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读革命英雄故事读后感(通用20篇)
读后感是对所读内容的反思和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深化对书籍或文章的认识。在写读后感时,可以适度援引作品中的语句和描述,用以支撑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读革命英雄故事读后感篇一
红岩这本书,是xxx时期中美合作期间发生的事,勇敢的成岗,顽强地江姐,忠于xxx的余新江……这些人物都出现在这本书中。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是一本很好看的书!而这本书,正好出现在我们杉树林读书节的六年级书单中。
从那天起,我们就为最后一天的考试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我们班上的同学下课在看书,午间在看书,什么空余的时间都用来看书,所以我们觉得最后的考试已经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也是重在过程吗。我们班的同学双手捧书,两眼炯炯有神,好像是两个深邃的黑洞一般,想把这本书的知识吸干呐!不仅仅是这样,我们班的小书虫更是开心至极,找到了自己的发挥之处,细细的品味着书中的人物和剧情,嘴角还有时微微扬起,可能是因为xxx员逃过了敌人的眼镜;但也有是因为xxx员被抓了起来而愤怒。我们班看书的时候十分安静,任何事物都打扰不了我们看书时的认真,站在讲台上看,大家都在“贪婪”地看着书。
到了考试的那天,我们个个精神充足,已经毫不惧怕这次“特别的考试”。试卷发下来了,我们拿起笔,信心十足地做了起来。教室里十分寂静,寂静到连掉一根针的声音都可以听得到。
我抬起头,向四周望望,同学们都把头“埋”进了试卷中,只剩下黑黑的头发,我也埋下了头,认真地做了起来,仿佛什么东西都打扰不了我们。
时间到了,有些同学还不舍得把试卷交上去,好像还想回味一下纸卷中的书味儿……
红岩,久久地印在我心……
读革命英雄故事读后感篇二
暑假的一天,我拿起了这本名为《红星照耀中国》的书。本以为这是一趟无聊的读书之旅,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我陷入了深刻的沉思,因为我不光是体会到先辈的英勇无畏,更是因了解而更加地钦佩。
这本书是一本记述红军生活的书,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而写。作者从中立者的角度,在这本书中记叙了有关红军的重要事件和红军伟人的生活习惯,还记叙了许多我们在书本上找不到的伟人事迹。这本书中也体现了作者对红军的感情变化。从最开始的害怕,到接受,到喜爱。可以体现出红军的和蔼可亲。总之,这本书让我们深刻地了解了红军。
在这本书的开头,埃德加。斯诺写他对红军不太了解,听了传言甚至怕红军身体里的病毒感染到自己身上,以至于他开始是很惧畏惧红军的。但是到后来,他看见了红军对自己的真诚和友善,以及红军将士们的大胆。再后来,他又遇见了许许多多红军的领导人,并细致地记叙了他们的一言一行,使我们了解伟人更多的生活习惯,亲切可感。
我印象深刻的还有:
这本书记叙了红军与人民的关系:每一个村子里都有一个红军军委,每一个村子里都有一些小学生愿意给红军通风报信。告诉红军国民党的动向。其中最令人深刻的,就是红军领导人的住处都没有警卫站岗。反观蒋介石,出门就必须要有几个警卫员跟着他。并且他并没有被悬赏首级。红军领导人这么放松是因为人民对他们的信任。这也体现出了一个哲理。只有爱戴人民,人民才会爱戴你。这就是斯诺渐渐喜欢的原因,也是人民爱戴的原因。
红军不是神,红军也是有血有肉平凡质朴的先辈。开卷有益,掩卷有味。这真是一本让人真切地了解红军了解伟人的书啊!
读革命英雄故事读后感篇三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弘扬爱国精神树立报国之志——清明节参观马本斋烈士墓六十多年,历史的车轮在不经意间前进,然而半个多世纪前热血青年们那一声声“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呐喊,至今仍在我们耳边回荡。
那些热血青年们,不惜用鲜血和生命来保家卫国的热血青年们,就是我们永远缅怀的烈士。清明节在春的怀抱中/悄悄地走来/我们来到烈士陵园/拜谒你/长眠的英雄/远逝的画面/已载入历史/英雄的壮举/化作一尊不朽的雕像/曾记得多少烈士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不惜自己的生命为我们开拓了一片广阔的天空,让我们无忧无虑地自由飞翔,而他们却在这里静静地躺了下去,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在他们之中有共产党员,也有普通的中华儿女,但他们的言行却都是为了保卫祖国,保卫这片神圣的土地。也许我们无法知道他的名字,也许他们没有像毛主席、周那样伟大。
如今,我们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面对未来,祖国的前途无限光辉灿烂,我们更应该具有爱国之情和树立报国之心。当看到一个个海外归来的游子们,用他们的知识报效我们祖国时,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爱国情操的巨大动力。它才真正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信念,它才真正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就应该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紧紧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踏着革命烈士的足迹,努力建设新中国,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最后请允许让我用毛主席的话作结束语:“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踏着他们的脚步,继承他们的遗志奋勇前进”。
读革命英雄故事读后感篇四
捧起《革命英雄故事》这本书,我感受到了革命英雄的伟大。书中有宁死不屈的李大钊,还有集体主义精神的楷模邱少云,刑场赋诗的夏明翰,舍身堵枪口的黄继光……一个个英雄的高大形象,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介绍李大钊和邱少云的英雄故事。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又是新文化运动的猛将之一,他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影响巨大,让敌人让敌人又恨又怕,他们逮捕了李大钊。敌人先来硬的,使用酷刑,将竹签钉进他的指甲缝里,把指甲扯下来,如此的残酷的手段李大钊竟然毫不畏惧;敌人见酷刑不行,又来软的,用高官厚禄的引诱他,李大钊还是没有屈服,最后敌人竟然把他带到绞刑台上,把他杀害了。我想他的革命信念真坚定,为了革命的胜利,不被利益所诱惑,宁可牺牲自己,这种革命精神让我感动不已。
“就义从容甚,大义凛不辱,人民柴市节,浩气贯长虹。”陈毅元帅的诗句正是他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写照。
集体主义精神的楷模邱少云更是让我佩服。在_______的战场上,一次,他和官兵潜伏在离敌人很近的高地上,敌人投下的火焰弹在邱少云的身边燃起,火烧到了他的衣服上,邱少云身边就是一个水沟,可是他一动不动。我的手指曾经被开水烫过,火辣辣的疼,又是水冲,又是抹药膏,还觉得无法忍受,他难道不怕疼?不是他不怕疼,是因为他知道,他一动就会被敌人发现,大家也会牺牲,还会影响整个作战计划。他就像一块石头一样一动不动,这需要怎样的毅力啊!我仿佛看到了火光中的邱少云,他满头大汗,无比痛苦,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宁可牺牲自己,也要遵守战场的纪律。他的形象在我的眼前高大起来,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
妈妈告诉我,新中国的诞生,就是无数英勇的革命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现在的美好生活,也是我们一代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果。捧着这《革命英雄故事》,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像无数英雄那样,做一名英勇的战士,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读革命英雄故事读后感篇五
暑假期间我特地跑到图书馆借了一本《革命英雄的故事》读了这本书,我非常为那些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而感动,他们有着出生入死,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他们都十分勇敢,面对残酷的环境他们宁死不屈。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一位革命英雄而是一个英雄群体:十二小英雄的故事,而这十二个小英雄他们大都十三四岁,最小的队长小柱子也只有11岁。在1935年10月,直罗镇战役,战斗异常激烈许多红军都中弹牺牲。而山梁上有12个少先队员看得真切,小队长小柱子想出了主意,借着西北风把细面子土向空中扬洒,搞得敌人睁不开眼,打不准枪。红军趁机攻上山梁,拔了敌人的机枪火力点。可是在战斗中,王芽、小柱子等12位少先队员被敌人俘虏了。敌人把12位小战士押送到师部审问。一个白军军官,提着明晃晃的马刀,指着小柱子,本以为是个小孩吓唬一下就肯定能说出来,但小柱子却说:“猫头鹰眼,先别转,包围你的红军你看不见,满西北、遍江南,人数好有几万万。……”哪军官见自己反而被戏弄了气得发了疯,命令士兵在隔壁房间准备好刑具。小柱子临危不畏惧,继续说着快板,其他11个少先队员一齐和着他的调子:“同志们,齐步走,红彤彤的太阳在前头。少年先锋队真英勇,不怕受刑,不怕杀头,永远跟着共产党,向前走呵,向前走!……”几十个气急败坏的敌人涌进来,把12个少先队员推进刑讯室。一连好几天,敌人对这12位小战士用了种.种酷刑:鞭打、吊拷、压杠子、坐老虎凳、上夹棍、竹签钉指头、烙铁烫……他们一次次晕厥,又一次次被凉水泼醒,却始终没有一个人投降、变节,没有一个人向敌人暴露红军的机密。敌人又恨又怕,把这12个英勇不屈的小战士分别用木棍痛打,用马刀乱砍。就这样,12位少先队员被敌人凶残地杀害了。看到这里,我的心始终不能平静,是啊,他们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正是依靠父母的时候,而我们呢?有人供着,养着,丰衣足食,整天无忧无虑,能过一天是一天,也许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太好,干什么都方便。导致现在的孩子变得过于任性,过于调皮,而父母也不舍得打,但那些孩子们呢?他们却吃不饱,穿不暖。我们能有现在的一切全都是那些烈士的鲜血换取来。而他们这种宁死不屈,坚强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每天都在洁白、高大的教学楼中学习,可有些同学该学习的时候不好好学习,这样不是浪费了烈士们的一番心血吗?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我们被外国人侵略的历史将会再次重演。我们是祖国的新希望,我们不能辜负家长和老师寄托在我们身上的希望。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但失去时已经晚了,世界上没有后悔药,所以珍惜现在的一切吧!珍惜那些烈士们付出的心血吧!
读革命英雄故事读后感篇六
刘胡兰这个仅有15岁的小女孩,表现出来的是对党的事业赤胆忠心,对人民,对革命同志忠心爱戴,应对敌人的屠刀面不改色心不跳,最终牺牲了自我年轻的生命。我最受感动的是:她在凶恶的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坚强、勇敢、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这是多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啊!
15岁,花一样的年华。15岁,应当在父母身边享受天伦之乐,无忧无虑地学习。可是刘胡兰却被敌人杀害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虽然刘胡兰牺牲了,可是她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表现出来的不怕牺牲的精神,一向在传送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人民的利益、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读了这本书使我深深懂得:今日的生活来之不易,为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我决心好好学习,不断磨练自我,严格要求自我,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为祖国建设贡献自我的力量。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仅有一次,所以,它比世界上任何珍宝都更为珍贵,都更需要我们万分的珍惜。所以,当你应对“生”与“死”的抉择时,你会怎样做是委曲求全还是苟且偷生还是……而刘胡兰同志却以自我的行动做出响亮的回答——军队包围了她的家,把她捆-绑而去,进行了严酷的拷打。只要她说出谁是军人,就能够重获自由。但她为了掩护军人,为了保护每一名乡亲,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气节,应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刘胡兰硬是咬紧牙关,一声没吭,更没有发出一声呻吟,直到把自我的生命献给了乡亲们,献给了伟大的祖国,献给了伟大的解放战争。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和舍身精神啊!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认为刘胡兰的死就比泰山还要重,因为她是为祖国而死,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死,她的死就是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是死得其所,她无愧于毛主席那句“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赞誉!
虽然,我们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和平年代,但我觉得刘胡兰的精神仍值得我们学习。我们需要学习她那舍己为人的大无畏献身精神,需要学习她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勇于牺牲的拼搏精神。也仅有如此,我们才不会愧对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
读革命英雄故事读后感篇七
夏明涵(1900-1928)男,汉族,湖南省衡阳县人,中共党员。1920年秋,夏明廷受五四运动洗礼,来到长沙,会见毛泽东。1921年冬天,何书恒和毛泽东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他参加了长沙工人运动,领导了黄包车工人的罢工。1924年,任中国共产党湖南省委员会委员,负责农业委员会的工作。他注重培养农业运输干部,护送革命青年到广州学习农民运动,为湖南农民运动培养了大批骨干。1926年2月,被党调到武汉,任全国农民协会秘书长、毛泽东书记、中央农民运动讲习班书记。
1927年6月,在“412反革命政变”和“长沙马事件”后的严重白色恐怖中,党把他送回湖南,任省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同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他参与发动了秋收起义。
1928年初,任湖北省委常委,协助省委书记郭亮参加省委领导。同年3月18日,因叛徒的背叛被敌人逮捕。3月20日凌晨,他在敌人的护送下前往汉口俞济里刑场。当敌人的长官问他有什么话要说时,他喊道:“是的,给我拿笔和纸来!”杀死萨默明厄姆,还有他的后代!英雄正义感,只有28岁。
读革命英雄故事读后感篇八
《英雄故事》里全是一个个红色故事,所以,这成了我最喜爱的图书之一。“夏明翰在临死前作诗”,“鲁迅剪辫记”,“董存瑞舍身炸城堡”......这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故事不断的浮此刻我眼前。《英雄故事》描述的是英雄们的顽强、执着,他们描述的是战争期间任名门的痛苦生活!
如果拿些人民和英雄们比的话真是太渺小了,他们没有英雄们的智慧;没有英雄们的勇气;更没有英雄们的毅力和决心。我们退后一步想:如果没有他们的英勇牺牲,我们能有这么舒适优异的生活条件吗?也许这时中国还在受着欺压虐待的痛苦。
我认为我们应给像英雄们一样,心里一向存着报效祖国的念头,努力认真欢乐的学习,有着英雄们顽强的毅力。再看看我们脖子上系着那条鲜艳的红领巾,它正是五星红旗的一角,正是用英雄们源源的鲜血染成的,我们系在脖子上应当认为自我是光荣的少先队员。
同学们,加油吧!来快欢乐乐的学习吧!今后为祖国的建设献出自我的一份力!
读革命英雄故事读后感篇九
王二小是河北人,是一个孤儿。他生长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从小就喜欢马,经常到八路军的兵连去玩。自然,他和八路军很熟悉了,所以,懂得要为国家要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战斗。他不是一个爱说话的孩子,但是他做事情很勤快,人很聪明。他还加入了儿童团。他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
这一天, 王二小正在山坡上放牛。这时候,敌人来了。他们要进行扫荡。但是因为他们获知八路军就藏在在山沟的后面,所以,不敢轻易出击。他们看见山坡上有一个放牛娃。就上前说,“小朋友,你知道八路军在哪里吗?”聪明的王二小听到了,就连忙说,“知道啊”“你能不能给我们带路?”王二小开始还有点不知所措,但是很快就镇定起来,并且答应了。
他带着敌人一直往前走。他就想着把敌人带到八路军埋伏的地方,然后让八路军歼灭他们。这个时候,敌人发现王二小的计策已经为时过晚了。王二小想趁机走到后面的树林里,但是他逃不过敌人的刺刀。王二小牺牲了!
王二小的英雄告诉我们,与敌人作战要有计谋,要敢于反抗。
读革命英雄故事读后感篇十
暑假里,我看了《革命英雄的故事》这本书,书中描写了许多耳熟能详的英雄们的光荣事迹,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被捕之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面色不改,宁死不屈。这些英雄人物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坚贞不屈,傲骨凌霜的江竹筠。小说《红岩》中江姐的原型就是她。江竹筠十岁的时候就到袜厂当了童工,后来到一所学校边工边读,抗日战争暴发后,就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8年春,她的丈夫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她勇敢地接替了她丈夫的革命工作,6月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在一次审讯中,特务拿来一把特制的四棱筷子,用力夹在江竹筠的几个手指间。大汗淋漓,疼痛难忍的江竹筠使尽全身力气喊道“你们可以整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我说出组织,永远办不到!”几天后,江竹筠伤口未愈,特务分子又用竹筷子猛夹她的手指,看她还是不说,就残酷地把竹签子钉进她的指尖,竹签撕裂着血肉,可江竹筠斩钉截铁地喊道“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的意志是用钢铁做的!”然后就疼痛地晕了过去。为了让江姐开口。国民党军统用尽了老虎凳、辣椒水、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等酷刑,简直到了惨绝人寰的地步,江姐被折磨的皮开肉绽,但她坚贞不屈,正义凛然,关键时刻守住了党的机密。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即将解放前夕,江竹筠被特务杀害于渣滓洞监狱,年仅29岁。看到这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到现实生活中,我们面临困难,总是没有足够的勇气,畏缩不前;面对诱惑,又意志不够坚定,犯下了种.种错误。我们都应该向这位英雄“江姐”学习,什么事都要坚持,不能放弃。
读革命英雄故事读后感篇十一
1932年10月8日,刘胡兰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刘胡兰生下来的时候不叫刘胡兰,按她奶奶的意思,为了吉利,给她起了一个名字叫富兰子。但是,他们家并没有因为叫她富兰子而富裕起来。
云周西村在山西省太原市的东南,汾水河绕过太原,一直流到这里。云周西村是个很不起眼的村子,现在叫胡兰镇。它的东面是太岳山脉,西边是吕梁群峰,这里是一马平川,盛产小麦、棉花,是个金不换的好地方。可是,在以前村东的好水地都让地主富豪霸占着,贫苦农民只能租种村西的贫瘠土地,给地主扛长工打短工,有时还得背井离乡、逃荒要饭,村东村西形成了一个鲜明对照。
刘胡兰的爸爸刘景谦,爷爷刘起成一年四季起早贪黑干活,春天刨盐土,秋天打短工。刘胡兰的大伯在昔阳县一个杂货铺当勤杂工,奶奶是个过日子的能手,整日纺线织布,管家很严,谁要把小麻油灯的灯捻挑大一些,她就要说几句。全家人勤劳节俭,也只能勉强度日。
刘胡兰的降生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一点生气,反而给这个家庭添了一张嘴。后来,刘胡兰又有了一个小妹妹爱兰子,妈妈在月子里又得了病,一天比一天重。家里揭不开锅了,没办法,借了地主石廷濮3袋“驴打滚”的高梁。地主石廷濮害怕红军来了“共”他的产,就发话给向他借贷的穷人提前还债。刘胡兰的爸爸、爷爷没钱还债,只好到外地去躲债,妈妈的病也越来越重,只有奶奶一个人硬着头皮应付。只要院门一响,奶奶就心神不定的说:“怕是催命鬼又来了,这欺杀人的„驴打滚‟。”什么是驴打滚呀,4岁的刘胡兰一直闹不清。有一次,刘胡兰实在憋不住了,就脆生生的问奶奶:“什么是驴打滚呀?”奶奶给她解释说:驴打滚就是借财主家一升粮食,还的时候就要给两升。这次还不起下次就得还四升,越滚越多。刘胡兰一听,气的小脸一扬,说:“咱们不还他!”奶奶听了苦笑了一下说:“那还行,人家有钱有势,谁要是拖欠不还,不是把人扣到大庙村公所,就是用绳子捆到衙门,穷人谁惹得起啊?”。刘胡兰还不甘心,紧接着又问:“那红军也惹不起他吗?”奶奶想了想说:“肯定惹得起,要不石财主为什么一听说红军要来,就紧着催债呢”。“嘿,红军真好呀,红军来了就好了。”这时,奶奶侧耳听到西屋好像有什么动静,就吩咐刘胡兰:“怕是你妈又难受了,快去问问,她喝水不?”
妈妈已经好几天不吃东西了,奶奶从一个紧口小瓦罐里掏出两个积攒下准备换盐换醋的鸡蛋,做了一碗蛋汤。妈妈端起热呼呼的蛋汤,刚送到嘴边,看见爱兰子眼珠紧盯着碗的样子,就把碗放下,难过地说:“富兰子,妈不想吃,你和爱兰子喝了吧!”刘胡兰赶快说:“妈,我不喝,我吃饱了。”“你吃饱了?”妈妈看了刘胡兰消瘦的脸颊,心里一阵酸疼!:“听妈的话,你喝两口,剩下的喂给爱兰子吧!”刘胡兰还是没喝,双手端着那碗蛋汤,看看妈妈,又看看妹妹,然后送到爱兰子的手上。
就在这时候,院子里一阵脚步响,石廷濮的狗腿子又来逼债了,奶奶为难的说:“家里又揭不开锅了,你叫我拿什么还债,富兰子她妈病成这样,也没钱冶……”不等奶奶说完,狗腿子贼眼珠一转,看见爱兰子碗里的鸡蛋汤,冷笑着说:“哼,装穷叫苦,这是什么?”说着,直冲爱兰子走来。爱兰子急忙用手护碗,蛋汤全洒了。爱兰子哇哇地哭了起来。刘胡兰实在气不过,把脸都憋红了,猛跑过去冲着石廷濮的狗腿子喊道:“你赔我家的蛋汤!”
一天下午,刘胡兰的妈妈忽然病重,又咳又喘,还直说胡话。家里只有刘胡兰一个人,她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一会儿给妈妈捶背,一会给妈妈擦汗。忽然,妈妈一阵猛烈的咳嗽,咳出一滩鲜血,刘胡兰吓坏了,忙把大伯母喊来。大伯母把妈妈扶起来,往背后垫了一床被子。过了一会儿,妈妈的脸色才稍微好看一些,她拉着刘胡兰的手说:“孩子,妈心里火烧火燎的,想吃点凉东西,给妈买几个梨来吧。”
刘胡兰在大伯母那拿了点钱,冒着寒风转遍了全村,一直跑到村外边很远,才买到了梨。刘胡兰手捧着梨,恨不得一步就迈到妈妈跟前,心想:“妈妈吃了梨,一定会好的,”可是,当她慌慌忙忙推开院门时,听到的是一片哭声。她忙冲进屋,一看妈妈直挺挺的躺在床上,闭上了眼睛。“妈妈,你要的梨买来了!”刘胡兰边哭边把梨塞到妈妈的手上,可是妈妈已经永远离开了她。
读革命英雄故事读后感篇十二
1931年生,湖南省新化县人。 原名雨成,新化县松山乡人。少时在维新、文德小学读书,后因家贫辍学。1945年冬,去乾城县所里镇(今吉首)叔父家。翌年春,入省立九师附小就读。1947年,考入省立九师,毕业后升入省立十三中学高中部求学,并改名罗盛教。
由于家境贫寒,罗盛教11岁时才上小学,只念了一年半就失学了。为了有口饭吃,父亲将他送去当了道士。14岁那年,他不得不到镇上叔叔开的杂货铺帮工。
1949年,罗盛教的家乡解放了。这年11月,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湘西军政干部学校的一名学员。罗盛教文化程度较低,听起课来感到吃力,抓不住重点,笔记记不全。为了不掉队,每次下课后,他都要将别人的笔记借来,和自己的笔记对照,查缺补课,然后用钢笔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在建校劳动中,需要将倒在河中的一棵树抬到岸上搭桥用。罗盛教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河水中。在他的带动下,全班二三十个同学都跳进河里,终于将树拖上了岸,搭起了桥。1950年2月1日,罗盛教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1年4月,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 任志愿军第47军141师侦察队文书。在朝鲜他曾参加了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
在朝鲜的日子里,罗盛教时时感到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和驻地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的老乡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经常帮房东大妈担水、劈柴,乡亲们都夸奖罗盛教是好样的。
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正值隆冬季节,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几个儿童正在滑冰,笑声阵阵。忽然,传来了呼救声,有人掉进冰窟窿了!
罗盛教抓起自己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弯腰,直冲过去。他一边跑一边飞快地脱掉身上的衣服,接着跳进了冰河里。过了好一会,罗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气,又钻进水里。又过了一会,罗盛教终于将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当那少年两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时,突然,哗啦一声,冰又塌了,少年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这时罗盛教全身已冻得发紫,体力已快消耗殆尽,但他却又一次潜入水中,好久,才用头和肩将少年顶出水面。这时宋惠云已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少年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人们急切地等待着罗盛教,然而,他却再也没有上来。为了救落水的朝鲜儿童,罗盛教英勇献身。
全村老百姓都赶到了河边,沉痛哀悼这位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村民们将罗盛教安葬在村庄边的佛体洞山。
1952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同时授予“一级模范”、“特等功臣”的称号。同年4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决定追认罗盛教为“模范青年团员”。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及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读革命英雄故事读后感篇十三
【生平概况】
少年目睹中国外有帝国主义入侵,内有军阀混战,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决心探索救国救民之道。
1919年10月,他参加浙江省立温州第十中学的一支流动宣传队,宣传抵制日货和体育救国、科学救国真理。
1922年毕业于省立十中,考入我党创办的上海大学,经常接触我党革命家,懂得了革命道理。
1923年,到河南任孙岳部队参谋。
1924年,参加冯玉祥领导的反对曹锟贿选上台活动。
1925年春,在河南开封银行工作。
1926年春,在陕西刘镇华的镇嵩军军官学校当英语教员,随军北上西安坝桥。同年秋,他随刘镇华部退驻河南洛阳。
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受党组织委派,先后在河南省焦作、湖北省武昌和汉口、江苏省苏州以及上海市等地进行革命活动。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委员。他四次被捕,前三次都被我党营救释放。
1932年10月10日,陈式纯组织400多群众,在上海英租界小沙渡路一带示威游行时,被英国军警逮捕。在长期的摧残和折磨下,于1935年2月18日与世长辞。
【生平经历】
陈式纯先后在上海大学、天津南开大学读书。1926年在河南洛阳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江苏省委委员。为了党的事业奔走于河南、湖北、武汉、上海等省市,曾遭反动政府四度逮捕,最后一次是1932年10月关押于上海。1935年受折磨死于狱中。陈式纯就读于金乡小学和宜山高小,毕业后即考入浙江省立温州第十中学。目睹当时的中国,灾难重重,外有帝国主义的入侵,内有军明的混战,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常与进步的教师和同学一起,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积极组织和参与反日宣传和抵制日货的爱国活动。1919年10月,参加温州十中的一支流动宣传队,到宜山等地进行反日宣传。周年寒假,在金乡组织青年知识分子成立“反日救国会”,带领群众起来抵制日货,白天宣传、登记处理商店的日货,夜间宿在北门头吊桥上,检查来往船只和行人。同时,到处宣传体育救国、科学救国。1922年他带头创办了暑期补习学校,建立金乡运动场和新曦书报社,订了《东方杂志》、《小说月报》以及文学研究会丛书等。当时参加学习、锻炼的人很多。后又在金乡组织 “醒狮化装讲演社”,巡回演出自编的剧目,颇得群众喜爱和支持。使金乡这个小镇充满着革命的气息。 陈式纯在1922年毕业于省立十中,后即考入党创办的上海大学。由于和党早期的革命家经常接触,懂得了许多革命的道理,不久,因为工作需要,转入南开大学。读了—年,便结束了读书生涯。后来到河南,经人介绍就仟孙岳部队的参谋。1924年,和一些青年军官参加冯玉祥领导的反对曹锟贿选上台的活动。以后,以嘏斋的化名,对记者作了谈话,这谈话当时发表在上海“新闻报”上。1925年,陈式纯来到开封,在河南省银行工作。第二年转到陕西刘镇华的镇嵩军官学校当英语教员,随军到过西安的坝桥。同年秋,刘镇华军败退,随军退到洛阳。洛阳党干部王某见其革命心切,有意吸收其入党。但为慎重起见,王把情况介绍给河南省委。同年11月,省委批准了式纯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一家旅馆里秘密举行了入党仪式。此后,接受组织的委派,先后在河南省焦作、湖北省武昌、汉口,江苏省苏州以及上海等省市进行地下革命活动。由于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不辞劳苦,深受组织和战友的赞许,遂被擢任中共江苏省委委员。
【四次入狱】
陈式纯为人敦厚,勤劳俭朴,对人慷慨,尤其对穷人非常关心。看到有病无钱医治的人,总是解囊相助,连自己的生活也不顾。式纯的爱人劝他保重身体,慨然回答;“我们是为人类的伟大事业而工作,为人民谋求幸福而战斗的。现在,国难当头,民不聊生,我们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说:“我是一支脚在牢间外,一支脚在牢间里的人,好象路上的蚂蚁,随时有被人睬死的危险,因此更应该抓紧时间,为党为人民的事业而奋斗终身。”在反动派血腥统治的年代里,干地下革命工作是很危险的,但式纯勇敢机智,有时西装革履,俨然是一个大学生,有时扮作黄包车夫或搬运工人,有时装为商人,都装扮得维妙维肖,使人不易识其“庐山真面目”。陈式纯化名很多,都是随地而易的:在汉口时取名周志龙,在武汉时易名周志凯,在苏州时名叫林志和,到上海后则称陈式纯。陈式纯的籍贯也是经常改变,从来不说明自己的出生地址。因此,出没与地各种场合,搞混了敌人的耳目,避过了好几次风险。虽然如此,陈式纯还是四次被捕:第一次在汉口,坐牢几个月;第二次在武昌,又坐牢半年;第三次在上海被捕,判刑两年牛。每次都由党竭力营救,获得释放。最后一次的被捕,是1932年10月10日。式纯利用国庆节机会,组织了400多群众,在英租界小沙渡路一带举行示威游行,各人手执红旗,高呼革命口号,—路浩浩荡荡,声势非常壮大。陈式纯走在队伍的前头,带领大家前进。英国当局急忙凋动大批军警,大肆捕捉游行的群众,式纯又被捕。 陈式纯被捕后,即被关进英租界工部局西牢555号班房。不但被戴上脚镣手铐,每天还要坐一个钟头的橡皮笼。在长期摧残和折磨下,1935年2月,18日终于与世长辞。烈士的遗体在解放后运回故里,葬于金乡附近的梅岭头。
读革命英雄故事读后感篇十四
包铁实验小学三年级二班吴沛城
指导老师:刘婷
我读了许多革命故事,比如炸碉堡、堵抢眼、火烧……我被书中一位位英雄所感动,我的眼睛湿润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和我们年纪相仿的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王二小1929年出生在河北省的一个小村庄里。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当时的王二小是一名儿童团员,他经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这一天,日本鬼子又来扫荡了,走到山口时却迷路了,他们抓住二小,让他带路。这位小英雄从容地走在前面,为了保护乡亲们,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残忍地杀害了王二小。二小牺牲后,他的鲜血染红了大石头。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还创作了歌曲。
读完这个故事,我痛恨那些无恶不作、惨无人道的日本侵略者。也为这位机智勇敢、挺身而出,最终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小英雄感到惋惜。
每当我们听到嘹亮的国歌,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这面鲜艳的旗帜是无数烈士用鲜血染红的。他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作为一名少年军校的小学生,我们要时刻铭记历史,在今天这样美好的环境下努力学习、发奋读书,为建设更强大的祖国出一份力。
读革命英雄故事读后感篇十五
今天中午,我怀着激动地心情一口气读完了《英雄故事》这本书,书中讲述了许许多多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有机智勇敢的董存瑞,有为了朝鲜民族的解放,舍身堵住枪眼的黄继光,还有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等。
其中我最钦佩的英雄是黄继光。黄继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名战士。在1952年的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部队遭到了敌军暗堡火力的猛烈阻击,为了扫清部队前进的道路,黄继光自告奋勇去炸暗堡,不幸中弹负伤,昏了过去。他苏醒后,手里什么武器也没有了,看到敌人的机枪却还在不停地喷着火舌,于是,他咬紧牙关,撑起右腿,一下子猛扑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的枪口。那悲壮的场景,让人感到惊心动魄。
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人类的和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那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一定要发奋苦读,立志成才,长大后为祖国和人民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
读革命英雄故事读后感篇十六
我利用午饭后休息时间,重温了《英雄人物》中杨靖宇的故事。
读完后,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杨靖宇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他受党组织委派,来到我们东北组建抗日联军。
在雪山丛林,经常和敌人打游击战,扰得日军惶惶不可终日。打出了我们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意志和豪气。1940年2月28日,杨靖宇在和敌人一次激励的战斗中,因弹尽粮绝,牺牲在长白山脚下,当可恨的敌人用刺刀割开他的腹部,发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树皮、棉絮时,连他们都惊叹了。他这种艰苦奋斗、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和精神正是我们当代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解放后,我的家乡人民为了铭记他的英雄事迹,把他牺牲的地方命名为靖宇县。现在靖宇县已成为我们吉林人引以自豪的红色圣地。合上书本,我深深地感到,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像杨靖宇这样的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啊!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努力学习。只有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了,才能永远不被他国侵略。
读革命英雄故事读后感篇十七
【人物简介】
王孝和(1924~1948),浙江鄞县人,生于上海。出身于工人家庭。民国27(1938)年在上海励志英文专科学校学习,结识中共地下党员许统权,参加读书会,读了《红星照耀着中国》等进步书刊,使他懂得中国的希望所在。民国30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年仅16岁。年底,投考邮局和上海电力公司,两处都被录取,党组织考虑上电是动力部门,需要加强力量,于是他于民国32年1月进杨树浦发电厂发电管理室当抄表员。他虚心学习,工作勤奋,待人和气,结识不少工人朋友,组织读书会,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成为工人们的贴心朋友。
【人物经历】
1938年,王孝和考入上海励志英文专科学校,开始接触进步书刊,受到党组织的培养。194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1月进入美商上海电力公司。1946年1月,上海电力公司发生大罢工,王孝和积极组织工人参加罢工斗争。1948年1月,王孝和当选为上海电力公司工会常务理事。上海电力公司党组织为了加强对工会的领导,将工会内的5名党员理事组成党团,由王孝和任党团书记。在王孝和的带领下,上海电力公司工人在同国民党上海反动当局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月21日,由于叛徒的出卖,王孝和被国民党反动军警逮捕。在监狱中,王孝和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敌人从王孝和那里什么也没有得到,便将他判处死刑。面对死刑,王孝和坚定地说:“从我被捕第一天起,就作好了这个准备。”“死无所惧,只要我活一天,就要同敌人斗争。我的武器是公开揭露敌人的残酷和对人民的仇视。”在牺牲前,王孝和先后写下了三封遗书,他号召战友们“为正义而继续斗争下去!前途是光明!”9月30日上午,王孝和在提篮桥监狱刑场英勇就义,时年24岁。
在王孝和就义40周年时,上海各界隆重集会纪念,江泽民为王孝和题词:“四十年前,王孝和同志怀着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不愧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我们要学习他坚定的革命信念、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高度自觉的组织纪律性,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奋斗。王孝和永垂不朽!”
【人物事迹】
“我一定用我的生命保卫党,保卫工人阶级的崇高事业,永不动摇,一直革命到底。”这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是王孝和的入党誓词。最后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现了这一誓言。
1948年4月19日晚上,国民党特务来到王孝和家,软硬兼施,威胁利诱,妄图使王孝和“自首”。王孝和愤然表示:“我是上电2800名职工选出来的工会常务理事,只知道为会员说话办事,没有什么可以自首的。”特务只得悻悻离去。两天后,国民党特务逮捕了王孝和,将他关押在警备大队审讯中,面对凶神恶煞般的特务,王孝和一言不发,坦然处之。特务恼羞成怒,对王孝和轮番施以“老虎凳”、“磨排骨”、“辣椒水”等酷刑。王孝和怒目以示,敌人未得到一个字的口供。1948年4月22日,王孝和再次被施以酷刑,直至昏迷。1948年4月23日,王孝和受刑升级,特务对他动用电刑。王孝和以其坚强的意志,顶住了敌人的摧残。特务对王孝和无计可施。一个参与施刑的特务边摇头叹息,边说,这个人真厉害,上这么重的刑,居然什么也不讲,真拿他毫无办法。
被捕后的几个月,王孝和利用一切机会揭露凶残的敌人。他在法庭上,一次又一次地当众解开衬衣,露出身上一处又一处血迹斑斑的伤痕,揭露敌人酷刑逼供的暴行。敌人黔驴技穷,1948年9月24日,刑庭以“连续教唆、意图妨碍戡乱治安未遂”的所谓罪行判王孝和死刑。在死神即将来临的时候,王孝和毫无惧色,以满腔的激情写了三封信,一封给狱中难友;一封给年迈的双亲;一封给妻子。给难友的信中,王孝和写道:“有正义的人士们,祝你们身体健康,为正义而继续奋斗下去!前途是光明的!那光明正向大家招手呢!只待大家努力奋斗!”在给双亲的信中,王孝和写道:“父母养我育我,含辛茹苦。儿不能再为双亲尽孝养老,请多谅解。然而,儿为正义而死,死而无憾……”。在给妻子的信中,王孝和写道:“你要挺住,要活下去,把孩子抚养成人,告诉孩子,父亲是被谁杀的,教育孩子一定要继承父志……你已尽了做妻子的责任,我很感激。”给难友的信经各监房传阅,引起了强烈反响。难友们无不深受鼓舞,纷纷表示要完成王孝和未竟的事业。
1948年9月27日上午,特刑庭准备对王孝和执刑。那天清早,刑场上人头攒动,其中很多是上电厂的工人,他们都想见王孝和最后一面。王孝和的妻子哭喊着,痛斥反动政府滥杀无辜,刚满周岁的女儿在母亲怀抱中也不停地啼哭。目睹此情此景,人们无不怒火万丈,纷纷抗议。惊恐万状的敌人害怕了,只好对王孝和改期执刑。1948年9月30日,难友们从种.种迹象中预感到王孝和的最后时刻已经临近,各监房纷纷传来向王孝和致敬和慰问的纸条。纸条上言语不多,却充满了同志的深情厚谊,“我们一定为你报仇!”“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我们将前仆后继,踏着你的血迹前进!”……看到同志们这些动人心魄的心声,王孝和热泪盈眶,深受鼓舞。为了勉励两位同甘共苦的战友,王孝和留下了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绝笔:“张世宝、吴国桢两兄,今天我的任务已告一段落,希望你们两位不断把革命进行到底……祝你们向光明的道路前进!”
不出所料,这天上午几个法警闯进监房喊道:“王孝和提审!”王孝和从容不迫地穿上了白衬衫,向牢门处走去,他边走边怒吼:“特刑庭不讲理!”“特刑庭乱杀人!”在特刑庭上,王孝和镇定自若地提出:我要向在场的记者先生们讲几句话。庭长的目光向四周扫视了一下,面对在场的20多家报社、通讯社的记者,他不得不表示同意。于是,王孝和昂首挺胸,慷慨激昂地痛斥反动当局蛮不讲理、滥杀无辜的残暴行径,要求记者主持公道,在报上披露事实真相。面对王孝和不屈的英雄气概,庭长气急败坏地大叫:“不许多说,现在已经判决,立即执行。”王孝和以斩钉截铁的口气表示:我不承认你们的判决。特刑庭居然成了王孝和对反动当局进行控诉和示威的地方。接着,王孝和又神情坦然地回答了外国记者的提问,使国民党特刑庭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敌人担心,如此下去场面将越来越无法收拾,急急忙忙强行将王孝和押赴刑场。在刑场上,王孝和被绑在一张木椅上,法警颤颤地举起枪,一颗子弹击中王孝和的胸膛,他坐在椅子上怒目圆睁,大口喘气。执行官下令补枪,执行的法警被王孝和的浩然正气所折服,拿枪的手抖动不已,连发数枪,竟然一枪未中。丧心病狂的刽子手踢翻椅子,用脚对王孝和腹部猛踩。殷红的鲜血流淌在大地上。王孝和----一位年仅24岁的共产党员以他的实际行动兑现了入党誓词。
读革命英雄故事读后感篇十八
当我读起一本本战争英雄的故事书时,我怎能不感动呢!其中,令我最感动、敬佩的是邱少云烈士。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他只好靠帮地主推磨,有时甚至讨饭度日,受尽了欺凌与白眼。之后,他在1949年成都战役中,获得自由,并加入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他几次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任务,但在1952年的占领391高地战斗中牺牲了。那是因为美军凶狠盲目的发射了许多燃烧弹,有一枚刚好发落到他潜伏点,他本来能够在火中自救的,但为了不暴露目标,任凭烈火燃烧他的身体。他咬紧牙关,一声不吭,一动不动的坚持了半小时,直至壮烈牺牲。
邱少云的爱国精神令许多人感动不已,他本来能够在草地上滚动让火熄灭,但他坚持一动不动,只为了让战友们能击退美军,令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难道他不怕牺牲吗?不,他也十分怕牺牲,但想到能令大家过上幸福的生活,正是这种伟大为国献身的爱国精神,一向鼓舞着他,才让他在烈火中坚持这么久。他是伟大的,并且处处为人民着想。
在我们生活周围也有这样的一些跟邱少云一样,如:有的警察为了保护群众献出了生命,也有的普通人为了救别人的孩子而受伤,还有的做了好事不留名……他们都是伟大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正因为有了无数像邱少云那样爱国的人,才换来了今日我们的幸福,所以,我们必须要更加刻苦学习,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完美!
读革命英雄故事读后感篇十九
纵观世界历史长河涌现出的无数杰出人物,他们的内心蕴涵着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也许是为了民族的崛起而奋斗,也许是为了人民的解放而努力,为了探索宇宙的无穷奥妙而孜孜不倦。不管他们的信念是什么,他们都为之不懈地努力、奋斗,从而为世界、为自己的家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回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的年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抱着一腔热血染山河的崇高信念,以血肉之躯炼铸起了中华民族不倒的长城。在他们的心里,党的事业、革命的理是神圣而至高无上的,他们会舍弃一切,但不会舍弃党和革命事业!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本书里,让我看到了那些生得伟大,死得光荣的人,比如说: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宁死不屈的刘胡兰。伟大的共产党首任总司令叶挺等等英雄人物。是他们为我们建起了如此美好的生活,也是他们为我们带来了幸福!
在学习与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这些英雄伟人的精神与品质,看:我们可以从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身上学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还可以从刘胡兰身上学到了英勇就义的精神与舍身忘死的品质!还有许多许多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们也要认真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读革命英雄故事读后感篇二十
现在我们国家发展得真好啊!但是这仔细一想,现在的好全部是无数的革命前辈用热血与生命换来一场场战斗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解放,让我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多么来之不易,他们都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杨靖宇就是其中之一。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少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了,残忍的日军刨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只有树皮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和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情之情。
“为人民服务,死比泰山重”的张思德,他不怕吃苦,宁愿牺牲自己,也要让别的战士不用生命去冒险的高善品质让人感动,一天小白和张思德在挖窑,挖了一段时间后,眼看窑就要挖好了,为了保证质量,他俩开始整修,突然,窑顶上掉下来了几片碎土,张思德眼疾手快,把小白推了出去,自己被埋在了土里,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年仅29岁。
还有很多人,这一些都是中国的顶梁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