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作者(优秀12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容斋随笔作者篇一
卷九·棰取半
作者:洪迈
《庄子》载惠子之语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虽为寓言,然此理固具。盖但取其半,正碎为微尘,余半犹存,虽至于无穷可也。特所谓卵有毛、鸡三足、犬可以为羊、马有卵、火不热、龟长于蛇、飞鸟之景未尝动,如是之类,非词说所能了也。
译文
《庄子》中记载了惠子的话说:“一尺长为棍棒,每天截去一半,千秋万代也截取不完。”这虽然是寓言,但所说的道理本来就有的.,因为每次只截取棍棒的一半,截到细碎如同微小的尘埃,剩下的半截仍然是存在的、即使截到无穷小也是可以的。不过,所谓的蛋有毛、鸡三条腿、狗可以化为羊、马会生蛋、火不热、乌龟比蛇长、飞鸟的影子并没有动,象这一类的命题,不是用言辞解说所能够明了的。
容斋随笔作者篇二
卷十六·吏文可笑
作者:洪迈
吏文行移,只用定本,故有绝可笑者。如文官批书印纸,虽宫、观、岳、庙,亦必云不曾请假;或已登科级,见官台省清要,必云不曾应举若试刑法。予在西掖时,汉州申显惠侯神,顷系宣抚司便宜加封昭应公,乞换给制书。礼、寺看详,谓不依元降指挥于一年限内自陈,欲符下汉州,告示本神知委。予白丞相别令勘当,乃得改命。淳熙六年,予以大礼恩泽改奏一岁儿,吏部下饶州,必欲保官状内声说被奏人曾与不曾犯决笞,有无翦刺,及曾与不曾先经补官因罪犯停废,别行改奏;又令供与予系是何服属。父之于子而问何服属,一岁婴儿而问曾与不曾入仕坐罪,岂不大可笑哉!
译文
作者:佚名
容斋随笔作者篇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请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___________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___________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从选文中找出两个成语写在下列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恳切的言辞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遗志,以“兴复汉室”。全文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b.诸葛亮在分析蜀国内外势时,既指出了面临形势的严峻性,也提出了振兴国家的有利条件。可谓析理精辟,全面透彻。
c.诸葛亮对刘禅提出的建议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这三条建议的核心是第三条。
d.表文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作结,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写出了诸葛亮预感北伐失败的忧虑悲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时
(2)善恶
(3)适宜恰当
2.(1)(陛下)确实应当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
(2)(我)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追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达。(意对即可)
3.妄自菲簿作奸犯科
4.d
5.赞扬:责任感,使命感,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否定:愚忠,狭隘爱国。明知扶不起为何还要为之?(言之有理即可)
《出师表》《容斋随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容斋随笔作者篇四
原文:
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敬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未几而卒。君子曰:“知命。”楚昭王之季年,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三日。周太史曰:“其当王身乎?若玦之,可移于令尹、司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不縠不有大过,天其夭诸?有罪受罚,又焉移之?”遂弗禜。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按宋景公出人君之言三,荧惑为之退舍;邾文、楚昭之言,亦是物也,而终不蒙福,天道远而不可知如此。
译文:
郭国的国君郭文公要史官占卜,把国都从郭(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限村)迁到绎(今山东邹县末南纪王城)吉凶如何?史官答说:“有利于老百姓,可是对国君却不利。”郭文公听后说:“国君的使命就在于让老百姓得到好处,我个人寿命的'长短,就听天由命吧!只要对老百姓有利,迁了就是最大的吉祥。”于是迁到了绎,不久,郭文公就死了。有德行的人都说郭文公是“了解天命”。楚昭王末年,有块云彩像一群红色的鸟模样,围绕太阳接连飞了三天。于是周朝的太史说:“红云挡住了太阳就挡住了国王的身体,与国君不利。应当举行祭典,祷告上天,就可把灾难降到令尹和司马的身上。”
楚昭王说:“把心里和腹腔中的疾病移到四肢上能有什么益处呢?假如我没有大的过错,上天何必让我早死?如果我有了罪应当受到惩罚,又何必移给另人?”所以不去举行祭典。对子这件事。孔子评价说:‘楚昭王是知道大道理的,他是不应该失去国家的。”考究一下此中的道理,当年宋景公连续发表过几次国君应当发表的英明言词,结果那些企图去迷惑他的小人都不得不退避三舍。可是郑文公、楚昭王说的话是同样性质的,竟没有得到一点好处。天理不可猜测竟然到这种地步。
容斋随笔作者篇五
学语文最让人头疼的便是文言文,但却不能否认他的精妙之处,以下就是来自随笔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题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欢迎阅读和借鉴。
高中历史题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第一篇】:容斋随笔
临川石刻杂法帖一卷,载欧阳率更一帖云:“年二十馀,至鄱阳,地沃土平,饮食丰贱,众士往往凑聚。每日赏华,恣口所须。其二张才华议论,一时俊杰;殷、薛二侯,故不可言;戴君国士,出言便是月旦;萧中郎颇纵放诞,亦有雅致;彭君摛藻,特有自然,至如《阁山神诗》,先辈亦不能加。此数子遂无一在,殊使痛心。”兹盖吾乡故实也。
译文
临川县的石刻当中夹着一卷法帖,这卷字帖记载了欧阳询的一段话:“我二十岁,到了鄱阳,那地方土地肥沃平坦,饮食丰盛又便宜,许多读书人常常聚会。每天赏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其中二位姓张的才华横溢,擅长议论,是当时的不可多得的人才。姓殷、姓薛的二位士人,更不必说了;戴君是个才华出众的人,发言就成定论;萧中郎狂放不羁,有文雅的风度;彭君满腹经纶,文章写得特别自然,至于像他的《阁山神诗》,前辈的文章大家也不能超过。这几个人竟然一个也不在了,特别令我痛心。”这些都是我家乡过去的旧事了。
高中历史题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第二篇】:容斋随笔
襄阳有隋《处士罗君墓志》曰:“君讳靖,字礼,襄阳广昌人。高祖长卿,齐饶州刺史。曾祖弘智,梁殿中将军。祖养、父靖,学优不仕,有名当代。”碑字画劲楷,类褚河南。然父子皆名靖,为不可晓。拓拔魏安同父名屈,同之长子亦名屈,祖孔同名,胡人无足言者,但罗君不应尔也。
译文
襄阳有一本隋朝的《处士罗君墓志》,书上记载说:“罗君名靖,字礼,襄阳广昌人。高祖名叫长卿,南齐时饶州刺史。曾祖名叫弘智,官拜梁朝殿中将军。祖父名叫养,父亲名叫靖,学问都很好,都没有做官,在当时都很有名望。”碑上的字画工整有力,很像河南锗遂良的风格,然而,他们父子名字都叫靖,真是不可理解。拓拔魏氏安同的父亲名字叫屈,他的长子也叫屈,祖孙同名,胡人是无所谓的,只是,罗君不应该这样啊。
高中历史题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第三篇】:容斋随笔
成都有唐《平南蛮碑》,开元十九年,剑南节度副大使张敬忠所立。时南蛮大酋长染浪州刺史杨盛颠为边患,明皇遣内常侍高守信为南道招慰处置使以讨之,拔其九城。此事新、旧《唐书》及野史皆不载。肃宗以鱼朝恩为观军容处置使,宪宗用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议事讥其以中人主兵柄,不知明皇用守信盖有以启之也。裴光庭、萧嵩时为相,无足责者。杨氏苗裔,至今犹连“晟”字云。
译文
成都有一块唐朝时留下的《平南蛮碑》,它是开元十九年,剑南节度副大使张敬忠所立的。当时,南蛮大酋长染浪州的刺史杨盛颠侵扰唐朝边境,唐明皇李隆基派内常寺的太监高守信做为南道招慰处置使来讨伐他,攻下了他的九座城池。这事《新唐书》、《旧唐书》和野史都没有记载。后来,唐肃宗(明皇三子)启用太监鱼朝恩做观军容处置使,宪宗(李纯)启用太监吐突承璀做招讨使,当时,评论的人讥讽他们的皇上用太监掌兵权,却不知道这样的先例是从明皇启用高守信开始的。裴光庭、萧嵩当时做宰相,都是所谓的名相,却没有人去指责他们。然而,杨盛颠的后代,至今还避讳他的盛字,名字中都不敢带盛字,却仍然带个“晟”字。
高中历史题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第四篇】:容斋随笔
唐玄宗以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张说《上大衍历序》云:“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献之。”《唐类表》有宋璟《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也。
译文
唐玄宗因为是八月五日出生的,便把这天当做千秋节。张说在《上大衍历序》中说到:“我恭敬地在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这个红光照耀皇室的夜晚,献上这部历法。”《唐类表》中收录了宋璟《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里边写到:“月份是仲秋,日期是端午。”如果这样,那么凡是每个月的五号都可以称作端午啊。
高中历史题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第五篇】:容斋随笔
唐人呼县令为明府,丞为赞府,尉为少府。《李太白集》有《饯阳曲王赞公贾少公石艾尹少公序》。盖阳曲丞、尉,石艾尉也。“赞公”,“少公”之语益奇。
译文
唐人称呼县令为明府,称县丞为赞府,称县尉为少府。《李太白集》中有《饯阳曲王赞公贾少公石艾尹少公序》一文。这篇文章是饯别阳曲县丞和县尉,以及石艾县尉时写的。文中变“赞府”为“赞公”,变“少府”为“少公”,这种称呼就更是奇特了。
容斋随笔作者篇六
卷九·唐三杰
作者:洪迈
汉高祖以萧何、张良、韩信为人杰。此三人者,真足以当之也。唐明皇同日拜宋璟、张说、源乾曜三故相官,帝赋《三杰诗》,自写以赐。其意盖以比萧、张等也。说与乾曜岂璟比哉!明皇可谓不知臣矣。
译文
作者:佚名
汉高祖把萧何、张良、韩信看成是人中豪杰。这三个人真正能够称是人杰了。唐明皇在同一天授予宋璟、张说、源乾曜三位前宰相官职,皇帝作了《三杰诗》,亲自书写来赐赠给他们。他这样作大概是把这三人比作萧何、张良等人。张说和源乾曜难道能跟宋璟类比吗?唐明皇可以说不了解大臣了。
容斋随笔作者篇七
卷六·畏无难
作者:洪迈
圣人不畏多难而畏无难,故曰:“惟有道之主能持胜。”使秦不并六国,二世未亡;隋不一天下服四夷,炀帝不亡;苻坚不平凉取蜀,灭燕翦代,则无肥水之役;唐庄宗不灭梁下蜀,则无嗣源之祸;李景不取闽并楚,则无淮南之失。
译文
真正英明的帝王并不害怕困难多,而是害怕没有困难,一旦没有了困难就容易责图安逸,不恩危亡,所以说:“只有圣明的国君才能始终保持住胜利。”在这方面有大量的发面例证:假如秦国不吞并六国,天下一统,秦二世也未必会很快灭亡;假如不是隋文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又征服了四周的少数民族,隋炀帝也没有条件大兴土木,骄奢浮逸,终致灭亡;如果十六国时的前秦皇帝符坚不去平定凉国(今甘肃黄河以西地带),攻取蜀国(今四川西部一带),灭掉燕国(今北京以北以西的'地方),铲除代国(今内蒙中部和山西北端),也不会头脑膨胀,征集九十万人马去攻晋国,招致肥水大战的失效;五代时后唐庄宗如不灭粱国,攻蜀国,也不致口出狂言,荒淫专横,终致李嗣源兵变,最后被杀;南唐李景如果不去攻取闽国和楚国,也就不会有淮南的大败了。
容斋随笔作者篇八
卷十三·吴激小词
作者:洪迈
先公在燕山,赴北人张总侍御家集。出侍儿佐酒,中有一人,意状摧抑可怜,叩其故,乃宣和殿小宫姬也。坐客翰林直学士吴激赋长短句纪之,闻者挥涕。其词曰:“南朝千古伤心地,还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相遇,仙姿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湿泪,同是天涯。”激字彦高,米元章婿也。
译文
先父在燕山,到北国人张总侍御家聚会。侍女出来劝酒,其中有一人,强抑悲伤的样子,令人可怜,询问缘故,原来她是流落在外的宣和殿小宫女。坐中宾客翰林直学士吴激吟诵词一首记下这件事,听众无不挥泪。那首词道:“南朝千古伤心地,还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相遇,仙姿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湿泪,同是天涯。”吴激,字彦高,是米带(字元章)的女婿。
容斋随笔作者篇九
卷十六·王卫尉
作者:洪迈
汉高祖怒萧何,谓王卫尉曰:“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予,今相国请吾苑以自媚于民,故系治之。”卫尉曰:“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唐太宗疑三品以上轻魏王,责之曰:“我见隋家诸王,一品以下皆不免其踬顿,我自不许儿子纵横耳。”魏郑公曰:“隋高祖不知礼义,宠纵诸子,使行非礼,寻皆罪黜,不可以为法,亦何足道!”观高祖、太宗一时失言,二臣能用其所言随即规正,语意既直,于激切中有婉顺体,可谓得谏争之大义。虽微二帝,其孰不降心以听乎!
译文
容斋随笔作者篇十
原文
曹操以裴潜为代郡太守,服乌丸三单于之乱。后召潜还,美其治代之功,潜曰:“潜于百姓虽宽,于诸胡为峻。今继者必从以潜为治过严,而事加宽惠;彼素骄恣,过宽必驰;既驰又将摄之以法,此怨叛所由生也。以势料之,代必复叛。”于是操深悔还潜之速。后数十日,单于反问果至。元魏以陆俟为怀荒镇将,高车诸莫弗讼俟严急无恩,复请前镇将郎孤。魏使孤代俟,俟既至,言曰:“不过期年,郎孤必败,高车必叛。”世祖切责之,明年,诸莫弗果杀孤而叛。帝召俟问曰:“何以知其然?”俟曰:“高车不知上下之礼,故臣治之以法,使知分限,而诸莫弗讼臣无恩,称孤之美。孤获还镇,悦其称誉,专用宽恕待之,无礼之人,易生骄慢,孤必将复以法裁之,众心怨怼,必生祸乱矣!”帝然之。裴潜、陆俟,可谓知为治之道矣。郑子产戒子大叔曰:“惟有德者能以宽服人,其次莫如猛。”大叔不忍猛而宽,是以致萑苻之盗,故孔子有宽猛相济之说。乌丸、高车不知礼法,裴、陆先之以威,使其久而服化,必渐施之以宽政矣。后之人读纸上语,专以鹰击毛挚为治,而不思救弊之术,无问华夷,吾见其败也。
译文
曹操派裴潜任代郡太守,降服了乌丸三单于的扳乱,后来召裴潜回京,称赞他治理代郡的功劳,裴潜说:“我对百姓虽宽容,对少数民族却严咬。如今接替我的人必定认为我治理过严,而对少数民族更加宽容施思;少数民族向来骄横任性,政策过宽他们必定骄纵,骄纵之后又要让他们畏惧法律,这就是不满、背叛产生的缘由。据形势估计,代郡必定再次扳乱,’于是曹操十分后悔让裘潜回京太早了。几十天后,乌丸反叛的消息果然传来。
北魏世祖任命陆侯为怀荒镇将,高军诸奖弗上告陆侠严皓无情,请求原镇将即孤再去任职。世祖派郭孤去接替陆侠,陆俊回京后说:“要不了一年,郎孤一定失败,高车必定叛乱。”世祖为此斤责了他。第二年,诸莫弗果然杀死郎孤发动叛乱。世祖召见陆侠问道:“你怎么预料到事情是这样的?’陆侠说:“高车人不懂君臣上下的礼法,所以我用法度控制他们,让他们懂得什么叫本份和限度。可是诸莫弗上告我无情,称赞郎孤的好处。郎孤得以再任镇将,对他们约赞扬感到高兴,只用宽容的政策对待他们,不懂礼法的人,就容易产生骄横、怠慢之心,郎孤必定再用法度制裁他们,众人心怀不满,就必然发生祸乱了。”世祖同意他的看法。裴潜、陆侠可以说是懂得治理之道的人了。春秋郑国的子产告诫大叔说:“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以宽服人,否则就不如用严厉的办法。”太叔不忍心用严酷之法而采用宽大政策,因此导致雀持的叛乱,所以孔子有”宽猛相济’的一番话。鸟丸、高车,不懂礼法,裴潜、陆侯先用威严对待他们,让他们长期适应而驯服,然后必定会逐渐实施宽容政策的。后代人读了书上的话,只用严酷凶悍的办法治理,而不思考解教弊端的办法,无论对汉人或是少数民族,我只见到他们的失败。
容斋随笔作者篇十一
卷十二·周汉存国
作者:洪迈
周之初,诸侯千八百国,至王赧之亡,所存者才八国耳,七战国与卫也。然赵、韩、魏分晋而立,齐田氏代姜而兴,其有土各不及二百年,俱非旧邦。秦始皇乃吕氏子,楚幽王乃黄氏子,所谓嬴、芈之先,当不歆非类。然则惟燕、卫二姬姓存。而卫至胡亥世乃绝,若以为召公、康叔之德,则周公岂不及乎!
译文
汉朝封侯有八百多人,到汉光武时还留存的,只有平阳、建平、富平三个侯了。建平侯因为先投降了梁王,被永远剥夺封国。平阳侯是曹参的后代,富平侯是张世安的后代,曹参还有创建汉朝基业的功劳;而张安世是张汤的儿子,史书称他能够推荐贤良褒扬善行,当然应该有后代,但他好用心计,杀人也太多了,偏偏没有留下灾殃吗!汉代的侯在王莽时都不剥夺封国,汉光武时才只许皇族恢复原来的侯爵,其余的都废除掉。就是酂侯(萧何的后代)也不再封了,不知曹、张两姓的侯爵为什么能够保全!
容斋随笔作者篇十二
原文
熙宁以前,待制学士致仕者,率迁官而解其职。若有疾就闲者,亦换为集贤院学士。盖不以近职处散地也。带职致仕,方自熙宁中王素始。后改集贤学士为修撰,政和中又改为右文云。
译文
宋神宗熙宁以前,待制学士辞官归居的人,一般都调动官位再解除他们的.职务。如果有人患病而改为闲职,也换成集贤院学士。这是不让他们以近侍官职处在闲散的地位。带着职位辞官,从熙宁中王素时才开始,后来把集贤学士改为修撰官,政和中又改成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