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金属钠的说课稿(实用11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金属钠的说课稿篇一
听了胡老师执教的《金属化学性质》一节公开课,在这节物质知识教学的课中,她运用了金属发展的历史引入课题,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注意。课堂中通过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对实验进行探究、分析、交流,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层层进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归纳出金属的化学性质和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本课试图改进学生的学生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执教老师在课堂过程中采用了以下教学手段和方法来促进目标的达成:
(1)精彩的引入,吸引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
(2)给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动脑思考方案的环节,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3)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和对现象的判断归纳金属活动性顺序强弱,提高观察和总结能力。
本节课,还有的精彩之处在于:
(1)由精彩图片和音乐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效果好。
(2)用金属钠和极稀盐酸的反应现象强调可以通过反应现象的剧烈程度来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使学生印象深刻。
(3)将由实验得出的部分金属活动性强弱用卡片的形式排列在黑板上,增强直观的体验,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化学是用实验和事实说话的学科。我认为,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达到了原先预设的各项目标。
金属钠的说课稿篇二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金属活动性顺序。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过渡: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属于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及置换反应,为本堂课学生探究金属的活泼性顺序奠定了基础。金属活动性顺序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上有很重要的应用,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
(过渡: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理解学生。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由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充满兴趣,再加上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动手实验、分析能力较弱,所以本节课我会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启发学生体会分类、比较、归纳的方法和意义。
(过渡: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能够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提高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
(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和适用条件。
(过渡: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过渡: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重点来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大屏幕出示三个置换反应的反应物,让学生来判断产物。学生根据上节课做的实验能够判断出铁能与硫酸铜反应,锌能与酸反应,铜不能与酸反应,由此引出金属具有不同的活泼性,那么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是怎样的顺序呢,进入新课的学习。
采用这种导入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又可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惧,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既有了思想准备,又有了知识基础,学习起来轻松自如。
环节二:新课讲授
首先让学生自主进行铁与硫酸铜的反应以及铁、铜分别与盐酸的反应,一边实验一边思考铁与铜哪种金属更加活泼。在学生得到铁更活泼这个结论之后,我会继续提问,结合刚才的实验,思考我们在证明金属活动性强弱时采取的实验方法有哪些。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以及刚才的实验不难得出两种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比较出金属的活动性强弱;(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在学生了解了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后,我会继续让学生根据现有的镁、铜、锌三种金属,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验来判断活泼性顺序。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会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操作规范以及安全的问题。学生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案均能得到三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为mgzncu。
接下来我会进一步引导,根据镁、锌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气,铜不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气这一现象,判断氢应该排在活动性顺序的哪个位置。学生根据刚学习过的判断方法可以得出mgzn(h)cu,之后我会给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让学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所处的位置与活泼性有什么关系,排在h前面的金属有什么特点,排在前面的金属与后面金属的盐溶液能否发生反应,从而加深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这部分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在我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揭示、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从而得到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高
请学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某些反应能否发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进一步应用。
环节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最后布置作业:请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设计实验鉴别金与“愚人金”。这样的作业设计也符合新课标理念中的: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好的板书能够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梳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我的板书直观而简明,请各位老师看我的板书:
在我的板书上呈现了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的重点内容,学生能够很容易把握本堂课的重难点和基本知识。
谢谢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金属钠的说课稿篇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受学会理事会的委托,今天我在这里进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钠》的说课,旨在与大家共同探讨 “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应用方法。
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倡导“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问题导学法”正是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它突破传统的以讲授学科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而是教师为学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运用“问题导学法”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达成教学目标。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通过本节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必修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本节学到的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钠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初步学会了有序的实验观察方法;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训练了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的过程,感受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重点: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探究与分析。
(一)、问题导学法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合理的,层层递进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大特点。
(二)、实验教学,突显学科特点。分组实验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化学反应的奇妙;实验设计锻炼了学生创新能力。
(一)、情境导课,提出问题一
多媒体播放视频剪辑《火光中的生死隔离》,当画面静止在“金属钠”三个字时,利用一句视频中的原话抛出本节课第一个问题:火灾中金属钠的出现为什么会令消防人员感到可怕?同学们思考后回答:可能是因为现场消防水源不足吧!于是我补充了两张现场的照片(手持高压水枪的消防队员和整齐待命的几十辆消防车),也就是说现场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同学们继续猜测,他们已经猜测到可能是由于钠会与水反应,所以不能用水去救火,但是他们想象不到这十吨的金属钠遇水后的威力有多大,因而就不能真正理解问题中可怕两字的含义了。
(二)、实验模拟,回答问题二
于是,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在火灾现场,钠遇水会有什么危险?为了更形象的说明问题,我在实验室模拟这样一个实验场景。(播放模拟实验)此实验反应非常剧烈,随着学生“哇”的一声惊叹,我想他们已经深刻理解了这十吨金属钠的出现对当时正准备用水来灭火的消防队员的可怕程度了。
(三)、分组实验,探究问题三
(四)、创新实验,探究问题四
通过亲自实验,证实同学们的两个推测反应放热和产生气体都是正确的。此时,同学们异常兴奋,自己的推测得到了证实,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钠与水反应产生了什么气体?”因此,就顺势过渡到下一个探究环节。在设计实验方案之前,有同学发言:老师,我认为在钠与水的反应中,钠的化合价升高,那么必然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经过分析,只可能是氢元素由+1降到0价。因而我认为产生气体只能是氢气。他的话立刻引起了满堂喝彩,学生能用刚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也是我所想始料未及的。因此,接下来,就是学生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的就是氢气。以下就是学生设计的两个方案图。在对其进行评价后,我演示了自己的实验方案,通过和课本实验进行对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课本实验进行简化和改进的必要性。实验进行到这里,让同学们解释钠与水反应发生爆炸的原因便水道渠成。接下来的环节是学生们通过实验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外还生成了氢氧化钠的结论。他们分别采用了石蕊试剂、ph试纸和cuso4溶液等方法。
(五)、继续视频,引出问题五
(六)、究其本质,总结问题六
在学习完钠和氧气、水的反应之后,学生已经认识到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于是我顺理成章的提出问题:钠具有如此活泼的性质本质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分析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及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我们得出结论: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活泼,是因为钠原子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具有强还原性。
(七)、知识归纳,说板书设计(略)
以上是我对问题导学法在《钠》一课教学活动中应用的一些想法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大家多多指教。我想:“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春天里吹来的又一缕春风,相信这种理念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跃,更加理性,更加完善。
金属钠的说课稿篇四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通过本节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必修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本节学到的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钠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初步学会了有序的实验观察方法;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训练了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的过程,感受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重点: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探究与分析。
(一)问题导学法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合理的,层层递进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大特点。
(二)实验教学,突显学科特点。分组实验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化学反应的奇妙;实验设计锻炼了学生创新能力。
(一)情境导课,提出问题一
多媒体播放视频剪辑《火光中的生死隔离》,当画面静止在“金属钠”三个字时,利用一句视频中的原话抛出本节课第一个问题:火灾中金属钠的出现为什么会令消防人员感到可怕?同学们思考后回答:可能是因为现场消防水源不足吧!于是我补充了两张现场的照片(手持高压水枪的消防队员和整齐待命的几十辆消防车),也就是说现场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同学们继续猜测,他们已经猜测到可能是由于钠会与水反应,所以不能用水去救火,但是他们想象不到这十吨的金属钠遇水后的威力有多大,因而就不能真正理解问题中可怕两字的含义了。
(二)实验模拟,回答问题二
于是,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在火灾现场,钠遇水会有什么危险?为了更形象的说明问题,我在实验室模拟这样一个实验场景。(播放模拟实验)此实验反应非常剧烈,随着学生“哇”的一声惊叹,我想他们已经深刻理解了这十吨金属钠的出现对当时正准备用水来灭火的消防队员的可怕程度了。
(三)分组实验,探究问题三
此时,学生的.情绪逐渐高涨,兴奋点已被调起。他们迫切的想知道“钠遇水为什么会爆炸?”这也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接下来,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探究,大家首先从理论上提出推测。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同学们做出了如下推测:
1、反应放热。在有限的空间内积聚大量的热,引起爆炸。
2、产生气体。有三种推测,有同学认为是氧气,氧气是助燃性气体,加剧燃烧和爆炸;也有同学认为是氢气,氢气是可燃性气体,达到其爆炸极限,引起爆炸。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可能是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理论推测之后,并进入了实验探究环节。由于本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实验前我给出下列的提示,(播放提示)同时我提醒大家要从一开始就仔细观察每一步实验现象,并认真做好记录。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总结了自己观察到的实验想象,由于此时学生们还未形成全面、有序的实验观察能力,大部分小组只观察到钠与水反应的现象,而忽视了取钠和切钠过程的观察。于是我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回忆整个实验过程,并补充了取钠和切钠的演示实验。最后我和学生们一起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实验小结:
1、钠保存在哪里;
2、切开钠表面后观察到什么现象?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
3、钠与水反应有什么现象,这些现象分别说明钠的什么性质?
4、通过本次实验,你能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吗?
5、大家对问题三的猜测是否正确?
(四)创新实验,探究问题四
通过亲自实验,证实同学们的两个推测反应放热和产生气体都是正确的。此时,同学们异常兴奋,自己的推测得到了证实,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钠与水反应产生了什么气体?”因此,就顺势过渡到下一个探究环节。在设计实验方案之前,有同学发言:老师,我认为在钠与水的反应中,钠的化合价升高,那么必然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经过分析,只可能是氢元素由+1降到0价。因而我认为产生气体只能是氢气。他的话立刻引起了满堂喝彩,学生能用刚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也是我所想始料未及的。因此,接下来,就是学生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的就是氢气。以下就是学生设计的两个方案图。在对其进行评价后,我演示了自己的实验方案,通过和课本实验进行对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课本实验进行简化和改进的必要性。实验进行到这里,让同学们解释钠与水反应发生爆炸的原因便水道渠成。接下来的环节是学生们通过实验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外还生成了氢氧化钠的结论。他们分别采用了石蕊试剂、ph试纸和cuso4溶液等方法。
(五)继续视频,引出问题五
(六)究其本质,总结问题六
在学习完钠和氧气、水的反应之后,学生已经认识到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于是我顺理成章的提出问题:钠具有如此活泼的性质本质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分析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及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我们得出结论: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活泼,是因为钠原子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具有强还原性。
(七)知识归纳,说板书设计(略)
以上是我对问题导学法在《钠》一课教学活动中应用的一些想法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大家多多指教。我想:“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春天里吹来的又一缕春风,相信这种理念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跃,更加理性,更加完善。
金属钠的说课稿篇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受学会理事会的委托,今天我在这里进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钠》的说课,旨在与大家共同探讨 “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应用方法。
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倡导“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问题导学法”正是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它突破传统的以讲授学科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而是教师为学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运用“问题导学法”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达成教学目标。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通过本节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必修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本节学到的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钠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初步学会了有序的实验观察方法;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训练了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的过程,感受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重点: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探究与分析。
(一)、问题导学法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合理的,层层递进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大特点。
(二)、实验教学,突显学科特点。分组实验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化学反应的奇妙;实验设计锻炼了学生创新能力。
(一)、情境导课,提出问题一
多媒体播放视频剪辑《火光中的生死隔离》,当画面静止在“金属钠”三个字时,利用一句视频中的原话抛出本节课第一个问题:火灾中金属钠的出现为什么会令消防人员感到可怕?同学们思考后回答:可能是因为现场消防水源不足吧!于是我补充了两张现场的照片(手持高压水枪的消防队员和整齐待命的几十辆消防车),也就是说现场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同学们继续猜测,他们已经猜测到可能是由于钠会与水反应,所以不能用水去救火,但是他们想象不到这十吨的金属钠遇水后的威力有多大,因而就不能真正理解问题中可怕两字的含义了。
(二)、实验模拟,回答问题二
于是,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在火灾现场,钠遇水会有什么危险?为了更形象的说明问题,我在实验室模拟这样一个实验场景。(播放模拟实验)此实验反应非常剧烈,随着学生“哇”的一声惊叹,我想他们已经深刻理解了这十吨金属钠的出现对当时正准备用水来灭火的消防队员的可怕程度了。
(三)、分组实验,探究问题三
(四)、创新实验,探究问题四
通过亲自实验,证实同学们的两个推测反应放热和产生气体都是正确的。此时,同学们异常兴奋,自己的推测得到了证实,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钠与水反应产生了什么气体?”因此,就顺势过渡到下一个探究环节。在设计实验方案之前,有同学发言:老师,我认为在钠与水的反应中,钠的化合价升高,那么必然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经过分析,只可能是氢元素由+1降到0价。因而我认为产生气体只能是氢气。他的话立刻引起了满堂喝彩,学生能用刚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也是我所想始料未及的。因此,接下来,就是学生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的就是氢气。以下就是学生设计的两个方案图。在对其进行评价后,我演示了自己的实验方案,通过和课本实验进行对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课本实验进行简化和改进的必要性。实验进行到这里,让同学们解释钠与水反应发生爆炸的原因便水道渠成。接下来的环节是学生们通过实验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外还生成了氢氧化钠的结论。他们分别采用了石蕊试剂、ph试纸和cuso4溶液等方法。
(五)、继续视频,引出问题五
(六)、究其本质,总结问题六
在学习完钠和氧气、水的反应之后,学生已经认识到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于是我顺理成章的提出问题:钠具有如此活泼的性质本质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分析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及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我们得出结论: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活泼,是因为钠原子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具有强还原性。
(七)、知识归纳,说板书设计(略)
以上是我对问题导学法在《钠》一课教学活动中应用的一些想法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大家多多指教。我想:“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春天里吹来的又一缕春风,相信这种理念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跃,更加理性,更加完善。
金属钠的说课稿篇六
本课取材于广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章6.1奇妙的金属性质第二课时,该版教材设计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且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化学课题为主线,构筑教材的学习单元。本章是继空气、氧气、水、燃料之后,对金属资源的学习,本课时通过对金属单质化学性质及实验现象的讨论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及金属活动性深入的理解不但有利于学生对金属本身的认识,也是为后期学习金属的冶炼方法打下基础。
本课教授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学生通过广教版化学上册的学习,对于物质的学习已经建立了基本的学习思路,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学习方法的铺垫,同时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以此引导学生将表面短暂的兴趣上升到对化学学科探究思维及方法的内在稳定的兴趣。
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知道镁、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及金属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熟记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并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实验,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密切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对于物质的学习,性质是重点,性质中化学性质是重中之重,因此本课将重点设置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及实验现象得出金属化学性质的差异性,并得到金属活动性的概念。学生从实验中比较出金属性质的差异性并不困难,将差异性上升到理论层次,并学会应用于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讲知识上、能力上都有所欠缺,因此本课的难点设置于:理解金属活动性的内涵及意义,应用金属活动性的意义解释实验现象及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本课主要以实验探究、对比分析、提出问题、归纳总结等方法为主。本课的设计从生活中金属呈现的物理性质无法解释的差异性引入到对金属化学性质的研究。
第三部分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得出置换反应的概念和特征,总结本课主要内容。最后,课后作业查一查金属活动性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设置,使学生通过课外的拓展进一步加深对金属活动性的理解。
金属钠的说课稿篇七
一、教材分析:
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本教材将此内容单列一单元,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主题。本单元主要介绍了铁、铝、铜等重要金属和合金。内容包括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等),金属的化学性质(如与氧气、盐酸等反应)以及反应的规律性知识(如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资源的利用(如铁的冶炼以及冶炼时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金属资源的保护(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等。本节课将要复习本单元中除了计算之外的部分。具体复习目标及重点、难点如下:
复习目标:
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2、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能灵活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金属锈蚀条件及防锈措施,增强节约金属资源的意识。
复习重点、难点:
1、金属的化学性质。
2、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半个多学期的学习,对化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但是九年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严格管理。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复习方法:
通过目标明确复习方向;通过知识再现回忆旧知,在熟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知识网络;再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把“双基”落实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法指导
我们知道,教学的宗旨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再现,变定向思维为发散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以通过复习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生本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所以在教学程序上,我把本节课分为以下四个活动,分别为:考点梳理;典例分析;反思与交流;巩固与提升。
第二个活动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典例分析。在这个活动中,我精心设计了三个典型例题:设计实验验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除杂,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后过滤后的固体成分与溶液中溶质的组成。重点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活动中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展示(展示方案、介绍分析过程、展示学生思维)、质疑评估、教师点拨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尽量做到在教学中“一切依靠学生”,体现生本理念。而第二、三两个例题仍然采取类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较好的培养了学生诸方面的能力。
第三个活动是反思与交流。通过学生的`独立反思,小组交流。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反思本节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反思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不足,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发扬优点,改进不足,稳步提升。
第四个活动是巩固与提升。通过精选的习题练习,重点习题的展示、交流、点拨,基本达到了复习的目的。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保康县化学组通行的生本课堂“学—探—展—练”四步教学模式,基本课堂中“一切依靠学生”的理念,切实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教学中诸多细节需要改进,如:学生展示过程中有重复展示导致浪费时间的现象,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待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中弱势群体的关注度不够,小组评价中激励效果不够明显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
金属钠的说课稿篇八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1.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1.3、重点、难点
难点: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以及金属的性质与金属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 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如用小刀切钠,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习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学法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习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不比较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别。
那么,这种教法和学法如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呢?下面谈谈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习,但是不具体。我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 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 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 课堂小结。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指正和批评。
金属钠的说课稿篇九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通过本节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必修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本节学到的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钠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初步学会了有序的实验观察方法;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训练了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的过程,感受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重点: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探究与分析。
(一)问题导学法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设计合理的,层层递进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大特点。
(二)实验教学,突显学科特点。
分组实验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化学反应的奇妙;实验设计锻炼了学生创新能力。
多媒体播放视频剪辑《火光中的生死隔离》,当画面静止在“金属钠”三个字时,利用一句视频中的原话抛出本节课第一个问题:火灾中金属钠的出现为什么会令消防人员感到可怕?同学们思考后回答:可能是因为现场消防水源不足吧!于是我补充了两张现场的照片(手持高压水枪的消防队员和整齐待命的几十辆消防车),也就是说现场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同学们继续猜测,他们已经猜测到可能是由于钠会与水反应,所以不能用水去救火,但是他们想象不到这十吨的金属钠遇水后的威力有多大,因而就不能真正理解问题中可怕两字的含义了。
于是,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在火灾现场,钠遇水会有什么危险?为了更形象的说明问题,我在实验室模拟这样一个实验场景。(播放模拟实验)此实验反应非常剧烈,随着学生“哇”的一声惊叹,我想他们已经深刻理解了这十吨金属钠的出现对当时正准备用水来灭火的`消防队员的可怕程度了。
此时,学生的情绪逐渐高涨,兴奋点已被调起。他们迫切的想知道“钠遇水为什么会爆炸?”这也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接下来,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探究,大家首先从理论上提出推测。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同学们做出了如下推测:
1、反应放热。在有限的空间内积聚大量的热,引起爆炸。
2、产生气体。
有三种推测,有同学认为是氧气,氧气是助燃性气体,加剧燃烧和爆炸;也有同学认为是氢气,氢气是可燃性气体,达到其爆炸极限,引起爆炸。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可能是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理论推测之后,并进入了实验探究环节。由于本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实验前我给出下列的提示,(播放提示)同时我提醒大家要从一开始就仔细观察每一步实验现象,并认真做好记录。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总结了自己观察到的实验想象,由于此时学生们还未形成全面、有序的实验观察能力,大部分小组只观察到钠与水反应的现象,而忽视了取钠和切钠过程的观察。于是我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回忆整个实验过程,并补充了取钠和切钠的演示实验。最后我和学生们一起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实验小结:
1、钠保存在哪里;
2、切开钠表面后观察到什么现象?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
3、钠与水反应有什么现象,这些现象分别说明钠的什么性质?
4、通过本次实验,你能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吗?
5、大家对问题三的猜测是否正确?
通过亲自实验,证实同学们的两个推测反应放热和产生气体都是正确的。此时,同学们异常兴奋,自己的推测得到了证实,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钠与水反应产生了什么气体?”因此,就顺势过渡到下一个探究环节。在设计实验方案之前,有同学发言:老师,我认为在钠与水的反应中,钠的化合价升高,那么必然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经过分析,只可能是氢元素由+1降到0价。因而我认为产生气体只能是氢气。他的话立刻引起了满堂喝彩,学生能用刚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也是我所想始料未及的。因此,接下来,就是学生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的就是氢气。
以下就是学生设计的两个方案图。在对其进行评价后,我演示了自己的实验方案,通过和课本实验进行对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课本实验进行简化和改进的必要性。实验进行到这里,让同学们解释钠与水反应发生爆炸的原因便水道渠成。接下来的环节是学生们通过实验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外还生成了氢氧化钠的结论。他们分别采用了石蕊试剂、ph试纸和cuso4溶液等方法。
通过上述探究,学生的情绪渐渐平息下来。于是,我话锋一转说:现在老师还有一个消息不得不告诉大家,在火灾现场让消防人员可怕的因素还不仅仅是不能用水去救火,还存在着一个可怕的隐患。课堂上一下炸开了锅,看的出他们急切的想知道另一个隐患是什么。(继续播放视频)看完后,学生们马上意识到现场高温就是另一个隐患。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钠遇到高温会有什么样的危险?演示改进实验后,我做出解释,钠在酒精灯的温度下就可以着火燃烧,更何况是现场的高温下。
在学习完钠和氧气、水的反应之后,学生已经认识到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于是我顺理成章的提出问题:钠具有如此活泼的性质本质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分析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及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我们得出结论: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活泼,是因为钠原子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具有强还原性。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的反应
2、与酸的反应
3、与盐溶液的反应
二、金属的活动性
三、置换反应
金属钠的说课稿篇十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上一节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金属与氧气以及盐酸等反应的不同,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教材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的顺序认识都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新知识。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的顺序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本地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金属镁.铝、锌.铁.铜的化学性质,认识金属化学活动性顺序,记住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培养观察.归纳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金属的活动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乐于探究物质的奥秘.
三、教材处理与学法指导:
教材处理:首我提出一个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新买的铝壶用了一阵子表面会变黑?”引入新课。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本人采取了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
让学生们懂得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处理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最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辨别戒指的真假”实验方案并实施,回应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
学法指导:
1.我个人认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置换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的,即通过对镁、锌、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类别的角度归纳得出的。这样的方法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置换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练习来感受的。我为此补充一些本地种植有关的联系实际的习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通过实验,并在置换反应概念和其他一些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的。
探究分三步进行:
(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
(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
(3)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4.为了让学生感受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应用,我根据经常使用硫酸铜溶液的实际,设计了“用铝桶装硫酸铜溶液这一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旁。
四、课堂教学设计:
五、小结-反思
六、实践-应用
具体过程如下:
(一)复习-激趣首先,我用幻灯片展示几幅色彩明快的金属材料照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新课。一方面复习上节课有关金属材料的知识,另一方面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总叹息找不到适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认为思想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我如此设计的理由是:我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知识面相对较窄,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与渴望,“地铁、飞机、飞船”的照片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境-设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穿金戴银”在农村也成为一种时尚。在我们那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件金银手饰,他们最担心买到假的金银手饰。为此,本节课我采用“辨别戒指的真假?”这一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让学生带着探究的疑问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三)、操作-体验虽然学生已做过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但这些实验,是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的,由于观察的侧重点不同,学生对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可能注意不够。因此本节课我安排学生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把它作为本课的第一个分组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一、镁条、铝箔、铁丝、铜丝分别与氧气反应。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从反应条件、实验现象等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为什么镁条在空气中就能点燃,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铝箔要加热后,放入氧气瓶中才出现强光;铁丝光加热放入氧气瓶中无法燃烧,还必须要绑上一根火柴助燃,才有火星四溅的现象;铜丝加热后,只是变黑,绑上火柴也无法烧。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是mgalfecu。
同时,也让学生再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得出可以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或者反应现象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泼性,然后出示两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接下来,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和方法继续完成以下的三个探究实验。在这些探究实验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选用金属片大小要相近,溶液浓度要统一,反应时间也应该一致。
探究实验二、a:镁、铝、锌、铁、铜与稀盐酸的反应
探究实验三、b:镁、铝、锌、铁、铜与稀硫酸的反应
(四)讨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要组织好小组间的讨论。引导学生注意分析上述五种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及结论,练习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总结出五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mgalznfecu。
1、大多数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2、可根据金属是否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接下来让学生观察上述四个化学反应的特点,得出上述反应的共同点:1、反应物和产物都只有两种2、反应物是单质和化合物,产物也是单质和化合物;引出置换反应的概念与特点和表达式。接着让学生继续完成探究实验四。1、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2、铁钉浸入al2(so4)3溶液;3、铁钉浸入cuso4溶液中,4、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5、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
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但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却没有什么现象?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有红色物质析出,浸入硫酸铝溶液中就没有红色的东西出现了。分析以上反应的共同点,形成小组意见。结论: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1、可根据金属能不能把另一种金属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五)小结-反思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操作-体验和讨论-深化的基础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对以上四组探究实验进行小结。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归纳。
(1)大多数金属能与o2反应;
(2)大多数金属能与稀hcl或稀h2so4反应;
(3)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3、判断常见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
(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3)金属与能否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4、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有必要在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相关习题的训练,除了教科书和相配套的练习册上的习题外,我又补充了两个案例。a案例、“酸菜鲜鱼汤”是藤桥“召君饭店”的“招牌菜”,店主反映盛汤的铝锅很不耐用,铝锅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请你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b案例、同学们家里大多种有芒果树,每年芒果树修枝后,都要喷洒浓度为0.2%的硫酸铜溶液。去年椰林村的王大力用铁桶配好农药后,第二天才喷药,结果发现害虫没杀死,铁桶壁上有红色的东西沾在上面。为什么按要求配好的农药杀不死害虫?铁桶壁上的红色物质是什么?这两个案例就发生在身边,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真真确确感受到:“生活中有化学”。
(六)、实践-应用
本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鉴别金戒指、银戒指的真假,一方面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回应解答课前学生的疑问。为避免学生设计实验的盲目性,可事先指出市场上的骗子一般用铜、锌合金假冒金戒指;用金属铝假冒银戒指,主要是两者的外形色彩相似。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要及时倾听各小组的方案,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设计,要特别注意当地一些民间的错误传说,例如,当地有用戒指在石灰墙上划线,根据线的深浅来判定戒指的真假,或用鸡蛋白包裹戒指,看鸡蛋白是否变黑来判定戒指的真假。这些方案都应该让同学们自己尝试一下。
金属钠的说课稿篇十一
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我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要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的讲清楚所有的金属的所有的性质,思想汇报专题要有所侧重,其中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但是由于学生以前没有看到过钠,更谈不上钠的化学反应了,燃烧后得到的过氧化钠化学式特殊,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此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应该由点到面,能够学会几种金属之间性质的比较具体情况,以及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原子的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了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如用小刀切钠,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去做呢?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是在启发不假,但常常启而不发。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
2、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范文写作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习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学法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习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不比较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别。
那么,这种教法和学法如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呢?下面谈谈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的意思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习,但是不具体。我将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与否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后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指正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