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大全(15篇)
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和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吸引更多人对这本书的关注。读后感应该具备逻辑性和条理性,可以根据书籍的结构和内容来进行分析和总结。接下来是几篇读后感的范文,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和启发。
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篇一
还记得女作家杨红樱笔下的各种人物吗?肥猫鲁云飞、豆芽儿黄豆豆、米老鼠米奇和兔巴哥战小欧,这四个调皮捣蛋的男生不知给多少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是《五·三班的坏小子》和《漂亮老师和坏小子》这两本书的主人公,这两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漂亮老师和坏小子》,这本书中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白果林小学六·三班是一个让校长头疼不已的班级,因为肥猫、豆芽儿、米老鼠和兔巴哥这四个坏小子的存在,使这个班成为全校纪律最差的班级。在他们的班主任严老师退休后,所有老师都不愿意教这个班。一个周五,坏小子们在肯德鸡里看到了美女老师——米兰,在米兰成功当上他们的老师后,整个六·三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整本书从一开始四个坏小子“钓”米兰上钩时与米兰的对话开始,就展现了米兰不是一个普通老师,她是一个真正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好老师,这种关心不仅表现在六·三班与六·一班打架后,更表现在她带领学生去郊游踏青时,不仅表现在米兰以“爸爸妈妈,我很棒”为标题,对同学们六年小生活进行一个盘点时,更表现在她为了学生而放弃梦想,把他们送进了中学后。
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为了不让六·一班和六·三班学生心灵遭受创伤,拦住治安大爷,编了一个谎言。米老师太好了,为了让幼小的心灵没有创伤,她不惜撒个谎,年轻的她,处理事情有着自己的做法,老教师们认为她不是好老师,可是我认为,她才能算上好老师!
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篇二
你还记得那只会唱歌的猫吗?它不仅仅是一只普普通通的猫,还是一只会说话、会唱歌的猫,更凭一己之力,帮忙了许多需要帮忙的人。它就是《笑猫日记》里的虎皮猫——二丫。
在片片黄叶飘零的时候,一个小小的梦想,在二丫的心里悄悄地萌发,那就是——帮忙翠湖公园西门的老人卖报。那是一个可怜的老人,又聋又哑、孤独无依。为了这个小小的心愿,二丫决定要学会说人话。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啊!可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二丫去拜说人话的鹩哥为师,每一天不分昼夜的学习说话。可有一天,二丫因练习过度,嗓子哑了,发不出声音,这可把二丫急坏了,是马小跳的裴帆哥哥治好了二丫的嗓子。功夫不负有心人,二丫最终学会了说话,它感到无比的骄傲和兴奋。二丫会说话后,每一天陪同老人一齐卖报,替老人吆喝,最终帮忙老人卖掉了许多报纸。
又一次,二丫想要帮忙一个叫依依的小女孩,依依的妈妈因为一场车祸,从此变成了一个植物人,而依依的爸爸就在那场车祸中死去。二丫不忍心看到依依没有爸爸妈妈,就又去找鹩哥学唱《鲁冰花》,二丫用心地学习,刚开始二丫总是唱得断断续续的,找不到调子。这可把二丫急坏了,在鹩哥的鼓励下,经过不懈的努力,几天的练习之后,二丫才慢慢渐入佳境,唱的越来越好。那些天里,在依依还没有来医院照顾妈妈之前,二丫就先唱几遍《鲁冰花》给依依的妈妈听。最终有一天,二丫才唱到第二遍的时候,依依妈妈的眼里竟然流出了泪水,依依来了之后,又动情地为妈妈唱起了《鲁冰花》,第一遍还没有唱完,依依的妈妈就流出了感动的泪水,竟然奇迹般地醒了过来。
一个小小的梦想,竟然让虎皮猫二丫学会了说话。这是多么匪夷所思的事啊!梦想的力量竟然如此强大。一个小小的举动,竟然让植物人恢复了知觉,苏醒了过来。二丫真是一只善良的猫。
二丫告诉我:只要心中有爱,就能创造奇迹;只要坚持,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笑猫日记》带给我们欢笑的同时更让我们懂得了生活的真谛。
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篇三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小名)的童年、少年、青年时的那些磕磕碰碰的生活。
自从阿廖沙的父亲去世后,阿廖沙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随着母亲的去世,和外祖父家的破产,可怜的阿廖沙只好自己到处挣钱生活,得到好心人的帮助,完成了自己读书的使命。后来,阿廖沙为了自己的读书理想,背井离乡,来到碦山求学,在一群进步人士的熏陶下,他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开始了新的生活,开始了新的追求。
学习的机会是多么宝贵,勤奋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篇四
陪同母亲输水的时候我带上了高尔基的三部曲,其实我早就想读下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了,记得初中的时候学过高尔基的《海燕》,与暴风雨搏斗的海燕形象就映在我心中。
看完高尔基的这三部曲后,感觉很震撼,这不是在描写一个人也不是在诉说一件事,高尔基把一个社会摆在了读者的面前。诚然,这是一个黑暗的社会,围绕着形形色色的病态的人,但是即使在黑暗里依旧有执着于光明的人。读完后,我想他小时候的生活是何等的困顿残酷,但所有这一切并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在逆境中磨炼了自己的意志、更加顽强地生存下去!更难得的是他永远都有思想,那他成为杰出的人是没有意外的。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阿廖沙读了许许多多的书。读书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让他变得坚强、懂得关爱、更让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这可是阿廖沙成功的关键啊!虽然他想读大学的梦想最终破灭了,但他却懂得了社会才是能使自己进步的大学这个道理。工作学习中亦是如此,要做到认真学习、不耻下问、多读书、读好书,逐步积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我的这份神圣的职业!
对于阿谬沙这个人物,我们时刻可以看到他随时都保持着思想,不苟同暴行,追求知识。他生长在病态的社会里,经历苦难的底层生活,甚至也绝望的去自杀,更容易反抗这个社会,寻找解脱更多处于苦难中的底层人民的方法,最终自然会走上打破这个带来悲剧的社会的道路。他的坚强不屈、乐观奋进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实在精彩!我想仅仅看过一遍是很难从深层次来理解的,所以,我也只好用短的篇幅提出一些自己的不全面的见解。
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篇五
大学开篇便提出了自己宗旨,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把它称之为“三纲领”。实现三纲领的途径是“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要做到修身,就必须心正意诚,改掉自己不好的习惯,养成美好的品德。对于子女来说,修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在家里孝敬父母,将来在工作上才能够做到忠和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比如,赵善应就是这样的人。
赵善应是宋朝人,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有一次,赵善应的母亲得了一种怪病,他四处寻医为母亲医疗,但母亲的`病还不见好转。后来靠皇室亲族的关系,请来御医为母亲诊治,御医说要用人血和药,赵善应二话没说,便用刀刺破手臂,用他的血和药一起给母亲服下,不久,母亲的病就好了。但却留下了心悸的病根,害怕雷鸣。所以一到打雷下雨天,赵善应就去陪伴母亲。曾经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赵善应出远门回来,手下人要敲门,却被赵善应给制止了,他说:“不要敲了,我怕惊动母亲。”就这样,赵善应和手下人在门沿下过了整整一夜。赵善应做到了“百善孝为先”,也正因为赵善应孝敬母亲,才被大家拥护称赞,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也正应了《大学》中的那句话:“孝者,所以事君也。”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才能有所成就。
与《大学》提出的修身要求相比,与古代圣贤相比,我做得还远远不够,比如在家里,我有时会不听话、和家长顶嘴;有时家长让我写作业,我想出去玩;还有时会挑食。在学校,我有时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和同学闹不和,还有……。
《大学》提出:“为人子止于孝,与国人交止于信”。所以说,作为青少年,在家听家长的话,做力所能及的活;在学校,见到老师要问好,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学习考高分;与同学交往言而有信,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学习。做到这些,就做到“止于至善”了。
我爱《大学》这本书,爱里边的名句,爱圣贤的智慧,更爱《大学》提出的人生境界。今后,我要努力钻研这本书,以古代圣贤为榜样,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篇六
我以为这本书的最大代价在于,它把艺术史研讨与美学研讨联合为一体,提供了在以后搞艺术的详细实际环境,而不是像普通哲学一样的广泛纪律。
艺术也是一个构成,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建筑计划应该跟当地的文化,环境,时代,种族,信仰,资金,技术,形体的大小等互相吻合,到达一种无机的团体,这才叫艺术美。
他还提出了怎样鉴定艺术作品的的代价,艺术作品再现种族、环境和时代特性的程度及结果。一共有三条:特性的紧张程度;特性的无益程度;结果的集中程度。
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篇七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步入象牙塔内,我也时常翻阅《我的大学》,虽然他们的时代早已结束,但他们的精神却熠熠生辉,鼓舞着我、激励着我。
阿辽沙16岁抱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杂货店等四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和秘密团体的成员以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也发生了变化。
他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甚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十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我的经历和他的人生历程相比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那么渺小,我们都是平凡人,但他却能在不太平的年代,表现的那般不平凡,他树立了坚定的信念,他学会了正视自己,学习了他人之长,磨砺了不可摧毁的意志。
对未来,他有清晰的打算,从当下、从眼前他脚踏实地,勤奋学习、勤于思考、持之以恒;对过去,他无怨无悔,因为他曾全力以赴。
面对艰难的生活,他在书中写到:“苦难的日子里我变得更加坚强,我并不奢望他人的施舍,也不渴求偶然的好运降临,生活环境越艰苦,越能磨炼人的意志,增加人的智慧,这个道理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这让我知道,在任何环境、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放弃就等于失去,但是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说明自己还有机会。
去奋斗吧!在属于自己的大学时光里,用笑脸和勇敢去迎接一切痛苦、挫折!告诉自己“我能行”!我的大学,我的地盘,我做主。我将积极学习,学会与人相交,学会读书,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充实地度过三年的大学生活,我会统筹规划,列出自己三年的时间表,将大的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尽全力去完成,最终争取人生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篇八
儒家民主主义。
众所周知,一些西方人对自己的民主制度深感骄傲。这些人对中国的看法大抵可以分。
为两种,第一种看法认为,中国是一个典型的极权国家;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华民族自始。
至终都在各种各样的束缚之中,人民已经习惯了与锁链相伴的生活。这两种看法都明显有。
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虽然第二种看法显得还较有同情味。不可否认,这些人对中国通常很。
真诚,但是,他们的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只要看看他们批评中国政府制度和政治实践时。
所用的语言就可以了。他们要么从明确的经济利益出发,并不为人民实际的民主利益考虑。
;要么含糊其词地从当代以权利为基础的自由主义出发,不切实际地加以发挥。
或许我们已经到了抛弃陈旧民主观念的时候了。比如,我们应当认为,资本主义制度。
并没有促进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恰恰相反,资本主义制度阻碍了民主的健康发展;我们应。
当认为,十九世纪的个人主义不利于任何真正民主的人类社群的建立,恰恰相反,个人主。
义是任何民主社群的大敌;我们应当认为,人权不必非要先写在遥不可即的天际,然后才。
宣称在地上有实现的可能;我们应当认为,民主作为一种人类社群的生活理想,可以在不。
同的文化环境下按不同的节奏与时间表运行;诸如此类的崭新视角都要求西方人不应该再。
要求中国人既接受民主婴儿,又接受肮脏的洗澡水。
当代著名学者g.k.切斯特顿(rton)曾经说过,传统同我们先人的民主思。
想血脉相系,也意味着对我们朦胧的祖先,对他们曾经作出的努力,以及在今天可能继续。
发生的影响表示赞同。今天,我们将做这样一种尝试,也就是,我们打算通过美国实用主。
义大师约翰・杜威的眼光,结合他关于人类社群的思想,对中国“先人的民主”
许多方面,中国更接近杜威的社群主义民主理想,而杜威自己的国家却没有达到这种程度。
我们相信,在未来东西文化进一步交往的过程中,美国与其他北大西洋民主国家很有可。
能因为中国的影响,越来越接近杜威的社群主义民主视野。
一、民主化的动力。
儒家民主主义的中心是关于人类社群的民主思想,而不是政治或政府本身。我们和杜。
威一样,认为贯彻民主的主要障碍在于,将民主理想与政治制度混为一谈,尤其是当这种。
政治制度很虚伪地声称它体现了民主的时候。可以这样说,政府是几乎无法充当民主的领。
头人的,尽管政府总是卷入民主化的进程。每当政府试图充当迈向民主的领头人时,在这。
种特定情况下设计的民主模式几乎无一例外地迅速流产。
在当今世界上,许多人期望中国国内出现重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变革。在西方,持。
这种观点的大多数是具有使命感的资本家,还有主张进行自由式民主改革的人。在他们看。
来,民主制度的变革理应沿着以权利为基础的自由主义继续向前发展,但是,我们要说,
其实民主制度的改革并不见得存在非要这么做不可的充足理由。
在儒家思想中,我们不难发现发展亚洲民主模式的思想资源。在提出儒家民主主义时。
我们并不将其限定为仅仅具有“亚洲特色”的民主。我们认为发展儒家民主主义不仅。
有益于亚洲的民主化倡导者,而且有益于西方社群主义民主的倡导者。正是由于儒家民主。
主义必使双方受益,所以提倡儒家民主主义可以提升中国民主的希望。可以这样说,儒家。
民主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而且在今天还很有希望实现。
二、中国民主思想的典籍资源。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中国民主思想的典籍资源,从探讨古代儒家思想与政治有。
关的社群观点入手,我们将要看到,在儒家思想传统中,有许多思想与美国民主包含的社。
群主义原则是一致的。
纪后半叶美国民主的重建。在界定何谓“公善”(commongood)时,桑德尔提出以小“r”
因为共和主义自由的前提正是一个成形的公民社会。在这一公民社会中,公民都努力培养。
为达到自治所必需的个性和品质,在此过程中,个人对社群的归属感不断加强。由此可见。
在共享的自治社群里自由(liberty)是通过个人对社群的完全参与表现出来的。
在共享的社群中,个人对自由的认识绝不仅仅停留在“不受拘束”(theabsence。
是自治的精髓所在。
在今天的美国社会,这样一种社群主义自由概念已经不再对美国的民主起推进作用。
由于企业文化与国家政府的双重扩张,曾经缓冲于个人与政府之间的组织机制被削弱了。
曾几何时,象家庭、居民区、学校、工会、社区俱乐部和教区都曾经在教育公民遵守社会。
文明公德方面起过较大的作用。可是今天,就公民自由而言,个人自由身份已经成了公民。
选择自己目标时的单一能力。
现在,美国民主变得越来越程式化和中立化,其目的仅仅在于确保一种权利框架,在。
这一权利框架中,人们有选择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与目标的自由。原则上说,政府既不鼓励。
也不阻止人民对任何美好生活的憧憬。这种概念化的自由给社会留下一个真空,使得形形。
色色的带有偏狭性质的说教迅速乘虚而入,比如,自卫组织,基督教原教旨主义,激进的。
反堕胎主义,新纳粹主义,白人优越主义,有组织的恋童癖,等等。
桑德尔的分析表明,有两种观点通常被认为与公民对自由的理解背道而驰。第一种观。
点认为,世界已经变得极为复杂,地方自治的理念已经不合时宜;第二种观点认为,教育。
公民遵守社会公德就必然要牺牲个人自由,而且这种个人自由的牺牲常常是在强制状态下。
实现的。
针对第一种认为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的观点,桑德尔提出,我们仍然应当坚持地方自。
越大,而不是越来越小。原因很简单,不管遥远的政治实体有多么重要,人民不可能真正。
对这些庞大而又遥远的政治实体宣誓效忠。即使有例外,那也是由于这些组织机构及其政。
治安排跟参与者有或远或近的关系。
桑德尔非常悲观地认为,目前在美国占支配地位的基于自由主义的民主概念是没有长。
久活力的。他的这种看法特别接近杜威所坚持的一个观点,即民主是表现在态度上的,而。
不是表现在组织机构上的,而且民主的态度是通过教育逐渐形成并得到加强的。桑德尔认。
为,个人主要特征的培养应当是地区性教育的结果。这些个人特征首先在一个非强制性的。
自主的社群中形成,然后逐步扩展到其他更为复杂的生活领域里去。
桑德尔没有否认,独立自由的自我是一种个人解放,个人洒脱的理想,他们不受外在。
道德或社群关系的约束。但是,仅仅追求独立自由的自我并没有给美国社会带来什么好处。
事实上已经阻碍着美国的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那些表面上看似不民主。
的概念其实都有一定的价值,例如,礼仪制度下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等级制度,服从。
互相依赖等等我们先前都把它们与儒家哲学相联系而认识不到它们的民主价值。在当。
今世界各种文化日益相互依赖的情形之下,借鉴儒家思想资源对于美国民主来说,是暗示。
着一个新的、更有活力的方向。最起码,当代美国的问题对一些亚洲文化可以起警戒作用。
我们注意到,一些亚洲文化有抛弃儒家思想的倾向,却没有认真研究儒家思想对亚洲特。
色的民主可能作出的贡献。
对中国而言,显而易见,支持民主的思想资源与个人自由主义民主形式大相径庭。为。
了论证儒家思想与民主相兼容,许多学者从典籍中寻找与当代民主能够发生共鸣的材料。
这样做必然会出现问题,因为解释以往的事件,几乎都可以跟当今的事务有所共鸣。然而。
还有无数偶然因素特别是那些不易觉察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当今这种或那种生活形。
着矛盾性的政治潜能,如果中国领先于欧洲实现了民主化,那么历史学家们可能宣称,整。
个中国文化都是民主的,而且这种民主是独一无二的。
赞成这种说法的最重要的理由是,在中国的传统里,确实存在支持民主化的传统资源。
最起码,这些资源在帮助中国人消化外来民主思想的同时,可以将民主的概念转变为与。
中国传统更加吻合的思考方式。同样重要的是,这些思想方式为提倡民主的人们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支持,帮助他们与自己社会中试图阻碍民主化进程的更保守、甚至更顽固的敌人。
进行论战。
在《尚书》中,我们读到这样的话:“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
《孟子》那里,我们发现一句更为人熟知的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
可见,在儒家思想中,作为人类社群的“民”是天下国家的根本。儒家思想强调道德先于。
刑罚,而这正是任何社群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基石。儒家思想在传统社会中之所以长期有效。
是因为儒家思想强调道德对于法律的优先性并将道德作为确保社会和谐的主要手段。
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他希望人民的诉讼越少越好。应该说。
这一立场与法制并不矛盾一般来说儒家解决争讼的方式是先尽可能使用非正规的。
和解办法或进行道德规劝,实在不得已才使用法律手段。一个社会,如果诉讼很多,维。
持
秩序又不靠社会公德,却主要靠法律和制裁手段,那样要想建立社会和谐几乎是不可能的。
法律对于维持社会秩序当然是必要的,但问题在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有必要运用法。
律手段来维护社会成员的利益。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在处理法律与道德的矛盾时,更。
多地使用法律。可是,中国社会一直更依赖道德。
在中国,理想社会是一种“人治”社会,理想的“人治”社会的统治者是道德极为完。
美的君主。在一定意义上,孔子既是精简政府职能的倡导者,又是建立自治的人类社群的。
积极支持者。在他看来,成功的君王既能将社会治理得井然有序,又同时能够保持“无为。
”的状态。比如,《论语》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在儒家思想里,甚至说在更为宽泛意义上的中国古代思想中,有足够多的命题与西方。
民主思想相协调一致。由此出发,我们不难反驳任何对杜威式儒家民主主义可能产生的怀。
疑。如果我们把杜威的民主思想和儒家民主主义二者都设定在一个社群主义模型中,那么。
这一立场就更加毋庸置疑。当然,我们仍然需要更加详细地对这些线索和观点进行论证,
有价值的(plausible)。
《论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象好的实用主义者一样,孔子强调紧密的、内心自发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孔子强。
调协调个人与家庭、进而协调个人与社群之间的关系,力图建立一个繁荣昌盛、自治的人。
类社群,并将其视为保障个人自由的最重要条件,也就是说,只有这样的人类社群才能确。
保个人与社群的理念共享以致完全融和。儒家民主主义模式靠两个强大的却又是非形式化。
的力量来维系,一个是“耻”字,一个是“礼”字。虽然,强迫作为维系秩序的一种手段。
在中国古代传统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细胞。个人首先是家庭的成员,每个人都先要。
在家庭内部关系中认识自己,然后才扩展到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中去。正如儒家经典《大。
的延伸,对国家的认识是在修身过程中逐步加深的,对自身的认识也是在人与人的角色和。
关系中逐步深化的。儒家民主主义同意这种以家族为核心的思想,因为这一出发点为“公。
统更加合理的解释。
在西方,最早思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哲学家之一是亚里士多德,在他看来,民主体制。
公共生活。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西方人就将家庭生活看成是同公共生活根本对立的,此后。
西方社会私人与公众领域的明确界线就固定下来了。
在传统的儒教社会中,一个人终其一生都没有真正离开过家庭。如果一个人离开家庭。
或者说儒家思想对公众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区分是跟西方大不相同的。在这点上美国。
实用主义鼻祖杜威关于社群主义的思想有利于理解传统儒教社会中的个人概念。
三、杜威与孔子对话的成果――儒家民主主义。
很大程度上,以权利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是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的:个人与社会,私人与。
公众,自然法与成文法,权利与义务,国家的强制力(即权威合法性),正义观念,等等。
中国儒家思想关注的内容显然不同,如个人修养与社会公德,传统礼教的功能,以及礼教。
调社会角色和政治角色,树立文化典范,提倡劝谏,等等。
从杜威关于民主的思想入手,我们比较容易理解什么是“儒家民主主义”。在杜威看。
来,民主的基础是沟通的人类社群。在沟通的人类社群中,那些出于个人目的刻意求新和。
哗众取宠的做法会受到相当程度的抑制。这种情况是肯定的,因为抑制个人出风头有利于。
保持人们的共通性,更好地确保社群的沟通。通常,这种抑制不可以来自外部,既不可以。
来自法律,也不可以来自压制性的“公众舆论”。只要人与人之间还有可能进行交流,他。
们就会尽量容忍分歧。同时,他们为了能够继续沟通,通常还会尽量避免刻意的标新立异。
我们在这里遇到了确立儒家民主主义的最大问题,也就是文化和信仰的多元论。
面上,可以容忍那么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形态呢?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不少西方人总是怀疑这一事实,他们认定。
亚洲文化是单一的,这是一种极端可笑的老观念。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与美国以。
及大多数欧洲社会一样,存在种族和语言的同一性,在某些领域甚至表现得更加明显。也。
许,整体地说,中国要比大多数西方社会更容易达到某种真正的“共识”(consensus)。
西方人往往难以理解儒学何以能够在多元文化中取得一席之地,他们在使用西方意义。
往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些概念在中国文化里的含义其实是和西方大不相同的。例如,一个。
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很可能既是儒家,同时又是道家和佛家,这种说法会令大多数西方人迷。
惑不解。因为,在西方人看来,个人必须忠诚于自己的哲学立场或宗教立场,就象对自己。
乐于接受的宗教信仰忠贞不二那样。
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在中国文化里能够和谐共处,不但体现在单一文化中,而且更。
重要的是,三教合一能在特定个人身上体现出来。这样一来,对于西方人来说,就有必要。
里,文化的共识性往往表现在美学和实践层面上,而不表现在思考或理性层面上,这点跟。
的宗教信仰忠贞不二的立场,跟儒家思想和杜威实用主义的美学意义完全不同。
在中国历史上,不论文化形态多么多元化,传统都力图使不同的文化形态达到和谐统。
一,并且将此视为社会公善;相比之下,西方自由主义提倡包容各种不同声音,兰迪・皮。
核心。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的权利是我们最为珍视的权利,思想自由是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石。
”追求思想自由必然追求合理的信仰多元论,也必然因此反抗一切教条的保守主义和正。
统观点。
《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
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和”这个术语在儒家思想里,意味着各种不同成份。
的和谐相处,这层含义可以说是非常强烈而且清晰的。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儒学对社会和。
谐追求的前提是,默认各种不同的成分,并力图使之和谐。一方面,儒家思想在共同的理。
性模式里,隐含着相同的信仰;另一方面,从美学的角度,预先设定了强度和比较的标准。
的不同。中国人不认为思想与行动既可以合为一体,又能够彼此分离。在中国传统中,思。
想、性情与行动是相互关联的,这与西方传统的主导意识形态截然相反,西方人认为,思。
维、行动与情感都是各自独立的。
古代中国知识分子与传统西方哲学家在哲学关怀上的不同。我们引用葛瑞汉(angus。
什么是真理?”葛瑞汉揭示了中西文化问题意识的明显区别,那就是,中西文化面对在自。
然和人类社会中,人应该怎样来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方向这个问题时,答案完全不同。
古希腊哲学家思考的基本问题是“事物是什么?”,“世界是怎样构成的?”简而言。
发,西方哲学家对事实和原则作了区分,并发明了一套范畴来认识世界。古代中国知识分。
子对“如何得道”的追问,导致他们不断追求合理的生活模式,这种生活模式也是一种文。
化方向,这种文化方向使他们能够在“道”的基础上发展自己,并使他们在所生活的世界。
中施展才华。
有不少人这样认为,每当中国全社会开始反思的时候,道德和政治秩序便容易被破坏。
很自然地中国人就会特别关心社会和谐。这些人还认为中国人特别关心社会道德秩。
序,因为他们认为社会道德秩序是社会稳定的保障。可见,中国知识分子主要追求的是“。
道”。与此相反,他们认为,古希腊哲学家好象总是在自由而冷静地寻求真理。这无疑是。
人”
似乎比西方文化更加重视社会与政治和谐。
其实,中国与西方社会都非常关心如何维持社会稳定。在语言多种多样的多民族社会。
比如古希腊社会里要在不同的语言、神话、风俗与礼仪之间找到一种具体而有效的方。
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够保障社会和谐的原则和标准一开始就是抽象出来的,而后又。
能普遍适用。无论从积极还是消极的方面来说,在西方,对大写“t”打头的真理。
种标准,这种标准为共同的价值观与实践奠定了基础。从消极方面来说,它意味着我们应。
当容忍那些不同意现有真理的人。可见,这两种含义都是发展民主制度的应有之意。
在比较了“追求真理的人”和“追求道的人”之间的区别以后,我们发现,如果一个。
社会对思想和道德行为有明确的区分,那么提倡多元论就会更容易。如果人们不能将思想。
付诸行动,那么其思考的自由也是有限的。象中国这样的文化传统不对思想与行为加以区。
别,认为思考就是一种行为。在西方,是我们对思考和行动的区别才让我们得以彻底自由。
地思考。倘若西方思想家也认为思考就是行动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悠哉游哉地享受现。
有的自由。
可以这样说,儒家民主主义将来的发展要借助于实用主义多元论那样的形式,这就必。
须以中国人接受信仰与行动多元化的能力为前提。这种信仰与行动的多元化总是和民主相。
伴的,尤其在它采纳了社群主义形式时更是这样。
幸运的是,从整体上说,儒家思想并不缺乏实现儒家民主主义的资源。为了促进真正。
的社会和谐,儒家思想强调情感方面的默契,这种默契通过合乎礼节的社会角色和行为来。
表达,这种礼节在意识层面上掩饰了人与人之间的分歧。人们在使用礼节进行交流的过程。
中,重视的是具有很强道德实践意味的“道”,而不是去发现某种客观的“真理”,在这。
样一种道德实践中,人们不再简单地流露自己的情感,那种过分随便流露感情的方式一般。
不为接受。由此可见,在礼仪背后的统一性是很难用言语加以表达的。由于对礼节的实践。
发生争议。
毫无疑问,思想与信仰的多元化将会挑战中国一以贯之的儒家思想传统。儒家思想也。
有可能无力应战。在美国,人们每天都在质问,我们的公民文化明天是否还能存在。对中。
国也一样,今后,无论中国遇到多少困难,都别无选择,唯有以自身丰富的传统资源来迎。
接现代化的种种挑战。
在个人与社群之间的关系方面,中国儒家社群模式与西方自由主义大相径庭。西方人。
关心如何限制国家权力,并尽可能保留个人自主性。从许多方面来说,中国传统中对个人。
和社群关系的学说接近与杜威的观点,比如说,在杜威看来,人类社群的凝聚力有助于确。
立个人的价值。
无论是孔子还是杜威都认为,人是“具体环境下的人”
国实用主义那里也无迹可寻。儒家思想既不象自由主义民主模式那样,把“手段与目的”
做严格区分,将社会作为实现个人目的一种手段,也不象团体主义模式那样,将个人作为。
社会的一种手段。儒家思想与杜威都认为社会群体的广泛目的产生于个人的而且是社群的。
目标,他们在这点上几乎完全一致。儒家思想中,家庭模式的特权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
扩展到家庭以外的范围,就成了合理的政府统治基础。
《论语》还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
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仁)之本与!”这就看出基于礼教的社。
群不是单纯的,而是着眼于以人为本的精神意义上的持久性。所以,我们在分析中国社会。
的“宗教”性时,必须把建立在礼教之上的社群看成是“宗教”修行的现实基础。
在儒家思想里,基于被礼教化了的人的角色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西方意义上的超。
越含义。与西方精神超越尘世的意义相反,儒家思想中的人的角色和人际关系所指的是具。
有社群生活形式的文化遗产。这文化遗产是精神发展和宗教生活生生不息的源泉。要想了。
的,而且应当了解能够将社群统一在追求公善目标之下的礼教,了解礼教之上的社会角色。
和人际关系,也就是说,“礼”是了解中国精神的重要范畴。事实上,礼仪制度正是“天。
”与“道”两个范畴在社群生活中的具体内容。“礼”、“天”和“道”这些概念充分表。
达了渊远流长的历史延续下来的儒家文化精神。
杜威也曾经表述过类似的观点。他说:“原因和结果构成的社群,是我们以及我。
们的。
后人生存其间的无限之网,它是那么广阔无边,深不可测,充满着各种神秘的存在,这个。
社群是我们被织为一体的象征,我们的想象力只好将其称为宇宙。这个社群是我们感觉和。
思想的体现,浩淼无边,广阔到知性无法把握……这个社群正是这样一个源头,在它经过。
伦理道德的塑造之后,成为了一整套指导个体行为标准以及个人修养目标的聚合体。”
不论是站在实用主义的立场,还是站在儒家思想的立场,文化价值观都是人类社群在。
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积淀下来的成就。那种设定旨在容纳这些价值观的某种超自然领域的。
立场是站不住脚的。那些具有很强理念意味的宗教所珍视的价值观念,是将和自然有关的。
事物特征理念化。为了避免这些理念化内容在世俗层面上被伤害,这些文化价值观被塑造。
成为了一种超自然的存在。
中国人尊崇自己的传统文化,而基督徒对上帝很依附,这显得有些旗鼓相当。但是,
尊崇祖先与文化英雄的儒家民主主义真正是一种“先人的民主”。虽然他们已经不在人世。
但是“他们的民主”仍然很有生气。正是这个道理当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子贡回答谁是。
孔子的老师时,子贡回答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
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一个哲人的意义在于他所创。
建的价值和思想为人传颂。中国人重视葬礼,重视家族的延续,重视孝道,重视落叶归根。
他们对祖先的尊敬可以说是一种“宗教”习惯而这也是活生生的社会记忆。
总而言之,在传统儒家思想中,许多观点是关于社群生活的,它们强化了儒家民主主。
的民主之间徘徊不定,我们应当寻求某种方式,将两者结合起来。这一思路可以说是一语。
中的。如果希望中西文化交往能更富有成果,我们必然期待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日渐深入。
但是我们知道,儒家民主主义和西方的社群主义民主跟以权利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民主是。
不相容的,尤其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因此我们希望,儒家民主主义是这场深入的中。
西对话的成果,它是中西信仰融合的结晶,它主要是在中国儒家思想和美国实用主义的对。
话中形成的。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篇九
这个假期,我捧着厚厚的一本《论语》,带着疑惑和新奇,细嚼慢咽地品尝起书味。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
课余时间,女生们一堆一堆地围在某一个人的课桌旁,不知谈论着什么。可我们这一堆聊的,我可清楚得很。“她这几天穿得可真花里胡哨!”一个人指着远处的女孩小声说道。“就是就是,一点儿也不好看啊。”另一个人起哄到。
……。
当那个女孩走过来时,大家却还是笑脸相迎,我看着这幅局面,心里似冰寒……。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直至整本书读完,这句话仍扣我心弦,我们应也像曾子学习“吾日三省吾身”!
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篇十
前不久,一部《怪兽大学》在各大影院纷纷上映。它缤纷多彩的宣传海报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这是一部时常让人捧腹大笑的喜剧,但我想说这部电影的内容更引人深思。
电影以大眼仔和毛怪为主要人物,是《怪兽电力公司》的前传,向我们展示了大眼仔和毛怪成为怪兽电力公司最佳组合的奋斗史。故事讲述了大眼仔在一次参观电力公司得到前辈的鼓励后,立志要考入最好的惊吓大学怪兽大学。他刻苦学习,在进入了这所他梦寐以求的大学后,他又立志毕业后要成为一名最好的惊吓员工。他知道自己的样子并不可怕,但他不甘示弱,专研每一本关于惊吓的书籍,学习每一个每一种惊吓方式,在课堂上他能回答老师所有刁钻的问题。而毛怪,这个长得十分可怕,有着优秀惊吓血统的怪物,却甘于平庸,不求上进,为所欲为,丝毫不看好大眼仔。原本一直关系恶劣的他们,在接受校长的挑战后走到一起,渐渐地他们开始接受对方,一起努力一起合作,最终成为形影不离的亲密朋友,并通过自己的努力真真正正地成为电力公司的优秀员工。
电影中的大眼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虽然天生样子就不可怕,一直不被人所看好,但是他从没有放弃过,而是越挫越勇,刻苦学习,直到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有着超强的领导能力,和毛怪一起带领同样不被别人看好的ok社最终获得了惊吓杯。在被校长开除出校后,他和毛怪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尝试去做电力公司的收发员,清洁工等等,最终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惊吓员工。现实中其实我们很多人像大眼仔一样。也许一开始我们不够优秀,也许我们与别人对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只要肯努力,只要有梦想,我们都可以最后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像我们现在在大学一样,只有试着去奋斗,去努力,我们才有可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电影中毛怪和大眼仔的友谊也令人十分感动,他们从一开始的针锋相对,到最后走在一起成为好朋友,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实现梦想,这一过程让人感叹不已。很多人一开始我们并不了解,往往需要走到一起去合作,去磨合后,我们才能看见对方的光芒,才能真正的接受对方。
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篇十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在茫茫人海中,和所有心中满怀激情的年轻人一样慢慢的摸索前进。我一直认为:前人总结的经验教训固然重要,但真正来说,有些事情非得自己琢磨出道理来。我们往往很容易被自己的惰性打败,很容易被自己的弱点打败,也容易受不良习气的干扰。《儒家经典语录》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段话是说:能够做到诚恳的人,往往是选择了善道而坚持不渝地实行它的人。这种人往往还要广泛地学习知识,详尽地探讨事物的原因,谨慎认真地思考问题,明确地辩别是非,并且切实地去做。“诚”,是一种执着;“诚”,是一种信念;“诚”,是一种精神。懂得笨鸟先飞,就是“诚”;懂得笨鸟多飞,就是“诚”;懂得学以致用,就是“诚”;懂得契而不舍,就是“诚”。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篇十二
昨天晚上,我看了一个叫《我的苦难,我的大学》,我为文中赵美萍的童年感到悲哀与同情。她的童年时灰暗的,灰暗而又那么的遥遥无期。故事发生在七十年代,一个贫苦,无知的年代。
他家里和她一起生活的有母亲,父亲,和一个比她小4岁的妹妹。小学那年,他的父亲由于麻疯病,被遣送到了医院。儿时的玩伴说她是麻疯病的女儿,故意的疏远她,更可怕的是,他们就因为这个欺负,甚至是欺打她们。弱小的心灵倍受践踏。但是她要坚强,弱小的她知道不能在这个时候软弱下去。爸爸的病很严重,加上母亲也是一身子病痛,妹妹的幼小,家里的贫困,不的不逼她坚强而且成熟起来。是的,成熟。于是她一个小学4年纪的女孩子担当了家里的劳务,早上起床,给家里做饭,然后捡牛粪,拱猪,等等一些本该是大人担当的活,然后去学校。晚上回来又要重复着早上的动作,夜里她就拿着书看,因为看书已经成了她在家里的唯一娱乐。
终于在几个月后听到了她父亲要出院的消息。这一消息便成了她精神上的支柱,因为疼爱她的爸爸出院,就代表着她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过做个年龄段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像现在已样。暑假妈妈把去医院里照顾爸爸的事情交给了她,她很高兴的去了,就在去了不久的一天,也就是爸爸应该出院的那天早上一个断绝了他期望的噩耗传来,由于护士打错了药剂,她爸爸迅速的死亡,她靠在全身盖着白布的父亲身上,哭的是那么的伤痛欲绝,外人的声音渐渐的模糊。爸爸的死在她受创的心灵上又划上了一道口子,一道血淋淋的口子。妈妈闻讯赶来,直接晕倒在了医院门口。后来医院给了20块钱的安葬费,带着爸爸的尸体回到了家里。从此她的生活越来越黑暗。
妈妈的病是属于那种很突然的病,一秒钟前好好的,但是一秒钟后或许她会晕倒。后来她得知爸爸并不是妈妈的原配。妈妈年轻的时候,外公给妈妈定的娃娃亲,嫁给了一个五毒俱全的男人,男人三番两次的殴打母亲,母亲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后来那男的被抓去坐牢了,妈妈才获得了重生,后来才和爸爸在一起。
就在几天后那男的居然再次的找到了母亲。由于父亲的死,她们显得是那么的无助。那男的要求母亲继续和他在一起生活,但母亲死都不从。母亲招到了一次一次的威胁和殴打。又一次他居然扬言要杀掉她们,无奈之下,一家3口决定逃出那男人的视线,在出逃的那段时间,她懂得了亲戚的虚伪。她们逃到了一个远方的姨家里,姨收留了她们,后来母亲走了,带着妹妹去了一个遥远的城市——安徽。把她一个人丢在了家乡。然后叫一个陌生的男人收留了她,条件的她得当男人儿子的童养媳而且得供她上学。妈妈的作为让幼小的她开始怨恨母亲。
从此,她便在这男人家里生活,但是生活的是那么的低贱,她是多么的期盼母亲能够回来带她一起去安徽生活。
后来母亲过来看望她,并且哀求安徽男人带她一起去安徽,后来经过母亲的哀求,终于答应下来。同时还得哀求现在照顾她的男人放她走。后来他如愿以偿的和她们来到了安徽。
但是继父家里并不像她所想象的那样,依然是一贫如洗。一间只有3室的房子,住着继父的弟弟一家人,以及她们一家人,狭小的空间拥挤的犹如一道狭缝。她知道她并没有摆脱命运。
小学毕业那年,她凭优秀的成绩被重点初中录取,但是继父却没有多余的钱供她上初中。只好辍学在家。后来12岁的她去砸石料。悲恶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了她18岁,18岁那年母亲病重了,恶性胆囊炎,家里负起了沉重的债务。1100多元,对那时候来说已经是一笔巨额。
同村的男孩子在上海打工回来,她便和他一起去了上海。几经波折,最后在一家服装厂做功。在她心里,她再也不想回到那个对于她来说,每天都是噩梦的家。所以让她深知,她必须要做的比别人出色,过的比别人更好。于是她便在上海人的歧视,和冷嘲热讽下坚强的工作下去,通过总总的努力,获得了日本老板的认可。同时她的文笔也被部分人所熟知。但是她从小的经历使他更加的不安于现状,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离开了那个她工作了6年的工厂。
一路的艰辛,一路的努力,她最后终于完成了一个,小学文凭,当上《知音》编辑的奇迹。
一个小学文凭的人,尚能做出这番业绩,是在是不容易。更是让所谓的大学生感到汗颜,她之所以能够成功,我想这便是验证了古人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胫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幸福乱其所为"吧,人的一生不可能的事情很多,但是只要你认真的对待,乐观的对待所有问题,把所有的不幸当成你成功的动力,那么,成功之路便在脚下。最后她说,“我很庆幸我能够有这么苦难的人身,如果没有这些,我不知道我现在是怎么样的”是的,我的苦难,我的大学。一所叫做苦难的大学,它究竟能够培养多少成功之人呢。苦难,他孕育的是那份不甘,逆流向上的精神。
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篇十三
书中的主人公阿穆莎在喀山的生活的经历。阿穆莎16岁那年,在好友的劝说下,一个人背井离乡的去喀山上大学。可是,事与愿违,他并没有进入真正大学,而是进入了很破旧的社会大学。在这里,他遇到了很多困难,住大杂院、出卖体力……他受到的排挤与困难不计其数,可他却依旧想着自由,毫不放弃,所以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人是不可能不面对困难的,所以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与梦想,不要放弃,总会成功的!
我的大学我已经读完了,让我给你讲讲吧:
这部分说了高尔基到了喀山,带着去大学读书的愿望去了大学,可高尔基没钱,所以高尔基只能流浪,和小偷、乞丐在一起。社会上的腐朽使他想自杀,可是没有成功又受了伤。伤好以后,他离开喀山,重新走向回乡流浪的道路。高尔基饱经了人间的辛酸,高尔基面临的环境相当恶劣,在重重困难面前,他始终坚持读书,坚持追求真理和知识,不放弃,希望就在前方。而且他不论在码头当搬运工还是在面包房做学徒,只要一有空,就会抽时间看书,并且要将自己所学到的一切用到生活中去,这让我敬佩。
我最喜欢高尔基的是渴望读书的那种精神,这让我震撼。所以我喜欢高尔基。
这部分很好看,我推荐大家看。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的其中一部,主要讲述了俄国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在喀山时期的生活。16岁那年他背井离乡,想到喀山去上大学,但那时的大学对穷苦的孩子是关着大门的。梦想破灭后,他依然热爱读书,但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同流浪汉接触。他和形形色色的市民、知识渊博的人士交往,进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这里,他经历了思想发展的复杂道路,对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读了这本书,我感觉受益匪浅。高尔基的那种执著、高于他人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知道了:世界是复杂的,是多变的,生活不可能永远都很安逸。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体会这些酸甜苦辣。高尔基自己也说过:“只有对人类的最强烈的爱,才能激发出一种必要的力量来探求和领会生活的意义。”“人如果没有良心,哪怕有天大的聪明也活不下去!”刘向说得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当我读完这本书,高尔基那坚定、顽强、倔强、执著的精神就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另外他热爱读书、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尤其值得我学习。
我又想到:在我家中有很多书,可是有的书本我甚至都没有翻看过,让它们闲置在我的书橱里,真是惭愧!难道自己知识已经很丰富了?不是说“学无止境”吗?比起高尔基那顽强、执著的精神,我还差得很远呢!读了高尔基的故事,我才真正体会到:只有勤奋学习、积极思考,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义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也是世界无产阶级的宝贵财富。
本书描述了主人公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梦想破灭之后。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与小市民和大学生交朋友,从此喀山的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杂货店等四处做工。后来,因接触大学生和秘密团体的成员以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他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民主主义著作,甚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十年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看完这本书,不禁使我想起上高中以来所遇到的困境,无数的压力使我的心情曾一度陷入焦虑中。无奈之下,只能硬着头皮死撑着说:‘自己选的路,爬着也要走完’。现在想想,我的经历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我们都是平凡人,而他却能在那个不平凡的年代,表现的那般不平凡,他树立了坚定的信念,他学会了正视自己,学习了他人之长,磨砺了不可摧毁的意志。
对未来,他有清晰的打算,对当下,他脚踏实地的勤奋学习;勤于思考;持之以恒。对过去,他无怨无悔,因为他曾全力以赴。面对艰难的生活,他在书中写到:‘苦难的日子里我变得更加坚强,我并不奢望他人的施舍,也不渴求偶然的好运降临,生活环境越艰苦,越能磨练人的意志,增加人的智慧,这个道理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的确如此,这本书让我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放弃就等于失去。
昨天晚上,我看了一个叫《我的苦难,我的大学》,我为文中赵美萍的童年感到悲哀与同情。她的童年时灰暗的,灰暗而又那么的遥遥无期。故事发生在七十年代,一个贫苦,无知的年代。
他家里和她一起生活的有母亲,父亲,和一个比她小4岁的妹妹。小学那年,他的父亲由于麻疯病,被遣送到了医院。儿时的玩伴说她是麻疯病的女儿,故意的疏远她,更可怕的是,他们就因为这个欺负,甚至是欺打她们。弱小的心灵倍受践踏。但是她要坚强,弱小的她知道不能在这个时候软弱下去。爸爸的病很严重,加上母亲也是一身子病痛,妹妹的幼小,家里的贫困,不的不逼她坚强而且成熟起来。是的,成熟。于是她一个小学4年纪的女孩子担当了家里的劳务,早上起床,给家里做饭,然后捡牛粪,拱猪,等等一些本该是大人担当的活,然后去学校。晚上回来又要重复着早上的动作,夜里她就拿着书看,因为看书已经成了她在家里的唯一娱乐。
终于在几个月后听到了她父亲要出院的消息。这一消息便成了她精神上的支柱,因为疼爱她的爸爸出院,就代表着她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过做个年龄段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像现在已样。暑假妈妈把去医院里照顾爸爸的事情交给了她,她很高兴的去了,就在去了不久的一天,也就是爸爸应该出院的那天早上一个断绝了他期望的噩耗传来,由于护士打错了药剂,她爸爸迅速的死亡,她靠在全身盖着白布的父亲身上,哭的是那么的伤痛欲绝,外人的声音渐渐的模糊。爸爸的死在她受创的心灵上又划上了一道口子,一道血淋淋的口子。妈妈闻讯赶来,直接晕倒在了医院门口。后来医院给了20块钱的安葬费,带着爸爸的尸体回到了家里。从此她的生活越来越黑暗。
妈妈的病是属于那种很突然的病,一秒钟前好好的,但是一秒钟后或许她会晕倒。后来她得知爸爸并不是妈妈的原配。妈妈年轻的时候,外公给妈妈定的娃娃亲,嫁给了一个五毒俱全的男人,男人三番两次的殴打母亲,母亲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后来那男的被抓去坐牢了,妈妈才获得了重生,后来才和爸爸在一起。
就在几天后那男的居然再次的找到了母亲。由于父亲的死,她们显得是那么的无助。那男的要求母亲继续和他在一起生活,但母亲死都不从。母亲招到了一次一次的威胁和殴打。又一次他居然扬言要杀掉她们,无奈之下,一家3口决定逃出那男人的视线,在出逃的那段时间,她懂得了亲戚的虚伪。她们逃到了一个远方的姨家里,姨收留了她们,后来母亲走了,带着妹妹去了一个遥远的城市——安徽。把她一个人丢在了家乡。然后叫一个陌生的男人收留了她,条件的她得当男人儿子的童养媳而且得供她上学。妈妈的作为让幼小的她开始怨恨母亲。
从此,她便在这男人家里生活,但是生活的是那么的低贱,她是多么的期盼母亲能够回来带她一起去安徽生活。
后来母亲过来看望她,并且哀求安徽男人带她一起去安徽,后来经过母亲的哀求,终于答应下来。同时还得哀求现在照顾她的男人放她走。后来他如愿以偿的和她们来到了安徽。
但是继父家里并不像她所想象的那样,依然是一贫如洗。一间只有3室的房子,住着继父的弟弟一家人,以及她们一家人,狭小的空间拥挤的犹如一道狭缝。她知道她并没有摆脱命运。
小学毕业那年,她凭优秀的成绩被重点初中录取,但是继父却没有多余的钱供她上初中。只好辍学在家。后来12岁的她去砸石料。悲恶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了她18岁,18岁那年母亲病重了,恶性胆囊炎,家里负起了沉重的债务。1100多元,对那时候来说已经是一笔巨额。
同村的男孩子在上海打工回来,她便和他一起去了上海。几经波折,最后在一家服装厂做功。在她心里,她再也不想回到那个对于她来说,每天都是噩梦的家。所以让她深知,她必须要做的比别人出色,过的比别人更好。于是她便在上海人的歧视,和冷嘲热讽下坚强的工作下去,通过总总的努力,获得了日本老板的认可。同时她的文笔也被部分人所熟知。但是她从小的经历使他更加的不安于现状,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离开了那个她工作了6年的工厂。
一路的艰辛,一路的努力,她最后终于完成了一个,小学文凭,当上《知音》编辑的奇迹。
一个小学文凭的人,尚能做出这番业绩,是在是不容易。更是让所谓的大学生感到汗颜,她之所以能够成功,我想这便是验证了古人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胫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幸福乱其所为"吧,人的一生不可能的事情很多,但是只要你认真的对待,乐观的对待所有问题,把所有的不幸当成你成功的动力,那么,成功之路便在脚下。最后她说,“我很庆幸我能够有这么苦难的人身,如果没有这些,我不知道我现在是怎么样的”是的,我的苦难,我的大学。一所叫做苦难的大学,它究竟能够培养多少成功之人呢。苦难,他孕育的是那份不甘,逆流向上的精神。
有志者,事竟成,那无志者呢?今天,我读了《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这篇小说,使我对“志”的理解更近了一步。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主人公赵丽萍从一个农村小丫头,立志要打拼,结果步步高升,成为打工妹,技术员,编辑最后小有名气。
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模范共青团员刘玲。刘玲是北京五十五中的学生,七年前,她患了骨癌,左腿胫骨被烤成“木炭”,钻心的疼痛是她夜不成寐,但她仍乐观向上。她趁同学们不在时为大家做贡献。老师同学心疼她,但她仍然这样去做。住院时,她碰到一个病友,因无药可救而乱叫。她走过去,为那阿姨唱了支歌,歌声感动了不少的人,其中就包括那位阿姨。她自知自己已无法扭转病势,但仍手不离书,生怕丢了功课。
刘玲的事给我们大家都点亮了思维,难道穷人,乡下人。相貌不好的人就干不得大事业吗?比如我,脸上有粉刺,相貌不佳,可相貌不佳又怎样?我还不是活了14年,何况学习成绩也不错。从我小时候,心中就埋下了这样一颗种子:提升实力,让别人看得起自己,用实力挽回自己丢失的尊严。而如今,我实现了,我在初一(2)班立足了,也成功挽回了自己在以前丢失的尊严。可见,人有了志向,无论在哪,努力去做,就能成功。
强者,可以忍辱负重,但就对不能忘记。你在苦难中前进,就是在磨砺中前行。难怪,作者会把苦难比作大学!
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篇十四
这几天一直在拜读《孟子》。这本记载着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先哲语录的书籍,仔仔细细的阅读着其中的每一个字,压抑着强烈的好奇心不去参阅附带的白话翻译,殚精竭力的吮吸着原汁原味的古文风采,脑海中逐渐清晰的浮现出一幅极美的画面,恍惚之中仿佛看见一位白须飘飘的长者站在历史的长河之畔,娓娓道来字字真言。
颇感意外的是书中的条条道义竟然与时下的人生感悟如此相似!这几本书原来打算在半年前就买下来,可是当时身边的一位长者对我说:“不要不务正业,你现在最需要看的书应该是《工程力学》,在你这个年龄阅读这些古书仍然属于玩物丧志。”
当时只好咽下口水离去。前些日委实经不住诱惑,碎银购下,寄于案头,呵护备至。注视着那精美排版的书籍,仿佛是深邃不止的历史海洋,透过她们,看见的是两千年前那一幕幕混沌初开、兵荒马乱却百家争鸣的火热画卷,霎那间所有的高楼大厦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草野、泥路、栈桥、群兽,碧蓝无染的无垠苍天,童谣、民歌……谁还敢说没有“时间机器”呢?!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孟子,为中华文化开启了衔冠“亚圣”的新篇章。读之,品之,悦然明朗于心。
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篇十五
读过《大学》,印象最深的是《大学》中经一章里面的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说《大学》的根本,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彰显,使天下的人革旧图新,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这是它的宗旨,也就是《大学》的宗旨,但更深一步来讲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美好的纯洁的心灵,以及光明正大的德行,以身作则,树立能够带领大家从善的榜样,启发人们的自觉性,去除人本身对外界事物的占有欲,历经各种困苦,最后才达到”至善“的完美境界。
其实只要看过简介,就知道《大学》其实是《四书五经》之中最短的一篇,不过2000字左右,可是正是这么短的一篇文章,却揭示了人生的真理,一个人由凡人转为圣人的必要途径,要是我们能按照《大学》中所说的去做的话,一定能有所作为,受益无穷。只觉得惭愧的是,《四书五经》买回来这么久,碰都没有碰,要是早些看的话,就可以早些领悟其中的意义了。
我想说,每个人出生时都没有善恶之分的,只是因为家庭环境的`不同,所以受到的教育也不同,造成每个人的文化程度也不同,再加上走进社会时受到的熏染,才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人。如今的学校已经不实行教《四书五经》的教育了,所以现在的人们也接触不到这种叫人修身养性,意义深刻的书了。一个人要是不会做人,即使有再多的学问也没有用,因为他心胸狭窄。教育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些年轻一辈拥有良好的品德、悲天悯人的情怀。教育不只是教我们知识,更是为了叫我们做一个合格的人。
现在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越来越深,抵触与不信任越来越多,在外面的每个人几乎都戴着面具在生活着,同时也保持着自己的外在形象。我想问,这样生活不累吗?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我们虽然不能改变社会的这种现状,但可以改变自己,试着去相信别人,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静而后能安,这一点在经文章里面也提过。我相信,只要严格按照《大学》中所说的去做,这个社会会改变的,变得温馨而不是险恶。
《大学》是一本光辉璀璨的人生之书,只是读,我便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想说自己所做的还远远不够。需要努力的去学习,革旧图新,才能更加深刻的去了解《大学》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