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寓言二则亡羊补牢(八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篇一
4、 学生自读,个生读,开火车读。想一想,鹬和蚌的话应该怎样读呀?
5、同桌试着读一读。
6、指一组读。 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再指一组读,评读。
(引导学生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鹬与河蚌的神情。)7、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可让谁,结果怎样?
8、把这则寓言再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语气。
9、表演寓言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组自编自演。看那组分工快,合作的好!
a、指1组演。(要有所拓展,让渔夫说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想对他们谁说些什么?(指导:光批评他们也不行呀,还应该告诉他们错在哪。)师对鹬和蚌:听了他们的提醒,你想说些什么呀?
b、出示图:假如,鹬和蚌从渔夫那里逃了出来,有一天,鹬和蚌又相见了,他们之间会怎样说?渔夫又来了,他们又会怎么做?
c、看来他们也明白了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再读这个小故事,体会其中的道理。二、延伸
1、“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三、总结: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会更多。 补充阅读《驴子和冰》。阅读短文,思考:1、 从哪里看出驴子很累?2、驴子没有理会这忠告,“这忠告”指的是( )。3、“早知如此”中“如此”指什么事?4、读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篇二
○教学目标
①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 分析故事情节。
③ 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 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① 分析故事情节。
② 多角度概括寓意。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
① 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 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 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第二课时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篇三
教学目的:
1.领会三则寓言的含义。
2.学习寓言语言简炼的特点和运用生动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提前安排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字典词典弄懂含义
2.课堂采用导读式,启发学生思维
3.介绍伊索及其寓言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导语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与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寓意无论是明白点出还是含而不露,只有处理好“灵魂”和“身体”的关系,才是好的寓言,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那么可以保险,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所谓”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就是简单发议论,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就是光有“灵魂”没有“身体”,莱辛又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能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通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
读课文,正音解词
庇护(bì)自吹自擂(léi) 烟囱(cōng)妒忌(jì)怯懦( )( )奚落( )
轻蔑( )呆板(dai)
庇护:包庇、袒护。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奚落:
光洁可鉴(jiàn)
洋洋自得:得意的样子
不可一世: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相提并论:
怯懦:
轻蔑: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 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作者介绍
伊索,bc6的希腊寓言家,相传原为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它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严文井,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他的童话,寓言创作,故事生动,构思巧妙,具有很浓的哲理与诗意,被誉为“一种献给儿童的特殊的诗体”。
课文分析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①故事主要是通过什么叙述的?(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对话)
②在他们的问答中,三次问话和三次答话各有什么异同?
(先后谈了宙斯、赫拉和赫尔墨斯雕像的价格,都是一问一答,基本格式大体一致。
三个句子词中有变,“值多少钱”,“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这个值多少钱”,其中“值多少钱”四个字反复用,而且主语有的省略,有的写明,有的用代词。雕像者的回答也略有区别:“一个银元”“还要贵一些”“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第一答用确数,第二答是比较而言,只谈概数,第三答不用数词,贬低得一钱不值。)但是不写赫尔墨斯的反应,更耐人寻味。
②赫尔墨斯每一次发问的提示语都有什么变化?(见书)
③你有从中体会到他第二次发问时是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吗?
(第二次发问时,着意写他的表情“笑着”,因为他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那赫拉雕像一定是等而下之了,自己肯定能超过这个价格,似乎满有把握,所以露出了骄矜的表情—笑了)而第三次发问,直接刻画他们心理活动。
④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三次答的内容能不能调换一下顺序?为什么?
(不能,前两次问答是第三次问答的铺垫,正是有了这两次铺垫,第三次问答才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才会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寓意。)
⑤赫尔墨斯的爱摹虚容从课文中什么地方反映出来?
(他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想象一下当他听到自己的雕像只配作添头,白送时,该是怎样的表情?(老羞成怒、惊呆、满脸尴尬)雕像者呢?(鄙视、嘲弄)
⑥本文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先叙述故事,后点明寓意。)
⑦本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一个人如果爱慕虚荣,自高自大,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不被人尊重)
本文以叙为主,间用描写,增强了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学性,且文章短小精悍,构思精巧。
作业 :书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蚊子和狮子》
①请同学用一个成语概括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内容。
(骄兵必败)
②这个寓言故事把蚊子和狮子都当人来写,可以读起来它们的语言、动作仍像蚊子和狮子,为什么呢?
(抓住动物特征拟人,蚊子嗡嗡叫——吹羞喇叭,唱着凯歌;狮子的武器是爪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
③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能想出一个语句概括吗?
(扬长避短,以己之长,攻人之短,利用对方劣势,发挥自己优势)
④蚊子向狮子说的一番话是不是吹牛?为什么?
(形似大话,实质不无道理。蚊子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狮子的劣势,有把握取胜。)
⑤哪些话反映了蚊子越说口气越大?
(从“并不比我强”(否定句)到“比你强得多”(肯定句)接着又用事实证明蚊子的话有道理。
⑥蚊子在蛛网上叹息时,是否已明白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不是)
从哪看出来的?(“不料”)写出它把失败归于不小心落入蛛网内。用叹息点明寓意。
⑦课文中的哪些词显出了强烈的反差?
(“最中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
⑧用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道理。(人贵有自知这明)
本文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人的感情和性格,而且本文构思尤其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节却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
《浓烟和烟囱》
①这篇寓言怎样抓住浓烟和烟囱的特点想象和夸张的?
(浓烟轻飘,随风扩散;烟囱静止、笔直)
②编寓言故事常常用对比的方法,这篇寓言是怎样对比的?
(两种性格的对比,烟囱勤劳谦虚与浓烟的狂妄自大对比;两种结局对比)
③这段寓言从结构上看,和前两则有何不同?
(没有一段话明确地点明寓意)
这则寓言主要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运用拟人手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寓言上除了结构上相似,还能看出寓言在写作方面的一些共同特点吗?
(1)都用丰富的想象
(2)故事比较简短
(3)都以比喻性的故事寄意味深长的道理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篇四
本课由《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篇寓言组成。课文分别勾勒出了古代两个可笑的人物形象。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对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不认真做事,结果一事无成。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或课文插图、课文内容的录音或录像。
两课时
切入举偶
1、观察谈话:出示《揠苗助长》插图,启发谈话: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通过这两则寓言,我们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引出课题)《揠苗助长》
2、解题引入: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学生交流)。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发学生的交流讨论。自然引出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寓言的常识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对话平台:学习《揠苗助长》
初读
1.读题思考: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相机教学“揠”字的读音和意思,“长”在这里读“zhang"。
2.出示课件或录像资料,变“话”为“画”,引导学生观看,细致了解故事内容。
(由题引入,变文字为画面,激发学生的热情,了解故事的内容,为学文奠定基础。)
3、自读课文。轻声朗读课文,找出并读准生字、新词。利用用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讨论。
4、全班交流生字词语的识记。教师充分鼓励学生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适时地强调重点字词。
如:
5、游戏巩固识字。采用“字词大转盘”“摘果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强调自读自学,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掌握。通过交流丰富识字经验,提高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朗读
1、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朗读体会:你为什么这样读?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教师相机启发、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如:指导读第一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种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而禾苗长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样呢?在学生交流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巴望”一词,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焦急和自言自语的语气。
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他又是怎样做得?理解“终于,筋疲力尽”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出“焦急而又疲惫”的感觉。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最好手段,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理解了人物。在对情节的深刻体悟中,读出理解、读出个性,解读文本。)
3、引导学生从农夫的自信的语言和最终的结果中,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和表现。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结果为什么是这样?初步体会寓意。
(抓住事情发展的最终结果,联系农夫的表现,进行鲜明的对比。从强烈的反差中,理解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讨论
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情吗?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发学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抽象出寓意。
(升华对寓意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概括性,在对寓意的理解中,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事情,促进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
拓展
1、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给这个农夫起个名字,你认为他应该叫什么?说出自己的理由。
2、你还知道什么寓言?讲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从寓言中你有哪些收获?
(开阔学生思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问题设置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融合学生个性化的见解,丰富了语文积累,促进了学生想像能力、思维水平及表达能力的提高。)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焦、费、望、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特征,交流观察的收获,教师适当强调。如:“焦”的上面,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住”;“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费”字上面的是“弗”,要先写“弓”字;“望”字上面左半部的“亡”字的最后一笔有变化。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重点笔画的书写。
3、学生自主练写,写后互相评议。写得不好的多写几个。
(抓住生字特征,加强范写指导,自主写字评议,提高学生书写能力。)
对话平台
回顾
1、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回顾。
2、启发交流:从《揠苗助长》的学习中,你得到了哪些收获?教师相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关注基础知识,实现自然引入。)
初读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利用生字词语卡片,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交流识字记字方法,教师肯定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并适当点拨重点字在记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b、分段指读课文,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3.启发思考:通过读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以学生自读汇报为主,组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抓好基础的同时为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研读
1.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读文和自己的理解,学习这则寓言你想提出些什么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梳理学生回答,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如:种田人为什么要守株待兔?他是怎么守株待兔的?结果怎么样?这个人做得对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结合着学生学习第一则寓言的基础,和课文内容短小,语言平实的特点,充分放手。引导学生根据读文提出问题,教师梳理指导,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像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结组学习。引导学生围绕着梳理出的问题研读课文。教师巡视,适当提示,比如:要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等。
3.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读书汇报,适时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蕴含道理的感悟和体验。如:
抓住“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又肥又大的野兔。”引导学生体会。“白”字。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捡了便宜心满意足的语气;捡了野兔后,他想些什么?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期盼的心情;守株待兔的结果怎样?指导学生读出惋惜的语气等。
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交流:这个人做得对吗?
(合作读书,解决问题,教师适时点拨,提高了学习效益。互动的形式,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研读氛围,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加深了对寓意的感悟。)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拓展
1.讨论:读了这篇寓言,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在生活中,你见过像课文中的种田人一样的人和事吗?
3、思考:种田人正坐着等待兔子,假如你经过看见了,你会怎么样来劝说他?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结合自己的认知实际,创设情境,创造新的思维发展点,引发学生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守、丢、此、桩、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
2、教师示范书写。
3、学生练写,师生评议。
词语解释:
揠苗助长:揠:拔。比喻不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拔苗助长”。
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灵活变通。也比喻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或不经过努力而侥
幸得到成功。
巴望:盼望。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也作“精疲力尽”。
相关链接:
1、寓言:文学体载的一种,是含有讽谕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人民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少数是哲学家与作家个人的创作,多数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
2、中国寓言网:
阅读在线:
鹤和狼
狼吃东西特别馋。在一个宴会上,他吃得太急,把一根骨头鲠在嗓子里,差一点送了命。很幸运,这时刚好一只鹤从那里经过。狼便向她做手势,请她过来帮帮忙。
女大夫立刻开始做手术。她以高超的技术为他取出了骨头,然后,要求付给她一定的酬报。
“你的报酬?”狼说,“我的好大嫂,你是在开玩笑吧!我让你从我的喉咙里缩回脖子,难道这还不够厚道么?快滚吧,你这没良心的东西,千万别再落到我的爪子下!”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篇五
1、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2、循环反复,螺旋深化: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
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积极的,
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
这节课环节清楚紧凑,老师以“问题: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还有就是老师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不知对不对,待你们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告诉你们,帮我分析一下。”为切入点,引导孩子读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学习和师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体会了寓意。这种探究合作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作为切入点的问题过于简单,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的意义不大。
4、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课后,学生向我指出课堂上我出现的问题,例如:甲同学在读“则”时,发音不准,我没有及时纠正;乙同学在对养羊人评价时,说了一个同学们不理解的成语,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含糊而过,给同学带来了学习上的阴影。这些只是学生给我提出的,可能还有一些细节出现了纰漏,作为“当局者”的我也没有意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悉心聆听、快速分析、及时指出。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篇六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揭示课题
1、 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 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 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 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2)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3)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二) 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 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5 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 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 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7、 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 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 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 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 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 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 ),就( )。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 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 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1.比一比 再组词
悔( ) 叼 屈 隆
梅( ) 叨 窟 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
二、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 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 窟窿 劝告 软硬 狼群 法则 后悔 盘缠 叼走 街坊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篇七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2、能够用“匆匆忙忙”和“毫不示弱”造句。3、能讲述“郑人买履”的故事,表演《鹬蚌相争》。4、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不要墨守成规以及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教学重点: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教学难点:懂得不要墨守成规以及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郑人买履教学目标:1、学会本则寓言中的5个生字,1个认读字。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知道那个郑人没有买到鞋的原因,懂得不要墨守成规的道理。3、能用“匆匆忙忙”造句。4、能讲述“郑人买履”的故事。教学重点:知道“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教学难点:懂得不要墨守成规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以前学过了好几篇寓言故事了,谁愿意回忆一下都学过了什么?都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下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寓言故事“郑人买履”,看看你能从这篇寓言故事中学到什么?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小组互相检查,做到正确、流利。
4、默读课文,想一想:那个郑人为什么没有买到鞋?(默读课文,思考。)5、汇报。(二)指导造句。1、“匆匆忙忙”这个词语,你怎么理解?用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2、那么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教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3、自由发言。(三)讲述这则寓言。1、这个郑人多么的愚蠢可笑呀,这篇寓言多么的生动,你能把这则寓言像讲故事那样讲出来吗?2、自由发言,讲述故事。3、教师及时平价。三、课堂小结: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把这则寓言的故事讲个别人听。 第二课时 鹬蚌相争教学目标:1、学会本则寓言中的4个生字,1个认读字。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知道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走的原因,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3、能用“毫不示弱”造句。4、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并排练课本剧,演一演。教学重点:知道“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看看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小组互相检查,做到正确、流利。
4、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去了呢?(默读课文,思考。)5、汇报。(二)指导造句。1、“毫不示弱”这个词语,你怎么理解?用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2、那么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教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3、自由发言。(三)讲述这则寓言。1、这则寓言写的多么生动啊,如果鹬和蚌不那么互不相让的话,肯定不是这个结果的,那么你能把这则寓言像讲故事那样讲出来吗?2、自由发言,讲述故事。3、教师及时平价。三、课堂小结: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1、把这则寓言的故事排演成课本剧。2、发挥想象,把这则寓言改编一下,看看结果会有什么变化。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篇八
教案示例
: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第一课时
:
1.了解“寓言”这一文体了。
2.第一则寓言。
: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哪位同学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
今天,我们再来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l.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②“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④“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学生练说)
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
1.第二则寓言。
2.生字。
: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这节课我们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四、总结
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附:
教案点评:
学生依据注释自读短文,理解词句,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寓意。教师讲解有关古汉语知识,帮助理解句意。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探究活动
召开一次古代寓言故事会。
1.讲故事,明事理。
2.文言文。
3.根据故事,想象意境,绘制图画,帮助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