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正规学术期刊论文(案例20篇)
语法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掌握好语法规则有助于写出正确的表达。适当采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可以使总结更具说服力。在这里,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正规学术期刊论文篇一
摘要: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一项针对外文版学术期刊的调查,目前中国的外文版学术期刊编校质量普遍偏低。列入抽检范围的共有148种外文版学术期刊,其中合格期刊只有44种,合格率仅为29.7%。根据这一抽检结果,分析了中国外文版学术期刊的编校质量普遍偏低的原因所在。外文版学术期刊起步较晚,重视不足,致使刊社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以及编辑队伍整体的素质不高等是造成期刊编校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外文版;学术期刊;国际化;编校质量
学术期刊是展示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窗口。中国加入wto以后,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已成为融入国际科技大舞台的必然选择[1~2]。随着学术领域的发展,学术成果的国际交流需求与日俱增。外文版学术期刊作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最新学术成果的窗口,其编校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3]。学术期刊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科研投入的产出绩效,其外文版作为这一绩效向全球公布的窗口,对学术研究成果走向国际,为世人所了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外文学术期刊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国科研领域成果能否为国际社会所知晓和认可。目前中国的学术期刊日益走向世界,与国际同行的学术交流日益增多,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对外交流的高度,认真做好外文版学术期刊编校工作。
一、现状
中国的外文版学术期刊起步较晚,办刊时间较短,各高校的学报基本是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创办外文版期刊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外文版期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由于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等诸多原因,外文版期刊在编校质量等方面也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20,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专家对全国外文版学术期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编校质量检查,以了解中国外文版学术期刊的整体出版质量,从而确定今后对这类期刊的管理政策。此次抽检主要是从语言和规范等方面进行评价,列入检查范围的共有148种外文版学术期刊,以差错率万分之五(含)为合格标准,合格期刊只有44种,合格率仅为29.7%。这充分说明中国外文版学术期刊的编校质量普遍偏低。中国多数外文版学术期刊的语言规范和编校质量令人担忧。从检查结果看,受检期刊语言规范与编辑质量主要差错分为十类:语法差错、结构差错、词语搭配差错、用词差错、拼写差错、大小写差错、标点符号差错、格式差错、语言逻辑差错和乱码。其中,前四类反映的是作者和编校人员对基本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的缺失,后六类则主要表明编校工作的草率。这一抽检结果引起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高度重视,也有利于敦促参检期刊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及办刊质量。
二、原因分析
致使外文版学术期刊编校质量低下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起步较晚,重视不足
在中国,外文期刊创刊普遍较晚,发展时间还不到,同时又因为没有对外文期刊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与中文版相比,无论在人力或经济方面,在外文版发展的投入上都略显不足。据了解,目前,在各个高校学报编辑部内,中文版的编辑人数普遍多于外文版,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外文版学术期刊大多处于维持状态,编辑部仅有一到两名专职外文编辑进行日常工作。人少事多,工作量大,稿件处理较仓促,往往出现赶工作的现象,这样就难以保证期刊编校质量。可见,至今外文期刊的发展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2.稿源质量低下
稿源的质量高低与编校质量的好坏也是息息相关的。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质量的稿件由于作者本身已经编排的很规范,错误较少,这样往往会省去编校人员很大精力;而质量不高的稿件,需要编校人员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加工,这不但会大大增加编辑的'工作量,而且往往最终也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很难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把握好稿源和审稿的质量关也是非常重要的,做到宁缺毋滥。
3.编辑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出版语言及刊物学术内容的专业性,外文版学术期刊的市场发行量和经济收益无从谈起,导致经费不足、编辑待遇低下,致使编辑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同时也造成了资深英语编辑‘留不住’,业务扎实的年轻编辑‘招不来’的局面,从而导致编辑队伍力量薄弱。外文版科技期刊的编校质量与编辑的业务素质关系十分密切。合格的科技期刊外文编辑必须一方面要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有深厚的科技英语写作能力,同时还须具备熟练的编辑技能、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然而,目前国内的外文版学术期刊缺乏既精通英语又熟悉相关学术领域知识的编辑人才,编辑队伍偏老龄化,缺乏具有较高学历的年轻血液。同时,刊社缺少高素质的编校和审校人员,这也会严重影响外文版学术期刊编校质量。同时,主办单位在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忽略了对刊物语言规范和编校质量的把关和跟踪,也是导致期刊编辑质量不高的重要方面。
三、对策
要改善目前的现状,对于刊社来说是一个挑战,对于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学术期刊编辑而言,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要积极应对这一挑战,学术期刊编辑就得针对自身的现状,整合自身的内在资源,不断提升内在素养。即不仅要将编辑专业知识与学科知识进行完美结合,而且要具有较高的驾驭新技术的能力、语言文字能力和审美能力。唯此,才能构筑起与时代发展同步的编辑知识体系,所编辑的学术期刊才能起到传播和引领先进文化的作用,才能与时代发展同步,与世界接轨[4]。
针对以上分析,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编辑,要具备这些素质需要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根据中国目前科技期刊英文编辑队伍的实际情况,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外文编辑,有效提高外文编辑业务素质?这应该是各期刊领导和编辑们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5]。
1.健全机制,加强管理,严把稿源质量关
目前的刊社由于人员较少,规模较小,往往忽略了管理机制的建设。致使整体上略显松散。因此,刊社需要根据自身的人员和发展状况,加强编辑部管理建设,健全规章制度,使其发展更加规范化。首先,通过严把稿源质量关和制定审读定稿制度等措施,如采用双盲法审稿制度(审稿人与作者互相不知道),杜绝人情稿件,以制度来约束,从源头上切实把好质量关;其次,通过明确编辑加工流程,严把编辑加工质量关,如从编辑初加工,到责任编辑精加工,再经过编审通读把关等。以原稿为参照,在各个过程中严格对照,来制定处罚制度,并严格执行。认真贯彻文稿编排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语言、符号、数量、单位标准化、规范化;英文词法、语法、时态、语态等要符合国际要求;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使期刊发展更加规范化和人性化,从而从源头上确保期刊的编校质量。
2.加强编辑部人才建设
编辑部要注重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不断吸纳年轻血液,壮大编辑队伍规模,形成老中青三结合的人才梯队。同时,要加强对编辑部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在信息时代,每时每刻都不断有新的信息涌现。信息的更新、知识的更新是期刊必须面对的挑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使期刊永远充满活力。求知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学无止境”的,而期刊这种连续出版物,具有较强的时间性,更不能知旧而不知新,守旧而无创新。编辑工作是富有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因此,编辑不能故步自封,光靠经验工作,要树立学习意识,注重知识积累和更新。很多老编辑都有这样的体会:初做编辑时,觉得编辑并不难做,可越做长了感到越难;越长了越觉得自己知识积累不够。很多年轻编辑有这样的体会,开始几个月,觉得自己已经可以胜任编辑工作了,可是时间长了反而没自信了。可见,“编辑工作不是随便一个人坐下来就可胜任的,编辑远不止修修补补那么简单,其分量超过人们的想象。”[6]因此,可以通过道德教育,岗前培训等途径,使其打好编辑基础,热爱编辑工作,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作风,从而提高编校人员整体素质,并能在工作中调动其积极性,使其发挥潜力,从而有效提高期刊的编校质量。
另外,编辑部也可以通过学习较好的期刊的发展模式来改变自身的发展现状。比如,在此次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编校质量抽检中,清华大学英文版学报(自然科学版)位列第九。据该刊负责人介绍,清华大学英文版学报现有编辑人员三名,其中两名为工程专业博士,一名为工程专业硕士,均具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和良好的理工科专业素养。此外,编辑部还聘用了一名外国专家对文章进行把关,并根据刊载文章内容的不同聘请校内相关领域外国教授进行审校。这些做法是值得其他期刊学习和借鉴的。
总之,编校工作是一项内涵十分丰富的创造性工作,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外文版学术期刊编辑,首先需要在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编辑技能上随着期刊的发展作出相应的调整:对于外文版期刊而言,编辑不仅应有开放的思维,而且应有国际化的视野,以掌握最新的科技资讯动态,确保学术期刊的新颖性。全方位提升编辑技能,除掌握传统意义上的编辑技能和专业知识外,还要重视思想锤炼,加强能力培养;认清历史使命,强化责任意识;培养学习自觉性,提高理论素养。此外,学术期刊编辑还必须具备以下几种意识:主体意识、策划意识、专家意识、学习意识和审美意识。编辑只有练好了学术内功,才有能力促进学术思想的交流与争鸣,引导和推动各门学科的发展和学术创新,提高学术研究和学术成果水平,发现和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从而才有能力在繁荣学术研究中大有作为,真正发挥作者、读者和审稿专家之间的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2]龚建文.在学术研究中编辑何为[j].江西社会科学,2007,(5):15.
[6]姚福申.中国编辑史:修订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4.
正规学术期刊论文篇二
是医疗卫生工作者从事医药研究工作的书面总结,是医学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科技信息产生、存储、交流和推广的主要媒介形式。
作者用经过科学实践得到的原始资料,经过归类、思考、统计、分析、逻辑推理,形成自己的独有观点而写成文章。
可以参加同类文章:医学论文写作技巧(一)概述临床医学论文写作提高医学论文的写作技巧。
2、医学学术期刊
是指按一定编号顺序,采用相对统一和固定的刊名,无限期的连续出版刊物。
内容主要由专业作者撰与论文、有关学科的经验技术交流、报道等与本刊医学学术专业有关的杂志。
3、lss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是由国际中心对世界各国参加这一系统的连续出版物所分配的一种用以识别连续出版物的固定不变的标准号码。
它可以将任何国家或地区出版任何语种的一种连续出版物用唯一的、永久不变的、国际通用的代码加以识别。
我们可以把issn看成是杂志的身份证。
4、cn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hina)
我们在评审职称时要求递交有cn号发表的论文,就表示要有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和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科技杂志。
5、核心期刊(重点期刊)
通常指在同类学科中足以反映学科水平,为科学界广泛重视和重点使用的期刊。
随着期刊数量与日俱增,必然对科学期刊作出评价选择,确定同类学科所形成的信息密度大,借阅率、引文率高和摘引率高的期刊,作为图书馆等文献机构和科技数据库的收藏重点,以及读者用户的利用重点。
6、统计源期刊
检索系统(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因其提供来源文献而统称为(这种检索工具的)来源期刊。
检索系统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用于检索文献信息的,它以收录文献齐全为宗旨,能较为全面地查到某学科领域的文献;另一种是既可检索文献,又可以用于期刊和科研绩效评价,它对所收录的期刊进行严格的评价和筛选,并出版期刊评价报告,如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所收录的期刊可称为统计源期刊。
“统计源期刊”成了信息所进行科技论文统计与评价的专用名词。
论文的质量高低可以从论文发表以后的应用情况,即论文是否被权威检索系统收录以及被引用情况这两个指标反映出来,其中期刊是否被权威系统收录是论文能否被广泛应用的关键。
因此,我们以文献检索(评价系统)收录期刊的情况以及期刊的评价指标来作为确定论文投稿的依据。
7、主题词(叙词)
是目前国内外情报界广泛采用的一种人工标引和检索的主题语言,它的特点是规范性、组配性、相互性和动态性。
英文检索时通常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制的《医学主题词表》中的词组。
中文资料如《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的主题索引由主题词、副主题词和顺序号组成,使用时根据顺序号到正文查阅题录。
8、关键词
是从文献题目或文摘、正文中提出来的具有实质意义、能代表文献主题内容的词汇。
它与叙词的区别在于它的非规范化,是自然语言。
用于计算机系统检索系统,使用时要注意词的形式不同而造成漏检,因为它属非规范化词,关键词之间没有语法关系,易概念混淆。
目前国内外所有核心期刊均要求投稿人写上关键词,目的是利于学术交流,建立各种数据库,利于查新检索。
关键词不能随意编造和任意选择,选用规范性词语,每篇论文用012个,不超过-3个。
位于摘要之后,另起一行,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末词不加标点符号,按重要性排列。
要选用在标题及摘要中出现或在文章内多次出现的词。
9、标题
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通常在论文完成之后提炼出来,有画龙点睛作用,是揭示论文主题、概括文中内容的简明词语。
所以题名应概念明确,层次分明,美观醒目,并尽可能包含主题词和关键词。
题名中不应使用非公知公用、同行不熟的外来语,缩写词、符号、代号和商品名称。
科技论文题名一般中文以45字以内为宜,英文以15个实词以内为宜。
10、摘要
摘要是在论文完稿之后才写的,是论文的浓缩,目的是为编审人员初步决定该文的基本评价与取舍,方便读者大体了解论文内容,便于作文摘索引。
结构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
用1~2句话简要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简述研究的材料、方法、方案;应简要列出主要结果、数据;得出结论,指出研究价值和探讨。
一般中文摘要250字左右,英文可长一些,尽量用数据说明。
11、参考文献(references)
是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论文、专著中曾引用的观点、方法和资料的出处或源文献,反映作品的科学依据,反映作者对本课题历史与现状的知晓程度和可信度。
正规学术期刊论文篇三
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文章应附英文题名。
文章应标明所有作者的工作单位,包括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以便于联系和按地区、机构统计文章的分布;单位名称与省市名之间应以逗号分隔。整个数据项用圆括号括起。英文文章和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工作单位还应在省市名及邮编之后加列国名,其间以逗号分隔。例:(华中电力集团公司,湖北 武汉430027)
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用第三人称。不必使用"本文 "、"作者"等作为主语。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
正规学术期刊论文篇四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快速发展起来。旅游景区开发与旅游景点开放的数量不断增加,需要更高水平的景区景点管理。目前,从整体上看,旅游景区景点的管理水平尚未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国内很多旅游景区存在明显的管理瓶颈与问题。回顾旅游景区管理的发展历程,思考景区管理中的问题,进而提出其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
[关键词]旅游景区;发展历程;管理创新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的发展载体与核心要素,是旅游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是构成旅游产品的重要成分,是形成旅游产业面的吸引中心与辐射中心。目前,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与旅游休闲意识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各级各类旅游景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何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与感受,进而提高旅游景区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因此,旅游景区管理创新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景区管理者亟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1我国旅游景区管理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与条件下,旅游景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种管理模式,对于旅游景区的不断发展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1.1纯公益性管理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是旅游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旅游业仅仅属于外事接待行业,政治属性较为明显,其作为产业的功能优势没有得到完全发挥。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属国家行为,其性质属事业机构,其管理是由政府直接管理与经营。因此,这个阶段的旅游景区管理处于萌芽阶段,是纯公益性的景区管理模式,管理目的是完成政治任务,很少思考科学先进的管理方式与方法。
1.2政府直接管理阶段
改革开放之后,各旅游景区虽然仍旧是政府或政府部门主管的事业机构,但是开始以利益、利润作为主要经营目标。同时,由于旅游资源依旧是国有化,很多景区的土地是政府无偿划拨,旅游景区大规模地发展起来。然而景区管理仍然缺乏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缺乏系统的'、高质量的旅游景区开发规划,忽视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对旅游景区未来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不良影响。
1.3企业经营管理阶段
20世纪90年代,旅游景区管理也逐渐进入转型阶段,以往的政府直接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旅游景区管理与发展的需要,某些景区开始通过承包、租赁、购买等方式转让其经营管理权,实现两权分离。这种由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是企业资本与国有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重组,但其中也不乏有低估国有资产、追求短期利益、相关主体发生冲突或不协调的现象。
1.4现代企业管理阶段
在市场经济的宏观环境中,旅游景区若要取得发展,必须直面市场,参与公平竞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开始组成具有多元化成分的股份公司,进行股份制经营。人们对旅游景区管理的认识也逐渐变化,现代企业制度逐渐得到认同,成为旅游景区的开发和保护的制度保证。
2旅游景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旅游景区管理思想有待创新
受以往的政府直接管理模式影响,有些旅游景区较少考虑市场因素,更多地关注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的开发,并整体投放至市场,投放市场之前较少进行市场调研,较少研究游客需求,导致其无法提供满足游客需求的产品,也不重视旅游景区中的景点、产品、品牌的打造,很少做景区产品和服务的精细化管理。在这种管理思想下,旅游景区的配套设施建设也常常被忽视,其景区内或周边的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很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影响了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2旅游景区发展规划有待创新
目前,还存在部分旅游景区只关注主要景点景区的设施建设是否良好,不重视景区发展规划和相关区域建设的现象。部分景区道路狭窄,绿化率低,人车道路不分,导致游客拥堵,秩序混乱;没有统一规划景区路径,景区参观路线没有明确指示标识,导致游客无法辨识和判断;景区污水、垃圾处理不及时,排放不合理等影响旅游景区的环境;景区卫生间、售货亭、休息区、餐饮服务区规划不合理,导致不能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等。旅游景区发展规划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游客满意度,影响了旅游景区的发展。
2.3旅游景区管理手段有待创新
旅游景区管理手段较为单一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景区只关注如何吸引游客,而对于已经进入景区的游客关注度不够,服务不到位。例如,在一些旅游景区内,景点的分布比较分散,而旅游景区在服务区和餐饮点的设置上没有从游客方便角度出发,而是单纯出于成本的考虑在某个主要景点设置服务区,而无法顾及其他景点的游客需求;一些旅游景区不重视景区资源的宣传推广,导致经营欠佳,游客达不到规模,资金周转受限,从而无法进一步开发市场,导致恶性循环。
3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核心要素之一,却也是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目前,旅游景区的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不相适应,无法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旅游景区的期望与要求。同时,旅游业仍然在快速增长,休闲旅游消费需求日益高涨,假日旅游发展势头越发强劲,对旅游景区的管理与发展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改变旅游景区存在的行政色彩浓厚、管理主体缺失、经营机制呆板、市场化程度不足等现实问题,捋顺治理机制、灵活经营机制,实现旅游景区的长远发展,创新旅游景区的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回顾旅游业发展之初至今,旅游业发展的诸多瓶颈得以突破。例如,旅游市场的超速发展与配套酒店餐饮业发展速度不足导致的瓶颈,随着吸引内外投资兴建酒店而得以解决;假日休闲旅游的火爆与旅游交通通达程度不足导致的瓶颈,随着交通建设的不断推进而得以消除。而随着旅游消费者需求品位与旅游意识的不断提高,旅游业不断参与国际竞争,旅游景区管理质量的瓶颈日益凸显。旅游景区较低的专业化经营水平,较差的市场经济适应程度都使其面临的环境与形势更加严峻,而这种瓶颈无法像酒店餐饮、交通建设等可以通过大规模投资发展的方法加以解决与消除,务必创新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从本质上提升旅游景区发展,从而缓解旅游景区与迅速发展的旅游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不适应,进一步推动整个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2]潘星炎.论核心景区管理体制创新[j].湘潮(下),(9):113.
[3]卢爽.旅游景区管理创新探索[j].旅游管理研究,2012(11):46,48.
[4]付晓玉.旅游景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3):86-88.
[5]杨韵.旅游景区管理现有问题及其对策[j].旅游纵览,2012(6):55-57.
正规学术期刊论文篇五
2012年8月23日,腾讯公司在微信基础上推出了功能强大的微信公众平台[1],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个人和企业可与特定群体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消息等沟通和交流。微信公众平台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期刊的关注,它将数字化出版与移动互联网融合在一起,显示出了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巨大优势。对于学术期刊来讲,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微信出版除了具有互动及时、分享无限、内容集约、成本低廉等传播优势[2]之外,最重要的是满足了读者的碎片化阅读需求,读者可随时利用等车、等人的碎片化时间获取最直观、易读且有用的信息[3]。碎片化阅读其本质是一种浅阅读[4],它要求信息精短,简洁直观,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视化程度高。但是,基于大量学术期刊的微信出版现状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界面单调,以文字为主,无论在微信消息推送还是论文发布上,不注重可视化,完全忽略了学术期刊微信出版浅阅读的特性,传播效果差。在学术期刊微信出版中,学术期刊出版者如何帮助读者尽快获取所需信息?可视化是一个必要的策略,即将图文并茂的信息取代了单一乏味的文字成为阅读的客体,使读者更多地享受图像审美带来的视觉快感。
1可视化
可视化(visualization)可以粗略地被定义为通过图形的表现形式,进行信息传递、表达的过程[5]。可视化最初隶属于计算机成像领域,1987年,针对大数据场处理问题,美国计算机成像专业委员会提出了可视化是用图形和图像解释数据。近年来,可视化以其强大的功能和优势向播学、自然科学、管理及艺术等领域延伸。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可视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信息有效传播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简单来说,可视化就是将部分复杂抽象的文字内容转化为可以直观感受的图像形式来进行传播。与文字相比,图像简洁直观,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更容易被读者读取和理解,还可跨越不同文化及语言交流的障碍,大大提高了读者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真正达到了微信出版的目的。但是,从目前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的现状来看,大多数期刊未认识到可视化对期刊信息有效传播的重要作用,反而大面积的推送文字内容及消息,趣味性差,加上移动终端屏幕尺寸较小,显示的字数有限,导致可读性较差,失去了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的意义。针对学术期刊微信出版存在的问题及微信出版浅阅读的特性,笔者将可视化融入到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的主要内容――目录、封面及文章内容,从目录可视化、封面可视化及文章内容可视化三个方面阐述。
1.1目录可视化
基于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现状调查发现,目前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的目录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1)文字目录。主要包括题名、作者和页码,与传统的纸质期刊目录相同,这是目前大部分学术期刊微信出版采用的目录形式。如《分析化学》《生态学报》《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北京航空大学学报》等,这种纯文字的目录,界面相对单调,趣味性较差,视觉冲击力弱,不易引起读者的关注。图1为《分析化学》微信出版的目录。2)图文目录。主要包括题名、作者姓名、文字摘要及图形摘要。相对于文字目录,图文目录增加了图形摘要,图形摘要是能明确代表其论文所述工作的图像[6],通过图形摘要读者可以快速直观地获取该论文的核心内容。图形摘要的加入大大提高了读者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是学术期刊微信出版推荐的一种模式。采用图文目录的期刊有《力学学报》《力学与实践》等。如图2是《力学学报》的图文目录出版界面,因为包含图形摘要及文字摘要内容,加上移动终端的尺寸较小,导致界面显示不清晰,可读性较差。图2《力学学报》图文目录3)图形摘要目录。主要包括题名、作者姓名及图形摘要。这也是部分科技期刊在线出版采用的主要模式。图形摘要目录将图形摘要作为核心内容呈现在出版主页上,清晰直观,视觉冲击力强,易吸引读者阅读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图形摘要可帮读者快速获取文章信息[7],真正达到了学术期刊微信出版浅阅读的目的,是笔者推荐的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目录形式,尤其适合化学、生物、建筑类等科技期刊,如图3是《应用化学》2016年第7期的目录出版界面,相比于图文目录,该目录的图形摘要更加清晰直观,读者结合题目可以快速获取文章信息。
1.2重点推荐文章可视化
目前,部分学术期刊微信出版都开设专栏来重点推荐刊出的部分文章,如《力学学报》的“精品文章”栏目,《建筑学报》的“精彩文章”栏目,《现代出版》的“往期精选”栏目,《分析化学》的“热点文章”及“热评文章”栏目,《生态学报》的“精品推荐”栏目,包括“热评文章”“编辑推荐”及“热点文章”。相比于目录可视化,重点推荐文章可视化程度较高,大多期刊重点推荐的文章都配有与文章有关的图形,只是采用方式和图形尺寸略有不同。如图4是《现代出版》文章可视化页面,页面的上半部分以滚动图片的形式展示该刊的会议及资讯,下半部分的左面是与文章有关的小图形,右边是文章的题名及述评,读者可根据需要点击阅读。但是,因为上半部分图片占据了接近一半的窗口,所以没有足够的页面显示文章的所有述评,这导致读者无法直观阅读文章述评,尽快把握文章核心内容。所以,笔者建议,要提高重点推荐文章的关注度,应增加文章述评的内容,帮助读者快速获取所需文章信息。对于社科类期刊来讲,这种方式应该是比较完美的重点文章推荐阅读的方式。图5是《建筑学报》的精彩文章的页面,点击该刊“精彩文章”栏目,系统会自动把推荐的1篇精选文章发到对话窗口,由图形所占的面积来看,《建筑学报》比较重视图形的推介,但是该刊推荐的文章过少。图6是《力学学报》推荐文章页面,该刊出版页面包含的内容很多,除了所推荐文章的题名、作者、文字摘要、图形摘要之外,还有作者中心等其他的服务功能,信息容量过大导致整个页面清晰度不高,忽略了热点文章的内容,可读性较差。
1.3封面可视化
学术期刊封面是展示期刊内容的窗口。对微信出版来讲,期刊封面不仅是一个窗口,更是期刊的标志和象征。王国燕对科技期刊封面可视化作了概述,她认为期刊每期设有动态的封面图片才能体现其视觉传播的价值,这样的期刊也被视为具有可视化的期刊[8]。有研究发现,在期刊封面上展示的科研成果会在得到广泛传播和重点关注[9]。同时,封面可视化的期刊封面每期更换,既带给读者一定的新颖感,又推介了该刊文章,一举两得,受到读者的赞许和支持。目前,封面可视化出版模式已被国内外大量学术期刊(尤其是科技期刊)所采用,如国外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等,国内期刊《中国化学》《化学学报》《建筑学报》及《有机化学》等。基于目前学术期刊微信出版调查,学术期刊整体封面可视化程度较低,但科技期刊明显高于社科期刊。仅有这几个化学类期刊比较重视封面可视化,如《有机化学》《化学学报》及《应用化学》等,刊物每期的封面图片都摘自本期文章,在微信出版中的当期目录、重点文章及过刊检索等多个栏目,都在窗口的重点位置推介封面图片。如图7为《有机化学》微信出版页面,该封面图片兼具艺术性和学术性,既美化了出版界面,又重点推荐了期刊的文章,是学术期刊参考的封面出版形式。
2结论及建议
一图胜千言,尤其对于以符号、公式及图片为核心元素的化学类、生物类及建筑类等学术期刊[10],图像在科研成果的表达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学术期刊微信出版中,部分学术期刊还未意识到可视化在学术期刊表达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微信用户的增多及影响力的扩大,微信出版者应尽快将可视化作为微信出版的重要对策,迎合读图时代读者的碎片阅读的阅读需求,达到微信出版的目的,从而提高期刊的关注度和吸引力。
正规学术期刊论文篇六
1.从经营管理来看
学术期刊不以赚钱为目的,即其行为是非商业化的,只注重社会效益;非学术期刊则大多采取商业化运作模式,既注重社会效益也注重经济效益。
2.从文献刊发的`过程看
学术期刊要求相关专家、学者对学术论文进行严谨的评审和筛选,更注重的是文献的学术价值,而非学术期刊一般只需经过刊物编辑的编审就行,注重的是大众性和市场价值。需要说明的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并不强调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划分的界线。只是依据“载文量多”、“收录量大”和“被引次数多”进行选刊。
3.从期刊的特性来看
期刊具有学术性、局域性,而非学术期刊则具有大众性、普及性。
4.从发表的文献看
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而非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则以文件、报道、讲话、体会、知识等只能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而不是论文的文章为主。
5.从期刊的主要功能看
学术期刊的功能主要在于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探讨;而非学术期刊则主要是为传播、普及、学习大众知识和信息服务的。
正规学术期刊论文篇七
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
:(在标题下注明作者,邮编,工作单位,学生就写所在学校)
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正规学术期刊论文篇八
论文关键词学术期刊;高校学报;功利性稿件;内稿;外稿;核心刊物
挤出效应是经济学的术语,意指一部分资金的投入对另一部分资金形成压力,从而将后者挤出市场。借鉴这一术语来考查学术期刊的来稿及采用情况,会发现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简单地说,就是一些稿件的增加对另一些稿件形成压力,从而减少后者采用率的一种现象。
一、稿件“挤出效应”的表现
1.功利性稿件对正常来稿的排挤
所谓功利性稿件是指有明确功利性目的的来稿,如职称论文、研究生毕业或学年论文、科研任务指标性论文等等。毋庸讳言,有相当大一部分功利性稿件是应付之作,缺乏新见,甚至陈旧过时、模仿抄袭。这些稿件对正常来稿已经造成了负面影响:其一,影响审稿。审稿人精力和时间有限,功利性稿件量多质次,审稿量却多于正常来稿,造成了审稿资源的浪费。其二,影响采用。两篇水平相当的稿件,如果只能选用其一,在知情的情况下,编辑部大多会选择功利性稿件,显然,这对正常来稿有失公平。
2.内稿对外稿的排挤
在高校学报中,内外稿有很大的分别。早些年,学报主要刊发的是本校人员的稿件,校外来稿录用很少。内稿对外稿的排挤,充分体现在内稿的优先权上。不仅是同等水平的稿件内稿优先,即使是内稿稍逊一筹,如能修改后发表,也会是内稿优先,这当然是因为学报作为学校资源,“是为本学校老师办的”。这个观念,在作者中有,在编者中有,在学校(报)管理者那里也有。不难想象,外稿的投稿量大于内稿而刊发量少于内稿,加上人情关系的影响,最后能够被采用的正常来稿是少而又少的。而内稿作者心理上存在着投外比投内更好的倾向,结果学报接受的内稿大多是不便外投或外投退回的稿件。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质量相对较高的外稿还是要让位于内稿。
二、稿件“挤出效应”的影响
学术期刊对功利性稿件与内稿的宽容或许是可以理解的,但客观事实是,期刊的`容量是有限的。对功利性稿件和内稿的宽容,是将稿件的学术水平向后退了一步,“挤出效应”对稿件流向和刊物本身都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1.对稿件流向上的影响
这里有两个方向的流动。从正向说,优秀稿件、专业研究的稿件流向权威刊物及核心期刊。为了文章能被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刊载,研究者总是将其最好的稿件投向这些期刊。与此相对应的,从负向上说,就是由于政策的导向,加上学报内稿的优先权,自然地造成低水平的稿件大量流向本校学报和一般学术期刊。
2.对刊物的影响
首先是对核心刊物(和一些国家级刊物)的影响。优秀稿件向优秀刊物集中,这本应是值得庆幸的事,其实不然。与稿件水平的提高相比,功利性目的可能提得更高。为了能被有特别意义的核心期刊所刊载,作者们早已展开“公关”了,核心期刊面临庞大的关系稿、人情稿难以招架。其畸形发展已为人诟病。
其次是对为数众多的高校学报和其他一般学术期刊的影响。当低水平稿件大量流向这些期刊之时,它们面临着一种奇怪的“稿源充足而可用稿枯竭”的矛盾。没有好的稿源,刊物难以进一步提高质量,其发展空间无形中受到扼制,从长远看难免有生存之忧。学术期刊的优胜劣汰并不难理解,但可悲的是,目前的这种“挤出”,不是市场和学术的作用,而是体制的作用,是人为的结果。
3.对学术研究本身的影响
顾名思义,学术期刊应当是为深化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推广学术成果而创办的期刊。在明确的定位下,学术期刊应当选用能反映自身特色、表达栏目内容、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及新意的稿件。所以,学术期刊对其来稿的审理和采用,除去政治上的把关外,应该只考虑学术因素。而如今,受稿件挤出效应的影响,一些稍有名气的刊物,副教授以下职称作者的稿件根本就不送审,职称、学历这些非学术因素成了稿件初审的标准之一,研究者在学术期刊的门口就被挡住了。这对那些真正潜心于学术研究的人、对那些新生的学术研究的力量、对学术研究本身都是一种伤害。不难想象,受功利左右的“学术”,回避公正的“学术”,对学术研究本身有着怎样深远的消解、破坏意义;在“学术繁荣”的表面下,学术的贫乏、创新的缺席,对学术期刊来说又会有多么深刻的消极影响。
三、解决稿件“挤出效应”的对策
显然,出现稿件挤出效应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一是政策(体制)方面的,如职称政策、学位政策、科研政策等等;二是认识方面的,如作者对一般学术期刊的低估,普通高校对本校学报的把持;三是期刊本身的,如期刊定位不当,无特色栏目,编辑方针不鲜明、意图不突出等等。
学术期刊本身是应该存在一个挤出效应,但它应当是高水平、高质量稿件对低水平、低质量稿件的挤压与淘汰,是那种正常的自然的挤压与淘汰。解决目前存在的不正常的“挤出效应”,笔者认为应当主要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学术期刊逐步市场化
2.走专业化和特色化道路,培育学术期刊品牌
一些综合性学术期刊目前基本上还停留在相互交流的地步,发行量都少得可怜。因为性价比太低,无法满足个性化的需要,因而对个人根本没有吸引力。要改变局面,必须先从“综合”上动刀子,切下赘肉,丢下包袱,固定栏目,明确特色。学术期刊一定要有学术个性,要以“唯一”求“第一”,“与其开百货公司,不如开专卖店”,宁做“焦点访谈”,不做“新闻联播”。[1]这才是学术期刊的生存之道。而且,专业化本身就可以抵挡大部分的功利性稿件,在同一学科来稿的对比中,自然淘汰低水平稿件。
3.高校学报需要转变观念
在学报办刊宗旨中,有两点是导致其处于非学术的学术期刊境地的原因,一是“主要反映本校最新科研成果”,落到实处这就是内稿为主、内稿优先;二是综合性,不论社科版、自科版还是综合版,都是多学科的大拼盘,其结果就是千刊一面。学报主要反映本校最新科研成果,这个旗帜实质上是对低水平重复的鼓励。学校是否需要这样一个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平台,它是否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在网络时代,有没有更好的反映本校主要最新科研成果的方式等等一系列问题令人深思。笔者认为,大学需要学报,应当是将它作为促进学校学术文化(科技)发展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展示本校成果的窗口;学报应该是学校文化的一个品牌,一种文化(科技)影响力,它可以从学校本身的优势、校内知名学者的影响、本地经济文化历史的特点等等众多方面寻找适合它发展的方向,但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重要的是它能够代表学校的活力、反映学校的文化信念,影响受众,并为受众所喜爱。它的作者群、读者群都应该以外为主,而不是自己办给自己看,竭泽而渔。
至于政策方面,如改变政策上对核心期刊评价角色的曲解、改变职称评聘中对科研成果的不合理要求等等,就不是学术期刊本身力所能及的事了,不书。
我们期待着学术期刊中的挤出效应向着合乎学术精神和学术规范的方向演进。
参考文献
正规学术期刊论文篇九
这学期期末,我们专业拟建一个传媒研究论坛,强化大家对传媒的理解,增加大家的交流机会。由于写了篇论文参加论文比赛得了一个小小的奖励,12月28号要到北京去领那只小小的优盘,所以不能参加这次活动,只好搜肠刮肚地总结自己论文写作的点滴心得体会。不能参加本专业论坛很是遗憾,用笔谈谈论文写作心得聊以将功补过。于是在12月26号晚上匆匆写就,希望对同学们起一点参考作用已足矣。
1、多看书:
首先要看的是老师指定的必读参考书,没有必要的知识储备,遇到某个新闻传播现象时就缺乏新闻敏感和新闻学术敏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要多问为什么。重要的一点是,读书不仅要看到别人写得不好的地方,更要学习别人写得好的地方。
2、多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将基本同类书进行比较,看看各家面对同一问题是如何阐述的,得失分别是什么。这样可以去除对学术的恐惧,避免盲目崇拜学术超人,并采取客观态度正视问题。
3、多思考:
遇到问题或者某个现象要多思考,将这个现象与自己的知识储备结合起来从纵向和横向思考。如果发现自己还无法理解这个现象或问题,那么请查找相关资料或文献进行探究。
4、多练笔:
如何讲授写作的文章或著作很多,可是一些同学仍然感到提笔无语,原因就在于没有坚持练笔。常常有这种情况,感觉自己似乎有很多话要说,真正写时却写不下去。这就需要经常练笔,磨砺思维。
5、多请教:
文章写好了,冷处理一下可以看出一些问题。这还不够,毕竟个人知识有限,眼界不够开阔,思维不够深刻,这时一定要多虚心向各位老师请教。老师可以帮你指正很多问题,指出需要努力的方向。
正规学术期刊论文篇十
没有一个学者能够离开学术期刊。作为一个学者,无论是自己学术论文的发表,还是对他人学术论文的阅读,都离不开学术期刊。而且,在这种长期的发表与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与学术期刊形成学术上的不解之缘,也会产生浓浓的情感。可以说,学术期刊是学者的另一个终身伴侣,是学者的一处不可替代的精神家园。
一、伴随我学术追求与成长的那些期刊
谈到学术期刊,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学术期刊与学术论文的关系,也还会追问一下学术期刊与学术论文在产生的时间上孰先孰后的问题。单就“时间的先在性”而言,学术论文产生在先,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在学术期刊出现的很久以前,就有了学术论文。然而,当我们进一步追问,也可以得出另一个答案,学术论文是学术期刊塑造出来的。这体现的恰恰是一种“逻辑先在性”。学术期刊作为一种经过学术专家评审、认可的期刊,它所刊发的学术论文不仅要归属特定的学科,而且内容主要以原创研究为主。学术期刊最主要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发表学术论文的形式展示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这不仅对学术论文起到了公示的作用,而且学术论文只有通过学术期刊的规范、确认、发表,才得以与广大读者交流,学术论文的潜在价值才能显现出来。可以说,一篇学术论文的意义不在于写作完成时,而在于学术期刊发表后与读者的交流(既包括接受,也包括商榷乃至批判)中。因此,学术期刊塑造出了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学术期刊导引着学术论文的选题、容量与写作模式。一篇学术论文的写作模式与一部著作、一项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写作模式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学术期刊刊发的学术论文要求具备学科指向性(交叉学科的研究也要有明确的研究主旨)、内容凝练性、学术前沿性,能够为学术期刊扩大学术影响力。当然,不同的学术期刊由于办刊理念不同,对所发表学术论文的选题、容量、写作样式也是有不同要求的,这便是不同学术期刊的特色,也为不同学术论文的发表提供了选择的路径。而就学术期刊自身而言,就是发表学术成果的及时性。因此,大多数的学者,都会在学术期刊上通过发表学术论文留下自己学术追求与发展的足迹,体现自己学术演进的内在逻辑。我曾在《光明日报》(我把该报的“理论周刊”视为一种学术期刊)、《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辑刊》《美与时代》《学习与探索》《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10余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论文。现在翻开这些学术期刊,重新审视自己发表过的学术论文,的确看到了自己学术追求与发展的足迹和学术演进的内在逻辑。就研究的主旨而言,我的学术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艺术哲学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我硕士论文的选题是艺术价值论。这一阶段留下的学术追求与发展的足迹是:在《社会科学辑刊》发表了《艺术的价值系统及价值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了《试论艺术审美价值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科学辑刊》发表了《现代艺术观念与新艺术语言》;在《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了《试论西方艺术观念更新的原因》《关于“价值”的哲学思考》《关于艺术价值理论的历史考察》等学术论文。第二个阶段是在探索马克思哲学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探讨以“立美宜人”为旨归的社会批判理论,主要是基于我博士论文《审美范式的转换与社会转型期文化精神的建构》的选题,也是对第一阶段艺术价值论研究的深入。这一阶段留下的学术追求与发展的足迹是在《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了《试论“立美宜人”的生存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试论马克思的哲学观》;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审美范式转换与文化精神建构》;在《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了《对市场经济的审美观照》;在《光明日报》发表了《构建“立美宜人”的实践样式》等学术论文。我也是学术期刊发表学术成果及时性的受益者。于在《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的《中华民族史前先民“美”“善”观念萌发的文化轨迹》是我主编的《中华伦理范畴―――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伦理智慧与当代心态伦理研究》结题成果之一)一书的绪论,而该书12月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很好地体现了学术期刊能够及时展示学术成果的优越性。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经过与其他学者的引用评价既能够扩大作者的学术影响力,也能够扩大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这应该算是一种“双赢”。例如,我在《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的《对市场经济的审美观照》一文,就被人大复印资料―――《美学》全文转载。其在问题意识下的文艺学理论建构中,补充和深化了人文精神和新理性精神讨论。我发表的这些学术论文,的确是学术期刊塑造出来的,由衷地感谢伴随我学术追求与成长的那些学术期刊!
二、学术期刊成为我一个不可替代的精神家园
在选择自己的学术论文在哪个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问题上,我考虑的不只是学术上(学术的影响力)、“功利”上(评职晋级时的加分多少)的因素,往往也考虑到情感上的因素,有时还很执着。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都是在南开大学获得的。在南开学习的6年,不仅是一个学术的历练过程,更结下了浓浓的师门情义、深深的专业情结和悠悠的母校情怀,我已把南开大学当成了我的精神家园!因此,能够在《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一篇论文,就成为我的一种执着的追求与夙愿。在我选择投稿的论文时,也的确煞费苦心。我的选择标准是:在学术上,应该能够代表自己最好的学术水平;在写作时间上,应是我在南开学习期间完成的;在论文的内容上,能够体现出自己的学术成长轨迹。经过反复斟酌,选中我的博士论文《审美范式的转换与社会转型期文化精神的建构》的最后一节《社会活动的“立美建构”―――对市场经济的审美观照》,以《对市场经济的审美观照》为题,投稿《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并于第1期发表。对我来说,这篇看似普通的学术论文,内涵太丰富了!它是“激情的理性和理性的激情”(这是我的博士生导师陈晏清先生在谈到如何进行哲学思考与研究时说的一句话)的结晶!它完全符合我上面谈到的选择标准。每当我翻开这篇发表在母校学报作为自己博士论文一部分的论文时,我的脑海里便情不自禁地涌现出我在博士论文的后记中写下的一些文字:“这篇完成于‘阳春三月’的博士论文,凝聚着我的.恩师陈晏清先生的大量心血,的确是:‘若无金秋一点血,岂有阳春三月色’!先生的严谨与明察更使我不敢有丝毫懈怠,认真地坐了三年冷板凳。先生讲授的学位课程,开拓了我的哲学新视野;先生对我选题的点拨与矫正,使我有了明确的总体思路;先生对我论文的逐字修改和入木三分的批语,使我的论文得以成型。先生对我真是:‘陈词激昂传真经,晏朗哲思点迷津,清徽雅量立典范,恩师尽心塑我型’。感谢我的硕士导师童坦教授、王兴华教授,两位先生传授给我的美学方面的理论素养,对我的论文写作有很大的帮助;童坦先生那‘童心未泯唤春风,坦荡潇洒品人生’的人格魅力又给了我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受益匪浅!也让我重新感受到了在南开园那伴随着理性思考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样一种隐藏在学术背后的浓浓的情感,又是激励我学术进步的动力。学术期刊也是我的一个“寻亲访友”的平台。每当我在学术期刊上看到我的老师、同学以及所有我熟悉和敬仰学者发表的学术论文时,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情感油然而生,又是一种“激情的理性和理性的激情”的体验。可以说,学术期刊中是“积淀”着情感的。正是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学术期刊也成为我的一个精神家园,这正是学术期刊给予我受益终生的恩惠!
三、对学术期刊编者的敬意与感谢
作为一个作者和读者,我对学术期刊的编者们充满了敬意和感谢之情。如果说,学术期刊是一个展示学术成果的平台,那么学术期刊编者则是决定这一平台高度的顶梁柱,是使学术期刊这一物化产品充满生机的灵魂!前面说到,学术论文是学术期刊塑造出来的。确切地说,学术论文是学术期刊编者塑造出来的!前面提到的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审美范式转换与文化精神建构》一文,是我博士论文的摘要,由于我的博士论文题目较长,最后确定这一题目,的确经过与编者的多次沟通、反复推敲。还有也是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构建“立美宜人”的实践样式》一文,编者为了更加突出主旨,要求加上一个“阅读提示”,对文中的关键词、核心概念进行言简意赅的界定与解读。“立美宜人”是我博士论文的核心概念,也可以说是我的比较“得意”的学术创新点,但是在编者不断“刨根问底”地追问下,我不得不反复、仔细地琢磨、凝练,最后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正规学术期刊论文篇十一
同行评议制度是期刊出版中应坚持使用的基本制度,是学术期刊显著的特征之一。期刊学术质量的提高以及学者学术行为的规范均与同行评议制度的实施有关。同行评议对学术研究以及社会学术的普及发挥起重要作用,已逐渐成为当前学术期刊邻域判定拟刊登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手段[1]。学术期刊实施同行评议,旨在以专家的专业知识角度保证所选稿件的质量,其宗旨在于保证学术的公平、公正。因此,同行评议制度被认为是学术期刊使用最为广泛也最具影响力的质量控制机制。本文针对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现状进行分析,就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现报道如下。
1同行评议的相关概念和主要形式
1.1同行评议简介
同行评议是许多国家学术期刊普遍采用的一种论文评审制度,由学术期刊编辑邀请论文涉及领域的专家客观地对论文的学术质量做出评价,对论文提出修改意见,主编参考专家评议结果决定是否刊发,以保证学术论文的质量。同行评议目前也是科学家广泛接受的公平、公正的稿件评审方式。
1.2同行评议的主要形式
目前学术期刊公开评议的形式主要有署名审稿、发表前记录公开、网络公开审稿、发表后公开评议四种审稿形式[2]。所谓署名审稿,是作者收到审稿意见时,知道审稿人的身份,此种方式可以让作者和审稿人双方署名公开,评审意见在审稿各阶段处于公开状态,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消除审稿人受作者个人信息的影响,在审稿中也会遇到打招呼的人情稿,审稿专家不能严肃认真地对待所审稿件,使得质量不高甚至很差的稿件也成为录用稿,成为影响稿件质量和期刊质量的不良因素。在公开审稿方式中,同行评议专家与作者的信息相互公开,许多国外期刊已经由匿名审稿形式逐渐转变为公开审稿形式,专家的审稿意见会告知作者,甚至公之于众,专家在审稿方面的认真与负责直接反映其信誉,间接增强审稿人对审稿的重视程度。但另一方面,审稿专家的认真把关,也间接会带来稿件录用率低的结果,一方面影响了期刊的稿件录用,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降低作者投稿积极性,错失发表机会的作者可能不会再投稿。发表前记录公开是同行评议的另一种形式。发表前记录公开是指作者将自己稿件原始状态、审稿专家对其稿件的评价、作者根据专家的意见的修改稿完全展现。第三种同行评议的主要形式是网络公开审稿,学术期刊网络公开审稿是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学术期刊自身持续发展的要求。网络公开审稿为读者、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提供自由的学术交流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公开审稿可以弥补同行评议的缺失,提高同行评议的效率[3-4]。基于网络的公开审稿,综合专家的评审和一般读者的评论,此种同行评议的方式改善了以往传统模式单纯依赖审稿人的质量控制形式[5]。发表后公开评议是同行评议的另一种形式,发表后公开评议主要针对通过初步同行评议后实现数字出版的研究论文,论文既包括数字出版的最初版论文,又包括修改版本和最终发表的论文。对于以上同行评议的方式,每个编辑部并不是必须采取一种方式,各个同行评议的方式也不是完全独立的、孤立的,对于编辑部来说,可以采取其中一种形式,也可以同时采用其中几种形式。除公开同行评议外,目前期刊采用更多的形式是双向匿名、单项匿名的审稿方式,其中双向匿名即为双盲审稿方式,单向匿名为单盲审稿方式。在双向匿名审稿方式中,审稿人信息不对作者公开,作者信息也不为审稿人公开。这种审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审稿人在审稿前由于了解作者姓名、单位而产生的个人偏见,也避免了个别打招呼稿件,审稿专家在审稿时会故意放行,对其稿件进行特殊照顾。这种审稿方式创造了公平竞争的学术环境与氛围。我国大多数期刊采用双盲的审稿方式,编辑部在收到作者投来的稿件后,在送审专家前删去作者姓名、单位等作者信息,并且删去论文正文中提到的相关单位的信息。稿件中只反映研究的成果,专家收到稿件后并不能得知作者是谁,来自哪个单位,专家只需根据研究的自身水平来决定稿件是否符合投稿期刊的刊出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审稿的公平性与公正度。但是这一审稿方式在专家中也有一定的争议,有的'专家认为,不让审稿专家获得作者的信息,是对审稿专家自身的不信任,另外,如果稿件中有作者姓名、单位等相关信息,审稿专家可以检索到该作者的相关研究情况,可以对作者的论文进行真实性、客观性的评价,以便审稿人做出科学合理的审稿决策。单向匿名的审稿方式是指同行审稿人的信息不对外公开,也不对作者公开,而作者的信息对审稿人公开。审稿人的信息由于是处于不透露的状态,他们在审稿时只需用自身和期刊的审稿标准判定稿件质量即可,不受其它信息的干扰,能相对较好地对稿件质量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但这一审稿方式对于投稿人来说,并不是完全赞同。冯广清等[2]对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审稿方式进行调查与评析,通过网络共收集155份调查问卷,发现对于2种匿名审稿方式倾向性比较的调查中,只有152名的投稿人倾向单盲的审稿方式,分析原因为:投稿人认为单盲的审稿方式会使投稿人几乎处于被动状态,投稿人稿件的采纳与否完全受控于审稿人,一些投稿人认为自身的名气、单位的影响力,也是审稿人决定稿件采纳与否的因素,可能与其他投稿人有差距,会影响审稿的公平与公正性。因此,不接纳单向匿名审稿的公开评议方式。以上即为审稿的主要方式介绍,编辑部可以根据作者的意见、审稿专家的需求、编辑部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审稿方式,笔者认为,对于全国性的期刊,作者投稿范围大,审稿专家也遍布全国,编辑部可尝试公开审稿。但对于高校学报,作者群和专家群主要来自学校,打招呼、找专家的可能性比较大,建议编辑部采用双盲或单盲的审稿方式为妥。
2学术期刊客观有效同行评议的方法和措施
2.1组建合理的审稿队伍,对审稿专家队伍进行阶段性的更新
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是决定一个期刊稿件质量和期刊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类型的文章,审稿侧重点不同,期刊应建立全面而有特色的专家库。在建立专家库时,各个领域的专家都应该有所涉及,积极培养“小同行”专家,尽量在稿件送审时找小同行的专家审稿,避免给“大学科”专家审稿[6]。“小同行”专家能更准确地了解其研究方向和研究新进展,可能会对作者投来的稿件有一个更为精准、更为具体的审稿意见。作为同行评议人,编辑部也要做到及时更新,对于一些不审稿或者专家审稿周期很长,稿件即使不审也不告知编辑部严重而影响稿件审稿出版的专家,编辑部应将此类专家从专家库中删除。对于审稿专家的选择,不应过度强调稿件审稿人的职称、职务、学术权威等,具有高级职称、职务高的专家事务繁忙,有的专家不一定会积极审稿,因此,编辑部可积极吸收年轻学者加入同行评议的队伍中,同时,积极吸收作者纳入同行评议的专家中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为了顺应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发展,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也可以纳入国际评审专家,海外评审专家的参与可降低人情的干扰因素,同时,对于学术期刊收到的英文稿件,海外专家参与论文的评审,能更好地提高英文论文的水平与学术水准,也利于期刊学术水平的国际化进展。
2.2增加编辑的服务意识
同行评议的核心要素是期刊的每一位专家,作为编辑,收到作者投来的稿件,不应仅做稿件的“二传手”。将稿件草草送给专家了事,编辑在收到稿件后,首先要进行稿件不端行为检测,应以与稿件内容有关的关键词为检索内容在各大数据库中检索相关论文,以便了解稿件是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独创性,如果相类似的文章报道很多,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结论又相似,间接反映此篇论文新意不够,编辑就可以果断退稿。编辑应有自身辨别能力,将认为是创新性比较强、新意强的论文发给审稿专家。陈钢等[7]对《预防医学》杂志同行评议专家的审稿行为进行初步调查,发现审稿超时与审稿数量、稿件质量存在关联,审稿较多的评审专家出现超时审回的稿件数量相对较少,进一步说明保持一定审稿数量的重要性。审稿效率是编辑与专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编辑应避免将质量差的稿件传递给审稿专家,以造成审稿专家时间的浪费与消耗[8-9]。另外,编辑与审稿专家也应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如建立审稿专家微信群或qq群,专家有任何问题可以在微信群或qq群众互相交流,编辑也可以对专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10]。遇到节日,可以向专家发送祝福的邮件,增加对专家的关怀服务,增加彼此间的信任,编辑为审稿专家提供审稿的方便与便利,也提高了审稿效率。
2.3编辑部采取一定的方式对优秀审稿专家进行表彰和奖励,提高审稿专家的审稿积极性
多数编辑部目前仅对审稿专家提供很少数额的审稿费,编辑部仅靠支付审稿人每篇稿件的审稿费,是不能达到对审稿人奖励的作用的。编辑部应对优秀审稿专家采取相应的精神鼓励措施,如以年为单位,每年根据审稿人的审稿情况评出年度“优秀审稿专家”、“优秀青年审稿专家”等,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励,令审稿专家感觉自己的工作与辛劳是受编辑部的认可与重视的,审稿专家可由此获得自身的存在感,通过此举措,编辑部可激发审稿专家审稿的热情与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11-12]。总之,同行评议一直被认为是学术期刊保障其学术质量的关键,对于控制期刊的学术质量、规范学者的学术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同行评议制度的建设有利于学术期刊学术水平的提高,提高学术期刊出版的水平。目前国内学术期刊的评审模式与方式已落后于国外期刊,学术期刊应重视同行评议的作用,加强与审稿专家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作者、审稿人、编者之间的互动,使同行评议程序更合理。
正规学术期刊论文篇十二
近期kindle系列产品在中国上线,再次掀起了电子版原创轻小说的阅读热潮,数据显示,国内数字出版行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某些题材电子书的受众群体已远远超过纸质书籍,成为数字出版商的利润来源。随着各大互联网纷纷开展原创轻小说阅读业务,一些传统出版企业也不甘示弱,比如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的绝大部分图书已实现数字化,预计将投入3200万元打造“数字阅读与网络原创平台项目”。
1.市场潜力巨大
原创轻小说打入中国市场,这一趋势引起国内电子书、动漫等行业投资者的高度关注,为中国数字出版业注入生机,成为引领阅读消费市场的新风尚。原创轻小说是以动漫风格插画为主的小说,对作者文笔和小说内容的要求较低,呈现娱乐性和跳跃性的特点,但也不乏一些比较有深度的作品。比如北京时代图书有限公司推出的漫画《刀语》,与动画一起进行传播,将地理、历史、心理等诸多元素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梅菲斯特奖”和“电击小说大奖”来吸引众多轻小说读者的关注。原创轻小说已经逐渐成为数字化出版的主流,不少小说爱好者通过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世纪文学网等网络文学网站即可发布和阅读轻小说,由此可见原创轻小说发展之迅猛。
2.体裁思路新颖
原创轻小说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市场影响力,源于其与传统文学截然不同的创作方式。欧洲知名商业巨著《金与香辛料》集中表现欧洲商业利益与人性道德价值之间的冲突,而以此为灵感创作的轻小说《狼与香辛料》则着力表现主人公的智慧和勇敢,通过非比寻常的冒险旅行展现男女主人公青涩的爱情,这更符合年轻读者的审美需求。轻小说侧重于展现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可以称之为“用文字写成的漫画”。日本作家野村美月所写的轻小说《文学少女》凭其自身魅力成为无数年轻男女心中的经典,还获得“这本轻小说真厉害”奖项的第一名。由此可见,原创轻小说已经从流行文学中脱离出来,传承文学的创新精神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3.发展态势迅猛
原创轻小说是一种接近文学的创作类型,将其进行数字化出版非常适合手机移动终端阅读,可以预期,其将成为国内网络青春文学传播的主流。中国电子书发展报告指出,电子书市场的销售总额已超过6亿元,同比增长200%,呈现出极速增长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快速发展,原创轻小说的阅读人数迅速增多。轻小说网站通过与运营商合作,推出无线商城和vip收费阅读,获益颇丰。比如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所出版图书的电子版实现20万元的净收益,在推广和运营轻小说的同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郭敬明的《小时代》推出免费阅读活动,并迅速占领豆瓣读书、腾讯书城、盛大文学、新浪读书等各大书城榜首,单书点击量高达上千万次。中国轻小说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
二、原创轻小说数字出版营销策略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通信运营商创建的数字化阅读平台迅猛发展。中国移动的手机阅读用户月访问量超过6000万次,手机阅读的业务月收入上亿元;20中国联通的“沃”阅读用户超过3400万,总销售收入高达3.8亿元;我国的中文电子书约有30万种,而以手机为载体进行阅读的用户超过3000万。这些都为原创轻小说的数字出版营销提供了可能。
1.举行“轻小说品牌专区”发布会
数字化产品的存储、流通、运营和销售成本较低,加上丰富的创作内容资源,为数字出版商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其中以原创轻小说最为突出,轻小说数字化出版的起步阶段主要采用“轻小说品牌专区”发布会的形式,举办各类cosplay表演秀和主题创作大赛,以扩大市场影响力。而它的数字出版营销主要通过微博和论坛实现。首先,利用微博宣传原创轻小说,培养忠实度较高的读者群,并建立权威度、信任度,打造品牌化形象;通过微博和微信等互动平台发布书讯,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表现原创轻小说的特点;通过建立原创轻小说阅读俱乐部,提供部分章节免费在线阅读,在固定时间内和读者交流分享轻小说阅读心得;凭借微博微信等平台方便快捷的发布渠道和巨大影响,将轻小说的品牌和概念植入目标用户心中,并建立稳定的读者群。其次,利用论坛实现营销策略,通过百度小说吧、动漫国、cc动漫论坛、轻之国度等轻小说论坛进行图书连载,制造原创轻小说的讨论话题,吸引更多读者注意;在天涯等各大论坛发帖,以新颖突出的标题吸引网友目光,利用小调查和有奖晒书的形式获取关注度。
2.vip服务、包月计划与平台推广
随着原创轻小说的快速发展,我国出版业亟须建立和完善数字出版平台,并自主研发各类数字出版产品,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在通信科技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数字出版物的销售价格已远远低于纸质图书的价格,亚马逊电子书销售榜单中,其定价主要集中在1元到10元,远远低于普通图书的价格,超过了苹果appstore电子书的售价,呈现出盈利最大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目前,我国轻小说数字出版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基于青少年读者对轻小说的阅读需求,无线书城、腾讯网络书城等小说网站量身定制vip服务,vip会员可以免费阅读轻小说最新章节;在电子商务盛行的今天,付费方式更加便捷,使用网上银行和手机都可实现付费阅读,数字出版商通过与京东商城在线读书、91助手、盛大云中书城等网站达成合作关系,实施轻小说阅读的包月计划,实现数字出版的盈利;数字出版商与移动、电信运营商合作,利用运营商的信息平台进行推广,通过手机流量进行收费,推出套餐绑定、计费点播、客户端下载等业务模式,对轻小说进行市场推广,进而实现盈利目的。
3.采用拉式营销
对国内原创轻小说的基本发展状况以及读者群的反响进行有效分析,对原创轻小说的数字出版营销模式进行构建。在开拓原创轻小说的过程中,通过制作电子杂志,介绍原创轻小说中的漫画或文本内容,向潜在客户推荐。在原创轻小说市场逐渐成熟的时期,采用拉式营销策略,如施普林格和搜索引擎公司利用搜索引擎把读者拉到springerlink服务平台上,其全文平均下载量每年以100%的速度增加,这种营销策略不仅目的性强、效果明显,而且节省了大量未被占领的信息资源。轻小说数字出版商还可采用电子邮件的营销推广方式,通过大数据判断读者群对原创轻小说的内容是否感兴趣,并使用电子邮件向新老客户传递轻小说更新消息、发布原创大赛活动进展等信息,如当当网、亚马逊会根据读者的兴趣和习惯定期为读者推送一些新产品。随着国内数字化原创轻小说的快速发展,其消费群体也在不断扩展。当前国内民众对轻小说这一概念的辨识度较低,还需要加大推广力度,以提高这类型作品的知名度。本文集中对我国原创轻小说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并针对受众制定相应的数字出版营销策略。可以说,原创轻小说作为未来的数字出版重要内容之一,必将成为出版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规学术期刊论文篇十三
[摘要]作为新型出版方式,优先数字出版集数字出版和优先出版功能于一体,解决了出版时滞问题,提高了著作人和读者知识习得的速率。然而,由于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的问题突出、侵权更加隐蔽、纠纷处理多样化等新特征,促使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策略需要不断更新与完善,以适应优先数字出版的发展。
[关键词]数字出版;优先出版;发表时滞;知识产权保护
传统意义上,论文发表多带有极强的时滞性――文章完成投稿到最后发表中间具有时间限制,造成论文学术性、前瞻性、时效性不同程度上受损。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升级与发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出版技术的数字出版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数字出版具有时效性强、技术含量高、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等特点。然而,数字技术的应用也让优先数字出版的知识产权保护出现新的特点。如何更好地保护数字知识产权?探索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问题是我们讨论的起点。
一、优先数字出版概念界定与内在特征
传统出版是作者写完文章后通过快递或其他方式将初稿寄到编辑手中,编辑审稿后反馈修改意见给作者,作者再次进行投稿,编辑完成审核后,进行排版等环节,这是目前国内论文和学术观点发表滞后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变传统出版的滞后性,出版企业和期刊主办方利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将论文进行排版之后,利用网络提前发表,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优先数字出版。优先数字出版在缩短作者论文发表时间上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节省组稿、排版的时间。也就是说,在优先数字出版的前提下,编辑确定要发表的稿件之后,就可以把单篇的内容发布在网上。
优先数字出版具有传统出版无法企及的优势。一方面,优先数字出版缩短了论文的发表时间,克服了传统出版的时滞特点,可以快速地把作者的科研成果和观点及时发表,又可以优先使作者的学术成果和观点与读者见面,满足读者的需求。特别是对学术性较强和科技含量高的领域的研究者来说,时间对于他们来说特别重要。另一方面,对于学术观点场域的基本转换而言,传统的学术发表使其观点滞后,满足不了学术的前沿需要,优先数字出版可以使其研究成果迅速抢占科技高地。可以想见,随着网络的进步和知识产权相关立法的完善,优先数字出版将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出版方式。
二、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1.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的基本特征
优先数字出版的知识产权管理除了具有知识产权固有的.一些特点,还呈现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者利益受到威胁。网络环境下侵权者将优先数字出版的文字、图片、影音等数字信息通过计算机等终端设备传输到网上谋求利益,侵害了著作人或者的利益。
第二,侵权行为隐蔽。尽管互联网快速发展促进了优先数字出版的崛起,给出版企业著作人带来便利,但也在很大程度上给知识产权管理带来许多问题。目前尚未实现优先数字出版的期刊多采用传统出版方式,这就造成严重的侵权行为,如非法剽窃或大量摘抄优先数字出版文章或学术观点。如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于艳茹原文抄袭国外文章,根据论文出版的时间滞后性,在自己的毕业论文中大量引用和抄袭国外文章,据别人成果为己用,其博士论文发表于,而被抄袭的英文文章发表于。
第三,纠纷多样化。传统意义上,法律对优先数字出版的产权纠纷并不适用。互联网技术的存在促成区域的模糊性特征,知识产权不再属于国家法层面,当不同国家出版商的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本国法律只适用于保护本国的知识产权,处理结果往往会出现不同,维权行为受到制约。当然,具体到出版企业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被侵权者不仅可以利用司法手段进行维权,还可以利用和解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对于优先数字出版来说,目前主要采用协商和调节为主的方式来解决纠纷。
2.我国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优先数字出版的知识产权问题是一个学术和现实中都较为前沿的议题。21世纪是数字化生存的网络时代,数字出版在与传统出版的博弈中逐渐占得先机。然而,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管理在丰富传统知识产权内涵的同时,也给传统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和挑战。发达国家往往根据数字出版的基本内容完善知识产权管理,通过立法机制保护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不被侵害,最大程度上维护作者和出版商的利益。相比之下,我国优先数字出版起步较晚,对优先数字出版方面的立法保护不够,加上受传统出版思维的影响,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存在较多问题。
一方面,我国出版商对侵权纠纷重视程度不够。我国的主要技术主张和知识产权的基本策略大多复制美国和欧洲的数字出版理念及模式,知识产权管理基础相对薄弱。部分出版商和著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通过抄袭和大量引用等学术造假手段达到不法目的,造成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纠纷。另一方面,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不强。我国优先数字出版对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不强,与数字出版知识产权有关的具体制度措施相对欠缺,忽略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对此,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在注重知识产权管理的基础上加强知识产权互补性质的完善。
三、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策略
1.完善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立法体系
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属于国家法的层面,其使用性具有一定局限。这主要表现在一旦发生知识产权纠纷,双方的诉讼周期相对较长,而具体的法律条例支撑却相对较少。加上我国对支持优先数字出版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条款较少,仅局限于传统领域的知识产权方面,因此,要加强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增强优先数字出版的法律保护,就必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立法体系,国家需出台相关的数字出版法律措施和文件,为优先数字出版提供法律保障。
2.加强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组织管理
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成为当前数字出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期刊和出版商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部分。要保障出版商和著作人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数字出版企业就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相关的管理部门,保障更多著作人的学术观点和成果,提高出版刊物的学术地位,使其拥有更多的核心竞争产品和服务。
3.强化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技术研发与人才建设
一方面,知识产权是知识的灵魂,优先数字出版加强保密技术研发和网站管理可以有效地保障其知识产权不被复制与窃取。我们应加大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通过水加密技术,资料压缩技术,设置网络开放权限,制定注册程序,发表网络使用声明等技术手段来保护优先数字出版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欧洲和美国数字出版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较高,我国有待加强对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培养。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是综合性人才,出版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出版企业可通过知识产权管理和出版部门交叉任职培训、相关院校和企业交流培训、招聘和选拔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型人才等措施来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
作为新型出版方式,优先数字出版集数字出版和优先出版功能于一体,解决了出版时滞问题,提高了著作人和读者知识习得的速率。由于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存在问题突出、侵权更加隐蔽、纠纷处理多样化等新特征,需要促使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策略的不断更新与完善,这是保持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长久发展的动力因素。
参考文献
[1]陈世华,韩翠丽.优先数字出版形态浅析[j].中国出版,(8).
[2]张楚.网络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44.
[3]张新宝.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5.
正规学术期刊论文篇十四
(二号宋体)
(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题名不得使用非公知公用、同行不熟悉的外来语、缩写词、符号、代号和商品名称。为便于数据库收录,尽可能不出现数学式和化学式。)
(小四号仿宋体)
(小五号宋体)
(如果作者为两位以上,之间用","隔开;[本站:]如果多个作者为不同单位时,应在作者姓名上打上角标以区别,作者通讯地址应为详细的工作单位、所在城市及邮编和e-mail地址,必须用全称标注,不得简称。在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姓前名后,姓全大写,名首字母大写;作者单位,城市,邮政编码。如作者为两位以上,应指定联系人。)
中图分类号
(图书分类法是按照一定的思想观点,以科学分类为基础,结合图书资料的内容和特点,分门别类组成的分类表。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论文进行中图分类的。)
正规学术期刊论文篇十五
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
为了反映在职研究生论文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应在论文后列出参考文献表。参考文献表中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私人通信和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一般不宜列入参考文献,可紧跟在引用的内容之后注释或标注在当页的下方。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出,一律放在正文后,不可放在各章节之后。外文用原文,不必译成中文。
附录是指那些编入文章主体会有损于编排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或有碍于文章结构的紧凑和突出主题思想的材料,可将这些材料作为附录编排于全文的末尾,包括放入正文内过于冗长的公式推导、复杂的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等。此项非必要。
附录的序号用a,b,c…系列,如附录a,附录b…附录中的公式、图和表的编号分别用a1,a2…系列;图a1,图a2…系列;表a1,表a2…系列。每个附录应有标题。
正规学术期刊论文篇十六
刚从大学的象牙塔中走出来的那会,甚是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能做什么,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在误打误撞中走入了深思集团的大门,刚进公司,担任的是客服文员的职位,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与客户进行电话拜访以及客户档案、合同资料的整理,工作内容比较简单,然而对于刚毕业的应届生来说,还是有些难度,一是不知道如何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二是计算机水平比较差,基本的文档处理只能依靠边学边做来完成,自然效率也会比较低下。在上级的指导下,在自己学习欲望的支配下,还是一如既往的坚持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做就是2年。
1月1日,公司面临巨大的组织结构变革,原来的客服部已经撤销,也就意味着,我只能要不离职,要不转入其它部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以及结合公司领导的意见,一念之间,转入了营销体系的人力资源部,从此与hr结下了不解之缘。最初的定位是招聘绩效专员,主要负责营销体系员工的招聘,员工绩效计划、绩效考核的审核工作。清楚的记得,刚开始邀约求职者到公司面试时,自己作为面试官,不知道该问什么问题;面试者做了回答,又能从他的答案中判断出什么也一无所知。无赖之下,寻求百度,搜索面试销售员工应该问什么问题。另外,跟随hrm一起面试了一个月,他负责问问题,我负责做记录,在工作压力的推动下,在求知欲的驱使下,一个月的时间,也差不多懂得了应该了解求职者哪些方面的问题,比如作为销售体系员工,人品、性格、上进心、成功欲、销售潜质、可塑性是很重要的。在不断的实践与摸索中,面试了整整一年,慢慢地开始建立了自己看人、选人的标准,于是随着公司规模的发展,在继续担任招聘主管一职。
hr是一个对于知识结构、个人素养要求很高的职业,要在这个领域长期发展,还得不断的学习与探索。在此,我的hrm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综合素质很高的职业经理人,今后得以其为榜样,再加之给予的学习的平台,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性,在人力资源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hr的不解之缘]
正规学术期刊论文篇十七
事实上,生态建筑在实际的设计建造过程中,不仅仅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还能够对环境保护起到一定作用。关于生态建筑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4]:
3.1生态建筑与土地保护
事实上,建筑行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占据一定的土地。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建筑工程的数量逐渐增多,而其所占据的土地面积也较多,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态建筑的设计以及构建,实现了对于土地资源的节约以及保护。目前,在构建生态建筑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逐渐采取高层建筑或者是向地下开发的生土建筑(用未焙烧而仅作简单加工的原状土为材料营造主体结构的建筑)进行相关工程的建设,继而由此减少了对于土地资源的节约。除此之外,绿色生态建筑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其建筑材料多为可进行二次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或者环保新型建筑材料,这种状况的出现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有害排放物对于土壤的污染,最终实现土壤质量的提高[5]。
3.2生态建筑与空气环境的保护
作为人类生存最为重要的物质,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命健康。基于此,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对于空气环境的保护。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建筑及其周边的小环境都对城市的环境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基于此,就使得建筑行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加强低于空气问题的解决。事实上,导致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五种,具体是:烟草烟雾、有毒的蒸汽、有害气体、微生物污染以及生产性粉尘。事实上,随着生态建筑的不断构建,使得其在空气环境保护方面起到了不小的成就。一是生态建筑所采用的都是环保型建筑材料,因而其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诸如甲醛、建筑粉尘等害气体的排放,从而确保建筑周边空气的洁净。此外,生态建筑在实际的建造过程中加强了对于太阳能、风能、潮汐能(近海建筑可以使用)等清洁能源的使用,继而由此减少对于矿石资源的使用,并最终由此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再者就是在进行绿色生态建筑建造的过程中,可与市政绿化建设相结合,不但降低城市绿化成本,同时生态建筑上的绿色植可吸收城市的碳排放改善了周边环境。
3.3生态建筑与水资源保护
事实上,生态建筑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除了上述的两点之外,还对水资源保护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事实上,生态建筑之所以能够取得相关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其在实际的建设的过程中,将建筑排放污水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作为建设目标[6]。在生态型工业建筑设计建设的过程中,不但加强了工业用水无害化排水系统的构建。而且通过这一封闭的系统,实现了对于水资源的循环可持续使用,并由此实现了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在生态型生活建筑设计建设中,在加强了对于家庭节水设备的使用的同时,加强了日常的建筑维护以及检修的过程中对于管道的检漏,从而由此实现了对于水资源的节约以及循环高效利用。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生态建筑对于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生态建筑加强了雨污分离以及雨水再利用技术的使用,通过这一技术的实施,实现对于水资源的节约以及使用效率的提高,并最终推动了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以及节约。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相关发展理念的转变,使得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加强了对于绿色生态型建筑的构建。事实上,该工程在实际的构建工程中一方面促进了建筑企业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取得,另一方面也带动了环保保护的实现。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态建筑的内涵、生态建筑的特点以及三、生态建筑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以及有关部门的重视,我国的生态建筑必然能顾获得长足的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实现对于环境的保护,并推动建筑单位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取得。
参考文献:
[1]刘素芳,姜秀娟,王靖.生态环境保护视角下建筑绿色塑料工程可持续化发展[j].塑料工业,(3):157~160.
[3]朱祥明,方尉元,王端峰.泉州五里桥(安平桥)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恢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7):76~81.
[4]周长波,李梓,刘菁钧,俞华军.我国清洁生产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环境保护,2016(10):27~32.
[6]马红芳,王玲杰.河南推行清洁生产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2):93~99.
正规学术期刊论文篇十八
2004年,欧洲杯、美洲杯、亚洲杯及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接踵而来,这些赛事在吸引全球观众目光的同时,也引起无数企业的关注,阿迪达斯、耐克、可口可乐等品牌通过各项体育赛事的耳濡目染早已深深的印在我们脑海里。而今天的中国企业似乎也要借机2004掀起中国企业的体育之风。
3月16日,中国石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赞助f1大奖赛的中国企业;3月26日,联想集团正式成为第六期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简称top10),这是奥运历史上中国企业首次获此资格;4月13日,海尔集团正式冠名澳大利亚墨尔本老虎篮球队,成为首家冠名国外篮球俱乐部的国内企业。
这些都表明,在走向国际的道路上,许多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体育营销为自己铺路。对于这些企业来讲,漫长的体育行销之路,仅仅是迈出辉煌而艰险的第一步。韩国的跨国企业―――lg电子就是凭借出奇制胜的体育营销策略在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马拉松”式的体育营销战略
每当体育大赛来临时,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上铺天盖地的都是有关赛事的报道和图片,给人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越来越多的厂商认识到体育赛事已经成为品牌最好的广告载体。
lg电子1993年进入中国,从建立之初的“乐金”电子到1995年全球统一ci标识后定名的“lg”电子,如何能够让中国的消费者尽快了解这个企业并从心底真正接受这个企业,也是lg电子曾经面对的困难。
1998年的法国世界杯在中国掀起了一股足球热浪,借此机会,lg电子选中足球作为突破点,在1998年先后赞助举办了“中韩足球友谊赛埂”中鹤闱蚨钥谷沟榷嘞钭闱蛉事。随后,1999年的第二届“中韩足球友谊赛”、“2000年lg杯中荷足球对抗赛”、连续5年“lg杯中国足球超霸赛”的举办、2001年的“lg迎2008世纪之旅”足球奇人金光振先生从北京到广州颠球2008公里的申奥活动、2003年为“lg杯女足四国锦标赛”冠名出资赠物……到处可见lg电子灿烂的笑脸logo.这些持久的体育赞助和深入人心的体育活动使lg的笑脸标识迅速为中国消费者所熟知。
正规学术期刊论文篇十九
学术期刊常见的出版模式是纸质出版,而传统纸质期刊容量比较有限。一般的单期期刊只有一两百页,能收录二三十篇文章,且以双月刊为主,单本期刊全年总发文量为180篇左右。由于传统纸质学术期刊的发文量有限,学术期刊稿件发表时滞较长,科研人员想快速发表创新性研究成果会受到一定限制。本文从经济学的供需理论出发,将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看作一个系统,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由于学术期刊出版系统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影响和制约,该系统主要呈现供需失衡现象。笔者将经济学的均衡理论应用到出版供需的分析中,期望通过出版行业从业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不断调整出版供需非均衡的状态,实现学术期刊供需的科学均衡发展。
一、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范畴分析
1.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内涵学术期刊出版需求是指由社会科研活动引起的,科研人员通过学术期刊将自身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公布而产生的投稿、发表需求。按照学术期刊在一定时间段、一定区域范围内出版需求的实现程度来判断,其出版需求包括现实的出版需求和潜在的出版需求。现实的出版需求是指社会科研活动产生的学术期刊有效出版需求;潜在的出版需求指在一定时间段、一定区域范围内,学术期刊出版需求总量中未能实现的部分,这部分需求在一定条件下和之后时间段内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出版需求,也有可能无法转化。学术期刊出版供给是指现有的出版资源、技术和条件所决定的学术期刊出版者能够提供给科研人员发表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出版服务。从现有的出版资源对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满足程度来看,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可以划分为现实的出版供给和潜在的出版供给。现实的出版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段、一定区域范围内,学术期刊出版者提供的或者能够实现的出版产品总量;潜在的出版供给是指一定时间段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现有的出版资源、技术和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出版量中无法实现的出版量。由前文定义可知,学术期刊的现实出版需求等于现实的出版供给,但是潜在的出版需求则大于潜在的出版供给,因此,在一般意义上,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大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
2.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的特性及影响因素第一,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特性。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具有派生性、多层次性、变化性、公用性等特性,需要通过某种特定的学术期刊出版来实现。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派生性是指现实的学术期刊出版需求不是本原性的',而是科学研究的创新性成果需要公布而产生的,它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以及资政育人等需要。学术期刊出版行业是附属的非本原性产业,社会经济发展及其所催生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创新产业才是本原性产业。也就是说,学术期刊出版行业是为科研及创新产业服务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性。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卢嘉锡院士在1985年4月全院优秀期刊表彰会上题词:“对科研工作来讲,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龙尾,又是龙头。”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多层次性是指,因为职称评定、项目申请、学位申请、年度考核等有要求,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术期刊具有不同的需求群体。由于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不同,学术期刊可以划分为权威期刊、重点期刊、一般期刊,核心期刊、普通期刊,学术期刊、技术期刊等不同种类。国内常见核心期刊主要有五种:
二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遴选的核心期刊(cssci);
三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遴选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四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科学图书馆)遴选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入选期刊(cscd);五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遴选的《中国人文社科期刊要目总览》。
本文为了便于分析,简单地将期刊分为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变化性是指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在一定时间段、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动态变化的特性。比如,在职称评定、项目申请、学位申请、年度考核等到来之前,相关群体就会产生巨大的学术出版需求,在其他时间段内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则相对较小。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公用性是指学术期刊出版需求虽然存在个人职称晋升、获奖、申请学位等目的,但学术研究最终是为了服务人类。
第二,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特性。我国对刊号实行审批制,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具有资源约束性(有限性)、公共性、可升级性等特性。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资源约束性(有限性)是指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相对于出版需求来说具有约束性,即传统纸质期刊的容量比较有限。它主要是就核心期刊来说的,当然,普通期刊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资源约束性。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公共性是指学术期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即在“拥挤点”之前,在消费或使用上具有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可升级性是指学术期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办刊质量的提升,会有更多优质、高水平的出版供给,比如普通期刊升级为核心期刊,同时由于学术期刊相互之间的竞争和各自发展,普通期刊虽然没有升级为核心期刊,但是整体的刊物质量和办刊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第三,学术期刊出版供需的影响因素。由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具有的性质可以看出,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科研的创新性活动、科研人员规模、科技发展政策以及现有的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样,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科研活动开展状况、科研人员规模、科技发展政策、现有出版供给政策与法规、主管主办单位对学术期刊出版的投入、出版者利益以及科学技术条件等共同影响。
二、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分析
从出版经济学角度来看,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术期刊出版供给既可能抑制或者减少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又可能刺激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即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不足可能抑制或者减少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增长,而学术期刊出版供给过剩则很可能会刺激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出版需求既可能抑制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又可能刺激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即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不足可能抑制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增长,而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过剩则很可能会刺激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增长。总之,学术期刊出版系统或者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的变化趋势一般是向前发展的,但是通过具体分析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学术期刊出版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会发现,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呈现以下三种不同的情形:一是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等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二是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小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三是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大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第一种情形,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均衡,在现实中很难存在和实现。通过前文对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范畴的分析可知,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学术期刊出版系统是一个影响因素众多、交互作用复杂的大系统,不仅系统本身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而且构成系统的两大要素——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学术期刊出版需求,二者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按照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的发展水平,以及实现供给与需求均衡的措施和途径来看,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均衡具有不稳定性、动态性等特征。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均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本文所讲的“均衡”是指出版供需相对稳定的状态。学术期刊出版供需均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总量上的供需均衡和结构上的供需均衡。由前文论述可知,学术期刊出版实际供给可以体现为现实的学术期刊出版资源总量,而现实的学术期刊出版需求也可以表现为在一定区域范围和特定时间段内学术期刊出版的总需求。二者在理论上存在恒等关系,总是平衡的。学术期刊出版供需结构上的均衡是指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的供给或者出版符合相应的出版需求。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形,由以上分析可知,无论是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大于还是小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学术期刊出版系统或者学术期刊出版系统中的供给与需求都处于一种不协调的运动状态。在这种不协调的状态之下,如果学术期刊出版供给过剩,就会造成出版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如果学术期刊出版需求过剩,就会出现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大于出版供给的失调状况,科研工作人员的正当需求得不到满足。实际上,我国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更多处于失调状态。由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出版经济体系中,如果要追求出版供需的均衡,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通过增加学术期刊出版供给来解决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失衡问题是不科学、不现实的。在理论意义上,当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大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时,解决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失衡问题主要取决于限制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和增加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当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小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时,解决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失衡问题主要取决于限制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和刺激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在实践中的更多情形是,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小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为了实现出版供给与需求均衡,我们应该走以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为主、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管理为辅的道路。学术期刊出版需求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学术期刊出版系统是需求不足型、供给不足型还是供需均衡型的系统。全国科研人员数量比较多,主要包括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我们可以将科研人员分为三大类:中级以下科研人员(包括硕士研究生)、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包括博士研究生)和著名专家学者。这三类科研人员有评职称、申请学位、申请基金项目立项和结项,以及业务考核等要求,因此他们需要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中级以下科研人员(包括硕士研究生)一般选择或者被动选择在普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包括博士研究生)一般选择或者被动选择在普通期刊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著名专家学者一般选择或者被动选择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三、实现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动态均衡的路径
由前文可知,期刊可分为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学术期刊需求者或者作者一般可分为三大类:中级以下科研人员、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和著名专家学者。对于核心期刊来说,其出版供给一般小于出版需求,主要服务于著名专家学者和部分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对于普通期刊来说,其出版供给一般大于出版需求,主要服务于部分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和中级以下科研人员。1.核心期刊供需矛盾的解决路径按照出版经济学理论,对于出版供给小于出版需求的核心期刊供需矛盾问题来说,解决问题的途径有以下有两种。第一,适度增加学术期刊出版供给。(1)纸质学术期刊出版容量一般比较有限,增加出版供给的传统方法就是缩短期刊出版周期,增加期刊页码,缩短论文发表时滞。(2)在一定的政策和技术条件下,兴办电子期刊和集刊。“互联网+”时代给期刊出版突破传统模式提供了技术和平台。增加期刊的实际容量必须采用网络出版,即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但是纸质学术期刊,尤其是高品位的纸质学术期刊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可能会消亡。因此,可以采用按需出版的方式,将其作为奢侈品,实现动态化发展,达到供需平衡。中国知网等单位联合推动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上线出版就是比较有效的措施。(3)可以将国内期刊管理方式的审批制转变为登记制或者备案制。在登记制或者备案制的管理制度下,兴办新的期刊就变得简单了,从而提高学术期刊的出版供给。(4)增加出版资金的投入。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出版事业的发展,每年投入了大量资金,比如设立国家出版基金,但其主要资助的是核心期刊和公益性出版项目,而且是核心期刊中少数学术质量极高的期刊。此外还有政府、学会和协会的奖励。与此同时,作为反映高等学校或者科研院所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的窗口与平台,学术期刊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等资助之后,还会得到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给予的一定数量的配套资金。这些学术期刊得到高等学校或者科研院所充足的资金投入后,将会有所发展,期刊容量也会有所提高。比如,西安地区的长安大学和西安财经学院编辑出版的学术期刊,由于得到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包括大量资金投入),在国内期刊界的地位优于其母体学校在国内高等教育界的地位。(5)增加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关键是增加核心期刊的出版供给。《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主要是和核心期刊合作,通过预出版、优先出版和首发出版等方式,实现期刊的网络出版发行和数字传播,提高期刊传播的即时性和扩大传播范围。加上中国知网不断推行奖项评比、人事职称评定、学位申请或者授予、课题基金结项中不要求纸质期刊,这一举措一旦成为常态,那么《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出版的核心期刊供给容量在理论上将是无限的,可以充分满足一切作者的出版需求,实现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平衡。第二,减少或者适度限制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各大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为了转变当前学术评价中的“数篇篇”现象,改变了原先的学术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提高学术质量,推出代表作制。再比如,某些高校在博士毕业和申请学位时,不要求其拥有一定数量的资格论文,而要求其必须做好学位论文。其中,北京大学在申请博士学位时并不要求学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只要求其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发表在普通期刊上也符合要求。以上是科研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变化,能让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减少或者适度降低。当前,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为了提高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采取减少学术论文的发表量等方式,这样也会减少或者限制学术期刊出版需求。比如《xx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众多学术期刊采用适当缩小版心、扩大字号、扩大行距、增加参考文献等方式,缩减学术论文的篇幅。2.普通学术期刊供需矛盾的解决路径针对普通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大于出版需求的供需矛盾,解决的途径和方式有三种。第一,减少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具体方式有增加论文篇幅、减少论文篇数、压缩单期页码等。再比如,国内期刊管理模式继续采用审批制,而不采用有些学者主张的登记制或者备案制,兴办新的学术期刊就变得不那么容易,从而限制了学术期刊出版供给。近年来,期刊市场基本上是供给市场,出版需求者相对处于弱势地位,但是著名作者和学术专家对核心期刊来说仍处于强势地位,更不用说普通期刊了。第二,增加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科研政策尤其是科研管理、科技奖励政策在一定条件下会刺激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增加。当前,全国高校系统实行“双一流”建设,陕西省高校系统实行“四个一流”建设,那么核心期刊尤其是顶级学术期刊的出版需求将更加紧张,高校的科研人员对sci期刊、ssci期刊和cssci期刊的出版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加。在这一形势之下,那些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不了或发表较少的作者只好选择普通期刊,这就增加了普通学术期刊的出版需求。第三,减少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且增加学术期刊出版需求。这条路径可以由前两条路径可知,笔者不再赘言。
四、结语
本文在分析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基本内涵、特性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得出二者之间的理想均衡状态和实际的非均衡状态,最后结合期刊的具体情况(即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给出实现学术期刊出版动态均衡发展的具体路径,以期为期刊管理者和出版者提供参考。
正规学术期刊论文篇二十
1低年级体育教学中情境的作用
教学工作不同于传统的生产劳动,因为教学对象是具有独立思维和情感的个体。对于低年级体育教学而言,其面对的教学对象更为特殊,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具有较强的变化性。因此,为了保障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应当发挥情境的作用。在低年级体育教学中创设良好情境,具有三个方面的显著作用。一是有助于调动学生训练积极性。许多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体育学习参与性不高,究其原因是认为体育学习训练较为枯燥,没有更多的吸引之处,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训练之中。创设情境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身心特点和思维特点,有意识地增强教学活动的吸引力,能够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二是有助于缓解体育训练疲劳感。体育是一门体力消耗较大的学科,其授课形式多以室外训练为主。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容易产生疲劳。而创设良好的情境,尤其是生活化、激励化的情境,能够让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有效缓解因体力消耗带来的疲劳感,让学生更加有效地参与到训练之中。三是有助于打造生动活泼的课堂。许多低年级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非常枯燥乏味,无论是知识点的讲解还是动作技巧的示范,都陷入了程序化、模式化的姿态。创设良好的情境则可以为枯燥乏味的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让教师教得更加轻松,学生学得更加快乐,对于体育教育教学目标任务的顺利完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低年级体育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几点误区
情境创设在低年级体育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许多教师能够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以保障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有部分同志在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未能领会其要领,或是组织形式方向出现了偏差,导致教学进入了误区,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实际运用效果。一些低年级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创设情境,只是注重了情境创设的形式,而实际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状态。例如有的教师在奔跑接力训练中创设了搬运南瓜的情境,为了让创设的情境更加真实,真的将6个南瓜搬到了训练场上。结果学生在训练中运用真正的南瓜不仅耗费体力,搬运困难,而且速度降低下来,根本没有达到奔跑接力的实际效果。(2)设计考虑不周全导致出现尴尬局面。有些教师在教学情境设计方面没有能够通盘考虑,尤其是没有考虑到一些负面因素。例如在一些对抗类的活动竞赛中,有教师为了创设情境,将其命名为中日大战,结果在对抗中担任中国的一方却输给了日本的一方,这样虽然教学活动较为热烈,但是出现日本战胜中国的局面,情境创设的效果大大折扣,甚至会让学生感到非常不舒服。(3)创设的情境氛围不够浓厚影响效果。有些教师虽然在低年级体育教学中,将情境创设列入了教学设计与流程之中,但是在具体实施环节,创设出来的情境氛围却不够浓厚,甚至让学生感觉不到积极向上的情感与浓厚的氛围,其学习训练的积极性明显降低。
3科学高效创设情境,有效增强教学促进功能
情境创设在低年级体育教学中正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当从教学的各个环节综合考虑,科学高效地创设情境,让教学促进功能更为明显。
(1)从态度语言入手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教学态度、教学语言在整个低年级体育教学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力。低年级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相对不够独立,教师的态度、情感、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这种影响甚至还比较明显。教学中,教师的态度生硬、语言冷淡,那么学生在学习中自然也就无法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以及体育学科的吸引力,这样的淡漠情境不利于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训练积极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始终对学生保持和蔼的态度,和学生进行教学互动以及沟通交流的语言要温和得体、充满爱心。不能随意地批评学生,要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寻找训练中存在的不足、有待改进之处,和颜悦色地帮助学生纠正存在的问题。只有从语言态度等方面同步入手,才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这样的积极情境能够转化为学生内心的积极情感,从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来创设良好情境。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许多学校在多媒体手段的普及方面投入了大量物力财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为包括低年级体育学科在内的各学科提供有效的支撑。对于低年级体育教学工作而言,除了增加知识容量、形象演示、疑难动作示范等作用之外,多媒体手段还可以较好地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例如教师可以播放我国体育明星、世界冠军等先进人物刻苦训练的事迹,例如长跑冠军王军霞每天负重跑步数十公里这样的案例,向学生出示这些先进人物刻苦训练的信息资料,可以让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向先进模范学习,勇于克服自己在训练中的畏难情绪,提高训练的耐力程度。这样的先进典型事迹激励着学生挑战自身潜能,勇于向既定的目标奋进,良好情境能够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与训练中增强内在动力,有效提高了体育学习的吸引力。
(3)借助生活情境创设调动学习的激情。小学生在体育学习与训练中,如果接受到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此时他们的`学习激情必将得到有效提高,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这一点显得更为明显。例如在障碍跑的教学训练中,不要直接进行这一动作的训练,而是通过生活中的抗洪救险设置了一组训练型游戏,将学生编为两个组进行队列训练,模拟部队抗洪救灾队列训练,跑步到达目的地之后开展准备活动,准备活动主要训练学生军体操。接下来让两组学生进行障碍赛跑,主题是争夺抢险物资、抢救被困群众,在这样的生活化情境氛围里,学生看到眼前的障碍似乎就是一个个困难险阻,穿越了这些障碍就能够救出人民群众,体育项目中的障碍跑变成了学生心目中的抢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责任感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样的训练活动让学生更加充满激情,同时也提高了训练的实际效果,学生较好地掌握了障碍跑的技能技巧。
(4)创造情趣化情境促进教学深入开展。在低年级体育教学中,创设情境不能离开情趣化这一方面。教师应当通过分析学生兴趣爱好,结合他们日常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包装,创造情趣化的情境以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例如在进行投掷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投掷的角度、挥臂的动作技巧,笔者在学生训练区域的前方设置一个木框,让学生用软球进行投掷训练。训练活动的主题是炸毁日伪军碉堡。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手中拿的已不再是软球,更是一个个手榴弹、炸药包,前方的木框则是日伪军的碉堡。这样的情趣化情境将学生的兴趣有效激发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应动作训练技巧的指导,学生训练的兴趣更足了。一颗颗手榴弹、炸药包准确地飞向敌人的碉堡,学生的动作要领也逐步得到了掌握与巩固,训练效果非常明显。这样的情趣化情境让学生寓教于乐,在游戏版的教学训练中掌握了技能技巧,完成了目标任务。
(5)发挥激励性评价对情境的促进作用。低年级小学生在体育学习训练中,最渴望得到的是教师的肯定,一句表扬的话语会让学生兴奋好久,并且一位学生得到了表扬,其他学生也会更加努力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肯定。对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多激励表扬学生,学生体育学习训练积极的要予以表扬,动作技巧掌握较好的要进行表扬,和以前相比有了进步的也要进行表扬,通过这样的表扬鼓励在课堂上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训练积极性。教师不要吝惜赞美的语句,要让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感受到被教师肯定、同学羡慕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这样的积极情感转化到学生内心会形成强劲的动力,激励表扬所创设的情境具有积极向上和竞争性的特点,对于激励学生更加投入到体育训练之中具有积极意义。
4对低年级体育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几点思考
情境创设能够有效促进低年级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更好地发挥情境创设的作用,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特点,掌握低年级学生思想与生理特点,同时对教材中可以发掘的情境因素进行研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搜集素材改造教学内容,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团结拼搏的体育精神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可以发挥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陈庆玲单位:江苏省连云港赣榆县沙河镇第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