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优秀12篇)
总结是一种对过去工作和学习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未来工作和学习的规划与指导。写总结时,我们应该注重逻辑严密,避免在表达过程中出现跳跃和矛盾。阅读他人总结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空间。
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篇一
韩寒说过孔子象哈姆雷特一样难以说清楚,确实有同感,心里的孔子总是那么模糊,那么矛盾,想说一说我怎么看孔子。
象我周围的这样的人很多,他们并不知道哲学是什么,却相信孔子是个哲学家。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那么什么是世界观呢?其实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你认为人该怎样活着,为什么要那样活着的原因。不同哲学提供了不同的人生该怎样活着的答案,也阐述为什么要那样活着的理由。该怎样活着就要涉及到人与自然的根本问题。从这个方面讲,我认为老子的《道德经》回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提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要顺应自然,要无为,所以老子是个哲学家。但是,孔子的《论语》根本没有谈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本质论题,更没有回答人生是什么?《论语》只是提及人该怎么与人相处,所以我认为孔子充其量是个人际关系学家。
其次,我认为孔子的理论违背了人类最基本的人人平等的思想。孔子生在春秋战国战乱年代,他提出的仁爱,反对战争史对的。但是,他又用礼把人分成各个等级,这是他犯的本质错误,所以基于礼这个基础的孔子的儒家思想其实已经在违背了人类的基本道德思想了,甚至可以说他的思想是反人类的。孔子的思想是那么的.矛盾,那么的反人类,那么的混乱,那么的不本质,却依然有那么的人去维护他,不是因为他的理论,因为维护他的人并不知道他的理论是什么,只因为他是孔子!
最后,我认为我们对任何人,任何理论,要尊重,但不要崇拜。尊重是基于人与人是平等的,而一旦崇拜,我们就已经背离了人人平等这个基本思想!
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篇二
李逵,绰号黑旋风,“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二十位,为三十六天罡中的‘天杀星’他面貌丑陋,但正直善良,是梁山好汉中性格鲜明,颇受读者喜爱的英雄。”[2]被金圣叹称赞为“人中之宝”,他对封建统治者最具有反抗精神,对梁山众弟兄爱得深切,对奸臣贼子恨之入骨。他耿直、讲信义,在救柴进一事中,说“我打死了殷天锡,却叫柴大官人吃官司,我如何不要救他”,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称赞他的品德说“《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他好批语。”[1]2宋江做主梁山后,一门心思要招安,小说第七十一回写到,宋江借赏菊吟诗,表露招安心意,“黑旋风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攧作粉碎。”[1]611然而,招安之后,当他知道宋江给他酒里下了毒时仍然无怨无悔,只是流泪说:“罢!罢!罢!生时服侍哥哥,死了也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李逵对宋江的忠心耿耿,儒家提倡的“忠义”跃然纸上。
除此之外,李逾、三阮、公孙胜、雷横等也都是有名的孝子;而武松则是“悌”的典型代表。由于无道昏君和奸臣贼子的逼迫,他们不得已而上梁山,于是就有了“犯上作乱”的罪名。
三、从出世之人看小说中的儒家思想。
在《水浒传》小说中,除朝廷和梁山英雄之外,儒家积极入世的伦理思想却在和尚、道士及神仙这些出世之人身上也不同程度的表现了出来。在历史上,宋徽宗作为一个皇帝,但却奉道极虔,做出了许多的荒.唐事情,并且他还自称“道君皇帝”,《水浒传》作者也反其道而行,让佛道之徒及长老仙师却往往成为身着袈裟道服的儒者,让人耳目一新。
小说开头便写“张天师祈攘瘟疫”,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是它已经充分证明,努力给人民解除苦难、以天下为己任的还有道教教主;花和尚鲁智深和行者武松都积极入世,当不当和尚都力求奋发有为,以刚健为本,并非消极避世而皈依佛门,五台山智真长老尽管曾以封建正统思想约束鲁达的积极入世,但总体来说,他还是给以支持的;公孙胜和他的师父罗真人,保着宋江一直到破辽胜利之后,才功成身退,在小说前七十一回中,他们披着道袍,但信奉和实践的却是以天下为己任、极积入世的儒家思想;玄女娘娘清静而有为,但是她身静而心并不静,可以说,她也是个出世而又关心国家大事的神仙,她曾嘱托宋江要“替天行道”,并且授予他三卷天书,要他为国为民尽心尽力,在攻打辽国的危亡之际,她又给宋江托梦,授予其破敌之法,才使他得以彻底战胜辽国。作家通过一个又一个佛道人物的描写,从侧面清楚地显示出儒家“自强不息”的伦理思想,激人奋进,让人心潮澎湃。
四、从妇女形象看小说中的儒家思想。
经历中国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基本观念在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观念紧密结合的过程中基本形成了。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作者根本不可能摆脱这些束缚而超然存在,传统儒家思想中妇女必须遵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服从男人意志的要求自然而然的会被体现出来。
如:作品中的正面妇女形象三位女英雄,顾大嫂是做“人肉馒头”的,而孙二娘曾经卖“蒙汗药”酒,都是谋财害命之徒,“一丈青”扈三娘低首伏心地由宋江主持,嫁给了自己并不喜欢的王矮虎,只是为了说明宋江的恪守信义。这些女性在她们的丈夫在沙场一一战死之后,除顾大嫂侥幸存活外,其余都随夫战死沙场,其实,三位女英雄的命运,显然受着夫权思想的主导,是“夫为妻纲”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对作者的束缚。
潘金莲、阎婆惜、潘巧云都是身处社会底层的城市妇女,在这些封建正统思想的主导下,作者把她们描写成了不守妇道,寡廉鲜耻的淫妇,她们的被杀甚至是维护道德、替天行道的必然结果,但是仔细分析三位女性,她们的放荡是与她们不幸的婚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小说中,潘金莲受到的毒害最深,竟至于演变成为淫妇和杀人凶手,她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她的悲剧虽然也是出于年轻女子本身对于美好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才酿成大祸,但是,地主大户的残酷报复是她不幸的直接根源。
阎婆只因为得了一口棺材和十两银子的救济而“无可报答”,就用女儿阎婆惜与“只爱学使枪棒,于女色上不十分要紧”的宋江“做个亲眷来往”,宋江因为门不当,户不对,既没有把阎婆惜平等看待,又没有给她爱情,作者是根据封建礼教中“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思想来处理二人关系的。作为生活在下层社会的一个妇女,张文远的出现激起了她对美好爱情的强烈渴望,以至于行为偏激,最终导致理想和追求变得畸形,可以说,廉价的买卖是她不幸的来源。
作为潘巧云的丈夫,杨雄爱的只是弄枪舞棒,从来都不善对她嘘寒问暖,并且杨雄一个月内有二十几天不在家,她实际上只是家庭的摆设而已,而潘巧云与后来出家的裴如海是青梅竹马,潘的红杏出墙也实属必然。与此同时,杨雄、石秀杀妇,手段竟然如此残忍,作品中对于妇女的这些态度明显的是受儒家封建礼教的影响。
要之,《水浒传》的成书受到封建正统思想的深刻影响,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在其中保留了较多的儒家思想的痕迹,作者甚至将其渗透到了全书的主导思想当中,无论是从作品中描写到的朝廷、梁山好汉、出世之人还是妇女形象,无不渗透着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并且在小说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篇三
孔子,不仅仅是人们眼中的圣人,一代文化巨匠,在我心目中中,不似人们眼中圣人的清高孤傲、与世无争,孔子更像是一个可亲可敬、至情至性,实实在在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真正的人。相比较老子的高深莫测,庄子的逍遥洒脱,孔子的直面现实生活的勇气,勇于入世的态度以及在黑暗的现实中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精神,敢于不阿权贵发出时代的呼声,都表明孔子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大写的人。孔子对于文化学术的追求使我明白了什么是学而不厌;孔子对于弟子谆谆的教导使我了解了什么是诲人不倦;孔子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忠心使我知道了什么是鞠躬尽瘁。而孔子的人格精神与人文主义情怀更是在为孔子的政治学说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也许有人会说孔子的学说是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捍卫者,而经过通读《论语》,我对孔子的政治学说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孔子并非统治阶级的卫道者,而是一个叛逆者,他是一个温和的叛逆者。他为将自己的政治见解诉诸于实践真正造福于天下苍生,也只能把这个社会的不满和自己对于黑暗时代的愤懑化作珠圆玉润的语句向统治者娓娓诉说,只为求得统治者的认同,让黎民百姓减轻负担,免于战争与苛政之苦。
作为一个文人,孔子既然不能用武力去对抗无道统治,用自己的言语身体力行来警醒各个诸侯,试图用“曲线”的方式最终达到自己政治理想。
一、从孔子的出身来说,孔子出身贫寒,孔子父母的结合也不被世人所认可,孔子母子也不为其父的正妻所容,年幼时就过上了艰辛的生活,从孔子的身世也不难看出为什么孔子会成为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社会是不公的,而孔子并没有抱怨社会的不公,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打破这个不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的出身和幼年的经历为孔子日后的“温和的叛逆”提供了可能。
二、孔子心系百姓,胸怀天下。孔子讲求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百姓,以理服人,要求统治者要体察民情,体恤百姓,真正考虑百姓的利益进行自己的统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学说中不乏对政治的论述,孔子本人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治国理念,很难想象在那样一个战乱的年代里,普通人逃命唯恐不及,自身难保,而孔子却挺身而出,为百姓求取更公正的待遇,无法否认的是在那样的战乱年代提出关心百姓,关注普通人生活的思想的孔子,不管站在哪个阶级都是一个真正的胸怀天下的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五、孔子不随波逐流,追求最高境界。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
六、孔子敢爱敢恨,至情至性。无论是“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还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不畏权贵,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用愤怒对抗世界的不公与黑暗,正如他自己所说,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这句话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因为只有付出爱的人才会有所厌恶,因为心中有爱,心有光明,更不惧怕向黑暗的一面公开宣战。或许这个意义上讲孔子并非完人,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点才是的孔子更加真实,也显得越发的可爱,同时也很好的体现了孔子的叛逆及不问强权的精神。
在我眼里,孔子并不是一个统治者的捍卫者,他的学说或许有为统治着服务的成分,甚至在日后一些封建的统治者别有用心的用来愚民,但是这并非孔子的本心,孔子是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发出的这些声音,他用了一种相对温和的,更易于让统治者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而他是一位叛逆的真正的文化英雄。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眼中也有一千个孔子。通过阅读《论语》使得我们拉近了与孔子之间的距离,名著散发的光辉不单单在于其中的发人深省的教育意义,更在于我们与书中形象的情感与思想的'交流。书中引起的共鸣让我们可以试着想象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也是孔子这一圣贤的形象在我们眼中更加的立体化和多面化,我仿佛看见一个穿过历史的迷雾微笑而仁爱的老人——孔子渐渐向我们走来。
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篇四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加上中外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是一个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充满矛盾的时代。以下是“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党中央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就是要用恰当的方法解决诸多矛盾。当今世界局势正在向多极化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各自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在国际交往中,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既要寻找共同话语,维护世界和平;又要尊重各国的传统,保持各国的特色。斯人虽远逝,其道冠古今。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辉煌符号,是当之无愧的。孔子的文章道德是中国和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子敏而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勤于向人请教,不到30岁,就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力图改变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局面。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他的救世思想在鲁国行不通,到齐国也碰壁。他周游列国,遭到不少隐士的嘲笑,累累如丧家之狗。在陈蔡等小国,挨饿受冻,面有菜色。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孔子思想虽然也受到其他各家的冲击,但并没有消亡,一直存在发展壮大着。孔子与其弟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当时诸子百家中就是主要的一家,但所走过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有过匡被围之难,有微服过宋之险,有陈蔡绝粮之苦等等。他的学派不但没有解体反而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势力越来越大,到了战国时代,成了影响最大的学派。
虽然秦国不用儒家用法家,用武力统一天下,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封建王朝秦朝,然而,这个貌似强大的王朝,焚书坑儒,造成二世而亡的结局。贾谊把秦的成败经验概括为一句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刘邦马上得天下,宣称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反驳: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听后立即改变态度,明白武力攻天下,而仁义守天下。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从此,儒家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孔子也成为亘古一人的大圣人。唐玄宗时被尊为文宣王,宋真宗时尊为玄圣文宣王,金章宗时尊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时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顺治时尊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古代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一直没有动摇过。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提倡人与人之间相处时要互相克制谅解妥协和互相关怀亲善支持照顾,以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这种精神不仅在历史上曾起过重大作用,就是在当今世界上,也是需要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论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阶级与阶级,集团与集团,党派与党派它们之间都会有一些矛盾但是如何对待这些矛盾,却有不同的态度和方式采取哪一种方式解决问题,这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而定。只强调妥协友好的一面,自然是不对的,但是把人与人之间只看成是争斗对立的关系,只靠武力解决问题的,显然是不对的。谦让妥协、谅解友好更是常用的一种基本方式孔子提倡中庸,实行和,并不是没有原则,为和而和,还需要以礼节之,就是要以一定的规章制度来制约其实行,使其做到恰到好处。孔子还提出和而不同的要求,说明和不是模棱两可的和稀泥,更不是同流合污,而是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和善地来处理问题。
我们不但可以用和而不同来处理一般人际关系,而且可以用和而不同来处理国际问题。我国最早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际间的争端,今天又提出以邻为伴以邻为善等等,都是对和而不同的创造应用孔子重视家庭伦理观念,建立长幼尊卑秩序,把孝作为做人根本他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作为他一生追求的总目标。尊老敬长是一种值得各个时代重视的有普遍意义的品德,不仅是因为晚辈为了报答长辈的养育之恩,更主要的是,老人不论在生产斗争和社会阅历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晚辈来说,是极为宝贵的。歧视和虐待老人,不仅使生产和社会工作受到损失,而且会使道德沦丧,社会混乱,甚至能形成社会危机。孔子的思想讲究仁爱,重视伦常,提倡和谐,强调秩序,追求安定如今,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流,中国向社会主义强国目标奋斗时,我们最需要的是和平秩序稳定社会和睦民族团结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社会阶层的分化逐渐加剧,阶层对立人际关系紧张的状况也不断加深,需要通过包括道德教育在内的各种手段的综合使用来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当社会上还存在尔虞我诈背信弃约的现象时,孔子思想的信廉刚直等道德,就有延续存在的价值。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各种道德规范都是在历史上产生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也会变化和消亡,孔子提倡的久丧厚葬父母在不远游三年勿改于父之道等等,这些繁冗愚孝的行为观念应该扬弃。但是,当某些道德规范所依据的社会因素还存在,它还能对社会发生作用时,这些道德规范也就不会消亡。我们今天重新认识孔子,并不是要掀起尊孔儒学的新潮流,而是更加理性认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孔子思想的精髓,更好地指导我们现实世界。把崇高的道德信念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使孔子的伦理教导和人文关怀真正化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这样,孔子继承和改造传统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篇五
泱泱古国,悠悠华夏,五千年的历史轨迹,五千年的文化传承,经历了五千年的风霜雨雪,仍没有将这千年文化埋没,更没有将这千年文化的先驱遗忘,他就是先秦时伟大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诸侯纷争,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出现严重的道德危机。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极力主张进行道德教育和伦理建设,克己复礼,实现和谐的社会生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中有105处谈到“仁”,集中体现了孔子如何做人的思想。孔子的“仁”主要强调自身的修身养性和对他人的爱。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显然,克己和复礼是不可分割的:既要严格修身,又要以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这一切,主要是因为孔子把“仁”理解为“爱人”。“爱人”以“亲亲”为基础,即从爱自己的双亲出发。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孔子思想是公平社会的全部内涵,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源于官,施于民,政仁而后民善。
在孔子之前"仁"并不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核心范畴,在先秦思想中出现的最多的是"礼"。但是到了孔子这里,"仁"便有了新的意蕴和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是在吸收以往"仁"的观点的基础上,进而完善成为"仁"学体系。孔子的"仁"主要体现为伦理道德规范和政治统治理念两方面:"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志士仁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把"仁"看作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并且希望其成为人们恪守的准则;"仁"对社会统治思想影响同样久远,孔子曾提出"为政以仁"的政治论点,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怀有仁爱之心,要"以德治国、以礼治人",孔子也希望能够从"仁"出发,实现统治者对人民的一种"仁德"的统治,而并非以暴力手段去镇压和管制民众。他认为施行"仁政德治"的君王更能够争取民心,安定统治。孔子的"仁政德治"思想也是孔子留给后人的重大启示。此外,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他鼓励人们去追求这种境界,把"仁"看成是"君子"需要孜孜不倦去达到的境界。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一般人都应该追求达到的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爱自己、爱家人、爱所有的人。从孔子的"仁"的思想中体现出了他对社会民众的关注,对于人民的爱护。可以看出,孔子对"仁"思想的重视,也表明了"仁"的思想和学说是整个孔子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它对于其他的如"礼"、"乐"等思想均处于统摄地位。
此外,孔子的清贫自守、忧道不忧贫、责己宽人、重义轻利思想,对抵制当代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
曾几何时,它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神人”,穿越历史的长河,孔子的形象,儒家的思想,何时衰落过,何时沉寂过。纵使秦始皇以焚书坑儒,又怎样呢?孔子、儒家的思想,还是不流传千年,至今又如何呢,它已不仅是中国的孔子,儒家。现世界各国,哪里少了他的影子和他的思想。曾听过这样的一则新闻,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弥阳中学有组织的安排学生去拜孔子像,这能说明什么呢?走过千年,孔子在人们眼中,已被神话。这又是为什么呢。
你又是否记得这句耳熟能详的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你换个角度说这句话,你会得到什么效果,因为古人曾千年不变的称孔子为“圣贤”。也说明孔子在世人眼中是最完美的。并且孔子能在那个人人心中只有自己的自私腐朽的时代,能以自己锋芒的语言去鞭笞封建传统思想提出“仁”“人人平等”的思想去与人相处,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的先进思想,并努力的去发扬自己的优良品质。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等,超越时代步伐的思想,无不让人折服。所以他的名字被后人传唱,让后人仰望。
可是孔子真的无过吗?他只是有包容万千的胸心罢了。然而他又是一位“至人”。因为他不以自我为中心,善于采纳他人的建议,孜孜不倦,执着的以一种大无畏勇于担当的精神,用一生的时间去游说各国,宣扬自己的思想,即使身陷蔡、陈两国之交,差点送命,但还不改其意志,仍游说各国,并且当楚狂接舆对他万般嘲讽时,他也不曾为此而懊恼,并且他还以自己的高尚品质长存,他虽一身才华,有一腔抱负,他也不因功利而“害仁”。所以他大声呐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并且他注重与学生的关系,不以老师的身份高高在上,而是以“当仁,不让于师”的标准与学生和谐平等共处。
借庄子之言,他便是一位“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勇于担当孜孜不倦,所以历史选择了他,他也因此成就了自己,成为了我国先秦时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以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给当时的社会,以至当今社会散发出无限的光芒,以“圣人”的形象给人以无穷的力量。让人仰望这位大“圣人”。
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篇六
摘要: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深入到高校日常教学工作中,它带来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多方面的变革。
如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个高校任课教师都在积极研究的课题。
本文从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入手,探析在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古代文学课堂;应用。
中国古代文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历史的学科。
它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所占课时比重较大。
长期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一言堂”。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必须要全面改革,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与优势。
1、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2、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的三大支撑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把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和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技术。
网络技术是指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的一种新技术。
通讯技术是对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撑。
(1)优化学习环境。
多媒体可以通过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媒体为学习者营造出形象、逼真的学习环境。
它是继文字、黑板、音像等教学媒体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新的教学媒体,它具有信息多维化、集成化的特点,表现力丰富,能够有效地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2)丰富教学资源。
网络技术将海量的数据、资料、程序、软件融汇到一起,形成一个特大型的资源库。
在这个资源库里,教师可以找到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大量资源,并共享这些资料,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资料。
这是以前任何一种教学技术都无法做到的。
(3)扩大教学规模。
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打破了知识的垄断性,结束了优秀教育资源只被少数人占有和使用的历史。
网络教学资源可以向全社会开放,从而使全社会每一个求知者获益。
现代教育技术将整个教学活动社会化,使教学从学校普及到信息技术覆盖的每一个角落。
二、现代教育技术如何激活中国古代文学课堂。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比起枯燥的讲解,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比如讲解《三国演义》中的“赤壁大战”时,就可以播放电视剧中有关“赤壁大战”的精彩片段,以更加直观、生动的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可以一边播放,一边讲解;也可以先播放,后讲解;还可以先提出问题,再播放,再提问、讨论或答疑。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破除“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角色转换。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还是信息的占有者。
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和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教师传递知识的部分职能被现代媒体替代了,教师不仅是现代教育中教学信息的提供者、传授者,而且还是现代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设计者、创造者。
在现代教育技术下,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主动地学习,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古代文学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枯燥的文字生动化;可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还以“赤壁大战”为例,教师讲解的重点不是战争场面,而是大战之前孙、刘、曹三方军事集团智囊之间的计谋的较量。
“苦肉计、反间计、连环计”,计计相连,引人入胜。
教师在播放视频前,可以适时点拨,引起学生注意;也可以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之后讨论。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教师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就必须掌握各种媒体的特点、功能,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来选择、设计、组合、制作和运用,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现代教育技术促使教育者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帮助学生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三、结语。
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优化了高校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为探索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广大高校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努力学习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大力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拓展教学内容,发展学生思维,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当然,我们还应看到,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还有许多不足,有些教师在使用时还有许多误解,没有真正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2]普布卓玛。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情景创作中的运用[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14):166.
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篇七
环境保护档案(以下简称环保档案),是指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直属单位,在环境保护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环境保护档案研究文献则记录了我国环保档案工作发展的进程,对环保档案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样本来源,以题名=环境保护and题名=档案or题名=环保档案(精确匹配)检索到的223篇结果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这223篇文献从作者、机构、期刊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地分析。由于中国知网检索系统的限制,这里仅对排名前40位的数据进行分析。
1作者分布情况。
从作者分布情况看,作者实际发表文献数量与占比情况,根据著名学者普赖斯提出的计算公式,核心作者候选人的最低发文章m=0.749√nmax,其中nmax为最高产作者文章数量。这里nmax=6,所以m=0.749√6=0.749*2.449=1.83,即发表2篇及以上的为核心作者候选人。中国知网检索提供的前40位作者中,最多发表文献6篇,最少发表1篇,平均发表文献2.25篇,合计发表文献90篇,占全部文献的40.36%。这些作者中,发表2篇以上的29位是环保档案研究核心作者。
按照洛特卡定律,写一篇文章的作者占全部作者的6为左右。如果考虑0%来推算1983年至今的作者总数。经过推算,全部223篇文献的作者应当在134位左右,加上合著因素,实际作者数量应当超过150位。
从前40名作者所在机构看,多数来自环保行政管理部门,40位作者中18位来自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发表文献39篇;9位来自环境监测站,发表文献18篇;6位来自研究机构,发表文献16篇;3位来自高校,发表文献9篇;2位来自事业机构,发表文献5篇;1位来自企业,发表文献1篇;1位来自其他,发表文献2篇。环保行政管理部门的作者是环保档案研究的主体。
2作者分布。
从样本文献的机构分布看,文献机构分布情况,根据著名学者普赖斯提出的计算公式,核心机构候选单位的最低发文章m=0.749√nmax,其中nmax为最高产机构文章数量。这里nmax=7,所以m=0.749√7=0.749*2.645=1.98,即发表2篇及以上的为核心机构候选单位。
从上中可见,中国知网检索提供的'前40个机构最多发表文献7篇,最少发表1篇,平均发表文献2.35篇,合计发表文献94篇,占全部文献的10.32%。上述这些机构中发表2篇文献以上的30个机构是这一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
从前40位机构的类型看,多数为环保行政管理部门,40位作者所在机构中22个为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发表文献46篇;5个为环境监测站,发表文献15篇;4个为高校,发表文献12篇;3个为研究机构,发表文献10篇;2个为事业机构,发表文献5篇;2个为企业,发表文献2篇;2个为其他,发表文献4篇。环保行政管理部门是环保档案研究的主体。
3文献来源分布。
从文献期刊的来源分布看,发表2篇以上文献的报刊共有38种。38种报刊中发表文献最多的12篇,最少发表2篇,平均发表文献4.03篇,合计发表文献153篇,占全部文献的68.61%,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报刊。
发表文献数量在10篇以上的期刊有2种,分别是《黑龙江环境通报》《山东环境》,38种报刊中档案学期刊有15种,发表文献69篇,占30.94%。其中,档案学核心期刊7种,发表文献37篇,占16.59%。环境期刊17种,发表文献66篇,占29.6%。其他期刊6种,发表文献18篇,占8.07%。
按照布拉德福定律,所有期刊可分为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各个区的文章数量相等(约为74篇)。38种期刊发表的文章大致是全部文献量的2/3,1~10位的10种期刊(74篇)处于核心区之内,11~35种期刊(73篇)处于相关区。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从作者、机构、期刊三个方面的简要分析中,可以初步得出环保行政管理研究者和核心研究机构多来自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机构,档案学期刊与环境保护期刊同为研究的主要媒体的结论。
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篇八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我对孔子的研究,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阐述孔子心得体会。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主张“仁”,他认为仁是人类最高的道德境界,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孔子看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们具备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才,而这正是仁所体现的。孔子还主张“教学相长”,他认为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以此影响学生的道德修养。这种以德育人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和价值。
其次,我在实践中亲身体会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价值。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认同孔子“教学相长”的理念。我发现,通过自己的言行和榜样作用,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曾经在班级中组织过一次班级活动,我以身作则地积极参与,展示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活动过程中,我不仅是学生们的老师,还扮演起他们的朋友和引领者的角色,与他们一起进行游戏和互动。这种亲近的关系让学生们感到放松和舒适,他们更乐意向我展示他们的才能和想法。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学生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他们展示出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相帮助的精神,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孔子所强调的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然后,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于教师的自身修养也能够带来巨大的改变。在教育过程中,我时刻保持着敬畏之心,不断修炼自己。我相信只有自己有了一定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品德,才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我时刻自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让我明白,要想教育学生,首先要从自己做起。只有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最后,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对于学校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对于家庭教育也同样重要。在现代社会,家庭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坚信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教育我们的孩子。在我家庭教育中,我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品质和家庭观念,通过亲身榜样的力量,引发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我也尽量让孩子多进行集体活动和家庭活动,鼓励他们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助于孩子们的成长,也有助于他们以后走向社会和接受社会教育。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现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领会这些思想,进而应用于教育实践和家庭教育中。只有我们不断努力,改进自己,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教育下一代,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情感和高尚品德的人才。
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篇九
摘要: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统治地位。孔子作为我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为儒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就不能避开孔子。孔子的美学思想主要有三点:真美善统一、中和之美、理想的人格美。
关键词:孔子;真美善;中和之美;人格美。
美学思想产生于西方,最初以哲学形式或文艺评论、创作理论的形式出现,比中国古典美学有更加明确清晰的发展线索,也更为复杂丰富。传入中国后,美学由最初的味觉扩充到个人主观的各种官能感受,后又向人类的经济生活、伦理生活、精神生活乃至艺术领域扩展。以孔子为代表建立的儒家文化对美学的提升起了积极作用,他更加注重具有社会伦理意义的东西,将从精神、理性方面得到的满足感和充实感作为审美对象。日本学者笠元仲二认为,中国人最初的美的观念始于味觉,美字的最早含义也是指味觉引起的甜美感受。朱立元教授在《美学》中引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观点:“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
1真美善统一。
真美善是哲学讨论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关于文学赏评的重要标准。真实性是文学赏评中一个重要的标准,而文学的“美”“善”是建立在“真”的基础上的。文学作品中的“真”,主要表现在真实地再现和真实地表现上,这相当于通常探讨生活、艺术的真实问题。真实再现,即文艺作品真实地描写社会生活;真实地表现,即文艺作品真实地抒发作者的真实情感。诗真实地再现生活,孔子说诗“可以观”,郑玄理解为“观风俗之盛衰”(何晏注《论语集注》),朱熹理解为“考见得失”(《论语集注》),杨伯峻理解为“可以提高观察力”(《论语译注》)。那么诗如何做到这些呢?孔子认为诗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孔子在《礼记表计》中说:“情欲信,辞欲巧。”《易乾文言》里引用“孔子的话说:‘修辞立其诚。’这个‘诚’就是真实的意思,修辞要注重事实”〔2〕。孔颖达在《礼记正义》里将其理解为“情貌欲得信实,言辞欲得和顺美好”。文学作品既要抒发真情实感,也要使用美的形式技巧。由此看出,孔子对文艺创作所要求的是真与美的统一。另外,孔子在他的表述中包含着一些与“真”相同或相近的内涵。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卫灵公》),邢昞解为“言尽忠诚不欺于物,行唯敦厚而常谨敬”(《论语注疏》)。其中的“忠信”即忠诚不欺,“笃敬”即敦厚谨敬,含有“真”义。孔子说“君子贞而不谅”(《卫灵公》),“贞”是言行一致的“大信”,包含有“真”义。杨伯峻认为,“君子讲大信,却不讲小信。”此外孔子还说“修辞立其诚”(《易乾卦文言》),孔颖达理解为“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周易正义》)。由此可知,孔子所说的忠、信、贞、笃、敬、诚等概念包含有“真”义,这既有孔子对人的修身的“真”、文艺真实表现生活的“真”,又有对文艺作品要求作者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的“真”。在儒家重视伦理的哲学思想中,孔子所说的“真”是与“善”密切联系的。李玉芝在《文学与美———中国古代文学鉴赏》一书中表示:“最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是以人的至善为前提,或表现人的至善的愿望、精神,或表现自然物为人欣赏的形状、本质。”〔3〕43孔子《论语》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则是追求善的最好证明。如孔子所说:“里仁为美”(《里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如有周公之才之美”(《泰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50(《雍也》)。此外,孔子提倡“文以载道”,即要求文章以传播道德为美,以追求善为美,这与康德“真美善”的美学思想有相似之处。孔子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4〕8(《为政》),即是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总结,就是“思想主旨纯正无邪”,足见他对于艺术做出的伦理道德的要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4〕22(《八佾》)孔安国指出:“《韶》,舜乐名也。谓以圣德受禅,故曰尽善也。《武》,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曰未尽善也。”〔4〕49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不仅不否认事物外在的声色之美,还强调了善的作用。孔子除了不否认声色美,还不否认雕琢美,教导子贡“《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4〕6。中国古代文论关于“真”的赏评标准,从讲究“言辞真”“情志真”“事物真”到重视艺术真,孔子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以孔子为代表建立的美学体系中,他实现了真美善的统一。其真善美统一的美学思想可概括为:文艺应以真为基础,以善为主要衡量标准,以美为外观。
2“中和”之美。
“中和”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核心之一。孔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5〕6《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3〕199“中”是适中折中,“和”是平和融合。朱立元教授引用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观点:“天地之美恶,在两和之处,二中之所来归而遂其为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这里“中和”超出伦理意义而具有哲学高度和美学意义。孔子所说的“中和”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5〕122“过犹不及”〔5〕96,将“中和”提高到了形而上学程度。从美学的角度来说,“中和”实质是美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完美统一,即辩证地把握和处理艺术内部的各种对立因素,使之彼此制约而又相互依存、渗透,任何一方都无“过”或“不及”,从而使文艺整体达到一种适当、淳朴的理想境界。孔子提出的“中和”之美具有此类美学意义,它主要表现为“思无邪”“文质彬彬”“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美学思想。首先,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杨伯峻认为“《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6〕11“思无邪”一词出自《诗经鲁颂駉篇》,原句中的“思”为句首语气词,并无实意,“无邪”是对牧马人放牧时神情专注的样子的描写,并无其他的意思。“孔子在此借用‘思无邪’概括《诗经》的特征,认为《诗经》各篇都符合儒家政治、伦理和审美的标准。从艺术角度看,孔子的‘思无邪’体现了中和之美的思想。”〔7〕44这里实际上是对“思无邪”思想的延伸和发挥,即要求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要不偏不倚、纯正无邪、无过不及。其次,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朱熹《论语集注》解释为:“质朴超过文采就显得粗俗,文采超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这样才可以成为君子。”〔4〕47“文质彬彬”是用于衡量和判断人的标准,后被推演开来用作艺术作品,尤其是评判文学作品,要求文学中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如果只偏重于形式就显得虚浮,“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4〕106。由此可见,孔子重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二者比肩、缺一不可。再次,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朱熹释为:“《关雎》这一乐章,欢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情。”〔4〕21孔安国释为:“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8〕45此观点以中庸之道为基础,强调真正美的、有益于人的文艺作品,其感情表现应当适度,不能过于放肆,否则就有害无益。因此孔子主张“临哀不伤”〔4〕22。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这一思想不仅奠定了儒家文化的美学基础,还将儒家文化的理想美推到了极致,并对后世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中国的宫殿建筑以中轴线为中心而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象、中国书法不肥不瘦的章法、中国诗画的抒情达意等均源于此思想。
3理想的人格美。
中国文化重视伦理道德,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从伦理道德入手,围绕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展开。孔子认为,外界的万事万物都含有人格的意蕴,无不与自己的性情相通。如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4〕184孔子将君子的过错比作日蚀月蚀,犯了过错人人都能看到,改了过错人人都能敬仰。然而,儒家的审美,实质上并不强调对所谓美的事物的欣赏,而是强调从外界事物中感受到人格理想,对自己人格或人格理想的欣赏。在《论语》中孔子塑造了具有理想人格美的君子形象,君子集智慧、勇敢、清心寡欲、多才多艺于一身,是德才兼备的人。孔子认为以人为本的道德美是首要的,同时不能忽视外在美,他说:“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4〕84(《乡党》)因为人的外形缺陷是容易看得出的,而内在美却是不易察觉的。因此君子应具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美好品质。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4〕48(《雍也》)孔子认为,聪明人喜欢流动的水,有仁之人喜欢稳重的山;聪明人性好动,仁者性好静;聪明人比较快乐,仁者比较长寿。这与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品质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智者还是仁者,他们不是因为山水的形态如何美而喜欢,更重要的是因为山的特点是重而不迁、山至川流。他们可以从山水中看出一些基本的自然规律,然后通过这些规律去了解万事万物,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局限在某一范围内。此外,孔子还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八佾》)〔4〕16,“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4〕190,“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4〕14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等。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指出,“中国美学异于西方美学的许多特征主要由儒家的美学思想所铸成”〔9〕65,“汉文化所以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国人所以不同于外国人,中华艺术所以不同于其他艺术,其思想来由应追溯的先秦孔学……孔子在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9〕270。从中可以看出,作为儒家创始人和中国古典美学主要代表人物的孔子,其关心现实、服务政治的文艺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他把文艺思想、美学思想与伦理学、心理学联系在一起,最终奠定了以情感与理智、个人与社会、文与质和谐统一为核心的儒家古代文学评判思想体系。当代学者应该吸收其理论和思想的精华,培养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玉芝.文学与美———中国古代文学鉴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4〕朱熹.论语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
〔5〕何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7〕李建中.中国文学批评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8〕何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篇十
摘要: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家庭内部的孝和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孝两个角度辩证的分析孔子“孝”的思想,有助于人们对“孝”价值观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反思当今社会存在的深层问题,辩证的发展与继承孝道观。
近几年来杀亲案频繁发生,河南唐河一妇女亲手杀害公婆和一双儿女,北京大兴区李磊手刃一家六口骨肉至亲,最为人震惊的是未成年人高炜晟雇佣帮凶杀害父亲和长姐一案……杀亲案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问题,我们不禁反思中国的“孝”到哪里去了?不妨从孔子那里汲取营养吧。
一、孔子思想中“小家”之孝。
钱穆先生曾称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在《论语》中“孝”字共出现19次。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孝敬父母的时间不长,但是非常看重“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基础。《汉礼记》上讲“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的有三个层次,最重要的是尊重父母、兄弟,其次是不使父母受辱,最次一等的是养活父母,给予物质上的关怀。
(一)能养。
能养是“孝”的最低层次的要求,《礼记坊记》讲“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为政》中讲到,“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连犬马都可以得到饲养,更不必说在物质上赡养父母,但是对待父母,还有更高的要求,《孝经纪孝行章》中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孝子侍奉父母亲,平日在家就尽恭敬的`孝心,食衣起居,都要多方面注意,不可怠慢;奉养父母就使他们快乐,时常露出和悦的脸色,使父母感到心安;父母生病时要以最忧虑的心情照料父母,面面俱到,事事亲力亲为;父母过世时要用最哀痛的心情置办丧礼、料理后事;举行祭祀时,以最严肃的态度来追念父母,哀悼父母。
(二)弗辱。
孔子所说的“孝”还包括“几谏”和“弗辱”两方面的要求,“几谏”指的是婉转的劝谏,“弗辱”指的是不因自己的德行让父母受辱,“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侍奉父母,遇到父母有不对的时候,要委婉的劝说,倘若自己的想法父母没有接纳,仍旧恭敬地对待父母,不冒犯他们,不让父母感到难堪,不令父母蒙受耻辱,自己内心忧愁但是并不怨恨。另外,《孝经?谏诤章》中讲:“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为子女的,不管父母的见解是否符合时宜,若只顾一味的听而不加劝诫,就会陷父母于不仁不义之中。由此可见,孔子对待孝的态度十分鲜明,他反对一味盲从,反对愚忠愚孝。《论语》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意思是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啊!别人对于父母兄弟对他的夸奖没有异议。
(三)尊亲。
首先,“尊亲”在《论语》中体现为真诚对待父母,不让父母担忧,却时刻惦念父母。“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里仁》父母的年龄生日,儿女都应该谨记在心,一方面为父母高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又因为父母高寿而恐慌担心;“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父母仅仅为子女的疾病而发愁,不要让父母为其他事情操心、担忧。其次,尊亲应该和颜悦色,深爱至亲。“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也说明子女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的脸色,是很困难的,究其原因是子女没有对父母真正的深爱,深爱才会尊重,尊重才会和气,和气才会孝顺,“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礼记祭义》)。最后,尊亲体现在持之以恒的继承优秀德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父亲在世时,可以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要观察他的行为,若他能长期继承了父亲合理的、优秀的行为志向,那也是尊亲的一方面,是孝的体现。孔子在这里强调,子女所继承的一定是来自于父母亲合理的、优良的部分,而不是随意地、不假分辨地全盘接受,全盘吸收。这是对后来人认为孔子的孝是愚孝的有力反拨。
二、孔子思想中“国家”之孝。
行孝是为政的特殊形式。在孔子看来,为政不一定要做官,行孝也是为政。孝顺父母,有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也算是参与政治了;同时,上至君王下至百姓,能以身作则孝敬父母尊重兄长,推己及人爱护其他人,无疑有利于社会和谐。
(一)忠孝相通。
孝是仁的主要内容,在家是孝,上升到国家则体现为“忠”,《孝经》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曾子养老》讲“孝子善事君,悌弟善事长。君子一孝一悌,可谓知终矣。”“夫惟孝者,必贵本于忠。”孝是忠的起点,忠是孝的起点,把对父母的“孝”转化为对国家的“忠”,把对家的责任感转移对国的责任感,这是儒家孝道观的一大特点。如何才能“忠”,君臣如同父子,“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为人君正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大学》)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朝堂之上,君王、臣子各司其职,退居家中,父亲、儿子各尽其责;君王就要做君王该做的事情,体恤人民,臣民才会上行下效,做好本职工作,对君王尽忠,这体现了孔子“孝”思想的“双向对等的德行原则”。
(二)推己及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尊重兄长,推己及人也爱别人的父母、尊重别人的兄长,如果人人都这么做,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形成良好的秩序,人人都具有良好的道德责任,《孟子》云:“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学而》中提到,“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无论是否在父母身边,都寡言少语,诚实讲信用,广泛的爱护其他人,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每个人都从自我做起,仁者爱人,“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那么,我们的小家会更加和谐,国家更加安定有序。
三、“孝”的反思。
孔子“孝”的思想以及后世儒学对“孝”的发展与继承,不可避免的存在陈旧的思想,不适用当今社会,因此,我们应该批判的继承孔子“孝”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十八大人大代表刚提出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还应为我们所用。关注空巢老人,善待老人,维护家庭和谐;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泛爱众”,在全社会倡导爱老敬老的良好风尚,维护社会稳定,让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在世界的大舞台上继续绽放光彩,让它成为民族团结、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传播正能量,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2]左丘明,《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
[3]生、陈美兰,《礼记孝经》,中华书局。
[4]王文锦,《大学中庸译注》,中华书局。
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篇十一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学说为后世影响深远,被尊奉为“至圣先师”。孔子的思想理念以及他对人生、教育和治理的见解,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在我看来,孔子的一些心得体会给了我们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孔子强调了修养与教育的重要性。孔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学会自我修养和自我反省,要保持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从而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个体。他指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不同阶段需要有不同的修养和戒律。另外,孔子非常重视教育的力量,他认为“教学相长”,并且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即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差异而灵活变通。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次,孔子对于孝道的强调令人深思。孔子认为孝是尊敬父母的最高道德准则,他说:“无忧者不孝”,即父母无忧则为孝子。孔子认为,尊敬父母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他曾经说过,“凡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中,快节奏和竞争压力的增加,使得人们对家人和亲人的关心和关怀有所减少。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孔子的思想,重新认识到尊敬和关心家人的重要性,真正体现出孝道的精神。
此外,孔子对于社会治理的思考也值得我们深思。孔子认为,一个良好的社会需要有明确的道德规范和合理的法治制度,同时还需要有贤能的领导者来正确引导和决策。他提出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分,主张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能力,以领导和影响社会。他曾经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者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己任,通过正直和善良的行为来影响他人。现代社会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越来越复杂,我们需要通过借鉴孔子的思想,找到正确的社会治理方法。
最后,孔子对于实践的强调也非常重要。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即学习之后要注重实践和应用。他强调实践和行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他没有沉溺于虚伪的权威和空洞的理论,而是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社会问题的改善。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告诉我们要注重实践和行动,不断地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总而言之,孔子对于人生、教育和治理的心得体会给了我们很多深刻的思考。通过学习和借鉴孔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提高自我修养,加强亲情等家庭关系的培养,提升社会领导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实践和行动。孔子的心得体会不仅仅是古代思想的遗产,而是对于我们今天生活的重要指导。希望我们能够学以致用,使孔子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
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篇十二
【论文摘要】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为了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其内部扣外部公众进行“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一系列努力和行动。为使公共关系在组织中发挥巨大作用,首先应当树立良好的公共关系观念系统。在关于公共关系主体的观念中,真诚是组织公关人员的基本信条。本文简要介绍公共关系中的真诚观念的涵义、奉行真诚观念的原因以及真诚观念的要求等。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盛唐一颗光焰万丈的巨星。这位一生忧国忧民、恪守儒家传统的诗人,以他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把个体人格化入广阔的社会人生,以他出自至性至灵的呼喊,把对自家命运的自叹自怜、对社会人生的大悲大痛融为一体;从以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描绘了盛唐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时代社会画卷,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以及自己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熔铸成了一部具有众多社会内容、鲜明时代特色、强烈政治倾向和兼擅众长、沉郁顿挫风格的“诗史”,彪炳青史,流芳千古。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深远的价值。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来自于他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主要体现在杜甫诗歌为数众多、质量很高的叙事诗上面。
第一,杜甫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加以艺术的概括,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逾墙而逃的老翁,应急河阳役的老妪,新安被征的男子,暮婚晨别的新娘,无家可归的独身汉,夔州负薪的老处女,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殷勤劝饮的田父,昏庸无能的大臣……组成一个人物形象画廊。栩栩如生,刻画淋漓尽致,如此众多的、真实、鲜明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是杜甫诗歌的杰出贡献。
第二,杜甫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于客观事实的描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自然感人。就象我现在所从事的新闻宣传工作一样,在新闻稿件中讲述客观事实,让作者的倾向性从作品中流露,而不是在作品中强调作者的主观意识。例如杜甫诗歌《丽人行》写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新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萍,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臣相嗔!”
这首诗讽刺了杨氏兄妹的骄奢荒淫,曲折地反映了君主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妙在从头到尾,都用精工细腻的笔触,鲜明富丽的色彩,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描写场面和情节,让诗人自己的倾向和感情从场面、情节中流露出来。正如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所说:“无一字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声感叹,点逗处声声感叹。”从而有了比一般轻松的讽刺更为强烈的艺术批判力量。另外,如《石壕吏》、《兵车行》、《垂老别》等著名诗篇,都出色地运用了这种手法,让倾向从事物本身流露出。
第三、杜甫在描写人物时还善于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心理、塑造形象。无论是对话还是独白,都精彩传神。比如《新婚别》一诗,完全用新娘的口吻写出:“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时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将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仓皇。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儒裳。罗儒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这首诗很好地体现出杜甫爱国与爱民的思想,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诗将新娘送别丈夫的无奈、愤恨、抱怨、忧虑、沉痛、勉励、期待的复杂心理展示无疑,从而塑造出一位感情丰富、深明大义的劳动妇女形象。因为在当时只有先平定战乱,才能得到最起码的休养生息的环境。显然是新妇的呼声,也体现了杜甫的思想。它如《无家别》、《潼关吏》均采用对话方式;这些人物的话语,通俗朴素,各各符合性格、身份、年龄特征,显示出现实主义的特色。因为人物的语言传神,使我们在阅读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着真实、亲切的感觉。
杜甫还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人物本质和精神面貌的细节。例如《兵车行》中所写:“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郎妻子各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腰哭,哭声直上千云萧。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吾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尤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是杜甫写的一首新题乐府,讽刺唐玄宗不断发动对外的不义战争。之前,杨国忠等人又连续发动侵略战争,死伤数万。同时又在西北一带发动对吐蕃的战争。此诗便是对这些战争的艺术表现。作者以“道旁过者”的身份亲自目睹了抓丁的惨状,并通过“行人”之口,哭诉了士兵的不幸。在此基础上又指出连年战争给经济生产带来的巨大破坏,明确批评了当局“开边意未己”的错误政策,表现了杜甫同情人民,敢于批判时政的大无畏精神。
《丽人行》用“犀箸厌饫久未下”这一细节来刻画那班贵妇人的骄奢。前人说杜甫“每借没要之事,形容独至”。在这些细节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以上手法体现了杜诗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感受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追溯其背景,我们可以看到:杜甫生前所在的社会状况和个人处境,使他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开始以诗歌直接面对惨淡的社会人生,初步形成了“沉郁”的风格。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出生于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他的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有名的儒将、《春秋左传集解》的作者;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的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但到杜甫时,家道中落、贫困。杜甫从小接受儒家的传统教育,读书颇多,人才出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风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十四五岁时的诗作就为洛阳名士们所惊赏。二十岁以后,抱着科举入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思想,南游吴、越名胜。二十三岁应试落第,又以山东为中心,漫游齐、赵、梁、宋,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青年时间的苦学与壮游,使杜甫积累了知识,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文学素养,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杜甫三十五岁赴长安应试,遭李林甫阴谋而落第。他曾向当权者投诗自荐,不果。四十岁时他向玄宗进献(三大礼赋),得到赏识,待制集贤院。直到四十四岁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此间杜甫仕途失意,生活贫困,过着“买药都市,寄食友朋”,“朝,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寄家奉先县、幼子饿死的极其潦倒辛酸的生活。社会状况和个人处境,使他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开始以诗歌直接面对惨淡的社会人生,初步形成了“沉郁”的风格。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携家与人民一道逃难。目睹战乱惨景,亲尝国破家亡的苦难,加上屡受贬斥的屈辱,使他与社会、人民、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与达到新的高度。杜甫入蜀后,在友人的资助下,定居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五十一岁时曾由友人严武表荐任节杜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为期半年,故后人称他“杜工部”。以后曾到过梓州、阆州,又漂泊到夔州。大历三年携家离川,在湖北、湖南一带漂泊转徙,最后病逝于湘水舟中。杜甫晚年,生活动荡不安,但创作精力空前旺盛,忧国忧民的感情有增无减。杜甫一生,恪守儒家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始终不忘爱国爱民,正视现实和人生。他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体系,又发展了儒家思想中比较积极的因素,具有高度的进步性和人民性。杜甫生逢安史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朝衰落的开端。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是与这历史打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他的诗歌真实、深刻地再现了这以一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现实,有着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因而被后人誉为“诗史”。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杜甫诗歌的基调,“沉郁顿挫”是其主要风格。他发扬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开拓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创作途径,诸体兼备,自成机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