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想北平教学反思简短实用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想北平教学反思实用篇一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语言平实,但蕴涵的感情却非常热烈。学生能读通文章,但真正体会老舍在文字背后的那份炽热感情却很难。学生能读懂文章写了什么,但为什么这么写却很难领悟。基于文本的特点,也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课的设计以二期课改的理念为主,遵循《课程标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回归语文的本源——语言文字。整节课与学生一起读、品,从而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教学时以语言文字的赏析为抓手,由“我的北平”到“象母亲一样的北平”到“象家一样的北平”到“即将失去的北平”,层层推进。整节课学生学得主动、投入,教学效果较好。但遗憾还是有的。文章中某些细节的处理还嫌粗糙,如有些生动的描写,正恰到好处的表现作者的感情,但课堂上细细品位不够。另外,教学时各个环节的勾连还有些牵强。
三仓中学 陈洁
《想北平》属于“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漂泊的旅人”板块,在本文要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故乡施予每个人的深刻的烙印。但是要想用有限的篇幅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城市的面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北平这样的大城市,就更为不易了。老舍写“我的北平”,采用对比手法,集中地表现了北平最主要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老舍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其情缱绻,足以深深打动读者,但是对于生活阅历比较贫乏的学生,对于这种情感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只能指导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去慢慢地理解、体会。在教法上着重文本研习,不妨充分利用对话栏,让学生课前预习中进行评点,选择合适的问题,全班研习。
另外,本文前半部分写自己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热爱与思念,以抒发感情为主,学生不易深入体会;后半部分通过对比的方法写出北平的特点,以此表达对北平的热爱,学生易于领会,因此,授课时决定由后半部分入手,调整授课顺序,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
最后,对本次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加以总结,遗憾还是有的。文章中某些细节的处理还嫌粗糙,如有些生动的描写,正恰到好处的表现作者的感情,但课堂上细细品位不够,教学时各个环节的勾连还有些牵强。
2014年9月24日
实习日志
老舍一直是我喜爱的作家之一,生平第一次上课,上老舍的《想北平》,那份激动也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我从准备教案、课件开始就一直神经紧绷,直到今天上午上完课,激动的余波还久久不能散去。
第一次上课,我有着太多的惊喜。
下课后,走出教室,刚好遇到和我实习的同学。他说我好厉害,那么多老师在下面听课我都不怕!确实,紧张,已经不是我的软肋了。在这之前,师父带着我一段一段,一句一句的把文章树立了一边。说道这里,我很惭愧。读透文章,透到每一个字,每一个注释,是我目前需要下大力气的地方。
此外,可能是在大学里参加各项活动随便讲习惯的原因,我过于自信,连详细的教案都没打印出来,只带了自己手写的一页简简单单的纸片就上课了。这就造成了这堂课的一个主要缺陷——各环节之间衔接不自然,有停顿。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要想做到,需要我更加的努力。
下午师父给我看了他拍的课堂实录,回家后老爸也把他看到的告诉了我。虽然在声音的高度方面有了提高,但是肢体语言、表情方面还有待提高。
潍坊二中 高中语文组 董艳丽
教学目标:体悟老舍平实的文字中积蕴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选择平凡的素材体现深挚感情的写法。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辅手段:多媒体投影、印发类文
教学过程:
[导语]
众生:不知道,猜不出。
生:北平。
师:如果不知道今天要学习《想北平》,你会猜出这是北平吗?
生:不会。
生:写她的宏伟壮阔,写她作为皇城的豪气,写长城,写故宫。
生:写她的悠久历史,博大的文明,还有名胜古迹。
生:写她的特色,王府井,北京的小吃。(众生笑)
师:对饮食情有独鈡。
生:写她的胡同,北京有八大胡同。
师:很好,有一位作家汪增祺写过一篇关于胡同的,叫《胡同文化》。
(众生读课文。读完同位之间小声交流。)
师:谁起来说说?
生:北平既复杂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
生:第四节中“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我喜欢这句的描写,它表现了北平生活环境的快乐舒适,让人很容易平静下来享受这份宁静。
生:看小蝌蚪和嫩蜻蜓,说明老舍很有情趣,很享受这样的生活;这些句子也是为了说明北平的静谧。
生:老舍很喜欢北平,“安适和安睡”说明他有在家的感觉。
众生笑:没有。
师:一个小时也不曾有吗?
众生笑: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
生:没有老舍这样的童心。(众生笑)
生:还没有爱一个地方到这种程度,即使简单的小事,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幸福,所谓“爱屋及乌”吧!
的效果?
生:很细腻的传递了一种感情,更深的体现老舍对北平的爱。
生:比写大的素材还要真实和生活化,所谓以小见大吧。
师:很好。那么,上一句话“北平既复杂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你们是如何理解的。
生:北京古老,但又有着童年的一些记忆,老舍小时候,可能经常到古城墙摘酸枣吃。
(众生笑)
师:北平有老舍成长的记忆。
生:摸着老城墙能让人感觉到踏实安全。
师:对,只有在踏实安静的环境中,人才能享受到这份宁静快乐。
师:接着说,北平还有什么特点?
生: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
生:北平的美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师:很好,北平还有哪些特点?
生:北平又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城市。
生:花多、菜多、果子多。
生:居民的院子里养满了花。
生:更接近了自然。北京是大都市,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和大自然保持着亲近。
师:很好,你们比较喜欢哪些句子?好在哪里?
生:“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的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很有生活的气息,很平民化。
师:点出平民化,很好,这是平民眼中的北平。
生:“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很细腻,很清新,很有生活的气息。
师:更多的是流露出对这样的市井生活的一种源自心底的喜爱。连琐细的生活,都带有了诗的色彩。
生:“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着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观察很细腻,很幽默,很有乡村的气息,也诉说着作者对北平的喜爱。
生:美国的水果比不上北平的新鲜,北平是都市里的田园。
师:有乡村的气息,说明北平是一个接近自然的城市。还有吗?
生:是一个很平民化的城市。
师:何以见得?
生:他所描写的内容,特别是那句“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更能体现北平的平民化。
生:小事更能体现的他对北平的爱,这样的微小的事情都能让他体会到快乐,足以看出他与北平的亲密的关系;所以他拟题为“想北平”,而不是“写北平”。
生:写的是平民化的北平,是老舍眼中的北平。
生:只有熟悉北平,热爱北平,才会这样写。
生:越是生活化的描写,越真实和自然,越能表现对生活的热爱。
师:太好了,有句话叫:“一枝一叶总关情”,说得就是这个意思。他生于斯,长于斯,一生中的多数时光是在北平度过的,他真正的融入了北平的生活,深入到它的血肉肌肤之中。如果老舍是北京的一个观光客,即使对北京再喜欢,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去写长城故宫,而不可能像老舍这样写的原因。
师: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学到了一种写作的方法,谁起来谈谈?
生:选取平凡的小事,来抒写自己的感情。
生:平实的语言也可以表达很深厚的感情,越生活化,越真实。
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小的素材,小的生活的细节,只要有真情实感,也会写出很出精采的文章。
师:谈得太好了。越是平凡的熟悉的生活小事,越是琐细的生活的情节,更能表达真挚的感情,而不一定一落笔就写那些大的东西。这就涉及一个选材的问题,要有一颗柔软的心灵,要善于从你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有意蕴的素材,来抒写你对人生的感悟。
投影一段文字:
“我们所熟悉的社会与地方,不管是多么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所以能产生好的作品。到一个新的地方,我们很能得到一些印象,得到一些写成很好的旅记的材料。但印象终归是印象,至好不过能表现出我们观察力的精确与敏锐;而不能做到信笔写来,头头是道。至于我们所熟悉的地方,特别是自幼生长在那里的地方,就不止于给我们一些印象了,而是它的一切都深印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对于它能像对于自己分析得那么详细,连那里空气中所含的一点特别味道,都能一闭眼就想像的闻到。
――老舍《景物的描写》
类文阅读
师:越是摹写平凡的生活,越能真实地再现生活。同学们读下面两篇短文,再体会这种写法。
(印发叶绍钧的《耦与莼菜》,王增祺的《咸菜茨菇汤》。)
咸 菜 茨 菇 汤
汪增祺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般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评优课已经结束,回顾整个备课与授课过程,感触良多。这是我第三次公开教学《想北平》,三次教的内容与教法都不尽相同。语文似乎就是这么一门“不科学”的学科,同一篇课文,可以教这个,也可以教那个;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语文学科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这次执教,我深切领悟到,语文的不科学或许也正是她科学性的体现。语文的教学内容与教法由文本、学生和学科性质综合决定:在文本,要尊重文本特征;在学生,要关注学习的学习经历;在学科,则要重视语言文字。而在这三者中,学生的学习经历与学习需要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策略的选择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堂课如果有所得,那就在于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经历,从学情出发,确定了教学目标与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想北平》是1936年老舍先生应《宇宙风》杂志征稿之作,其时他已离开故乡北平十多年,而此时的北平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形势岌岌可危。特定创作情境、丰富复杂的情感,以及作家本人的创作风格等,造成了本文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如果我们用惯常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把握主旨,学生或许能够很快捕捉到作者思乡这一主题,但本文形式特色、审美趣味和独特性恐怕就只能雁过无痕,作者的苦心经营也必然被视为寻常笔墨了。
我确定本堂课就以这个学生提出的两大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试图帮助学生形成一种阅读思路:即从文本矛盾之处切入,理清文脉,体会作者匠心之所在;同时学会通过品味语言,关注表达,来走进文本深处,触摸作者心灵。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
1、比较品评,还原意脉。
学生阅读本文感到没有头绪,主要原因大概在于此文与他们过去读过的一些散文有较大不同。在他们过去阅读经验中,散文或以叙事为主,有明确的行文线索可供把握,或借景抒情,以景物为抓手,总之文章的意脉比较容易捕捉。但是《想北平》与一般抒发思乡之情的散文行文方式不太一样,开头几段似乎没有在写《想北平》,这就令部分学生费解甚至误解,全然读不出作者匠心独具的妙处。而这正是本文独特性之一。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阅读障碍,我设计了一个比较品评的活动环节,用《故都的秋》的开头与本文开头进行比较,旨在引发学生发现本文开头与一般抒情散文开头的不同之处,进而激发思考:这看似没有直接入题的开头,与文章题目的内在联系在哪里?稍加讨论,学生很快拨云见日,理解老舍开篇的文字真实意图是告诉读者,本文要写的是“我想我老舍的北平”,也就是确定了本文独特的写作视角,后文的一切内容都是从这一视角出发来写的。接下去,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即以标题来观照各段内容,辨析文章内容与标题的内在联系。很快就理出了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还原了文章的脉络。
2、揣摩联系,披文入情。
学生阅读本文最大的障碍恐怕是无法理解作者丰富复杂的情感。作者爱北平,想北平,这是显而易见的,谁都可以读出来,难的是无法被作者的思乡情打动,无法理解作者何以想到“要落泪”。
这种快乐与自由,所以他在写本文时,会无意流露出一些孩子般的特性与与天真。” 最后再联系写作背景,让学生聆听最后两段的录音,体会“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这句话的含义,进而理解“要落泪”的原因。
透过文字,学生渐渐读出北平给予老舍的温暖、踏实、安全与宁静祥和的“清福”,读出老舍最珍爱的清福不仅仅是母亲赐予他的,也不仅仅是家乡北平赐予他的,更是那个和平的年代给他的。披文入情,学生不仅体会到老舍对家乡的浓的化不开的热爱,也体会到一个贫寒的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一个漂泊的游子对家国岌岌可危的现状之担忧与牵挂,读出了老舍的一片赤子情怀。
以上是本堂课可取之处。当然本堂课也有不少的遗憾,最大的遗憾在于课的整体感略显欠缺。比如教学设计中除了梳理文脉,体味感情之外,还有一个内容就是关注写法。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作者如何表达深切难言的情感,感受语言大师高超的表达技巧,加深对这种情感的理解。但是从授课情况来看,这一环节显得生硬,没有很好地与前后环节融为一体,和情感的体会有割裂之感。另外,品读完4——6段文字之后,其实作者丰富复杂的情感就有了依托,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前文哪些情感浓烈的词句。如果最后能够再回扣前文,读读品品,那样的话,整堂课的逻辑性或许会更强,学生也能对本文建立起更为完整的认知与体验。
想北平教学反思实用篇二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语言平实,但蕴涵的感情却非常热烈。学生能读通文章,但真正体会老舍在文字背后的那份炽热感情却很难。学生能读懂文章写了什么,但为什么这么写却很难领悟。基于文本的特点,也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课的设计以二期课改的理念为主,遵循《课程标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回归语文的本源——语言文字。整节课与学生一起读、品,从而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教学时以语言文字的赏析为抓手,由“我的北平”到“象母亲一样的北平”到“象家一样的北平”到“即将失去的北平”,层层推进。整节课学生学得主动、投入,教学效果较好。但遗憾还是有的。文章中某些细节的处理还嫌粗糙,如有些生动的描写,正恰到好处的表现作者的感情,但课堂上细细品位不够。另外,教学时各个环节的勾连还有些牵强。
三仓中学 陈洁
《想北平》属于“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漂泊的旅人”板块,在本文要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故乡施予每个人的深刻的烙印。但是要想用有限的篇幅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城市的面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北平这样的大城市,就更为不易了。老舍写“我的北平”,采用对比手法,集中地表现了北平最主要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老舍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其情缱绻,足以深深打动读者,但是对于生活阅历比较贫乏的学生,对于这种情感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只能指导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去慢慢地理解、体会。在教法上着重文本研习,不妨充分利用对话栏,让学生课前预习中进行评点,选择合适的问题,全班研习。
另外,本文前半部分写自己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热爱与思念,以抒发感情为主,学生不易深入体会;后半部分通过对比的方法写出北平的特点,以此表达对北平的热爱,学生易于领会,因此,授课时决定由后半部分入手,调整授课顺序,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
最后,对本次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加以总结,遗憾还是有的。文章中某些细节的处理还嫌粗糙,如有些生动的描写,正恰到好处的表现作者的感情,但课堂上细细品位不够,教学时各个环节的勾连还有些牵强。
20xx年9月24日
实习日志
老舍一直是我喜爱的作家之一,生平第一次上课,上老舍的《想北平》,那份激动也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我从准备教案、课件开始就一直神经紧绷,直到今天上午上完课,激动的余波还久久不能散去。
第一次上课,我有着太多的惊喜。
下课后,走出教室,刚好遇到和我实习的同学。他说我好厉害,那么多老师在下面听课我都不怕!确实,紧张,已经不是我的软肋了。在这之前,师父带着我一段一段,一句一句的把文章树立了一边。说道这里,我很惭愧。读透文章,透到每一个字,每一个注释,是我目前需要下大力气的地方。
此外,可能是在大学里参加各项活动随便讲习惯的原因,我过于自信,连详细的教案都没打印出来,只带了自己手写的一页简简单单的纸片就上课了。这就造成了这堂课的一个主要缺陷——各环节之间衔接不自然,有停顿。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要想做到,需要我更加的努力。
下午师父给我看了他拍的课堂实录,回家后老爸也把他看到的告诉了我。虽然在声音的高度方面有了提高,但是肢体语言、表情方面还有待提高。
潍坊二中 高中语文组 董艳丽
教学目标:体悟老舍平实的文字中积蕴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选择平凡的素材体现深挚感情的写法。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辅手段:多媒体投影、印发类文
教学过程:
[导语]
众生:不知道,猜不出。
生:北平。
师:如果不知道今天要学习《想北平》,你会猜出这是北平吗?
生:不会。
生:写她的宏伟壮阔,写她作为皇城的豪气,写长城,写故宫。
生:写她的悠久历史,博大的文明,还有名胜古迹。
生:写她的特色,王府井,北京的小吃。(众生笑)
师:对饮食情有独鈡。
生:写她的胡同,北京有八大胡同。
师:很好,有一位作家汪增祺写过一篇关于胡同的,叫《胡同文化》。
(众生读课文。读完同位之间小声交流。)
师:谁起来说说?
生:北平既复杂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
生:第四节中“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我喜欢这句的描写,它表现了北平生活环境的快乐舒适,让人很容易平静下来享受这份宁静。
生:看小蝌蚪和嫩蜻蜓,说明老舍很有情趣,很享受这样的生活;这些句子也是为了说明北平的静谧。
生:老舍很喜欢北平,“安适和安睡”说明他有在家的感觉。
众生笑:没有。
师:一个小时也不曾有吗?
众生笑: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
生:没有老舍这样的童心。(众生笑)
生:还没有爱一个地方到这种程度,即使简单的小事,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幸福,所谓“爱屋及乌”吧!
的效果?
生:很细腻的传递了一种感情,更深的体现老舍对北平的爱。
生:比写大的素材还要真实和生活化,所谓以小见大吧。
师:很好。那么,上一句话“北平既复杂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你们是如何理解的。
生:北京古老,但又有着童年的一些记忆,老舍小时候,可能经常到古城墙摘酸枣吃。
(众生笑)
师:北平有老舍成长的记忆。
生:摸着老城墙能让人感觉到踏实安全。
师:对,只有在踏实安静的环境中,人才能享受到这份宁静快乐。
师:接着说,北平还有什么特点?
生: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
生:北平的美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师:很好,北平还有哪些特点?
生:北平又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城市。
生:花多、菜多、果子多。
生:居民的院子里养满了花。
生:更接近了自然。北京是大都市,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和大自然保持着亲近。
师:很好,你们比较喜欢哪些句子?好在哪里?
生:“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的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很有生活的气息,很平民化。
师:点出平民化,很好,这是平民眼中的北平。
生:“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很细腻,很清新,很有生活的气息。
师:更多的是流露出对这样的市井生活的一种源自心底的喜爱。连琐细的生活,都带有了诗的色彩。
生:“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着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观察很细腻,很幽默,很有乡村的气息,也诉说着作者对北平的喜爱。
生:美国的水果比不上北平的新鲜,北平是都市里的田园。
师:有乡村的气息,说明北平是一个接近自然的城市。还有吗?
生:是一个很平民化的城市。
师:何以见得?
生:他所描写的内容,特别是那句“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更能体现北平的平民化。
生:小事更能体现的他对北平的爱,这样的微小的事情都能让他体会到快乐,足以看出他与北平的亲密的关系;所以他拟题为“想北平”,而不是“写北平”。
生:写的是平民化的北平,是老舍眼中的北平。
生:只有熟悉北平,热爱北平,才会这样写。
生:越是生活化的描写,越真实和自然,越能表现对生活的热爱。
师:太好了,有句话叫:“一枝一叶总关情”,说得就是这个意思。他生于斯,长于斯,一生中的多数时光是在北平度过的,他真正的融入了北平的生活,深入到它的血肉肌肤之中。如果老舍是北京的一个观光客,即使对北京再喜欢,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去写长城故宫,而不可能像老舍这样写的原因。
师: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学到了一种写作的方法,谁起来谈谈?
生:选取平凡的小事,来抒写自己的感情。
生:平实的语言也可以表达很深厚的感情,越生活化,越真实。
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小的素材,小的生活的细节,只要有真情实感,也会写出很出精采的文章。
师:谈得太好了。越是平凡的熟悉的生活小事,越是琐细的生活的情节,更能表达真挚的感情,而不一定一落笔就写那些大的东西。这就涉及一个选材的问题,要有一颗柔软的心灵,要善于从你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有意蕴的素材,来抒写你对人生的感悟。
投影一段文字:
“我们所熟悉的社会与地方,不管是多么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所以能产生好的作品。到一个新的地方,我们很能得到一些印象,得到一些写成很好的旅记的材料。但印象终归是印象,至好不过能表现出我们观察力的精确与敏锐;而不能做到信笔写来,头头是道。至于我们所熟悉的地方,特别是自幼生长在那里的地方,就不止于给我们一些印象了,而是它的一切都深印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对于它能像对于自己分析得那么详细,连那里空气中所含的一点特别味道,都能一闭眼就想像的闻到。
――老舍《景物的描写》
类文阅读
师:越是摹写平凡的生活,越能真实地再现生活。同学们读下面两篇短文,再体会这种写法。
(印发叶绍钧的《耦与莼菜》,王增祺的《咸菜茨菇汤》。)
咸 菜 茨 菇 汤
汪增祺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般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评优课已经结束,回顾整个备课与授课过程,感触良多。这是我第三次公开教学《想北平》,三次教的内容与教法都不尽相同。语文似乎就是这么一门“不科学”的学科,同一篇课文,可以教这个,也可以教那个;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语文学科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这次执教,我深切领悟到,语文的不科学或许也正是她科学性的体现。语文的教学内容与教法由文本、学生和学科性质综合决定:在文本,要尊重文本特征;在学生,要关注学习的学习经历;在学科,则要重视语言文字。而在这三者中,学生的学习经历与学习需要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策略的选择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堂课如果有所得,那就在于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经历,从学情出发,确定了教学目标与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想北平》是1936年老舍先生应《宇宙风》杂志征稿之作,其时他已离开故乡北平十多年,而此时的北平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形势岌岌可危。特定创作情境、丰富复杂的情感,以及作家本人的创作风格等,造成了本文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如果我们用惯常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把握主旨,学生或许能够很快捕捉到作者思乡这一主题,但本文形式特色、审美趣味和独特性恐怕就只能雁过无痕,作者的苦心经营也必然被视为寻常笔墨了。
我确定本堂课就以这个学生提出的两大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试图帮助学生形成一种阅读思路:即从文本矛盾之处切入,理清文脉,体会作者匠心之所在;同时学会通过品味语言,关注表达,来走进文本深处,触摸作者心灵。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
1、比较品评,还原意脉。
学生阅读本文感到没有头绪,主要原因大概在于此文与他们过去读过的一些散文有较大不同。在他们过去阅读经验中,散文或以叙事为主,有明确的行文线索可供把握,或借景抒情,以景物为抓手,总之文章的意脉比较容易捕捉。但是《想北平》与一般抒发思乡之情的散文行文方式不太一样,开头几段似乎没有在写《想北平》,这就令部分学生费解甚至误解,全然读不出作者匠心独具的妙处。而这正是本文独特性之一。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阅读障碍,我设计了一个比较品评的活动环节,用《故都的秋》的开头与本文开头进行比较,旨在引发学生发现本文开头与一般抒情散文开头的不同之处,进而激发思考:这看似没有直接入题的开头,与文章题目的内在联系在哪里?稍加讨论,学生很快拨云见日,理解老舍开篇的文字真实意图是告诉读者,本文要写的是“我想我老舍的北平”,也就是确定了本文独特的写作视角,后文的一切内容都是从这一视角出发来写的。接下去,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即以标题来观照各段内容,辨析文章内容与标题的内在联系。很快就理出了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还原了文章的脉络。
2、揣摩联系,披文入情。
学生阅读本文最大的障碍恐怕是无法理解作者丰富复杂的情感。作者爱北平,想北平,这是显而易见的,谁都可以读出来,难的是无法被作者的思乡情打动,无法理解作者何以想到“要落泪”。
这种快乐与自由,所以他在写本文时,会无意流露出一些孩子般的特性与与天真。” 最后再联系写作背景,让学生聆听最后两段的录音,体会“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这句话的含义,进而理解“要落泪”的原因。
透过文字,学生渐渐读出北平给予老舍的温暖、踏实、安全与宁静祥和的“清福”,读出老舍最珍爱的清福不仅仅是母亲赐予他的,也不仅仅是家乡北平赐予他的,更是那个和平的年代给他的。披文入情,学生不仅体会到老舍对家乡的浓的化不开的热爱,也体会到一个贫寒的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一个漂泊的游子对家国岌岌可危的现状之担忧与牵挂,读出了老舍的一片赤子情怀。
以上是本堂课可取之处。当然本堂课也有不少的遗憾,最大的遗憾在于课的整体感略显欠缺。比如教学设计中除了梳理文脉,体味感情之外,还有一个内容就是关注写法。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作者如何表达深切难言的情感,感受语言大师高超的表达技巧,加深对这种情感的理解。但是从授课情况来看,这一环节显得生硬,没有很好地与前后环节融为一体,和情感的体会有割裂之感。另外,品读完4——6段文字之后,其实作者丰富复杂的情感就有了依托,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前文哪些情感浓烈的词句。如果最后能够再回扣前文,读读品品,那样的话,整堂课的逻辑性或许会更强,学生也能对本文建立起更为完整的认知与体验。
想北平教学反思实用篇三
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月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1、备课。
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习。
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
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批改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仍给满分,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5、做好测试评估工作。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错误较多的类型依次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走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