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本科论文初稿(通用22篇)
投诉信是一种用于表达对某事物不满或不满意的不满意或不满意的信件,它能够帮助解决问题。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需要我们注重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具有参考价值的写作文集。
工科本科论文初稿篇一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是由美国管理专家米兰•菲根鲍姆首先提出的,是基于传统的质量管理办法和程序逐渐发展完善而成的一种有效的现代质量管理新观念和新模式。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质量是顾客对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感知的优良程度”;质量评价的主体是“顾客”;“企业依存于‘顾客’”,企业管理的重要外在功能是向“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通过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能够使企业和社会均受益,从而保证企业获得成功与持续发展。质量管理的过程是目标实施建立的过程,不仅是对于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一种管理方式,而且是意味着一种从上到下的系统结构:质量管理过程是与质量目标相挂钩的,并且关注生产领域质量的结果;质量管理是对产品质量价值长时间的追加过程;质量管理赋予高层领导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确定权,同时提供培训;质量管理过程包括对于实际中产品的反馈及其信息收集,以改进目前的管理水平;质量管理过程强调顾客满意度;质量管理的过程建立在活动组织、产品、服务和文化全方位视野之上。作为一种组织战略,全面质量管理模式被世界各行各业推崇,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广泛引入这一理论。它的核心观点有两个:顾客导向和持续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标准是让顾客满意。顾客分为外部和内部两种。前者包括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政府等外部接受产品或服务的组织和个人,而按照“下一道工序就是顾客”的原则,学生、教师以及其他在学校内部依次接受产品或服务的部门和人员都是内部顾客,其中学生是最重要的。
二、普通本科院校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必要性。
面临市场竞争和挑战,普通本科院校必然要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围绕“做”的目标,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做”,满足生产和服务的“做”和各部分有效协调、提高质量的“做”。这一理论贯穿于教学系统中的所有活动,涉及到学校中的全体参与人员,并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最终目标是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普通本科院校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通过整体调控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和环节以保证教学质量的管理过程。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中,质量管理目的是培养具有科研意识、实际动手能力强的“产品”,使之更好地适应企业内大环境中的具体要求,实现高校与企业零距离接轨。因此,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实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全面质量管理,依托一个有效的领导团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毕业论文(设计)过程进行有效的全程监控和管理,对于不同阶段的质量或教学效果进行反馈,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实现高校质量和效益最优化非常有必要的。
三、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广州商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创办于1998年,2014年6月转设为普通民办本科院校,建立了以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类专业为主体的专业结构体系,实施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本科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多层次、多类型、多水平人才培养的教育要求,这类人才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具有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从2009年开始,我院结合实际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实践过程进行了6年的研究和探索,使毕业论文(设计)过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进一步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基于全面质量管理倡导系统过程管理的理论以及戴明提出的pdca循环,按照计划、实施、检验、处理四个环节,我院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进行了有效、动态的全程监督和管理,达到了预期管理目标。计划阶段:结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和特点,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各个环节的质量要求、标准及实施方案。实施阶段:各学科专业根据总体要求和标准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检查阶段:按照计划分为三阶段,检查各学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执行的情况和效果。前期主要检查各学科专业指导教师的选派、选题、开题等情况;中期对教师指导论文情况、存在的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总检查;后期检查答辩安排情况,如答辩组成员的资格、答辩记录、教师评语、成绩评定及优秀论文评定等。处理阶段:检验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对各学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根据检查结果总结成功经验,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为今后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应该说,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赋予高校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我院针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升的新路径。
1.全面质量管理的宗旨就是要对消费者的兴趣、需要、要求和期望承担责任和义务。
毕业论文(设计)过程如同企业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管理过程。学生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受到专业实践训练,成为教育最直接的消费者和受益者,在社会中得到体现。根据各专业学科的特点和条件,我院研究建立了有效的毕业论文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体系,完善了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实习相结合,鼓励学生针对实际问题展开研究,就学生专业知识系统科学的运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以及团队精神、创业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培养和锻炼。此外,我院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实施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技术人才、研究设备等资源,结合实习内容完成相关的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内容,提高实习基地的使用效率。
2.在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中,质量是以消费者的需求和满意度为标准的。
由一开始对顾客基本需求的一致认可,发展到顾客开始根据是否适合他们的需求和品位选择产品,到目前依据顾客的潜在需求来设计新的产品的服务。为规范毕业论文(设计)格式和评审标准,我院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范》,统一了开题报告格式、写作格式和装订格式,并根据各专业特点建立了毕业论文(设计)评审指标体系。各系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本系的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检查、监控及质量评估工作,对指导教师资格审查,论文选题、撰写、答辩、评分等提出统一规范和要求;定期检查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展情况,协调处理遇到的问题;向学院推荐院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及工作总结,及时检查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促进今后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3.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和原理决定了它的特点是“三全”模式,即全员、全过程、全范围的质量管理。
鉴于此,我院实行多层次质量评估和监控,一方面由指导教师评定学生考勤、学习工作态度、查阅资料水平、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完成任务情况、工艺论证及设计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工程绘图技能、数据处理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由答辩小组对论文(设计)工作量、论文或计算正确性、设计方案先进性、推理严密性、图纸质量、数据处理、论文(设计)特色、独立见解与创新、文字表达、附件水平等进行评分。力图全员、全过程、全范围检查监督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全过程,确保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4.英国学者辛姆斯说:“全面质量管理关注每一个过程是如何改进的,并及时提出完善的目标、标准和评价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要求组织中的每一位员工都要认识到不断改进对自己和整个组织发展的重要性,并落实到行动上,“不断改进”是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不竭的功力之源。我院改变由单一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方法,实行指导教师责任制,由高职称教师、中年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轮换相结合的办法,严格明确指导教师资格,各系选派讲师以上职称,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科研或工程技术设计经验、思想作风好、工作责任心强、善于启发指导学生的人员担任。此外,鼓励各系聘请外单位具有相应职称、水平、能力的人员担任毕业论文(设计)导师,培养青年教师学习积累实践指导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元化模式,建立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
5.为选拔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成果,表彰在论文指导过程中辛勤劳动的指导教师。
我院每年将举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及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表彰工作,并编印《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选编》,对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及优秀指导教师获得者,由学院给予表彰和奖励,并记入学生档案和教师业务档案。以此激励教师更好地参与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提升科研能力。通过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模式,我院对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有效促进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持续提高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中,学生受到初步的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应用的训练,能运用所学知识和专业技术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学会调查、收集、加工、处理各种信息,培养创新意识、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实践证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应用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
四、结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普通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务,毕业论文(设计)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目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呈现下滑趋势。将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引入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管理过程,开展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实践研究,是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升的新路径。
工科本科论文初稿篇二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必要准备,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检验。通过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可以有效地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综合发展。而且,毕业论文设计整体水平也直接反映了高校的教学质量,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加强学生毕业论文的规范化管理,提高论文质量,对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亦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各高校院系结合本专业特色,在毕业设计选题、指导教师培养、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已经有大量的文献,报道了它们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但相关报道多以理工科及文科院系为主,而关于医学院系特别是护理学院系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方面所做的报道却较为鲜见。近年来,我们结合护理学专业特点,对2001级、2002级、2003级毕业论文工作加强管理,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能力为目的,通过施行举措,在督促毕业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论文写作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本文将对这些举措进行介绍,以期为今后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适当的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化,专业课程学时相对压缩,使学生在横向知识体系加宽的同时减少了专业知识的深度,加上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使毕业论文工作面临着很多困难。其突出的问题有3个:
1.思想重视不够。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的不断发展,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使得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方面的工作量随之增加,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资源趋于紧张。大多数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在指导时间和精力上投入也非常有限。
2.时间安排不当。
毕业论文设计的安排,往往是在最后一个学期开始,若时间安排的太晚,会给论文的开展带来困难。一方面,学生进入论文的设计时间较晚,不能深刻地理解题意,更不能进行充分的资料收集、准备,从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另一方面,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接触较晚,容易给师生交流和论文写作过程管理带来不便。
3.格式欠规范。
工科本科论文初稿篇三
(一)调查研究方法。为了全面地了解毕业生实习的情况,主要以实习单位的地点、实习的时间与步骤、实习的能力要求、实习的效果等方面为基础,分别从实习单位、实习当中遇到的问题、实习效果评估等方面用spss统计软件、excel绘图软件等进行处理,采用频数分析来总结实习过程中的问题,改进和完善实习管理,为工商管理本科毕业实习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这些方法具有实用性、简洁性等优点。
(二)调查样本的分析。为了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实习的状况,我们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划分,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已经毕业的学生,正在实习的毕业生,实习单位,实习指导老师。在此基础上我们采用相互控制配额抽样的方法,其比例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下面我们主要从正在实习的毕业生入手,对他们实习的过程、实习的效果、实习的感受进行全面的分析。
二、调查内容的分析。
(一)实习问题的分析。
1.实习指导。我们从老师对学生指导情况以及学生向老师汇报两个方面来分析。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次数,我们可以看出每个月指导一次占了48.90%,几乎没有指导的有40.40%,这两者之和为8913%,占了绝大部分。说明老师对学生的指导还是比较少;从图2学生向老师汇报实习情况的频率来看,1~4次/月有58.50%,没有汇报的有27.70%,而4次以上只有占到总数的13.80%;可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息互动交流是比较少的,对学生的实习过程了解不是太多。
(二)毕业实习生的基本信息。
1.实习单位的地点。首先我们从实习单位位置入手,具体分析毕业实习生实习单位的分布情况。其实,实习生在市区进行实习占了少部分,其所占百分率为26.60%,而在市区以外地方的实习生占了42160%,其他市区占了30.80%,说明大多数学生还是在学校相对较远的地方实习,集中度相对较低。这样不太利于学校、老师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实习的效果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2.实习单位的性质。据了解,实习生所在单位的性质,企业占了76.6%,事业单位有16.00%,其他的7.40%,由此可见,企业在所有实习单位当中占据比例最高,说明学生愿意到企业中去进行锻炼,企业也愿意接受学生的毕业实习。间接地说明了学生将来的工作方向将定位于企业。
工科本科论文初稿篇四
工科专业的教学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具有良好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的适应社会需要的智能型人才。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就社会发展趋势而言,首先是具有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工程师。而培养学生具有这种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大学期间的各种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把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加以充实、巩固、深化,掌握专业的实际生产知识及发展现状,增加其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工程意识和专业患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事业心、使命感和务实精神,缩短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的距离,使学生获得工程师必备的具有一定的生产技术、管理知识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因此,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来说,工科专业的实习是极其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科专业的实习面临许多卖际向题。主要存在子:(1)对实习在整体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2)实习效果受经费、场所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不甚理想;(3)对实习的全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控;〔们实习中学生难以深入实际,实习时间得不到充分利用;(5)实习教师投入不足,包括师资力量配备及教师在实习中的地位作用诸方面;(6)培养学生技术经济、市场竞争和产品质量的意识淡薄。这些问题正时时困扰着实习目标的实现和实习质量的提高,因此只有对现有实习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实习模式进行改革,加强对实习科学化的组织、管理和考核,才能稳定实践教学,提高实习质量。本文将就工科专业的实习改革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理顺关系,加强实习的领导管理。
工科专业的实习应该由主管教学的校长直接领导,在教务处、相关教研室等有关联的部门密切配合指导下完成。要确保实习教学秩序的稳定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就要在领导管理上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如实习例会制度、实习管趣细则、实习检查制度、实一习成绩考核方法等,并积极推行目标管理和教学管理人员经常性地深入实习现场、调查研究、解决现场问题的制度在全员(各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及指导人员)管理上实行岗位责任制和分工合作制度;在实习质量管理上,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即通过建立实习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监控体系来实现全员及实习全过程的管理‘特别是实习基地应彻底摆正实习和生产的关系,把教学放在首位,真正做到以教学为中心,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其互补、促进和提高的目的。
二、采取措施,搞好实习基地建设。
切实搞好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保障实习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育训练,发展同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这就为高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实习基地的建设只能遵循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进行。
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可在一些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并日臻完善,目标是为学生创造和提供系统、高效、形象地获取工程实际知识,进行实践训练、培养动手能力的环境和条件。总的来说,校内实习基地应集实习、教学、电教、参观于一体、创造一个多层的使用空间,使学生通过实物、电教片获得感性认识,并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实习,把所学的理论和知识与实践衔接起来,在有限的实习时间里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具有更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如计算机专业即可在校计算机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实习基地,通过组装、维修计算机来培养学生对硬件系统的综合认识和动手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的部分软件设计来提高学生的编程设计能力。这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硬、软件实际应用能力,而且也给学校和个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作为校内实习基地的校实习工厂需重点建设和完善,使之成为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于一身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工厂的宗旨应以教学为主体、偏重于教与学相结合,为教学服务。
但校内实习基地是不能完全替代工厂的生产实习,因此在建设好校内实习基地的前提下,必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可通过定向招生、联合培养、科技服务等多种形式积极为企业培养人才,解决技术难题,使校、厂双方的内在优势调动起来,达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稳定和发展。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械系和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工程公司签定了长期实习合同后,使得机械类专业的工艺生产实习结束了“游击”实习方式,从而为夹习的教学、指导和管理带来了便利,为实习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设计提高实习质量的有效方法。
实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工程素质和较高的工程能力,是实习的要求和目的。而实习教学的规范化、法规化是提高实习质量的根本保证。
1、制订实习教学文件,明确实习目的。
2、实习应树立系统总体的概念。
传统的实习方式是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分散在各个工种的实习中贯彻的,其结果使实习缺乏整体感、系统性,实习的全过程不明确,形不成总体概念,给学生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而工业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各种环节组成的。因此只有在实习中注重学生树立系统总体的概念,才能达到培养其综合能力的目的。比如,金属工艺学实习,在认真贯彻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其机械制造过程可以归纳为如下闭环循环:。
实习前把这个闭环循环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明确各实习工种在生产过程的地位及其横向、纵向联系,从而建立起金工实习的总体概念和金工实要求的进一步明确。同时在实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贯穿基本素质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技术经济、市场竞争、质量等观点,从而就把单一化的知识内容、方法、技能组成了相对完整的实习教学体系,为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既具有实践工作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又具有良好工程素质的实习目的奠定了基础。
3、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强化教学手段。
工科专业的实习在总体概念树立的基础上,应严格实习过程的管理、它是提高实习质量的核心。实习前在强调安全、纪律的基础上,明确实体安排和总体要求;实习中严格要求、认真做好教学过程中教师、师傅、学生三者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时刻掌握实习过程,充分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强化学生的思维活动,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电教参观等方式,弥补实习基地由于设备、材料等方面的欠缺而引起的不足,特别是可以克服时空的局限而将一些内在、微观、抽象的内容展现给学生。实习后抓住理论考核的楔机促进知识质的飞跃,并坚持统一标准,公正地评定实习各个环节,使成绩真正地反映实习质量。
四、加强实习师资队伍的建设。
担负工科专业的实习教师一般应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较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好的心理素质,此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简而言之,他们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那么加强实习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应是选派对工作认真负责,能为人师表,指导实习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相对稳定的队伍,并根据需要不断充实高学位的科研能力较强的青年教师及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优化队伍结构,其次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实习基地的生产一线参加技术实践,通过技术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着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管理能力。总之,实习师资队伍建设是·实习的基础,是提高实习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素质的改善则是全面提高实习质量的根本。
五、科学地建立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适用的工科专业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加强实习宏观指导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保证实习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实习质量。但其建立的难度颇大,原因是:(l)实习基地的分散性和不稳定性;(2)专业跨度大,实践性、应用性强,实习内容鹰杂;(3)实习方式的社会性决定了牵涉到方方面面,协调难度大;(4)实习的专业差异;(5)实习质量所受制约因素较多。因此从现在开始需要从事实习管理和教学的教师,作这项艰巨、复杂细致的工作,在探索与实践中建立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使之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以促进实习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综上所述,工科专业的实习只有对开放的现代社会,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夭,认真做好上述几方面的工作,才能使培养的学生适应商品生产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有助于培养出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具有创造观念与竞争意识的开创型、智能型人才来面对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
工科本科论文初稿篇五
毕业设计质量滑坡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造成的客观因素,也有教学组织以及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时代已经向前发展了,很多客观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我们大多数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仍然与几十年前一样。首先在时间安排上,仍然安排在第8学期,但实际情况已经大大地变化了。几十年前大学生由组织分配工作,很少有人去单位提前报到,第8学期绝大多数人都是待在校园里正常上课的。而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工科专业的,大四下学期没有多少人是安心待在学校的。找到工作的基本上都提前上班或者被试用去了;没找到工作的则到处奔波于各场招聘会;甚至于已经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也有不少外出应聘的,因为他们随时准备在读研和就业之间进行取舍。因此将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表面上是给了一个学期的充足时间,实际上学生真正用来做毕业设计的时间很少,甚至几乎没有。这个问题在强调高校就业率,同时就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环境下,是无法通过简单地加强管理来解决的。第二个客观因素是随着扩招的深入,几十年前那种一个教授指导三两个学生的情况很少见了,现在是一个讲师指导七八个学生,工科专业尤其如此。虽然老师们都是尽心尽力,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同时指导过多的学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对于工科毕业设计来说,资源需求是个很大的问题。工科毕业设计需要通过工程实践来培养动手能力,这就需要包括设备、资金、场地在内的大量资源,普通教师是无力同时向这么多学生提供这些资源的。因此现在很多工科学生的毕业设计也和理科生一样以写论文为主,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另外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造成毕业设计质量的下降。很多指导教师考虑到学生求职的实际情况,或者由于自身工程经历有限,所出的毕业设计题目往往偏向理论方面,或者类似于课程设计的内容,起不到毕业设计的训练作用。而学生对于这种不能真正提高自己工程能力,甚至对课程设计中做过的题目也提不起兴趣,对毕业设计敷衍了事,双方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二、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改革途径的探讨。
面对上述现实,我们必须对工科毕业设计进行教学改革,以下是几种可能的途径。
(一)改变毕业设计的时间选择,灵活安排。
从第5学期开始就可以灵活机动地分批启动毕业设计,时间长度上也不必规定多长时间,只要质量达到了要求就可以结束。对于学生来说,这直接解决了毕业设计与就业的冲突。对于老师来说,由于学生做毕业设计的时间分散开了并且拉得比较长,解决了指导过程中时间不足和资源不足的问题。可能有人认为毕业设计时间提前,学生有些课还没学,条件不足,但笔者认为这恰恰会带来好处。长期以来,工科教学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大学的前7个学期主要讲授理论知识,实践环节较少,而且很零散,很多实践环节仍然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通过提前给学生一个贴近实际的毕业设计题目,可以让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上更有目的性,尤其是可以引导学生在专业选修课上围绕毕业设计题目形成一个系列,从而在某一个专门的工程应用领域建立自己的专长。虽然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还没上过的内容,但这种挑战性不仅可以激发其相应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指导教师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其发展研究能力,从授人以鱼变成授人以渔。也可能有人认为时间上会有冲突,因为学生还有大量的各类课程要学。但笔者认为内容大于形式,与其安排在空有形式的第8学期,还不如提早开始,加强管理,认真考核,这样学生就没有敷衍的理由。只要学生认真对待,笔者相信他们能够挤出来的时间会远远超过第8学期真正用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最后,这种安排有利于学生的就业。现在的工科生往往在第7学期就已经开始求职了。如果在第8学期进行毕业设计,学生在求职时由于缺乏工程实践的训练,即使成绩单很漂亮,也往往在面对用人单位时底气不足,甚至难以和招聘人员进行专业交流。而在第7学期时,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已经通过毕业设计得到了提高,则就业竞争力也会增强。
(二)部分已落实就业学生的毕业设计。
可以面向其工作单位进行对于部分已经落实了就业单位的学生,其毕业设计可以利用学生进入企业试用的时间,选定学生所在企业生产和研发中某些具体的技术问题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并且可以利用学生所在企业的资源来支撑毕业设计,而指导教师主要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这就避免了完全由教师出毕业设计题目而产生的空洞和盲目性,学生会很感兴趣。即使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配合,仍然可以围绕学生今后从事的技术工作有针对性地设定毕业设计的题目来进行“定向培养”,起到了“扶上马,送一程”的效果。
(三)结合各类学科竞赛进行小组化毕业设计。
现在工科有不少学科竞赛,比如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杯等等。对这些竞赛校方是愿意投入的,而且有些还能得到企业的协助。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把这些竞赛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同样能起到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当然,这就必须改变以往那种毕业设计只能一人一题的规定,而是一个竞赛小组共同完成一个题目,只要在论文中体现出各自的技术分工即可。实际上团队合作也是一种重要的工程能力,是需要加以训练的。工科教学往往忽视了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小组化毕业设计可以补上这一课。
三、结束语。
以上就是笔者对当前工科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认识以及教学改革途径的思考,希望在此能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总之,我们应实事求是地接受种种不利的客观因素,同时又要坚持原则,不忽视毕业设计对于工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要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教学条件下为工科毕业设计找到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工程技术人才。
工科本科论文初稿篇六
学号:
专业:行政管理本科。
年级:秋。
指导教师:
教师职称:
“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
一、绪论。
随着传统家庭模式的分解,越来越多的老人加入了“空巢老人”的行列,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况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着重从社区这一角度探讨关爱“空巢老人”的途径。
二、本论。
(一)当前“空巢老人”的基本状况。
1、患病就医难。
2、啃老现象不容乐观。
3、生活条件有待改善。
4、孤单无助缺少交流。
5、养老方式受到制约。
(二)如何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
1、关心“空巢老人”健康。
2、探索居家养老方式。
3、发挥社会力量来关心“空巢老人”
4、鼓励“空巢老人”参加社区活动。
工科本科论文初稿篇七
本文针对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学生抵触、教师理解不足和教法单一等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案。
计算机;英语双语教学;教育。
***对双语教学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从此,中国的双语教学在快速的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计算机专业自身的特点决定着本专业的学习对英语有很大程度的依赖,这就要求我们在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中,应该多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与此同时,我国的双语教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还有一定的不足,这也必然导致了很多大学开设的计算机专业英语双语课程并不是十分理想。这就意味着在计算机双语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学生对英语双语教学的强烈抵触。
计算机专业是公认的理工科专业。大部分的学生都会认为学习计算机,主要就是学习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英语双语教学对计算机专业技术和本专业知识的加强没有任何帮助。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把精力的重心放在程序设计、系统研发等专业性强的方面上,而忽视了英语在计算机专业中的作用,就更会忽视了英语对于他们未来知识更新所起到的作用。他们认为所谓的双语教学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们提高英语,而与计算机本身无关,尤其是英语本来就比较差的学生,他们对此的抵触情绪更大,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
2、教师对英语双语教学的理解不足。
与学生类似的是,许多教师也认为英语双语教学对于计算机教学没有任何帮助。他们并不注重英语的文化背景,忽略生活英语转化成专业术语的原因,更不愿意去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语言共识。备课时,他们只是在把上课要讲的知识和课堂语言翻译成英语;授课时,他们只是在给学生讲解专业术语的表面词义,然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这样就造成了双语教学枯燥无味的结果,反而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降低,更加不愿意坐在双语计算机课的教室里。
3、英语双语教学手段的单一泛化。
在计算机专业英语双语教学中,许多大学里进行的还是老师拿着教案(或者是翻译稿)讲,学生拿着笔记本记的模式。英语基础好的学生还能勉强跟得上老师的步骤,英语基础差的就只能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英语理解上,从而造成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的结果。即使有的教师在使用课件,课件的内容也主要是单一的计算机知识或者英语知识的讲解,而看不到两者之间的结合点。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干脆将计算机课变成了英语课,完全以讲解英语为主。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加强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可度。
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说,授课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因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如果学生对双语教学进行抵触,那么双语教学必然失败。所以,教师应该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们明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编程语言的实验环境讲授英语知识。这样的话,一方面能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意识到英语在计算机中无处不在,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地向学生讲解了计算机知识,一方面还能高让学生了解到英语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未来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重视度,从而促进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可。
2、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他们的引导才是课堂学习效果的来源。同时,教师的个人能力也决定着教师的个人魅力,因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双语教学的认可。根据素质教育的规定,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学生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就是通过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和发展自身。
作为计算机双语教师应该认清计算机与英语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不断提高自己对于英语语言文化内涵的了解,同时也要不断更新并掌握计算机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备课时,他们应该不仅把重心放在课堂英语语言的使用上,还要更加注意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的讲解。一方面不断更新自己的计算机专业内的知识,保证课堂知识传授的信息量和手段的多样性。
3、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授课时,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充分的利用课堂上的资源。教师应该摸清每个学生的情况,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用自己的情感之火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达到“亲其师,传其道,学其道”的效果,同时努力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能够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
随着多媒体设备的普及,双语教学中也应该充分的使用多媒体设备,提供大量灵活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一方面锻炼英语,一方面学习计算机。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挑战项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用英语对问题进行挑战。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定不要忽视了英语对于计算机教学的作用,但也不要把计算机课变成英语课,完全以英语教学为主,本末倒置。
在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双语教学中,双语教学不应该变成让学生死记硬背专业术语的课堂,也不能成为让学生脱离开英语专学计算机的课堂。它应该是一个围绕着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这一目标,利用英语为媒介,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内涵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理解的一个教室。
[1]卜艳萍,周伟.计算机专业英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胡锐.关于高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11).
[3]张铭,周立柱,庄越挺,张学杰.关于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调查报告[j].计算机教育,2004,(6).
工科本科论文初稿篇八
(一)从培养规格上看其必要性。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是完成培养目标及规格的有机成份。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业务知识与能力方面,培养目标及规格中要求:“……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具有较强的文学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和检索古典文献,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从上面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毕业论文工作正是完成科研/写作和检索资料等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不做好这项工作就无法实现培养目标及规格。
(二)从学员实际需要看其必要性。电大学员专科所学专业有相当一部分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论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提高其实际工作、学习以及科研能力。只有经历了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学员才能初步掌握学术论文的功用和特征,正确运用这一科研文体,反映研究成果,传播学术信息。
(三)从提升电大教育的品牌角度看其必要性。从我们周围看,目前获取本科学历的渠道和途径很多。就论文来看,与其它高校相比,要求是高了些。这是树立电大质量意识的体现,是提升电大教育品牌的必然要求。
二、论文指导与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一)主观认识方面。如前所述,与其它高校相比,我们的要求过高过严,在教师层面也感觉过于苛刻,有抱怨情绪,给论文工作造成一定困难。学生层面,认识程度更是不够,在求易避难情绪驱使下,觉得好象是学校在为难他们,很不乐意。
(二)客观方面。就县级教学点来说,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学员工学矛盾突出,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论文撰写工作上来;二是一部分学员专科不是本科所学专业,在专业修养方面欠缺较大,尽管本科理论阶段学了一些课程,但从专业素养方面来说,仍显不足;三是资料的搜集渠道不多,给资料的搜集带来诸多不便;四是指导教师难聘,特别是外聘教师,不好管理,对我们的教学要求的理解有偏差,指导行为上不一致,把握不住要害。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措施。
其次,向学员进行灌输。我们在新生入学后,即开展这项工作。在入学教育中,将三年的学习过程和要达到的培养目标给学生讲清楚,使每个学员都知道要做毕业论文,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关注论文撰写工作,注意收集有关信息和资料,为论文撰写作好思想上的准备。
(二)加强平时教学管理。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大量知识的储备和积淀。因此,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求主要课程的面授辅导教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问题介绍给学生,让有兴趣的学员积极思考、研究,为日后论文的选题打底。引导学员关注现实问题,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视野,不迷信,不盲从,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做法和程序。
1.发放任务书。对于作论文的班级,开学第一次面授课即进行集中辅导,同时将毕业论文写作要求,时间安排,指导老师联系方式,指导老师简介等信息发给学生,人手一册,使其明晰工作任务,合理安排时间,按任务书的程序进行。
2.学员选定题目后,由指导老师将所指导学生的题目统一送指导小组进行审定,严把选题关。待论文提纲出来后召集所有指导教师开会,集体审核以免出现雷同现象。
3.初稿完成后,召集指导教师会议,通报情况,解决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4.论文完成后,由指导教师将论文正稿、指导记录表送学校论文指导与答辩工作领导小组,电子稿发往学校公用信箱,学校组织有关人员逐篇进行审阅,若出现不合格的,责令其修改,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四)严格要求与关爱学生相结合。
工科本科论文初稿篇九
法学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法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问题,项目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视野等优势。本文通过《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例介绍,分析了这一教学模式在法学本科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和推广,力图实现教学改革的创新,探寻培养创新人才的路径。
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式教育;本科;应用。
法学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法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法学教育的效果。笔者在《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教授过程中深感教改之关键在于摈除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学生个体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弊端,寻求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项目式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改革模式,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应用以及推广。
1、项目式教育概念及应用说明。
所谓项目式教育,本文特指在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以科研项目为基础,由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教师有条件的吸纳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工作,或以项目为教学补充或以项目为教学延展,在课程教授与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启发和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研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笔者在高校一直从事《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的教授与研究工作,该门课程在我校属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必修课,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作为法学本科生而言,了解和掌握本学科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帮助其构筑完整的法学理论体系,而且有利于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发展,加之本学科实用性非常强,因此日益受到学生的欢迎与关注。随着对劳动法学研究的升温,也给本课程的教授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许多突出问题,难以全面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第一,忽视学生自我需求及学习兴趣,难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第二,教学模式单一,难以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第三,师生之间交流途径有限,缺乏互动。2010年4月,笔者申报本学科的校级课题获准立项[1]。以此为契机,笔者将部分本科学生吸收进项目组,意通过项目式教育寻求教学模式改革之尝试,实现培养创新人才之目标。
2、项目式教育的优势。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项目式教育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有利于提升学生自我认同感,激发自主学习兴趣。项目式教育是吸收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学生与教师共同研究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其本身就是一次受到肯定的过程;能够进入项目组的学生,往往是对项目存有兴趣的学生,学其所好,研其所想,可以有效地将研究兴趣与研究内容结合在一起,不论最终是否能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仅就这一教育过程而言,学生所获将远远大于传统教学模式。
第二,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培养良好法学思维和研究思路。以法学专业为例,法学教育在本科阶段受课时、教学模式等限制常常沦为普法教育。本科生大多只关心本专业的基本制度,对许多专业问题的认识只停留在皮毛阶段,视野不够开阔,更谈不上法学思维的养成。开展项目式教育实际上使学生有了一次更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及作深入研究的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其视野得到了拓展,思维局限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突破;同时,开展项目式教育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在教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得资料搜集整理、论文写作等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学习正确的法学研究思路,培养法学思维能力。
第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一般而言,高校课堂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介绍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侧重的是基础教育。而社会对法学本科生的要求绝不止于此,因此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开展模拟法庭、实地调研、法律诊所等各种实践教学方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期望达到培养全面创新人才的目标。笔者认为,项目式教育就是一种直接实用并且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实践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项目式教育尊重学生的主观需求,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远远超过基础理论的传授,其时刻关注学生法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对毕业后即就业的学生而言,项目式教育为其提供了从事劳动法律工作技能的训练机会;对毕业后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学生而言,项目式教育巩固和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其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项目式教育可以成为连接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桥梁。
工科本科论文初稿篇十
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是工科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国内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缺乏针对性,在内容、形式、实践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大大影响了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应掌握90后工科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完善内容、丰富形式、改革模式、注重考核,保障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落到实处、收获实效。
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实效性。
何为大学生入学教育?有的学者认为,高校大学生的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新生入学后,高校依据培养目标和大学特点,针对学生在政治、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变化和要求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还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生入学教育是指大学对新生进行的适应大学环境系列教育的总称,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学习适应教育、生活适应教育和心理适应教育。而目前国外的大学生入学教育则普遍被描述和概括为帮助新生从中学生过渡到大学生以及在大学成功学习的策略、战略、课程和服务等。
笔者认为,大学生入学教育是指高校根据大学新生的特点、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培养的要求,在大学第一学年开展的一系列学生教育和管理活动,它既是大学的适应教育,也是大学的开端教育,更是未来一生的基调教育。工学是我国大学最大的学科,只有针对工科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做好工科大学生的入学教育,使工科大学生们明确目标、端正态度,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才能帮助他们打牢专业基础,积极投身实践,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国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起步较晚,在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和成长引导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在内容、形式、实践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进一步规范、完善、优化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增强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
现阶段我国工科大学生的入学教育大都集中于开学的头两个月,通过军事训练、集中讲授、提问解答、团会班会等方式对大一新生开展校史校情、校纪校规、专业课程、学习纪律、环境适应、安全稳定等内容的教育,对新生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没有很好的与工科大学生的实际特点相结合,教育目标不明晰,教育手段较单一,教育者范围较窄等原因,导致入学教育的实际效果不甚理想,没有对工科大学生大学的开端起到应有的引领作用。
以江苏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的《入学教育效果评价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8%的学生对入学教育非常满意,32%认为满意,56%对入学教育不满意,认为入学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认为入学教育与自己的期望相差甚远;超过80%的学生认为入学教育的内容过于单调,缺乏针对性,仅限于规章制度的学习、专业介绍、学籍管理等,入学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对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学习的具体指导;57%的学生认为,在入学教育期间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是班主任和辅导员。
(一)重过程轻结果,目标不明确。
许多高校对入学教育的目标缺乏深入的思考,仅仅将其当做大学的适应教育,缺乏对学生整个大学学习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入学教育只是简单复制现有模式,看似大张旗鼓,实际上只是片面强调入学教育的效果而忽视了入学教育对大学生的长期效应。
(二)形式内容较单调,缺乏启发性。
当前高校工科大学生的入学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校史校情、校纪校规、专业与课程介绍、大学生活适应、心理状况排查等,形式主要为军事训练、集中讲授、会后问答等,入学教育的内容除了专业介绍外,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灌输,缺乏启发性,不能帮助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效果不理想。
(三)未能体现工科学生特质,缺乏针对性和导向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开展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未对教育对象开展充分调研与分析,不同学科的入学教育都大同小异,出现教育对象泛化现象,学科区分不明显,没有针对性,导致入学教育仅仅是传递教育者“一厢情愿”的内容,而不是大学新生喜闻乐见和热切需求的内容。特别是针对工科生学业压力大、家庭情况相对困难、思维相对不够活跃等特点,入学教育中基本没有体现。
(四)实施者较单一,未实现全员育人。
在大多数高校,入学教育仅仅被认为是学生工作的一部分,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家庭未发挥相应作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对工科专业来说,教师能更好地将专业知识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结合起来。工科大学生入校后,家庭教育是缺位的,如果能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配合,入学教育的效果会更好。
(五)持续时间较短暂,系统不严谨。
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入学教育主要集中于开学后的头两个月,入学教育以点状分散于各个时间段,没有形成严谨的入学教育系统;入学教育与之后的大学教育的衔接不够,导致入学教育对大学生活、职业生涯的影响甚微。
(一)把握90后工科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探索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规律。
工科大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任务更重,想象力、活跃度和发散性相对较弱,男女比例较不平衡,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相对欠缺,家庭贫困学生的比例较大。这些都是工科大学生的特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90后的工科大学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如思维越来越活跃、综合素质越来越高、家庭条件越来越好等。因此,只有把握好90后工科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开展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大学适应、思维创新、自强自立、安全意识、人际交往、基本礼仪、性别观念、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入学教育,探索并掌握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的内在规律,才能保证入学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明确入学教育目标,做好入学教育规划。
目标是入学教育的方向和动力,只有明确入学教育的目标,才能科学合理地设计入学教育的模式、内容、形式等,做到过程、结果两手抓,既保证了过程的精彩,又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相对于其他各类教育活动而言,入学教育这种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指向学生某一方面素质的养成”,也不仅是帮助大学生们了解大学情况、掌握相关知识、适应大学生活,而应是帮助工科大学生全身心融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明确大学四年甚至整个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并为之储备所需要的所有能力和素质。
换句话说,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的目标就是唤醒学生的内心,帮助其自觉、自由、自信地发展和成长。正如作家秦文君所说,“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以此为目标,做好入学教育的具体实施规划,进而改革入学教育的内容与体系,让入学教育能够帮助工科大学生自觉、自由、自信地发展。
(三)丰富内容,健全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课程体系。
一要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首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入学教育的首要内容,特别是对于政治敏感性相对较弱的工科大学生来说,理想信念教育显得更为重要。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程、集中讲授等方式开展,理论性较强、互动性缺乏,效果不甚理想。新时期工科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应该与民族历史、时事政治、校史校情、大学生的专业、大学生的未来梦想等相结合,增加大学生的体验和互动,发挥大学生自身的能动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实现寓教于乐,让大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受到教育。
二要重视专业认知教育。专业认知教育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前提,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中的专业认知教育应包括专业入门教育、职业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入门教育中,由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进行专业介绍,并通过参观、实践的方式了解学习专业的目的和用途,使新生们对所学专业有总体的认识。职业规划教育则帮助大学生们做好职业定位,一步步明确未来发展路径。职业道德教育则应通过观摩、体验、警示等方式,使大学生严格遵守道德准则,自觉担负社会道德责任与义务。
三要重视行为规范教育。行为规范教育首先便是法治意识教育和规范意识教育。当前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还不够,大多停留在感性层面。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案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很多大学生在权利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也说明了党和国家对法治的重视。
在工科大学生的入学教育中,应加入法治意识教育,通过集中讲授、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方式培养工科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校纪校规教育是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保证校纪校规教育内容的前提下,拓展载体、丰富形式,除讲授、考试等方式外,增加游戏、竞赛、案例分析、情景演绎等形式,帮助学生实现活学活用,保证校纪校规教育的效果。入学教育中还应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大学生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应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然而,在高校中仍然存在随地吐痰、粗话脏话、课桌文化、厕所文化等不文明现象。因此,在入学教育中,教育者应对大学生开展礼仪教育,结合国防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生活引导等工作,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使大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约束自己的言行。
新形势下,基于工科大学生的实际特点,还要引导大学生们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念、社会态度和爱国方式。四要重视身心健康教育。通过制定制度、军事训练、体育活动、发动倡导等方式督促大学生们勤于锻炼,响应^v^的“三走”活动号召,引导工科大学生们练就强健体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则通过团体辅导员、谈话谈心、举办活动等方式引导工科大学生学会合理释压,保持积极、乐观。对于入学心理普查中发现并需重点关注的学生,要建立档案,长期跟踪,及时干预。五是要开展自强自立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工科大学生更为内向、简单,家庭经济困难的比例较大,因此,在工科大学生的入学教育中应加入自强自立教育的内容,引导工科大学生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励志奋斗,顺利在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实现中学向大学的过渡。在自强自立教育中,可以树立自强自立的典型,形成示范,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营造自强自立、脚踏实地、对自己负责的积极氛围。
(四)改革入学教育模式,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在入学教育中,一方面要依靠辅导员、班级导师、学生干部等骨干力量,另一方面要调动广大教师的育人积极性,将入学教育与教学工作相结合。身处管理岗位和服务岗位的教职工,同样肩负育人职责,把日常管理与教育引导学生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同时,还要调动学生家庭在入学教育中的作用,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配合。建立政工干部、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学生干部、高年级学生、学生家长“六位一体”的全员育人体系。入学教育不应仅限于开学后的两个月,而应持续整个大学一年级,分阶段按任务进行,并与随后的大学教育相衔接,使工科大学生的入学教育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大一整学年全过程育人体系。入学教育还可以引入选课机制,将其设定为必修课程,计入工作量,加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性。在入学教育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党团组织建设、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等内容,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五)在入学教育中引入考核机制,保障教育收获实效。
首先,应设定入学教育的目标和标准;其次,要将入学教育的效果量化,教育对象的评价作为考核指标,可通过问卷、评分、后期追踪等方式,评估入学教育的效果;最后,还要及时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制定改进方案,督促实施落实,保证入学教育真正收获实效。
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要正视目前我国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把握入学教育对象特点,找准突破点,采取措施,重视反馈,使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落到实处、凸显成效,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工科本科论文初稿篇十一
本文从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中具备的职能出发,结合我国工商管理现状的分析,从建设工商管理人才、健全工商管理体制、加强工商管理***力度及完善工商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探讨了提高我国工商管理工作水平的策略。
工商管理市场经济体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日趋复杂,工商管理在社会管理体系中的组织和监管中肩负着政府主管市场监督和行政***的重要职能。特别是我国进入wto后,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交往更加频繁,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其综合职能,是促进我国市场持续、稳定、多元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近些年来,许多国内学者非常关注在新形势下国内外工商管理研究的方向与热点,并对其进行有益的探索,这对提高我国工商管理研究水平、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具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工商管理部门所承担着越来越重的任务,现行的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的要求。从而导致,工商管理机关对市场经济监督管理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因此,如何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形势,提高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是摆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面前的重要课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工商管理机关在优化组织结构,夯实基层基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就目前我国经济市场形势来看,我国工商管理工作仍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一)工商管理人才匮乏。
根据统计数据,至2010年底,在人才市场上,初级工商管理人才有一定的需求量,但作为金字塔的中部和塔尖,中高级工商管理人员缺口很大,高级工商管理人才的紧缺就更严重了。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之上的经济,是相对于过去农业和工业经济而言的新态型经济。它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要有竞争的意识,要有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思想,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然而,长期以来工商管理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过分强调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的传授,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表现在:
二是考核办法单一,不利于反映学生综合素质。我国大多数高校评价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依据仍然采用以考试成绩评定学生能力为主的评估模式,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利于反映学生综合素质。
(二)工商管理体制不健全。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体系的完善,工商管理发挥越来越大的功能与作用。这就客观上要求拓宽其管理范围,加强其薄弱环节,实现职能到位。不仅要管好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而且要监督宏观调控指导计划的实现,不仅要管理个体,私营经济,而且要管好公有制经济,维护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秩序。而目前工商管理体制是按行政区划进行管理的,把已经形成的区域性市场人为地分割成条条、块块,各业务部门各自为政,分兵把关,不利于形成管理的合力。无法摆脱充当地方保护主义的工具。而地方政府常常采取各种地方保护主义的措施,如“地区割据”、“行业封锁”等等,使得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受到很大的影响,使工商管理力度削弱。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商管理体制是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也是与国际惯例接轨得以尽快实现的重要举措。
(三)工商管理***力度弱化。
作为流通领域市场监管和行政***的职能部门,工商管理机关是推进依法治国、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履行工商职责时,工商管理人员必须严格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效能,切实履行工商行政***职能,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谋划工作思路的主要依据和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然而,现实中,在现代社会日趋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工商管理部门并不能应对自如,其***手段有被一味弱化之嫌。
一是《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了行政处罚权与行政强制执行权相分离,工商部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后,不具备强制执行的权力,从而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严肃性、权威性削弱。
二是工商行政管理***受地方保护主义干预严重。地方政府认为工商行政管理是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的绊脚石,私自决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未经政府允许,一律不得对企业进行检查和实施处罚,从而加大了工商管理人员的***难度。
(四)工商管理内部控制不完善。
作为政府主管市场监督和行政***工作部门的工商管理机关,在市场经济和社会管理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不容忽视的内部管理问题同时存在。一是工商管理部门摊子大,职能部门多,国家投入的资产相形较多,有的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设立不全或根本没有,从而导致在资产使用效率方面体现出了使用率较低的现象,国有资产出现比较严重的流失。二是工商管理部门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对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进行调查和评价是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职能,但目前,我国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审计不够健全,使***的经济监督活动难以开展,不利于内部会计控制效果。
(一)创新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面临市场化、国际化的挑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更强调富有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改革与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创新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要求。
1、创新教育理念。
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应体现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要求,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其人才培养应以实施创新教育为主线,以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为手段,培养出能为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和管理咨询公司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这些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较强的适应性、不断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及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2、树立工商管理人才国际竞争意识。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因其切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趋势而成为热门专业。因此,新时期经济管理者必须要有国际竞争的思想。所以,这就要求工商管理人员的培养必须树立竞争意识,要有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思想。
3、加强工商管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工商管理类人才主要从事管理与分析工作,如企事业单位的决策咨询、计划、生产、技术、人力资源、财务和营销等,实践性较强,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结合,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完善工商管理体制,发挥工商管理职能。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市场行为日益复杂化,已突破所有制和地域界限。在这种社会形势下,加强工商管理体制的完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会充分发挥工商管理职能的关键环节。
1、建立上下左右联动的经济户口属地管理体制。
“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体制使工商行政管理职能难以到位。因此,工商管理体制的完善要积极抓好以工商分局(所)为监管主体的经济户口管理工作,建立起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区域齐动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实现“户口清、状态明、制度全、检查实、手段新、联动好”的管理目标,增进工作的连续性和主动性,强化监管力度,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工商管理职能的全面到位。
2、建立工商管理体制的宏观控制。
工商管理部门是国家宏观调控系统中的一支重要方面军,必须紧密配合国家各个时期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和要求,才能更好促进它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监督管理和职能作用的发挥。因此,在工商管理体制的建设中,一方面可运用登记管理职能,要求工商管理部门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本地经济发展现状,对各类行业发展的宽严度正确把握,防止产业产品结构比例失调的现象,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可运用综合监督管理职能,促使市场机制的完善和经济的健康运行。工商管理部门可通过加强对经济合同的管理和经济纠纷调解仲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完善和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
3、建立统一的工商管理体制。
为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商行政管理新体制,强化对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的监管,应对现行工商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省以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垂直领导,增强工商管理的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三)优化工商管理***对策,加强工商管理***力度。
1、完善工商管理法制体系。
我国应以《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合同法》等为重点,加强制定单项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解决掉新旧法规自相矛盾、***依据不统一的问题,解决工商行政基本法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同时,注意加强法制宣传和学习培训,不断增强***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不折不扣地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监管***职权。
2、调整内部职能机构,明晰职能关系。
目前工商管理各业务部门职能交叉,分散管理、分头***的现象较为突出,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市场监管***力度。因此,根据工商管理机关履行市场监管和行政***职能的需要,对全部工商管理业务职能进行“三分”,即:
一为行政许可及审批行为;
二为行政监督及处罚行为;
三为行政督察行为。
从而使内部业务职能有效的整合,可以避免现有机构设置存在的既互不相干又互相重叠、内耗大于合力的局面,加强工商管理***力度。
3、加强对监管的制度建设,规范干部行政***行为。国家要把依法行政和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作为地方政府考核指标。同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也要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工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行为。
(四)建设工商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工商管理内部控制。
工商管理应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开展***的经济监督活动,提高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一方面,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对全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财务经费实行统一管理。同时,省级财政根据全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业务支出范围,对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办案经费、装备经费及基础设施经费等实行统一核拨。工商管理财务部门和物资管理部门要严格落实监督检查制度,分别设专人管理账目、物资,配套完善出入库手续,达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
另一方面,要增强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应向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汇报,使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得以真正发挥。并定期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效果及其实施的有效程度作出评价,促进监督服务职责的完善和加强。
在市场经济中,工商管理是维护经济秩序的高效职能管理部门,我们必须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整合各管理职能,打造更好的工商管理平台,努力争取管理的最优化,使市场资源公平化,促进市场持续稳定的多元化发展。
工科本科论文初稿篇十二
此处放上一张我论文最终查重的结果!!!
下面讲讲我是如何进行排版+降重的,我们导师要求是先论文查重修改后再格式检测。
首先,市面上降重的工具有很多免费的,常见的有:
可以按照x这个先后顺序查重修改,也可以选取几个系统检查,但是最后2个推荐一定要选。
据说这个可以免费检测5次。
我推荐这个检测系统的原因是,它更变态!!!而且里面好像包括了大学生论文库?反正用的几款检测系统中,这个对于我来说还是挺不错的。
工科本科论文初稿篇十三
摘要:市场营销学是研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存活和发展的一门学问,同时也是研究企业如何更加贴心满足用户及其消费者需要的学问。
关键词:市场营销学;市场分析;市场概念。
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及市场发展趋势,经济体制改革的状况及广大居民收入状况等因素的制约,中国企业经营观念仍处于以推销观念为主、多种观念并存的阶段。在我国旧的计划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中,我们国家的政企不分家的状态,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环节由政府统管,企业在生产和销售上没有实际意义的市场经营活动,因此市场营销在我国管理科学史上是一片空白。随着经济改革体质的不断扩展,企业从政府中脱离,变成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社会主义为主体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营销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大环境下,市场营销学必须以市场分析为重中之重。因此我们要理解市场的概念和职能: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是买主和卖主发生作用的地点,是某一产品的所有现实和潜在卖主的总和,市场同时是买主和卖主力量的结合,是商品供求双方的力量相互作用的总和,它也是指商品流通领域,反映的是商品流通的全局,是交换关系的总和。从企业营销的角度看,经济环境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社会购买力,市场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市场购买力的大小:
1 人均收入水平:社会购买力的大小取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由此决定的人均国民收入。经济发展快,人均收入高,社会购买力大,企业的潜在市场和营销机会就会随之扩大;反之,经济衰退,市场规模缩小,则会给企业营销带来威胁,迫使许多企业不得不缩小经营规模。
2 市场供求状况:社会购买力的实现与市场供求状况密切相关。市场商品供求状况包含着总量比例和结构比例,两者对企业均发生若明显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企业在营销活动中直接感受到的是市场商品供求结构比例的影响。
3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意味着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这导致市场上的消费者心理预期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导致各种生产要素涨价,提高产品成本,对企业的资金周转、投资组合、营销组合等形成冲击,增加了企业未来发展的风险。通货紧缩导致使得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得便宜,使得人们从物价下降中获得某些实惠,但通货紧缩预期使得人们不愿进行当期投资,使得经济发展缓慢,消费低迷,使得经济陷入困境。
4 储蓄、消费者信贷和投资:社会购买力在量上与储蓄增减相关。
企业处于复杂的市场营销环境变化的客观影响中。宏观营销环境和微观营销环境的变化,或给企业带来有利于发展的市场机会,或给企业带来不利于发展的环境威胁。企业的营销活动是适应环境变化,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作出积极反应的动态过程;同时,企业的营销活动本身又可以影响环境的变化过程。企业能否有效地发现、分析和预测环境的变化及其趋势,关系到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市场营销就是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满足消费者需要,实现企业的商务活动过程,包括市场调研、选择目标市场、产品开发、产品定价、渠道选择、产品促销、产品存储和运输、产品销售、提供服务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企业业务经营活动:
1 保持企业活动与市场需求相协调,是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核心与关键。
2 市场的基本经济内容是商品供求和商品买卖。可供交换的产品、买主与卖主、合理的产品价格,是市场形成的基本要素。
3 从多重含义上理解市场这一概念。对市场营销来说,应当强调的是:市场是指商品需求的总和、产品可能的销路,换言之,也就是某一产品的所有现实买主和潜在买主组成的群体。所谓企业要面向市场,就是要面向消费需求,面向自己的顾客。
4 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以商品满足消费需要、实现企业目标的商务活动过程,包括企业为占领市场、扩大销售所进行的全部经济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在流通领域进行,而且向上延伸至生产领域的产前活动,向下延伸至流通过程结束后的售后活动。
5 市场营销的社会功能主要是交换功能、物流功能、便利功能、示向功能,创造出产品的时间效用、并对产品形态效用的创造发挥重要作用。
6 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这五种有代表性的市场经营观,是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商品供求状况、企业规模等相联系、相适应的;在不同条件下,各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7 市场营销观念的提出,是企业市场经营观的革命性演变,任何企业都应当力求体现这一具有现代意识的市场经营观的要求。不过,强调市场导向,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技术进步、可以放松生产管理,也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消费者和社会的长远利益。
市场营销全过程的实质规定性,就是商品交换的过程。市场营销学的根本任务就通过努力解决生产与消费者的各种分离、差异和矛盾,使得生产者方面各种不同的供给与消费者或用户方面各种不同的需要与欲望相适应,具体地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统一。因而,市场营销在求的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菲律普・科特勒,梅汝和等译《营销管理》(第十一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菲利普-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著,俞利军译:《营销导论》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3]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5]威廉姆g.齐克芒德桑蕾译:《有效的市场营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6]郭国庆:《市场营销学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工科本科论文初稿篇十四
摘要:传统法学教育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分析、法律诠释层面,距离司法实践的要求差距较大,导致法学本科毕业生在毕业论文撰写方面不能有的放矢,论文选题、内容安排和创新性等方面有所不足。改革的出路在于让学生置身于虚拟的裁判场景之中,通过审判流程中具体角色的扮演发现司法制度的具体问题,提高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模拟法庭;毕业论文;科研能力。
一、传统法学毕业论文模式的困境。
1.传统法学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法学教育是以文史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导致中国大陆的法学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的法律职业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兴起,法学教育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分析、法律诠释,因此距离司法实践的要求差距较大[1]。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已进行三十年有余,广大人民群众中存在着对司法服务的迫切需求,法学院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但是上大课讲授仍然是法学教育的主导方式,并且遵循从绪论到正文部分到结论的原理性教学方式,一门课程的教授内容由教学大纲、教案和教科书等参考资料组成。不用说诊所式法律教育、模拟法庭辩论等案例教学法未曾适用,就是案例分析通常也只是用作佐证某个原理的工具,法学教育方法和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着巨大的冲突。前美国首席法官詹姆斯・贝克曾经说过:“在法学领域中,存在着一对无奈的矛盾:那便是最博学的理论家和教授常常缺乏实施法律的实际经验,而成功的职业律师又往往是法律的历史和纯粹的哲学论证方面的无知者,他们对法律也仅仅持务实的态度。”[2]鉴此,法学是世俗的学问,其大部分内容都是实践性的,需要长期的技术能力培养,单靠课堂讲授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情形下,我国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和学术成果以书面知识为载体,往往是纸上谈兵式的肤浅论理,缺乏实务运作经验,这与英美的法学院职业导向的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传统法学毕业论文写作的困境。
实际上教育行政部门均已经认识到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对培养未来卓越法律人才的意义。教育部在有关文件中就指出,“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3]。故而,探索新的毕业论文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法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任务。关于法学教育的改革路径,各个高校都已经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改革,比如重新制定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改变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和思路等等,不一而足。其中,增加案例分析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是法学教育不可忽视的部分。虽然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案例编纂机构,案例分散在众多的报纸杂志和编纂方法各不相同的汇编之中,新闻报道是否具有援引资料应有的真实性常常是需要仔细甄别。但是,无论案例对中国司法的实际影响如何,都没有理由低估它们在法律教育中的作用[4]。案例分析能够使学生在规范的法律概念和社会生活事实之间来回穿梭,从而学会运用法学理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且使课堂教学不至于脱离社会实践。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如果学生本身置于虚拟的裁判场景之中,在模拟审判过程中寻求解决纠纷的法律方法,将会强化其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则的理解与运用,缩减法学毕业生从课堂到实务的适应期。所以,如果能将法学本科毕业生的论文写作与模拟法庭的案例分析,将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对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作状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该种毕业论文模式的改革,由于选取的是社会上的真实案例,学生自己通过模拟法庭的再设计、角色的扮演,从而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毕业论文。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模拟法庭所扮演的角色,分析自己体会、感受和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由于每个人的感受不同,所以论文也无法进行抄袭,论文经得住学术上的检验,并且部分内容可能具有创新性。
三、将模拟法庭引入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具体过程。
1.选题阶段――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在模拟法庭正式开展审判之前,学生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确定模拟案例,具体可以组织学生到法院进行旁听,或者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真实的案例庭审过程,比如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开设的“庭审现场”节目,充分利用激发学生对亲自参与模拟审判活动的期盼,对自身担任特定角色的盼望。在案例选择上,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库里,指导学生遴选社会争议较大的案例。这些案例可辨性强,并且要适合多角色的安排,将会给学生之后的毕业论文撰写留下广阔的发挥空间,与此同时又能把握住司法实务或者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2.着手阶段――感知案例。
武汉东湖学院的教师根据学生挑选出来的案例进行庭审方案的拟订,详细、全面、科学地安排好相关事宜。在具体做法上,以一个自然教学班四十人为基准,十人左右为一组,根据法官(合议庭,包括人民陪审员,一般为3人)、检察官、原告人、被告人、律师、证人(鉴定人、目击证人)、书记员、法警(2名)的人员数量安排。原则上每组由学生自愿组合,角色由学生协商确定,出现争议才由老师安排。另外,还要准备一些物证、书证以及其他类型的证据,以使学生能够对熟练运用证据法学的知识进行交叉询问。庭审方案分好小组之后,每小组各自拟定自己的庭审方案,通过庭审方案的拟定,小组成员已经对各自感兴趣的问题准备了一定的文献材料,对自己毕业论文拟写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庭审方案分好小组之后,小组成员就可以开始进行角色的选择。原则上由学生自由选择,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形安排法官、检察官、原告人、被告人、律师、证人、书记员和法警的人员数量。
3.系统化阶段――模拟审判。
准备好模拟法庭的各项具体庭前事宜之后,就可以按照公诉人(原告)宣读起诉书――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合议庭合议――宣判,启动正式的庭审程序。首先要由书记员宣读法庭纪律,审判长宣布开庭,介绍合议庭成员和被告人的法定权利、公诉机关(原告)的名称(姓名)及案由。其次,在法庭调查阶段,证人原则上要出庭,控辩(原告、被告)双方都可以出示自己的证据并且就对方的证据进行询问。再次,法庭辩论阶段控辩双方要开展交叉询问,证据材料要进行充分的质证,辩护律师在这一个阶段要充分地展现自己的辩护技巧和能力,切实地发现案件中存在的问题。检察官则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证明起诉书中指控的犯罪事实。辩论结束,被告人要做最后的法庭陈述,对关于自己的案件事实做总结性的意见陈述。最后,合议庭的法官和人民陪审员根据当事人双方质证辩论的情况,对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做出评议,并进行宣判。
4.总结阶段――论文写作。
模拟审判完成后,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角色扮演和庭审流程撰写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至此,学生经过选题、庭审准备和实战演练已经发现了我国某一具体司法制度甚至是实体法等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其未来进一步的完善能够提出中肯的建议。如此,论文的大致提纲经过上述三个阶段已经形成,接下来,学生就能够遵循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论文的具体撰写。显而易见,该种毕业论文改革模式将更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
参考文献:
[1]苏力.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法学,2006,(2).
[2][美]赞恩.法律的故事[m].刘昕,译.南京: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1.
[3]段书臣.法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
[4]方流芳.中国法学教育观察[j].比较法研究,1996,(2).
工科本科论文初稿篇十五
内容摘要:本科毕业论文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研态度、科研方法上的训练上。在坚守论文创新性和写作规范的前提下,对于不同学科学生的写作要求应该有所不同。艺术设计类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是设计应用型人才,生源和教育方式具有其特殊性,但是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上却缺乏相应的对策,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量大、难度高,疲于应付,抄袭现象时有发生,应该进行必要的改革。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教学改革。
多年来,每年一度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和答辩工作颇为令人头痛,主要原因是毕业论文的抄袭现象日趋严重,普遍化、公开化已近乎常态。在这种境况下,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处于一种尴尬境地,一方面,不少指导教师在现实教学中面对学生普遍抄袭的毕业论文表现出无能为力,因为这些论文不少都是通过“剪贴拼接”完成的,文章空洞无物,甚至缺乏基本的文理逻辑,指导教师要想修改这样的论文,几乎等于自己重写一篇,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也只能是改改错别字和指正一下明显的观点错误,顺顺句子,就此放行算了;另一方面,指导教师又不得不给这样的毕业论文写评语,进而进行答辩甚至评优,那么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不正当行为及潜规则也就不可避免了。例如,反正大都是抄来的论文,答辩就成了走过场,“为难”学生就是为难其指导教师;“论文评优”成了指导教师之间平衡关系的棋子等。如此一来,指导教师在思想认识上也逐步认同了本科毕业论文可有可无,或者认为毕业论文只是学生拿学位的一道程式化行为,以无可奈何的应付心态对待毕业论文及其答辩,这又进一步姑息了毕业论文的抄袭现象。
但是,本科毕业论文绝非一句轻率的取消就可以画句号的。对于这样一个命题,高等教育本身应该给予一个明确的应答,任何暧昧的态度、回避的行为不仅对高等教育造成很多困扰,而且是对社会使命的失责。基于这样的客观实际和思考,我们于2007年开始了“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两年来,课题组把宏观视野和微观分析相结合,从国家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应担当的社会职责以及毕业论文的效能等宏观高度确立论题的意义,正本清源,将社会上乃至教育界本身流传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梳理清楚,明确指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下,本科毕业论文不是应该取消,而是应该加强,但是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这样才能适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实现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笔者将在此研究基础上,从学术规范的层面进一步探讨对艺术设计类本科毕业论文的学术要求,提出改革方案,以期为相应的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和管理考核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一、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现状。
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在进行毕业创作时,既要做毕业设计又要撰写毕业论文,而设计类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一直以来,高校对毕业论文选题过于强调理论性,由于毕业生的设计题目大多是应用实践性的,通常并没有太直接的理论创新,因此许多本科院校明确规定,设计说明不能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致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毕业创作时,毕业论文的选题与毕业设计题目没有关联性。例如一个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做了一个企业的vi设计,论文可能是与此完全无关的绿色设计理论。因而设计类学生的毕业创作就是设计作品、设计说明和毕业论文三者俱全,学生要在短短的半年之内又做设计又撰写毕业论文,甚至还要兼顾求职应聘,论文乃至设计作品本身都只能是流于形式的抄袭应付了。
另外,在毕业论文撰写规范上,综合类大学对所有专业统一要求为章、节、小节的三级结构,这对设计类等应用型专业是否适用,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从学术规范上来讲,任何学术论文都应当遵循一定的规范要求,这是毫无疑问的。毕业论文的三级结构,一般是参照博士、硕士论文要求制定的,对于一些理论性强的专业来讲,这样的要求是可行的,但是对于应用专业的本科生来讲,这样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这种不切实际表现在篇幅和研究内容对结构的制约以及学生能力不足等方面。
事物的结构有简单和复杂之分,一般多层级的结构是复杂结构,复杂结构一般是一种多维度的立体形态,意味着需要占用较多的过渡和衔接,事料用量大。论文结构也是同理。章、节、小节的三级结构在文章结构中属于层次复杂的结构,章与章、节与节之间的转换过渡要占用一定的篇幅。博士生的研究论文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在目的方法和研究的深度广度上有很大的不同,博士生对于选题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系统研究,一篇博士学位论文往往就是若干篇学术论文的综合,材料比较丰富,采用章节划分的三级结构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必须的。对于硕士生和部分理论性强的本科生,虽然论文的选题可能不大,但是为了学术训练,培养学生多方面理论思考能力,如果文章篇幅适当,采用上述三级结构也是可行的。
工科本科论文初稿篇十六
一个完整的舞蹈是舞者用舞蹈语言加上必要的人物以及道具、布景、灯光形成一个个变化着流动着的画面从而表达出想表达的意境和情意。可见画面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主题的展现和欣赏者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和体会。这些变化着的画面的形成,就成了让人为之着迷的亮点。所以我想针对舞蹈中的构图艺术在导师的引导下对自己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经过实践和学习总结领悟到的技巧和规律以及对构图艺术的理解来做进一步的探讨学习,让自己能深刻的领悟舞蹈构图在舞蹈表达方面的深刻意义,使自己在舞蹈构图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自己在舞蹈构图应用方面提供更多的科学的思想依据。
2、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通过查阅资料和影像,分析和解剖国内外舞蹈作品中构图的技巧和规律,更深刻的了解构图的意义和方法,并了解专业院校对于与构图有关联的相关课程的开展状况,从而来观察其发展动态和趋势。初步的掌握舞蹈构图的一般规律及基本原理及其产生的正负面的影响,希望从中归纳总结出一些可以提高构图能力并且科学构图的方法。
3、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及综述。
综述:舞蹈构图是舞蹈创编课程的一个重要板块,在舞蹈作品的传言达意方面担任重要的角色。课程的设立其目的在于鼓励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编排能力,在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编排自己的优秀作品。艺术无国界,国内外的舞蹈在构图方面因时代的发展和经济文化及民俗方面的影响大同小异,但各自都为了共同的`目标奋进着,力求通过自己的学习沉淀和创造,给观赏者一种不同于他人的专属。这样创新求异求发展的思想必定追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以新的面容展现于世人面前,呈现出艺术大繁荣的景象。国内外研究现状:虽然舞蹈构图是舞蹈创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但是也已经成为国内外创编者非常重视一个话题。受不同时代社会思想,艺术流派的影响,根据不同的舞蹈构思和审美观采用不同的构图方式。纵观东西方传统的古典舞蹈与民间舞蹈,大多属于轴心。运动思想和对称平衡的舞蹈构图方法:围绕中央由四面、八方交替循环的各种舞蹈图形和四角、六角、八角环绕中央的弧形对称图形。19世纪以来,出现了矛盾运动思想和自然平衡的舞蹈构图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舞蹈构图程式,在舞蹈构图上呈现出多中心、多角度循环交替的舞蹈图形,以及展示生活自然形态的舞蹈图形。
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中,有二龙吐须、龙摆尾、绞麻花、卷菜心等许多舞蹈图形。在传统戏曲舞蹈中,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舞蹈构图程式,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风格和审美价值。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产生的新舞蹈艺术运动中,舞蹈家们继承、借鉴了中外传统的舞蹈构图方法,融汇了对称平衡与自然平衡的舞蹈构图,创造出既有民族风格又有时代生活风貌的舞蹈构图。
发展趋势:
鉴于舞蹈构图的发展现状,已经不拘泥于舞者方面了,舞蹈表演的构图中必定也会出现绘画、雕塑、书法、电子产品等。这些科技和生活物品的加入相信构图的艺术会在创编者的运用下使自己的作品趋于完美创造出更加科学、系统、完美的构图规律和技巧。同时也会对绘画雕塑影视等相联系的方面带来影响和启发,共同发展,为人类提供更高质量精神食粮。
4、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技术路线、试验方案。
主要研究内容:
一、舞蹈构图的基本原理。
二、舞蹈构图的一般规律。
(1)整齐一律。
(2)平衡对称。
(3)比例和调和对比。
(4)多样统一。
三、舞蹈作品构图的技术分析。
(1)《剪花花》构图的技术分析。
(2)《小溪江河大海》构图的技术分析。
(3)《南京亮》构图的技术分析。
四、自己在构图规律方面的探索。
五、参考文献技术路线及试验方案:
第一步鉴赏不同体裁的舞蹈作品,观察其画面形成规律,体会构图在舞蹈表现中的作用。
工科本科论文初稿篇十七
起草论文的方法,一般是按照提纲顺序写,有时也可以打破顺序分段写,两种方法,各有优点。
(一)按照提纲顺序写。
论文提纲的排列顺序,是经过作者反复思考、精心安排的,反映了作者认识事物的过程,也反映了事物本身的内在逻辑。因此,按照提纲的顺序写,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顺理成章,十分。这种方法,符合一般人的写作习惯。其好处是全文贯通,一气呵成。如果对全文各部分的内容都巳酝酿成熟,各种材料的准备也均已到位,就可以采用这种写法。
(二)打破顺序分段写。
由于毕业的篇幅较长,各部分内容的成熟程度有先有后,要一口气全部写好不大可能,可以打破提纲顺序,分段完成。作者的论述是逐步展开的,论文也是一部分一部分写出来的,完全可以成熟一块写一块,哪部分成熟先写哪部分。最后连接起来,就成一篇完整的论文。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能够集中精力写好每一部分,有利于保证论文质量。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写法可以分散难点,各个击破,更容易把握些。采取分段分块写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分阶段写作计划,既要保持各部分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又要保证全文的完整统一性。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掌握进度,以免将写作时间拉得过长,影响整个毕业论文写作任务的完成。
工科本科论文初稿篇十八
摘要:司法中的正义问题是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加强对司法正义问题的研究对我国社会稳定与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本文首先从司法中的正义问题的涵义及其构成的相关概念出发。然后对司法中的正义实现的价值进行分析,并具体阐述了司法中的正义实现对我国法治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重要作用。最后明确了实现我国司法公正的建议与构想。
关键词:司法;正义;实现。
一、司法正义的内涵与构成。
(一)司法正义的内涵。
司法正义的内涵具有三个重要要素:第一要素是法的来源来看,立法的环节必须对利益主体充分衡量。第二要素从法律关系的范畴来说要做到法的本体的正义;第三要素是法的适用要做到正义,而司法正义最直接的体现在于法院在审判过程中要做出公正的裁判。司法正义从其内容来说正义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因此,要深刻理解司法正义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对正义的关注。以上三个要素就是司法正义的内涵,就司法正义的外延来看,通过对其具体对象与内容来看,司法正义又可以体现为法官的个人正义和司法的制度正义。
(二)司法正义的构成。
司法正义是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重要的价值目标与价值追求,司法公正问题一直被重视。司法正义具有重要的法治价值与社会价值。司法正义的构成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司法正义要做到实体公正。实体公正要求法院的具体裁判要做到公平公正。实体公正主要表现为:一是面对同样的法律行为,法律要做到公平对待。二是对带所有案件,其适用法律的依据要平等。另一方面司法正义要做到程序公正。程序公正具体表现为:一是要求司法独立。二是要求在诉讼过程中要无偏见地对待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做到公平公正。三是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其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不能因为个人出身地位而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二、司法正义实现的价值。
(一)司法正义实现的法治价值。
法治理念是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于法治理念的发展对于专制权力的限制,更体现于一种社会秩序。司法正义所实现的法治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司法正义是法治社会发展的终极理想和基本价值目标。从司法权力的来源来看,司法权力来自于人民权力的间接让渡,人民将权力赋予司法机构,让司法机构将司法权力分配给司法人员。司法人员通过适应法律作出公正裁判的过程,使纠纷与矛盾得到合理的解决。另一方面,司法公正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内在要求。一个法治国家的秩序的正常有序的运行,其主要依靠法律这种工具。通过运行法律这种工具实现社会有序的运行,在运行过程中体现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使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二)司法正义实现的社会价值。
社会的稳定以及公平正义的实现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通过加快司法体制改革,防止司法腐败、司法不公的现象出现,通过司法体制改革减少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障碍,促进社会的更加和谐。具体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将司法公开公平、公正作为法治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长远战略理念。另外一方面可以加快推进我国司法建设过程中各项改革创新方法和措施的制定和落实,使司法服务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实现司法公正的建议与构想。
(一)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
司法人员的素质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身优良的职业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这需要司法人员平时注重自身的言行加强自律和道德修养培养自身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要求完善的制度和纪律作为约束。只有内外两种因素综合而来才能有效的促使司法人员在权力的行使过程中达到道德自律,作出公正的结论,从而使司法人员在司法活动过程中保持中立性与独立性。
(二)坚持司法公开、完善司法监督。
要做到司法公正,需要有两个必要前提,一方面是要求司法公开,另一方面要求完善司法监督。从司法公开而言,不仅仅意味着外在的诉讼程序过程中的公开,同时要做到对案件管理流程的公开。忽视了对具体案件管理流程的公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容易造成对当事人程序权利的丧失,从而出现司法不公的现象。另外一方面要完善司法监督。在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下,在司法权力的行使过程中要求做到司法独立,同时也不难回避的是有司法腐败情况的出现。这就说明,在司法正义的实现过程中单独只考虑司法独立是远远不够的,这要求我们在司法制度改革过程中要充分衡量司法监督的重要性。司法监督不仅仅是实体正义的监督,而且应该是对程序正义的监督。促使当事人实现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统一。同时,在对司法权力的行使过程中要求确立科学的问责制度。使司法权力的行使受到合理的约束,避免司法权力滥用的现象出现,从而推进我国司法正义的实现。
(三)完善立法。
司法的就是法律适用的具体过程,在法律适用过程的依据就是具体的法律,要做到司法公正必须要求立法体现出公平正义,要实现良法之治。立法正义需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要求立法民主化,要充分衡量各方面的利益,避免出现立法专制的情况。二是要求完善立法监督。明确立法过程中公民对法律权力行使享有充分的监督权,使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而实现司法正义。
综上所述,在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过程中要做到司法正义,必须完善司法监督,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保持司法的中立性和独立性,坚持司法公开,只要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我国的司法公正。
参考文献:
[1]潭世贵.中国司法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肖建国.程序公正的理念及其实现[j].法学研究,2009(3).
[3]陈光中.司法公正和司法改革[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
工科本科论文初稿篇十九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已接近尾声,回望过去,恍如一夜。从准备考研到后来的调剂,从第一次来桂林到即将离开桂林,有过彷徨、恐慌和失落,更有执着、欣慰和喜悦,这些点点滴滴助长了我的心智,成熟了我的思想,而后我心域更宽,视野更广。
历时近一年的写作,论文终于可以付梓了。纵览全文,尽管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总体上还是符合自己的写作初衷,涵盖了两年多对这一论题的研究心得,心里还是多了一份喜悦和成就感。
写作的经历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初稿后的修改是在深圳和桂林两地完成的,工作的忙碌和旅途的奔波使得论文更加来之不易,当然更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和鼓励。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教授,在写作初期参考了许多高老师好的建议,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高老师的悉心指导,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广博的学识和正直的为人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用辛劳换来了我强有力的经济支柱,使得我在读研的三年里没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尤其是我的父亲,日渐衰弱的身体并没有停止他辛勤的劳动,我暂且无以为报,这篇论文也算是给他的最好回报,我更希望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创造更多的财富报答我的父亲母亲。
爷爷、奶奶在读研期间也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支持。奶奶的耳提面命,让我沉得住气,安得下心做学问;爷爷的只言片语,却让我脚踏实地,谦虚谨慎。
我的家人包括姑姑、姑父、二叔、三叔和婶婶们都给了我许多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使我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研究生的学习中。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xx——最先给我读研信念的人。
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而学习仍将继续,生活还要前行。
工科本科论文初稿篇二十
法科学生是未来的法律职业人,他们是否对法律心怀虔诚,不但对其自身的法律行为具有指引作用,也在全社会民众中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塑造并强化法科生坚定的法律信仰对我国法治社会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法治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从精神层面上讲,它还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视法为社会最高权威的理念和文化。只有当这种观念与意识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信仰,并支配着社会主体的行动时,法治才能实现。法律信仰的形成并非朝夕可成,能够影响法科生法律信仰的除了法学教育本身外,还有多种社会性因素。探究这些因素并加以扬长避短也就成为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所必须关注的领域。
一、社会法律文化对法律信仰的影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既有促进作用,也存在不利于法律信仰培养的因素。几千年来为了更好地实现君主的独裁专制,传统法律文化中更多的是宗法等级制度和儒家伦理规范。一方面倡导“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礼法制度,特别是宣扬君主“言出法随”、“权制断于君则威”的思想,另一方面则对广大民众灌输“法即是刑”、“刑乃不祥之器”的观念。在此文化思想的浸淫下,社会上长期存在着崇尚权力、期盼清官和道德崇拜的思想。
1.尊奉权力而非法律。
在礼法合一的中国传统社会,以礼入法是社会控制的基本模式。礼治强调森严的等级制度,不同等级的主体享有不同的权利,负担不同的义务。权力阶级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甚至可以因人设制,法外施恩;而民众以此为然,很少有抗争。所以整个社会中官本位思想、特权思想泛滥,判断是非曲直并没有确定的尺度,人们唯权是图。必然导致法律匍匐于权力之下,法律的尊严难以保全。
2.寄希望于贤者的人治而非法治。
中国长期以来忽视规则的刚性和普适性作用,在使用规则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此情况下,以“包青天”、“海青天”为代表的一系列清官甚至明君就成为“人治典范”。“告御状”、“拦轿喊冤”等桥段深入人心。君主或官员的个人干预行为经常超越程序或实体的规则。时至今日,这种思想在现实中仍有所反映。法律的作用被忽视,正义被寄托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工作能力,使得人们更倾向于人治而不是法治,因而法律也就仅仅成为人治的一种工具。在这种思想氛围中,法律信仰也同样难以树立。
3.崇拜道德鄙薄法律。
在我国,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冲突长期存在。在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可以说道德完胜法律。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打着“大义”的旗号损害个体的合法权利,在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用道德的标签压倒对个人合法权利的保护;其二是法律的公义难敌世俗的人情,往往为法律所保护的权利却受到世俗的敌视甚至扼杀。受这样的思想影响,人们处理冲突事件时首先考虑的是道德机理而非以法律为标尺。
二、客观社会环境对法律信仰的影响。
1.社会思潮和民众认同度。
法律信仰作为精神境界的一个层面必然植根于整个社会蔚然成风的法治思潮中以及民众普遍对法律的尊重和敬畏。在我国目前社会,除了受前文所述及的文化因素影响外,民众对于社会制度的正义性配置普遍存在疑虑。社会中多有各种对立法和执法嘲讽、否定的声音。“法律无用论”的思想观念也有一定的市场。这样的社会思想局面和民众的不认同必然会干扰法科学生法律信仰的建立。
2.市场经济效应。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个表现层面,必然受到同时期社会经济基础的影响。马克思曾说: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是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因此,离开特定的经济关系而空谈法律信仰无异于空中楼阁。我国现在正处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繁荣的经济发展催生了复杂的法律制度。比起简单的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中纷繁复杂的利益交错,更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特别是市场经济更快地实现了社会主体“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型。这个过程既打破了我国传统的身份不平等的桎梏,更确立了市民社会自治的基础。这个变化使得法律的权威渗透到普通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法律必须被尊崇、契约必须得到信守,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市场化进程不高,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市场要素配置尚不科学,而解决问题的手段尚不能做到依法办事,导致了不少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出现。这些客观情况都对法学生树立法律信仰起到了掣肘作用。
3.大众传媒和舆论的影响。
工科本科论文初稿篇二十一
摘要:我国目前的刑法学大部分人士都对欧美的风险社会观念有一定的误解。风险社会中的风险主要是指分析和反思目前制定当中的风险,也可以代表群众所普遍的主观构建的风险,并且我国已经进入到成熟的风险社会中。刑法观必须要考虑社会风险,并在风险社会的大框架之下进行讨论,并且需要讨论其如何才能够有效的预防,务必杜绝以风险预防名义的刑事立法。
关键词:风险社会风险治理刑法观。
上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提出风险社会的观念,并认为风险社会观念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并且各个国家都已经进入到风险社会中,需要使用相应的风险社会观念去审视社会。风险社会的观念自从传入我国以来,刑法相关人士都认为应当以该角度来分析我国目前的社会现状,并经过统计和分析,提出风险刑法、安全性发、风险政治等观念。本文具体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中所存在的风险及我国风险社会环境下刑法观的合理应用范畴。
一、我国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风险。
(1)制度风险。
1.法规执行机制缺陷:所指定的法规再好、再全,去过丢失了行之有效的执行机制,最终也是空谈。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风险行为上,相关部门制定了针对性的法规来预防风险,当时目前许多的法律法规严重缺少执行制度,使得法律法规不能够起到真正意义上的风险防范作用,从而使法规无法真正的实施,导致法规变成少数执法者利用职务谋取私人利益的方式,从而形成出现更加严重的风险。假设法律在执行体制有问题,则在无法起到风险预防作用的同时,还会成为某些风险的制造源头。
《动物检疫法》便是典型案例,该法律的施行目的是,有效的对动物产品或者动物进行必要的检疫,并且检疫需要通过相关动物检疫机构进行认证。事实上,有多数动物检疫机构并没有执行应执行的检疫职务,反倒利用国家的强制性检疫规定,通过检疫、检验等手段为单位或个人创收。许多相关工作人员也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导致许多的非法、不合格的动物或动物产品进入到群众手中,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法规的制定必然需要执行人员来执行,其执行力度或执行机制的不足,必定会导致法规的形同虚设。
2.制度严重缺乏规范化:制度制定的原因是为了对风险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但如果预防风险的法律法规缺乏规范化,则在实行该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并不能对风险起到的防范作用,还极有可能会因为法律法规的缺乏规范的特点而制造出另外的风险。法律法规缺乏规范化有许多的情况。例如,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法规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和现状。假设制度出现滞后现象,则会使得法律会出现严重的滞后并原理现实,并逐渐使法律出现漏洞,成为制度上的缺失。
潲水油的制度则是典型案例,从潲水油当中提炼出的食用油是一种不能使用的危害物质,但有关检测机构表示,从潲水油当中所提炼的食用油的危害物质含量低于国家标准,这便代表从潲水油提炼的食用油能够进入到市场并销售。所以,当前我国的食用油执行标准则变身成为风险的源头,导致食用油指标变得不再可靠。社会的快速发展,造成制度的滞后性越来越明显,国家的发展会出现严重的滞后风险。对此,立法者就必须要时刻保持对制度的反思,认识当前制度的缺陷,并发现缺陷和问题时需要及时进行修改和防范。
(2)被群众扩大化认识的主观风险。
工科本科论文初稿篇二十二
学前教育是培育学前教育师资的一个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随着课程变革的深化,新课程的理念已浸透到学前教育机构,这些理念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请求,特别请求艺术教育变革传统的以教员示范为主的教学办法,教员不只要具备根本的艺术学问技艺,而且要具备较强的艺术综合素养。由此可见,教员能否胜任幼儿艺术教育范畴工作,艺术素养与教学程度能否提升与其职前教育的课程体系密不可分。因而,对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体系停止研讨,显得至关重要。
一、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学前教育专业培育形式取向不同。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目前,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培育目的主要是面向幼儿园的一线教员,这是无须讨论的,但在培育形式上却存在显著的差别。目前,有两种不同取向的培育形式:一种是培育技艺型取向,这种取向培育的学生以能歌善舞见长;一种是培育开展型取向,这种取向培育的`学生擅长察看、富有爱心,但技巧普通。这两种不同的取向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大相径庭了。前者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学生的技艺锻炼,设置的艺术类课程普通占总课时的一半左右,主要开设有音乐根底、视唱练耳、声乐、舞蹈、美术、钢琴、手工等技艺必修课,开设时间普通为3个学年;后者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学生的内涵培育,设置的艺术类课程普通占总课时的20%左右,主要开设有钢琴、美术、舞蹈等课程,开设时间普通为1。5~2个学年。
2、艺术类课程目的定位不精确,艺术教学和学习目的不明白。学前教育专业培育的是幼儿园教员,不是艺术家,关于一些技艺“适用、够用就行“,关键是看四年的大学生活能否培育起学生较强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才能。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学,因短少学前专业的艺术教员,大都聘用艺术学院的专业教员。这些教员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停止教学时,不只保存着艺术院校的根本教学内容,也沿用艺术院校的培育办法和教学作风,对学生更多的是艺术学问技艺技巧的锻炼,无视了对学生艺术根本素质和艺术教学才能的培育,从而偏离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培育目的。同时,教学内容与幼儿园的开展相脱节,很难使学前教育艺术课程构成幼儿教育的职业特征。
3、艺术类课程构造不合理,教学体系不完善。长期以来,艺术类课程在构造上存在学科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一是艺术类课程之间孤立、缺乏交融。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中每门课程各自为战,形成教学施行中教学内容呈现反复、遗漏、补漏的现象。二是艺术类课程体系不完好,侧重于技艺技巧类课程。幼儿教员不只要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学问和技艺,处理“教什么”的问题,更要具备向幼儿传授学问的才能,处理“如何教”的问题。艺术教育也是如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所承受的艺术教育,不只仅是一些艺术技艺技巧的控制,而更应偏重于将艺术范畴的学问融会在其他范畴活动中,以培育幼儿的发明力、自我表达才能和良好个性的才能。目前,表现这种才能的课程开设得很少以至没有。
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体系构建思绪。
1、分离幼儿园教育,肯定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目的。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白的我国学校艺术课程的任务是:“获得艺术学科、学生的开展以及艺术对社会奉献者三者之间的均衡与调和,经过学校艺术教育架起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互相衔接的桥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白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与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本人的情感和体验”“能用本人喜欢的方式停止艺术表现活动”。以上两个纲要性文件传达了一个共同的理念,即艺术教育不应单纯地追求对学问、技艺的传授,而应与幼儿生活严密联络,偏重于丰厚幼儿的经历以及对艺术的感受、体验和情感表达。所以构建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目的,首先要转变观念,转变侧重强调学问技艺学习的传统观念,偏重于培育学生运用学问技艺表现生活、表达情感,面向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将艺术教育与学前教育专业分离起来。因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目的应是:使学生控制较宽广的艺术根本学问,构成扎实的艺术技艺,培育一定的艺术审美才能、艺术发明才能和艺术教育才能,并能把本身所构成的艺术素质转化为实践的教育教学才能。
2、注重课程的整合,构成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汇合体。课程整合是当前教育关注和变革的热点,《国度艺术课程规范》提出:“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不只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学问、创作技艺、文化背景、作风流派等内容的综合,还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是一门在课程目的、课程构造、课程内容上探求综合性变革的新型课程。”盘绕课程目的构建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停止课程的综成,使不同板块的课程在构造和内容上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络,同一板块间的课程内容螺旋递进。纵向上把课程分为音乐、键盘乐器、舞蹈扮演和美术四个板块,横向上依照才能构造分为根底才能、中心才能、综合才能和拓展才能呈螺旋上升的四个层次,整个构造构成纵横沟通的适用、丰厚和系统的课程体系。
三、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体系构建计划。
1、音乐课。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包括根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和幼儿音乐等内容。根本乐理和视唱练耳课应删掉音乐专业性的内容,主要教授内容能使学生控制正确的音准、节拍和较纯熟的视谱技艺,同时整合音乐观赏,进步对音乐的表现与了解才能。声乐课在技术上降低请求,增加儿童歌曲演唱jl童的发声办法等内容。幼儿音乐作为一门综合课,包括幼儿音乐观赏、幼儿歌曲创编、幼儿合唱与指挥。
在课时布置上,
1—2学期学习根本乐理与视唱练耳;
3—4学期学习声乐;
5—6学期学习幼儿音乐。
2、琴法课。
学前教育专业琴法课包括钢琴弹奏技术、器乐演奏与观赏、歌曲伴奏等内容。器乐演奏以幼儿园常用器乐为主,歌曲伴奏以儿童歌曲为主。
在课时布置上,
1—2学期学习钢琴根底学问,
3—4学期学习钢琴弹奏,第3学期偏重钢琴弹奏技术,第4学期偏重幼儿歌曲伴奏编配;
5—6学期学习钢琴即兴伴奏、幼儿园器乐演奏。
3、舞蹈课。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包括舞蹈根本功锻炼、民族民间舞、幼儿舞蹈、舞蹈鉴赏等内容。在详细做法上采用栾晓梅的观念,把舞蹈课程原有的内容分红四个板块,每个板块均以相应的舞蹈学问技艺为切入点和主线,同时交融其他相关内容。
在课时布置上,
第6学期学习舞蹈鉴赏,以舞蹈作品赏析为主线,交融舞蹈人文学问、幼儿舞蹈鉴赏和即兴创编的相关内容。
4、美术课。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包括绘画根本学问、美术根本技艺(儿童简笔画、装饰画、幼儿玩教具设计与制造)、儿童画赏析、幼儿园环境创设、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等内容。绘画根本学问以适用美术教育内容为主,偏重外型才能的培育。
在课时布置上,
1—2学期学习绘画根本学问,交融儿童画赏析相关内容;
第5学期学习幼儿园环境创设;
第6学期学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第7学期学习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重构的课程体系,表现了艺术教育要为其内在价值而教的目标,突破了教员教学长期构成的惯性,整合了一些内容相近的课程,增开了一些综合性课程。为使此计划较好地施行贯彻,一方面需求转变观念,变革教学办法,完善评价体系,经过多渠道多途径进步教学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需求有学校、教员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才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