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叫实证研究论文(案例19篇)
阅读名著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总结需要用心用脑,不怕费时费力,只要能对自己的发展有所帮助就是很值得的。请大家认真阅读以下总结范文,从中获取对写作的新鲜感悟和认知。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一
摘要:本文利用我国198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比如税收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数、税收体制等等。经过比较分析税收、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数等变量对财政收入的不同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税收,其次是国内生产总值,同时发现财政收入主要取决于税收和gdp两个因素,并且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有绝对地位。最后本文根据此结论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分析与建议。
关键词:财政收入;税收;国内生产总值
一、引言
财政收入是一国政府实现政府职能的基本保障,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及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凡的作用。首先,它是一个国家各项收入得以实现的物质保证。一个国家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通常是衡量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其次,财政收入是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研究财政收入的增长显得尤为重要。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各项税收收入,此外还有政府其他收入和基金收入等。同时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的规模还受到经济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就建立财政收入影响因素模型,实证分析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为如何合理有效地制定我国的财政收入计划提供一些政策性建议。
二、影响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1、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研究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离不开一些基本的经济变量。回归变量的选择是建立回归模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如果遗漏了某些重要变量,回归方程的效果肯定不会好;而考虑过多的变量,不仅计算量增大许多,而且得到的回归方程稳定性也很差,直接影响到回归方程的应用。通过经济理论对财政收入的解释以及对实践的.观察,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税收、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人数等。
(1)税收:税收具有征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特点,可以为政府履行其职能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2)国内生产总值:会促进国民收入,从而会提高居民个人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居民储蓄量,并与财政收入的增长保持一定的同向性。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通过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税源,进而拉动财政税收收入整体增长。
(4)就业人数:就业人数的上升伴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从而间接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加。
本文以《中国统计年鉴》为源,使用了1981年―20税收、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员数的数据,数据真实可靠。为了消除异方差,对数据做取对数处理,利用e―views进行回归分析,排除以往模型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建立财政收入影响因素更精确模型,分析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2、模型的建立
iny=c+c1inx1+c2inx2+c3inx3+c4in
3、模型的分析
利用e―views对上述基本模型进行ols参数估计得到如下结果:
其中:所有方程括号内均为t值,r2=0。991156f=672。4216
首先,由于税收是政府的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国内生产总值与财政收入的增长保持一定的同向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通过刺激gdp增长,间接使财政税收收入整体增长;就业人数的上升明显使我国财政收入的增加。所以,财政收入一般和税收、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员数呈正相关关系,即c1至c4应该均为正值。而且财政收入中税收应占很大一部分比重,即c1的数值应该比较高。上面模型得到的c1和c2都为正符合经济理论,但c3与c4却为负与经济理论相悖。其次,税收、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数的t统计量值分别为4。596、4。353、2。153、―4。304。在显着性水平为0。05时,t(29―5)=2。064,可见它们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显着的。再次,模型的f值为672。4216,在显着水平为0。05的情况下,f(4,25)=2。76,所以拒绝方程不显着的假设则回归方程显着。由此我们认为,一个国家税收水平高低,国民生产总值规模的大小是决定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可决系数r2=0。991156,模型的拟合程度很高,即我国的财政收入可以很好地被税收、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数来解释。
4、模型的修正
首先根据向后剔除法我们将回归模型剔除变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人数,结果如下:
财政收入不仅受税收的影响,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gdp又是影响这些因素的一个重要指标。模型中变量lnx1通过了t检验且c1值较大,说明税收是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因为毕竟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绝对地位。尽管c2的t值没有通过检验,可能由于经济变量之间固有的惯性、模型设定的偏误等原因所导致。因此lnx1与lnx2仍全部保留在方程中,即方程为iny=0。5377+0。8555inx1+0。0797inx2的值也很高,这样得到财政收入模型的形式变得更为简洁,拟合的效果又好。
5、模型得到的结论
(1)该模型的经济意义很明显,即财政收入主要取决于税收和国内生产总值两个因素。lnx1的系数为财政收入的税收弹性,即税收增加1%,财政收入将增加0。8555%;lnx2的系数为财政收入的国内生产总值弹性,即gdp增加1%,财政收入将增加0。0797%。可见税收变化相当影响财政收入的变化。
(2)两个弹性系数之和为0。9352,与1非常接近,说明财政收入的增加基本上全部来源于税收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3)税收与国内生产总值高度相关,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增加财政收入不一定要采取提高税率、增加税种这样的税收手段,如果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良好,经济总量持续扩大,财政收入的规模也会随之扩大。
三、相关对策分析与建议
(一)财政收入与税收的对策分析与建议
1、加强税收征管,提高财政和税收收入
目前,我国的税收已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税务部门要大力组织税收,确保国家税收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这就要求税务机关要依法治税、依法征税,通过加强各方面管理和服务工作,不断提高税收征收率,保持税收随着经济的发展平稳增长。
2、加强税费改革、推进税制改革调整各项税收政策
税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具有内在稳定器的功能,对经济运行产生调节作用。进行税费改革并不意味着把所有的政府收费全部改为征税,而是要将两者之间的比例保持在合理的区域范围内。国家可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税收政策来调控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税收制度改革。
(二)财政收入与gdp的对策分析与建议
1、保持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合理并促进共同增长
保持财政收入合理的规模,首先要使财政收入增长同步于gdp的增长;其次,财政收入和gdp的增长速度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基于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未来的几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宏观财政政策,才能确保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合理化。因此保持财政收入和gdp的共同增长一方面要有良好的宏观财政政策做后盾。
2、扩大gdp总量,提高财政收入
gdp的增长是财政收入增长的前提条件,财政收入的增长有赖于gdp的增长的同时也会受到gdp增长的约束。近些年来经济增长的主要牵引力依赖于投资、消费需求始终不足,但是投资、最终要转化为消费并受制于消费,因此应减少投资需求的膨胀,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来提高财政收入的增长。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4]马海涛。中国税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张晓峒。计量经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二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其发展速度是迅猛的,现如今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中的热点,许多行业都加入到电商中来。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电子商务所做产生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更是引发了深刻的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方式。电子商务在我国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其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之中,近些年该行业的从业人数不断上涨,其对国民经济的带同作用更为明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找到合适的契合点,利用电子商务技术与发展理念,努力赶超其他发达国家,实现中国梦。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三
关键字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
摘要
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就当前的就业形势、新时期人才的需求特点及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进行探讨。
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而且就业的形势又十分复杂。因此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大学生应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充分了解和把握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是理想就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在就业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就业的机制有待完善,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自以来,高校应届生数量以跳跃式幅度增长,20是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12万,比前一年增长46%,而到更是高的630万比年翻几番了,“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
二、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
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虽然要求各种各样,但是最基本仍然是专业职业技能,可以说这是对每一个求职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种工作的最基本需要。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能被所谓的“大学学习的很多东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现在我们所学的可能以后不能直接用到,但是大部分工作时的后续课程都需要现在的知识。
众所周知的,现在的用人单位除了看基本知识水平的同时,对综合能力的注意有很大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不再单单看文凭,很多时候要考虑应聘人的行政办事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是否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单一的学习基本专业知识。要比较广泛的涉猎其他知识,例如,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拓展自己的见识和人际关系网。通过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培养一个良好的处理问题方式以及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就业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时代带给我们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导致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更高要求。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
鉴于这样形势,大学生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多了解吸取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经营理念,并且勇于把自己推销出去。很多求职者就业期望过高,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思想独立,通常的教导无法在短期内使其调整就业期望,在现实面前也容易泄气或产生自卑心理。良好的心态最重要,认识到客观现实,调整人生规划,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所以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包括身理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代化生活的节奏日趋加快,要求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才能足以应对当今的社会压力,”病秧子”是得不到企业的认可的,因此在大学期间我们就应当锻炼自己,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同样,心理上的素质也是很重要的。在未来的面试、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所面临的考验将是巨大的,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聘职场首先就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从此时此刻就开始培养自己,不论是在即将到来的实习还是以后的面试和工作中,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过硬心理素质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准备,倘若在面试前不做好充实的准备,那么无论面多少回也是不会成功的,所以充足的准备是必须的。其次,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很重要的。在面对许多次的失败后,许多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就会丧气。而对于初次涉世的大学生而言,所面对的挫折将是更加巨大的,所以这就要求大学生对每一次的面试做充分准备保持一颗平常心,胜不骄,败不馁。
(二)知识素养。对于大学生而言,知识是很重要的,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作为学生的本职,学习知识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话题,在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后应当让自己朝着这一方面发展,在大学期间努力扎实好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样将使自己在未来的工作更容易适应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当然,学习的基础知识不能只局限于那些单纯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应有些实际应用的知识,并且加以实践的操作,这样的知识将是更有用于未来的工作岗位。
(三)社交能力的完善。大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是远远大于在中学时候的机会,一般的大学都开设有许多的社团,这一方面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是很大程度上是给学生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大学生应当抓住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可以学习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吉他、舞蹈等等,因为这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丰富的有情趣的人。美国工作尤其看重这一点,他们往往并不要求员工是一个在专业上多么拔尖的,但希望员工是一个很全面、平衡的人。
总之,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首先,我们要刻苦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广泛的涉猎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工作提前积累各种经验。为以后的升职或者跨专业就业奠定基本。再次,培养一种勇于创新的办事理念,以便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敢于推销自己,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最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并处理好与学习关系。相互促进。为以后把握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开端。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四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近几年,网络团购在国内和国外都经历了从萌芽到爆发式增长、再到行业调整的过程。2008年,美国诞生了第一家团购网站——groupon,之后网络团购开始风靡全球;在其成立之后,实现了创立7个月开始盈利和创业1年半内上市的神话;随后,数以百计的模仿者进入网络团购行业,但仅仅一年之后,大部分网站被破产清算。2010年,中国也诞生了第一家团购网站——满座网;短短一年之后,新成立的团购网站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团购行业出现了“百团大战”的局面;到了2012年,团购行业开始“大洗牌”,一些资质不足、信誉度低、资金实力弱的团购网站退出竞争;现阶段,团购行业逐渐成熟,出现了美团、大众点评、拉手网、糯米网、窝窝团和聚划算等一大批资质足、信誉度高和资金雄厚的团购网站。
近几年,网络团购不断普及,逐步影响着人们的购物方式。由于之前计算机和网络购物的普及,网络团购引入中国后便得到迅猛发展,深受各个群体的喜爱。仅仅过了几年时间,网络团购模式就被广大消费者普遍接受,尤其得到了众多年轻人和中青年人的认可。我国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的使用率约为49%,网民数量接近6.7亿;同时,团购用户的数量接近1.8亿,同比去年增加2.2%。换而言之,将近1/4的网络用户参与了网络团购,该比例在年轻人当中会更高。
团购网站迅猛的发展势头与其优势大有关系。一方面,对消费者而言,我国消费者喜欢组团消费,聚集不同的消费者形成价格联盟,以数量优势增加自己的议价能力并获得折扣优惠;另一方面,在库存和经营业绩的双重压力下,商业也愿意与团购平台合作。这些原因使得团购网站、商家和消费者都能从中获得经济收益,实现三方的共赢,推动网络团购的发展。
本文将研究范围限定为服务型和体验型的商业团购,即商家和顾客都通过第三方团购网站交易服务或体验型产品,例如通过美团网团购电影券。此类团购行为具有“线上购买”和“线下体验”的两阶段特征,在第一阶段顾客决定团购券的购买金额,在第二阶段顾客规划团购券的使用时间。此时,传统的单阶段团购行为模型不具有较高的解释力。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团购行为“线上购买”和“线下体验”的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
.......................
第二节研究动机
正是由于发现团购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拟对现有研究的薄弱环节进行探讨,通过参考xueming等(2014)在《journalofmarketing》上的研究成果,结合简化的技术接受模型,提出了模型的初步框架。其研究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在两阶段行为的视角下,建立网络团购行为的修正模型。目前,现有的网络团购理论都将团购行为视为“单一阶段行为”,与普通的消费行为并无差异。但是在网络团购模式下,团购行为可分为购买团购券券行为和使用团购券行为,存在两阶段特性:在第一阶段,消费者决定购买团购券的金额和数量;在第二阶段,用户规划使用团购券的时间。本文结合xueming等人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网络团购行为的修正模型。
第二,检验影响因素在第一阶段行为(购买团购券)和第二阶段行为(使用团购券)的影响效果是否发生变化。
第三,探究感知因素中介效应的变化。本研究将团购行为分成购买团购券行为和使用团购券行为,探索这两阶段感知风险和感知有用性中介效应的变化。
第四,得出提升团购公司业绩的意见和建议。对比其他学者和本研究的异同,为管理者提供优化营销效果的'意见和建议。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可以用技术路线图来表示,具体见图1-1。
..........................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网络团购
一、网络团购的定义
网络团购,也称在线团购或网络合购,是一种新颖的商业模式,指利用互联网来聚集购买同一产品的顾客,以数量优势增加买方的议价能力,使买方以更低的价格购买该产品。从古至今,团购就是一种深受欢迎的交易模式,但是受到地域、信息扩散等方面的限制,它遇到了应用范围较小、响应成员有限的瓶颈。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团购模式仅仅应用在能源和大宗消费品等领域。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团购模式与互联网相结合,突破地域、信息扩散和辐射范围等方面的限制,形成网络团购模式并逐渐普及。
本文将研究范围限定为服务型和体验型的商业团购,即商家和顾客都通过第三方团购网站交易服务或体验型产品,与其他标准化产品的团购行为相比,此类行为具有“线上购买”和“线下体验”的两阶段特征。
国外,早在2008年就诞生了网络团购。groupon在美国迅速发展壮大,不断融入美国人民的生活,成为他们的一种购物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groupon实现了创立七个月开始盈利和创业一年半内上市的神话,但是更多的团购网站相继在2010年左右破产。有学者认为,这一现象与网站运营模式有关,也有学者认为这一现象与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精神有关。
反观国内,网络团购也经历爆发式增长到稳定的发展过程。2010年国内诞生最早的团购网站,2011年团购行业出现了“百团大战”的局面,到2012年团购行业开始“洗牌”,一些资质信誉度低、整体实力弱的团购网站退出市场。目前,大约1/4的网民是网络团购用户,在青年人网民中这比例会更高。我国的网络团购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喜欢组团消费,便于形成暂时的价格联盟,以数量优势增加议价能力、获得低价优惠,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库存和销量的压力下,愿意与团购网站合作提高经营业绩。这些因素能促进消费者、商家和团购平台的三方共赢,推动网络团购在国内快速发展。
......................
第二节消费行为的相关模型
“刺激-心理-反应”模式,也称s-o-r模式,是瑞耐德(reynolds)基于心理学基础理论而提出的消费者行为模式。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模式一般是s-0-r模式,其中s代表消费行为的刺激因素,o代表消费者行为主体,r表示消费者对应的[:请记住我站域名/]行为反应。如图2-1所示。
二、nicosia模式
1996年,尼克斯亚(nicosia)在《消费者决策程序》书中提出,消费者的行为过程可以用决策程序的流程图表示,在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可以用这一过程进行模拟,具体见图2-2所示。
......................
第三章理论模型和假设...........21
第一节模型构建思路..........21
第二节模型假设..............23
第四章实证分析和结果...............37
第一节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37
第二节信度和效度分析............38
第五章研究结论和建议...............65
第一节结果分析..............65
第二节管理启示与建议.............71
第四章实证分析和结果
第一节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回收236份有效问卷,具体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4-1所示。
(1)性别方面,女性用户略多于男性用户,共133人,占样本的56.4%。由于女性对网络消费的热衷程度,本文这一数据与网络消费类调查报告相符合。
(2)年龄方面,以19—24岁和25-29岁的消费者居多,累计占比88.6%。同时,未成年人和中老年样本数量很少。这些数字说明年轻人更加乐于接受网络新鲜事物,是网络社会的主人公,这一点也符合实际情况。
(3)学历方面,以大专、本科和硕士占比例最多,分别占比19.1%、51.3%和19.0%。现有的研究表民个,网络团购的主要客户群体是学生、公司白领,这两类用户的学历普遍集中在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三个阶段,这也与现实相符合。
(4)可支配收入方面,15001—3000元、3001—5000元和5001-7000元分别占30.9%、27.5%和22.9%,也符合团购行业学生和白领两大主力群体的收入水平,因此这一点也符合实际情况。
.....................
第五章研究结论和建议
首先,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两阶段团购行为,构建出团购行为的修正模型。其次,对团购行为影响因素的文献进行整理,从个体特征、产品信息、网络零售商特征和感知因素四个层面提出团购行为的影响因素;最后,在研究模型的框架下,分析两个阶段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对比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变量作用效果的变化情况。
第一节结果分析
一、人口统计变量分析
(一)性别
本文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对价格存在显着的差异。女性对团购商品的价格更加敏感,而男性倾向对价格、折扣、属性、信息质量和其他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这一结论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性别和价格的关系,促使团购网站加强对女性用户的营销工作。
(二)年龄
通过不同用户组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在价格、折扣优惠、网络经验、团购经验和感知风险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
第一,价格方面。“小于25岁”和其他用户组存在显着性差异。对于该结论的解释可能是:一方面,青年人长期生活在网络环境中,善于搜索和比较不同团购商品的价格,总能购买到价格低廉的团购商品;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原因,青年会对团购商品的价格更加在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用户对工作的关注度更高,对价格的敏感性也更低,所以该年龄组的用户在价格上存在显着的差异。
第二,折扣优惠方面。“25岁以下”和“25—29岁”、“25—29岁”和“超过30岁”有显着差别。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折扣优惠有显着的正相关(r=0.307,sig=0.017),对此可能的解释是:随着生活和工作经历的积累,用户变得更加会过日子,对团购商品的折扣幅度更加敏感。
第三,网络经验方面。小于25岁和超过25岁的网络经验有显着差异,更高年龄组的组间无显着差别。对此可能的解释为:年轻人在出生、成长和工作阶段都接触网络,网络经验十分丰富,而其他更高年龄组的用户接触网络的时间比较晚、对网络不是十分熟悉,因此小于25岁用户组与其他更高年龄组有显着性差异。
第四,团购经验方面。小于25岁和超过25岁用户组有显着的差别,得分均值低于其他两组;而更高年龄组的组间并无显着的区别。该结果的原因可能与上文类似:一方面,小于25岁的年轻人经常网上冲浪和网络购物,对网络团购的接纳速度也更快;另一方面,受身边人的影响,小于25岁的年轻人在学校和工作中更可能进行团购消费。
第五,感知风险方面。小于25岁和超过25岁用户组有显着的差别,得分均值低于其他两组;而更高年龄组的组间并无显着的区别。这一现象的可能解释是:小于25岁的用户经常进行网上冲浪和网络购物,因此对网络团购的感知风险更低;而更高年龄组的用户对团购团购的了解较少,对网络团购也更加谨慎。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五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独立的创新能力,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人才[1]。对大学生而言,创新能力需要知识的积累,但知识并不能替代学生的创新能力[2]。实践性教学是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构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吉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构建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阶梯式的科研实践训练体系,并制定了相关实施办法和质量保障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1.主要科研素质训练实践环节构建
构建基本原则:课内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以科研引领和支撑,构建阶梯式的多级科研素质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环节包括课内环节和课外环节,课内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验、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课外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调研、大学生开放性实验、大学生创新实验训练项目、专业竞赛、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等。
2.主要科研素质训练实践环节的内容
2.1主要课内实验
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强化主干课程课内实践的内容和训练项目数,增强基础专业实践能力,主要包括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原理、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水文地质学基础、环境水文地球化学、水处理实验技术、固废废物处理与处置、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环境生物技术等实验。
2.2主要实习环节
主要实习环节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1)一年级认识实习及实习基地认识实习的主要目的与任务在于:通过参观给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卫生垃圾填埋场、污染场地、环境监测站和典型地形地貌等,了解和熟悉给水、污水处理工艺和大气污染控制工艺、构筑物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以及水土污染状况,为后续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了解城市环境污染调查、监测、评价的基本工作方法;明确当前环境污染控制和综合治理基本策略和原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分析判断环境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2)二年级教学实习及实习基地教学实习的目的与任务在于:掌握城市水、土、气、固体废物、污染场地等环境污染的调查、监测、评价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技术要领;掌握污染场地的基本调查方法,污染现状的评价,污染风险的`预测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分析判断环境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城市环境污染现状、污染场地的调查、评价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3)三年级生产实习及实习基地生产实习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在于:巩固和加深已学过的基础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独立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掌握给水、排水、卫生垃圾填埋场、大气污染控制、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等处理工艺及构筑物设计方法,并绘制构筑物设计图纸;了解国家相关的方针和政策,正确使用专业的有关技术规范和规定。培养设计计算、编写设计文件或设计论文、使用规范手册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学会广泛地搜集国内外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的水平和状况;培养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从经济、技术的观点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4)毕业论文(设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归纳、运用和提高的关键环节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工程专业通过过程档案对毕业论文(设计)实行全过程管理,主要环节包括动员与师生对接、选题与方案论证、实施、评审、答辩、成绩评定及归档总结等阶段。本专业对教师立题方面严格审查,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实行指导教师、论文评阅教师双重把关,确定答辩资格。成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集中开展评审、评优等工作,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答辩。
2.3课外实践环节
环境工程专业2013版的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修满教学计划要求的学分外,必须取得8学分课外实践学分。课外实践学分可通过专业调研报告、大学生开放性实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cs-td大赛及其他相关学科竞赛等获得。3.科研训练保障措施对于课外实践训练,主要质量保障措施包括:(1)科研素质训练项目学分计入培养计划课外科研素质训练项目经考核合格后,相应的学分列入培养计划,规定达到毕业基本要求学分,最低需要获得8学分,上不设限。(2)所有的教学、科研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在正常工作日,教学、科研实验室全天候向本科生开放,学生在实验员老师的指导下实验,或者与相关研究生组成课题组共同在进行科研项目训练,同时也锻炼他们自己管理实验室的能力。(3)发挥指导教师与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教师应全面掌握学生取得学分情况和成绩,协助学生小组项目选题,指导督促项目申报和结题等相关工作。通过学生社团组织相关学科竞赛、专业实验技能大赛、各类专业调研大赛。学生社团成员通过科技学术实践项目训练和自我管理,有利于他们成长。
参考文献:
[1]阳浙江.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初探.人才资源开发.2008.03.6-8.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六
因为生活条件以及学习环境的不同,价值取向也不相同,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之下,有着许多的因素,例如家庭、朋友、老师都会一定程度的影响着价值取向。而大媳妇儿生就业价值取向就是在就业过程中形成的,这也决定着大学生的择业方向及行为。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就业价值取向的不断变化是必然的。对此,采用行之有效的引导措施正确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去向,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大学生就业中,“双向选择”逐渐成为主流[1]。在以前,大学生就业是由国家直接干涉,进行安排。在现在,大学生主动投入到市场当中,国家不参与这一过程,由大学生与用人企业进行面对面交流,从而以双向选择的原则完成就业。伴随着大学生逐渐呈现“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大学生的认识也在不断增多,这导致市场的发展与扩张速度与大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不成正比,就业市场中呈现岗位的供大于求,导致竞争上岗的情况层出不穷,这也是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导致。与此同时,就业难也促使大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的专业能力,必须针对自身的喜好,根据市场的需求有计划性的培养自身的兴趣与能力,从而掌握正确的就业心态及能力,从而在就业市场当中获得更多的市场竞争力。在这一环境之下,大学生的自主责任与用人企业的双向选择就业状况便成为了大学生就业额定主要状况,大学生已经不再需要将就业方向放在传统的政府“铁饭碗”,可以迈向更多的市场和行业[2]。除此之外,针对竞争积累的`就业市场,迫于压力,许多学生就选择自主创业,并且一些创业者已经初见成效,逐渐被社会所接纳和认可。
(一)市场化特点
借助市场实现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毕业之后较为常见的一种主流现象[3]。在社会与学校的关注之下,大学生借助招聘会多途径与方式,主动进入到人才市场当中,最终就业,充分展现大学教育大众化环境之下的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市场化特征。
(二)竞争性特点
(三)能力性特点
当代大学生所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这一种能力相对而言非常广泛,其既包括大学所教学的基本能力,也包含自我认识以及思维能力、表现能力等。能力性的特点也非常符合当前市场的发展状况,大学生必须提升自我的多元化能力,才能够真正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成功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措施
(一)大学生自我主观特性引导
在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大量因素中,大学生的自我主观特征是最为突出的一项因素,正确调整心态,从新认识自我,调整就业的期望,并正确做到自我定位和自我在社会中的定位,积极正确的应届市场激烈的竞争,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竞争中所遭遇的失败与挫折。
(二)家庭对大学生的引导
家庭是大学生在社会化成长的过程中首先接触的社会环境,所有的家庭都是一个小型社会。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择业以及就业等多方面都或多或少的体现着家庭的影响,家庭必然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父母必然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功就业,父母的期望着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对此,就需要广大的父母正确的认识社会竞争以及自己的孩子,建立争取的就业价值取向,家庭成员应当做好表率,尤其是在享乐主义以及名誉利益方面,必须做好淡化表率,为女子做好榜样和引导,促使大学生在就业价值取向观念中获得正确的引导。
(三)高校对大学生的引导
高校是大学生的主要成长环境,国家的发展必然与高校教育有直接关系,必然来源于高校对人才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伴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地位和形式转变,大学生的招生规模以及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是精英化的教学理念却并没有有效的改变。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普遍会遭受理论知识充足但是实践能力较弱的尴尬情况。对此,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便是在教学过程中重新衡量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尤其是在一些实践操作较多的专业教育中,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当对大学生开展必要的就业指导,在四年的本科教学中,在最后一年应当开设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正确、准确的认识社会,并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专业特点,选择最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从而最大可能性的发挥自身的工作能力,实现在社会中的社会价值,进而使高校在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中体现良好的引导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信息量需求量较大的大学生而言,网络媒体的宣传力量对于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有着非常明显的引导作用。网络媒体的主要作用是在社会上将正确的信息进行传播,并实现宣传到基层的作用。对此,便可以借助网络媒体力量,将一些自主成功创业的大学生案例进行宣传,促使大学生正确建立积极向上、刻苦扎实的就业价值取向。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七
摘要:自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及冲击日益加强,致使我国众多优秀传统文化开始游离于我国主流文化之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养生学等文化内涵,然而近些年来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瓶颈日益凸显。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内涵,从立足现代,融汇中西、树立价值,明晰内涵、面向未来,走向世界三方面阐述了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所应该坚持的价值取向,以期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八
大凡现代国家,其经济财政大多已实现了“在数目字上管理”,只是在深度或者水平上有所差距而已。而所谓“在数目字上管理”,最直观和简便易行的,就是收入和支出均以纸币为衡量标准。例如我国国家收入,劳役和实物收入贯穿了中国古代历史。而收入的货币化,是在是现代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我国现在来说,无论是税、费、还是其它收入,也均已以货币为基本形态。
国家收入作为经济学和经济法学共同研究的一个课题,牵扯极多,以本文篇幅不易作出全面探讨,只能在国家收入的一个方面,即行政收费方面,以法学视角做一点法理上的初步探讨。
一.收费的基础知识:简单的归纳和提出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在我国现行法律中,行政收费是经济法部门下的财税法的研究对象。但是由于经济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属于政府规治经济的法,这决定了,行政收费在实践操作方面也必然的要受到行政法基本原则的规制。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行政收费在最基本的属性上应当的`属于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
由于行政收费本身既是行政行为,又是经济行为,人们往往站在不同角度上对行政收费的概念进行认识,因此形成的观点也有相当的差异。根据笔者手头的资料,对行政收费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
1.收费是指政府(或者行政主体)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凭借行政权力,通过向公共商品或者劳务的特定使用者或者享受者按照特定特定标准收取相应费用的行为,又称政府收费或者行政收费。
2.收费是国家或者政府规制的,存在市场因素的产业或者行业、公共部门(包括有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和私人企业所提供的有偿服务的价格。
3.收费是公共部门在提供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时,为了达到商品或者劳务的效率使用,有选择地向受益人收取的与成本相对应的费用。
以上观点在立论角度及收费的有偿性问题上都有所分歧。但是只有第一种观点相对比较符合法学视野内的行政收费的定义,但是又不够规范。总起来说,我们认为可以认为:行政收费,是国家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事业单位等组织,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收费的项目,按照价格主管部门批准并公布的收费标准,向负有缴纳义务的行政相对人收取一定数额的货币的具体行政行为。
这一定义包括以下的含义:
[1][2][3][4][5][6]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九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将能够“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作为“反思与发展”专业能力之重要标准。然而据调查,仅仅有11%的幼儿教师系统学习过教育科研方法方面的课程,22.7%的幼儿教师了解科研课题设计的常用方法,32.4%的了解论文撰写的一般规范。更令人忧虑的是,相对于城市幼儿园而言,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科研素养不容乐观。以四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省厅级课题申报情况为例,农村幼儿园近三年申报课题立项成功率仅为25%左右,这一指标远远落后于城市幼儿园,更落后于相关高校教师团队申报情况。
当然,在当前科研培训领域我们也曾作出某些改进:批判那些不顾幼儿教师的需求表达,填鸭式、霸王餐培训模式,把菜单式培养推崇备至的方式。但是农村幼师科研培训还是继续遭遇“三动”尴尬局面:之前“心动”,当时“激动”,事后“不动”。
此外,笔者曾在一次农村幼儿教师国家培训班做了前、后调查。其结果是:参训教师培训前与培训后表达出的“培训需求内容”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其中农村幼儿教师对“儿童教育哲学理念”“教育科研方法”等方面培训需求有明显的提高(在完成上述课程之后);“教育现代化技术”“幼儿教师艺术素养”有明显降低。这充分说明,单纯采用问卷的方式收集农村幼儿教师教育素养信息、评估农村幼儿教师培训需求(包括科研培训)的方式,值得反思。
所以,我们拟用“作品分析”的方法分析农村幼师的科研素质,并就相应的需求评估机制提出建议。
二、本研究设计
首先,笔者根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申报书》《四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文献,自主研发了《幼儿教师科研技能评价指标体系》(下称《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基础素质(含1~2二级指标)、科研素质(含3~6二级指标)、管理素质(含7~9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及其标准见表1。据测试,本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
其次,邀请“四川省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精品课程两位专家,分别就近三年由农村幼儿园提交于“四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农村幼师研究中心”的省厅级项目申请书37份予以评审,并与随机抽取的城市幼儿园申报书予以对比分析。
最后,以《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标准,挖掘37份农村园课题申报书中反映出的典型问题,并以此作为相关培训评估机制构建的信息基础。
三、研究信息与结果
(一)基本数据
从表2的数据可见,农村幼师的8项科研评价指标均落后于城市幼儿园,其中绝对水平最低的三项分别是成效管理、语言与写作、领导与管理;城乡差距最大的是文献综述、科研选题、语言与写作。
由此可见,农村幼师的科研素质处于全面不利地位,原本游离于我们视线之外的要素(比如写作、管理、规范、教育基本素质)却是导致农村幼师科研素质不高的核心要素。
备注:每个单项最高分(满分)为10分。
(二)典型问题
1.农村幼师(与科研密切相关的)“基础素质”的典型问题
在“语言与写作”范畴:农村幼师对专业性名次词义把握不准确;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语言较多;写作的谋篇布局、段落内部等科学逻輯性都不太强,出现不周严的`论证。在“教育理念”范畴,农村幼师不能很好地跟上最新学前教育理念;在对核心概念做“操作性定义”时缺陷更大。
2.农村幼师“科研素质”的典型问题
在“项目选题”范畴,科研题目过大且明显超出其团队能力、条件;所申报的项目题目表述不科学、标点符号滥用乱用,部分采用了口号式题目;在“研究方法”范畴,基础性科研方法执行设计缺位或者设计不科学,由此导致可执行度不高;对“行动研究”“质性研究”的理解不深、且常出现常识性的错误。
在“文献综述”范畴,农村幼师所运用的检索工具是非专业的;文献检索范围存在明显漏洞、不周全,从现有文献析出相关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文献综合评述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伦理与规范”范畴,部分农村幼师引用、注释不规范,甚至有从网络下载粘贴(抄袭)的情况;个别研究团队在科研设计中未能保护儿童的隐私权。
3.农村幼师(科研)管理素质的典型问题
在“领导与管理”范畴,农村幼师对具体主题的研究内容不能全面把握;不能很好地突出自身特色与亮点;大部分农村幼师团队对教育科研课题中的关键事件缺乏合理规划;部分预期研究成果明显超出其能力范围。
在“成效管理”范畴,农村幼师普遍对教育科研成效缺乏意识和设计;他们过分倚重个案作为科研成效展示的途径。
四、分析与建议
(一)关于农村幼师科研素质提升的建议
第一,我国农村幼师科研素质的缺陷是全方位的、基础性的。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我们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我应该积极学习美国等西方国家,用立法形式保障职后幼儿教师科研培训的时间、经费、质量。
第二,农村幼师科研培训的目标定位需要重构。当前农村幼师教育科研培训目标过于“高大上”,没有落实到农村幼师的“最近发展区”,造成培训资源很大程度的浪费。所以我们建议,农村幼师科研培训应该向“普适性、基础性、系统性”回归。
第三,造成农村幼师科研竞争力处于不利位置的因素不仅仅是科研素质本身;“管理素养”和“教育理念”亦应该是农村教师科研培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教育科研成效管理”更是需要从基础抓起。
(二)关于幼师科研培训需求评估的建议
目前,幼儿教师科研培训需求评估存在两方面冲突:一方面,我们确实需要尊重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幼儿教师科研培训评估中的“民粹主义”也值得警惕,即完全由农村幼师独立判断自己的科研培训需求。这是因为教育科研能力劣势的“马太效应”、把握信息的不充分,农村幼师自身还不能在科研培训需求领域做出科学的判断。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培训者与他们进行“训前对话、训中对话、游学对话和训后反思”等,提高农村幼师科研培训评估的精确度。另外,培训者应该加强农村幼师科研作品(科研论文、课题申报书等)的深入分析,以此夯实相应科研培训评估的信息基础。
参考文献:
[1]沙莉,庞丽娟.立法保障学前教育科研:美国学前教育法的重要内容[j].学前教育研究,(2).
[2]张志坚,蔡伟.以对话为核心的教师培训模式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3).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十
一、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分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感悟自然”模块的《赤壁赋》。学习这篇古文时,必须要了解基本的文体知识和作者背景。教师在导入时,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比如问学生有没有学过苏东坡的其他诗、词和文章,有没有人能够熟练地背诵出其中一篇。另外,还需从文章的情感脉络出发,整体感知通篇课文。《赤壁赋》中,第一段写所见,东坡夜游赤壁。第二段写所闻,东坡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箫声的悲凉。第三段写所叹,是客人对人生无常的感叹。第四段写所感,苏东坡用自己的见解宽解对方。主要是抒发忘怀得失、超然物外之情。如此讲授课文,学生必然很乐于学习,教学也易实现本课的知识与情感目标。
(一)问题探讨
这里笔者想谈谈“我要学”和“要我学”这两种学习方式,前者是学生自主学习,这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设问的习惯,使其思维严密性和批判性得到提高。后者则是被动学习,学生对学习感到无聊甚至反感,那教师只能将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学生根本无法消化吸收,意即填鸭式的教学。二者比较,自然是前者胜出,前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获得较好效果。因此,教师就必须运用与范文相关的问题诱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发散思维、拓展思维。如何运用“问题探讨”这种方式?笔者用必修一的第二个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求学之道”模块的《劝学》《师说》来说明。
教师:同学们,读经典可以获得教养,那还有什么途径可以获得呢?
学生1:自己自觉学习,自己提高啊。
学生2:向他人学习,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著名言论……
学生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的《劝学》。
学生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的《师说》……
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运用平时的积累去回答,当然学生的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但多少都与要学的文章相关。那么教师可以从此着手,让学生了解名句的作者,学生对此展开讨论,查看书本及相关资料。这引发学生对文章的思考,促进学生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做个小结,再具体分析课文,就能帮助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掌握课文。
(二)活动体验
活动体验的含义: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学习,结合语文教材,围绕主题开展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在实践中亲自体会,才能学习、巩固、充实、提高,培养语文素养。这个板块有着强调活动、注重体验、实践形势多样等特点。教师要基于实践,结合学生的特点,因人制宜,开展活动。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第四个专题———走进语言现场的“在演讲厅”为例,此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演讲这门语言表演艺术,它要求口语表达和态势语言并重。态势语言包括几个方面: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身姿、仪表,这五个方面是演讲者必须高度注意的几点。教师可以给一个特定的主题,比如“关于我最喜欢的诗人或者词人或者文学作品”,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举行一场小型班级演讲赛,通过学生写演讲稿、排练演讲再进行表演的这个实践过程,让学生自己了解演讲要领,充分掌握如何才能进行一次成功的演讲。这比教师在课堂上的平铺直叙效果要好得多。活动的开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其中,掌握知识,理解课文内容。
二、对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反思
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有赖于教师的指导、引导,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笔者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谈几条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建议。首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段落大意与情感脉络,培养阅读语感。要多朗读教材上的文学作品,教材上的文学作品是经过许多学者的反复讨论研究选择出来的,这些文章知识与情感的安排,有一定的科学性,朗读背诵也是增强语感的方式之一。其次多了解背景知识,增加积累。多看多听有关课外知识,读书看报,这是学生的业余功课,多看、多听,这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有效途径。本文所阐述的“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这三种阅读教学方式,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进行改革后探索出的较为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具有实用性与科学性,对苏教版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有促进作用。当然,阅读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是唯一的。教师发挥主动能动性,合理利用教材,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即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握语文阅读教学,保证教学活动的质量。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十一
综合研究2003~20的调查结果,发现我校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了新的特点,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具有以下特征:
毕业后的去向选择:考研与就业是两大主要选择,“考研热”愈演愈烈,创业意愿趋弱我校毕业生对毕业后去向的主要选择是继续攻读研究生与就业,各年毕业生选择这两项的人数之和均超过了84%。其中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呈下降趋势,选择考研的毕业生则呈逐年上升之势,选择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偏低,说明大学生的整体创业意识不强,创业意愿趋弱。近年来大学生“考研热”的主要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好的职业需要优秀人才与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导致大学生创业意愿淡化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总体缺乏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包括社会舆论、政策保障、社会支持条件等;二是高校的创业教育不足,力度不够,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不健全;三是大学生自身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能力欠缺,在校的创业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等。
选择职业的标准:以个人发展观为择业标准的占主流,以考虑国家和社会需要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呈上升趋势调查数据(如表3所示)表明,近三年来,我校有83%以上的毕业生把“兼顾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和“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以及“千方百计实现自我,自我选择”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反映了大学生在择业标准的评价上,仍然十分看重个人的发展,特别是“以自我中心”作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由的3.9%上升到年的7.6%。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即以“服从国家和社会需要”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人数呈上升趋势,2006年的`人数比例为13.6%,分别比和上升了4.8个百分点和4.6个百分点。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接受了收费教育和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观念,以“个人发展观”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这既反映了大学生在择业中的务实心态,也表明大学生择业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个人价值取向仍有回升的趋势,因而加强对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社会、高校和家庭面临的重要问题。
选择职业的地区意向:选择城市就业趋势明显,到基层就业仍需引导调查结果表明,2003~2006年我校毕业生择业的首选地区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各年均有50%以上的毕业生表达了这样的选择意向,选择去“内地省会城市或大城市”的毕业生各年均超过了24%,即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超过了75%,毕业生择业的地区意向具有明显的城市化趋势。选择去“西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比例各年都不足5%,可见引导毕业生去西部、基层就业的工作任务还很艰巨。绝大部分毕业生求职的地区目标都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内地省会城市或大城市,愿意到西部等边远省区工作的毕业生所占比例很低,在全国具有普遍性。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策上取消了边远省区生源必须回生源地工作的规定,另一方面是经济发达地区能够给毕业生提供较多的发展机会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以及便利的生活条件。然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毕竟有限,势必会造成“僧多粥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近几年,我校毕业生选择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的人数比例稳中有降,直接反映了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就业难等现实状况。尽管国家和学校积极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西部地区也出台了许多吸引人才的政策,但仍难以调动大多数毕业生的积极性,这也反映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和就业指导的长期性。
选择职业的单位性质意向:非国有企业的择业意向呈上升趋势,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传统优势职业的吸引力稳中有降我校毕业生择业的单位性质意向调查表明,近四年来,企业是我校毕业生择业的主渠道,特别是选择去非国有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各年均超过了40%,而选择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单位以及国有企业的毕业生人数呈稳中有降的趋势。大学生择业单位性质意向的变化趋势反映了大学生的求职心理随着高等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吸纳毕业生的能力趋于饱和,而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三资、民营和私企等非国有企业以其就业容量大、人才需求旺盛、待遇优厚等优势逐渐赢得了毕业生的青睐。二是大学生对国企、非国企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外企、私企机制灵活,发展环境较好,而国有企业机制相对滞后,观念相对陈旧。三是有关就业主管部门加强了就业指导的力度,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
对职业选择的薪酬期望:薪酬期望总体趋于合理,部分毕业生在待遇水平上的理想化趋向严重调查显示,2003~2006年我校50%以上的毕业生对薪酬的期望值在1000~元之间,而且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的51.54%上升到2006年的74.73%,表明大学生的薪酬期望总体上趋于合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表现出对现实工资水平的认同感。但同时,部分毕业生过分追求高薪的现象也不容忽视,2003年选择月薪在2000~3000元及以上的毕业生人数比达到了48.46%,尽管近两年该比例有所回落,但2006年仍有25.27%的毕业生表达了较高的薪酬期望,即有四分之一的毕业生在待遇水平上的理想化趋向严重,不能正确对待社会需求的现实,因而使得一些毕业生面临就业机会丧失与就业失败次数增加、“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对择业影响因素的评价:看重经济因素呈上升趋势,在注重个人发展的同时存在突出的功利主义倾向调查结果显示,我校毕业生在择业时看重“薪酬福利、经济效益以及城市因素和工作环境”等因素的人数各年均超过了57%,在总体平稳中略有回升之势,这与大学生追求1500~2000元的薪酬期望呈上升趋势相吻合。部分毕业生择业时看重经济和城市因素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反映了收费教育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行为更加实际,如何引导毕业生树立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正确择业观,是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与此相反,毕业生在追求职业经济效益因素的同时,却并不关心所选择单位的发展前景,2003年仅有17.63%的毕业生看重“单位知名度和发展前景”,而到2006年,选择这一项的人数下降到14.52%。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抱有实用主义的择业观念,片面追求单位现实的福利待遇而忽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割裂了理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存在着突出的功利主义择业价值取向。
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我校四届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呈显著的多元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既注重个人事业的发展,又兼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既能正视就业压力,又存在消极心态;既偏重个人兴趣,又追求理想化的薪酬待遇;既看重经济因素,又存在急功近利心态;就业意向城市化趋向加重,社会奉献意识淡化。注重个体价值,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看重物质利益,过于追求经济价值的实现;择业观念较为传统,缺乏艰苦奋斗的品质与创业精神、竞争意识。尽管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同时存在不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消极的就业意识以及盲目的择业行为,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国家、高校和家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当前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就业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国家、社会、高校等各个层面既要转变观念,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控,完善与优化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体系,特别是要制定出引导毕业生创业和面向基层就业的鼓励政策;要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加强毕业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奉献意识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与创业意识教育;要积极营造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舆论氛围,转变家庭的传统就业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与存在的问题,积极推动大学生的合理择业和顺利就业,从而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们的调查开始于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的第一个高峰年并保持了4年的连续性,但由于学校的地域、规模、专业设置、教育状况等因素,所取样本相对于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而言,代表性相对较弱。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和对问题的分析,为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类似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2]梁英.新形势下北京地区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j].大众科技,2006,(1):189.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十二
我国会计界接触规范的实证研究方法;始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时的一些学者尝试将实证会计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介绍到国内,包括翻译了瓦兹和齐杰瑞合著的《实证会计理论》一书。但是;直到90年代中期,仍然以介绍为主。最早出现的,可称之为实证研究的论文,应当是赵宇龙发表在《经济研究》第7期上‘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一文。该文的发表,标志我国会计界对实证会计研究从方法介绍进入到实际应用。
197月到现在,也只有3年多的时间。从时间维度来看,回顾似乎跨度太短;难以形成有意义的结论;但如果从实证研究论文发表的数量、涉及的研究问题、递增的速度来看,总结并评价过去,不仅有充足的论文为依据,对未来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走向,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鉴于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已经对实证会计研究的成果作了归纳与总结,本文不再重复这一工作。我希望在这篇短文中;就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已有的成果和现象,作一些评论与讨论。
如果对我国过去三年实证会计研究作一个总结评价的话,我个人认为,截止到目前的所有卖证会计研究,主要仍停留在模仿阶段,即运用西方成熟的实证会计研究的方法,以我国资本市场的数据来验证西方已有的实证会计研究的假设,甚至,一些研究问题也是模仿性的。比如,赵宇龙的论文模仿ballandbrown(1968),开我国实证会计研究之先河,但后续的很多研究也是如此。
理论是继承性的实证研究的核心就是通过大量的经验证据验证或修正前人的理论与假设。以我国资本市场数据来验证西方已有的成果,有些适合,有些不适合。但是;理论的重要作用就是对现象提供有依据的解释,从而能为现象的未来发展提供有依据的预测。这样,仅仅是验证西方现有的理论,何者在我国的资本市场环境下具有解释能力,何者不具备解释力,显然不能形成真正基于我国市场环境的理论与假设,从而也就无法形成对我国经济现象具有解释、预测能力的理论。遗憾的是,由于我国过去三年的实证会计研究,主要是模仿因而,绝大部分研究问题都是‘引进的”,真正基于我国市场环境的理论与假设,为数极少,其中;10%现象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假设。
10%现象是指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使其净资产收益率达到配股及格线要求的10%。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我国资本市场特有的制度环境有关,即;中国证监会起要求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10%方可申请配股。有学者发现,这一制度出台后,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布朝10%的区间集中,且略大于10%的比率显著高于往年。10%现象的提出,不仅对实践具有较好解释力,也可用以预测上市公司的未来行为:那些距离配股及格线不远的上市公司;总是力图通过各种方式;将净资产收益率提高到10%;以达到配股的目的`。该研究的政策性意义也很明显中国证监会接受了学者有关10%的研究成果,逐步降低配股的门槛要求(如最低6%);甚至基本取消这一要求(增发新股)。
10%现象的研究成果对我们的启示是进行实证会计研究,不仅需要有规范的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关注理论与方法背后的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目标就是对现象提出合理、有效的解释,而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又与相应的制度环境密不可分,如果不关注现象背后的制度与制度环境,解释就难以做到充分、有效。就笔者对已有实证会计研究文献的观察,目前一些实证会计研究中应当特别关注的制度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市场有效性的验证有效市场假设是实证会计研究的前提,因为,有关会计盈余有用性的研究必须以相对有效的资本市场为理论前提。否则,一个无效的资本市场上,即使发现会计盈余与股价报酬之间存在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也不能就据此认为会计盈余数据被市场有效利用了。但是,我国资本市场上很多现象表明,单纯从方法上检验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问题;而忽视相应的制度环境,其结论将是令人怀疑、甚至是误导的。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的制度环境包括上市公司的主体是国有企业,资本市场上大量的资金来自国有资本;资本市场规模与容量有限,交易方式单一;资本没有其他盈利渠道,无路可退;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机构投资者;它们在资本市场上都不承担法律责任,或承担极小的法律责任;这更助长其非理性行为或操纵市场的行为。基于这样的制度环境,或者,不讨论上述特殊的制度环境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可能影响;而直接采用诸如事项法、随机游走、公开信息等公式来检验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其结论的有效性是令人怀疑的。
我国资本市场所发生的一些案例可为上述猜测提供部分支持,比如,5月19日所出现的‘5.19”行情;记安科技初的股价过百元游戏;初中科创业事件;红光实业、郑州百文等虚假上市事件,等等。这些事件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有多大,是否足以损害到资本市场的效率;尚缺乏有效的研究。另外,在近乎于零的法律责任下;一些上市公司配合机构投资者操纵股价,包括不乏利用虚假的会计盈利消息。这种会计盈利信息与超额市场回报之间的关联性,究竟是“功能锁定”,还是‘沛场有效”,仍需要严谨、科学的研究。
关于资本结构问题从mm定理产生之日起,资本结构的研究就一直是热点话题之一;并形成了多个理论假说;如信号传递、融资优序等等。但是,这一理论的前提是:成熟的资本市场;使得企业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融资方式;有效的市场监督与治理机制,使得企业必须谨慎地选择融资方式。但是我国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几乎所有企业,都不能自由选择融资方式;且融资制度的成本与不确定性都很高。这样,资本结构的选择本身失去其信号传递的功能,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各金融机构,尚未很好地解决自身的代理问题,因而,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监督能力不强;除少数上市公司效益好、内源融资能力强外,绝大部分上市公司效益相对较差;缺乏内源融资的能力。未来关于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应当充分关注这种制度背景的差异,提出真正属于我国制度环境的资本结构理论。
关于代理成本理论代理成本理论和作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契约成本”理论,激发了丰富的实证研究成果,其中,专门讨论会计政策选择的实证研究就是在代理成本理论之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很多实证会计研究的成果中,都能发现代理理论的痕迹。在我国,代理成本显然也是适用的,但是,其表现形式将显著是不同于美国。比如,基于契约成本理论所形成的实证会计三大假设之一的“政治成本”假设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动机降低利润。在我国;企业只有做大,才能引起政府重视,才能得到各种政策扶持,前一段政府主导性的企业合并和”500强”情结,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此时,简单地套用西方的假设,将是不确当的。又如,西方的代理理论主要关注经理人员与股东之间的利益不一致,在我国,绝大部分国有上市公司改组上市时;都有一个同名的、国有控股母公司,这样,在大、小股东之间也存在利益不一致的现象,讨论诸如股利政策、公司治理等问题时,就必需要关注我国这种特殊的制度安排。
对制度与制度环境的关注,将会引导我们去研究那些真正属于我国经济环境下的问题,并因此而采用一些确当的研究方法。比如;我国资本市场历史较短,公开信息披露不足;因此;对一些特定的问题;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追踪个案,将比试图采用大数据量的经验分析更为有效。又如,针对我国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各种现象,通过构建确当的理论,对现实世界所发生的现象提供个案似的解释、说明,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只有真正从我国的制度环境入手分析、讨论我国的经济现象,才能形成基于我国经济环境的实证理论与假设,这应当是实证研究的根本涵义之所在。
作者简介:刘峰,男,1966年2月生于安徽省无为县,199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系,获经济学(会计学)博士学位,晋升为教授。现为中山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现代会计与财务研究中心主任。
自1986年起,先后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刊余篇,出版《会计准则研究》、《会计准则变迁》等著作、教材近20部;主持过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研课题及其他层次课题;关于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准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目前的研究兴趣为:我国会计准则制订与实施效果的验证等问题、银行监管政策变化的市场检验及相应的债务结构问题研究、珠江三角洲区域专业化下中小企业的生存模式与成本战略。
先后荣获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福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奖”(19)、教育部首届高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奖(19)、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全国性奖励与荣誉。论文获中国会计学会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奖励,专著或合著先后获教育部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福建省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等奖励。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十三
论文题目《政府大数据质量评价机制建设探析》
摘要
大数据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集中掌握着资金、人力、政策等资源优势的政府部门当仁不让的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既是推进政府大数据发展的主体,也是自身需要经现代化信息技术关联分析后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的研究客体,其数据质量更是重中之重,关系到大数据最终的运算结果。而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确定数据质量标准化,规范的政府大数据的科学性管理,引导新的契合大数据技术手段的信息基础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依据已有的数据质量评价维度,结合大数据数据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处理速度快、价值密度低的四大特性,确定了 5 个维度,并将 17 个与政府大数据质量相关的二级指标按照数据源质量、数据规模质量、数据结构质量、数据时效质量、数据价值密度质量这些维度进行划分。而每个二级指标经过系统的梳理,确立了从政府部门、被调查者、制度性因素三个方面建立的具体指标,共计有 51 个指标。初步建立体系之后,针对政府大数据用户使用该评价体系进行实践应用研究。对给出的各数据质量评价指标的满意度打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剔除了 13 个指标,完成对该质量评价体系的修正和完善。再通过计算出该体系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得出问卷用户对政府大数据质量的整体满意度得分。
通过上述研究,本论文得出了在政府大数据质量评价中,政府数据的数据源质量依旧十分关键,是政府大数据质量的重中之重;数据的时效性质量在政府大数据特征质量中最为重要,体现了政府大数据对运算高速性的特点和要求。
根据各指标的用户质量评价满意度得分可知,提高政府大数据质量的途径和方法是政府需要建立政府数据增值性管理机制;加强数据融合的指导要求建设;明确处理多种结构数据能力的指导要求。有针对性的提升大数据质量方面的管理。
关键字:大数据,政府数据,质量评价体系,用户满意度
目录
摘要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 2 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大数据
2.1.1 大数据内涵
2.1.2 大数据特征
2.2 政府大数据
2.2.1 政府大数据的构成和界定
2.2.2 政府大数据内涵及特征
2.2.3 政府大数据的分类方法
2.2.4 政府大数据的应用
2.3 政府大数据质量
2.3.1 政府大数据质量概念
2.3.2 政府大数据质量内涵
2.4 数据质量评价方法概述
2.4.1 因子分析方法
2.4.2 模糊综合评价法
2.4.3 层次分析法
2.4.4 主成分分析法
第 3 章 政府大数据质量评价框架分析
3.1 大数据质量评价维度
3.1.1 大数据质量评价一般维度
3.1.2 大数据特征质量评价维度
3.2 政府大数据质量评价指标影响因素分析
3.2.1 政府部门的角度分析
3.2.2 被调查者的角度分析
3.2.3 制度性因素角度的分析
第 4 章 政府大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政府大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
4.1.1 政府大数据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4.1.2 政府大数据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和指标体系的构成
4.2 政府大数据评价方法
4.2.1 政府大数据评价方法选择
4.2.2 政府大数据质量评价指标的量化
4.2.3 质量评价体系各级权重的确定
第 5 章 实证研究
5.1 问卷的设计
5.1.1 问卷设计原则
5.1.2 问卷设计
5.1.3 调查对象选取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信度分析与合理性检验
5.3.1 信度分析
5.3.2 合理性检验
5.4 主成分分析和评价
5.4.1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5.4.2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和累积贡献率
5.4.3 确定主成分
5.5 政府大数据质量评价
5.5.1 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5.5.2 政府大数据质量评价结果
5.5.3 政府大数据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第 6 章 加强和改善政府大数据质量的措施
6.1 严格管控政府大数据的数据源质量
6.2 加强数据时效性管理措施
6.3 建立政府数据增值性管理机制
6.4 加强数据融合建设
6.5 提高多种结构数据处理技术能力
第 7 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十四
实证研究是一种以数据驱动和科学方法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旨在通过收集和分析观察到的事实和数据来验证理论和假设。在进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重要性和挑战性。以下是我在实证研究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实证研究的重要性
实证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客观和可靠的证据,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现象和解决问题。在我的研究中,我选择了一个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来验证我的假设。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实证研究能够为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政策和实践。实证研究的结果往往可以被广泛应用,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段:实证研究的挑战性
然而,实证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在我的研究中,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收集各种数据,比如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文献研究。其次,数据的分析是复杂而困难的,需要具备一定的统计和分析技能。在我的研究过程中,我学习了一些统计工具和方法,并利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然而,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运用也需要时间和经验。
第三段:实证研究的步骤
实证研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建立、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分析和结论的得出。在我的研究中,我首先明确了要研究的问题和目的,并提出了相应的假设。然后,我设计了合适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收集了相关数据。接着,我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并得出了结论。最后,我将我的研究结果呈现给他人,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第四段:实证研究的价值和局限
实证研究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客观和可靠的证据,可以帮助我们做出科学的决策和推动社会进步。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实证研究的结果对于解决我所研究的问题非常有帮助。然而,实证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实证研究仅仅关注于观察到的事实和数据,而忽视了某些主观和感知的因素。其次,实证研究也受到样本和方法的限制,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和偏差。
第五段:实证研究的未来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实证研究在未来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更加便捷和准确。同时,跨学科研究和合作也将推动实证研究的发展,促进不同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未来的实证研究将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和健康等重要议题,为构建一个更好的世界贡献力量。
在实证研究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重要性和挑战性。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可以获得客观和可靠的证据,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现象和解决问题。然而,实证研究也面临着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困难、数据分析的复杂性等挑战。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技能,以更好地应对实证研究的挑战,并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十五
实证研究是一种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来验证和支持理论假设的科学方法。近年来,实证研究在学术界和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参与一项实证研究项目后,我对该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体会和收获。下面,我将通过五段式的文章,分享我在实证研究中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介绍实证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
实证研究是一种基于事实和证据的研究方法,它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深入理解问题或现象,并得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实证研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证研究可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帮助决策者做出明智的决策。其次,实证研究可以验证和支持已有的理论假设,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最后,实证研究可以为实践工作者提供经验和借鉴,帮助他们优化工作流程和提升工作效果。
第二段:探讨实证研究的研究过程和方法
实证研究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问题定义、理论构建、假设提出、数据收集和分析、结论推断等步骤。在问题定义阶段,研究人员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对象,以确定需要回答的问题。在理论构建和假设提出阶段,研究人员需要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已有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并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设。在数据收集和分析阶段,研究人员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和工具来收集和分析数据,如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统计分析等。最后,在结论推断阶段,研究人员需要将分析结果与研究问题和理论假设相结合,得出最终的结论。
第三段:分享在实证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实证研究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首先,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一项复杂且耗时的工作。特别是对于量化研究而言,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并运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其次,实证研究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统计学、研究设计等。这对研究人员的背景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实证研究往往需要大样本的数据和重复的实证验证,这对研究人员的时间和资源都是一种挑战。
第四段:总结实证研究带来的收获和启示
尽管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它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和启示。首先,实证研究锻炼了我的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通过参与实证研究,我学会了如何提出科学的研究问题,如何使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进行研究,以及如何得出科学的结论。其次,实证研究培养了我的分析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实证研究中,我需要运用统计方法和逻辑推理来分析和解读数据,从而得出合理和准确的结论。最后,实证研究加深了我对科学精神和学术伦理的理解。实证研究要求研究人员严格遵守研究原则和规范,尊重科学事实和证据,追求真理和客观性。
第五段:展望实证研究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
实证研究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随着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实证研究将能够处理更大规模的数据并提供更准确的分析结果。实证研究还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经济学、社会学、医学、教育等,为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撑。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实证研究方法,为推动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这篇文章,我分享了在实证研究中的心得体会。实证研究是一种基于科学和证据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深入理解问题和现象,并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在参与实证研究后,我学会了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锻炼了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并获得了对科学精神和学术伦理的更深入理解。实证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将在各个领域为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十六
一、价值观
(一)什么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以某种思维感官基础上而给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决定,换而言之,是人认识物体、辨别对错的一种思想或价值取向,进而表达出【人、事、物】之间某种的价值或影响;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伍国栋出版的《民族音乐学概论》中,价值观的定义为:“从能否符合及怎样符合主题的需要方面,来考查及评判不同民族音乐事象的一种概念。”从上述描述中可知,价值观的形成体现是主体所需;因民族不同意味着文化、传统也不同,从而使得不同民族的传统音乐,价值取向及评判准则也是不同的,不一样历史发展阶段的民族、和不一样的社会经历的个体,均会根据自身所需、爱好来估算某一事物的影响或价值。
(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在探究不同民族音乐过程中,难免会因文化的差异产生一定的冲突,主要还是由于研究对象同被研究对象的价值取向有差异,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产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很必要。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应该把自己的需求和主观想法抛在一边,客观地去面对研究对象。每一种文化现象能够传承到现在,就证明它有着超乎一般的生命力。所以,在评判和研究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时,不可让自身主观因素来影响评判结果,需按照客观实际且不同角度来考察音乐文化,这样才会提高我们研究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阻碍民族音乐学发展的价值观
(一)民族主义音乐价值观
民族主义音乐价值观,就是具备某种民族主义思想特征及受其思想影响的价值观念;其主要体现于以下两点:第一点是在全球不同民族之间,人为地把各个民族的传统音乐划分为两个等级,一个是“优秀”,另外一个是“低劣”,并认为世界上只其它音乐或其他有某些民族的某些音乐才是“优秀”的音乐,而其它音乐或其他民族的音乐都是“低劣”的音乐。二是在全球不同民族中人为地赞扬部分民族的部分音乐,鄙视其他民族的音乐,还强调使用用部分民族的所谓部分“优秀”音乐来代替其余民族的所谓“低劣”音乐。照西方某些头脑清醒的文化人类学家的话说:“这实际上是一种狂妄的人们要用自己熟悉的文化代替不熟悉的文化的企图。”民族音乐学发展史其实并不长,在其发展过程中,一度被一些西方音乐学家不认可的“欧洲音乐中心论”和被我国音乐学家批判的用部分民族的音乐方式去评判其余民族传统音乐的作法,可以说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民族主义音乐价值观念色彩,无论他是自觉地流露还是不自觉地流露。多元文化发展的需求,使得音乐教育加大批判“欧洲音乐中心论”和去除其不良影响的力度,进而为现代音乐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我们需从客观的角度识别欧洲音乐文化,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丰富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文化中心和全部;同时建立多元音乐文化价值观,用文化相对论的观点去看待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二)狭隘主义音乐价值观
狭隘民族主义音乐价值观,就是具备部分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特征或受其思想影响的音乐价值理念;其具体表现主要反映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是在世界各民族中,忽略或不重视各个民族间音乐文化是互相交流和融合的事实,进而将部分民族的传统音乐看成是没有变化的、是没有和其他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交流的,二是不合理地突出部分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和作用,突出其民族特色及特殊性,忽略其音乐的共同特性和不认可“文化趋同”现象的存在、这种想法同音乐价值观是对立的,是极端的,事实上这种想法是一种落后的、排外的、不变的和具备封闭式特征的文化理念,它通常是采用幼稚的方法和思想去批评民族主义音乐价值观的一种伴生物。要求我们要客观地采集、调查、认识和理解本民族的传统音乐和其他民族的传统音乐。
三、文化相对主义价值观
又叫“文化相对论”,这种名词的提出主要还是受到了物种进化思想的影响,他们强调了文化不断进化的观念,指出人类的音乐文化同动物进化应该是有相似之处;音乐文化的发展是先是简单的,然后再是复杂的,先是低级的,然后再是高级的,是不断进化的;但是,比较东方色彩的五声音阶与西方大小调音阶后,我们也不能够下定出两者谁先谁后的结论?但是我们能够使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公平实际地来判断哪一个音阶更加受某些民族的青睐,简单认为五声音阶比西洋音阶更简单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一)意识的表现
意识的表现即一位民族音乐学工作者在考察某一民族的某种音乐事象时,是否努力做到抛弃本位的美丑概念、本位的艺术水准高低模式、本位的情感体会和本位的功利目的,尽可能地树立客位的美丑概念、客位的艺术水准高低模式、客位的情感体会和客位的功利目的。由于人类社会共同体所含习惯势力的顽固性,使得民族音乐学考察者和研究者常常需要完全自觉和通过极大的努力才可能在音乐意识上进入对象客位的“角色”。主位音乐意识的根本改变,对于民族音乐学研究者而言是很难的`事情,只有通过自觉的、有意识的努力和科学的音乐实践,才可能客观地逐步转换到恰当的客位位置上。
(二)行动的表现
行动的表现即在实地考察的具体行为和操作上首先体现为对被考察对象主体及其所属音乐文化的尊重以及与被考察对象主体构成平等交流和相交的关系。其次,是体现为对音乐事象进行全面细致地采集和忠实可靠的客观描述再次是体现在研究音乐事实过程中,并为本位文化理论及方法与客位文化理论及方法的双重运用,以及先进仪器的科学测试。民族音乐学提倡相对主义价值观,主张抛弃本位文化中心主义的音乐价值观,重视世界上各个民族文化的传统音乐,不提倡狭隘民族主义的价值观念,无疑会在本学科的理论建设和研究实践中发挥出它应有的积极作用,可以说,唯有这种努力才可能达到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民族音乐研究者在研究我国不同民族音乐文化时,需提倡正确的审美思想,这样作出的研究成果,方能促进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此外,还能为该学科创建和发展给予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赵书峰.小议民族音乐学者的审美价值观[期刊论文.音乐天地,2004,(10).
[4]王武.音乐人类学在中国音乐研究中的价值取向[j].音乐时空,,(12).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十七
论文摘要:
从职业价值观的定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结构维度的构建和不同类型、不同年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比较分析三个方面介绍了90年代初以来国内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并据此提出了评价和建议。
职业价值观又名工作价值观。国外一般称为workvalues或occupationalvalues.是当今心理学与职业技术教育交叉领域中最有研究价值的论题。西方国家开始有关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已经有70多年,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才陆续有学者对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从90年代开始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日益成为热门,研究者们用问卷法,一般常采用修订了的holland的职业兴趣量表、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和自编职业价值观量表进行研究,研究对象也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上。根据cnki收录的中文期刊.从i995—以职业价值观为题目的论文有85篇。其中有63篇是以各种类型的大学生(高师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军校生、研究生、医学院学生等)为研究对象。另外,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为题目的有28篇。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关于职业价值观的定义;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结构维度的构建;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大学生、不同年代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区别。
1关于职业价值观的定义
研究者们对职业价值观作了不同的界定。楼静波认为,职业价值观是关于职业选择、职业生活的意义、职业等级等问题的价值的'评判,主要表现为: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选择原则、职业活动报酬的期望等问题上.其定义强调了职业价值观对职业选择的倾向性和指导性。
宁维卫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衡量社会上的各种职业优点、意义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他强调了职业价值观的社会性。
黄希庭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了人的内部需要以及职业价值观来源.属于一般价值观。
凌文辁、方俐洛等认为,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价值观”.也可称之为择业观。它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
余华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标提供充分的理由。余华看到了职业价值的社会性和职业要素的理想化目标状态。
于海波、张进辅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是个体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职业经验和职业感受的结晶.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概念。
金盛华、李雪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其定义简单明了。
2职业价值观结构
国内研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时普遍运用的是修订的holland的职业兴趣量表和super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研究者们使用自编的量表来进行研究。国外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因而使用广泛;国内自编的量表成熟度不够.使用范围也受到了限制。
方俐洛、白利刚等在90年代中期对holland职业兴趣量表根据国情进行了修订。holland认为大多数人的职业兴趣可以划分为六种。分别是:现实型(realistic)、研究型(investigative)、艺术型(artistic)、社会型(socia1)、企业型(enterprising)和常规型(conventiona1)。方俐洛、白利刚等在测试项目上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了增删。
super将工作价值观的内容分为15个维度:利他主义、美的追求、创造力、智性的刺激、成就感、独立性、威望、管理权力、经济报酬、安全感、工作环境、与上司关系、与同事关系、生活方式、变异性。super的量表在国内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和测试中也应用得较为普遍。
凌文辁、方俐洛等人将职业价值观结构分为声望地位因素、保健因素和发展因素。其中声望地位因素有易成名成家、单位知名度高、较高社会地位、单位级别高、较高经济地位、晋升机会多、有出国机会、单位规模大、单位在大城市九个题项;保健因素有劳保医疗退休金、职业稳定、福利好、有住房能解决两地分居、职业环境优雅和收人高六个项目:发展因素符合兴趣爱好、学以致用、能发挥自己才能、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交通便利快捷、自主性大不受约束和能提供受教育机会。"
于海波、张进辅编制了高师生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其维度结构为自我发展、人际关系、贡献、物质生活、威望和家族,较为适合中国高师生,并且在实际中得到了运用。
王垒、马洪波研究了北京大学生的工作价值观结构,将其分为工作报酬与环境、个人成长与发展、组织文化与管理方式、社会地位与企业发展四个维度。
金盛华、李雪借鉴台湾的吴铁雄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维度分成目的性和工具性职业价值观。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内隐的动机性标准:手段性职业价值观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外显的条件性标准。前者包括家庭维护、追求地位、成就实现和社会促进。后者分为轻松稳定、兴趣性格、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前景和福利待遇六个方面。由于其使用的数据较新,比较适合中国当代大学生。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十八
一、引言(200字)
实证研究是一种基于真实数据和事实,通过统计分析和实证验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我深入学习实证研究这门课程和参与实证研究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其重要性和实用性。本文将分享我在实证研究论文写作中的体会和心得。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选择(200字)
在进行实证研究论文写作时,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目的。研究目的要具体明确,明确需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的范围。在选择研究方法时,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来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我在写作过程中遇到过选择回归分析方法的困扰,最终通过仔细分析数据特征和研究问题,选择了合适的方法,使得研究的结果更加准确和有说服力。
三、数据收集和处理(300字)
实证研究的核心是数据收集和处理。在数据收集阶段,需要严谨地选择样本和收集数据。样本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整体情况。数据收集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流程,在确认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后,进行初步的数据处理。在处理数据时,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清洗、筛选和转换,以确保数据的可靠和可用性。我在实证研究论文写作中遇到过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困难,但通过充分的调研和借鉴他人的经验,最终成功地获得了高质量的数据和处理结果。
四、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300字)
数据分析是实证研究论文的核心环节,是为了验证假设和得出结论而进行的统计分析。在进行数据分析时,需要根据研究问题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如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等。同时,在进行结果解读时,要注重结果的可靠性和实际意义。结果的可靠性可以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和置信区间来评估,实际意义要从实际背景和研究问题出发进行解读。我在论文写作中通过对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的深入思考和探讨,使得论文的结果更加有说服力和有实际应用意义。
五、实证研究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200字)
实证研究虽然有很多优势,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证研究论文写作时,要充分认识到这些局限性并提出改进方向。例如,在数据收集和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数据缺失或者偏差,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此外,选择的样本可能不够全面和代表性,限制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可以增加数据收集的样本量和范围,进行多方法的综合分析等。我在实证研究论文写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局限性,希望通过进一步优化研究设计和方法选择,提高实证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
六、结论(200字)
实证研究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能够通过真实数据和统计分析得出客观的结论。在实证研究论文写作中,明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严谨收集和处理数据,进行准确的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同时也需充分认识实证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改进方向。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在实证研究论文写作中得到了很多经验和启示,并深切体会到实证研究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希望今后能够进一步提高实证研究的能力,进行更加有深度和广度的实证研究,为社会和实践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十九
高晶等在90年代中期调查发现,当时选择职业时注重经济收入、工作条件以及是否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党政干部和律师是大学生择业时的首选,而不愿意选择教师为职业,这和当时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有关。
郑伦仁用宁维卫修订的super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最重要的因素是进取心、自主性、经济价值、声望和工作安全性,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评价观由强至弱的次序是:成就、生活方式、独立性、同事关系、创造性、利他主义、美感、声望、智力激发、经济报酬、管理、监督关系、工作环境、变动性和安:垒性。
80年代。选择职业的标准是满足自我实现的发展需要。凌文铨、方俐洛等用自编的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90年代的大学生更注重实利,在看重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将“保健”因素列为择业的最重要的因素。另一突出变化,就是80年代人们对工作单位的选择往往看重:作单位级别、地位、知名度、规模大小以及是否容易成名成家等,而到90年代末期这些都被列人“晟不重要”的位置。
余华用修订的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对国内大学生和企业员:[职业价值观进行了比较,发现:大学生与企业员工在各价值程度上的重要程度相同.他们在管理、变动性和声誉的重视程度上无显著差异。大学生比中学文化的员工更重视智力激发、独立性、成就、创造性、利他主义、美感等6个内在价值尺度.中学文化的员工比大学生更重视监督关系、工作环境、经济报酬和安全性等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尺度,而大学生比大学文化的员工更重视利他主义、美感、同事关系和生活方式.而在智力激发和监督关系上大学文化的员工比大学生更重视。
张库存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总结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四个特点:职业价值观念自我化,趋向现实和具体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复杂化和矛盾性;职业目标的短期化和功利化以及实现价值的途径、手段的多样化。张库存的分析较客观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变革年代中的职业价值观特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适用。
4评价与建议
通过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统计,发现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关于职业价值观的概念和结构争论比较多,而统一的理论建构较少。大学生有许多相似之处。相对说来统一难度不大。但是国内的研究者大都是根据自己的操作性定义来进行自己领域中的研究,以至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比较混杂,研究者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因此建议对职业价值观在概念和结构维度上进行统一.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来修订。
(2)以大学生作为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对象数量庞大。高师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军校生、研究生、医学院学生等大学生都是研究对象,但占全国一半以上的高职高专生却未被专门研究,建议增加高职高专生为研究对象,便于构建统一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定义与结构。
(3)将大学生其他心理特点与职业价值观进行相关研究已有了尝试。比如择业满意度与职业价值观等,可以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来丰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