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五柳先生传 教案 五柳先生传试讲十六篇(优质)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五柳先生传 教案 五柳先生传试讲篇一
2、熟练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人的方法。
3、分析陶渊明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思想性格。
4、分析重点语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和“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体会作者高尚的节操人格。
教学重点:体会学习本文的写人的方法,学习通过分析人物遭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情感志向。
教学难点 :体会分析重点语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和“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两句话的含义。
教学步骤 :
一、读文,谈话入课,析题。
1、质疑。
2、为谁作传,他为什么称为“五柳先生”?
3、我们学过五柳先生写过的诗文吗?
二、新授:
1学生背诵《归园田居》,指出作者抒发的志向。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歌抒发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和高尚的节操,表现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由此进入时代背景的介绍: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社会上充满了虚伪和欺诈,这就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3、引入到对写人手法以及人物性格等特点的分析。提问:陶渊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看看文章是从几个方面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生活和志趣的。请读课文,完成下表:
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志趣 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
生活 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穿:短褐穿结吃:箪瓢屡空
人物态度 自娱,颇以示志 忘怀得失 晏如也
精神风貌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四、难点的突破。1、谈话引入难点句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
忘食”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陶渊明的爱读书的喜好,还可以从中得到启
发,学习到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师生共同分析。
2评价分析陶渊明对于贫困生活的态度:“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首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次,这句话原本是谁评价谁的?第三,作者
在这里使用这句话,有什么深意?由此,引导学生对陶渊明精神面貌的深入理解。【五柳先生是一个:自得其乐,安贫乐道,品德高尚的隐士。】
五、根据表格总结全课:
1、 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 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3、 他生活过得怎样?
4、 他耐得住这样的贫穷?
学生齐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仿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板书】五柳先生是一个:自得其乐,安贫乐道,品德高尚的隐士。
六、思维延伸:
读了本文,你现在懂得陶渊明为什么在自己的传记中不出现真实的姓名,不点明自己的住址了吗?
七、布置作业 :学习了本文对于人物的写法,依照本文,为自己或你熟悉的人作一个小传。
五柳先生传 教案 五柳先生传试讲篇二
【教材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中学语文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短篇传记,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指导思想】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说到底也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训练的结果。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也是需要训练的。一方面要有老师的指导(训),另一方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习(练)。但训练方式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集中体现在三两个精炼的课堂提问中,通过师生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标”试行以后,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打开学生的思维,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启发学生,引导探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发现质疑,积极思维。最后结果是否与教师的预想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答案可以丰富多彩。
回归“人文”是“新课标”的另一面重要旗帜。值得指出的是,人是社会的人,也是历史的人,人文精神除了横向的相通,还有纵向的传承。而“文学即人学”,要深层探究一篇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与精神风貌,就离不开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印证。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触发点,比较,迁移,打开一道口子,让神秘的天光照进来,激发出学生超越教材的感悟,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实现人格与情感的升华。
【教学设想】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课文的真实情境,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体验故事,进行自主感知,自我感悟,形成语感,陶冶情操
2、 从读入手,了解文章大意,以突出文言文特色;通过引导学生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感悟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并贯穿写人的方法,从而延伸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理解有关的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品析词句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探究五柳先生的形象,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及特点,学习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启发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把握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
2、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和对有关语句的理解
3、迁移训练,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 制作多媒体课件
2、 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3、 请学生提前了解陶渊明其人,回忆以前学过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诗人。东晋末年,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其三),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进入文本
(1)、研习课文。
1、让学生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节奏。
和读课文,明确节奏。
学生边随录音轻声诵读课文边标划节奏。
如三字短句:好\读书晏如\也
如四字短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如复杂长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嗜(shì) 辄(zhé) 吝(lìn) 褐(hè)
箪(dān) 汲(jí) 俦(chóu) 觞(shāng)
瓢(piáo) 屡(lǚ) 娄(lóu) 欤(yú)
让学生联系自己对传记的已有了解,同本文比较一下,明确传记的一般写法和特点,教师适当点拨。
要点提示:传记开头一般介绍传主的姓名、籍贯,然后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揭示其性格、品行等,最后对所记之人和事作一评价。
3、课文疏通
要求:
重点字词——准确、多音字认识、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一些简单句式
㈠解释字词
嗜:喜欢,特别爱好
辄:就,总是
吝:吝惜
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古时贫贱人所服
箪:用苇、竹编制的用来存放事物的器具
汲汲:形容心情急切,努力追求(汲:取水于井)
俦:朋友、伴侣
觞:酒杯
㈡解释词句
详:详细的知道
翻译: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
因:因而
翻译:因而用它作为自己的号
辄:就,总是
翻译:他一来就要把酒全部喝光
萧:冷冷清清
翻译: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翻译: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戚戚:忧愁的样子
翻译:不为贫贱而忧虑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翻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㈢多音字注音
传、好、期、号、乐、少等
㈣一词多义
之、言、意、得、其、甚、志、去等
㈤翻译句子
1)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2)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4)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针对文中没有注解、学生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4、课文翻译
1) 全文翻译
2) 翻译、学习时注意下列问题:
概括第一、二段的内容,体会朗读感情轻微变化
要点提示:第一段:写五柳先生的生活(包括性格、志趣等)
——描写、陈述——舒缓陈述的语调
第二段:赞语(对五柳先生精神风貌)
——评论——赞叹抒情的语调
(2)、寻读探究。
1.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要点提示:
可见家居环境清静、淡雅、简朴
由环境可见他淡泊的志趣、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
2. “嗜酒”说明了什么? 他为什么“常著文章自娱”?
借酒醉获得心灵的平静,体现了他的率真放达的天性。
淡泊名利。他实际上有痛苦,但能从读书、饮酒、写文章当中得到解脱和乐趣。
3. 教师引导: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与“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有何关系?
通过朗读和讨论,明确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
品味“不”字,初识人物性格志趣。讨论: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以填空的形式逐句分析。
1、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2、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具有隐者心境的五柳先生。
3、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4、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5、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6、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小结: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
总结“不”(否定句)的作用: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3)、品味细节,再识人物性格志趣。
1文中所写人物生活细节,突出有四: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先生专志乐学。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可见先生洒脱不羁。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可见先生安守贫贱。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可见先生高雅脱俗。
(解说:阶段小结,顺势找出文章主旨句,明确人物思想: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本文虽然不足二百字,但所选取的事例都很典型,所以虽是寥寥几笔,便把 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描绘得惟妙惟肖。那么,本文选取了几个事例?其典型性表现在哪里?
[同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概括态度,体会多面写人法。
文中态度概括有六:对读书的态度;对作客的态度;对家境的态度;对著文的态度;对得失的态度;对贫富的态度。如许种种态度,即从多层面表现人物。而每个层面所用笔墨都简约洗练,正是点到即止,速写传神。
例: 第一段后面写以诗文自娱,那么前一句写“环堵……晏如也”又是什么意思?
要点提示:文中描述“环堵……”意在突出“家贫”,用意仍为表明其安于贫困的性情。虽然衣食不周,但五柳先生经常写文章以自娱为乐,并沉浸其中,以至于忘记了世俗的欢乐与忧愁,而且愿意以此享尽天年。
通过作者的细致描绘,一个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率性放旷的隐士形象,便完整而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4)、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文中用典有四:
“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烘托凸现人物。
要点提示:
①是文中的亮点、美点,9个“不”字几乎网尽人物性格志趣;②是①的补充,让学生进一步揣摩平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更全面认识人物。③既为①②的总收,又是难点的突破;④是难点的进一步开掘。以上四环节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的选点突破能力。
(5)、品读探究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后世多有“不求甚解”者,断章取义,拿此句来做遮羞布,掩盖其无知的真面目,同学需注意不能踏入歧途。
2、“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要点提示: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6)、悟读升华
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用提问方式启发学生去感受本文语言的精妙之处和选材的精当。
本文之美,不是一种夸饰之美,也不是一种拙朴之美,而是一种洗炼之美。杨延芝曾说:“金银出于矿铅,未洗炼者不足重也。”孙联奎也说过:“不洗不净,不炼不纯。”本文正是简洁洗炼的典范。写人物、抓住特点,寥寥几笔,栩栩如生。
本文语言清新自然,个性鲜明,袒露心声,毫无雕琢之痕,没有半点做作之处,请你从中找出体现这些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有何妙处?
[注重让学生谈自己的具体感受。]
2、结合全文,五柳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从对其讨论的情况不难发现:五柳先生是一位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率性放旷、志向高洁的隐士。他虽然生活窘迫,却乐观豁达,以酒、诗自娱,可谓超凡脱尘、与众不同。(列出示意图)
(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
3、假如你也来评价一下自己,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哪些现象说“不”,向哪些现象说“好”?
通过学生们的积极发言,从而领悟文章的精神内涵,升华情感,培养健康个性、健全人格。
小结:对于很多事物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无论评价别人还是评价自己都应如此。特别是评价自己,一方面要“人贵有自知之明”,看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陶渊明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式的自我评价便是很好的例子。而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我们应该做到心明眼亮。
(三)作业
1、以一种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的评价方式,写一篇200左右能体现个性,抒发感情的自传.
2、背诵课文。
五柳先生传 教案 五柳先生传试讲篇三
教学目的:
1、熟读全文,掌握生字的读音,理解文中语句的意思。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以及他消极避世的思想。
3、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追求高雅的志趣。
教学重点:1、熟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教学难点 :从正反两方面来对照体会五柳先生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教学设想:从读入手,了解文章大意,以突出文言文特色;通过引导学生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感悟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并贯穿写人的方法,从而延伸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上。
教学模式:感知 - 品析 - 延伸
教具准备: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 回忆古诗《〈归园田居〉(其三)》,引出作者陶渊明。
2、 就《桃花源记》一文提问: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感知
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正字音,理解语句的意思。
三、品析
1、 引导学生分别从生活、爱好、性格等方面来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2、 结合图片,进一步感受课文内容。
3、 讨论:对五柳先生性格中的一点或两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任选两题或三题)
1、 背诵全文。
2、 完成课后练习三
3、 给自己或他人写一篇小传。
4、 以好朋友的身份给他写封信和他聊一聊,表达你对
他的看法。
附板书: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生 活 贫 穷
爱 好 读书 嗜酒 著文章
性 格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精 神 安贫乐道
五柳先生传 教案 五柳先生传试讲篇四
——《五柳先生传》教学片断的反思
坎门一中 王秀钗
走进教室,本以为这又是一堂波澜不惊的语文课,却没有想到一“问”激起千层浪。
这是《五柳先生传》的第二课时,当学生齐背完课文后,我于是请学生说说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这是课后题)我预计学生多会说“喜欢”,会围绕“五柳先生”的率真、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等高尚情操来谈,却没有想到会有以下的情景:
生:不喜欢!
生:喜欢!
(当我一问出,学生马上反应,很显然“不喜欢”的声音远远超过了“喜欢”的声音。我一愣!怎么会呢?)
师:不管喜不喜欢,请说说理由。
生:我不喜欢,因为他只是一味的消极避世,洁身自好,不合流同污,他应该出来为国家出一份力。
(其他学生给予热烈的掌声,纷纷表示赞同。)
生:我反对,他当时只一个官职卑微的县令,怎么斗得过那些权贵呢?怎么能力挽狂澜呢?
生:但是你至少可以改变一些,哪怕是一点点的改变。
(一生马上站起来,显得有点激动。)
生:如果人人都这样消极避世,躲进深山老林,那么国家怎么发展?
生:不喜欢,他写文章只是“自娱”、“以乐其志”,他应该批判朝廷的腐败。
生:他应该象鲁迅一样,把笔当作战斗的武器。
(在座的学生为其喝彩。)
生:我喜欢他闲适自得的心境,但又觉得他应该关注国家的命运。
……
(学生更多的是说不喜欢的理由)
师:难道他身上没有值得我们欣赏的地方吗?
生:有!
(生异口同声)
师:那能谈谈理由吗?
(生反应的不是很热烈)
这群学生太可爱了,太令我惊喜了!以为学生会落入我的“圈套”,会按照我的标准答案来回答,却没有想到他们各抒己见,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回答得异彩纷呈。更可贵的是我从他们身上看到“责任”两个字。这原来只是一个看似很普遍的问题呀,为什么平常三缄其口的学生会顿时活跃异常?
我心目中的好课该具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勃勃生机,所以我苦口婆心地讲了课堂上踊跃发言的种种益处;我也创造了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予赏识,并以加分“相诱”。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除了寥寥几个平时比较活跃的学生发言,其他学生总是“金口难开”、“冷眼旁观”。这个学期就是活跃分子也有几个变得甘于寂寞,语文课堂逐渐变得“清风乍起”、“水波不兴”,为此我大伤脑筋,然而今天为什么出现另一番景象呢?我不禁沉思了!
课后我特地向学生问缘由,学生说这个话题他们感兴趣,答案具有不确定性,能引起争议,而且能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也有学生说这个话题没有死扣住课文,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能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说;又有学生说看到同学纷纷发言,受这热烈气氛所感染,不甘冷落一旁。
看来要改变语文课堂这种沉闷的氛围,问题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不但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而且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
五柳先生传 教案 五柳先生传试讲篇五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明确人物个性并分析成因
2.体会并学习本文简洁晓畅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点:
1.明确五柳先生的人格特征: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特立独行)
2.体会本文简洁晓畅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
“安贫乐道”思想的正确理解。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出示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成就及评价,同学自读。
(2)出示问题:从材料中说说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3)过渡:《五柳先生传》这篇课文又寄予作者什么思想情感?(设计说明:通过阅读材料,学生了解作者尤其作者的思想状况。为下面的人物个性、主题、语言特点的学习打下基础)
2.了解文义
(1)师范读,生自读,文从句顺即可。
(2)给下列句子画出正确的句读并作翻译:①因以为号焉。②或置酒招之。③曾不吝情去留。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⑤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3)以小组为单位翻译课文,将有困难的字、词、句提出,师生共同解决。①因/以为号/焉。②或/置酒/招之。③曾不/吝情/去留。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⑤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设计说明:通过划分句读,同学会自觉翻译课文,了解文意。方法上先组织统一学习,再小组学习,便于同学学习)
3.明确人物个性及成因
(1)出示下列问题,学生讨论:①你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五柳先生的个性特征吗?这个特征从哪几件事上可看出来?②想一想:他的个性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先前的作者简介想一想)
(2)小组讨论,教师作巡视指导。
(3)小组展示,师生共同评点。
五柳先生个性特征: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特立独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
事件:①好读书;②性嗜酒;③常著文章以自娱。
个性特征形成的原因:儒道思想的早期影响,官宦生涯的厌倦,归隐生活的向往。
(设计说明:意在采取提纲挈领的问题让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内容,将看似散乱的文本内容作一清晰的梳理)
(4)对文中“安贫乐道”思想有人认为这是作者不思进取甚至是懒惰的表现,你怎么看?(设计说明:引导学生从历史、社会、个人追求等方面认识作者,认识到这种思想背后蕴含的积极意义:在那个黑暗的社会环境下,一个知识分子难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做到兼济天下,能做到独善其身也已难能可贵。)
4.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1)杜甫的《登高》、李白的《将进酒》、陶渊明的《饮酒》(其一)、王维的《终南别业》,让学生连线,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篇名 作者
《登高》 李白
《将进酒》 陶渊明
《饮酒》(其一) 王维
《终南别业》 杜甫
(设计说明: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语言风格,与作者尤其作者的思想情感及美学追求如影随形的关系,为下文本文语言的学习做好铺垫)
(2)出示问题:本文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a.质朴真挚;b.空灵旷远;c.简洁晓畅;d.华美浓艳。
小组讨论并展示、朗读。(答案是什么?为什么?怎样读出这种语言特色?)(设计说明:答案是c。让学生读出这种语言风格非常有必要,除了加深理解文本内容之外,在比较中还可体会到语言风格和文本内容的紧密联系)
(3)作者的语言特点能否恰当表达文章的内容呢?(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简洁晓畅的语言和作者自由洒脱情怀的微妙联系:过于细密的语言难以表达洒脱的情怀,过于疏朗的语言又太过简单,不足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4)拓展:文章语言与内容是什么关系?(文章内容服务于语言,还是语言服务于内容?)对你有何启示?(设计说明:语言服从内容的规律,引导同学学习设身处地的理解、表达,学会自然自由的写作文风)
(5)赛读课文:要求:①小组代表赛读,要读出人物气度。②每一节两人比赛,师生评出优胜者。
5.作业
写一篇本文的读后感,可从人物、背景、构思、结构、语言等任一角度展开,字数不少于300字。
五柳先生传 教案 五柳先生传试讲篇六
作者:陶渊明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为号。性情闲静,说话不多,不羡慕名利。好读书,不钻牛角尖;每有会意之处,便高兴得忘了吃饭。好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亲戚或老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约定必醉方休,要去就去要留就留,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家里四壁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缝缀补绽着;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心里很坦然。常写文章娱乐自己,显示了自己的志趣。得失完全忘怀了,并坚守这原则直到死去。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宏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的妻子有这样的话: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她就是说这一类人吧!醉酒赋诗,以娱乐自己的心志。是无怀氏之民吗?是葛天氏之民吗?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 教案 五柳先生传试讲篇七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生活及其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2.学习作者朴素、洗练、自嘲、自赏的语言风格。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展示画像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你是怎样知道的?谁知道有关他的故事轶闻?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师板书)
二、研读课文
1.自读质疑
教师引语:这位五柳先生可是个性格鲜明的人,同学们一读就知道了,请先对照注释和课后习题自读课文,读出声来,边读边圈点勾画,有问题可以问老师。
学生自读、自疑,学会自学。
2.听读体会
教师引语:看见同学们读,老师也想吟读一番,听听老师读出了什么语气?
学生听教师范读,并初步体会作者自赏自嘲的语言风格。
3.齐读感悟
教师引语:让我们齐读课文,读出感情。
4.寻读探究
教师引语:通过几遍朗读,我们对五柳先生有了个大体认识,你眼中的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人?尽可能依据文中的语言想像出来。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小组边读边讨论。
学生交流,教师只听,不作评价,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即可。
课堂设想:通过朗读与讨论,了解"五柳"名字的来历,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为自己立传,"好读书"、"性嗜酒"、"家贫"、"著文自娱"及东晋的历史背景,能从中感受到陶渊明的性格及追求即可。
5.品读交流
教师引语:陶渊明以自赏自嘲的语言写出了自己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形象,语言特别有味。你最喜欢哪一句?找出来进行赏读。
学生交流,师生共赏共品。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相关资料:很多文章引用"好读书,不求甚解"一句,却往往忽略"每有会意",事实上,陶渊明强调的是看书要讲究心领神会,求其真谛,不能死抠字句。陶渊明喜欢读《山海经》,曾写过13首关于读《山海经》的诗,说有一次读《山海图》,他觉得自己仿佛穿越时间、空间,窥破了宇宙间的玄奥,兴奋得手舞足蹈,无以复加。这便是"会意"的境界。
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相关资料:东晋文人嗜酒,是一种逃避生活的方式。
③"短褐穿结,革瓢屡空,晏如也。"重点理解"晏如"。
④"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理解"戚戚"、"汲汲"。
6.熟读成诵
教师引语:好句子就要背下来,师生同读佳句及段落,当堂背诵。
三、能力拓展
教师引语:东晋以后,很多文人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以陶渊明自况,这正是中国文人张扬个性、自我欣赏的"风骨"。下面,我们再看一篇《老舍自传》。
老舍自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地。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断学师范,遥奠教书匠之基。及壮,湖口四方,教书为业,继学师范。每购奖券,以得未彩为荣也。二十七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请一生朗读,想一想两篇传记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课堂设想:只要能体会到作者的自赏、自嘲、自得、自乐即可。
教师引语:其实,同学们也可以学习这种自赏自嘲的笔调,写出自己的个性风采。同学们也来介绍一下自己吧,可以是完整的小传,也可以只是一两句抓住某个特点,表现自己的个性。
学生展示自我并交流。
如:生1:喜欢足球,却被称为臭脚。
生2:每每迟到,总被老师耻笑,一笑了之。
生3:不戚戚于分数,不汲汲于名次。
四、课堂收束
这堂课即将结束了,相信大家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之旅上会有更多收获。网络、书店、图书馆,都是学语文的好去处,有收获,可以告诉我,有困惑,也可以告诉我。
五、作业 :整理自己的小传,写在作业 本上。
五柳先生传 教案 五柳先生传试讲篇八
<<五柳先生传>>教案
武进区寨桥初级中学 陈科强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翻译语句,了解意思;品析语句,积累名句
2、能力目标
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3、思想目标
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二、教学过程
导入
师:这一学期,我们还学习了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游记》,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现在让我们从作者写的自传《五柳先生传》中,更直接的认识陶渊明。
新授
师:为了充分利用好这节课,首先我们来看学习目标:
(出现学习目标)哪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生:(读)
(出现冯友兰读书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按照我国在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的“读其文、知其意、明其理。”的读书方法来学习这篇古文。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划出不会读的生字词,并把它写到黑板上。
生:(自由朗读,划出生字词)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文章,划出了不会读的字,好我们来看黑板上不会读的字,谁来帮助解决。
生:(帮助正音)
师: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我们来听一下文章的朗读录音,请同学们在难读的句子上可以划出节奏。
生:(听朗读,划节奏)。
师:刚才,我们通过纠正字音,听节奏,初步学习了这篇短文的读法。下面我们根据“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声音响亮”的要求,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
生:(生齐读)
师:了解了课文怎样读后,我们来“知其意”,了解文章讲了什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译课文:首先划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字词和句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如果小组不能解决的,请小组长把不会的字词写到黑板上,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
生:(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
师:我们来看黑板上同学们不懂的字词?
生:(回答)
师:古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注重积累。下面我们花5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背诵字词解释和句子的翻译,做好古文的巩固工作。一会接受检测。
生:(朗读)
师:下面,我们来看几道题目,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效果。
生:(作练习)
(出现学习任务)
师:读了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后。我们来明其理,看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具体的题目来完成学习任务。
生:(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任务)
师: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
生:(回答)
师:作者的这篇自传正也是他追求的正是那种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率真自然的生活的真实写照。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呢,同学们找出来。其实不仅是陶渊明,很多古代文人都有过相似的追求。下面我们就搜集相关的资料,作好积累。
师:我们请同学来说一下,相关的人和他们的作品。
师:老师也收集了几个类似的人物。
(出现拓展资料)
总结
师:这节课,一方面,我们会读了文章,了解讲了什么,同时了解了陶渊明等人的那种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率真自然的品质,另一方面,我们也按照了“读其文、知其意、明其理”方法来学习这篇古文。
作业
1、背诵文章
2、把拓展的内容收集到课外知识本上,并再收集2个
拓展材料: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杜甫——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诸葛亮
师:这些人都是,我们把他们积累下来。
生:(背)
课文节奏划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
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一、教学目的
1、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以帮助学生体会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为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
以课文为基础,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加深理解。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1、营造氛围,指导方法
今天上课的两条要求:
第一,身心放松,平等相处,无拘无束,说笑自如;
第二,沉下心来,读出自我,开动大脑,读出困惑。
(做一个小游戏,看大家是否真正身心放松了。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我们不妨照此方法来读读今天要学的课文《五柳先生传》。)
2、初读课文,疏通字词(范读、自由读、重点读、齐读)
3、充分讨论,体会文意
a.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b.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写他喝酒的篇幅最长,也最传神(体会一下“晏如也”的感受。)
c.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大家看看这些诗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哪一个字——愁,那么,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d.这时候我们便可以讨论一下《五柳先生传》是不是作者的自传?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须先简要了解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生平简介)。
4、归纳特点、仿写自我
a.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之美,不是一种夸饰之美,也不是一种拙朴之美,而是一种洗炼之美。杨延芝曾说:“金银出于矿铅,未洗炼者不足重也。”孙联奎也说过:“不洗不净,不炼不纯。”本文正是简洁洗炼的典范。写人物、抓住特点,寥寥几笔,栩栩如生。这么有意义的方法,何不尝试一下?
b.用极少的语言(一个段落,一句话)向全班同学介绍自我。在此之前,再向大家提供一个例子。
5、重温课文,熟读成诵
附录一: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在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等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五柳先生传 教案 五柳先生传试讲篇九
执教:洛城中学 赵磊
点评:山东省寿光市教研室刘湘玉、首都师大文学院刘占泉
《五柳先生传》教学实录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很多的文言文,下面,我说一段文字,请想一想:以前在哪一篇文章中见到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桃花源记》。
师:对,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文章?
生:《归园田居》。
师:咱们一起背诵一下好吗?记不起来的同学可以看一下屏幕。
(师生齐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为。)
师:诗中描绘了诗人在优美的田园中劳动,那种情景,充满了诗情画意。那么,陶渊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走近陶渊明,走近“五柳先生”。(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你的课本108页,听老师把课文诵读一遍。听的同时注意看一看,从字、词、句到内容,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师配乐背诵课文,电脑映示)
师:通过听读文章,大家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要善于发现,古人说: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有时发现一个问
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生:从文章内容来看,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本人,那为什么还要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生:他是隐士,写上了名字就不是隐士了。
生:怕写上自己的名字给自己带来麻烦。可能是怕文字狱。
师:那个时候可能还没有文字狱吧。孟子曾经提出过“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就是在读一篇文章时,要深入的
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否则就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主旨。那么陶渊
明所处的时代是什么样的呢?
生:他生活在东晋末年。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名门望族世袭高位,而有志之士却不能做官。
师:你的学识可真渊博!晋末反动的门阀制度已发展到了极端,可以说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那陶渊
明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其目的是什么呢?谁来为刚才的那位同学解答一下?
生:这样说的目的是把自己排除在了名门望族行列之外,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背道而驰,以此来反抗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生:“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好像有些矛盾?喜欢读书,为什么又说读得不认真呢?
师:“不求甚解”的“甚”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过分。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
生:不过分注重细枝末节的东西。
师:那他注重是什么呢?
生:“每有会意”,注重的是文章的意旨。
师:这可算得上是上乘读书法哩,我们为它注册个商标吧,就叫——
生:就叫“不求甚解读书法”吧。
师:那你能不能为同学介绍一下这种读书方法呢?
生:拿过一篇文章,先从整体上了解文章的大意,抓住主要的意思,暂时绕过不明白的地方,以后再逐步解决。
师:你的悟性可真高啊!课下可别忘了注册哟。(生笑)
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性嗜酒”的“嗜”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愿为他解释一下?
生:“嗜”就是爱好。
师:是爱好吗?有一个词是叫——
生:嗜好。
生:过分爱好才叫“嗜”。
师:据说,陶渊明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去谋官。他在当彭泽县令的时候,一到任,就下令部下把自己的属地全
部种上糯米,知道为什么吗?对,糯米是用来酿酒。他说:只要有酒喝,我就心满意足了。可是他的妻子却
不同意,两个人争执不下。最后,陶渊明采取了妥协的办法,把五十亩地种上了大米,而把剩下的全种上了
糯米。可见,在他老人家那儿,喝酒可比吃饭重要的多呢。(众生笑)
生:“造饮辄尽”是什么意思?
(师介绍猜读法:结合上下文,联系已有经验,请学生组词并解释。造:造访,到。辄:浅尝辄止,就)
生:“曾不吝情去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适时讲授翻译方法,“信、达、雅”,信,即为忠实可信,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达,即为通达,语句要通顺流畅;雅,文笔要优美,典雅。引导学生直译一遍,再意译一遍。生直译为:不曾挂心离开或是离下。生意译为: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了无牵挂。)
(运用所学的翻译方法,生通译一篇课文。一生读,一生译,同桌、前后桌合作)
师:这篇文章的内容大家都能了解了,那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文章内容说一说呢?(一生复述)
师:有人说,陶渊明的文章都达到了“入画”的效果,如果说我们刚才背过的《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中分别描绘了一幅风景画,那么,你觉得《五柳先生传》中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生:风格画、人物画、肖像画、自画像……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有见地,我们还是叫它“人物画像”或“自画像”吧。你们看,不经意的几笔点染,就把 “五柳先生”的音容笑貌全给勾画出来了。这篇文章是按照史传体例写的。这种文体最早见于《史记》,它一般分为“传文”和“赞”两部分。前者用来叙述人物的生平行事,后者用来评价人物品格。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一篇自传,你看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自己的?又是怎样写的?能不能找出有关的句子。
(生讨论后,指名回答。)
生:写了自已的生活。“环堵萧然……箪瓢屡空,晏如也。”
生:写了自己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吝情去留。”
生:写了自己的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以此自终。”
生:写了自己名字的由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因以为号焉。”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分别写了自己名字的由来、性格、爱好(读书、饮酒、写文章) 和生活,如果你能把这几个方面的句子连起来,第一部分的内容你就能背诵下来了。这就个线索就好比是一条藤,再加上几个可以帮助你记忆的词语,就是瓜了,就叫做顺藤摸瓜背诵法吧。同学们能不能找几个可以
帮助你记忆的词语?
生:课文中有很多个“不”。
生:一共有九个“不”。
师:大家看着黑板上的提示,试着背一下。
(师生共同背诵。)
师: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背诵下来。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五柳先生平日不把功名利禄放在心上。其实,陶渊明也并非天生的隐士,他从小便有“大济苍生”之志,满怀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美好幻想,寒窗苦读,遍访名士,三十岁几经周折才谋得一个彭泽令的小芝麻官,不仅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难以实现,而且还要降志辱身,和官场里的那些人逢迎周旋。其间因为他不向权贵屈膝献媚,“不为五斗折腰”,因此弃官归隐田园。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个故事的?
生:陶渊明在做彭泽县县令的时候,郡官派督邮来视察工作,县史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辞官归不干了。
师:一纸痛快淋漓的《归去来兮辞》,使官场里少了一个畏琐的小人物,而诗坛上却擎起了一支如椽大笔,一扫
六朝浮华的陋习,开一代田园诗风。陶渊明一生著作颇丰,仅《饮酒诗》便有20多首,其中一首中这样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下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电脑映示)那种恬谈的、与世无争的态度和安然自乐的心境囊括其中。不仅如此,陶渊明对待生死也非常看得开,他甚至在死前两个月还为自己写了《拘歌》呢:“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崔侥。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电脑映示)诗中描绘了自己死亡的时间、出殡的季节、坟地的环境有以及入葬后亲人的反映和自己灵魂的归所。面对死亡,他能如此超脱。那么,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课文呢?
生:恬谈的、与世无争的、心无杂念的、心情坦然、放松。
师:对。你可以在心中想像着陶渊明是如何安然自乐,心无杂念,读的时候,心情恬淡,放松,达到忘我的境界,就像于漪笔下的国文老师“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鲁迅笔下的寿镜吾老先生,读到高兴时,甚至可以摇头晃脑,得意忘形。你能不能试着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名读,学生自评。)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理解五柳先生的风格,那么他又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呢?你能不能找出有关的句子。
生:说自己是黔娄一类的人,“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
师:你能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吗?
(生讲解意思。)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看注释知道的。(生笑)
师:我们读书的时候,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要看注释,如果注释上没有,就要查资料或者是查工具书,这就是人
们所说的“立体读书法。”希望同学们都要学会运用这种好的读书方法。
师:我们以前也学过陶渊明的不少作品,对于陶渊明我们也有所了解,你觉得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陶渊明生活简朴,不慕荣利。
生:他态度随和,性情平静,与世无争,就像是出家人一样。
生:我觉得陶渊明不敢面对现实,不敢与现实作斗争,而是选择了逃避,他是一个没有胆量的人。
师:这个同学的回答非常有见地,“我觉得”这种回答很好,说出了不同de声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没有同学想反驳他?
生:我觉得陶渊明归隐后,那种简朴的生活作风,可以让整天为功名而奔波的人感到羞耻。生:可是他面对贫困的生活却不去改变,还是安然自乐,我觉得他没有上进心。
生:他虽然归隐了田园,却不能真正的脱离社会,他只是在精神上自欺欺人罢了。
生:你们为什么总是看到别人的不足,而不去看他的闪光点呢?如果他不归于田园,如果他不与世无争,就不会 有那么多的文学作品流传下来,那么你们还读什么?还欣赏什么呢?还评价什么呢?
师:真是“口锋如刀”啊,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从不同的侧面评价了五柳先生。我们不能苛求古人,陶渊明不 满于当时的政治和当时的社会,他要逃避的是官场,但他不可能逃避生活。……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仅要记诵、品评、领会要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积累。积累文中好的句子和四字短语。你看一看,本文中值得你积累的内容有哪些?
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师:为什么要积累它?
生:我要把读书当成是一种乐事,读书可以使我精神愉悦。
生: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我要像陶渊明那样淡泊明志,不为名利所累,活得渊洒一点。
生:不慕荣利。我要用这种话勉励自己,不去追求名利,多做些有益于他人的事情。
生:闲静少言,我很欣赏他的这种气质。
生:我想积累黔娄之妻、不为五斗米折腰、箪瓢屡空。这些典故,我想写作文的时候可能会用得着。
师:在这里,我介绍一种积累的方法给大家,叫卡片读书法。(电脑映示)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分类摘抄的卡片有5000多张。我们可以用此法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梳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大家在课下把自己想要积累的内容做成读书卡片,注意卡片的体例要一致,在固定的位置注明项目、编号、类别、题目、作者、出版社、摘抄的时间等。大小要适当,便于收藏。下面让老师来小结一下:乡村的夜,分外沉寂,劳作了一天的人们都已酣然入睡,月华如水,洒满冷冷清清
的小茅屋。主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守拙归园田,开荒南野际”,屈指算来已有数载,那南山下的豆苗已复茂盛,那东篱边的菊花正在怒放,檐后的榆柳已蔚然成阴,堂前的桃李已下自成蹊……这时月光移上宅边的五柳树,树影婆娑,婀娜可爱。老人不禁思绪如潮,浮想联翩,铺纸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五柳先生传》。
(师生在配乐背诵中下课。)
[刘湘玉评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可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塞给学生知识更重要。赵磊老师的这堂课,不求句句串讲、字字落实,而是贯之以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读的方法(知人论世读书法,入情入境读书法,立体读书法)、译的方法(信达雅的翻译原则,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猜读法)、背的方法(重点词语背诵法,线索背诵法)、积累的方法(卡片读书法),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发现,在读读背背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
在赵老师的课堂上,始终洋溢着一种亲和力,散发着一种感染力,师生在积极、友好的交流中,质疑、探讨、辩论、创建。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由课堂的主角变为平等交流中的首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热情的鼓励学生说出了不同de声音,发表了自己独待的看法。
从学生“口锋如刀”的争辩中,从学生若有所思的表情中,从学生不吐不快的表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精神状态是生机勃勃,学生的思维在交锋中已迸射出闪亮的火花。师生在对文本进行二度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学习的方法,我想,更重要的是一种批叛的思维,一种人格的影响,这才是最可珍贵的。
[课后谈]
也说说“方法”
刘占泉
过程与方法,无疑应该特别重视,使这个维度发挥出应有的制约作用。但是,“方法”不能与“过程”脱节,——我们是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和运用“方法”,形象地讲,即:授之以渔的目的是逮住鱼,不是逮住一堆“方法”。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赵磊老师执教的文言阅读课,我觉得特色是鲜明的,其中,查找文字疑点并妥善解决、指导背诵、利用卡片来积累语句等,尤其做得扎实、漂亮。读的是文言文,所运用的学习方法也应该合乎文言阅读的特点,满足相关的教学需要,这方面赵老师把握得准确,具有比较强的教学自觉性。
但也有可以商量的地方。比如,翻译方面的“信达雅”是不是一定要提出来?“知人论世”的要求是不是一定要提出来?(思想内容之“睛”点明即可,深究是否有必要,能不能“深”得下去?)如果旁生的枝节适当删刈一些,集中力量顾及课文本身的文字,诵读美读,含英咀华,或许可以更从容,更细致,更扎实。
由此我想到,学习“方法”与运用“方法”的有机联结,其背后还有一个要害问题,即如何在文言教学领域里有的放矢和因地制宜。文言阅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若是算笔大帐,不能不叫人触目惊心:现在上中学的学生,小学六年几乎没有怎么接触文言语料(极个别的实验学校除外),这当然不合理,甚至是一种战略上的失误。木已成舟,我们一时还管不了。但看到矛盾,尽力弥补,还是应该做的。也就是说,中学六年,在语文课时锐减的情况下,要为文言教学设置“特区”,想方设法针对其特殊需要来调整战略安排。具体讲,就是充分照顾到文言阅读与白话阅读的差别,在咀嚼文字、积累语料、增强语感方面多下功夫,花足气力。准此,文言教学的主要方法,最好切合文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有些可以挪到白话文里做的事情,能否不搅和在文言教学的极其有限的课时里恣意延伸扩展?
因此,我非常赞赏赵老师采取诵(美)读课文的作法,他叫学生体会陶潜作文时的心境,读的时候,模仿于漪老师笔下那位国文先生“头与肩膀左右摇摆”,鲁迅笔下寿镜吾老先生读到高兴时摇头晃脑,——这实质上是在强调用读文言的腔调来读文言。当今,这样教文言,属于另类吧,我却赞赏这样的“另类”,以为如果在文言方面尚未入门的时候,把文言语料和白话语料用同一种读法来读,朗读和教读,都是不对的。赵老师还用其他方法帮助学生熟悉课文语句,掌握背诵的“诀窍”,积累文言语感。这些,都是文言教学本身所特别需要做的事情。联想到近些年经常接触到横生枝节的文言阅读课,不好好学“文言”,却在其他方面装点得花团锦簇,的确有喧宾夺主的弊病,浪费了文言学习的宝贵时光。
总之,首先要算大帐,叫“方法”种种有所附属,有自己的依归。我认为,“方法”永远是第二位的东西,是为养成能力而服务的。就像游泳的方法、捕鱼的方法一样,一是要真正于学习方法的人有用,二是要在运用中真正掌握住,三是要将方法变为习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必须学会游泳,必须捕到鱼,否则“授之以渔”就成了一句空话。鉴于今天的母语教学现状,这层道理,在文言学习领域里,尤其有必要广为宣讲。
五柳先生传 教案 五柳先生传试讲篇十
文本解读: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向人们展示了他不求名利,甘于贫困,期望以诗、酒自乐的情怀。学习本文,首先要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由于本文是文言文,所以引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意义也成为本文的学习目标之一。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同时还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领悟陶渊明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优美的文言词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态度,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3.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白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
教学重难点:
1、熟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嗜(shì)酒 辄(zhé)尽 吝(lìn)情 短褐(hè)
箪(dān)食 汲汲(jí) 俦(chóu) 觞(shāng)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②每有会意 ③亲旧知其如此 ④造饮辄尽
⑤期在必醉 ⑥短褐穿结 ⑦衔觞赋诗 ⑧以乐其志
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⑩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 ⑾赞曰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④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明确:1、许:处所;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旧:旧交、旧友;造:往、到;期:希望、愿望;穿结:打补丁;觞:酒杯;乐:以……为乐;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萧然:空荡、空寂。赞曰(传记后附的评论性文字。今义指称赞、赞美)
2、①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
③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④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三种爱好,领会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说起五柳先生,同学们一定会感到亲切和熟悉。他曾经带着我们领略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桃源风光,欣赏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林美景,我们曾跟随他一起“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我们还欣赏过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结识了一个崇尚自然、热爱田园生活的隐者形象。在陶渊明眼中,陶渊明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读《五柳先生传》,加深对先生的印象。
二、整体感知。
1、放录音或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课文朗读节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文节奏划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2、学生初步领会文章内容,试着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初读课文,领会文章主要内容。
1、教师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
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译课文大意。
3、你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四、小结。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解重点词语。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了解五柳先生的三个爱好,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五柳先生”,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了解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二、预习:
试背课文(齐背)。
三、深入探讨课文。
1、学生朗读读文,分小组探讨: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因为他不追求荣利,他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他没有志趣。读书、饮酒、写文章就是他的志趣。
(2)教师提问:他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2—3名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他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但他为什么看中五柳树呢?也许他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他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陶
(3) 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赞语的含义?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
(5)再次熟读课文,画出表现五刘先生性格的语句,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是否喜欢“五刘先生”,理由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填空。
(1)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2)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具有隐者心境的五柳先生。
(3)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4)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5)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6)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2、五柳先生是怎样读书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读书方式?(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五、总结全文。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我们也认识了这位隐逸者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相信同学们一定在做人方面有所领悟。
六、作业设置:
1、背诵全文。
2、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 模仿本文写法,用简洁语言介绍自己的个性特点,题目自拟,字数300左右。
七、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教案 五柳先生传试讲篇十一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基础)
2、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探究,启发思维。(重点)
3、迁移训练,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难点)
【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说到底也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训练的结果。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也是需要训练的。一方面要有老师的指导(训),另一方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习(练)。但训练方式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集中体现在三两个精炼的课堂提问中,通过师生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标”试行以后,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打开学生的思维,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启发学生,引导探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发现质疑,积极思维。最后结果是否与教师的预想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答案可以丰富多彩。
回归“人文”是“新课标”的另一面重要旗帜。值得指出的是,人是社会的人,也是历史的人,人文精神除了横向的相通,还有纵向的传承。而“文学即人学”,要深层探究一篇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与精神风貌,就离不开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印证。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触发点,比较,迁移,打开一道口子,让神秘的天光照进来,激发出学生超越教材的感悟,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实现人格与情感的升华。
【教学时间】
两课时
【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写出了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优秀诗篇。
二、检查预习情况。
解释下列词语:晏如 萧然 汲汲 戚戚
三、寻读探究。
教师引导: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与“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有何关系?
课堂设想:通过朗读和讨论,明确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接着以填空的形式逐句分析。
1、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2、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五柳先生。
3、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4、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5、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6、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小结: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相关资料: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世族豪门形成了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富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一代雄豪曹操也未能摆脱对豪门的依赖。②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往往借酒浇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平静。这是他们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四、悟读升华。
教师设问:①伴声自读课文,思考陶渊明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②假如同学们也来评价一下自己,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③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哪些现象说“不”,向哪些现象说“好”?
课堂设想:通过学生们的自由朗读,积极发言,从而领悟文章的精神内涵,升华情感,培养健康个性、健全人格。
小结:对于很多事物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无论评价别人还是评价自己都应如此。特别是评价自己,一方面要“人贵有自知之明”,看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陶渊明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式的自我评价便是很好的例子。而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我们应该做到心明眼亮。
第二课时
五、比较阅读:
老舍自传(有改动)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思考题:
1、“三百篇”指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本典籍?本学期所学的那一句诗曾提到过它?
2、东晋以后,许多文人很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以陶渊明自况,这正是中国文人张扬个性、自我欣赏的“风骨”。比较阅读,想一想两篇传记在思想个性、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3、《论语》上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小孩需要培养,中有沉重的工作压力,所以有人把四十岁的人比喻成挑着鸡蛋进城的乡巴佬,东躲西闪,战战兢兢,生怕打翻担子。仔细观察你的一些长辈,看看他们在四十岁时的思想感情、精神状态是怎样的?(课后思考,并认真观察,选择其中的一位,结合年龄特征,把他或她写入你的日记。)
六、模仿迁移:
抓住特点,体现个性,抒发感情,以一种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的评价方式,写一篇200左右的自传 。要求把“不戚戚于 ,不汲汲于 。”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后,加入你的自传中。
作者邮箱:
五柳先生传 教案 五柳先生传试讲篇十二
执教:洛城中学 赵磊
点评:山东省寿光市教研室刘湘玉、首都师大文学院刘占泉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很多的文言文,下面,我说一段文字,请想一想:以前在哪一篇文章中见到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桃花源记》。
师:对,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文章?
生:《归园田居》。
师:咱们一起背诵一下好吗?记不起来的同学可以看一下屏幕。
(师生齐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为。)
师:诗中描绘了诗人在优美的田园中劳动,那种情景,充满了诗情画意。那么,陶渊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走近陶渊明,走近“五柳先生”。(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你的课本108页,听老师把课文诵读一遍。听的同时注意看一看,从字、词、句到内容,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师配乐背诵课文,电脑映示)
师:通过听读文章,大家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要善于发现,古人说: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有时发现一个问
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生:从文章内容来看,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本人,那为什么还要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生:他是隐士,写上了名字就不是隐士了。
生:怕写上自己的名字给自己带来麻烦。可能是怕文字狱。
师:那个时候可能还没有文字狱吧。孟子曾经提出过“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就是在读一篇文章时,要深入的
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否则就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主旨。那么陶渊
明所处的时代是什么样的呢?
生:他生活在东晋末年。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名门望族世袭高位,而有志之士却不能做官。
师:你的学识可真渊博!晋末反动的门阀制度已发展到了极端,可以说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那陶渊
明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其目的是什么呢?谁来为刚才的那位同学解答一下?
生:这样说的目的是把自己排除在了名门望族行列之外,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背道而驰,以此来反抗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生:“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好像有些矛盾?喜欢读书,为什么又说读得不认真呢?
师:“不求甚解”的“甚”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过分。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
生:不过分注重细枝末节的东西。
师:那他注重是什么呢?
生:“每有会意”,注重的是文章的意旨。
师:这可算得上是上乘读书法哩,我们为它注册个商标吧,就叫——
生:就叫“不求甚解读书法”吧。
师:那你能不能为同学介绍一下这种读书方法呢?
生:拿过一篇文章,先从整体上了解文章的大意,抓住主要的意思,暂时绕过不明白的地方,以后再逐步解决。
师:你的悟性可真高啊!课下可别忘了注册哟。(生笑)
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性嗜酒”的“嗜”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愿为他解释一下?
生:“嗜”就是爱好。
师:是爱好吗?有一个词是叫——
生:嗜好。
生:过分爱好才叫“嗜”。
师:据说,陶渊明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去谋官。他在当彭泽县令的时候,一到任,就下令部下把自己的属地全
部种上糯米,知道为什么吗?对,糯米是用来酿酒。他说:只要有酒喝,我就心满意足了。可是他的妻子却
不同意,两个人争执不下。最后,陶渊明采取了妥协的办法,把五十亩地种上了大米,而把剩下的全种上了
糯米。可见,在他老人家那儿,喝酒可比吃饭重要的多呢。(众生笑)
生:“造饮辄尽”是什么意思?
(师介绍猜读法:结合上下文,联系已有经验,请学生组词并解释。造:造访,到。辄:浅尝辄止,就)
生:“曾不吝情去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适时讲授翻译方法,“信、达、雅”,信,即为忠实可信,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达,即为通达,语句要通顺流畅;雅,文笔要优美,典雅。引导学生直译一遍,再意译一遍。生直译为:不曾挂心离开或是离下。生意译为: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了无牵挂。)
(运用所学的翻译方法,生通译一篇课文。一生读,一生译,同桌、前后桌合作)
师:这篇文章的内容大家都能了解了,那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文章内容说一说呢?(一生复述)
师:有人说,陶渊明的文章都达到了“入画”的效果,如果说我们刚才背过的《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中分别描绘了一幅风景画,那么,你觉得《五柳先生传》中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生:风格画、人物画、肖像画、自画像……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有见地,我们还是叫它“人物画像”或“自画像”吧。你们看,不经意的几笔点染,就把 “五柳先生”的音容笑貌全给勾画出来了。这篇文章是按照史传体例写的。这种文体最早见于《史记》,它一般分为“传文”和“赞”两部分。前者用来叙述人物的生平行事,后者用来评价人物品格。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一篇自传,你看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自己的?又是怎样写的?能不能找出有关的句子。
(生讨论后,指名回答。)
生:写了自已的生活。“环堵萧然……箪瓢屡空,晏如也。”
生:写了自己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吝情去留。”
生:写了自己的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以此自终。”
生:写了自己名字的由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因以为号焉。”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分别写了自己名字的由来、性格、爱好(读书、饮酒、写文章) 和生活,如果你能把这几个方面的句子连起来,第一部分的内容你就能背诵下来了。这就个线索就好比是一条藤,再加上几个可以帮助你记忆的词语,就是瓜了,就叫做顺藤摸瓜背诵法吧。同学们能不能找几个可以
帮助你记忆的词语?
生:课文中有很多个“不”。
生:一共有九个“不”。
师:大家看着黑板上的提示,试着背一下。
(师生共同背诵。)
师: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背诵下来。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五柳先生平日不把功名利禄放在心上。其实,陶渊明也并非天生的隐士,他从小便有“大济苍生”之志,满怀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美好幻想,寒窗苦读,遍访名士,三十岁几经周折才谋得一个彭泽令的小芝麻官,不仅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难以实现,而且还要降志辱身,和官场里的那些人逢迎周旋。其间因为他不向权贵屈膝献媚,“不为五斗折腰”,因此弃官归隐田园。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个故事的?
生:陶渊明在做彭泽县县令的时候,郡官派督邮来视察工作,县史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辞官归不干了。
师:一纸痛快淋漓的《归去来兮辞》,使官场里少了一个畏琐的小人物,而诗坛上却擎起了一支如椽大笔,一扫
六朝浮华的陋习,开一代田园诗风。陶渊明一生著作颇丰,仅《饮酒诗》便有20多首,其中一首中这样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下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电脑映示)那种恬谈的、与世无争的态度和安然自乐的心境囊括其中。不仅如此,陶渊明对待生死也非常看得开,他甚至在死前两个月还为自己写了《拘歌》呢:“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崔侥。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电脑映示)诗中描绘了自己死亡的时间、出殡的季节、坟地的环境有以及入葬后亲人的反映和自己灵魂的归所。面对死亡,他能如此超脱。那么,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课文呢?
生:恬谈的、与世无争的、心无杂念的、心情坦然、放松。
师:对。你可以在心中想像着陶渊明是如何安然自乐,心无杂念,读的时候,心情恬淡,放松,达到忘我的境界,就像于漪笔下的国文老师“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鲁迅笔下的寿镜吾老先生,读到高兴时,甚至可以摇头晃脑,得意忘形。你能不能试着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名读,学生自评。)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理解五柳先生的风格,那么他又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呢?你能不能找出有关的句子。
生:说自己是黔娄一类的人,“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
师:你能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吗?
(生讲解意思。)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看注释知道的。(生笑)
师:我们读书的时候,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要看注释,如果注释上没有,就要查资料或者是查工具书,这就是人
们所说的“立体读书法。”希望同学们都要学会运用这种好的读书方法。
师:我们以前也学过陶渊明的不少作品,对于陶渊明我们也有所了解,你觉得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陶渊明生活简朴,不慕荣利。
生:他态度随和,性情平静,与世无争,就像是出家人一样。
生:我觉得陶渊明不敢面对现实,不敢与现实作斗争,而是选择了逃避,他是一个没有胆量的人。
师:这个同学的回答非常有见地,“我觉得”这种回答很好,说出了不同的声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没有同学想反驳他?
生:我觉得陶渊明归隐后,那种简朴的生活作风,可以让整天为功名而奔波的人感到羞耻。生:可是他面对贫困的生活却不去改变,还是安然自乐,我觉得他没有上进心。
生:他虽然归隐了田园,却不能真正的脱离社会,他只是在精神上自欺欺人罢了。
生:你们为什么总是看到别人的不足,而不去看他的闪光点呢?如果他不归于田园,如果他不与世无争,就不会 有那么多的文学作品流传下来,那么你们还读什么?还欣赏什么呢?还评价什么呢?
师:真是“口锋如刀”啊,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从不同的侧面评价了五柳先生。我们不能苛求古人,陶渊明不 满于当时的政治和当时的社会,他要逃避的是官场,但他不可能逃避生活。……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仅要记诵、品评、领会要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积累。积累文中好的句子和四字短语。你看一看,本文中值得你积累的内容有哪些?
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师:为什么要积累它?
生:我要把读书当成是一种乐事,读书可以使我精神愉悦。
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要像陶渊明那样淡泊明志,不为名利所累,活得渊洒一点。
生:不慕荣利。我要用这种话勉励自己,不去追求名利,多做些有益于他人的事情。
生:闲静少言,我很欣赏他的这种气质。
生:我想积累黔娄之妻、不为五斗米折腰、箪瓢屡空。这些典故,我想写作文的时候可能会用得着。
师:在这里,我介绍一种积累的方法给大家,叫卡片读书法。(电脑映示)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分类摘抄的卡片有5000多张。我们可以用此法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梳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大家在课下把自己想要积累的内容做成读书卡片,注意卡片的体例要一致,在固定的位置注明项目、编号、类别、题目、作者、出版社、摘抄的时间等。大小要适当,便于收藏。下面让老师来小结一下:乡村的夜,分外沉寂,劳作了一天的人们都已酣然入睡,月华如水,洒满冷冷清清
的小茅屋。主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守拙归园田,开荒南野际”,屈指算来已有数载,那南山下的豆苗已复茂盛,那东篱边的菊花正在怒放,檐后的榆柳已蔚然成阴,堂前的桃李已下自成蹊……这时月光移上宅边的五柳树,树影婆娑,婀娜可爱。老人不禁思绪如潮,浮想联翩,铺纸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五柳先生传》。
(师生在配乐背诵中下课。)
[刘湘玉评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可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塞给学生知识更重要。赵磊老师的这堂课,不求句句串讲、字字落实,而是贯之以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读的方法(知人论世读书法,入情入境读书法,立体读书法)、译的方法(信达雅的翻译原则,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猜读法)、背的方法(重点词语背诵法,线索背诵法)、积累的方法(卡片读书法),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发现,在读读背背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
在赵老师的课堂上,始终洋溢着一种亲和力,散发着一种感染力,师生在积极、友好的交流中,质疑、探讨、辩论、创建。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由课堂的主角变为平等交流中的首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 中来,热情的鼓励学生说出了不同的声音,发表了自己独待的看法。
从学生“口锋如刀”的争辩中,从学生若有所思的表情中,从学生不吐不快的表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精神状态是生机勃勃,学生的思维在交锋中已迸射出闪亮的火花。师生在对文本进行二度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学习的方法,我想,更重要的是一种批叛的思维,一种人格的影响,这才是最可珍贵的。
[课后谈]
也说说“方法”
刘占泉
过程与方法,无疑应该特别重视,使这个维度发挥出应有的制约作用。但是,“方法”不能与“过程”脱节,——我们是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和运用“方法”,形象地讲,即:授之以渔的目的是逮住鱼,不是逮住一堆“方法”。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赵磊老师执教的文言阅读课,我觉得特色是鲜明的,其中,查找文字疑点并妥善解决、指导背诵、利用卡片来积累语句等,尤其做得扎实、漂亮。读的是文言文,所运用的学习方法也应该合乎文言阅读的特点,满足相关的教学需要,这方面赵老师把握得准确,具有比较强的教学自觉性。
但也有可以商量的地方。比如,翻译方面的“信达雅”是不是一定要提出来?“知人论世”的要求是不是一定要提出来?(思想内容之“睛”点明即可,深究是否有必要,能不能“深”得下去?)如果旁生的枝节适当删刈一些,集中力量顾及课文本身的文字,诵读美读,含英咀华,或许可以更从容,更细致,更扎实。
由此我想到,学习“方法”与运用“方法”的有机联结,其背后还有一个要害问题,即如何在文言教学领域里有的放矢和因地制宜。文言阅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若是算笔大帐,不能不叫人触目惊心:现在上中学的学生,小学六年几乎没有怎么接触文言语料(极个别的实验学校除外),这当然不合理,甚至是一种战略上的失误。木已成舟,我们一时还管不了。但看到矛盾,尽力弥补,还是应该做的。也就是说,中学六年,在语文课时锐减的情况下,要为文言教学设置“特区”,想方设法针对其特殊需要来调整战略安排。具体讲,就是充分照顾到文言阅读与白话阅读的差别,在咀嚼文字、积累语料、增强语感方面多下功夫,花足气力。准此,文言教学的主要方法,最好切合文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有些可以挪到白话文里做的事情,能否不搅和在文言教学的极其有限的课时里恣意延伸扩展?
因此,我非常赞赏赵老师采取诵(美)读课文的作法,他叫学生体会陶潜作文时的心境,读的时候,模仿于漪老师笔下那位国文先生“头与肩膀左右摇摆”,鲁迅笔下寿镜吾老先生读到高兴时摇头晃脑,——这实质上是在强调用读文言的腔调来读文言。当今,这样教文言,属于另类吧,我却赞赏这样的“另类”,以为如果在文言方面尚未入门的时候,把文言语料和白话语料用同一种读法来读,朗读和教读,都是不对的。赵老师还用其他方法帮助学生熟悉课文语句,掌握背诵的“诀窍”,积累文言语感。这些,都是文言教学本身所特别需要做的事情。联想到近些年经常接触到横生枝节的文言阅读课,不好好学“文言”,却在其他方面装点得花团锦簇,的确有喧宾夺主的弊病,浪费了文言学习的宝贵时光。
总之,首先要算大帐,叫“方法”种种有所附属,有自己的依归。我认为,“方法”永远是第二位的东西,是为养成能力而服务的。就像游泳的方法、捕鱼的方法一样,一是要真正于学习方法的人有用,二是要在运用中真正掌握住,三是要将方法变为习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必须学会游泳,必须捕到鱼,否则“授之以渔”就成了一句空话。鉴于今天的母语教学现状,这层道理,在文言学习领域里,尤其有必要广为宣讲。
五柳先生传 教案 五柳先生传试讲篇十三
一 演讲
二 导入:
1, 课前想给大家出一个谜语,认真听好了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曾带领我们领略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桃园风光,为我们描绘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林美景,也曾带着我们一起南山种豆,东篱采菊,他曾在朝廷为官,但终因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归隐田园,这位诗人是谁啊?
2, 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先生”,东晋诗人。由于他热爱田园生活,写了大量田园生活的诗篇,历来被称为“田园诗人”。)
他自号五柳先生,而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古文就叫做五柳先生传,显然,这是陶渊明为自己写的一篇自传。
三 定向示标:
学习目标: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 ,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检查预习:文学常识在课前已经找同学回顾了,这里就不再多说了,看字词,找同学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四,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自读。学习一篇古文我们最先应该做的就是把课文读熟,下面时间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字音或断句读不准的先把它画上,一会听录音的时候注意听。
2,听读。刚才读的时候同学们可能有的字音和断句叫不准的,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刚才叫不准的地方你认真听。
3,再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这次不但要读熟,还要思考一个问题,五柳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4,个别读,其它同学听听他读得怎么样,一会找同学评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语音,语速,停顿)
5,课文已经读过好几遍了,不知道五柳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找同学说说,你觉得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看出来的?
五,疏通文意
1要想真正的了解五柳先生我们还需要理解文章大意,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如果遇到你实在翻译不出来的,就把它画上,待会我们共同来解决。
2 有哪些句子你翻译起来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课件加蓝)
3 (自我测评)我们来检测一下,看看这些词语和句子你会不会翻译(重点词和句子)
4 找同学翻译课文 (两名)
六,分析课文
1如果让你了解一个人,你要从哪些方面对他进行了解呢?(性格 爱好 姓名 生活状况)
2好,那么我们就从这些方面入手,给五柳先生建立一个档案,但是呢,这个档案是不完整的,需要同学们,从书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把这个档案填完整。待会找同学到黑板上来填。
(姓字 , 籍贯 , 性格 , 爱好 ,生活状况,)
3两名同学到黑板上填,看他填的和你画的一样不一样
4,姓字不详,籍贯不详,这两句向我们暗示这位先生他是一位隐士,也正是因为人们不知道他的姓名和籍贯,并且他的宅边有五棵柳树,所以就以五柳先生为号。
爱好之一是读书 爱好之二嗜酒 爱好之三 著文章
居住条件怎么样?穿的呢?吃的怎么样?
要想了解一个人思想性格的精神追求,重点就要看他的爱好,看他平时都喜欢干什么?
5 我们重点来分析一下五柳先生的爱好
三个:读书 喝酒 写文章
6 五柳先生读书有什么特点?
好读书却不求甚解
喝酒有什么特点,小酌一杯就满足了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那写文章呢? 他写文章的目的是干什么? 自娱
7 那你怎样理解这三句话?或者说这三大爱好体现了五柳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a:不能仅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即不死抠字眼,而力求真谛,它还与作者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的体现。
b: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c:五柳先生才华出众,著文章不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得官禄,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
8 下文,那句话与他不慕名利的性格相照应?这是对五柳先生性格的总体性评价,也揭示了五柳先生性格的的核心。
9 结合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和他的其它情况,你来概括一下本文体现了五柳先生哪些高尚的情操
(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10 作者在刻画五柳先生性格的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有一个字用的次数特别多?不知道你发现没有?都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不字?你能不能找出来?
11 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不字呢?他想突出什么?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12 小结: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13 假如现在让你做一个评论家,以今天的眼光再去看五柳先生的性格,你有什么看法?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都各抒己见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从很多同学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作为新一代青少年,同学们都很勇敢,积极进取,这样才能够适应当今的社会形势,希望同学们能好好学习,将来做国家的栋梁,把我们的社会建设的更加美好。
七 作业:1 本课练习册
2 学习了陶渊明的自传,请同学们也拿起笔,在你的日记上为自己写一篇自传 。
五柳先生传 教案 五柳先生传试讲篇十四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物性格志趣。
2.体会课文写人方法。
3.品析词句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揣摩平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
2.把握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l.诵读—品味—积累。
2.品读—评析—习作。
3.设疑一点拨一释疑。
媒体设计
1.放音机(配课文朗读磁带)。
2、投影仪(配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画胶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印发教师撰写的《采菊东篱下——古诗新读》。(见后“附”)
一、导语 设计
(出示诗意画投影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饮酒》诗第五首中的名句。它表达了诗人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自由恬静的心境。诗人为何有此心境呢?主要与诗人生活际遇、性格志趣有关。现在,我们就通过他的著名散文,来认识认识这一代名家。
(解说:诗丈、图并举,乃为教学营造淳朴、宁静的意境,让学生迅速找到与课文谐和的振点。)
二、解题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三、研习课文
1.诵读——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听读课文,认准字音。
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作圈注。
生疏字:嗜(shì) 辄(zhé) 吝(lìn) 褐(hè) 箪(dān) 汲(jí)
俦(chóu) 黔(qián) 觞(shāng) 欤(yú)
多音字:传(zhuàn) 好(hào)
②和读课文,明确节奏。
学生边随录音轻声诵读课文边标划节奏。
如三字短句:好\读书晏如\也
如四字短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如复杂长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③跟读课文,掌握语调。
学生随教师的范读而读。第1段应读出舒缓陈述的语调;第2段应读出赞叹抒情的语调。
④默读课文,领会文意。
运用工具书和注释,边默读课文边理解字意、词意、句意。
⑤分读课文,总理全篇。
a、男生读课文第1段,女生读课文第2段,说说两段的不同:
从内容上看,第1段主要是生活(蕴涵性格志趣);第2段主要是赞语(蕴涵精神风貌)。从形式上看,第1段主要是描述,是分写;第2段主要是评论,是总说。
b.女生读课文第1段,男生读课文第2段,说说两段的联系:两段以关键句相呼应。第1段“不慕荣利”,第2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c.男女生齐读课前“阅读提示”,再次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与形式,并明确学习重点。
(解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学习,贵在“读”字。此环节设计五步诵读,由浅入深,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习惯,并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品味——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①品味“不”字,初识人物性格志趣。
文中所用“不”字有九:
不知何许人 不详其姓字——实不愿说,非“不知”“不详”,可见先生淡泊宁静。
不慕荣利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忘怀得失,不追名逐利,可见先生恬淡自足。
不求甚解——意存高远,不舍本求末,可见先生胸襟开阔。
不能常得 不蔽风日——安然自若,不为境所困,可见先生开朗乐观。
不吝情去留——去留无意,不装模作样,可见先生耿直率真。
②品味细节,再识人物性格志趣。
文中所写人物生活细节,突出有三: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先生专志乐学。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可见先生洒脱不羁。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可见先生高雅脱俗。
(解说:阶段小结,顺势找出文章主旨句,明确人物思想: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③既括态度,体会多面写人法。
文中态度概括有六:对读书的态度;对作客的态度;对家境的态度;对著文的态度;对得失的态度;对贫富的态度。如许种种态度,即从多层面表现人物。而每个层面所用笔墨都简约洗练,正是点到即止,速写传神。
④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文中用典有四:
“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烘托凸现人物。
(解说:①是文中的亮点、美点,9个“不”字几乎网尽人物性格志趣;②是①的补充,让学生进一步揣摩平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更全面认识人物。③既为①②的总收,又是难点的突破;④是难点的进一步开掘。以上四环节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的选点突破能力。)
3.积累——培养美感,丰富语汇。
①积累名言:
好读书,不求甚解。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②积累精练雅致的连用四字句:
课内的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衣穿褐,箪瓢屡空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迁移联想: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爱莲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是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陋室铭》)
(解说:古文中有很多名句,意蕴丰厚,哲理深透;古文中有大量连用四字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显得精练、精致、精美、精神。学生积累它们,既受美的熏染,又丰富语汇,受益无穷。)
4.课堂训练。
①说的训练: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有何看法?
②写的训练:学用课文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写写自己(100字左右)。
(解说:①要注意在时代背景、作者思想上予以点拨,不求学生有多么深刻的认识。如:“不慕荣利”,其实是不愿与丑恶的社会同流合污。②要注意提示学生写出自己的性格志趣,同时语言要简练。)
5、课堂小结。
本次课学习了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认识了这位隐逸者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并体会了多层面速写和类比烘托的记人方法。相信同学们一定在做人、为文方面有所领悟。
(解说:从课文人物和写作方法两方面收束新课,强化课文重点;从做人与为文两方面启发学生,渗透德美教育。)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练习三。
附:
读诗:
饮酒(之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联想:经过几李雨,东篱已残了:几杆枯竹斜插,几缕老藤缠绕。
就如此罢,反正鸡已送给南山那个老翁了。
昨天,他还送了壶酒来,不知对送鸡的答谢,他只说耕事闲了,随便联几句也算一乐。
噫——篱下随意补的几簇菊,竟然开了,像昨夜展开经卷时,挑亮的灯焰。
风来,香来,正好盈一袖回屋品酒,要是醉了,喝杯菊花茶,兴许诗行里也有余芳。
那就采一些回屋罢,要是老翁还来,也好送几枝给他。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哪里来的歌呢?仿佛坡下长烟截断的松林里。
是老翁来了吧?正好,昨天他留的联句我已有对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设计者:刘盛云)
五柳先生传 教案 五柳先生传试讲篇十五
教学目标 :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3.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字词;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方法: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课时安排:安排一课时。
-、介绍作者,导入 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划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词句。
四、理解词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并翻译这个句子:
①亦不详其姓字( ). ②因以为号焉( ) ③不求甚解( )_ ④造饮辄尽( )_ ⑤环堵萧然( )_ ⑤箪瓢屡空,晏如也( )_
○6不戚戚于贫贱( )_ ○7不汲汲于富贵( )_
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泽课文大意(2-3人);思考。
○1 “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2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润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3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木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4“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
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木一样的。“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该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5“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 “欣然”是高兴的样子, “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
五、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l)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明确: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明确: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台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六、总结全文。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五柳先生传 教案 五柳先生传试讲篇十六
一、教学目的
1、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以帮助学生体会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为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
以课文为基础,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加深理解。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1、营造氛围,指导方法
今天上课的两条要求:
第一,身心放松,平等相处,无拘无束,说笑自如;
第二,沉下心来,读出自我,开动大脑,读出困惑。
(做一个小游戏,看大家是否真正身心放松了。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我们不妨照此方法来读读今天要学的课文《五柳先生传》。)
2、初读课文,疏通字词(范读、自由读、重点读、齐读)
3、充分讨论,体会文意
a.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b.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写他喝酒的篇幅最长,也最传神(体会一下“晏如也”的感受。)
c.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大家看看这些诗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哪一个字——愁,那么,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d.这时候我们便可以讨论一下《五柳先生传》是不是作者的自传?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须先简要了解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生平简介)。
4、归纳特点、仿写自我
a.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之美,不是一种夸饰之美,也不是一种拙朴之美,而是一种洗炼之美。杨延芝曾说:“金银出于矿铅,未洗炼者不足重也。”孙联奎也说过:“不洗不净,不炼不纯。”本文正是简洁洗炼的典范。写人物、抓住特点,寥寥几笔,栩栩如生。这么有意义的方法,何不尝试一下?
b.用极少的语言(一个段落,一句话)向全班同学介绍自我。在此之前,再向大家提供一个例子。
5、重温课文,熟读成诵
附录一: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在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等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附录二:
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余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醉,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日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娱,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附录三:
名家谈读书
朱熹:“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
陆象山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王富仁:“好的书,是读过就‘懂’的,‘读’同‘解’(理解)是同时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读’就是‘解’,‘解’就是‘读’,‘解’是在‘读’的过程中或读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存在一个‘甚解’的问题。‘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一种正常的读书方法,接受方式。”
林语堂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来便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
附录四:
陶渊明诗选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所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满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咏山海经》(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苦心,良辰讵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