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案(专业18篇)
通过编写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的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如果你需要一些教案的灵感,不妨看看下面的范文,或许能够帮到你。
七律长征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领导人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夸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更喜、尽开
七律长征教案篇二
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作者是谁?指名交流生:《长征》。生:毛泽东。
2、师:你对毛泽东有什么了解?同学交流
4、读课题。
6、师:拿出教师准备的资料袋,读读资料看看你又读懂了什么?自由读后交流。
7、读课题师:带着你读资料后的感受再读课题。生读课题。师:自豪地读课题。生读。
二、检查预习合作交流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2、师:谁来谈谈对诗句的理解?生:……
4、师:诗中还有那些困难?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师: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你有什么问题?生:怎么一个是“暖”,一个是“寒”?出示金沙江图片。师: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何感想?生:……师:难怪敌人说连一只鸟都飞不过来,红军过金沙江比登天还难。师:可是红军巧妙的把敌人的主力部队引开,不费一枪一弹过了金沙江。师:红军轻松过了金沙江,你有何感受?心情怎样?生:愉快,高兴……师:带着感情读这一句。生读再读师:“暖”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你的心情什么样?再读。生读师:为什么铁索就“寒”了呢?出示大渡河上铁索桥图。师:走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何感受?生:……观看飞夺泸定桥视频师:你看到了什么?生:红军在铁索桥上爬着向前冲。师:有很多战士怎么样?生:被敌人的子弹打中,牺牲了。师:试着读一读“大渡桥横铁索寒”。生读师:是战士们用生命换来了胜利,这个“寒”字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带着这种感情再读,齐读。
5、师:战士们挺过来了,读最后两句。生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师:说一说你对岷山的了解。生:这是一座大雪山。生:这里终年积雪。生:……屏幕出示岷山图片简介岷山师:连鸟都不愿飞过这座大雪山。师:请你谈一谈感受。生:很难翻过这座大雪山。师:为何“更喜”?喜从何来?生:就要胜利……师:三军指的是哪三军?生: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师:什么是尽开颜?生:就是全都笑逐颜开……师:带着胜利的喜悦再来读。生读师:一半读了,再读。生读师:一大半了,再读。生读。师:个个都笑逐颜开了。
四、梳理拓展积累运用出示地图看红军走过的路线与省份。
师:红军的什么精神给你留下了印象?结合生回答板书:乐观向上不怕困难再出示律诗师:这首诗写出了红军长征的过程与经历也写出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们来放声朗读。自由读配乐朗读教师配乐范读背诵古诗再次欣赏长征组歌师:会唱的同学随着唱作业:
1、搜集毛泽东的《昆仑》、《六盘山》自身读。
2、搜集长征中的故事。板书:七律・长征乐观向上红军不怕困难
七律长征教案篇三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
七律长征教案篇四
1、认识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毛泽东和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一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1、教学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1、了解“单元导读”。
(1)师:(出示毛泽东图)认识他吗?没错,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这单元,我们将要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近毛泽东,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2)生读“单元导读”。了解怎么学?
2、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先通过一首长征诗来走近毛泽东。关于“长征”,你们知道的内容有多少?(出示长征示意图和阅读“资料袋”帮助大致了解长征。要点: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翻山越岭,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行军二万五千里。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因此,可以说,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
也可以说,长征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1、师:当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师范读:背诵全诗)
3、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找出韵脚。
(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看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样了?其他的同学仔细听,从正确和流利两方面进行评价。(课件出示诗歌《长征》)
指名读—全班齐读。(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打着节拍读)
4、再读课文,思考:
全诗围绕哪句写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5、生交流,指导朗读这一总领句。
(二)读书思考,查资料批注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这首诗的总领句。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句来学习。“远征难”诗人是怎么体现的?而“红军不怕”又从何看出?请你们再读诗,画出相关词句,借助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及相关知识,把自己的想法在文旁作批注。
生自学,师巡视辅导。
三、作业。
1、读诗,思考,批注。
2、抄写生字新词。
3、《丛书》一到五题。
一、复习导入。
1、这首诗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二、再读诗歌,读悟结合,理解诗意,指导背诵
(一)体会“远征难”。
1、你是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长征中的“难”?
生答,师板书:逶迤、磅礴、千里雪、云崖、铁索。
2、从这些词句中怎么看出红军“远征难”的?
(1)逶迤、磅礴:师板画并出示课件体会五岭的长与乌蒙山的高。
(2)千里雪:看影片《丰碑》理解雪山的可怕。
(3)云崖、铁索:金沙江和大渡河的难渡。
3、师小结:五岭、乌蒙山、雪山只是红军过“千山”的代表,像这样难越的高山总共有18座。长征难不难?金沙江、大渡河只是红军过“万水”的代表,像这样难渡的天险有24条。长征难不难?(难!)
4、指导感情朗读,读出万水千山的“远征难”。
(二)体会“红军不怕”。
1、长征这么难,红军怕不怕?(不怕!)从何看出?
(1)师板画引导学生比较:逶迤——细浪,磅礴——泥丸。
为什么毛主席和他所领导的红军会这样看待?(革命乐观主义)
(2)请生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暖”。
(3)看影片《飞夺泸定桥》,理解“寒”(心惊胆寒)。
(4)请生谈对“喜”字的理解。
2、生感情读,读出红军的“不怕”。
(三)体会感情。
1、师:长征这么难,但在红军眼中均只是平平常常的事,红军均不怕。此时,你感受到毛主席和他所带领的红军的什么精神?请用一个词来概括。(英勇无畏……)
2、师:是啊,正因为红军英勇无畏,所以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了!毛主席说:三军过后尽开颜。
从这名诗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毛主席和红军胜利后的喜悦)
3、再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三、情感升华,背诵全诗。
1、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们愿意听一听《七律.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播放歌曲)
2、你觉得自己有没有走近毛泽东了?他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乐观的、英勇无畏的)
3、让我们满怀激情,齐背《七律.长征》来表达自己对毛泽东主席的缅怀及敬佩。
七律长征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4、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方法:以朗读、讨论为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或投影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长征》,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学习长征精神。
3、掌握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
4、学习本文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夸张的手法。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朗读,听完后,自己大声自由朗读全诗:
要求: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标记以便讨论提问。
(学生读完后,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决,然后投影出示全文大意。)。
2、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全诗,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实际上,红军长征中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从中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
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展示长征艰难?
3、学生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总结归纳: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红军长征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都被红军一一克服,可见红军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精神。
作为政治家兼诗人的毛泽东只精心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再现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这种以个别来表现一般的艺术手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四、细读全诗,局部揣摩。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中描绘的画面,了解两次战斗,用心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这四个问题全部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2、体会下列划线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索寒。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及时纠正。
3、读完全诗,你感觉应该学习红军的哪些精神?在今天,如何去继承发扬这些精神?
五、课堂总结:
这首革命史诗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全面再现了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六、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一七律长征。
万水:金沙江大渡河。
远征难只等闲革命英雄主义。
总括革命乐观主义。
千山:五岭乌蒙岷山。
七律长征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
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
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齐读课题——。
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
师: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
师小结: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
(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
师:请同学们翻书80页,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看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样了其他的同学仔细听,从正确和流利两方面进行评价。(课件出示诗歌《长征》)。
请注意加线的字的读音,谁来试试。(生读诗歌,评价)。
师:老师也想读读,请同学们评评。(师范读)。
小结:谢谢同学们的夸奖。其实这首诗并不难。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4,6,8行一般押韵,大家看看这首诗,哪些字是韵脚听一听范读,自己再读一读。(课件放录音)。
全班齐读。(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打着节拍读)。
(二)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师: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学生边读边思考。质疑。
师:同学们都是爱思考的孩子。我们既要敢于质疑,更要善于解疑。有信心解决这些问题吗。
三,再读诗歌,读悟结合,理解诗意,指导背诵。
(一)出示学习提示:
(1)悟看注释,结合资料及预习情况,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理解诗句的意思。
(2)说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成果。(师提示学法: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一碰到问题就查资料或问别人,自己应该先想一想,一猜,可能是这个意思,可能是那个意思,然后再通过查资料或问别人来验证自己的理解是不是正确,这叫--猜读法)。
(3)读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二)合作交流学习。
1同桌合作学习。
2交流理解,读中悟,悟中读。
(1)这首诗写了什么,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诗歌描写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2)请大家大胆展示自己,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学懂了一字说一字,学懂了一词说一词,学懂了一句说一句,各抒已见。
生:(汇报学习体会)。
3,交流,预设以下几个环节: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说说自己的理解。抓住诗句中的词语"万水千山远征难"."不怕"和"只等闲"理解。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
"腾"能否换成"流"呢"走"能否换成"跋"呢。
指导,练习朗读。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质疑:为什么说"金沙水暖,大渡桥寒"呢)。
(课件出示金沙江的图片,板书:金沙江)。
a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b,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会怎么读(生读)。
c,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e,起来读一读,看看聪明的你是不是真的高兴。
我们胜利了(读)——。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师:现在,你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生各抒己见)。
(课件出示:铁索桥)。
师: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1:我由寒字想到那铁索寒光闪闪,阴森森的。
生2:看到"寒"字令人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生3:我想到了当时战斗非常激烈,红军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前进,视死如归。
生4:我联想到红军战士攀着十三根铁链,面对敌人的狂轰乱炸艰难前进,下面又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师:你认为该怎样读这句诗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师: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二者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男,女生分读"暖寒"的诗句,齐读)。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播放红军过雪山的电影资料,感受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练习朗读。
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
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可以边读边想像,可以看板书,自由背背吧!
(生自由背诗,指名背,配乐朗读。)。
四,总结。
师:耳濡目染了红军的英雄风采,我们感慨万千,长征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多少文人学者为它赞叹,多少音乐家为它高歌,现在让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进一步体会诗人对长征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播放《长征》歌曲)。
师:气势雄浑的歌曲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红军英勇无畏的气概,让我们满怀激情齐背《长征》来表达自己对英雄的缅怀及敬佩。
七律长征教案篇七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长征教案篇八
《长征》是毛主席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认读三个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抓住诗眼去品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是2009年,75前的10月,中国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壮举。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一年的时间里红这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毛泽东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七律长征》这首诗。
二、范读诗句。
三、看图。配诗、解意。
给画配诗(颔联和颈联),说一说每句诗的含义。
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感受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课文,悟诗情
学习诗歌更重要的是要品读诗歌,感悟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怎么样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呢?抓住重点词语去体会和感悟。
同学们现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一读课文,抓住诗句的重点词语,认真品味,相信你一定有新的感悟。
(分小组自由读,感悟诗句所用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播放《长征》诗歌朗诵。
六、拓展延伸:
探究;长征精神是什么精神?
新时代还需要长征精神吗?
七、教师小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七律长征
五岭
千山乌蒙
不怕岷山只等闲
万水金沙江
大渡河
七律长征教案篇九
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作者是谁?指名交流生:《长征》。生:毛泽东。
2、师:你对毛泽东有什么了解?同学交流
4、读课题。
6、师:拿出教师准备的资料袋,读读资料看看你又读懂了什么?自由读后交流。
7、读课题师:带着你读资料后的感受再读课题。生读课题。师:自豪地读课题。生读。
3、出示画出节奏的诗歌。师:按老师画出的节奏读。同学自读指读齐读
2、师:谁来谈谈对诗句的理解?生:……
4、师:诗中还有那些困难?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师: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你有什么问题?生:怎么一个是“暖”,一个是“寒”?出示金沙江图片。师: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何感想?生:……师:难怪敌人说连一只鸟都飞不过来,红军过金沙江比登天还难。师:可是红军巧妙的把敌人的主力部队引开,不费一枪一弹过了金沙江。师:红军轻松过了金沙江,你有何感受?心情怎样?生:愉快,高兴……师:带着感情读这一句。生读再读师:“暖”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你的心情什么样?再读。生读师:为什么铁索就“寒”了呢?出示大渡河上铁索桥图。师:走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何感受?生:……观看飞夺泸定桥视频师:你看到了什么?生:红军在铁索桥上爬着向前冲。师:有很多战士怎么样?生:被敌人的子弹打中,牺牲了。师:试着读一读“大渡桥横铁索寒”。生读师:是战士们用生命换来了胜利,这个“寒”字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带着这种感情再读,齐读。
5、师:战士们挺过来了,读最后两句。生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师:说一说你对岷山的了解。生:这是一座大雪山。生:这里终年积雪。生:……屏幕出示岷山图片简介岷山师:连鸟都不愿飞过这座大雪山。师:请你谈一谈感受。生:很难翻过这座大雪山。师:为何“更喜”?喜从何来?生:就要胜利……师:三军指的是哪三军?生: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师:什么是尽开颜?生:就是全都笑逐颜开……师:带着胜利的喜悦再来读。生读师:一半读了,再读。生读师:一大半了,再读。生读。师:个个都笑逐颜开了。
师:红军的什么精神给你留下了印象?结合生回答板书:乐观向上不怕困难再出示律诗师:这首诗写出了红军长征的过程与经历也写出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们来放声朗读。自由读配乐朗读教师配乐范读背诵古诗再次欣赏长征组歌师:会唱的同学随着唱作业:
1、搜集毛泽东的《昆仑》、《六盘山》自身读。
2、搜集长征中的故事。板书:七律·长征乐观向上红军不怕困难
七律长征教案篇十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长征教案篇十一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理解五、六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新课程背景下多元化的语文情境教学》。对“情境教学”,我们是这样界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认知特点和文本特点,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图体现课题研究的思路,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按照学习的启动——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这几个基本阶段,来进行多元化情境的展开研究,主要采取了下列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征,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
(2)初读全诗,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3)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不仅仅就字就词孤立地分析讲解。
(4)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5)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我向大家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复习巩固、背诵诗句,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诵会。
我觉得在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有几个情境的设计,是有可取之处的:
1、创设情境,精心导学。
一个好的导入,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一节课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导入是否精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相对较为陌生的认知领域,如果能通过情境设计,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红军长征是何等样的壮举,然而对当前小学生来说有些遥远了,单靠老师的一本书,一支粉笔,是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辛的。因此,我在课前播放了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出示了红军长征的线路图,并进行了必要的介绍,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2、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
在情境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与教材建立起美妙的情感,十分重要。李吉林老师曾总结出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融入情境的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我能认真学习、借鉴李老师的这些做法。
比如,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播放了一段沉稳昂扬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比较一下:录音的诵读和你们的朗读有什么样的区别?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首诗?通过讨论,使学生初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又如,在学生把握了诗句的基本意思后,我播放了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让学生细细地聆听,尽情地遐想,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在这里,我用激昂的音乐渲染了情境,从总体上又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为激发学生情感升华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我也能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词析句。其中,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我化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及时地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本来有一小段“飞夺泸定桥”的录象,可是在五楼演播厅无法播放,于是,我就让学生回忆电影《我的长征》中的画面来体会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当然,效果就打了折扣。
3、设计富有趣味的训练和作业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情有趣的情境,并不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生动,而是要使学生在趣味中进行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画面,请你拿出纸和笔,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写写你的理解和感受。在这里,写话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巩固。让学生根据画面来写话,显然要比根据诗句写话,更能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练习,在学生能力的提高上势必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4、拓宽情境。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语文的外延就应该有多大。在整节课结束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引导学生将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阅读联系起来,养成课外学习、研究的好习惯。这样就可以拓宽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学习语文。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小小朗诵会举行得比较成功,大多数学生很投入,进一步感受了长征的精神,感受了伟人毛泽东的诗词成就。
我对自己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经过了反复的考虑,但在课堂教学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我一再地提醒自己要注重朗读,在读中感受,也采用了多种读的方式,可由于自己的朗读水平有限,指导得不到位,所以,整个班级的朗读氛围还是没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对演播厅课件操作,我还缺乏经验,总是找不到鼠标,课件的播放几次问题,影响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反反复复,始终拿不出一个满意的板书。在其它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很多缺陷,恳请大家指正。
七律长征教案篇十二
1、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2、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3、难:艰难险阻。
4、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5、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6、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7、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8、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9、金沙: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腾腾,使人心感温暖。
10、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温暖。)
11、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
12、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3、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14、岷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平均高度2,500公尺(8,200尺),山脊在4,000?4,200公尺以上。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公尺。是长江水系的岷江、涪江、白水河与黄河水系的黑水河的分水岭。峰峦重叠,河谷深切。山地长有川西云杉、岷江冷杉、油松、栎类等。3,800公尺以上为高山灌丛草甸。岷山、迭山、摩天岭为大熊猫集中分布区,以摩天岭分布密度最大。
15、三军:指红一、二、四方面军,即整个红军。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同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16、尽开颜:红军他们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教案篇十三
一、设计意图:
《长征》是一首七律诗。全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56个字却是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七律诗,距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在内容的理解上结合注释并不困难,而诗的背景,赞颂红军的精神则是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本课有机地与课外相结合,努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形成共鸣,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深刻地领悟出毛主席豪迈的诗风,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增强读书的兴趣。
二、学习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能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朗诵材料《七律·长征》。
四、教学流程:
(一)揭题,通过课内外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谈话揭题,读通诗歌:
这首气壮山河、豪情壮志的诗歌正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所作。
认识诗人---毛泽东
(出示毛泽东图片以及他的相关资料)
师小结:介绍并出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图。
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进毛泽东,去感受伟人风采。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
检查识字情况及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朗读字词以及诗句.
2、根据资料,再读诗歌:
学生找,归纳
(三)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边讲边板书:五岭是逶迤的(同时理解逶迤的意思:连绵不断)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逶迤的五岭。在你们的眼中这五岭是怎么样的?但在红军眼里,这逶迤的五岭怎么变成了翻腾的细浪了呢?毛泽东用了比喻的方式,把逶迤五岭看做是一个小小的“浪花”,把磅礴的乌蒙山看做是“泥丸”一样走过去,这样写突出__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
五岭这么多,乌山这么陡,长征真难呀!可在红军人眼里变成了什么?
生:细浪,泥丸。
(体会诗句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他们的鞋磨破了,粮食没有了,生病了,寒冷威胁他们……)
师: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学生齐读、指名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a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
师:我们胜利了(读)——
师: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师: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师:现在,你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生各抒己见):
师: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观看电影放录像)
生:铁索桥上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师:桥下呢?
生:桥下水流湍急。
生:桥头燃烧起艄熊大火。
师:桥头的敌人怎么样?
生:火力很猛。
师:红军怎么样?
生:红军英勇奋战。
师:场面怎么样?
生:场面真叫人心惊胆寒呀!
师:同学们,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一场恶战。刚才看影响资料,已经看到了实际上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当毛主席率领大部队走过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毛主席凝视着根根铁索,回忆着战士们夺桥时悲壮的场面,此时的毛主席,心情多么沉重,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一条条生命铺就的道路!你们再次吟诵这首诗时,你们的感受一定很深很深。
师:是啊,多么了不起的壮举啊,你认为该怎样读这句诗?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这一暖一寒,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3、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影象资料)
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是胜利、兴奋、信心……。
师: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生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四)加深理解,回归全文。
齐读: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播放歌曲,烘托气氛,再读诗歌,提升情感。
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五)联系诗人,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有多少内容要写,可作者只用了八句,就非常概括、气势磅礴的将军队长征的经历浓缩于一首诗,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概括力。而且本诗主题非常鲜明,结构也非常严谨,“尽开颜”和“只等闲”“不怕”和“更喜”照应,运用了夸张,比喻,非常传神,使人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自始至终心里洋溢着豪迈的情感,令人振奋的情怀。最后我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板书设计:25、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七律长征教案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
1、 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 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 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播放朗读录音。
2、 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 学生齐读课文。
4、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 创设问题情景: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 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 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 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
七律 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逶迤、磅礴 细浪、泥丸 (夸张)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 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 更喜、尽开颜
七律长征教案篇十五
片断一:
师:红军在长征的路上都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呢?拿起书,把体现红军战士艰难的词句画下来。(生自学3---6句,师巡回指导)
师:哪个词让你具体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
生1:“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指乌蒙山;“磅礴”指气势很壮观。
师:你体会到了“磅礴”,我们一起来看看“乌蒙山”。(课件出示乌蒙山的图片)
师:用一个词形容你看到的“乌蒙山”。
生2:气势磅礴
生3:高大雄伟
生4:险峻、陡峭、崎岖……
师:读读这句话,能不能读出乌蒙山的这种气势?(生齐读)
师:让这乌蒙山的气势再磅礴些!(生齐读)
师:仅仅是乌蒙的磅礴吗?
生1:五岭逶迤腾细浪
师:看图,“五岭逶迤”是什么样子的?(课件出示五岭的图片)
生2:山岭连绵不断
生3:有的山岭高耸入云、峰峦雄伟
生4:山势高大、险峻
师:你能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出这种气势吗?
生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老师还没听出五岭的雄伟,再读
生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听老师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再读
生齐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同学们,五岭如此之险峻,乌蒙如此之磅礴,但是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却成了什么?
生1:细浪、泥丸,五岭虽然逶迤,乌蒙虽然磅礴,但在红军战士的眼里都成了毫不起眼的“细浪、泥丸”
师:这里你体会到什么?
生2:长征虽然艰难,但在红军眼里跟本就算什么。
师:读出这种情怀。
生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谁再读?
生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让我们全班一起读。(生齐读)
(自评:在体会“五岭之逶迤,乌蒙之磅礴”时,教师很快出示五岭、乌蒙的图片,让学生对五岭、乌蒙有了一个表象的认识。在引导学生朗读这两句时,始终没有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我认为在这里,学生对五岭之逶迤体会得还不够深刻,比如可引导学生想象“红军行进在五岭、乌蒙山上可能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这样再来朗读可能效果会好一些。另外,还要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气势。 )
七律长征教案篇十六
七律 长征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难点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新课。1.了解作者毛泽东主席。师:对本诗的作者毛泽东主席,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用简练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毛泽东。指名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信息说一说。2.回顾学过的课文。师: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吗?指名学生说一说。3.简介本课时代背景。师: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结合资料袋提供的信息说一说。(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等)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小结:(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二、读诗文,晓诗意,感悟语言。(一) 初读诗文,感知大意。1.学生自由读诗文,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指名学生交流。2. 按照学习提示自读自悟,同桌之间合作学习。师:这首诗描写了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课文是怎样具体生动描写的呢?(课件出示学习提示)3.交流自读自悟的成果。师:同学们通过朗读、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请大家大胆展示自己,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学生说一说。(二)精读诗文,领悟意境。1.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a.诗中哪个词表现出红军英勇无畏?b.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c.品读此句诗。2.学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a.这样连绵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像什么? b.讨论"腾"能否换成"流"? c.如此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像什么?d.讨论"走"能否换成"跋"? c.品读此句诗。3.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a.课件出示金沙江的画面,师简单讲解巧渡金沙江的故事。b.体会"暖"字表达的情感。 c.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的片断,学生默读相关资料。 d.体会"寒"字表达的情感。 e.品读此句诗 4.学习"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a.这句诗写出了红军怎样的心情?从文中哪儿可以看出? b.学生讨论交流。 c.品读此句诗。三、诵诗文,悟诗情,拓展提升。a.齐读诗文,体会全诗表达的情感。b.播放《长征》歌曲。听歌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c.交流感受。 d.全体起立齐诵《长征》。
板书: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远征难 只等闲
五岭 细浪 英 乐
大渡河 寒 概 义
岷山 开颜教后记:课前参与反思。
学习这首诗之前先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提些有关长征的问题,如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红军长征中遇到什么困难等,关于作者毛泽东,自己想了解什么,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又想知道什么等。然后引导学生在问题提出后自己如何主动解决,实在是自己解决不了的可请教他人。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主动阅读长征的有关资料,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动人情景,让学生观看《长征》纪录片,以及电影《万水千山》。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制成多媒体课件,突出“五岭”“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等。其次,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有关长征故事的课文,激活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和体验。
2.课中投入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明确学习任务: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毛主席在《长征》一诗中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提问: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他们又是怎么乐观地去克服它们的呢?根据自己搜集准备的大量关于长征的资源,让学生充分感悟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并逐步达到熟读成诵,完成自己提出的学习目标。
最后教师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这是对长征的高度评价。如今,我们已不再要走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了,但新的世纪,新的挑战,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仍然需要长征精神。
3.课后及时反思。
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选择一首读一读,想一想:毛主席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关于长征你还想知道什么,进一步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内容,丰富课本知识,还可以把后面练习上的有关长征的内容提前来学习。这样同学们对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长征》这首诗理解得更加透彻,情感更加投入,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更加深刻。
七律长征教案篇十七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长征”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感受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学生自读自悟和教师引导感悟相结合,适时补充相关影像或其他资料,以丰富学生感性认识。
四、课前准备:
1.学生:查找长征有关资料,通过借助工具书,预习诗文。
2.教师:查找长征相关资料,准备飞夺泸定桥的视频画面,准备歌曲《长征》。
五、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师板书“长征”)读!同学们知道长征吗?关于长征你们了解到哪些内容?例如:你知道的长征故事有哪些?(交流)
揭题: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这两个字应该是不平常的,沉甸甸的,再读“长征”!(板书“七律”,简介七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是我们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为歌颂长征而作的,毛泽东雄才大略,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我们现在就一起走进他的诗,走进那一段不平常的岁月。
2、出示诗文,师范读。
3、生自学,三读诗文。
一读,读通诗句,读准生字。
二读,读出节奏,理解词语。
三读,借助工具书,尝试理解诗意。
4、交流:
(1)出示生字词:磅礴 泥丸 岷山 云崖
指导读词,读出每个词的“味道”,你知道了文中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2)指导读诗,读出节奏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名交流,共同评议。
5、品读诗句,深入感悟。
(1) 长征这段硝烟弥漫的岁月已渐行渐远,今天的你我对长征的印象可能有些模糊,但是诗中有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词却像一声惊雷,豪情万丈。你能体会出来吗?(师生交流,板书“不怕”)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指导读首联。)
(3) 交流。重点指导:“大渡桥横铁索寒”的画面。知道这句诗背后的故事吗?指名介绍或师生共同介绍(出示相关视频片段)当时大渡河上只有13根铁链,桥下水流湍急,对岸敌人利用天险疯狂扫射,红军为了争取时间,以身挡弹,强渡铁索桥。当时的场面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可是红军有没有惧怕过?这个“寒”字你是怎么理解的?那这句你该怎么读?(指导朗读)
(交流并指导朗读)
(5) 红军长征途中是不是就遇到了这些困难?你还知道有哪些?
(6) 是啊,千难万险又算什么?红军正是凭着藐视一切困难,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来再读第一句。(指导读好“不怕”“只等闲”)。
师引生读:(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更开颜。
6、欣赏歌曲《七律.长征》。
听了歌曲你有什么感想?把我们的感想融入我们的声音吧!来!师引……红军……(有感情地背诵)
小结:通过这首诗,长征这一段辉煌而又壮烈的岁月又浮现在我们面前,同学们,此时的你想对参加过25000里长征的先辈们说些什么?(交流)今天的我们是不会忘记这一段峥嵘岁月的,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九、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不怕 万水 千山
金沙水拍 五岭
大渡桥横 乌蒙
岷山
十、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七律长征教案篇十八
1.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资料的适时呈现和学生的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领悟,以期引领学生走进长征的深度空间。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推荐读物
《万水千山》、《长征》、《百年历史回眸》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
1.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
千山万水)
2.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千难万险)
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红军历尽千难万险。
3.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描红:难)
5.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6.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二.走进文本——展现“征难图”
1.让我们一起重温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师范读。
2.自由默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诗词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把感受写在旁边。
3.交流:
三.融入文本——感悟“远征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请学生板画。五岭的逶迤 乌蒙的磅礴
2.五岭的逶迤——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 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
3.乌蒙的磅礴——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700多层教学楼那么高。 那你能说乌蒙___________。(危峰兀立、高山峻岭)
4.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6.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读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教师讲故事:
3.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4.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云崖暖:心里暖(读)
5.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6.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谁能有条理地说说:导语: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红军______。
7.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8.指导读。
9.“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11.师: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一“寒”一“暖”,一“喜”一“悲”,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2.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3.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5.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
四、走出文本——赞颂“红军情”
1.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
清平乐?六盘山 :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2.你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长征》。)
3.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可以边读边想像,自由背背吧!
4.七律诗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一般都能谱成曲,大家看《长征》mtv。
5.学完了,看完了,你最想对红军叔叔说些什么?
6.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永世流芳。多少文人墨客为长征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同学们: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老师把毛泽东的这句词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不惧挫折、勇往直前!
五、作业设计
1. 完成小练笔。
2. 自学《清平乐?六盘山》。
板书设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藐视困难 积极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