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刘伯温的论文(汇总18篇)
在团队合作中,每个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总结要有重点,突出关键信息,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提炼出来。总结范文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和概括,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考。
刘伯温的论文篇一
郁离子曰:人,天地之盗也。天地善生,盗之者无禁。惟圣人为能知盗,执其权,用其力,攘其功,而归诸己,非徒发其藏,取其物而已也。
庶人不知焉,不能执其权,用其力,而遏其机逆其气,暴夭其生息,使天地无所施其功,则其出也匮,而盗斯穷矣。
故上古之善盗者,莫伏羲、神农氏若也。惇其典,庸其礼,操天地之心以作之君,则既夺其权而执之矣,于是教民以盗其力,以为吾用。春而种,秋而收,逐其时而利其生,高而宫,卑而池,水而舟,风而帆,曲取之无遗焉。而天地之愈滋,庶民之用愈足。
故曰:惟圣人为能知盗,执其权,用其力,非徒取其物,发其藏而已也。惟天地之善生而后能容焉,非圣人之善盗而各以其所欲取之,则物尽而藏竭,天地亦无如之何矣。是故天地之盗息而人之盗起,不极不止也。
然则何以制之?曰:遏其人盗,而通其为天地之盗,斯可矣。
【译文】
郁离子说:人是大自然中的财富获取者。大自然擅长造就财富,不禁止人们获取,只有德才兼备的'人能知道如何从中获取,把握它的利弊,利用它的力量,夺取它的功劳,而归之于自己。不是仅仅打开宝藏,搜取物品而已,而是加以合理的利用。
普通人不了解这些,不能权衡利弊,合理地利用各种条件;而是阻碍它的生机、违背它的规律,摧残它的生长繁衍,让天地无法发挥它的能量。这样的话获取的财富很少,而且将来获取的机会也穷尽了。
因此上古的善于获取的人,没有能与伏羲、神农氏相提并论的了,笃守典章制度,推行礼教,掌握自然界的规律,并利用其来实现自己的意图,于是教导民众来利用大自然的力量,来为自己服务。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按照气候变化发展农业生产;高的地方建宫殿,低的地方修池塘,有时的地方造船,有风的地方使用船帆,巧妙地利用各种条件获取利益。而自然界更能产生财富,平民的需要更加得到满足。
因此说: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懂得合理地获取财富,权衡利弊,合理地利用各种条件,不是只会一味地索取而已。虽然自然界善于造就财富而又能够加以容纳,无德无才的人不合理地加以利用,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去索取大自然,那么财富耗尽而储存枯竭,大自然也没有办法呀。因为这个缘故向大自然索取财富停止了向他人身上获取财富开始了,掠夺、屠杀、战争等手段开始无所不用其极了。
这么说的话如何去制止呢?回答说:遏制向他人的掠夺,而一起致力于向大自然获取财富,这样就可以了。
刘伯温的论文篇二
刘伯温是明初大臣、军事家、谋略家、文学家。他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刘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其文与宋滚齐名,诗与高启并称。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扦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下面就整理了其作品的部分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学习。
1.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旅之者知。
2.制万变者在乎专,察万微者在乎定。
3.能闲世人之所忙,方能忙世人之所闲。
4.值太平世,生湖山群,官长廉静,家道优裕,娶妻贤淑,生子聪慧,人生如此,可谓全福。
5.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
6.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
7.身无恒守,势穷则屈;心无定主,情急则亲。
是以失时之言,每多谦己;坠井之呼,不暇择人。
8.空谷来风,谷不与风约而风自致;深山榆木,山不与木约而木自生。
9.急雨之涨,可以决山;及其息也,得坻则止。
10.鉴能照物,翳之以尘则不可照;
水能瀚物,淆之以泥则不能瀚。
11.千斤之象,不惴虎而惴鼠;三寸之蝎,不蠹棘而蠹松。是以制(制服别人)必取其所畏,防必究其所容,故能不震而威于斧钺,不劳而固于垣墉。
12.食人之虎,不能容一猬;牵牛之绠,可以御九犍。
13.善扑火者不迎其烟,善防水者不当其急。
14.志大业者,必择所任;抱大器者,必择所投。是以梁江湖不取螬残之木,钓鲸鲵不适雨盈之沟。
15.势有所梏,则小柔可以服大力;形有所格,则大猛不能破小坚。
16.海纳污然后成其大,君纳众然后保其荣。
17. 虎之跃也,必伏乃厉;鹄之举也,必拊乃高。
18.春原之草,拔尽复生;夏厨之蝇,驱去还集。
19.时未至而不可强争,势方来不可以力战。
20.拂云之松,生于一豆之实;纵壑之鱼,穿于一丝之溜。
21.尧舜至仁而三苗不服,桀纣极恶而多罪皆归。
1欲人之不见,莫若昒其明;欲人之不知,莫若瘖其声。
【出处】《郁离子·玄豹》
【译文】要使人看不见它,不如使其昏暗起来。想要使人不知道它,不如默不作声。
2舟必漏也,而后水入焉;土必湿也,而后苔生焉。
【出处】《郁离子·自讳自矜》
【译文】船必定先漏,而后水才能进人。土必定先湿,而后才有青苔长出。
3天之将雨也,穴蚁知之:野之将籍也,草虫知之。
【出处】《郁离子·戚之次且》
【译文】天将要下雨时,洞穴里的蚂蚁能预知它;田野里将要降霜时,草虫能预知它。
4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出处】《郁离子·垢食》
【译文】人一定是自己侮辱了自己,而后人们才侮辱他。
5饮食之人,则人贱之。
【出处】《郁离子·垢食》
【译文】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人们就会看不起他。
6树天下之怨者,惟其重己而轻人也。
【出处】《郁离子·树怨》
【译文】能够树敌很多的人,都是因为重视自己而轻视别人。
7智不自智,而后人莫与争智。辞其名,受其实,天下之大智哉!
【出处】《郁离子·大智》
【译文】智者不认为自己有智慧,而后没有人与其斗智。辞去智慧的名,而拥实际上的智慧,这才是天下的大智慧啊。
8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祸。
【出处】《郁离子·句章野人》
【译文】天下有意外的福,也有意外的祸。
9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惟其见利而不见害,知存而不知亡也。
【出处】《郁离子·句章野人》
【译文】失意的事常常产生于得意的事,因为他只看到利益而不见祸害,只知道生存而不知道灭亡啊。
10于货财金玉则贪,而于仁义道德而廉。
【出处】《郁离子·贪利贪德辩》
【译文】过分重视财物货币、金银珠宝就是贪,而重视仁义道德的就是廉。
11多能者鲜梢,多虑者鲜决。
【出处】《郁离子·一志》
【译文】什么都会的人很少有一样是精通的,考虑太多的人很少有果断的。
12多疑之人不可与共事,侥幸之人不可与定国。
【出处】《郁离子·多疑难与共事》
【译文】多疑的人不可与他一起共事,凭侥幸办事的人,不可以与其一起安定国家。
13智人出也,善用之,犹山之出云也;不善用之,犹火之出烟也。
【出处】《郁离子·论智》
【译文】有才智的人出现了,善于使用他,就像山里出现的云;不善于使用人才,就像火里出现的烟。
14民犹沙也.有天下者惟能传而聚之耳。
【出处】《郁离子·传沙》
【译文】百姓就像散沙一样,拥有天下的人无非是能把散沙聚合在一起罢了。
15诚胜假,假胜无。
【出处】《郁离子·假仁义》
【译文】真诚胜过虚假,虚假胜过虚无。
16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
【出处】《刘基诗词·绝句》
【译文】人生在世,很少有能活到百岁的,即便活到百岁,又能怎么样呢?自古以来那些英雄名士们,都各自回归给山河大地了。
17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
【出处】《百战奇略·计战》
【译文】凡是用兵的法则,都是把计算、谋略放在首位。
18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
【出处】《百战奇略·谋战》
【译文】凡是敌人先设计谋,我就顺从他的计谋而攻击他,使他的计谋衰败而屈服于我。
19凡欲兴师,必欲教战。
【出处】《百战奇略·教战》
【译文】凡是准备兴兵打仗的,必先训练部队。
20凡与敌战,士卒宁进死,而不退生者,皆将恩惠使然也。
【出处】《百战奇略·爱战》
【译文】在与敌人作战时,士卒宁愿冒死前进,而不愿后退求生,都是将帅的恩惠使他们这样的。
21凡战,若彼为客,我为主,不可轻战。
【出处】《百战奇略·主战》
【译文】凡与敌作战,如果敌方为客方,我方为主方,决不可轻战。
22凡战,若彼为主,我为客,唯务深入。
【出处】《百战奇略·客战》
【译文】作战时,如果敌军在本土作战,我军是进人敌境作战,那么务必深人敌军腹地。
23凡与敌战,若我众强,可伪示怯弱,以诱之,敌必轻来,与我战;吾以锐卒击之,其军必败。
【出处】《百战奇略·强战》
【译文】凡是与敌人作战,如果我方兵多,兵力强,可以故意显示出怯弱的样子,以引诱敌人来与我交战。我用精锐队伍攻击他,他必定失败。
24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
【出处】《百战奇略·势战》
【译文】凡是作战,所谓势就是乘势。只要敌军有动摇失败之势,就可以利用它。那么,我军就要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并进一步逼迫他,这样,敌军就必然溃败。
25凡行兵之法,斥候为先.平易用骑,险阻用步。
【出处】《百战奇略·斥战》
【译文】一般用兵的方法,首先要进行侦察。平坦的地方使用骑兵,崎岖不平的山路使用步兵。
26凡出军行师,城遇沮泽之地,宜倍道兼行速过,不可稽留也。
【出处】《百战奇略·泽战》
【译文】凡行军打仗,可能会遇到低洼的沼泽地,这时应加速兼程通过,不能在这里久留。
27凡与敌战,若有形势便利之处,宜争先据之,以战则胜。若敌人先至,我不可攻,候其自变,则击之乃利。
【出处】《百战奇略,争战》
【译文】凡与敌人作战,如果有地势便利的地方,应该抢先占据,依靠这种地形作战,战就能胜。如果敌人抢先一步,我军就不能进攻,应等候敌人内部发生变化,然后发动进攻才能胜利。
28凡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不胜。
【出处】《百战奇略·攻战》
刘伯温的论文篇三
谁都知道刘伯温是个智者,能够预测明朝之后的数百年,传说他的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师傅传授的,那么这个神奇的师傅他又是如何相遇的呢。
人道中年的刘伯温
刘伯温还是穷困书生,他跟所有人一样都要上京赶考,一日,走到了一个荒野山村,看到所有人都在晒谷子。当时太阳当空照,天气十分甚好,但是他不知道为何说了一句:“大家快来收谷子了,大雨将至。”大伙都不怎么相信,他一个书生能晓得什么,都不怎么理财他,但就是过了一会儿,一朵黑云从东边飘来,来也匆匆,一场大雨淋得他们不知所措,刘伯温眼看全村所有人都去收谷子了,但是唯独有个老人家依旧坐在所晒谷子旁边,悠然自得的喝着茶,丝毫没有想过要去收谷子的意思。
引得刘伯温不解,上前询问,说:“老人家你就不怕谷子被雨淋死吗?”
那老人家信誓当当的说:“这雨淋不到我的谷子的。”
刘伯温还是不解,但是事实告诉了他,这雨淋死所有人的谷子,但就是这老人家的“毫发无损”,刘伯温深表怀疑,惊问老人家为何他就知道雨会几时候停呢。
老人家大笑了一声,对刘伯温讲:“你小小年纪都能料到等会要下雨,已经很不错了,难道你不知道“牛背水”吗,就是牛背一边可能会湿,但是另一边是不会湿的,我只不过是比你多一些见识和一些本事,我也老大不小了,终于可以把一生的本事传授下去了。”遂请刘伯温到家作客,以便传授他天文地理、预测学……刘伯温毫不犹豫的就前去,学了一身本领,便有了刘伯温之后创作的《煎饼歌》一文。
刘伯温诗词
刘伯温在诗词上的造诣并不比在军事上的才略低多少,虽然后人并没有像李杜诗歌那般赞扬,但是留存下来的还是不少。
刘伯温诗歌
刘伯温在养生之道曾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多一头黄牛可以耕地,造一所茅屋房,临近山泉,本就老去没有多少时日,只愿多在山里待些时日,官场都是浮云,自己快活倒才是真的,能赛比神仙。刘伯温只不过是刚满60岁,就已看透了世事,回归山林,给自己的是一片好山好景,远离官场的喧嚣,安享晚年,去过余下的快活日子。
刘伯温的《春蚕》,“可笑春蚕独苦辛”,诗人未免不有把自己比作成春蚕,用以自嘲,春蚕花费了这么多的功夫去吐蚕丝,却换来0的报酬,反而把自己的性命给搭上,还不如蜘蛛每天没事就吐丝,然后织一些看起来没啥用处的网,但是蜘蛛就是靠他们捕获飞虫,从而饱食终日,这种肆无忌惮的.捕捉,却不用担心有人来捕杀。朱元璋晚年肆意的残杀之前的有功之臣,有多人都不敢抱怨,只能明哲保身。作者写这首诗的意义,在于替那些无辜被害的忠诚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但也只是间接明不平,他也不敢当面去跟朱元璋诉说,这种无奈感、怜世感油然而生。
刘伯温流传于世的诗,偏向于前期的军旅生活,以及后期做隐士时的养生和怜世之世,他在文学史上的影响还是深远,他跟人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足见他的诗歌的名气。
刘伯温的论文篇四
刘伯温的简介及“旷世寓言”
刘伯温的简介及“旷世寓言”
刘伯温,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原名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因其字伯温,后世习惯称其为刘伯温。刘伯温是青田县南田乡人,今属浙江省文成县,故又称刘青田,明洪武三年(被封诚意伯,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伯温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他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刘伯温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谓不大。同时在开创新王朝时又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也。
而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同时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而他的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为人称道。一个可与诸葛亮相比的人,可想而知他的军事政治能力有多高。
刘伯温从小就被称为神童,他天资聪明却好学习,聪慧过人,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便考中秀才,科举考试可比如今高考难得多,可想而知他是如何的聪慧过人。
刘伯温十七岁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郑复初不止一次称扬他,有一次便对刘伯温的父亲说道: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事实证明郑复初独具慧眼,早就看出了刘伯温能名扬天下。
他博览群书,对诸子百家都有涉及,特别是对兵法数学、天文地理,更是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据传他在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时,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探秘覆船山。而这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刘伯温此行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同时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使他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被人称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
在学识上一帆风顺,总有所得的刘伯温,在仕途上可并没有那么顺利。他仕途多舛,多次辞职,直至他遇到了朱元璋,他的才终于能一展所学,帮助朱元璋开创大明朝,最终留下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
而如此博学的刘伯温,不仅在政治上留下了佳话,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说法。据闻民间有传,刘伯温是一代风水大师,朱元璋最终能开创大明朝,坐稳皇位,是因为刘伯温寻龙定穴,最终为大明朝震住了一条风水龙脉。
另外,还有他著名的旷世预言。
刘伯温烧饼歌之谜,据说有一次明太祖在刘伯温请求觐见时,在殿内吃烧饼,刚咬了一口,内监便传话说刘伯温请求觐见。朱元璋突发奇想将烧饼藏在了碗中,召见刘伯温后有心考校道: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刘伯温掐指论算,淡定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依臣之见,这碗中乃烧饼是也。还有他的《陕西太白山刘伯温碑记》预言、刘伯温《金陵塔碑文》预言等都让后世无限感叹。不管刘伯温是否真的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总之他的才干学识,料定先机都是有目共睹的。后世将其神化,也不过是对其敬佩尊重的表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刘伯温的论文篇五
1欲人之不见,莫若昒其明;欲人之不知,莫若瘖其声。
【出处】《郁离子·玄豹》
【译文】要使人看不见它,不如使其昏暗起来。想要使人不知道它,不如默不作声。
2舟必漏也,而后水入焉;土必湿也,而后苔生焉。
【出处】《郁离子·自讳自矜》
【译文】船必定先漏,而后水才能进人。土必定先湿,而后才有青苔长出。
3天之将雨也,穴蚁知之:野之将籍也,草虫知之。
【出处】《郁离子·戚之次且》
【译文】天将要下雨时,洞穴里的蚂蚁能预知它;田野里将要降霜时,草虫能预知它。
4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出处】《郁离子·垢食》
【译文】人一定是自己侮辱了自己,而后人们才侮辱他。
5饮食之人,则人贱之。
【出处】《郁离子·垢食》
【译文】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人们就会看不起他。
6树天下之怨者,惟其重己而轻人也。
【出处】《郁离子·树怨》
【译文】能够树敌很多的人,都是因为重视自己而轻视别人。
7智不自智,而后人莫与争智。辞其名,受其实,天下之大智哉!
【出处】《郁离子·大智》
【译文】智者不认为自己有智慧,而后没有人与其斗智。辞去智慧的名,而拥实际上的智慧,这才是天下的大智慧啊。
8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祸。
【出处】《郁离子·句章野人》
【译文】天下有意外的福,也有意外的祸。
9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惟其见利而不见害,知存而不知亡也。
【出处】《郁离子·句章野人》
【译文】失意的事常常产生于得意的事,因为他只看到利益而不见祸害,只知道生存而不知道灭亡啊。
10于货财金玉则贪,而于仁义道德而廉。
【出处】《郁离子·贪利贪德辩》
【译文】过分重视财物货币、金银珠宝就是贪,而重视仁义道德的就是廉。
11多能者鲜梢,多虑者鲜决。
【出处】《郁离子·一志》
【译文】什么都会的人很少有一样是精通的,考虑太多的人很少有果断的。
12多疑之人不可与共事,侥幸之人不可与定国。
【出处】《郁离子·多疑难与共事》
【译文】多疑的人不可与他一起共事,凭侥幸办事的人,不可以与其一起安定国家。
13智人出也,善用之,犹山之出云也;不善用之,犹火之出烟也。
【出处】《郁离子·论智》
【译文】有才智的人出现了,善于使用他,就像山里出现的云;不善于使用人才,就像火里出现的烟。
14民犹沙也.有天下者惟能传而聚之耳。
【出处】《郁离子·传沙》
【译文】百姓就像散沙一样,拥有天下的人无非是能把散沙聚合在一起罢了。
15诚胜假,假胜无。
【出处】《郁离子·假仁义》
【译文】真诚胜过虚假,虚假胜过虚无。
16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
【出处】《刘基诗词·绝句》
【译文】人生在世,很少有能活到百岁的,即便活到百岁,又能怎么样呢?自古以来那些英雄名士们,都各自回归给山河大地了。
17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
【出处】《百战奇略·计战》
【译文】凡是用兵的法则,都是把计算、谋略放在首位。
18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
【出处】《百战奇略·谋战》
【译文】凡是敌人先设计谋,我就顺从他的计谋而攻击他,使他的计谋衰败而屈服于我。
19凡欲兴师,必欲教战。
【出处】《百战奇略·教战》
【译文】凡是准备兴兵打仗的,必先训练部队。
20凡与敌战,士卒宁进死,而不退生者,皆将恩惠使然也。
【出处】《百战奇略·爱战》
【译文】在与敌人作战时,士卒宁愿冒死前进,而不愿后退求生,都是将帅的恩惠使他们这样的。
21凡战,若彼为客,我为主,不可轻战。
【出处】《百战奇略·主战》
【译文】凡与敌作战,如果敌方为客方,我方为主方,决不可轻战。
22凡战,若彼为主,我为客,唯务深入。
【出处】《百战奇略·客战》
【译文】作战时,如果敌军在本土作战,我军是进人敌境作战,那么务必深人敌军腹地。
23凡与敌战,若我众强,可伪示怯弱,以诱之,敌必轻来,与我战;吾以锐卒击之,其军必败。
【出处】《百战奇略·强战》
【译文】凡是与敌人作战,如果我方兵多,兵力强,可以故意显示出怯弱的样子,以引诱敌人来与我交战。我用精锐队伍攻击他,他必定失败。
24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
【出处】《百战奇略·势战》
【译文】凡是作战,所谓势就是乘势。只要敌军有动摇失败之势,就可以利用它。那么,我军就要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并进一步逼迫他,这样,敌军就必然溃败。
25凡行兵之法,斥候为先.平易用骑,险阻用步。
【出处】《百战奇略·斥战》
【译文】一般用兵的方法,首先要进行侦察。平坦的地方使用骑兵,崎岖不平的山路使用步兵。
26凡出军行师,城遇沮泽之地,宜倍道兼行速过,不可稽留也。
【出处】《百战奇略·泽战》
【译文】凡行军打仗,可能会遇到低洼的沼泽地,这时应加速兼程通过,不能在这里久留。
27凡与敌战,若有形势便利之处,宜争先据之,以战则胜。若敌人先至,我不可攻,候其自变,则击之乃利。
【出处】《百战奇略,争战》
【译文】凡与敌人作战,如果有地势便利的地方,应该抢先占据,依靠这种地形作战,战就能胜。如果敌人抢先一步,我军就不能进攻,应等候敌人内部发生变化,然后发动进攻才能胜利。
28凡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不胜。
【出处】《百战奇略·攻战》
刘伯温的论文篇六
1、智不自智,而后人莫与争智。辞其名,受其实,天下之大智哉!
2、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惟其见利而不见害,知存而不知亡也。
3、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
4、空谷来风,谷不与风约而风自致;深山榆木,山不与木约而木自生。
5、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
6、志大业者,必择所任;抱大器者,必择所投。是以梁江湖不取螬残之木,钓鲸鲵不适雨盈之沟。
7、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旅之者知。
8、千斤之象,不惴虎而惴鼠;三寸之蝎,不蠹棘而蠹松。是以制(制服别人)必取其所畏,防必究其所容,故能不震而威于斧钺,不劳而固于垣墉。
9、海纳污然后成其大,君纳众然后保其荣。
10、多能者鲜梢,多虑者鲜决。
11、善扑火者不迎其烟,善防水者不当其急。
12、食人之虎,不能容一猬;牵牛之绠,可以御九犍。
13、尧舜至仁而三苗不服,桀纣极恶而多罪皆归。
14、于货财金玉则贪,而于仁义道德而廉。
15、势有所梏,则小柔可以服大力;形有所格,则大猛不能破小坚。
16、能闲世人之所忙,方能忙世人之所闲。
17、树天下之怨者,惟其重己而轻人也。
18、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
19、智人出也,善用之,犹山之出云也;不善用之,犹火之出烟也。
20、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祸。
21、拂云之松,生于一豆之实;纵壑之鱼,穿于一丝之溜。
22、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23、多疑之人不可与共事,侥幸之人不可与定国。
24、天之将雨也,穴蚁知之:野之将籍也,草虫知之。
25、春原之草,拔尽复生;夏厨之蝇,驱去还集。
26、值太平世,生湖山群,官长廉静,家道优裕,娶妻贤淑,生子聪慧,人生如此,可谓全福。
27、饮食之人,则人贱之。
28、舟必漏也,而后水入焉;土必湿也,而后苔生焉。
29、欲人之不见,莫若昒其明;欲人之不知,莫若瘖其声。
30、诚胜假,假胜无。
31、虎之跃也,必伏乃厉;鹄之举也,必拊乃高。
32、急雨之涨,可以决山;及其息也,得坻则止。
33、制万变者在乎专,察万微者在乎定。
34、时未至而不可强争,势方来不可以力战。
刘伯温的论文篇七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刘伯温
凡事岂能如意,但求无愧我心
——刘伯温
但道青春未谢,不知芳径苔深。
——刘基《风入松》
智不自智,而后人莫与争智
——刘基《郁离子》
江海不与坂井争其清,雷霆不与蛙斗其声
——刘基
大江之南风景殊,杭州西湖天下无
——刘基
凡与敌战,须务持重。见利则动,不见利则止,慎不可轻举也。
——刘基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刘基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刘基《郁离子》
币非有用之物也,而能使之流行者,法也。
——刘基《行币有道》
凡与敌战,须选拣勇将锐卒,使为先锋,一则壮其志,一则挫敌威。法曰:兵无选锋曰北。
——刘基《百战奇略》
方曰:兵之利钝是常事,贵因败以为成耳。
——刘基《百战奇略》
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死战。”
——刘基《百战奇略》
在战略上是打强的,在战役、战术上是打弱的。
——刘伯承
离开实际的理论是死理论,离开理论的实际是瞎实际。
——刘伯承
——刘伯承
一身轻,伴君伴虎自古云,归家便是三生幸,鸟尽弓藏走狗烹!子胥功高吴王忌,文种灭吴身首分,可惜了淮阴命,空留下武穆名,大功谁及徐将军?神机妙算刘伯温,算不到:大明天子坐龙廷,文武功臣命归阴。因此上,急回头里逃生;因此上,急回头里逃生...... 君王下旨拿功臣,剑拥兵围,绳缠索绑,肉颤心惊。恨不能,得便处投河跳井;悔不及,起初时诈死埋名。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
——金庸《碧血剑》
可笑春蚕独苦辛,为谁成茧却焚身。
不如无用蜘蛛网,网尽蜚虫不畏人。
——刘基《春蚕》
势顺则强,气顺则舒。
——刘基
治天下者,其犹医乎!医切脉以知证,审证以为方。
——刘基《郁离子》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刘基
无求美而弗得,而以形似者误。
——刘基《郁离子》
持心如衡,以理为平
——刘基
刘伯温的论文篇八
《大明第一推手刘伯温》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谋人,谋事,谋官,谋己,都是在谋利益。帝王师刘伯温的独家官场秘笈。
内容简介
谋人,谋事,谋官,谋己,都是在谋利益
帝王师刘伯温的独家官场秘笈
那是个群雄逐鹿的年代,更是民不聊生,天下大乱之际。元朝末年,朱元璋,这个还只是个龙典寺小和尚的他便乘势而为,揭竿起义,率兵攻入应天府。
为了招集天下有志之士,在听到民间流传“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后,便亲自寻找隐士刘伯温,并说服他出山。而也正是他的这一“请”,才有了之后的西平陈友谅,东征张士诚……刘伯温,用他的智慧和谋略,成就了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并被世人称为“帝师”、“王佐”。
作者介绍
陆杰峰,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当过两年语文老师,博览群书,偏爱历史,尤喜与人煮茶论道,臧否古今人物。闲来无事,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遂成一家说辞。著有《不为繁华易素心》等作品。
编辑推荐
成就大事业者,必有大政治智慧
看历史小说,读高层智慧
谋人,谋事,谋官,谋己,都是在谋利益
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步步为营,一统江山
跟刘伯温一起掌控全局
高,实在是高!
刘伯温的论文篇九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
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
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
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
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
八子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
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
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刘伯温的人物简介
刘伯温的论文篇十
无支祈与河伯斗,以天吴为元帅,相抑氏副之。江疑乘云,列缺御雷,泰逢起风,蓱号行雨。蛟、鼍、鳄、鲮,激波涛而前驱者,三百朋。遂北至于碣石,东及吕粱。
河伯大骇,欲走。灵姑胥止之,曰:“不如且战,不捷而走未晚也。”乃谋元帅,灵姑胥曰:“赑屃可。”河伯曰:“天吴八首八足,而相抑氏九头,实佐之;雷风雨云之神,各专其能,以卫中坚;蛟、鼍、鳄、鲮,莫不尾剑口凿,鳞锋鬣锷,掉首摧山,揵髻倒渊,而岂赑屃所敢当哉?”灵姑胥曰:“此臣之所以举赑屃也。夫将,以一身统三军者也。三军之耳目齐于一人,故耳齐则聪,目齐则明,心齐则一。万夫一力,天下无敌。今天吴之头八,而副之者又九其头。臣闻:人心之神,聚于耳目。目多则视惑,耳多则听惑。今以二将之心而御其耳目六十有八,则已不能无惑矣。加以云雷风雨之师,各负其能,而毕欲逞焉,其孰能一之?故惟赑屃为足以当之。赑屃之冥冥,不可以智诱威胁而谋激也,而其志有必至,破之必矣。”
乃使赑屃帅九夔以以伐之,大捷。故曰:众志之多疑,不如一心之独决也。
经.大荒东经》:“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译文】
淮河水神无支祈和黄河水神河伯打仗,派天吴做元帅,相抑氏当副手。山神江疑乘云,雷神辟历夹着雷电,人身虎尾的风神泰逢吹起风,雨师蓱号下起雨。蛟龙、猪婆龙、鳄鱼、鲮鱼等等,激起波涛做先锋的,有三百多群。阵势从北边到河北昌黎,东边到了山东吕梁河。
河伯害怕极了,想逃走。姑苏山神灵姑胥制止了他,说:“不如先打一场,不能赢再走也不晚啊。”于是商量谁当元帅,灵姑胥说:“那个驮石碑的赑屃可以。”河伯说:“天吴就有八个脑袋八只脚,而帮着他的相抑氏有九个头;风雨雷电之神各显神通作主力;蛟龙、猪婆龙、鳄鱼、鲮鱼等等,都是尾巴像剑嘴像凿子,鱼鳞鱼鳍像锋刃一样,摆头就能摧毁山峰,竦起脊背就能够翻倒深渊,这哪里是赑屃所敢阻挡的?”灵姑胥说:“这正是臣下我之所以推荐赑屃的原因呀。作为将领,是要以一人统领三军的。三军的耳目,要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因为听到的情况集中则清楚,看到的情况集中则明白,心思集中则统一。万人的力量集中,天下都不是敌手。今天天吴的脑袋有八个,帮助他的副手又长着九个。我听说:人的神志聚集于耳目。眼睛多就会看得糊涂,耳朵多就会听得糊涂。现在两个将领的心思要统管的耳目达六十八个,这已经不能不糊涂了。再加上风雨雷电的部队,各自标榜自己,还都想逞能,这谁能指挥得了?因此只有赑屃可以阻挡它们。赑屃的专注精诚,不会被利诱威胁动摇,因而它的意志很坚定,是一定会打败它们的!”
于是派笨拙的赑屃带领九只一条腿的夔迎战,打了个大胜仗。因此说:大家的想法多还互相怀疑,不如一个心思独自决断呐!
刘伯温的论文篇十一
明朝有一个做大官的王爷,大家伙都称他为李靖王。他因惹怒了皇上被贬离京,被发配到了西部,在一个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定居,但是李靖王脾性差,很想回到京城,但是没这机会。
直到李靖王的父亲死了,他请来了一位道士,那位道士跟他说让他在守孝一百天之后,再去河东射上三箭,就可以攻回京城。但是总有人耐不住,在倒数最后一天时,他夫人就督促他早点射箭,不差这一时半天,他就射了,没想到就射到了京城,三箭都差点要皇上的命。
当时的朝中军师还是刘伯温,他无所不知,更是有名的风水大师。他得知皇上差点被西边射来的三支箭给射死,他就带大军前往西头,李靖王得知皇上没有死,刘伯温还带军过来了,迅速退回老窝。
刘伯温带大军赶到西边,没发现是谁干的,就观察起来了这里的地形,他发现这里多有龙山、凤山,日后铁定会出真命天子的,命令大军把这些龙山和凤山所存有的脉气给一一砍断。他还发现民和三川,有二龙戏珠和双凤展翅的迹象,并且两者都快要到临界点了,他知道倘若出现,就会出现改朝换代。
一日有个士兵大喊:“我去,在这么挖下去就快要挖断了。”引得刘伯温注意,率领大军连夜急挖,挖到深处时,发现了一根极其粗大的树根,这就是凤山的血脉。他就一剑割去,割断树根,流出源源不断的鲜血,鲜血一直流向黄河去。恰巧有个人在经过,把地面踩了许多坑坑洼洼,血就流了进去,在也没有迹象,要是流回黄河,这血脉就会复燃,依旧会有大人物出现。
刘伯温的论文篇十二
刘伯温生于元末明初,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得力干将,在顺利建立了明朝之后,朱元璋更是将刘伯温封为伯爵,成为诚意侯。刘伯温一生当中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有很多,人们都通过口述或者是书籍进行传颂,歌颂刘伯温的种种功绩。
刘伯温二十三岁的时候,到京城参加会试,并且一举中第,成为了进士。但是当时正值战事,官场当中并未有心纳士,从而导致刘伯温在家中闲置三年,并未有任何的官职。直至至元二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予江西高安县丞一职。在这一个职位之上,刘伯温执法严明,一丝不苟,一心只为人们百姓做实事。
在发现了当地的一些高官和乡绅有所勾结之后,严厉查处,发现这些人无法无天,守寡民脂民膏,迫害平民百姓。于是不畏强权,一口气将这些毒瘤全部铲除,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称赞与爱戴。很多的地方乡绅以及贪污的官员受到了刘伯温的处置之后,都怀恨在心,总是为刘伯温制造麻烦,并且想要扳倒他,但是幸亏上级官员十分的信任刘伯温,才使得刘伯温没有受到迫害。
刘伯温不仅仅不畏强权,而且还不徇私情。在朝堂之上,刘伯温与李善长是政见不同的同僚,而且在私下,两人的关系也不好。但是,当李善长出现了过失时,刘伯温却为李善长求情,求朱元璋从轻发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刘伯温的从政的胸襟也是十分宽阔的。
刘伯温的论文篇十三
为犒劳孩子考上大学,很多家长在暑假为孩子置办了许多行头:名牌书包、时尚手机、新潮服装、手提电脑等等。但大学四年的学费已经让家里的经济压力增大,很多学者呼吁:大学新生应尽快学会理财以减轻家庭负担。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种快速理财的小窍门供大学新生们参考:
方法/步骤
1
经常出入银行关注理财信息
大学生理财生活首先应从如何同银行打交道开始,不要以为去银行仅仅是取钱和存钱那么简单,即便是简单的存款,也能从中学到不少理财知识。也许很多大学新生过去都有在银行设有独立户头,但大多数是由父母直接掌控的,对存钱、取钱、银行利息计算等没有什么感性认识。通过和银行打交道,大学生可以了解最基本的金融常识、atm机和信用卡的一些服务功能,学习如何独立理财。
2
能自己做的绝不花钱
3
不要嫌弃二手货
很多大学校园里都定期举办“跳蚤市场”。即将毕业的学长学姐们会以很低廉的价格出售他们曾经用过的书籍、学习工具、自行车等,如果有需要,就无需重新购买新的,不但省钱也很环保。有朝一日等你成了毕业生,你也可以在那里把你的旧货卖个好价钱,让它们继续发挥余热。
4
坚持贯彻开源节流的原则
解决大学生“钱不够花”的问题,最积极的办法就是设法增加收入以弥补资金不足的尴尬。勤工俭学、协助老师做研究、做家教、到一些公司或企业兼职打工,这些都是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加收入的办法。节流方面,建议大学生从记账开始,每天记下自己的支出,过一段时间后看看哪些是不必要的支出,比如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聚会、不贪便宜买自己用不到的东西等,把这些可花可不花的支出节省出来,存进银行,还能得到一笔不小的利息。
5
小尝投资
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为了以后更好的立足大社会,大学生们可以在这个小社会里先小尝投资的滋味。可以将平时存下来的钱适当的尝试进入股票、基金定投等领域。涉足这些投资领域,并不完全是为了挣钱,更多意义上是一种“演习”,通过“实战”可以是自己更好地了解投资市场,为将来步入社会后进行投资积累文章和教训。
刘伯温的论文篇十四
读刘伯温的作品,让我深受启发和震撼。他的作品充满了哲理和智慧,令人陶醉其中。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也领悟到了一些人生道理。下面就是我在读刘伯温作品时的心得体会。
首先,刘伯温的作品给我带来了深深的启发。他的作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入了一些西方文化元素。通过他的作品,我了解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深深地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他的作品告诉我,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吸收,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不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发展中,学习都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刘伯温的作品教会了我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他的作品中常常描绘出一些身世坎坷的主人公,他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奋发向前的精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明白了一句至理名言:“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障碍,我们都要坚持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奋斗。只有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我们才能展现出自己的价值和才华。
再次,刘伯温的作品让我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他的作品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通过这些形象,我明白了人性是多变和多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应该更加包容并理解对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和成长经历,我们不能凭借片面的观点来评判他人。正是这种多样性和包容性,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此外,刘伯温的作品也让我深刻反思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的作品常常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和描绘情节,来探讨人生的本质和意义。在他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了人生对人的考验和挑战,并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每个人的追求和奋斗。只有在实现个人价值的道路上,我们才能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
最后,通过阅读刘伯温的作品,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新的展望。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智慧和哲理,让我明白了个人奋斗和社会的关系。我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同时,他的作品也让我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被他人的眼光所左右。只有坚持自己的追求,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综上所述,通过读刘伯温的作品,我受到了深深的启发和震撼。他的作品让我明白了文化的力量、学习的重要性、面对困难的勇气、人性的多样性、人生的意义和个人奋斗的价值。我在阅读他的作品时,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也得到了很多思考和启发。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刘伯温的论文篇十五
谁都知道刘伯温是个智者,能够预测明朝之后的数百年,传说他的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师傅传授的,那么这个神奇的师傅他又是如何相遇的呢。
人道中年的刘伯温
刘伯温还是穷困书生,他跟所有人一样都要上京赶考,一日,走到了一个荒野山村,看到所有人都在晒谷子。当时太阳当空照,天气十分甚好,但是他不知道为何说了一句:“大家快来收谷子了,大雨将至。”大伙都不怎么相信,他一个书生能晓得什么,都不怎么理财他,但就是过了一会儿,一朵黑云从东边飘来,来也匆匆,一场大雨淋得他们不知所措,刘伯温眼看全村所有人都去收谷子了,但是唯独有个老人家依旧坐在所晒谷子旁边,悠然自得的喝着茶,丝毫没有想过要去收谷子的意思。
引得刘伯温不解,上前询问,说:“老人家你就不怕谷子被雨淋死吗?”
那老人家信誓当当的说:“这雨淋不到我的谷子的。”
刘伯温还是不解,但是事实告诉了他,这雨淋死所有人的谷子,但就是这老人家的“毫发无损”,刘伯温深表怀疑,惊问老人家为何他就知道雨会几时候停呢。
老人家大笑了一声,对刘伯温讲:“你小小年纪都能料到等会要下雨,已经很不错了,难道你不知道“牛背水”吗,就是牛背一边可能会湿,但是另一边是不会湿的,我只不过是比你多一些见识和一些本事,我也老大不小了,终于可以把一生的本事传授下去了。”遂请刘伯温到家作客,以便传授他天文地理、预测学……刘伯温毫不犹豫的就前去,学了一身本领,便有了刘伯温之后创作的《煎饼歌》一文。
刘伯温诗词
刘伯温在诗词上的造诣并不比在军事上的才略低多少,虽然后人并没有像李杜诗歌那般赞扬,但是留存下来的还是不少。
刘伯温诗歌
刘伯温在养生之道曾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多一头黄牛可以耕地,造一所茅屋房,临近山泉,本就老去没有多少时日,只愿多在山里待些时日,官场都是浮云,自己快活倒才是真的,能赛比神仙。刘伯温只不过是刚满60岁,就已看透了世事,回归山林,给自己的是一片好山好景,远离官场的喧嚣,安享晚年,去过余下的快活日子。
刘伯温的《春蚕》,“可笑春蚕独苦辛”,诗人未免不有把自己比作成春蚕,用以自嘲,春蚕花费了这么多的功夫去吐蚕丝,却换来0的报酬,反而把自己的性命给搭上,还不如蜘蛛每天没事就吐丝,然后织一些看起来没啥用处的网,但是蜘蛛就是靠他们捕获飞虫,从而饱食终日,这种肆无忌惮的.捕捉,却不用担心有人来捕杀。朱元璋晚年肆意的残杀之前的有功之臣,有多人都不敢抱怨,只能明哲保身。作者写这首诗的意义,在于替那些无辜被害的忠诚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但也只是间接明不平,他也不敢当面去跟朱元璋诉说,这种无奈感、怜世感油然而生。
刘伯温流传于世的诗,偏向于前期的军旅生活,以及后期做隐士时的养生和怜世之世,他在文学史上的影响还是深远,他跟人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足见他的诗歌的名气。
刘伯温的论文篇十六
刘伯温是明朝末期的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以其高超的智谋和丰富的历练经验而闻名于世。在历史上,他不仅拥有着优秀的治国才能,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他的成功并非来自运气,而是来源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悟性的深度思考。以下是我对刘伯温心得体会的总结。
第一段:对人性深刻理解
刘伯温具有对人性深刻理解的能力,因而他才得以引导并领导人民。他非常了解人性中的兽性,从而可以很好地掌握人的行为模式。没有人是真正无私的,每个人都是被自心所驱动的。因此,他可以将自己的兴趣与权力权衡,使得他的决策可以被部属和他的人民所接受和理解。
第二段:丰富的历练经验
在刘伯温的生活中,他曾经经历了许多大起大落,从一个庶民到宰相的高度,然而在整个生命中,他始终保持着坦然。他的人生经历使他更加了解人性,从而更好地处理政治和个人关系。历史告诉我们,刘伯温总是能够将过去捆绑在现在的判断上。
第三段:深度思考
刘伯温的成功与他的深度思考密切相关。他能够理性地分析每个决策的利弊,寻求最好的解决办法。同时,他也懂得用自己的智慧决策来引导国家和人民,并始终坚信做决策的唯一方法就是深度思考。
第四段:道德修养
刘伯温拥有非常高的道德修养,他的道德信条深深影响了他的行为。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注重诚实,不执迷于权力,对属下体贴关爱。他总是强调礼义廉耻的重要性,不仅在私人生活中如此,更在他领导民族的工作中表现得同样鲜明。
第五段:结尾
总之,刘伯温是一位令人钦佩的人。他的成功来自对人性深刻理解,丰富的历练经验,以及深度思考和道德修养。他的影响至今仍深远。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我们也要学习刘伯温的成功方程式,勇敢地适应人生路途中的变化,然后尽我们所能地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以成就我们的人生。
刘伯温的论文篇十七
我是一个书法爱好者,对于经典的书法作品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最近,我读了刘伯温的书法作品,并对其有了很深的体会与感悟。刘伯温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现了他独特而饱满的艺术风格。在读刘伯温的作品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以及严谨的创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刘伯温书法作品的读后感和体会。
首先,刘伯温的书法作品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启发。他的作品融合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创新的思想,往往在几笔之间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比如他的《千里江山图》一作,通过对山川河流的描绘,展示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自然风光。这幅作品以简洁、疏密有度的线条勾勒出山川的曲线与层次感,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与幻想。通过欣赏刘伯温的作品,我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智慧。
其次,刘伯温的书法作品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他的作品往往寄托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透过字的笔画、分寸和情感,呈现出一种内敛而深远的生命哲学。比如他的《道德经》一作,通过对经典哲学著作的书写,传达出了他对道德和人性的思考与感悟。这些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触动。通过欣赏刘伯温的作品,我不仅感受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另外,刘伯温的创作态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一直以来都以严谨的态度对待书法创作,勤于钻研、精益求精。他深知艺术创作需要耐心和热情,并且不断追求自我突破和提高。刘伯温不断探索创新,不拘泥于传统形式,而是通过自己的独特创意和风格,赋予书法以新的生命和意义。这种创作态度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只有不断进取和求索,才能在艺术创作中不断取得突破和提高。
最后,刘伯温的书法作品也让我领略到了中国书法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刘伯温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中国书法的精髓和特点,他的作品流畅而典雅,字体端庄而有力,表达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通过读刘伯温的书法作品,我对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总体而言,读刘伯温的书法作品给了我很深的启发与思考。他的作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以及严谨的创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展现了他独特而饱满的艺术风格。通过欣赏他的作品,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和领悟,也对自己的艺术追求有了更高的期望和信心。读刘伯温的书法作品,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和启迪,让我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的热爱和追求。
刘伯温的论文篇十八
刘伯温,字带经,明朝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有着广泛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为明朝政治和军事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著作《刘伯温全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文化遗产之一。在学习和研究刘伯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他的心得体会中受益,获得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本文将就刘伯温的心得体会进行探讨。
第二段:刘伯温对待学习和思考的态度
刘伯温是一个生活非常朴素的人。在他的一生里,他更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清新的思考。他经常说:“学习无止境,学海无涯。”他的学习态度告诉我们,知识永远不嫌多。同时,应以明确的目标和坚韧的毅力去学习,力求做到知识专精,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刘伯温还强调思维的发散性,他认为要进行全面综合的思考,而不是局限于单一的思考方向。这对我们今天的思维方式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第三段:刘伯温对待人际交往的态度
刘伯温是一位非常善于交际和沟通的人。他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不仅能够为自己谋求利益,同时能够为他人排忧解难。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始终坚持以正直的品行和善良的态度来对待他人。他注意到人际交往中的细节和情感,他认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不是只懂得这一点就足够,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人的心理感受。这一点对于我们和他人的交往也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第四段:刘伯温对待实现人生价值的态度
刘伯温一生追求的并不是一种狭义的功名利禄,而是以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为己任。他对于实现人生价值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要想实现人生价值,则必须具有自我认知,找到好的方向并且持之以恒。刘伯温在他的人生经历中不曾放弃自己的热情,他始终对公正和正义保持信仰,并以此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坐标。这对于我们今天也有着很好的启示。
第五段:结语
刘伯温一生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自我成长和人格的完善,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品质感染和影响了很多人。学习刘伯温的成长之路,我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精神,也能够获得自己的人生指路。在这里,让我们一起从刘伯温的心得体会中汲取养分,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人生实践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梦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