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幻电影 科幻作家有哪些大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幻电影科幻作家有哪些篇一
;[摘要]科幻电影是电影类型中的重要一支,在电影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在好莱坞争霸全球中也大展拳脚。但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上,很少有科幻片问世,即便是迈出电影产业化步伐的今天,也难觅科幻片的身影。原因主要有四点:主要由于教育体制导致的电影创作者想像力的匮乏;中国残酷历史强调艺术服务现实的职责,未曾给科幻片提供良好的生长土壤;“怪力乱神”的传统思想和“科技至上”的现代定位都妨碍了人们对科技的深入反思;不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科幻片所需要的技术元素,在高投入高风险的生产机制中,不敢贸然进行尝试和冒险。
电影诞生后不久,魔术师梅里爱就给她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带领她和她的观众先是《月球旅行记》,然后《海底两万里》。电影理论家萨杜尔说,“梅里爱是以原始人的那种聪明、细致的天真眼光来观察一个新的世界的”,它“代表着一个惊奇的孩子眼中所看到的一个充满科学奇迹的世界”。自此,在《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等科幻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充满科学奇迹的世界”。但是,它们大都呈现在外国电影中,中国的科幻电影少得可怜,只有上个世纪80年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大气层消失》等几部。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分管电影创作,在谈到2006年中国电影的时候说,“喜剧片缺少,悲剧片拍得不好,公安题材奇缺,科幻一部也没有”。面对“鲜有科幻片”这一奇怪的现象,我们应该问一声为什么。
原因肯定是复杂的。
首先,应该承认并直面电影创作者在科幻片领域想像力的相对匮乏,这是一个无论如何都推卸不掉的责任。或许在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中想像力会更丰盈一些,但当面对未来和未知的世界时为什么会如此匮乏呢?感性但真实的自我经历和潜在经验让我首先将大部分责任放在教育问题上(过去很明显,现在依然存在)。“中国的教育压抑学生的想像力”这一观点已经得到普遍认可。想想,孩童时期我们也有着对未来、对外星人的某些幻想或者是恐惧,但随着严格的教育管理和残酷的升学压力,特别是高考作文隐蔽但强劲的招手,我们越来越失去想像力。走出校门,还没等焊接断裂的想像力,就被抛入现实生活的泥淖中。紧张的社会步伐挤掉了可以用来想像的那点儿时间。而这种来自儿童时期并在保护激励中成长的想像力对科幻片的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伯克利加州大学著名教授奥维尔·谢尔在谈到卢卡斯的电影时说:“卢卡斯对儿童的热爱,以及他保留的那份童心,引领他创造了《星球大战》系列电影。正因为他自己抚养着幼小的孩子,他能够从儿童的视野看世界,而该剧能从一组组神话人物发展成系列道德剧,成为‘当代童话’,离不开他的独特视角。”另外,在接受教育的内容中,功利性、应用性的知识讲授不会涉及到大家理性难以理解的科技前沿的一些知识,于是从小缺乏科技知识这方面的积累,当然,这种情况现在有所好转。教育——不管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为艺术本身、艺术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可以说,昨天的教育在丰富并保护我们的想像力方面欠缺很多。
另外,我认为伴随着电影成长的中国历史也未曾给科幻片提供良好的生长土壤。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个人或者集体——创作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这是艺术创作的“铁律”,科幻电影与其它的电影类型相比,虽然处理生活素材的方式有所不同——它要求创作者不但要有提炼生活素材和矛盾冲突的能力,更要有着眼未来想象预测的能力,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艺术需要生活,需要生活的刺激。应该说,与西方相比我们接收到的关于未来的信息——真实的或者虚假的——是匮乏的,现实中也没有“星球大战”这样的切身恐惧,对科技知识的兴趣与了解也是少之又少,而且行进在现代化路途上的我们接触不到那种足以撼动我们生活节奏和生存信念的技术进步,因此我们这根本来就微弱的艺术之弦很少被拨动过。另外,中国从19世纪末到现在,不管是为民族的独立自由而前赴后继,还是为新中国的繁荣民主而不懈奋斗,路途都没有平坦过。我们有太多的现实问题需要艺术帮忙解决,在这样的大的形势下,我们的文化政策理所当然的就倾向于肯定现实主义,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关注艺术品的社会效益,不管是自觉地还是被动地,我们的艺术创作都或多或地的承担着社会任务。这样,对那些距离我们十万八千里的、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的“科幻问题”,自然就没有闲心、没有精力去关心了。
除了社会原因,还有更为根深蒂固的思想原因。我注意到,不仅我们的电影中缺少科幻片,就是在传统文化中也鲜有科幻艺术、科幻文学的身影——纵然浪漫主义并不是我们民族缺少的气质。我想主要是儒家思想的原因。在科幻艺术、科幻文学中一般都有着来自未知时间、未知空间的力量,他可能是外星人——比如《地球反击战》、《星球大战》,也可能是人类制造的怪物——比如《汉江水怪》、《绿巨人》,但《论语》中孔子谆谆教诲说:“怪力乱神”。所以稀奇古怪的东西不要说,最好也不要想;同时,在儒家伦理中,皇帝就是“天子”,所以如果有“怪力”势必影响到皇帝的尊严与天威,继而影响政权的巩固。再加上传统文化中不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我们就可以理解在传统文化中就没有给科幻留下太多的空间和余地。当前,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旗帜下,我们正积极推进科技革命,对科技这柄双刃剑可能带来的后果很少谈及,而对科学进行质疑甚至反驳往往是很多科幻片的立足点和目的地。另外,在思想意义的把握上,与向后看的武侠片相比,向前看的科幻片比较难把握,比如,在未来世界中,是什么样的政治体制、什么样的经济方式,这些在好莱坞科幻片中是可以不考虑的问题。当然,民族文化也不是凝滞不动的,特别是在文化全球化或者试图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正在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中重组。李小龙的功夫片凭着审美上的“陌生化”在好莱坞风行一时,李安的武侠片也在好莱坞摘金夺银,现在,他们影片中的很多艺术元素和表现形式已经出现在好莱坞的电影中,比如《黑客帝国》,也正是如此,好莱坞才“从世界中来到世界中去”。
前面谈到的原因有的不一定对每个人都起作用,有的其影响力可能也正在减弱。但是,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要解决,那就是电影技术的问题——如何创设出科幻片中所需要的时空,也就是如何将我们头脑中“想象的真实”影像成科幻片中“艺术的真实”。回顾电影的成长之路,我们看到了技术与艺术的“恩爱与共”。正是在技术的资助下,电影从默片的沉闷乏味到有声片的紧张刺激,从黑白的单调同一到彩色的绚烂多姿。电影以其不断升级、不断革新的视听语言书写着辉煌的历史。但随着电脑合成等高科技的运用,不同国家电影的技术水平开始出现了差距。尽管1999年张建亚导演的《紧急迫降》以大量的特技镜头演绎了中国民航史上的壮举,而拿到“四级证书”的应该说还是《英雄》。但是,武侠片的“艺术真实”毕竟不同于科幻片的“艺术真实”。科幻片,顾名思义是基于科学发展基础之上进行幻想的电影,有着观众共同感受并想象中的科学前景,其道具设计、环境营造都会更加苛刻。另外,走向国际的武侠片、科幻片都需要大投资、大制作,而武侠片是我们的传统优势,科幻片则是瘸腿课目,如果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前者的胜算会更大;如果投资科幻片,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这可能就是没有人敢于吃螃蟹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中国式小片》,《南方周末》.2006年12月21日.
[作者简介]宋法刚,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2005级博士研究生。200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同年考取本校电影学专业的硕士,2005年考取了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的博士。曾在《中国电视》、《电影文学》等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科幻电影科幻作家有哪些篇二
今天,我看完了《流浪地球》这部中国第一次出的科幻片。
本片讲了刘培强到国际空间站背负着重大的希望。因为当时木星挨着地球越来越近,所以地表异常寒冷,人们居住在地下城里。后来刘培强的儿子刘启长大了。就带着妹妹朵朵跑到地表偷开了外公的车,然后遭到逮捕。为了阻止地球撞上木星,刘启他们的车也被强征进去,和一个部队想方设法救出这个将不会再有希望的世界。
我看到刘启把车开往上海,可是,那华丽的东方明珠塔冻成了冰雕,整个上海一片死迹,看到这里,我想到那么繁华的一座城市会成为这样,都有点婉惜。
看到大家都在阻止地球撞上木星时,我震憾到了,那么一颗颗沉重的火石砸下去,地面上都燃起了雄雄烈火,刘启他们还在奋斗着,不让家园被毁灭。他们正要推动发射器时,突然卡住了,大家齐心协力得把发射器推着,终于成功了,让我感受到团队的力量。
而刘培强正关注着地面的情景,他连睡觉都不睡了,这让我想到在产房门口的爸爸,着急地等着孩子,刘培强是着急地关注着地球上的结果,他那一心保护家园的精神可真让我震憾。
朵朵她经历了爷爷的死亡,哥哥刘启的勇敢,最后成为一位英雄少女,她那坚强的表现值得我们学习。
看完这部电影,我知道了,我们要珍惜在地球生话的日夜。
科幻电影科幻作家有哪些篇三
今天说一说口碑大爆的电影《流浪地球》。
这部电影相比同时间上映的电影相比,知名度与影响力都比较小,相比韩寒、黄渤、沈腾、周星驰这些响当当的人物来说,这部电影唯一可拿出手的就只有吴京和刘慈欣了,尽管在这部电影火爆之前,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部电影和这两个人有关。
一开始可能这部电影的创作组也没想到本来期望是一个小众群体喜欢的电影,却成了全民叫好叫座的电影,其中吴京从客串到投资的新闻点也被挖了出来。
整体看这部电影,可以用优秀来形容,相比之前中国其他所谓的科幻电影相比,这部电影可谓是创世纪的佳作。当然这里面有刘慈欣很大的功劳,毕竟这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科幻小说家。
电影故事非常完整,并且跌宕起伏,配合强大的后期效果,堪比美国大片。故事其中包含的天体物理知识也是让大家有了一次“受教育”的机会。最终电影实现了中国人拯救地球的优秀壮举。
可以看得出,这部电影在刘慈欣优秀的故事之外,学习了很多好莱坞的电影技巧,小人物的英雄之举,大人物的无比愚蠢,以及几次巧妙的返转,也是让电影有了强大的吸引力。
朋友圈中说电影比较好,主要看中的是电影的客户效果,这也从侧面显示出中国电影业的强大发展力,仅仅几年时间,我国电影各种类都爆发出优秀的作品。其中就包括过去不被看好的科幻题材。
从整个电影的内容立意上来看,电影还是主旋律比较分明的,其中那个北京交通管理的提示音也是巨大的亮点。电影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强大能力与号召力,这是主旋律抢占高地的具体体现,也是电影业的一个额外产物。
这部电影据说开始的时候经费很紧张,吴京投资以后才有了一定的好转。带着刘慈欣的优秀故事,带着吴京的投资,加上一支年轻优秀的创作队伍,这部电影背后是中国电影创作的无限春天。
最后,还是不得不感叹吴京的运气与眼力,又大赚了一笔。
科幻电影科幻作家有哪些篇四
;乌托邦”最早出现在威廉·莫里斯的《乌有乡的消息》中,简单地说,就是忧虑和恐惧一个不美好的未来世界。20世纪以来,人类对未来不再盲目乐观,在近几十年的西方科幻电影中,几乎很少出现光明乐观的未来世界。不论是《未来水世界》《撕裂的末日》,还是《银翼杀手2049》,大部分科幻电影展现了一个资源耗竭、技术失控、人类沦落的可怕未来。
反乌托邦电影的兴起,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反思的过程,以此警示我们做好一切准备,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
自第一台电脑问世以来,日新月异的科技就成为实现人类理想的最佳手段和途径,但同时,对未来的担忧也始终潜行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
在电影《黑客帝国》的未来世界里,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母体”能控制人的大脑意识,使人们生活在虚拟的环境中而不知生活的真相。电影中那句经典台词“欢迎来到真实的世界”开启了主人公尼奥反抗的旅程:他从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觉醒,领悟到人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其实是一个叫matrix的计算机系统所控制的梦境。一切的一切都是一个巨大的谎言,甚至连逃离、斗争、锡安基地乃至尼奥本人,也都是机器设计出来的程序,目的是帮助matrix不断升级,完善自身。
《黑客帝国》向我们描述的是一个人类被计算机控制的残酷世界,体现的是人类对于科学发展方向和成果未知性的恐惧。2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电影主创们如今又聚在一起,全力拍摄第4部《黑客帝国》。他们又将构建一个怎样的反乌托邦世界,让我们拭目以待!
孤 独 或 不 孤 独 都 是 可 耻 的
在反乌托邦电影中,一般都有明确的世界观设定:有黑暗诡异的背景环境,有统治者和被压迫者,有立志反抗权威的主人公,有充满哲学思辨的色彩和具有张力的戏剧冲突,有对现实社会中的弊病和潜在危险的深刻反思与高度警觉。由希腊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执导的《龙虾》,就是这样一部典型的反乌托邦电影。
故事将背景设定在一个未知的年代,一个反单身的社会。片中主要有三个场景——城市、酒店和森林。在这个荒唐的社会中,每个人都丧失了生而为人的自由选择权,世界非黑即白,非对即错。只有成双成对的人,才有资格生活在城市里,而单身者会被送往特殊的酒店,他们必须在45天之内在这里找到伴侣,否则将被转化为一种自选的动物。想要延长45天的期限,酒店里的单身者还可以到森林里去狩猎逃亡的单身者。
主人公大卫无法找到合适的伴侣,于是逃往原本以为能在此获得自由的森林,却发现那里有着比酒店更可怕的律法和酷刑。酒店和森林不过是殊途同归而已,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毁灭走向另一种毁灭,所有的秩序都建立在对个体的践踏、对人性的迫害、對情感的摧残之上。
冷酷的强权和统治、虚伪的婚姻和爱情、真实的孤独和渴望,在影片独特的背景设定下都显现出了一种悲剧特质。再对照真实社会的种种怪相和不良习俗,不免让观众或会心一笑,或不胜唏嘘。
“我想变成一只龙虾,有着贵族般蓝色的血液,永远不断的生育功能,活到一百岁。”电影呈现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没有人知道大卫会不会为了爱情刺瞎自己的双目,又或者选择成为一只龙虾,和这个荒诞而残酷的世界说再见。
作为新人导演的第一部大片,西班牙电影《饥饿站台》的表现相当亮眼。影片的设定是在一个反乌托邦的社会里,有一座333层的深渊狱坑,美其名曰“垂直自我管理中心”。一桌应有尽有的饕餮盛宴,每天从顶层向底层运送。如果人人自律,只取自己所需,食物是足够维持整个体系所有人的生存需要的。但实际上,人性的自私和贪婪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没有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靠近顶层的人奢靡挥霍,而底层的人为了一点残羹冷炙大打出手。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形成了一个叠加版的“动物农场”,日复一日的资源分配将人性之恶放大,推到了极致。
在我看来,《饥饿站台》是一个生动的社会寓言,影片里有限的食物分配影射了现实中有限的社会资源,顶层的既得利益者无意分享他们优先获取的资源,导致了底层人饱受饥苦,不得不做困兽之斗。但电影并不止于揭露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这里的阶层是具有流动性的,是按月随机变化的,然而阶层的转换并没有使人们变得善良克制,反而变本加厉,更加疯狂。所以电影的核心是理想与现实的背离,是人们对于原始欲望的无法抗拒,以及良知未泯的人如何完成对人性的探索和自我的救赎。当地球人数更多、能源枯竭的时候,说不定整个地球就会变成“饥饿站台”。
影片最后一个场景,是一个闪耀着光芒的小女孩站在平台上缓缓上升。或许她只是一个美好的幻象,一个希望的象征,但无论如何,黑暗中的光芒仍尤为可贵。
相关热词搜索:;科幻电影科幻作家有哪些篇五
人生最开心的事之一莫过于能欣赏到一部好看的科幻片。好的电影,一定会在精神上刻下烙印,唤起我们深层次的情绪与思想。
看完了《月球》,不由的会想起《2001太空漫游》,也会联想到《逃离克隆岛》,甚至,再一次的体验到了《人工智能》中令人感到孤独和虚无的情感。
这里有一个人的孤独,有人与机器人的依赖,也有当人面对另一个自已时的迷惑,以及人要了解真想寻找答案的决心,更有,一个人在了解了真想的那种震惊与失落,伤心与绝望。影片传达的那种情绪是那么的强烈,影片之外的我,完全能深深的感受得到。
主人公最大的心愿,就是快点结束在月球工作的三年,回地球见到日思月想的妻女。每一个三年里,他都无数次的重复在闹铃中醒来,开始一天枯橾的工作——为地球输送一种元素能量。支持他的只有那个回家的希望,与他作交流的,只有一个机器人。只是,这一切都是月能公司为了利益的谎言。三年一到期,却是他的死期。当然,谎言是总有一天瞒不住的,越是费尽心思的隐瞒,其实埋下的隐患越大。但是一个人,如果总是生活在一成不变的习惯与狭小环境中,是很难发现的,至到另一个他的出现才改变了一切。
《月球》以低成本制作,构思精巧完整而又踏实的好剧本,两大影帝的出色演技(其中一个是给机器人配音),专业是哲学的导演,一起为我们献上了一部比较高水准的科幻片。
第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