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金属钠说课稿新人教版(汇总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金属钠说课稿新人教版篇一
1.使学生了解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及其递变规律。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跟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法。
金属钠说课稿新人教版篇二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碱金属是典型的金属元素,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也将是中学阶段唯一系统学习的一族金属元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中的第二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介绍了铁等金属,以及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碱金属知识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与其它主族元素相比,可能会使学生感到相对更简单、更容易,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和运用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知识。通过碱金属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主族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将有利于其它主族元素的学习,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三部分:钠的物理性质、钠的化学性质和钠的存在及主要用途,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钠的化学性质。而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则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考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b、让学生了解钠的物理性质
c、让学生掌握钠的化学性质d、让学生了解钠的主要存在形式和用途
2)能力目标
a、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b、让学生认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自己归纳出钠的有关性质,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c、引导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所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其对应的钠的性质,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其科学方法。
d、学生在实验后,让他们展开讨论,以培养其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e、通过阅读课本有关内容,进行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
1、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先复习初中已学习过的铁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举出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知道铁的用途很广泛,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教师再提问: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还有没有其它的金属元素?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指出除铁外,还有很多金属元素,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碱金属元素也是金属元素,而且它们也有很广的用途。从而引入新课教学。
2、新课讲授
1)钠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观察实验室中的钠的样品,并阅读课本关内容,归纳总结出钠的化学性质。
2)钠的化学性质。先给出钠的原子结构,让学生根据其原子结构推测钠可能的化学性质,并通过课本上实验去验证,最后得出钠的化学性质。
3)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找出钠的存在形式和主要用途。
3、新课小结
教师在讲授完新课后,要小结本节课所讲内容,让学生再次明白这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也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加深印象,使他们清楚本节课的知识主线。
4、巩固练习
1)为什么大多数碱金属单质保存在煤油中而锂单质却保存在液体石蜡中?
2)钠的金属活动性很强,,为什么跟盐酸或硫酸铜等盐溶液反应时,考虑情况不一样?
5、布置作业
课本第31页:一、二、四做在书上;三、五两题做在作业本上。
讲授新课采取的主要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
1)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真正体会和近距离观察实验现象,但教师一定要强调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加强安全教育。
2)尽可能让学生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
3)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结论。每个学生在做完实验时,让学生调动所有感观,认真观察,并且让学生互相讨论和补充。
4)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引用高压钠灯和节日焰火等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例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让学生阅读课本并归纳总结。
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及其化合物的一些知识,同时还学习过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一些知识,他们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只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一堂课是否成功,除了看教师如何教,还要看学生是怎样学的,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使他们主动地获取新知识。
1、学生要先预习本节内容。学生在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后,在听课的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且要特别强调预习实验的内容,知道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在课堂上才能达到边讲边实验的目的。
2、学生要认真做好有关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按操作要求和安全要求,完成每一个实验内容,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学生要认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其观察能力。
4、学生要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自己得出钠的性质,以加深印象,真正理解性的记忆新知识。
5、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巩固练习,达到巩固、运用新知识的目的。
金属钠说课稿新人教版篇三
本节是华师大编的高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的第二章的第三节《文件管理》。本节的学习内容是文件与文件夹的基本概念和操作系统管理文件的实现方法。文件管理是操作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掌握信息处理技术的必要基础,这一节在整个教材中处于基础地位。本节的教学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文件与文件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第二课时讲文件与文件夹的查找以及快捷方式的建立。现在我针对第一课时来说课。
二、说学情
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在这节课之前已掌握了操作系统基本的窗口操作和用户界面的有关知识。并且学生对网页制作的兴趣较高、感觉很新鲜。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以及教材分析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探索、协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件分类整理的习惯。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加深学生对校园生活的了解,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校园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文件夹的新建、文件与文件夹的复制、移动、重命名和删除操作。教学难点是对文件、文件夹的理解。
五、说教法
采用任务驱动,学习者通过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积极主动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针对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
六、说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由具有感染力的真实问题,围绕为制作多彩的高中生活网站准备的素材分类,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协作,掌握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功能。
七、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课题导入,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小组协作,评价总结”这一主线展开。
金属钠说课稿新人教版篇四
1、教材分析:
《金属》这一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第4课。本课是根据小学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里的物体性质”的相应内容编写而成的。是以金属为题,引导学生探究金属这一类物质的共同性质,即金属的共性。本课在结构上遵循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先认识金属物品的金属属类,然后由此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们用金属制作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接着利用不同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启发学生归纳出金属的基本性质,即有金属光泽、容易传热、有延展性。最后,以拓展的方式补充常见金属性价。在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2、教学内容:
《金属》这一课安排这几方面的教学内容:
(1)、认识常见的金属制品,讨论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2)、利用实验探究金属性质;
(3)、了解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不仅考虑它们的性能,还要考虑它们的价格等因素。
3、学情分析:
生活中,学生对于金属并不陌生,但对金属的性质、价格、性能、优缺点并没有作专门的研究,虽然是很熟悉的常见材料,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初步接触科学,让其独立探究,还是有一定难度,尤其《金属》与前面的几课相比,要引导学生探究同类物体的共性,更具有挑战性。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介绍一些探究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
4、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分析,本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金属具有金属光泽、容易传热、有延展性的性质。
(2)了解常见金属的性能,知道性质决定了金属的用途,但同时也要考
虑价格等其它因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5、教学重难点:
金属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难点是:探究金属具有延展性。
6、教学准备:
本节课用到的实验材料和工具很多很特殊。要用到开水、铁丝、铜丝、铝丝、水槽、小锤、石块、塑料棒、竹筷等。考虑到学生的安全,所有材料和工具都由老师准备,并把烧杯换成塑料保温杯,各组加一个水槽,防止学生实验时弄倒杯子,被开水烫伤。
根据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金属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但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刚刚接触科学,所以我又加以必要的指导。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离不开教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本节课我根据“先学后教,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按照“主动——和谐”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本节课分四个教学环节,即独立自学、互动交流、总结评价、运用拓展。
1、独立自学:
感受,培养他们的学习情趣。使学生在“问题生成单”的指引下,限时学习教材,理解教材,初步把握教材,建立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其能有效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主参与学习。
2、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是每节课的重要教学环节,本节课我分三个小环节来完成。第一个环节:引导交流常见金属制品。先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同时补充金属制品的图片,接着出示铁碗和铜号,提出:“为什么铁碗用金属铁做,铜号用金属铜做,而不用其它材料制作?”的问题。这个环节我先采用创设感官情境,期望学生发现金属在日常生活的更多的运用,揭示其金属的优越性。同时重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了对金属共同性质的初步的感性认识。
第二个环节:引导实验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为了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引领学生利用三个实验来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
(1)、金属有金属光泽实验:
我让学生用砂纸对铁丝等进行打磨,让他们仔细观察,得出金属有金属光泽这一特性。在这一组的实验活动当中,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也有我的演示实验,再加上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已经对金属的性质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学生由看一看、做一做,自然明白了很多,同时逐步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2)、金属容易传热实验:
这是学生所做的第一个有关金属导热性的实验,需要用到开水,而要保证学生的实验安全。所以,我把烧杯换为塑料保温杯,各组加一个水槽,在实验时,把保温杯放在水槽里面,防止学生弄倒杯子,使开水烫伤学生。这样做既能让学生安全实验,又能保证实验有明显的效果。当学生用手去触摸,发现铜丝、铝丝很热,而塑料棒和竹片没有变热,我接着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铜丝和铝丝很热呢?这热是从哪来的?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原来热通过铜丝和铝丝传到了我们的手上,揭示金属容易传热(导热性)的性质。
(3)、金属延展性的实验:
关于金属延展性的实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让学生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地观察,认识金属的延展性。我为学生准备了铁锤、石块,铜丝,铝丝等实验器材,但考虑到学生年龄小,只选择比较容易敲扁的铝丝给学生敲打,实验更容易做一些,效果也明显。在这一实验中,学生未必能准确说出延展性这一概念,我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直接揭示,因为我认为科学课堂上,有时候,一些准确的科学概念,是有必要向学生直接传输的,而不能始终停留在一种模糊的操作阶段。
第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了解常见金属的性能,知道性质决定了金属的用途,但同时也要考虑价格等其它因素。在这个环节中,我提出:“谁知道哪种金属传热最好?哪种金属延展性最好吗?哪种金属最昂贵?”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阅读教材中提供的资料,学生更能准确地获取知识。
3、总结评价
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简要进行学习总结,然后老师进行点拨评价,补充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4、运用拓展
我让学生做三题巩固练习题,做一题拓展练习:(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其目的是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进行目标检测,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金属钠说课稿新人教版篇五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对比、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做好探究性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认识控制物质变化的条件在应用实验法研究物质性质中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本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重点介绍金属(钠和铝)与氧气的反应。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了解主要通过图片、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等途径获得。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同时也提高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帮助了学生树立“结论来自实验”的观念。
教学重点:钠、铝与氧气的反应。
教学难点:对实验的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
活动1【导入】图片展示
展示古代和当今生活中的一些金属图片。
活动2【导入】讨论
请同学们谈谈看了这些图片后的感受?
活动3【导入】小结引入
的确,金属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它在促进生产发展、改善人类生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它们的性质。
活动4【讲授】讲授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的化学性质
【讨论】根据你的观察,金属有哪些物理共性?
【学生回答并板书】金属的物理共性:有金属光泽、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图片展示】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图。
【讲述】地壳中含有丰富的金属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是al:7.73%,第二位fe:4.75%。
【提问】地球上的绝大多数金属元素是以化合态还是以游离态存在于自然界的呢?为什么?
【解答】绝大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都比较活泼,因此,绝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总是以化合态存在。当然也有以游离态存在的金属(如cu、ag、au、pt等)。
【思考与交流】教材p38思考与交流
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
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2.下图3—2是一些化学反应的照片,请分析这些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引入】确切地说应该是空气中的氧气在偷偷地起作用。今天我们就重点来学习两种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板书】1.钠跟氧气的反应
【学生探究活动】探究实验(教材p39实验3-1)用镊子夹取存放在煤油中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钠及镊子表面的煤油,用镊子夹紧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观察钠的颜色、光泽、感受钠的硬度。
【注意事项】凡是接触钠的用具都必须是干燥的。取用钠后剩余的钠应放回原瓶,残余的钠的碎屑不能随意乱扔。
【注意事项】
1、用镊子取出的钠要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玻璃片上切去表面的外皮后,放在坩埚中加热。
2、坩埚加热时应与泥三角配套使用。
3、观察到钠开始燃烧后,应立即撤掉酒精灯,并将洒精灯熄灭。
4、实验结束时,要用坩埚钳将坩埚和泥三角取下,并放在石棉网上。绝对不可以直接用手去拿或直接将它们放在桌子上。
【学生探究小结】根据所探究到的实验现象填写下表:
探究内容
〔实验3-1〕取一小块金属钠,用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3-2〕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上,加热,有何现象发生?
现象
反应方程式
结论
【讨论】在刚才的探究实验中,能够体现出钠的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板书】(1)钠的物理性质:
有银的色金属光泽的固体,能导电、导热,质软,熔点(97.81℃),沸点(882.9℃)都较低,密度比水小。
钠的保存:
【小结】钠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金属,在常温或加热条件下都能跟氧反应生成不同的产物,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态存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40科学视野过氧化钠的特殊用途。
【小结】活泼的金属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氧化物。有的氧化膜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如铁表面的铁锈、钠表面的氧化层等。有的氧化物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如镁、铝等表面的氧化层。
【过渡】下面我们来探究铝与氧气的反应
【板书】2、铝与氧气的反应
【学生探究活动】课本p40,科学探究,学生完成探究性实验,并填写下表:
探究内容
用坩锅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
再取一块铝箔,用砂纸仔细打磨(或在酸中处理后,用水洗净),除去表面的保护膜,再加热至熔化。
现象
现象解释
探究结论
密封保存、少量钠保存在煤油中。
【提问】要观察到铝的燃烧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答】1、可增大铝与空气(或火焰)的接触面,将铝粉撒到火焰上。
2、提高反应的温度,将铝箔略卷,尖端夹一根火柴,然后将火柴引燃,把火柴和铝箔一起伸入到氧气瓶中,即可观察到耀眼的白光。
【视频演示】铝粉在空气中的燃烧。
【阅读】资料卡片:铝的氧化膜
【小结】人们日常用的铝制品,表面总是覆盖着保护膜,这层膜起着保护内部金属的作用,这也正是性质活泼的铝在空气中能够稳定存在的原因。也由于氧化膜的存在,使得性质活泼的金属铝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
这也就体现了化学中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结论。
活动5【练习】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钠在常温下就容易被氧化
b、钠受热后能够着火燃烧
c、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能自燃
d、钠的燃烧火焰呈黄色
2、钠与水反应时的现象与钠的下列性质无关的是()
a、钠的熔点低
b、钠的密度小
c、钠的硬度小
d、有强还原性
3、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到足量的cuso4溶液中,现象是()
a、置换出红色的铜
b、产生气体,置换出红色的铜
c、生成蓝色沉淀
d、产生气体,生成蓝色沉淀
活动6【活动】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发表见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活动7【作业】布置作业
金属钠说课稿新人教版篇六
《钠》是高一化学第二章《碱金属》的第一节,碱金属是高中系统学习的唯一的金属元素族,是学习元素周期表知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典型的代表元素钠的学习,初步学会元素族知识的学习方法以及结构、性质、存在、用途之间的联系。钠———本节知识教材包括三部份内容: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钠的存在用途。
1、重点钠的化学性质—————钠与水反应
2、难点对钠的性质实验的观察、分析、探究性学习
1、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2、了解钠的保存、用途
3、初步从钠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本节课主要体现“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本节教材为边讲边做实验模式,重视实验给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实验演示、学生观察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态度。在教学中,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如何根据现象分析钠的.相关的性质。
本节知识,课本讲解顺序是先讲解物理性质,后讲解化学性质。由于这节课是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为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我将知识作了一些处理,先讲解化学性质,在学生探究了钠的化学性质,并分析现象本质原因后,再讲解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学生根据知识原理自己推理得出的,而不是教材生硬的灌输的。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好些。
本节知识,学生要重视实验分析,注重分析各种现象的原因。学生的学习以探究式学习为主,重在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通过练习书写钠、钾的原子结构简图,并引导学生察看课本中的锂、钠、钾、铷、铯等原子结构简图,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分析,电子的得失关系,得出碱金属元素名称的由来。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纵观高一化学教材有关章节内容。如:〈碱金属〉、〈卤素〉、〈氧族元素〉、〈碳族元素〉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课本元素族知识的编排方法,每一族元素相关知识都是以某一元素为代表,然后按一定的原理递变,推理得出其它元素性质。在此,教师可简单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一般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和用途,让学生建立化学思维模型,然后引出碱金属元素以钠为代表,进行相关学习。
(1)钠的保存:(演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提出悬念,等待后面实验验证。)
(2)钠的化学性质。
(3)物理性质:
经过钠相关的几个化学实验后,学生很容易推理得出钠的相关物理性质:颜色、金属光泽、密度、熔沸点、硬度、导电导热性等。
(4)存在:掌握钠的性质后,思考、复习巩固钠的保存,进而推理得出钠的存在(自然界的以化合态存在)。
用途;由性质推理书上相关用途的原理,对用途作些了解。
本节课重点在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对钠的性质的学习的回顾,归纳钠的性质,归纳总结元素族的学习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和用途,回应前面的学生思维模型的构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作业形式以围绕钠的性质出题:氧化还原分析或计算等内容。
金属钠说课稿新人教版篇七
老师的这节课是:“以实验探究为主、多媒体辅助的方法进行教学,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从实验中获得感性认识(实验现象的观察),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金属钠的性质),再利用理性认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验探索科学真谛的乐趣,考查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化工厂着火引入激发兴趣。本节课李老师用化工厂着火的视频引入,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重难点的新理解。本节课~~~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的侧重点为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现象的能力,化学反应中有的现象稍纵即逝,有时会观察不全面,有时候学生由于实验时的过分喜悦而忘却了实验目的等,因此,在本节课上~~老师除了应有的通过实验认识钠的性质知识重难点外还让学生如何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很好地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及时全面观察,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使课堂结构更紧凑,效果良好。
三、实验教学使学生有效利用40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求知欲在兴趣中,在参与中,在求真中得到升华。如果只由教师单独操作完成,就会显得死板而且体现不了新课程的理念,达不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目的。考虑到一种新物质的研究方法先从表观的角度去认识,因此金属钠的质地、颜色、状态、密度等安排学生亲身经历,老师也没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只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了引导;金属钠与氧气、水的反应扑朔迷离、新鲜有趣,又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钠取得太多已引起爆炸),所以此实验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钠与氯气、硫磺的反应考虑到学校实验室没有通风橱由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演示实验;其余的课堂实验和补充实验考虑到课堂时间和有效性由师生共同完成。
四、重点问题分组讨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讨论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什么时,我首先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分析生成的气体是什么?最后再进行试验验证,这样就从理论探讨和实验探讨两方面对钠与水的反应的情况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五、课堂暴露的不足之处。这节课存在的问题:
总之,这节课给我的感受很深,感想颇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这节课,充分的挖掘出学生的潜能,这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很强烈,我们做老师的不能对之加以忽视,应当充分地开发、培养学生的大胆尝试、自主思维、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金属钠说课稿新人教版篇八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x号考生,今天我进行说课的内容是《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1课时。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第1课时包含以下内容:了解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能够书写na、al与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理解金属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学习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从本章开始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本节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将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中去探索金属物质的化学性质,并且从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几种常见金属(如铝、铁、铜)。对金属的性质的了解,以物理性质为主,化学性质只接触过铁与氧的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节课将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继续探究金属与非金属、酸和水、烧碱溶液的反应,深化学生的原有认知。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书写na、al与o2反应化学方程式并能描述其产物的物理性质;
明确金属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
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学会在化学反应现象的过程中推导物质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钠的切割、钠的燃烧等奇妙的化学实验操作和精彩的化学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在对教材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
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
【难点】
通过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产物的比较分析,深化金属的性质与金属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过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主义的理念。因此,我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在适当时机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实验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分析,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会通过多媒体出示“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分布饼状图”,提出问题:为什么地球上的绝大多数金属元素都是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并且请学生畅所欲言,最终得出结论:因为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从而顺利引入本节课的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将已学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认同化学发展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因此在这里会首先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并且从中归纳出某些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并通过这些反应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之间的关系。
接着会提出以下的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那么其他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1、金属钠与o2的反应
在这里,我会通过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来进行探究。
通过展示钠的存放,引导学生正确取用和安全切割,从中让学生了解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这个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并书写化学方程式,通过这一过程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观察钠的燃烧反应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观察、思考、比较、归纳。学生会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并能书写钠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的化学方程式。
2、金属铝与o2的反应
在这里会请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从钠与氧气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角度,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此过程中有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我设置了与本节课知识联系紧密的题目,由此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认知。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这里我会请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并进一步提出问题:金属易与氧气发生反应,这与金属的原子结构有何关系?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认识到金属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最后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并让学生课下认真阅读教材或其它关于铝的氧化膜的资料,加深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