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论文分析范文(16篇)
健康的生活习惯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如何分析和欣赏古代诗词是我们在学习文学时面临的挑战。总结是一种能够帮助我们提升自己并改进的有效途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接下来是一些写作总结的范例,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旅游论文分析篇一
摘要:创意经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与日俱增,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结果。当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景区文化不再是导游口中枯燥的导游讲解,文化赋予了景区以新的活力。本文梳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不同学者不同角度的研究,以及我国成功或失败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以期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成熟发展。
关键词:旅游业;文化产业;创意经济;。
0引言。
创新是一个时尚的名词,放在现在,创新无处不在,无处不需。技术的创新会带动时代的进步,而文化的创新更是为各个领域开拓了一片新天地。英国政府出台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creativeindustriesmappingdocument),首次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ies)的概念[1],创意经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与日俱增。在此基础上,国外学者率先开始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各种角度的研究,建立了逐渐成熟的理论模型。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文化传入中国,“洋”节日迅速在我国流行开来,再加上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愿意拿出一部分钱用来消费而不是存入银行,出国旅游便成为了热门项目。国内的大好河山难道对我们没有吸引力吗?国内旅游业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迅速发展后突然走向了千篇一律的模式,比如相似的旅游商品街、相似的旅游纪念品、相似的游乐场等等。在传统观光旅游方式的支撑下,我国旅游业依托优质旅游资源经历了20多年的持续增长[2]。但单靠优质旅游资源支撑的观光旅游的形式已经不能够跟上现代人们的需要。
旅游业向来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大河山川,还是名胜古迹,甚至是探险圣地,处处都有人类的脚印,处处蕴藏着人类的文明。当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景区文化不再是导游口中枯燥的导游讲解,文化赋予了景区以新的活力。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并不是两个产业的简单叠加,有学者定义为两个产业系统构成要素相互“耦合”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多层次、多要素创新系统[3]。事实上,国内很多学者做过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耦合相关的研究。人文地理学博士尹贻梅认为旅游产业的体验性和参与性特征,以及显着的产业连带效应,使其能够与文化创意产业完美融合,并通过湖南张家界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先例提出集群式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模式[4]。
我国的民族地区在拥有特色自然景观的同时,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这都是景区可以利用的文化创意素材。国内创意产业的兴起几乎同时引起了对旅游创意的关注。旅游资源丰富的景区自然不愁关注度和客源,那么对于资源独特性较差的景区,加上适宜的创意产业开发和宣传,能否打出景区知名度就是做与不做的分别。
此外政府的支持亦是不可或缺的`,这一问题在另一学者的研究中阐明的更加深刻。有学者提出两个产业融合的三条路径,即政府角色的发挥、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的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的成立[5]。
这篇文章以秦皇岛市为案例城市,分析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的路径,另外有说法两大产业融合过程中的政府应根据不同模式和阶段发挥政策引导、资金扶植、市场监管等不同作用[6]。政策往往可以促进一个产业的兴起,也可以抑制一个产业的发展,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当中,主要发挥良好的政策引导作用和资金支持作用。
创意旅游逐渐成为了各地景区吸引游客的新形式,国内有很多文化创意旅游项目的成功范例。本文大概以民族文化创意和历史文化创意两大类进行阐述。
云南丽江、香格里拉等旅游地凭借着东巴文化、藏文化的区域特色优势发展势头猛劲,但是“一招鲜吃遍天”在如今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中国显然是不成立的,这些地区同时面临着二次创业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驱动机制问题。资源中内含的知识与信息量越大,旅游者前来获取和共享的知识和信息,前来体验异文化风采的欲望也就更趋强烈[7]。
周智生在文中指出,多元化民族特色由于承载着更多的信息、知识,带给游客更多的想象空间,发掘这一特点会带来可观的效果。“创意”被认为是决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8],而在信息时代,旅游产品自然也可以搭上互联网的便车,张海燕等人指出受到互联网时代的驱动,企业之间商业模式的竞争已经成为主流[9]。旅游产业经济必定离不开商品生产及消费,对于这一方面,龙叶先在文中表述,武陵山区苗族特色酒文化传统,必须根据新的消费者群体的需要,从内容、形式,甚至饮酒器具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在文化旅游大发展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其特色资源的功能和优势[10]。
除了民族特色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体现,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已经有了非常多的尝试。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和西安的大唐芙蓉园以主题公园的形式开发都是典型的成功例子,学者保继刚指出主题公园作为一种人造旅游资源,重在构思和主题创造[11]。西安大唐芙蓉园主题公园就是将古都西安的帝王文化、历史及宗教文化、诗歌文化等民族历史文化元素,有机融入[12],另外配合多处园林景观,重现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传说,增加了景区的故事性,令人印象深刻。城市空间被视为某一特定社会的流行意识的反映或者“精神”的普遍感觉[13],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导致新型消费空间的生产[14],在历史街区被人工改造失去真实性的今天,要认识到游客对历史街区的真实性感知、地方感是影响游客满意度、游后行为的重要因素[15]。
3结论与展望。
本文总结了国内各学者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研究文献,深刻感受到旅游业正走向与文化创意结合之路,这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与保护的明智之举。各地的旅游创新都有成功有失败,针对当地特色和实际情况进行适宜的文化创意创新是必要的。凭借异质性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不是长久之计,特别是对于如今消费群体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创意永远不会过时。
发展旅游业是越来越多的工业城市转型和中小城市经济转型的选择。传统的旅游业主要依靠景区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自身独特性和吸引力,另外景区的地理位置和宣传力度的不同,使得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及其不平衡。如今人工大型游乐场、主题公园、生态馆等创意旅游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收效,传统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也是各景区亟待采取的一项转型措施。然而旅游业的开发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旅游开发与文化的传播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人们对旅游的热情来自于不同文化的的碰撞、吸引,旅游实际上就是文化的传播载体。
人们希望看到的是原真性较好的旅游景点,保护民族历史景区的原真性也是吸引游客的重点。有学者提到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中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应用[16],这利于保护旅游资源的原貌,也是对原有旅游资源的扩展和开发来满足游客的需求。如果将旅游资源的特点利用科技创新进行创意性的开发,以其为主题进行新鲜有趣的旅游项目,既让游客们体验到了当地真实的特色风情,自然景观,满足更多的游客的体验需求,又能够相对保护文化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3]杨春宇,邢洋,左文超,肖宏,高红艳.文化旅游产业创新系统集聚研究——基于全国31省市的pef实证分析[j].旅游学刊,,31(04):81-96.
旅游论文分析篇二
在计算机技术快速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全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企业的成长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一方面,企业成长的需要促进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发展;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与时俱进又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就我国目前而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企业的各个层面都有所应用,其中,尤以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居多。计算机技术由于其低成本、高准确率以及稳定的操作系统等优势正逐渐渗透到各个企业的管理工作中。
1计算机技术概述。
尽管目前计算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发展,但是,我们仍然必须保证现在以及将来其发展速度都必須紧跟甚至超过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速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高效应用。同时,各个企业也应结合自身实际发展需求,采取不同的计算机技术,将优化计算机技术理念运用于企业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以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具体来说,引进高端大型计算机进行相对复杂的大数据处理和分析,而采用低端小型计算机进行相对简单的微数据收集和整理。这样不仅能有效节约使用成本,还能充分发挥不同类型计算机的实际价值。
旅游论文分析篇三
文化旅游历来是最受游客欢迎的旅游项目,为各个文化旅游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在茶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之中,我们应当大力挖掘和保护传统茶文化资源,提升旅游项目的文化品位,树立独特的文化品牌,实现长足的效益增长。第一,设立主题鲜明的茶文化旅游项目,树立知名文化品牌。我们应当积极挖掘产茶地区的自然及文化资源,构建不同的主题风格,借助区位优势,形成产业集聚,实现优势互补。例如,可以茶点为主题,开办茶文化美食节,推出一系列围绕特色茶餐饮的宴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品尝消费;可以茶艺为主题,开展中外茶艺交流活动,为国内与国际上的茶艺爱好者提供文化与技艺交流平台;以茶文化体验为主题,开创茶道精神之旅,让中外游客置身茶园之中亲身体验茶叶采摘的过程,在茶社之中切身体会茶叶品鉴的乐趣;可以文化特色为主题,设计专题旅游栏目,包括茶文化寻根之旅、茶道溯源之旅、茶文化工业之旅、现代都市茶馆之旅、传统茶社之旅、茶园自然风光之旅等。通过这些主题活动,将茶叶产地的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以卓越的姿态呈现出来,提高游客对茶文化内涵的理解水平,同时帮助打造良好的茶文化旅游品牌。第二,以历史文化为积淀,努力提升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一方面,要充分挖掘茶叶产地的文化资源,努力提升茶文化旅游的附加价值,以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为亮点吸引游客的关注。例如,云南大理白族在旅游项目设计中着重突出“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文化,将“人生如品茶,先苦后甜方能回味无穷”的人生哲理展现在游客面前,取得了极好的宣传效果和品牌效益。另一方面,要全面提高茶文化旅游景区内服务人员的综合素养,突出其文化使者的角色,将景区服务人员作为当地茶文化的传播媒介,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将本地的旅游特色与文化内涵传达给游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充分运用茶事、茶俗等民间活动,提高旅游项目的互动性与参与度。茶文化旅游的开发离不开对产茶地区历史文化特色的挖掘,茶文化旅游的长足发展则立足于项目内容的参与度与吸引力。我们应当充分运用茶叶生产地区的茶事与茶俗活动,将茶艺表演、茶歌、茶舞、茶戏等引入旅游内容之中,并让尽可能多的游客参与进来,以提升游客对茶文化旅游的体验。同时,还应当积极吸纳相关专家的建议,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为依托,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设立专门的旅游项目,比如茶园自然生态游、茶叶保健休闲游、茶艺学习赏析游、茶叶制作工艺游、茶叶品鉴游等,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充分显现出来,令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内领略到大好的茶园风光和多彩的茶文化,身体得到放松,心灵得到升华。第四,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对茶文化旅游活动进行宣传和推广。各旅游单位之间应当加强合作,不断推出具备本地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线路。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手段为媒介,积极打入客源市场,挖掘潜在客户,以多种方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览。还可以通过盛大的茶文化节日庆典活动、公关推介活动、新闻发布会等,让更多的游客了解茶产地的特色旅游产品与游览线路,同时可以依托名人效应,邀请茶文化专家和各界知名人士对茶文化旅游进行宣传或者从事公益营销活动,借助他们的效应来扩大茶文化旅游的影响力。
4结语。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茶文化的旅游方式不仅能够将茶叶产地发扬光大,促进茶叶的宣传与销售,形成茶产地与茶产品之间良性互动,还可以推动茶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使茶文化得到较好的传承和发展。我国的茶文化旅游应当充分借助其独特的地域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积淀,积极宣传,多加推广,形成品牌效应和集群效益,实现茶文化旅游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旅游论文分析篇四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我国与国外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分析我国人才的缺乏类型与缺乏原因,并从基本理念、基本机制、基本链条以及基本力量四个方面,研究职场实态下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场实态;文化创意;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发展得如火如荼,随之而来的是相关人才需求量直线上升。虽然在数量上供不应求,但相关产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我国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供需出现了矛盾,这种矛盾正是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我国高校在进行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以职场实态为基础,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自英国率先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加入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军中,并在很多发展国家得到快速发展[1]。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创意产业也是其实现经济转型的主要手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发展程度也十分有限,但我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与当前任何一个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与要求都更高,想要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单单投入大量的资源与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大量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文化创意产业想要发展,就必须依托于人才,这也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核心动力。
(三)我国急需培养更多相关专业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上相关人才大幅度增加,但高素质人才较少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人才的匮乏会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虽然当前相关的从业人员数量不少,但创作型的高素质人才仍然十分欠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以职场实态为基础,对相关人才进行全方位培养。
二、我国与国外的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
(一)中国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相关人才培养也在同步进行,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产业界定模糊的影响,但我国高校在文化创意类专业的相关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初具模型。现阶段,我国主要的人才培养方式为实践教学,具体的教学方法有以下三种:第一,项目引导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特点为基础,通过对相关项目的参与来实现模拟教学与专业实践。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有良好的培养,还让学生在接触实际工作前接触到了职场实态,了解作业流程,有利于学生未来就业。第二,工作室方式。这种方式是第一种方式的基础,通过工作室教学,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行业市场、产业发展等因素做出综合性评估。在工作室中,主要运用的是企业的管理运行机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一个项目进行分工与合作,从而能够帮助学生站在职场实态的角度上完成项目,培养了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精神,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第三,订单培养方式,又称协议培养。想要运用这种培养方式,高校需要准确地认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企业一起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企业还需要向高校人才提供实习机会与就业机会。这种方式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从而实现人才、高校、企业的三赢局面。
(二)国外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
1.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是欧美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游戏影视制作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很早以前便成为其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澳大利亚高校在培养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过程中,注重培养人才团队协作、语言沟通、文化理解、问题决策等方面的能力,以及乐观、自信等非智力能力,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2]。如昆士兰科技大学有单独的创意产业学院,鼓励其他专业学生选修和旁听,强化学科之间的相互合作,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大量的教学范例降低学生对教材和教师的依赖,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
2.英国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源地,早在上个世纪末,英国便已经将文化创意产业提上了国家的发展日程,并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着重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与艺术素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结合,一直以来都是英国高校培养人才的传统。如温彻斯特艺术学院,在招生时便对学生的能力与基础作出非常严格的要求,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对产业转型的适应能力,如想象力、判断思考能力、职业与自我发展能力、沟通能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等,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美国美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与相关优惠政策来促进本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美国已经有20多所大学开设了艺术管理专业,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在相关人才的培养上也颇具规模。如哥伦比亚大学,其艺术管理系着重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与管理能力,包含营利与非营利两种管理系统,分别迎合社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需求,各种专业以市场需求为依托,所有的艺术产业类型都涵盖其中,不仅具有专门化特点,而且重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
三、我国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缺乏原因与缺乏类型。
(一)缺乏原因。
第一,文化体制影响。在我国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中,文化长期以来都处于一种非盈利模式,以事业的形式存在,在改革以后,传统模式中对文化进行管理的官员,有很大一部分都转变成了文化企业的管理人员,但这些人员对经营管理与市场掌控缺乏经验。第二,产业自身发展。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尚不成熟,其发展初衷源于政府,而并非市场,所以,人才储备很难满足发展需求。第三,产业认识欠缺。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区域泛市场化与伪市场化,很多人对文化创意产业没有一个清醒客观的认识,市场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在人才培养方面也缺乏长期规划。第四,教育体制刻板。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教育体制相对刻板,对创新并不推崇,在产业转型过程中,高校教育也没有对这种教育体制及时转变,以至于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
(二)缺乏类型。
第一,管理人才。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工作的人才不仅要有极强的战略思维,还需要对整个产业的运作非常熟悉,但现阶段我国相关人才的能力相对欠缺,专业化程度也有待提升。第二,创意人才。“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只有将人才的想象力与灵感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够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但当前我国的创意人才存在很大程度的欠缺,从而形成了结构性失业,产业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第三,复合人才。文化创意产业涉及很多领域,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懂得文化艺术,还要懂得经营管理。但当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复合型人才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非常稀缺的资源。
四、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一)将通识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
通识教育是源于美国的一种教育理念,其价值在于沟通与整合,需要人文、社会以及自然三个领域的完美结合。相比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我国高校对通识教育的运用不仅体现在课程安排方面,还需要在整个人才培养理念中全面贯穿,但在当前我国高校中实施通识教育并不容易。我国高校欠缺自由教育的基础,而且长期以来受专业教育影响,使得通识教育在运用过程中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形成的反差非常大。因此,运用通识教育还需要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找到一条适应我国的通识教育道路,并将其作为高校培养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的基本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
(二)将学科交叉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融合跨界,因此,以职场实态为基础,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需要运用跨界思维,将艺术学科作为发展中心,打造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起相应的教学科研平台。融合性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特征,所以,高校想要培养出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素质人才,将学科交叉作为人才的培养机制是必经之路。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高校要以自身学科的建设情况与发展情况为基础,转变传统教育机制中学科分离的模式,并在职业实态的基础上,打造创新性的管理平台与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构建起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将产学研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链条。
对于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培养来说,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发展途径。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高校需要把握住其发展方向,直接以市场为基础,将人才的培养链条与产业的发展链条一一对应起来,学科与产业之间形成共荣机制,相互促进,向企业中输送更多的文化艺术产品,在企业生产链中加入文化创业,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另外,高校还应该将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学科交叉结合起来,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穿插项目研究,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邀请企业中资深的技术人员,与研究专家和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指导,鼓励学生深入企业,从而做到以职业实态为基础培养人才。
(四)将艺术人才作为文化创意人才的基本力量。
我国当前正面临着从“中国制造”转变成“中国创造”的挑战,这也是我国现阶段主要的发展战略,其根本意义是制造业的升级,这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发展的根本。因此,文化创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基础,在其他学科中寻找能够应用到设计艺术领域的知识,并对其进行再创造。设计思维在创新教育的促进下,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这种思维以跨学科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学科碰撞来获得新的突破,对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条极具发展前景的道路。
五、结语。
当前国际之间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高校更应该以职业实态为基础,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解决人才供需方面的矛盾,为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多素质高、专业硬的相关人才,以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旅游论文分析篇五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种科技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而旅游行业中智慧的旅游的应用,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便捷的旅游方式,还有效促进了旅游企业的发展。智慧的旅游的发展对于旅游管理工作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其管理模式逐渐完善,本文对智慧的旅游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做了简单的分析,从而对智慧的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一、旅游行业中智慧的旅游发展的现状。
智慧的旅游是指人们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等各种便携式设备应用,从中获取旅游相关的信息资源,以及对景区文化内容的了解。智慧的旅游结合信息技术对游客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同时还有助于整合旅游的信息资源,提高旅游管理的效率,在旅游企业管理中应用智慧的旅游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智慧的旅游城市开发现状。
在旅游行业中,智慧的旅游的发展也就意味着智慧的旅游城市的开发,而智慧的旅游就是通过融入网络信息化技术为游客提供便捷旅游,同时提高他们的旅游体验。我国智慧城市的开发,主要就是通过网络技术将城市各行各业的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展示,这就为城市的智慧化发展提供了平台,其中智慧的旅游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点之一。目前,智慧的旅游城市发展中已经实现了手机扫码购票、点餐以及排队等,很大程度上为游客的旅行提供了便捷服务。
(三)智慧的旅游发展新形势。
智慧的旅游的发展,使我国旅游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模式,为了智慧的旅游在旅游行业中有更好的发展,我国应该对智慧的旅游在旅游企业应用做重点分析,在智慧的旅游的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利用网络技术不断完善智慧的旅游,让智慧的旅游有越来越好的发展。
(一)为旅游产业创新提供技术平台。
智慧的旅游的发展,为旅游产业的创新提供了技术平台。在这个智慧的旅游的平台中,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政府发布的最新政策,还能提供企业的优惠政策以及旅游相关资料等信息,游客可以在平台中体验到更便捷优质的服务。智慧的旅游的平台使旅游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有效的结合,为旅游管理带来了便捷,给游客的旅行带了更好的体验。
(二)能满足游客个性化旅游的需要。
如今,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我国进入了大眾化旅游的时代,在此基础上,大众对旅游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其中自主游客的数量在逐渐增加,他们对于旅游个性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智慧的旅游可以满足游客在旅游中的个性化需要。智慧的旅游的发展,可以从游客自身的需求出发,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旅游路线设计,是游客在旅行中获得优质的旅行服务。
(三)改变了旅游企业的管理方式及组织模式。
智慧的旅游发展为游客提供了更便捷服务的同时,还将实现对传统旅游管理方式的改变,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旅游企业可对旅游信息进行及时的监督和控制,还能有效提高管理的效率。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加强游客和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好的维护旅游的秩序,实现更加科学的旅游管理。智慧的旅游运用了其特殊的技术平台,使电子商务成为旅游企业的核心,构建了新的组织模式。
第一,在专业的智能领域以及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能有效提高自动化办公及管理工作的效率;第二,在高层决策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旅游企业在运行中不断进行自身的完善,并帮助决策者不断提高对旅游产品的服务;第三,在旅游企业综合性业务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了开放性的管理,结合互联网技术,完善旅游企业的管理工作,促进智慧的旅游发展。
1.景区导游电子化。
在旅游企业中,可以通过网络计算机技术结合旅游景区导游,将导游电子化,在通过先进的播音技术,可以在旅游景区播放真人的语音讲解,还可以为游客在便携式设备的软件中提供景区全景图等旅游信息资料,方便游客查询。导游软件的安装,游客可以利用其进行景区位置的定位,查询相关景区的具体情况,对于景区附近的衣食住行都能进行查询,很大程度上为游客提供了便捷。
2.城市信息结合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人们之间信息的传播,如今各旅游城市也结合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城市的信息与网络连接,不仅能及时更新信息资料,还能为游客提供当地的天气情况,交通情况等等信息。将城市的信息结合网络技术,是智慧的旅游在旅游产业中应用的基础,有效的结合可以使城市信息能以最快的速度被游客接收,特别是喜欢自由行的游客,城市信息网络化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帮助。
3.交通的智慧化。
旅游的目的地一般都是游客向往而不太熟悉的地方,那么,在交通上就会有很大不便,因此,便捷智慧的交通软件,成为了许多游客的必备的,它可以为游客提供实时路况的指引,并根据游客不同的需要设计最佳的交通出行方式,让游客不再为迷路的问题而烦恼。智慧化的交通,还可以为旅游者提供预订车辆、停车位等服务功能,交通智慧化是智慧的旅游中必不可少的。
(三)旅游企业服务观念的改变。
旅游产业可以和游客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并为游客建立相应的信息档案,把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形成客户数据库和反馈意见数据库,这将有利于旅游企业挖掘有用的潜在信息。
四、结语。
人们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旅游行业的发展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智慧的旅游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我们了解到,智慧的旅游的发展改变的不仅仅只是旅游企业的发展,它对于我国的旅游城市以及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都带了不可小觑的力量。游客和旅游企业之间的交流信息,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来说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它影响着整个旅游行业的营销模式,因此,注重智慧的旅游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对整个旅游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旅游论文分析篇六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辉煌璀璨的篇章,在《神农本草》中有着明确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当时的茶叶主要是作为一种能够治病解毒的药材,而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茶文化逐渐形成,并且深入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从目前来看,茶与茶文化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物质与精神财富,同时也为一些与茶相关的环境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茶文化概述。
我国的茶文化最早形成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其发展和成熟则是在晋唐以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辉煌璀璨的文化体系,并且在“茶之路”的传播下,对世界各国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韩国的“茶礼”、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等。与上述国家的茶文化相比,中国的茶文化更具深度,实现了核心文化内容与表象文化形式的高度统一。茶文化根植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思想的精华,并且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由单纯的物质文化上升到精神文化的范畴。在社会发展的带动下,人们对于茶的认识也有了新的变化,由传统的药用、解酒、养生等功用性逐渐发展到精神文明方面,能够带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享受。
2茶文化元素的精神意蕴与美学意义。
在我国,茶文化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人们的精神品质也有着一定的影响。相关学者认为,中国人的性格像茶,无论自身所处的环境如何,在看待世界时总是能够保持一个清醒理智的态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助相依,共同进步。虽然茶文化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思想的精华,不过其主要是儒家的中庸思想为提携,表现出一种和谐和平静[2]。在生活中,中国人注重的是秩序,关心邻里关系,注重相助相依;在发展中,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向大自然有限度地索取,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发展。儒家将对立与相容的思想引导到茶文化中,主张在饮茶过程中,创造和谐的氛围,加强思想的沟通,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同时,通过审视己身,能够看清自己,加强相互理解。同时,在茶文化中,到处都洋溢着和谐精神。例如,在苏汉臣的《百子图》中,一群娃娃一边嬉戏玩乐,一边品茶,呈现出一派和谐共处的情形。而从自然层面分析,饮茶的环境需要协和自然,其相应的技艺与程式需要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与饮茶人的性格相符。例如,对追求高深佛法的僧人而言,青灯古刹中,独自品味茶的苦寂;于追求高尚艺术的文人,琴台书房里,品味茶的雅韵;于追求生计的农民,田间村寨下,共同品尝茶的乐趣。茶文化元素可以说是深入到了我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与茶相关的文化设计中,茶文化元素有着非常显著的美学意义。当前,我国的茶馆、茶文化主题公园等涉及茶文化的环境设计多种多样,其中不乏设计精巧,蕴含丰富茶文化内涵的作品。但是从整体来看,设计水平偏低,设计样式存在着千篇一律的情况,缺乏新意,没有能够体现茶文化深层次的内涵。茶文化元素作为连接茶文化与环境设计的纽带,在涉茶环境的设计中有着非常突出的作用,一是能够扩大环境的视觉识别性与茶文化识别性,拉近茶文化、茶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建立起良好的品牌权威性与影响力;二是能够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影响着环境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三是具有美化与教育功能。在茶馆环境设计中,精巧的茶文化元素能够体现其文化特色,体现其内在品质,反应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同时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最终实现方便消费者休闲和娱乐的目的。
3茶文化在当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3.1“形”的提取与衍生。
在茶文化中,“形”主要是指茶文化元素所表现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特征。对于环境设计而言,形的提取可以模仿传统的茶具等,同时利用图形、文字等方式,对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表现,辅以具有历史感的色彩,能够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形的提取,并非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应该立足传统符号造型,从时代发展的审美需求出发,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将传统的茶文化元素与现代美学观念有机结合起来,将茶文化元素通过变异、错位、重组等方式,进行提炼和衍生,确保其能够充满现代特色,符合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也可以将一些传统的造型构成方法和表现形式应用到当代环境设计中,对设计人员的理念进行表达,对民族个性进行彰显。当前在形的提取与衍生方面,有着许多优秀的例子。其中,对传统茶具的提炼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在涉茶环境设计中,借鉴传统茶具的形态,从中提炼出具有不同历史时代特色的茶文化元素,并以此为依据,对现代造景中的园林小品、雕塑等进行设计,在对其外观形象传承的同时,也蕴涵着民族文化的意味。应用茶文化元素对环境进行设计时,通常都会通过形的提取,对相关历史文化信息进行传达。形的提取一般都是采用茶画、壁画等图形来实现,也可搭配相关的诗词歌赋,以文字进行说明。不仅如此,还可从这些艺术形式中,提炼出色彩的搭配,提升整体设计效果,使人们从设计中体会到茶文化的历史厚重感。
3.2“意”的沿用与延伸。
自唐代开始,我国的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明确的思想主轴,即始终受到儒家、道家与佛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尽管在时代的变迁以及朝代的更替中,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变化,但其内涵并没改变。正是由于这种执着的追求,才使得“形”逐渐衍生出许多的分支。换言之,意的延伸,催生了形的衍生。例如,在我国江南地区的婚俗中,存在有“三茶礼”。对此礼仪有两种解释:一是从订婚到结婚的三道礼节,即订婚的“下茶礼”,结婚的“定茶礼”以及同房的“合茶礼”;二是指结婚仪式中的三道礼节,即白果、莲子和茶。两种解释都体现出情结不移的意蕴。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中,“意”是人们欣赏和喜爱“形”的关键所在,茶与传统文化精华的交融,更是使茶文化有了更加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具有精神意义的茶文化元素,其背后所代表的“意”同样适用于涉茶环境的设计,能够对设计师的理念进行有效传达。在传统的茶馆、茶楼设计中,人们就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符号的沿用,并以此来表达内在意义,符号的外在形态可以说是内在含义的外化,而元素符号内在的“意”的延伸,使人不禁拍手叫好。例如,在漳州天福茶博物馆门前的雕塑“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中,通过一个老牛带领壮牛拉车,车上满载茶叶的外在形象,体现出了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得环境设计充满一种文化的亲和力。
3.3“神”的把握与承传。
所谓“神”,是指元素符号本身的“形”和“意”所传达出的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在环境设计中,无论是形还是意,都只是一种对传统形式的浅层意念,而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大胆创新,敢于摆脱传统美学的物化表现,进行深层次的探索,领悟元素和符号的传统艺术精髓,结合先进的设计理念,通过兼收并蓄的方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结合,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能够体现我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从而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在我国茶类书法中,对于“神”的把握和承传有着一些成功的尝试。我国的文字符号本身就是一种对自然万物的体现,因其“神”而得其“势”,存在有“大篆奔放,小篆柔婉;隶书典雅,楷书整秀;行书流畅,草书狂野”的说法。茶诗、茶词类书法具有自身独特的神韵,应用于环境设计中,能够体现出装饰美、艺术美和符号美的特点。因此,在许多茶馆、茶楼中,都会悬挂张贴一些茶诗、茶词类书法,利用其艺术感染力,实现诗词歌赋与书法的完美结合,是一种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忘的精神产物,同时也是对“神”的把握与承传。我国的茶文化直接体现在茶道艺术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茶文化元素的视觉形象所体现出的思想内涵,同时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论在任何涉茶环境的设计中,如果失去了茶性和茶道精髓,空有形和意而无神的茶文化元素,只能算是失败的设计。因此,“神”的把握和承传是茶文化元素提炼与应用的关键所在。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华民族传统造型艺术要想在现代设计中得到延伸和发展,就必须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确保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4结语。
总而言之,当代环境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科,对于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设计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对特定的设计任务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必须首先了解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从中汲取养分。在涉茶环境的设计中,设计师必须充分了解茶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精神内涵,把握设计要领,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体现出深层次的艺术美,对中国传统茶文化进行传播和弘扬,推动茶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2]李琼音.茶文化在现代茶馆环境设计中的渗透与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何志丹.茶文化的符号学解读及其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d].湖南农业大学,2009.
[4]张文莲.中国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d].苏州:苏州大学,2007.
旅游论文分析篇七
就我国目前实际情况而言,企业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成本核算问题。
成本核算问题是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根本出发点。具体来说,传统的企业管理完成成本核算的`工作主体是人力,而以人工对成本进行核算存在效率低、费时费力等诸多问题。同时,对成本的错误核算以及延迟核算将会对企业管理层以及企业决策者造成无法做出正确决策的困扰,从而极大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2.2基础管理以及规章制度问题。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应用是解决企业基础管理以及规章制度问题的重要保障。企业的基础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资料分配以及生产计划制定等,其中,财务信息的管理工作由于传统方法的延迟性以及经济市场的波动性等原因往往不尽人意,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旅游论文分析篇八
内容摘要:旅游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其微观主体的旅游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承担重要责任,实施生态管理是旅游企业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旅游企业的生态属性入手,分析了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及特点,并指出了旅游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相应策略。
旅游业的发展因其对自然资源高度的依赖性,对生态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旅游活动对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被重视。作为旅游经济的微观主体的旅游企业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当今社会经济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外向型的旅游企业将首先面临这一挑战,实施生态管理不仅会给旅游业带来新的活力,也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旅游企业生态管理是指旅游企业运用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通过对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调节、控制,以提高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实现旅游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活动。旅游企业生态管理的本质,是要使旅游企业的整个生态经济系统达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却不超过系统平衡所允许的阈值,核心是使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不同与一般的企业管理方法,它是一种管理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系统工程。
(一)流:资源利用开发配置的生态问题。
旅游业具有高度的行业关联性,它是通过与同业竞争者、供应商、顾客、政府、社区、学校、社会公众、其他行业和企业等利益相关者之间连续进行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等来维持其新陈代谢的。占用大量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能源和排放大量的废弃物并产生污染是旅游企业的基本属性,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短浅的资源开发行为和低的资源利用效率。旅游企业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各种“经济流”,更应关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流”,正确处理好各种“流”的关系和影响,必须通过资源的有效开发配置来实现。
(二)网:生态系统的成员与关系结构问题。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互相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网络结构。而企业环境是一个通过各种复杂的物理网络、管理网络、文化网络和关系网络交织而成的超维人文空间,在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中企业的关系是互动网络式,保持网络的畅通和各网点的协作,正确处理生态系统成员的关系与结构是旅游企业实行生态管理的本质要求。
(三)序:生态系统的功能问题。
一个和谐的生态经济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配置、价值和还原缓冲功能,具备自组织、自催化的竞争序主导生态经济系统的发生与发展,以及自调节、自抑制的共生序保证生态经济系统的持续与稳定,而这一切的关键取决于组织和人的经营、管理、控制行为。旅游生态经济系统是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通过人类的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改造而建立起来的自然与人类的复合体系,在此体系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样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生态法则。旅游企业通过实施生态管理,更好地认识竞争与共生的矛盾关系,才能建立起良好的竞争序和共生序。
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及特点。
(一)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
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与环境是维持和发展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基础和前提,是旅游者旅游的主要对象物,也是当今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构成了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主导因素。经济系统是维持和发展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保证,是旅游企业经营目的所在,也是现代旅游活动的本质。社会系统是实现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保证,是旅游者、旅游企业社会价值的体现,是旅游这种生活方式之所以流行的原因。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多级多要素系统,其各级各类子系统都包含了众多的构成要素,各要素间产生物质与能量的交流和转换。
(二)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
1.对生态资源的高度依赖性。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业对自然资源有高度的依赖性,神奇的自然景观、优美的环境、丰富的历史遗存,无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作为经济单元的旅游企业需要消耗大量的生态资源,而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为其发展的宗旨。生态资源既是旅游业产品的重要组成,也是旅游企业发展的动力基础。
2.旅游容量的有限性。旅游业并非无污染的产业,由于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旅游区生态环境退化乃至失去旅游吸引力的事例屡见不鲜。我国一些自然保护区出于单纯的经济目的,热衷于旅游、餐馆、游乐等设施的投入,大兴土木,旅游地生态环境的退化对旅游规划与管理提出了挑战,如何将旅游的发展建立在生态安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认为旅游容量由自然环境容量、人工环境容量、社会环境容量三项组成。无论哪一种容量,均是数量有限的,即存在不能超越的阈值。
3.生态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旅游企业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严格的科学规划和管理。因为旅游经济活动使系统的抗干扰和自恢复能力相对较弱。而从旅游产业的自身特点来看,旅游需求与供给受到来自于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旅游需求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给旅游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健康运行带来困难,也给旅游业严重依赖的生态环境带来周期性破坏。旅游业发展的自身高弹性与其生态系统结构的不稳定性共同决定了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脆弱性特点。
4.系统功能的多重性。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该系统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多重性特点。旅游企业通过提供服务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的旅游生态系统又能使其具有生产生态产品、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地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减缓甚至消除环境污染、减少自然灾害、保持人类生存环境稳定、健康等生态功能。生态功能的维持和发展是实现旅游经济功能的前提和保障,旅游经济功能的完善为生态功能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也是优化旅游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
(一)培育生态理念。
旅游企业生态管理理念应包括生态战略理念、绿色营销理念、“清洁生产”理念、生态财务理念、生态文化理念等。旅行社是联系旅游者与旅游企业的.纽带,在了解需求及指导供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树立和营建绿色营销观念是旅行社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生态理念;饭店属高消费场所,必然占用消耗大量资源,转变经营观念、创建绿色饭店是旅游饭店的持续经营之道;旅游景区作为旅游者的目的地,按照生态产业园的设计思路对景区进行规划设计及管理,是景区实现生态管理的首选策略。
1.健全企业生态管理组织。合理的组织结构是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生态化的组织结构应以提高生态效率为目标,在企业内部强调生产过程的循环,在外部建立生态链的网络关系,设法改变传统的金字塔组织结构模式,推行扁平化组织结构模式,实现信息交流的多元化。通过建立生态运行经理制,把生态理念贯穿于管理组织网络之中,使管理更趋灵活有效。在质检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设立生态管理监督机构,使之成为生态管理的重要部门,保证生态管理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2.强化企业生态管理制度。完善的制度是实施生态管理的有力支持。企业制定的经营管理方针之主要内容应为企业对污染防止和各种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承诺,建立评审生态指标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生态要求的操作规程,并将其渗透到各项业务活动之中。积极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将iso14000作为旅游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一个基本框架。
3.完善企业生态管理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是生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通过各种激励方法使全体员工参与整个企业的生态管理活动。如建立生态管理经济责任制,将生态管理指标与管理者经济利益直接挂钩;通过设立生态管理奖励基金鼓励员工,成立生态技术革新小组,奖励创新成果;制定生态目标,实行全员考核制度,实现由全体员工参加的、全过程的全面生态管理。
(三)对生态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
信息化技术已推动生态系统管理进入了数字化管理的时代。将记录资源生态系统要素的信息转化为按一定准则且规范排列的数字信息,就形成数字资源生态系统。其意义在于:建立了不同资源层面的空间相关,构造了反映同一资源层面动态变化模式,有利于我们尽量用服务来替代能源和物质的消耗,做到既按顾客之需调节能源的供应,又确保能源的合理配置和节约对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控制;生态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促使旅游资源的生态特征可视化,给管理人员提供了对生态经济进行定量分析的科学手段。
(四)激励供应商并教育引导消费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一方面人们将更关注对自身有益的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将负担过度消费引起的负效应,因此旅游企业不但要适应这种变化,同时也有责任激励供应商、引导消费者向有利于生态经济平衡的方向发展。通过把新的环境准则纳入采购行为,要求供应商提供环认证证书,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向公众展示他们的环境承诺,对供应企业起到宣传广告作用;旅游企业对消费者的引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向消费者提供有关生态产品、服务和企业生态经营的信息,引导消费者的购买方向。二是向消费者宣传、灌输、渗透企业生态产品、服务及企业生态理念,刺激和创造消费者生态需求。旅游企业可根据污染者付费、环境有偿使用、资源节省使用等原则制定产品和服务的生态价格来引导顾客的生态消费。
(五)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生态资源。
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要从生产要素配置和利用转化为生态资源配置和利用,这将有利于企业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企业设计建造要充分考虑环境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第二,推进高科技在企业中的应用。通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旅游产品销售网络化、设备功能的深度开发、能源系统的技术革新等措施,达到市场的充分扩大、管理效率的提高、能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资本内涵扩大再生产。第三,变人力资源为人才资源。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再开发,通过有系统、有步骤的实施企业人员的招募、选择、培训及合理流动等,达到人尽其能、各得其所,使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变,进而实现人力资源合理、有效和节约利用,形成与其它资源的良性循环。
生态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管理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对传统管理思想的变革,协调好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关系是企业生态管理的核心所在,唯有实行生态管理,旅游企业才会拥有强劲的竞争力和长久的生命力。
旅游论文分析篇九
摘要:茶文化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它以茶文化为核心,将自然生态资源与历史人文资源充分结合,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首先介绍了茶文化旅游的内涵,而后分析了我国茶文化旅游的现状,最后提出我国茶文化旅游业发展方向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改善,精神文化需求持续增长。对于旅游而言,人们已经不再乐于接受那些“赶时间、看经典、拍照片”的传统套路,而是开始追求以文化积淀为核心的精致、休闲、优雅、高尚的旅游方式,以期修身养性、品味生活、感受生命的价值所在。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讲究静、净、闲、悠的茶文化日益彰显出其迷人的魅力,去茶园种茶、采茶、制茶、品茶、读茶的文化活动,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新兴旅游项目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项。那么,如何发挥茶文化的独特优势,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丰富多彩的茶文化资源,如何实现茶文化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就成为当前茶文化旅游所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在我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自古以来,茶就被人们视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既是高雅悠远的上层文化,也是深入生活的大众文化。可以说,茶叶在某种程度上是连接各个阶层、各个职业、各种生活、各个地区乃至各个国家之间的桥梁。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极为丰富,其中既有关于文化艺术、历史考古、歌舞民俗的部分,也有餐饮旅游、新闻出版、医学保健的部分,还有关于茶叶品评、茶道操作、品茶环境的内容。它是我国各家优秀思想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不断发展完善着的中华民族的品格之魂。茶能够与旅游业结缘,一方面是由于茶叶本身品质优良,可将产茶之地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产茶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山水人文情结深厚,在产茶地区多有历史悠久的名山名寺、风光旖旎的诗意山水以及适宜人居的气候环境。例如,著名的中国早茶之乡宜宾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这里是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的交汇之处,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美誉,自然风光之美自不用多言。在建设茶乡的过程之中,宜宾市依据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逐步成为我国最大的早茶生产区和省内三大产茶区之一,并被冠以“长江上中游特色出口绿茶”生产基地以及“西南红茶及特种茶”生产基地的美名,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与体验茶园风光。在《茶经述评》一书中,吴觉农指出,高山地区多出名茶,这是因为高山之上云雾多,漫射光多,湿度大,昼夜温差也比较大,有利于茶叶中有效物质的积累,特别是芬芳物质的积淀。例如,宜宾境内屏山、老君山、宜宾县黄山、筠连大雪山、珙县王家山等连绵延续,整体地形呈现西南高、东北低态势,海拔落差比较大。此外,这里的气候属于典型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特征,浅丘、河谷兼有南亚热带的气候属性,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四十以上,茶区内雨量充沛,常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特别适宜于茶叶的种植和发展。同时,宜宾市茶园的土壤含有丰富的矿质养分,其中屏山县、兴文县等地的土壤之中还富含硒等微量元素,使得产自这里的川红工夫茶具有“橘糖香”、屏山炒青茶拥有“板栗香”的特点。加之宜宾市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发达,茶文化历史悠远,茶产业初具规模,使得宜宾市的茶文化旅游日益兴盛起来。无独有偶,武夷山壮丽的自然景观与武夷岩茶、庐山清丽的山间风貌与庐山云雾茶、杭州西湖秀美的水上风光与西湖龙井茶等,产茶之地与茶叶之间无一不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名茶将产茶之地的文化及景致发扬光大,茶文化旅游则进一步推动了茶叶产业的发展。茶文化旅游通常是指那些以茶文化为核心,带领游客在休闲轻松、亲近自然的旅游过程之中,静心体会茶文化之内涵,感受茶园自然魅力,体验茶叶产地民风民俗,学习鉴赏茶叶品质,实现提升身心修养的特色旅游项目。它是一种基于现代茶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新型旅游模式,是一种独特的人文生态旅游项目。它将茶园生态环境、茶叶生产过程、茶叶品鉴学问、茶文化赏析等内容融为一体,旨在通过优质旅游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茶产品展会、茶文化节庆,使得我国的传统茶文化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实现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复兴和光大。
茶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业的新兴板块,以其独特的自然气息与人文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加入其中,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文化旅游的热潮。作为茶叶的发源地,我国拥有丰富的茶园、茶事、茶艺、茶俗等资源,在多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茶文化旅游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一,以茶园资源为依托的绿色生态观光游备受游客青睐。我国茶园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大都位于环境优美、风光旖旎之处,这正满足了现代人追求自然、回归自然、品味自然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二,以茶叶的药用价值与保健功效为依托的生态保健旅游正逐步升温。茶叶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相当一部分已经被古今医学家证明拥有显著的保健作用,这些在《神农食经》、《千金翼方》等著作中均有体现。饮茶活动可以帮助游客消除疲乏之感,加速生理机能的恢复与提升,长期饮茶更可预防多种疾病,起到延年益寿之功效,这正与当前大热的生态保健旅游不谋而合。其三,以茶艺茶俗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不断涌现。茶艺是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通过观赏茶艺表演,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茶叶冲泡、烹煮、品饮之中的深厚学问,还可以切身感受到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及茶道精神的博大精深,在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获得美的享受。很多茶文化旅游基地都兴建以品茶为主旋律的茶馆、茶社等文化交流场所,在为茶文化旅游增加项目、注入活力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茶文化的吸引力,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茶艺一样,茶俗也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等,都是在浓郁的民族风情之中开采出来的带有鲜明民族特色与地域色彩茶文化旅游资源。参与茶俗活动可以让游客领略到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进一步深化游客对生活的认识和对世界的看法,提升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层次,达到净化心灵之目的。其四,以茶文化研讨交流会为契机的茶文化旅游推陈出新。我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多次举办了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对于推进茶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产茶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等,都具有显著的效果。在重庆、成都、武夷山等地举办的茶文化旅游节同样成果突出,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拓宽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空间。
旅游论文分析篇十
摘要:工商管理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确保企业能够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本文对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
其中管理现状包括经营模式管理现状、国际化管理发展现状以及价值定位现状;发展方向包括构建人性化以及科学化工商管理制度,以专业化、高素质人才促进工商管理模式的发展,通过树立创新意识完善工商管理工作。
总之,确立正确的工商管理发展方向能够改善企业经营现状。
关键词:工商管理;企业;现状;发展方向。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不断完善的进程中,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开放性的特点,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根据大众需求不断开拓市场[1]。
在企业开拓消费市场的过程中,做好工商管理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后盾与保障。
由于我国引进工商管理的时间较短,管理模式还有待完善,所以研究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以及发展的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
(一)经营模式管理现状。
由于受到经济利益以及现行政策的影响,目前多数企业以即时生产与零库存作为经营管理原则,此类经营模式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企业获得经济效益,但其本身不具有良好的市场开拓能力,且无法有机结合生产模式与市场需求两种关键因素。
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时,多数企业的生产部门无法及时获取市场部所提供的信息,致使生产与需求不相适应,对于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也较低,这就容易出现经营亏损的情况,并同时增加企业负担[2]。
此外,部分企业管理者没有准确认识到物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这就有可能使即时生产与零库存经营方式面临一定的风险。
(二)国际化管理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经营者与管理者的国际化管理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大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已经认识到地域市场不再具有明显优势,各国以及各个地区之间的市场也已经不再有明确的界限,快速流动的资金与产品成为了经济全球化以及生产、管理国际化的主要动力。
因此,在进行工商管理时,不仅要考虑经营模式能否有效适应环境变化,还要科学规划产品生产计划,以便能够加快国际化进程。
从当前的管理现状来看,我国部分企业所采用的管理方式仍无法与全球化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传统管理模式无法得到有效改善,对于资本运作、市场定位以及技术更新问题等,没有制定相应的计划进行改善,国际化发展水平亟待提高。
(三)价值定位现状。
长期以来,获得经济利益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目的,在引入工商管理理念之后,大部分企业都对自身的价值进行了重新定位。
在进行工商管理时,经济效益的提高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同时也更关注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公益事业以及改善公众形象等,以便能够谋求长期发展。
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企业无法明确定位自身价值,也不能有效经营企业形象,忽视员工职业素质的提升,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到经济利益的实现以及内部结构的完善,导致企业无法实现长期发展。
(一)构建人性化以及科学化工商管理制度。
在企业当中制定内部管理制度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即激励员工、保障员工合法权利以及约束员工。
在一般情况下,执行管理制度时难免会遇到不合理奖惩、管理无效等问题。
如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部分员工虽然违反了管理制度,但却保护了企业利益的特殊情况,如按照制度进行奖惩,则这部分员工仍会受到惩罚。
如此一来,就会使管理制度变得刻板,缺少对员工的人性化关怀;当员工得不到人性化关怀时,就会不断累积不满情绪,日常工作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最终导致企业无法实现良性发展。
因此,为了提高工商管理水平,则管理者应对管理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之朝人性化的方向发展[3]。
例如,可以将人性化管理理念融入到管理制度当中,使富有人文关怀气息的柔性制度与刚性制度互为补充。
此外,应使现行的工商管理制度朝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科学的制度应当能够明确划分利益、权利以及责任,以便可以为工商管理提供有效依据。
同时要确立恩威并施以及依章管理的理念,从而提升企业制度的公信力。
(二)以专业化、高素质人才促进工商管理模式的发展。
人才是保证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在未来要致力于采用科学的方案培养大量素质较高以及专业素养较好的管理人才,以促进工商管理实现进一步发展。
企业在选择培训机构时,应注意考察好质量,确保机构内部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以及完善的培训理论,从而保证人才质量。
另一方面,应确保培训师拥有较好的教学技能,能够根据学员个性化特征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从而保证经过培训后的人才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
此外,在选择高质量培训机构的基础上,要敦促好学员要认真学习,利用好培训资源,从而使自身的专业素养可以得到提升。
多数企业会选择“翘楚”参加培训,而部分被选配的人员认为凭借自身的能力能够做好工商管理的相关工作,因此无法从思想上重视培训。
对此,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在培训之前应对部分人员的心态进行调整。
(三)通过树立创新意识完善工商管理工作。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创新意识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只有富于创新意识,勇于创新,才能够促进企业发展[4]。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应当通过树立创新意识完善工商管理工作,从而提升工商管理人员对于市场、对于竞争的观察力以及敏锐程度,避免因工作时间过长,而出现思想僵化不愿改革创新的问题,致使企业效益停滞不前。
此外,应建立起相应的创新管理制度,注意鼓励员工进行创新,积极提供良好的创意。
对于创新能力较强的员工,可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使企业可以保持良好的生机与活力,并因此提升竞争实力以及实现良性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市场竞争激烈化程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要保证企业能够立足与发展,就必须以完善工商管理方式作为前提与基础。
为了能够使工商管理方式能够有效适应当前的企业发展需要,则应不断总结管理经验,并把握好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使工商管理模式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唐时俊,马茹菲.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现状研究[j].企业导报,(23):168.
[2]谢冰玲.谈经济结构转型发展下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对策[j].经济视野,(16):50.
[3]李诗今.浅谈当下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其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2):123.
[4]贺贝嘉.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研究[j].商情,2013(38):278.
旅游论文分析篇十一
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新时代对旅游行业所制定出来的发展标准,首先需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即为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创新原有的授课模式与教学理念。基于此,本篇文章针对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教学应用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笔者的自身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教学措施,其中包括结合具体课程来选择适宜案例、进行案例展示,突出相关知识点以及设定模拟情境,组织学生讨论等等,以期能够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前言。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中,旅游行业中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是人才之间的竞争。旅游企业是否能够在众多的对手中脱颖而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其是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然而,纵观我国旅游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诸如教学手段落后、教学理念传统、师资力量薄弱以及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绝大多数的旅游专业课堂仍然采用的是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根本达不到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高质量需求。基于此,为了能够全面提升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就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一、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一)激活兴趣,发挥学生创造性。
在以往的旅游管理教学课堂中,教育者占据了绝对的主体位置,而学生所扮演的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课堂氛围显得非常枯燥且乏味。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不仅可以将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动态化的展示给学生,同时还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中长时间的保持活跃状态,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二)注重优化性。
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学生在课堂当中不必再受到固态思维的影响,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来选择学习内容。在此种灵活性较高的教学课堂中,教育者能够拿出更多的精力来投放到优化教学资源与丰富课堂内容上,全面提升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效率。
(三)模拟情境,增加教学实践环节。
事实上,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于受到了教学资源与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并没有足够多的实践机会和条件。通过应用案例教学法则可以有效改善这一弊端,教育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合理化的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帮助学生在在校期间即可积累足够多的“实战”经验,为其日后的岗位就业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结合具体课程来选择适宜案例。
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非常适用于实践内容较多且实用性较强的科目。在旅游管理专业中,饭店管理概论占据了比较重要的比例,课程内容具有着操作性强的特点,教育者如果采用传统类型的教学方法显然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为此,教育者可以结合课程内容来科学化的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此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以“饭店市场营销”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此教学章节中的要点,教育者应当挑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来辅助教学,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出学生对此堂课程的学习兴趣。教育者可选择北京市长城饭店在1984年成功接待美国新闻代表团的优秀成功案例,将传统营销理念与现代营销理念巧妙的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深入的理解饭店营销的精髓与市场机会分析的要点,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应用方法,帮助他们熟练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当学生了解到长城饭店成功把握住了美国前总统李根来华访问的机会,针对当时的市场行情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并对陪同李根共同来华的500位新闻代表展开了公关策划之后,教育者就可以在此基础之上来让学生针对长城饭店的营销技巧进行研究,同时在其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在经过一番讨论后,学生总结出了长城饭店在接待美国新闻代表团时的优秀表现,其中包括在饭店楼顶上单独设置扇形天线、将饭店中的套房设置成工作间、对新闻代表团成员提供优惠待遇等等。最后,教育者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让他们根据对案例的分析内容来自行设计一套饭店的营销策略,同时在班级上进行成果展示,通过此种方式来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
(三)设定模拟情境,组织学生讨论。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教育任务即为帮助学生解决在案例中所出现的疑难问题,从而让他们从中积累到更多的实践经验。教育者在开展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需要担任主持人、评委以及引导者等角色,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案例分析氛围,争取让所有学生都可以主动的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首先,在案例教学开始之前,教育者应根据案例需要来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同时从中选择出小组长;其次,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制定出案例分析的切入点,同时设计好研究问题。例如:如果你是饭店中的营销经理,怎样才能够争取到宴会的主办权利?在得到宴会主办权之后,应当从那几个方面来着手宣传?最后,教育者要根据案例内容来为学生设计拟真身份与任务,从根本上激发出他们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一方面要鼓励那些性格比叫内向的学生来大胆发言,说出他们对于案例内容的观点,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不要偏离教学中心,不可过于直白的表明自己的态度,避免学生产生依赖心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旅游论文分析篇十二
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是任何行业、组织有效运行的核心和关键,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旅游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创新、改革以及完善现有的、与时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旅游管理制度迫在眉睫,一套科学管理制度对于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意义重大。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当下,更应加强对于旅游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视,只有不断完善旅游管理制度,才能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契约理论概述。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契约是核心研究问题。标准契约理论的理想契约类型,应当是内容清晰、可在任何状态下被证实且法律执行有效;但现阶段,受到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多种因素的限制,现实契约与理想契约还存在一定差距,契约执行困难、实现难度大等问题仍广泛存在,因此,目前我国诸多契约的执行还依赖于抵押、声誉保障机制。
(一)投入机制缺乏。由于投入机制的缺乏,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为了解决旅游设施不足等问题,政府习惯采用将民营企业引入旅游业的方式,该方式下,虽然在一定程度解决了旅游设施缺乏发的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破坏严重、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等新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管理制度、监督条例的不完善,导致民营企业将利益最大化作为唯一发展目标;其次,民营企业自身管理知识、管理技术的落后,也导致旅游项目的建设与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不符合,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严重受阻。
(二)运行机制不合理。运行机制不合理,企业与政府职能不明确,企业化经营为主要特征,资源保护与创收是发展的主要目的。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企业与政府职能的不明确,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意识,市场观念意识十分薄弱;此外,对于一些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特殊性也进一步模糊了旅游部门管理权和经营权的接线,权利混乱现象广泛存在。因此,企业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吗,往往需要同时扮演经营者和管理者双重角色,当面对利益时,旅游管理机构就很难公正的旅游管理任务。
(三)机构与职能不匹配。我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按照种类的不同,具体可将其分为风景、文物、文化资源等,根据不同的资源种类,旅游资源的管理又具体分属园林、建设、宗教、文物等部门。由于资源属性的差异,每一个不同的管理部门理应拥有自己独特的管理职能,但现阶段我国采用的仍是总体统筹规划的'方式,这样的划分方式直接导致了部门职能的实现与总体的统筹规划不相符,严重阻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具有统筹规划只能的政府部门并不实际执行具体工作,因此其所指定的规范和计划往往与实际严重脱节。
(一)转变发展理念。有关政府部分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将契约理论这一种新的公共部门治理研究途径引入到旅游管理制度之中,明白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无本质差别,增加竞争机制决定服务价格、服务质量的能力。其次,实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到同时兼顾社会、文化教育、环境保护、国家形象等综合效益。最后,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干预相结合。
(二)转变政府职能。首先,重新开发定位职能。对旅游资源进行必要分类,对于老景区,实行经营权和管理权的分离,由政府保留管理权,经营权责分割给市场;对于新景区,政府应当同时保留经营权和管理权,以确保在政策优势下,新景区能够得到足够的资金投入,获得市场主体的长期有效投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新景区开展过程中,应当着眼未来,把握整体的生态利益,对于不适宜市场化运作的景点,应当放弃开发或开发辅助旅游项目;对于旅游业发达的地区,政府把握好市场的准入门槛;对于新兴旅游城市,政府加强景区规划工作以及协调、监督工作,避免片面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的情况的发生。其次,重新定位经营职能,兼顾市场的维护以及利益主体的协调。处理好监管与宣传的关系、开发商与当地居民的关系,为旅游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最后,重新定位监管职能。从规划审批、监管问责入手,监管坚持在旅游资源不遭到破坏、欣赏价值可持续的原则;建立和健全独立、权威的协调机构,明确政府和开发部门之间的关系。
(三)市场调整和政府监管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不是万能的,政府调控有时也会失灵。为此,在创新旅游管理制度时,应当做到市场调整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第一,公共产品以及公共服务的设计要符合市场发展需要,通过市场机制的反作用,保障旅游物品、服务的持续供给;第二,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确保各阶层均能够享受公共产品与服务,以更好的维护旅游业的市场秩序。
综上所述,政府部门主导并发挥绝对作用的旅游管理模式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该管理模式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契约理论为依托的旅游管理制度创新,要求政府应当积极转变自身管理理念和管理职能,适当“放权”于市场,实现政府监管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旅游论文分析篇十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地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特别是随着中国的国际竞争实力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要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旅游行业,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一、旅游教学的发展现状。
目前的一份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的旅游业在近年来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很多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课程。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但是,在教学实际当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一些地方使用的教学模式是相对落后的,这导致了很多的旅游专业毕业的学生没有能够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了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
二、进行旅游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在我国的旅游市场上目前存在着一个相当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旅游行业的发展对高素质的人才的需求不断地增加,市场上出现的专业人才非常短缺的情况;但是另一方面,市场能够提供的旅游人才相当少,很多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常常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为了能够扭转这种矛盾的局面,就需要进行旅游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旅游人才。新的旅游教学模式呈现出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它们的核心对视要改革旅游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将旅游教学的理论学习和实际的操作能力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在旅游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在旅游教学模式的探索当中,其中对传统的旅游内容进行改革的最突出的一定是:在旅游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旅游工作的其中一个特点是对美的认识。一个优秀的旅游工作不仅有对美的感知,还要有极强的审美能力,在进行旅游服务过程当中能够将这种美传递给游客。审美能力应该要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旅游工作必备的能力之一。为了能够培养起学生的旅游审美能力,在旅游教学当中实行美的教学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通过这种美学教育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而且能够培养起学生的审美修养。具体说来,在旅游教学当中,实施审美教育主要应该做到三个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对学生审美的训练;提升学生美的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长期以来,在旅游教学当中由于对审美教育的疏忽,导致很多的学生在对事物的美丑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模糊性。在旅游教学当中要重点改变这种状况,不仅要让学生对美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学会欣赏美,而且能够具备对多种形态的美的一个综合的认识。在旅游教学当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与旅游相关的美的教育。中国的旅游文化非常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独具内涵。在审美教学当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按照,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审美知识的.学习,逐渐掌握审美的规律,建立起审美的观念,把旅游当中的山水美、风景美、景观美和建筑美以及人文美等结合起来。与传统的教师讲解教学方式不同,在审美教学当中,要以学生为主导,鼓励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当中积极地投入其中,踊跃表达自己对美的看法。以人文景观的学习为例,很多的人文景观的美不仅仅是体现在事物的外表上,而且还在于蕴含在其中的人们的智慧。通过相关的审美教学的训练,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美感。通过对美的欣赏能够将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起来。一旦学生具备了审美的能力,他就能够很自觉地将这种美通过他的旅游工作传递给游客。更重要的是,由于世界上的美是相通的,具有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在审美教学当中,要把对外在美的欣赏内化为情感上美的体验,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
(二)加强对学生审美的训练。旅游教学当中的美不是一天就能够养成的,它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在进行旅游教学时,教学要结合旅游教学的规律,通过导游案例中那些丰富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关注美的东西,训练学生审美的能力。只要按照这样的一个培养目标,在实际的教学当中,灵活地应用,就一定能够让学生从外在美慢慢地懂得一种内化的美,进而进行一个自我的提升。一个好的旅游工作者并且能够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还要能够和游客快乐融洽地相处。很多的游客也反映,他们在旅游当中看重不仅是导游的外在美,还更多地关注内在的美。确实,很多的旅游工作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常常需要对突发的种种情况有一个应变的能力,这是很多的外在美不能够解决的。这时候更多体现的是导游的内在美,包括导游的责任心和耐心等等。在整个导游过程当中,导游把自己感悟到美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传达给游客,这往往能够给游客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为这种美是一种心灵上的共通的东西。为了能够到达对学生审美的锻炼。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很多的学校选择是通过生动的案例来启发学生思考,进而让学生展开对美的讨论。有的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以“发现美”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认识生活当中的美。总之,很多的教学方法都是围绕着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来进行的。在这种有意识生动培养和训练之下,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也是很明显的。
(三)提升学生美的素养。在旅游教学当中的实施审美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提升学生美的的素养。学生美的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语言美、行为举止和仪表仪容上。
1、语言美。
旅游工作者言语表达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语言表达的艺术性能够将导游和游客的距离拉近。在实际的导游活动当中,导游的言语表达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审美感受。在美的教学当中,言语美的培养学生美的素养的第一要素。启示学生能够在到达语言上的达意和舒服。这是对游客尊重的一个主要表现,也是旅游工作的内在美的一个集中体现,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一个旅游工作的语言修养和人品。最常见的培养方式是通过情景模拟的形式,将导游语言的生动性、风趣性和情感性准确地表达出来,经过系统的讲解,能够达到培养学生言语美的效果。
2、行为举止美。
旅游工作者的很多表现也会在行为举止当中表现出来。很多的游客也会通过导游的行为举止来判断导游的工作好坏。在导游教学当中也很注重对学生自己的导游风格的培养,把学生的个性和导游工作的特点结合起来,培养出具有行为美的优秀导游工作者。3、仪容仪表美旅游工作者要面对的游客是来自各个方面的。在和这些游客打交道的过程当中,旅游工作要注意自己的衣服是否得体。一般要求依照的是协调和谐的原则,处理好时髦与传统、华丽与朴素、礼服与常服等方面的关系。从多个方面着手努力,全面提升学生美的素养。
旅游论文分析篇十四
民间艺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发展与创新的源头。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有助于以民间艺术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能够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间艺术文化美的熏陶,得到相应的德育、美育的影响。同时,如何针对幼儿特点及幼儿园教学特色进行民间艺术文化的渗透,成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新的思考方向。
一、在幼儿园课程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
课程是实践的课程,民间艺术也是实践的艺术。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实践,同人们日常的生产劳动和生活行为密切相关。民间艺术的实践属性与课程的实践属性自然地相契合,这使得民间艺术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渗透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独特和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大众的、生活的文化,不仅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同时也代表着特定区域的民族群众的审美和生活习惯,是当地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幼儿园课程中渗透民族文化,也是吸收民间文化的重要形式,不仅能够使课程更具实践性和适宜性,增进课程的生活化、趣味性,而且能够提升儿童的民族认同感,并更好地接纳社会和他人。在实践中,我们根据所在幼儿园身处满族民间文化的特点,进行了诸多课程方面的尝试。首先,在对满族民间艺术内容进行认真挖掘、筛选的基础上,我们遵循课程内容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正面反映生活且具有满族特点的基本原则,建构了以满族民间文学(包括民间童谣、民间神话传说故事、寓言故事)、民间音乐戏剧(包括歌曲、舞蹈、皮影等)、民间美术(包括农民画、剪纸、刺绣、编织、玉雕、泥塑等)为基本内容,以满族民间节日习俗、民间游戏、民间饮食为辅助内容的显性课程体系。其次,在对挑选的课程内容进行整理、加工的过程中,我们力图吸纳皮亚杰的建构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以保证课程内容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能够遵循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二、在环境创设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实施媒介,在整个幼儿园教育体系中常常充当隐性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这是符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特点的。因此,我们在将满族民间艺术文化渗透到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时,注重营造教育性、丰富性、艺术性、参与性、操作性、探索性的满族民间艺术环境氛围,以此充分激发幼儿探索、创造、表达的欲望,让幼儿在自然、愉快的环境氛围下表现自我、展示自我,认识自身的能力,并获得自我认同。在此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探索。首先,努力创设富有民间艺术气息的整体环境。在对幼儿园环境进行装修和布置时,除了要求整体设计体现一定的审美情趣外,我们还努力把各种满族民间艺术作品有机地融入其中。如在走廊、墙面、楼梯等地方,把由儿童制作的、包含满族民间艺术文化内容的美术作品、剪纸、手工艺品等自然陈设其中,一方面既形象地展示了满族民间艺术,另一方面儿童参与环境设置的积极性也得到激发,使得整个环境布置在丰富儿童的感知觉经验的同时,能够激发他们良好的民族认同情感;不但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而且使儿童的创造性得到发挥。其次,努力创设包含民间艺术文化元素的、幼儿积极参与的操作环境。幼儿园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必须依赖幼儿同环境的积极互动。因此,创设蕴含民间艺术文化元素的区角活动,营造能够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如在语言区、美工区、益智区、表演区、科学区等区角呈现特色鲜明的、满族民间特有的学习材料,可以帮助儿童以自主的学习和游戏来获取知识经验。此外,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还可以在材料丰富的学习环境中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从而使幼儿的能力得到最充分的提升。
三、在师幼互动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
和谐、平等、相互支持的师幼关系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前提。师幼互动的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游戏活动和主题活动,吸引幼儿参与其中,以此为师幼间的交流和沟通搭建各种平台,从而提高幼儿对满族民间艺术的兴趣,并发展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满族民间艺术教育寓于主题教学活动中。好的主题应是能够同幼儿园整体的课程目标和具体的教育要求相耦合的。鉴于当前幼儿园教育注重的是儿童形成有关学习和知识的积极体验,养成良好的社会情感和学习动机,因此,结合日常生活中儿童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文化来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常常能够实现师幼、幼儿与幼儿、幼儿与家长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良好的互动。如我们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孩子受教师启发,确定了名为“我喜欢的岫玉”的主题活动。由于主题内容由孩子们自己确定,加上孩子们身在玉乡,因此,孩子们的参与热情非常高。不仅提升了孩子们对传统艺术美的感受,而且体验到了主动探索与合作的快乐。
旅游论文分析篇十五
庙会是民俗文化的独特形式,是百姓重要的欢娱场所。民间信仰作为民间庙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间文化艺术具有特殊的影响作用。庙会的民间信仰形式,以祭祀的香火为主,表现在民间艺术上有民间戏曲、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社火、民间杂技和民间工艺等内容,这些内容集中反映出庙会所在地区的艺术水平和艺术个性。
一、民间戏曲蕴含着独特的民间信仰
民间戏曲的演出,俗称“唱神戏”,是指为祭祀神灵演出的民间戏曲。神戏的演出是某个地区最典型的民间艺术生活与民众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庙会与戏曲的联系,在其各自的初始阶段或萌芽阶段就已经表现出来。“中国戏曲的产生有着久远的‘史前状态’,由先秦而两汉而魏晋而隋唐,戏曲都以‘萌芽’状态或‘古剧’形态存在。此时其文物遗存,精确地说还不能算做‘戏曲’文物,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汉代百戏画像砖、画像石、壁画,唐、五代优人戏弄俑等”。民间戏曲在庙会中的表现,不能将它与成熟的人文戏剧形式相比。在北宋时期,杂剧艺术的繁荣是在很长的时期在民间艺术中酝酿,这样“神庙祭祀也用戏曲,它导致戏曲舞台的诞生与完善”也就很正常了。因此,“宋金元之际战乱的恐惧使人们求神庇佑的信念增强,乡村大量建筑杂庙淫祠”,“有庙就有戏台,因而神庙戏台大批出现”。以至在明清时期,“戏曲文物更为普遍,保存至今的也更多。其形式主要是遍及城乡的大批神庙戏台及碑刻记载”。所以,在后来出土的壁画、考古文物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些内容。庙会中的戏曲演出是与一定经济、文化、信仰和时政等社会因素具体联系一起的,如庙会中的“请神戏”和“唱神戏”,都存在着诸多礼制。剧团必须由庙会的主持者负责安排,包括预约的时间、场次、酬金、戏曲演出的禁忌和指定等内容,都必须在庙会之前安排妥当。尤其是神戏禁忌格外重要,它体现出庙主在当地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祭祀的庙主身份不同,影响神戏的具体演出,这正是娱神、媚神的意义所在。一些民间剧团在演出之前,通常有拜神、祭台等习俗,即在神像或牌位前焚香设供,或用鸡血洒在舞台上“冲邪”。庙会中的戏曲演出,南北差别很大,各地的庙会规模大小不等,庙会密集程度不同,尤其是戏曲艺术的丰富多彩。所以,庙会中的戏曲习俗就显得五彩缤纷,成为庙会文化中异常重要的一页。
二、社火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社火之社,即是神社,也就是转化的神庙,是地方保护神的庙宇;社火之火,则是古代祭祀体系中的火禊。所谓火禊,是祓禊的一种形式;祓禊包括水禊、火禊、土瘗等方式,具有典型的巫术性质。如水禊,就是水洗,云南的泼水节就具有这种意义;泼洒洒水,其实也是水禊的遗俗;杜甫笔下的“三月三日景色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所吟诵的上巳节景观,就是这种习俗的具体表现。土瘗是用土掩埋,与埋葬石头、玉器和各种金属等质地坚硬的物质,其意义是一样的。火禊是指在祭祀中,人们将某种物质用火点燃,以为某种物质就会在另外一个世界发生像自己希望与意愿中期望出现的结果,燃香表、纸张与各种冥器,包括蜡烛、爆竹,都是这种现象的表现。社火是在祓禊等祭祀仪式与多种信仰观念,包括在驱傩等攘除灾异、祈求吉祥心理意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综合性艺术。社火是综合了戏曲、歌舞、杂技等民间艺术的一种游览性民间活动,不仅在庙会上举行演出,而且也在许多重要的庆典活动和民间节日举行演出。社火起源于古代社会的社祭。“社”是社神、稷神祭祀场所的合称,在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还可看到一些祭祀用的陶罐和粟米之类的祭物。社,成为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集结地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庙会的具体起源之一。
三、歌曲舞蹈的民间信仰及艺术价值
民间歌舞即歌曲和舞蹈,在庙会上与戏曲演出、社火出游一样,是娱神、酬神、体现庙会信仰的重要内容。庙会歌舞是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以娱神为主要目的,具有更浓郁的“巫风”“佛风”“仙风”而自成一体的。庙会歌曲主要是神歌,即宗教歌曲,其中以佛教信仰的歌曲为多。在庙会发展的历史上,这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在我国古代社会,庙堂歌曲曾经是时代的典范,而且歌、乐、舞三者又是结合在一起的。如《周礼大司乐》:“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原始庙会歌曲一般为有乐有舞有韵的祝祷辞,如《周礼龠章》:“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在岁月的淘洗中,礼佛是庙会歌曲流行民间最为广泛的形式,它体现出民间文化的自觉选择对庙会崇祀等民间信仰的直接影响。从一般意义上讲,佛教信仰的提倡和广大人民的苦乐观结合,这就是在民间庙会歌曲中作为自我慰藉的经歌居多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在庙会歌曲的发展中,歌俗成为庙会的重要内容,其典型在北方以西北地区的“花儿会”为代表;在南方,以瑶族“耍歌堂”为代表。庙会歌曲的内容在文化意义上很复杂,有时很难划分其具体的崇祀性质。对于庙会歌曲的传唱,应该给予应有的重视,并且要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文化环境、信仰氛围等因素来综合考察。而且许多很有价值的民间神话传说,就是凭借一些庙会歌曲得以保存其完整故事情节的。诸如河南西华女娲城庙会上的歌唱女娲功德的《神歌》,就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女娲补天、造人等神话。庙会中的舞蹈一般指敬祀神灵的宗教信仰色彩浓郁的舞,有独舞和群舞,与社火中的舞蹈不同,即庙会舞蹈限定在庙院内,专祀内容尤其突出。而通常在庙会常常歌舞不分,即舞蹈常伴随有一定的“神歌”“经歌”(即仪式歌)。舞在庙会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通”上,即人神之间的媒介。庙会舞蹈在今天的表现同样不是单纯的,与巫结合,与傩结合,又有现代文明结合,避免了它越来越狭隘地保存在少数人手中。如香火社所组织的花篮舞,一些女巫所跳的花鼓舞,包括更大规模的龙舞、狮子舞、灯舞,从中可以看到庙会文化中的舞蹈的具体形态。其保存和不断被改造,则表现为民间信仰的艺术选择。民间舞蹈成为民间庙会的重要内容,在个民族的原始庙会中都具有这种意义。少数民族的舞蹈,也在庙会上显现出争夺斗艳的风貌。诸如云南傣族的各种“鼓舞”(长鼓、铜鼓、象脚舞)与地方民歌共同映现出民族文化特有的'风韵。杂技艺术在庙会上成为娱人、聚人的重要手段,但杂技更具有世俗性的娱乐意义。庙会上的杂技以单独的小型杂技较为普遍,也有较大规模的杂技艺术团体在庙会上演出,其影响也较大。如河北的吴桥杂技、河南濮阳东北庄杂技团,都在一些大型庙会上表演。小型杂技多以家庭、师徒为单位,走村中乡,以戏法变幻等简单的艺术手段作为谋生手段,是典型的民间艺术。杂技在庙会中的出现,可从巫术的作用上去理解。不仅现在的庙会上有杂技,而且早在战国时代就有,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都有这类内容的描绘。但它始终没有成为庙会文化的主导内容,这和它不登大雅之堂的艺术地位是联系在一起的。
四、民间工艺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民间文化被具象化为一系列工艺品,成为光彩夺目的艺术形式,便因为其中的民间信仰等内涵,与神庙周围的祭祀、娱乐等内容一起构成独具特色的庙会文化形态。这些工艺品,只有在庙会上才能完整地体现出民间信仰的价值与意义。民间工艺品在庙会上主要有各种传统的玩具、服饰、装饰品、食品及各种吉祥物,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物件,而且是寓意丰富的民间文化信仰符号。如民间玩具中的棒槌、花蛋、彩球,带口哨的陶制鸟、鸡、鱼、猴这类“叫吹”,以及木刀、木剑、花锤、泥塑、埙、竹笛、木梳、竹篦、木碗和风车等,都有具体的文化寓意。棒槌在民间信仰中既有驱邪打鬼的武器,又是象征男根的具有生殖崇拜意义的武器。花蛋、彩球也是具有生殖崇拜意义的“吉祥、圆满、顺利、多子”的象征。各种动物的烧制和塑制,是庙会中的“灵物”,即神灵遣至人间帮助人祛除病难,带来幸福的使者,有了它们陪伴在身边,就可以逢凶化吉、保障平安。服饰工艺品在民间庙会中主要表现为老人、儿童、妇女的服饰和生活用品,如裙、兜、褂、鞋、手帕、披风、帽和巾等绣制品,体现出尊老爱幼的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和对神灵信仰的敬祀观念的融合,具有鲜明的祝福意义。装饰品主要指各种花卉、吉祥图案,多为妇女发髻配饰。这些装饰品常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审美效应。庙会上的食品体现信仰内容的除了供献食品之外,主要指具有观赏意义的面制品、果制品、米制品、糖制品。最典型的如精巧的微型面塑,以河南沈丘的顾家馍为代表,可看到面制的桃、鸡、猴、蛙和虎等动植物形状,既可以食用,又可观赏,而且可以长期保持。在河南一些庙会上,顾家馍以其独特的制作技艺享有盛誉,增添了庙会的喜庆气氛。庙会上的吉祥物最为繁密,如长命锁、富贵锁、万寿羊、吉祥彩线和各种果核雕刻成的吉祥动物、花卉等,其中以龙、凤、麒麟、虎等形状居多。金、银、珠、玉等名贵质地的吉祥物和竹、木、丝等一般质地的吉祥物,所体现的吉祥意义是相同的,只是质地不同,标志着身份不同、爱好兴趣和修养不同。在吉祥物的纹饰图案上,可看到云纹、水纹、花纹、藤纹、寿字纹和福字纹等纹脉,体现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庙会中的民间文化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发生着重要变化,信仰的功能越来越多地被科学、文明为背景的现代审美机制所冲击。从戏曲、歌舞、杂技到一般性的民间工艺,都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的变化。
旅游论文分析篇十六
它是一种基于个人知识资源的网络信息传递方式,关注于如何将个人知识、思想与企业营销目标和策略相结合的问题[1]。博客已成为营销的一种新的手段和工具。旅游博客是众多博客的一种,就是人们把在世界各地旅游的日志、故事、感受、照片通过网络,发表在自己的网站上,与他人一起分享。因其操作简单、无入门门槛、界面个性化、互动性强等特点,已被人们接受并广泛使用,引起了一股新热潮。旅游行业的企业,包括旅游景区、旅行社、相关的商店、酒店等利用博客这种网络应用形式开展的网络营销称之为旅游博客营销。
旅游博客主作为旅游者到某一旅游地体验后,运用文字或者特殊符号来记录自己的旅游体验心得,或者通过实拍照片来传递旅游途中、旅游地的精彩的瞬间和美丽景色。旅游博客受众作为一个潜在的旅游者,可能由于即将出游,提前搜集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个性化信息;也可能通过阅读博客的文章后,对该旅游地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把此作为自己下一个旅游的目的地。由于博客受众知道这是旅游者自己真实的感受,不是出于利益相关角度的吹捧,所以相信这些信息是真实的。因此,旅游博客成为个性化旅游信息生成和扩散的节点[2],并影响潜在旅游者,使他们转变为真正的旅游者。而转变后的旅游者也可能成为博客作者,为其他潜在旅游者提供不同角度的信息。这大大增加了旅游信息流的强度,扩大影响,提高了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旅游博客的营销价值开始逐渐被认识,且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动力。
由于旅游者较以往有更多的主动性,他们对旅游信息的需求更多样化,旅游企业要想满足这些潜在旅游者的需求,把他们转变为真正的旅游者,就必须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