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生活教学设计(优秀18篇)
写总结是一种对自己的一种负责和尊重,也是对他人的一种交流和分享。写总结要注重实用性,能够让别人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这些范文可供大家参考,了解写作的技巧和格式。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从夫人的话中得到了一个人生启迪——主动走向生活。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准备、大胆应对、广交朋友、主动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二是一采访为拓展点,进一步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1、布置学生准备一条自己的座右铭。
2、搜集有关罗斯福夫人的资料。
一、谈话导入。
记得去年学校庆典时,我班的蒋君锴同学超过采访了市长(出示当时的照片),请蒋君锴同学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是呀,要成功的采访好一个对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采访前做充分的准备,同时还需要勇气和智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顺课文,理清脉络。
2作者向夫人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她是怎么回答的。
三、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交流。
1、采访前,我的心情如何?是怎么准备的?
2、采访过程中,我向夫人提了什么问题?夫人是怎样回答的?
3、作者采访夫人有什么收获?
五、总结深化。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是呀,其实一句格言,一个座右铭会影响人的一生。你有人生格言吗?请写下来,贴在桌子的右上角,让这些格言时刻激励我们。
六、延伸。
是的,只要我们摆脱了束缚,屏弃了羞涩,走向生活,广交朋友,那么我们的人生必将阳光灿烂。著名诗人汪国真送给我们一首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希望大家也能和他一样微笑着走向生活。
汪国真。
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报我以平坦吗。
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
报我以崎岖吗。
我是一只飞翔的燕子。
报我以不幸吗。
我是一根劲松经得起千击万磨。
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
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
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去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再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戴维。科宁斯是如何进行“采访”的,学习采访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为综合实践做好准备。
1、感悟“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2、理解罗斯福夫人话的深刻含义。
1、教师点拨引导,提问。
2、学生朗读课文,自主讨论交流。
1、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并查出文中所用到的成语的意思。
(附:供教师参考)。
初出茅庐:比喻刚踏进某一领域,还缺乏经验。
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他的名字。形容名气非常大。
成竹在胸: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了全面的设想和安排。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
接二连三:一个接一个,连续不断。
玩儿一笑:微笑。
始料未及:没有预料到。
无拘无束:一点儿也不受拘束。
座右铭:写在座位右边,做警戒、提醒用的有教益的话。
赋予:交给,给予。
2、搜集并积累有关采访的资料和方法。
一课时。
一导入(如图)。
广阔的社会生活。
个人的小圈子。
二再读课文,让学生们想一想,以戴维的采访为线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自然段)采访前心情紧张,认真准备。
第二阶段:(9~14自然段)采访时轻松愉快,自如交谈。
第三阶段:(15~16自然段)采访后受益匪浅。
三难点分析。
罗斯福夫人的话“……强迫自己欢迎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强迫自己走向生活,终于体会到广交朋友是多么使人精神振奋。”告诉我们要敞开心扉,突破心灵的封闭固守,要走向生活,即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我们才能接触并获得更多的知识。
一从查出的成语或词语中,任选五个词,充分发挥想象力,写一篇记叙文,字数不限。
二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当一次小记者,采访校长、教师或他人,通过课文启发学生体会采访前如何收集材料,做好充分准备,在采访中如何大胆与陌生人交谈,并做好采访记录,采访后如何整理材料,并将过程写下来。把这次活动作为“走向生活”的尝试。
板书设计。
采访前:紧张准备。
采访时:轻松自如原因:走向生活。
采访后:受益匪浅。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三
1、了解胃是人身体的一个重要消化器官。
2、知道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护好肠胃。
3、树立合理膳食的意识。
(一)学情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每个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倍受重视,各种食物应有尽有,学生们从来不为吃发愁。学生们被动接受饮食分配,或只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食物,造成有的学生暴饮暴食,有的学生对吃饭毫无兴致,据说现在胃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小,甚至小学生也有得胃病的。因此,教育学生保护肠胃、爱护自己的身体尤为重要。
我校是一所较大的学校,每天有很多学生在校吃午饭。作为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师,在照顾学生吃午饭的时候,发现学生普遍存在挑食现象。我经常看见有的学生不好好吃饭,挑挑拣拣。他们把饭盒拿到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不喜欢吃的菜扔到一边,结果盒内就没剩什么菜了,甚至有的学生只吃白饭。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我经常跟他们讲道理,有时还逼着他们吃。虽然我尽到了责任,但收效甚微。于是我想,我何不从营养配餐入手,让学生们当一回营养配餐师呢?给自己订一份营养午餐,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明白道理。
(二)物质资料准备。
1、观察、了解学生在校用餐情况。
2、纸、画笔。
1课时。
开课时,我故作神秘地说:“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学校食堂管理员正在征订营养食谱,你们愿意当一回小小营养师,为食堂订一份营养午餐的食谱吗?”“愿意。”“那么,今天我们就开个小小食谱征订会。”学生们听说要开征订会,并且可以当营养师,为学校制订食谱,都高兴极了。
(一)片断一。
咦,第二组的潘雅婷同学怎么撅着小嘴不高兴啊?我走到她身边,摸摸她的头,轻声问她:“你喜欢吃什么菜呀?”
没等她回答,学生们就抢着说:“她喜欢吃红烧肉,她就知道吃肉。”
“你看她长得多胖,还吃肉。”
“是啊,她太胖了。”
“哈哈”
潘雅婷的确很胖,圆圆的脸,眯眯的眼睛。这会儿被同学们一嘲笑,眼睛更小了,还挤出了几滴眼泪。
不知是谁喊了一句:
“冯天翼也很胖,他也爱吃肉。”
“胖怎么啦,胖才有力气。”冯天翼挥起拳头,做出要打人的样子。
我想糟了,征订会成了“斗争会”。我立即平息“战争”,不能让他们走入吃肥肉就长胖的误区。要让他们知道各种菜的营养价值以及订营养餐的标准。我扭转话题:
“你们看我胖不胖?”
“不胖。”
“告诉你们,我经常吃红烧肉。”
一双双小眼睛睁得大大的,感到很惊讶。我说:“究竟肥肉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你们知道吗?”
不喜欢吃肥肉的学生谈肉色变,喜欢吃肥肉的学生振振有词:“肥肉可以增加脂肪,吃了会长胖。”
“吃多了才会长胖。”
“比较瘦的人要多吃肥肉。”
“肥肉很油腻,不好吃。”
“红烧肉不油腻,好吃。”
“吃肥肉可以增加热量,使我们的身体不怕冷。”
“吃肥肉长胖了跑不动。”
“少吃点,多锻炼就不会长胖。”
“胖有力气,冯天翼的力气多大呀。”
经过激烈的讨论,刚才嘲笑潘雅婷吃肥肉的小朋友恍然大悟,一致认为:肥肉对人体还是有好处的,可以增加脂肪,产生热量,增加体力,但是要适量地吃。潘雅婷和冯天翼的脸上也露出了喜悦的表情,他们也表示要少吃点肥肉,多锻炼身体。
接着,我让他们谈谈自己知道的菜的营养价值,学生们知道的可多了,什么蘑菇防癌呀,鱼含蛋白质呀,猪肉肝含铁呀,白菜含维生素啊等等。最后我说:“这么多有营养的菜,每餐怎么分配呢?我们能不能找出标准?有了标准,我们就容易制订食谱了。”
(二)片断二。
张尊自豪地说:“我知道,每天都要吃蔬菜。”
付思泽也大声地说:“每天还要吃鱼呢!”
李捷说:“妈妈要我每天吃鸡蛋。”
陈诗婕补充道:“每天还要有汤,什么骨头汤、鱼头汤、紫菜汤”
我问:“这么多的菜,每天都能吃到吗?”
周正达站起来慢条斯理地说道:“我妈妈说过,什么菜都有营养,每天既要吃含蛋白质的菜,又要吃含维生素的菜,不管什么菜,都不能吃得太多,也不能吃得太少,所以,一周之内,每天的菜要不同,这样既可以换口味,又能做到营养搭配合理。”
“周正达同学说得真好呀!我们订营养餐不能只凭自己的喜好,要营养搭配合理,有荤有素,有干有稀。”我一边赞叹一边向他翘起了大拇指,学生们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在学生们明白了订营养餐的标准后,他们跃跃欲试。
(三)片断三。
李洋得意地说:“我每天都吃鱼,订一份鱼吧,糖醋鱼。”
张小雨噘着小嘴说:“鱼有刺,我最不爱吃鱼了。”
马宁马上批评:“吃了鱼聪明,不喜欢吃也要吃”,张小雨只好赞成。
李俊在纸上画了棵白菜,举在组长面前说:“白菜有维生素,也要订上。”
“还有胡萝卜,”王佳鑫插嘴道:“奶奶说胡萝卜有胡萝卜素,营养高。”
陈曦抠着小手低声语:“哼,我最讨厌吃胡萝卜。”可他的嘀咕声没人理会,看来他只好听从大家的了。
吴子昂举着小手说:“别忘了,还要加个汤,最好是猪肝汤。”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在这节课中,我将“保护肠胃”这个关于健康的话题融入到“食谱征订会”这一活动中,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平时的观察,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天天要吃的饭菜入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自己讨论、自己归纳总结,给了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激起学生积极表达自我的热情。
刚开始,学生们极其兴奋地谈自己喜欢吃的菜,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当发现学生们走入吃肥肉就长胖的误区以后,我引导他们在讨论中发现肥肉还是有好处的,要一分为二地对待。然后,让学生们搜寻生活中的经验,在交流中了解各种菜的营养价值及对人体的好处,归纳总结出制订营养餐的标准。最后,制定出营养食谱。学生们在民主活跃的氛围中互相激发,互相表现,加深了对生活的感悟,从而学会交流,学会生活,学会保护肠胃。
这节课的结束,也就是学生生活的开始,通过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从而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这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四
1、引导农村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心情自然地在班级用餐。引导城市学生爱惜粮食,关心同伴,学习农村学生爱劳动的习惯。
2、让学生初步建立对饮食和食品的正确认识。
3、发展学生的调查能力和劳动技能。
(一)学情分析。
静宁县是甘肃省比较偏僻的一个小山镇。静宁县阿阳小学由于面向全省招生,生源比较复杂,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农村的边远山区,这些学生的家庭生活条件普遍较差,给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
有好几次,我发现城市的学生在教室里吃早餐,农村的学生却在室外玩耍,他们为什么不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吃早餐呢?难道他们都在家里吃了吗?好奇心促使我去调查。原来城市学生的早餐十分丰富,大多是用钱买的面包、点心、小笼包子、方便面等,有的学生保温瓶里还装着新鲜的牛奶,而农村学生的早餐却是家里做的蒸馍、饼子,他们怕城里学生笑话,不敢拿出来吃,蒸馍、饼子早晨在书包里旅游一趟,中午又偷偷地带回家。有的胆小的学生,馍馍装在书包里好几天,发霉了也不敢带回家。
为了消除农村学生不敢吃早餐的这种现象,我便从早餐入手,开展了一个《我爱吃家里做的》实践活动,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认识,让学生明白食物都有营养,家里做的既经济又卫生,对于这样的绿色食品没有什么可自卑的。
(二)物质资料准备。
学生自由组合准备早餐炊具与原料,教师提供酒精灯。
3课时。
(一)小调查。
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到家里、饭店、方便面加工厂、食品厂等地调查家里做的早餐与商店买的早餐有什么异同。
(二)汇报调查情况。
播放课件:荣荣将发霉的馒头偷偷地扔进垃圾箱,被老师发现了。荣荣为什么这样做呢?提出问题,引发深思。接着让学生汇报调查情况。
师:同学们去了那么多地方,一定有很多收获,谁先来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呢?
生:我昨天回家时,妈妈正好在做馒头。我看见她在发酵好的面团里加上适量的碱和几小勺清油,揉了好一会儿才把面团揉匀,再揉成长条、切成方块,就可以入蒸笼了。
生:我和爸爸去了面包加工厂。做面包的流程比较复杂,但我发现它与馒头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发酵剂,面包之所以吃起来又甜又软,原来是白糖和发酵剂在起作用。
生:我们去方便面厂参观,我亲眼看见了做方便面用的小麦精粉,棕榈油和维生素。我还有一个发现,厂家为了使方便面保存时间长,在里面加了少量的对人体有害的防腐剂。这是我们在包装袋上看不到的东西。
生:我妈妈炸的油饼可好吃了,爸爸说这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生:我到超市看了许多食品包装袋,发现有的食品袋里另外还装着一个小袋,小袋上写着“石灰干燥剂”几个字。我不懂它是干什么的,就去问阿姨,阿姨说那能防止食物腐烂,吸收食物上多余的水分。我想有这种小袋的`食品存放多长时间也不会发霉变质吧。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想出这么多好方法来进行调查,真是不简单啊!这些方法用在我们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帮我们获取更多的知识。现在老师请你们自己动手,拿出准备好的早餐炊具与原料,每组配发一盏酒精灯,开始自做早餐。
(三)小组操作,体验收获的快乐。
1、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帮忙。
2、品尝劳动成果,畅谈劳动收获。
生:老师,尝尝我们小组烙的油饼。
生:老师,我们组烙的糖饼可香了,您来尝一尝。
生:老师,我们组的菜夹饼味道也很鲜美。
(真没想到,学生们是如此喜欢动手,而且一双双小手儿可巧了。我经过调查才发现在每一个小组内,“厨师”们大多数是农村的学生,城市的学生只是打下手,给“厨师”帮忙。于是,我让他们谈论了劳动的辛苦与收获的快乐以后,还特别引发了农村学生自尊自爱的话题。)。
师:老师发现,今天当“厨师”的大多数是农村的学生,同学们可以就这一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我要说,王雅妮,你真棒!以后我要向她学习烙油饼的手艺。
生:妈妈工作忙,从来不在家里做馍馍,我们家吃的全是机器馍,现在我要向同学学习,学会自己做馍馍,让妈妈尝尝我的手艺。
生:我建议,学校开设一节劳动课,专门教给我们怎样做早餐,如果没有老师,我们班的学生就可以当老师。(教室里一片掌声)。
(四)联系实际议一议,早餐吃什么。
(学生在羡慕农村同学手艺好的同时,对早餐吃什么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教师便顺势引导。)。
师:大家说得真好。你们对荣荣的行为想说点什么,早餐到底吃什么呢?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我想对荣荣说:“你吃妈妈做的馒头,我们不会有看法的,如果你吃腻了,我用面包和你交换。”
生:我同意王民乐的话,因为有时我并不爱吃甜丝丝的点心,妈妈硬给我装进了书包,我也会用点心换你的馒头吃。
生:我认为商店里买的食品不一定好,像方便面吃多了会对身体有害。
生:我喜欢吃家里做的早餐,可是妈妈顾不上做,老给我买。
生:我爱吃家里做的早餐。
2、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们的能力让我惊喜不已。他们可以几人一组去方便面加工厂调查,发现常吃方便面对人体无益;他们还在超市里有了新收获,知道“石灰干燥剂”有防腐烂的作用;他们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大胆提出让学校开设劳动技能课的建议,还认识到家里做的是天然的无污染的食品,并通过调查与实践得出家里做的也好吃的认识。这一切让我深深地感觉到,对于学生们关心的生活问题,他们很愿意在自己的生活中想出各种方法来解决,不能小看他们的能力。
改进之处:在动手操作时,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将自己游离于活动之外,没有动手的意识,当老师问他们为什么不参加时,学生的回答令人吃惊:“我不喜欢动手。”其实是“我不喜欢劳动”的代名词。是啊,城市的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甚至连衣服都大人给穿。如何改变这种不爱劳动的懒惰,这是我下一个活动――“妈妈,我自己能做”要解决的问题。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五
罗斯福夫人的.话有什么深刻的道理?科宁斯的采访为什么会获得成功呢?课文富于挑战性的生动情节,吸引着学生阅读的兴趣。
课文记叙了一名校报记者——科宁斯,采访著名的罗斯福夫人的不寻常经历,激发人们热爱生活,走进生活,同时也渗透着对罗斯福夫人平易近人优秀品质的赞颂。课文以作者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语言生动活泼,层次清晰。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抓住行文线索,结合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积极生活态度和正确人生观的启迪。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读自悟,讨论学习。
1、收集文中有关人物的信息资料。
2、收集有关人生的格言警句。
1、懂得“走向生活”的深刻含义,结合收集的格言警句,使学生受到热爱生活,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教育影响。
2、抓住课文主线,自读自悟,合作学习,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探究合作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预习汇报。
1、汇报朗读情况,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汇报自学的字、词、句。
“初出茅庐、会晤、莞尔一笑、赋予”等词语以及自己喜欢的句子。
3、报收集到的与文中人物有关的资料。
4、通过预习,你从文中体会到了什么?
5、质疑。
(以预习汇报的形式展开教学,关注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便于教师组织,调整教学活动。通过预习也使学生初步地体会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读研讨,重点突破。
1、自读全文,体会“科宁斯”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呢?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变化?
2、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和一个陌生人会晤并开始一种关系,这是生活中最令人感兴趣的。”
“后来我强迫自己欢迎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强迫自己走向生活,终于体会到广效朋友是多么使人精神振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课文的主线和重点词句,通过自读合作,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了积极生活态度和正确人生观的影响,这样摒弃了传统的串讲串问,繁琐分析,把语言积累与思想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
三、畅谈收获,深入体会“走向生活”的含义。
2、把收集到的有关人生的格言警句讲给同学听。
(拓展学生认知,积累学生语言,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3、课文总结。
四、实践活动。
收集格言警句或名人故事,办一期关于“人生进取”方面的手抄报。
板书:
科宁斯:紧张兴奋——胸有成竹——始料不及——无拘无束。
罗斯福夫人:走向生活广交朋友。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六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练习收集有关的资料。
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指导或帮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
1说说课文描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2介绍关于埃利诺·罗斯福的资料。
3读一读课文的1~8小节,然后尝试着描述一下采访前科宁斯的心情如何?
他作了哪些准备?1用汪国真的人生格言揭开本节课学习的序幕。
2在学生交流资料的同时,教师相机疏通、点拨、做适当的补充说明,以便使资料的交流更简洁、通俗。
3相机指导,以求学生能领悟到采访前,科宁斯的心情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
2模拟采访过程。
(2)讨论:为了使再现采访能够比较成功,大家提一些建议;
(3)学生小组内排练;
(4)上台采访;
(5)细细地揣摩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进一步感悟广交朋友,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
1相机总结:罗斯福夫人是一位充满了热情和智慧的女性。
3采访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根据临场需要)。
4体会罗斯福夫人的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显得充实生动,避免说大话、空话。投影罗斯福夫人的那段话,突出两个“强迫”。
1体会科宁斯最大的收获。
2富有激情地朗读收集的名人名言和人生格言。1引读课文第三部分。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七
罗斯福夫人的话有什么深刻的道理?科宁斯的采访为什么会获得成功呢?课文富于挑战性的生动情节,吸引着学生阅读的兴趣。
课文记叙了一名校报记者—————科宁斯,采访著名的罗斯福夫人的不寻常经历,激发人们热爱生活,走进生活,同时也渗透着对罗斯福夫人平易近人优秀品质的赞颂。课文以作者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语言生动活泼,层次清晰。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抓住行文线索,结合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积极生活态度和正确人生观的启迪。
难点:理解走向生活的深刻含义。
重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特色:自读自悟,讨论学习。
1、收集文中有关人物的信息资料。
2、收集有关人生的格言警句。
1、懂得“走向生活”的深刻含义,结合收集的格言警句,使学生受到热爱生活,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教育影响。
2、抓住课文主线,自读自悟,合作学习,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探究合作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预习汇报。
1、汇报朗读情况,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汇报自学的字、词、句。
“初出茅庐、会晤、莞尔一笑、赋予”等词语以及自己喜欢的句子。
3、报收集到的与文中人物有关的资料。
4、通过预习,你从文中体会到了什么?
5、质疑。
(以预习汇报的形式展开教学,关注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便于教师组织,调整教学活动。通过预习也使学生初步地体会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读研讨,重点突破。
1、自读全文,体会“科宁斯”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呢?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变化?
2、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和一个陌生人会晤并开始一种关系,这是生活中最令人感兴趣的。”
“后来我强迫自己欢迎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强迫自己走向生活,终于体会到广效朋友是多么使人精神振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课文的主线和重点词句,通过自读合作,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了积极生活态度和正确人生观的影响,这样摒弃了传统的串讲串问,繁琐分析,把语言积累与思想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
三、畅谈收获,深入体会“走向生活”的含义。
2、把收集到的有关人生的格言警句讲给同学听。
(拓展学生认知,积累学生语言,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3、课文总结。
四、实践活动。
收集格言警句或名人故事,办一期关于“人生进取”方面的手抄报。
板书:
科宁斯:紧张兴奋————胸有成竹—————始料不及—————无拘无束。
罗斯福夫人:走向生活广交朋友。
相关名言:
1、谁害怕暗礁而留在港湾中,虽然不会有什么危险,但是他永远不会到达我们渴望的目的地。
————列宁。
2、为了在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
————罗丹。
3、不管怎样的事情,都请安静地愉快吧!这是人生我们要依样的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地微笑着。
————卢森堡。
4、对于人,什么是最可爱的呢?生活,因为我们的一切快乐,我们的一切幸福,我们的一切希望,只与生活关联。
————车尔尼雪夫斯基。
5、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够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歌德。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八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从夫人的话中得到了一个人生启迪——主动走向生活。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准备、大胆应对、广交朋友、主动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
二是一采访为拓展点,进一步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1、布置学生准备一条自己的座右铭。
2、搜集有关罗斯福夫人的资料。
一、谈话导入。
记得去年学校庆典时,我班的蒋君锴同学超过采访了市长(出示当时的照片),请蒋君锴同学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是呀,要成功的采访好一个对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采访前做充分的准备,同时还需要勇气和智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顺课文,理清脉络。
2、作者向夫人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她是怎么回答的。
三、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交流。
1、采访前,我的心情如何?是怎么准备的?
2、采访过程中,我向夫人提了什么问题?夫人是怎样回答的?
3、作者采访夫人有什么收获?
五、总结深化。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是呀,其实一句格言,一个座右铭会影响人的一生。你有人生格言吗?请写下来,贴在桌子的.右上角,让这些格言时刻激励我们。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九
2、使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难点: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问学生:“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回答是:由于一句简单的问候语。
生活中除了使用问候语之外,还有其他礼貌用语,比如表示谦虚、恭敬等礼貌用语。(参考作业本p11)提问:“在生活中,如果能运用以上礼貌用语,能为你在与别人交往时带来什么帮助?”引导学生回答:礼貌增进人际和谐。在生活中讲究文明礼貌,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使我们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赢得他人的尊重。
提问:“既然文明礼貌这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呢?”学生畅谈个人观点,根据学生的归纳总结: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不仅能“走遍天下”,还能造就幸福人生。
例如:升国旗、奏国歌时,在上公共汽车时遇到老人或者小孩时,在课堂上想发言等时,自己都是怎么做的?完成单元活动设计中:回顾、总结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有好的礼貌,但也可能存在不良的习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还必须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坏习惯。
不良习惯产生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客观条件;
2、家庭教育环境影响;
3、个体心理影响。
克服不良习惯的建议:
1、明确要改变哪个习惯;
2、改变要靠意志;
3、打断自己的惯性;
4、必须输入新的习惯。
鼓励学生拥有养成良好文明礼貌习惯的信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地做好。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十
第7课面对公共生活第1站理解公共生活。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而不同的社会角色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明确公共生活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个人的社会角色相关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个人与社会及社会公共生活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
使学生真正理解公共生活的要求,体会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承担责任方面的自我控制能力。
:讲授、多媒体演示。
学情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交往面的逐渐扩展,学生已经步入其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能否正确看待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开门见山写出课题(展示幻灯片1,并提示学生打开课本p63)开场白:大家下过象棋吗?象棋规则里,车、马、兵、将各棋子应该怎样走?(引导学生回答,然后来个转折:讲一讲自己在家与外甥下棋时,小外甥不讲规则随意棋子都要吃我的,且我只能输不能赢,要不他便会哭闹。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自已小时候在家有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从而引出在家与走进公共生活的不同之处)。
2、昨天夜里你睡不着,早上虽然你很想睡,可以上学的时间到了,你还是得赶快起来)。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提示学生把课本翻到p59,然后打开幻灯片2进行解释)。
过渡:正是因为有了规则,公共生活中才能井然有序的进行,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大家能想像一下,这社会上如果没有了规则将会是什么景象:
1、你手上的书、书包里的东西、你家里的财物,如果我喜欢我就可以拿走;
2、上课铃响了,有的同学在吃盒饭、有的在唱歌、有的才起床,有的在散步;
3、轮值的同学不打扫教室,垃圾满地。
4、人人只想吃,不想劳动,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随手拿来。
5、道路上,车和人横冲直撞,撞到人也没人管。
问(过渡):这样的生活你能活下去吗?(所以我们应该自觉遵守公共生活的规则,那么我们首先得知道,公共生活中的规则对吧,要不遵守就无从做起啦,公共生活有什么要求呢?)。
(黑板板书)。
一、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不同的角色和身份那么什么是角色?(打开幻灯片3)。
阐述:上学期在学习《积极融入社会》这一课中,我们学过,随着年龄和社会交往的不断扩展,我们所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增多,且每一种角色都应承担其相应的责任。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我们自己所扮演的有那些角色,都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打开幻灯片4)(与学生互动,由学生回答)。
当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我们就应当承担与其相对应的责任,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却往往做不到,现在我们一起来清点一下,在我们身边,存在哪些不负责任的行为(打开幻灯片5、6、7)。
总结:这些行为可以说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却很少人能注意到,并加以克服、改正,这虽然是生活中的琐事,却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过渡:可能有同学会说,小事没有必要那么认真,需要认真负责任的.事,我自然会负责。如果这么想就错了(东汉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任何事物都是一个量的积累的过程,难怪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可见(引出)。
(黑板板书)。
二、做好自己的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过渡:当然承担责任在某种程度上对个人而言是一种代价和付出,又因为人是有私心和惰性的,所以需要个人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才能战胜自我的私心和惰性。
例如:1、如果你正急需钱花,这时恰好看见有人丢了一打钱在地上,你将怎么做?
2、你已经饿了三天三夜了,这时候你爸买来一支炸鸡腿,吩咐你拿给你弟吃,你怎么做?
3、你有急事,可开车正好赶上红灯,这时你怎么做?如果是在夜里,你怎么做?
可见(引出第三点)。
(黑板板书)。
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需要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例如:课本66页的故事中的孩子一样,如果没能控制自己,那么就会做出一些伤害人的事情,而这种伤害,有时是永远没办法痊愈的。
过渡:当然,话说回来,公共生活中,要求我们应做一个负责任、遵守社会规则的人,这样才能融入社会,但不代表我们就得人云也云,毫无主见,盲目从众(引出第四点)。
(黑板板书)。
四、不盲目从众。
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做事总是不加思索的,跟风附俗,人云也云盲目从众(打开幻灯片8、9、10)。
本课小结:下面我们来回顾刚才讲过的内容(打开幻灯片11,老师讲解学生配合)。
(如果时间够的话,就做三页练习)。
课后语: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从出生到死去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可在这段短暂的日子里我们每个人却扮演着很多社会角色,必须去承担很多与之相对应的责任。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出戏,那么我们就是戏里面的演员,我们就必须把这出戏唱好,演好。
在我们老的时候,回首往事才不会有悔恨。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着视频的旋律,来体味一下生命的轨迹。(播放视频)。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十一
使学生认识到规则对于社会公共生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从而初步形成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规则意识。就规则本身而言,主要有无形的道德规则和有形的法律规则两种。这两种规则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社会生活中共同发挥着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人们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生活的规则,使服从公共生活的规则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只有这样,生活才能够更和谐、更完美。
1、通过学习,认识到社会公共生活需要规则。
2、理解公共规则的种类。
3、认识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遵守公共生活规则的必要性。
通过小组内讨论来认识社会公共生活需要规则讨论社会中的哪些规则是有形的,哪些规则是无形的,从而理解有形与无形的区别。自觉遵守公共生活规则,创建和谐社会。
1、我们要遵守公共生活规则: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
2、学法、守法、懂法、用法,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小黑板、图片、课前资料。
一、阅读本课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本67页-72页第二站内容。
自学提示:
1、小组内讨论67-68页“思想驿站”中两个问题。
2、为什么说社会公共生活需要规则?
3、什么是有形的规则?什么是无形的规则?
4、我们遵守公共生活规则的必要性是什么?
5、为什么我们要遵守公共生活规则?
二、学生讨论,教师讲述。
三、练习。
材料题(分析问题―想想做法―说说理由)。
假如你遇到下列问题,请写出2个正确做法(要求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切实有效,并运用思想品德知识说明理由)。
乘出租车时,发现司机师傅一边开车,一边不停地打电话。
四、总结。
公共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同时拥有不同的角色或身份,每个角色都有一份应尽的责任。角色责任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孩子学生公民尊重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和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努力学习等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十二
提高分辨能力,不上当受骗,遇事多动脑筋,学会自护自救。不迷恋游戏厅、网吧,不进入对儿童有危险、有伤害的场所,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调查了解本校本班有没有儿童因警惕性不高而上当受骗的事例,有没有儿童迷恋游戏机、网吧而影响学习、生活甚至被骗,被拐,被勒索,被伤害的事例。
两课时。
1、读故事,四人小组讨论:小姑娘为什么会上当受骗?骗子的狡猾之处在哪里?
2、讨论后交流。
(小姑娘遇事慌张着急,离开校园顾不上向班主任请假就匆匆跟人贩子走了;没能冷静地思考,不知让老师帮助自己,就轻信陌生人的话;小姑娘对坏人缺少警惕性,没有安全意识,心中没有110,以至事到临头,不知所措……)。
3、假如你是小姑娘,在哪些环节上你可以识破骗子。
1、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看上去很平常的事情,但有时这些平常的事情中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拨打你心中的110,给自己提个醒。
2、学生自己看图读读三个例子,想想潜在的危险在哪里?
3、生活中这样的场景还有吗?说一说。
1、看图听老师讲故事。
2、想想:王丽是好样的,我们应该向她学习些什么呢?
3、讨论后交流。
1、让学生读读故事《勇敢的季明》。
2、将故事续编下去,写出季明是怎样巧对歹徒、安全脱险的。
1、想一想,哪些地方我们儿童不能去?
2、读案例《游戏厅里的惨案》,谈谈你的感受。
4、拟定倡议书。
1、《智斗歹徒》。
2、《10岁智斗人贩子》。
3、《救救游戏机房里的孩子》。
9、家庭树。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十三
1.说出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2.阐明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二)能力目标。
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说明遗传信息贮存在细胞核中。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克隆羊的身世,关注现代科学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重点。
1.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2.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公交站牌,请学生获取上面的信息,体验信息对自己行为的指导,体验信息与载体的关系。展示卫星云图,专业人员可以解读上面的信息,体验天气信息对自己行为的指导,体验信息与载体的关系。展示建筑图纸与建筑物,体验信息的作用。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的是一种遗传现象。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遗传信息。我们的生命始于一个小小的受精卵,一个受精卵能够发育成我们现在的身体,这说明人的受精卵具有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
什么是遗传信息?
遗传信息:是指亲代传给子代的控制该物种遗传性状的全部信息,受精卵内含有生物全部的遗传信息。
【设计意图】用类比的方法,由信息的概念导出遗传信息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
(二)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那么,遗传信息存在于哪里呢?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小羊多莉的身世”这篇资料。
学生得出结论: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设计意图】整个过程基本应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们通过自主的学习和讨论而得出结论的,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学生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
(三)遗传信息的载体。
1.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
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dna的有机物,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具有双螺旋结构。
1953年4月,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
基因: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也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播放视频、展示图片,介绍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
(1)细胞核――遗传信息库。
(2)染色体(染色质)――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3)dna――遗传物质。
(4)基因――含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5)遗传信息――构建生命大厦的蓝图。
【设计意图】对知识进行拓展,为下面的课程做好铺垫。
(四)小结。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叶绿体――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动力工厂”,分解释放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供细胞利用。
细胞核――控制中心。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十四
1、知识技能:学生能够体会不同种类的线条带来的不同视觉感受,感知不同线条在美术作品和生活中产生的视觉效果。
2、过程方法:学生能用曲与直的线条表现出动与静的感觉。
3、情感态度:学生在对不同作品的观察和创作中提高分析能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在曲线和直线的对比中,体会它们带来的不同视觉感受,并将这种感受表现在自己的美术创作中。
教学难点:学生能运用曲线和直线表现出动与静的感觉。
1课时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实物球、范画、美术工具和材料。学生准备:绘画纸、彩色笔或水粉颜料。
(一)、引导阶段:
1、游戏导入新课:观察球的运动,感受动感线条。激发学生兴趣。老师这里有个乒乓球,请大家观察一下球在运动时候产生什么样的线条?教师分别示范拍球、滚球、抛球等动作,让学生感受动感线条,并画出相应的线条。
2、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门窗、桌椅、墙角线,说一说是什么线。教师归纳:平直的线如:门框、墙角线还有马路等会给人以静止、稳定的感觉。如果我们表现静止的感觉就可以多用这样的线条。而各种曲线或让人感觉流畅或让人感觉运动。
(二)、揭示课题:生活中的线条在生活和艺术创造过程中线条的运用非常广泛。线条的变化也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三)、发展阶段:
1、复习以前学过的《点、线、面》中的线条的种类。同桌的两位同学一个说出线条的名字,一个画出来。
总结:我们所知道的线条有:直线、曲线、折线、虚线、斜线、螺旋线……
2、欣赏课件(我身边的直线):我校教学楼、教室里的窗户、电线、我们学习用的课桌、家乡的大桥等)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具有曲线的物体?曲线还能表现那些事物?怎样表现?
教师请学生谈一谈感受并说一说这些景致适合用怎样的曲线来表现?同桌讨论:师生一起尝试画一画。师小结:板书——线条有粗、细、曲、直。
4、教师小结:礼花的线条极富有弹性,适合用弧线来表现;斑马身上的线条较有规律,适合用较粗、整齐的线条来表现;彩带的线条流畅而有节奏,可用富有动感强的线条表现。
5、欣赏大师笔下的线条运用,作品图片:吴冠中作品、米罗作品等。
教师简要介绍:画家们丰富的思想内涵,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怎样用丰富的线条表现美术作品。
6、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绘画步骤。
(四)、自主尝试,创作优秀作品,教师辅导开拓思路:
1、请同学们选用平行或弯曲的线条表现静止或流动的感觉的作品。可用绘画、剪贴、添画等作业形式进行表现。
2、教师出示范作并做简要示范。
3、学生绘画,课件循环播放参考资料。同时启发有困难的同学,展示、鼓励有创意的作品。
(五)、评价展示:
同学互评,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幅作业,说一说它的优点。教师点评提出修改意见。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目标:
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生活中获得的启示,想一想生活中给你以启示的小事,给你启发最大的名言警句,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表达练习。
教学过程:
一、明确习作题目。
师:同学们,我们常会从生活中获得启示,一件小事、一句格言、一幅漫画,都能引起我们的思考,这节课我们将从下面的建议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
(出示:各建议)。
生:一本好书。
生:一篇报道。
生:一张相片………。
师:那么你想给你的作文起个什么题目?
师:你想给你的作文起个什么题目?
生:直接以一件()为题。
师:同学们的题目都可以,同学们还可以你的启示中的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来命名也不错。比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等都是可以的。
师:那么我们在写作的时要注意什么呢?
(出示:1、写清事例(什么事情、哪句名言、什么漫画……),记事要注意写清过程;2、写明白从中得到的启示。)。
二、学习习作方法。
师:既然是生活的启示,那么我们来说一说这次习作关键的两点是什么?
生:一写具体事例,二写明白的道理。
师:那么我们这篇文章就可以按两部分来构思行文。第一部分具体叙述一件事;第二部分写出自己在生活中的启示。
生:注意把事情过程说清楚。
生:注意突出事件的重点。
师:对。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提示吧!
(出示提示:1、要把事情的过程观察完整;(起因、经过、结果,并注意事情发展的顺序。)2、要突出观察事件的重点;(经过写具体:行动和心理活动等细节不可少。)3、要注意思考事件所揭示的意义。)。
三、欣赏交流佳作。
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一读别人的好文章,我们可以学习别人的好方法,昨天我们下发了一篇作文,让同学们来谈收获和启发,现在同伴互相来说说这两个小文值得学习的地方吧。
生交流、汇报。
四、练习口头习作。
师:学习了方法,欣赏了美文,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说一说生活给我的启示吧。请一位同学展示,其余的同学认真听,请按照我们的要求来评一评他说的内容吧。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十六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识别公共标志》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识别公共标志》是河北美术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课,属于“欣赏?设计”领域的美术课程,目的是引导学生能通过标志的欣赏,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提高设计意识以及自己动手装饰美化生活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本科教材从生活出发,内容涉及从识别标志的涵义到研究、学习标志的用途、特点及设计标志的极思、取材等方面。
教材中,提供了用剪对称形和圆形组合造型的方法创造、设计标志,力求使学生作品更规范、更美观。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在生活中也见到过一些标志,但有些学生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在鉴赏、动手、创作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美术课堂上,我除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法外,还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作要求上,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全员参与,共同提高。
1、识别生活中的标志,了解有关标志的文化,初步学习标志的'极思、设计要领。
2、会用对称形或用圆点造型的方法设计学校需要的标志。
3、通过对标志的识别、欣赏、研究,启发学生设计、创作生活中、校园中需要的标志,培养学生物以致用的设计理念和健康向上的情感,提高形象表达力及创作欲望。
教学重点:识别标志,了解标志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的标志易识别,简洁、美观。
为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教学流程及策略设计如下: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是:情境创设——观察探究——启发点拨——交流合作——归纳拓展五步教学法。
情景创设:做一个猜猜看的游戏,各组选一个代表回答问题:这是什么标志?有什么涵义?你在哪里见到过。
观察探究:通过学生对已有标志的观察总结出标志的分类、标志的特点。
启发点拨:1、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思考标志的作用。
2、欣赏标志,研究它们的设计极思,以及造型方法。
交流合作:1、我们的校园中需要哪些标志?
2、为自己的校园设计一个或几个标志。
归纳拓展:欣赏在*大赛中获奖的标志作品。
我在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教法:a、观察演示法:通过欣赏图片,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的意识,了解丰富的微观世界。b、讨论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适当采用感受及讨论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c、试验法:鼓励尝试多种的表现手法表现这一环节,为激活学生思维,发展想像力创造条件。
学法:
b激发情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感受标志的美妙,
c团结协作:在绘画练习多展示图片,降底了学生的绘画难度!
本课中,学生从好奇感知——乐中体验——交流合作——大胆创作,都是通过自我的观察、体验、探究、合作而完成最后的作品的。
作业讲评:
(1)让学生通过教学多媒体开展自评、互评与师评活动。
(2)谈运用哪些奇思妙想与造型方式来完成作业?
(3)通过标志的学习和创造你们有何收获?(用展牌展示学生作业)
课后拓展: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收集不同的标志。
标志?你在哪里见过它们?
b、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设计一些生活标志。(书写课题)
2、讲授新课:
根据刚才的游戏总结出标志的类别:公共标志——在公共场所见到的,对所有人都有一定提示作用的标志。
徽标——代表某一行业或单位的标志。商标——用于流通、买卖的商品的标志。
出示图片,引导讨论:标志有什么作用?(*示、引导、提示)
欣赏标志,指出它们的造型方法和设计思路。
讨论:我们的校园中需要什么样的标志?
你准备怎样去设计这些标志?
作业:为我们的学校设计一个或几个标志。
作业展示。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标志,当你看到标志是,你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吗?
标志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那时候不叫标志叫图腾,你看这就是原始图腾,已经符合了标志的这些特点。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些在*大赛中获奖的标志作品,设计师在设计时是非常注意含义和**的。
其实标志的知识很多,我们一节课讲不完,你可以用老师教你的方法去分析标志,争取设计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板书设计: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十七
《文化生活》内容的设置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一定的文化生活之中,时时刻刻感受着文化的`熏陶。文化既是人类创造的,又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无论是置身艺术天地,领略艺术的瑰丽之美,还是深入民间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抑或泛舟知识海洋,与前贤圣哲进行心灵的对话,每一次精神之旅,都会带给我们独特的文化体验。文化生活给予我们丰富的知识,砺炼我们优良的品质,赋予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都生活在文化之中,理应了解文化生活现象,分析文化本质与特点,形成对文化的正确判断和参与文化生活的选择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身心迅速发展,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较强,社会公共生活空间范围越来越大,并且开始理性地思考社会和人生的重大问题。高二学生可塑性强,但情绪仍然不稳定,有多变性,容易冲动或偏激,迫切需要提升思想意识,加强方法论的指导,使其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活中能够进行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1、感受先进文化;
2、识别、抵制落后、腐朽文化;
3、选择先进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四、教学目标。
2、道德目标:促使学生在当前的文化生活中,努力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能力目标:要使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敢于让学生提出问题,质疑已有结论,在批判中培养他们观察现实、体验社会、分析社会的热情与能力;引导他们在现实案例中展示观点,在实际的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文化现象的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文化生活的探究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五、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眼力,辨别现实生活中的落后、腐朽文化,抵制污染。
六、教学重点。
通过先进文化与落后、腐朽文化的对照,启发学生选择先进文化。
七、教学方法。
读、演、议、辩相结合,采用探究式、情景体验式教学。
八、教学策略。
坚持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坚持学法与教法的统一。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社会现象的分析、学生文化生活学习的情景联系起来。
2、贯彻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采用探究式和情景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比较、分析、释疑等达到认知和行为上的教育目的。
3、贯彻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原则。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运用小品、漫画、影视等活泼的形式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目的,通过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减少其逆反心理,培养他们的自觉能力。
4、落实知识、过程、情感三维教学的有机统一;实现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组织者的转换;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思维和习惯。
九、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
十、教学过程。
(一)名作(名诗、名歌、名曲)欣赏暨课堂导入。
每日一读――《乡愁》。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持久深远的,有时甚至是一辈子的,我们要慎重选择文化。
(二)“奥运福娃”探究。
1、“五福娃”体现了哪些精神?
体现了“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和绿色奥运”的奥运精神。
也体现了“团结、奋进、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龙”(dragon)在我国是美好的意思,例如龙凤呈祥,但在西方是魔鬼,很恐怖。北京奥运不仅是中国的奥运,更是世界的奥运,因此,福娃的原形中没有龙,这就是文化选择的结果。
(三)感受先进文化。
1、交流自己最喜爱的文化。
2、观看《千手观音》,谈观后感。
(四)阳光下有阴影。
1、小品《电脑算命》。
2、课堂辩论。
正方:“烧香敬神”是封建迷信活动,不可取。
反方:“烧香敬神”是精神信仰活动,可取。
3、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了解现实生活中的落后文化、腐朽文化,自觉抵制社会中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毒害。
(五)小结。
把握主旋律,学习先进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以正确的舆论引导自己、以高尚的精神朔造自己、以优秀的作品鼓舞自己。
(六)自由论坛。
a我的文化生活b我看文化生活。
(七)课后作业。
把“我的文化生活”或“我看文化生活”整理成文,作为政治小论文交给老师。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篇十八
《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借助“图形放大缩小”“路程与速度”“水果价格”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在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从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图形放大缩小”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这些图片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让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原因是a、b、d三个图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从而体会同类量的比;再设计了“速度”“单价”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了解“人体上有趣的比”,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并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先为学习小组提供了图形、问题、表格,指定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记录,归纳本组学生的意见。在他们的合作中,及时地引导他们研究,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学会鉴赏,最后全班交流。在归纳出比的意义之后让同桌同学互相说“比”。通过以上小组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生活中的比》一课与人教版中的《比的意义》实属同一内容,但从课题反映出:《生活中的比》的生活味浓一些,《比的意义》数学味更为偏重,这是我对教材的第一印象。
在设计前,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基础“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相关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的起始课。教材安排了“图片的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次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在备课时我反复斟酌两个问题:引入比的必要性在“图片的放大缩小”学生能感受得到,但在“速度”“水果价格”两个情境里,学生会认为直接“比速度”“比单价”就可以了,比的必要性不容易体现出来,学生可能感觉没必要用到比。
其次对学生也进行了前测: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习基础以及学习方式方法我都有较全面的了解,他们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的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有意识去设计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认真分析,本课我设定的三个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3、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不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比各部分名称;求比值。
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比的意义;区分“比”的两种情况—相差关系与倍数关系。
在教学时,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淘气被北京奥组委推荐为2008年奥运会现场小记者需要上交照片),根据需要照片有大有小,课堂ppt展示照片的上(下)、左(右)、对角拉动时照片的变化效果让学生亲历目睹照片变形或很像的过程,引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猜测照片放大或缩小后像与不像与长、宽的变化规律有直接的关系。
接着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组去探究照片a与b、c、d、e之间的长与宽的变化关系,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反馈交流各种可能的情况,最后引导学生发现a、b、d三张照片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所以它们很像,让学生亲历生活中最常见的实例明确了照片放大或缩小后像与不像的道理和根据:长和宽要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扩大或缩小。通过对比、联系1.5与的得出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并让学生阅读课本50页第1行初步了解“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让学生理解长与宽相除又叫做长与宽的比;宽与长相除又叫做宽与长的比,感知学习比的必要性。
接着通过两个生活中的情境解决问题“比速度”——马拉松选手和起自行车谁快以及“比单价”——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通过学生的思索、探究,知道求速度就是求路程与时间相除,也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求单价就是求总价与数量相除,也就是总价与数量的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初步感知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
再让形式通过自学课本,掌握比的读写,了解并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求比值的方法和比的分数书写形式。
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知识本领也是为生活服务的。为了实现知识与拓展的目的,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练习。
1、生活中的比。(这些例子完全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着实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1)标准的篮球场长和宽的比是28:15。
(2)我国国旗长和宽的比是3:2。
(3)地球上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的比是:63:27。
教学时出示题目的前半部分,让学生估计是( )比( )。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特高。
(4)雀巢咖啡是由白砂糖和速溶咖啡按(2):(5)混合而成的。
教学时故意设计为填空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老师归纳总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而商店买的按2 :5配比是符合大众口味的比。
教学时给学生的举列时间不多,但有个学生举出的例子很有代表性:我们小时侯玩转陀螺游戏的时候,比谁的陀螺转的时间长。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我抓住了,本想在后面教学时如果没有学生提出来的话,我会作为补充“小知识”让学生明确:各项比赛中出现的比,是比“相差关系”而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倍数关系”,课堂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效果很不错。
2、读出下面各比并求比值。
设计目的是通过各种类型的比,使学生知道比的前项、后项的呈现方式是多种的,比值可以是整数、分数、小数,单因时间问题,没能按预设的计划实施。
3、填一填。(生活实例)。
4、福尔摩斯侦探术。(人体中的比)。
在练习设计时考虑较多的是教学目的:比的必要性和广泛性,当然更要考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中也能充分体现了出来,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目的。
本节课较为成功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根据实际需要引入比的意义,让学生充分亲历一个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比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突出在三个情境和巩固练习中。
3、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需改进的地方也不少,例如:
1、照片拉动时应先给学生提要求,注意观察老师的每一次拉动什么变了?怎么变?什么没变?课堂教学时因为我没讲清要求而需要拉动第二次,第一次拉动环节失效。
2、没有完全考虑到生源的变化而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在北京上此课时对于第一个情境布置小组活动就立刻出现了“长”“宽”“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感觉到固死了学生的思维,对学生放的不够,当时的设计出于怕耽误时间的担心,怕课堂预设的任务完成不了。听了专家的讲评之后,修改了教学计划,删去了“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这个环节,用足用好第一个情境,这节课做到了这点,但我们的学生放得太开就无法归依,以至后面练习时间较紧,总感觉这个环节早些示出表格更为恰当。
我的困惑:
1、情境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而教材设计的三个情境,也只有情境一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比的必要性,第二、三两个情境的跳跃性太大,出现在学生面前太突然,对教材情境的取舍我犹豫再三,该尊重教材还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最后还是决定选择后者。
我的思考:
如何做到对教材背后知识的深挖,让自己站在一个高层次的角度去思考、设计自己的教学?例如对本节课,如果在备课对“为什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比的后续价值在哪里?”等问题加以深入思考研究,那么我们所设计出来的教案会更有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会更有实效性。
我的感悟:
设计教学时认真解读教材,确定课的教学起点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一节课下来,学生走出课堂到底学会了什么?是为数学内容而教还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教?答案是肯定的。学生上课前知道些什么?也就是需要我们做好课前预测和课堂预测工作,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工作中要落到实处,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把握课堂的关键,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是有效为教学服务的。另外,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还应该考虑到两个方面:共性目标和提高性目标,立足长远,设计立体的教学结构,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实效、有生机的课堂。
这个学期上了校级公开课《比的认识》,本节课是让学生认识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优点和不足:
先说说好的方面吧,这堂课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例如:从照片是否像出发,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只有长和宽按一定比例照片才能像,又如:马拉松比赛谁的速度快;到哪买东西便宜等等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初步感受两个数相除。以前我们在表示两个量的关系时经常会说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或者一个量是另一个的几分之几,都是用除法计算的,今天换了一种表示方法,实际上也是用除法来计算的,因此让学生理解比就表示两个数相除。这样学生就水到渠成认识比。在教学比值时,也是通过两个量相除得到的结果,让学生认识到比值就是商,以及怎样求比值的方法。在学生对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比值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让学生充分去总结“比的各部分和除法、分数各部分有什么关系”。学生发言积极踊跃,最后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新课结束后,我补充了比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因为课本中没有说明,我觉得很有必要,就是写成分数的形式,但是读法不同,因为后面的比例教学中出现了这种情况,应该让学生知道这种表示方法。比如1:2可以写成。这种表示方法既可以说成是比值,也可以说成是比。
再说说不足的方面,重点把握不明确很致命。本堂课比的名称和求比值其实很简单,学生几乎自学都能明白,关键还在于明白比的含义,或者说比的意义。感觉上课时这部分内容还不是渗透的很深,学生还是不明白比。说的再直白一点,学生并不明白为什么要学比,学了这个比有什么用。我们知道,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学的内容从生活中来,最后也要能应用到生活中去。课后我询问了几个学生,他们表示还是不太能理解比,只是知道根据书中的说法,只要能用除法表示的就能用比表示。可见我队教材解读的还不够深,不够透。课上还有一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自己讲的太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太少,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克服这些不足,继续保持好的方面,让自己的教学水平能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