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教案六教学设计(优质22篇)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编写的用于指导教学的一种文稿。教案中的教学步骤要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跟随。掌握一些教案的写作技巧和要点,可以帮助教师编写出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案。
长征教案六教学设计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潜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三、教学模式:问题情景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出新课。
了解长征历史:
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结束时,毛泽东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以极其简单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自学互助。
1、整体感知诗歌诗意和感情。
(1)、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合作讨论)。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出你体会的感情,个别学生表演朗读。
(3)听范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红军长征可谓是艰苦卓绝,这首诗中你认为红军长征时克服了liuxue86.了那些困难,才胜利到达陕北(合作讨论)。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桥、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
(5)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整整一年,作者在诗中为何只描述了这几幅画面来概括长征历史。
要用56个字来描述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资料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务必选取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
作者选取典型的事件突出文章中心。
(6)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军长征时的艰难险阻。
作者借此歌颂红军战士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2、品读语言,突出重点。
(1)联系全篇资料,你还能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他们的这种精神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你认为以上两句对表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那一句感染力更强为什么。
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绵延不断的五岭看做是微波细浪,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看做小小的泥丸,极言其小,反衬红军战士敢于战胜困难的高大形象和英雄气概。
诗句语言要富有表现力就务必使用修辞手法。
3、变式训练,互评自纠。
(1)《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横断山,路难行”为什么出现两次。
(2)《过雪山草地》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4、应用转化,拓展延伸。
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萧华的《长征组歌》中夜得到充分体现,请你在大声朗读中体会。
三.作业布置。
完成《补充教材》第一第二课部分习题。
四、板书设计。
艺术概括、比喻夸张。
五、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充分了解长征历史背景和红军所经历艰难险阻基础上去感受诗中所歌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从而学习运用夸张等修辞增强语言感染力的写作方法。透过一节课的学习,课文基本上都能背诵,但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所遇到的困难学生知之甚少,所以对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理解不够。学生的朗读比较到位,绝大多数学生愿意朗读,声音响亮,能读出节奏和重音。
长征教案六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3.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学生听读,听完后,自己大声自由朗读全诗。
要求: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标记以便讨论提问。
2.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全诗,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实际上,红军长征中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从中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
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展示长征艰难?
3.学生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总结归纳: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红军长征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都被红军一一克服,可见红军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精神。
作为政治家兼诗人的毛泽东只精心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再现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这种以个别来表现一般的艺术手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三、细读全诗,局部揣摩: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中描绘的画面,了解两次战斗,用心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这四个问题全部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2.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索寒。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及时纠正。
3.读完全诗,你感觉应该学习红军的哪些精神?在今天,如何去继承发扬这些精神?
四、课堂总结:
这首革命史诗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全面再现了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五、课后作业:
长征教案六教学设计篇三
1、认识本课生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诗句,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德育目标: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谓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明白这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谓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状况。
课前我们在家里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这节课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自己了解了哪些长征的相关知识,也能够讲述你收集到的长征时期的故事。
二、引入新课、
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最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根据地,这时毛泽东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用极其简单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教师板书课题)。
三、这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请同学们先来读读这首诗,要读准生字的音,注意诗歌的朗读特点。
(一)、学习本课重点生字。
1、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逶迤(weiyi)磅礴(pangbo)岷山(mi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貌。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貌。
用“磅礴”一词造句。
(二)、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谁来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特点?就应怎样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本诗的特点是:“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务必一韵到底。
(三)、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特点,此刻再来读读,争取读的准确通顺。
四、细读鉴赏,领略诗境(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应对长征路上的这些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的呢?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诗句的哪个词能够概括红军的态度--只等闲。什么意思?--只当作平平常的事。
咱们该怎样读呢?(你来试试!)生读,评价。
(二)、能从哪看出出来红军战士蔑视困难,把万水千山的艰难看作平常的事呢?我们再来读课文,抓住重点的句子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
生发言:走泥丸。
什么像腾细浪?全班齐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字面是什么意思?提问,打得答,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在回想我我们收集到的资料,当时是怎样的困难!但是红军战士却都说是“腾细浪,走泥丸”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想好请同学们能够先和你的学习伙伴交流。
学生发言。
师总结复述:你们从中感受到了红军蔑视困难,很英勇豪迈的气概!感受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完美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老师和你们一样觉得红军战士真是英勇乐观。那咱们该怎样读?--你试试,让学生评价。
她说的语气很蔑视,他晃脑袋的时候很好。他加上了肢体语言。
寒---铁锁寒,还胆战心寒,那场仗真是险恶啊!暖--云崖暖,可见什么?水大湍急,汹涌澎湃,巧妙的过去了之后,战士的“心里暖”
提问:你说说看,--因为过了雪山就看到了陕北,到了革命根据地了。
真好啊,所以,看到狂暴的雪山,战士们是“更喜”,因为他们明白,胜利就在这座大学山东之后了!我们说,他们是多吗的乐观!充满了对完美前途的向往。
3、来,我们一齐将红军经历的艰难和他们勇敢乐观的态度用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吧!齐读后四句,读完之后,同学们能够自己品读。
五、“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红军“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七律。长征》这首诗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播放音乐,请同学们给这雄壮的音乐,自有朗读,读出你的激情,争取放下课本,用你的声音,表情来演绎这篇壮美的诗歌。
结束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阅读或观看有关长征的书和电影电视片。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不怕:远征难。
乐观无所畏惧。
只等闲:万水千山。
长征教案六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长征教案六教学设计篇五
教材依据:
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共四句,第一句与后四句是概述与分述的关系。
编者意图,一是让学生把心放进文章去认真阅读,用心体会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二是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文本,领悟长征的艰难,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
设计理念:
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阅读感知文本至关重要。本课时,依据阅读的重要性来进行教学设计,先让学生自读文本感知律诗大意,了解长征中艰难险阻,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革命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再让学生细读、品读、精读文本、学词、学句,感悟长征的伟大,感悟红军战士的英勇豪迈,感知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了解长征中艰难险阻,感受红军战士的大无畏和英勇豪迈。
2、知识目标:在阅读中学词学句,体会诗中情感。
3、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律诗,在阅读中悟情悟感。
教学重点:
阅读律诗,体会长征艰难,感悟红军战士大无畏与英勇豪迈。
教学难点:
阅读律诗,学词学句,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从中受到教育。
教法选择:
1、阅读感知、理解律诗。
2、阅读感悟,互动交流对文本的感悟。
学法指导:
1、阅读文本法。初读、细读、精读、品读。
2、合作、互动学习律诗。
教学准备:
幻灯片若干张。
1、《飞夺泸定桥》、《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金色的鱼钩》相关幻灯片。
2、五岭山、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相关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学生讲述长征小故事而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长征吗?长征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请同学们讲一讲自己知道的长征小故事。
生:《飞夺泸定桥》、《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金色的鱼钩》等。
﹙学生讲大意,师放相关幻灯片。﹚。
二、初读文本,感知律诗大意。
1、学生自读文本作感知批注。
2、分小组阅读,互动、交流、整理批注。
3、教师抽读,交流对文本大意的感知,教师启发、指导、帮助学生感知交流文本大意:
生1:红军经历了许多艰难的山山水水,但红军战士却看作是很平常的事,他们真勇敢,我真佩服。
生2:蜿蜒盘旋的五岭山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着的得细小的波浪。﹙师放五岭山幻灯片﹚。
生3:高大雄伟的乌蒙山,就像红脚下滚动的.泥丸。﹙师放乌蒙山幻灯片﹚。
生4:渡过悬崖峭壁的金沙江,红军心中欢快异常。﹙师放金沙江幻灯片﹚师同上放大渡河、岷山幻灯片,引导学生交流、感知文本大意与情感。
三、品读律诗,学词句,体会律诗情感。
1、引导学生用情感品读律诗,品读押韵。
难闲丸暖寒颜﹙韵脚为an﹚。
2、引导学生用感情品读律诗,体会关键词语含义:
只等闲:看作很平常的事。
逶迤:蜿蜒盘旋。
磅礴:气势雄伟。
暖:欢快的心情。
寒:令人心寒。
开颜:张开笑脸。
3、品读词句,领悟情感。
引导学生用感情反复品读,在感情阅读中体会领悟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勇气概。
四、品读拓展。
学生读诗,批注自我感悟,抽12名学生交流。
﹙围绕:学习红军长征大无畏精神,珍惜今天新福生活,努力学习,顽强拼搏。﹚。
五、小结课时内容。
师生互动小结。
六、作业:
学习了长征一文,谈谈自己对长征的感想。
板书设计:
11长征。
山水艰险红军战士。
五岭山蜿蜒盘旋细浪等闲视之。
乌蒙山气势雄伟泥丸大无畏。
金沙江悬崖峭壁欢快英勇气概。
大渡河水流湍急悲壮革命乐观主义。
岷山千里积雪开颜。
教学反思:
1、体现了一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教学。
2、体现了师生互动、交流、合作的教学方法。
3、突出了课时重点,突破了课时难点。
4、基本体现了三位教学目标。
5、幻灯片设计部具有动画性。
长征教案六教学设计篇六
(一)揭题,整体感知。
1、同学们,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25000里长征。
2、关于长征的故事,同学们已有不少了解。这天,让我们一齐来学习一首长征诗——《七律*长征》。解释“七律”(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3、介绍写作背景。作者毛泽东,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已到达陕北,长征已经胜利在望。回顾一年来,红军战士走过的路程,毛主席诗兴大发,满怀豪情地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并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课件出示毛体《长征》,范读)。
(二)初读,了解时代背景。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逶迤磅礴。
2、理解词义。诗中逶迤()磅礴。
查字典解词,你能用简笔画出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吗?
你能用语调语气来表达你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吗?(指名读男女读)“逶迤”要读出曲折绵长之意,“磅礴”要读出高大雄伟之势。
3、诗中涉及到好多山名水名,你们能搞清楚吗?请学生讲讲。
山名:五岭乌蒙岷山。
水名:金沙江大渡河。
4、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我们先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看路线图)(录音)。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越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度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之后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以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三)讲读,理解诗意。
首联。
1、红军翻越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路途很长,可用什么词来表示?(万水千山,虚指)。
2、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还得征战南北,你体会到什么?(难)。
3、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可我们红军怕不怕?(不怕!)。
“不怕”两字,铿锵有力,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应对长征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4、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等闲)。
5、那里说万水千山只等闲,加了“只”表示什么?(蔑视困难,将困难轻轻一瞥,从容不迫。)。
6、这首诗就是要赞颂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战胜困难,乐观豪迈的大无畏精神,前两句是全诗的总领。齐诵一、二句。
颔联、颈联。
自由讨论:结合你的课内外知识,你理解哪句诗的意思?互相讲讲。
学生讲,教师顺势引导。
1、五岭长,乌蒙高,可在红军眼里只但是像“跳动的细浪”和“滚动的泥丸”,这句运用了什么写法?(夸张、比喻。“逶迤、磅礴”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细浪、泥丸”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指导朗读。
2、山,红军不怕;水,红军也不怕。
b录音释疑“金沙水拍云崖暖”:听录音。
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快到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远远望去,乌黑乌黑的一长列大山横在眼前,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云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正是:金沙江水浪滔滔,两岸峭壁插云霄,巨浪翻滚几丈高,船行水上一叶漂。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又封锁各处海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
穿插设问:你们说,应对汹涌的江水和狡猾的敌人,红军该怎样渡过金沙江呢?请你们继续听:
但是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具有历史好处的伟大胜利。
同学们,回顾这段战斗的历史,你的心里有什么感觉?(暖洋洋,愉快)。
c录象释疑“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回忆《飞夺泸定桥》,齐读齐背课文片段。应对着严峻的考验,我们的战士犹如神兵天将,硬是“飞夺”了泸定桥,让我们再现这历史画面吧!学生观看影像。
此时你想说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太险了,胆战心惊,捏了一把冷汗)小结:“暖”,写出了巧渡金沙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大渡河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d指导朗读(简单愉快)(惊险心惊)男女赛读。
红军山不怕,水也不怕,真是“万水千山只等闲”。
尾联。
1、哪两句写他们取得了远征的胜利?(7、8句)解释“尽开颜”(一片欢腾喜悦之态)。
2、指导朗读。
(四)精读,升华情感。
1、小结:《七律*长征》,短短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短短56个字,饱含着中国工农红军的万般豪情。让我们齐诵这首诗。
(五)背诵,填空默写。
(六)总结,诗意延伸。
1、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对长征做个总结。(先自由读,再师生共读)。
生:没有,从来没有。
男: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女:长征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男:长征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结果。
齐: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师: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齐:是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他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2、全文总结。
同学们,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有职责让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一代代流传,我们有职责让红军战士的乐观豪迈永远激励后人前进,让我们世世代代诵《七律*长征》。
长征教案六教学设计篇七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长征教案六教学设计篇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三、教学模式:问题情景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出新课。
了解长征历史:
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结束时,毛泽东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自学互助。
1、整体感知诗歌诗意和感情。
(1)、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合作讨论)。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出你体会的感情,个别学生表演朗读。
(3)听范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红军长征可谓是艰苦卓绝,了那些困难,才胜利到达陕北?(合作讨论)。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桥、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
要用56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
作者选取典型的事件突出文章中心。
(6)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军长征时的艰难险阻?
作者借此歌颂红军战士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2、品读语言,突出重点。
(1)联系全篇内容,你还能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他们的这种精神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你认为以上两句对表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那一句感染力更强?为什么?
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绵延不断的五岭看做是微波细浪,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看做小小的泥丸,极言其小,反衬红军战士敢于战胜困难的高大形象和英雄气概。
诗句语言要富有表现力就必须使用修辞手法。
3、变式训练,互评自纠。
(1)《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横断山,路难行”为什么出现两次?
(2)《过雪山草地》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4、应用转化,拓展延伸。
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萧华的《长征组歌》中夜得到充分体现,请你在大声朗读中体会。
三.作业布置。
完成《补充教材》第一第二课部分习题。
四、板书设计。
艺术概括、比喻夸张。
五、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充分了解长征历史背景和红军所经历艰难险阻基础上去感受诗中所歌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从而学习运用夸张等修辞增强语言感染力的写作方法。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课文基本上都能背诵,但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所遇到的困难学生知之甚少,所以对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理解不够。学生的朗读比较到位,绝大多数学生愿意朗读,声音响亮,能读出节奏和重音。
长征教案六教学设计篇九
长征组歌是几个歌曲组合在一起的。虽然作为温室里的我还不能理解歌曲中那种大无谓的精神。但是那磅礴的气势。与一往无前的信仰让我深深感触。
红军的长征精神告诉我们:只有为了革命理想而活着,才能让人生更精彩、更有意义;只有真正的革命理想主义者,才能超越平庸、追求卓越、创造出辉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xx年前千千万万个红军战士牺牲在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的长征路上,用他们的鲜血浇灌出革命理想的花朵。今天我们要想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所建树,就要像他们那样,满腔热情为理想而奋斗,英勇无畏为理想而献身,为自己也为社会创造更加理想的生活。
这组个主要就是叙述红军长征的精神。红军精神永远是我们战胜自我,战胜困难的指路明灯,长征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但愿红军的长征精神能世代相传!
长征教案六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音乐巨人的一生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伟人也是一般人,但又不同于一般人。
教学重点:对文章有熟悉的掌握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关于描写,关于文章表达方式的一般知识。
联系语境揣摩文中一些精彩的语段。
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倾听《命运》,感受感动。
师:谁知道这首热情奔放,催人奋进的曲子是什么曲子?
师:你对他的创作者了解吗?
师:同学们课下都预习的很好。带着对音乐大师的崇拜再次倾听《命运》,提两点要求:
1,认真听,说说听到了什么。
2,富于联想,说说想到了什么。
二生字词和朗读课文。
(1)在音乐巨人的面前,我们似乎显得很渺小,但不要在巨人的面前显示我们的无知吧!
首先解决我们的生字词的问题(一人领读,众生齐读)。
(2)今天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大家准备好了吗?谁来演绎我们的音乐大师?
女佣,客人,大师,旁白(其他学生齐读)。
三整体感知。
大家表现的都很出色,下面,我们为这篇文章起一个副标题:
贝多芬,一个()的人。
沉郁而坚强有独特人格。
善良追求自由,平等。
在女佣的'眼里,贝多芬是一个厌世者--。
在客人的眼里,贝多芬是一个爱世者--。
在我们的眼里,贝多芬是一个战世者--。
四描写。
我们说塑造一个人物形象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那么关于描写分为几种,又应该注意什么呢?
(学生自己讨论,师总结)。
幻灯展示描写的分类,及要注意的要求。
五重点品读。
看到这样的外貌,听到了这样发自内心的声音,不由给我们震撼,
我想,这样一个扼住了命运咽喉的人,他的许多言语都深深的打动了我,有没有这样一句话,深深打动了你?说说你的看法!
六倾听《田园》,告别大师。
最后,让我们拥有着大师对明天的憧憬与祝福中,告别大师!
(组织学生闭上眼睛,在音乐声中展望未来)。
长征教案六教学设计篇十一
影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视觉造型艺术,它熔文学、表演、摄影、音乐、美术于一炉,以推、拉、摇、跟、移、空格等各种镜头为基本结构单位,通过镜头的组接创作出运动的、有连续性的、不受时空限制的画面,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人们视觉感知的需要。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中央电视台将电视文学剧本《长征》搬上荧幕。本文根据时空画面的转换与由人物对话推进的作品情节的发展截取了4个场景,再现了红军长征中可歌可泣的历史史实。
二、感知课文读英雄:
快速默读课文,按照四个场景,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情节。
【参考】。
(一)困难重重,彭总欲杀马救急。
(二)大局出发,周团长毅然赴死。
(三)爱兵如子,彭总忍痛杀爱马。
(四)苦中作乐,红军得粮解危困。
三.品味场景知英雄:
课文节选的4个场景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
表述形式:我印象最深的情节是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参考】。
(一)彭“惨然一笑”,“惨然”是因为其为死去的红军战士而心痛,为红军处境困难而担忧,“笑”是一种苦笑,强颜欢笑,故作轻松,怕别人担心他。“久久不语”说明彭经过长时间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作出了杀心爱的战马以挽救同志们性命的决定。
场景一中彭、刘、警卫员三人的对话,突出了断粮给红军指战员带来的死亡威胁,也暗示了红军将士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新型人际关系。
(二)周团长和战士互让炒面的举动表现了红军官兵(上下一致、同甘共苦和)在生死抉择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人格力量。
周团长毅然赴死的举动不是消极怯懦的回避艰难,而是为他人着想,从大局出发,以结束生命的方式减轻战友的行军负担,把生的希望让给年轻战士,为革命留下有生力量,这是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其行为充满了悲壮的人格魅力。“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过身全力向水塘爬去”表达了他对战士的关心、对部队的留恋和决定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
(三)战马伸动前腿刨地的细节描写,烘托了烈士殉难、存者衔哀的悲壮气氛,也为下文彭杀马作了情感上的铺垫。
彭忍痛杀战马时是极度痛苦与矛盾的,这表现了其丰富的人性内容(与伴随自己身经百战的“无言战友”的深厚情谊)、高尚的革命情操(为革命大局做出牺牲)和爱兵如子的平等意识。
(四)军指战员苦中作乐的情节充分表现了红军官兵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文武双全的高度素养。
四、表演剧本现英雄(学生要事先揣摩剧本,在大脑中对情节进行形象化的构思。综合考虑演员的选择、舞台的布置、背景音乐的选用等方面的问题)。
五、总结归纳。
1.主题:本文充分渲染了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细腻地展现了红军领袖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2.本文作为电视文学剧本(节选),充分体现了重视视觉效果的特点:
(1)精心选择和切换场景。作品中场景为内容服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为剧情的展开提供相应的空间舞台,例如,在无边无际的草地这个大背景下,选择了水塘这个小背景切换一个个场景:(周团长)看着水塘、爬向水塘、爬进水塘、塘中遗帽、对塘致哀……生动地推进了剧情的展开和表现。再如,场景四是由沉郁到欢乐、由悲壮到喜庆的情感转折过程。二是以自然环境来表示某种寓意。如,场景三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了艰难惨烈的恶劣环境,也象征性地讴歌了在悲壮的环境中升腾起的革命情操,预示着光明就在前头。又如,场景四§24的景物描写,既展现了草地之夜迎来灿烂朝阳这美丽的自然景观,又预示了红军即将摆脱困境,走向光明。
(3)特写镜头的恰当运用。如文章一开头便渲染了过草地的艰难,特写镜头更是突现了过草地的艰险和场景的惨烈,为后文人物活动交代了大背景,可红军战士前仆后继,表明他们北上抗日的大无畏的坚定信念。
六、书后练习二--“猝然”中的理解。
1、彭爱兵如子,把自己的炒面分给伤病员,忍饥为革命操劳过度,突然晕倒,当在情理之中。
2、员有高度的责任心,眼见首长饿晕而身无半点炒面,认为自己没有尽责,因此突然哭起来,也并不出乎意料。
3、前曾欲杀战马(伏笔),现在眼见更多的指战员因饿极而牺牲,为挽救战士的生命,为走出草地,彭在凝望“无声战友”良久后忍痛枪杀战马,也情理之中。
4、马蹄声惊醒的毛泽东眼见十多匹战马疾驰而来,预感到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有救了,因而兴奋激动地突然站起身来,是十分自然的。也可理解为毛泽东当时高度的警惕感和急于弄清情况的心情。
七、拓展话英雄:
1.什么样的人是英雄?结合课外积累说说你心目中的英雄,说一句总结的话:英雄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有人说现今的时代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人们崇拜的大都是传媒偶像。你赞同这句话吗?说说你的理解。
长征教案六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会读并背诵四副对联,激发学生喜欢对联的情趣。
2阅读古代趣联巧对的小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收集、试作对联的兴趣。
3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或事。
4进行“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进行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读读背背、阅读)。
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从本节课开始,进行“积累运用四”的各项练习。这节课进行两项练习:第一,读读背背,练习读对联,并背下四副有趣的对联。第二,阅读古代文人“趣联巧对”的两个小故事,了解那一副副妙趣横生的对联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也学着对一对。
二完成“读读背背”。
1自己试着读一读四副对联,注意读准字音和句子中恰当的停顿。
2指名读。注意听,读得对不对。学生评议,老师指点容易读错之处,要求读出上下联中词语的“对仗”。
(解释“对仗”,指上下两句里的词语,就像仪仗队里的队员,一一对应,排列非常整齐。)。
老师范读。学生认真听,从中感受怎样读出对仗关系。
3学生自己边读边画出上下联中对仗的词语。老师举例说明标画方法。
4交流读法,互相评点。
5练习背诵。采取同桌对句、男女对句、分组背诵比赛等多种方式。
三阅读“趣联巧对”。
1自读短文,根据文中的解释,弄懂每个小故事中的对联是什么意思。
2欣赏两副对联,说说对联里哪里对得巧妙,趣味在哪里。把两副对联读好读熟,背下来。
3讨论交流。
4谁还了解这样趣联巧对的小故事或背诵过很有趣的对联,说给大家听听。
5老师就现场或生活中的人、事、物出上联进行示范,让学生对。对上后,评议一下对得怎么样,然后组织学生试着对对联。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激发兴趣,拓展思路。
1谈话导入。
2学生自由说说令其难忘的人和事。
根据学生说的内容,适时小结,以启发学生。
(1)难忘的事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高兴的,难过的,内疚的,难堪的,有趣的,感动的任何事,也可以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永远忘不了的一幕。
(2)难忘的人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同学,也可以是学校的其他学生和老师,还可以是学校里的工人或客人等,可以是熟人,也可以是陌生人,只人他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就可以。
二明确习作要求。
1题目可以用“难忘”,也可以自拟。
2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叙述有一定的顺序。
三自主习作。
1构思好后自主习作。
2老师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选择典型内容的习作,准备引导学生评议。
(典型的习作包括:具体与不具体的,选材多角度、叙述有特色的,写法富有个性的。)。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指名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1请5至6位同学读习作,师生逐个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修改方向。
2同桌互读互评。
二修改习作,进行誊写。
1自己修改。
2请伙伴帮助修改,改正不通的句子和写错的字和标点符号。
3誊写在作文本上。
第四课时(习作拓展)。
一佳作欣赏。
老师批发后,选出选材,体裁,语言等方面各具特色的,尤其是突出如何“难忘”的习作,向学生介绍,请小作者当众朗读,师生共同赏析。
二宣读进步作文和优秀片断。
选择有进步同学的习作和好的习作片断,请作者读给大家听,激发写作兴趣,激励学生进步。
三老师宣读下水作文。
老师写下水文,能够了解写作文应该注意到哪些方面,能更好地更深入地指导学生写好作文。老师朗读自己的下水文,能够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起到示范作用。
第五课时(实践活动)。
一导语。
我们学过《只有一个地球》,知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环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给人类发出了警告。那么,我们周围的环境怎样呢?让我们每一个小学生都来关注这个问题。
二读课本中的活动提示。
三交流讨论。
你想调查什么?怎样调查?
根据学生谈到的,相机引导:利用现有条件,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
四布置任务。
自由结合组成小组,用两周时间进行调查,注意保管好调查资料,准备好调查报告或其他形式的调查结果展示,参加《我们与周围环境》的专题语文活动。
长征教案六教学设计篇十三
综合运用课内外学习资源,以读为本,让学生读出诗韵、品出诗情,从而实现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审美品位的提升,让学生喜爱语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释题导入。
1.以前你们学过不少古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现代诗,它的作者是毛泽东。(板书:七律·长征)。
2.齐读课题。明白什么是七律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对于长征,你了解多少?让学生用概括性的语言叙述,教师注意小结并引向长征的“难”。
2.出示长征路线图并介绍红军长征路线。
三、创设情境,把握诗境。
1.作为杰出的诗人、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何尝不知道长征途中的险恶重重?(课件出示毛泽东灯下写作情境,红军长征途中图片逐一展示)这是1935年9月的一个深夜,长征即将获得胜利,毛泽东坐在煤油灯下回首长征漫漫征程,他想到了这样的场景:翻越终年积雪的岷山、趟过水流湍急的大河、穿越茫茫无际的草地、血染大渡河上冰冷的铁链……诗人心潮激荡,挥笔写到——老师在悲壮、激昂的乐曲声中范读全诗。
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去追忆那难忘的场景(板书:追忆),感受伟人的情怀(板书:抒怀)。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指名读。
读七律有一个小窍门,它的二、四、六、八行最后一个字的韵母是一样的,叫韵脚。读的时候把韵脚拉长一些会更好听。教师带学生读。
(2)圈出不明白的词语,师生交流,疏通诗意。
(3)找出中心句。
师:它总领全诗,下面三句都是围绕它来写的。
四、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学习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这是诗的首联,你读懂了什么?(读出豪迈:没有装备、征程漫漫、敌人疯狂,多少红军战士英勇牺牲,可这一切的难在红军眼里都是平平常常的小事)读——(学生读)。在你的眼中,这是怎样的红军战士呀?带着对红军战士的这种感受读——板书:豪迈。
(2)同学们,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艰难困苦怎能一一记述,诗人写了五个地方,你们能找到吗?(学生默读用横线勾画,教师在课件上演示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
2.先看五岭和乌蒙,诗的第二句是颔联,这样写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自己读读,难在何处?(这么长、这么高,又有敌人的围追堵截,狂轰乱炸,想要翻越该有多难)。
(2)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米,气势磅礴。而在红军的眼中,逶迤的五岭成了——(板画细浪),磅礴的乌蒙山成了——(板画泥丸),这句诗被后人誉为“神来之笔”,你们明白它妙在何处吗?如此的轻松平常,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和泥丸的轻巧?学生练读后指名读再齐读。
(3)难呀!可在红军的眼里又算什么?想到这难忘的一幕一幕,想到英勇的红军战士,只有一句诗回荡在诗人的脑海中,这就是——(学生看情景图在音乐声中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第三句是诗的颈联,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暖”和“寒”是一对反义词)。
(2)“暖”:了解云南五月的天气,读出温度给予的“暖”意。
(出示金沙江图)金沙江的形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但红军一面假装攻打龙街,一面分兵到绞车渡奇袭守敌,缴获渡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到达江北。
请学生谈感受,教师引读:诗人回想起那欢快的场面,喜悦之情溢满胸怀,他仿佛看见:
我们胜利了——学生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学生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学生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3)“寒”:(出示泸定桥图片)介绍背景资料:大渡河在四川西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有十三根铁索,横跨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真是寒气逼人。你有什么感受?(注意往“寒”上引导)。
想当年,太平天国石达开在此全军覆没,敌人妄想依靠天险让红军队伍成为第二支太平军。(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看了这段录像,你想到哪些词?(不畏艰难、不怕牺牲、视死如归、前赴后继……)。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铺就了胜利之桥,诗人回想起那悲壮的场面,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仿佛看见:
面对十三根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学生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红军勇士们浴血前进——学生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后有追兵,前有顽敌,红军勇士们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学生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男、女生分读。
教师小结:一“暖”一“寒”,一“喜”一“悲”,真难呀!可在红军的眼里又算什么?想到这难忘的一幕一幕,想到英勇的红军战士,只有一句诗回荡在诗人的脑海中,这正是——学生看情景图在音乐声中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第四句是尾联,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岷山位于四川西北部,海拔5000米以上,终年积雪。要想翻越它,难度远远大于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
(配乐,出示雪山背景和写话训练:
但红军战士依然奋勇前进;
长征教案六教学设计篇十四
《长征》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7单元第25课(需2课时)。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主义精神。
五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理解能力,在初读课文后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让学生学习和继承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背诵全诗。
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再现红军长征的困难和艰险,让学生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二课时。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泥丸:
泥团子,小泥球。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
“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让学生读一句讲一句,先说说诗句中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这两句诗是说,五岭山脉是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战士的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战士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这是实际上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小,这是红军战士眼里的山。这样对比来写,写山的大,表现出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面对的艰难困境;写山的小,表现出红军把这些艰难困苦当作平常的事,反映出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激流拍打着两岸,给人一种暖的感觉。当红军来到大渡河时,河上的泸定桥上只有十三根铁索。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沪定桥横空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被敌军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守敌密集的弹雨前进,不惜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意境和自己读后的感受。
请注意不要把“大意”说成“译文”也不要和“概括全文内容”相混淆。“大意”应该是:
1、以诗句所述及的内容为主,但可适当地增加一些实际存在而诗句没有提到的内容。
2、能够反映诗句所描述的人、地、事的基本面貌,比较直接具体。
3、叙述次序不必和诗序一样。
全诗共八句,每两句一联。第一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篇。第二联、第三联的诗句承接上联展开,使“难”、“万水千山”和“不怕”、“只等闲”有了具体事例。第二联写山,第三联写水。第四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总结全诗。
1、主要内容:
这首诗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
2、中心思想:
这首诗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精神。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长征教案六教学设计篇十五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3.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重点难点]。
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长征背景。
教师准备:搜集视频、图片等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一教时。
一、揭题导入,了解七律。
1、知道毛泽东是谁吗?
2、这样的诗叫做--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 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深情):七律长征 (缓慢):七律 长征。
(设计意图:揭题导入,认识诗人毛泽东;介绍长征;了解七律,建立知识结构。)。
二、朗读感知,了解内容。
1.细读三遍诗:
学法渗透: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请同学一定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读通顺,读出诗句内部的停顿。听明白要求了吗?请认真读。
2.指名读诗,正音:好,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你来。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4个生字,看他有没有念错。
来,谁来给他一些建议。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
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次吗?
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出示,生字显红)。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设计意图: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到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意。
1、默读,静思大意。
读得好!书读到这儿,老师有个要求了:联系书上的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一起尝试解决。(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生试着说说意思)。
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预设:
(1)a “逶迤”与“磅礴”的理解。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c “云崖暖”和“铁索寒”意思。d“万水千山”虚指,如“万言千语、万险千阻”。
(2)若学生提问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毛泽东觉得是暖的,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时将第五部分提前。
3、明确诗意:
(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滔滔江水拍击着高耸入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根根铁索,使人寒意阵阵。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个个笑逐颜开。
四、深入探究,感悟体会(10分钟)。
1.体会“远征”。
这里有段资料,让咱们特别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引读)在短短一年时间里,
红军穿过了--11个省。
翻过了--12座大山。
跨过了--24条长河。
行程--二万五千里(点击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等。)(播放长征途中的课件)1934年10月,毛泽东率领8.6万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这一路走来,除了偶尔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外,更多的是面队飞夺泸定桥的那种惊心动魄。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他们几乎已经弹尽粮绝,他们吃的是草根和树皮,脚下是吞噬他们生命的沼泽地。在红军走过这漫长的征途的时候,八万六千人只剩下八千人……这一切都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段征途的“难”。
面对这样重重的困难,红军有没有被吓倒?(没有)。
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不怕(师板书:不怕)。
指导读:坚定地说--不怕。
铿锵有力地说--不怕。
3、是的,不怕,因为他们坚信胜利就在前方,坚信一切困难都将被踩在脚下。这一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无所畏惧、豪迈、乐观……)。
4、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预设:a从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体会出毛泽东还想表达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与危险。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不怕与只等闲(板书)。
师:什么对他们来说只等闲?在红军的眼里,那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只不过是什么?(那磅礴的乌蒙山也只不过是一个滚动的小泥丸;那逶迤的五岭只不过是大海里的一个细浪而已。)。
从这儿咱们感受到,诗人毛泽东还想告诉我们不怕,带着这样的感受来一起读一读这句诗。
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的心情齐读这两句。
(设计意图:透过远征难且不怕,让学生体会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
五、探究重难点。
1、自由读全诗,想想还有哪里不太明白?(交流)。
3、课件出示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生自由读。
如果你是其中一员,回想我军巧计渡江,你会怎样?这个“暖”字,正是军民一家亲的暖,是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的喜悦。就让咱们把笑容挂在脸上,一起再体会体会。齐读。
4、可是为什么过大渡河的时候,诗人要用一个“寒”字呢?
(1)来看一看这段录象。(师播放课件)。
是啊,每当毛泽东回忆起飞夺泸定桥的场面时,感到的是胆战心惊,是寒彻骨的悲痛。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5、男女生分读,体会诗人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胜利的喜悦和感受诗人的痛心。
6、师(引读):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了这首诗,并且亲自在八千战士面前朗诵了这首诗。七律长征-- 齐读全诗。
7、尝试背诵。
7、小结:如今“长征”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 那就是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恰如我们学习的长征,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学们任重而道远。
(设计意图:此环节多处及时为学生提供视频,创设直观情境,容易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六、布置作业,延伸继续。
2、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终点。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启迪。)。
20、七律长征。
不怕 远征难。
万水千山 乐观、无所畏惧。
只等闲。
长征教案六教学设计篇十六
董亚君,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先后任职于济南市高新区凤凰路学校,济南市北坦小学。曾获得济南市高新区凤凰路学校教师演讲比赛一等奖,校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爱语文,爱阅读,坚信教育的本质是一场自我的修行。
学为主体细读品味。
长征教案六教学设计篇十七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它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
(1)知识目标。
a、理清本诗结构。
b、揣摩关键字词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领会红军长征在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以及领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来讴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是艺术的概括写法。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再老师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诗文不长,但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教学上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本课按“引入新课——师生互动学习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
1、引入新课:放有关长征的歌曲引入。
2、师生互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重音),使学生感知课文。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3)同学合作,正音释义。
正音——律(lu)磅礴(pangbo)崖(ya)岷(min)。
释义——等闲:平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开颜:欢悦。
(4)师生互动。
a、理解全诗内容及层次划分理解本诗内容,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完成。
b、分析本诗结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
3、反馈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探究练习一,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归纳总结。
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朗读七律诗的要求:注意音节停顿、重音及韵脚,还要领会作者写此诗的目的及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5、布置作业。
(1)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
(2)给本诗作画。
附:板书设计:
首联:全诗总纲,提出中心。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河为代表。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长征教案六教学设计篇十八
1.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资料的适时呈现和学生的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领悟,以期引领学生走进长征的深度空间。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万水千山》、《长征》、《百年历史回眸》。
一.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
1.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
千山万水)。
2.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千难万险)。
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红军历尽千难万险。
3.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描红:难)。
4.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描红: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描红:等闲)。
5.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6.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二.走进文本——展现“征难图”
1.让我们一起重温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师范读。
2.自由默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诗词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把感受写在旁边。
3.交流:
三.融入文本——感悟“远征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请学生板画。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
2.五岭的逶迤——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
3.乌蒙的磅礴——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700多层教学楼那么高。那你能说乌蒙___________。(危峰兀立、高山峻岭)。
4.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6.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读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教师讲故事:
3.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4.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云崖暖:心里暖(读)。
5.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6.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谁能有条理地说说:导语: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红军______。
7.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8.指导读。
9.“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10.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轻快——红军的欢快心情),大渡河横铁索寒(低沉——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加重语气)。
11.师: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一“寒”一“暖”,一“喜”一“悲”,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2.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3.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5.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
四、走出文本——赞颂“红军情”
1.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
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2.你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长征》。)。
3.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可以边读边想像,自由背背吧!
4.七律诗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一般都能谱成曲,大家看《长征》mtv。
5.学完了,看完了,你最想对红军叔叔说些什么?
6.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永世流芳。多少文人墨客为长征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同学们:“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老师把毛泽东的这句词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不惧挫折、勇往直前!
五、作业设计。
1.完成小练笔。
2.自学《清平乐六盘山》。
板书设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藐视困难积极乐观。
长征教案六教学设计篇十九
《七律・长征》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主题展开学习。《七律・长征》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回顾走过的路程,满怀激情写下的,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全诗共四联,56个字。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第二、三、四联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战胜的困难。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作者按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他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第四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学习目标】。
1.自主认读“r、丸、岷”3个生字。通过自主识记、组内听写的方式会写“丸、崖、岷”3个字。
2、通过推想或查词典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体会诗歌用词的生动准确;体会比喻、夸张的表达手法及作者使用这种手法准确表达情感的妙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结合本诗了解“七律”这种诗歌体裁。
4.借助资料理解诗意,体会长征的艰难,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学习重难点】。
1.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毛泽东与红军战士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2.抓住关键词语,借助背景资料,重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预习课文,了解长征的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解读诗题,了解长征。
1.结合本首诗了解“七律”这种诗歌体裁: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二、四、六、八句要押韵,格律比较严格。
2.间隔号后面“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学生汇报对长征的整体了解。
二、读准字词,展示朗读。
小组展示(汇报词语认读,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师生评价。
齐读,感受七律的节奏和韵律。
三、品读诗歌,感悟长征之艰难与伟大。
结合任务单,组内交流学习收获。选择其中一联深入体会思考,小组讨论:
1.默读并画出相关词句,说一说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遇到过哪些艰难险阻?
2.在毛泽东的诗句里是怎样描写这些艰难险阻的?
3.你从诗句中感悟到毛泽东及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4.带着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联。
(一)首联:
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补充、评价。
教师追问、点拨、引导、提升:
1.理解“等闲”一词,带着感受,齐读诗句。
2.思考首联与后三联的关系,体会其总起作用。
3.感情朗读。
(二)颔联:
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补充、评价。
教师追问、点拨、引导、提升:
1.借助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及资料感受长征之艰难。
2.理解“逶迤、磅礴”的意思,体会诗歌用词的生动准确;体会比喻、夸张的表达手法。
3.感情朗读。
(三)颈联:
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补充、评价。
教师追问、点拨、引导、提升:
这里为我们介绍了两场战役: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同样是战役,为什么是一暖一寒呢?学生思考、发言。通过讲述巧渡金沙江的故事体会“暖”;教师补充播放飞夺泸定桥的视频资料,感受战斗的惊心动魄,进一步体会“寒”。感情朗读这一联。
(四)尾联:
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补充、评价。
教师追问、点拨、引导、提升:抓住“喜”字,体会乐观积极的革命精神。
四、总结升华,感受伟人风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试着背诵这首诗。
2.课外拓展:课后,同学们可以读一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
长征教案六教学设计篇二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课前准备:
长征组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简要介绍。
在中国革命史上,长征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段历史。由于王明错误路线,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离开中央红军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失败走向胜利。长征可以说历经千山万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毛主席欣然作诗,表达内心的喜悦。
二、初读诗文,感受大意。
让我们一起读一遍诗文,了解大意。
学生自由读文。
三、展示课件,学习诗文。
学生利用课件,自主学习,探究诗文,完成以下任务:
1:你学会了哪句话。
2:重点理解: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3:“暖”与“寒”在此的意思。
讨论交流学习结果,教师相机点拨。
第二句:明确“五岭、逶迤、磅礴、走泥丸”及全句的意思。体会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四句:多媒体展示画面,引导学生体会红军战胜困难险阻,取得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四、读诗文,读出情感。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诗意、巩固所学字词。
二、朗读全文加深理解。
在理解了诗的意思后,我们能够感受到红军万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着实让人感动。哪些同学愿意通过朗读这首诗的方式来表达对红军的敬仰。
三、观看长征地图,三读诗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难”字可以从一张远征图看出。
长征历经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十一个省。
经过大河二十四条。
翻过险峻高山十八座。
男女生配合读,女生读每行的前四个字,男生读每行的后三个字。读出红军面对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
四、观看视频,再读诗文。
1:长征故事感人肺腑,红军战士可歌可泣。电视剧《长征》再现了那段光辉的历史,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革命前辈为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的牺牲。
2:学生自主观看,然后诵读诗文。
五、聆听赞歌,五读诗文。
1:让我们再聆听一首英雄的赞歌,感受以下革命年代英雄们的气概。
2:把自己的情感用朗读的形式充分表达出来。
六、总结。
长征教案六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
1会读并背诵四副对联,激发学生喜欢对联的情趣。
2阅读古代趣联巧对的小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收集、试作对联的兴趣。
3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或事。
4进行“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进行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读读背背、阅读)。
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从本节课开始,进行“积累运用四”的各项练习。这节课进行两项练习:第一,读读背背,练习读对联,并背下四副有趣的对联。第二,阅读古代文人“趣联巧对”的两个小故事,了解那一副副妙趣横生的对联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也学着对一对。
二完成“读读背背”。
1自己试着读一读四副对联,注意读准字音和句子中恰当的停顿。
2指名读。注意听,读得对不对。学生评议,老师指点容易读错之处,要求读出上下联中词语的“对仗”。
(解释“对仗”,指上下两句里的词语,就像仪仗队里的队员,一一对应,排列非常整齐。)。
老师范读。学生认真听,从中感受怎样读出对仗关系。
3学生自己边读边画出上下联中对仗的词语。老师举例说明标画方法。
4交流读法,互相评点。
5练习背诵。采取同桌对句、男女对句、分组背诵比赛等多种方式。
三阅读“趣联巧对”。
1自读短文,根据文中的解释,弄懂每个小故事中的对联是什么意思。
2欣赏两副对联,说说对联里哪里对得巧妙,趣味在哪里。把两副对联读好读熟,背下来。
3讨论交流。
4谁还了解这样趣联巧对的小故事或背诵过很有趣的对联,说给大家听听。
5老师就现场或生活中的人、事、物出上联进行示范,让学生对。对上后,评议一下对得怎么样,然后组织学生试着对对联。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激发兴趣,拓展思路。
1谈话导入。
2学生自由说说令其难忘的人和事。
根据学生说的内容,适时小结,以启发学生。
(1)难忘的事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高兴的,难过的,内疚的,难堪的,有趣的,感动的任何事,也可以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永远忘不了的一幕。
(2)难忘的人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同学,也可以是学校的其他学生和老师,还可以是学校里的工人或客人等,可以是熟人,也可以是陌生人,只人他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就可以。
二明确习作要求。
1题目可以用“难忘”,也可以自拟。
2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叙述有一定的顺序。
三自主习作。
1构思好后自主习作。
2老师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选择典型内容的习作,准备引导学生评议。
(典型的习作包括:具体与不具体的,选材多角度、叙述有特色的,写法富有个性的。)。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指名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1请5至6位同学读习作,师生逐个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修改方向。
2同桌互读互评。
二修改习作,进行誊写。
1自己修改。
2请伙伴帮助修改,改正不通的句子和写错的字和标点符号。
3誊写在作文本上。
第四课时(习作拓展)。
一佳作欣赏。
老师批发后,选出选材,体裁,语言等方面各具特色的,尤其是突出如何“难忘”的习作,向学生介绍,请小作者当众朗读,师生共同赏析。
二宣读进步作文和优秀片断。
选择有进步同学的习作和好的习作片断,请作者读给大家听,激发写作兴趣,激励学生进步。
三老师宣读下水作文。
老师写下水文,能够了解写作文应该注意到哪些方面,能更好地更深入地指导学生写好作文。老师朗读自己的下水文,能够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起到示范作用。
第五课时(实践活动)。
一导语。
我们学过《只有一个地球》,知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环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给人类发出了警告。那么,我们周围的环境怎样呢?让我们每一个小学生都来关注这个问题。
二读课本中的活动提示。
三交流讨论。
你想调查什么?怎样调查?
根据学生谈到的,相机引导:利用现有条件,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
四布置任务。
自由结合组成小组,用两周时间进行调查,注意保管好调查资料,准备好调查报告或其他形式的调查结果展示,参加《我们与周围环境》的专题语文活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长征教案六教学设计篇二十二
学情分析:
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相对于当代的孩子,应该来说离得比较遥远了。特别是苏教版的孩子们,翻阅一到五年级的教材,没有任何与长征有关的故事内容,所以,要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能更多更好地对长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就在课前布置孩子们每人必须通过各种手段,读过至少一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
从文章体裁来分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文体,所以,这就必须先让孩子们对这种文体有所了解,区分清楚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的特征,有助于今后阅读面的拓展。同时,既是一首富有代表性的现代七律诗,就必须上出诗的韵味来。如何把诗上得有特色,上得有深度和广度,又成为了本堂课至关重要的因素。
教学思路:
由于是借班上课,就必须达到入课即与学生达成最好的默契,这样才能让后面的学习环节更加有效、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因此,课前,我让学生抄背《声律启蒙》中的一些语段,课前就以“对对子”的方式,进行激趣,并由此引入相关的术语:对偶、对仗、七律、五律等,实现解题的导入,既让学生对这些新名词有所感知,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今后教学活动的开展。
接着,我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教学规律,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得正确、读得有节奏,进而再读出诗句的味道,为后面的教学开展做好坚实的铺垫。这是属于“初读感知”的阶段。
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结合查阅的资料,去试着理解每句话的大意,最后汇报、交流,邀请个别同学接受大家的补充、质疑等,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理解文章内容,并在潜意识里养成一种学习方法:多角度地理解每个语句,能经得起别人推敲的才叫真理解。当然,最后都必须将这种理解融入到有感情地朗读中去表现出来。
然后,遵循小学生注意力不能够太持久的原理,我适时让他们放松,听《长征之歌》,同时展开想象,练习写作能力,不仅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在无意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一举两得。紧接着,我又把他们的这种情感迁移到文章的诵读中去,实现“读”的性质的飞跃。
最后,再引用毛泽东一些著名的诗句作为结束语,进行抄写、背诵,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毛泽东诗词的兴趣,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拓展。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围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流程:
一、激趣、解题导入(5分钟)。
1、对对子,感知何谓“对偶”。
同学们,上新课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对对子”的游戏,会吧?比如,我说云,你们对雨;我说雪,你们对风。
预设1):谁愿意先来试试。
我说“春”,我对“夏”。
我说“晨钟”,我对“暮鼓”。
预设2):接着到谁了呢?
我说“两只黄鹂鸣翠柳”,我对“一行白鹭上青天”
我再说“两只黄鹂”,我再对“一行白鹭”
预设3):最后一位,谁来呢?
我说“天上广寒宫”,我对“人间清暑殿”。
我说“大渡桥横铁索寒”,我对“金沙水拍云崖暖”。
语法渗透:同学们,其实像刚才的对子,一般叫对偶。而古诗词中的对偶,又叫对仗。
2、解题,何谓“七律”、“五律”?
这对仗啊,可是我们今天所学的一种文体“七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有哪位同学特别厉害,知道什么叫“七律”?或者“七律”有什么特征的?(每行七句、共有八行,偶数句押韵,中间四句话要对仗。)。
学法渗透:你是怎么知道的?
哪位同学能举一反三,来说说“五律”的特征?
3、好,来,一起来读读课题。(七律长征毛泽东)。
二、讲读结合,初读感知(10分钟)。
1、读通读顺。
a背景介绍:
同学们,《长征》这首诗是这样写成的。1934年10月,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他们一方面要抵抗几十万的敌军疯狂的围追堵截,一方面又要不断地跋山涉水,在一年的时间里,整整跨越了11个省哪!其间他们历经无数次的生死考验,由开始时的八万多人到长征胜利时,只剩下了六千多人哪!终于,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要胜利了,毛主席回顾踏过的征程,激动地写下了这首一起读出来——“长—征—”!
b细读三遍诗:
学法渗透: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请同学一定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听明白要求了吗?请认真读。
c指名读诗,正音:
好,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你来。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4个生字,看他有没有念错。
来,谁来给他一些建议。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
请你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能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次给我们听吗?
d齐读。
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2、读出韵味。
a课题的味道。
学法渗透:所以,一定要敢于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味道。谁也来读一读这题目。
b诗的味道。
还有读得更好的吗?
对,带着这种感觉请你再读读这首诗。慢一些。
c范读。
下面老师也来读读,当然,我读的是自己的感觉和味道。仅供参考!
d再次齐读,读出味道。
谢谢同学们。来,我们一起读,相信大家也能读得非常好!坐直了,读慢些,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读出诗的感觉和味道来。
三、读懂诗的大意(15分钟)。
1、默读,静思大意。
读得好!同学们,书读到这儿,老师有个要求了:请同学们联系书上的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每句话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呆会与同学们交流,你读懂了哪些比较难理解的句子?拿起笔,边默读边思考边做一些简单的笔记。(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研读,我读懂了什么?
预设重点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丸。
(1)学生汇报、补充。
知识点:a“逶迤”与“磅礴”的理解。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
c“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表达。
假如学生未讲明,可通过质疑交流的环节实现。
(2)老师要考验你是否真正理解了这句话。其他同学对这句话还有疑问的可以请教他。
学生质疑,“小老师”作答,教师适时补充。
(理解“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时,相机用简笔画勾勒帮助理解。)。
b能给大家说说理由吗?
c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读这两句话。
预设重点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知识点:“云崖暖”和“铁索寒”不是指气侯变化,而是讲述了两场战役。
(1)“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是这样的。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更是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一面假装攻打这头,吸引敌军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另一面奇袭,缴获渡船,成功渡江,不费一枪一弹,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了。
a所以,每当想起这场战役,就让我们感到?(喜悦等)用文的一个字来形容,就是——“暖”。那么应当用什么的语气读?(高兴、欢快)来,请你把这种语气送到句子中读出来!
(2)“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是这样的。(幻灯出示泸定桥照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桥面上只有九根铁索,对岸的敌人早把木板抽掉了,踏在桥上随时都有失足的危险,更不要说还要面对敌人猛烈的攻击了!所以,这场战役不知道牺牲了我们多少的红军战士啊!
b因此,每当想起这场战役,就让我们感到——(悲伤等)用文的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寒),那么应当用什么语气读(深沉)。来,请你把这种语气送到句子中读出来!
c让我们一起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出一喜一悲的味道来!
预设3):讲到其他语句的,点评其中的关键字词,如“只等闲”“尽开颜”等,一笔带过。
四、情境体悟练写,感情引读,升华情感。(8分钟)。
1、听歌感悟情境。
a同学们,其实刚才我们所讲的都是长征之难,(板书)但这“难”用只言片语是道不尽,说不完的。下面让我们在长征之歌中去想象,去感悟。要求是这样的:
(出示幻灯片)。
听歌曲,展开想象,呈现画面,完成创作。
在……。
b学生汇报、点评。
2、情境引读。
同学们,纵有千难万难,纵有万水千山,纵有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毛主席回望万里征途,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这一切的一切,在他的眼里,都化为了文中的那句话,“红—军—”一起读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对,只—等—闲——!(板书)。
“只等闲”的是“五岭逶迤”一起来——腾细浪。
“只等闲”的是“乌蒙磅礴”——走泥丸。
“只等闲”中历经过欢欣,“金沙水拍”——云崖暖。
“只等闲”中也历经了悲壮,“大渡桥横”——铁索寒。
所以,这“只等闲”里体现了哪些精神啊?
学生汇报。
对,这些就是革命大无畏的精神,就是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这就是长征精神哪!(板书)。
终于,这一切的即将过去了,“更喜”的是一起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延伸阅读,联系实际(2分钟)。
a从此,红军在长征精神的照耀下,踏上了更为艰苦也更为光辉的征程。正如毛主席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写到的:(幻灯出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长征才完,“雄关漫道真如铁”,前路是漫长的,因为“苍山如海”,前路更是艰辛的,因为“残阳如血”。一起把这两句话读出来!
同学们,“天若有情天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而今,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已成过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同学们能继承长征精神,战胜生活与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发奋学习,为祖国富强尽一分心力!请同学抄写下这些毛主席的名句,背诵下来。
(幻灯出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忆秦娥•娄山关》)。
天若有情天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岗山》)。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到韶山》)。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为女民兵题照》)。
难
(逶迤与细浪的简笔画)。
七律长征 精神。
(磅礴与泥丸的简笔画)。
只等闲。
教学反思:
眨眼之间,四十分钟时间飞逝而去。学生在这堂课中能学到什么?这是我最为关注的问题。所以,今后一定要更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一些相关知识、相应学法的渗透,让学生的“学”变得更为有效。细思这堂课,在师生的关系上,觉得自己处理得还是较为不错的。只有真正地关爱学生,才能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而我通过自己较为恰当而幽默的评价语,初步建立起了一种较为民主的氛围。在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上,我觉得自己在中间的环节上,确实还不能够更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说,充分地回答。究其原因,主要是想完成教学的必要环节,担心万一在这些环节上浪费时间却见效不大,那不是很不理想吗?毕竟只有四十分钟啊!所以,在今后还值得我更进一步去探索:如何促使预设与生成完美结合,以便生成的内容更有效!而自我的特色——激情,有所表现,给学生极大的震憾力,让极大部分学生一节课都能神采奕奕地认真听课。同时,我也在“写”的环节中,充分认识到了,只有让学生对文本有充分的理解,有充足的时间写,才能最为有效地表达,真正提高自己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