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教学设计教学策略(通用20篇)
在总结中,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分享给他人,让大家共同进步。好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录和传承经验,我想我们需要重视经验的总结与分享。最后,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激发大家写作总结的热情,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篇一
反思是一切进步的开始
提交者:四川成都英语三班胡晓
答题内容:
反思我自己的学习策略
这是我第二次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上一次是2年前在课程英语学习策略的学习过程中,当时主要集中在元认知策略的反思,如今我成为一名中学老师,根据课标要求的4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反思。
oxford提出的一百多种学习策略,每一个我听来都特别熟悉,也能看懂,但说起运用还真让我有点汗颜。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自己的对具体策略的运用和有效性的认识,必然会对学生的策略意识,学习方法以重要影响。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我有以下几点总结。
1.中学的英语学习经历,老师的指导有重要影响。教师则重培养的方面较强,而我当年老师自己不会,不提不培养的自己也比较差。因此我对现在学生策略运用能力的培养意识特别强。
2.策略运用差的方面:
1)资源策略。第一这个中学时接受的教育有关,在我们体会到网络的优势之前,上网就被贴上了网瘾,游戏,危险,浪费时间等lables。后来导致了网络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再导致了寻找有效信息,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有限。第二是自己在网上是时间确实用于英语学习和提高的时间有限,上网习惯不好。看新闻,开qq之后眼睛累了需要休息,总把学习放于娱乐之后。难以经受网络五彩的诱惑。第三,自己没有摆脱教材本位观,花大量时间在传统教材上,习惯于跟着老师学习,自学也是在老师的安排下,所以即使有一定的资源也没能很好的利用,没有用上合理的方法为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服务。
由自己惨痛经验可知,发展学生良好的资源策略,先要让学生有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有技术,有信息来源同时要合理分配于英语学习。自己惨痛的教训也可以和学生分享,以他们的英语老师为鉴,同时要和学生一起进步。
2)调控策略即元认知策略运用比较差,为此我专门写过元认知策略培养的文章。自己很汗颜,对元认知策略我非常熟悉,但却不愿意运用,就其根本原因还是和性格有关。2年前学习了课程英语学习策略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省,2年来有一定的进步。切实实行了制定计划和监督计划实施策略,但还需要继续进步。
3)交际合作策略运用比较少。一方面这和个人感受有关,我大部分学习得进步是通过个人学习获得的,在合作和交流中少有特别有效的提高。当然,我不会因此影响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是性格问题。在合作交流中,话题一般比较轻松,而潜意识中觉得学习是严肃的事件。再者和中国人的国民性格有关,大家都不喜欢太高调,太张扬的做事。
3.策略运用较好的:
1)学习策略意识特别强,对学生学习策略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这来自于自己的惨痛经历和我的英语学习策略课程老师,他是如此有个人魅力和对策略的重视让我一生记忆深刻。
2)认知策略。我想这和大部分中国英语学习者一样。
3)有一定的根据情况的学习策略的选择能力。
通过对自己学习策略的反思,我认识到不能将自己的经历凌驾于学生之上,自己的强项希望学生能习得,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喜好,切实落实课标所要求的策略。同时希望自己能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成长。
点评(鲁子问):
非常感谢您大胆、真诚地向我们反思您自己的学习策略!说实在的,现在很多老师不大愿意解剖自己,更不大愿意被当众解剖,而我们知道,反思才能促进我们的进步,尤其是这种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的澈骨反思,能使我们自己形成更快的进步。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是:理解我们的学生,尤其是要理解他们的英语学习,也就是说,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样学英语的。只有弄清楚这一要害,我们才知道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由于以前我们不大考虑学,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教,这到底很多老师不大清楚我们的学生到底是如何学英语的。而这已经导致我们的英语教学出现重教不重学的问题,导致我们的英语教学成效偏低。
如何了解我们的学生是如何学英语的呢?当然我们可以调查分析,但是我们还有一种更加重要的方法:反思。我们应该反思我们自己的读中学时是如何学英语的,后面是如何改变学习方法的,现在是如何维持和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的。这对于我们理解英语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我们把握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策略的有效性,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对我们自己学习英语的亲身经历的反思、对我们的同事学习英语的亲身经历的观察反思,是我们可以发现,哪些策略对什么类型的学生有效,哪些策略对什么类型的学生无效。这是我们的学生还无法把握的,而我们作为曾经的中学英语学习者、长期的英语学习者、长期的英语学习观察者,我们有着比学生更为有价值的策略经历。
我们老师要善于反思自己的英语学习、观察反思同事们的英语学习、观察反思我们的学生的英语学习、阅读反思关于英语学习成效与学习策略的文章与案例,形成明确的学习策略意识和学习策略教学能力,培养我们的学生运用学习策略提升英语学习成效的能力。
您的反思很有价值,尤其是以下两个方面:
1、您反思说:“我当年老师自己不会,不提不培养的自己也比较差。”根据我的理解,您的意思是:“对于那些我的中学老师他自己也不会、也不提及、也不培养的学习策略,我自己这方面也就比较差。”显然,现在您的学生有福了。我们希望更多的老师、甚至所有的老师,都像您一样,具有明确的、全面的学习策略意识好,全面、明确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2、您在反思资源策略时,反思到:自己没有利用资源的自主性。通过对您这份作业的分析,也可以看出,您没有充分利用资源来进一步学习如何进行反思。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存在学习策略的不足,这很正常,我自己就知道,我存在很多的情感策略不足(比如我总抹不开面子批评人),由于性格原因,这些策略不足可能难以解决。我们老师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策略的不足,然后我们在进行策略教学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外在的资源,对学生这些策略进行培养。
总之,反思是我们进步的起点。我们教师不仅要反思自己作为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习策略,还要反思自己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教学、乃至整个英语教学的策略。在反思中我们会找到进步的路径。
因此,让我们一起反思吧!包括对正在进行的研修中我们的学习行为的反思。
学习策略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明确的学习策略意识
作业提交者:渝万州英语一班黄勤诚(提交时间:2010-8-422:37:29)
作业内容:
英语学习策略学习活动设计
teachingsteps
step1(5分钟)
提出今天这节课的任务。我们学习英语有多年了。英语是我们天天学习的课程。怎样学好它?我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学好英语的方法,办法,即学习英语的策略。strategy是什么意思?要求学生查英语双解字典,全体学生查,争先恐后告知老师它的英语解释意思。amethod/plan/way/isintendedtoachieveaparticulargoal.
老师讲解: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要树立自信。事实上,中国的高中毕业生所具备的词汇量就足以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了。有这样两个数据,可以令同学们增强信心:英国的bbc曾经公布说一个英国农民一辈子常用词汇不到1,000个,但是他日常生活中所要表达的东西和一个感情丰富的伟大诗人是没有什么不同的。而我们普通的中国学生在高中毕业的时候词汇量就已经达到1,800个左右了,所以说只要对自己充满自信,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根本不成问题。事实往往就是如此:“你开口,就成功”。甚至努力,你的英语比老美老英还棒。请用好学习英语的策略。
step2(5分钟)
留时间,学生分组讨论,给学生思考,列举学习英语的一些办法。教师巡回辅导,指导启发。
教师讲解,指出,李阳疯狂英语,就是一种学习英语的方法,学习英语的策略,好处在哪些?用什么方法记单词快?学生答,构词法,好处?前缀,后缀等等,要求学生举例。
学生异口同声,争先恐后,发言。
step4(10分钟)
教师引导,童话《龟兔赛跑》,谁赢了?乌龟用的是策略,学生感兴趣;《司马光砸缸》,救小伙伴,用的是策略。学生很感兴趣。这都是不错的策略。
要求学生讲述故事。
学生继续分组讨论,找出学习英语的有效策略。适合自己的就是有效策略,师生问答
让学生列举各种学习英语的方法,策略。听说读写的策略,好办法
老师指出,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也可用如下策略。制定长远目标,明确每节课的学习任务,争取课内外各种机会多练习英语。课前预习。专心上课,有心识记,勤记笔记。及时、经常、科学地复习。
step6(5分钟)
老师总结,有效利用英语学习策略,可以帮助我们学好英语,多快好省。运用优秀的策略等于成功的一半。
作业:myenglish-learningstrategy
点评(鲁子问):
感谢您的设计!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独立型策略训练活动,也就是显性的策略训练活动,您专门用一个课时帮助学生讨论学习策略、建构学习策略意识,值得我们每学年至少进行一次,对于学习困难较多的学生,也可以每学期、甚至每月进行一次。
不过,您这节课的策略培养内容不是特别明确。
若您这节课的策略目标是建构策略意识,建构调控策略能力,那么您应该引导学生讨论:哪些策略对你是有效的。因为不是所有策略对所有学生都有效,更不可能是同样的效果。学习策略总是与学习风格密切相关的。比如对于弱内向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李阳的疯狂英语可能有一些成效,而对于强内向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李阳的方法很可能是毫无效果的,同时强外向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李阳的方法只能使其更疯狂,而英语运用能力则仍然无法提高。
若您这节课的策略目标是讨论词汇学习策略,您又加入了很多非词汇学习策略的活动。
一般而言,这两个活动都不需要一个专门的课时进行。当然,对于特别有困难的学生,也是可以专门进行的。
所以,我想说:学习策略的教学要求我们老师自身具有特别清晰的学习策略意识,我们自己得先把学习策略整明白,然后再来进行学习策略教学。
学习策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国家《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4类、18项。
认知策略: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
1.借助联想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
2.利用推理和归纳等逻辑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
3.善于总结所接触语言材料中的语言规律并加以应用;
4.在学习中,善于抓住重点,做好笔记,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
5.在听和读的过程中,借助情景和上下文猜测词义或推测段落大意;
6.在学习中借助图表等非语言信息进行理解或表达。
调控策略:学生计划、实施、评价和调整学习过程或学习结果的策略
1.根据需要制订英语学习计划;
2.主动拓宽英语学习的渠道;
3.善于创造和把握学习英语的机会;
4.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知道如何获得帮助;
5.与教师或同学交流学习英语的体会和经验;
6.评价自己学习的效果,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
交际策略: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
1.在课内外活动中积极用英语与同学交流与沟通;
2.善于借助手势和表情等非语言手段提高交际效果;
3.通过解释或重复等方式克服交际中的语言障碍;
4.善于利用各种机会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
5.监控交际中语言运用的得体性。
资源策略:学生合理并有效地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
通过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广播和电视等资源获得更广泛的英语信息,扩展所学知识。
我们在进行学习策略教学时,应该每次进行1-2项策略的训练,这样才能保证训练的成效。当然策略的综合巩固可以是多项策略同时训练,这里讨论的是策略教学。
至于策略训练的方法,可以像您这样采取独立的显性的专门的策略训练课,也可以采取嵌入的隐性的在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策略训练活动。至于采取哪种方法,要根据您的学生的情况来定。
因此,我们特此建议各位老师了解学习策略、解读课标以及我们的研修课程文本中的学习策略专题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建构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英语学习成效的提升。
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篇二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p4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观察主题图问: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还有想去做什么的,数一数分别有多少人?这幅主题图将告诉我们什么数学知识呢?我们具体来看。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木偶戏的情景图。
(1)说一说,图上给我们提供了那些信息?(文字信息: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图中信息:走了6人)
(2)要解决什么问题?(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
2、小组交流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试着用文字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原来的人数+又来的人数=总人数总人数—走了的人数=现在看戏的人数)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原来的人数—走了的`人数=还剩下的人数还剩下的人数+又来的人数=现在看戏的人数)
方法三、13-6=7(人)7+22=29(人)
(又来的人数—走了的人数=多来的人数多来的人数+原来的人数=现在看戏的人数)
5、比较以上方法的异同。明确这三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只是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让学生体会对于一个实际的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
6、你能把每种计算方法的两个小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3)13-6+22
再次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1)学生尝试自己说。
(2)小组内互相说。
(3)全班交流说,老师适时纠正说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掉中间量,把分步计算变成综合算式。
三、指导学生脱式计算。
=35-6(先算加)=16+13(先算减)=7+22(先算减)
=29(再算减)=29(再算加)=29(再算加)
比较计算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给得数相等的两个算式连线.
2、p6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3、p7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五、课堂总结
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会的数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吗?
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篇三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体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能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实施解题活动。
2、使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经历通过独立思考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经历从变化中寻求不变的过程,灵活确定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整理信息的?(列表整理)当条件比较多时,我们可以根据问题选择条件列表整理。
我们在分析数量关系时,可以怎么想呢?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找到基本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
那么在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反思)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揭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有个水库管理员遇到了一个问题,咱们帮帮他,好吗?)
一座水库某天从7:00起开始放水。水库管理员每2小时观测一次水位下降情况,下面是他的观测记录。(他列表整理了数据)
时间
9:00
11:00
13:00
15:00
与7:00比水位下降/cm
12
24
36
48
1、(1)这张表格该怎么理解呢?
a.我们先来看时间这一栏,你发现了什么?
每次观测的时间都间隔2小时。
b.再看这一行,你是怎么理解的?谁来说一说?
与7:00比,到9:00下降12cm,到11:00下降24cm,到13:00下降36cm,到15:00下降48cm。
7:00—9:00,2小时下降12cm,9:00—11:00,2小时下降12cm,11:00—13:00,2小时下降12cm,13:00—15:00,2小时下降12cm。
水库的水位每2小时下降12厘米
根据每2小时下降12厘米,我们可以算出什么?
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
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就表示每小时下降的速度。速度是不变的。
(3)照这样的速度,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
“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就是让我们照什么样的速度?
(题目中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要求我们按照每2小时下降12厘米的速度计算。)
请一位同学把我们从表格中找出的这个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再读一遍。
2、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理解题意,明白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想呢?我们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还可以有其他的想法。
把你的想法和旁边的同学说一说。
指名交流。(预设学生的想法)
(1)从条件想起,根据每2小时下降12厘米,可以先算出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
(3)根据每2小时下降12厘米,通过列表找出答案;
(4)根据120厘米是12厘米的10倍,想到所需要的时间是2小时的10倍。
3、(1)根据刚才我们所想的解题思路,把你的方法写下来。(写在作业纸上)
(2)指名展示自己的方法,列式计算时,说一说每一步计算表示什么?
a.12÷2=6厘米b.120÷12=10
120÷6=20小时2×10=20小时
c.
时间
15:00
17:00
19:00
21:00
23:00
1:00
3:00
与7:00比水位下降/cm
48
60
72
84
96
108
120
7:00—15:00是经过了8个小时,2小时2小时地增加。到3:00一共要放水20小时。
(1)学生说检验的方法:把问题的答案20小时变成已知条件,带到原来的题目中去算一算。
也就是这样变一变:水库的水位每2小时下降12厘米,照这样的速度,经过20小时?
谁来补充一下问题?(经过20小时,水位一共下降了多少厘米?)
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请把算式写在检验的方框里。
12÷2=6厘米20×6=120厘米
我们算出的120厘米正好是题目中原来的条件,那就说明我们原来解决的问题算出的答案20小时就是正确的。
学生一起口答,教师板书:一共要放水20小时。
(2)把问题变成条件,代入原来的题目中去算一算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检验,这是检验的一般方法。其实还有检验的方法。这个问题有2种不同的解法,我们在检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解题,如果两种不同方法的答案相同,也能检验出你所算的答案是正确的。这种检验方法适用于有不同解法的实际问题。(多种方法相互检验)
让学生在作业纸上试做,交流解法(你是怎么想的)
a.12÷2=6厘米b.16÷2=8
16×6=96厘米12×8=96厘米
答:经过16小时水位一共下降96厘米。
6、请同学们回顾我们刚才的解题过程,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1)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抓住水位每小时下降的速度是不变的,这是解题的关键。
(2)有多种方法时,我们要灵活选择,多种方法可以互相检验。
三、练习
带着我们的收获和体会,我们试着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练一练1
(1)用表格整理条件和问题
(2)列式解答
(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找到不变量:每本笔记本价格不变)
2、练一练2
(1)理解题意
(2)列式解答
(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找到不变量:每本字典的厚度不变)
机动题目:
3、练习九第4题
(1)理解题意
(2)列式解答
(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找到不变量:每瓶果汁的容量不变)
(4)检验一下,看做对了没有。我们可以进行口头检验。
4、练习九第5题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篇四
“策略”最早见于军事领域,后应用于教育。一般讲,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在此意义上,教学策略同义于教学方法。但从广义上讲,教学策略不仅用来表示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手段或方法,而且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序列计划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技巧、艺术。它的内涵较为广泛。教学方法这一概念就侧重在指教学过程的横向结构,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材等教学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组合方式,它的实质就是具体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
教学策略包含多个方面的含义,包括目标的设立、媒体的选择、方法的确立、活动的组织、反馈的方法、成绩的评定等等。所以,从系统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
(一)教学策略的特征
1.目的性和适用性
目的性是指教学策略对于实现教学目的的适合与有效程度;适用性是指教学策略对于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过程及其规律的契合与适宜程度。随着教学改革,新的教学活动产生了新的.教学策略。例如小学识字教学就有分散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部件识字等多种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适用程度取决于其反映教学过程规律的程度,取决于它遵循正确的教学原则要求的程度。
2.共性化与个性化
教学策略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教学的共性。教学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环境都会影响教学策略的选择。所以,我们难以发现完全一模一样的教学实践过程。每个教师都能在学习、借鉴、加工、吸收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所处环境,发展和创造出带有鲜明个性化色彩的教学策略。例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就是在借鉴外语情境教学的同时,结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吸收中国占典文论中“境界”学说进行的创造性的改造、加工,从而形成的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策略。
3.稳定性与灵活性
教学策略一旦制定,即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学的多变因素需要教学策略的不断调节来适应其变化,以求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4.思想性与技巧性
教学策略首先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转化为方式、程序、手段等具体行为来体现的。所以说,教学观念是教学策略的前提和方向,而教学技巧是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保证和“推进器”。只有教学技巧的设计没有教学理念的指导,教学就会迷失方向,只有教学理念的支撑没有教学技巧的配合,教学就会剩下空洞的躯干,成为一具“僵尸”。
(二)教学策略的四个基本因素
1.指导思想
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指导,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灌输式和启发式等教学策略就基于不同的指导思想。
2.实施程序
教学策略是针对一定教学目标而组织的程序化设计,虽然没有定式,但不管如何都得考虑怎样合理安排程序促进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化:(1)把他人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2)把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活动方式转化为个体的认知能力;(3)把蕴含于知识经验中的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
3.行为技术
制定出明确、易行的操作要领是实施教学策略的有效保证。
4.效用评价
通过评价,可以检测、调节甚至校正教学策略实施的结果和途径。评价标准在于它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与教学对象的沟通性、与教学情境的协调性、与教学过程的同步性等。
(三)教学策略的六个方面
1.教学准备策略
包括教学目标的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组织形式的设计等。
2.教学行为策略
包括呈示行为策略(如讲述行为、板书行为、声像呈示行为、动作呈示行为)、教学对话策略(如问答行为、讨论行为)、指导行为策略(如练习指导、阅读指导、活动指导)等。
3.辅助行为策略
包括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课堂交流的有效组织、课堂强化技术的运用、积极的教师期望等。
4.管理行为策略
包括常规的建设、问题行为的调控、管理模式的设计、时空管理等。
5.教学评价策略
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
6.指导学习策略
包括简单的复述策略、复杂的复述策略、简单的精致化策略、复杂的精致化策略、简单的组织化策略、复杂的组织化策略、综合性的监控策略、情感与动机策略等。
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篇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中央黄瓦宽阔雄伟纪念碑柏油
绿树成阴立交桥川流不息古迹优美
矗立建设似的拼图图案大厦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找出与三幅图相对应的段落指名读课文。
2.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美丽一词要读重音。
北京如何美丽呢?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
3.读第五自然段: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呢?
(北京真美啊!)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放课文录音,思考:这段中有几句话?介绍了哪些建筑物?
2.出示投影:指出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弄清中央、前面、中间的方位。
3.指导读好方位的词。
4.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四、学习第三段。
1.读了课文后,你了解了北京什么?
2.结合画面和上文理解绿树成阴、鲜花盛开的意思。
川流不息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句话么?
3.请你带着自己的感情读读这段课文。
五、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北京有。还有。,说明什么?
2.解释名胜古迹,并练习用名胜古迹、风景优美说话。
3.练习用高楼大厦说话。
4.指导朗读。
六、朗读全文。
七、全课小结。
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篇六
style="color:#125b86">篇二: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所以上课时紧扣“情”字主要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
这是我参加这次教学艺术展示周后的思考。
篇三: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节公开课后的思考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
2.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领悟其音乐美。
3.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理解作者情感。
最后归纳:
声韵和谐:运用对偶句,韵律优美。
1、进一步掌握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感受使用列举法时的有序性。 3、进一步发展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6题。 先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然后小结:我们用列举法解决问题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2、完成练习十一第7题。 指名读题,问: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4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你是这样想的? 3、完成练习十一第八题。 指名读题,问:“只是向东、向北走”是什么意思? 指导学生完成:我们可以将直线相交的点用字母代替,列举出所有的路线,并按一定的顺序列举。 4、完成路线十一第9题。 出示题目,要求仔细读题。 三、完成思考题。 出示思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可在书上画一画)并进行集体订正。 1、让学生学会运用课外阅读方法进行读《飞翔的教室》,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2、通过学生读凯斯特纳的读书成果展示,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1、书是人类的营养品,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中没有了阳光,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 2、你们平时都读了哪些课外书呢?(学生自由讲) 1、在你读过的课外书当中,你最喜欢哪一本?能说说喜欢的原因吗? (1)同桌交流。 (2)班级内交流。(相机进行评价) 2、总结: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看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自然更丰富。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伟大的德国小说家、剧作家、电影脚本和广播剧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埃里希·凯斯特纳,一同去阅读这位20世纪最出名的德国儿童小说家的作品《飞翔的教室》。 2.你都读过埃里希·凯斯特纳的哪些作品呢?生自由发言。 3.简介作者。 1.认识文中的主要人物。 将人物的性格特点与人物名称对号入座。(题略) 2.生交流故事情节。 3.说出喜欢的人物、故事情节及喜欢的理由。 1.师生共同探讨“你怎样看待完全中学和实德中学学生间的那场大战?对那场战争中每个人的表现你有什么看法?” 2.“乌利为什么要从体操梯上跳下来?乌利的一跳获得了什么?如果你是乌利的同学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3.伯克博士是怎样对待以上两件事的,对博士的态度你有什么评价? 悠悠题海觅捷径,曲径通幽别有天――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理念不仅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中,还充分体现在我们数学课的练习设计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将教学过程变为引发学生练的过程,每堂数学课的教学任务都是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来实现的,所以,数学课堂有效的练习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练习设计呢?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一、设计“趣味性”练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习质量提高的关键。那么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设计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之内在力量,设计游戏、故事等,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如,学生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后,我设计了“小动物请客”的故事情景:新春佳节到了,小猴、小兔、小羊、小熊想邀请一年级的小朋友到他们家做客,给他们每人发了一张请柬(每张请柬上都有一道算式),同学们可兴奋了。可打开请柬一看,却不知道自己该去哪一家做客。教师稍加点拨:请柬上算式的得数与哪一个动物的门牌号相同,小朋友就到哪一个动物家去做客。可是,同学们随后发现,小兔、小羊、小猴家都有很多客人,可小熊家却冷冷清清,怎么会这样呢?通过了解才知道,小熊计算学得不好,请柬上的算式写错了。此时,教师只要顺水推舟:小熊把请柬写错了,他将度过一个孤独的春节,同学们,你们说怎么办?助人是孩子的天性,看着小熊这么孤单,孩子们的心软了。他们说:“我们帮他写请柬。”那么,可以写哪些请柬呢,学生议论纷纷并付诸行动,各种算式应运而生。 二、设计开放性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每个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上都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求异思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和成功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如,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后,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3+3+3+3=()×() 2.2+2+2++6+6=()×() 练习1是封闭式的,答案唯一,练习2是开放性的,答案是:3×6或2×9.在改写练习2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从模仿(相同加数的改写)走向了创新(把不是相同加数转化成相同加数后再改写)。通过这道题的练习,既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获。 三、设计“操作性”练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有这样一条格言:“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活动又是儿童的`天性,所以,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转变方式,把机械单调的练习转变为学生喜欢的有声有色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思考和交流,从而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常会出现以下题目:“把三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这种类型的应用题。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可让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就不那么简单了。像这种情况我就安排学生操作,用三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代替三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动手拼一拼,用眼看一看,拿笔算一算,得到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再根据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求出问题所要的答案。这样一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简单的“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也积累了学生的活动经验。因此,练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书面练习”和“口头练习”等形式上,还要重视学生练习的操作性。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每个数学教师都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的练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发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让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搭石》这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写的`是乡村质朴的事物,用的是乡村般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村民们质朴纯洁的美好心灵。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碑老人过搭石等画面的描述,表明搭石的作用不仅在于供人们在溪面上行走,它还联系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1、借助拼音,认识谴、惰、绰等7个生字,读准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溪水猛涨、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在朗读和评价过程中品位拖鞋绾裤、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协调有序等词,并感受看得见的具体的美。 1、(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从这幅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是呀,一块一块平整方正的石头摆在小溪就是搭石 齐读课题 2、课文中有一句话具体地描述了什么是搭石, 出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3、现在你会介绍搭石了吗? 1、自由读读课文。出示要求: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把你喜欢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2、交流反馈,出示词语, 3、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那如果没有这些搭石,家乡的人们都怎么过小溪的呢?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出示: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重点理解脱鞋绾裤) 1、摆搭石那么有讲究,走搭石就更有讲究了,你知道走搭石要注意什么吗? 出示: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2、自主交流 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理解:协调有序) (1)生读句子,正音。 (2)给人画一般的美感,那你从哪里体会到美了呢?还能从哪里体会到画面美呢? (3)指导朗读: 师: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走出了画面美,那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留到下节课来学习。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这篇课文一开始设计的时候我是让学生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来让学生找出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遇到老人走搭石。来体悟,最后试教下来感觉面面俱到但都是蜻蜓点水,所以最后还是扎扎实实,在第一课时就上掉一行人走搭石的美。 通过这次上课,各位前辈的指导我也明白了很多教语文的方法,如:以读为基本手段,促进理解、促进感悟,习得语感。读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在课堂上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这一出一进,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就是学生发展语言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手段。 所以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 如在教学一行人走搭石这块内容时,我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各种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蕴涵的情景。指导朗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后面的紧跟上,踏踏的声音,像轻快地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一句时我将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点击成红色引导学生读一读,说说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相机学习生字绰,课件出示字典的三种解释,学生联系上下文知道应该是姿态柔美,然后让学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通过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地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师生合作着读一读,真切体验协调有序。 学生通过品读、感受,在头脑中就形成了一幅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协调有序的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分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准备: 小棒、答题纸、扑克牌、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画图,列表) 引入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谈话:看,这是什么?(扑克牌)老师抽去大王和小王之后,你们知道一副扑克牌有几种不同的花色吗?(四种)老师从中任意抽出一张,猜一猜有可能是什么?一共有几种情况?(四种)是哪四种呢?你能一个一个的给大家列举出来吗?(草花,黑桃,红心,方块) 刚才同学们将这些花色一个一个列举了出来了,我们称作——一一列举(板书)。这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经常需要用到。这不,我们村的王大叔就碰到了一件事:……(课件出示例1)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情景创设,呈现问题。 出示例1及其场景图,自主读题。 师:从条件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围成一个长方形。生2:周长22厘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周长22厘米”你还能知道什么? 生:长方形的一长一宽是11厘米。 师:你是怎么得到的?(课件:22÷2=11厘米) 师:要想知道怎样围面积最大,就需要先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再计算出面积进行比较。 2、尝试操作,寻找方法。 师:大家愿不愿意帮帮王大叔啊?请把你认为可行的方案写在表格里。如果有困难的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再填写。 (学生填写) 3、小组比较,优化策略。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整理的拿到前面和大家一起交流?(选择一位无序整理一位有序整理) 师:这两位同学通过一一列举都得到5种围法,比较一下,你更欣赏谁的整理?理由是什么?(板书:有条理、有顺序)有条理、有顺序的一一列举有什么优点?(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生调整表格。 师:你建议王大叔选择哪种围法?为什么? 4、观察结果,发现规律。 师:观察表格,比较这些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你还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回答:在情况下,长和宽(),面积越大。(课件) 师:瞧,有序地一一列举不仅帮王大叔解决了问题,我们从中还能获得其他的规律呢。 三.检测完善 1、完成“练一练”第1题。(读题,小组讨论) 交流:下面哪些时刻也会发出铃声?你是怎样确定的? 说明:我们可以根据条件中每隔40分钟发出铃声的规律,继续一一列举到16:00,就能知道哪些时刻也是会发出铃声的。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阅读习题,说说要怎样选择怎样搭配? 交流:你是怎样解决的,一共有多少搭配?说说列举的顺序。 师:进入“智慧屋”,你敢挑战吗? 3、练习十七第1题。 你能列举出所有算式吗?(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提醒学生一句口诀可以写出两道乘法算式,所以一共可以写出9道。 4、练习十七第2题。 生读题,理解题意。 生独立完成表格,汇报。 5、练习十七第3题。 生读题,理解题意。 师:想想有几种情况?(可以贴一张、两张、三张、四张)遇到这种复杂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先分类,再一一列举。) 生独立完成,再汇报。 6、练习十七第6题。 师:“投中两次”是什么意思?有几种不同的情况?请在练习纸上自己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生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列举的? 共同校对。按照顺序列举,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环数? (交流时明确:8+8=16,10+6=16,算同一种环数。)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运用“一一列举”这一策略解决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幼儿美术潜能开发的黄金时期,如何调整教学策略和手段,使之成为更加适合幼儿年龄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是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在幼儿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孩子的发展为主,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积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积极引导幼儿去自主的发现美,进而创造美。以下是本人结合多年的幼儿教学经验而做出的几点肤浅看法。 一、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幼儿积极参与学习的前提和潜在动力。无论干什么事情首先要对它产生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希望取得成功,幼儿也是如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幼儿绘画兴趣的激发,用幼儿的绘画兴趣去带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积极踊跃的投入教学中。为了唤起幼儿绘画的兴趣,首先,要让幼儿对所画的内容、形象有强烈的兴趣,走进童心世界,观察幼儿的所思所想,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激活他们的创作欲望,让他们在头脑中有个鲜明清晰的形象,使之呼之欲来,内心产生创作欲望。其次,教师应结合手工活动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幼儿除了爱乱涂乱画,还爱玩一些撕纸、泥、小印章等,每次手工活动时就不难发现幼儿手中只要有一块泥或一张纸,他们就会百玩不厌;因此,教师要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开始培养幼儿把所撕成的、捏成的这些作品组合成一幅画儿粘贴在一张画纸上幼儿就可以随时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只要幼儿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么,幼儿的大脑及各方面都会处于高度的活跃状态,教学效率极高。 二、结合幼儿身心发展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现实中很多人都是根据自己以往的学画程序和成人的理解方法来进行教学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幼儿绘画思维的个性发挥,过早地扼杀了幼儿学画的积极性。 教师在让幼儿进行颜色训练的教学中,先让孩子用画笔在纸上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涂抹,孩子们涂得很是尽兴,最后让他们再根据纸上颜色的形象来想象成是什么具体或抽象的事物来创作一幅画。结果有的孩子画出的是一些可爱的小动物,有的则想象成一幅美丽的风景。这样,孩子们就在游戏中快乐地层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让幼儿在一种模式下框架式的学画也不利于儿童智力的开发。生活中我们经常都会在不经意间看到街头巷尾的地面上、墙壁上有一些非常稚拙的画面:儿童用一支粉笔很自由地画出了他们心中的异样世界。其实这就是儿童对绘画的一种浓厚兴趣和对生活的一种创造。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学中教师首先教会儿童会想,再教会儿童会画。只有教会儿童大胆想象,才能使儿童画出他们的心声。教师要始终认为幼儿美术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其实儿童绘画就是一种游戏。他们喜欢在这种线条和色彩游戏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画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见,也就会画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好作品。 摘要: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授。通过分析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四个学习领域中蕴含的体育健康知识内容,认为体育与健康实践教学中要合理渗透体育健康知识进行教学,室内教学要创新体育健康知识的教学策略,通过合理学习评价来强化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作者/李随峰 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学生要想真正学好物理,必须深入到学习中去,把握物理问题的实质。同时,物理课所学的内容和生活中的实际联系紧密,多数学生有学习物理的热情,这就为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物理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情境是指能够对学生这个学习的主题发挥作用,并且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完整的教学情境应该是由教学的具体环境、教学内容、师生情绪、情感等所构成的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情”和“境”的完整融合,可以发挥与真实情境相类似的环境想类似的作用。实践证明,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物理,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在具体的物理教学活动过程中情境所起的作用,可以把情境教学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动机为目的,通过各种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兴趣。一般用于一堂课的开始或活动的开始,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设施、手段,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如在讲“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先调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经调查,很多学生喜欢激烈的赛车运动,而汽车的100km加速时间是反映汽车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赛车运动的胜负能起到重要作用。学生对此有比较高的兴趣。在进行物体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教学时,可以先播放激烈的赛车运动的精彩画面、汽车的加速启动视频,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从而顺利地进入到本节课的教学情境中来。 另一类教学情境的目的是学生能有一个贴近于学习内容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既可以是由教师主导的并提供资源的学习情境,也可以是由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真实的教学情境往往创设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效果良好,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其他办法,如在讲述机械波的时候,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在课前观察水面上的波纹振动情况,并且观察水面上的树叶是否会随着波的传播而在波的传播方向上“随波逐流”等。同时,在课堂上让学生制造类似于足球赛场观众的“人浪”,并且让学生观察“人浪”中每个人运动的情况,这样就创设了一种学习机械波的学习情境。又如在讲述直线运动的汽车追及问题,很难采用真实教学情境,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让行走速度不同的学生来代表运动情况不同的汽车,调整好初始距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运动来模拟真实教学情境,从而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够亲身参与的教学情境。 物理课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自主探究无疑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由教师提供给学生资源,布置给学生任务,由学生自主探究进入学习情境。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看似教师的任务比较轻松,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首先学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操作的学习任务,避免出现学生任务不明确、任务难度大而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等问题。另外,在教学资源的准备上,既要考虑满足教学的效果的需要,又要考虑学校实际情况。 在物理课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物理是内容结构严谨的学科,要求创设拥有丰富资源的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合作能力方面,物理实验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教师应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的优势和学生对实验非常有兴趣的心理,精心筛选和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演示实验,在演示过程中创设情境,学得知识。同时,在物理教学中,许多基本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论证,重点的巩固往往要通过实验来完成。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利于认知过程的物理境界。设计一些有悬念的实验,这将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学习任务与情境教学必须相互融合 学习任务与情境不能处于分离或勉强合成的状态,学习情境要能够以自然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为学习任务服务。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时,要首先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是什么,然后围绕怎样为完成学习任务而创设情境。如在学习万有引力与航天内容时,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在航天领域的应用,这时我们就可以从航天技术的发展以及我们国家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来创设教学情境,这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得到了充分契合。 3.教师应经常给学生以反馈和鼓励,使学生尽力而为 小的、经常性的鼓励比大的、但极少的奖励更有诱因价值,会使所有的学生都有得到奖励的可能。教师应把奖励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努力上,而不放在学生的能力上,尽量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奖励,但是又不能使学生感到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奖励。 4.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具有真实性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该时刻保持教学的严谨性,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要尽量使创设的情境接近自然或尽量接近真实,使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突破问题情境来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某些难以创设的真实情境,则可以用现代技术创设逼真的间接情境。但要注意不能滥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一定要做到真实可靠。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生活中的现实情境。如在“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我给学生带来了吉他、小提琴、小鼓、笛子等乐器让他们演奏,用手去感受乐器的振动。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而且有真实的体验,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感受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差别,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能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在这样真实的环境下,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新奇的学生可以亲自参与的真实可感的有趣的物理情境,他们整堂课都会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但是声音的传播不能离开传播介质,如果要想创设宇航员在太空这样一个真空环境中声音不能传播的问题,想用真实教学情境就不可能了,但是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播放有关视频资料来引导学生对问题分析,同样能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教学效果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因而,情境设计的方法必须针对本堂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于每一堂课,教师都应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课而用,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得知识,从而达到创设最佳的物理教学情境,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总之,在物理的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引入情境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除了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合理的课堂教学情境外,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引导学生轻松、深入学习物理,一定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河南省平顶山市理工学校)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八中学) 摘要: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来说,数列的教学是教师的一大难题,从学生角度出发,数列也是较难理解的板块,因此,数列的教学往往不够理想。在新课标理念下,高中数学的教学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对于数列的教学更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就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读懂课文,了解编钟的知识,学习抓住特点介绍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升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赞美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教学难点: 抓住编钟的主要特点体会古人超前的智慧。 教学准备: 查阅编钟资料及相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乐器入手,分别给学生出示现代和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乐器,例如:钢琴、小提琴、缶、古筝,让学生听音观形,从而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读通读顺的要求,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解决疑难的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思考汇报 这一次仍然采用朗读地方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流利,并把读懂的关于编钟的知识画出来,进行简单的汇报。 四、创设情境分析领悟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转换角色,设问采访 教师以记者身份采访学生,让学生站在一名不了解编钟和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的角度说出最想知道的,趁机让学生以此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问题1、编钟是干什么用的? 问题2、编钟是用什么铸造的?它完整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问题3、编钟最独特的地方是什么? 问题4、编钟演奏的音乐好听吗?能不能听一下? …… 3、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让学生针对问题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为了满足外宾想听一听编钟演奏的愿望,让学生结合课文第5自然段制作一份曾侯乙编钟演奏音乐会的节目单,包括音乐会时间和宣传词,从中升华感情。 5、播放编钟演奏的音乐,然后让学生站在外宾、国人等不同的角度谈一谈心中的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赞美古人高超的智慧和先进的工艺。 五、拓展延伸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的其他乐器,选择一种抓住其特点完成一篇小练笔,进行简单的介绍,在全班汇报。 《编钟》教学策略设计2 《编钟》:多数学生对考古感兴趣,而曾侯乙墓的发掘,更是我国考古的一个重大事件。在课前,我让学生在网上查找相关的考古资料,并侧重于墓中发掘出的编钟,记录在本子上,以备上课时使用。 本课的学习,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我以分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结合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对课文进行系统的学习。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解答。 按照上节课的布置及课后自己准备的草稿,在作文课上进行小组修改、评议,将修改好的稿子工整地誊写在作文本上。 2、分别以以“喜、怒、哀、乐”为小标题,选择四件有意义的事,精心构思 3、按小组说“说作文”,认真评价每个组员的草稿; 4、再次阅读草稿,自己修改和互相修改相结合; 5、抄誊在作文本上。 不足之处: 2、课外知识与课本中的要点融合不够好,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纠正措施: 1、学生的自学,必须做好引导工作,避免盲目、散乱; 2、重视学生的独立理解能力。简单的基础知识,学会即可;要把辅导重点放在分析、概括、总结的技能训练上,让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讲课规律,自主探究学习。 多数学生对考古感兴趣,而曾侯乙墓的发掘,更是我国考古的一个重大事件。 在课前,我让学生在网上查找相关的考古资料,并侧重于墓中发掘出的编钟,记录在本子上,以备上课时使用。 本课的学习,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我以分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结合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对课文进行系统的学习。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解答。学生对编钟的兴趣,是引导本课学习的动力。 我把握住这一点,积极引导,充分利用学生自己找的资料,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挖掘,在兴趣中掌握目标中的知识点。 《编钟》教学策略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积累语言。 2、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了解编钟的知识,学习抓住特点介绍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提升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赞美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抓住编钟的主要特点体会古人超前的智慧。 教学准备: 查阅编钟资料及相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乐器入手,分别给学生出示现代和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乐器,例如:钢琴、小提琴、缶、古筝,让学生听音观形,从而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读通读顺的要求,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解决疑难的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思考汇报 这一次仍然采用朗读地方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流利,并把读懂的关于编钟的知识画出来,进行简单的汇报。 四、创设情境分析领悟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转换角色,设问采访 教师以记者身份采访学生,让学生站在一名不了解编钟和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的角度说出最想知道的,趁机让学生以此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问题1、编钟是干什么用的? 问题2、编钟是用什么铸造的?它完整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问题3、编钟最独特的地方是什么? 问题4、编钟演奏的音乐好听吗?能不能听一下? …… 3、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让学生针对问题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为了满足外宾想听一听编钟演奏的愿望,让学生结合课文第5自然段制作一份曾侯乙编钟演奏音乐会的节目单,包括音乐会时间和宣传词,从中升华感情。 5、播放编钟演奏的音乐,然后让学生站在外宾、国人等不同的角度谈一谈心中的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赞美古人高超的智慧和先进的工艺。 五、拓展延伸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的其他乐器,选择一种抓住其特点完成一篇小练笔,进行简单的介绍,在全班汇报。 《编钟》教学策略设计4 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来补上),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保存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 后来,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为镇馆之宝。 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如《孟鼎》,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逐渐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品。青铜器的造型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理解。如,莲鹤方壶》,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另外《曾侯乙编钟》是最重要的出土文物,编钟共56件,分上、中、下三层。经检测每件编钟不仅都能发音,而且能发两个不同的音,可以演奏各种现代乐曲,而且音质纯正,音色优美。这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保留着原有音响的一套特大型定音古乐器,也是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12个半音的乐器。秦、汉时期,由于铁器和漆器比青铜器更方便,从而逐步取代了青铜器,青铜器便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器和观赏器方向发展,它们往往以实用和美观的高度统一而引人注目。 三.小结 第2课典雅优美的古希腊雕塑(1课时) 教学目的:初步了解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基本特点与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古希腊雕塑艺术形式美的特点。 教学难点:人体比例与人体美的关系。 教具准备:教材、图片。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课堂发展:为什么在本届奥运会上要把古希腊雕塑作为开幕式的一项主要表演内容呢?这是因为古希腊的雕塑是西方雕塑艺术的直接源头,西方雕塑的黄金时代。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古希腊的雕塑占有重要的地位。西方美术中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写实精神,可以说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 我想这就是今年希腊奥运会开幕式中把古希腊雕塑作为表演内容的原因。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希腊的雕塑艺术请左右两组各推选出一个运动员站起来,请运动员入场!!!同学们来点掌声,给他们加油!!下面我来宣布比赛规则,我手中拿着两个是什么?但是它不是真的,是纸做的,所以你们不要怕失手伤人。但也要注意不要把我的铁饼压瘪了。我明天还要上课。今天你们不是谁将铁饼投掷更远获胜,而是谁能够将投掷铁饼的动作演绎的最完美而获胜。注意,整个比赛时间是10秒。大屏幕上将显示时间,当你们认为自己的动作达到最完美瞬间的时候请将这个动作固定5秒钟。开始!好,请同学们来评判一下,你们认为谁的动作漂亮其实投掷铁饼的这个动作,在两千年前一个古希腊的雕塑家,就将它演绎的十分完美了。 那就是著名的雕塑家米隆,作品的名字叫《掷铁饼者》你们看一看,这件雕塑塑造了一个竞技运动员在投掷铁饼的瞬间动作。它美吗?为什么?是的,雕塑家米隆表现了一个健美而又富有力感的运动员的形象,体现了一种和谐和理想之美。一般人在运动中都有最精彩的瞬间动作。米隆就是抓住了竞技运动过程中,凝聚力爆发前最精彩的瞬间,展示了运动中的人体所具有的冲动感和力度美。 《编钟》教学策略设计5 一、教学内容: 我们的祖先在乐器的发明和使用上,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向学生展示古代乐器制作及其乐曲创作的成果,是培养他们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鲜活教材。本单元是以欣赏为主体的综合音乐课,是音乐与历史、文学、美术等相关学科的协同呈现。其音乐、图片、文字的选择都较有特色,极精练地展示了中国原始乐器和古代乐器及其发展的风貌。 二、教学目标: 1、能介绍我国古乐器的有关知识,欣赏古乐器演奏的乐曲。 2、识别骨笛、埙、编钟、编磬、古琴,听辩其声音; 3、通过本课的欣赏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重点和难点: 1、识别骨笛、埙、编钟、编磬、古琴,听辩其声音; 2、主动随乐进行体验、想象、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与他人分享。 3、听辩编钟与编磬的声音为难点。 四、课时安排:一—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师: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很多领域都有惊人的创造发明,请同学们想一想,并举例说明。 生:举例(略) 生:答(略)。 师:刚才同学们又列举了许多例子,显示了我们祖先在音乐方面的过人之处。可是,我们的祖先还有许多的创造是不为同学们所熟知的。这节课我们就沿着我国这条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长河,到远古时代去领略一下祖先们在音乐园地里的风采。 (二)新课教学 1、神奇的笛、埙 (1)骨笛 a骨笛的历史 我国最早的乐器是骨笛。 介绍浙江余姚出土的骨笛:距今七千年前,是横吹的笛子。 介绍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距今八千多年,它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两千多年,同时还是世界上同时期遗传物中最完整、音乐性能最好的音乐实物!是竖吹的笛子。 b你知道这些骨笛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它是用什么工具加工而成的呢? c欣赏骨笛与乐队演奏的《原始狩猎图》,边欣赏边想象原始人去森林打猎时,可能出现的声音。然后请大家一起讨论。 (2)埙 新石器时代还有一种能吹奏的乐器——埙。 a埙的构造 b埙的特别之处:闭管乐器。 c古代埙与近代埙的比较。 d埙独奏作品欣赏《哀郢》,突出“哀”,吹出哭泣般的声音。乐曲根据伟大诗人屈原所作〈九章〉中的第三篇,是屈原在流放中,闻秦兵攻陷楚国京城郢后,对祖国的怀念和对人民的同情。 2、独特的钟、磬 磬 (1)引出磬。 拿出石头敲击,从石头能发声引出磬。 (2)介绍商代虎纹大石磬(看图片) (3)简介编磬,着重介绍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磬。(图(2)4、课堂小结。 片) 编钟的历史: 到青铜器时代,我们的祖先陶钟的基础上用青铜铸造了编钟,它盛行一时,甚称中国一绝。在古代遍钟不仅是乐器,而且是一种礼器,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3)“地下乐宫之明珠”——曾侯乙编钟,为何编钟的出土震惊世界? (4)作品听赏:《竹枝词》——(钟磬合奏) (5)想一想:听钟声和磬声,并说出其特点。 3、清幽的古琴 (1)引出古琴 拿出橡皮筋弹拨。从橡皮筋的发生原理引出弹拨乐器。 (2)古琴的历史 (3)古琴的构造,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伯牙摔琴谢知音。 (4)古琴独奏作品欣赏《流水》 钟 (1)介绍陶钟。 《编钟》教学策略设计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策略的体验和理解。 分了五个环节 第一部分是导入,先出示一个条件,让学生初步体验只有一个条件无法求出问题,接着提供两个条件,让学生选择一个能解决问题的条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只有两个相关联的条件才能解决问题。 第二部分是教学例题,感悟策略。出示例题后重点让学生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从两个角度提炼出了数量关系,然后说解题思路,主要讲清楚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什么,再根据哪两个条件什么。完成填表和列式后沟通了两者的关系,最后总结得出解决问题时我们紧紧抓住条件在思考。揭示课题。 第三环节是变式沟通,形成策略。通过两个变式的教学,让学生加深对策略的感知。接着安排了皮球那道题目,学生对条件的理解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安排了一个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四个题目结束后,安排了回顾反思,这一环节是新教材比较强调的,让学生在回顾反思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经验。 第四环节是练习巩固,运用策略。选取了想想做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解答,最后在分析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第三个小窍门。紧接着请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第5题的设计主要考虑到一是学生对游戏比较感兴趣,二是国际象棋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三是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四是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第五环节是课堂总结,交流收获。回顾学习了什么内容,以及解决问题时是怎样一步步分析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次微课《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以ppt的形式,以教师讲解和展演学生常见作品的方式,将画线段图的策略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并通过提问和线段图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根据直观图去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微课的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够根据波利亚四部曲完整地解决一道实际问题。 学生会画线段图,并能够根据线段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该微课主要帮助学生通过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地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并能根据线段图清楚地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在三年级学习了从条件出发和从问题出发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在四年级上学期学习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的策略,而本节课是用画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画图是一项重要的策略,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用画图的策略来分析较为复杂的数量关系,并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节课的重难点就在于两方面:一是能正确应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二是能借助直观图示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 学生的学习难点就在于这节课的重难点,而微课将这两个方面的重难点进行了详细讲解,又给了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可以一边思考一边学习,学生试着画图和试着说说想法,并与正确的讲解进行对比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这节微课对于这节课的重难点来说还是很有针对性的。 一,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提问:根据这两个条件,你想解决什么问题(ppt: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1.学生需要独立思考出从屏幕中可以知道什么条件? 2.独立思考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 二,根据题意和观察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2.请学生自己画一画线段图,提示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3.教师在ppt上展示了一些同学们常见的线段图画法,并让同学们思考最欣赏哪一副线段图。 4.教师完整地介绍线段图的画法,并由ppt进行展示。 5.根据线段图,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6.谈话:现在你能观察自己的线段图,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思考一下。 7.教师介绍三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并通过ppt进行演示。 9.谈话:的确,从图上直观、清楚地看到了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也是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常用到的一种策略。 【设计意图】:1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画出本题目的线段图。 2.通过观察教师展示的学生作品和介绍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互学,想一想自己所画线段图的问题,并观察介绍者所画线段图的方法。体会线段图能够直观地表示出条件和问题。 3.根据所画出的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到方法,并根据教师的ppt展演,进行思考,理解三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4.通过观察对比解决问题的三种线段图,让学生体会和发现都要把他们的邮票转换成同样多。 三,解答并检验。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养成解决问题的完整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回顾解题过程。 1.师:同学们我们解决了一道题目,回顾一下刚才的解题过程,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用ppt展示解题的过程) 2.回忆: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曾经运用过哪些画图的策略? 【设计意图】:通过ppt回顾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题目都能再次回顾,通过体会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画图的重要性。 学习指导 请在预习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课时时使用本微视频,初步掌握画线段图并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也可以在学习过本课时,但还没有掌握的情况下,继续重新学习微课,从而达到掌握的目的。 配套学习资料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 制作技术介绍 所需要的软件为:录屏工具软件;制作的简要流程为:先制作相应的片段ppt,并设计好相应的教案,在此基础上提前邀请一些学生试着画一画本节课例题中的线段图,将典型的学生所画的线段图进行展示;利用录屏工具软件进行录制。 教学策略设计的基本原则较多,但就新语文课程与传统语文课程比较,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学生体验出发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这些课程的基本理念可以聚焦为――“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实现这―理念,我们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走向“主人”――体验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习化社会观确信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正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整个方面(“完人”、“全人”观)。在学习化的社会中,教学活动的重心在于“学习”,而非传统意义的“接受”,人不再是纯粹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客体,而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不再是教学过程中被动、消极的收纳者,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在新语文课程营造的足够宽广的空间中“自由”地翱翔。可以表现为:允许学生不迷信“权威”,质疑问难,畅所欲言,允许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写他们自己的文章,给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等等。 2.走向“生活”――体验的情境。“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的束缚,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课堂,没有融合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造成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学生由此也失去了体验的情境和乐趣。“大语文”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指出:“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表现在: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中的生活化(例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等)、以课外为续点实现生活中的语文化(例如日常生活“语文化”――在看报、看电视、听广播、阅读产品说明等活动中学用语文,校园生活“浯文化”――在办文学社、出黑板报、演讲比赛、读书节等活动中学用语文,社会生活“语文化”――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等活动中学用语文)。 3.走向“活动”――体验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地位,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自己去评价活动效果。可以表现在阅读实践类活动(例如阅读报刊搜集资料、阅读名篇摘录佳句、阅读心得交流、举办“读书报告会”、背诵古涛文比赛等)、口语交际类活动(例如短新闻发布会、热门话题讨论会、故事会、专题辩论会、即兴对话表演、生活见闻交流等)、听说训练类活动(例如听故事后复述、听广播后想像作文、听录音辨别正误、听记比赛等)、书面表达类活动(例如班级日记接力、故事接龙、写观察日记、小小编辑部、红领巾信箱、采写广播稿等)、游戏表演类活动(例如编演课本剧、语文游艺宫、会话表演等)、书法绘画类活动(例如办手抄报、参观书法展、参加写字比赛、为课文绘插图、根据文意作画、制作小书签等)、社会实践类活动(例如参观调查、没计广告词、写贴春联等)。 4.走向“感悟”――体验的境界 [1][2][3][4] 趵突泉美丽多姿,瑰丽无比。为了让学生亲自领略这一独特的景观,教学开始,我让学生边看电视录像边听配乐朗读。那一幅幅流动的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饱览了趵突泉泉水的清浅、鲜洁和大泉、小泉优美动人的姿态,充分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做了铺垫。 二、理解词句,感受美 课文字字句句渗透着美,融注着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美词佳句,仔细品读,深入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让学生画出有关描写大泉的词句,细细品读。如引导学生品读“一溪活水、清浅、鲜洁、昼夜不挺、翻滚、呆呆、活泼、神秘”等词句,理解趵突泉那活泼的动态景观,由此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指导品析句子,如“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是作者在看到大泉喷涌的姿态时运用的联想。启发学生通过课文中“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层热气”等词句的学习、讨论,理解大泉的神奇、优美动人的姿态。再指导学生朗读欣赏这些语句,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2.“池边还有小泉呢:”。这时,我便指导学生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有关语句,来体会小泉的.多多姿多态,每一种都是那样的优美有趣,那样的活泼可爱。最后一句总的讲“这比那大泉还更有趣”,小泉的美丽,从而让学生更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启发想象,创造美 如让学生归纳泉水从小泉眼冒出的不同姿态,然后在本子上画出这些不同的景观。在孩子们创造性的描绘中,小泉的千姿百态,变化多端就会展示在他们的面前。最后一段的二、三、四、五句,用“有的……有的……有的……”这种排比句式具体描写了小泉的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每一种都是那样的优美有趣,那样的活泼可爱。在学生充分感知小泉的多姿多态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读,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激情,使其绘出更美、更奇的小泉。在兴趣浓浓的气氛中,学生动手画出了“好几串小碎珠一起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真是千姿百态。孩子们神奇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鸦儿小学苏民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篇七
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篇八
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篇九
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篇十
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篇十一
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篇十二
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篇十三
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篇十四
物理教学中的情境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篇十五
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篇十六
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篇十七
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篇十八
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篇十九
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篇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