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品牌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大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品牌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传统品牌命名方法篇一
摘要:我国在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中积淀了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近年来,“国学热”带动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幼儿的启蒙教育对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而我国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幼儿教育资源,因此,从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学前教育的基本含义出发,结合目前幼儿学前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中存在的问题,探究二者结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幼儿学前教育;重要性;结合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我国历来重视幼儿的启蒙教育,而传统文化中的《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文学作品,以及其他的艺术形式就是启蒙教育的基本素材。近年来在“国学热”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倾向于利用我国传统文化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因此,在幼儿园的教学发展中,如何实现幼儿学前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则成了教学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学前教育相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的“国学热”虽然带动了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学前教育的融合,但是在实践中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当前年轻父母多是“80后”,这些家长在成长教育的过程中,接触更多的是西方教育理念,他们对传统文化逐渐淡漠、忽视,对于所谓的西方科学的教育方法趋之若鹜,并愿意为孩子渗透西方教育,因而阻碍了传统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一些过于严苛的教育理念甚至鼓励体罚孩子,提倡“愚孝”,这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巨大的伤害,同时也脱离了现代教育理念;一些青年幼教在实践中,自身缺乏传统文化素养,同时在教育实践中也难以做到以身作则,无法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做好全面的教学渗透,让孩子在形式化教学中失去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传统文化教育与学前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相对单一,许多幼儿园所谓的传统文化渗透就是背诵《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而忽视了其他文化形式的教育价值。从上述问题中我们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学前教育的融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只有在深入分析问题的前提下才能够让二者在相互融合中共同发展。
从现代教育理念出发,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学前教育的融合,不应该是简单的灌输,而应该是一种渗透式、体验式的教育。因此,在二者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想体现教育效果,就应该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教育内容是教育实践的载体,其决定着教育培养的方向,我国传统文化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虽然优秀的价值理念和文化作品占大多数,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男尊女卑”“愚忠愚孝”等糟粕,而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结合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点,有选择性地予以剔除,从而保证正确的教育方向。(2)坚持“渗透”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这两种教育方式各有所长,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下也发挥着各自的价值,因此,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应该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以提高传统文化渗透的效果。(3)坚持行为规范与价值理念相统一的原则。通常意义上讲,行为规范与价值理念是统一的,但是幼儿的思维发展尚不成熟,其对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理解难以深入,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应该着重采用行为规范,并辅助价值理念的引导,让孩子逐渐形成“言行合一”的品质。
要想实现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学前教育的有效结合,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制定实践措施:首先,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好教学融合。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关键,也是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学前教育的主导者。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这样在教育渗透中,教师不仅可以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还能够以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孩子做好示范引導,进而强化教育效果。其次,注重游戏教学,在游戏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游戏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游戏中孩子不仅能够获得快乐,还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游戏中,如利用成语接龙帮助孩子积累成语;利用童谣讲述历史故事等,以激发孩子参与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再次,诵读经典,在文学渗透中体会传统文化魅力。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启蒙读物应该作为幼儿学前教育的基本课程资源,让孩子在每日晨读的时候诵读经典,并在反复诵读中逐渐理解传统文化,并融化到行为中来,如通过诵读《三字经》让孩子对社会关系、行为规范有一个初步认识。最后,尊重孩子本性,在民间文化活动中体会民俗。在教学融合中,教师应该以孩子为出发点,坚持孩子的学习主体地位,将孩子引入到文化教育活动中来,如在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期间组织班级活动,让孩子在参与中体会民俗的魅力。
总之,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作用逐渐凸显,而幼儿教师在对孩子进行启蒙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并积极创新学前教育内容,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兼容并济,用更加包容的精神让孩子体会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从而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品牌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传统品牌命名方法篇二
文章通过解读幼儿教育基本要求和《指南》精神,指出当前学前教育异化主要表现形式,分析幼儿教育异化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教育异化现象的建议。
一、幼儿教育及《指南》解读
学前教育的基本功能和首要任务是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综观国家对幼儿教育的一系列政策,从1952年颁布的《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直到9月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都将“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良好的发展”作为学前教育的基本功能和首要任务。
20颁布的《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协调发展为核心,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基本特点和规律,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保教,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给出了合理期望,提出四个方面的教育原则:一是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二是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关注阶段性特征,理解和尊重个别差异,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三是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基本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四是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其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像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二、幼儿教育异化现象
(一)教育内容异化。幼儿的思维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对于难度较高的知识缺乏相应的理解能力,学前教学内容应具有明显的启蒙性质。但是,许多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却无视幼儿的发展水平,把文化知识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譬如,在拼音方面,要求幼儿掌握声母与韵母、拼读、书写;在计算方面,要求幼儿进行较大数位的加减运算;在汉字学习上,要求幼儿会读、能写等等。这些以知识学习为主的灌输式教育显然违背了《指南》所说的五大领域的教学内容和阶梯式教育目标,成为当前学前教育异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二) 教学形式异化。《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幼儿发展。”幼儿期的主要生活内容应该是“游戏”,“学习”应该是伴随幼儿游戏过程自然发生的副产品。然而,近年来的幼儿园教育为了追求学习效率 ,逐渐演变为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课堂讲授代替活动与游戏。在这种教学方式主导下的幼儿教育通常是只重视知识学习的灌输式教育,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做、幼儿看;教师领读、幼儿复读等死记硬背的传统授课与学习方式成为幼儿园教学常态。教学形式异化扼杀了儿童的天性,不利于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极易使幼儿对入园和上学产生厌烦情绪。
( 三) 教育评价异化。当前,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评估体系尚未形成。一些幼儿园评价幼儿教育成效的标准单一,始终围绕幼儿知识接受的难度与数量,通过“字卡、字义、单词、拼音、笔顺、笔划”等评价指标来考核幼儿学会了什么,学会了多少,把幼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多少作为评价幼儿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重视结果,轻视过程。幼儿教育是否成功,评价标准应看是否顾及幼儿的个性差异,是否适应幼儿的阶梯型心理特点,应具开放性,而不宜以一刀切的标准来衡量。否则,这种评价标准势必会扼杀幼儿的创造力和想像力,泯灭他们活泼的天性。
三、教育异化原因分析
教育异化之所以会较大面积出现,是社会、家庭、幼儿园交互影响的结果,是社会观念、教学体制、经济因素交替作用的反映。
(一)家长的功利心理。中国实施计划生育,独子化情况非常普遍,导致父母把全部的爱都汇集于幼儿一身;或者说,幼儿寄托了太多的期待和希望,特别是市场经济社会的竞争观更是使家长热切期待子女成龙成凤。在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虽然家长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渐转变,但是为人父母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聪明睿智和有个美好的前景,因此,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广大父母信奉的名言。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家长们不甘落后,打着促进儿童发展的旗号,投入大量金钱和精力,让自己的孩子提前学习各种知识,或不顾孩子的兴趣参加各种“兴趣班”。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严重扭曲了儿童天性,是幼儿教育异化的重要助推力。
(二)经济因素。很多幼儿园办园违背幼儿教育宗旨,将盈利作为首要目的,通过各种特长教育、特色教育来迎合家长功利心理,以实现办学利益最大化。一些教育机构利用家长的急功近利心理,巧立名目,大肆宣扬“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兴办越来越多的“双语幼儿园”、“艺术幼儿园”等特色园和 “珠心算” 、“阅读识字”等兴趣班,不遵循幼儿认知规律,对幼儿进行技能强化训练,完全与《指南》精神相悖。
(三)应试因素。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性质是面向全体的、普及性的。但是,一些小学尤其是一些高质量的`公办小学举行入学考试或入学面试,以成绩决定取舍和分班,这就使家长下决心选择“传道授业”的幼儿园或者要求幼儿园着重以讲授知识为主。在这种应试“指挥棒”的指引下,“片面追求升学率”低龄化甚至延伸到幼儿园,成为学前教育异化的主要动力。
(四)教师因素。由于学前教育机构日渐庞大,办学主体日渐复杂,对幼儿教师的招聘、管理、在职培训等不如单一的公办体系严谨,导致幼儿教师学历水平和教学素质参差不齐。在民办园里,一些专业训练不足的人也进入了幼儿教师队伍,他们对学前教育理解肤浅,仅通过学校的简单学习和培训就直接开始从教,在缺少相应的教学实践锻炼的情况下,他们难以认识到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中很容易导致教学异化。
四、教育异化治理建议
幼儿教育异化是社会意识的综合性反映,异化治理也应该多管齐下、标本兼顾。
(一)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引导。一方面,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其对家庭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心理上均有很强的依赖性,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效果决定了幼儿教育的好坏。幼儿园要加强与家长的密切联系,以自身对教育立场的坚守使家长认识到幼儿教育异化弊端。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 ,幼儿教育异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家长的教育观念和需求所影响。要积极组织和充分利用幼教专家讲座、家长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幼儿教育科学知识, 淡化“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功利心态,改变家长揠苗助长、违背幼儿身心规律的错误教育行为。
(二)强化政府督导。学前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投入和管理。当前幼儿教育异化与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管理不到位还是有关联的。学前教育事业要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督导”职能的落实。政府管理部门应明确自身责任,加强教育督导。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作息时间和班额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明确要求幼儿阶段不是知识的灌输阶段,学前教育应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回归到游戏教学,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智力、需要等为基础来选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从源头上杜绝幼儿教育异化现象。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使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占比逐年提高。要严格审查幼儿教师的教学资格,对幼儿教师的资格认定、 聘用、评级、教学方法等做出客观评价;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幼儿教师培养和培训的质量,确保教师素质不断提升。要加强对民办园的督导,引导民办园在办学宗旨、形式、内容等与《指南》逐步接轨。
(三)加强舆论监督。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媒体单位的沟通合作,通过舆论监督纠正幼儿学前教育异化现象,防止幼儿教学扭曲儿童天性。广州得风气之先,有南方报业、广州日报、羊城的晚报等三大报业集团,媒体受众广泛,影响力巨大;电视、网络等新型媒体资源也非常丰富,居全国前列。教育主管部门应主动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发动媒体对幼儿教育进行监督,可通过设立报料热线、记者明察暗访、旁听家长会等形式对学前教育进行监督,重点曝光高价园、特色班、超阶段训练等现象,引导《指南》精神在广州幼儿园教育得到全面贯彻,保障儿童在快乐中成长。
品牌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传统品牌命名方法篇三
;随着时代的进步,仅靠“以品质取胜”已无法满足当代国民升级的消费需求;
且新的消费主力军——“z世代”成长于媒介技术革新、泛娱乐化、时尚消费文化的新传播语境下,其更是具有个性化、国际化、独特性与创新性表达的新需求。在这种背景下,老品牌若想摆脱困境、突出重围,则需通过品牌跨界的新形式,赋予老品牌新的时代意义和生命力,巩固或重新唤醒自己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和地位,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目前已有许多民族品牌投身品牌跨界联名的行列,成功突围者有之,失败翻车者亦有之。
中国李宁跨界潮流服饰,登上纽约时装周;
六神花露水跨界鸡尾酒,联合rio推出花露水味鸡尾酒;
大白兔跨界美妆,联合美加净推出奶糖味润唇膏;
泸州老窖跨界香水,联合气味图书馆推出白酒味香水;
百雀羚跨界珠宝首饰,联合故宫推出宫廷珠宝;
张小泉跨界文创,推出“泉叔”手机壳、帆布袋等;
五芳斋跨界实体餐饮,开设24小时无人智慧餐厅……近年来,各种形式的品牌跨界联名正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引发人们广泛关注。
自2018年起,许多老品牌也纷纷通过跨界的新形式活化品牌、重回市场舞台,涌现出大量典型案例,成为品牌跨界联名的亮丽风景。
民族品牌历经我国悠久历史的考验而逐渐发展壮大,蕴藏着浓厚的品牌文化价值,凝聚着厚重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承载着几代人的文化记忆与个人情怀。同时,民族品牌的品质一直以来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具备良好的品牌声誉及品牌地位。民族品牌固有的品牌实力不容小觑,也毋庸置疑。
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新技术产品的不断开发,新兴品牌不断涌现,国外品牌的争相进入,这些因素均不断刺激着国民的消费欲望,对一些老品牌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如今老品牌的生存状况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仍保持在行业内的优势,但由于消费者老化、品牌印象固化,急需通过年轻化、国际化的新战略巩固地位;
另一类则经营惨淡、市场影响力降低,急需突破“瓶颈”、创新回归,重新进入消费者视野。
品牌联名跨界应基于品牌已有的优势特点和消费者基础,在产品类型、服务体验、品牌形象等多方面展开延伸。只有在守住品牌经典基因的基础上,借助新热点、新潮流进行品牌活化,才能在给予消费者新鲜感的同时,唤醒消费者产生品牌联想,进而丰富并立体化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
以民族品牌青岛啤酒为例,如今青岛啤酒遭受国内新兴啤酒商及国外啤酒商的双重冲击,市场压力空前。青岛啤酒正逐步通过品牌跨界唤醒旧消费群体的文化记忆,抢占新的年轻消费群体市场。
青岛啤酒的品牌跨界便是通过坚守品牌传统元素,攻破nyc潮流品牌服饰新载体而实现的。一方面,青岛啤酒将“酒瓶”“瓶盖”“开瓶器”“拉环”等啤酒包装特有的元素“嫁接”在潮流卫衣、挎包、球鞋等时尚单品上,让人们在关注潮流服饰时联想到啤酒品类;
另一方面,青岛啤酒在颜色选择上,沿用了人们印象深刻的绿色为主、红色为辅的青岛啤酒经典包装配色,刺激视觉神经,以此联想到青岛啤酒品牌;
此外,青岛啤酒还将当年备受关注的“蝴蝶代言海报”“桃园三结义海报”“慕尼黑啤酒博览会获奖证书”等广告画作为潮流服饰的印刷图案,共同唤醒消费者的文化记忆和情怀。青岛啤酒集品牌之长,跨界潮流服饰,改变了消费者心中固化的“土味”印象,树立了年轻化、大众化、时尚化的品牌新形象。
品牌跨界联名并非两个品牌logo“无灵魂”的整合,而是两个品牌理念互通或消费者群体互通的品牌“联姻”,以共同表达新锐的品牌态度,吸引消费者眼球。民族刀剪老品牌张小泉跨界做文创产品,风油精联合时尚潮牌beaster推出“风油精绿”系列服饰,娃哈哈运用营养快线产品包装的颜色跨界做彩妆等,这些民族品牌只是将品牌logo或产品颜色附着于合作品牌或产品之上,似乎又回到了品牌发展初期的“贴牌”时代。这样的品牌跨界行为,虽不会在短期内对品牌形象塑造造成实质性的损害,但也只能如昙花一现般吸引消费者的短期注意力,其效果和风险需要慎重评估。
品牌跨界联名应精准洞察消費者需求、偏好和习惯,精准涉入适合自身的领域,并精准选择产品定位、品牌内核、消费人群等多方面因素均与自身契合的合作品牌。跨界联名或表达某种品牌文化、宣扬某种品牌态度,或倡导某种生活态度、展示某种审美方式,以获得消费者的长期关注,一定要避免品牌文化空心化,造成仅仅为跨界而跨界的现象。
某种意义上讲,品牌跨界联名需要科学合理地“蹭热度”。单纯“蹭热度”,盲目跟风是品牌跨界联名的雷区。目前,国潮已成为品牌跨界中反响剧烈的内容,一些民族品牌以国潮形式实现品牌跨界,如中国李宁、回力、凤凰牌自行车等。但也有许多品牌并未领会在品牌跨界中如何运用民族传统元素的精髓,一味地迎合年轻消费者对时尚潮流的追求,以为复古就是国潮,“碰瓷”国潮、蹭品牌跨界的热度,最终只会导致“翻车”。如某皮炎药品跨界做口红,推出鹤顶红、夕阳红、够坦橙版口红。但该产品的广告文案引发争议,品牌跨界颇为牵强。而在宣传上,其广告片和海报的元素除使用了复古颜色和字体以外,其余的元素也与民族传统文化无关。如此“伪国潮”的品牌跨界行动不仅不能促进产品销售,甚至贬低了品牌价值,降低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度,最终影响品牌形象的塑造。事实上,国潮是民族品牌的跨界表达,它以中国民族文化为内核、以中国本土产品和品牌为基础,借助时尚潮流符号和新兴载体,实现年轻化、个性化、多元化与国际化。只有正确认识这一精髓,才能在品牌跨界过程中真正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效用,实现真正成功跨界。
(赵新利系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谢斯予系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硕士研究生)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相关热词搜索:;品牌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传统品牌命名方法篇四
1. 茶香中,一颗心慢慢沉静下来。
3. 喝茶,好多茶可以随意喝,但千万别随意试白茶,一旦恋上成瘾,一爱误终生,因为日久生情是白茶!
4. 我不是归人,只是个过客。你不是我的曾经,却是我不可泯灭的回忆。茶香心不知,一醉恍然悟。
5. 诗和远方,不只是花前月下读书泼茶,也不只是喝茶西餐举止优雅。而是身处困顿和底层,仍不忘抬头看柳梢的月,檐角的星。
6.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8. 平时叫喝酒的人今天叫喝茶,看来我们都在慢慢变乖慢慢长大。
9. 喝茶:当饮料解渴,生理需求。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形,讲究水质茶具茶境,喝时能细细品味,精神需求。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社交需求。茶道: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尊重及自我实现需求。
10. 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
11. 超爱这个啤酒杯,去年在古董市场看到,王子说这种颜色很少,一般都是青灰色。虽然上面的锡盖子没有了,我还是自己背回来,胃不好就拿来喝茶。图片拍不准,其实比我手大很多,啤酒花和祝福扎扎实实的鲜艳。
12. 晚饭后,老公说想去喝茶,全家人就一言不合地来到咖啡屋,一人手捧一本书,静静的享受读书时光。
13. 碛马塞鸿忘旧梦,建茶闽荔富新诗。
14. 春意融融的时节,喝几杯春白茶,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春天,留下春天。
15. 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
16. 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
18. 短僮应捧杖。稚女学擎茶。吟罢留题处。苔阶日影斜。
19. 浓茶解烈酒,淡茶养精神,花茶和肠胃,清茶滤心尘,茶之德也;乌龙大红袍,黄山素毛峰,南生铁观音,北长齐山云,东有龙井绿,西多黄镶林,茶之生也;茗品呈六色,甘味任千评,牛饮可解燥,慢品能娱情,茶之趣也。
20.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21. 人生就像一杯茶。第一口苦,第二口涩,第三口甜。回味一下,甘甜清香。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甜是它的馈赠。关于茶的句子。
22. 人生就像那碗茶,刚开始时干燥苦涩,经过沏泡后饱满清香,历变化起伏跌荡,终究是淡定平和。
23. 吃饱睡觉,睡醒喝茶,抬头看天,已经黄昏。快乐的人珍惜时间,不开心混日子的人觉得时间太长。无忧无虑的人,不去计较时间的长短。
24. 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25. 茶饼嚼时香透齿,水沈烧处碧凝烟。
26.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27. 喜欢一个人泡上一杯淡淡的香茶,静静地坐于书桌前,把心事掏出来梳理。
28. 人生就像一杯茶,所不一样的是,它是用沸水冲沏,还是用温水冲沏,两种截然不同了:温水冲沏的茶,平平静静,没有激烈,没有动感,更看不到舒展的茶叶,也闻不到清雅的幽香,平淡无奇。而沸水冲沏的茶,却在一遍又一遍的翻腾、踊跃下,溢出阵阵扑鼻而来的清香。
30. 这些都是古诗中描写茶壶的: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明·徐渭虎丘春茗妙烘蒸,七碗何愁不上升。
31. 茶是人情冷暖的标记。在喝茶的过程中,也是在逐渐地了解茶,培养一种习惯,一种喝茶的心情,一种赏杯的格调,在这个过程里,发掘让自己更满足的事物,跟茶有关的人,也许就是陪着你喝茶的那个人。
33. 男耕田,女采茶,老婆婆带娃娃,不荒一丘田,不老一蔸茶。
34. 喝一杯茶是一种茶缘,在不同的地点品饮守候着不同的缘分。结缘,无论是结人缘,结茶缘,还是结佛缘,结法缘,都体现在一个善字上。
35. 茶再好,也有变淡的时候;茶再差,也有芳香的一刻。
36. 开始入门,觉得喝茶舒服、有品味、爱屋及乌喜欢茶具;成高手,感受香、醇、韵、滑等等,看出品种、产地、制程等;后来,从茶汤看见春天、看见人生,进而看见宇宙甚至无极;最终,茶汤,还是茶汤,是真水无香,是无味之味。
37. 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38. 一杯茉莉花茶,吹开茶叶,细细品味,一股淡香中透着一丝苦涩,回味悠长。
39.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40. 忙里偷闲,且和一杯茶去,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
41. 茶道讲究五境之美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42. 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
43. 紫砂壶的美在于它集壶泥、壶色、壶形、壶款、壶印、题铭、绘画、书法、雕塑、镌刻诸艺术,共融一体。
44. 山家雅供称第一,清泉好瀹三春荑。铭自制壶清·郑板桥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
45. 日出日落,春种秋收,该来则来,该去则取,生活其实很简单。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如饮禅洱,随心,随性,平淡而醇厚,简单而真实。丑别寅来,虎年运。
46. 紫砂壶的造型简练、色泽淳朴、大方古雅。用其泡茶,使用的年代越久,壶身包浆就愈加温润,泡出来的茶汤也就越醇郁芳馨。
47. 就那一瞬间突然明白了古人为什么喝茶要配点心,原来茶点是这样由来的。之前密斯瑞耳提面命的教我仍然没学会,人生果然是需要自己感悟的。
48. 求关于品茶悟道或茶文化的优美句子
49. 闲下来乐意做个素心的人,煮水,洗盏,不慌不忙得为自己泡上一壶绿静叶嫩的花茶。
50. 以茶会友,生意就有。
51. 欲访踏歌云外客,注烹仙掌露华香。
52. 赞美紫砂壶的唯美句子紫砂壶的唯美诗句形容紫砂壶的唯美美句
53.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进入世俗社会,行于官场,染几分官气。行于江湖,染几分江湖气;行于商场,染几分铜臭;行于清汤,杂几分脂粉气;()行于社区,染几分市侩气;行于家庭,染几分小家子气。熏得几分人间烟火,焉能不带烟火气。这便是生发于”茶之味“以”享乐人生“为宗旨的。
54. 合向吴侬彤管说,好将书上玉壶冰。咏紫砂壶清·高江村规制古朴复细腻,轻便可入筠笼携。
55. 一片片茶叶,在水中翩跹起舞,如同一个个灵魂在水中游走。欣赏着茶的舞姿,倾听着怀旧的音乐,过去的时光仿佛又回到了眼前。
56. 开始入门,觉得喝茶舒服、有品味、爱屋吉屋喜欢茶具;成高手,感受香、醇、韵、滑等等,看出品种、产地、制程等;后来,从茶汤看见春天、看见人生,进而看见宇宙甚至无极;最终,茶汤,还是茶汤,是真水无香,是无味之味。
57. 烫茶伤人,糖茶和胃,姜茶治痢;饭后茶消食,空腹茶心慌;午茶提神,晚茶失眠;隔夜茶伤脾,过量茶消瘦;淡茶温饮,清香养人。
58. 在花茶中,茶叶滋味为茶汤的味本,花香为茶汤滋味之精神。
59. 砂壶越用越新越亮越润,日久生灵岁月增辉;千百载更显沉稳而古朴、苍劲而精神。
60. 浮躁世界红尘滚滚,惟愿内心清风朗月。
61. 二两茶叶一斤盐,斤半茶叶有衣穿,改善生活在眼前;一斤茶叶十斤钢,四斤茶叶百斤粮,建设祖国富双强。
62. 清香悠悠白牧丹闻香品茗如八仙老白茶中生叶味神韵精髓陶亦然
63. 还是隐没在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
64. 布施,犹如加一片茶到一大壶茶里,少了我这一片,看似不影响茶的味道;其实不然,丢进我这一片,整壶茶就有了我的芳香。虽然我施的很小,也会充满每一滴水。
65. 昨天晚饭,怕多喝酒对身体健康不好就没有喝。饭后倒是喝了几小杯茶,浓度大概是刚好能让人皱眉的程度。结果,夜里精神无比难以入眠,听着附近公路汽车驶过的声音,感叹喝茶可能比喝酒还伤,毕竟喝完酒就能在床上呼呼入睡。我开始佩服起在饭局上“以茶代酒”的人,那也是真的猛士。只是如果有机会,我可能会建议服务员:把他的茶再泡浓点。
66. 文人的灵感都是饭后茶余发生的。
67. 客从远方来,多以茶相待。
68. 茶的滋味,大抵在其或苦或甜,或浓或淡色味交织之中,品出一种淡定的人生,一种不可释怀的人生,一种笑看风轻云淡的人生。
69. 人生就像一杯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香是它的馈赠。
70. 粗胚淬火后,把把显峥嵘。貌似泥为骨,敲之金玉声。
71. 上元夜六首·其一崔液
72.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
73. 周末的闲暇时光,泡一杯清香四溢的白茶是最让人放松。
74. 分将默坐更搜句,肯以衔杯当饮茶。
75. 茶味人生,有苦涩也有甘甜。
76. 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万年世界。
77. 人生就是在品茶中思索,在品茶中感悟,在品茶中成长。
78. 棋局聊相对,茶炉亦自携。
79. 谢谢你们长的那么漂亮还愿意给我点赞
80. 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
81. 一帘春欲暮,茶烟细杨落花风。
82. 淘壶,尽在我的紫砂。
83. 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何人书破蒲葵扇。记着南塘移树时。
85.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86. 小时候喝汽水儿,长大喝茶喝咖啡,有时候还喝酒。
87. 你笑的好漂亮好像从没受过伤
88. 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万年世界。
89.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90. 喝茶能增进人们的感情,我和同学们,每每倒一盅子茶,慢慢品,随饮随倒边品边聊。
92. 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
93. 冲泡之后,茶芽朵朵,叶脉绿色,似片片翡翠起舞,颗颗叶片卧底后,饮之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94. 那时的你宁神观壶,那怕熟而熟玩手执千遍的壶,毫不厌倦,看肌肤的光润,透肌里的内涵,数着每颗不同的砂粒,接吻久蓄的陈香,感受着本质的纯正和真诚。
95. 茶敬客来茶当酒,云山云去云作车。
96. 我爱紫砂无釉彩高庄我爱紫砂无釉彩,相见如人披肝胆。不*衣衫扶身价,唯依本质令人爱。
97. 千年茶文化,昔日今朝共传扬!小小绿尖,遇水承叶,一杯清茗沁人心肠。世间怡然心情,只在一杯清茶中。
98. 终于考完回到老巢,最近考试喜忧参半,大碗喝茶的感觉太好了。
99. 在又苦又甜的茶里,可以领悟到生活的本质和哲理。
100. 浮生不在,茶语清香,注一湾水,取一瓢茶,入壶出汤浓稠甜蜜。观而赏其妙,闻而悦其香。
101.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102. 煎茶诗宋·苏轼活水还将活火烹,自临钓合吸深情。大飘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104. 住此园林久。其如未是家。叶书传野意。檐溜煮胡茶。
105. 在夏日的午后,沏一壶溢香的花茶,氤氲的水汽里弥散着如烟雾般迷蒙的记忆。
106. 背上儿眠上山去,采桑已闲当采茶。
107. 如果茉莉、毛尖是大家闺秀,殿上圣君,大叶茶就是平民百姓。从泡开时深深的橘红,到饮罄后淡淡的桔黄,它的滋味也由浓浓的苦涩变成淡淡的甘甜。无论红与黄,那沉淀里都是最热的宁静,最美的斑斓;无论苦与甜,那份宁静里都有一股清新的香气,无关贵贱贫富。热中寓静,静澜绵香,苦中有甜,先苦后甜,实在是大叶茶赠给我们最含蓄的启迪。
108.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109. 但愿有人愿意为你泡一杯暖暖的茶,吟一首诗。
111. 茶有茶道,吃有吃道。
112. 佛能洗心,茶能涤性。苦中有甜,甜中是苦,先苦后甘,人生亦如是,如饮黑茶。生活禅,幸福茶,禅洱茯茶,一生幸福。
113. 饮茶作别出萝门,相送犹怀握手温。
114. 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115.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16.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120. 茶事,人生事。
121. 不应辜负花枝去,且嗅清香倍饮茶。
122. 杯是茶的皿,茶是杯的命。没有杯的茶,再香也不能凝聚;没有茶的杯,任你价值连城,也只是空杯。
123. 看着这杯种茉莉花茶,我觉得美不胜收,此时,一股扑鼻的清香更使我陶醉。
124. 四大皆空,坐片时何分尔我。
125. 有没有赞美茶壶的句子
126. 岁月流转,妙品紫砂。
127. 大抵,茶的妙处,抑或可以从中品出一种人生的滋味!
128. 形容茶文化的诗句
129. 此地千古茶国,满城都是君子。寻味君子知味来,伴香雅士携香去。
130.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等国。
131.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132. 烟酒脏话性格极差我知道你从没想过跟我回家。
133. 茶对水思念是苦涩绵长,在不可预知日子里她坚受着一个信念;茶入水岁月是热烈激昂,在滚烫似火接触中她呼喊着高亢号子;茶沉底光阴则是平凡无奇,在日复一日生活中她品味着人生从容宁静。
134. 一个人的时候喜欢泡一杯玫瑰花茶,看花儿在杯中绽放。
135. 中国人有一个说法: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喝酒可以熙熙攘攘呼朋唤友,而喝茶还真是一件清静的事。
136. 向往的生活拍的就是我梦想的生活啊有一个大院子种一院子花儿养小动物种新鲜的蔬菜自给自足看看书喝喝茶也太幸福了吧。
137. 清茶一杯的优美句子
138. 跟老年人一样的生活散步喝茶在家看电视。
139. 二两茶叶一斤盐,斤半茶叶有衣穿,改善生活在眼前;一斤茶叶十斤钢,四斤茶叶百斤粮,建设祖国富双强。
140. 不为尘世的一切所鼓惑,
141. 粗茶淡饭布衣裳,齐家治国平天下。
142. 品茗者尽享茶趣,啜饮一口,齿颊留香。
143. 爱,是我可以在一坐宽敞的大房子里养养花草宠物,悠闲的喝茶看书,有个不是那么烦的男人。以上就是我要的幸福,爱,和安全感,我一定是要从自己的人生价值上来获得幸福感的人。
144. 田田诗客句,闲倾荷露试烹茶。
品牌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传统品牌命名方法篇五
;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举办了一期“亚洲之最”的评比,《汉声》杂志荣膺“最佳行家出版物”,被《时代》周刊赞为“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圣经”!
从《echo》到《汉声》的疾呼
黄永松、吴美云、奚淞、姚梦嘉,这是现在熟悉《汉声》杂志的读者都知晓的金牌组合,并称“《汉声》四君子”。时光倒流回上世纪70年代的台湾,《汉声》杂志的创办要从吴美云与黄永松的相识说起。
“当年我只是一个爱好美术的年轻学生,而吴美云则从美国留学归来,有知识,有修养,并且对中国民间文化怀有极大的热情。”黄永松回忆道。在上海、台湾、广州均生活过的吴美云,对中国本土的民俗风情极为熟悉,然而在美国读书的日子里,最让她不能忍受的却是总被当成日本人。“那时,西方世界不了解中国,在他们的眼中,中国人都是唐人街上那些一辈子也不会说英文的中国人的后代。”回到台湾后的吴美云,担任了大学里的校报主编,此时她萌生了办一份向外国介绍中国的杂志的想法。就在这个时候,黄永松与吴美云相遇了。
最初,吴美云想办一份综合性的杂志,而黄永松则带着吴美云去看了一座坐落于台北松山区的小庙,里面供奉着“松山慈佑公”。黄永松指着佛龛里的雕塑和四周的壁画告诉她:“一个庙就是一方保护神,更是文化的载体。或许,我们可以从这里人手。”同样热爱传统民俗文化的吴美云很快便与黄永松达成了共识。1971年,一份名为《echo(回声)》的杂志诞生了。
《echo》最初是全英文杂志,其中的内容90%是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这样一本文化性极强的读物,是否会受到认可与欢迎,这在当时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事实证明,传统文化并没有被现代物欲所湮没,《echo》的反响很不错。”黄永松说道。
黄永松认为,《echo》并不是一本猎奇杂志,就像台湾“文艺青年之父”俞大纲告诉他的那样,他所要做的是一个“肚腹”,把断裂中的传统与现代连接起来。1978年,《echo》停刊,英文版的《回声》改为中文版的《汉声》,杂志的使命也从“连接东西的横坐标”变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纵坐标”。1988年,《汉声》采访范围开始从台湾转向大陆,于是更多有趣而珍贵的民间文化得以在汉声杂志上露面,《汉声》渐渐变成了完整的文化地理样本。
发掘民间文化的瑰宝
对于汉学文化爱好者来说,《汉声》的每一期刊物都有收藏的价值。山西面食、陕北剪纸、福建土楼……已经出版了40年的《汉声》几乎可称之为一本中国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莫怪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曾把《汉声》作为展品在哥德堡大学展览了两年。而发行量最大的时候,《汉声》销往世界上30多个国家,每期销售量十几万份。
对于立志于发扬传统文化的黄永松来说,40年的《汉声》生涯中,既有骄傲也有遗憾。深入民间是《汉声》的一大特点,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为了整理中国传统的古老结艺,黄永松开始向民间艺人学习编织技法。中国结结艺众多,从最常用的纽扣结到老床帐钩下的结饰,非常零散,但却从未有人做系统的整理。黄永松和同事们经过长时间的了解和学习,将中国编结艺术总结成11种基本结,14种变化结,建立了系统的理论,并将其总结命名为“中国结”,出版了《中国结》系列丛书,并翻译成多国语言,在海外也引起巨大反响。
然而,黄永松也有遗憾。当他制作土布系列《夹缬》专题、前往浙江温州山村时,却为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夹缬的生存现状所震惊。这种服装的印染技术,始于秦汉时期,盛行于唐宋,而从元朝之后就已失传。而黄永松在这里所看见的却是夹缬作坊经营的难以为继。黄永松向作坊的主人讨教并完整地记录下这项印染技术的每一道工序,作坊主人却告诉他由于夹缬制作过程非常麻烦,而现代人又很少再使用这种布料了,没有经济利润,他的生活很艰难,主人决定要砸掉染缸。黄永松当机立断,认购了一千条,请染坊主人至少再做1年。
虽然可能无法彻底解决夹缬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生存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但是黄永松与《汉声》杂志在尽着他们最大的努力为文化遗产的留存奔走呼吁。《夹缬》一书出版后,全世界纺织界的专家、学者亦纷纷前往这个小山村去观看这种失传千年的工艺,夹缬制作工艺得以保护。面对这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断裂的现代社会,多年的经历使得黄永松增强了把传统与现代衔接、把东西方文化平衡的信心,他认为这也正是《汉声》杂志的意义所在。
让文化成为品牌
很多读者更愿意把《汉声》杂志看做是一系列主题丛书,因为创办40年来,《汉声》一直采用田野实际调查兼图片、摄影并陈的手法,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展现于纸上。“《汉声》的同仁们既是文化记录者,又是实践者。”直到现在,黄永松还带领着他的编辑们每天打坐静思、练习书法,在黄永松看来,这些都是深入理解文化内涵的一种方式。
作为《汉声》杂志的总策划人,致力于民俗文化传承的黄永松对于文化品牌的创建,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曾经,《汉声》与爱慕品牌一同策划推出“中国蓝印花布展”,黄永松说道:“文化不能固步自封,要适应现代社会,就要用现代的创意手法去推广。”2011年3月底,黄永松来到第十六届如意·2011中国服装论坛,就“构建品牌力量”这个主题回答了自己的感悟。“就像宁波年糕,这些老字号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我们的文化同样可以借助品牌打造来达到传承与发扬的更佳效果。”黄永松说道。
现在,《汉声》所策划的另一大型项目正在逐渐有更多人所关注,这就是“天工慈城”。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的慈城镇,是浙江省最大的铜冶炼基地和宁波市重要的轻纺、建材基地。“天工中的天是遵循大自然,工是人类自己的努力。”黄永松认为将中国传统的民艺和现代设计相结合,这将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不绝动力,也是《汉声》发展到新阶段的新目标。
相关热词搜索:;品牌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传统品牌命名方法篇六
[摘要] 广告作为一种消费文化载体,不仅可以促进商品的销售,且是大众的消费导向。传统文化是现代广告设计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在现代广告中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和大众产生情感共鸣,有利于实现广告的目的。[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广告设计 消费文化载体在广告越来越国际化的今天,许多广告设计师为了与世界接轨,造成了“传统文化”的缺席。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元素不仅是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融合。近几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被广泛用于服装设计、室内设计以及动画设计中,在广告设计方面运用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并且也丰富了广告的内涵,使之更有韵味。
1.传统文化1.1传统文化概念所谓传统,就是社会文明演化汇集成一种可以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其囊括了一个民族诞生到发展中所形成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等。世界各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核心,吸收发展了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其中包括:文学(诗、词、歌、赋)、民族音乐、民族美术等等。 ①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曾出现过320多年的断层,但是总体上是没有中断过的。②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特点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是中国独有的。③历史悠久。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承有五千年的历史。④博大精深。“博大”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1.3传统文化元素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指的不是一种形式与符号,而是蕴含了传统的精神的各种载体,如: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玉雕、漆器、甲骨文、钟鼎文、中药、文房四宝、剪纸、风筝、阴阳太极、笛子、鼓、古琴、琵琶、织绣、蜡染、瓷器、青铜器、年画、舞狮、唐装、泥人面塑、筷子、长城、唐诗、宋词、象棋、玉佩……及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对于广告设计师来说,广泛地了解和借鉴传统民族文化元素,不仅可以开阔设计思维,并且浓厚的民族底蕴还赋予广告一种别样的韵味。当然在设计时不能一味地将各种素材杂乱地运用到一起,而是选择合适的广告主体,进行合理的设计组合。
2.传统文化与广告在广告设计越来越“国际化”的今天,许多设计师为了追随国际流行,刻意地去模仿一些国外大师的艺术风格,反而丧失了自身的文化特色。最近几年在国际广告比赛中,凡是获奖的中国作品多是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今,各国所特有的传统文化备受瞩目,各民族都将自身的民族特色融入到商业中。广告作为一种无声的推销形式,给大众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如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其以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活字印刷、丝绸之路、太极等)震惊了整个世界。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广告设计中,可以激起大众的怀旧感,形成一种感情纽带,大众在熟知的环境中更能接受产品。
3.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中的应用3.1平面广告。平面广告是大众接触最多的广告形式,其内容局限性小,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公益宣传广告,也可以是商业宣传。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平面广告中,不仅直观,并且更有韵味。例如,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中,比较注重“意”,而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大家都对美好的事物充满向往,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广告设计中,在传达设计理念的同时还传承了民族文化。如“中国联通”的标志,采用佛教“八宝”中的“盘长”造型,寓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盘绕叠加的线条象征着发达的通讯网络,且有事业长久的寓意。此标志无论从美感还是寓意上都很完美,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气息。3.2视频广告。视频广告是有一种强表现力的广告形式。其表现力是平面广告所不及的。随着传媒业的发展,视频广告越来越受到广告商的青睐。设计师也逐渐将传统文化应用到视频广告中。如海马3汽车广告,就选用传统的水墨动画来表现汽车的特性。又如中央电视台打造的广告,将传统的.水墨效果运用到广告中,通过中国的发展来展现品牌的力量。万里长城、翱翔的鸟儿、游动的鱼儿以及虚幻的游龙,设计师将这几种中国元素巧妙地结合起来,起到了震撼人心的作用。再如央视开展的《开心学国学》节目,以国学为中心,在节目片头运用了传统文化元素,如逐渐绽放的梅花、游动的鱼儿以及挥舞的毛笔,以水墨与色彩国画组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国学的特点。3.3网络广告。网络广告是目前性价比最高的广告形式,且其发展速度已超过了广播与电视台。网络广告形式多为旗帜广告、悬浮式广告、弹出式广告、飘移广告、游戏广告等。网络广告的可变性强。如“5.12”地震时,页面可以在一夕之际由彩色变为黑白两色。一些国家大事以及传统节日等,都会利用传统元素来表达。如一些茶叶、瓷器等商家,其网页设计都会选用民族风格。很多广告商都会特别要求广告设计要具有中国风,以此来完善企业形象,体现其企业文化精神,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小结中国传统不只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现代广告设计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在现代广告中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和大众产生情感共鸣,有利于实现广告的目的。毕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1.插画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2.水墨元素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3.广告设计中的幽默元素
4.广告设计中的水墨元素
5.在广告设计中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6.中国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品牌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传统品牌命名方法篇七
摘 要:当前,我国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效果如何,能否建立起相关的长效机制尚无定论。在此阶段,需要认清传统文化教育的追求,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如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完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丰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传统文化师资队伍。
关键词:高校;传统文化;价值取向;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手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作为对由商业领域而蔓延至高校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潮,以及受其影响而普遍存在于众高校之中的重理轻文、唯技术论、唯就业率是瞻等思想倾向的反思与修正,传统文化教育日渐受到学界与教育界重视,相关学术研究及教学实践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传统文化教育除上述功能外,还被视为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于制定下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可视作政府层面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因此,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既是高校完善自身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职能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一、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取向
思想正确是行动正确的前提,目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在思想层面明确其价值取向,解决“为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乃是当务之急。
(一)志在远功,不求速效
何为传统文化,笼统地来讲,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精华凝聚,是民族的共同文化基因,若要为它下一个内涵与外延较清晰的定义,可参考赵洪恩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中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究其本质,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政治伦理性文化,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内圣外王”的完美人格为追求目标,以修身立德为根本要务。《左传》有“三不朽”之说,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三者中以“立德”为首。《论语》中亦记载孔子“德在文先”的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教育除教授学生知识外,更为重要的功用在于对其进行精神和道德上的熏陶,而要使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发生改变非通过长期、持久的教育不能实现,这就意味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显现是逐渐的、延时的而非立竿见影的。高校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不能“一刀切”地套用应用型课程的评价体系来评估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效果,更不当怀抱功利主义心态要求它具有即教即好,通过几次课程就能点化“顽石”为“金玉”的效果。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应以广泛介绍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砥砺品德的自觉性为目标,追求的是“春风化雨”之远功。
(二)“古为今用”而非“一味崇古”
传统文化教育之所以在部分高校尚未受到教育者和学生的足够重视,被视为常规课程和专业知识的补充,属“可有可无”性质,原因之一即在于这部分人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置于相对立的位置上,认为在现代社会提倡传统文化是一味崇古之举,是历史倒退行为。
留下来的文化化石,是“死去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风云变迁,直至今日仍保有充沛的活力,这是因为它有一常葆生机的要诀,即在保持本质要素不变的同时不断与所处时代的精神相融合,吸收各时期新生文化的精华,自我修正,自我扬弃。若以水喻之,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山涧为溪水,入河渠为河水,入江湖为湖水,归大海则化为海水,其性不变,但其形能万化。仅以“孝”为例,由古至今,“孝道”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且深入人心,为众推崇。元人所著《二十四孝》书中有一则“郭巨埋儿”的故事,在古人看来此乃至纯至孝之举,当加以弘扬,但今年安徽省六安市将其制作为公益广告悬挂街头却在市民中引发争议,许多市民认为此举不合时宜。究其原因,并非因为传统文化所主张的“孝道”在本质上是错误的或过时的,已为今人摒弃。事实上,在当今社会,“孝文化”仍为政府和民众所提倡,孝心孝行仍能在社会上得到广泛赞誉,历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常有人因善尽孝而入选即是明证。六安市民反感的其实是故事中“杀儿奉母”这一藐视他人生命权利的有悖时代精神的行孝方式。因此可以说,“孝”作为一种精神贯穿古今,但不同时期,人们对“孝”的内涵的理解和行孝的方式不尽相同,带有各自时代的烙印。
其次,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尤其是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后,西风东渐,以传统文化为主导的一元文化环境也随之转变为多种文化思潮并存的多元化文化环境。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处于将定未定之际,面对多元文化冲击,譬如刘姥姥初入大观园,见这也好,见那也奇,如不能及时确立自身的文化根基则很容易陷入文化相对主义,沦为在思想上不辨是非、无所适从之一代。因此,在当代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非为对抗西方现代文化,有了传统文化作为“主心骨”,大学生能更为理性地看待现代文化,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再次,高校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充分尊重大学生作为文化主体的自主性并对他们的文化鉴赏力抱有信心。教育者当以开放的心态,引导学生广泛接触不同的文化,帮助他们形成开放的、科学的文化审美与文化价值观[1],允许青年人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自主进行文化选择。既不必片面强调中国传统文化较其他文化的优势――要相信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自具有吸引、感染青少年的魅力,同时还应允许他们对传统文化中落后的因素予以批判,批判性地继承、创新。
(三)厘清传统文化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国学教育的关系
近年来,与传统文化教育一同受到重视的还包括人文素质教育和国学教育。三种教育形式在概念和内容上多有相近之处,因此在有关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它们常被混为一谈,甚至相互代替。这种认识上的模糊显然不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进,必须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人文”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质”则是指由多种心理品质组成的一种综合结构,它包括语言文字修养、艺术修养、政治修养、文明礼仪修养、伦理道德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整体表现。[2]可见人文素质教育从内容上来说涵盖古今中外的各类知识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只是其中一部分。再者,根据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的观点,“国学”乃是专指中国固有的学术,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涵盖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和道德等诸多层面[3],其内涵较之国学要丰富得多。
二、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要使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更具合理性,效果评估更具科学性,最终在高校普遍建立起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笔者以为可由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完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
整个传统社会的文化都可称为传统文化,而自孔子设馆授徒以来,传统社会的文化学习内容就大致被固定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分别对应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和计算六方面的知识与技艺的学习。当前,部分高校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偏重于对文史学科尤其是古典文学知识的介绍,甚至将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开设几门诸如《大学语文》、《古典诗词欣赏》之类的文学选修课程,这种做法无形当中窄化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得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过于单薄。此外,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对象的大学生其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单一的文学类课程并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有鉴于此,高校应着力构建一套完整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该体系的构建须遵循以下四点原则:一是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方面的兴趣及要求,按需设课,这是体系构建的前提;二是打破院校、系部及专业藩篱,整合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合理调配师资,开设课程;三是课程体系应尽可能全面地覆盖传统文化各领域,除古典文学外,哲学、艺术、体育、民间技艺等方面的优秀文化――无论是物质或非物质形态的――都应在课程体系中得到体现,如可开设有关传统技艺、民俗、书法、武术等的课程,这是提升课程吸引力的必然要求;最后,体系中的课程既要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同时又要主次分明,既有讲求专业深度和知识完整性的必修课,也有以激发兴趣为主的选修课,这样可以保证课程体系的合理性。
(二)“三结合”丰富教学手段
其一,内外结合。由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可能是知识也可能是技艺又或是固化的物质形态――如某些人文景观。与之相对应,传统文化教育也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一途,而是应当结合课程特点,以教学效果最大化为旨归采取课堂内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如在讲授传统戏曲课程时既要通过课堂教学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同时也应带领学生到剧院观赏相关剧目的实地演出,若缺少后一种教学方式就会使学生产生“纸上得来终觉浅”之感,降低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影响学习效果。
其二,动静结合。在课堂教学中除口授、板书等教学手段外还应辅以多媒体教学,将观赏性强的内容制作成图片或音视频,也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授课内容开展诸如舞蹈表演、道德话题辩论等课堂活动,让静的知识“动”起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其三,点面结合。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要想取得成效不能只依靠开设几门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必须采取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即在其他各门课程的讲授和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应尽可能结合教学和活动环节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争取做到“无孔不入”,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教育。
(三)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传统文化师资队伍
就我国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来说,当前,在高校从事此类教育的主要是文史哲等专业的教师,由于他们属于特定领域内的专业人才,其教学内容可能涉及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但其教学的出发点是讲授专业知识,因此仅依靠现有的这部分师资力量是不能满足传统文化教育需要的。要想在高校构建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传统文化教师队伍,一方面要求学校尽快建立相应的教师培训制度,选拔出一批对传统文化教育感兴趣同时又具备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对他们进行系统的、长期的传统文化教学方面的培训;同时要意识到,一名优秀教师的培养非赖朝夕之功,高校在培养自己的专业教师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将那些在某些传统文化领域有一技之长的专家学者、能工巧匠、表演艺术家都吸收进入传统文化教师队伍中,鼓励他们各依所长面向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
正如《纲要》中所说,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有责任也有义务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用传统文化的精华濡染当代大学生,陶冶他们的情操,砥砺他们的德性,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同时也要鼓励他们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在继承中创新,于创新中继承,永葆传统文化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朱玲萍。大学传统文化教育困境探析[j]。 中国高等教育,20xx(22):33。
[2]彭定。品格育成与人生历练[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50。
[3]杜悦。什么是国学 什么是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研究所刘梦溪所长访谈录[n]。 中国教育报,20xx—05—23(7)。
品牌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传统品牌命名方法篇八
我们生活在一个真正的品牌化时代。品牌名称是品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品牌的命名是一门高智慧、高价值的艺术。各个行业中都存在品牌中国化、传统化和民族化的例子。历史长河中的那些饱含文化的篇章能够在新的时代展示出其新的价值,使得品牌名称超越自身,上升到文化心理和市场新定位的层面。
走向世界怎能没有中国自己的特色?管理和技术可以学习模仿国外,但是中国自己的形象只能从自身挖掘。品牌名称就是形象建立的基础元素之一。品牌是和品牌名称和标志联系在一起的一套资产(或负债),它们可以增加(或减少)一个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中国人讲究文化含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留下了无数饱含文化的篇章,它们能够在新的时代展示出其新的价值。在进行品牌命名时充分考虑古代文学作品的民族文化性因素,不仅能够让消费者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助于中国企业走向全世界,同时利用传统文化中那些熟知的词语,无疑是企业和品牌最恰当的广告宣传,使得品牌名称超越自身,上升到文化心理和市场新定位的层面。以国内外的运动品牌为例,我们可以看出,除却技术和产品设计方面的问题不谈,除了李宁、安踏、3610等品牌之外的大部分国产运动服装品牌存在的问题可以集中到品牌命名上,比如营销策略单一,过分依靠广告营销,并且广告主张浮夸,同时缺乏有效的品牌战略规划,在体育品牌赞助行为中缺乏与目标群体全面的沟通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品牌命名也是企业品牌战略的一个缩影。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随着品牌资源配置的国际化、贸易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生产国际化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政策、体制和技术标准的国际化、还有整体推广包装和品牌诉求对象的国际化。汉字品牌名称的国际化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字面翻译,而我国过去大部分品牌名称国际化时却往往犯这一错误。汉字名称的国际化方法应该遵循当代国际品牌的命名原理和方式,结合西方语言特点和国际品牌的特点,创造性的设计出既符合西方语言规则又符合国际品牌发展趋势的新品牌来。
各个行业中都存在品牌中国化、传统化和民族化的例子,尤其在餐饮、休闲为代表的服务行业和一些高消费产品的行业中。有的品牌名称将传统的文化与企业经营项目结合得很紧密。在水一方集团主要经营洗浴、桑拿、足疗、保健等休闲娱乐项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的文化内涵将企业品牌经营项目诠释得淋漓尽致。湖北酒业的王牌稻花香将“酿成千倾稻花香”朴实的中国传统古文化演绎为具有深广的具有时代内涵的现代企业文化和品牌精神。消费者在享受品牌的同时,也品尝到了延伸产品的文化意义,深层次地体会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的韵味。马兰拉面来源于一首民谣:“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马兰拉面”这朵幸福之花的品牌精神就是勤劳和朴实。就像“马兰”花开同样需要用勤劳的双手去一点一滴地创造。另外还有很多,如锦江酒店、巴国布衣、陶然居、钓鱼台宾馆、海天、白云山等国内着名的品牌就是我们身边的生动的例子。
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化妆品品质的高贵。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雪佛莱、宝马、奔驰等等。诸如此类的案例不胜枚举。
好的品牌名称有助于消费者建立或保持的一组独特的品牌联想。包括功能上、情感上及自我表现上的利益。联想到品牌代表什么,它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以及品牌对顾客的承诺。名称本身即是一个有价值的主张正如人的名字普遍带有某种寓意一样,品牌名称也应包含与产品或企业相关的寓意,让消费者能从中得到有关企业或产品的愉快联想,进而产生对品牌的认知或偏好。整合广告、价格、分销、包装、产品特性的努力传播品牌形象。
比如日本着名的化妆品品牌资生堂,最初是设在日本东京最繁华的商业中心的一家西式药房,取名源自《易经》中的“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涵义为孕育新生命,创造新价值。1981年进入中国以来,通过运用资生堂的丰富经验和护肤品生产技术,在中国消费者中树立了上佳的美誉度,在市场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反观之中国国内的众多的化妆品生产商,品牌自身无特色,缺乏个性,低俗化味道从其品牌名称上表露无遗,另外媚洋和雷同的思想严重。“黛丽丝”“蒙娜丽莎”“红棉”“粤穗”“艳丽”。这仅仅是国内众多行业中品牌名字雷同现象的冰山一角。我国语言词汇浩瀚如大海,五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其中更有无数的绝妙好词,《诗经》300首,《全唐诗》4万多首,更有《史记》洋洋洒洒的50余万言,此类着作数不胜数,其间更有相当的富有趣味的坊间俚语,我们国内的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品牌文化,结合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汲取灿烂的中华文化中无尽的精神财富。大家熟知的毛纺品牌“恒源祥”有着自己的故事,1927年,创始人沈莱舟成立了一家人造丝毛商店,取“恒罗百货,源发千祥”之意,于是有了店名“恒源祥”。经过长达几十年的发展,恒源祥从最早的毛绒商店起家,演变至今涉及针织、服装服饰、家纺等领域的全球最大绒线产销公司。另一家国内大型的制衣集团——江苏的红豆集团。品牌取名来自于一首很流行甚广的诗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在品牌的传播过程中,王维的诗歌无疑就是红豆集团最恰当的广告宣传。诸如此类,通过对品牌名称和传统文化理念的结合打造的品牌,往往在进入市场之初便占有先机。享誉中外的中国名酒剑南春,原名剑南烧春。“剑南”,地处四川剑门关以南;“烧”是指工艺,以粮食酿制,即蒸馏;“春”是唐人对酒的雅称。剑南烧春又名“烧香春”或“生春”。唐代已流誉华夏,成为皇家专享的贡品。唐李肇《唐国史补》、宋李昕《太平广记》、元代宋伯仁《酒小史》中都有关于剑南春的文字记载。酱菜品牌“六必居”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最初,这里是一家酒店,为保证酒味醇香甘美,这家作坊曾制订了六条操作规则:黍稻必齐、曲孽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六必居由此得名。着名的全聚德烤鸭店始创于1844年,原先是一家鲜果店的招牌字号,叫“德聚全”,其意思是“以人德聚全,以德取财”。1862年老板杨全仁见招牌字号中“全”字与其名暗合,于是把牌号倒过来以“全聚德”为自己的招牌字号,取其“全仁聚德、财源茂盛”之意。
这种借鉴吸收传统文化的现象不仅仅只存在于中华老字号中,在“走进来”和“走出去”的国际化浪潮中,国内许多企业已经显示了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南山奶粉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西名酒杏花村品牌名称最初来源于杜牧的名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新贵百度,其公司理念则是与辛弃疾的代表作“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内涵不谋而合。“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凶猛造就了下载功能强大的迅雷公司的成功。
除了直接从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取词,我们还注意到,在全球所有的国际性品牌中,大部分是来源于新创词汇,即造词。采用能说明产品特点的词或词根,通过一些方法,如缩略、组合、词汇、变异等,创造性地设计出新词,用做品牌名称。
品牌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传统品牌命名方法篇九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必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培育时代新人要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中汲取丰厚滋养,帮助大学生在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曲阜师范大学扎根孔子故里,建校65 年来因时代而兴、以文化而盛,坚持发掘地域文化资源优势,走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发展之路。学校党委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方针,自觉担当“为国弘文”使命,深入实施“文化立校”战略,切实推动“以文化人”实践。
发挥党委领航作用,完善“文化立校”顶层设计
推动传统文化育人,首先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战略意义。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曲阜时就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同时对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等进行了全面安排。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对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曲阜师范大学党委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曲阜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充分发挥把方向、谋大局的作用,在办学理念上把文化从“用”提升为“体”,从强校手段提升为立校根本,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为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高地把舵领航。学校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卓越文化追求、独特文化标签、突出文化优势的大学”,在大学章程中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研究、传播与普及”作为重要使命担当。2018年,学校正式出台《“文化立校”战略行动计划》,紧紧围绕“学生、学者、学术”三个中心,重点实施五项文化工程——“文化筑魂”大学精神塑造工程、“以文化人”人才培养工程、“守正创新”学术高地工程、“引培一体”高端人才集聚工程、“走出去”中华文化普及传播工程,形成了全面开花的生动格局。引导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史等7个博士一级学科聚焦传统文化研究,构建儒学与传统文化的研究矩阵,多学科交叉融合开辟“学术特区”;汇聚包括“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青年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等在内的一大批学术英才,高层次人才近悦远来彰显集群优势;取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等一系列突破,标志性成果频出。
激发一线创新活力,探索“以文化人”特色实践
推动传统文化育人,关键在于创新育人实践,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立德树人的全方位、全过程。
高校基层党组织处在动员、凝聚师生的第一线,也是协同教学科研工作、强化育人成效的战斗堡垒。曲阜师范大学在创新传统文化育人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探路者”和“先行军”作用,推动基层党团组织、各部门、学院以及广大师生结合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品牌活动,构建“以文化人”特色育人模式。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通识教育模块”,面向所有本科专业设置了4学分的儒家经典必修课和60余门传统文化公选课;针对硕士生、博士生开设“中国儒学专题研究”等课程;以“互联网+”赋能传统文化教育,打造孔子“和”思想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入选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坚持学术研究反哺教育教学,成立山东省首个社科类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孔子与山东文化强省战略”协同创新中心,推出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作品《生活中的儒学伦理》、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儒家政治理论及其现代价值》等精品佳作……一系列高层次平台与高质量成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力学术支撑。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学校在建设山东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儒家优秀文化滋养”思政课教学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获得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立项,“儒家优秀文化传承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研究”入选山东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儒学与马列‘双经典研读”活动被评为山东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工作案例。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素质拓展。学校各基层党团组织“百舸争流”“百花齐放”,打造“一院一品”,激活第二课堂。历史文化学院每年的“孔子文化月”活动已连续举办12届,被教育部授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文学院师生原创话剧《夫子》入选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音乐学院雅乐团的展演活动入选《感知中国新时代》宣传片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主题音乐短片;体育科学学院打造的孔子射艺传承基地入选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傳承基地。
弘扬师范教育传统,放大“以德育德”涵养功能
推动传统文化育人,应当因地制宜、因校施策,结合办学定位、办学资源,找准增特色、树品牌的突破口。
曲阜师范大学在教师教育领域形成了深厚积淀和光荣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厚植师道文化、讲好师德故事。教师,不仅是授业之“经师”,更是育德之“人师”。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师者的德行往往在言传身教之间影响学生品格、品行、品味,具有“以德育德”的涵养作用。
曲阜师范大学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师道传统与答好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命题相结合,探索出师范教育与德育互促共进、相得益彰的特色实践。打造“曲园师德讲坛”品牌,在师生的对话交流中诠释师德内涵、彰显师道精神,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发挥榜样力量,每年开展寻找“曲园雅师”以及选树最美教师、师德标兵等活动,用可亲可敬的身边人、可感可学的身边事,激励大家见贤思齐、崇德修身。
此外,学校首倡并规划建设了中国教师博物馆,这是全国首座也是目前唯一一座教师文化主题、师德教育特色的综合性专题博物馆。中国教师博物馆旨在为民族留存文化记忆、为教育珍藏历史遗产、为教师建好精神家园,将师德教育融入观物、知史、见贤、明道的过程。博物馆目前已构建了“拜先师孔子以就道”“观教师风物以悟道”“学教师典范以弘道”的师德教育模式,自2018年首展至今已有近7万人走进中国教师博物馆,聆听教师故事、感悟师德力量。2020年,曲阜师范大学入选全国10所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中国教师博物馆也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勇于创新奖”先进集体称号。
六十五载弦歌盛,矢志弘文气象新。决胜“十三五”收官、面向“十四五”开局,曲阜师范大学将进一步践行初心使命,努力建设具有卓越文化追求、独特文化标签、突出文化优势的高水平大学,打造“以文化人”的曲阜师大样板。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