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五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篇一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大多数“留守儿童”缺失亲情教育,心理发育不健康
调查发现,不少年轻家长外出打工,常年在外,不关注孩子,甚至很少通过打电话、写书信等方式与孩子沟通,他们认为挣钱给孩子,让他们吃饱、吃好就行了。家长的这种认识存在着“误区”,有63。9%初中生和39。4%小学生因缺少情感沟通,思念父母,出现心理障碍,性格孤僻、偏执、自私、冷淡,有的行为异常,往往自由散漫、聚众玩耍,甚至一部分学生染上吸烟、上网吧等不良行为,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
2、“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是年迈的祖父母或者是亲友托管,难以对孩子学习进行适度辅导和心理疏导,同时,在规范孩子学习行为习惯上也力不从心。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有90%以上小学生和50%以上初中生对新课程存在学习障碍,产生畏难情绪。由于农村教师素质跟不上,他们不能及时对这些孩子进行引导、疏通,使部分孩子出现厌学、逃学、旷课等现象,尤其是初中生出现厌学现象较多。这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甚至部分学生面临辍学,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3、“留守儿童”监护和生活状况出现失控局面
农村学校小学生全部住宿在家,初中只有少部分住宿在校。大多数学生住在家里,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承担监护责任,少数学生由亲友承担监护责任。这些监护人大多缺少文化、年龄偏大,难以与孩子进行知识信息的沟通,加上一些老年人溺爱孩子,只管他们吃饱穿暖,无能力管教孩子,与学校配合沟通不畅,往往出现监管失控局面。而且外出打工的父母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往往给孩子用钱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借此来补偿对孩子“关爱”的缺失。这种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一部分“留守儿童”追求生活享受,学习不吃苦、不思进取,养成自由散漫等不良行为习惯。
4、学校、家庭、社会关心“留守儿童”力度不够,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而学校又无法承担本应由父母承担的监护和教育责任。家长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回家,甚至连电话也没有打过,学校无法联系家长,监护孩子的祖(外祖)父母年事已高,无能力与学校沟通。学校无奈也只好在春节或者收购季节召开一次家长会。可见,农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协调存在很多困难,再加上农村社会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活跃,网吧、歌舞厅出现在农村街头,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难点。
1、落实政府办好义务教育的责任
州、县政府清楚地认识到农民“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谋求发展和增加收入是根本原因。发展县城经济,打造现代农业,振兴地方工业,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缩小地方经济收入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使农民“离土不离乡”,这是从源头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面对现实问题,政府在经费调控、政策扶持、社会管理方面积极主动,切实解决问题,寻求新对策。
第一,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解决“留守儿童”住宿问题。第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关爱“留守儿童”。
2、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学校是儿童少年成长的乐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各环节,这要求在学校教育与管理上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一是要建立学校“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建立学校热线,教师、学生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有助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及时沟通,学生学习生活上的障碍能及时破解,亲情教育也得到一些弥补。
二是要丰富校园文化。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开展经常性的文体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作文比赛、讲故事),这样既可以展示“留守儿童”的才能,又使他们感到学校、教师、同学的关爱,消除孤独与失落,求得心理上的满足。
三是要发挥教师引导、指导的育人作用。学校应当建立“代理家长制”,通过实行教师与学生结对的帮扶制度、家访制度,设置心理咨询室、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学校与家长通信活动等各种措施,搭建教师与学生、家长共同育人的平台。四是要落实帮助“留守儿童”的责任机制。学校教师“代理家长”要形成制度,规定定期谈心、帮助的内容;学校还要建立“代理家长”培训制度,聘请心理教师给监护人、临时监护、代理家长讲授儿童少年心理辅导课和教育学知识,提升教师、监护人的交流艺术水准。
3、社会各界各尽其责,共同构建社会关爱与监护体系
“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大家为其营造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政府必须构建儿童少年监护保障体系,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第一,政府要出台帮助“留守儿童”的经费投入、教育管理、人文关怀、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面向农村地区贫困生、“留守儿童”的政策。第二,要明确社会各界的职责,构建关爱与监护网络。第三,建立“留守儿童”成长家园。各地要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老党员的“五老”作用,扎实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篇二
1、因为缺少关怀导致情感发育不良。情感发育不良的表现,就是情感缺乏。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出现自卑、自闭、孤僻等现象,并且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往往会表现出自私的状态。这样的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对他人的信任感也逐渐偏低,和同龄城市儿童相比,往往会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
2、安全隐患普遍存在。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权,大多由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履行。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时候,他们并无法像父母一样关爱自己的孩子,这就会导致孩子自身安全保护意识较差,同时出现任何意外事故,都无人监管。
3、日常行为缺乏约束与管理。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启蒙阶段,如果这一阶段无人对其行为进行看管,便会使儿童自身的行为出现随意性。小到平时课堂上的不守规矩,大到打架斗殴乃至逃学偷盗,这些行为在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上屡见不鲜,这就足以说明,留守儿童自身行为缺乏约束与管理,是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体现。
1、亲情与家庭教育缺失。农村留守儿童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心理成长方面,都长期处于一种无人问津的状态。许多家长一个学期才会打一次电话给老师,询问孩子的在校情况,而孩子平时的教育,则由祖父母代劳。长期下去,必然导致留守儿童放任自我,甚至出现厌学心理,最后不得不面临辍学的选择。
2、留守儿童的教育者缺乏管理教育能力。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现状来看,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来到城市打工,而农村中剩下的就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家庭儿童大多都是由老人和儿童组成,而老人并没有相应的能力对孩子进行看管。即便是履行了监护人的权利,可是大多数农村老人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状态,老人与孩子之间形成的代沟完全无法满足对儿童的教育要求,更不要提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或者思想教育。
3、父母文化水平以及价值观念对孩子的影响。由于农村外出打工的父母自身的文化程度相对有限,因此其往往会凭借自己的价值观影响孩子。许多父母认为即便是未来走到了城市,也依然是给别人打工,所以这就会影响一些家长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进而对子女的教育也会有所影响。
4、不良社会习气的影响。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身心发展时期,对于社会中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但同时也因为缺乏明辨是非的心,从而导致自身很容易受到社会中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
1、针对留守儿童建立相应保护体系。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来看,要想改变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建立起对留守儿童相应的保护体系。如可以实行农村学校寄宿制,这样将可以将所有留守儿童集合起来,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既保障了孩子的精神需求,也可以由老师统一管理,进而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学习成绩,感悟生活温暖。
2、注重农村地区化对儿童的教育。农村地区可以依据本地区的实际特点,制定出符合该地区自身的教育体系。如可以由村委会、学校、妇联等机构共同联手,建立起保护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体系。
3、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与帮扶力度。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政策宣传力度,同时还应该规定父母对孩子的义务教育行为,无论是父母还是其监护人都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对未成年人的行为进行监督,并且尊重未成年人的心理状态,使得未成年人适龄的时候必须接受相应的教育。
4、保障农民工子女享受同等城市受教育权利。农民工进城打工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逆转的趋势。针对这一现象,应该加大对农民工的公平待遇力度,甚至可以加大帮扶,使得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儿童一样,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都是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因此政府应该给予最大程度的帮助,尽可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为和谐良好的成长环境与条件,同时也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可以与城市儿童一样,享受相应的权利,感受同样快乐的童年,获得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篇三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诸多家庭的学生家长都纷纷外出打工。可以预见,未来的农村将会出现规模更为庞大的留守儿童大军,随之而来的是出现这些学生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加之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肯定会引起这些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他们出现品德和心理上的障碍,从而影响这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那么,作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基本方面的每一位班主任和各课任教师,该怎么做好这项工作呢?
理想是行动的指南,理想是迈向成功的动力。班主任和课任教师要主动帮助留守儿童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远大理想,同时还要帮助他们确定出近期目标。在目标的确立上定位要准,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要依据自身的现实条件确立。这些留守儿童一旦有了奋斗目标,就能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他们在理想的指引下心无旁骛地前行,就会少走弯路。面对“问题”留守儿童,这项极重要工作更不可忽视。
班主任和课任教师在平时要格外关注这部分学生的思想动态,多观察和了解这些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主动担负起家长的责任。如发现在他们思想上有了偏差,要及时指正;行动上犯错误了,要及时帮助改正。并时常教育他们在家要听监护人的话,在校要听老师的话,要遵守纪律,勤奋学习。要多角度,多范围地正确引导,要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负责,使学生始终行进在正确的人生轨道上。
生存能力只有在不断磨炼中才能得以培养出来,教师应加强有关的“教育”。
一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心态来摆脱精神上的不适与紧张,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指引其另寻途径来满足精神上、心理上的需求,如课前听听音乐,课余积极参加有益的活动,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等。
二要引导学生发现、珍惜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清楚自己的不足。
三在面对困难时,班主任和课任教师应积极加以引导和意境学生开朗、乐观的性格,如通过学生读、教师讲中外名著《红岩》《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培养留守儿童坚定的信念,乐观的态度和顽强的毅力。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必要环境,但“打工族”的子女们的家庭状况发生了变化,肯定会影响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言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珍惜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把它们转化为积极进取的内动力。同时对学生实事求是,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使学生随时清楚自己的不足,以便及时地改正。
攻击性行为是指故意的伤害或侵犯他人的行为。据调查“打工族”的家庭子女,由于突然缺少了父母的呵护,极少数孩子一旦在精神上或物质上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肆意打骂别人,毁坏别人的东西,故意给对方造成伤害。新监护人如果不及时管教,任其放纵,班主任、科任老师如果不及时的教育、引导,就极有可能使其行为转化为犯罪行为。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行为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积极方式,对儿童的发展极其有害。教师应采用“转移注意”的方法,在学生怒气冲冲时,可带他们打球下棋,以消其能量,平衡心理,使其逐渐转移其行为。
竞争意识能开发学生的各种潜力,长期的教育和训练能使其逐步形成自强不息、顽强勇敢、勇于拼搏的品质,有助于学生的活泼向上。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引导留守儿童的竞争意识,使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竞争观念;另一方面合理组织一些富有竞争性的活动,如歌咏比赛、体育比赛等,多创机会,使学生发挥潜能,受到熏陶,力争成为生活中、学习中的强者。
要真正关心学生,首先就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只有你真正用无垠的大爱去关爱学生,学生也才能热爱你,师生之间也才能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如他们中有人生病了,你就要及时去关爱他;生活中遇到困难了,你要奉献爱心,伸出援助之手尽力去帮助他们。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篇四
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飞速发展,打工族队伍逐渐庞大,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新问题。中央政府对教育机制进行了改革,用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义务教育将不收取任何费用,对家庭贫困学生进行生活补助,这些措施政策的实施为农村留守儿童上学的经费问题提供了保障。国家在高等院校及时地增加了“免费师范生”的教学方式,及时地运用国家教育机制的调控手段加以对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的构建,用新的形式解决了留守儿童教育的师资严重短缺的问题。同时,新时期党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各项鼓励农民农耕生产的力度和灵活性都在逐步加强;种粮直补费用逐年增加,农村合作医疗涉及范围日益扩大,各种惠民利民的政策在相继推出;对农村生产生活的科技文化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这些措施的确让我国的部分农民改变了生活水平,增加了经济收入,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劳动力现状。农资价格上涨,合作医疗制度的不完善,长时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极大地减少了农民群众手中的可支配收入,制约着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本质提高,使得一大部分农民不得不又一次踏上外出打工的征程,继续打造着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从而导致原本可能出现转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农民群众生活问题不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在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上不仅存在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的缺失,还存在着师资人才等无形力量的缺失。在我国的农村教育中,大部分的老师都是以前的民办老师转型产生的,他们是农村教育的主力军,然而,他们不论从知识还是从思想上都难以适应农村教育的发展趋势;他们了解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却没有能力创新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目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在家面对的是“四老”,没有课外辅导,有的却是溺爱;在学校老师严肃的面庞,更会导致孩子们的成绩上不去,心里的阴影更为浓郁。
1、零食多了,关爱少了。
父母每个月都往家里寄钱,他们努力地在外工作着,希望家里的老少能过得好点;但是越是穷的家庭出去打工的越多,呆的时间越长,对孩子的关爱也越少,孩子的心理问题也越发突出。当今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是留守儿童的生存问题,而是心理问题。
2、村庄大了,视野小了。
为了实施国家的新农村建设,许多村庄合并,村庄面积不断扩大,村庄公路更为密集,由于没有村庄土地的约束,村民将房屋建设得更为分散,有许多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原因,同在一个村庄中却在不同的小学。村庄在随着新农村的变化而扩展,某些小孩可以在一大群的陌生人之前泰然自若,某些小孩却因此反而更为胆怯。
1、加大农业扶植力度,促使农民增收。
我国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统计数据中,在一段时期内数量有一定的回落,因为新出台的直补政策、农业税政策、农产品政府保护价等措施从根本上刺激了老百姓生产的积极性,老百姓愿意回家种田。但总体上还是处于增涨的态势,因为随着各项农业措施的实施,社会各个行业各种物资的价格都是同时上涨,各种刺激政策不能冲掉物价上涨给农民朋友带来的损失,农民朋友为了更好地生活不得不再次背上行李外出打工。要生活,要打工,留守儿童之间的问题就无法解决。加大对农业的扶植力度,让农民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和自己的子女在一起,那么留守儿童问题将不再是问题。
2、实行产业改革,增加当地就业率。
我国的许多农村都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结构,具有了一定的走产业化道路的能力。要加快产业转型的步伐,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争取农民能够当地就业。当地政府要积极引导,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引进资金和高新技术对经济作物农产品开展深加工,优化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而且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在当地成功就业,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将指日可待。
3、加强村级机构行政管理能力,引导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开展。
年青人是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职能部门的关注,在学校教育无法顾及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村级机构是与留守儿童教育息息相关的一级机构。有条件的村级机构可以统一安排留守儿童的课外辅导,这样一种有针对性的辅导模式或许能够更直接有力地解决问题;或者专人对带有留守儿童的“四老”进行抚养方法的教育,这种方法可以更长远地解决问题;同时由村级机构实施抚养教导比请专家学者进行抚养教育效果更好,交流更方便。有了科学的教育方法,留守儿童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总之,解决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目前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也是今后的长远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妥善地解决了,才能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农民工才能在异乡安心打工,才能创造丰厚的财富,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篇五
我县地处河西走廊石羊河下游,近年来由于严重干旱缺水,为加强综合治理,政府大力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相继采取节水治沙、关井压田等措施。由于耕地面积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不得不离开故土到外地或城市务工,使得大批的儿童脱离父母亲的直接监护成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已成为目前我县农村学校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心理与生理的健康成长都面临诸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成为目前农村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课题。
为了深入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课题组成员通过走访、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我校“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为三、四年级学生,共发出调查表50份,回收有效表格48份。
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与其他儿童相比有一定差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学习感到有困难,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主要依靠老师和同学,非留守儿童还可依靠父母。日常生活中,留守儿童的大多数经济条件较差,年龄稍大点的孩子还要承担家务,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对学习成绩的提高自然造成一定影响。在监护问题上,较多留守儿童的监管人为祖辈,他们只能在生活上给予关怀照顾,对学习辅导基本是空白,留守儿童缺少正常的监护。
由于父母无暇顾及、监护人监管不力以及学校教育缺位、社会不良因素影响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概括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问题
留守儿童大都和祖辈住在一起。由于监护祖辈与孩子年龄差距大存在代沟,自身又担负大量繁杂的劳务,孩子出现情感方面的问题很难找到倾诉的对象。从表中可见主动打电话帮父母联系的儿童仅占不到38%,他们又很少与在外的父母联系,所以留守儿童存在较为严重的情感教育问题。因缺少关怀、倾诉,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导致他们感情比较冷漠,甚至孤僻、偏激。大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内向、自卑、不善交流等共性问题。
(二)学习问题
由于父母在外务工的影响及各种娱乐场所的增多,尤其是网吧在农村的日益普及,使得不少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大多留守儿童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据调查,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不好。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处在中等以下位置。
(三)道德教育
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祖辈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对孩子纵容溺爱,物质生活上给予满足多,道德和精神上约束引导少,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上的放任自流,留守儿童容易形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农村留守儿童中最大的问题便是,没有人能管得了的问题儿童。祖辈年纪大,还要种地务农,不懂孩子的生理心理状况,难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寄居在亲戚朋友家的,主人不便对孩子进行教育;寄宿在学校的由于缺少监护人,更是忘乎所以;至于与单亲生活在一起的虽然情况稍好一些,但是仍然存在有诸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质上也是“三农”问题的一个表现。外出务工农民由于工作稳定性不高,收入又比较低,加之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及城市昂贵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等已成为农民工难以逾越的鸿沟。经济、环境、家庭和学校因素等成为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
我县地处偏僻,经济落后。近年来随着学生的逐步减少,学校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应付日常开支捉襟见肘,不同程度地制约教育软硬件条件的改善。寄宿条件较差,生活教师不全,班主任负担较重,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思想教育。
(二)环境因素
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吃喝享乐”、“金钱万能”等不良习气已由城市向农村蔓延。对于自制力弱、内空虚寂寞、学习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来说,网吧、游戏厅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与去处,有的沉溺其间不能自拔,随之逃学、厌学、撒谎、偷摸等行为就慢慢形成。
(三)家庭因素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平时对子女疏于管教、缺少沟通,造成亲情淡漠。隔代监护中祖辈文化程度偏低,教育观念方式陈旧,溺爱大于教育,感情多于理智,祖辈们习惯用自己陈旧的观念和经验去教育孩子,教育存在缺陷。
(四)学校因素
农村学校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年龄层次不明、针对性不强的现象,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存在盲目性和“一刀切”的问题。如老师不能及时向家长了解真实情况,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照顾不周、缺乏必要的生活关爱和指导,乡镇学校缺乏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在学校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等。
总之,我们只有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才能深入剖析制约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原因,为今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