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读后感(优秀16篇)
读后感是留下阅读记录、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的一种方式。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呢?首先要认真阅读原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主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考。
古诗词读后感篇一
这次爸爸让我看一本《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书,这本书里的诗词大部分我都会背诵。爸爸在书里给我挑选了四首诗词让我重点读,分别是唐朝诗人李白的《古朗月行》、唐朝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宋朝诗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我看了很多遍,每个诗词都有它的特点,语言也很美,《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这一句对月亮的描写很形象。《独坐敬亭山》中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一句用拟人的方法来描写敬亭山。《忆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描写了江南春天美丽的景色。这四首诗词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因为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的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作者用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变大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作者在这首诗中指出:我到现在还怀念楚霸王项羽,他宁可自杀,也不为了活命逃回江东老家去!这是何等的气概啊!
古诗词读后感篇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手机已经占据了我们的生活,享受网络世界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有事没事儿掏出手机解锁、看一眼、锁屏,放进口袋,这一过程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因为这已经变成习惯,潜意识里的动作。喧嚣的生活,繁忙的工作,让人日趋浮躁;白天工作的充实,让你没有时间去思考其他,但是夜晚,我总在想,我要什么?我想改变,但却不知道从哪里改变。
朗读者开始火遍朋友圈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机缘下看到了于丹教授的《重温最美古诗词》,诗词,那些高山流水、桃红柳绿的`景象,那些策马扬鞭、激扬文字的情怀,让我心生平静。
于丹教授在书中说到:“诗歌教会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观念,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人们用泛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把诗歌称做为中国人的宗教。”
我想,我们读诗,在看到月亮时,不仅只会说“好大的月亮呀”,而是比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看到一群鸭子不止会惊叹“哎呀,好大一群鸭子”,而能“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更希望在心浮气躁之时,能体会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心境,在缺少动力时,能感受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场。
我想,诗意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心里,只是生活的忙碌与心灵的疲惫使我们灵魂深处的那片柔软沉睡。我们可以放慢脚步,去品味大自然的万千意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去翻一翻充满古人智慧与情怀的书,在诗词中留住那个真实的自己,唤醒心中的诗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诗词读后感篇三
你告诉了我,失败不必气馁,重新站起才是好汉。让我知道,人生富有诗意,诗意美在书本。
你告诉了我,失败不必气馁,重新站起才是英雄。让我知道,人生富有诗意,诗意美在书本。
记得一次擅长比赛输了,你已静静躺在我桌上,我想,大概是妈妈放的吧,再次翻开你,希望你给我一些建议,却意外发现,我已看到最后几页,你这次并没有告诉我之前那样的多,你只说了两句话: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起拿起一本古诗词,开始阅读吧,相信你会得到更多,会领会到更多,更会感受到更多,开始阅读古诗词,背会它们吧……”
你告诉了我,失败不必气馁,只有重新站起来才能成功。让我知道,人生富有诗意,诗意美在书本。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只是不愿意站起的人,就好比“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我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历经挫折,也要站起,我们不要做一个被生活淘汰的人,努力去做一个生活的成功者,因为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一样的起点,积极面对生活,让世界因我而美丽,让我们的人生,因挫折,而变得更加出彩。
曾经的你,封面布满灰尘,被尘封在书桌的角落,现在的你,已有一个书皮,被风抚在卧室的床头,感谢有你——《重温最美古诗词》,你告诉我的道理,大概,大概永远也写不完吧。
古诗词读后感篇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手机已经占据了我们的生活,享受网络世界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有事没事儿掏出手机解锁、看一眼、锁屏,放进口袋,这一过程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因为这已经变成习惯,潜意识里的动作。喧嚣的生活,繁忙的工作,让人日趋浮躁;白天工作的充实,让你没有时间去思考其他,但是夜晚,我总在想,我要什么?我想改变,但却不知道从哪里改变。
朗读者开始火遍朋友圈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机缘下看到了于丹教授的《重温最美古诗词》,诗词,那些高山流水、桃红柳绿的景象,那些策马扬鞭、激扬文字的情怀,让我心生平静。
于丹教授在书中说到:“诗歌教会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观念,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人们用泛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把诗歌称做为中国人的宗教。”
我想,我们读诗,在看到月亮时,不仅只会说“好大的月亮呀”,而是比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看到一群鸭子不止会惊叹“哎呀,好大一群鸭子”,而能“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更希望在心浮气躁之时,能体会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心境,在缺少动力时,能感受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场。
我想,诗意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心里,只是生活的忙碌与心灵的疲惫使我们灵魂深处的那片柔软沉睡。我们可以放慢脚步,去品味大自然的万千意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去翻一翻充满古人智慧与情怀的书,在诗词中留住那个真实的自己,唤醒心中的诗意。
古诗词读后感篇五
于丹,是一位中国当代知名文化女学者。大家读她的重温最美古。
诗词。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当自己为人师母并渐渐老去,那些年曾烂熟于心的古诗词也觉得无比生硬。退去了当年的无知,经历了人生百态,再次品味诗词,体会诗人的心境,不觉会有另一种相知与相识,多了一份当年所没有的感动。
在当今形形色色,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内心的确是缺少了一种宁静,一种去真正品味生活的静。我们总是在喧嚣中渴望功名利禄,不断攀升并满足自己的欲望。我们奋斗一生,却鲜有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或是观察下旁边的景物,来抚慰我们心灵的深处。利用休息时间,真正平下心来去看那一首首诗词,与诗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穿越千年的物,感受同样的情,也才真正打心底有一种对诗歌美的新认知,并感谢诗歌,或者说是千年前的诗人所带给自己的感动。
通过一首首用心灵刻画的诗歌,有拼死沙场的雄壮;有物是人非的凄凉;有单身游子的孤独;也有壮志难酬的悲壮。而对自己感受最深的,无疑是那汪如流水的岁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看着儿子一步步长大,感到欣慰快乐的同时,不免会有丝丝感叹。是的,当自己的那种感受无法用最合适的词来表达,这时你读到一首正合你心境的诗词,自己内心是多么开阔豁达呀。闲时总是抱怨没有心灵倾诉的对象,这时发现原来千年之前,有人和自己一样同感的诗人,何不快哉?三毛一句诗说得好:“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是啊,其实生活无论是快乐亦或是痛苦的,都是限量版,我们都该好好珍惜,这有限的时光,在旅行中,不忘观赏沿途的别味风景!
网上买书的时候,看到很多网友评论这本书大多数都是赞美于丹老师的词语很美,可我不知道为什么看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很沉重。想来想去主要还是两个方面,第一是自己对于书里面所提到的诗词几乎全然不知,甚至读书时候学过的也都忘光;第二是因为我觉得诗词对于我们现代人真的成了一种奢侈。其实我内心是向往诗意的,我相信很多人也是这样,只因现在的社会,生活的梦想,工作的现实,让我们将这诗意埋藏了。这让我想到蒋勋老师在《美,看不见的竞争力》里面讲到的,当看到一片景象让我们很感动的时候,然而我们却没有言语来表达此刻心里的感受,那个时候我们是难过的,真的很难过。
于丹说“我一直深深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中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不要对此不屑,不要认为这些风花雪月知识少年痴谈。”我认为想唤醒中国人心中那份诗意是很难得,至少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很难得。虽说现在的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看得出作者的那份渴望。
爱学习的你们,我想很多人都有每天背单词的习惯吧,那要不要考虑下每天背上一首诗词呢?为了不再“难过”,我更乐意每天来上一首。希望等到读完部分。
唐诗。
宋词后再来读这本书,我想那时我会是幸福的。
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要准备好一颗中国人的“诗心”来迎接它。
历史的光影旋转散射,许多惊艳的光,转瞬即逝,不留痕迹。而唐诗宋词却是那温和不变的橘红色的灯光,我坐在灯下,与诗人们在心灵最深处相逢,而后开始学着诗意的生活。
我跟随橘色的灯光,溯回到盛唐,那个诗情洋溢的时代,顿悟自己原来和盛唐人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两样。小时候,我们也背着“床前明月光”,却不知何为思乡,稚嫩的声音起起落落,澄澈明朗,如撒了一地的月光。长大后,自己情窦初开,回想起“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那种隐秘的情愫,通过诗中的意象,得以释放和寄托;参加工作后,会有更多忧愁与感伤,谁不会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吟着诗句,仿佛望见宽阔的江面,自己的愁绪也沿着滚滚江水,慢慢冲淡。当终将老去的时候,我们也会吟着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轻叹一声回眸一笑,想起自己一生的美好。品着人们的诗句,也才最终明白,诗是每个人心灵的寄托,其实我们身边处处有诗意,只是我们不懂如何诗意的生活。
我想,这也是于丹最想告诉我们的吧,生活中不乏诗意,只是红尘喧嚣,人们总是被时间的洪流裹挟着奔跑,渐渐忘了生活的初衷,遗失了灵魂,在国人幸福感越来越低是,诗意与恬然应该被拾起,做我们精神上的富翁。
或许我们知道的诗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看见斜阳晚钟的时候,我们看见田园林泉的时候,我们看见千古明月和旭日长虹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有所思考,有所感触。无论是大悲大喜,还是大起大落,都要去吟首诗,伴着平平仄仄的音调,伴着熟记于心的韵脚,也定会有一种况味。一首诗中所浓缩的恰是作者的感情,即诗能美好定人生也会美好,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不再是一种寄托,而是你对生活的态度。
其实,每个国人身上都有诗意,伴着生命的成长,我们就越需要温暖和美好,来于外界的冷漠与残酷对抗,我们就越需要一种激情,唤醒自己疲惫的心灵,我么就越需要一种力量,引领我们挣脱世俗的牢笼,走向真正的成熟与强大。
我们需要的这一切就是诗意。
年化有限,诗意无穷,让我们享受着诗意,诗意的生活,,成就自己最美的人生。
古诗词读后感篇六
第一首,“泊船瓜州”是宋代诗人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描写了诗人停船在瓜州是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第二首,“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见秋风而思念家乡,写信给家人无耐信短情长,无法尽诉,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思乡怀亲之情。
第三首,“长相思”是清朝诗人纳兰性德。“三一程,水一程,声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睡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长相思》描写戊边的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这三位诗人都见到或者听到某种事物而思念起家乡·怀念亲人的主题,但是表达的方法个异,《泊船瓜洲》是写景予情,《秋思》是叙事予情,《长相思》则融写景,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乡感情。
古诗词读后感篇七
今天的春节期间,央视的一档节目火遍了大江南北,这档节目就是“中国诗词大会”,一时间神州大地似乎都被诗意所沁透。是啊,诗意原本就写在中国人的基因中,一切的风花雪月都能够唤醒我们血脉中千年积淀的离骚。而学者于丹在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中,将这种藏在华夏民族身上深深的诗情叫做“蛰伏着的诗意”。
借着“春城无处不飞花”的丝丝暖风,随着“随风潜入夜”的滴滴雨声,我打开了这本于丹著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作者于丹以她的人生感悟和角度,将她认为最美的古诗词按照原诗内容分成了八个部分,每一部分冠以四字题目来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分类。“春风飞扬”到“秋思浩荡”、“明月千古”到“斜阳晚钟”、“田园林泉”到“登临况味”、“剑啸长虹”到“诗酒流连”,从四季到日月,从田园到山林,从豪放到婉约,作者以自己的诗意在书卷中刀刻出了所谓的“诗者,天地之心”。
不论你是初学者才刚刚开始窥探诗词海洋的浩瀚,还是学有所成的诗词达人已经满腹经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都能让你在不同的切入点感受到那些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佼佼者们所有的悲天悯人的意识、对大自然无限的深情和他们看待人生的艺术眼光,从而唤醒我们心中的诗意。
作者在旁征博引的基础上更用她优美精炼的语言,串联起了那一首首诗词,将它们近距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更贴近了现代社会的理解,就作者说在这个不用仗剑的时代里,倘若剑气不泯,也许会化成风骨,流露在一个人的眉宇之间,昂扬、潇洒。而当激情被唤起,当我们的心意不吐不快时,便是诗意的苏醒。
“年华有限,但诗意无穷。在有限生命中,享受天地之间回荡着的这些诗意,那么我们也就成全了自己最美的人生。”
中国人民银行林口县支行孙唱。
古诗词读后感篇八
今天的春节期间,央视的一档节目火遍了大江南北,这档节目就是“中国诗词大会”,一时间神州大地似乎都被诗意所沁透,重温最美。是啊,诗意原本就写在中国人的基因中,一切的风花雪月都能够唤醒我们血脉中千年积淀的离骚。而学者于丹在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中,将这种藏在华夏民族身上深深的诗情叫做“蛰伏着的诗意”。
借着“春城无处不飞花”的丝丝暖风,随着“随风潜入夜”的滴滴雨声,我打开了这本于丹著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作者于丹以她的人生感悟和角度,将她认为最美的古诗词按照原诗内容分成了八个部分,每一部分冠以四字题目来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分类。“春风飞扬”到“秋思浩荡”、“明月千古”到“斜阳晚钟”、“田园林泉”到“登临况味”、“剑啸长虹”到“诗酒流连”,从四季到日月,从田园到山林,从豪放到婉约,作者以自己的诗意在书卷中刀刻出了所谓的“诗者,天地之心”。
不论你是初学者才刚刚开始窥探诗词海洋的浩瀚,还是学有所成的诗词达人已经满腹经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都能让你在不同的切入点感受到那些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佼佼者们所有的悲天悯人的意识、对大自然无限的深情和他们看待人生的艺术眼光,从而唤醒我们心中的诗意。
作者在旁征博引的基础上更用她优美精炼的语言,串联起了那一首首诗词,将它们近距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更贴近了现代社会的理解,就作者说在这个不用仗剑的时代里,倘若剑气不泯,也许会化成风骨,流露在一个人的眉宇之间,昂扬、潇洒。而当激情被唤起,当我们的心意不吐不快时,便是诗意的苏醒。
“年华有限,但诗意无穷。在有限生命中,享受天地之间回荡着的这些诗意,那么我们也就成全了自己最美的人生。”
古诗词读后感篇九
今天,无意间读到一首古诗【游子吟】,让我深深感动。
这首诗主要写一位无私的`母亲对儿子的爱。慈母的手在穿针引线,为将出门的儿子缝补身上的衣服。临行时她又缝了缝,密密麻麻,结结实实,只怕儿子迟迟不能归来,在外乡没有人为他缝补。谁能说得清,小小的嫩草是怎样报答春天阳光的恩情呢。
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的母亲,妈妈养育我长大,每天风雨无阻的送我上学下学。妈妈好比是一支蜡烛,照亮了我,使我一直前行。妈妈好比是明亮的太阳,温暖着我,让我茁壮成长。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古诗词读后感篇十
梅花品格高尚铁骨铮铮。古。
诗词。
中也有很多梅花的,大家读了写梅花诗词,读后感都写了哪些?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古诗词梅花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首著名的咏梅诗为元代画家王冕自题“墨梅图”上。王冕学画的故事曾写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上,为众人熟知。清代朱方蔼曾说:“宋人画梅,大都疏枝浅蕊。至元煮石山农(王冕)始易以繁花,千丛万簇,倍觉风神绰约,珠胎隐现,为此花别开生面。”这一幅“墨梅图”即是繁花的代表作。此图一枝梅花横贯画面,构图新奇;一枝梅花横贯画面,构图新奇;花朵只用淡墨轻染,仅花蕊加墨重点,清新俏丽;长长的枝干舒展挺秀,作倒挂梅。枝条茂密,前后错落。枝头缀满繁密的梅花,或含苞欲放,或绽瓣盛开,或残英点点。正侧偃仰,千姿百态,犹如万斛玉珠撒落在银枝上。白洁的花朵与铁骨铮铮的干枝相映照,清气袭人,深得梅花清韵。干枝描绘得如弯弓秋月,挺劲有力。梅花的分布富有韵律感。长枝处疏,短枝处密,交枝处尤其花蕊累累。勾瓣点蕊简洁洒脱。整个画面虽无设色,但看上去,梅花的清香似从纸背透出。
王冕墨梅出于北宋扬无咎派。但宋人画梅大都疏枝浅蕊。此幅则写繁花密枝,别开生面。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
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北宋诗人林逋的七律《山园小梅》,极为传神地描绘了黄昏月光下山园小池边的梅花的神态意象,山园清澈的池水映照出梅枝的疏秀清瘦,黄昏的朦胧月色烘托出梅香的清幽淡远,作者并没直写梅,而是通过池中的梅花淡淡的“疏影”以及月光下梅花清幽的“暗香”,然而梅枝与梅影相映,朦胧的月色与淡淡的幽香相衬,动与静,虚与实,视觉与嗅觉,共同营造了一个迷人的意境。“疏影”、“暗香”这两个新颖的意象,鲜明又微妙地表现出梅花的清幽香逸、高洁端庄、幽独闲静的气质风韵。由于这两句诗极佳地捕捉并传达出梅花之魂,成为历代诗人咏梅诗中最脍炙人口的佳句。
尤其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诗把个欧阳修佩服的是五体投地,堪称绝佳。
林逋性格孤傲,独来独往,喜恬淡,自甘贫困,不随波逐流,蔑视权贵,40多岁隐居杭州,在杭州孤山独自生活20多年,自得其乐,以布衣终身,终身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鹤妻子”。
此诗正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生写照,以梅自居,表现了中国文人的一贯追求。
古诗词读后感篇十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承载的便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受家庭的教育熏陶,我自幼爱读诗,尽管儿时只是张嘴背诵而不知其意,随着年龄渐渐变大,很多诗词再次细细读来、听来,却总能感受到诗词中所蕴含的那份情感。
每逢空闲之时,我都会躲在自己的书房里诵读,体会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乡之情,品位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的亡国之恨,领悟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情感。我最喜欢的古诗是那首儿时就朗朗上口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矛盾和制度的不合理。每次读这首诗,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在烈日暴晒下的农民们,不怕劳累、不怕炎热,流着满头大汗辛勤锄草、耕地,汗珠儿一串串滴进了禾下的泥土里的情景。我想,大家诵读完这首诗,必定也会像我一样,对粮食的来之不易发出由衷的感慨。这盘中的每一粒米饭,都饱含着农民的劳苦。农民伯伯为了让大家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自己在烈日当空的正午下田耕种,给禾苗锄草、这是多么感人的举动啊!
现在,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都忘记了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有时随长辈们外出饭馆吃饭,却常常能看到刚离去的人们在餐桌上剩下大量的饭菜,他们不知道节约、不懂得如何节约。我真想大声呼吁: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费粮食,那可是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成果啊!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古诗词读后感篇十二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爱的母亲,为了要给出走的儿子,亲手缝制了衣服。心里一直在担心,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重回家园。就像小草那稚嫩的幼芽,就能报答了春天的阳光所给予的温暖与生机。这首诗成了千百年来有口皆碑的母爱颂歌。
读完这首诗,我才更深深的体会的,母爱的伟大。她很慈祥,很勤劳,很爱自己的儿子,是一位伟大的母亲。通过这位母亲我联想到自己的妈妈。我妈妈很爱我,我也很爱妈妈。虽然我们离的好远,但我总觉得妈妈一直在陪着我。
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非常着急,又加上路上堵车,妈妈急忙把我从车上抱起,往医院跑。我迷迷的睁开眼睛,看到妈妈满头大汗,但是她停也没停的一直跑。当医生说,我病情稳定时,妈妈的脸上才露出会心的笑容,从那时起,我就决定,以后一定要好好的孝顺妈妈,报答妈妈。
而回想一下,现在21世纪,独生子女的'社会,个个娇生惯养,对父母经常性的辱骂,甚至大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颗感恩的心,来回报社会,回报父母。
世界上有一种爱,它无处不在,让你肆意索取,让你坦然接受:世界上有一个人,她默默无闻,把所有的爱都给予你,而不求任何回报。这种爱,叫母爱,这个人,叫母亲。
我爱我的妈妈!
古诗词读后感篇十三
诗词。
充满诗情画意最美。这么美的古诗词读者是如何解读的?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古诗词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静夜思》,诗中李白尽管身在异地,但他的心却一直思念着、向往着故乡。夜色笼罩下,天边挂着的那轮月,那洒下的如霜般的月光,将李白带到了思想的情怀中。
是啊!故乡是多么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啊!大家一定能理解在远方思恋家乡的感觉。想想啊,李白思念着家乡却不能回到故乡是多么的伤感啊!相信大家身在他乡也一定会像李白一样思乡的。故乡,这个亲切的词,它像一棵古老的藤,承载着对时光的眷恋,贮藏着对往事的缠绵。故乡情,像永远斩不断的根,让人们永远心系着故乡。
曾听人抱怨过故乡的偏僻和落后,但他们是否听过故乡的鸟儿清晨悦耳的鸣叫;是否看过故乡人最淳朴的笑脸;是否触摸过故乡那秀丽的山水呢?或不知在春天故乡带着播种的希望;夏天携着似火的骄阳;秋天留着摇曳的芬芳;冬天领着雪花的绽放……故乡,那个让游子辗转反侧的地方,氤氲着爱的气息。
如今,我身在故乡,这片静卧在青通河畔的这座小城,思绪万千。故乡是我们永远的根,它不曾离我而去,始终在我身旁奉献着。
夕阳的余晖伴着鸟归巢时的鸣叫,我静静的吟诵着《静夜思》,心中独留下一句话--故乡,我爱你!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透露出他内心多少凄楚和无奈!夜深人静,倚楼远望,只见月光如水。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对南唐故国的深深怀念。“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是深沉的叹息,简直是痛彻肺腑的呼号。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极为沉重,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九字句,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以两个平声字作结,读来亦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真是声情并茂。这最后两句也是以问答出之,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从而又使全词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应,流走自如的地步。
作为国君,李煜无疑是失败的;作为词人,他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首《虞美人》便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作。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将词由花前月下娱乐遣兴的工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抒情文体。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人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篇。词作经过精心结构的,通篇一气盘旋,波涛起伏,又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结合成谐和协调的艺术整体。在李煜之前,还没有任何词人能在结构艺术方面达到这样高的成就。所以王国维说:“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惟李后主降来后之作及水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可见李煜的艺术成就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感之深,故能发之深,是感情本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王国维说得好:“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这首《虞美人》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词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这个特色在这首《虞美人》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以致使李煜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五月之夜》)李煜《虞美人》不正是这样的不朽之作吗!
古诗词读后感篇十四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才华和能力。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赏析:
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古诗词读后感篇十五
诗词。
博大精深,我们先来读读古诗词读后感400字,开始入门吧。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古诗词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是古诗《秋夕》,描述异常美丽的景色,就是这一首美丽的故事,让我对古诗如痴如醉,每当看到古诗,我都会无法自拔!小时侯,,我和酷爱。
唐诗。
的奶奶整日听她吟诵各种优美的,凄凉的等等古诗。久而久之在奶奶的熏陶之下,我也变得诗情画意起来,情感丰富了起来。也常常会主动地读起各色古诗。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首古诗前两句表达了农家的淳朴,待人友好的品质。后两句写了一个美丽的景色,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本来怀疑没有了路,但忽然眼前一亮,柳树繁茂阴浓,花朵娇艳靓丽,又是一个美丽的村庄,犹如世外桃源,在后两句,还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在逆境中往往蕴藏着无限希望,只要刻苦努力,勇于开拓,就会出现一个崭新光明的世界!古诗还能启发我们一个个有益的道理。
古诗是画与文字的结合,这样就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陶冶我的情操,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更让我沉迷于其中,几乎古诗书不离手,我常常幻想,我如果是诗里面的人,我的看法和情感会是怎样,日子长久了,我变得多愁善感。
不管我是怎样表达我对古诗的热爱,总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古诗词我爱你!在你的身上我获益良多,我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净化了我的灵魂!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我感受最深的诗句。
一次,我发高烧,爸爸没在家。妈妈半夜背着我去医院,这是我感到母亲的背是那么的温暖、那么的宽大,我的妈妈在我的床前守了一天一夜,我的烧退了,妈妈的眼却布满了红血丝。这时我从母亲的的笑容、母亲的的眼神、母亲的一切感到了母亲对我的爱。我轻轻地在母亲耳边说:"妈妈,我爱你。"。
游子吟,感母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前几天,老师开始教《将进酒》时,曾经问过一个问题:学习古典诗词有甚麼好处呢我回家以后想了想,脑袋裏就蹦出了一个奇怪的念头:我何时第一次接触古典诗词呢中学不是.小学也不是.幼稚园差不多吧!等家人一下班,我就马上询问他们,妈妈告诉我,应该是入读幼稚园不久,外公便教我念唐诗.当天晚上,我细细回想那时的情况,记忆虽然模糊,但仍依稀记得当时我拿着一本外公以及妈妈的唐诗手抄本,他们耐心地逐字逐句教我.《新嫁娘》,《嫦娥》,《回乡偶书》,《游子吟》全都念得滚瓜烂熟.以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听到妈妈念《木兰辞》,觉得十分有趣,要求她教我,但教了很多遍,我老是记不牢,当她被我烦得不行的时候,我终於记住了,那时我才九岁,比同龄的学童早了好几个寒暑就学懂了,我很高兴.妈妈常说我背诗记得牢,最不好的是我只记得诗句,对作者,诗意全不理解.即使到了现在,我还是觉得作者的感情与诗词的内容最难理解,果然就是"三岁定八十".
从小就接触诗词,令我更透彻地明白"它们"的好处."它们"就像一枝已经沾上颜色的画笔,只等待着替我们上色,令我们再添上一层中国的浓厚文化气色;"它们"有时又像一件华丽的衣服,当我们把它穿上,犹如披上一件富有中国悠久历史的典雅外衣;"它们"更像一枝充满油墨的钢笔,每当写文章时引用"它们",就使人觉得我们的肚子裏又多了一点墨水.这些所有源远流长的诗,词,曲都有着光辉灿烂的色彩,我们要努力学习,继承这些瑰宝,使"它们"万古长青。
古诗词读后感篇十六
我国的古诗众多,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读着这首诗,眼前仿佛出现了烈日当空,农民们流着满头大汗,辛勤地锄草、耕地,汗珠一串串地滴下来,滴进了泥土里的情境。
有谁知道这盘中的每粒米饭,都凝结了农民伯伯们的劳苦!现在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好像都忘记了节约是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在饭堂吃饭的时候,我看见有的小同学非常挑食,好吃就吃,不好吃就不吃。总是随便把饭菜倒进垃圾桶里。我想大声呼吁:让我们大家都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或许真像宋濂所说,你的读书条件远比他优越,可我却从中品出了一丝悲哀。我不想和你比读书的条件,却想比一比其他。
在读书的目的上,我比你幸运。你的目的是明确的,千百年来,读书人都是“学成文武术,货卖帝王家”,走的永远是科举仕途。从捧读《三字经》那天起,你就注定要成为封建科举的牺牲品。不要说“不”,你的老师不也在津津乐道自己“承天子之光,缀公卿之后”吗?真可谓嚼着自己的血肉叫“鲜美”啊!我比你幸运!我的学习目的,初时简单――为读书而读书,渐渐地我明白了,读书既为个人的成材,也为国家民族的昌盛。读书是为了给个人“充值”,更是为了民族之林的茂盛!我不会一头栽进“科举”的网络而难以自拔,我要在知识的长空里放飞生命!
在读书的范围上,我也比你幸运。你除了“四书五经”、“孔孟之道”外,还能涉猎其他吗?头上戴着你的“读书目的”紧箍咒,只能做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虚妄美梦,可悲!你上不晓天文地理,下不知矿藏资源,理不闻数理化学,文不懂外语马列。我却不然!我可以“学贯中西,文理兼容”,我可以登临书山,遨游网海,出入国门,探微知着,充分享受解读“为什么”的`乐趣,因为我生活在你无法企及的时代。
再说教育吧,我更比你幸运。你只能折服于头悬梁锥刺股,努力于囊萤映雪,学得何其苦!面对师长的尊严,你只能垂手而立,大气不敢出,疑义岂能诉?你的宋濂师长尚且“行深山巨谷”,临“穷冬烈风”,踩厚雪,裂足肤,你还敢懈怠愉悦吗?我却不然!我虽也不乏辛苦,却很有乐趣,小班教育寓教于乐,身受着“发展教育”,师生亲如一家,同窗情同手足,上课呼名,何其可亲;下课同娱,何其可乐。
而我虽说难逃应试命运,至少勤读文本十二载,甚至更多,但我未必一定要入“庙堂”,也不必货卖“帝王”,更何况海本辽远,天本开阔,我尽可“鱼跃”、“鸟飞”。马生啊马生,你为名而活,太累;我为自己而活,尤甜!
其实,最大的不同是:你依然昏昏,我已然昭昭。所以,我比你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