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生活教学设计(专业14篇)
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不应仅限于书本知识。思维方式对于解决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看看下面的一些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理解和掌握写作的要领。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一
第7课面对公共生活第1站理解公共生活。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而不同的社会角色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明确公共生活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个人的社会角色相关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个人与社会及社会公共生活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
使学生真正理解公共生活的要求,体会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承担责任方面的自我控制能力。
:讲授、多媒体演示。
学情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交往面的逐渐扩展,学生已经步入其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能否正确看待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开门见山写出课题(展示幻灯片1,并提示学生打开课本p63)开场白:大家下过象棋吗?象棋规则里,车、马、兵、将各棋子应该怎样走?(引导学生回答,然后来个转折:讲一讲自己在家与外甥下棋时,小外甥不讲规则随意棋子都要吃我的,且我只能输不能赢,要不他便会哭闹。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自已小时候在家有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从而引出在家与走进公共生活的不同之处)。
2、昨天夜里你睡不着,早上虽然你很想睡,可以上学的时间到了,你还是得赶快起来)。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提示学生把课本翻到p59,然后打开幻灯片2进行解释)。
过渡:正是因为有了规则,公共生活中才能井然有序的进行,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大家能想像一下,这社会上如果没有了规则将会是什么景象:
1、你手上的书、书包里的东西、你家里的财物,如果我喜欢我就可以拿走;
2、上课铃响了,有的同学在吃盒饭、有的在唱歌、有的才起床,有的在散步;
3、轮值的同学不打扫教室,垃圾满地。
4、人人只想吃,不想劳动,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随手拿来。
5、道路上,车和人横冲直撞,撞到人也没人管。
问(过渡):这样的生活你能活下去吗?(所以我们应该自觉遵守公共生活的规则,那么我们首先得知道,公共生活中的规则对吧,要不遵守就无从做起啦,公共生活有什么要求呢?)。
(黑板板书)。
一、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不同的角色和身份那么什么是角色?(打开幻灯片3)。
阐述:上学期在学习《积极融入社会》这一课中,我们学过,随着年龄和社会交往的不断扩展,我们所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增多,且每一种角色都应承担其相应的责任。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我们自己所扮演的有那些角色,都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打开幻灯片4)(与学生互动,由学生回答)。
当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我们就应当承担与其相对应的责任,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却往往做不到,现在我们一起来清点一下,在我们身边,存在哪些不负责任的行为(打开幻灯片5、6、7)。
总结:这些行为可以说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却很少人能注意到,并加以克服、改正,这虽然是生活中的琐事,却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过渡:可能有同学会说,小事没有必要那么认真,需要认真负责任的.事,我自然会负责。如果这么想就错了(东汉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任何事物都是一个量的积累的过程,难怪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可见(引出)。
(黑板板书)。
二、做好自己的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过渡:当然承担责任在某种程度上对个人而言是一种代价和付出,又因为人是有私心和惰性的,所以需要个人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才能战胜自我的私心和惰性。
例如:1、如果你正急需钱花,这时恰好看见有人丢了一打钱在地上,你将怎么做?
2、你已经饿了三天三夜了,这时候你爸买来一支炸鸡腿,吩咐你拿给你弟吃,你怎么做?
3、你有急事,可开车正好赶上红灯,这时你怎么做?如果是在夜里,你怎么做?
可见(引出第三点)。
(黑板板书)。
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需要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例如:课本66页的故事中的孩子一样,如果没能控制自己,那么就会做出一些伤害人的事情,而这种伤害,有时是永远没办法痊愈的。
过渡:当然,话说回来,公共生活中,要求我们应做一个负责任、遵守社会规则的人,这样才能融入社会,但不代表我们就得人云也云,毫无主见,盲目从众(引出第四点)。
(黑板板书)。
四、不盲目从众。
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做事总是不加思索的,跟风附俗,人云也云盲目从众(打开幻灯片8、9、10)。
本课小结:下面我们来回顾刚才讲过的内容(打开幻灯片11,老师讲解学生配合)。
(如果时间够的话,就做三页练习)。
课后语: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从出生到死去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可在这段短暂的日子里我们每个人却扮演着很多社会角色,必须去承担很多与之相对应的责任。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出戏,那么我们就是戏里面的演员,我们就必须把这出戏唱好,演好。
在我们老的时候,回首往事才不会有悔恨。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着视频的旋律,来体味一下生命的轨迹。(播放视频)。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二
2、使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难点: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问学生:“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回答是:由于一句简单的问候语。
生活中除了使用问候语之外,还有其他礼貌用语,比如表示谦虚、恭敬等礼貌用语。(参考作业本p11)提问:“在生活中,如果能运用以上礼貌用语,能为你在与别人交往时带来什么帮助?”引导学生回答:礼貌增进人际和谐。在生活中讲究文明礼貌,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使我们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赢得他人的尊重。
提问:“既然文明礼貌这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呢?”学生畅谈个人观点,根据学生的归纳总结: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不仅能“走遍天下”,还能造就幸福人生。
例如:升国旗、奏国歌时,在上公共汽车时遇到老人或者小孩时,在课堂上想发言等时,自己都是怎么做的?完成单元活动设计中:回顾、总结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有好的礼貌,但也可能存在不良的习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还必须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坏习惯。
不良习惯产生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客观条件;
2、家庭教育环境影响;
3、个体心理影响。
克服不良习惯的建议:
1、明确要改变哪个习惯;
2、改变要靠意志;
3、打断自己的惯性;
4、必须输入新的习惯。
鼓励学生拥有养成良好文明礼貌习惯的信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地做好。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三
1、了解胃是人身体的一个重要消化器官。
2、知道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护好肠胃。
3、树立合理膳食的意识。
(一)学情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每个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倍受重视,各种食物应有尽有,学生们从来不为吃发愁。学生们被动接受饮食分配,或只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食物,造成有的学生暴饮暴食,有的学生对吃饭毫无兴致,据说现在胃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小,甚至小学生也有得胃病的。因此,教育学生保护肠胃、爱护自己的身体尤为重要。
我校是一所较大的学校,每天有很多学生在校吃午饭。作为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师,在照顾学生吃午饭的时候,发现学生普遍存在挑食现象。我经常看见有的学生不好好吃饭,挑挑拣拣。他们把饭盒拿到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不喜欢吃的菜扔到一边,结果盒内就没剩什么菜了,甚至有的学生只吃白饭。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我经常跟他们讲道理,有时还逼着他们吃。虽然我尽到了责任,但收效甚微。于是我想,我何不从营养配餐入手,让学生们当一回营养配餐师呢?给自己订一份营养午餐,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明白道理。
(二)物质资料准备。
1、观察、了解学生在校用餐情况。
2、纸、画笔。
1课时。
开课时,我故作神秘地说:“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学校食堂管理员正在征订营养食谱,你们愿意当一回小小营养师,为食堂订一份营养午餐的食谱吗?”“愿意。”“那么,今天我们就开个小小食谱征订会。”学生们听说要开征订会,并且可以当营养师,为学校制订食谱,都高兴极了。
(一)片断一。
咦,第二组的潘雅婷同学怎么撅着小嘴不高兴啊?我走到她身边,摸摸她的头,轻声问她:“你喜欢吃什么菜呀?”
没等她回答,学生们就抢着说:“她喜欢吃红烧肉,她就知道吃肉。”
“你看她长得多胖,还吃肉。”
“是啊,她太胖了。”
“哈哈”
潘雅婷的确很胖,圆圆的脸,眯眯的眼睛。这会儿被同学们一嘲笑,眼睛更小了,还挤出了几滴眼泪。
不知是谁喊了一句:
“冯天翼也很胖,他也爱吃肉。”
“胖怎么啦,胖才有力气。”冯天翼挥起拳头,做出要打人的样子。
我想糟了,征订会成了“斗争会”。我立即平息“战争”,不能让他们走入吃肥肉就长胖的误区。要让他们知道各种菜的营养价值以及订营养餐的标准。我扭转话题:
“你们看我胖不胖?”
“不胖。”
“告诉你们,我经常吃红烧肉。”
一双双小眼睛睁得大大的,感到很惊讶。我说:“究竟肥肉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你们知道吗?”
不喜欢吃肥肉的学生谈肉色变,喜欢吃肥肉的学生振振有词:“肥肉可以增加脂肪,吃了会长胖。”
“吃多了才会长胖。”
“比较瘦的人要多吃肥肉。”
“肥肉很油腻,不好吃。”
“红烧肉不油腻,好吃。”
“吃肥肉可以增加热量,使我们的身体不怕冷。”
“吃肥肉长胖了跑不动。”
“少吃点,多锻炼就不会长胖。”
“胖有力气,冯天翼的力气多大呀。”
经过激烈的讨论,刚才嘲笑潘雅婷吃肥肉的小朋友恍然大悟,一致认为:肥肉对人体还是有好处的,可以增加脂肪,产生热量,增加体力,但是要适量地吃。潘雅婷和冯天翼的脸上也露出了喜悦的表情,他们也表示要少吃点肥肉,多锻炼身体。
接着,我让他们谈谈自己知道的菜的营养价值,学生们知道的可多了,什么蘑菇防癌呀,鱼含蛋白质呀,猪肉肝含铁呀,白菜含维生素啊等等。最后我说:“这么多有营养的菜,每餐怎么分配呢?我们能不能找出标准?有了标准,我们就容易制订食谱了。”
(二)片断二。
张尊自豪地说:“我知道,每天都要吃蔬菜。”
付思泽也大声地说:“每天还要吃鱼呢!”
李捷说:“妈妈要我每天吃鸡蛋。”
陈诗婕补充道:“每天还要有汤,什么骨头汤、鱼头汤、紫菜汤”
我问:“这么多的菜,每天都能吃到吗?”
周正达站起来慢条斯理地说道:“我妈妈说过,什么菜都有营养,每天既要吃含蛋白质的菜,又要吃含维生素的菜,不管什么菜,都不能吃得太多,也不能吃得太少,所以,一周之内,每天的菜要不同,这样既可以换口味,又能做到营养搭配合理。”
“周正达同学说得真好呀!我们订营养餐不能只凭自己的喜好,要营养搭配合理,有荤有素,有干有稀。”我一边赞叹一边向他翘起了大拇指,学生们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在学生们明白了订营养餐的标准后,他们跃跃欲试。
(三)片断三。
李洋得意地说:“我每天都吃鱼,订一份鱼吧,糖醋鱼。”
张小雨噘着小嘴说:“鱼有刺,我最不爱吃鱼了。”
马宁马上批评:“吃了鱼聪明,不喜欢吃也要吃”,张小雨只好赞成。
李俊在纸上画了棵白菜,举在组长面前说:“白菜有维生素,也要订上。”
“还有胡萝卜,”王佳鑫插嘴道:“奶奶说胡萝卜有胡萝卜素,营养高。”
陈曦抠着小手低声语:“哼,我最讨厌吃胡萝卜。”可他的嘀咕声没人理会,看来他只好听从大家的了。
吴子昂举着小手说:“别忘了,还要加个汤,最好是猪肝汤。”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在这节课中,我将“保护肠胃”这个关于健康的话题融入到“食谱征订会”这一活动中,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平时的观察,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天天要吃的饭菜入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自己讨论、自己归纳总结,给了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激起学生积极表达自我的热情。
刚开始,学生们极其兴奋地谈自己喜欢吃的菜,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当发现学生们走入吃肥肉就长胖的误区以后,我引导他们在讨论中发现肥肉还是有好处的,要一分为二地对待。然后,让学生们搜寻生活中的经验,在交流中了解各种菜的营养价值及对人体的好处,归纳总结出制订营养餐的标准。最后,制定出营养食谱。学生们在民主活跃的氛围中互相激发,互相表现,加深了对生活的感悟,从而学会交流,学会生活,学会保护肠胃。
这节课的结束,也就是学生生活的开始,通过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从而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这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四
罗斯福夫人的.话有什么深刻的道理?科宁斯的采访为什么会获得成功呢?课文富于挑战性的生动情节,吸引着学生阅读的兴趣。
课文记叙了一名校报记者——科宁斯,采访著名的罗斯福夫人的不寻常经历,激发人们热爱生活,走进生活,同时也渗透着对罗斯福夫人平易近人优秀品质的赞颂。课文以作者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语言生动活泼,层次清晰。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抓住行文线索,结合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积极生活态度和正确人生观的启迪。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读自悟,讨论学习。
1、收集文中有关人物的信息资料。
2、收集有关人生的格言警句。
1、懂得“走向生活”的深刻含义,结合收集的格言警句,使学生受到热爱生活,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教育影响。
2、抓住课文主线,自读自悟,合作学习,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探究合作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预习汇报。
1、汇报朗读情况,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汇报自学的字、词、句。
“初出茅庐、会晤、莞尔一笑、赋予”等词语以及自己喜欢的句子。
3、报收集到的与文中人物有关的资料。
4、通过预习,你从文中体会到了什么?
5、质疑。
(以预习汇报的形式展开教学,关注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便于教师组织,调整教学活动。通过预习也使学生初步地体会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读研讨,重点突破。
1、自读全文,体会“科宁斯”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呢?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变化?
2、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和一个陌生人会晤并开始一种关系,这是生活中最令人感兴趣的。”
“后来我强迫自己欢迎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强迫自己走向生活,终于体会到广效朋友是多么使人精神振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课文的主线和重点词句,通过自读合作,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了积极生活态度和正确人生观的影响,这样摒弃了传统的串讲串问,繁琐分析,把语言积累与思想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
三、畅谈收获,深入体会“走向生活”的含义。
2、把收集到的有关人生的格言警句讲给同学听。
(拓展学生认知,积累学生语言,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3、课文总结。
四、实践活动。
收集格言警句或名人故事,办一期关于“人生进取”方面的手抄报。
板书:
科宁斯:紧张兴奋——胸有成竹——始料不及——无拘无束。
罗斯福夫人:走向生活广交朋友。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五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从夫人的话中得到了一个人生启迪——主动走向生活。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准备、大胆应对、广交朋友、主动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二是一采访为拓展点,进一步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1、布置学生准备一条自己的座右铭。
2、搜集有关罗斯福夫人的资料。
一、谈话导入。
记得去年学校庆典时,我班的蒋君锴同学超过采访了市长(出示当时的照片),请蒋君锴同学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是呀,要成功的采访好一个对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采访前做充分的准备,同时还需要勇气和智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顺课文,理清脉络。
2作者向夫人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她是怎么回答的。
三、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交流。
1、采访前,我的心情如何?是怎么准备的?
2、采访过程中,我向夫人提了什么问题?夫人是怎样回答的?
3、作者采访夫人有什么收获?
五、总结深化。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是呀,其实一句格言,一个座右铭会影响人的一生。你有人生格言吗?请写下来,贴在桌子的右上角,让这些格言时刻激励我们。
六、延伸。
是的,只要我们摆脱了束缚,屏弃了羞涩,走向生活,广交朋友,那么我们的人生必将阳光灿烂。著名诗人汪国真送给我们一首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希望大家也能和他一样微笑着走向生活。
汪国真。
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报我以平坦吗。
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
报我以崎岖吗。
我是一只飞翔的燕子。
报我以不幸吗。
我是一根劲松经得起千击万磨。
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
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
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六
2、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启迪。
给足10分钟时间,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教师巡回指导。学生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可以生生互教或请教老师。
按照“阅读提示”默读课文,在书上勾画、批注、写感想。完成了上述任务还可以自己提出疑问,默读思考,勾画批注,教师巡回指导。
1、师生共同确定精读部分:“我”采访罗斯福夫人时的谈话。
2、用“~~”画出罗斯福夫人说的话。两人一组,分角色朗读对话,再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熟悉对话内容。
2、假如现在是在电视台,正在进行“走近名人”栏目的现场采访与拍摄,谁来扮演作者戴维科宁斯”淮来扮演罗斯福夫人?那么老师是什么身份?(主持人,用书卷作话筒)同学们呢?(现场观众)。
2、请两位“嘉宾”——“戴维科宁斯”、“罗斯福人”上台就座(可拿书,能不拿书更好,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小六语文走向生活教学设计3》。)。
3、教师主持。
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美国前总统夫人、举世闻名的罗期福夫人(欢迎)和(西部报)记者戴维.科宁斯先生(欢迎),还请来了现场观众××小学××班的同学们,欢迎大家的到来。
下面,戴维先生将现场采访罗斯福夫人。(两学生即兴表演采访的对话,用自己话说,谈话主要内容要以书上为主。即兴表演课前不排练,一次不行可指导,再来一次。)。
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听了两位嘉宾的谈话,你们有什么感想呢?你们想对两侠嘉宾提出什么问题吗?(教师走入学生中,随机“采访”,并将话简交给想发言的学生。)。
生:戴维先生,祝贺您,您的采访非常成功!我也想现场采访您:罗斯福夫人的话对您有什么启发呢?(可联系到最后两段)您的采访非常成功,是什么原因呢?(可联系到他做的准备工作。)。
生:尊敬的罗斯福夫人,您的话真是太精彩了。请问:您为什么那样回答呢?(可联系第13自然段。)。
掌声欢迎两位“嘉宾”回答到座位上。
4、学生自由组合成三人小组,练习模拟采访。
利用课余时间当一次小记者,采访校长、老师或采访名人。采访前,注意收集材料,做好准备,采访后,把采访过程写下来。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七
使学生认识到规则对于社会公共生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从而初步形成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规则意识。就规则本身而言,主要有无形的道德规则和有形的法律规则两种。这两种规则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社会生活中共同发挥着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人们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生活的规则,使服从公共生活的规则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只有这样,生活才能够更和谐、更完美。
1、通过学习,认识到社会公共生活需要规则。
2、理解公共规则的种类。
3、认识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遵守公共生活规则的必要性。
通过小组内讨论来认识社会公共生活需要规则讨论社会中的哪些规则是有形的,哪些规则是无形的,从而理解有形与无形的区别。自觉遵守公共生活规则,创建和谐社会。
1、我们要遵守公共生活规则: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
2、学法、守法、懂法、用法,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小黑板、图片、课前资料。
一、阅读本课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本67页-72页第二站内容。
自学提示:
1、小组内讨论67-68页“思想驿站”中两个问题。
2、为什么说社会公共生活需要规则?
3、什么是有形的规则?什么是无形的规则?
4、我们遵守公共生活规则的必要性是什么?
5、为什么我们要遵守公共生活规则?
二、学生讨论,教师讲述。
三、练习。
材料题(分析问题―想想做法―说说理由)。
假如你遇到下列问题,请写出2个正确做法(要求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切实有效,并运用思想品德知识说明理由)。
乘出租车时,发现司机师傅一边开车,一边不停地打电话。
四、总结。
公共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同时拥有不同的角色或身份,每个角色都有一份应尽的责任。角色责任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孩子学生公民尊重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和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努力学习等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八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从夫人的话中得到了一个人生启迪——主动走向生活。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准备、大胆应对、广交朋友、主动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
二是一采访为拓展点,进一步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1、布置学生准备一条自己的座右铭。
2、搜集有关罗斯福夫人的资料。
一、谈话导入。
记得去年学校庆典时,我班的蒋君锴同学超过采访了市长(出示当时的照片),请蒋君锴同学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是呀,要成功的采访好一个对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采访前做充分的准备,同时还需要勇气和智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顺课文,理清脉络。
2、作者向夫人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她是怎么回答的。
三、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交流。
1、采访前,我的心情如何?是怎么准备的?
2、采访过程中,我向夫人提了什么问题?夫人是怎样回答的?
3、作者采访夫人有什么收获?
五、总结深化。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是呀,其实一句格言,一个座右铭会影响人的一生。你有人生格言吗?请写下来,贴在桌子的.右上角,让这些格言时刻激励我们。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九
《文化生活》内容的设置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一定的文化生活之中,时时刻刻感受着文化的`熏陶。文化既是人类创造的,又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无论是置身艺术天地,领略艺术的瑰丽之美,还是深入民间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抑或泛舟知识海洋,与前贤圣哲进行心灵的对话,每一次精神之旅,都会带给我们独特的文化体验。文化生活给予我们丰富的知识,砺炼我们优良的品质,赋予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都生活在文化之中,理应了解文化生活现象,分析文化本质与特点,形成对文化的正确判断和参与文化生活的选择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身心迅速发展,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较强,社会公共生活空间范围越来越大,并且开始理性地思考社会和人生的重大问题。高二学生可塑性强,但情绪仍然不稳定,有多变性,容易冲动或偏激,迫切需要提升思想意识,加强方法论的指导,使其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活中能够进行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1、感受先进文化;
2、识别、抵制落后、腐朽文化;
3、选择先进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四、教学目标。
2、道德目标:促使学生在当前的文化生活中,努力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能力目标:要使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敢于让学生提出问题,质疑已有结论,在批判中培养他们观察现实、体验社会、分析社会的热情与能力;引导他们在现实案例中展示观点,在实际的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文化现象的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文化生活的探究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五、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眼力,辨别现实生活中的落后、腐朽文化,抵制污染。
六、教学重点。
通过先进文化与落后、腐朽文化的对照,启发学生选择先进文化。
七、教学方法。
读、演、议、辩相结合,采用探究式、情景体验式教学。
八、教学策略。
坚持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坚持学法与教法的统一。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社会现象的分析、学生文化生活学习的情景联系起来。
2、贯彻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采用探究式和情景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比较、分析、释疑等达到认知和行为上的教育目的。
3、贯彻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原则。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运用小品、漫画、影视等活泼的形式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目的,通过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减少其逆反心理,培养他们的自觉能力。
4、落实知识、过程、情感三维教学的有机统一;实现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组织者的转换;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思维和习惯。
九、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
十、教学过程。
(一)名作(名诗、名歌、名曲)欣赏暨课堂导入。
每日一读――《乡愁》。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持久深远的,有时甚至是一辈子的,我们要慎重选择文化。
(二)“奥运福娃”探究。
1、“五福娃”体现了哪些精神?
体现了“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和绿色奥运”的奥运精神。
也体现了“团结、奋进、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龙”(dragon)在我国是美好的意思,例如龙凤呈祥,但在西方是魔鬼,很恐怖。北京奥运不仅是中国的奥运,更是世界的奥运,因此,福娃的原形中没有龙,这就是文化选择的结果。
(三)感受先进文化。
1、交流自己最喜爱的文化。
2、观看《千手观音》,谈观后感。
(四)阳光下有阴影。
1、小品《电脑算命》。
2、课堂辩论。
正方:“烧香敬神”是封建迷信活动,不可取。
反方:“烧香敬神”是精神信仰活动,可取。
3、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了解现实生活中的落后文化、腐朽文化,自觉抵制社会中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毒害。
(五)小结。
把握主旋律,学习先进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以正确的舆论引导自己、以高尚的精神朔造自己、以优秀的作品鼓舞自己。
(六)自由论坛。
a我的文化生活b我看文化生活。
(七)课后作业。
把“我的文化生活”或“我看文化生活”整理成文,作为政治小论文交给老师。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十
1、能够体会不同种类的线条带来的不同视觉感受,感知不同线条在美术作品和生活中产生的视觉效果。
2、能用曲与直的线条表现出动与静的感觉。
3、能在对不同作品的观察和创作中提高分析能力和造型能力。
体会曲线和直线带来的不同视觉感受,并将这种感受表现在自己的美术创作中。
能运用曲线或直线表现出动与静的感觉。教学准备:
范画、课件等。学生准备:彩色笔等。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我来说,你来画)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感受生活中的线条
(1)展示图片,在这些图片中,你发现了一些什么样的线呢?学生观察回答,教师总结。
(2)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发现了线条呢?
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线条。教师适时进行小结:线条无处不在。
2、了解线的构成方式
(1)我们所知道的线条有哪些
实线、虚线、直线、曲线、交叉线、螺旋线、折线、回字线、波浪线......
(2)结合图片了解线的组合方式:直线、曲线、折线等单种线的重复组合,以及多种线的重复与排列。
3、感受不同的线条带来的感觉
学生总结出:直线—静的感觉;曲线—动的感觉。
4、欣赏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感受美术创作中如何运用线条进行表现。
(1)画家作品:梵。高《星空》中旋转扭曲的线条,给人不安定的动感。体会蒙特里安的《红黄蓝格子》稳定平衡之感。
(2)学生作品:
三、学生创作,作业展评
1、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的线条,可以单独选用直线或曲线,也可二者结合。组织成一幅具有一定规律而又具有线条美感的装饰画。
2、作业展评:自评、互评
生活中的线条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十一
1.说出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2.阐明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二)能力目标。
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说明遗传信息贮存在细胞核中。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克隆羊的身世,关注现代科学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重点。
1.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2.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公交站牌,请学生获取上面的信息,体验信息对自己行为的指导,体验信息与载体的关系。展示卫星云图,专业人员可以解读上面的信息,体验天气信息对自己行为的指导,体验信息与载体的关系。展示建筑图纸与建筑物,体验信息的作用。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的是一种遗传现象。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遗传信息。我们的生命始于一个小小的受精卵,一个受精卵能够发育成我们现在的身体,这说明人的受精卵具有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
什么是遗传信息?
遗传信息:是指亲代传给子代的控制该物种遗传性状的全部信息,受精卵内含有生物全部的遗传信息。
【设计意图】用类比的方法,由信息的概念导出遗传信息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
(二)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那么,遗传信息存在于哪里呢?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小羊多莉的身世”这篇资料。
学生得出结论: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设计意图】整个过程基本应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们通过自主的学习和讨论而得出结论的,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学生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
(三)遗传信息的载体。
1.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
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dna的有机物,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具有双螺旋结构。
1953年4月,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
基因: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也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播放视频、展示图片,介绍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
(1)细胞核――遗传信息库。
(2)染色体(染色质)――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3)dna――遗传物质。
(4)基因――含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5)遗传信息――构建生命大厦的蓝图。
【设计意图】对知识进行拓展,为下面的课程做好铺垫。
(四)小结。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叶绿体――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动力工厂”,分解释放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供细胞利用。
细胞核――控制中心。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
种学习方式的形式。”
——《语文课程标准》。
曾记得,一些教育界的有识之士面对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严峻形势,早就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口号,这在当时引发了一次颠覆性的教育革命。但是,现实生活中考、高考的压力,又使我们有些教师不得不仍然采用“满堂灌”、“题海战术”来对付。因而,我们的中小学教学中也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素质教育喊得热热闹闹,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其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就在于要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兴趣强,则动力足;兴趣弱,则动力少。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以为,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自主学习的酸甜苦辣,这应该是一个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教学《伟人细胞》的案例来谈谈。
一、自主确定学习内容。
这是一次面对北京通县七十多位校长来通考察的公开课。在上课之前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我就采取和同学们共同商讨的办法,问他们最想学习哪篇课文,结果80%的学生都选择了《伟人细胞》。这其实也难怪,秦文君的小说《男生贾里》贴近中学生生活,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生动有趣,自然受到学生们的大力“追捧”。我于是顺势和同学们共同确定了教学内容。也正因为这篇课文是同学们自己挑选的,所以他们对老师布置的有关预习、搜集资料的作业显得热情空前的高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激发。这就为下面上好这一堂课作了有力的铺垫。
二、自主确立学习目标。
以往,教学目标大都由教师确定。这样做往往有两个弊端:一是由于教学设计与实际课堂教学存在差距:一是由于教学设计与实际课堂教学存在差距,许多教师设想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不能有效地实现,这就使得教学目标的设置在很多时候就成了一种“形式”。二是由于教学目标由教师单独确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主动参与,因而也就削弱了学习课文的兴趣。在教学《伟人细胞》时,我从体裁入手,由于学生平常都比较喜欢看小说,故而请他们自己说说看完一篇小说后留下印象最深的方面。小说的体裁特点决定了小说吸引读者主要靠的就是:个性鲜明的人物、生动曲折的情节等等。比如说《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个个面目不同”,《项链》中的情节曲折,尤其是结尾出人意料,发人深省。在学生纷纷畅谈自己独特的体验后,教师因势利导,和学生就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共同确定本课教学目标。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学习兴趣也就大大提高了。
三、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很多时候,学生感到十分困惑的是如何自主地阅读、理解文章。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就特别注意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想要了解作者,可以通过教辅资料、图书馆、网络等各种途径查询有关资料。尤其是在现在科技发达、网络盛行的社会中,学会上网查找资料这种方法是必须的。再比如说,怎样才能了解故事的大概呢?那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如何复述故事、概括情节,在这个过程中,再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来明确要点。
四、主动质疑,合作探究。
实际上,学生在读完一篇文章后,能不能提出问题,问题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学生“进入文本”的程度。所以,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伟人细胞》的教学设计中,我设置了“质疑与探究”的过程。首先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由学生提出不能理解的地方,简单的问题由学生互答,稍有困难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点拨。然后,教师再提出几个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主讨论。(因为这两种问题带有互补性,所以如果这两个步骤中有相同的问题,也就更节省了时间)我提出的四个问题大都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展开,既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又有利于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在这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师更多的应该以一个平等的发言者的身份出现。如果学生敢说敢议,教师就应该把自己完全当作学生中的一员,和他们共同探索、喜忧与共。这种愉快、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会让学生觉得是自己主动要学,从而也就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五、自主创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在本课设计上,我设置了一个随堂练习和一个拓展活动。一是请学生假设作为贾里的好朋友送给他一句安慰的话,一是想象像贾里这样一个人在今后将会遇到怎样的生活,要完成好这两个练习,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要深入理解文本,要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另一方面要必须有较强的创造与想象能力。而且,这样的练习在某种程度上也对课程资源作了更深的开发。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我觉得我们有责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才会越来越高涨,他们的天空才会越来越广阔!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十三
1、知识技能:学生能够体会不同种类的线条带来的不同视觉感受,感知不同线条在美术作品和生活中产生的视觉效果。
2、过程方法:学生能用曲与直的线条表现出动与静的感觉。
3、情感态度:学生在对不同作品的观察和创作中提高分析能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在曲线和直线的对比中,体会它们带来的不同视觉感受,并将这种感受表现在自己的美术创作中。
教学难点:学生能运用曲线和直线表现出动与静的感觉。
1课时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实物球、范画、美术工具和材料。学生准备:绘画纸、彩色笔或水粉颜料。
(一)、引导阶段:
1、游戏导入新课:观察球的运动,感受动感线条。激发学生兴趣。老师这里有个乒乓球,请大家观察一下球在运动时候产生什么样的线条?教师分别示范拍球、滚球、抛球等动作,让学生感受动感线条,并画出相应的线条。
2、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门窗、桌椅、墙角线,说一说是什么线。教师归纳:平直的线如:门框、墙角线还有马路等会给人以静止、稳定的感觉。如果我们表现静止的感觉就可以多用这样的线条。而各种曲线或让人感觉流畅或让人感觉运动。
(二)、揭示课题:生活中的线条在生活和艺术创造过程中线条的运用非常广泛。线条的变化也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三)、发展阶段:
1、复习以前学过的《点、线、面》中的线条的种类。同桌的两位同学一个说出线条的名字,一个画出来。
总结:我们所知道的线条有:直线、曲线、折线、虚线、斜线、螺旋线……
2、欣赏课件(我身边的直线):我校教学楼、教室里的窗户、电线、我们学习用的课桌、家乡的大桥等)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具有曲线的物体?曲线还能表现那些事物?怎样表现?
教师请学生谈一谈感受并说一说这些景致适合用怎样的曲线来表现?同桌讨论:师生一起尝试画一画。师小结:板书——线条有粗、细、曲、直。
4、教师小结:礼花的线条极富有弹性,适合用弧线来表现;斑马身上的线条较有规律,适合用较粗、整齐的线条来表现;彩带的线条流畅而有节奏,可用富有动感强的线条表现。
5、欣赏大师笔下的线条运用,作品图片:吴冠中作品、米罗作品等。
教师简要介绍:画家们丰富的思想内涵,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怎样用丰富的线条表现美术作品。
6、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绘画步骤。
(四)、自主尝试,创作优秀作品,教师辅导开拓思路:
1、请同学们选用平行或弯曲的线条表现静止或流动的感觉的作品。可用绘画、剪贴、添画等作业形式进行表现。
2、教师出示范作并做简要示范。
3、学生绘画,课件循环播放参考资料。同时启发有困难的同学,展示、鼓励有创意的作品。
(五)、评价展示:
同学互评,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幅作业,说一说它的优点。教师点评提出修改意见。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十四
《漫画与生活》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四年级第7册第3课的内容,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该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以漫画为载体,在教学中既要展示漫画的独特艺术魅力,又要让学生了解如何用漫画表现生活,并让学生尝试用毛笔、国画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用漫画的形式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课的主体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在美术技能、技法的掌握上有了初步的学习,其思维正处在形象与抽象的过渡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适当加以引导的话,这一学龄的学生创造力还是可以激发到一个非常活跃的水平。
据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课教学从欣赏漫画作品着手展开。学生了解漫画的特点及艺术来源于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在此基础上尝试进行创作,一切围绕《美术课程标准》的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开展设计,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并根据学生需要和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1、知识与技能了解漫画的特点,尝试用漫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漫画作品,尝试运用水墨进行漫画创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培养学生融入社会、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定如下。
1、教学重点了解漫画的特点,并用毛笔、国画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以漫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水墨以漫画的形式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简洁提炼。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有多媒体教学法;情境创设法;问题设疑法;合作学习法;归纳总结法。
1、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毛笔、国画颜料、墨、宣纸等。
2、学习用具毛笔、国画颜料、墨、宣纸。
1、教师说“在讲课之前,先请同学们看一部动漫视频《父与女》,看完后,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说“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部视频是荷兰一位著名漫画家所作,曾获得奥斯卡短片金奖,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画家是如何用漫画来表现生活的。”1、学生答“……”在互动中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吸引学生注意力,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发言并答到要点的同学可以得到小礼物。希望每位同学都可以积极发言。
a、观察图片丰子恺的《脚踏车》后教师提问“这幅漫画的题目叫做《脚踏车》,同学们在这幅图片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图片中的脚踏车真的是脚踏车吗?请说明理由。”
教师归纳总结漫画中的孩子将两把蒲扇作为自行车的两个轮子,自己就好似骑在自行车上。(孩子用他的奇思妙想将原本蒲扇变得似乎有了生气,带给人一种愉悦的氛围,极富趣味性,具有诙谐、幽默、风趣的艺术效果。)这种有趣的绘画方式也是漫画的一种表达方式。
教师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趣事?”
b、观察图片郑辛遥的《可贵的扶持》后教师提问“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幅漫画,同学们能告诉来时你在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请举手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伞柄与小树绑在一起,伞柄扶持了正在被风刮的小树,防止小树被风刮倒,牺牲了自我,只是为了小树的成长。这种可贵的精神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啊,有的话请举手说说,让大家学习学习。”
c、观察图片张乐平的《反差太大》后教师提问“看了前面两幅漫画,我们接下来再来看看这幅图,同学们在这幅图片中看到了什么?”
教师问“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幅图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示?”
教授归纳总结“三毛穷困潦倒,又瘦又小的形象,而富人大腹便便,傲慢无礼(第四幅图中把三毛撞倒在地)的形象,运用了夸张,对比的手法来讽刺社会上贫富差距悬殊这一现象。”
教师问“同学们再仔细看看,这幅图在构图形式上与前面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总结“这幅漫画以连环画的方式把一个故事给讲完。同学们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现。”
d、观察图片王治华的《难以忍受》后教师提问“接下来我们看最后一幅图。同学们在这幅图片中又看到了什么?这幅图要告诉我们什么?”
教师归纳总结“这幅漫画告诉我们不能在建筑物上乱涂鸦刻字,这是不文明的行为。你看画家用寥寥几笔的几根线条就已经把表达了所以想要表达的意思。”
教师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类似的事情呢?”
教师问“欣赏了这么多图片后,同学们可以总结出什么是漫画,漫画的特点又是什么吗?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后举手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漫画,指具有讽刺和滑稽意味的图画,通过夸张、变形、象征等手法,以幽默、风趣、诙谐的艺术效果,批评或歌颂现实生活。”
教师问“同学们,你认为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用漫画的形式来表现呢?”
请同学们用毛笔、国画颜料、墨、宣纸等工具材料以漫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有意思的事情。
教师当场示范一幅漫画作品。
7请同学们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分析自我评价,教师也给予一定的评价。1.学生答“好……”
2、学生讨论作答。
学生举手作答。
学生举手作答。
学生举手作答。
学生答“……”
学生举手作答。
学生答“……”
学生答“……”
学生答“……”
3、学生讨论作答。
4、学生答“……”
5、学生自行创作。1.学习情境的创设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2.通过观察图片,层层设疑,学生讨论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
3、本内容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自行讨论归纳,加深学生对漫画的理解。在自主学习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该环节为学生下面的绘画创作作准备。
5、本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在创作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学生亲自实验,更能加深对漫画的理解。
6、教师示范可以加深学生对漫画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自行绘画创作。
7、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九、总结漫画,是具有讽刺和滑稽意味的图画,通过夸张、变形、象征等手法,以幽默、风趣、诙谐的艺术效果,批评或歌颂现实生活。这就是漫画留予我们的印象。让学生自己总结什么是漫画、漫画的特点以及如何画漫画,这些问题的设置,对学生来说是对本堂课所学的一个总结。
十、教学评价课程评价课程设计合理,符合《美术课程标准》的相关要去,体现的课标中的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和愉悦性。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师生的交流与沟通,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作业的评价学生作业评价将会从构图、创作意图、颜色、线条等各维度进行评价和分析。
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学质量的检查可以从学生的作业情况,课堂的气氛,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与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