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教案(汇总12篇)
通过教案的反思和总结,教师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写教案要注重细节,包括时间控制、教具准备和课堂管理等方面。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教案范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
想北平教案篇一
林语堂(1895~1976年),幼名和乐,又名玉堂,福建漳州人。他博学多才,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己任,辛勤笔耕,在文学、历史、语言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
林语堂的祖籍地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五里沙(今珠里村)。父亲林至诚在五里沙度过了青少年时代,曾做过小贩,24岁时入教会神学院,后来成为牧师,被派去平和县坂仔乡传教。1895年10月10日,林语堂就诞生在平和坂仔,在兄弟中排行第五。
林至诚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观派”,“敏锐而热心,富于想像,幽默诙谐”,给林语堂兄弟以十分深远的影响。
林语堂6岁时进坂仔乡教会办的铭新小学读书。10岁时,到厦门鼓浪屿养元小学读书,13岁小学毕业后进寻源书院读书。1912年,17岁的林语堂以第二名的成绩考进上海圣约翰大学。在圣约翰大学读书时,爱上大家闺秀陈锦瑞,因陈家嫌其家贫而未能成眷属。后来,林语堂与鼓浪屿商人的女儿廖翠凤结婚。
林语堂于1916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往北京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起先后留学于美国哈佛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研究文学、语言学,获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师范大学讲师。1924年11月,《语丝》创刊,他是长期撰稿人之一。1926年1月后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兼英文系主任,这个时期出版散文集《翦拂集》。同年8月,去厦门大学任教授兼文科主任。次年,到武汉任外交部秘书,不久即去上海致力于写作。1930年任中央研究院特约研究员,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2年创办《论语》,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又办《宇宙风》,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被誉为“幽默大师”,这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杂文集《大荒集》、《我的话》等。1934年夏,应赛珍珠之约,用英语写成《吾国与吾民》,在美国一版再版,成为红极一时的畅销书。林语堂也因此在国外一举成名。
林语堂1936年8月去美国从事写作活动,1940年5月至8月曾回国。抗日战争期间,林语堂在国外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写文章宣传抗日。发表《日本征服不了中国》、《日本必败论》等许多著名文章,对中国人民抗日斗争起了激励作用。他与旅美华侨一起,以各种方式支援祖国人民的正义斗争。支持妻子廖翠凤参加救亡工作,为她出谋划策,还曾捐款4000多法郎抚养六个中国孤儿。这一时期创作的小说《京华烟云》主人公就是抗战前线的人民、勇士。小说结尾处一段歌词“不到山河重光,誓不回家乡”,正是林语堂当时的心声。
1947年,曾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文组主任,1952年,在美国创办《天风》月刊。他曾刻苦钻研,发明中文打字机,但未投入批量生产。1954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在美国期间,用英文写了《京华烟云》、《朱门》、《生活的艺术》、《苏东坡传》、《武则天传》等,介绍中国人的性情、哲学。
1966年6月,林语堂回台湾定居。20世纪60年代后期,用中文撰写发表了三百多篇文章,其间的作品大多收入《无所不谈》。曾先后出席国际大学校长协会、国际笔会大会等重要会议,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并因《京华烟云》一书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972年,林语堂主编的《当代汉英词典》出版。1976年3月26日病逝于香港,终年81岁。
林语堂才华横溢,著作等身,一生写了60多本书,上千篇文章。《京华烟云》和《风声鹤唳》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分别在海峡两岸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出版的各种不同版本的林语堂著作约800种,其中中文版400多种,外文版300多种。仅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大陆出版的不同版本的林语堂著作就超过200种。林语堂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等21种文字,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主要语种,其读者遍布全球各地,影响极为广泛,在国际上享有文化使者的美誉。他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
林语堂热爱家乡,在他的自传和许多著作中一再提到家乡,满怀深情地描绘家乡的山光水色和风俗人文。他在76岁时写的《我的家乡---漳州》中说:“我经常思念起自己儿时常去的河道,听河水流荡的声音,仰望高山,看山顶云彩的变幻。”他在许多文章里一再认为“山的力量巨大得不可抵抗”,说自己的“天真、率直、自然”的人品来自于大山,并自称是“山乡的孩子”。他还经常提到家乡的院子旁种着龙眼树、荔枝树、柿子树,提到家乡的兰花、夜百合、含笑以及家乡的朱砂印泥、金箔等等,还说:“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漳州的‘虎渡桥’”。
林语堂先生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厦门大学文学院长、南洋大学校长、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从这些经历来看,林先生是位教育家。然而作为林语堂先生的同乡,我觉得最让人钦佩的是他那种对文学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取得的丰硕的文学成就,以及他那种对人生的哲思与幽默态度。
在文学方面,林语堂先生真是个非常活跃的文学活动家。在1924年起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一生中能够参与或自己创办这么多刊物,要是在今日的文学界,怕是很难做到的了。
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林语堂文集》来看,林语堂先生著述丰富,文学成就确是一流的。他说“我的雄心是要我写的小说都可以传世”,他自己对《苏东坡传》、《庄子》、《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都比较满意,这些书也确实都是常为世人所称道的。日前,他的经典名著《京华烟云》又再次被改编为40集电视剧。新版《京华烟云》以北京城中三大家族的兴衰史和三代人的悲欢离合为线索,抒写了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这一段社会历史的变迁。赵薇、陈宝国、潘虹、寇振海、王刚、潘粤明等明星都在剧中出演重要角色。
林语堂先生在农村的家庭出生,在厦门和上海的教会学校读书,很早就接触西方文明,后又到美国和德国留学,但是他却不是全盘西化。他用英语写小说,但是回到国内又努力补充古典文学知识。他的著作里有《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苏东坡传》、《武则天传》,这些都是关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书。他喜欢把中西文化做比较,曾有自题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他说,“自我反观,我相信我的头脑是西洋的产品,而我的心却是中国心”。其实,想起来他那时代产生的很多学者、大师,也都是如他那样,学贯中西,留洋学成归来,在自己国家服务。
林语堂先生走的是弃时代潮流的以个人为中心的路线,坚持独立的人格。在北大时期,他就时常“信口批评时政”。而离开厦门大学后他曾经到武汉的做外交部秘书,但很快就辞职了,在自传里他“不能不把这一章纪事删去”,我想他是耻于谈及自己的这段经历吧。他那种性格的人,自然是不适合在政府里做事。他创办的《宇宙风》,就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
林语堂先生对人对事是很坦诚的。他和鲁迅的关系是“两即两离”,但是他始终尊敬鲁迅。自称“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在《林语堂自传》里,他写他的婚姻,写他恋爱的故事,还有一本自传体小说《赖柏英》,写在农村老家终究无缘结婚的恋人。他能把自己的故事都老实自然地讲出来,他说,“新婚的前夜,我要我母亲和我同睡。我和母亲极为亲密。那是我能与母亲同睡的最后一夜。我有一个习惯玩母亲的奶,一直玩到十岁。就因为有那种无法言明的愿望,我才愿睡在她身边。那时我还是个处男”。这些话出自林语堂《八十自叙》,我想能够这样毫不忌讳地说出自己私人故事的作家,恐怕也只有林语堂吧。
在《林语堂自传》里,林语堂先生谈到他的读书习惯,说他“不喜欢第二流的作家”。要么读孔子、老子、庄子、柏拉图这些高尚一流的,要么就读民间歌谣和苏州船户的歌曲。认为那些才是文学思想和生命的源泉。这种见地是有一定道理的。作家余华也曾经提到要阅读经典,这跟林语堂的阅读提倡可以说是一致的。作家张炜说有必要重读四书五经,同样也是对经典价值的再确认。而经典著作,当然多数出自一流作家之手。林语堂先生还谈到他读书很少,但是读一本书就读透它,务必吸取书中自己认为相同或可以接受的有益的思想或观念。因此他相信自己“读一本书得益比别人读十本的为多”。这样一种读书方法也是很值得借鉴的。
二、整体感知。
本文写的是作者眼中的北平,既描写了当时北平种种自然的、文化的和生活的各种景象,又写出了北平的独特“性格”和它的“动人”之处,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开篇一段很重要,总体上写北平的特点,作者以“品格”名之:“老成”“豪爽”“宽大”“包容”。与这些“品格”相配的是它的“魁梧”的形象。如果说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的形式,那么这一段就是全文的一个总起。
第二段以下的几段写就集中表达这两种特点:新与旧、雅与俗相杂共容,体现“包容”;“一株古木老树”之喻,体现“老成”。也就是说这几段恰当地表现北平“老成”和“包容”的特点。
从“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开始,文章从多个方面展现北平古都的形象和性格。描写的方面有:宫殿亭园楼榭湖水、街市、院落住家、杂色人等、建城布局、紫禁城、道路、市民生活、休闲方式等。
作者虽然说“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一个人怎敢说他了解北平呢”,仿佛北平是难以整体全面地观照和描写的,但是他仍然试图写出北平的立体全景,其中不光有物化的、静态的景象,更有活动的、流动的市民生活景象,还有深远的历史景象。一般来说整体全面地写一个地方,难免流于抽象概括,而本文则处处是具体可感的画面,尽管这些画面都“浮光掠影”而过,但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具体生动描写和抽象概括正是文学和非文学的差异所在。
当然,本文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描写了身居北平所见景象,还在于写出了一种情怀、情调、情韵。作者作为一个传统文化故土与西方文化新壤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具有多方面的优雅情怀,表现在文章中即有对本国历史的崇敬、对故都文化的热爱、对故都包容新旧事物的喜悦、对故都平民百姓的亲和。可见他既不是一个全然保守的仕人,又不是一个全然革新的新人,而是一个保持中和的、包容的态度倾向的文化人。不过从他细数故都风物时那么沉醉的情态看,他的故国故都故土的情感更加凝重、深沉。
最可称道的是作者的平民意识、平民倾向。他的眼里不只有高耸的北京饭店、原先皇家宫殿花园、百尺宽的大道艺术博物馆、大学专校等,还有平民院落、城外村庄麦田;也不只有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还有着木屐的东北老妪、踢毽子的老人、裸体的儿童。文章行将结束时写道:“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他们不是圣贤和教授,而是人力车夫。”作者虽是文化人,可是心底对劳苦大众非常尊重、非常亲近。
在过去那个年代,不少作家写了故都北平的散文,郁达夫写了《故都的秋》,老舍写了《想北平》,他们在文中也同样表达了平民意识、平民倾向。所不同的是,郁达夫、老舍眼里只有平民形象和平民生活,而林语堂眼光更加全面一些,看到的是北平的整体形象、整体生活,各色人等的生活。
三、问题探究。
一、作者眼中的北平“动人”之处何在?
在作者看来,古老而时新的北平无处不动人。一是自然风光动人,你看:“……面前就是西山,景色迷人,可以数月忘返。”可见作者极其沉醉这于故都的自然风光。二是城市景象动人,这里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无数充满文化艺术的建筑物,整体城市就像一座“珠玉之城”。三是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四是平民百姓形象和他们的生活景象动人。五是整个北平的文化气息(包括新旧共融的文化气息)动人。
为什么在当时千万人眼里再也寻常不过的北平城市和百姓生活,进入《动人的北平》后会变得如此美丽动人?一方面当时当地的社会确有美丽动人之所在,另一方面作者带有审美的眼光,他看见最平常的人、最平常的物、最平常的事都觉得是审美的对象。说到底,作者写的不只是客观外物,而是写自己的内在感受,写一种审美的心境,写一种心灵的镜像。
作者意在写尽故都北平的全貌,各种景象、各色人等尽收眼底,可见文章采取一种全景式的描写角度。不过文章又避免了粗线条的抽象勾勒,而是采取类似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即把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小景小物尽情地描绘出来。从一个个局部看,是微观的,但合在一起就是整体描绘。所以全文的描写所取角度是总与分的结合、大与小的结合、粗与精的结合。
三、文章看似“散”,它是怎样统整起来的呢?
初读本文确实会产生散而无序的感觉,好像面面俱到,什么都说到了,可是又什么没有说充分。其实深思细察,会发现文章的一些内在肌理,即组织成文的特殊方式。首先,它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以第一段为全文总起,提纲挈领,统领全篇,余下各段是第一段的展开分述;其次,文章围绕北平的“性格”--老成、豪爽、包容、守旧融新等来写,尽管撒得开,但在精神上聚得拢,这正好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四、当代人阅读本文具有怎样的意义?
本文似有述往事、怀旧情的感觉,那么把它选为课文是何道理?今天全新的北京城去往昔破败北平远矣,为什么还要感受对旧北平的赞美?首先,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大家,对五四以来白话散文的创作理论、创作实践,对白话散文的文体开发与建设,对白话散文的风格追求和倡导,都有过一定的贡献,他的作品进入中学语文课本是理所当然之事;其次,阅读本文可以感受那个年代经受新旧两种文化熏染陶冶的知识分子的优雅情怀、高尚品格,从文章中可以读出作者对故都的自然地理、人文风物的热爱,读出对平民生活的热爱,读出作者的一种“泛美主义”的倾向(以审美的眼光和态度看待生活中的一切,无处不有美的内蕴、美的灵光);再有,阅读本文可以感受中华文化、故都文化的强大的生命力,这种文化从来就守旧融新,不断发展,如今故都已经蜕去旧衣,换上新装,成为世界闻名的大都市,当我们体认新北京的雄姿与活力的时候,也从过去的作品中寻察她的旧影,会感到过去的一幕幕历史景象非常珍贵,也为今天国家的发展和首都北京的进步而高兴。
四、语言品味。
林语堂是现代散文大家,从本文看他的语言运用,极其娴熟而自由,情味、神韵流动其间,甚至感觉不到“语言”本身的存在,眼前闪现故都北平城市和市民生活的一幕幕景象。
全文都是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了一种浓厚的诗意。试看开篇一句:“北平好像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以人物写地方,以品格写城市特点,是非常文学化的表述,充满诗意。再如下面一些话:“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在它的树荫下与枝躯上寄生的,有数百万的昆虫。这些昆虫如何能知道树的大小,如何生长根,在地下有多深,还有在别枝上寄生的是什么昆虫?”还有这样的话:“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虽是散文语句,却像诗的语句一样有韵味。
全文都是抒情的语句,前面提到的语句“北平好像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既是叙述,又是抒情;更富有诗意的是“清晨在花园中拔出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这样的话,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一句,表达了一种优雅的审美情怀,令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另外,文中多处以“你”称呼读者,仿佛引领读者进入文章的意境之中,拉近了作者与读者、读者与本文之间的距离。
全文有多种变化的句式,如开篇是几个短句,接下来是一些一气呵成的长句;还有一些对称句(开篇几句即是);有排比句,连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气势;有设问句,加重表达的语气,提示读者的注意。
想北平教案篇二
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想北平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在整体感知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品味课文的语言,进一步积累和掌握品味散文语言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品出课文语言特有的情感和风味,积累掌握品味语言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这些方法灵活地品味语言,品味时如何唤起学生的主体体验。
教学设想:
1、根据单元训练目标(第三册第三单元)来确立本文的教学目标。
2、根据课外读物的特点,确立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3、本着让学生体验的原则,将背景知识对品味语言的作用放在课文的后半部分。
4、因为本文是抒情散文,教师的的课堂用语尽量要文学性强一些。
课堂流程。
师:我们一起来背诵两句诗,我说前半句,大家接后半句,露从今夜白——。
生(齐答):月是故乡明。
师:举头望明月——。
生(齐答):低头思故乡。
师:从古到今,人民对故乡总怀着特殊的想念,那么老舍是怎么想北平的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大约5-——6分钟)。
老师板书:想:想念。
师:通过朗读,我们也许可以发现本文直接点明题意的语句是?
生(一致而又非整齐地):“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师:我们一起来将这一语句细细品味一遍。
师:如何品味散文的语言呢?我们围绕着黑板上的提示一起来议一议。
品味语言:分析写法。
抓关键词。
朗读吟诵。
联系背景。
首先我们要注意语句中含有什么写法。写法含义很丰富。比方有表达方式;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有修辞手法;有其他手法。比如类比、比如用典故等;然后要注意寻找语句中的关键性词语;不仅要追实词,还要注意虚词;而朗读吟诵则要贯穿品味的始终。注意哪些词语要重读,并注意节奏和语气。
师生共同:“落泪”。“真”。
师:“落泪”表明这种想念是含泪动情的想念;“真”,表明这种想念程度之深;“呀”,这一表感叹的词,增强了抒情意味。使想念之情,显得亲切动人。那我们又该如何将这一句话朗读出来呢?从节奏上,宜快些,快中有慢,“真想念北平呀”读得慢些,“落泪”与“真”重读。
我们按照刚才的分析来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这次朗读明显注意了重音与停顿,感情表达明显到位了。
师: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品味本文语言特有的情味。自己挑一处最喜爱的语句进行品味。
全班同学开始静静地独自阅读寻找。过了一会,教者看到部分学生只看,未作笔录。
师(提醒):为了避免发言时遗漏交流内容,每个同学要注意在需要评析的地方作记号和笔录。
学生开始做记号。又过了1分多钟,看见有些同学只静静地看,不出声。
师(继续提醒):“既是玩味又要朗读,所以就要出声,把脑中所想读出来。”
大多数学生就出声朗诵。少量同学轻声朗读。全班差不多都在吟诵。
又隔了大约2分钟。
师:接下来四人一小组交流品味心得,定一个相对统一的语句,集思广益进一步品味。由专人记录,专人发言。并且试着把找那个句子读出来。
学生按照要求四人一小组交流。师巡视。发现合作不够积极。
师(继续提醒):等一会的发言是每组同学才智的集中体现。哪位同学擅长思考的,可以为你们的发言多出谋划策;哪位同学伶牙俐齿的,可以为你们的发言增添表述的魅力。我们比比看哪一组合作得好。
全班有会意的轻笑,许多同学更投入地讨论,有些甚至跨小组讨论。有几组已经在确定哪个发言。
又隔了大约4分钟。
师:好,接着我们就请大家把品味的结果交流一下,谁先来?
师(微笑插话):是“借景抒情”?
生1(微笑):也有一点直接抒情,比如直接地说到“思念”。主要是“借景抒情”。借助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和“玉泉山的塔影”两个景物,不,不,意象,来形象地表达对北平的思念。意思是“每一个”小的事物中都有与我密不可分的东西。这里的关键词是“每一个”,强调我和北平的关联到了“每一个”的地步。还有一个关键词是“粘合”,说明北平与我的联系非常非常紧密……(生1因找不出更合适的词语而困窘)。
师(微笑插话):这里的“粘合”有“融合”的意思,表明北平与我血肉相连,北平的历史、风物深刻地影响了我。
生1(微笑点头):是的是的。还有一个关键词是“说不出”表明我的爱非常的深厚,只是“说不出而已”。
师(微笑插话):情到深处反无声——“说不出”正是“爱到极点”的表现。说得很好。根据他的解说,你们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该组笑着推荐生2。生2起来朗读。语气深情,重音突出,感情真挚。
生3:我们组讨论的是第三段第二句“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象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我们觉得在写法上是直接抒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那种爱比喻成是由音乐和图画引起的爱。
师(微笑插话):“音乐与图画引起的爱”是怎样的爱?
生3(迷眼遐思):一种悠悠、缓缓、沁人心脾又有点怅然若失的甜蜜的酸辛那样的感情……全体师生都会心地轻笑。
生3(继续说):关键词有:“永远”“爱”。“永远道不出”表达我无比的痛苦之情。“爱”是本句的表达重点意思,所以重读。
师:。这句中的“啊”怎样读?
生3(笑着):啊——。
因为他读得不够有味,大家大笑。
师:这个“啊”用气声,尽量少振动声带。示范朗读“啊”。好,我们请同学来读读看——目光巡视。
该组推荐某女生。生4站起来朗读。有明显改观。
师(微笑鼓励):读得不错,语感很好!我们接着讨论。下面哪组来说?(微笑着用目光巡视)。
生5:我们一组讨论的是第四段:“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这句话主要是通过把北平和巴黎、伦敦、罗马来对比,进而突出北平对我来说的重要性。虽然巴黎更近似北平,但要是我住在巴黎一定会象没有家那样的寂苦。
生5:因为巴黎太热闹,空旷的地方又太旷,不象北平复杂里又有个边际。
生5:用陶醉依恋的语气来读。
师(插话):语速呢?
生5:要慢一些。
师(亲切地):你来试一下?
生5朗读。读得尚可。基本表现了他的理解。
师(微笑):还可以。感情处理还可以更深厚些,陶醉、留恋、皈依的感觉还可以表现得更充分些。我们继续交流——目光巡视。
师(插话):这节除了这句之外,你们还注意别的句子了么?
生6:其实,从“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到“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这一段文字都很好。就是太长了,不太好说——(众笑)。
师(笑):青菜摊子上为什么“红红绿绿的?”
生6:可能有青菜还有西红柿什么的,或者胡萝卜什么的吧?
上文哪个词意相近?
生6和众生一起:“泥点”
师:说明——。
师生共同:新鲜!
师:这“白霜儿”怎么读?下面还有个“哼!”怎么读?你来试试?
生6读,因为是南方人,儿话读得不好,大家笑。老师示范。
师:我们再请个同学来读“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这句。这句中的“哼”,要读得轻蔑地,对自己家乡透着自豪的那种语气。
学生笑着推荐一个男生来读,生7站起朗读。基本读出了感觉。“哼”读得尚可。教室里有轻声地笑。
师(笑着问大家):怎样?还可以吧?
师:我们继续交流——谁来说?(微笑着用目光巡视)。
生8:我们一组说的是最后一节“象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这句话说明老舍很喜爱北平的一个原因,老舍从小出生贫苦,住在大杂院里头,一直就有浓厚的贫民意识。这句话关键词是“贫寒”“清福”。他在说自己是贫寒的人时并无自卑感,好象还很自豪似的。
师生发出轻轻地笑声。
师生一起:“什刹海的蜻蜓”“玉泉山的塔影”“草花儿”“青菜”“沙果”“玉梨”等等。
师:作者爱的不是名胜古迹,而是家常事物,足见老舍的一颗平常心——平民意识是现代文明的标志。让我们都拥有一颗平常心!还有要说的同学吗?(微笑着用目光巡视)。
生9:我还想说说刚才说过的那一句:“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我觉得“白霜儿呀”用得好,体现出了老舍语言的北京地方特色,从这种京味儿很浓的语言上也可以看出他对北平的喜爱。还有那个“哼”,我觉得“哼”字还体现了老舍有一种孩童般的天真稚气。“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这“愧杀”充分表现出老舍对家乡的喜爱——应该是偏爱!
师(用明亮的眼神鼓励他):说得太好了!我们品味语言就要这样去品,才品出味道来了!联系作者的生平、个性、风格,来品味文章的语言,也是方法之一。老舍是有孩童般的天真气的,也有很浓的京味儿语言,他以独特的语言风格被后人称为“语言大师”。说到这里,我还要补充一点,品味语言,有时还要联系写作背景。本文写在1936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侵占了我国东北,华北告急,北平告急,老舍此刻正在青岛,真是忧心如焚!想故国,恋旧都。赤子之心怎不如杜鹃啼血?所以这种“想念”实际上是潜意识里的“苦恋”,正如冰心女士所说的“潜意识地苦恋着北平”!
接着我们四人小组继续用刚才品味的语句,看能否联系背景和老舍的生平进一步品出言外之意来,但要注意一点,不是每一句话都适合这么做的,不能牵强附会,不能庸俗化。
学生继续讨论,看得出有学生有了新体会,声音逐渐大起来。
生10:我觉得联系着背景再看文章的话,那么那段写草花沙果的文字就有了新的意思。我觉得,那不但代表着老舍的一种平民意识,更体现了他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那种带着泥点的新鲜的蔬菜,带霜儿的瓜果,红红绿绿的菜摊子,都是老百姓和平安宁生活的象征。老舍怀念的是充满幸福平安的北平。
师点头微笑:还有谁来说么?
生11:我觉得老舍在文中体现了一种将要失去了家国的忧患感……比如那句“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杜鹃啼血是哀伤的表现,如果不是国难当头,老舍不会说得这样悲凉的。
师(精神饱满地):今天我们一起合作着品味了《想北平》一课的语言。老舍用动情的眼光看世界,连寻常的蔬菜瓜果都带有了动人的光彩。我们也许对老舍其人其文了解得还不够透彻,但我们却进一步积累和掌握了品味散文语言的一些方法。希望这些方法是一把把的钥匙,帮助我们去开启散文语言宝库的大门。好,下课!
想北平教案篇四
一、情景互动。
有一个地方,她就像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梦一般神圣、纯洁。她封存了我们童年美好的回忆,那里留有儿时稚嫩的笑脸。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无论我们是漂泊在外的孤独游子,还是功成名就的高官显爵,她始终都在召唤着我们,呼唤着我们的乳名。她的名字叫故乡。它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永远的港湾,是我们不离不弃的老母亲。
课文。)。
二、指导美读。
三、文章分析。
第一层讲述“我的北平”。
该段统领全文,同时引出下文将要写的内容---“我的北平”。说明北平与“我的北平”之间的差别,“我的北平”算是北平的牛中一毛。“我的北平”仅仅是我所生活的北平,我所认知的北平,以及用我所看到的北平来书写我心中想念的北平。
通过对比以下几句话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区分出“我的北平”与北平之间的界限“: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中一毛”。
第二层,写我爱北平。
对北平极度的思念。
第三层,说出作者爱北平的理由。
给人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感,让作者享福。
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以他独特的表达方式强调自己对北平的爱。显然,这种对比是有失公平的,老舍向我们袒露的是一种直接的、不矫揉造作的偏爱。用这种直白的偏爱来抒发自己的思乡情,因为“她在我的血里”,北平留有他儿时记忆的温存,所以他想念她,想得要落泪。
第七自然段作者以更贴近生活的笔调来写花菜水果,这正好反映出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不图求更多,只希望能够安享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心理。如要写北平,可写的景物很多,但那时作者为什么唯独只写北京的老城墙、老胡同的院子和树,以及满院子廉价的花花草草?这体现了作者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只有那些融入到他的生活、他的血液里的小事物和景物才能载得起这么一份感情,这样的深情才是最深刻和真切的。作者描述日常生活的果果菜菜,却写出如此亲切、平易近人的文字,这样的文字功底着实令人佩服。
最后一段以想念北平,想得落泪结束全文。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简简单单一句话,升华主旨,点明主题,娓娓道来,给人一种信手拈来的感觉。这是情到深处,不能控制自己想念北平的感情,于是就此搁笔。文章以“想北平”为题,如果只是“写”就会过于客观,缺少了作者的感情色彩。而“想”却有很大的不同,不仅点明了他与北京的亲近,还有那无尽的爱与念,这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写北平重在平铺直述,想北平重在思念,从文章的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并不仅是向读者展示北平的事物,还要说出它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文中作者常说自己爱北平,但是又说不出来,
为什么要这么表达呢?作者说不出来并不代表他不爱北平,只是爱得太深,无从说起。在人类情感的表述中,有的可以说,有的可以唱,但有的却只能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最后,在学习该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的艺术手法有:以小见大,表现思乡的内心世界,反映了一个文人的思维方式;运用对比的手法烘托出北京的一草一木、一城一墙,景中含情,借景抒情。这些都是学生在写作中可以借鉴的写作手法。
(编辑:李小叶)。
樊光姣。
想北平教案篇五
江苏省盱眙中学方远。
学习目标: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重点难点:对比手法。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学习老舍的散文《想北平》。请同学简介老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有人问老舍的儿子舒乙,能不能用几句简短的话把老舍先生的特质说出来,把老舍和鲁迅、郭沫若、巴金、曹禺等大师们区分开来。舒乙想出了五句话,他说,这五句话就是老舍dd他是北京人,他是满族人,他是穷人,他有在国外生活,他生于18去世于1966年。
2、解题:
课题“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
3、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
朗读1-3段。
明确:“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4、这“说不出”三个字在2、3两段中出现了4次,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反复强调,作者解释是因为他“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实际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京的爱。
5、既是说不出,作者用了怎样的类比来形容这种“爱”的?
明确:把对北平的爱比作母亲的爱。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北平喻为自己的母亲,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
6、1-3段中还有哪些语句写对北平的爱的?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
7、作者说,“我真爱北平”,请同学朗读4-7段,同学们思考:北平有哪些特点?
为了表现北平的特点作者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北平和“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四大“历史的都城”相比较,从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平的好处。
第4段,巴黎太寂苦,太热闹,太旷,北平既复杂而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安适,动中有静,温和。(动中有静)。
第5段,巴黎的布置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布局合理)。
第6、7段,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使更接近了自然,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贴近自然)。
小结:这样的北平,这样的故乡能不让人眷恋、想念吗?难怪作者在最后一段“要落泪”,禁不住深情地呼唤:“真想念北平呀!”
明确:最后一段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包括的情感很复杂。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平。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平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撼人心。
明确: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为难:“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只“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平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地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平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味道了。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通过他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写出他对北平的无限眷恋,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
9、最后我们自由诵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认真品味好在什么地方。
品味语言:分析写法。
抓关键词。
朗读吟诵。
联系背景。
比如我们一起品味最后一段,“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这句话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北平的想念与热爱。想念、挚爱得怎样?哪几个词特别关键呢?“落泪”、“真”。“落泪”表明这种想念是含泪动情的想念;“真”,表明这种想念程度之深;“呀”,这一感叹词,增强了抒情意味。那我们以该如何读呢?“真想念北平呀”读得慢些,“落泪”、“真”要重读。齐读。
提醒同学在需要评析的地方作记号,写一写,要诵读,然后请同学交流。
预设:
1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粘合、每一、说不出)。
2、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3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
4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本教案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
想北平教案篇六
《动人的北平》正是如此一篇平淡现实中带着激烈振奋的文章,不同于《天狗》的气势吞人,不可一世,似乎也不是《井》的深沉哲理,默默无闻,它以一种看似温和、淡淡的语调细细数着北平这座古老城市的风物景象,刻画出一个底蕴深厚、兼收并蓄的历史名城。
虽然作者笔下似乎想要,也只想极力描写只属于那个时代北平生活的剪影,我却在不知觉中读出了一点同样适用于其他时代、其他城市的共性。记得在赏析这篇文章时,有同学提出,那个时代的北平是否适用于现在的北平呢?我想是的,不只这样,它同样适用于更多。作者之所以把北平放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多元时代并着重突出他多元包容性的文化,除了恰好符合其时代特征和生活方式外,还或多或少的希望让不同的读者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一些属于自己的共鸣和熟悉感吧。因为一篇文章只有在不同背景、不同环境下读到,都有所感触才会是一片流传百世、经典的文章吧。
此外,整篇文章从细小之处入手,不同视野不同角度的选择来表达和展示北平的动人之处:其间所凸显的人文美是令我最为感触丰富的。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种人:一种是前清遗民。他们大多因这地位的贬失和年龄的衰老而不同程度的保有对过去的怀念;另一种则是因新时代的到来而更自在快活的生活着,其中那些率性自然的人力车夫更是令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两种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恰好反映了在新旧世代交替的过程中,我们适应留恋过去抑或是期待未来,不同的生活态度或许会影响我们今后的人生。
北平这座城市所蕴含的性格,正如作者所说,是一种人的性格。他不骄不躁,不温不火,自他的身上,你会发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两种背道而驰的态度,也是有可能共存的。
另外,在文章的结尾处,那一群谈笑风生的人力车夫,是在北平厚重沉郁的历史感下一丝丝诙谐的成分。那是属于作者内心深处的期许,期许着在阴霾过后的北平能够迅速的脱离这种沉郁,而选择一种积极自在的生活方式与态度继续发展下去。
想北平教案篇七
想北平(节选)。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虽说巴黎的布置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可是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19.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的特点,请写出其中三个主要特点:(1);(2);(3)。(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20.作者对北平的许多特产作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有什么作用?(3分)。
21.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好在哪里?(2分)。
答案:
19.写出其中三点即拿满分。(1)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2)动中有静使人快乐安适;(3)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或:处处有空儿可自由喘气);(4)紧连园林、菜圃与农村(或:花多菜多果子多)。
20.(1)一个地方的特产往往就是这个地方的自然条件决定,所以写了特产就写出了地主特色;(2)特产同时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性与喜好,与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人们很容易通过它们来表达对故乡的爱。文中说因为有这么多特产,所以“贫寒”的“我”也能享点“清福”,谈及此,不禁再次感叹“真想念北平呀!”。(第一点1分,第二点两分。此题书本第70页“积累与应用”部分有要求。)。
21.点明题意;照应开头“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到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写出两点即可。)。
想北平教案篇八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就是乡情。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养你的那片故土。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最精妙的诠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这篇饱含真情的想北平。
二、了解老舍。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一生中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不堪迫害而弃世。
老舍著作的一大特点是:它们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很浓。代表作,一般公认的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就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同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1、老舍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
2、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的,有着怎样的特点?
三、深入文本,体会情感。
文章读完了,你通过读文体会到的是什么?
(一种对北平深沉而厚重的爱,一种催人泪下的情感 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思念)。
作者在文章中是怎样定义这种深沉的爱的?请你速读课文2、3自然段从文章中找到一个合适的词语。这是一种________的爱(真爱 说不出的爱)。
这份爱虽说不出我们却感觉到了,段中哪些内容最让你感受到了这份爱呢?
b、类比对于母亲的爱读出原文。
你觉得这种爱里包含什么?(包含儿子对母亲的牵挂、担心、发自内心深处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爱,这份爱很厚重)。
c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语言直白干脆,因为心中只有北平,所以无法再爱上别处。显示出这份爱很坚定执着)。
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于北平,它在我的血里,它赐给我性格与脾气中的许多地方)。
4段,北平是一个安适温和的地方,动中有静。
这一段讲北平的生活环境,为什么要写欧洲的四大历史都城?
段中有一句“假如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感到寂苦”言外之意是什么?“北平给了他家的安宁幸福”这一段中有几个句子为我们创造出了一种诗一般美好惬意的意境,你注意到了吗?(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上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样的生活叫他如何不去想,不去爱。
6段,这一段你们读出了什么?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贴近自然。
北平的风景名胜也很多呀,故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作者为何只字未写,却写了这些平凡的水果菜蔬。(因为种花种菜这是老舍在北平的生活,而且是最熟悉的生活,他从中体会到无比的乐趣,所以写了这些内容,你注意到第7段引用的陶渊明的那句诗了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生活也是老舍追求的,所以怎么可能少了这些花花草草呢?)。
以上三段对北平特点的描绘中,也给我们展示了很多老舍在北平的生活片段,这些片段也让我们再次体会到作者对北平的思念,想北平,想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想那温和的香片茶,想那________,思念的东西如此之多,所以作者在最后一段忍不住看谈道: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请看本文的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让我们试着体会老舍先生的这种情感,齐读这句话。
现代诗人艾青在《我爱这片土地》中有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我想这句话也许能够代表老舍先生此刻的这份情感。
想北平教案篇九
《想北平》课堂实录授课教师:张晓丽时间:5月12日一,导入北平是个令许多人魂牵梦绕的帝王之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想北平》,看看令他如此挂念的北平是个什么样子。二,师:首先由我和一位同学一起来朗读这篇文章。在欣赏完文章之后,请大家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文章的大致结构。电教手段:播放《小夜曲》,师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诵。师读1、2、3段,学生读4―8段。(读完)师评:这位同学朗读的很好,她特别注意到北京的儿化音,如:“空儿”、“差点事儿”、“白霜儿”等,还有“哼”这一字读的也很到位,感受到北平对他根深蒂固的影响,渗透到文章德望每一个角落。好了,下面该由同学们畅所欲言了。(举手)生:我感到了老舍对北平的真挚的爱。师:文中哪些词句可以说明。生:“可是,我真爱北平”,“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师:你找的很准,还有谁来谈谈。生:作者通过北平与国外其他城市的对比来说明对北平的爱。师:也就是表现了北平的与众不同,那么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它的与众不同?生:第四节到第六节第四节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北平的动中有静。师:“动中有静”!很好,这个词被你找到了。生:第五节也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平在布置上的匀调。第六节到第七节讲到了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师:花多菜多果子多,也就是说生活在北平有何感受,能用文中的语言概括吗?生:“这就使人更接近自然了”师:对,就是接近自然。生:我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的质朴自然,接近生活。比如:第六节中“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师:讲的很有道理(.总结)经过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文章的思路1---3段:我对北平的印象与感情。4―7段:从北平的建设、布置、生活环境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8段:表达感受――想念北平。三,师:请大家再读文章,读完以后我还要请你们谈感受。关于感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1)你感到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得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那么请提出来(2)请划出文中能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说明原因。(3)请对文章的一些手法作出评注(学生大声朗读)师:同学们可以就任何一点谈谈你们的感受生:第四节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也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我喜欢这句的描写,他表现了北平的生活环境的快乐舒适,让人很容易平静下来享受这份宁静。师:很好,那么上一句话“自然,那里也有空旷――不像北平那样既―――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你们是如何理解的。生:摸着老城墙能让人感觉到踏实安全。师:对,只有在踏实安静的环境中,人才能享受到那份宁静快乐,实现无欲无求。生:我觉得第二节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一件事讨他――,在我想到―――近乎这个”首先,这段很令我感动;其次,这段文字采用类比的手法表现了我对北平的爱。这是一种用语言不够表达但又难以割舍的刻骨铭心的感情。师:那么同样在第二节中“而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支支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这只有说不出而已”对这段话是如何理解的?(引导:想想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历史反映在什么上面)生:作者所爱的北平是那一段能触动作者心灵的历史,从风景名胜可以看出师:你的思维很活跃。这段历史也就是能代表北平的底蕴和内涵的历史。从能折射出北平历史沧桑的那些名胜看出。所以,作者讲到了什刹海、玉泉山~生:我喜欢第三节中“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句话。因为他把那种无法用语言只能用心去感受的爱,形象化成像音乐一样动听,像图画一样悦目,让我们可以感知的。师:分析的很好,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生:同意生:刚才那位同学讲到对爱的感受说明北平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无可取代。不过,我想再补充一点:同样在第三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所赐给的”。这段话说明北平是孕育老舍成长的地方,我的一切都是她所赐的,同样也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刻骨铭心。师:大家谈的都不错,那么有谁还能提出一些问题来吗?生:老舍在文章的四五段将北平与巴黎、罗马等国外城市进行对比,但是北平也有高楼大厦、风景名胜。为什么作者只拿北平的“动中有静”“环境布置的匀调”“生活接近自然”与他们相比?难道国外的城市不好吗?师:这位同学很有思想,她的问题提出来了,有哪位同学帮忙解答/生:我认为与国外城市相比的这些方面都是作者所亲身经历的事物与生活。他们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了‘师:对的。还有别的补充吗?比如在第七节中讲到了老舍的生活。生:第七节中讲到老舍的生活是贫寒的。所以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师:你一针见血。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那么他看到的就是“自然”“布置匀调”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他的回答你满意吗?学生:满意我还有一个问题:作者多次在前面提到过“我说不出”但后面又不绝如缕的说了出来,两者矛盾吗?生:不矛盾。说不出是因为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出来,说不出来是为了强调对北平爱之深,诉说很多还是为了表达对北平的爱,所以两者殊途同归。四背景:(投影)本文写于1936年,那个时候即将爆发抗日战争,由于国家的动荡不安,许多国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老舍也再所难免。这时的他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北平辗转于青岛、武汉、济南等地。此篇文章就是他在青岛所作。师:根据文章的背景,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此想念北平的老舍是个怎样的人?(请从文章中找到依据)生:从第三段的最后一句“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作者强调“我的北平”,最后一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表现作者是个感情专致的人。生:我认为他是一个追求恬静、平淡生活的人。文章的第7段“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者~~~~享受一点清福了。”说明他和陶渊明一样虽然国家战争不断,物质生活贫乏,但是无比热爱自由崇尚自然生:我觉得他是一个不喜欢刺激,追求平和心态的人易于满足的人。比如:第四段“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师:很好。香片茶代表北京那种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大家讨论:我可以看出老舍是一个不爱战争,感情专一,淡泊无欲无求的学者。那么在《老舍自传》里有一篇《望北平》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干嘛去挤车挤船的受罪呢?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写了一首“乡思”七律来结束这段八方之雨。(学生齐读,投影打出)乡思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一带文章千古室,余年心愿半庭花!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羊斜。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鸭。师:从这段文字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北平就是老舍的家,也是他精神上永远的家园。其实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很多思家的作品。例如:李白《静夜思》《渡荆门送别》杜甫《月夜》纳兰性德《长相思》等五,课堂练习老舍以平民的身份写北平写家乡,那么请同学们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畅谈你们家或家乡的那些那些牵挂的人、景、物。
想北平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想北平教案篇十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一、导入:同学们,结束了第三专题的第一板块“古典的乡愁”后,我们进入了第二板块的学习。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想北平》。在初中我们已经结识过老舍先生,因此,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的相关内容,请你谈谈你了解的老舍。
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_”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解题:
1、“想”。(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2、“北平”。(学生研读1—3节思考,作者笔下的北平是怎样的北平?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从1—3节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是“我的北平”(第一节);“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三节)。
三、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写什么”
写什么(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
(4—6节)布局合理。
贴近自然。
2、“怎样写”
(1)衬托手法: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美国的橘子——北京的玉李。
(2)语言特点: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
3、“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想北平教案篇十一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京,老舍觉得很为难:“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只“凭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地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味道了。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通过他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写出他对北京的无限眷恋。
作品一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道:“我真爱北平。”但他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这“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重复出现,反复强调,作者解释是因为他“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灵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实际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义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京的爱。于是他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扑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京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北京喻自己的母亲,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因此,他对北京表达的爱心,也颇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他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北京的“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他所表现的,是“我”和北京,“我”和有“你”,“你”中有“我”,融中一体,密不可分。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是在“写”北京,而是在“想”北京。
想北平教案篇十二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三、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四、布置课前预习。
1.你所了解的老舍;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文本研习。
1.“想”。(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2.老舍先生对北平的那种说不出的爱他甚至与他对那个人的爱相提并论?
明确:对母亲的爱。老舍先生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这其中的爱可见是多真切和深沉了,确实要超出常人几分。颇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4.何为“我的北平”?请同学找出书中文段来品读。
5.尽管老舍先生说他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但他又不是诗人,他将永远道不出他的爱。但所幸我们还是看到老舍先生笔下的“我的北平”。
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写什么”
写什么(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
布局合理。
贴近自然。
(2)“怎样写”
衬托手法:。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儿”
美国的橘子——北京的玉李。
(3)点评老舍先生的“我的北平”。
这样的一个北平,难怪作者说到最后,“好,不要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明确: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4)既然是“我的北平”,从他的北平中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我”?
平凡、淡泊(平民气质“采菊东篱下”传统文人的陶氏情结)。
三延伸拓展。
(2)母亲的芳香/是故土的芳香。
分享我的私房歌罗大佑乡愁四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