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小论文大全(17篇)
在总结中,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改进的方向。总结是对自己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成果和价值的评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如果你正在写总结,可以参考以下范文,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初中生数学小论文篇一
摘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一定要抓好课堂这个主阵地,要解放思想,革故鼎新,走出传统的教学格局,摆正思想,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前进想办法,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千方百计摈弃教师垄断课堂的老模式,让学生唱主角,告别见书不见人、中看不中用的低效课,继之而来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实践,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研究,让每一个学生都探索,让课堂成为快乐的殿堂、奇思妙想之处。
关键词:小学数学参与意识培养。
追求高效课堂是每一位老师的永恒追求,为了实现高效课堂,就应该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们动起来,乐意接受学习知识,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表露,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活跃,让学生的手脚得以解放,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求取高效课堂。课堂是搞好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最基本的教育形式,还是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养的主要途径。这里要求不能仅仅重视知识的结果,还要教给学生知识的来历,过程和方法也显得尤为重要,重结论而轻过程的传统教法应该摒弃,具体到平时的教学就应该将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呈现出来,在表现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参与,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
本文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
一、知己知彼。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摆正思想,明确自己的身份。现在的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导演,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一个组织者、点拨者。只有让学生登上主体地位,教师摆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才能更为有效地搞好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实现课堂的新飞跃。停留在传道解惑授业的师道尊严,这是一种陈旧的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的观念,如果摆脱不了,学生始终处在课堂的劣势地位,教学效果一定会受到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一个课堂的辅导员,根据不同的情景扮演不同的角色,可扮演示范者,可扮演评论者,也可扮演欣赏者,顾问和朋友都可以。
二、学生积极参与。
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制约着课堂效率,学生如果能够主动自由并且有效地参与学习,就会创造出高效的课堂。要想保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首先离不开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学氛围创设得和谐民主,学生就更加善于发言、勤于动脑。低落的情绪是十分不利于干任何事情的,学习更是不例外,想象力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连原来的三分之一都不够,为此课堂氛围是否宽松、是否民主,至关重要。
要想保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最佳发挥,绝对离不开老师友好宽容的心态。这就告诫老师,要善于在课堂上搭建师生之间亲和的对话平台,保证对话渠道畅通无阻,尤其是解放学生的地位,不再总是被动厌烦地听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老师告别课堂内容的垄断者,打破老师的课堂主宰者的地位。在学生思考的时候,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启发,在具体的思考过程中教学生如何去思考,学会动脑,一定不要一直以老师的思维为中心而牵制住学生,不要在老师的思维圈子中兜来兜去。不要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要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提高自己的能力,否则就会妨碍学生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削弱。教师应该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开动学生的脑筋。尤其是在知识的疑难处更要积极启发,是在思维的干扰处更要仔细思考,等到结果产生的时候,教师要给予鼓励,并让学生主动地陈述出来,大胆地交代出心中的想法。比如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原理是怎样产生的,公式又是如何推导的,解题思路是怎样得到的,都属于思考的范畴。
第二就是在数学课堂上要摆正学生的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时刻不能动摇。学生要养成多讨论、多交流的好习惯,从而保证学生主动地去探究知识,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数学,用主人的身份去面对知识;还要学会与老师和同伴积极切磋和交流,让问题得到很好的探究,这种民主的有序的交流是新课堂必不可少的一环。学生是主体,但也脱离不了老师的指导,主导作用也不可替代。教师在备课时要清醒地认识到什么地方需要老师做启发、哪些地方学生自己就能解决,分析清楚哪里是教学的重难点,要根据具体的学生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拿出独特的认识方式,从而构建对知识的认识体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各不相同,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通过每个学生的认识,取长补短,发挥自己的长处,吸纳别人的优秀成分,从而成就一个完善的自我。没有各位学生之间的相互借鉴和相互启发,就没有一个纵横交错的思维网络,收益就不会大,解决问题的本领就不会提高。要在小组讨论中令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回归集中,在集体的智慧中得以长足的进步。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去讨论、去交流,并且以平等的身份也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最后要鼓励学生自己多动手、多试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数学是一门演绎性很强的学科,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又带有很强的归纳性,数学实验离不开已有的知识经验,离不开写一写和算一算,量一量、画一画都是重要的途径。面对题目不能只做空想,这样做只是泛泛而谈、隔靴搔痒,而应该化空想为实验,真正走向数学的殿堂。
总而言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一定要抓好课堂这个主阵地,要解放思想、革故鼎新,走出传统的教学格局,摆正思想,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前进想办法,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千方百计摈弃教师垄断课堂的老模式,让学生唱主角,告别见书不见人、中看不中用的低效课,继之而来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实践,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研究,让每一个学生都探索,让课堂成为快乐的殿堂、奇思妙想之处。
初中生数学小论文篇二
活动的开展举步维艰理论性数学教学在我国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程,在义务教育背景下,数学教材过度侧重理论,致使初中数学教学思维和方式短期内难以得到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初中阶段数学活动构建式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处于停滞状态。
2.落实数学活动构建不到位,未能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在构建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本应是活动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只有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才能使数学活动建构发挥作用。纵观我国当前数学教学状态,在教学活动中表面上是活动实践教学,但实际上仍然摆脱不了以教师为主体地位的传统理论性教学的影子,这对于初中数学活动构建教学极为不利。
3.数学活动构建内容死板,不够形象和具体。
我国一些初中学校在实施数学活动构建教学的过程中对活动构建的内容和质量把握不好,内容单调、枯燥不符合数学教学特点和实际,导致数学活动构建式教学收效甚微,数学活动构建式教学形同虚设。
初中生数学小论文篇三
摘要: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薄弱、数学学习积极性不高,适度推行符合自身特点的数学实验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实验;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学习金字塔;cdio。
学以致用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成数学问题,并进行数学表达和解决的过程,学生掌握书本中的知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才真正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这才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迫切需要加强理论的实践教学环节,目前的大学数学教学只完成了教学过程的前半部分,缺乏知识的实践过程。而数学实验为数学知识的实践提供了平台,理论与软件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很好地辅助教学过程完成从理论到应用,为理论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针对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适度开展数学实验课程,才能够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才能落到实处。
一、数学实验课程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数学学习比较枯燥。高等数学中极限、求导、积分,线性代数中的行列式、方程组、矩阵的逆、特征值、特征向量的计算,概率统计中的积分问题等,都是学生难以掌握又比较容易出错的环节。在讲解及练习中耗费了大量的学时,学习起来又比较枯燥。而这些在软件操作中简单易行,学生只需要达到理解定义,借助软件正确求解就可以。计算技巧在实际应用中并无意义,却让学生在大量练习中丧失了学习的兴趣。2.看不到学习的“即时效果”。长期以来,大学数学课程的教与学,始终是按定义、性质、定理的推导、证明的方式进行的,教与学都是如此。教与学如果缺乏实践过程,必然导致两种后果,一是参与性很弱;二是学了数学后不知道用,也不会用。导致在专业学习时,很难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含义,失去了大学数学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的本意。数学实验课把繁杂的计算交给数学软件,教与学都能从繁重的推导及计算练习中解脱出来。每一堂数学实验课就是一个别开生面的研究课题,每一个问题的求解都是一个小小的数学模型,有自己独特的概念和方法。教师在实验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在学习的探索中把数学应用落到实处。数学实验改变了学生以往对大学数学课程的排斥心理。学生亲历每个问题的求解过程,在学习中有所作为,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体会到数学对于专业学习的基础作用,从而大大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数学实验课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知识的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实验课就是对数学知识的实践。著名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学习金字塔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通过记录学习者的平均学习保持率来研究不同的学习形式的学习效果。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研究结果表明,“听讲”是最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度最低,学习效果也是最差的。“阅读”方式相对于被动地听讲带有主观思考,学习效果有所提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预习的原因。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视听效果能有效保持学习专注力,所以,多媒体今天才会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用“示范、演示”的方式学习,使学习者在模仿中学习,可以达到30%。但目前的教育模式,学生仍然主要以听、读、看三种方式被动学习;教师主要靠演示的方式传授知识,这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的学习状态,学习内容的保存率相当低下,学习效果自然较差。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属于团队学习、主动学习或是参与式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而数学实验课中的小组讨论、软件实现就包含了讨论、实践、传授他人三种主动学习的方式。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兼顾了学生和教师的身份,在讨论中学习,在讨论中对其他人进行教学,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潜在智能的发展。软件实现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验证自己的对知识的理解和自己的思维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三、开设数学实验课是基于兴趣和自主学习的cdio教学模式探讨。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中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四个过程中的能力。这与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相同的教学理念。数学实验课通过对数学软件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如何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借助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不会停留在知识表面,能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价值,这种教与学的模式符合cdio的教育理念。数学实验课程能够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课程中的基本理论,深化建模的思想,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主动尝试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构思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软件解决数学问题达到生产管理的目的,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数学应用过程。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正是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实践。
四、独立学院如何开展数学实验教学。
嵌入式实验教学改革是在cdio工程教育理念上把大学数学理论课程的内容进行分解,根据相应的知识点,嵌入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嵌入式实验教学改革需要调整大学数学的理论教学内容:一是压缩那些与高中数学重叠的知识点的授课学时。二要将原理简单应用性强的'部分直接作为实验教学的内容。嵌入式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实验课即上机学习操作数学软件,matlab、lingo、spss等。每一次实验都是针对于一类实际问题的探讨与求解,对实验内容即实际问题的案例设计要合理,既要便于数学思维的渗透,又不能对软件的应用要求过高。另外,还要在恰当的教学进程中引入实验,这也是嵌入式实验教学的创新所在。根据理论知识的储备情况恰当地穿插数学实验。为了让学生重视实验部分的课程,应把数学实验纳入考核。实验的考核可以包括基本的软件操作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实验报告或是论文的形式将实验部分纳入课程的考核。
五、小结。
数学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数学方法和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平台。只有从独立学院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优化大学数学课程体系结构,更新教学内容,采用数学理论学习与数学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嵌入式实验教学模式才是符合独立学院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之路。互联网正在改变传统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和吸引力,各种互联网学习社区正在和教师争夺课堂,尤其是大学数学课堂。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大学数学教育不能局限于知识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独立学院面对的是数学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适度推行符合自身实际的数学实验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生数学小论文篇四
摘要: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如概念学习、命题学习、问题解决学习)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有利于学生好奇心的维护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寻求方法,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此,本文将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入手,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探讨,以资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心理状态;质疑;新课程标准。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源于学生问题意识的缺乏。
1.1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在“数学课程总体目标”中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由此可见,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小学数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1.2问题意识的意义: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与此异曲同工的是爱因斯坦提出的著名论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的确是这样,要发现问题,必须要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课堂上全神贯注的学习态度;要提出问题需要一定的勇气和创新性能力;解决问题则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探究能力。综上,只有学生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才能带动其他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1.3学生问题意识的缺乏:虽然问题意识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但当前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强烈。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方式与教材的束缚,以及教师教学权威地位的压制,学生的问题意识难以得到发展,他们不是迷信权威,缺乏问题意识,就是不敢提问,或者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遵循新课程标准,改革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比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做到上述目标的有机结合,充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等等。为此,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师生角色的定位,及时改革教学理念,放低姿态,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一切从学生出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创设和谐平等的氛围,鼓励发问: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提问的氛围。这个氛围必须是和谐的、平等的、宽松的,如此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比如,学生没有问题时,教师应该是微笑着鼓励、引导,使其认真思考,积极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错误的、无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该予以理解,对其勇气加以赞赏;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时,教师要予以肯定,并带动其他学生思考和回答。这样的氛围是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教师努力创设。例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给出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要求学生求面积。多数学生将多边形分解为三角形和梯形,很快便算出了答案。这个时候,一位学生站起来提问:“老师,是不是可以不用分解就能求出来呢?”教师鼓励他继续说下去。他说道:“我觉得也可以用补足的方法来做。”教师微笑着鼓励这位学生,并号召全班学生共同探究不同的解题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也纷纷提出问题,展现了自己的创造力。
2.3注意引导学生发问的艺术与技巧:有时候,学生也有提出问题、得到认可的情感需求,但是他们年龄较小,并不知道如何去提出问题。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问,使其掌握发问的艺术与技巧,逐渐形成问题意识。如教学《角的度量》一课,认识量角器时,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得认知,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对其进行了引导。
2.4及时解决学生心中的质疑与疑惑: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心中势必会存在一些质疑和疑惑,这些质疑和疑惑如果得到解决,学生就会豁然开朗。但是如果被埋没、被忽略,就会使学生难以形成深刻的印象,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为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心中的质疑与疑惑,维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3结语。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任务,也是所有学科、所有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改革教学理念,创设和谐平等的氛围,注意引导学生发问的艺术与技巧,及时解决学生心中的质疑与疑惑,维护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生数学小论文篇五
如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应用科学基础的数学,在21世纪也得到发展,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在“科教兴国”基本国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指引下,我国的数学教育把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在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创设出激发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情境,做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只有自身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比较强,有足够的知识基础,才可以担负这一责任。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是时代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加速到来,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数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是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是今后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是把数学教育转到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轨道的一个重要措施,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急需的任务。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是新课改的需要,新的数学课程将努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作为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数学的学习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无疑是纸上谈兵,必须学会应用。并且,只有具备对知识应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知识才可能真正转化成学习者自身的素质和实践能力。
强化数学应用意识和培养应用能力是由数学的本质决定的。数学的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源于生活,学习数学就是要把数学返璞归真,恢复数学本来的面目,回到真实的社会和生活中去,服务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会从生产、生活中提出、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加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的一个显着特点。数学知识的应用是近几年数学教改的热点,新编初中数学教材把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编写的始终,在每章后面都开设有研究性题目和阅读材料。这些都是为了加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培养应用能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其自主探索和应用的意识。
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将枯燥的数学以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来代替,将会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中去亲自探索。如:收集用平面图形铺地面的实例,在探索中思考为什么用一种正多边形铺满地面时只有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三种;并探索任意一种四边形铺满地面的理由,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设计一幅用平面图形铺满地面的美丽图案,看看谁设计得更有创意。这样的方式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激发学生的兴趣都是很有促进作用的。还可以通过创设游戏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这一课现实性的生活内容,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对许多学生来说,扑克和游戏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而且具有现实性,通过玩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游戏的不公平性,从而更好地调动思维,思考其中蕴涵的数学道理。
四、亲历建构过程,形成自主创新的思维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传统的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学生不需要自主探索,只要认真听讲和记忆,排斥了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思考与个性。而新理念强调的则是: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的探索经历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再发现”、“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教师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为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相信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会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而且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这充分说明了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机制,培养学生“我会学”的能力。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动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犹如他的机体吸收营养,只有他自己才能完成,别人是不能替代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能起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只有具备对知识应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知识才可能真正转化成学习者自身的素质和实践能力。也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实现数学的真正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设贴切的情景,拓宽应用渠道,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克服对数学的厌学、怕学的现象,而且能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机,这对提高初中学生的素质及以后的进一步学习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章飞编著:《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生数学小论文篇六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基于此认识,我认为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几点:
一、源于生活,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数学学习。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
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起现实情境来,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澜的。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伞”“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因此,我们需要保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个可亲可近的情境。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的价值。
如在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又如在学习了“统计”后,问学生你准备统计什么?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一年级的小孩子正如他们在课堂上所说的那样,“我把我的书包分类清理好了”“我学会了数数,上次家里来了好多客人,我就知道摆多少双筷子了”“我学了加减法,就可以帮助妈妈上街买菜,不会算错钱了”,也就像家长说的那样,“我的孩子回家把他的玩具和他书包里的书都分类收拾好了,真不错!”“我的孩子现在都会自己看钟去上学了”。可见,新教材在培养学生数感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体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作者单位:747199甘肃省夏河县九甲小学)。
初中生数学小论文篇七
有梦想的人,自然是好的。只是,现在的人,越来越不愿意去将梦想表达出来,仿佛那是一件丢脸的事情。然而,事实上,我觉得,那是一件没有必要的事情。
我们之所以不愿意去承认这件事情,有时候,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梦想,而是因为我们恐惧这个梦想,实现不了,而被他人质疑,嘲笑,而颜面扫地。可是,我觉得,只要是有梦想的人,就已经足够酷了。当然,能够堂堂正正的承认自己的梦想,也是好的。能够实现,就更好了。
人们现在越来不越不坦诚了,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梦想,还对努力的人,加以打击。很多时候,一个人想要努力去做一件事情,都要小心翼翼,偷偷摸摸,就怕别人发现,然后盯着你失败,在你失落的时候,找机会打击你。同样,也是因为这个付出的过程,会让别人看到,别人也会知道你想要做什么。这个时候,就会有不和谐的声音,来刺激你的耳朵,而当你放弃的时候,又会迎来新的打击。这个过程,就变得痛苦起来了。其实也会有人鼓励,但是人总是将痛苦的事情,记得清晰。
其实,我也不能说,要封住别人的嘴,我只能说,想要离自己理想的样子,靠近一些,就要有这样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许别人那样的嘲讽是错的,可是你和别人去争论,就更加错了。面对那些心胸狭隘的人,我们不用去理会,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努力是没有错的,做正确的事情,也没有错。不要因为别人的眼光,言语,而放弃真实的自己。你最好的回击,就是坚持自己。哪怕傻傻的坚持,没能换来什么,也比那些懒散的人,只会说风凉话的人,好的多。
也许,没有承认梦想的勇气,但是,也不要去放弃。当你真正成功的时候,就可以堂堂正正的说出来,也由不得任何人质疑。所谓梦想,产不是丢脸的事情,努力也不是。我不惧怕一切灾难,我只畏惧你想要放弃。当你真正有一个梦想的时候,好好抓住它,并且,努力去做。别人说什么,都是别人的话,不要忘了,那是你的梦想,那是你的青春,那你要去的事情,与他人无关。如果别人帮不了你,那他同样也打不败你。
我一直以为自己没有梦想,因为自己不敢承认,也觉得自己不行。我从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是渺小的,卑微的,没有梦想的。但是,很多事情回过头来,是自己没有那个决心。梦想,于我来说,就是找尽所有借口说不会去做,但是又,从来没有放弃的那件事情。不是梦想丢脸,是我怕自己不行,可是,如果不去努力,我又为什么一定不行。
初中生数学小论文篇八
[摘要]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促进知识内化,达到发展学生智慧的目的,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理论依据及探索实践这两个方面对如何发展学生智慧问题进行探讨。
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要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促使其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考虑到教学的起点是“1/2”的认识,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生活中的一半。有的用画图的方法,一圆分成两半;有的学生用三点水表示姓江的一半;有的学生画了一个桃子,一把刀切成两半。这时教师出示“1/2”这个分数,告诉学生所有这些都可以用1/2来表示,这就是生活中的一半,你们心目中的一半。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孩子们已理解了什么是1/3、1/4……但在表示上老师并没有强求学生一定要用分数来表示,有的学生还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这时老师出示了1/100,让学生们来表示,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采用分数来表示,但乃有几个学生坚持用他们喜欢的图形来表示,老师没有阻止他们,耐心地等待他们自己的发现。画了一会儿,觉得“画图实在太麻烦”,终于接受了分数。这节课,孩子们对分数的认识是真实的,是自然的,学习数学的动力逐步从“有趣”转向“有意义”,并逐步建立学习数学的'稳定心理定向,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了这一看似抽象却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感受到了数学的美和力量。
2,动手操作,强化应用意识。
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应用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例如,当学生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后,可创设一个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用过的圆柱形饮料瓶、茶叶筒、饼干盒等物体的体积问题。要求体积,必须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高比较好测量,如何测量底面半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展示了各自的智慧:有的直接用直尺量出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再求出半径;有的把圆柱形物体用力往作业纸上一压拿开后,测量出印在本子上圆的直径,再求出半径;有的用小绳围绕圆柱体一周,用尺子量出绳子周长,再求出半径;有的直接在圆柱体上画一点,再把圆柱体在作业本上滚动一周,量出作业本上两点间的距离(也是周长),再求出半径。通过这类实践性活动,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不仅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强化了数学应用意识。
3,通过社会调查,提高应用意识。
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他们走上街头、走进邮政所、派出所,走访叔叔、阿姨,了解发现数学编码的广泛应用性:如号码“122”表示交通事故报警、“12315”表示消费者投诉热线;身份证号码的前面1至6位都是表示出生地,第7到14位表达的信息都是出生日期;邮政编码反映了收件人居住地的相关信息;手机号120到133指联通用户,134到139指移动用户;公交车是按照线路进行编号简单好记;自己学籍号表示的信息等等。学生经过调查实践,内化了现代化社会数字中所蕴含的信息、数学编码的实际应用价值,还切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到了多方位的综合性知识,获得知识层面和智慧层面的“双赢”。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作为数学知识内化的载体,是一个复杂多维的连续递进的过程,需要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其内化的动力,使之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智慧得到发展,涉及的不仅仅是教学方法问题,而且也是数学教学理念的重要改变。
初中生数学小论文篇九
一直以来我国数学教学中忽视数学的应用,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不注重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忽视数学的实用价值;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针对这些问题,新《标准》中不仅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更加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那么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这一精神呢,笔者依据自己的工作实践,总结了一些方法,希望得到同行的指证。
一、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
数学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数学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其不容忽视的作用被人们所认同。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也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学知识应用的具体的事例,并相互交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的资料并介绍给学生,例如在教学中我适时的给学生介绍这样一些利用数学方法处理社会科学中的问题的事例。如近代的约翰古奥特于1662年发表了人口学中的第一张死亡率表,这是数学中统计方法在社会科学中的首次成功的应用;在有关人类社会的研究中,数学也发挥着它巨大的作用,如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堂弟,优生学奠基人弗高尔顿曾利用数学中的概率、统计学等相关的理论,研究出了身高与遗传的关系;在人类的艺术创作中,数学也有它的作用,例如对于艺术作品中人们津津乐道的“黄金分割比例”,而“黄金分割”则是数学在艺术中的重大应用;在国防科技中我们也能见到数学的应用,如军事的密电码等。
二、联系实际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从实际生活中引入新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一定的生活背景为基础引入新知识,能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中应灵活的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来展开数学,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类比、猜想、发现、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同时,对数学的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数学应用的意识,还必须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通过丰富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用四边形拼地板”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自己家中的地板是什么图形拼成的,并且准备各种正多边形在课堂上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拼图,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拼的图形种类最多,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哪些正多边形能够拼地板,它们有什么特征?结果这样的课上下来,个别平时不爱学数学的学生在小组里也是兴趣十足,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拼图成果,最后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学生轻松的得到:“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几个多边形的内角加起来能组成一个周角时,就能拼成一个平面图形”这一结论。
三、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和机会。
我们常见到的数学概念、性质、公式、法则等基本上舍弃了生活中的原型,已变成了抽象程度很高的数学形式,在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接受、理解,我们应将其转变为教育形态,亦即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形象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容易接受有关知识,并渗透数学应用的意识。例如在引入函数的概念时,我们不妨提出如下事实:有“省内通”和“神州行”两种手机片,“省内通”月租27元,每分钟通话0.2元;“神州行”免收月租,每分钟通话费0.6元,请问使用哪种手机更划算一些呢?显然这是一道通话时间与通话费用之间的一个函数问题。有这样的生活问题吸引学生,学生怎能不主动去学习?怎能学不好函数问题?诸如此类的生活实例是很多的,它们都是数学教学中丰富的组成部分。如果能在数学教材中添加更多的生活化材料,如果教师的课堂上有更多的实践内容,不仅学生能乐于学数学,而且能主动自学数学。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去亲身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发掘有价值的生活资源作为课堂练习或学生的课外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让学生到市场为家里购买商品,来解决商品销售问题中的进价、利润、利润率等问题。又如,让学生了解居住环境的绿化情况,由调查的数据来计算一些常见树木的成活率。无论哪种实践调查活动,都要学生从事物中明确所研究问题需要的因素、如何获得这些因素的相关信息,然后才能去具体寻找这些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和处理,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建议。学生得出基本结论或建议后,还可以继续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实施,初中数学教师应树立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思想,转变数学教学观念,努力改革教学方法,培养自身较强的应用意识,积极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应用能力。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要渗透应用思想,使课堂少一些枯燥的纯数学问题,多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孔凡哲.数学课程论与数学课程教材改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史炳星.数学应用与数学新课程[j].数学通报,(5).
初中生数学小论文篇十
小学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对儿童获取教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让儿童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儿童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社会和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教学技能。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良好情感和意识尤为重要。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一点认识。
一、创设情境。
在情境的活动中培养儿童对数学的情感意识。儿童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是从生活实例开始的,让儿童在情境中感知数学知识,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儿童对数学的情感意识。首先,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儿童感觉亲切的情境。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就是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使儿童对数学知识感觉亲切可信,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另外,选择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创设激发儿童兴趣的情境。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最容易产生兴趣,如果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还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就不但能激发兴趣,而且能增强儿童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应用题时,设计一次“我一个月的生活费是多少”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儿童回家了解一下一个月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
二、培养数感。
所谓数感,就是儿童对数的大小、多少、计数原则中进行位值和位置值的.感悟,感悟的强弱决定数感的高低。儿童的数感程度直接关系数学意识的强弱。因此,对儿童数感的培养是对儿童的数学意识的培养。
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根据儿童的这种学习特点,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从儿童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儿童数全班有几个小组,每组里有几个不朋友:每组里有几个男同学,有几个女同学;哪组小朋友人数多,哪组小朋友人数少;数出的数中哪个数大,哪个数小等等。这些都是儿童熟悉的日常生活的数学问题。让儿童体会到日常生活需要数学,让儿童感悟这些数有大小、多少,一个数可以分成两部分(整十部分和单个的部分),两部分数还可以组合成一个数等等教学现象。这种数学思维的建立就是数学意识的初步培养。
例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出一个让儿童数100根的小棒,看谁数得又快又好的活动。数的结果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逐一地数;分组数;数出10根捆一捆,再10根10根地数,数出100根,数完以后老师再提出,通过今天的数数你发现什么?数感强的学生会说出:我发现10根10根地数比一根一根地数快一些,还不容易出错。教师应紧紧地抓住学生的这种对计数原则中的位置值的感悟,进行发掘与整理。老师接着问为什么10根10根地数不容易出错?待学生讨论后再接着说,在数数的时候我们给满10根的数找一个位置,让数满10根的数都放在这个位置上。现在我们给这个位置取个名——十位。儿童从逐一的计数到分群(分组)计数是对数的认识的飞跃,是对计数原则中的位置的初步体会,是对儿童的关于数的意识的发展。
数学教学中,注意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建立和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悟,这种感悟就是儿童的数感。当儿童再重新回到现实中,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时,当出现数和量时,儿童就会从建立的数感中立即作出数有大小、多少;量有相差、部总、倍比等等思维模式的反映,同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数学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模式和数学思维方法就是数感和数学意识在儿童学习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体现。
三、重视实践。
在数学教学中,一说到应用,我们的脑子里就立刻反映上“应用题”。看到具体的应用题时马上就反应用什么“数量关系”去解答。这也是一种数学的应用意识,但这种数学意识是建立在必须有编拟好的应用题的基础上的,不是来自于对现实生活中的信息的处理的基础上建构的。这样应用数学知识的结果,要让儿童真正做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是很困难的。要克服这种倾向,必须让儿童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在解决现实生活数学问题的实践中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能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儿童从周围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儿童学好数学的信心。
初中生数学小论文篇十一
每一门学科通常都有新授课、练习课和复习课,数学学科也不例外。针对不同的课时要求,运用不同的变式教学。通常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多的是“概念”和“习题”的变式。新授课对于学生而言,需要接受新的概念,一个新的概念产生,如何能够让学生快速准确的掌握?这就需要老师结合学生对新的概念的实际掌握情况,在不改变概念本质的情况下,通过变换概念条件以达到本节授课的目的。习题的变式通常在习题课上进行。以本章节的主要学习内容为主线,适当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复习课上的变式就需要我们横向和纵向贯穿,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2.适用性。
原则在数学课堂进行变式教学时,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当前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调整。难易程度要掌握到恰到好处。变得过于简单,对学生而言是重复学习,不能达到变式的效果。变得太难,又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适得其反。这个尺寸如何拿捏,对授课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是一种考验。
3.学生参与。
所有的变式教学不能由老师一个人来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学生也参与到“变”的过程中来。这样的好处是:一方面,老师一个人的思维毕竟有限,变题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一味地让老师变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学生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也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所要学的知识。
初中生数学小论文篇十二
宅最初源于日本电视剧《萤之光》,传入中国后它象征了一种新文化的开始,不再是那个简单的宅,而是人们对自我世界提升,净化的方式。
现代都市白领无时无刻不过着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职业竞争,商业勾心斗角,社会冷暖让他们倍感压力,他们中的许多人开始出现愤世嫉俗的思想,对逝去的怀念、对现实的失望、对未来的憧憬使他们更加钟情于孤独与寂静的生活。如今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的互联网信息时代很好的符合了这样的宅文化,可以帮助白领们宅出自己的特点,宅出自己所希望的生活,宅出自己的未来。
宅并不是单纯的纯宅,俗称蹲在家,这样的宅是不健康的,是对人对事有抵触心理的行为:宅也不是虚无宅,不同于纯宅,虚无宅属于在社会生活上没有朋友,不了解社会交际重要性更不了解自己,没有上进心,没有目标,无工作的病宅。正确的宅很好的避开了前两个宅的误区,它在宅人有工作,有目标,有理想的基础上独自一人生活工作,这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自我寻找,自我发现的方式。
古往今来,“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如今当三分天下“的诸葛亮都是经典宅男。陶渊明看清了官场狡诈,勾心斗角,对自己踏入仕途的醒悟与悔恨,晚年他依然辞去官职,奔向隐居的田园生活,尽享“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宅日子。不同于陶渊明,诸葛亮先宅后出,出道前十余年,诸葛亮在茅庐中饱读诗书,纵观天下,深谙兵法,未出茅庐便得出三分天下的结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刘备的三顾茅庐,使诸葛亮找到明主,厚积薄发,怀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想法辅佐玄德匡扶汉室。小隐隐于市,大隐隐于世。“宅”也是一种隐居,在这充满浮躁之气,争名逐利的社会,“宅”于内心,“宅”于一片净土,不为花花绿绿的欲望所累,“宅”是一种境界。
宅在中庸,便能登峰造极:宅在极致,便可玉石俱焚。宅贵于度,宅贵于精,子曰:过犹不及。宅也是这个道理,适合的宅可以修身养性,提升自我境界,相反过度的宅便使自己渐渐脱离了社会,成为没血没肉的机器人。没有生活追求,是轻佻的,是可怕的:宅出平静,宅出安逸,宅出技术,人宅心不宅,始终准备拥抱社会。一朝宅在家,只为明天更好一飞冲天:一朝宅在家,只为舞动人生奇迹:一朝宅在家,只为寻找一片心灵净土。
许多人问我:“想宅么?”实话实说,我还没有准备好,敢宅是勇气,宅好才是真本领,我显然并不够格去宅好,毕竟我涉世未深,毕竟我经验尚浅,我从未着急,我努力把握现在,如果将来有机会,有能力我定会好好宅它一把。
一时之宅,闭关蓄力,出宅之时,厚积薄发,演绎精彩人生。
初中生数学小论文篇十三
镜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它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我们每一个人的外表特点,不管男女老少,不论漂亮与否,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它都能真实地呈现出我们每个人的缺点或优点。我们经常在出门上学、参加集会之前都需要它提醒自己如何以最佳的形象来给外面的世界增添精彩的风景。男同学对镜整整衣冠,女同学少不了对镜略施粉黛。“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木兰辞》中的两句诗,通过简明精炼的语言,描述了木兰从戎数载后重还女儿身时的那种激动、羞涩而又自信的心情。这其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一个道具就是“镜子”,通过它把木兰当时的动作和心理映射得淋漓尽致。所以,镜子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是不可缺少的。而除了能反映我们直观形象的镜子之外,还有另一种“镜子”,那就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进步过程中所不能缺少的那种能够折射出我们行为美与丑的“镜子”。
人们常说要“以史为鉴”,“鉴”在古汉语中的意思就是镜子。
对中国的`历史,我们不仅要对历史事件进行认真地学习,当然也需要进行认真地思考,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去思索历史,探求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中寻找成败与得失,大而言之以史“鉴”国家,小而言之以史“鉴”自己。由此看来,这个“史”不单单只是历史,还包括在成长中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肯定都有过成功,也遇到过挫折。我们应及时地进行总结和思考,并时时用这面“镜子”照照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我们还要学会“以人为镜”。唐朝重臣魏徵去世以后,唐太宗李世民大哭“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可见人这面“镜子”的重要。我们学生也应该以那些学习成绩好、思想品德好、人生目标正确的青年为榜样,以他们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当自己虚度年华的时候,看看他们在做什么;当自己被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所吸引而荒废学业的时候,了解一下他们在干什么。我们同样要以那些不思进取、安逸享乐的青年人为警示,时刻来警醒自己哪些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哪些是我们应该摒弃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我们还应知道,我们的行为和举止也同样是折射我们自身休养和素质的一面“镜子”。别人也会通过我们的行为举止来审视我们的内在涵养。因此,我们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培养自己良好的文明习惯,时刻检查自己的行为,不断加强人格修养,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生数学小论文篇十四
希望源于失望,奋起始于忧患,正如一位诗人所说:“有感受的人一定消化好,有紧迫感受的人一定效率高,有危机感的人一定进步快。
日子总是像指尖渡过的细沙,在不轻易间悄然滑落了许多许多。那些往日的忧愁和悲伤,在似水流年的荡涤下,随波轻轻的逝去,而留下的欢笑和笑脸,就在“希望与失望”中徘徊,在它们深处历久弥新。
经过了许多个来来回回的人生旅程,走过了许许多多年的风雨,走过了无数失望,经过了无数希望但又有失望,我终于明白:‘一次无奈的哭泣,便函是失望的所有沧桑,一次小小的挫折,便函是希望的'所有彷徨。
七年级我学了这样一篇诗歌,他的名字叫《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想看到大海不能只翻过一座山,而是要翻过无数座山。有时候我也会怀着隐秘的相望,爬上那一座座山,去寻找大海,但最后总是徒劳,妈妈告诉我那是因为我还没长大。
五年级我学过这样一篇文章《生死攸关的烛光》他就告诉我们眼看就没有生的希望时,一盏灯又给老人的生的希望。
老师曾这样说过:面对失望,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别在黑暗中落泪。向前看,不要回头,希望就在前方,只要你勇敢抬起头,就会发现,分数的阴霾不过是短暂的雨季。向前看,还有一片明亮的天,不会使人感到彷徨。”这句话一直是我受益匪浅。
面对失望要努力进取,就算只有一点光明,一线希望,他也可能是成功的开始。生命的潮汐、海洋并不像碧波涟漪的西子湖,随着时间的流动,他是而平静如镜,时而巨浪冲天,人们经历了更多的失望迎到更多的希望,往往会更加坚强。
柔和的阳光斜挂在苍松翠柏不凋的枝叶上,显得那么安静肃穆,绿色的草坪和白色的水泥道冒然而上,脚步是那么轻起轻落,大家的心中却是那么的激动与思绪波涌。
因为我相信,不!是大家相信,每个人都在希望与失望之间徘徊不定过,不是吗?
初中生数学小论文篇十五
当我小的时候,比如说上幼儿园或学前班的时候,如果有人问我长大后想干什么,我可能会毫不犹豫的回答一个职业,一个高尚的职业,就如同各位回答的一样:科学家,哪不是我喜欢的或是我有多么浓厚的兴趣,只因为一个原因:老师教的!
或许这样说有点冤枉老师,不应是老师教的,而是教材或者说学校教的。整天,我们接受的是“居里夫人”从什么东西中提出了什么东西,她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得出的结论是,她多伟大啊,爱因斯坦怎么怎么样,又多么伟大啊,如果哪天后人们也加一句:我多伟大,他……,一个做白日梦的被禁锢了思想的白痴又也现在了中国的大地上。
于是,我们幼小的心灵上便有了一个崇敬“家”的想法,于是人人的做梦,想当一个什么“家”之类的,因为在如此幼小的心灵中,绝不会有人去想这样一个问题“谁来扫大街”。
尽管随着时间的飞逝,哪一切的想法都已烟消云散,但是在潜移默化下等会鄙视劳动人民,喜欢上等人物,都奢望治人而非治于人,又在家长的督促下学会了竞争,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应该出现的出现了,嫉妒好于自已的,鄙弃比自已差的,或许这一切都在暗中,但绝不能否认一切的存在。
于是学生们就如同一帆船,无向的航行在茫茫大海上,固然身旁有美丽的马尔代夫群岛,但家长却说哪里有度洋海,也有浪漫的夏威夏威夷海滩,而学校却说那儿有火山爆发,并且他们还吹动我们的帆,拨动我们的罗盘,让我们冲向可怕的百摹大三角。
于是,我们向哪里冲去,
这或许就是学习,老师们的授课,学生的学习,已达到一个共识,就是我们的共同目标,归根到底,就是懂得怎么做题,现在已不是为学习而做题,而是为考试而学习了,尽管哪位骂得直跺脚,但这一切依旧如此,谁让哪位领袖说得好,人多好办事呢,人一多,就这样了。
冲过了百摹大,不远处,就是哥伦布发现的美洲大陆了。
初中生数学小论文篇十六
蝴蝶破茧而出,一些痛苦幻化为空中动人的舞姿;彩虹划过天际,电闪雷鸣后带来的是一片湛蓝的天空;雄鹰搏击长空,抛弃所有的忧愁与烦恼,只为心中那自由而美丽的梦。是挫折,造就了蝶的美丽;是挫折,编织出了虹的七彩,是挫折,激励着雄鹰振翅高飞。
人生中的挫折如同酸甜苦辣咸一样,是生活的调味品,没有它,我们的人生将会像一杯白开水一样,没有滋味,没有色彩。挫折更像是一个没有路标的十字路口,需要我们停下匆匆的脚步,静静地思索,细细地品味。待我们重整旗鼓,准备好再次出发时,再重新踏上我们的旅途。
穿越时空,我看到一个个孤独的身影。是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苏东坡吗?与挫折抗争,挥洒着他“大江东去”的豪情。是那个在唱“凄凄惨惨戚戚”的奇异女子吗?国破之凄,丧夫之痛,易安却同我们一起感怀春光,感受着她的落日黄花。是那“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杜甫吗?穷困潦倒一生,却在每一次叹息中流露出了对国家的忧愁,对人民的情思。没有长途跋涉的攀登,哪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叹。如果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创伤与痛苦,怎能感受到今天生活的美好。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能懂得人生的意义,只有经受过痛苦的人,才能收获金色的希望。
面对挫折,也许我们缺少的只是一颗执着的心,多一份坚持,多一点信念,迷雾的后面定是一片艳阳天。不要再自欺欺人地把自己的软弱当作是坚强,更不要再为自己的胆怯寻找什么借口。挥洒自己的汗水,把这片原本贫瘠的土地变得肥沃,看它慢慢从沙漠变成绿洲,最后收获那累累的果实。我相信,只要我们敢于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就不会有失败的人生。
看看那斗霜的菊,傲雪的梅,高山上的雪莲,是什么让他们绽放醉人的风景,是挫折!是蝶,就要承受破茧的痛苦,是虹,就要经历暴风骤雨的考验,是雄鹰,就要经得起无数次跌落的失败。我们,走在人生这条充满未知数的路上,披荆斩棘,愈挫愈勇!
初中生数学小论文篇十七
一考生守住道德底线议论文。
当“生”与“义”不能得兼,当爱情的获得须以自由作为代价,当金钱的浪
潮撞击着道德的堤岸,当龌龊的“伟大”遭遇高尚的“平凡”,我们将做出怎样的抉择?
也许我们会迷茫会徘徊,但我坚信: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那有别于动物的智慧。因为有智慧,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有智慧,我们终将确立并守住心中的底线。
诗仙李白,对“出仕”有着强烈的渴望,希望凭借自己的绝世才情,真真正正地为百姓做些实事。但当唐王朝打着“惜才”的幌子终于接受了他,却要他去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艳诗时,他迷惘了:难道我要的就是这些?终于,他选择了离开,选择了继续他那于青崖放白鹿,于轩辕台观雪的生活。官爵地位,无法突破他心中处世的底线。
文天祥,著名爱国诗人。面对高官厚禄和刑场殉国两者间的选择,他坚定地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他的答案,掷地有声。死亡,都无法穿越他心中那忠诚的底线。
20xx年,三个小伙子远赴异国打工,他们可以无怨地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他们可以承受异乡思亲的煎熬,他们可以忍受病痛对身体的折磨;然而面对日本工头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极尽侮辱的谩骂,他们坚定地对他说“不”,并不顾公司的加薪挽留毅然回国。多好的年轻人啊!的确,金钱,无法突破他们心中尊严的底线。
105岁的南京寿星钱道康,当被某保健品厂商邀请去做广告并承诺给予高额酬金时这样回答:“我不去。我从来没吃过保健品,不能说假话骗人。”多么朴素的语言啊!老人的生活并不富裕,住在一间只有二十多平方米的简陋小屋内,但是善良的本心,却告诉他决不能接受这邀请。贫困的生活,动摇不了老人心中诚信的底线。
心中的底线,就是那摆脱迷雾的翅膀,就是那照亮前路的阳光。坚守心中的底线,我们将做出无悔的选择。
【点评】并列式的结构,形式较为灵活自由,便于广泛选择材料。有一定的跳跃性,可以节省篇幅,将笔力集中在话题上。本文选择四个事例,或是历史人物,坚守底线,青史留名;或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用自己的行为给我们大家树立了一座丰碑。作者也比较注意角度的变化,分别从面对“官爵地位、死亡、金钱、贫困的生活”的人物中选择典型,挖掘他们坚守底线的行为表现。联系话题紧密,分析简洁,修辞手法运用较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