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类散文(精选13篇)
总结是我们提升自我、实现个人成长的重要一环。总结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下面是一些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见解,希望能够给您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历史类散文篇一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所有的历史都应该是写在纸上的――英雄也罢,豪杰也可,都应当在纸上用文字的形式,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事实上,确实也就是如此,历史可以看作是那些大人物们的另一种形式的传记。可是,当我们打开历史的画卷,却无法找到关于小人物的些许记忆。也许在几十年前或许更早的时间里,我们完全有可能在老家某个耄耋老者家的箱底,偶然地见到过一本泛黄但不失珍贵的手抄本,并从那个叫作族谱的本儿上翻到我们祖先卑微的名字。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农耕时代的结束,人们的家族观念也随风而去,当一个个生命逝去的时候,世事沧桑,岁月流变,我们已然没有了关于他们的记忆,有人把这说成是一种进步,是进步吗?我不得而知。也有人说,这是人们对自己祖先的遗忘,是人的一种退化,是退化吗?我也不得而知。
我的祖先的根原本不属于我现如今脚踏的土地,小的时候,曾听祖父多次说起,我们是从榆林一路逃荒到这儿的。在现在这个叫做康河的地方,我们已经居住了整整五代。对我来说,我记住的,除了祖父一代人,父亲一代人和我自己这一代人。那些更早的,比如我的曾祖,我的高祖,仅仅只是一个名字性的概念,其他的在我记忆中注定只会是一马平川,无法还原为立体的形象。我也曾想过与祖父多谈谈,试图努力翻阅一下那些只言片语,找找他们生活的那些痕迹,可是,老人家毕竟年事已高,所能记起的,也只是一些星星点点的片断,曾祖父是个阴阳,也曾能断文识字,那种叫做族谱的东西确乎存在过,只是后来张姓一脉开枝散叶,渐渐地壮大,子孙后代流布于各方,族谱到底去了哪儿,是否依然还存在,却已经没有人知道了;我也只是从祖父和伯父的口中偶尔听到而已。
小的时候,我从来就没有想过,作为大山的儿子,我会离开她,到外面去讨生活。在我所接受的传统思想里面,我一直以为我会和我的父辈一样,在黄土地里刨挖着过活,以贫瘠的土地作为舞台来演绎我的一生,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最终如我的先人们一般葬于斯。后来,我上了学,读了不少的书,也有了要走出去的愿望,最终如我所愿,我离开了生活多年的.老家,把自己的家定义在了一个与父辈们生活完全不同的地方,在那里,我听不见农村那亲切的牛哞,看不见轻盈的袅袅炊烟,当然也就没有了那些熟悉的面庞、悦耳的乡音。行走在街头,我依然能时不时地想起我那个曾经有过我美好童年的小山村。其实我知道,老家迟早会逐渐淡出我的视线,而我也会逐渐被老家所遗忘。每每想到这些,总感觉自己如一个被遗弃的孩子,茫然而又无助地面对这个纷扰的世界,心里就会涌起一种莫名的伤感。
幸运的是,我工作的单位,依旧在老家的小镇上,每年的三百六十五天,我有超过两百天的时间可以听到那些熟悉的乡音,看到那些朴实的脸庞。只有这样,我才能感觉到我内心深处的关于老家的许多东西依旧鲜活着,就像我依旧活着一样。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看到过别人家的族谱,于他们,那是一种莫大的荣耀。那个老人将它拿出来时,小心翼翼如捧着什么稀世珍宝一般,红绸布层层实裹,慢慢揭天,一个泛黄的本子,用工整的笔迹,记载着一个个曾经逝去的生命名讳,普通人只有短短的几行,记载着某人生于某年某月,逝于某年某月,曾娶某人为妻,生有几子几女,仅此而已,个别在家族史上曾经有过一些不凡经历且上升为令族人荣光的人也许会更幸运一些,在常例性的生卒实录之后,会加上几笔关于他的生平的记载。
我知道,在很多的家族里面,对这寥寥几笔却是极端重视。在很多文学作品里面,那些家族内部的惩罚,点天灯、沉潭等虽然血腥,却无法让族人真正恐惧,真正让人从心底里刮起恐惧狂风的莫过于开除祖籍,死后不得葬入祖坟,每当这种惩罚实施的时候,总面临着无数的争斗,以前我不理解这一切,随着年龄渐长,开始接触历史的时候,我开始明白这一切。这种做法当真残忍,它是将一个人在世上存在的一切全部铲去,这种做法虽然不会伤及人的生命,但是影响却特别地深广,那些被惩罚者的子子孙孙都将要接受这种惩罚,无休无止,一时的惩罚将成为子子孙孙永远的耻辱,而且永远无法抹去。
我的家族算得上是流浪的家族,在老辈的口耳相传的记忆里面,我听不到多少辉煌的记忆,有的只是生活的苦楚。父亲曾经告诉过我,我的曾祖,在民国十三年中,从榆林的神木县一路逃荒而来。刚到这里的时候,当地土著对曾祖他们极为排斥,于是,曾祖不得不含羞忍耻,委曲求全以求得安身立命。每次听父亲讲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由生出几分钦佩,我的曾祖不是什么大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会有关于他的记载,但是对我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假如当初没有曾祖他们的一路艰辛,自然不会有我们这一宗脉,“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没有他的忍辱负重,也就不会有我的祖父,当然也就没有了我的父亲,父亲也不可能遇到我的母亲,自然也就没有了我,更不会有这些文字。
去年给曾祖父上香的时候,跪在曾祖父的坟前,我突然有了一种想法,假如高祖(也就是曾祖父的父亲)活到现在,面对着这么一大帮自己的子孙们,一个个都抛弃了他辛辛苦苦打下的家业,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自己的梦想,他又会作何感想呢?是生气,还是理解,我不得而知。
历史类散文篇二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感叹时光难藏,像他身边的河水一般,夜以继日地流,假使我穿越到孔子身边也很难理解孔子的这句话,这毕竟是乱世的壮歌。在我看来,不是河水不想停,是这个历史:这个命运、这个制度、这个乱世:于命运,谁情愿贫贱孤苦地老去?于诸侯,谁敢打住变革的浪潮?于百姓,谁又愿意饱受战争的折磨?历史是历史人物来创造的和参与者来推动的,但历史的主要人物最大程度地促成了历史是治世还是乱世,由此对历史人物毁誉断定显得尤为重要。“功臣”与“奸臣”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更何况历来褒贬不一。我只想说,历史似梦一场,永恒如斯;大局为上,毁誉参半需慎断。
历史仿佛梦一场,岁月的车轮永远都是滚滚前行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孟德当年是通文人治仕心的,现在对曹孟德褒越来越多了,掌权后期废除东汉的傀儡皇帝是轻而易举的事,可是他毕竟去做了一个历史的过渡者和承受者,只是用“统一”来捍卫历史的完整性,他承受着“逆臣”的骂名直到归土自然,东汉末年的皇帝既然无能管理天下,理当由能者管理。他创立屯田制,大大缓解东汉末年粮食问题,大力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开启并繁荣建安文学,留下“建安风骨”宝贵精神财富;军事才能杰出,著有《孙子略解》等。这是历史前进的规律,是他打下了统一三国的地基,最终促进了西晋对中国的大一统。在这,再去争辩枭雄和英雄的区别还有意义吗?重要的'是历史的车轮在他掌权期间还在滚滚前进。
自古以来,好人和坏人都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不由分说就把历史人物定性为功臣和奸臣实在不妥,站在历史大局的角度,划分还是要看对历史进步的影响。
有人说,清朝晚年的洋务运动是败家工程,钱被帝国列强瓜分了不说,资源被大肆掠夺,最后落得个“洋不洋,土不土”的结局。持这种观点的人实在“鼠目寸光”,洋务运动的意义不是几个钱和矿藏资源所能断定的,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对我国近代化有极大的推进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落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还在后面,古老的中国不得不“刮骨疗伤”了。由此看来,那些反对甚至“以命相搏”的“老人”实在误会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其它方面不说,在促进晚清近代化方面还是有相当大贡献的。所以,看历史人物的功与过实在需要从大局出发,毕竟历史不允许重来,后人更无法历经,判断的人事关国家荣与辱啊。
历史应当是为后人所借鉴的,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无论是治学先师还是乱世“枭雄”,只要是对历史有发展的人物,都是可以褒扬的。但历史如斯,历史还在前行,历史人物的成只代表过去对发展有利的,历史人物的毁更提醒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于发展,着眼未来才是王道,坚定前行如孔子身边的河水,未来的历史还需要新的能者来创造,需要历史的参与者来推动!
历史类散文篇三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因为它是用我们前辈的鲜血和生命铸成;今天的国富民强来之不易,因为我们曾经饱受外国侵略列强的欺侮。所以,请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要让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抗战历史真相。我们不能忘记坚苦卓绝的抗战,不能忘记中国军民用血肉与敌相搏的抗战,不能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
现在的人很难想象当年中日之间军力和国力的巨大差距。当时的中国只是一个历经持续10余年军阀混战的仅仅形式上统一的贫弱的农业国,而日本却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强国。军事上日本是当时全球最强的陆军和海军国之一,拥有先进、完善的军事组织体系并建立了全民战争体制老兵不死,却终究会渐渐凋零,而今已有成千上万的老兵,带着他们的历史、他们的细节和故事,悄无声息地从我们身边匆匆离去,如今健在的每一位,都是一段抢救的活的历史。对此,必须有使命感、紧迫感——挽救这段历史中的一个个细节,趁现在还来得及。
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优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对革命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阐发,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挖掘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政治性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党史国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等,举办庄严庄重、内涵丰富的群众性庆祝和纪念活动。
老兵们不仅是历史、细节和故事,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经历了种种坎坷、磨难,这对他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百味错杂,甘苦自知。今天哪怕最“年轻”的抗战老兵,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记住他们,不仅要承认他们的抗战历史功绩,更应给予其应有的待遇和照顾。
我们才更应抓紧不多的时间,趁故事尚新,遗老尚在,把更多的史实、细节留住、澄清。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才能从激发出内心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才能高扬爱国主义的时代主旋律,不断激发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今年是抗日战争70周年,就是要铭记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重温历史,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化耻辱为悲愤,化悲愤为自尊、自信、自理、自立、自强、自励,进而确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祖国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
历史类散文篇四
听,耳边微微吹过的风,有如慈爱般的温暖。看,在那遥远的天边,那温和柔美的朝阳。
是你们改变了祖国的命运,是你们用生命书写辉煌。永远没有轻薄的表白,永远没有一句悔恨的怨言。只会用博大诉说着耀眼的刚强,只会用坚强的身影歌颂美丽的童话。
如果说战乱纷飞的峥嵘岁月里,舍生忘死、奋勇杀敌是军人价值的最好体现,那么和平年代里,默默奉献是则军人最好的写照。
我的身边就有着这么一位军人,他是我的小舅,我曾经无数次的梦想成为像您一样的军人,在我的心里军人是正义与无畏的化身,你们是人间的天使,守护着这个并不安定的世界,社会的浮华没能腐蚀你们,经济的浪潮没能淹没你们,你们一味的在孤寂中燃烧着似火的激情,一味的在雪域高原上守侯着那片安宁,更一味的在一次次烈火中抒写着对祖国、人民的无限忠诚。
小舅在读高中的时候,学习成绩非常的优异,报考了郑州的一所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工作,从那一刻开始,您便成为了我心目中的偶像,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你们便成为了我奋斗的'目标,我梦想的殿堂。
刚进军队的时候,您还是那样的年朝气蓬勃,意气奋发,时间飞逝,转眼间您已在您钟爱的岗位上坚守了,这么多的日日夜夜,一天又一天从不间断的训练,一次又一次困难重重的任务,并没有打败这些热血男儿,你们是祖国的骄傲,是我们的榜样,是一座屹立在世人心中的坚定的不倒的丰碑,我梦想有一天,能像你们一样,守卫自己的祖国。
当小舅再次回到这边的时候,眼前的您,已褪去了年轻时的青涩,一份坚定,一种庄重,一丝威严从您的身上倾泻出来,你们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守卫着祖国,你们没有时间像我们一样和亲人在一起,甚至在我们一家团聚,欢天喜地的过春节的时候,你们也只能在部队里和战友们在一起,只能通过电话与亲人交流,心中的思念让你们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训练和努力学习中。从你们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会比普通人多一份责任。我看过小舅出海执行任务时的照片,很是威武,你们有着自己的信仰,你们注定一生都在为这个信仰付出努力,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誓言时刻牢记在心中,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生。
我还记得,敬老院中的那位退伍老军人,您把一生都献给了军队,献给了祖国,您为我们讲述了许多军队里的故事,那些事情,那些时光,那些人,您依然记忆犹新,在您的眼中我们看到的是对军营生活的留恋,对军队的崇敬,您的话语是那么的铿锵有力,久久萦绕在我们的耳边,时刻激励着我们,我们感谢这位老人告诉我们的一切,感谢他对祖国的奉献,感谢他把这种坚定的信念带给了我们每个人。
在老人的回忆中,我似乎看到了新一代军人的奋斗,老人的艰苦卓绝,与小舅的努力拼搏,与这个时代的军人的不懈努力交相辉映,完美的绘出了祖国日益富强的蓝图。
军人是大山,他们是坚强的;军人是大海,有宽广的胸怀;军人是雄鹰,天地间充满他们的勇气;军人是奔腾的豹,每一步都洋溢生命的气息;军人是一首诗,为我们诠释着男儿深情,军人是一首歌,把真爱播撒每一寸土地,军人是不到的丰碑,永远屹立在我们的心中。
历史类散文篇五
元旦过后,我开始把摄影对象投向了雕像,有点想完成从拍摄花草树木到拍摄现实生活的转变,便利用小儿子中文课间的二个小时,开始了我的探访之旅。
雕像,是一个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一个社会的文化气息。我常常喜欢站在人物塑像面前,回忆一个故事,激活一组历史细胞,唤起一种感情,延续一段自己青春的梦。
不用担心语言不沟通,用眼睛去看,可以呼吸到时代的气息;更不怕它会用言语伤害你,用心去感知,感受历史文化的底蕴。
不会说话的塑像,其实可以告诉你很多东西,你可以想像ta生活的时代,听它诉说那个时代的.往事和历史。是一本到人写好了,由你自己来编辑的历史书。
我也会驻足停留片刻,有时候还会抚触ta或来个拥抱,似乎在和ta进行近距离的心灵深处的对话,当然内容是彼此的自己个人隐私。ta是一碗心灵鸡汤,心酸苦辣由自己来调味。
山下公园的雕像,每一座都是一道风景中的风景。一个时代的烙印。
我想用三章随笔把这里的雕像群重新整理在自己的记忆里。
历史类散文篇六
终于又盼来了一个周末,礼拜五晚上洗个好澡,吃个好饭,就没了出去散步的时间,这样子,哪有不胖的道理。
礼拜六早上六点十分,和朋友出去锻炼,天是真的冷了,锻炼的人越来越少。到水库时,远远传来人的讲话声,清冷的早上,透过水波传来的声音有点骇人。走近了,才知道是一精神病人,站在水库边的小房子前,对着水库“布置工作”,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很有干部讲话的派头。由于不急着回家,朋友在水库边拍照,我静心听那人讲话。那人熟知附近的各个村子,叫人快点起床修水库,叫着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名字。有趣的是,还叫着一个女性的名字,说要她快点去水库大坝上找她的啥啥哥,要是去晚了,花都开败了。由于好奇,我和朋友一直到了那人的跟前,那人站在小房子前,穿两只不一样的鞋子。他看到我们,要朋友用手机给他录音,最后还问我们要不要去船厂干活,去的话一天给我们开一百元,朋友开玩笑说:“现在一百元谁干啊,工资太低了。”那人有点气愤,说一百元还低呀,多少年多少年前一天才几元钱。
上午十点多去白杨,到农行取钱,由于跨行取,手续费扣了24元,想想为了少跑几步路,损失24元,真是窝火。去修鞋,那个修鞋老人变得很陌生,不时说着另一个修鞋老人的坏话。修好一双,穿着去超市买菜,出来去取另一双时,只见老人正拿着我的鞋子在砂轮上磨鞋跟,最终还是把鞋子还给了我,说没办法修,但鞋跟磨下去了一小截,估计这双鞋子就这么被这个自称修的很好的老人给报废了。天阴沉的厉害,空中慢慢飘起了小雨,我们去喝了豆腐汤,味道很不错。冒着蒙蒙细雨回家,由于那碗豆腐汤的能量,我们没觉得怎么冷。
下午老公出去玩,我带儿子去街上给女儿买了棉鞋垫,给儿子理了发。回家,微累,安排儿子写作业,我睡觉。睡醒时,天已经微黑,儿子字没写一个,蹲在电脑前兴奋地看动画片。吃晚饭时,老公打了儿子,儿子就只写了作业,没吃饭。刚吃完晚饭,接到高中同学苏娟的电话,我们一直喷了一个多小时,真是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刻,我们回忆着高中时一件件有趣的事,聊着那时的一个个同学,转眼间,我们都步入中年,时光飞逝,青春不在。
天阴冷,挂断电话,天已经不早了,取消了去散步的计划。借着心情好,坐在沙发上吃点花生,回忆回忆往事,无声的笑笑。然后去厨房洗碗,洗完后决定炸点东西。于是煮了红薯,炸了油菜疙瘩;切了萝卜丝,炸了钩子撒;擀了面,炸了果子叶。看着茶几上自己炸的东西,特有成就感。
礼拜天早上,外面的风怪叫着,听着就怕人,但我还是和朋友出去锻炼了。顶头风,很费劲走上西坡,耳朵里面都刮的生疼。急忙把羽绒服上的帽子戴上,风太大,我们放弃了从水库边走的打算,转到了贾岭村,我们顺着那条往下走的水泥路走到了村子里。村子里很静,偶尔传来一两声狗叫。很喜欢这个安静的村子,喜欢谁家门前的竹子和篱笆,喜欢谁家还保存着的老屋,喜欢那些在寒风中落光叶子的大树小树。
上午在家心烦意乱,回妈妈家吧,走着有点远,骑车又太冷。最后决定和儿子走着回去,也是我们运气好,刚走到街上,就遇见小叔开着车要走,我们坐了顺车,不到十分钟就到了妈妈家门口。家里很热闹,三个孩见面亲热的不行,父亲在平房上晾晒玉米,妈妈在烧热水。我穿上妈妈的大罩衣开始扫地,妈妈说不用我扫,还问我中午想吃什么饭,我说想吃红薯面条,妈妈很高兴地说:“好,那我去擀,你不总说我擀的好吃吗。”刚扫了一个屋子,弟弟开着车回来了,弟弟接了我的.笤帚开始扫地,我开始帮着妈妈做饭。妈妈擀了红薯面条,我炸了辣椒,洗了青菜,弟弟扫完地帮着父亲把红薯粉疙瘩往平房上抬,父亲用刀子把红薯粉疙瘩一下一下切开,弟弟趁机给三个孩子洗了手脸。
吃饭时,我和弟弟都夸母亲擀的红薯面条好吃,母亲显得很高兴。给父亲煮了一碗饺子,父亲端着出去吃了,三个孩子对红薯面条和饺子都不感兴趣。我们吃完后,我又煮了一大碗红薯面条,用作料调好,放了多多的小磨油,强行让三个孩子吃,连夸带恐吓,三个孩子还真把一大碗红薯面条给报销了,顺带快把锅里的面汤给喝完了,喜的父亲和母亲不时笑。
吃过午饭,弟弟带着大侄女走了。母亲说她带着孩子让我睡会,我说不困,问母亲有没有啥活干,母亲说平房上还有玉蜀黍棒子没剥净。于是和母亲上到平房上,坐在废弃的沙发垫子上,和母亲捡着玉蜀黍棒子说着话,母亲的话题很广,由十月一那天去给外婆烧寒衣纸聊起,说起大姨二姨小姨,又说起大舅二舅小舅,还说大舅每次回来最想吃的饭就的红薯面条和糊涂饭。听着母亲的絮叨,心变得特别安静,一切的琐碎和忙碌都离我而去。我忽然有个很奇怪的想法,我真是个多面人,有时,我活在幻想中,享受着别人对我文字的崇拜;有时,我活在浪漫中,享受着惬意的锻炼和开心的阅读;有时,我活在现实中,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享受着与世无争的清净,就如现在,母亲的絮叨,就是我生活的全部。
将近四点,活还没干完。我和儿子要回家了,儿子撕扯着父亲的衣服:“外爷,我要拿你们家东西。”父亲笑,母亲笑,小侄女名名拿了自己的零食给儿子:“哥哥,这个你拿着,可好吃了。”最终,儿子拿了零花钱和各种吃的东西,开心地往回走。运气好的不得了,还没走出村子,又遇一熟人车,不到十分钟,我们就到自己家了。
回家做晚饭的间隙,点燃自家院子里的落叶,孩子们兴奋的很,在院子里疯闹着。晚饭后带儿子出去散步,感叹,周末,总是过的有点快。明天,又该按部就班地忙绿了。今晚,抓着周末的尾巴,尽量做个好梦。
历史类散文篇七
事件回顾:
5月10日,占地6200多亩、总投资300亿的横店圆明新园(一期)开门迎客。因仿建圆明园备受关注的圆明新园,从提出到如今一期建成,7年时间内,围绕其“是否劳民伤财”“土地审批是否违规”“与圆明园遗址侵权之争”等争论,从未停止。
热点时评。
“圆明新园的建设资金全部来自民间,其中绝大部分由企业自筹,少部分来自社会捐赠。不花政府财政的钱,就不存在劳民伤财之说。”东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楼守威说,企业遵循的是市场规律,愿意巨资投入,自然对成本收益和承受能力有所考量。
他介绍,在建设初期,圆明新园确实曾因为存在违规立项、用地申报违反国家供地政策、规划用地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问题被国土资源部叫停。在经过整改之后,圆明新园项目重新立项并低调动工。圆明新园投资人徐文荣介绍,圆明新园建设获得有关部门的立项许可,相关土地审批手续已全部完备,所有手续合法。
“北京圆明园遗址应该保护,因为它是文物,可以让国人牢记国耻;而在横店建设圆明新园,可以再现当年艺术经典。”徐文荣认为,北京圆明园目前仅是遗址,圆明新园是按照圆明园图纸仿建的全新的园林景观,谈不上侵权。而且,横店圆明新园的名称和项目都是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如果侵权也不可能通过”。
中国圆明园学会副秘书长要砺闵认为,过去曾有人提出过在原址的废墟上重建圆明园,但这是不可能的。国家文物局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将圆明园定位为遗址公园。“争论和比较毫无意义。”要砾闵说,在遗址重建圆明园绝无可能,一些和清代皇家有关的娱乐设施和项目也无法在遗址开展。“研究和保护好现有遗址是北京圆明园最大的任务,而一些想做却做不了的事情,比如古建筑的仿建和修复、场景再现等等,却恰恰可以放在圆明新园。”
圆明新园建设和管理按照国家5a级景区的标准,并力图在整个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体现完美。已开放的.春苑景区拟定门票价格为280元/人次,夜游区域票价280元/人次,冰雕雪雕馆及野生动物馆则另行收费。这一价格制定的依据,来自圆明新园建设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建筑用料成本。百姓会自己选择,“如果觉得值得,大家仍然会买票游玩;如果觉得物无所值,也就不会来了。”
我的看法。
看法一:在我看来,圆明园无论是一个旅游景点还是娱乐场所,都是一种历史记忆,一种民族记忆,而残败的圆明园更能唤起国民的记忆,因为用伤痕来记住历史,才能记得牢固,记得长久。无论复制多么宏伟壮阔的新圆明园都毫无意义,或许残缺才是最美的,才能从灵魂深处震撼人心。
看法二:一方面,横店仿建圆明园确实能够让游客回顾当初万园之园的豪华与宏大,感慨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顶峰实力。但是另一方面,圆明新园不过是一种对过去的怀念,然而这种“天朝上国”的迷梦是最不可拥有的,圆明新园在细节处肯定也比不上圆明园,那是一个皇室历经多代搜集天下珍宝与能工巧匠而建成的,不相信圆明新园会那么有人性味,相比于残缺不全的圆明园尽管它要更加精准与堂皇。
看法三:复制的文化失去了醇厚清冽的馨香,横店圆明园仿照圆明园,虽然显示了其恢弘的规模,华美的艺术品,但是却给人扑面而来的是金钱气息,不像历史上的圆明园,虽经大火灼烧,仅留下焦黑的遗迹,但其经受摧残的沧桑之美震撼人心。
看法四:新建圆明园,不仅重现曾经历史文化的辉煌,加强国人的文化自信,更是与现在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圆明园遗址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国人勿忘国耻,自强不息。至于是不是劳民伤财,我觉得这应该纯粹是自愿的问题,既然有人愿意投资,就说明商家肯定是有了充分的估算的,新建的圆明园会创造新价值的。
历史类散文篇八
穿过岁月幽深的长廊,我们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璀璨与绚烂;透过历史深邃的眼眸,我们读懂了这部东方鸿著博大精深的睿语哲思;站在岁月的宽阔而宏厚的肩膀上远眺,看到有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听到有一种激情,经久不息,勇往直前;读懂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照亮未来。
沐浴着和煦的阳光,我们又一次升起了用无数革命前辈的鲜血染成的五星红旗。庄严的国歌,雄壮的旋律,鲜艳的红旗,无时无刻不在告诫我们――牢记屈辱历史,创造和谐美好的明天。
忘不了那振聋发聩的隆隆轰炸;忘不了战斗飞机在头顶盘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历史类散文篇九
历史的长河,记忆了祖国的昌盛与屈辱。
战争,出现了林则徐大英雄,一场浩大的禁烟,让中国人扬眉吐气!
八年的抗战,中国的小米加步枪,对付八国联军的飞机和大炮,是多么大的悬殊,却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到与红军,是邪不胜正,红军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全国人民的解放,是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让中国不至于灭亡!
我们的国家,走过了屈辱;走过了心酸;走过了坎坷。现在是:国家安定,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过去;忘记了历史,让我们时刻警醒自己,要做有良知的中国人,我们要团结一致,才不会受到别个国家的欺负!
回顾历史,让我们更加坚强;回顾历史,让我们更加自信;回顾历史,让我们更加自毫。我们的中国,是充满神奇色彩的中国,我们要继承先辈们的光荣传统和不屈不饶的精神!
历史类散文篇十
最近读史,才知道在南海九段线最南端旁边,有一个由272个小岛组成、面积2100平方公里的安波那群岛(即现在印尼的纳土纳群岛)曾经存在一个华人建立的王国。
汉代前,我国称安波那群岛海域为“涨海”。15世纪初,明船下西洋时称“涨海”为“石塘”、“石塘屿”、“万生石塘屿”等。据郑和船工曾氏后裔讲述,明朝宣宗癸丑年,船队官员回国,考虑到“万生石塘屿”是我南海重要门户,自郑和下西洋始,就代表朝廷直接管理,加之岛上还留存有不少营房等生活设施,故此,于是船队官员上奏朝廷,请示是否放弃驻守“万生石塘屿”?宣宗皇帝得悉,当即赐字“万生屿,安不纳”。此后,一个叫曾沅芳的和一干船工,带着皇帝手谕及各自家眷上岛住了下来,在相当长时间里,岛上住民互帮互助,亲如一家,一直享受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为纪念和感谢皇恩,住岛人员又管“万生石塘屿”叫“安不纳岛”,意即安居该岛,永不纳税。又因是受皇帝谕旨住守该岛,就意味着此岛是中国皇朝的直辖地。清兵入关后消灭了南方的南明政权,在广东沿海岛屿上坚持抗清的几百残兵和几百家不服满清统治的渔民逃到了南洋安不纳岛谋生,广东省潮州人张杰绪,在荷兰人入侵前在此建立了海外王国,自任国王,但不敢使用国名,怕清朝皇上治罪,安不纳岛事实上成为华人的一个独立王国,从郑和下西洋算起,中国国民对该岛实际管理长达200多年。之后,荷兰人入侵,乘机灭了张氏王国,后开始了一系列的去华活动,将安不纳岛名改为安波那岛,后又将安波那岛更名为纳土纳岛,意图是想割断与中国的文化联系。印尼独立时,荷兰殖民者把纳土纳岛移交给了印尼,这个本来属于华人开拓、管理的地方,于是成了印尼的领土。
与安波那群岛隔海相望、相距200多公里、面积74万平方公里、号称世界第三大岛的南洋婆罗洲(即现在印尼加里曼丹岛)也曾有另外一个更大的华人海外国家,就是1776年由来自广东梅州的罗芳伯建立的兰芳共和国。
罗芳伯来此之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早有许多人来到加里曼丹谋生。他们大都集中在该岛的沿海城市坤甸一带打工。有的在农村种植水稻、椰子、咖啡、胡椒,有的则在山区开采石油和煤矿。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极为艰苦,由于路途遥远,他们得不到祖国的关心和照应,被乾隆皇帝称为“天朝弃民”。为了生存,他们需要团结互助,于是自动结成了不少类似“同乡会”的组织。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罗芳伯与百余名亲戚朋友漂洋过海,来到盛产金矿和钻石的婆罗洲(即今印度尼西亚西部的加里曼丹岛)。起初,芳伯以教书为业,他有文化、有胆识、有才能,又懂武术,身体壮实,既能团结侨胞,又能与当地土人合作,深受当地人民和华侨的`拥戴。加里曼丹岛土地肥沃,可耕可牧,又有山林、金矿,资源丰富,还有港湾可发展交通,但其时该岛内部各大小采矿公司之间互相争斗,外部又有来自印尼的荷兰帝国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入侵,内忧外患极为剧烈。罗芳伯在站稳脚跟后,积极联络苏丹和当地土族头人,成立华侨与当地民众相结合的军队,奋力击退外来入侵者,取得了东万律的管辖权。
1776年,罗芳伯根据当地人民的意见,以东万律为首府,着手建立“兰芳公司”,这是一个类似于东印度公司的含有政治色彩的团体组织。1777年改称“兰芳大总制”共和国。在他管辖下的110万民众一致拥戴他为元首,元首称为“大唐总长”或是“大唐客长”,意思是华人作客海外的首长,而当地土著居民则称其为“坤甸王”。其首领的传承不是家族世袭制,而是类似于民主选举和禅让的形式。后来,兰芳共和国将其管治很快扩大到婆罗洲全岛。
罗芳伯这些人,都是满清国的平民百姓,因为在故乡太穷,不得已下了南洋。虽然飘泊海外,但仍然是满清皇帝的子民,祖宗坟墓祠堂,以及亲友家眷,都在国内。他们如果自立为王,对满清皇帝来说,仍然属于反叛。抄家挖坟毁祠堂的事皇帝是干得出来的,甚至还会派兵出海,进行征伐。所以,罗芳伯他们不敢自立为王。事实上,罗芳伯建立兰芳国后,在华人圈里根本不敢称为国,只能称为兰芳公司,或者兰芳大总长。这当然有害怕告发的原因在内。
为求获得安全保护,兰芳共和国请求向清政府称潘,清政府没有应允。荷兰殖民者在15就侵入印尼,16成立了具有政府职权的“东印度公司”,不断在印尼诸岛进行侵略扩张。荷兰殖民者一直对兰芳共和国虎视眈眈,并不断派兵侵扰。罗芳伯等领导人认为,如果仅仅依靠兰芳小国的力量,很难抵抗荷兰殖民者,只有借助清朝的力量,才可以镇住荷兰人。
于是兰芳国向清政府成功开展贸易。兰芳也借助此点,向外制造假象,宣称兰芳已经是清朝的藩国。此举果然唬住了荷兰人,当时的清朝正处于康乾盛世,荷兰人担心对兰芳的入侵引起清朝的反对,他们不得不停止对兰芳的骚扰。
到了晚清时期,荷兰人认识到清朝已经衰弱,无力顾及南洋。于是荷兰人趁着1884年中法战争之机,入侵兰芳共和国。兰芳共和国人民在大总长的领导下,一方面全力进行抵抗,另一方面火速派人请求清朝派兵支援。但此时,清朝自身的统治已摇摇欲坠,根本顾不上去援救兰芳。得不到清朝的支持,武器装备又与侵略军相差很远,兰芳共和国终于被荷兰殖民者灭亡。不过,由于害怕清朝做出反应,荷兰当时还不敢公开宣称已经灭亡兰芳,而是另立了一个傀儡以便进行统治。直到19清朝灭亡后,荷兰才正式宣布对兰芳地区的占领,前后存在1。
真是太遗憾了,清政府的极度无能,连老百姓甘愿奉送的如此大片疆土也无力接纳。
历史类散文篇十一
秦晋六年的蜜月浓情到秦晋三番的反目交恶,秦国历经了崤山之役而两败,背水一战而告捷,终于划定疆界于黄河西岸,秦国的版图自此括尽了整个大关中,为之后秦的国都逐步东迁扩展了优越的空间。
秦穆公之后的15代君王,强势渐消,秦国屡遭内忧与外患,一直处在被动挨打的弱势。直到晋国一分为三,这才给了秦国一个喘息复原的机会,心怀复兴穆公霸业,崛起强秦帝国大志的'秦献公可算是大福之命,如此天赐良机能不迅速动作呢。他认为收复失地,强秦复兴的第一步就是迁都,只有把都城迁到战争前沿,才能使举国之力奋起作战,最主要的是献公自己便于一线指挥和决策,还有栎阳水陆交通发达,水土丰茂,战后将会为秦国的农业与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了具备如此战略目光的政治家,秦国之幸甚!
遗憾的是秦献公和秦襄公一样,壮志未酬星陨于狼烟弥漫之时。
愚以为秦穆公对秦国的最大贡献是摘掉了穷兵黩武的帽子,开仁德治世之风、贤良强国之策。秦献公对秦国最大的贡献是废除了人殉这一原始野蛮的制度,开启了农耕与工商业齐头并进的文明时代。
历史类散文篇十二
我们知道,地球已经有45亿岁了。这样一个老者45亿年的历史,确实是伟大的、威武的!在这45亿年的漫长历史中,最伟大、最威武,与我们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距今约7000万年的第三纪和距今约300万年的第四纪了。
美国一位很著名的地质学家c.k吉尔伯特曾经说过:“当一个地质学家完成了一项研究工作,并写出最终综合报告时,最长最重要的一章,将是对最近的和最短的地质时代的描述。”c.k吉尔伯特的这段话,最恰当、最深刻地说明了距今最近、为时最短的地质时代—新生代和第四纪在地质研究工作上的重要性。
关中地区是新生代以来沉降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据地质钻井可知,关中地区新生代以来沉降最大区,其幅度竟大于5000米。这样大的沉降幅度,可同世界上沉降最剧烈的盆地相媲美。
关中地区的新生代和第四纪的地质历史是极其丰富的,它是研究新近地质时期历史的典型地区之一。在关中地区,位于其东南部的蓝田一带,则更具有典型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可以说,蓝田地区是新近地质历史的博物馆。
我们这里所说的“蓝田地区”,包括行政区划上的蓝田、临潼、渭南三县的大部分,还包括西安、长安和华县的一部分。这个地区的东、南两面为秦岭山脉,西到浐河,北以渭河为界。
蓝田地区自19世纪末期起,许多学者就在这里进行过地质调查。我国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和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早在1934年就对蓝田地区的新生代地质进行了详细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陆续有不少地质系统、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在这里先后开展了地质调查工作,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尤其是1963—1965年期间,在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和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西北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所属的地质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地理研究所等单位的共同协作下,对蓝田地区新生代地层等进行了多学科的深入研究,并先后出版了《陕西蓝田新生界现场会议论文集》、《陕西蓝田新生界》等综合性研究报告和多篇研究论文。这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地学界影响很广,也说明蓝田地区是一个研究新生代地层、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古气候、第四纪冰川等科学的重要地区。
蓝田地区是一个新生代地层很发育的地区,地层时代齐全、层序完整、厚度大,极具代表性。属于第三纪的地层,除未发现古新世地层外,其余各时代地层均有发现。蓝田地区是我国目前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最完整的陆相地层分布区,可以作为华北及更广大地区地层的对比标准。距今3000万年的晚始新世红河组、始新世—渐新世的白鹿塬组厚度约400米;距今约万年的中新世冷水沟组厚度约80米,寇家村组厚度约60米;距今约1000万年的上新世灞河组厚度约300米以上,蓝田组厚度约70米。这些地层,在研究新生代地层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而最具研究意义的,当属上新世地层了。科学家们通过对蓝田地区上新世地层的研究,打破了我国北方过去对上新世地层的笼统划分方法。上新世地层在我国北方分布是非常普遍的,它是一套含有三趾马化石的红土地层,人们通常称其为“三趾马红土”。蓝田地区的三趾马红土,在岩性和所含化石上,非常明显地分作下部的灞河组和上部的蓝田组。这样的地层结构,说明上新世的“三趾马红土”是可以再分的,从而把我国上新世地层的研究工作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除过蓝田地区的第三纪地层外,这里的第四纪地层,同样也具有典型意义。第四纪地层分布广,地层时代比较齐全,层位关系也很清楚。通过研究,可以将蓝田地区的第四纪地层分作早更新世的三门组和阳郭组,三门组地层出露厚度40—120米,阳郭组厚度一般为20—30米;属于中更新世地层的泄湖组,厚度在100米左右;晚更新世地层可以分作早期的焦家湾组、中期的乾县组和晚期的马兰组,焦家湾组厚度约30米左右,乾县组厚度20—30米,马兰组厚度十几至20米;属于全新世地层的有早期的半坡组和晚期的现代堆积层。从蓝田地区第四纪地层的成因类型上来看,比较复杂,既有土状堆积、河流堆积、湖泊堆积,还有冰水堆积、冰碛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层堆积。这样齐全的和复杂多样的地层特征,为研究第四纪的地质历史提供了有利条件。
蓝田地区的新生代地层中,在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发现了数量众多的动物化石、植物化石和孢粉化石。这些化石,种类丰富、地层层位确切、研究程度较高,为地层的对比工作带来了方便。
另外,蓝田地区的古人类化石、冰川作用遗迹等等,也为研究新生代以来地质历史变迁、古气候变化、人类起源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蓝田地区是新生代、第四纪地质博物馆,是我们研究新生代、第四纪的很好场所,是进行地质地理实习的极好地区。
19xx年12月。
历史类散文篇十三
在纸上写下“史”字时,一定要格外虔诚,否则就是一种亵渎。
以前,看《说文解字》,就因这“史”而感动。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此字本意,指史官,其结构,下方,一个“又”字,象征一人之手,上方,一个“中”字,取意正大光明。
此手,刚劲有力,挥舞于书简之上,记天下不平之事。
此中,堂皇大气,高悬于印堂之前,禀本人高贵之心。
这个结构,是造字者对记事者最大的赞美,而记事者们,用自己的所作所为,告诉世界他们没有愧对这个结构。
史官手中有笔,心存“中”之道。中者,正也,正乃正义之正。
孔子在竹简上刻下《春秋》,在举世不知忠义、礼乐崩坏的大周王朝,他要以这一部史书,这一部微言大义的史书,将丑恶展示给世人,把“仁,孝,忠,义”宣扬,一身凛然正气,与天下丑恶为敌。“史”中正气之力量,后世评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史官不惧屠刀,“中”更胜生命。中者,正也,正乃公正之正。
崔杼杀齐庄公,太史记下“崔杼弑其君”,崔杼命其改掉,太史不从,于是崔杼杀之,新一任太史仍然如此记载,崔杼于是又杀之,之后的史官们仍然凛然不惧。更有史官恐真相被罪恶掩埋,从外地赶回都城,只为了在无人敢记真相之时,写下“崔杼弑其君”,之后被杀。用一死表达对至高无上真相的扞卫。最后崔杼无奈,只得由史官们记录下真相。史官对公正的秉持,已经超越了个人的生命,它令世间一切权力都低下了头,一个“中”字,立于天地之间,炫耀着诸神也要惧怕的信仰的力量。
这漫漫历史长河之中的记事者,其实是最值得我们感谢的人,因为他们的'“中”,我们能知晓并相信前人的故事。在五千年的文明之中,史官让丑恶无所遁形,让正气在世间传承。
抱着虔诚的心态看“史”字,我们可以领略到那记事者的灵魂是如何的高贵。
这个字,闪耀着正气,让人为之感慨唏嘘,为之击节赞叹。
这个字,是不是也宣扬着一种情怀,一种史官精神——公正,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