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自由读后感范文(19篇)
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所读内容。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要善于归纳思考,总结书籍中给予自己的启示和感悟,发现其中的深层内涵。接下来是一些经典读后感范文的分享,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写作和思考。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篇一
这是尹建莉出的第三本书,她的第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家喻户晓的一本精品之作,我刚刚有了孩子的时候,很幸运的看到了这本书,收获了很多很好的教育理念,她的书很另类:语言平实,朴素,简单,但坚定而温和,没有高大上的各种理念,没有故弄玄虚的东西,全部来来自于她带孩子和多年教育工作的亲身体会和经历,读起来非常真实,诚恳,可操作性很强。
不夸张的说,我看过的育儿书也不少,唯有她的书会是反复读,每次读都会有新的感受的。
这是一本比较长,比较零散的书。尹建莉老师历年来收到了数十万封的家长来信,讲述了他们在教育孩子,甚至于家庭纠纷和个人成长痛苦中的种种困惑和疑虑,尹老师挑了100封左右具有代表性的信来给予回复,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我细细的读了每一封信和回答,其中的困惑有的我也有,有的我没有,阅读的过程中,家长的话语,仿佛映照出我自己的内心,种种焦虑和困惑。而尹老师的每次解答,有的犀利直接,有的温和,但每一封信都流露出她的真诚善良的内心,不虚伪,不站在制高点,而是像一个朋友,坐在你旁边,温和的看着你的眼睛听你静静倾诉,然后用语言和眼神抚慰你,一点点熨平内心的波澜和皱褶,这感觉真是好极了。我自己都觉得在阅读的这几天中,我也变得平和,宽容起来,不那么尖锐刻薄了。
她不止是提供了基础理论:尊重,爱,自由,不管孩子就是最好的管等,还给出了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和途径,因为其实大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把这些道理吃透,融入到生活中,其实真的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而具体到每个日常细节,落实到每天的生活琐碎中的时候,功力就立刻见分晓了:
对照着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更好的反思自己的教育观点,从而更好的理解那些朴素但却不见得教育理念。
根据来信的问题细分:分为几大部分:
1.划清与孩子的界限。
2.爱和溺爱是两件相反的事情。
3.请允许孩子慢点长大。
4.吃喝拉撒睡不用“精细化管理”
5.好关系才有好教育。
6.家庭是学习的第一站。
7.性教育。人际关系培养等。
8.教育需要清醒和勇气。
9.接纳自己才能更好的接纳孩子。
每个部分都值得细细品读,如果遇到和信中类似的情况,那么更是捡到宝了,可以去好好看看学习下了。
摘录一些喜欢的,其实整本书我都很喜欢,朴素但充满智慧的语言处处皆是:
1.无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不让孩子为难。爱孩子离不开对他心里的体贴,多余的提醒和安慰只是满足了家长,却给了孩子不信任和羞辱。(慢点,小心点是糟糕的口头禅)。
2.生命一直是流动的,一直是变化的,思想也是一样。思想的成熟就像是吃馒头一样,当我迟到第四个感觉很撑的时候,绝不能说前面三个没什么用,任何一个阶段的思考和探索都是有价值的,最高的价值不在于哪一种思想完全正确,而是我们作为某个社会或家庭的角色,一直在用心的寻找着更美好的方案,更适合自己的道路。(放手的分寸怎么拿捏?)。
3.没有一种深刻的相处可以凭技巧完成,对某一局部关系的修复会暂时带来另一局部关系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会恒定和长久。所有关系的轴心-你自己-如果不改变,围绕着你的一切人和事都不会改变。(妈妈的强势是弥散在家中的甲醛)。
4.我说这个事想让你放下批判,既不在意婆婆事什么样的人,也不在意婆婆嘴里的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们一定都是正常人,有优点也有缺点。你们有一个关系,共同爱着一个男人,但是你们是分属于2个家庭的2个女人,本来就不应该搅合在一起,如果双方都喜欢对方介入到自己的是,彼此协助,这是最理想的,如果双方都看对方不顺眼,各过各的日子是好的。(坚定的把婆婆打发走)。
最后引用她自己的话作为结束:
对于孩子心灵的工作其实不仅仅是教育,它是无边界的,涉及父母的做人方式,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心理健康程度。
让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进化成更好的人。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篇二
人都说,生娃容易养娃难!一句感慨道出父母艰辛的责任。培育一个孩子的确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采用什么样的育儿理念,影响着孩子的未来。而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呢?有时我也摸不着头脑,好像失去了方向。
不过,最近阅读一本育儿书《自由的孩子最自觉》,让我受益匪浅。明白自己担当妈妈这一角色有多重要。除了教孩子吃饭说话走路,开始懂事的时候教她懂礼貌,养成好的习惯等等。还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妈妈的一举一动都说孩子模仿的对象;妈妈的道德修养,品格,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等方面也会直接的影响到孩子。孩子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母亲充满智慧的养育。善意引导,正确教育,深度启发,文明共处,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示范用用,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让人理解明白什么是言传身教。
突然是不是觉得责任重大,更加鸭梨山大不知道怎么养育孩子了呢?那建议你也读读《自由的孩子最自觉》这本书,虽然我现在不敢说我是一个好妈妈,但读过这本书后,最起码我明白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了明确的方向为成为好妈妈这一角色而不断努力。不再迷茫,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再郁闷不知道怎么做,因为这本书是以一事一议的方式,一本问答集,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个具典型性,通俗易懂,集科学性和实用性于一身,我相信,我都将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
这问题其实很普遍发生的,但我们有时就是不懂得怎样去处理事情结果会更好,所以我很喜欢这本书,很好的育儿宝典,里面还有很多妈妈们关心的话题,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话?宝宝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不要训练大小便,宝宝爱玩手机、不愿意刷牙……等等的话题案例详细的分析,我会好好吃透这本书。
真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因为妈妈是伙伴,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所以从现在起,就一起努力学习当个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当孩子的知心好老师,让宝宝做我的贴心小棉袄!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篇三
这本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老师的新书,因为前一本我收益匪浅,所以,昨天又抽时间把这本给读完了。
这本书的形式跟第一本不同,第一本,主要是尹老师亲切的讲述自己教育孩子方面的点点滴滴,以亲身经历,讲述了育儿中的一些事情,特别是一些理念上,观念上,给受传统教育长大的我们,眼前一亮的感觉。
这一本,主要是书信的形式,因为尹老师留了邮箱,很多读者给她写信求助,尹老师挑选了有代表性的拿出来汇集成了这一本《自由的孩子最自觉》。
记得刚刚接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1》是在超市,当时没怀孕,简略的翻阅了下,而没有买。当是觉得这本书很实用,等有宝宝了一定要买一本。
第二次接触是在新华书店,那会怀着媛媛很无聊,准备买本书看,无意中看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果断买了,提前学习育儿知识。
尹建莉老师把她教女儿16的经验分享给我们。文中提到“不管”才是最好的管,“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比黄金珍贵的四个字,让孩子从小爱上阅读,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是从帖子看到,收到书时,我简略的翻阅了下,发现这本书是采用提问回复来写的,我们也很明白的看懂,看每一个邮件,会像看故事一样,还能学习,不像看其它书一样觉得那么枯燥。
尹建莉老师的书,看目录能看懂一半,标题简洁明了。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篇四
《给孩子自由》,书的作者小巫。小巫是学教育学的、在海外工作生活过,老公是新西兰人,一个中西合璧的家庭。我想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给了她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更为开阔的视野吧!
这是小巫继《让孩子做主》之后推出的新作,重点在于探讨1岁至4岁幼儿早期教育的各个领域。作者根据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以及咨询案例,详细解读儿童秩序感、道德感、情绪发展、大脑发育及学习过程等话题,在如何培养身心健康、独立智慧的儿童方面,提出了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
在这本书中,我得到了许多启发:
1、首要幸福感。首要幸福感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与爱。这一点我太认同了,真的,只有建立起首要幸福感的人,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不为外界所动,现在我们整天说调整心态,却不知如果我们能够给孩子足够的爱,孩子自然就能得到自信和安全。
2、孩子发脾气的处理方法。我们要有智慧去理解和分析孩子真正发脾气的原因,并且给予足够的尊重,孩子自己就能把气给消了。
3、中伤比暴力还要厉害。这常常是我们中国父母最不注意的细节,我们常常这样:“你看哥哥,多乖!”;“你真笨!”,完全不顾及孩子的心灵感受。
1、成功者最最需要的,是一个永远理解、支持、鼓励他的妈妈。
2、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
3、孩子的独立性,不是能够刻意“培养”出来的,而是他自己要准备好了,愿意接受独立时,才行。
4、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依次建立两个幸福感/快乐源泉:“首要幸福感”和“次要幸福感”。首要幸福感,指的是孩子对父母对自己的爱的完全确证,这个幸福感的完全建立,是在3岁左右。次要幸福感,指的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取的快乐:搭积木、过家家、拉小提琴、玩篮球等等。
首要幸福感牢固的孩子/成人,内心的快乐不会受到日常生活高低起伏的左右。遇到波折、挫败时,不会丧失自信心,不会一蹶不振。
首要幸福感不牢固的孩子/成人,次要幸福感也很难健全。他们内心的快乐,过度依赖于外在的“成就”。如果顺利,就特别高兴。如果不顺,就特别感到挫折。这样的人,精神不独立,对人、物、事的依赖性特别强。
5、“不必要的帮助就是对儿童的压制。”
6、当孩子探索世界时,也是他最聚精会神的时刻,成年人过多的干涉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往往那些上学后不专注的孩子、有所谓“多动症”的孩子,追溯其成长史,都有家长干涉过多、限制过多的痕迹。
7、儿童的思维和行动是一体的,抑制儿童的活动,等于抑制了他们的思维和成长。
8、应该把“听话”这两个字从词汇中永远地去除掉,因为这两个字对孩子来说毫无意义,只能表露你的无能。他为什么要听你的话?仅仅因为你是大人?你要跟他讲道理,而不是用“听话”这样软弱无力的词语来约束他。
9、当必须对孩子说“不可以”的时候,我建议妈妈们不要站着、居高临下地勒令孩子,而是蹲下身来,搂住孩子,亲吻他,温柔地告诉他,这样做“不可以,因为、、、、、、”
10、行动的自由,导致思维的自由,最终导致行为的自由自主。
11、让孩子玩儿是主要的,衣服和手脏不脏是次要的。
12、父母在幼小的孩子的心目中,是完美无缺的,是要拼命效仿的榜样。他们像小海绵一样,吸收着我们的一言一行。
13、过早受到家长压力的儿童存在弊端,更加理智的做法是等待孩子自己想学习的时候再教,那样会更加容易。
14、这些超级宝宝们没有得到正常儿童所需要的经历:一个无忧无虑、快乐自在的童年。这样的缺失会影响他们成年后的成长。
15、无论事态如何严重,父母如何生气,对待孩子的态度一定要平和冷静,最有效的批评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妈妈爱你,但是妈妈不喜欢你刚才的行为。”任何斥责,对于孩子都是一种语言暴力,其损伤性绝不亚于伸出巴掌扇孩子耳光。
16、没有强烈的爱心和牺牲精神的父母很难说有带孩子的真正权利。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篇五
一直都很想看《给孩子自由》,《给孩子立界限》这几本书,刚好,童童妈妈和我交换了这本书,给孩子自由读后感。我得以真正的看到这本书。说实话,一直都不知道这是谁写的,只是单纯从题目上对它感兴趣。
看到自由两个字,想起了一些题外话:同事曾经感慨于一片qq的新闻——有很多北大的教授宁愿在国外隐姓埋名当保姆,为自己的孩子赢取一张绿卡,也不愿意回国。但是我的几点看法是:首先,这个信息的真实性有多少?现在网络新闻为了博取点击率,常常会有虚假的新闻出现。其次,即时真有这样的教授,那么也要看看当初他出国时候的年代,90年代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那时候的民*主自由与现在是有差距的,可以理解他们做出这样决定的想法。最后,存在既是合理的,只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精神层面的自由追求更甚。从而也可以看出文化对于自由的影响,中西方是有着完全不同看法的,西方育儿观念中对于自由也自然是充分肯定的。
而我本人对书籍的看法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也许是受从初中开始对于一些所谓的权威都敢于质疑的态度的影响,这本书也不例外了。
本来对于大鹅的教育态度,多半是从自我的成长经历中获取。每次我遇到问题和困惑的时候常常会想:当初我是怎么想的,我希望自己的父母怎么做?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笑:你怎么知道自己很小的时候的想法呢?这可能得益于我从青春期就开始记日记的习惯吧,不停的剖析自我,虽然痛苦,但是能很清晰的看出自己成长的足迹。正是这种剖析,让自己的性格没有成为父辈那样的狭隘,猜忌,偏激。
刚刚看了开头的部分,突然发现原来我和作者有这么多的观点是相似的,而我的观点来源并不是书籍,是我自己生活的经验。
最深有感触地是关于首要幸福感和次要幸福感的论述。
secondaryhappyniess: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取的快乐。
如果孩子小的时候首要的幸福感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侧重于次要幸福感的满足,这容易造成顺利起来就特别高兴,不顺的时候特别挫折,这样的人精神不独立,对人,物、事的依赖性特别强,长大以后不敢向自己依赖的人说不!
这是多么的深有体会阿,就像我现在以前不知道如何拒绝别人一样,我想这和以前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没时间照顾我是有一定得原因,但是随着大鹅的成长经历,在我给他赋予充分的爱的时候,也感受到他给我的爱,我可以坚定的对别人说不了,特别是当别人占据了周六周日本应该属于familyday的日子是,我是那么理直气壮地拒绝。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为什么大鹅有这样的表现:比如他不愿意吃切开一半的苹果,为什么他坚持把褪上去的裤腿拉下来,为什么不愿意睡有蚊帐的床!
说说一些其他不太相同的吧,也不能说不同,我觉得很多东西要根据现实来做更改。
母乳喂养,我理解,也非常赞同,但是中国的现阶段国情是不可能所有的母亲都作全职妈妈,给孩子母乳喂养到两岁。于是很多4、5个月孩子的妈妈要回到工作岗位中,这就涉及到了社会看法的问题:比如单位的领导能批准哺乳假,拟定同时帮助与支持,而且你的家还不能工作单位太远,我很遗憾只能给大鹅十个月喂奶,可是这也是有这个社会造成的阿。
保姆的选择能理解小巫的看法,但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佟阿姨一样的保姆,我只能说最重要的耐心和爱心的保姆能找到就非常了不起了。而且更多的要给人家一种家人般的关怀和谅解。如果时时刻刻以保姆的标准要求别人,他永远都不能融入家庭教育的氛围中的。
看到这里还有点点困惑:为什么小巫一直是在剖析自己孩子成长的历程和自己的作为母亲的感受,为什么没有自己作为小孩子时,对父母的期许和剖析呢?我以小人之心揣测一下吧:也许西方的育儿观念中只对下负责,不对上负责,长大以后就离开父母自立,主要承担养育下一代的责任,不负责对上一代的赡养吧。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篇六
一直都很想看《给孩子自由》,《给孩子立界限》这几本书,刚好,童童妈妈和我交换了这本书。我得以真正的看到这本书。说实话,一直都不知道这是谁写的,只是单纯从题目上对它感兴趣。
看到“自由”两个字,想起了一些题外话:同事曾经感慨于一片qq的新闻——有很多北大的教授宁愿在国外隐姓埋名当保姆,为自己的孩子赢取一张绿卡,也不愿意回国。但是我的几点看法是:首先,这个信息的真实性有多少?现在网络新闻为了博取点击率,常常会有虚假的新闻出现。其次,即时真有这样的教授,那么也要看看当初他出国时候的年代,90年代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那时候的民*主自由与现在是有差距的,可以理解他们做出这样决定的想法。最后,“存在既是合理”的,只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精神层面的自由追求更甚。从而也可以看出文化对于自由的影响,中西方是有着完全不同看法的,西方育儿观念中对于自由也自然是充分肯定的。
而我本人对书籍的看法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也许是受从初中开始对于一些所谓的权威都敢于质疑的态度的影响,这本书也不例外了。
本来对于大鹅的教育态度,多半是从自我的成长经历中获取。每次我遇到问题和困惑的时候常常会想:“当初我是怎么想的,我希望自己的父母怎么做?”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笑:“你怎么知道自己很小的时候的想法呢?”这可能得益于我从青春期就开始记。
日记。
的习惯吧,不停的剖析自我,虽然痛苦,但是能很清晰的看出自己成长的足迹。正是这种剖析,让自己的性格没有成为父辈那样的狭隘,猜忌,偏激。
刚刚看了开头的部分,突然发现原来我和作者有这么多的观点是相似的,而我的观点来源并不是书籍,是我自己生活的经验。
最深有感触地是关于“首要幸福感和次要幸福感”的论述。
secondaryhappyniess: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取的快乐。
如果孩子小的时候首要的幸福感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侧重于次要幸福感的满足,这容易造成顺利起来就特别高兴,不顺的时候特别挫折,这样的人精神不独立,对人,物、事的依赖性特别强,长大以后不敢向自己依赖的人说不!
这是多么的深有体会阿,就像我现在以前不知道如何拒绝别人一样,我想这和以前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没时间照顾我是有一定得原因。但是随着大鹅的成长经历,在我给他赋予充分的爱的时候,也感受到他给我的爱,我可以坚定的对别人说不了,特别是当别人占据了周六周日本应该属于familyday的日子是,我是那么理直气壮地拒绝。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为什么大鹅有这样的表现:比如他不愿意吃切开一半的苹果,为什么他坚持把褪上去的裤腿拉下来,为什么不愿意睡有蚊帐的床!
让我知道了“秩序感是儿童安全感的来源之一,是儿童对于事物作出正确分辨与判断的基础,实儿童建立道德的奠基石”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篇七
很多朋友告诉我,教育丛书里育儿手记类书籍最好读,读起来既亲切有共鸣,又生活化不费脑力。看小巫的书总是充满激情,而作为一个年轻的母亲,刚刚度过母乳喂养的艰难期,现在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虽然我自己已是一个有八年教育经验的老师,但面对一个如此幼小而又可爱的孩子,我还是觉得责任重大,真的不希望自己一些错误的做法害了孩子,这也是广大父母的共同想法吧。
《给孩子自由》给了我很多启示,在具体事例方面,比如我的宝宝在与小朋友接触中,不仅不会主动攻击别人,而且受到别人攻击时,也不会还手。说心理话,孩子挨打我不心疼的,因为小孩子总是要在这样的事情中成长起来的,但我很怕孩子这样是懦弱的表现。小巫提到了这个事情,也给出了明确的解答,让我很是安心。
另外,不威胁孩子,不以爱的名义来束缚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个性,这些,都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从对我宝的亲身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效果。
小巫的这本新书《给孩子自由――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手记》就是育儿手记,果然,亲切有共鸣而生活化,文中讲述的经历几乎是任何1~3岁半的幼儿的家长都会遇到的日常状况:是不是坚持母乳喂养?训练大小便、社交能力培养、自由与规则的建立、保姆的寻找与培训、语言教育、就医经历、选择幼儿园、女孩和男孩不一样的养育特性、携子旅游等等,每每读到会心处,必狂笑,想起自己也有过的种种故事及尴尬,但这本书又不是那种读完后仅获得安慰和认同感的普通育儿手记,身为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的小巫,在自己的育儿实践记录中,加入了教育学理论的阐述和自己的反思,在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成长,又研习西方教育理论精髓的独一无二的作者视角,造就了这本书深刻而精辟独到的立论,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
从这个角度出发,小巫的这本书恰好引着读者去思考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之后隐藏着的教育问题,给大家一个东西方教育理念冲撞与对比下的全面的思考视角,鼓励每位家长在孩子的人之初,就思考出自己的教育大方针,指导着今后的各个阶段,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来具体实施教育计划。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本书不仅读来有趣,而且引人入胜。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篇八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多,除了育儿方面的,还有一些家长自身出的问题,尹老师都有做出解答,其中有一篇是:一位妈妈做了小三,可是对孩子还是真爱。这篇婚外情的文章,看来信时,我还在猜尹老师会怎么回答呢。没想到尹老师的回答让我心服口服,说的每一句都很在理,其中一段是这样说的:爱情市场像商品市场一样,货品有好有差,质量有优有劣,既可能遇到忠厚之人,也可能遇到骗子;无论你在婚外情里遇到一个什么样的人,那只关乎你们之间感情的问题,不关乎你个人的道德问题,你不必以和那个人关系的失败来让自己罪上加罪。这一封信,用了四页,这其中明确的分析了孩子和妈妈之间的爱是不可被剥夺的。
这是一本非常实用可操性强的家教书,里面的每个问题,可能都在我们身边遇到过,值得家长一读。读此书,自己育儿里困惑不自然的解开,捧于手中,如获至宝。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篇九
看到有些书评中对小巫的攻击,我第一个感觉是写这些书评的人本人并不是妈妈。请看看他们的抨击理由:
1、谬论一:我们只读一些《育儿百科》、《蒙台梭利》之类的经典书籍,没必要看小巫的书。
本文作者观点:这是多么狭隘的观点呀,《育儿百科》强调的是保育,《蒙台棱利》是幼教经典,这跟小巫以一个母亲的角度去写自己的心得并不冲突呀!
2、谬论二:开档裤的原因是中国的国情,经济条件所限。
本文作者观点:小巫在当书中对开档裤定义得已经很清楚了,开档裤的定义是指把屁股露在外面,包上尿布就不算穿开档裤了,不一定非要穿上纸尿裤。
3、谬论三:这本书一半讲喂奶,一半讲保姆,不值一看。
本文作者观点:我不明白的是,在孩子二岁以前,还有什么比这两样更为重要的!
其实就是我本人,读到小巫的有些片断,也是有不同看法的,但小巫所提到的育儿理念,至少有百分之九十是正确的,这些理念,也并非出于她的原创(很多理念都是源自著名的儿科医生或心理学家或教育家、,只是她以一个母亲的角度践行与分享,让我们能对这些理念有更深的理解。
第一本书是在极期偶然的情况下读到的《让孩子作主》。那时候大约是夏天,孩子刚刚三个月左右,由于我一直坚持给孩子穿纸尿裤,遭到了周围不少好心人的劝解和嘲笑。我记得很清楚,有一位妈妈的确是出于好心(这位妈妈是中科院的研究员、,关切的对我说:“别给他穿纸尿裤了,男孩穿纸尿裤可能会影响他的生育!”还有一位则是平常我们交好的阿姨,是以嘲笑的口吻说的:“快别给你宝宝穿棉裤了!”当时我们有大约六个妈妈经常在一起,每次当他们给小孩尿花花时,我都有小巫说的那种感觉:崩溃!在这种情况下读到小巫的书,看到她的勇气,看到她的观点与我不谋而合,当时那种感觉真的如雪中送炭呀!
在小巫第一本书的激励下,我坚持母乳儿子到二岁左右。关于母乳对母亲及孩子的价值,小巫已经写了很多,我自己也从我本人的角度写了几篇小文,这里不再详述了。我把母乳的好处也分享给我的.多名朋友及同事,他们也受益匪浅!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吃过母乳的小孩免疫力一般都比较强,安全感也更好。
在本书中,我又得到了许多新的启发:
1、首要幸福感。首要幸福感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与爱。这一点我太认同了,真的,只有建立起首要幸福感的人,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不为外界所动,现在我们整天说调整心态,却不知如果我们能够给孩子足够的爱,孩子自然就能得到自信和安全。
2、孩子发脾气的处理方法。我们要有智慧去理解和分析孩子真正发脾气的原因,并且给予足够的尊重,孩子自己就能把气给消了。
3、中伤比暴力还要厉害。这常常是我们中国父母最不注意的细节,我们常常这样:“你看哥哥,多乖!”;“你真笨!”,完全不顾及孩子的心灵感受。
小巫在书中提的很多东西,实际上都是对的,但我们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或者没有小巫的勇气,或者没有小巫的智慧。问题不在小巫,而在于我们自身。
至于有些人认为小巫有炫耀的感觉,我倒认为是另外一种误会,因为,所以当妈妈的人,无不认为自己的宝宝是完美的,至少我也是这样的。
我衷心感谢小巫的系列育儿书籍!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篇十
整本书我都很喜欢,朴素但充满智慧的`语言处处皆是:
1、没有一种深刻的相处可以凭技巧完成,对某一局部关系的修复会暂时带来另一局部关系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会恒定和长久。所有关系的轴心—你自己—如果不改变,围绕着你的一切人和事都不会改变。(妈妈的强势是弥散在家中的甲醛)。
2、我说这个事想让你放下批判,既不在意婆婆事什么样的人,也不在意婆婆嘴里的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们一定都是正常人,有优点也有缺点。你们有一个关系,共同爱着一个男人,但是你们是分属于2个家庭的2个女人,本来就不应该搅合在一起,如果双方都喜欢对方介入到自己的是,彼此协助,这是最理想的,如果双方都看对方不顺眼,各过各的日子是好的。(坚定的把婆婆打发走)。
最后引用她自己的话作为结束:
对于孩子心灵的工作其实不仅仅是教育,它是无边界的,涉及父母的做人方式,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心理健康程度。
让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进化成更好的人。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篇十一
故事讲述了非洲王子阿曼即将成为阿曼斯村的酋长时,突然遭到奴隶贩子的袭击,被卖到了美国。他先被卖到一户人家做下奴隶,十五年后又转卖给一个皮匠。这是一段漫长而艰辛、屈辱的岁月。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他一直努力获得自由。
在他的顽强努力下,他遇到了一些好运气。在皮匠家里,他学到了最好的手艺,为他的自由赢利了条件。他把所有的钱用来赎回自由。他老了,但他终于成了自由人!这一刻,让人为他感到高兴,为自由的`含义感到震憾。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阿曼真是一个坚强的人,一个善于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无论生活多么残酷、命运多么不公平,他总是那么积极、乐观。
而我自己呢?哪怕只是一次考试分不高,或者一件很小的不顺心的事,我都会倍感挫折,拿爸爸当“出气筒”,比较之下,真令人惭愧。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篇十二
我在儿童网站上看过有的家长说池莉(来吧,孩子)这本书很有教育意义。我迫不及待的在网上搜集,对于孩子该怎样教育我们都想上这一课,当我仔细的把“来吧,孩子”读完,我真切的感受到父母的教育是从孩子还没来到世上就应该做好准备的。而我忽略了两年的时间,把孩子的教育错过了。池莉说“他对育儿有三条原则。”第一条:让孩子尽情玩耍和相处。第二条:跟从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让他在最喜欢最开放的状态中接受大自然。第三条:一个古老的方法为孩子讲故事和阅读。当我读完这三条,我知道我们陪孩子的时间太少,工作太忙。我也想领着孩子出去玩,让他接受大自然,感受一下这个世界。孩子的爷爷奶奶在农村,有时候休假就得回家看望老人,我也想领着孩子出去见识见识,多拍一些照片给孩子留下纪念。孩子不断成长,我们没有抓住机会把他一段段的成长经历留下将来很遗憾。从这一刻开始,我要不断地让孩子接受大自然,穿暖花开的季节正是出去享受大自然的好季节,要让孩子感受外面的世界。
阅读,儿子也喜欢,只是他喜欢我给他读,我很想让他自己用手指着我和他一起读,不过儿子只用手读一个故事就不指了,让我读他听着,我不知道这样他能认识上面的字吗?不过,我知道,每次给他买的故事书,。每晚给他读,他都背下来了。可我希望他不但能背下来还能读那就更孩了。在幼儿园里老师都让用小手指着读,我也发现很神奇,幼儿园里的书孩子都能读下来。我知道还是指着读最有效。我们休假少,平常孩子休假都是老人看着,老人看就让他玩,孩子又不愿意和老人一起读.我没有让孩子养成用手指读的习惯,从这一刻开始,我要纠正我的错误。池莉说:“书籍为主的家,成为我和孩子最适宜的小窝。这个小窝是我们的江山,书籍是我们的伴侣和玩具,在这里我们其乐融融!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篇十三
故事讲述了非洲王子阿曼即将成为阿曼斯村的酋长时,突然遭到奴隶贩子的袭击,被卖到了美国。他先被卖到一户人家做下奴隶,十五年后又转卖给一个皮匠。这是一段漫长而艰辛、屈辱的岁月。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他一直努力获得自由。
在他的顽强努力下,他遇到了一些好运气。在皮匠家里,他学到了最好的手艺,为他的自由赢利了条件。他把所有的钱用来赎回自由。他老了,但他终于成了自由人!这一刻,让人为他感到高兴,为自由的含义感到震憾。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阿曼真是一个的人,一个善于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无论生活多么残酷、命运多么不公平,他总是那么积极、。
而我自己呢?哪怕只是一次考试分不高,()或者一件很小的不顺心的事,我都会倍感挫折,拿爸爸当“出气筒”,比较之下,真令人惭愧。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篇十四
这是原雅轩的一部电影。原雅轩并不著名,我也并不知道他。但是,我知道他的《念书的孩子》,这个非常感人的电影。
主人公名叫开开,是一个留守儿童。他与爷爷互相照顾,活得很快乐。开开捡来的流浪狗“小胆儿”,是非常通人性的,也是我们这些人买不来的。
开开家没有电脑,也没有游戏机,连电视都没法看。放学后唯一的快乐,就是告诉爸爸“复习了,预习了”后听到爸爸的夸奖。
开开的爸爸给开开和爷爷买了煤气,使要跺脚取暖的家庭暖意四溢。可是溢的太多,让爷爷煤气中毒。开开哭的死去活来,还是林医生把爷爷从阎王爷那里拽了回来。开开感动的泪水四射,给林医生磕头表谢。
但是,人免不了一死,爷爷最后还是走了……。
开开开始一个人在家生活,自己起床,自己做饭,自己上学……陪伴他的只有“小胆儿”。我一边看,一边擤鼻涕。
爸爸还是不忍心,想把他接到城里去。开开当然愿意,但还是有点舍不得大家。
但他爸爸还是把他拽上了车。车走了,“小胆儿”在后面追。渐渐地,变得模糊起来……。
是啊,留守儿童都那么认真的学,咱再偷懒,可就说不过去了。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篇十五
自由,乃吾心向往之,而不能久得。逛卓越网时偶然看得《论自由》一书,介绍说此书主要解决个人与社会控制的关系问题,遂买下并决意静心读之。然至今,只读了引论,有一点浅想,记之成陋文,望通读后看到此文不会成笑话。
穆勒云,“虽有民主,而操纵力之国民,与权力所加之国民,实非同物。”此话乃针对所谓的民主国家而言。理论上的民主乃掌权者与被治者是一体的,因此国家的好恶就是人民的好恶,然而,实际中的掌权者与被管者不可能是一体,“人民的好恶”并不是整个国家的好恶,只是其中多数人的好恶,况且多数人的好恶也不是最多数人的好恶,或者实际上所谓的“多数人”只是少数人,这样的政治体制就容易造成人民与人民之间相互劫持。
穆勒感叹道:“太白之豪暴,且无异于专制之一人。”其实,如斯统治较专制更残暴。因为专制是让人民明白地看到它的武断专权,而这样的统治是在暗地里施加百姓于“暴力”,表面却打着民主的旗帜。拿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来说,最后就流为了斯大林式的少数人专制:政治上控制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切权力,人民却没有监督党和政府的权力;经济上它可以“卫星上天”,却不能满足公民基本生活需求;思想文化上进行高度垄断,书报检查制度剥夺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和创作自由,作家经常遭意识形态恫吓。
据索尔尼仁琴在《古拉格群岛》中引用俄国刑法专家的统计,沙皇1876——1905年的30年间共处死486人,被斯大林在1930——1953年所谓23年中处以极刑的人是沙皇的一千多倍。此种“专制”无人民自由的国家,表面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实则是将国囚禁起来,里面的溃烂终会蔓延至表面的浮华。因而为国治理者,应当为民之权益谋事,万不可将自己当做人民代表,却把为自己谋权当成是在为人民谋权。
自由之初义乃不为外物所拘牵,无胜义也无劣义。有个性的人大多事上不为外物所牵,正如穆勒所说,个性就是个人具有独立意志,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性格与利益对外界事物作出判断,而不是根据他人、社会、传统和习俗作出判断。社会上总有一部分人活得自由个性,他们特立独行、不怕孤立、敢说老实话、敢向社会大多数的专制权威挑战,他们比其他人更不能适应社会准备下的模子。自由个性之人是理想主义者,是孩子也是老者,是推动社会不断完善的先驱力量,这样的力量要影响他人,必得将思想观点形成舆论,要形成舆论就得有发言权。但是社会暴虐的目的就是要摧折人的个性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其首先禁绝的即言论自由。
《礼记》中说“情欲信,词欲巧”,便是要提醒人们说话时态度要坚定,但是说话的方式则要非常客气、非常婉转,自由个性之人当这样才能让当权者听得进去。
穆勒在《论自由》一书中说,言论自由为一切自由的根本。同时,又认为我们认为“真理”的,我们认为“是”的,我们认为“最好”的,不一定就是那样的。正因为人类不是“不可能错误的”,因此需要容忍异己才能实现自由。比如,岳飞抗金之时自然认为自己是正义的,然而对于金人而言岳飞是灭国者是自己的敌人,金人认为自己才是正义的。那么,到底谁才是对的、是正义的?我们无从判断。社会中也常常有人认为自己的正确的,因此带着“正义的火气”残酷地摧毁了另一个可能是正确的思想或事物,这样也摧毁了别人的自由。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篇十六
曾经的我们,就像这吵闹村里的孩子一样,有那使我们欢呼雀跃的事情;有那使我们觉得很无聊的事情;有那和伙伴们一起感到庆幸,感到愉悦的事情;还有那伴随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吵闹村有七个孩子,我们却有47个,吵闹村的孩子们过的生活,是我们现在没有拥有的。他们大胆、勇敢,他们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的脑袋里永远有着你意想不到的主意。今天烤甜点、明天去油东西。唱着欢快的歌,走在去学校的路上。这些我们都没有尝试过。他们独立、自由,任何事情打声招呼就行了。他们动手能力强,会自己照顾自己,而我们却不行。
我们的动手能力很弱,自己绝不会碰油漆,也不会去想着自己烤甜点,独立性虽说有,但绝对不会自己跑出去待一个晚上,也不会和朋友们去玩探险一类的游戏。这使我感到很悲哀。
说句实在的,我很向往吵闹村。那里有欢歌笑语,那里有最纯真的一切,那里有的,是我们都缺少的七美德:诚信、希望、慈善、正义、勇敢、节制和宽容。这些,我们身上都可以呈现,但是,谁又敢保证,这七美德一定会出现在我身上呢?吵闹村的孩子做到了,从他们的身上,我找到了这七种美德。这就是我们要向他们学习的。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篇十七
十一假期回家,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圈养在一起的鸡鸭,门没关严实,鸭子兴致勃勃地鱼贯而出,而鸡则对此毫不在意。
鸡的表现,我并不感新奇,因为我很早就知道,关久的鸡,你打开篱笆门,它们会有好一阵子都不敢往外踱步。而鸭子身上,似乎有一种用不完的激情在,不停地伸缩弯曲而修长的脖子,一前一后,“嘎嘎嘎”叫个不停,貌似总要探索新的地盘,那篱笆外的世界。
回家也把一本叫《论自由》的小册子看完了,作者是英国19世纪的哲学家约翰·穆勒。在阅读的过程中,想到一句《马哲》教科书中的话: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论自由是向真理接近的方法论。
人类对自身有多不满,就意味着人类所掌握的真理有多残缺。同时,人类没有出现比现实更糟糕的情况,意味着人类某种程度上走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或快或慢,有时甚至曲曲折折。
真理可能是碎片化存在,而人类则通过海量的探索,将这些碎片拼在一起,并通过传播、共享。这就有了主流与边缘(异端)的分界,自由意味着让主流之外的边缘(异端)存在。这可以算作是一种宽容,但其实际上是对真理的维护。穆勒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证。
异端可能是一种谬误,可能是一种邪说,也可能是尚未被人们感知的真理的一部分。不管怎样,它要么刺激着现有的主流真理使其尽量不被教条化、概念化,它要么将在未来补充现有主流真理身上藏有的缺陷。
人类对自身的前途似乎有很多的话要说,但很多时候又似乎一无所知。如果70亿的人类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机器,真理就会收缩;如果这是70亿充满个性、首创精神的鲜活的人,真理才会扩张。人类才有可能迈向终极目的地,如果有的话。
思想上的自由,放到生活中,就是一种彰显个性的态度与行动,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它的原则是,如果不伤害到他人,可以为所欲为;如果伤害到了别人,就需要遭受处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由此可见,那些看似囚禁人们自由的监狱,如果被正当使用,实际上也是维护自由的设施。
这就引出了社会对个人自由控制的限度问题。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教育。如果一种教育体系,它的存在是为了统治官僚机制输送人才,它就是一种反自由的,其结果是,最聪明的人被聚集在一起去控制其余人的自由。
比如科举制度,哪怕我承认它是一种公平的制度而且它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但它的结果必然造成官僚体系之外的,其余国民在自由领域探索活动的萎缩,如此,这个国家不会再有个性,不会再有首创精神,真理因此教条化,社会停滞。如果没有英国的坚船利炮,今天的中国或许与过去两千年的中国没什么差别,当然好与不好,大家自己会有想法。
这本书写在一个半世纪之前的英国土地上,如今的中国人读起来,或有许多共鸣。听我乱说,不如自己去看,很短,才10万余字。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篇十八
读了《水孩子》这本书后,我觉得水孩子很勇敢。他从一个水孩子成长为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他经历了很多的艰难困苦,走过了很多的地方,但是他毫不畏惧,他坚信自己讲战胜任何困难,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着他,一步一步勇敢向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我也要像水孩子一样,不怕危险,勇敢地朝着自己的理想努力。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篇十九
一个清静的午后,我看了一篇文章,感触颇深,题目是《会飞的孩子》。
更让我们值得学习的是,族人孩子的独立,他们是自己做饭吃,自己做作业,傍晚在“飞”过去,枕着江涛入梦,还有,他们的朴素也值得我们学习,他们见有人有危险,毫不犹豫地将其拯救。族人孩子的勇敢,独立,更是衬托出了城市孩子的娇生惯养。
城市孩子不会乐于助人,不会勇敢面对危险,相反,他们喜欢遇到危险就向父母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