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分式的运算教案(热门16篇)
教案是教师进行评价和反思的重要依据和参考。教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灵活调整和改进。这些教案范文是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归纳,对大家的课堂教学会有所帮助。
八年级数学分式的运算教案篇一
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小括号意义,会用小括号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完了整节课之后,我对自己这节课做了如下反思:
一、教学的成功之处。
1、在本节课中又增加了中括号这一内容,致使计算起来又多了几分烦琐性。所以在教学设计时由浅入深,让学生在层层深入中,走进新知、学习新知。
2、本堂课很好的利用了,让学生能够清楚明白的知道老师的要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来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对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没有完全设想清楚。在上课之前我把很多情况都设想了一遍,但是忽略了同学之间有不同层次。比如在指名上台板演的环节,有一个同学出现了我之前并没有预想到的问题,虽然我也随机应变,把该更改的更改的过来了,但是,这件事也提醒了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有层次的教学,不能忽略掉每个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2、对学生动手做出现的状况估计不足。很多同学在老师讲课的时候都很清楚明白,但是一旦要求他自己动手做的时候,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动手做的时候有没有真正掌握。
三、整改的措施。
1、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在知识方面好像已经掌握得非常牢固,但是实际在他们动手操作的时候却不尽如人意,这就提醒了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仅要灌输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2、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多种情况在今天上课的过程中,由于在课前没有对可能出现的状况估计全面,导致学生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的时候有一瞬间的不知所措。因此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多多预设一些上课可能出现的状况,这样才能更好的教学,也才能更及时的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八年级数学分式的运算教案篇二
通过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分数的约分、通分,推测出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通过例题、练习来巩固这些知识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3.说出分式通分、约分的步骤和依据,总结分式通分、约分的方法;。
4.说出最简分式的意义,能将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与他人合作探究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应用的过程,通过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推测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已有数学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分式的基本性质;2.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3.将一个分式化简为最简分式、将分式通分。
难点: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的约分和通分。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讲练结合。
教学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分式的定义;。
通过回顾我们可以得出:
八年级数学分式的运算教案篇三
教学。
目标(含重点、难点)及。
设置依据教学目标。
1、了解多面体、直棱柱的有关概念.2、会认直棱柱的侧棱、侧面、底面.。
3、了解直棱柱的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侧面是长方形(含正方形)等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简明设计意图二度备课(即时反思与纠正)。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析: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更多的答案。
师:(继续补充)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像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艾菲尔铁塔、美国的迪思尼乐园、德国的古堡风光,中国北京的西客站,它们也是由不同的立体图形组成的;那么立体图形在生活中有着怎样的广泛的应用呢?瞧,食物中的冰激凌、樱桃、端午节的粽子等。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多面体、棱、顶点概念:
2.合作交流。
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何体。
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中闭眼摸出某些几何体,边摸边用语言描。
述其特征。)。
师:同学们再讨论一下,能否把自己的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
说明: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现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师:请大家找出与长方体,立方体类似的物体或模型。
析:举出实例。(找出区别)。
师:(总结)棱柱分为之直棱柱和斜棱柱。(根据其侧棱与底面是否垂直)根据底面多边形的边数而分为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直棱柱有以下特征:
有上、下两个底面,底面是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而且彼此全等;
侧面都是长方形含正方形。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直四棱柱。
3.反馈巩固。
完成“做一做”
析:由第(3)小题可以得到:
直棱柱的相邻两条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
4.学以至用。
出示例题。(先请学生单独考虑,再作讲解)。
析:引导学生着重观察首饰盒的侧面是什么图形,上底面是什么图形,然后与直棱柱的特征作比较。(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最后完成例题中的“想一想”
5.巩固练习(学生练习)。
完成“课内练习”
三、小结回顾,反思提高。
师: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哪些地方比较难学呢?
合作交流后得到:重点直棱柱的有关概念。
直棱柱有以下特征:
有上、下两个底面,底面是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而且彼此全等;
侧面都是长方形含正方形。
例题中的把首饰盒看成是由两个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的组合,或着是两个直四棱柱的组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一点比较难。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或设计作业本及课时特训。
八年级数学分式的运算教案篇四
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优生不多,思想不够活跃,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跟不上。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本学期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六章。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本章将证明与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有关的一些结论,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将研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了解一般不等式的解、解集、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通过具体实例渗透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最后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和应。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本章将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探索平移,旋转的性质,认识并欣赏平移,中心对称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分解因式》
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之间的关系揭示分解因式的实质,最后学习分解因式的几种基本方法。
第五章《分式与分式方程》
本章通过分数的有关性质的回顾建立了分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分式的化简求值、解分式方程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能解决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
第六章《平行四边形》
本章将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还将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的规律;经历操作,实验等几何发现之旅,享受证明之美。
四、主要措施
1、面向全体学生。
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等不尽相同,所以要因材施教。在组织教学时,应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并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讲授选学内容和组织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2、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教师在课前先布置学生预习,同时要指导学生预习,提出预习要求,并布置与课本内容相关、难度适中的尝试题材由学生课前完成,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新课知识,指出重点和易错点,解答学生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再设计提高题由学生进行尝试,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激励学生自我编题。努力培养学生发现、得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将实际问题上升为数学模型的能力,注意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改革作业结构减轻学生负担。将学生按学习能力分成几个层次,分别布置难、中、浅三个层次作业,使每类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4、课后辅导实行流动分层。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开展课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学困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他们过关,为他们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9、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进度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3课时
1.1等腰三角形 4课时
1.2直角三角形 2课时
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课时
1.4角平分线 2课时
复习小节与检测 3课时
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2课时
2.1 不等关系 1课时
2.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课时
2.3 不等式的解集 1课时
2.4 一元一次不等式2课时
2.5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2课时
2.6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课时
复习小节 与检测 3课时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10课时
3.1图形的平移 3课时
3.2图形的旋转 2 课时
3.3中心对称 1课时
3.4简单的图形设计 1 课时
复习小节与检测 3课时
期中考试复习2 课时
第四章《分解因式》7课时
4.1分解因式1课时
4.2提公因式法 2课时
4.3公式法 2课时
4.4重心 2课时
复习小节与检测 2课时
第五章《分式与分式方程》 11课时
5.1认识分式 2课时
5.2 分式的乘除法 1课时
5.3分式的加减法 3课时
5.4分式方程 3课时
复习小节与检测 2课时
第六章《平行四边形》 10课时
4.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课时
4.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3课时
4.3三角形的中位线 1课时
4.4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 2课时
复习小节与检测 2课时
八年级数学分式的运算教案篇五
2.“六•一”儿童节前,某玩具商店根据市场调查,用2500元购进一批儿童玩具,上市后很快脱销,接着又用4500元购进第二批这种玩具,所购数量是第一批数量的1.5倍,但每套进价多了10元.
(1)求第一批玩具每套的进价是多少元?
八年级数学分式的运算教案篇六
在新课讲解的过程中,我以自主学习为主,交流展示为辅,先从分步算式入手,再列出综合算式,讲解递等式的书写格式,再通过讨论比较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综合算式的计算顺序,来突破本单元的重难点。练习的过程中也进行了适当的编排,让学生做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不断巩固和强化,最后做好小结,让学生回顾每一节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也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预设。上完课后发现了课上的很多问题,结合教学设计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1、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
备课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新授部分分成了三个部分,由分步算式引入综合算式及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为第一个部分,根据情境直接写出综合算式为第二个部分,比较总结为第三个部分。其中第三部分其实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讨论总结出综合算式的计算顺序,在教学这一环节的时候,由于备课时没有考虑周到,在提问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有些茫然,不知道该从何入手,这是因为在备课中没有想到怎么样提出有效的问题,有明确指向的问题所造成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设计好每一个环节,细致地思考每一个问题的具体提出,每一个追问的层层递进。
2、给学生多一点的时间去思考、发现、练习。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说出他们的发现,说出他们的总结。在新授的部分,由于担心学生说的不到位,一次次地纠正学生的答案,或者直接将自己的预设强加给学生,在以后应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在比较讨论的过程中,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慢慢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练习的过程中更是要学生多说,这节课我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很多时候怕学生出错或者表达不完整,自己就说出了答案或结果,没有给学生锻炼的机会。
3、多种练习形式结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八年级数学分式的运算教案篇七
多媒体投影一组图片,让同学们从中抽象出平面图形,从而引出课题。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多边形的定义及有关概念。
活动一:阅读教材p19。
小组讨论:结合具体图形说出多边形的边、内角、外角?
反思小结:多边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多边形的对角线。
活动二:(1)十边形的对角线有35条。
(2)如果经过多边形的一个顶点有36条对角线,这个多边形是39边形。
反思小结:当n为已知时,可以直接代入求得对角线的条数,当对角线条数已知时,可以化为方程来求多边形的边数。
小组讨论:如何灵活运用多边形对角线条数的规律解题?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
活动二:阅读教材p20。
小组讨论:判断一个多边形是否是正多边形的条件?
反思小结:由正多边形的概念知:满足各边、各角分别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是:
1、多边形、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对角线。
2、凸凹多边形的概念。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每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c、每个角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d、每条边、每个角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2、小学学过的下列图形中不可能是正多边形的是(d)。
a、三角形b。正方形c。四边形d。梯形。
3、多边形的内角是指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多边形的外角是指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多边形的内角和它相邻的外角是邻补角关系。
4、已知一个四边形的四个内角的比为1∶2∶3∶4,求这个四边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
八年级数学分式的运算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生活实例中认识轴对称图.
2.分析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的概念.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2、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教学难点。
能够识别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它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举实例说明对称的重要性和生活充满着对称。
2.对称给我们带来多少美的感受!初步掌握对称的奥秒,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图形的特征,还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与和谐.
3.轴对称是对称中重要的一种,让我们一起走进轴对称世界,探索它的秘密吧!
二.导入新课。
1.观察:几幅图片(出示图片),观察它们都有些什么共同特征.
强调:对称现象无处不在,从自然景观到分子结构,从建筑物到艺术作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品,人们都可以找到对称的例子.
练习:从学生生活周围的事物中来找一些具有对称特征的例子.
3.如果一个图形沿一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4.动手操作:取一张质地较硬的纸,将纸对折,并用小刀在纸的中央随意。
刻出一个图案,将纸打开后铺平,你得到两个成轴对称的图案了吗?
归纳小结:由此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
5.练习:你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吗?分小组讨论.
思考:大家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得出:.像这样,•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三.随堂练习。
1、课本60练习1、2。
四.课时小结。
分了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五.课后作业。
习题13.1.1、2、6题.
六.教后记。
八年级数学分式的运算教案篇九
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难点: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难点是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突破的方法是通过复习分数的通分、约分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导出通分、约分的概念,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地将分式变形。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7的例2是使学生观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应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这个整式,填到括号里作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变。
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进一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约分是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通分是要正确地确定各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教师要讲清方法,还要及时地纠正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在做提示加深对相应概念及方法的理解。
3.p11习题16.1的第5题是: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这一类题教材里没有例题,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一,所以补充例5。
四、课堂引入。
1.请同学们考虑:与相等吗?与相等吗?为什么?
2.说出与之间变形的过程,与之间变形的过程,并说出变形依据?
3.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五、例题讲解。
p7例2.填空:
[分析]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
p11例3.约分:
[分析]约分是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所以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分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p11例4.通分:
[分析]通分要想确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补充)例5.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
[分析]每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都有自己的符号,其中两个符号同时改变,分式的值不变.
解:=,=,=,=,=。
六、随堂练习。
1.填空:
(1)=(2)=。
(3)=(4)=。
2.约分:
3.通分:
(1)和(2)和。
(3)和(4)和。
4.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
七、课后练习。
1.判断下列约分是否正确:
(1)=(2)=。
(3)=0。
2.通分:
(1)和(2)和。
3.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子第一项系数为正,分式本身不带“-”号.
八、答案:
六、1.(1)2x(2)4b(3)bn+n(4)x+y。
2.(1)(2)(3)(4)-2(x-y)2。
3.通分:
(1)=,=。
(2)=,=。
(3)==。
(4)==。
八年级数学分式的运算教案篇十
分式的运算法则包括了约分、分式的加减乘法法则和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这三大要领。
1.约分:
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去的过程为约分。
2.分式的乘法法则:
两个分式相乘,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除数的倒数)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3. 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4.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按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
初中学的分式内容其实很简单,如x/y是分式,还有x(y+2)/y也是分式,计算的要求也不高。
八年级数学分式的运算教案篇十一
2、范例讲解。
(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讲评)。
例1:解方程例2:解方程例3:解方程讲评时强调:
1、怎样确定最简公分母?(先将各分母因式分解)。
2、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巩固练习:p1471t,2t、
课堂小结: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布置作业:见作业本。
八年级数学分式的运算教案篇十二
整节课我设计了五个部分:
1、由生活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形象感知。
3、观察比较,探究规律。
4、运用规律,自学例题。
5、拓展与延伸。
从课的开始,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引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再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折纸操作,不断猜想,不断验证,再猜想,验证,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大增。我想,长此以往,学生慢慢就会从“能学习”转化为“会学习了”。这节新授课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并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必须的基本素质。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想在验证、交流环节学生们参与率需要提高,尤其是后进生普遍是无从下手,在交流时也不主动,很多学生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在巩固练习环节上,学生们练习的密度还不够,毕竟回答问题的同学在少数。还可以给每生准备一份练习纸,这样能确保每位学生的练习量。
八年级数学分式的运算教案篇十三
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产生和形成过程。
3、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比较两组数据波动大小。
重点:掌握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方差公式。
(一)知识详解:
方差:设有n个数据,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为。
用它们的平均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方差,即。
给力小贴士:方差越小说明这组数据越稳定,波动性越低。
(二)自主检测小练习:
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2、甲、乙两组数据如下:
甲组:1091181213107;
乙组:7891011121112。
分别计算出这两组数据的极差和方差,并说明哪一组数据波动较小。
引例:问题: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0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9.10.10.13.7.13.10.8.11.8;
乙:8.13.12.11.10.12.7.7.10.10;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较高(可以计算它们的平均数:=)?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较整齐?(可以计算它们的极差,你可以发现)。
归纳:方差:设有n个数据,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为。
用它们的平均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方差,即用来表示。
(一)例题讲解:
金志强1013161412。
提示:先求平均数,然后使用公式计算方差。
(二)小试身手。
1、甲、乙两名学生在相同条件下各射击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经过计算,两人射击环数的平均数是,但s=,s=,则ss,所以确定去参加比赛。
1、求下列数据的众数:
(1)3.2.5.3.1.2.3(2)5.2.1.5.3.5.2.2。
方差公式:
提示:方差越小,说明这组数据越集中。波动性越小。
每课一首诗:求方差,有公式;先平均,再求差;求平方,再平均;所得数,是方差。
1、小爽和小兵在10次百米跑步练习中的成绩如下表所示:(单位:秒)。
如果根据这些成绩选拔一人参加比赛,你会选谁呢?
必做题:教材141页练习1.2;选做题:练习册对应部分习题。
写下你的收获,交流你的经验,分享你的成果,你会感到无比的快乐!
八年级数学分式的运算教案篇十四
调查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而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例如,某班10名女生的考试成绩是总体,每一名女生的考试成绩是个体。
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例如,要调查全县农村中学生学生平均每周每人的零花钱数,由于人数较多(一般涉及几万人),我们从中抽取500名学生进行调查,就是抽样调查,这500名学生平均每周每人的零花钱数,就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如:求一组数据3,2,3,5,3,1的众数。
解:这组数据中3出现3次,2,5,1均出现1次。所以3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又如:求一组数据2,3,5,2,3,6的众数。
解:这组数据中2出现2次,3出现2次,5,6各出现1次。
所以这组数据的众数是2和3。
【规律方法小结】。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关,是最为重要的量。
(3)中位数不受个别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一般用它来描述集中趋势。
(4)众数只与数据出现的频数有关,不受个别数据影响,有时是我们最为关心的统计数据。
探究交流。
1、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解析:不对,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不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当这组数据有偶数个时,中位数由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决定,若中间两数相等,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在这组数据之中,反之,中位数不在这组数据之中。
总结:
(1)中位数在一组数据中是唯一的,可能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也可能不是这组数据中的数据。
(2)求中位数时,先将数据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或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若这组数据是奇数个,则最中间的数据是中位数;若这组数据是偶数个,则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中位数。
(3)中位数的单位与数据的单位相同。
(4)中位数与数据排序有关。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课堂检测。
基本概念题。
1、填空题。
(1)数据15,23,17,18,22的平均数是;
(4)为了考察某公园一年中每天进园的人数,在其中的30天里,对进园的人数进行了统计,这个问题中的总体是________,样本是________,个体是________。
基础知识应用题。
2、某公交线路总站设在一居民小区附近,为了了解高峰时段从总站乘车出行的人数,随机抽查了10个班次的乘车人数,结果如下:20,23,26,25,29,28,30,25,21,23。
(1)计算这10个班次乘车人数的平均数;
(2)如果在高峰时段从总站共发车60个班次,根据前面的计算结果,估计在高峰时段从总站乘该路车出行的乘客共有多少。
八年级数学分式的运算教案篇十五
本学期我所教的八年级两个班的学生总体上热爱学习,但方法、效率上存在着不少问题。还有个别学生爱贪玩,打游戏、不做作业、未及时完成任务等现象也会偶尔发生。由于我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问题在最大限度上得到控制,没有成为一种势头。我分别对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使他们在数学的各个方面有所转变。下面将培优补差的工作总结一下。
对于全体学生而言,我首先想办法端正学生的态度。我一直强调数学学习主要的问题是计算问题,只要会审题,会书写,难的任务就完成了。平时要在课堂或课后等空闲时间多练、精练,给组长过关。课堂上必须认真听讲,多做习题,课下要学会自我检查,这样在难的题也会掌握。中午有时会出一些练习题,都只有七、八个小题,一般只用十来分钟就会完成。这样就可检验出当天所学知识是否掌握了。如果这些都能做到,相信他们的数学一定会学好。这样交代清楚要做的任务,他们该知道做什么,心里有底,学习态度上会有保障。总比只讲大道理、学生不知怎么做强一些。另外,我平时还讲一些数学方面的有趣的小故事,学生喜欢听,认为数学很有意思,慢慢地喜欢上了数学。
这一个学期他们根本就没有在我施压下才完成任务,而是主动提前找我,让我检查他们掌握的情况。我每次都对他们的积极态度给予表扬,这样他们表现得更积极了。在我检查他们的学习时,我往往做得比较灵活。比如检查便变式训练的时候,我把每个题型随机变动一下,看他们能不能反应过来。这样就悄无声息地拔高了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让他们心服口服,充分认识自己的错误言行,决心悔过。
总之,在本月里,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育、教学方法、手段还有待改进。但我相信只要学校的支持,我的培优工作一定能越做越好的。
八年级数学分式的运算教案篇十六
进行《分式的加减法》的教学时,通过复习同分母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类比学习分式的加减运算以分式的通分(分母为异分母的情况)作为预备知识检测,再到学生自主学习所完成的基础练习题及熟练法则,通过让学生板演计算过程后出现的问题(分子的加减,去括号问题及分式的最简化等)给予讲解及问题的讨论。最后是课堂练习巩固和小结作业布置。
在授课结束后发现学生对于同分母的分式的加减运算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对于异分母的`分式加减就掌握得不是很理想,很多学生对于分式的通分还很不熟练,也有学生对于计算结果应该为最简分式理解不够总是无法化到最简的形式。
分式的加减法上完后列举了一道加减混合运算题,在讲解时结合加减混合运算法则进行复习,分式的加减混合运算不同的是分母或者分子当中如果有出现可以因式分解的应该先进行因式分解,异分母的分式应先进行通分化为同分母再进行计算,除法应转化为乘法。并且计算的最终结果应该为最简分式的形式,在计算时应先观察分式的特点从而分析是不是可以结合乘法的分配律进行计算从而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