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论文分析(通用18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和经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学习成果。总结中应该包含对自己的评价和对未来发展的规划。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旅游论文分析篇一
摘要:本文在对企业工商管理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我国企业目前的工商管理现状进行了详尽的解读。
总体来说,眼下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普遍存在着各种问题,这就导致企业适应市场大环境波动的能力并不算强,企业工商管理的目标设立的并不明确,企业工商管理与国际接轨的意识薄弱,企业转型困难。
这些问题会对企业本身的未来发展以及成就产生很大的影响,而找到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因素并且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决定着我国企业在工商管理方面的发展趋势。
因此,笔者认为工商管理早晚会成为我国企业经营的核心部分,模糊经营管理的管理方式发展十分迅速,企业价值逐渐多元化,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与国际接轨的好处早已不言而喻。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现状;趋势。
旅游论文分析篇二
在计算机技术快速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全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企业的成长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一方面,企业成长的需要促进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发展;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与时俱进又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就我国目前而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企业的各个层面都有所应用,其中,尤以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居多。计算机技术由于其低成本、高准确率以及稳定的操作系统等优势正逐渐渗透到各个企业的管理工作中。
1计算机技术概述。
尽管目前计算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发展,但是,我们仍然必须保证现在以及将来其发展速度都必須紧跟甚至超过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速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高效应用。同时,各个企业也应结合自身实际发展需求,采取不同的计算机技术,将优化计算机技术理念运用于企业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以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具体来说,引进高端大型计算机进行相对复杂的大数据处理和分析,而采用低端小型计算机进行相对简单的微数据收集和整理。这样不仅能有效节约使用成本,还能充分发挥不同类型计算机的实际价值。
旅游论文分析篇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种科技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而旅游行业中智慧的旅游的应用,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便捷的旅游方式,还有效促进了旅游企业的发展。智慧的旅游的发展对于旅游管理工作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其管理模式逐渐完善,本文对智慧的旅游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做了简单的分析,从而对智慧的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一、旅游行业中智慧的旅游发展的现状。
智慧的旅游是指人们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等各种便携式设备应用,从中获取旅游相关的信息资源,以及对景区文化内容的了解。智慧的旅游结合信息技术对游客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同时还有助于整合旅游的信息资源,提高旅游管理的效率,在旅游企业管理中应用智慧的旅游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智慧的旅游城市开发现状。
在旅游行业中,智慧的旅游的发展也就意味着智慧的旅游城市的开发,而智慧的旅游就是通过融入网络信息化技术为游客提供便捷旅游,同时提高他们的旅游体验。我国智慧城市的开发,主要就是通过网络技术将城市各行各业的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展示,这就为城市的智慧化发展提供了平台,其中智慧的旅游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点之一。目前,智慧的旅游城市发展中已经实现了手机扫码购票、点餐以及排队等,很大程度上为游客的旅行提供了便捷服务。
(三)智慧的旅游发展新形势。
智慧的旅游的发展,使我国旅游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模式,为了智慧的旅游在旅游行业中有更好的发展,我国应该对智慧的旅游在旅游企业应用做重点分析,在智慧的旅游的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利用网络技术不断完善智慧的旅游,让智慧的旅游有越来越好的发展。
(一)为旅游产业创新提供技术平台。
智慧的旅游的发展,为旅游产业的创新提供了技术平台。在这个智慧的旅游的平台中,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政府发布的最新政策,还能提供企业的优惠政策以及旅游相关资料等信息,游客可以在平台中体验到更便捷优质的服务。智慧的旅游的平台使旅游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有效的结合,为旅游管理带来了便捷,给游客的旅行带了更好的体验。
(二)能满足游客个性化旅游的需要。
如今,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我国进入了大眾化旅游的时代,在此基础上,大众对旅游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其中自主游客的数量在逐渐增加,他们对于旅游个性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智慧的旅游可以满足游客在旅游中的个性化需要。智慧的旅游的发展,可以从游客自身的需求出发,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旅游路线设计,是游客在旅行中获得优质的旅行服务。
(三)改变了旅游企业的管理方式及组织模式。
智慧的旅游发展为游客提供了更便捷服务的同时,还将实现对传统旅游管理方式的改变,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旅游企业可对旅游信息进行及时的监督和控制,还能有效提高管理的效率。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加强游客和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好的维护旅游的秩序,实现更加科学的旅游管理。智慧的旅游运用了其特殊的技术平台,使电子商务成为旅游企业的核心,构建了新的组织模式。
第一,在专业的智能领域以及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能有效提高自动化办公及管理工作的效率;第二,在高层决策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旅游企业在运行中不断进行自身的完善,并帮助决策者不断提高对旅游产品的服务;第三,在旅游企业综合性业务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了开放性的管理,结合互联网技术,完善旅游企业的管理工作,促进智慧的旅游发展。
1.景区导游电子化。
在旅游企业中,可以通过网络计算机技术结合旅游景区导游,将导游电子化,在通过先进的播音技术,可以在旅游景区播放真人的语音讲解,还可以为游客在便携式设备的软件中提供景区全景图等旅游信息资料,方便游客查询。导游软件的安装,游客可以利用其进行景区位置的定位,查询相关景区的具体情况,对于景区附近的衣食住行都能进行查询,很大程度上为游客提供了便捷。
2.城市信息结合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人们之间信息的传播,如今各旅游城市也结合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城市的信息与网络连接,不仅能及时更新信息资料,还能为游客提供当地的天气情况,交通情况等等信息。将城市的信息结合网络技术,是智慧的旅游在旅游产业中应用的基础,有效的结合可以使城市信息能以最快的速度被游客接收,特别是喜欢自由行的游客,城市信息网络化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帮助。
3.交通的智慧化。
旅游的目的地一般都是游客向往而不太熟悉的地方,那么,在交通上就会有很大不便,因此,便捷智慧的交通软件,成为了许多游客的必备的,它可以为游客提供实时路况的指引,并根据游客不同的需要设计最佳的交通出行方式,让游客不再为迷路的问题而烦恼。智慧化的交通,还可以为旅游者提供预订车辆、停车位等服务功能,交通智慧化是智慧的旅游中必不可少的。
(三)旅游企业服务观念的改变。
旅游产业可以和游客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并为游客建立相应的信息档案,把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形成客户数据库和反馈意见数据库,这将有利于旅游企业挖掘有用的潜在信息。
四、结语。
人们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旅游行业的发展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智慧的旅游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我们了解到,智慧的旅游的发展改变的不仅仅只是旅游企业的发展,它对于我国的旅游城市以及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都带了不可小觑的力量。游客和旅游企业之间的交流信息,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来说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它影响着整个旅游行业的营销模式,因此,注重智慧的旅游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对整个旅游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旅游论文分析篇四
摘要: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经济与环境的支持,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而且兼具文化性,可以说其是一种具有极强综合性的行业。民间艺术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民间艺术资源是独特的,同时,也是经过人类长期实践所传承下来的精华。民间艺术资源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从某种角度来讲,民间艺术能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与支持,同时推动旅游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将民间艺术与旅游业进行有机融合,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旅游商品类型,而且还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广泛传播,进而为民间艺术的传承事业做出贡献。可以说,借助民间艺术来传扬旅游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间艺术;旅游资源;旅游相互促进。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因此民间艺术资源非常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将民间艺术与旅游业进行有机融合,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旅游商品类型,而且还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广泛传播。因此,社会各界对民间艺术与旅游业的结合非常重视,并不断涌现出相关的研究著述。就当前而言,针对于民间艺术与旅游业融合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两者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等方面。但从实际来看,民间艺术与旅游业的融合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此实践中,存在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问题,仅仅对两者进行表面形式的探讨显然欠缺深度,因此,应对两者融合的规律进行综合归纳,了解两者融合的内在规律,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基于此,下面进行深入探讨。民间艺术是重要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艺术中的瑰宝,它与现代社会文化、现代社会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发展民间艺术,对于发展民间艺术、对于发展社会经济,尤其是对于旅游事业,繁荣旅游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间艺术与旅游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者的协调发展,能够促进民间艺术和旅游事业的双向繁荣,能够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明显提升,物质生活富足,因此由以往的物质需要逐渐转变为注重精神上的享受。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旅游释放生活压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而民间艺术凭借其独特魅力,受到人们的追捧与喜爱,并为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魅力。下面,笔者针对民间艺术在旅游业中发挥的作用进行详细阐述。民间艺术一词是由民间艺术拼组而成。民间,往往被解释为农民、牧民和手工艺者眼光探索下的客观世界,穷乡僻壤里未经教化的、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平民劳动者及人情世态。因此,民间艺术的风味和特点,往往雅拙,天真或鲁莽、辛辣,并受当地习俗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而这种特色一旦传播开来,必将给人一种极大的猎奇性和观赏性。
艺术在文学中的本意是“种植”,一种简单复制的商品,比如原先含有手工操作或技艺之意,也就是说,把上述的民意艺术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看作是一种过程,一种记忆的话,这种活动也就升华成了一种艺术给人以美感,旅游文化其实也是如此,人们之所以远道千里,慕名而来,是因为唯到此处可以看到使自己新奇的景色,可以看到与自己日夜栖息的家居风格别异的美境。然而并不是每一地、每一处都能构成旅游胜景,也并非每一个村舍都可以成为人们向往的山庄,只有当自然的钟灵奇秀和历史人文的沉淀,带给人一种美感时,人们才会向往它、追求它,这种自然和人文同样是一种艺术,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地方特色和艺术是民间艺术与旅游文化的两个基本的共同之处,这就使两者之间有了相互发展、相互依存的基点。几乎每个外出旅游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体会,那就是当我们游览于一方景地时,都想购买一些当地一些有特色的商品,以永葆纪念。应该说,一个地方的民间艺术是这个地区人们共同审美的心里反映,它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地方特色。地方特色在民间艺术中应该是至关重要的灵魂,只是近些年来,这种灵魂在商品化的大潮中,一些工艺品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失去了它本身的艺术价值,成为一种简单复制的商品,比如原先流行于四川成都一带的双轮纸风车,不到一年时间,已经流行到陕西、河南一带,不到两年的时间,在江苏、徐州、连云港、南京、苏州一带辗转开来。试想既然许多地方都有了同样的东西,何必一定要劳神跑到这儿来看呢?把民艺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同样也是促进民艺与旅游双向繁荣的一个重要举措。像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搞个小型的陈列馆,搞个工艺美术售品部,将代表本地区的民间艺术品陈列起来。老的、新的、传统的、现代的,通过这个小型陈列馆,我们大可以了解到这个地方特有的民俗风情,小可以窥视到这儿人们的生活起居,这本身就是一处极有地方风味的风景,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也就成了一部分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值得一提的是,要把本地的民间艺术变成一种旅游资源,不管办陈列馆也好、办售品部也好,首先应该搞好普查,这就需要我们文化工作者付出艰辛的劳动。日本老一辈的民艺家外村吉之介,曾在一本书中介绍我国江南一件木制的水舀子,他认为是最合理的吸水工具,不但符合人体工学原理,便用轻便,而且会在使用中产生无穷乐趣,还有日本的秋风芳夫教授,他主要研究日本的“木文化”,他说这些工具技术在日本掌握的人已经不多,快要失传了,但是它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智慧,体现着工业设计的原理。在这一点上,很值得我们借鉴。其次应搞好宣传。只有宣传出去,才能为众人所知,才能为社会锁承认,也最终才有可能变成一种可以利用的旅游资源,这同样需要文化工作者的努力及有关部门和广大民众的群策群力。这种宣传的最佳效果是让这些民间艺术成为本地的某种标志,在这种标志的呼唤下,能引起人们对于这种标志的自豪感和美感,引起旅游者对这种标志的认识和向往,及至此时,它就可以完全转化为一种旅游资源了。从另一层含义上说,这就是民艺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色发挥出来,经过系统的.整理,展出后它就会转化成为一种旅游资源。我们高密,是闻名中外的“民间艺术之乡”。剪纸、扑灰年画、泥塑为高密的民间艺术“三绝”。为了让高密人民更深刻的了解自己的优良传统文化,让外面的世界更好的认识高密,政府和广大文化工作者共同努力,建造了高密民间艺术馆,既有利地了高密特有的民间艺术,也吸引了众多人们的视线,大力推出高密璀璨的艺术之花。聂家庄泥塑艺人名传千里,剪纸艺人更是家喻户晓,他们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使者,走出国门,把精湛的剪纸技艺展现在世人面前,引得无数观众“竞折腰”。一时间,高密民艺再度名声鹤起,许多人更是慕名前来高密,一睹高密民间艺术之乡的风采。
值得一提的是一旦旅游业把民间艺术纳入自己的试点和运作范围后,我们应特别注意的一点,那就是“商品化”带来的污染。“商品化”的污染在于牟利心切,出现了内容、题材上的丑陋和制造的精糙及相互模仿诸现象。所谓“精化”和“糟粕”共存“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民众的淳朴勤劳和富于同情心的优良品质可以在民间艺术中表现出来。同样,部分民众的自私、保守、愚昧也可以在民间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所宣扬的民间艺术应该是能显示民族的智慧,是健康、有生命力的审美情调的体现。总之,民间艺术和旅游是相互独立的体系,但在某种条件下,有时可以相互统一,相互服务的。在这种服务中,有一个前提应该坚持,那就是健康和特色。谁也不应该为迎合谁而扭曲一些东西,否则,只会昙花一现,而失去永久的芬芳。坚持了这个前提,我相信在有关部门的默契配合下,伴着国民素质的提高,让民族的变为世界的,让世界的滋养民族的,中国的民间艺术和旅游事业必将出现一个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民间艺术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民间艺术是民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创造,是民众生存生活的依托,并记载着民间观念、情感、明确意识和潜意识的传承。除在艺术上营造美感外,在旅游活动中,也发挥独有功效。所以说民间艺术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1]严兆洋.民间艺术旅游商品化与品牌的构建[j].大众文艺,2016(18):96.
旅游论文分析篇五
[摘要]本文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文化旅游标示英译现状,对其在英译现状、英译原则、英译研究策略和有待创新之处四方面进行了对策分析,旨在分析解决问题,提升文化旅游的英译质量,以规范的语言、融入的文化体现“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语言魅力、展现城市标示语的体系规范。
[关键词]“一带一路”;旅游标示;对策分析;英译原则。
甘肃旅游资源丰富,借国家“一带一路”的重大决策需要,甘肃省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城市引领自己的特色旅游资源“走出去”。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一站,甘肃省充分发挥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借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来推动丝路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标识语是向外国旅行者以书面语的形式进行提示、解释、告之、或警示的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一般出现在旅游场所景区景点的中文标识之后,甘肃境内的文化旅游标示沿“一带一路”突出丝路文化,主要以英美游客为主要传播对象的英语标示作为汉语标示的辅助。英语标示语起到向英美游客传播中华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作用,同时减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语言障碍,帮助外国游客在有限的旅游时间里获取所需的景区信息。
一、甘肃旅游标示语的分布和分类。
甘肃文化旅游标示语涉及省内“一带一路”沿线五大主要城市:兰州、天水、武威、张掖、敦煌。甘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黄金段,根据原省委常委、原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的讲话:兰州作为省会城市体量大、集成性强、吸附力强,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最核心的区域,是重头;天水是源头,是华夏文明发祥地;河西走廊是龙头;敦煌是高度国际化的一个历史文化符号。甘肃旅游标示语涉及六大板块:景区、宾馆、机场、车站、街道、商场,对这六大板块进行标示语英译及对照语料库建设,并根据英美文化差异产出英式、美式两种平行标示语译本是十分必要的。
二、甘肃文化旅游标示沿“一带一路”英译现状。
(一)外宣窗口标示不规范省内作为“窗口”的双语公共标识语存在语言错误、语用失误、文化翻译类型错误和文本翻译类型错误四大方面的问题,其中语言翻译错误又体现在拼写错误、滥用中文拼音和语法错误。兰州作为电影节的主办方,对标语进行英汉双语标示公示,本身是以正面宣传的目的,然而,不仅在城市公示语中、甚至在主流报纸上出现了很多错误的表达,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城市的形象和信誉度、阻碍了对外交流。(二)从跨文化研究的角度入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翻译研究者甚少,从而让甘肃文化旅游魅力打“折扣”文化差异是翻译的最难攻克的关卡。语言是思维的媒介,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语言产出的差异。戴宗显教授认为缺乏专业人士进行相关的翻译工作是出错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标示语有其特殊的结构和表达用语,在国外是由专门的机构和专人来做此项工作的。甘肃为古丝绸之路的重镇,长期积淀了多彩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相对落后的文化开发、文化传播与文化建设深深地制约了甘肃旅游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旅游文化标示和相应的旅游文化产品翻译质量不高、标准不一,影响了文化旅游的对外推广和交流。甘肃的文化“走出去”离不开产出专业的译员解决旅游文化传播所面临的窘境。(三)甘肃“走出去”的文化产品开发译介力度不够,相关翻译机构的成立,为推进甘肃省文化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基础,但更需要辅助项目的支持207月由甘肃省委宣传部批复后成立的对外文化翻译传播机构———甘肃文化翻译中心在兰州城市学院挂牌。甘肃政府牵头,但需要他家之力,共同开展相关子项目的研究,也需要联合其他高校和英美本族语专家一起产出外国游客看得懂、懂的透的优质翻译文本。(四)借国家“一带一路”的重大决策需要甘肃省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城市引领自己的特色旅游资源“走出去”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一站,甘肃省充分发挥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借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来推动丝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文化旅游标示语的英译原则。
(一)译文以目的语英美人士为中心在英译标示语的过程中,译者想要译出符合目的语习惯与期待的译文来,就要时刻谨记作为英美人士的目的语所处的文化社会背景知识。贺学耘()在探讨公示语文本类型的基础上,提出要将读者的文化习惯摆在首位。因此,标示语译文的产出应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内涵。(二)译文力求准确、规范化旅游文本的英译人员应必须透彻理解原文,这是基础,而英译的准确性是翻译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最难实现的。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掌握、对翻译技巧的把握和掌控都会影响着译文的准确性,所以标示语的译者也应不断提高翻译水平,产出优质的译文,必要时邀请英美本族语专家进行检查、共通商讨出准确、规范的译文,从而增强旅游文本的外宣效果。(三)译文力求简洁,明了化中文的`旅游标示语偏爱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来增强文字的感染力,但外国游客的思维习惯是希望在有限的旅游时间中最大的了解景点所传递的信息,由于目的不同,就需要译文旅游景点标示语简洁易懂。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汉语是方块字,所占的标示语空间不大,而英文属于拼音文字,同样的内容译为英文会占据相对多的空间,从而失去汉英双语标识语的平衡感,所以译文简洁、明了可以使标示语显得更加美观。(四)译文在有文化解读需要时应加注释丝路文化体现在甘肃沿线旅游景点的方方面面,中国游客很容易理解背景,而对于不了解中华文化内涵的英美人士来说,标示语译文可以通过加注释的方式,让外国游客加深对甘肃旅游文化的理解,特别是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和社会影响。(五)译文应遵循礼貌原则文化旅游标示的英译应该注意遵循礼貌原则,体现了对标示语受众的尊重和平等,还包含了跨文化交际的内容。中文的标示多指令性,而如果英译中不注重礼貌很可能会有损受众的尊严,从而降低了英文标示语的交际功能。因而,针对外国人进行公示语的英译时,应该遵循礼貌原则,使标示语所发出的禁止、限制、指示等内容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展现中华礼仪之邦的精神面貌。
四、研究的主要观点。
第一,旅游文化标示翻译的标准体系需确立,筛选总结出能够真正适用于省情和文化特征的标准,开展对外译介工作。第二,旅游文化标示翻译语料库的分类建设。甘肃省内“一带一路”沿线五大主要城市:兰州、天水、武威、张掖、敦煌,标示语翻译涉及的六大板块:景区、宾馆、机场、车站、街道和商场进行英汉对照英式、美式对照的平行语料库建设。第三,提出合理可行的方法建议必须在结合英译实例的基础上对文化旅游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产出规范的语言和符合英语表达的标示语译文。“一带一路”沿线下甘肃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播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冰山一角,隐藏在下的是丝路重镇的文明瑰宝,而译者的作用就是在文化旅游英译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策略和翻译原则,努力提升英译标示语在中英两种语言的有效传播,从而到达两种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共通。
五、研究有待创新之处。
首先,甘肃文化旅游标示语料库建设对标示语进行“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英译,对省内“一带一路”沿线五大城市六大板块的语料库建设,将会对规范省内标示语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通过对文化旅游标示语的规范、正确的翻译,应用语言经济学的途径唤起各种潜在的旅游兴趣和需求,以便有效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达到助推省内经济增长的目的。最后,“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文化旅游公示语翻译有利于增强旅游产业的对外传播功能,提升甘肃文化软实力,人文环境建设和对外交流水平。
旅游论文分析篇六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辉煌璀璨的篇章,在《神农本草》中有着明确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当时的茶叶主要是作为一种能够治病解毒的药材,而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茶文化逐渐形成,并且深入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从目前来看,茶与茶文化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物质与精神财富,同时也为一些与茶相关的环境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茶文化概述。
我国的茶文化最早形成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其发展和成熟则是在晋唐以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辉煌璀璨的文化体系,并且在“茶之路”的传播下,对世界各国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韩国的“茶礼”、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等。与上述国家的茶文化相比,中国的茶文化更具深度,实现了核心文化内容与表象文化形式的高度统一。茶文化根植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思想的精华,并且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由单纯的物质文化上升到精神文化的范畴。在社会发展的带动下,人们对于茶的认识也有了新的变化,由传统的药用、解酒、养生等功用性逐渐发展到精神文明方面,能够带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享受。
2茶文化元素的精神意蕴与美学意义。
在我国,茶文化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人们的精神品质也有着一定的影响。相关学者认为,中国人的性格像茶,无论自身所处的环境如何,在看待世界时总是能够保持一个清醒理智的态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助相依,共同进步。虽然茶文化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思想的精华,不过其主要是儒家的中庸思想为提携,表现出一种和谐和平静[2]。在生活中,中国人注重的是秩序,关心邻里关系,注重相助相依;在发展中,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向大自然有限度地索取,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发展。儒家将对立与相容的思想引导到茶文化中,主张在饮茶过程中,创造和谐的氛围,加强思想的沟通,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同时,通过审视己身,能够看清自己,加强相互理解。同时,在茶文化中,到处都洋溢着和谐精神。例如,在苏汉臣的《百子图》中,一群娃娃一边嬉戏玩乐,一边品茶,呈现出一派和谐共处的情形。而从自然层面分析,饮茶的环境需要协和自然,其相应的技艺与程式需要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与饮茶人的性格相符。例如,对追求高深佛法的僧人而言,青灯古刹中,独自品味茶的苦寂;于追求高尚艺术的文人,琴台书房里,品味茶的雅韵;于追求生计的农民,田间村寨下,共同品尝茶的乐趣。茶文化元素可以说是深入到了我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与茶相关的文化设计中,茶文化元素有着非常显著的美学意义。当前,我国的茶馆、茶文化主题公园等涉及茶文化的环境设计多种多样,其中不乏设计精巧,蕴含丰富茶文化内涵的作品。但是从整体来看,设计水平偏低,设计样式存在着千篇一律的情况,缺乏新意,没有能够体现茶文化深层次的内涵。茶文化元素作为连接茶文化与环境设计的纽带,在涉茶环境的设计中有着非常突出的作用,一是能够扩大环境的视觉识别性与茶文化识别性,拉近茶文化、茶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建立起良好的品牌权威性与影响力;二是能够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影响着环境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三是具有美化与教育功能。在茶馆环境设计中,精巧的茶文化元素能够体现其文化特色,体现其内在品质,反应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同时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最终实现方便消费者休闲和娱乐的目的。
3茶文化在当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3.1“形”的提取与衍生。
在茶文化中,“形”主要是指茶文化元素所表现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特征。对于环境设计而言,形的提取可以模仿传统的茶具等,同时利用图形、文字等方式,对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表现,辅以具有历史感的色彩,能够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形的提取,并非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应该立足传统符号造型,从时代发展的审美需求出发,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将传统的茶文化元素与现代美学观念有机结合起来,将茶文化元素通过变异、错位、重组等方式,进行提炼和衍生,确保其能够充满现代特色,符合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也可以将一些传统的造型构成方法和表现形式应用到当代环境设计中,对设计人员的理念进行表达,对民族个性进行彰显。当前在形的提取与衍生方面,有着许多优秀的例子。其中,对传统茶具的提炼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在涉茶环境设计中,借鉴传统茶具的形态,从中提炼出具有不同历史时代特色的茶文化元素,并以此为依据,对现代造景中的园林小品、雕塑等进行设计,在对其外观形象传承的同时,也蕴涵着民族文化的意味。应用茶文化元素对环境进行设计时,通常都会通过形的提取,对相关历史文化信息进行传达。形的提取一般都是采用茶画、壁画等图形来实现,也可搭配相关的诗词歌赋,以文字进行说明。不仅如此,还可从这些艺术形式中,提炼出色彩的搭配,提升整体设计效果,使人们从设计中体会到茶文化的历史厚重感。
3.2“意”的沿用与延伸。
自唐代开始,我国的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明确的思想主轴,即始终受到儒家、道家与佛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尽管在时代的变迁以及朝代的更替中,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变化,但其内涵并没改变。正是由于这种执着的追求,才使得“形”逐渐衍生出许多的分支。换言之,意的延伸,催生了形的衍生。例如,在我国江南地区的婚俗中,存在有“三茶礼”。对此礼仪有两种解释:一是从订婚到结婚的三道礼节,即订婚的“下茶礼”,结婚的“定茶礼”以及同房的“合茶礼”;二是指结婚仪式中的三道礼节,即白果、莲子和茶。两种解释都体现出情结不移的意蕴。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中,“意”是人们欣赏和喜爱“形”的关键所在,茶与传统文化精华的交融,更是使茶文化有了更加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具有精神意义的茶文化元素,其背后所代表的“意”同样适用于涉茶环境的设计,能够对设计师的理念进行有效传达。在传统的茶馆、茶楼设计中,人们就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符号的沿用,并以此来表达内在意义,符号的外在形态可以说是内在含义的外化,而元素符号内在的“意”的延伸,使人不禁拍手叫好。例如,在漳州天福茶博物馆门前的雕塑“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中,通过一个老牛带领壮牛拉车,车上满载茶叶的外在形象,体现出了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得环境设计充满一种文化的亲和力。
3.3“神”的把握与承传。
所谓“神”,是指元素符号本身的“形”和“意”所传达出的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在环境设计中,无论是形还是意,都只是一种对传统形式的浅层意念,而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大胆创新,敢于摆脱传统美学的物化表现,进行深层次的探索,领悟元素和符号的传统艺术精髓,结合先进的设计理念,通过兼收并蓄的方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结合,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能够体现我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从而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在我国茶类书法中,对于“神”的把握和承传有着一些成功的尝试。我国的文字符号本身就是一种对自然万物的体现,因其“神”而得其“势”,存在有“大篆奔放,小篆柔婉;隶书典雅,楷书整秀;行书流畅,草书狂野”的说法。茶诗、茶词类书法具有自身独特的神韵,应用于环境设计中,能够体现出装饰美、艺术美和符号美的特点。因此,在许多茶馆、茶楼中,都会悬挂张贴一些茶诗、茶词类书法,利用其艺术感染力,实现诗词歌赋与书法的完美结合,是一种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忘的精神产物,同时也是对“神”的把握与承传。我国的茶文化直接体现在茶道艺术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茶文化元素的视觉形象所体现出的思想内涵,同时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论在任何涉茶环境的设计中,如果失去了茶性和茶道精髓,空有形和意而无神的茶文化元素,只能算是失败的设计。因此,“神”的把握和承传是茶文化元素提炼与应用的关键所在。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华民族传统造型艺术要想在现代设计中得到延伸和发展,就必须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确保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4结语。
总而言之,当代环境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科,对于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设计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对特定的设计任务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必须首先了解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从中汲取养分。在涉茶环境的设计中,设计师必须充分了解茶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精神内涵,把握设计要领,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体现出深层次的艺术美,对中国传统茶文化进行传播和弘扬,推动茶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2]李琼音.茶文化在现代茶馆环境设计中的渗透与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何志丹.茶文化的符号学解读及其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d].湖南农业大学,2009.
[4]张文莲.中国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d].苏州:苏州大学,2007.
旅游论文分析篇七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作为我国近几年来新兴起来的产业之一,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虽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但是融合的还不够紧密。因此,笔者从四个方面列举出了促进两大产业融合的措施,以供参考。
一、完善的政府支持体系,促进两大产业融合。
政府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是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对促进这两种产业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政府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政策支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结合当前经济市场发展的需要,出台一系列的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帮助有关企业打造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园区,给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创造更多接触的机会,促进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另外,政府有关部门还应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产业的融合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二是资金支持。政府优化整合可使用资源,统筹资金,适度加大产业融合的资金支持力度,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的融合。在此过程中,政府可以依据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设立不同的专项资金,鼓励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协同发展的行为。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优化我国企业的投融资体制,适当放宽社会资本引入以及市场准入条件,使得企业得到更多的投融资渠道,有效缓解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资金问题;三是人才支持。无论是旅游产业还是文化创意产业都需要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继而将他们的能力发挥到整体融合中。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吸引、鼓励有对应能力的人才投入到产业融合建设当中,构建完善的人才竞争机制,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规范人才市场竞争行为,尽量削弱人才流动对产业融合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企业合作,促进两大产业融合。
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对促进各自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催生了以文化创意旅游为主的新型产业,这一产业也逐渐发展为现代市场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产业之一。所以,无论是旅游企业还是文化创意企业,都应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树立自身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识,采用企业合作的方式,共同构建一种产业发展新模式,并在主动参与该项活动的同时积极探寻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此过程中,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可以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共同建立网络服务公共平台,为旅游产业提供集资讯、交流、营销、交易为一体的服务,从而提高两者的协作能力,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创造更多可能。另外,人是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必要的因素之一。因此,为使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培养兼具旅游和文化创意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除去政府对这项工作的推动之外,还需要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共同参与进来。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企业人才输入的主要来源。企业可以采取与高校合作的方式,协同培养出兼具旅游和文化创意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以人才推动产业融合。
市场对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产品的需求,是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原动力。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大众的认可和消费。因此,引导文化创意旅游消费是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关键环节。在此过程中,首先要培养社会大众对文化创意旅游的认知,获取社会大众对旅游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认可。在当前网络盛行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众对网络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时代特性,联合建立网络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会大众提供必要的宣传、咨询、消费等服务,深化社会大众对文化创意旅游的认识和了解,并培植出一批忠实的消费者,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其次要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刺激社会大众对文化创意旅游的消费。人们对文化创意旅游不断增长的需求是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基础。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应立足于消费者的价值创造,依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发文化创意旅游新品,多维度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同时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借此刺激社会大众对文化创意旅游的消费,促进新型产业的发展,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提供有利条件。另外,鉴于目前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生产融合较少且融合产品强调体验性和参与性的状况,我们可以组织旅游者参与到旅游文化创意的过程当中,激发旅游工作者与文化创意工作者的灵感,同时让旅游者对文化创意形成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增强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体验。
四、优化环境,促进两大产业融合。
一般而言,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是建立在各自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基础之上的,当旅游产业发展到较为成熟的层次时,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继而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融合。与此相同,只有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到较为成熟的层次时,才有可能为旅游产业创造更多的使用资源,协同开发出文化创意旅游精品,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但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依托于城市良好的创意环境。因此,要想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就必须要优化城市创意环境。具体而言,优化城市创意环境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构建新型文化生态环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是构建新型文化生态环境,就是整合、优化文化创意产业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产品化文化创作、文化资源以及文化积累,从而将文化创意市场化,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应有的价值。构建新型文化生态环境有利于旅游产业在现有的格局上,通过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进行二次创造和生产,这对原有旅游产业产品及服务价值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二是将文化创意纳入到城市规划当中。城市文化创意环境的优化,需要将文化创意纳入到城市规划当中,塑造出适合文化创业产业发展的城市创意环境,既要适应现代城市功能转变的需求,又要营造城市良好的氛围,切实将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文化创意有效地结合起来,打造出符合国际化大都市标准的特色城市形象。文化创意产业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对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融合,对打造极具特色的城市旅游品牌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优化城市环境还需要将文化创意产业融入到城市形象定位上,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吸引更多的旅游、投资以及人才集聚到此地,继而对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效益,有利于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适应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由其衍生出的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鉴于笔者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关于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全面,还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探寻出更加有效的两大产业融合路径,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旅游论文分析篇八
摘要:
在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基础上诞生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以文化旅游、创意元素和知识产权为核心内容的新型产业形态,是我国新的经济形势之一,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其行业范围与文化产业大致相同,但实质和内涵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需要构建新的运行机制和认定指数体系,促进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因此,本文论述了文化旅游创意旅游产业及其产品认定的指数体系,为其产品认定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作为近年新兴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形态,其运行机制和产品认定体系仍然没有发展完善与成熟。因此,有必要详细地论述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诞生的基础,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其范围及核心内容,便于形成满足于文化旅游创意产品认定的指数体系。因此,本文简单论述了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及旅游产业,以及如何认定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产品。
要想全面掌握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内容和实质,需要了解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及文化旅游的概念和内涵,才能更好的进行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和创新,提高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价值。
(一)文化产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将文化产业定义为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具有民族特色的强大文化可以说就是一个民族的国际影响力,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因此,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其本质就是文化产品化。
(二)创意产业。
顾名思义,创意产业就是指运用创造性智慧进行研究、开发、生产、交易的各种行业和环节的总和。具体是指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的企业,以及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的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其根本观念就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例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就是这样形成的。通过创意产业的“越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创造性发展的过程中,推动社会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文化旅游是指那些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性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得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地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在旅游者文化需求的影响下,文化旅游逐渐形成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在各种文化旅游活动的旅行过程中,旅游者能够了解不同国家的传统文化、文化名人遗迹和建筑、民俗及宗教等内容,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
(四)文化旅游创意产业。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人们需要转型的今天,结合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内涵与本质,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内容和实质。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或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上,在旅游者精神文化需求增加的前提下,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以文化旅游、创意元素和知识产权为主要核心内容,发展成为当代的新兴产业,具有以上三种产业的特质和内涵。
二、文化旅游创意产品认定。
对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的认定及创造性的衡量需要借助于创业产业的创意指数。创意指数不仅可以反映出创意经济与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关联度,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出区域内创意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通过不同产业的重组与合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然,这些经济增长点不仅将某个行业和区域的潜在能力挖掘出来,也促成了个人或团体创意能力的产生。为了吸引创意人才、产生创意及刺激经济的发展,以人才、技术和宽容构成了创意指数体系。其中,人才指数和技术指数是比较重要的创意指标。
现在,欧洲、美国、中国上海、中国台湾与香港地区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创意指数体系。最先创定的创意指数版本是美国的3ts模型,人才指数以创意层次的比例来进行量化,技术指数则以创新指数与高科技指数组成。欧洲的创意指数体系结构与美国类似。中国香港的创意指数体系是以3ts模型为原型进行改良,是5c创意指数模型(包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创意成果与产出、结构或制度)。在5c模型中,“创意成果与产出”是直接由创意经济的总量与规模为量化的,其他四项则是影响创意经济的核心要素。中国上海与中国台湾的创意指数体系是5c模型的变化版本。
至此,结合创意指数和知识产权指数形成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的评定要求的认定指数。这样组合形成的认定指数体系,不仅能够反映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意人才比例和高科技产业产量,也可以客观地衡量知识产权的数量,客观与合理地评定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企业及其产品。
三、总结。
为了促进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应积极构建符合其发展需求的运行机制与认定指数体系,使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产品认定更为快速、合理、客观。本文笔者在对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以及文化旅游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究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的认定指数体系,并且分析西方国家的创意指数体系应用,举起内容改造并形成了知识产权指数,构建了满足于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的认定指数体系,给予我国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产品认定提出新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秀金.旅游文化创意:载体与产业转型[j].社会科学家.,22(01):132.
旅游论文分析篇九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的新时期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也随之获得了快速有效的发展。同时,在新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广大公众对广播电视技术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广播电视技术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广播电视;工程技术;数字化;网络化。
我国现在已经步入了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也随之有了快速发展。到现在,广播经历了模拟信号、数字信号,今天正在向网络化方向发展。虽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广播工程技术在不断快速地更新发展,但我国的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1我国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现状。
1.1较为依赖国外技术。我国的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主要依赖的是卫星技术,而我国的卫星技术是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才使我国的卫星技术水平得到了飞跃式提升。但是,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我国的卫星技术较为依赖国外先进的卫星技术。所以,我们要努力培养高新技术人才,不断研发卫星技术,并以此来支撑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让它随着社会的脚步更好、更快地发展。1.2缺乏专业化人才。随着新媒体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广播电视产业选拔人才的标准早已不适应高科技的数字化、现代化的技术要求。新环境下更注重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以及分析掌握广播电视市场走向的能力。这就要求广播电视专业培养吸纳综合性的人才,构建一批专业化、复合型的人才团队,为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做出最大的贡献。1.3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及完善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对于广播电视行业的行为规范没有一套标准的管理规范,导致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大量参差不齐的广播电视节目,甚至出现了许多色情、暴力的节目,对许多青少年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导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发生了严重扭曲,也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加之我国没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广播电视市场的行为,更使我国的电视广播市场存在了许多不稳定、不安全的因素。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作一套标准严格的管理规范。并且要加强监督和检查,发现有违规现象的,要依照严重程度进行处罚,同时也要高度关注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选择,为广播电视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
2.1逐渐向数字技术转变。目前,数字技术成为我国广播电视技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节目的传播速度和效果得到了快速提高,而且可以更加快捷地接收信号,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接收信息的需求。现在大多数电视台都采用全数字化的编、播形式。2.2逐步网络化。现在,我国网络化发展迅速,它直接影响到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网络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对于广播电视领域的资源分配情况,促进了本领域的资源共享和运营体系的建立健全。2.3向卫星直播方向发展。我国未来的广播电视技术将向着卫星直播平台发展。卫星直播可以扩大广播电视的传播范围,使更多的人可以接收到电视广播,了解外边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卫星直播将会支撑我国的广播电视不断向前发展。2.4广泛应用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也在逐渐增加,许多行业都在通过云计算技术来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促进自己发展。云计算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运用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信号传输效率,促进了广播电视工程的发展。未来云计算技术将会成为广播电视工程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的技术。2.5多种技术相融合我国的各种高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提高和创新。随着这些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并且将这些技术相融合,运用到广播电视领域,我国的广播电视覆盖率可以不断扩大,逐渐实现广播电视的全面覆盖。
3结语。
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面对专业化人才缺乏的局面,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也要注意不断创新,为我国广播电视工程注入鲜活的力量,促进其不断、快速发展。
作者:陈艳龙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民丰县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张博.浅谈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实现[j].黑龙江科技信息,(24).
旅游论文分析篇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地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特别是随着中国的国际竞争实力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要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旅游行业,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一、旅游教学的发展现状。
目前的一份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的旅游业在近年来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很多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课程。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但是,在教学实际当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一些地方使用的教学模式是相对落后的,这导致了很多的旅游专业毕业的学生没有能够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了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
二、进行旅游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在我国的旅游市场上目前存在着一个相当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旅游行业的发展对高素质的人才的需求不断地增加,市场上出现的专业人才非常短缺的情况;但是另一方面,市场能够提供的旅游人才相当少,很多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常常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为了能够扭转这种矛盾的局面,就需要进行旅游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旅游人才。新的旅游教学模式呈现出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它们的核心对视要改革旅游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将旅游教学的理论学习和实际的操作能力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在旅游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在旅游教学模式的探索当中,其中对传统的旅游内容进行改革的最突出的一定是:在旅游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旅游工作的其中一个特点是对美的认识。一个优秀的旅游工作不仅有对美的感知,还要有极强的审美能力,在进行旅游服务过程当中能够将这种美传递给游客。审美能力应该要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旅游工作必备的能力之一。为了能够培养起学生的旅游审美能力,在旅游教学当中实行美的教学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通过这种美学教育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而且能够培养起学生的审美修养。具体说来,在旅游教学当中,实施审美教育主要应该做到三个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对学生审美的训练;提升学生美的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长期以来,在旅游教学当中由于对审美教育的疏忽,导致很多的学生在对事物的美丑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模糊性。在旅游教学当中要重点改变这种状况,不仅要让学生对美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学会欣赏美,而且能够具备对多种形态的美的一个综合的认识。在旅游教学当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与旅游相关的美的教育。中国的旅游文化非常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独具内涵。在审美教学当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按照,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审美知识的.学习,逐渐掌握审美的规律,建立起审美的观念,把旅游当中的山水美、风景美、景观美和建筑美以及人文美等结合起来。与传统的教师讲解教学方式不同,在审美教学当中,要以学生为主导,鼓励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当中积极地投入其中,踊跃表达自己对美的看法。以人文景观的学习为例,很多的人文景观的美不仅仅是体现在事物的外表上,而且还在于蕴含在其中的人们的智慧。通过相关的审美教学的训练,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美感。通过对美的欣赏能够将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起来。一旦学生具备了审美的能力,他就能够很自觉地将这种美通过他的旅游工作传递给游客。更重要的是,由于世界上的美是相通的,具有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在审美教学当中,要把对外在美的欣赏内化为情感上美的体验,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
(二)加强对学生审美的训练。旅游教学当中的美不是一天就能够养成的,它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在进行旅游教学时,教学要结合旅游教学的规律,通过导游案例中那些丰富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关注美的东西,训练学生审美的能力。只要按照这样的一个培养目标,在实际的教学当中,灵活地应用,就一定能够让学生从外在美慢慢地懂得一种内化的美,进而进行一个自我的提升。一个好的旅游工作者并且能够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还要能够和游客快乐融洽地相处。很多的游客也反映,他们在旅游当中看重不仅是导游的外在美,还更多地关注内在的美。确实,很多的旅游工作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常常需要对突发的种种情况有一个应变的能力,这是很多的外在美不能够解决的。这时候更多体现的是导游的内在美,包括导游的责任心和耐心等等。在整个导游过程当中,导游把自己感悟到美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传达给游客,这往往能够给游客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为这种美是一种心灵上的共通的东西。为了能够到达对学生审美的锻炼。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很多的学校选择是通过生动的案例来启发学生思考,进而让学生展开对美的讨论。有的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以“发现美”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认识生活当中的美。总之,很多的教学方法都是围绕着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来进行的。在这种有意识生动培养和训练之下,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也是很明显的。
(三)提升学生美的素养。在旅游教学当中的实施审美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提升学生美的的素养。学生美的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语言美、行为举止和仪表仪容上。
1、语言美。
旅游工作者言语表达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语言表达的艺术性能够将导游和游客的距离拉近。在实际的导游活动当中,导游的言语表达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审美感受。在美的教学当中,言语美的培养学生美的素养的第一要素。启示学生能够在到达语言上的达意和舒服。这是对游客尊重的一个主要表现,也是旅游工作的内在美的一个集中体现,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一个旅游工作的语言修养和人品。最常见的培养方式是通过情景模拟的形式,将导游语言的生动性、风趣性和情感性准确地表达出来,经过系统的讲解,能够达到培养学生言语美的效果。
2、行为举止美。
旅游工作者的很多表现也会在行为举止当中表现出来。很多的游客也会通过导游的行为举止来判断导游的工作好坏。在导游教学当中也很注重对学生自己的导游风格的培养,把学生的个性和导游工作的特点结合起来,培养出具有行为美的优秀导游工作者。3、仪容仪表美旅游工作者要面对的游客是来自各个方面的。在和这些游客打交道的过程当中,旅游工作要注意自己的衣服是否得体。一般要求依照的是协调和谐的原则,处理好时髦与传统、华丽与朴素、礼服与常服等方面的关系。从多个方面着手努力,全面提升学生美的素养。
旅游论文分析篇十一
生态旅游是现代旅游行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通过人与自然的亲距离接触,使人们获得身心的愉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旅游本身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创新性,不仅是旅游行业发展的新方向,同时也能够影响世界各国对于生态发展的重视。茶叶来自于自然,茶叶生态旅游也是源于生态旅游的一个分支,给现代生态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生态旅游对于旅游企业管理来说也是一次理念的创新。生态旅游管理涉及的范围较广,其中既有生态学、经济学,也包含了环境学、生物学等学科,而传统的企业管理学则相对简单,涉及面较窄。其次,在生态管理中,所涉及的层面更广阔,即强调人的价值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企业管理究其根本是关于人的管理,人是企业的重要组成,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与支撑。所以,对于人的'定义,提出的要求,都会对企业管理模式起到积极的创新作用。生态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人们从传统的书本规范管理逐渐转变为向自然学习,从自然中获得更多的感知与收获,茶叶生态管理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的。茶叶最早起源于我国,集天地之灵气,是大自然的产物。茶叶作为茶文化的载体,被赋予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茶文化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同时还包含了茶道、茶德、茶性等内容。茶叶生态管理的理念是以自然朴实为核心,茶文化中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将茶文化融入茶叶生态管理中,即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说,茶叶生态管理对现代旅游企业管理有着积极的意义,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在茶文化的渗透与推动下会更加健康完善。
旅游论文分析篇十二
庙会是民俗文化的独特形式,是百姓重要的欢娱场所。民间信仰作为民间庙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间文化艺术具有特殊的影响作用。庙会的民间信仰形式,以祭祀的香火为主,表现在民间艺术上有民间戏曲、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社火、民间杂技和民间工艺等内容,这些内容集中反映出庙会所在地区的艺术水平和艺术个性。
一、民间戏曲蕴含着独特的民间信仰
民间戏曲的演出,俗称“唱神戏”,是指为祭祀神灵演出的民间戏曲。神戏的演出是某个地区最典型的民间艺术生活与民众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庙会与戏曲的联系,在其各自的初始阶段或萌芽阶段就已经表现出来。“中国戏曲的产生有着久远的‘史前状态’,由先秦而两汉而魏晋而隋唐,戏曲都以‘萌芽’状态或‘古剧’形态存在。此时其文物遗存,精确地说还不能算做‘戏曲’文物,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汉代百戏画像砖、画像石、壁画,唐、五代优人戏弄俑等”。民间戏曲在庙会中的表现,不能将它与成熟的人文戏剧形式相比。在北宋时期,杂剧艺术的繁荣是在很长的时期在民间艺术中酝酿,这样“神庙祭祀也用戏曲,它导致戏曲舞台的诞生与完善”也就很正常了。因此,“宋金元之际战乱的恐惧使人们求神庇佑的信念增强,乡村大量建筑杂庙淫祠”,“有庙就有戏台,因而神庙戏台大批出现”。以至在明清时期,“戏曲文物更为普遍,保存至今的也更多。其形式主要是遍及城乡的大批神庙戏台及碑刻记载”。所以,在后来出土的壁画、考古文物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些内容。庙会中的戏曲演出是与一定经济、文化、信仰和时政等社会因素具体联系一起的,如庙会中的“请神戏”和“唱神戏”,都存在着诸多礼制。剧团必须由庙会的主持者负责安排,包括预约的时间、场次、酬金、戏曲演出的禁忌和指定等内容,都必须在庙会之前安排妥当。尤其是神戏禁忌格外重要,它体现出庙主在当地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祭祀的庙主身份不同,影响神戏的具体演出,这正是娱神、媚神的意义所在。一些民间剧团在演出之前,通常有拜神、祭台等习俗,即在神像或牌位前焚香设供,或用鸡血洒在舞台上“冲邪”。庙会中的戏曲演出,南北差别很大,各地的庙会规模大小不等,庙会密集程度不同,尤其是戏曲艺术的丰富多彩。所以,庙会中的戏曲习俗就显得五彩缤纷,成为庙会文化中异常重要的一页。
二、社火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社火之社,即是神社,也就是转化的神庙,是地方保护神的庙宇;社火之火,则是古代祭祀体系中的火禊。所谓火禊,是祓禊的一种形式;祓禊包括水禊、火禊、土瘗等方式,具有典型的巫术性质。如水禊,就是水洗,云南的泼水节就具有这种意义;泼洒洒水,其实也是水禊的遗俗;杜甫笔下的“三月三日景色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所吟诵的上巳节景观,就是这种习俗的具体表现。土瘗是用土掩埋,与埋葬石头、玉器和各种金属等质地坚硬的物质,其意义是一样的。火禊是指在祭祀中,人们将某种物质用火点燃,以为某种物质就会在另外一个世界发生像自己希望与意愿中期望出现的结果,燃香表、纸张与各种冥器,包括蜡烛、爆竹,都是这种现象的表现。社火是在祓禊等祭祀仪式与多种信仰观念,包括在驱傩等攘除灾异、祈求吉祥心理意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综合性艺术。社火是综合了戏曲、歌舞、杂技等民间艺术的一种游览性民间活动,不仅在庙会上举行演出,而且也在许多重要的庆典活动和民间节日举行演出。社火起源于古代社会的社祭。“社”是社神、稷神祭祀场所的合称,在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还可看到一些祭祀用的陶罐和粟米之类的祭物。社,成为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集结地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庙会的具体起源之一。
三、歌曲舞蹈的民间信仰及艺术价值
民间歌舞即歌曲和舞蹈,在庙会上与戏曲演出、社火出游一样,是娱神、酬神、体现庙会信仰的重要内容。庙会歌舞是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以娱神为主要目的,具有更浓郁的“巫风”“佛风”“仙风”而自成一体的。庙会歌曲主要是神歌,即宗教歌曲,其中以佛教信仰的歌曲为多。在庙会发展的历史上,这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在我国古代社会,庙堂歌曲曾经是时代的典范,而且歌、乐、舞三者又是结合在一起的。如《周礼大司乐》:“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原始庙会歌曲一般为有乐有舞有韵的祝祷辞,如《周礼龠章》:“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在岁月的淘洗中,礼佛是庙会歌曲流行民间最为广泛的形式,它体现出民间文化的自觉选择对庙会崇祀等民间信仰的直接影响。从一般意义上讲,佛教信仰的提倡和广大人民的苦乐观结合,这就是在民间庙会歌曲中作为自我慰藉的经歌居多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在庙会歌曲的发展中,歌俗成为庙会的重要内容,其典型在北方以西北地区的“花儿会”为代表;在南方,以瑶族“耍歌堂”为代表。庙会歌曲的内容在文化意义上很复杂,有时很难划分其具体的崇祀性质。对于庙会歌曲的传唱,应该给予应有的重视,并且要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文化环境、信仰氛围等因素来综合考察。而且许多很有价值的民间神话传说,就是凭借一些庙会歌曲得以保存其完整故事情节的。诸如河南西华女娲城庙会上的歌唱女娲功德的《神歌》,就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女娲补天、造人等神话。庙会中的舞蹈一般指敬祀神灵的宗教信仰色彩浓郁的舞,有独舞和群舞,与社火中的舞蹈不同,即庙会舞蹈限定在庙院内,专祀内容尤其突出。而通常在庙会常常歌舞不分,即舞蹈常伴随有一定的“神歌”“经歌”(即仪式歌)。舞在庙会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通”上,即人神之间的媒介。庙会舞蹈在今天的表现同样不是单纯的,与巫结合,与傩结合,又有现代文明结合,避免了它越来越狭隘地保存在少数人手中。如香火社所组织的花篮舞,一些女巫所跳的花鼓舞,包括更大规模的龙舞、狮子舞、灯舞,从中可以看到庙会文化中的舞蹈的具体形态。其保存和不断被改造,则表现为民间信仰的艺术选择。民间舞蹈成为民间庙会的重要内容,在个民族的原始庙会中都具有这种意义。少数民族的舞蹈,也在庙会上显现出争夺斗艳的风貌。诸如云南傣族的各种“鼓舞”(长鼓、铜鼓、象脚舞)与地方民歌共同映现出民族文化特有的'风韵。杂技艺术在庙会上成为娱人、聚人的重要手段,但杂技更具有世俗性的娱乐意义。庙会上的杂技以单独的小型杂技较为普遍,也有较大规模的杂技艺术团体在庙会上演出,其影响也较大。如河北的吴桥杂技、河南濮阳东北庄杂技团,都在一些大型庙会上表演。小型杂技多以家庭、师徒为单位,走村中乡,以戏法变幻等简单的艺术手段作为谋生手段,是典型的民间艺术。杂技在庙会中的出现,可从巫术的作用上去理解。不仅现在的庙会上有杂技,而且早在战国时代就有,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都有这类内容的描绘。但它始终没有成为庙会文化的主导内容,这和它不登大雅之堂的艺术地位是联系在一起的。
四、民间工艺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民间文化被具象化为一系列工艺品,成为光彩夺目的艺术形式,便因为其中的民间信仰等内涵,与神庙周围的祭祀、娱乐等内容一起构成独具特色的庙会文化形态。这些工艺品,只有在庙会上才能完整地体现出民间信仰的价值与意义。民间工艺品在庙会上主要有各种传统的玩具、服饰、装饰品、食品及各种吉祥物,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物件,而且是寓意丰富的民间文化信仰符号。如民间玩具中的棒槌、花蛋、彩球,带口哨的陶制鸟、鸡、鱼、猴这类“叫吹”,以及木刀、木剑、花锤、泥塑、埙、竹笛、木梳、竹篦、木碗和风车等,都有具体的文化寓意。棒槌在民间信仰中既有驱邪打鬼的武器,又是象征男根的具有生殖崇拜意义的武器。花蛋、彩球也是具有生殖崇拜意义的“吉祥、圆满、顺利、多子”的象征。各种动物的烧制和塑制,是庙会中的“灵物”,即神灵遣至人间帮助人祛除病难,带来幸福的使者,有了它们陪伴在身边,就可以逢凶化吉、保障平安。服饰工艺品在民间庙会中主要表现为老人、儿童、妇女的服饰和生活用品,如裙、兜、褂、鞋、手帕、披风、帽和巾等绣制品,体现出尊老爱幼的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和对神灵信仰的敬祀观念的融合,具有鲜明的祝福意义。装饰品主要指各种花卉、吉祥图案,多为妇女发髻配饰。这些装饰品常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审美效应。庙会上的食品体现信仰内容的除了供献食品之外,主要指具有观赏意义的面制品、果制品、米制品、糖制品。最典型的如精巧的微型面塑,以河南沈丘的顾家馍为代表,可看到面制的桃、鸡、猴、蛙和虎等动植物形状,既可以食用,又可观赏,而且可以长期保持。在河南一些庙会上,顾家馍以其独特的制作技艺享有盛誉,增添了庙会的喜庆气氛。庙会上的吉祥物最为繁密,如长命锁、富贵锁、万寿羊、吉祥彩线和各种果核雕刻成的吉祥动物、花卉等,其中以龙、凤、麒麟、虎等形状居多。金、银、珠、玉等名贵质地的吉祥物和竹、木、丝等一般质地的吉祥物,所体现的吉祥意义是相同的,只是质地不同,标志着身份不同、爱好兴趣和修养不同。在吉祥物的纹饰图案上,可看到云纹、水纹、花纹、藤纹、寿字纹和福字纹等纹脉,体现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庙会中的民间文化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发生着重要变化,信仰的功能越来越多地被科学、文明为背景的现代审美机制所冲击。从戏曲、歌舞、杂技到一般性的民间工艺,都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的变化。
旅游论文分析篇十三
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是任何行业、组织有效运行的核心和关键,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旅游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创新、改革以及完善现有的、与时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旅游管理制度迫在眉睫,一套科学管理制度对于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意义重大。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当下,更应加强对于旅游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视,只有不断完善旅游管理制度,才能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契约理论概述。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契约是核心研究问题。标准契约理论的理想契约类型,应当是内容清晰、可在任何状态下被证实且法律执行有效;但现阶段,受到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多种因素的限制,现实契约与理想契约还存在一定差距,契约执行困难、实现难度大等问题仍广泛存在,因此,目前我国诸多契约的执行还依赖于抵押、声誉保障机制。
(一)投入机制缺乏。由于投入机制的缺乏,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为了解决旅游设施不足等问题,政府习惯采用将民营企业引入旅游业的方式,该方式下,虽然在一定程度解决了旅游设施缺乏发的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破坏严重、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等新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管理制度、监督条例的不完善,导致民营企业将利益最大化作为唯一发展目标;其次,民营企业自身管理知识、管理技术的落后,也导致旅游项目的建设与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不符合,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严重受阻。
(二)运行机制不合理。运行机制不合理,企业与政府职能不明确,企业化经营为主要特征,资源保护与创收是发展的主要目的。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企业与政府职能的不明确,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意识,市场观念意识十分薄弱;此外,对于一些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特殊性也进一步模糊了旅游部门管理权和经营权的接线,权利混乱现象广泛存在。因此,企业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吗,往往需要同时扮演经营者和管理者双重角色,当面对利益时,旅游管理机构就很难公正的旅游管理任务。
(三)机构与职能不匹配。我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按照种类的不同,具体可将其分为风景、文物、文化资源等,根据不同的资源种类,旅游资源的管理又具体分属园林、建设、宗教、文物等部门。由于资源属性的差异,每一个不同的管理部门理应拥有自己独特的管理职能,但现阶段我国采用的仍是总体统筹规划的'方式,这样的划分方式直接导致了部门职能的实现与总体的统筹规划不相符,严重阻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具有统筹规划只能的政府部门并不实际执行具体工作,因此其所指定的规范和计划往往与实际严重脱节。
(一)转变发展理念。有关政府部分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将契约理论这一种新的公共部门治理研究途径引入到旅游管理制度之中,明白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无本质差别,增加竞争机制决定服务价格、服务质量的能力。其次,实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到同时兼顾社会、文化教育、环境保护、国家形象等综合效益。最后,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干预相结合。
(二)转变政府职能。首先,重新开发定位职能。对旅游资源进行必要分类,对于老景区,实行经营权和管理权的分离,由政府保留管理权,经营权责分割给市场;对于新景区,政府应当同时保留经营权和管理权,以确保在政策优势下,新景区能够得到足够的资金投入,获得市场主体的长期有效投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新景区开展过程中,应当着眼未来,把握整体的生态利益,对于不适宜市场化运作的景点,应当放弃开发或开发辅助旅游项目;对于旅游业发达的地区,政府把握好市场的准入门槛;对于新兴旅游城市,政府加强景区规划工作以及协调、监督工作,避免片面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的情况的发生。其次,重新定位经营职能,兼顾市场的维护以及利益主体的协调。处理好监管与宣传的关系、开发商与当地居民的关系,为旅游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最后,重新定位监管职能。从规划审批、监管问责入手,监管坚持在旅游资源不遭到破坏、欣赏价值可持续的原则;建立和健全独立、权威的协调机构,明确政府和开发部门之间的关系。
(三)市场调整和政府监管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不是万能的,政府调控有时也会失灵。为此,在创新旅游管理制度时,应当做到市场调整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第一,公共产品以及公共服务的设计要符合市场发展需要,通过市场机制的反作用,保障旅游物品、服务的持续供给;第二,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确保各阶层均能够享受公共产品与服务,以更好的维护旅游业的市场秩序。
综上所述,政府部门主导并发挥绝对作用的旅游管理模式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该管理模式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契约理论为依托的旅游管理制度创新,要求政府应当积极转变自身管理理念和管理职能,适当“放权”于市场,实现政府监管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旅游论文分析篇十四
[提要]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环境下,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形成新的治理新形态,也就是区域公共管理。在这项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制度缺失。为适应社会发展,本文针对区域公共管理,对制度缺失进行创新。
一、区域公共管理中存在的制度缺失。
(一)行政区域行政中公共管理思想比较落后。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都进入了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由于一系列的复杂的现象,比如,全球化、信息化以及区域化等,使区域公共管理迎来了新的挑战。但是,在我国以往的区域公共管理中,主要的模式为行政区行政,而且这种治理思想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今,我国的国情、制度都比较特殊,在行政区域中,其经济性比较强,不管哪个级别的政府,均不愿舍弃对自身管辖区域的管理权,都希望能够独立经济。在利益的驱使下,对管理制度进行制定时,都会倾向于地方保护,在各个区域中,都存在着很大的竞争关系,严重制约了区域之间的良好沟通,也不利于共同发展。对于行政区行政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政府负责对社会的治理,小农经济是前提,在这样的环境下,行政区行政的出现是封闭社会以及自发秩序的自然产物,体现出了行政区行政的机械性以及封闭性。
2、对于政法治理,根据其价值导向来说,对行政区行政进行实施的过程中,既可以是“内向型行政”,也可以选择“闭合型行政”,这主要取决于人为切割的方式,在这种治理区域的模式下,不管是行政区域化边界,还是跨行政区域的公共问题,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在社会公共的事务中,对于治理的主体而言,行政区行政体现了垄断统治的特征,对区域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唯一的主体就是政府组织,可以独立地制定出相应的公共政策,具有监督管理的权利,也总揽了全部的社会公共问题。
4、根据公共权力运行的角度来说,行政区行政体现了闭合性以及单向性。
5、对于公共问题治理,在其设计方面来说,遵循的基本法则就是自上而下,对不同的等级制依次设计。在治理构架方面,体现了机构同类,以及职能重叠的特征,由于这些特点的存在,进而忽视了相应的外溢性的区域公共问题。
(二)现代区域管理区域政策结构不完整。由于区域公共管理中存在诸多的治理问题,尤其是在国内,建立有组织、设计精细的一整套区域政策框架是十分必要,能够发挥保障作用。在不同的时期下,我国的政府得到了很多次的区域划分,同时实行了相应的区域发展战略,不过,始终未能实现政策设计中的最初目标,且公共绩效也不断呈现下滑的状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其主要的原因归结为缺少健全的区域管理政策,在结构方面不够合理。具体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区域政策的工具需要进一步完善,针对问题区域,其政策还有待健全;
(4)在区域政策中,未能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也没有制定有效的管理机制。
(三)区域公共管理相关制度安排不全面。对于我国的区域公共管理,在制度安排方面,其不完善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4)缺少完善的区域公共协调机制;
(5)由于宪法制度、法制原则的不完善,使区域制度受到了很大的约束,对行政区进行调整、规划的过程中,在政策方面往往比价随意,不利于发挥公共管理的作用。
随着我国逐渐加快了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在各个区域政府之间,出现了激烈的竞争现象,逐渐拉开了城乡的差距,这也就使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出现了频繁的变动,也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在其实质上来说,就是因为行政区域间的差异性。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现代化水平十分不平衡,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差距甚大,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很容易导致区域公共管理等诸多问题。
不过,在全球化、经济化的不断推动下,我国逐渐朝着区域化的模式发展,在国际新区域中,也不断地加强了联系。虽然强化了这样的区域化模式,但是在各种区域之间,也引发了诸多的公共管理问题。目前,传统的、内向型的区域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区域公共管理的需求,也不能有效解决我国在区域公共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地方保护主义、恶意竞争以及江河流域治理等,所以创新区域公共管理制度是必然趋势。
(一)改变区域公共管理理念。在我国传统区域的公共管理中,主要的治理思想为行政区行政。通过行政区行政相应的特征可知,其主要问题表现行政区分管理的导向比较僵化、主体比较单一,在权力结构方面,呈现了“金字塔”的样子。对于区域公共管理在确定理念时,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以传统的公共管理理念作为基础,取其精华,抛弃落后的理念。并且,不断地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而建立出多元的.运行机质,在管理权力之间,能够形成网络状又交叉重叠式的关系,还能明确区分主体和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使两者能够顺利地交流,加强合作。在传统的行政区行政中,其权利的主体往往是单一的政府组织,当建设区域经济之后,其主体就具有了多元的特征,除了设计政府组织区,也包括了第三部门等。由于社会的逐渐开放,逐渐形成了相应的产物,不仅适应了全球化的趋势,也顺应了市场化、现代化的趋势。如今,在全球化、区域化的推动下,区域之间以及全球社会都加强了依赖感,扩大了区域、区域化的广度,但是区域公共管理能够适应这样的改变。
(二)健全区域公共管理政策。对区域公共管理制度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必须从内部政策逐渐转向区域公共政策。在传统的政府组织中,仅仅存在针对国内、地方内部的政策,对于面向国外、区域间的公共政策是不健全的,因此通过对区域公共管理政策的完善,能够为区域政府公共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重要的保障。如果区域政策不健全,势必会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由于传统的公共管理政策很难满足目前区域发展需求,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调整这种现状。一般来说,可以应用区域功能性的政策,并且做到以下几点:
(1)对于环境保护,制定相应政策;
(2)针对市场竞争,制定相应的调整政策,防止地方政府之间出现恶性竞争;
(3)实施区域发展的政策,将缩减区域之间的差距;
(4)实现政策的一体化,逐渐调整国家政策以及执行机制。
(三)改变区域公共管理机制。对区域公共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在传统的科层制上,表现出了很多问题,应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以及自组织机制等,进而实现治理的目标。如今,在全球都十分重视网络化,在治理机制也体现了网络性。针对管理机制,总结出了四种类型:一是国家主义;二是多元主义;三是网络主义;四是法团主义。以科层制出发,再到组织之间的网络制,应该针对问题的层次、类型等,对其实施“多中心”的治理措施,通过科层制、合作机制等相应的混合机制,充分吸取其精髓,进而建设一种新的组织间网络的治理机制。
四、结语。
对于区域公共管理,其主体是多元的。由于经济的发展,我们迎来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严重的区域公共管理问题,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为了有效处理区域公共管理问题,必须要清楚地找到区域公共管理中的制度缺失问题,进而对区域公共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实现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实施区域公共管理的障碍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李莉.我国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障碍与对策———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3]赵秋兰,尹海凤.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路径探寻[j].人民论坛,.23.
[4]商曼.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j].才智,2014.33.
旅游论文分析篇十五
伴随来的计划经济主导地位的逐渐丧失、市场经济主导地位的最终确立,我国传统人事管理也经历了改革、扬弃与创新的过程,当前人事管理工作已经开始从传统人事管理层次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层面提升,这一特征在企业单位表现更为明显,对于事业单位尤其高等学校来说,人事管理工作仍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因此也有人将高校的人事管理比作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堡垒”。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创新是这一时代的重要特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这一任务必须要求高校加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而作为服务于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高校人事管理也就必须顺应时代要求,进行创新。高校人事管理创新首先应从管理思想和观念创新着手,在新思想和观念指导下进行管理制度和方法创新,营造有利于师资结构优化,教职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的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高校人事管理者是人事管理创新的主体,但据目前的统计资料显示,高校人事管理者学历相对教学部门低,来自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的很少,难以肩负人事管理创新的重要使命,提高人事管理者的学历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理论业务水平也应成为人事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里的管理思想和观念创新是指超越高校当前人事工作己经形成的习惯思维定势和一些陈旧观念,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全新的人事工作理念和思维方式。在当今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人既是理性人,又是文化人、创新人,既有较高的物质文明需求,又有较高的精神文明需求、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需求,尤其高校教职工作为知识工作者,高层次的需求占主导地位,最大的追求往往是自身价值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只见事不见人”、“将人当作一种成本和工具”、“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力求通过严密监督和控制来达到管理目的”的传统人事管理思想己经不具适应性,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呈现对抗性情绪甚至离职走人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多种,但传统思想指导下的人事管理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以尊重教职工的行为主体性,推进教职工人性需要的满足,促进教职工自身价值的实现为目的的人本管理思想己经成为高校现代人事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本的高校现代人事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人力资源是高校的中最重要的资源,区别于高校物质资源是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再生性、増值性,进行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应是人事部门的重要职能,人力资源増值应是人事管理部门的工作目标。
2.高校的发展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包含学校总目标、学校各部门目标、教职工个人发展目标在内的多目标系统,前两个目标最终要靠教职工个人目标的实现来落实,因此在高校人事管理中不仅要重视学科建设、吸引人才等学校发展目标,也要关注教职工个人发展目标,将个人目标同学校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是保证人事管理绩效的关键。
3.确立民主管理思想和“大人事”观,人事管理不只是人事部门的事,要积极支持基层部门以及教职工参与人事管理的行为,打破人事工作中的神秘化与封闭状态,増加高校人事管理活动的透明度,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真正在思想意识上实现由“为民做主”到“以民为主”的转变。
4.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要从尊重人性角度出台支持性人事政策,而不是限制性人事政策,营造支持教职工个性发展、勇于创新的宽松和谐的制度环境。
5.正确认识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树立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观念。现代大学制度和大学精神最基本的就是确立了学术自由的价值理念和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由学者来进行学术管理和学术评价的制度。因此,在人才引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教师岗位聘任等事务上,要树立坚持学术权力为主导的观念,不要以行政权力弱化甚至取代学术权力。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长期运行在一种以强调政府作用为基础的行政约束的制度环境中,人事管理也不例外,人事调配、工资、福利等基本上是严格按照上级制度办事。在当今高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勇于打破现行束缚改革深入发展的刚性的管理制度,按人本管理思想进行人事管理制度创新。为指导高等学校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人事部,教育部在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进一步强化竞争机制,改革固定用人制度,破除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在高等学校工作人员中全面推行聘用(聘任)制度,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务聘任制,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探索建立教学、科研、管理关键岗位制度,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探索建立相对稳定的骨干人员和出入有序的流动人员相结合、以教师为主的高等学校人才资源开发机制,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分配制度改革,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进一步加大搞活学校内部分配的力度,扩大学校分配自主权,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这些意见对高等学校进行制度创新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创新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创新引进人才制度。高校现行引进人才制度大多是刚性的,强调“人才单位所有”的意识,但往往受编制数额、岗位需要人才的暂时性短缺等因素的限制,刚性的制度往往不能发挥作用,这就必须突破“人才单位所有”,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意识,建立多渠道、多方式相结合的柔性引进人才制度,例如建立人事代理制度、从其他高校、政府机关、企业以及从在职研究生中聘任兼职教学、科研人员的“双聘”制度。
2.创新用人制度。创新用人制度首先要建立聘用合同制,教职工同学校通过签订合同,保证了双方权利、义务的对等,教职工对学校不再是被动地受控制和服从,而是主动的合作,共同发展,聘用合同制同时也为人才有序流动,优化配置提供了宽松的制度环境;在建立合同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岗位聘任制度,根据学校需要科学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彻底改变高校岗位设置模糊、岗位职责不清,诸如在管理岗位的教职工聘任教师岗位职务,在工勤岗位的教职工聘任专业技术岗位职务的岗位聘任混乱状况,通过公开竞聘,将适合的人聘任到合适的岗位,既保证岗位绩效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又保证了教职工潜能的充分发挥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做到人与学校、人与岗位、人与人之间相互协调的最佳状态。
3.创新教职工考核制度。目前高校教职工考核内容单调,对大多数教职工来说,年度考核是唯一内容,而且考核方式单一,考核结果等级过粗,对结果的使用也只是简单的奖惩等。考核制度创新非常必要,只有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才能正确反映高校整体人力资源效率状况,才能正确评价人才引进、岗位聘任等制度的优劣,才能为分配制度、培训与开发制度等提供合理的依据。考核制度创新在内容上要进行丰富,要形成年度考核、平时考核、专项考核等并行的局面,在方法上应该多样化,针对人员类别及岗位的不同,宜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在此可以借鉴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新成果,例如360度评价法、等级评估法、目标考评法、重要事件法等。
4.建立高校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制度。人事部门是效率部门,人力资源増值是人事部门的重要目标,建立高校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制度是人力资源増值的重要途经。高校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不是搞几次岗前培训、在岗培训那样简单而应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适合自己的培训与开发管理体系,它在程序上应包括可行性分析、培训与开发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绩效的评价等;它在时间上是一个持续的不间断过程;它在实施主体上包括人事部门、院系基层部门、各教学、科研团队等在内的各层次组织;它在实施对象上应包括学校的教学科研人员、教学辅助人员、管理人员及工勤人员在内的所有教职工;它在内容上不仅包括业务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还要把学校的理念、文化价值观以及管理制度介绍给教职工,让教职工知道学校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促进个人价值观与学校价值观的良好统一,帮助教职工树立集体意识,建立能与他人和谐共事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够充分发挥潜力的良好文化环境,帮助教职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促进教职工与学校共同发展、进步的良好局面。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制度是将“以人为本”、“人人成功”理念落到实处的重要措施,也是人力资源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持续提高、潜力充分发挥的重要保证。
5.创新分配制度。由于受国家统一工资制度制约,高校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力度不大,近来各高校在国家工资之外另辟资金渠道,建立了校内津贴,但也只能是对以国家工资制度为主体的现行高校分配制度的修补,不能消除它的计划经济特点,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彻底打破国家工资分配制度,废除与教职工身份紧密联系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建立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和核心教职工,激励教职工努力工作,不断提高工作绩效,鼓励教职工提高知识和技能,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的新的分配制度。新制度应以岗位工资为主体充分结合高校的岗位聘任制,将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知识、技术、成果转化中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直接挂钩,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充分发挥工资的激励功能,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总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摆脱那种”伯乐相马”式的局限,能够依靠好的机制使”千里马”批量生产,”伯乐”不再局限于个人,而是逐步变为通过创新的制度。
三、提高人事管理者自身素质。
管理人员既是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同时还是管理创新的主体,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对人事管理创新尤其重要。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优秀的管理者都必须是本专业的内行,精通自己的业务,否则就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人事管理工作也是一门科学,业务熟练只是做好人事管理工作的基础。目前高校人事管理人员中,一般维持性的管理人员多,满足于学校正常工作的运转,缺乏现代管理思想与创新能力,缺乏对人事工作进行研究的意识,不能适应当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的。
提高人事管理人员素质,要注意引进具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一定创新意识和掌握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的人才充实到人事管理队伍,从而打破被动、维持性人事管理系统的平衡,优化人事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在工作安排上,将业务学习和培训作为人事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进行,结合本部门人事管理人员的素质现状和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案例讲座、管理经验交流讨论会、人力资源管理及信息管理技术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从而改变管理人员长期局限于例行工作的状况,将业务学习和培训落实到行动,真正提高人事管理者素质和创新能力。此外,要激励管理人员自觉从事人事管理专业知识及相关制度、法律法规等方面学习和研究的行为,积极支持人事管理创新方面的科研立项工作。
市场经济将高等教育推向全球化的竞争环境,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尤其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人事管理在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中面对的将是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因此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实现管理制度与方法的全面创新,有效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开拓性地做好人事管理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地发展。
旅游论文分析篇十六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旅游模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旅游内容到旅游形式,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对于生态旅游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成为生态旅游中的核心内容。在国家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的前提下,生态旅游也成为旅游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由此,茶叶与生态旅游之间的融合也成为旅游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创新思维。
旅游论文分析篇十七
茶文化交流中应积极应用有效的信息处理机制和英语交流技巧,注重升级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框架和完整度,切实维护英语实用性价值,结合文化差异以及文化认知,保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更好的交流和互动,也进一步有效优化交流价值。
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和推广,英语交流成为了对外贸易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如何在茶文化传递和建立过程中积极应用英语,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文化教育在英语教育中的教学地位和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只有充分发挥英语的工具性作用,才能有效实现交际通用的要求和目标。
本文从茶文化交流中英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社会价值研究出发,对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针对强化茶文化交流中英语表达能力培养的措施展开了讨论,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茶文化;英语;表达能力;问题;策略。
1茶文化交流中培养英语表达能力的社会价值。
茶文化是我国文化长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饮茶习惯到茶文化体系,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系统,在对茶文化进行深度研究的过程中,都要对文化内涵和文化交流互动进行集中的分析和管理,保证相关元素能实现更好的传递。
正是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在中西方茶文化交流过程中,如何建立切实有效的沟通路径和沟通方式,需要相关研究人员深度思考并且积极实践,正确的应用茶文化资源,利用更好的英语表达技巧实现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
在茶文化交流结构中,积极的应用有效的英语表达方式,对茶文化因素和基本构成参数进行系统化梳理,保证建构切合中西方差异的文化交互模型,从而助力人们建立全面的认知体系和语言管控模型,真正实现整体文化认知结构和理解框架体系的升级,并且保证思维方式和交流互动模型切合实际需求。
另外,在思维建立和文化习惯互通的过程中,只有进一步提升英语表达能力,才能提高茶文化交流的实效性,维护整体文化互动体系的完整度,也保证交流模式的理想效果。
在文化交流机制中,若是不能建立有效的文化交流模型,就会导致理解结构和认知体系出现严重的问题,因此,在对茶文化中的茶艺、茶道等元素进行普及的过程中,强化英语的形象化表达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茶文化交流体系建立过程中,只有针对具体问题建构系统化处理模型,才能提高整体文化应用效果而只有积极落实应用表达能力的培养,才能保证知识体系和文化融合后,相应的文化体系和文化管控水平得以全面提高。
因此,在文化体系建立和交流模式构建过程中,提高英语表达能力才能优化整体表述机制和文化交流机制,进一步升级茶文化交流互动体系的实效性。
借助载体的融合模型和升级措施,实现整体应用效果和处理效果的优化,人们能在交流结构中保证文化融合机制的完整度,能在利用多元化因素的基础上,提高英语表达能力[1]。
2茶文化交流中英语表达能力应用存在的问题。
在英语完全普及的当下,应用英语建构贸易关系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在文化互通和文化交流模型中,也要集中表达和阐释相应的文化内涵,确保全球化语言结构和语言表述方式贴合实际。
但是,在英语表达能力和文化体系进行融合的过程中,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英语表达能力和准确性不足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无论是经济贸易活动,还是文化交流体系,只有建构系统化的传递模型和互动系统,才能保证相应的内容能得到有效的互动,但是,在实际发展进程中,文化交通机制落后以及文化应用短板问题较为严重。
究其原因,不仅仅是由于英语知识的应用结构存在问题,在英语组织规范和表达能力方面缺少规范度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没有对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加之表达水平也比较表面化,就导致文化交流过程失去了有效性,也使得文化内涵和文化运行体系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并没有建立更加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互动体系。
茶文化历史悠久,且文化深层次的内容都非常丰富,若是不能结合实际建构有效的表述模型,就会致使文化应用价值和文化内涵失去应用价值的问题出现。
除此之外,在英语表达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若是一味盲目地追求表达效果,却缺少资源利用以及交流机制的细化培养,就会导致整体承载结构存在问题,相应的语言体系得不到有效互动,整体语言表达体系的有效性和利用效率都失去了实际效果,就是导致文化体系存在不良问题的主要原因[2]。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多元化交流机制中,由于没有建构针对性的信息处理措施和文化应用机制,也会导致文化交流主体没有合理的载体。
在英语表达能力培养方面,相关管理机制和升级体系存在缺失,就会导致文化机制和相应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处理。
3.1强化文化因素和学习技巧融合。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茶文化的交流有效性,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不仅仅要在实际讲解过程中积极的探索和应用文化元素,也要落实建构文化译文的针对性,保证其具有实际效果,更好地切合生活实际。
在茶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多元化建构表达方式和理解模型,有效减少“茶文化失语症”,借助英语表达能力的提升,更加有效地提高茶文化的传播范围。
只有从思维方式、中外价值观等思想层面提升整体融合机制,才能更好地建立表达方式和应用效果。
在茶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交流方式决定了文化传递的效果,而交流方式的决定因素很多,不仅仅包括遣词用句的完整度,也包括表达能力,正是基于此,要想有效优化交流实效性,升级交流能力培养路径至关重要。
需要借助学习技巧对文化因素进行重组和建构,确保建立一种独立式的表达体系,并且积极应用表达技巧,从而实现交流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相关学习者还要对中外文化交流体系进行深度分析,多了解表达模式和表达注意事项,在其中充分融合茶文化的阐释要素,实现整体表达效果的最优化。
3.2强化文化体系和文化理解的常规化指导。
在文化传递和相关交流模式建构的过程中,要积极落实有效的理解范畴,对相关问题和不足有清晰的认知。
最重要的就是要对茶文化的实际价值和社会意义建立有效分析模式,对其内涵和体系有所了解,从而借助英语交流的方式提高文化知识的外延,并且实现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目标。
也就是说,要想能力得到有效升级,就要对文化有深度的理解,在建构系统化理解模型的基础上,应用相应的语言技巧进行集中阐释。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认知和理解是文化传递的基本要素,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技巧和应用方式,建构语言应用模块和文化传递模块之间的耦合,从而深度理解并传递文化内涵。
在英语表达能力培养和升级的过程中,强化融入机制和文化交流机制,确保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能得到有效的传递。
另外,在茶文化体系中,需要利用英语进行集中表达的项目非常多,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茶艺解说,在茶艺宣传的过程中,由于学术词汇较多,如何应用有效的表达方式,在减轻其繁琐程度的同时,表达有效的含义,是需要相关人员在实践中认真思考的。
要将对外交流和茶文化要素进行深度融合,寻找交流过程中的文化本质,确保英语模型能在表达机制确定的基础上,实现整个英语因素的管控和综合[3]。
要想深度落实并提升茶文化交流的实际效果,就要结合实际要求和文化内涵,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较为清晰的认知,确保能对具体的文化体系组成要素进行集中的判定和解构。
在茶文化传递过程中,只有了解差异,才能进一步深化表达着对于语言的认同感,确保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在文化交流和深化分析的过程重,且中西方文化模型和文化概念有所认知,也能更好地深化研究文化规范度,确保文化体系和文化传递过程的完整性。
在茶文化交流模块建立时,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借助技巧升级,也要对内涵和文化价值进行深度分析,并且保证具体文化体系和文化完整度能实现有效升级,充分提高利用价值的有序性和系统化,也能在融入思想模型和思想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分析,真正落实文化交流的实际目的。
也就是说,培养英语表达能力的主要方法和目的需要依托文化内涵,确保融合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相应的表述能代表不同文化体系的特征和要素,并且实现语言结构的系统化升级和认知结构的升级。
清晰的了解并深度落实文化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4]。
在茶文化交流过程中,要对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进行集中剖析,并且正视文化存在的异同点,积极利用有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处理模型,试图从多元化角度进行语言描述和情感表达,从而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更好的实现文化交流。
文化模型的建立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和现实因素,也正是基于此,只有全面认知文化差别,并且结合多元化文化背景要求,在表达和交流系统建立过程中,积极应用多样化技巧,才能实现有效交流。
例如,教育领域若是想提升学生茶文化交流的英语表达能力,就要建立相应的对比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要求和系统化处理范畴,确保学生能在英汉交互的学习模型中体会文化的内涵,并且也能有效的优化升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保证整体英语表达能力能得到实质性的优化和升级。
结束语。
总而言之,茶文化交流中应积极应用有效的信息处理机制和英语交流技巧,注重升级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框架和完整度,切实维护英语实用性价值,结合文化差异以及文化认知,保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更好的交流和互动,也进一步有效优化交流价值。
正是基于多元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融合机制的发展和更替是时代趋势,要在茶文化互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路径,建构发展新常态,对不足和短板问题进行集中处理,选取更加适宜的文化载体,真正实现文化交流的目标,为英语文化交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第2:基于应用语言学的茶文化英语翻译策略。
摘要:应用语言学是从19世纪发展而来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其是以解决语言学的理论问题为基础而逐步形成的应用实践型学科体系。
简言之,应用语言学是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思考问题,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汉语思维模式中。
本文以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历史为切入点,从实践的角度对茶文化的英语语言符号进行了具体化探讨。
首先,就应用语言学的基本翻译立场从翻译的地位、翻译的情形以及翻译的本质三个方面对应用语言学中的英语翻译进行了简要论述。
而后,结合应用语言学的理论价值阐释了当前茶文化英语翻译的“信息转化”与“创造性位移”,并最后立足于应用语言学的实际功能从两个角度对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方略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希望能对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的茶文化英语翻译探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茶文化;英语翻译策略;跨文化交际。
茶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具有多样化价值的实践过程。
茶文化传播可以作为一种人际交往行为,可以作为一种产业推广行为,可以作为一种商务交际活动,可以作为一种学术研究行为等,具有多样化的价值维度。
近几十年来,我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呈现出政府主导、民间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中国茶文化作为一种“东方特产”和“国学传统”,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重新审视。
从茶文化传播的载体来讲,包括影视传播资料、图书专著、茶文化产品或服务等,加强对这些茶文化传播载体的语言符号翻译是实现跨文化交际、传播中华茶文化的中介环节。
用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可以为我们创新跨文化交际中的茶文化翻译提供有力帮助。
1应用语言学对于翻译的基本立场分析。
从语言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大体上从19世纪初期开始西方语言学科学开始呈现出“应用语言”与“理论语言”的分化现象,语言学家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最早提出了“应用语言学”的概念。
无论是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还是从茶文化知识的结构化构成来看,所有的知识都可以被划分为“理论”与“实践”这样两种部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早就开辟了这种分析范式。
基于应用语言学2的发展经验,从实践的角度加强对茶文化英语的翻译可以在非学术意义上更广泛地在海外向普罗社会大众传播中华茶文化,有利于将中国茶文化融入到西方社会的日常生活细节当中去。
旅游论文分析篇十八
民间艺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发展与创新的源头。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有助于以民间艺术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能够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间艺术文化美的熏陶,得到相应的德育、美育的影响。同时,如何针对幼儿特点及幼儿园教学特色进行民间艺术文化的渗透,成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新的思考方向。
一、在幼儿园课程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
课程是实践的课程,民间艺术也是实践的艺术。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实践,同人们日常的生产劳动和生活行为密切相关。民间艺术的实践属性与课程的实践属性自然地相契合,这使得民间艺术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渗透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独特和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大众的、生活的文化,不仅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同时也代表着特定区域的民族群众的审美和生活习惯,是当地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幼儿园课程中渗透民族文化,也是吸收民间文化的重要形式,不仅能够使课程更具实践性和适宜性,增进课程的生活化、趣味性,而且能够提升儿童的民族认同感,并更好地接纳社会和他人。在实践中,我们根据所在幼儿园身处满族民间文化的特点,进行了诸多课程方面的尝试。首先,在对满族民间艺术内容进行认真挖掘、筛选的基础上,我们遵循课程内容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正面反映生活且具有满族特点的基本原则,建构了以满族民间文学(包括民间童谣、民间神话传说故事、寓言故事)、民间音乐戏剧(包括歌曲、舞蹈、皮影等)、民间美术(包括农民画、剪纸、刺绣、编织、玉雕、泥塑等)为基本内容,以满族民间节日习俗、民间游戏、民间饮食为辅助内容的显性课程体系。其次,在对挑选的课程内容进行整理、加工的过程中,我们力图吸纳皮亚杰的建构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以保证课程内容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能够遵循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二、在环境创设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实施媒介,在整个幼儿园教育体系中常常充当隐性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这是符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特点的。因此,我们在将满族民间艺术文化渗透到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时,注重营造教育性、丰富性、艺术性、参与性、操作性、探索性的满族民间艺术环境氛围,以此充分激发幼儿探索、创造、表达的欲望,让幼儿在自然、愉快的环境氛围下表现自我、展示自我,认识自身的能力,并获得自我认同。在此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探索。首先,努力创设富有民间艺术气息的整体环境。在对幼儿园环境进行装修和布置时,除了要求整体设计体现一定的审美情趣外,我们还努力把各种满族民间艺术作品有机地融入其中。如在走廊、墙面、楼梯等地方,把由儿童制作的、包含满族民间艺术文化内容的美术作品、剪纸、手工艺品等自然陈设其中,一方面既形象地展示了满族民间艺术,另一方面儿童参与环境设置的积极性也得到激发,使得整个环境布置在丰富儿童的感知觉经验的同时,能够激发他们良好的民族认同情感;不但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而且使儿童的创造性得到发挥。其次,努力创设包含民间艺术文化元素的、幼儿积极参与的操作环境。幼儿园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必须依赖幼儿同环境的积极互动。因此,创设蕴含民间艺术文化元素的区角活动,营造能够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如在语言区、美工区、益智区、表演区、科学区等区角呈现特色鲜明的、满族民间特有的学习材料,可以帮助儿童以自主的学习和游戏来获取知识经验。此外,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还可以在材料丰富的学习环境中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从而使幼儿的能力得到最充分的提升。
三、在师幼互动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
和谐、平等、相互支持的师幼关系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前提。师幼互动的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游戏活动和主题活动,吸引幼儿参与其中,以此为师幼间的交流和沟通搭建各种平台,从而提高幼儿对满族民间艺术的兴趣,并发展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满族民间艺术教育寓于主题教学活动中。好的主题应是能够同幼儿园整体的课程目标和具体的教育要求相耦合的。鉴于当前幼儿园教育注重的是儿童形成有关学习和知识的积极体验,养成良好的社会情感和学习动机,因此,结合日常生活中儿童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文化来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常常能够实现师幼、幼儿与幼儿、幼儿与家长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良好的互动。如我们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孩子受教师启发,确定了名为“我喜欢的岫玉”的主题活动。由于主题内容由孩子们自己确定,加上孩子们身在玉乡,因此,孩子们的参与热情非常高。不仅提升了孩子们对传统艺术美的感受,而且体验到了主动探索与合作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