红旭灵堂,长跪不起,痛哭流涕,抽噎着诉说着内心深处的感激和悲痛。
除了王红旭生前的亲属、同事、学生、挚友外,更多是王红旭素昧平生的市民进入灵堂,在王红旭遗体、遗像前肃立、默哀。
“我很难过,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你。”市民刘女士专门坐了1个多小时车前来悼念,她默默将一支白花放在祈福厅外,“我的孩子也在读小学,谢谢你曾经守护他们。”
“王老师,我们约定毕业后要跟您踢场球,这事大家心里都记着,您怎么就失约了呢?”如今正在读初三的学生李磊,来到追悼会现场,泪流满面地回忆,他还记得王红旭在学校绿茵场上矫健的身影。
6月4日一早,王红旭出殡。
“沉痛悼念王红旭老师,英雄一路走好!”大渡口区育才小学的校门口挂上了黑白标语,上千市民自发来到这里,站在道路两侧默默等待着送别英雄。
上午9点50分左右,在渝警骁骑的引导下,灵车从学校门口缓缓驶过,让王老师再看一眼工作了十几年的地方,看一眼他的学生和同事。
整齐的车队徐徐开来,路边守候的人们含泪一遍遍呼喊:“王老师,英雄!王老师,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沿途的汽车也停驻让行,鸣笛致哀。
市民梅明从网上了解到王红旭的事迹,专程从单位请假过来表达哀思。
“这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梅明动情地说,在重庆有很多像王红旭一样的平凡市民,在关键时候能挺身而出,以高尚的道德品质践行舍己为人、见义勇为的精神。
6月5日,两位目击王红旭勇救落水儿童的市民,带着自己的伴侣、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前往江边悼念。
“英雄,你一路走好!一路走好哇!”69岁的王显才一家五口手持白菊,用浓重的重庆口音,对着滚滚长江大声呼喊,话未说完泪长流。
当天目睹王红旭救人全过程后,王显才连续三晚都无法入睡,“一闭上眼就是他用手托起落水孩子的画面。”
“多好的重庆崽儿啊!我专门带着我老婆、儿子、儿媳和孙女来看看他,他是真正的英雄!”王显才眼圈泛红,放下了手中的菊花,却望着江水久久不愿离去。
6月8日,近百名市民来到大渡口区慈善会,自发向王红旭老师儿子定向捐赠生活教育费用。
“我代表小区43位居民向英雄致敬,定向捐款21750元,表达大家共同的爱心。”家住两江新区的聂国举,郑重地将一个鼓鼓的信封双手递给工作人员,信封上写着“两江新区大竹林龙湖天琅小区业主捐助王红旭老师孩子成长爱心款”。
“千年渡口,凝望奔跑的方向,百米冲刺,笑对生死的考场……何惧恶浪,双手托举生命的希望……”几天以后有感于王红旭的感人事迹,重庆音乐人陈刚作词、周亚辉作曲,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歌曲《最后的课堂——致敬舍身勇救落水儿童的王红旭老师》。
龙江楷模先进事迹报告会篇十五
这座城市的精神标识
6月8日,大渡口区相关部门经过认真走访调查,最终发布《关于对王红旭等10名同志见义勇为先进事迹进行表彰的决定》。
在这份有别于普通文件的公文中,公众才第一次全面地记住了这些当天组成“人链”救人的一个个陌生却可敬的名字:
经大渡口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授予王红旭、许林盛、张广荣等3名同志“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对马波、贺琴琴、夏欢、张亚、张学峰、李珊珊、余洪等7名同志进行嘉奖。
在这份名单中,年纪最大的45岁,年纪最小的29岁。
他们中既有学校老师,也有公司职员,还有做小生意的市民,包括更多没有列入表彰名单的“人链”组成者——他们是重庆这座城市最普通、最真实、最鲜活的面孔。
事实上,他们只是重庆这座城市多年来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代表。
统计数据显示,自以来,重庆市市级表彰见义勇为人员155人,区县级表彰见义勇为人员1185人,共计1340人。以来,重庆已有13名见义勇为者获评中国好人。
按时间统计,这意味着重庆来,平均每个月都会涌现5名以上见义勇为者。
按人口统计,这意味着重庆3200万人中,平均每2.4万人中就有1名见义勇为者。
这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标识,这更是一座城市的荣耀,它体现出蓬勃向上的力量。
龙江楷模先进事迹报告会篇十六
大渡口区育才小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兰凤成,深情讲述了王红旭短暂而又不平凡的一生。王红旭对党忠诚、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在教育教学中爱生如子、呵护学生,钻研教学、潜心育人,在工作上勇挑重担,踏实勤奋。王红旭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让他们懂得如何才能把“人”字写得端端正正。
在育才小学学生王姝雅的心中,是王红旭老师让原本辛苦、枯燥的田径训练成为了她一天中最盼望的时刻。王姝雅将王红旭老师关心关爱学生的学习生活,用心用情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感人故事娓娓道来。教书育人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半路放弃。王红旭始终相信每一粒种子都有适宜的土壤,每一课苗都会开出自己的花朵,他用实际行动引领学生向阳成长,践行自己的教育情怀。
在妻子陈璐希(系我校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心里,王红旭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是一个如旭日般温暖的人。她回忆说:“20_年7月16日,我们结婚了,红旭对我说,他一定会努力让我幸福。他这一诺,就温暖了我一生。”从至亲的角度,陈璐希讲述王红旭一家三代矢志教育,忠诚教育事业的优良家风和师道传承。日积月累的师者之爱滋养着王红旭,铺就了他鲜亮的人生底色,让他在紧急时刻挺身而出,将生命化作无尽的爱。
《重庆日报》记者崔曜,曾参与撰写新闻《王红旭老师背后的城市力量——记救命“人链”中那些人和事》。他以新闻记者的角度,评述了王红旭同志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学识修养和师者仁爱之心,诠释了“四有”好老师的深刻内涵,评述了王红旭对教育事业的赤诚奉献,用生命托起巍巍师魂。
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旗帜。报告会后,我校2021级运动训练专业的孙艺畅同学感触颇深,“身处王红旭学长曾经就读的学院,他的故事带给了我震撼,也让我想要传其精神、承其遗志,作为新生也在这特别的一课里更加体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张羽诺同学谈到:“王红旭老师带给我的感动不仅仅是勇救落水孩童这一壮举,还有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真诚真情。”她认为,作为一名师范生,这种感动不应该局限于心灵的震撼,更应该在今后平凡的岗位上绽放青春光彩。
参加报告会的还有我校副处级以上干部、师生代表、校友代表等500余人。
龙江楷模先进事迹报告会篇十七
肖文儒,男,汉族,1962年8月生,山西朔州人,中共党员,现任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他参加工作38年,一直从事矿山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工作,从一名普通的救护队员做起,练就了精湛的矿山救护技术、高超的应急救援本领,成长为一名杰出的矿山救援指挥专家。他先后参加、指挥和指导矿山、隧道、山体垮塌等事故灾难救援700多起,多次冒险深入矿难现场,科学制定救援方案,成功解救被困群众1000多名,在陕西王家岭煤矿特大透水事故、辽宁阜新万达煤矿透水事故、山东栖霞笏山金矿重大爆炸事故等多起重特大矿山事故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牵头或参与制定矿山救护、培训管理、资质认证等多项制度规程,为提高我国矿山安全生产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荣获“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称号。
肖文儒同志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应急管理工作者、科技工作者认为,肖文儒同志以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对党忠诚、纪律严明,遵循“科学救援、安全救援”原则,始终保持“迎难而上、向险而行”的冲锋姿态,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量,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杰出应急救援工程师,是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大家表示,要以“时代楷模”为榜样,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精神滋养,用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砥砺奋进力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深入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大力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英勇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为党和人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龙江楷模先进事迹报告会篇十八
带着这些问题,他走村串寨,研究田间地头的脱贫经。
五年如一日,朱有勇带领团队利用专业特长,科学制定了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措施,按下澜沧扶贫“快进键”。
20__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扶贫工作站”在蒿枝坝组挂牌成立。
蒿枝坝组活动室成了一座“科技小院”。“这像是一个农民田间学校,在朱院士团队带领下,乡亲们一边种田一边学技术,树立了科技致富的观念。”竹塘乡党委书记黄镇说。
朱有勇不敢懈怠,“我们习惯了把论文写在纸上、发表在刊物上,现在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一家家农民富起来、一个个村寨脱贫!”
龙江楷模先进事迹报告会篇十九
16日晚上9点,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发布厅”栏目,讲述了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王红旭老师“用生命托举生命”的伟大故事。作为王红旭的母校,重庆师范大学组织了40多位师生进行了收看,对于王红旭老师的伟大壮举,学子们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不少同学流下了感动的泪水,立誓今后一定要向王红旭学长学习,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当王红旭老师毅然选择冲进激流,只是想着“我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出事”。他或许也没有想到,这次跳江救人会带走他的生命,“我们总说奉献,说舍己为人,说将生命置之度外,这些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如今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教师队伍里,这仿佛已经成为了一种本能,一种下意识的选择,一种师者的信念。”
作为一名师范生,一名准教师,往后在生活中,弘扬的是王红旭老师的奉献精神,但更多的是传递一位师者对孩子的“爱”。这种爱,是全心全意的,竭尽所能的,让孩子们茁壮成长,让孩子们全面发展,甚至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孩子的平安。
龙江楷模先进事迹报告会篇二十
9月16日,中宣部授予王红旭“时代楷模”称号,其勇救落水儿童的感人事迹、胸怀师者大爱的崇高精神,深深感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
引导广大青少年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
“在收看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时,我再一次被王红旭老师不平凡的举动深深感动,他是新时代的英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志愿者王雪说。
王雪表示,关键时刻王红旭老师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用生命诠释师者大爱。“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我们每个人都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同心协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王红旭老师以生命托举生命、以大我彰显大爱的事迹让人潸然泪下。”荣昌团区委书记张雪被王红旭老师舍己救人的事迹感动不已。她表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将把感动转化为行动,学习王红旭老师见义勇为的精神,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不断加强个人党性锤炼,在工作中走在前、干在前。
作为一名基层团干部,张雪表示将立足本职工作,努力学习好、宣传好、弘扬好王红旭老师的先进事迹,组织青年讲师团、青年志愿者深入基层开展宣讲活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把王红旭老师舍己救人的精神传承好、发扬好。
争做崇高品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今后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也会毫不犹豫伸出援手,把王红旭老师舍己为人的精神延续下去。”北碚区西部计划志愿者卢诗玮表示,作为一名志愿者,要学习王红旭老师的师者大爱,时刻把奉献摆在前面,时刻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宗旨,在这个时代中发光发热。在今后的工作中,她要以王红旭老师为榜样,以爱岗敬业、心怀大爱的情怀和昂扬的斗志,书写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的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英雄并未走远,我们永远怀念他。”
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工作人员刘阳阳表示,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重庆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城市,我们要以王红旭老师为榜样,学习他无私奉献的至诚情怀、奋不顾身的大爱精神。作为一名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者,要动员群众争做崇高品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让社会充满正能量。
激励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抱负的时代新人。
“我和老师们看了《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后,深受感动。”两江新区星湖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张先彬说。
张先彬表示,王红旭老师以德立身,在基层学校默默耕耘,展现了新时代教师爱生如子的真挚情怀和甘为人梯的高尚境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四有”好老师的深刻内涵。下一步,学校将通过星湖“七星”德育课程,激励学生们向王红旭老师学习,从小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抱负的时代新人,长大后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