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简介(实用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容斋随笔简介篇一
原文:
作者:洪迈
国朝会要,自元丰三百卷之后,至崇宁、政和间,复置局修纂。宣和初,王黼秉政,罢修书五十八所。时会要已进一百十卷,余四百卷亦成,但局中欲节次觊赏,故未及上。既有是命,局官以谓若朝廷许立限了毕,不过三两月可以投进。两黼务悉娇蔡京所为,故一切罢之,官吏既散,文书皆为弃物矣。
建炎三年,外舅张渊道为太常博士,时礼寺典籍散佚亡几,而京师未陷,公为宰相言:“宜遣官往访故府,取见存图籍,悉辇而来,以备掌故。”此若缓而甚急者也。宰相不能用,其后逆豫窃据,鞠为煨烬。吁,可惜哉!
译文:
作者:佚名
本朝会要,自神宗元丰年间的三百卷之后,直到徽宗崇宁、政和年间,才又设置机构编纂。宣和初年,王黼就任宰相主持政务,撤销五十八所修书机构。当时会要已进呈朝廷一百一十卷,其余四百卷也已完成,但会要所企图多次呈上以求多次得赏,所以没有全部进呈。撤消会要所的`命令下达之后,主管官吏又说如果朝廷允许定下期限了结,不超过三两个月便呈献。
可是王黼力求全盘纠正蔡京所作之事,所以一切统统撤消,官吏遣散之后,文书全成了丢弃之物。建炎三年,高宗岳父张渊道任太常博士,当时礼寺所存黄册图籍,散佚不多,而且京师尚未陷落,张渊道向宰相建议:“应派专人前往京师藏书旧址寻访,取出现存图书典籍,全部装车运来,以备查询掌故。”这是一件看似平常却又亟待解决的事。宰相不予采纳,后来被伪齐刘豫窃据,多被烧成灰烬。唉,可惜啊!
容斋随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容斋随笔简介篇二
故宫本以其庄严威武著称,此次宣传,被称“花式卖萌”,创意无限,进而引来热议,亦有质疑一片。面对争议,“院长在线”特此发文,以明心志。
文化创意产品,热度不减,销售屡创新高,何也?曰:守正而日新。坚守正道又日日超越,笃思创新。故宫以文物为骨、文化为魂、创新为肌,以求重塑新生。破昔日古板之风,树今朝创新之旨。不忘文化守正之道,以创意吸引后生,可传承我中华之魂,丰韵其神。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创新之道,不可轻废。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以顺应时代之潮流。以故宫本身而言,大清故宫,帝国中枢,皇家威严。而清朝泥古不化,不思革新,不求进取,终至国破家亡,丧权辱国,其耻难雪。名为“故”宫,不可遵循“故”道,固守刻板。日新之举乃基于正,不忘文化之魂,亦不欺今日之新,以播其文化,顺其潮流,创其新高。
视古今中外成败之林,守正创新者立于不败之地。外有毕加索,传象征派之风,创立体派之新。内有张大千,秉千年国画之粹,创泼墨山水青绿画派之始。二人会晤互学,成一时双璧。而张大千更为我故宫学习之楷模。若其一味模仿古韵,不过仿画高手,然其博学广纳,创新笃思,融中西神韵,得世界认可。其守正日新之举,复兴国画之魂,又使其顺应时代,得以推广全球。
南宋朱熹,国学大儒,草创理学,名垂千古。坚守儒家正统,又创理气道统之论。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之举正是源头活水,注入中华文明之潭,更添新意,更养得潭中众生。儒家学说,若无守正创新之道,何来宋朝中兴?必将为佛道之说湮没。试问古今学者创举,何尝不为兴民族文化?不为国家可自强于民族之林?今日众人担忧,大可宽心,故宫虽创新,其文化内核不变,只为我民族之兴、文明之传、思想之新。
身为院长,常思己责。以守正为己任,以创新为己责。守正日新之道,非独适于故宫,故宫以其创举,引文化之思,经济之盛。唯愿我民族众人,不忘坚守正道,笃思日新。
容斋随笔简介篇三
故宫本以其庄严威武著称,此次宣传,被称“花式卖萌”,创意无限,进而引来热议,亦有质疑一片。面对争议,“院长在线”特此发文,以明心志。
文化创意产品,热度不减,销售屡创新高,何也?曰:守正而日新。坚守正道又日日超越,笃思创新。故宫以文物为骨、文化为魂、创新为肌,以求重塑新生。破昔日古板之风,树今朝创新之旨。不忘文化守正之道,以创意吸引后生,可传承我中华之魂,丰韵其神。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创新之道,不可轻废。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以顺应时代之潮流。以故宫本身而言,大清故宫,帝国中枢,皇家威严。而清朝泥古不化,不思革新,不求进取,终至国破家亡,丧权辱国,其耻难雪。名为“故”宫,不可遵循“故”道,固守刻板。日新之举乃基于正,不忘文化之魂,亦不欺今日之新,以播其文化,顺其潮流,创其新高。
视古今中外成败之林,守正创新者立于不败之地。外有毕加索,传象征派之风,创立体派之新。内有张大千,秉千年国画之粹,创泼墨山水青绿画派之始。二人会晤互学,成一时双璧。而张大千更为我故宫学习之楷模。若其一味模仿古韵,不过仿画高手,然其博学广纳,创新笃思,融中西神韵,得世界认可。其守正日新之举,复兴国画之魂,又使其顺应时代,得以推广全球。
南宋朱熹,国学大儒,草创理学,名垂千古。坚守儒家正统,又创理气道统之论。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之举正是源头活水,注入中华文明之潭,更添新意,更养得潭中众生。儒家学说,若无守正创新之道,何来宋朝中兴?必将为佛道之说湮没。试问古今学者创举,何尝不为兴民族文化?不为国家可自强于民族之林?今日众人担忧,大可宽心,故宫虽创新,其文化内核不变,只为我民族之兴、文明之传、思想之新。
身为院长,常思己责。以守正为己任,以创新为己责。守正日新之道,非独适于故宫,故宫以其创举,引文化之思,经济之盛。唯愿我民族众人,不忘坚守正道,笃思日新。
容斋随笔简介篇四
读《容斋随笔》,倍加深切地缅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中国社会主义伟业的奠基人,无与伦比的人民领袖毛泽东主席。
今天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15年的纪念日;在这历史特殊的日子里,笔者向一直关心《还看今朝》博客的朋友首先致以诚挚的敬意!并向大伙道一声新年好!故借此机会向热心的新浪博友,以及所有关心支持《还看今朝》博客的朋友们推荐一部毛主席生前读过的书,书名叫《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一书是淳熙十四年(1187)八月盛夏,南宋翰林大学士洪迈所著;作为一个勤奋博学的士大夫,他一生涉猎了大量书籍,并养成了作笔记的习惯.读书之际,每有心得,便随手记下来,他集40余年的成果,形成了《容斋随笔》5集,凡74卷。《容斋随笔》是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内容。即有宋代的典章制度,更有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风云和文坛趣话,以资料丰富,格调高雅,议论精彩,考证确切等优点,卓然超越众多的同类著作之上,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容斋随笔》是毛主席生前要看的最后一部书。——那一天是1976年8月26日,在中南海;据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人员回忆,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拖着巨大的病躯,像往日一样来到书房,他说,要看《容斋随笔》。不巧的是书柜刚经过调整,工作人员一时竟没有找到,便匆忙赶到北京图书馆,借来了两函18册的明刻《容斋随笔》。
这部书来自黄土高原,来自延安马列研究院图书室,从此爱不释手.无论环境多么困苦,战争多么激烈危急,无论行军多么匆忙,行装多么简便,日用品可以扔掉,其他书籍可以放弃,但这部《容斋随笔》却奇迹般地从延安带到西柏坡,从西柏坡带进北京城,经历了中国现代史上班最关键,最辉煌的一段历程.
战争年代如此,和平建设时期仍然如此,毛主席每次离京到外地开会,视察,总是将此书随身携带,以便空闲翻阅.《容斋随笔》陪伴毛主席走遍了黄河上下,大江南北。
如今,这部书珍藏在中南海毛主席故居,两函,14册,有不少篇章布满了毛主席用黑铅笔划上的圈圈,点点,杠杠。那是毛主席和《容斋随笔》的亲切交谈。——想必真是一断书林佳话啊!如果有情的浏阳河能帮助我们追根溯源,这部书的起点也同样更是辉煌。
下面就借此机会向朋友们推荐《容斋随笔》的开篇《祝福与诅咒》一文与博友共同分享;——祝福与诅咒表达了人们对某事或某人的好恶。如果某人做坏事太多,遭到万人咒骂,即使再好的巫祝为他祝福也是没有用的;如果自己得到报就是,因而怪罪替他祝福的人不力,那就会贻笑大方。下面两例就是如此。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景公得了疾病,他的大臣梁丘据就请求杀掉那负责祝福祈祷的官员,晏婴听到后,坚决不同意,驳斥说:“如果祝福对人有好处,能得到神灵的庇护,那么诅咒时神灵就庇护,也会对人有害.现在聊,摄(今属山东聊城)以东,姑(今属山东平阴县),尤(即尤水,今山东大、沽河分支)以西的地方,诅咒的人太多了。即使那负责祈祷的官员克尽职守,天天为国君祝福,又怎么能敌得过成千上万的人诅咒呢?所以主公得病,和他没关系,不得归罪于他。
国学经典:容斋随笔(二)――文章如花
南宋洪迈所著《容斋随笔》中有一篇《韩愈为文之旨》,其文今之意为:
唐代韩愈曾说:写文章时,应当师法上古的名著名篇,诸如《虞书》、《夏书》、《尚书.盘庚》、《尚书.浩》、《春秋》、《易》、《诗经》、《左传》、《庄子》、《离骚》,以及司马迁、司马相如的文章。在内容上要充实,在表现上要流畅。
柳宗元则认为,写文章时,应当首先依据《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易经》这个根本。其次,要参照《谷梁传》的写法,可使文章思路开阔,振奋气势。参照《孟子》、《荀子》,可使文章流畅、说理精当。参照《庄子》、《老子》,可使文章酣畅泼墨,妙笔生花。参照《国语》,可使文章情趣横生,耐人寻味。参照《离骚》,可使文章意境悠远,发人深省。参照《史记》可使文章语言优美,简洁精炼。这是韩愈、柳宗元两人所谈的创作要旨,应当引起学人的重视。
本人不是学者专家,但也喜欢写写称之为文章的东西偶有发表,在写作与阅读方面稍有心得和感悟。在此略说一二喽。
余以为,当今文坛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并不乏好文章好作品,实在是古人韩愈、柳宗元等始料不及的,假如他们可以穿越时空来到我们今人的文坛畅游一番,也定会痴迷忘返的,然,在下还是有话要说的,今之人写文章经常犯一个通病,就是喜欢字面上的唯美,字句上的漂亮,尤其是散文作品,被阅读海量的散文大多属于此类,特别是年轻人和初入文坛的作者们,极力推崇的就是一些读起来美美的、想起来几乎毫无意义的文章。
其实,写文章的目的除了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之外,最为重要的倒是对读者负责任,古人尚且主张写文章应当有个效法的榜样,争取文章要内容充实,表现流畅,思路开阔,振奋气势,说理精当,那么,经历了千年的风霜洗礼,厚厚文化的积淀,今之人更应当妙笔生花了。在下以为,文章优美的目的,就是要使文章情趣横生,耐人寻味,使读者开卷有益。不可为了吸引读者而单纯地语言优美,而读后思之索然无味,毫无裨益。建议读一读莫言的文章和小说,其文风还是可值得称道的呢,或许有人不太喜欢莫言有时候直白的写法,但其主流还是值得效法的。
文章如花,开花的目的是要结果的,作为一名作者是否应以读者为重,多写真情实感,多读些名著名篇,讲究文法,历练文笔,整肃文风,繁花似锦的文坛,必可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为学人是否应当思之虑之呢?
一家之见,若有不同意见,尽可以把盏之时一笑置之。
国学经典:容斋随笔(三)――读后感
《容斋随笔》是上个学期的时候文选老师推荐的,到不能说是这个月的读书笔记。因为是一篇篇的短文,所以一直放于床头,偶尔翻翻,却也确实有不小的收获。
该书能够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并称为宋代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更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它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自然有其独到之处。作者洪迈为南宋著名的文学家,一生所涉猎的书籍自是极广。而这本随笔便是他的读书笔记,主要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内容。既有宋代的典章制度,更有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风云和文坛趣话,资料丰富、格调高雅、议论精彩、考证确切。虽然他在序中言:“余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先后,无复全次,故目之曰随笔。”但正因无所定式,便更让人惊叹其见闻,生向往之心。明代河南巡抚、监察御史李瀚在弘治十一年(1498年)十月十六日对此书的一番评论:“此书可以劝人为善,可以戒人为恶;可使人欣喜,可使人惊愕;可以增广见闻,可以澄清谬误;可以消除怀疑,明确事理;对于世俗教化颇有裨益!”
其中,洪先生的那一种细细推敲的品质亦是令人折服。愈是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博与精之间的矛盾便愈是明显。《容斋随笔》中小巧却分明是经过笔者认真推敲的文章也算是点了一个醒儿。比如以《唐重牡丹》一文为例:欧阳公曾言“牡丹不载文字,唐人善咏花,当时有一花异者,必形于篇,而(牡丹)寂无传焉。”但洪迈数番考证后,以多首诗词辩驳,证据确凿。读书,闻言均不可偏听偏信,但直言反驳,我却也深深觉得首先应该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确凿的证据之上,不可随便提出一家之非议。
再者令我印象较深的随笔中较多涉及的与佛理哲学相关的论辩,细细品更觉得言简而义深。比如其中有一段便是关于《大集经》中恶口的议论,其六十四中恶言包括:粗语,软语,非时语,妄语,漏语,大语,高语,轻语,破语,不了语,散语,低语,仰语,错语,恶语,畏语,吃语,诤语,谄语,诳语,恼语,怯语,邪语,罪语,哑语,入语,烧语,地语,狱语,虚语,慢语,不爱语,说罪咎语,失语,别离语,利害语,两舌语,无义语,无护语,喜语,狂语,杀语,害语,系语,闲语,缚语,打语,歌语,非法语,自赞叹语,说他过语,说三宝语。如何说话似乎是从古到今人们都很关心的一件事。“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已被反复教导,《大集经》更是提点到了方方面面,从音及义,由己及人。例如不了语,无义语,非时语,这些虽然看上去是谁都懂的,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早已不是童言无忌的年龄,却总是免不了一冲动便胡言乱语。公共平台的发展,让人说话的空间多了,但并不是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我在看到《大集经》的这段话的前一天,正好在这上面吃了大亏,对其中所说的便更是赞同。虽然有几语我至今亦是不太明白,百般查证亦无果。但只要自己惦记上了,日后若遇事,有所经历,便终归是会明白的。我不信多说多错,但多留心自己的谈吐,总是好的。
以前偏爱的“广阅”,现在却愈发觉得自己看书,过眼便忘,收益不大。这一两年也只能转变,书摘,笔记虽然繁琐,但慢慢的也觉得读书有了新的一种乐趣,厚厚的物质见证者也能让成就感瞬间爆满。所以只望我能像洪老先生一样,踏踏实实地读书,实实在在地做学问,才对得起每一本到我手上的书吧!
国学经典:容斋随笔(四)――书林珍馐
1976年的8月26日,在中南海,我们最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拖着已经病入膏肓的身躯,来到书房,要求阅读一本他已经整整阅读了40年的书。遗憾的是,当工作人员将专门为毛主席印制好的大字本送到中南海时,他却因病情恶化,在1976年的9月9日这一天,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然而他老人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念念不忘的书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呢?这本书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竟然让博览群书的毛主席珍爱了整整40年,就是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还想意犹未尽地再看一眼……这个谜刺激了许许多多爱书之人想一睹为快的感官。对我也一样,当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它那飘着墨香的封皮,一经驻目便犹如捧起了一弯清泉,令我至今都难以忘怀那份沁人心脾的甘甜。
所以,今天,我急欲想向大家推荐这本书,愿大家和我一起来感受它的美,它的理。
下面这则典故讲述的则是兴国安邦的谋略。
作者说,一个贤明的君王,要想成就一番大业,兴盛一个国家,不仅要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还应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敏锐和胆识。汉武帝之所以能够威服四方,就是他能从马圈里发现任安和田仁,并迅速起用他们,而这两人也同样以自己的卓越才能为汉武皇朝的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则典故同样也不知影响了多少君王多少将相。至少,到今天,我们在进行干部选拔任用时,依然将“不拘一格降人才”作为一种明确的态度和一个高远的目标。
像这样的典故在《容斋随笔》中还有许多许多,而每一个典故都似一记暮鼓晨钟,不仅重重地敲在历代王侯将相的人生履历上,还深深地烙进中华民族不断上下求索的一个个沉稳的足印里。
太医王继先为宋高宗医好了病,宋高宗便决定提拔他的女婿担任浙江的税务官。圣旨到了当时专门负责审察皇帝签署下达的诏令是否合理的王居正手中去不能通过,宋高宗非常生气,说“我在宫中用了医生反而不能酬谢吗?”王居正并不畏惧龙颜,却义正辞言地说:“王继先以一技之长,领着皇家的奉禄,享受着做官的荣耀,就算医疗有效,也仅仅是能够应付本职工作而已,赏赐他们的钱财已经很多了,但如果因此使平白无故地增添一个官职,那就很不妥当了!我不愿陛下开放这个门路”。宋高宗恍然大悟,当天就下令收回成命。
作者将这个故事收进《容斋随笔》,一是赞扬王居正身在其位,便耿直尽责,坚守使命,二是称赞宋高宗,虽然贵为天子,但能够听得进忠言,并知错就改,难能可贵。这则故事同样也给我们在座的领导干部们一个很深的启示。如何执政、执法,如何履职尽责。
至今仍忘不了《容斋随笔》中那位博学高雅的宋朝君子,周(zhou)日章,他洁身自好、清廉耿直,从不受无功之禄。就算在三九寒天,他因穷困身穿着纸做的衣裳,然而依然会笑容满面地待人接客。有一位乡党因为敬佩他高尚的品德,便送上一件衣服表达无比的仰慕之情,然而他却礼貌地谢绝了,并说:“对我来说,一件衣服和一万钟俸禄都是一样的,如果我无缘无故地接受了它,那只能说明我不懂得礼仪啊!”
作者在阐述“处世之道”时,说“有见识的人,看待富贵荣华,应像演员作戏一样,戏演完了,你是你,我还是我;看到纷华盛丽,应该像老人手把玩物一样,仅仅是一时兴趣,寻找慰籍;对待金珠珍玩,应该像小孩摆弄玩具一样,刚刚还是津津有味,稚气逗人,一但收起来,便是一点也不留恋;如果遭遇不测,受人陷害,任凭别人辱骂,充耳不闻、目无所见。如果能有这样的气度,还有什么东西能加害于你呢?”
每每读到这样的典故、这样的文字,心智总有所清醒、灵魂总有所触动,自然也会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诸多思考。
所以,我真心地想对在座的朋友们说,假如你是一名主管一方的领导、企业家,你一定要细细研读《容斋随笔》,并学习毛主席他老人家,时时翻阅、处处琢磨。
国学经典:容斋随笔(五)――政界,文史
《容斋随笔》是一部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内容。既有宋代的典章制度,更有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风云和文坛趣话,以资料丰富、格调高雅、议论精彩、考证确切等特点,卓越超越众多的同类着作之上,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读这部书,就像是在书林中穿行,在文海中畅游,在史坛上俯瞰,在政界中视察。
我当时得到这部书读了以后,心胸和眼界大开,透彻地了解了正确的道理,如同来到了皇宫中的名堂,而胸中的楼阁四通八达!可惜的是,这部书流传的还不是很广,不能使人人都有、家家珍藏,从而可以传播四方,丰富充实博学高雅的君子。凡是有志于研究事物、追求真知的人,借助这部书也可以穷尽天下的道理了!
我们尚且无法知道反复阅读此书的毛泽东从中领会到多少哲理,受到什么借鉴,但可以肯定他从中吸取了不少精华。一部百读不厌的书,无疑会影响一个伟人的思想和行动的。
无论是丰富见识、提高素质、还是了解传统文化、了解毛泽东,读一读这部书都是很有帮助和益处的。
容斋随笔简介篇五
南宋洪迈所著《容斋随笔》中有一篇《韩愈为文之旨》,其文今之意为:
唐代韩愈曾说:写文章时,应当师法上古的名著名篇,诸如《虞书》、《夏书》、《尚书.盘庚》、《尚书.浩》、《春秋》、《易》、《诗经》、《左传》、《庄子》、《离骚》,以及司马迁、司马相如的文章。在内容上要充实,在表现上要流畅。
柳宗元则认为,写文章时,应当首先依据《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易经》这个根本。其次,要参照《谷梁传》的写法,可使文章思路开阔,振奋气势。参照《孟子》、《荀子》,可使文章流畅、说理精当。参照《庄子》、《老子》,可使文章酣畅泼墨,妙笔生花。参照《国语》,可使文章情趣横生,耐人寻味。参照《离骚》,可使文章意境悠远,发人深省。参照《史记》可使文章语言优美,简洁精炼。这是韩愈、柳宗元两人所谈的创作要旨,应当引起学人的重视。
本人不是学者专家,但也喜欢写写称之为文章的东西偶有发表,在写作与阅读方面稍有心得和感悟。在此略说一二喽。
余以为,当今文坛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并不乏好文章好作品,实在是古人韩愈、柳宗元等始料不及的,假如他们可以穿越时空来到我们今人的文坛畅游一番,也定会痴迷忘返的,然,在下还是有话要说的,今之人写文章经常犯一个通病,就是喜欢字面上的.唯美,字句上的漂亮,尤其是散文作品,被阅读海量的散文大多属于此类,特别是年轻人和初入文坛的作者们,极力推崇的就是一些读起来美美的、想起来几乎毫无意义的文章。
其实,写文章的目的除了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之外,最为重要的倒是对读者负责任,古人尚且主张写文章应当有个效法的榜样,争取文章要内容充实,表现流畅,思路开阔,振奋气势,说理精当,那么,经历了千年的风霜洗礼,厚厚文化的积淀,今之人更应当妙笔生花了。在下以为,文章优美的目的,就是要使文章情趣横生,耐人寻味,使读者开卷有益。不可为了吸引读者而单纯地语言优美,而读后思之索然无味,毫无裨益。建议读一读莫言的文章和小说,其文风还是可值得称道的呢,或许有人不太喜欢莫言有时候直白的写法,但其主流还是值得效法的。
文章如花,开花的目的是要结果的,作为一名作者是否应以读者为重,多写真情实感,多读些名著名篇,讲究文法,历练文笔,整肃文风,繁花似锦的文坛,必可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为学人是否应当思之虑之呢?
一家之见,若有不同意见,尽可以把盏之时一笑置之。
容斋随笔简介篇六
卷六·孔子欲讨齐
作者:洪迈
陈成子弑齐简公,孔子告于鲁哀公,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左传》曰:“孔子请伐齐,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陈常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伐也。’”说者以为孔子岂较力之强弱,但明其义而已。能顺人心而行天讨,何患不克?使鲁君从之,孔子其使于周,请命乎天子,正名其罪。至其所以胜齐者,孔子之余事也。予以为鲁之不能伐齐,三子之不欲伐齐,周之不能讨齐,通国知之矣。孔子为此举,岂真欲以鲁之半,力敌之哉?盖是时三子无君与陈氏等,孔子上欲悟哀公,下欲警三子,使哀公悟其意,必察三臣之擅国,思有以制之,起孔子而付以政,其正君君、臣臣之分不难也。使三子者警,必将曰:鲁小于齐,齐臣弑君而欲致讨,吾三臣或如是,彼齐、晋大国,肯置而不问乎?惜其君臣皆不识圣人之深旨。自是二年,孔子亡。又十一年,哀公竟逼于三子而也于越,此之简公,仅全其身尔。
译文
春秋时,齐简公四年,齐国大臣陈成子弑杀齐简公,拥立齐平公,自任国相。这时,孔子找到鲁国的国君鲁哀公,请求讨伐陈成子。鲁哀公:“这件事你去找‘三子’(当时掌握鲁国政权的三家贵族,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跟他们说吧。”孔子把他的想法告诉了“三子”,遭到了拒绝。对此事,《左传》的记载是:“孔子请求讨伐齐国,鲁哀公说:“鲁国比齐国弱已是很久的事实了。你说要讨伐他,结果会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陈成子(即陈常)杀了他的国君,齐国老百姓不拥护的有一半,现在用鲁国的全部力量和齐国的一半力量,共同去讨伐,是可以胜利的。”对于这件事,有人评论说:孔子怎么会去计较实力的大小呢?他重在讲仁义,只要从仁义的角度把道理讲清楚就够了,如能顺乎民心而代天讨伐,还用担心不会胜利吗?假如鲁哀公接受了孔子的请求,派孔子出使周朝天子,请求周天子,给陈成子定罪、天下共讨,问题就解决了。至于说能否胜齐的实际力量,在孔子看来是十分次要的。
我认为,鲁国因弱小不能讨伐齐国,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人与陈成子一样居心不良,因而不想伐齐,周天子失去了权威也不能伐齐,这是全国没人不知的道理。那么,孔子的这一举动,难道真的是想以鲁国一半去与齐国相拼吗?不是的。孔子看到,当时鲁国的“三子”目无君主与陈成子是一样的,因此,他的这一作法并不在于去打仗,而在于这样做,上可以使鲁哀公觉悟,下可以警告‘三子”,如果鲁哀公明白了孔子的本意,就会认真看待三臣谋权,谋图不轨的`事实,设法加以控制,并且起用孔子执掌国政,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也就不难恢复了;假如“三子”因孔子的举动而受到震警,一定会说:鲁国比齐国小,齐国的大臣杀了君主,大家要去讨伐;我们三人如去杀君主,像齐、晋这些大国,怎么会置之不理呢?可惜的是,鲁国的君臣都未能明白圣人的这番深意,二年后,孔子死。又过了十一年,鲁哀公竞在三位大臣的威逼下流亡到越国,与齐简公相比,只是落个全尸了,被大臣推舞,其结果是一样的。
容斋随笔简介篇七
原文
《汉书爰盎传》:“南方卑湿,君能日饮,亡何。”颜师古注云“无何,言更无余事。”而《史记盎传》作“日饮毋苛”,盖言南方不宜多饮耳。今人多用“亡何”字。
译文
《汉书,爱盎传》说:“南方地势低下潮湿,您能每天喝酒,亡何(没有其他事情)。”颜师古作解释说:“亡何就是无何,说的`是再没有其他事情。”可是《史记爰盎传》作‘日饮毋苛”,大概是说南方不应该多喝酒吧。现在人们多用“亡何’的字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容斋随笔简介篇八
卷六·唐书世系表
作者:洪迈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皆承用逐家谱牒,故多有谬误,内沈氏者最可笑。其略云:“沈氏出自姬姓。周文王子聃叔季,字子揖,食采于沈,今汝南平舆沈亭是也。鲁成公八年,为晋所灭。沈子生逞,字修之,奔楚,遂为沈氏。生嘉,字惟良,嘉生尹戊,戊生诸梁,诸梁子尹射,字修文。其后入汉,有为齐王太傅敷德侯者,有为骠骑将军者,有为彭城侯者。”《宋书》沈约《自叙》云:“金天氏之后,沈国在汝南平舆,定公四年,为蔡所灭。秦末有逞者,征丞相不就。”其后颇与《唐表》同。按聃季所封自是一国,与沈子不相涉。《春秋》成公八年,晋侵沈,获沈子揖。昭二十三年,吴败顿、胡、沈、蔡之师于鸡父,沈子逞灭。定四年,蔡灭沈,杀沈子嘉。今《表》云:聃季字子揖,成八年为晋所灭,是文王之子寿五百余岁矣。逞为吴所杀,而《表》云奔楚,《宋书》云秦召为丞相。沈尹戊为楚将,战死于柏举,正与嘉之死同时,而以为嘉之子。尹射书于《左传》,三十四年始书诸梁,乃以为其子。又春秋时人立字皆从子及伯仲,岂有修之、惟良、修文之比?《汉列侯表》岂有所谓敷德、彭城侯?《百官表》岂有所谓骠骑将军沈达者?沈约称一时文宗,妄谱其沈、姒、蓐、黄之沈,封于汾川,晋灭之,春秋之沈,封于汝南,蔡灭之。顾合而为一,岂不读《左氏》乎?欧阳公略不笔削,为可恨也!
译文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都是取自各家家谱的材料,错误很多,其中关于沈姓的记载最可笑。里面这样写:“沈姓是来自姬姓的。周文王的儿子聃叔季,字子揖,封地在沈,也就是现在汝南平舆沈亭这个地方。鲁成公八年,被晋国灭掉。子揖的儿子叫逞,字修之,逃亡楚国,就姓了沈。沈逞生儿子沈嘉,字惟良,沈嘉生儿子尹戊,尹戊生儿子诸梁,诸梁生儿子尹射,字修文。后来到了汉代,有的当了齐王太傅敷德侯,有的当了骠骑将军,有的当了彭城侯。”沈约修《宋书》时,曾在里边写了一篇《自叙》,里面写着:“沈国是金天氏的后代,在汝南平舆一带,鲁定公四年,被蔡国灭掉。秦朝末年,有个叫逞的人,皇帝请去做宰相,被他拒绝了。”后面的叙述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相同。
沈约被称为一代文章约宗师,胡乱地谱写自己上代表人的姓名、官职、爵位.已经令人嗤笑了,还分不清两个沈国的界限。实际上,作为金天氏的后代的沈姓,是现在沈、姒、蓐、黄各姓先人的沈。他们的封地在汾川(汾河流域),被晋国灭亡,春秋时代的沈姓,封于汝南,被蔡国灭亡。沈约把两个沈国的两个沈姓写成了一个,难道就没有读过《左传》?欧阳修编撰《新唐书》的时候,不去加以考证删削,也是令人感到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