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阅读小报 阅读打卡记录表四篇(精选)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阅读小报 阅读打卡记录表篇一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英国作家尤艾肯也在《走遍天下书有侣》中写到“如果你坐船周游世界,一趟下来,你可以将它读上百遍,最终你能背诵下来”一个人的一生离不开很多很多,离不开空气,离不开休息,离不开健康,同时也离不开书籍。
记得小时候,一个人在家时,就喜欢读书,沉浸在书的世界,仿佛整个世界上只有呼吸声。忘怀了世界,也忘怀了自己。
“读好书,读书好,好读书。”好的书籍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很大,而书籍的海洋又是那么那么的辽阔,无边无际,我便从小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俗称“三百千”,是三部影响大而流行广的启蒙读物。明代理学家吕坤曾说过:“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
读完《三字经》后,我觉得它真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包含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使我受益匪浅,所以说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
读完《百家姓》后,我了解到它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它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读了《千字文》之后,我知道了它是以儒学理论为纲,让我懂得了诸多常识,并用四字韵语写出,后来就成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最成功的启蒙教材。《千字文》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有独特地位,是历代各流派书法家进行书法创作的重要载体。隋唐以后,凡著名书法家均有不同书体的《千字文》作品传世。它那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是其他任何一部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的。
书给了我想象的翅膀,让我感到幸福和满足,让我陶醉其中。在阅读中,我收获了快乐,也积累了语言,提高了阅读能力。
俗话说:“开卷有益。”读书,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读一本好书,不仅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丰富阅历,让我们受益终生。巴罗曾说过:“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至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我相信大家都是伴着书香长大的,我亦是如此。
阅读,在迷途中为我指引方向。阅读伴随我成长,带领我走向成功的彼岸。让我们一起手捧心爱的图书,沉醉在浓浓的书香之中,体验阅读的乐趣,记录下我们成长的足迹,让阅读伴我们成长吧!
阅读小报 阅读打卡记录表篇二
我喜欢阅读,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但是阅读,以前我不知道这什么我会喜欢它,今天我知道因为读使我快乐。
记得我读《双城记》的时候,我的语文并不算太好,阅读能力也不强(一方面原因我还小,才上三年级)时常是读着读着,就不知所以然,或者是感觉上文不接下文,因为读不懂。
怎么办呢?不读?但是我真的非常想读下去,因为小说犹如电视剧,看了一集,就还想往下看,里面的情节太吸引人了,因此,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本几百页的书看完。
《双城记》中有很多插叙,还有的地方根本是讲两件毫不相干的事,为的就是给后文作铺垫。看到这些情景,我总是将它们弄混,这是写的什么呀?我总是感到茫然,不过没关系,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把它看懂!看不懂的地方,我就一遍又一遍重复地看着,不会灰心丧气,但我会用更多的功夫来研究它,放学回家,写完作业,我就拿起《双城记》,一直读到睡觉,当然这对视力是有伤害的,不过我为了这个目标,我绝对会尽最大的努力!
一次,我又拿起《双城记》,继续往下看,但刚看一半,我就看不懂了,怎么办?没关系,我从头看起,理清了思路内容,并把它们和前文所提到的某些信息连接起来,组成完整的一段内容。再看看文中的不懂字词,好词好句,查查字典,抄抄,很快,这一段就被我解决了。这时,我总是感到很快乐。
如今,我在语文上学得不错,我知道有一部分功劳是因为阅读。我要感谢书。
书中的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情节,时常把我吸引,有时会废寝忘食,为的就是能看到最后,我不喜欢“电视剧中的广告”!看完时,我舒了一口气,我也快乐极了。
阅读使我快乐,我要感谢它;我因书而快乐,我要继续阅读。
阅读小报 阅读打卡记录表篇三
《佐贺的超级阿嬷》是我枕边常备之书。
简单的故事里将日本喜剧泰斗岛田洋七的一段成长经历娓娓道来。因母亲无力抚养小昭广,也就是后来的岛田洋七。她只好将年仅八岁的昭广寄养在佐贺的他阿嬷家。在极端艰苦的日子里,乐观的阿嬷总是有神奇的“法力”,让生活中充满温暖,力量和希望,让家里永远充满笑声。
阿嬷是一个十分乐观的人,处处为穷代言。她之所谓“穷有两种:一是穷得消沉,二则是穷得开朗。他们则是穷的开朗的。”也就是说他们是穷着,并且也快乐着,享受着穷的幸福的。这是我们社会最缺乏也最需要的。现在人总是抱怨自己或亲人太穷,日子过不下去,还为此闹离婚,吵得鸡犬不宁。和阿嬷比起来,是条件好多了,可心态却差远了。其实我自己有时也会抱怨父母赚的钱太少,还有理。现在想想,自己“正确”的观念是多么错误。
阿嬷生活中技能真的是花样百出:她在街上走路时,腰上总要绑一根绳子,上面绑上一块大磁铁,用来吸路上的小铁片,小铁钉,来卖钱、阿嬷用一根木棒驾在家门前的护城河上,捞到了许多食物和木柴、阿嬷爱喝茶,留下的茶叶阿嬷给昭广做了茶叶松香、十元一块的豆腐,阿嬷用五元买破了的……这样的技能在阿嬷的手里层出不穷且千变万化,给生活带来了许多节省和乐趣。可是有的时候就有点让人受不了。比如说阿嬷用热水袋给昭广做水杯、昭广发高烧40多度,阿嬷说他的身体烧不坏,她自己生病了也说小病用什么药都一样。现在做这种事的确令人想不通,可是也体现了阿嬷的生活之俭朴,人际关系之好,身体之硬朗。现在人们太矫情了,坐着都嫌累。所以这些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已无人再去做。甚至别人做了也会嘲笑他,曝光在网上。我并非是想让人们去做,只是认为生活不能太挑挑拣拣,应要简朴一点。
那天,我因考试成绩十分不理想而十分苦恼,妈妈也十分生气,后来一段时间我一直处于烦躁与苦闷之中。连妈妈也怀疑她自己过分了。一个午后,我无意瞥见这本书,于是轻翻书页,看到了阿嬷说的那句“成绩单上只要不是零就好了,低分加起来就是高分了。”很受安慰。人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只是程度和富裕与否,阿嬷也说过“聪明人和笨人,有钱人和穷人,过了五十年,一样是五十岁。”现在人们太看重一个“学历”,仿佛它就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其实只要是对社会有贡献,做什么都是好的,不必太过于为学历所烦恼。
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阿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吸引着我,改变着我,使我有了全新的人生观!
阅读小报 阅读打卡记录表篇四
曾经和一个老师讨论知性阅读的时候有过的文字,现在加工整理出来,算是一次自我的分析,也是一次和朋友的交流。
——写在前面
我个人理解,所谓的知性阅读,实际就是与感性阅读相对应的,另一种表述就是通往理性阅读的一个环节。这种知性应该是带有一种独立思考的阅读,也可以叫做思辨性的阅读。用一句话说就是要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针对某种思想的时候,就应该和自己的实际经验联系起来,这种对比联系是我们阅读过程中时常要思考的问题。
书本不可能教会我们怎么做,只能指导我们,我们的进步只能在实践中得到体现。比如我们自己认为读的比较好的一本书是哪一本?你是怎么读的?我们反思一下会发现,做读书笔记是很好的开始,说明已经开始在思考一些问题了。阅读有思想的书籍,这是一种发散式的阅读。这种阅读能够不断让自己的阅读视野更大,而且阅读的层次更深。
其实,我们所谓的与书籍对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疑惑,其实就已经在寻找对话的内容了。所谓的对话,就不能是一种不平等的形式。对话就应该是站在一个相对一样的水平上的。如果两个人的层次不相当,就很难对话。但是,完全相当或者意见完全一致,对话则又没有太多的意义。无论是哪一方过于高出,那么对话的价值就会变得越小。这种情况一般很少的,因为很少有两个人的思想是完全一样的。说回来,读书对话,不是单纯的学习,同样也不是纯粹的批判。纯粹的学习,只能把书读死,纯粹的批判,则让人在自我的认识中感到自满。所以,用思辨的方式来让自己与书籍对话,这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对于一本书,我们首先就是要用一种学习的态度去阅读,而不是去膜拜。任何书籍,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思考去读。这就是一个通往理性的过程。当然,许多作者都会为了自己的观点而寻找各种理论来支撑,那么我们就应该结合自己的经验去分析,辨别。甚至在开始对他们产生某种畏惧的思想也是正常的。我记得曾经说过,有两位老师提过读书的三种境界,一种是要对书籍仰视、平视、俯视,另一个老师说要做到三个层次:以书为师、以书为友、以书为徒。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可以把这两个观点统一来看,他们的意思相同。前两个都可以达到。但是第三个永远不可能实现。如果某一本书被我们俯视,则没有阅读的价值了。如果我们读的是经典,就永远不要有俯视和以书为徒的看法。这不仅仅是狂妄不狂妄的问题,而是阅读态度的问题。
需要我们对话阅读的书籍不是所有的书籍 ,而是有选择的,尤其是一些经典。经典永远是不可超越的。经典是和我们一同成长,而其永远是在我们之上的。当我们自己处于不同层次的时候,我们对同一本书的阅读理解的层次也不相同。所以,这种理解就不断的可以和书中的文字或者作者进行对话,他们也同样在进步。
做到对话又不是那么困难的,关键是我们是否在阅读过程中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简单的说,其实就是不断的在他们的语言旁边写下自己的思考。这就是一种批注的方式。鲁迅有这样一个习惯,有人向他借书,他一般是不借自己读的那本的,而是买一本新的,送给他人。为什么呢?因为上面有自己的批注,自己的思想在上面,这就是在对话。
有时候我们好像读的时候是明白的,但是却写不出来自己要表达的意思,那就是自己没有读懂,有的只是一种朦胧的感觉。犹如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讲的内容似乎理解了,感受到了。如果不举手发言,不表述出来,就不能算是真的理解和掌握了。读书的对话如同课堂师生对话是一个道理。
要做到对话,首先就应摆正自己与书的平等关系。课堂为什么总是不能真正实现师生对话,就是因为许多老师的问题是伪问题,不能让学生真正与老师平等对话。读书亦然。其实,我们读书多少并不是关键,重要的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了多少。
真正值得阅读的是那些能够给人一种启发或者启迪的书籍。也就是原典。而不是流行性的书籍。追求感官刺激的书,是不值得读的。我欣赏以书为友的说法,而不是与书为友的说法。以书为友,说明我们把她当做了朋友,与书为友,人家可能不喜欢你,只是我们自己想的罢了。古人有这样一句话,叫做“无友不如己者”。什么意思?这里的“无”同“勿”,直白的说,就是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换句话说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而不是看不起人,恰好是虚心向他人学习的一个方面。所以,读书就如同交友,我们要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但不是所有的都拿来学,也就是取人之所长,补自己之所短。所以,选择一本书很重要。
有时候,为了与一本书对话,就要不断地吸取其他方面的营养。这是自我成长的必然。因此,要对话,我们就不得不去让自己思考,让自己努力成长。博览群书固然很好,但不要仅仅当做自己搜集信息的途径。
读书无所谓深浅,因为我们的思想都是从浅到深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可以先从他人如何对话阅读的例子入手去尝试。看一些批注性的书籍,或者赏析性质的,就会发现对话其实就是一种领悟和分析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认识来理解。许多经验型的书籍或者说一些工具性的书籍,不具备对话的价值。只有思想性的才可以对话。比如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就是一本,再如周振甫的《诗词例话》,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王国维《人间词话》等,他们的对话对象都是经典。所以,他们的对话也就成了经典。所以,这就是我们在对话过程中应该去努力的方向。
要做到与经典对话,或者说思辨的阅读,我们必须让自己成长。没有深度的阅读,只能是感性的。对话,又不同于一言堂。其实在我们自己与书籍对话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和自己对话。
好书总有时候会让人望而却步,读不下来不是坏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领域,我计划自列出一个三年规划书单。把要读的书籍分类,并且提示自己如何去读。对话阅读不一定是精读,不要把每一本都看做那样的方式阅读,那样太累,太慢。以诗词阅读为例,自己通过阅读,就要与诗人对话,你可以找几本相关的诗词赏析类的书来做参考,最好有名家评点的。他们的评点很重要,那也是对话。这种对话我们首先可以作为一个聆听者,然后在我们有了自己的感受之后,看是否能和作者进行一次交流。这样我们就在进步,因为聆听是对话的前提。此类书不宜贪多求快,比如诗歌类的辅助要有中华书局的《唐诗三百首集注》,唐圭璋编的《宋词三百首签注》,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好好研究的,要花很多时间的,但是却不一定要全部深究一遍的,我们毕竟不是专门搞诗词研究的。但这是专业书籍,在阅读的时候我们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阅读原典,只有一切都从经典开始,我们才能让自己的视野不断开阔,让自己的思考不断深邃。古今中外许多这类的书籍,有些是要硬啃的,既然要硬啃就要啃硬的,为什么这样呢,很简单,就是因为这些书籍带有发散性质。而且在他们周围有许多注解对话的内容供我们参考,我们可以在读一本的同时参照阅读其他相关的书籍了,这种发散式的阅读,是最高效的`。我在做的列书单计划也是一次考验,筛选过程是需要思考的,需要对话。任何一个过程,我们自然要朝着目标去努力,但是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最后做到了,而是是否有了进步。
最后,我想强调的一句话是,既然是对话 ,就不是自言自语。既然是对话,就要假设一个对话人。人在孤独的时候不愿超前走,但是,如果找到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对话的智者,我们就不会感到孤独了,因为好书总是让人心智洞开而不知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