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萌发教案(精选18篇)
教案是教师教学的有力工具,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教学效果。编写教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的教案编写和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种子的萌发教案篇一
首先,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种子的萌发》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开篇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种类之后,对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开始探究。学习本节课对今后学生学习植物的生长规律奠定了知识基础。
对学生学情的把握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那么结合本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七年级的学生思维发展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在此阶段,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思维活跃,同时这一时期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需要得到老师的尊重与认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牢牢抓住学生的特点,更多的运用自主探究以及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以及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总结出种子萌发的条件,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2。通过对科学家实验的分析和技能训练,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树立合作意识、自主探究意识,激发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确定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重点】。
【难点】。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对重难点的把握,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以及设置情境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本节课。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生物的乐趣,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我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用学生熟知的古诗《赋得古草原送别》形象来描述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进而引出植物的生命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开始,并且设置疑问,“种子是如何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种子的萌发》(板书课题)。
通过这样的导入,将生物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各学科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更有助于学生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力。
环节二:新课教学。
用一句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让学生思考为何要在清明前后播种。
这样设置疑问,将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即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学生经过思考会得出种子的'萌发可能与温度和水分相关(板书环境条件:温度、水分),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在此时我会播放一段种子萌发所需环境条件的实验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还通过视频的内容补充了空气也是种子萌发的重要条件(板书:空气),这样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猜想验证的方法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归纳出有哪些自身条件,学生总结得出种子萌发需要的自身条件是:结构完整、活胚、处于不休眠期(板书自身条件:结构完整、活胚、不休眠)。以上就是本节课生成新知的部分,这一部分我力求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向主动地发现学习转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求知欲,体验到独立思考的乐趣。
环节三:巩固新知。
给学生呈现几组图片(结构完整的种子、被虫子咬过得种子、被开水煮过的种子),让学生找出图片中能够萌发的种子。
在ppt上呈现:土壤、温度、水分、阳光、空气、肥料这些词语,让学生找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通过这样的习题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种子萌发的条件这一知识点。
环节四:总结与收获。
提问学生今天学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总结补充,。
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我会让学生将今天所学的内容落实到生活中,自己回家后按照书上探究环节的操作步骤,自己选种子,设计种子萌发的环境。并进行观察记录。待种子萌发时,将种子带到班级来展示交流。
种子的萌发教案篇二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3)生物课。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小学升初一的过渡期,学生初步接触生物,对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初中生物的进一步学习,而有些学生对生物则不够重视,不了解学习生物的重要性,也不知道该如何学好这门科目。存在的问题:初中生物语学习中,学生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一步一个脚印的认真学习,提高生物成绩。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出处: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本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2、教材特点:
(1)体现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
(2)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避免从理论到理论,所以课本设计图量大增。
(3)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课本中涉及许多进一步探究)。
(4)作业题加强引导学生的知识的总结、巩固、迁移和发散思维。
(5)设置课外阅读栏目,渗透“sts”教育,扩大知识量。
(6)文字表述亲切,力求通俗、准确、生动。
(7)认真钻研教材和课标,精心备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确定每堂课的基础内容,预备内容和拓展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本册书选编内容为3个单元,第1单元“走进生命世界”,由1章内容;第2单元“我们生活的生物圈”,由2章内容组成;第3单元“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的能量”,由4章内容组成。共计教学32课时。
2、教学内容分析:本册书由三个单元组成,共分七章,这七章主要有两个部分的学习内容。
第一部分是第两单元“我们生活的生物圈”。讲述“生物与环境”和“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物与环境”主要学习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科学探究的方法五节内容;前四节侧重于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能举例说明生物生活的环境,描述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从而辩证地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念。后一节侧重于学习常用的实验仪器如显微镜,以及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整个章节的学习过程中,贯穿着观察、调查、测量、模拟等科学探究的活动。“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主要学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两节内容。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统一到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中,统一到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中。本章继续加强科学探究的训练,重点安排一项科学调查:调查一个生态系统,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科学调查的一般过程。在结合diy中的剪拼生态系统模式图和制作生态瓶,使学生更好理解生态系统。
第二部分是第三单元“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讲述的是“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有机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和“能量与呼吸”。“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主要学习饮食与营养、营养物质的作用、合理的膳食和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主要学习食物链和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有机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主要学习的是有机物从哪里来和绿色植物从土壤中获得什么;“能量与呼吸”主要学习的是能量的释放和利用。
四、新课授课方式:
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分析、合作、自主学习、讨论等学习方式;附加教师讲授、讲解、学生上网查找等方法,适实采用多媒体和实验教学相结合。
五、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插图、探究活动、动手实验及资料分析,使学生掌握并应用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交流讨论。
2、尽可能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上网查找资料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兴趣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获取生物科学发展的信息。
六、作业设计。
预计作业16次,知识题型1-2个,能力题型1个,创新题型1个,考练2次,每次考试时间1节。
七、培优扶困措施。
运用单元小结复习,采用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单元学习了哪些生物知识及基本技能及知识应用在哪些方面。
种子的萌发教案篇三
第一课时(种子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观察种子结构并描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观察种子结构并描述。
三、教学难点:
从实验中观察、找到相应的结构。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内容。
(2)准备放大镜、小刀等用具。
2、教师准备。
(1)准备浸软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
(2)准备大豆种子及玉米种子结构图。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种子属于植物的生殖器官。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种子萌发发育来的。那么,种子有些什么结构呢?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探究过程。
(一)种子的结构。
分发给每个学生浸软的种子(一粒大豆、一粒玉米)。
(1)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
(2)解剖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结合挂图比较大豆和玉米种子的各部分结构。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即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指导学生解剖种子。对于大豆应剥去种皮后,从种脐相对的一侧轻轻分开两个豆瓣,再进行观察,对于玉米种子应在种子中央纵剖,仔细观察内部的结构。
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激励学生动脑思考,踊跃回答。
问题:1、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包括哪些结构?
2、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在结构上有何区别?
3、哪些结构和种子的萌发有关?
4、种子的重要部分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种子的结构。
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些其它植物的种子并观察其结构。
课后反思。
本教案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
2、能力目标:学生设计探究实验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设计探究过程及对照实验。
三、教学难点:
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和活动。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1)预习本课内容。
(2)准备未发芽的种子若干。
2、教师准备:(1)种子萌发过程的多媒体课件。
(2)预先种植的几组的对照实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棵:
一粒小小的种子萌发后为什么能发育成一株新的植物体?种子是怎样萌发的?种子萌发时需要什么条件?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探究过程:
(1)学生结合实际提出“影响大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
(2)学生4人一组通过交流讨论提出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的假设。
(3)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条件进行探究实验。
(4)分发给每组2~4;粒优良大豆种子。
(5)各组自己准备材料用具,如培养皿、吸水纸、标签、清水等。
种子的萌发教案篇四
课前准备一组对照实验,能让学生观察到种子萌发及未萌发的现象。
观察教师提供的对照实验现象,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开始探究前的猜想。
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激发探究的兴趣。
在学生设计方案前提出建议,为学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做好参谋:
1、建议学生设计一组对照实验,并以课前自己准备的那组对照实验为例,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对照实验,怎样设计对照实验。
2、建议学生参照课本有关发芽率的介绍,考虑实验中选种的依据和数量。
3、建议学生就实验内容、探究目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材料用具、方法步骤、数据记录、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心得体会等方面完成实验报告。
4、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拓展思维,提出不同于其他小组的假设。
在学生设计方案时,巡回、参与、答疑、启发并给予适当的帮助。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猜想,提出一个假设,讨论设计能验证假设的探究实验方案,书面完成实验报告中实验内容、探究目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等方面的内容。
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空间里,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思维,尝试科学探究方法,懂得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作出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提升探究能力。
为学生初步实施探究方案提供蚕豆、花生等多种种子、小器皿(如一次性的小碗)、泥土、清水等材料用具。(尽可能齐全)。
根据实验方案,自选材料用具,开始初步实施。如果课堂上无法获得所需的材料用具,则在课后自行准备,再进行实施。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提高相关技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选择具代表性的方案进行展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予以肯定,对方案中不完善的地方给予修改建议。
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介绍经讨论完成的.实验方案。
培养学人所长,与人共享的意识,提高表达交流的能力。
对学生继续课外的探究提出明确的要求:
1、严格按照方案中设定的条件继续实验,直至种子长出真叶。
2、每天进行定时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现象。(记录内容可参照课本表格,最好自己设计更完善的表格,记录更加详细的内容。)。
3、认真完成实验报告中数据记录、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心得体会等方面的内容。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和观察植物生命的产生、发展的变化过程中,体验、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感悟、获得科学探究方法。
种子的萌发教案篇五
1、知识目标:观察种子结构并描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观察种子结构并描述。
从实验中观察、找到相应的结构。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内容。
(2)准备放大镜、小刀等用具。
2、教师准备。
(1)准备浸软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
(2)准备大豆种子及玉米种子结构图。
一、导入新课。
种子属于植物的生殖器官。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种子萌发发育来的。那么,种子有些什么结构呢?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探究过程。
分发给每个学生浸软的种子(一粒大豆、一粒玉米)。
(1)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
(2)解剖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结合挂图比较大豆和玉米种子的各部分结构。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即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指导学生解剖种子。对于大豆应剥去种皮后,从种脐相对的一侧轻轻分开两个豆瓣,再进行观察,对于玉米种子应在种子中央纵剖,仔细观察内部的结构。
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激励学生动脑思考,踊跃回答。
问题:1、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包括哪些结构?
2、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在结构上有何区别?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种子的结构。
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些其它植物的种子并观察其结构。
课后反思。
本教案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种子的萌发教案篇六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选自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绿色植物的一生》的开篇。此时,安排学生在已备种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选择一种自己最熟悉的被子植物种子进行探究实验,可以让学生在科学研究的亲身体验中,探究出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从知识结构上看,是对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内化;从智能培养上讲,是对实践能力的提升和打造,同时也是对科学研究的尝试和感悟。
本节教材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归纳、分析及表达、交流、合作能力,并理解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统一的观点。
学生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动手、热衷实验。但生活经验和阅历不够丰富,逻辑思维不够缜密,提出体温、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综合容易肤浅单一,不能触及实质。本实验是初中生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做好组织引导,巧妙地抛砖引玉,既要放心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实验,又要为学生能通过自由自在的探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助一臂之力。
目标。
过程和方法:通过设计、实施“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尝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培养兴趣和能力。
知识和技能: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综合归纳、自主获得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知识。
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并逐步养成与人交流、分享协作的习惯;通过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树立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借助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辨证观点。
教材处理。
重点和难点:1、设计对照实验,进行有效探究,体验科学研究和自主学习的过程。
2、将设计的方案书面化,形成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理念。
贯彻课改精神和《生物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每个学舌功能的科学素养”的核心理念,以宏扬学生独特个性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多维度构建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多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教学平台,促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探究方法,亲身感受合作学习和问题学习。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研究、逐步培养收集分析数据、交流表达等能力,训练提高观察的敏锐性、细致性及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体验成功、享受乐趣。
种子的萌发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2、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俗话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那么,农民为什么要在春天播种呢?
2、农民播种的种子都能萌发吗?需要哪些条件?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阅读教材p90―p92《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分组完成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实验方案:
讨论和完善方案;参照p92中1―6题进行修订和完善。
预测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课下完成:实施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反思实验得失。
2、拓展反思:
(1)种子萌发是否还需要其他环境条件?
(2)有人说光也是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你如何探究?
学习任务二:阐明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阅读教材p92最后一文字,总结出种子萌发的自条件。
2、阅读p93―p94《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各小组根据课本思考讨论5个问题,并制定出你认为可行的方案。然后完成p94的“讨论1和2”。
3、小组展示交流成果,代表描述如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4、拓展反思。
学习任务三: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1、观看课件,种子萌发的过程,
2、展示自学成果,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三、系统总结。
四、尝试应用:
2、如果你到种子公司购买当年作物播种所需要的种子,你应当怎样挑选种子呢?
五、诊断评价。
1、早春播种以后,农民常用“地膜覆盖”的方法促进出苗,其原因是。
a保湿保温,有利萌发b防止鸟类啄食种子。
c种子的萌发需要避光d防止大风大雨侵袭。
2、播种在水涝地的种子很难萌发,这是因为缺少种子萌发所需要的。
a水分b空气c养料d温度。
3、玉米种子萌发出幼苗后,种子空瘪的原因是胚乳里的营养物质。
a被胚根吸收掉b被胚吸收发育成幼苗。
c转移到幼苗的幼叶上d被土壤中的其他植物吸收。
4、在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的实验中,下下列列说法正确的是。
a、挑选粒大饱满的种子为样本。
b、为了避免浪费只需取3~5粒种子为测定样本。
c、重复测定1~2次,取几次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d、为了使测定结果准确至少要取10000粒种子为样本。
a、95%b、90%c、94%d、93%。
种子的萌发教案篇八
1、通过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知道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2、知道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并能指出种子结构与幼苗各结构的对应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种子萌发的原因,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
2、通过了解种子的休眠特性、种子的寿命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一、知识结构图解。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内容为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至于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胚轴、胚芽以及子叶将成为幼苗的哪个器官前边已讲过。这里更重要的是种子能否萌发,在此要强调:(1)一粒种子的萌发需要内因和外因条件,其内因有:胚的完好;胚乳或子叶内的营养贮存充足;种皮的完整以及是否处于休眠和寿命之内。外因有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等。(2)种子的萌发条件是农业生产上极为重视的问题,科学种田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高种子的萌发率,而这恰恰是受种子萌发条件所控制的,所以,讲清楚种子萌发所需的各种条件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种子萌发的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都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进行了解,关键是弄清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内部物质的转化。但初一的学生知识有限,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浅显、直观的例子加以说明。
种子的休眠和寿命虽然不是重点,但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尤其是种子的休眠是抵抗外界不良环境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性,暂时的休眠正是为了日后能够更好地萌发。这种特性对于保证植物种类的繁衍是有巨大意义的。关于种子休眠的意义,必须向学生讲清楚,不然他们会感到这是不可思议的。
三、教法建议。
1、"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课前,可以发给学生一些种子,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有关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同时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上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讨论,配合教师事先完成的实验,完成有关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探究。
2、在本节的内容中,要想说清种子萌发的条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明白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如果其中的某些条件达不到种子萌发的要求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解决这些问题仅利用课本中的实验是不够的,所以可以在课上或课下安排学生进行一些有关种子萌发的实验,以加深种子萌发条件的理解。
在种子萌发的三个外界条件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这两项的原因,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至于种子萌发需要空气的原因,则比较抽象,要涉及到呼吸作用的概念,由于呼吸作用的概念要通过今后的不断学习才能逐步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教师在讲解时不易把这个概念讲的过于透彻,可以结合种子萌发的实验,分析一下在室温下完全浸没在水中的种子为什么没有萌发,时间一长,种子还会腐烂。这说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如有机物的转变和运输,胚细胞对有机物的吸收、利用以及长成幼苗等生命活动,都需要有氧,只有种子不断地进行呼吸,才能保证这些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由于水中缺乏氧,种子就不能进行呼吸,一系列的生命活动就不能进行,种子也就不会萌发,甚至死亡。并且可以利用上课前2~3天,在培养皿里培养一批刚刚萌发的小麦种子,课前把这些种子和干小麦种子冲洗干净,以便上课时供学生咀嚼并领略萌发种子的甜味,让学生对种子萌发时有机物的转变具有感性的认识。
3、种子萌发的过程可以通过实物观察了解到,但教师要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出萌发条件(外界)促使种子内部有机物(内因)的转化并被细胞吸收,确保胚根、胚轴、胚芽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最后使胚发育成幼苗,帮助学生树立起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辩证观点。
4、关于种子寿命的知识,要尽量联系实际,如当地农民在贮藏种子时的经验。如果课时允许,还可以布置学生做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组做发芽率的实验,并加以比较、分析。从实验中可以看出,陈旧的种子发芽率低。通过实验还可以看出种子是有一定寿命的。农业生产上为了保证出苗整齐,必须要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根据发芽率可以计算出每公顷应该播种的数量,做到节约播种。
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
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
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
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1、提出问题:"我们家中贮存的种子,并不都能萌发。这是什么原因呢?"。
2、组织学生分析原因(提示:(1)种子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生命的。(2)种子形成多数是在秋季。)。
3、总结:
种子是具有一定寿命的,所以存放时间过长的种子有可能已经死亡。而刚成熟的种子也不能萌发,是因为它们正处在休眠时期,这是种子在形成后,对寒冷的冬季适应的结果。
4、出示实物投影,介绍种子发芽率测定的方法。
三、巩固:(如时间不够,可做为课下练习)。
1、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成?
2、子叶出土与不出土的种子,在播种时深度上有什么不同?
种子的萌发教案篇九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选自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绿色植物的一生》的开篇。此时,安排学生在已备种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选择一种自己最熟悉的被子植物种子进行探究实验,可以让学生在科学研究的亲身体验中,探究出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从知识结构上看,是对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内化;从智能培养上讲,是对实践能力的提升和打造,同时也是对科学研究的尝试和感悟。
本节教材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归纳、分析及表达、交流、合作能力,并理解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统一的观点。
初一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动手、热衷实验。但生活经验和阅历不够丰富,逻辑思维不够缜密,提出体温、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综合容易肤浅单一,不能触及实质。本实验是初中生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做好组织引导,巧妙地抛砖引玉,既要放心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实验,又要为学生能通过自由自在的探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助一臂之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设计、实施“探究种子萌发的条”的实验,尝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培养兴趣和能力。
知识和技能: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综合归纳、自主获得种子萌发所需条的知识。
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并逐步养成与人交流、分享协作的习惯;通过探究种子萌发条,树立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外因只有借助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辨证观点。
1、设计对照实验,进行有效探究,体验科学研究和自主学习的过程。
2、将设计的方案书面化,形成完整的实验。
贯彻改精神和《生物程标准》中“全面提高每个学舌功能的科学素养”的核心理念,以宏扬学生独特个性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多维度构建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多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教学平台,促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探究方法,亲身感受合作学习和问题学习。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研究、逐步培养收集分析数据、交流表达等能力,训练提高观察的敏锐性、细致性及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体验成功、享受乐趣。
一、创设情境。
二、确定探究主题。
制订探究方案在学生设计方案前提出建议,为学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做好参谋:
1、建议学生设计一组对照实验,并以前自己准备的那组对照实验为例,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对照实验,怎样设计对照实验。
2、建议学生参照本有关发芽率的介绍,考虑实验中选种的依据和数量。
3、建议学生就实验内容、探究目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用具、方法步骤、数据记录、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等方面完成实验。
4、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拓展思维,提出不同于其他小组的假设。
在学生设计方案时,巡回、参与、答疑、启发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猜想,提出一个假设,讨论设计能验证假设的探究实验方案,书面完成实验报告中实验内容、探究目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用具、方法步骤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空间里,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思维,尝试科学探究方法,懂得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作出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提升探究能力。
三、初步实施。
探究方案为学生初步实施探究方案提供蚕豆、花生等多种种子、小器皿(如一次性的小碗)、泥土、清水等材料用具。(尽可能齐全)根据实验方案,自选材料用具,开始初步实施。如果堂上无法获得所需的材料用具,则在后自行准备,再进行实施。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提高相关技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展示方案。
交流共享选择具代表性的方案进行展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予以肯定,对方案中不完善的地方给予修改建议。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介绍经讨论完成的实验方案。培养学人所长,与人共享的意识,提高表达交流的能力。
五、探究过程的外延续[对学生继续外的探究提出明确的要求:
1、严格按照方案中设定的条继续实验,直至种子长出真叶。
2、每天进行定时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现象。(记录内容可参照本表格,最好自己设计更完善的表格,记录更加详细的内容。)。
3、认真完成实验报告中数据记录、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操作实践和观察植物生命的产生、发展的变化过程中,体验、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感悟、获得科学探究方法。
种子的萌发教案篇十
1、通过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知道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2、知道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并能指出种子结构与幼苗各结构的对应关系。
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种子萌发的原因,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1、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
2、通过了解种子的休眠特性、种子的寿命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本课的重点内容为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至于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胚轴、胚芽以及子叶将成为幼苗的哪个器官前边已讲过。这里更重要的是种子能否萌发,在此要强调:(1)一粒种子的萌发需要内因和外因条件,其内因有:胚的完好;胚乳或子叶内的营养贮存充足;种皮的完整以及是否处于休眠和寿命之内。外因有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等。(2)种子的萌发条件是农业生产上极为重视的问题,科学种田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高种子的萌发率,而这恰恰是受种子萌发条件所控制的,所以,讲清楚种子萌发所需的各种条件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种子萌发的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都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进行了解,关键是弄清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内部物质的转化。但初一的学生知识有限,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浅显、直观的例子加以说明。
种子的休眠和寿命虽然不是重点,但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尤其是种子的休眠是抵抗外界不良环境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性,暂时的休眠正是为了日后能够更好地萌发。这种特性对于保证植物种类的繁衍是有巨大意义的。关于种子休眠的意义,必须向学生讲清楚,不然他们会感到这是不可思议的`。
1、“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课前,可以发给学生一些种子,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有关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同时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上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讨论,配合教师事先完成的实验,完成有关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探究。
2、在本节的内容中,要想说清种子萌发的条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明白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如果其中的某些条件达不到种子萌发的要求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解决这些问题仅利用课本中的实验是不够的,所以可以在课上或课下安排学生进行一些有关种子萌发的实验,以加深种子萌发条件的理解。在种子萌发的三个外界条件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这两项的原因,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至于种子萌发需要空气的原因,则比较抽象,要涉及到呼吸作用的概念,由于呼吸作用的概念要通过今后的不断学习才能逐步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教师在讲解时不易把这个概念讲的过于透彻,可以结合种子萌发的实验,分析一下在室温下完全浸没在水中的种子为什么没有萌发,时间一长,种子还会腐烂。这说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如有机物的转变和运输,胚细胞对有机物的吸收、利用以及长成幼苗等生命活动,都需要有氧,只有种子不断地进行呼吸,才能保证这些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由于水中缺乏氧,种子就不能进行呼吸,一系列的生命活动就不能进行,种子也就不会萌发,甚至死亡。并且可以利用上课前2~3天,在培养皿里培养一批刚刚萌发的小麦种子,课前把这些种子和干小麦种子冲洗干净,以便上课时供学生咀嚼并领略萌发种子的甜味,让学生对种子萌发时有机物的转变具有感性的认识。
3、种子萌发的过程可以通过实物观察了解到,但教师要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出萌发条件(外界)。
种子的萌发教案篇十一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中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种子的萌发》。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及教学理念五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以下是我的说课内容:
《种子的萌发》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带领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种子的基本结构,探究植物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以及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进行延伸,使得学生对种子的结构和种子的萌发有了一系列系统的认识,为之后学习根、茎、开花和果实形成做了铺垫。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做假设的能力、勇于探索的品质和动手操作能力。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
描述植物种子的基本结构由种皮和胚构成。
阐明植物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培养学生做假设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观察讨论种子的结构,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描述植物种子的基本结构,说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和萌发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在尝试中完善方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是本节课的难点。
新课标提倡在教学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所以教法学法的选择很重要。根据我对本节内容的把握。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我采用了“在尝试中学会制定计划和完善计划”的新型模式。充分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采用了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1、新课导入:种子萌发之后形成新植物体,通过图片展示来引起学。
生的学习兴趣。(世界上最大的、最小的,寿命最短的和最长的种子)。趁着学生兴趣的提高提出问题:说说生活中常见的种子。让学生对种子有初步认识。
2、学习新课:
认识种子。
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菜豆种子的解剖观察。我给学生提示观察方法,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请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察这些不同的种子,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他们都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观察后发现种子的颜色、大小、形状不一样。然后进行解剖观察,结合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小组成员间相互初步学习讨论种子结构。观察后得出结论:种子的形态、大小、颜色各异,但基本结构却相同。
在学生观察了种子结构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解菜豆种子的基本结构以及每个结构的功能和将来发育成植物的哪些部分。教会区别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不用之处。
引导学生回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情景再现,回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知识,尝试设计实验验证水、空气、温度三个变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学生设计完后,让学生结合具体实验设计,说出三组对照实验,并且要在具体分析中,明确对照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从而预测结果,学会做出结论。
播放视频《种子的萌发过程》让学生对种子的萌发过程有初步的认识,再详细介绍种子的萌发过程。使种子的萌发过程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动态模式。
3、牛刀小试,巩固新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从简单到复杂设计不同类型的经典习题,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提高学生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
种子的萌发教案篇十二
在自然界中,种子的萌发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过程。作为植物生命周期的开始和关键环节,种子萌发的过程不仅令人着迷,同时也给予我们许多启示。通过亲手培育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我深有体会地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
第二段:耐心与信心。
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需要耐心与信心的双重付出。首先,种子需要经过一段悄无声息的休眠期,以适应不同的气候和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拥有耐心,不急于求成,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给予种子足够的时间去成长。同时,我们还需要坚持信心,相信在适宜的环境中,种子会顽强地生根发芽。这样的精神和态度在生活中同样适用。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阻碍,只要我们坚持下去,相信自己的才能和潜力,终究会在生活的底层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
第三段:关爱和呵护。
种子不能独立完成萌发过程,它需要我们的关爱和呵护。初生的幼苗需要良好的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量的水分来滋养。我们需要给予种子适宜的土壤和环境,帮助它们顺利生根萌发。同样,生活中的每个人也需要有人关心和支持。家人、朋友和导师的爱和关怀,能够给予我们力量和鼓励,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第四段:坚持不懈。
种子萌发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幼苗成长需要充足的养分,它需要扎根并持续吸收土壤中的养分来滋养自己。同样地,我们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的道路上也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只有不断努力和学习,才能获得进步和成长。当我们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正是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努力让我们逐渐发芽,茁壮成长。
第五段:成长与开花。
最终,种子萌发的过程将会达到一个绚烂辉煌的顶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坚持,种子将会长成一个成熟的植物,开出美丽的花朵或结果。这个过程也象征着我们所追求的成长和成功。只有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努力,才能实现我们对自己的期望和梦想。当我们取得一定的成绩和成功时,不要停下来满足,而是应该鞭策自己,持续进步,继续开花结果。
总结:
通过亲身培育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我深切体会到了耐心与信心、关爱和呵护、坚持不懈以及成长与开花所带来的成功和喜悦。这些收获不仅在种植物上表现,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生活。只有拥有这些品质和态度,才能不断成长、不断发芽,赢得人生的美好。让我们在未来的成长中,时刻铭记种子萌发的心得体会,不断追寻自身的潜力与可能。
种子的萌发教案篇十三
朋友,生命几何?有人言生命如蜡烛,亦有人说生命彷佛不断沏稀的茶,也有人说生命像淡然的浮云。不管给我是怎样的回答,我终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生命宛若种子。
《种子的萌发》写得很有哲人习气,有蕴发人心底之势,令人奋进。我读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有连绵长远之想。虽然写了一颗种子得萌发与枯萎,但还是有一定得深意去细读。
我也曾经亲眼看过种子的生长,那几乎是我第一次遇到生命,真实的感受生命。那是五年前的事情了,但是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热爱自然的我经常种花种果,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我种下的种子竟破土而出了,想不到被我糟蹋得奄奄一息得种子是怎样得生存下来得呢?这使我感到一种折服,一种无以伦比得敬仰。之后,我就很少去拥爱大自然了,在我心里已失去呼呼的风声、翠绿的杨柳、大小的树叶。缕缕的芬芳、香甜的花蜜,漫天都是诧异和震撼,我感到我也在生长和接受考验。
我欣赏种子的耐力。我终究也想不到种子使怎么样打发、消磨时间。也许这是苍天的厚赐吧,它不会因白白度日而惋惜,它会将逝去的日子用精神上的支持来弥补来充实。
我赞美种子的生命。种子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它不会因为时间的短缺而碌碌无为,它不被生命的豪华、美好所感动,只追求朴实、平凡的生活。因为它觉得伟大出自平凡,生活无需太美好、优越,相反过分的美好反而会一事无成、误入歧途。
及时醒悟的人们,由此应该具有种子般的心,奋发、不折,只有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才会带来冲破泥土后,看见色彩斑斓世界的惊喜。
种子的萌发教案篇十四
种子的萌发过程让我看到了生命的伟大,也让我深感自己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探索了种子的神奇之处,还领悟到了很多有关生命和成长的道理。以下是我对种子萌发的心得体会。
首先,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合的环境。我曾经在家中的花盆里种下了一颗小豆芽。几天后,我发现这颗小豆芽完全没有长大,而且连根部也有一些腐烂的迹象。经过询问老师和家人的帮助,我才发现是因为给它浇水太多了,导致根部缺氧,无法正常生长。这让我明白了种子的生长不仅仅依赖于阳光和水,还需要合适的温度、适度的湿度和良好的通风。只有提供合适的环境,种子才能顺利发芽生长。
其次,种子的萌发需要耐心和细心的照料。在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中,我发现种子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迅速生长起来的,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生长过程。有时,我需要等待几天甚至几周,才能看到种子破土而出,生长出一片绿叶。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需要耐心等待,还需要细心地观察并进行适度的照料。我会定期检查土壤湿度,适量浇水,同时也要注意保持温度和光照的稳定。只有付出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才能促使种子顺利地萌发和生长。
此外,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合的时机。在一次试验中,我在春季和夏季分别种下了同样的植物种子。结果,春季种下的种子生长得又高又茂盛,而夏季种下的种子却长得迟缓而虚弱。通过观察和了解,我发现这是因为春季适宜植物的生长环境,而夏季过于干燥炎热。这个经验告诉我,种子的萌发和生长也需要适合的时机。只有在适宜的季节和环境中进行种植,才能让种子得到充分的滋养和生长。
最后,种子的萌发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奇迹和宝贵。每次看到一颗种子在领域里破土而出,我都会被它的顽强生命力所震撼。无论外界条件如何,种子都有自己的生命力,努力生长并寻找光明和生存的机会。这让我对生命的伟大和宝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也从中领悟到,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只是一种考验,我们需要像种子一样保持坚强、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在逆境中积累力量,迎接新的生长和挑战。
通过种子的萌发过程,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生命、成长和耐心的道理。适合的环境,耐心的照料,适合的时机和对生命的珍惜,这些都是种子萌发的重要条件,也是我们走向成长的重要支撑。希望我能一直保持这些体会和认识,不断努力成长,并将这种爱与关怀传递给身边的人和事物。
种子的萌发教案篇十五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节课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下面我就从教学目标、教材分析以及课程环节设计三方面来谈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编排。
知识目标:掌握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等环境条件。
能力目标:能够根据生活资料提出问题。
学会设计对照实验。
掌握“变量单一”的实验设计原则。
尝试同时探究三个变量的实验。
情感态度目标:认同科学研究要本着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认同知识是相通的,生活中知识的'积累很重要。
认同知识是从实践中来,又运用到实践中去的。
本章按照被子植物生长发育的顺序,依次讲述“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这些内容,一是突出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二是突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种子的萌发”这节,就“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个实验而言,知识内容不多,也容易理解。关键是结合探究活动,从不同的侧面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而且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或生产实际。
就实验本身来看,课本上的设计较难,初一的学生还达不到同时探究三个变量的能力,我认为在实际设计时,可以根据学情先做一个变量的一组对照实验设计,在此基础上再完成难度较大的探究三个变量的三组对照实验设计。
课本中制定实验计划的具体方法,可以做为教学参考,我认为不是唯一的方法,教师教学设计时可以鼓励学生,放开思维,运用生活中知识的积累,多创新,多思考,形成一种百家争鸣的气氛。
课程环节总体设计,是按照“三放三收”层层递进的过程编排的。在一放一收的过程中,先后提出“驱动性问题”,解决“核心问题”。第二次“放”和“收”,放的是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收的是学生的自我提升和进步。第三次“放和”收“,实则是一个拓展延伸的过程,对学生来讲是个挑战。放的是挑战,收的是学生在实验探究能力上的一个大跃进。具体做法如下:
1.导入。
课本原来的设计是根据人们播种农作物的经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我的设计是将离学生生活较远的,这种生产实践的知识放在课程的最后。而把与学生们生活紧密相连的“发豆芽”,放在课前作为导入,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水到渠成。这时,及时的评价也会使学生感觉到平时关注生活的重要性。认识到知识就是从生活中来的。
2.新授。
(1)一放一收。
驱动性问题(一放)。
驱动性问题提出之后,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够答出很多大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个时候就引入到本节课的探究实验了。但我不急于在此纠正学生,例如:光并不是大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因为,有的种子萌发是需要阳光的。我提示学生,我们可以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我们的疑问。而今天,我们只从水、适宜的温度、空气三个方面来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之后自然的引出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然后一步步进行实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其中制定计划要注意几个关键点,需要大家回忆“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这是一个简短的复习,对进行今天的实验很必要,尤其是我面对的学生是初一的新生,接触生物的时间很短,接触的生物实验只有“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个小复习有利于接下来探究实验的开展。
在明确了今天要探究的三个变量之后,我没有像课本一样设计同时探究三个变量,而是分成三个实验来探究。在分配任务时,我把选择权放手给学生。
请大家自主选择,探究这三个实验中的一个。(一放)。
在这里发起倡议,鼓励学生在保证变量单一的基础上,大胆的动手尝试。意在鼓励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探知。
学生动手完成实验。
交流展示(一收)。
通过这个环节,暴露出学生在解决操作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即核心问题。(一收)。
核心问题可能有:
怎样在操作中控制变量单一?即怎样控制其它所有条件相同?
学生通过思想的碰撞,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变量单一”的原则。与此同时,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突破课本、挑战权威。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盲目迷信权威。
(2)二放二收。
相对于“一放一收”的学生互评和交流合作,“二放二收”没有全班激烈讨论的环节,但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基于交流讨论的成果,对本组的原先的实验设计进行完善改进。(二放)。
这时我担任的是检察官的职责。在审查过程中,通过提问、评价,完成对学生“探究一个变量的实验”的能力验收。收的是学生自查、自我提升,领悟如何设计控制一个变量的对照实验。(二收)。
验收之后,立即评价。然后通过一个小的交流总结,做好与下一环节的衔接。
(3)三放三收(拓展巩固)。
学生有了之前“一收”“二收”的成功体验后,鼓励学生大胆迎接新的挑战——尝试同时探究三个变量的实验。(三放)。
这个环节,我依旧是鼓励学生在“控制变量单一”的基础上,大胆的动手操作,也可以参照我们在交流总结中的新发现或者课本。
面对这个挑战,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操作的小组不多,但不代表其他小组没有想法。而且,对于初一新生来讲,完不成挑战是正常现象。我们组织课堂学习的目的就是,放手给学生。因为,总有一部分学生通过动手尝试先学会,再由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才是真正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的课堂,老师只是个组织者、引导者。所以,我依旧采用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和鼓励交流互学的方式。最后,达到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同时探究三个变量的实验,实验设计能力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三收)。
拓展巩固之后,仍然要及时的评价学生,完成本节课的情感态度目标。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结合本节课大家的进步,是学生认同这种精神。通过这样不断的培训和强化,必定能使科学探究的精神在学生脑中深深扎根。
当然本节课,并不能完整的操作完实验。所以,这里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实验结果,推断实验结论,并叙述后续实施实验计划应当做的工作。通过预测、预想,解决处理实验进程中常见的问题,也是课堂的一个延展。同时,给学生种下“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种子。(三收)。
3.结束语。
希望大家带着这样的科学态度,回去之后尝试探究种子萌发的其它环境条件。带领学生从生活中来,再到生产实践中去。
人们耕种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选择雨后播种、春季播种,播种前要注意松土。
最后,让学生把装置带回家继续观察、如实记录,等种子萌发之后,还要继续培养观察从种子到幼苗的过程。
请大家收拾清理桌上的杂物,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种子的萌发教案篇十六
历经漫长的黑夜煎熬,一颗树种在大地的召唤下渐渐苏醒。
它经过破土重生,展开了枝叶。眼前呈现的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温暖的阳光,湛蓝的天空,缤纷的色彩……还有自己嫩嫩绿绿的小身体,真是一个可爱的世界啊。在风的轻抚,雨的滋润下,它慢慢长大,嫩绿一点点变成了翠绿,根深深地扎在了土里,努力汲取营养。
夏天来到了。和风细雨变成了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让它害怕极了。狂暴的风卷着它,它只能害怕的抓紧土地,承受着狂风的侵袭和暴雨的冲刷,静待一切过去。风雨过后,世界归于平静,它看见了轻盈漂亮彩虹,听见了鸟儿欢快的啁啾,还有,树木生长的声音。深吸一口空气中泥土的芬芳,它忽然觉得自己充满力量。接下来,它经历过阳光的暴晒,也享受过清晨的露珠,在一个又一个磨难夹杂收获的日子里,它发现自己长成了一颗真正的大树,可以遮蔽一方。
这就是我们的成长,亦如一颗种子。
父母老师为我们营造了一个风轻雨柔的世界,我们在这种温情里成长,对外面的世界有憧憬和渴望。而终究有一天我们要学着独立面对这个世界。当狂风暴雨来临时,我们也会害怕,但仍需坚强面对。在这过程中,我们越是勇敢,收获便是越多。正是这些充满生活的磨难与快乐,让我们的生活显得无比充实,就像树有了扎根的土地。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如何从容地去过好每一天。终有一天,我们也会发现自己的肩膀也可以背负责任与信念,可以为别人遮风挡雨,我们终于长大了。
种子发芽以后,快乐与痛苦并存,成长与收获同行,直至成才,永远充满希望。我们的人生亦是,直至练就一种临危不乱的从容和宠辱不惊的淡定,永远拥抱阳光。
种子萌发随笔【第二篇】:人应如萌发的种子。
人,以年龄的增长,步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树木花草,以新的生长姿态,迎接春天的到来。做为加美学校初中部的同学们,也以不同于上学期的新的精神风貌回到学校,为新的成长播撒希望的种子,期待七月金秋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节。俗话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万物生长由春始,只有春天的美好谋划与精心播种,才会有秋天金色的收获与满怀的兴奋。
初一的时候上生物课,老师给我们讲种子的结构和生长过程。下课时,老师给每一位同学10颗麦子,让我们自己回家去种,观察种子从播种到发芽,再到破土而出,舒展绿叶的变化过程,做好观察记录。回到家里,爸爸给我找了一个玻璃器皿,放上沙子,和我一起把麦子种下去,摆在窗台阳光充足的地方,并嘱咐我经常浇水,保持沙子的湿度,好让种子及时发芽。
从那天起,我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麦子发芽了没有。一周以后的一天,突然发现平整的沙子上有了一个个小小的突起,很惊奇,很激动,麦子终于发芽了!我数了数,有8个小突起,爸爸说有的种子发芽慢,让我别着急。又过了几天,一颗颗嫩绿的小芽破土而出,小小的玻璃器皿里顿时有了绿色,数一数,还是8颗,另外两颗种子怎么没有发芽?问其他同学种子的情况,有的全发芽了,有的也有几颗没有发芽,再等等。后来8颗发芽的种子长成了小麦苗,5厘米、10厘米,绿叶舒展,看着很高兴,好像干成了一件大事情一样。我把那两颗没有发芽的种子挖出来看看,大家猜猜是什么样子呢?同学们应当能够猜到了,两颗种子因长期浸在湿漉漉的沙子里,已经泡涨烂掉了,永远也不可能发芽,长成麦苗了。
我想不通这个问题,就拿着我种的麦苗去问生物老师:一样的沙土,一样的水分,一样的阳光,一样的关心,为什么这两颗种子就没有发芽呢?老师告诉我,种子的生长条件很好,不能发芽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颗“死”种子,不会发芽,所以它不能成长为麦子。
一颗小小麦子不发芽,并不会产生灾荒,也不会有人饿死。但一个人如果不会发芽,不会成长,就会给整个家庭带来灾难,会让所有关心你、爱护你的人在痛苦中生活,并备受心灵上的折磨。
种子萌发随笔【第三篇】:种子萌发了。
那是一枚小小的种子,她像是被风儿轻轻缠绕在窗户台子上的那束失去以往青春的海棠花上,我不知道她的名字,但是她毛绒绒的影子照在我的书本上,生活便多了几分诗意。
那是怎样一个清晨呢?我最心爱的海棠花枯凄了,她柔软的身子蔫蔫的倒在了花盆的边缘,那枚小小的种子呢,我没有多么在意,谁也不知道,泥土下正有一个顽强的生命预备扎根发芽。
那束海棠花对于我来说有很深的意义,她刚来时,一身俏皮的小红花裙,开的正艳,她的触手牢牢的抓住了湿润的泥土,泥土被抓的十分疼了,便裂开一条长长的伤疤,我添上水,泥土这才原谅了海棠的过失。
我想去看看海棠的影子,让一种最美好的记忆可以在我们之间晕开。可是我却看到了一枚绿芽儿,她小小的,好像一触就散,一含就化,我该怎么告诉你我那时的感触呢?我第一次发现了生命的美丽,我与她在此之前只是一面之缘,而我心里却萌发了一种想要保护她的感觉。
她没有什么浓妆艳抹,而是一副清清秀秀,是一种夏天最舒适最凉爽的亲切。我们之间隔着一扇窗户,她在外面,我在里面。她幼小稚嫩的身躯随着微风轻轻摇摆,我仿佛听见了最动听最悠扬的笑声和音乐。
我与她的相遇,我愿意相信是奇迹。我不知道她是谁,她也不知道我是谁,只是像隔了很多个小世界的我们,别忘了其实就在眼前。
种子萌发随笔【第四篇】:种下一颗愿望的种子。
快要过年了,我回老家看望奶奶。到了奶奶家,我一眼就望见奶奶大棚里的一些空地,顿时灵光一闪,“小鬼点”又出来了。
我蹦跳着跟奶奶寒暄了一阵后,便跟奶奶直奔主题:“奶奶,咱家大棚里的那些空地,我想去帮忙种上!”奶奶笑吟吟地说:“不用了,种那么多菜也吃不上。”我急了:“哎呀,奶奶,吃不上我们帮您吃,您让我种一次菜吧!”奶奶最终没有抵挡过我的死缠赖磨,勉强答应了。而我才不管这些呢,只要答应就好。我一本正经的拿起一些种菜工具,喜滋滋的奔向大棚。
第一次种菜,第一次把愿望种下。
种子萌发随笔【第五篇】:由种子发芽后想到。
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苏霍姆林斯基。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五彩缤纷的理想,理想好比是一盏指路的明灯,它可以为我们指出前进的方向,理想是高山上的雪莲,理想是海中的风向标,是风浪中的小船,载着我们驶向胜利的彼岸。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出色的律师。
我知道,实现理想是个艰难的事,比如说贝多芬先生吧,他从小就有音乐这方面的天赋又喜欢音乐,再经过千辛万苦后,终于成了一个出色的音乐家,但是又一个灾难降临到了他的头上,他的耳朵听不见了,这对一个出色的音乐家来说可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是他没有放弃,凭着自己的毅力,创造出了第九交响曲等着名的乐曲。当然也有许多人会问我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你为什么想要当一个律师呢?是呀,我为什么想要当个律师而不想要当个医生呢?让我来告诉你答案吧,因为我每当在电视上看到那些衣着端庄的律师们在法庭上振振有词的替那些受害者们洗清冤屈时,我心中的敬佩之感肃然上升了。我多么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也能像他们一样,用自己丰富的法律知识,替那些受害者们伸张正义,让坏人们得到应有的惩罚。
成为一名出色的律师,是我崇高的理想。但是,光凭光说不做是没有用的,我必须从现在开始用我的实际行动,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努力的奋斗。所以我必须要在生活中,学习中,获取一个做人的基本道德。
我知道,当个律师不容易,首先,要先背所有有关法律有关的条约,并且还要能说会道。而且,有可能还会有性命之忧,因为,如果我帮好人打赢了官司,那坏人肯定就会恨我,想报复我,的确,因为让坏人们心服口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必须要小心应付。因为当律师也会有一定的危险。
作家丁玲有这样一句话:“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样的环境也都能适应。”
律师的路还有很遥远,我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走向通往律师的道路。
种子的萌发教案篇十七
在大自然中,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是一个奇迹。种子,作为植物繁衍的基础,承载着恒久的生命力。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种子难以萌发的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实验,我发现种子萌发背后蕴含了许多奥妙,也让我从中体会到了很多。
第二段:种子选择和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我发现种子的选择和培养对于种子的萌发至关重要。在众多的种子中,我们要筛选出最合适的种子。其次,对于所选择的种子,我们要经过精心的培养,为其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充足的光照和合适的湿度。只有在这种环境下,种子才能顺利地发芽。通过不断尝试和总结,我逐渐掌握了合适种子的选择和培养的技巧,成功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第三段:耐心与细心的重要性。
在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耐心和细心的重要性。种子萌发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需要我们能够耐心地等待。有时,几天甚至几个星期过去了,还是没有看到任何的变化,这时容易让人感到沮丧。但只要坚持下去,终究会迎来生长的奇迹。与此同时,细心观察种子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我们才能及时发现种子萌发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第四段:种子萌发的启示与感悟。
通过种子的萌发,我也得到了一些启示与感悟。首先,种子萌发需要时间和条件。在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结果的时候,我们需要耐心等待。其次,每颗种子都有其成长的节奏,我们不能强求,应该给予它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生长。最后,种子萌发也是坚持不懈和毅力的象征。只有坚持不懈地照料,才能看到最后的成功。
第五段:结语。
通过观察和实践,我体会到了种子萌发的奇妙与美丽。种子是生命的起点,它们的成长需要我们的细心照料和耐心等待。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启示与感悟,学会坚持和毅力。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些体会和经验也将会帮助我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实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种子的萌发教案篇十八
种子是植物的起始体,而种子的萌发则是植物生长的第一步。作为一名对园艺有着浓厚兴趣的园艺爱好者,我经常参与种子的萌发实验,并且不断总结经验和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与大家分享我的种子萌发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我认为为种子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是种子萌发的关键。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氧气,因此,我通常会选择一个温暖、通风良好的地方来种植种子。此外,我还会为种子提供足够的水分,但不能过多。要注意的是,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也不同,所以在为种子提供环境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植物种类作出调整。
其次,萌发前的处理对种子的萌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些种子具有硬种皮,需要进行打磨或浸泡的处理,以帮助种子快速吸收水分和氧气。而有些种子则需要进行冷处理,模拟自然环境下的季节变化,促进种子的萌发。我经常通过这些处理方法来加速种子的萌发速度和增加成功率。
另外,种子的质量也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在市场上购买种子时,我经常选择质量好、纯度高的种子。这些种子萌发率较高,生长速度也较快,更容易获得健康的苗。当然,我也会尝试自己收集和保存种子,但在选择和保存过程中需要谨慎,以确保种子的质量。
在整个种子萌发过程中,我发现耐心和细心是非常重要的。有时种子的萌发速度可能会比较慢,甚至可能需要几个星期才能看到萌发情况。但我从中学会了耐心等待,不急躁,因为一旦种子开始发芽,我也会对它们进行细致的照料。我会根据每个植物的需求进行适当的浇水、施肥和喷水等操作,确保它们能够健康地生长。
最后,我认为种子萌发是一项充满乐趣的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能够亲身观察到种子从无到有的奇迹,还能够体验到种植的乐趣和成就感。每当我看到新的绿叶冒出土壤,看到幼小的植物逐渐长大,我都会感到一种深深的满足感。种子萌发不仅让我学到了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还让我享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总之,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我积累了一些关于种子萌发的心得体会。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进行合适的处理,选择高质量的种子,保持耐心和细心,以及享受整个萌发过程,这些都是种子萌发的关键。我希望我的经验和体会能够对正在尝试种植的朋友们有所帮助,以便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种植结果。种植是一项有趣且有益的活动,希望大家都能够享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