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金币读后感(模板15篇)
读后感是表达自己对作品观点和情感的机会,可以增强个人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写读后感时应该注重情感表达,同时结合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讨论。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产生的个人感受与体会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内容,我觉得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加深对书籍的理解和记忆。那么如何写一篇有深度有触动的读后感呢?首先,要认真阅读全文,把握作者的主旨和观点,其次,要理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最后,要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个人的感受和体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经典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一枚金币读后感篇一
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1、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2、感悟老人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写作顺序。
2、学习课文1——20自然段,了解前两枚金币的由来及发生的故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
2、根据文中三次出现金币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来教学。
(1——13)、(14——20)、(21——28)。
三、学习课文1——20自然段。
了解两枚金币的由来及发生的故事。
四、指导有感朗读1——20自然段。
一、复习引入。
1、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一枚金币》的1至20自然段,边说边板书课题。
来,让我们打开书再一起读读,进入课文共同回忆一下。
2、学生齐读1到20自然段。(注意读书的姿势;用心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生答:发现相同的地方是:儿子的两枚金币都是妈妈给的,两次拿给父亲,父亲都把金币扔进火炉里,儿子两次都笑笑地走开了。
师:儿子笑笑走开了,你的理解是:(那不是他自己挣来的,他不在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枚金币,看看与前两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学习课文21——28自然段。(第三枚金币)。
1、学生自由读这一部分。
师:认真读书,想想第三次与前面两次有什么不同?
生:这一次妈妈说不行,儿子出去挣钱,父亲又扔,儿子抓金币,父亲相信。
师:这一部分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2、学生提问,教师归纳。
4、生答。(儿子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抓出金币,大声叫到)。
师:同学们原来是从儿子的表现中知道的。
5、生再读25、26段,找找儿子的动作(忙跑、抓、叫到),感受当时的心情。
师:这里为什么用“抓”字,不用“拿”呢?
6、有感齐读25、26段。
师:刚才同学提出儿子这么爱钱,为什么妈妈给的两枚被扔进火炉,他不去抓。而自己挣的那一枚却从熊熊大火中抓出来呢?谁知道。引导学生找到有关的句子。(23段)知道这枚金币是儿子自己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挣来的,鼓励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从中体会挣钱的辛苦。
7、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感朗读。
8、指名读、评价。
9、多种形式练读。
三、领悟道理:
课文三次出现金币,你们懂得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呢?(通过自己劳动换来的是最珍贵的)。
师:学到这,我们来讨论一下开课时提出的问题:课文里讲了三枚金币,为什么课题不叫三枚金币,而叫一枚金币呢?说说你的看法。
四、扩散思维。
师:想一想,儿子经过这一次自己辛苦挣钱,以后会怎样呢?
联系自己平时想想,钱不是你们自己挣来的,是父母辛勤劳动换来的,你们是怎样做的?
通过学习,我们从中吸取好的信息,懂得一些道理。我们再来看看这几个生字书写生字。
1、读准字音,观察字形。
2、认真书写。
3、摘录好词、句。(摘录好词、句是个宝,要把这个宝记下来。)。
一枚金币读后感篇二
前几天上午闲来无事,就打开电视,cctv6正在播这部叫《八十一枚金币》的电影,演的是反映农村留守儿童以及老人的事儿,里面的小女孩非常可爱,就看进去了。电影非常感人,看的我和媳妇儿几度落泪。导演拍的非常好,编剧也写的很感人,最后片尾曲一出来,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流啊。真是太感人了,这才是真正有现实意义的感人的片子啊。片中的两个小朋友演的非常好,几乎没有表演的痕迹,穿插的悠扬动人的笛子曲也很能打动人心。真是近年来少见的真诚的感人的片子,记得上次被感动的落泪还是看电影《我们俩》和《暖春》的时候呢......
然后马上就到豆瓣上找这部片子,居然没有,百度了一下,资料也很少,最后通过剧本作者的博客终于找到了一些资料,于是赶紧为豆瓣添加新电影条目。无奈提交了两次,等了4天,豆瓣就是不通过。直到今天,才发现别人已经添加成功了。于是就来写评论了。
那天是1月7号上午,正好是这部片子在cctv6上首映。剧本是大庆晚报的记者王智君先生根据真人真事采访手记写的,后来被导演选中拍了电影。难怪好此感人呢,来源生活,反映生活,才能真正的打动人心啊。值得一提的是,小女孩丫丫的原型在电影中扮演另外那个叫梅梅的小女孩呢。
影片结尾导演经过艺术的处理,得到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丫丫的魔法实现了,妈妈真的回来了。可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童话故事是不可能出现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的确需要得到社会上更多人的关心关注和关怀。
最后,我必须再说一句,这真是一部值5星的好电影,淳朴、真诚、深沉,催人泪下、感人肺腑、发人深省,请允许我向剧本作者王智君先生致敬,向导演韩赤飞先生致敬!
一枚金币读后感篇三
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学了课文《一枚金币》,让我深受感动。
它讲的是:一个老人把一个花钱如流水的孩子养大成人,可自己年老了,儿子还是这样,实在受不了,对他妻子说:“把我们的财产随便给谁都行,就是不要给我们的儿子,这个懒鬼,什么活都不会干。”妻子替儿子辩解,老人同意了,说:“好啊,哪怕他能挣一个金币回来,我就把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他。”。
妈妈偷偷给了儿子一个金币,让他儿子傍晚回来交给老人,就说是你自己挣得。儿子这样做了,老人却把金币扔进火炉里,说:“这不是你挣得。”儿子转身满不在乎地走了。
第二天,妈妈又给了儿子一枚金币,教他说:“你明天都山里转转,到傍晚要跑两里地,跑的满头大汗,对爸爸说:“这枚金币挣得可不容易啊!”。儿子照办了,可老人仍把金币扔进火炉里,儿子又走开了。
第三天,妈妈让儿子自己去挣金币,不要再骗办爸爸了。儿子走了,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事,终于挣够了一枚金币。可老人仍把金币扔进火炉里,儿子受不了,一把抓住金币,大喊大叫,老人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挣来的了!”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学完这篇课文,我深有感触,它像一面镜子一样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前我总是想让爸爸给我买好多玩具,不懂得珍惜钱。这篇文章就像一个指示牌,告诉我该怎样做,我以后要珍惜钱,不浪费每一分钱,因为这些钱都来之不易,每分钱都充满了爸爸妈妈辛勤劳动的汗水。
一枚金币读后感篇四
假期里我看了一部国产优秀影片《八十一枚金币》,主要讲的是一个留守儿童丫丫非常渴望妈妈能回到自己的身边的故事。
影片里面的小女孩丫丫的妈妈出去打工了,让丫丫和奶奶住在了一起,早上起床看到妈妈都走了,丫丫就跑出去追妈妈,非常舍不得让妈妈走。后来丫丫的奶奶给丫丫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长胡子老爷爷可以实现你的一个愿望,只要你收集81枚金币(5角钱)就可以见到妈妈了。于是她就每天不停地在捡空饮料瓶换钱,有一次她为两个人带路,有一个人给丫丫和她的伙伴丫丫了10块,可丫丫不要钱,只要空瓶子,于是那两个人把空瓶子都给了丫丫,丫丫不要别人给的,要靠自己的努力捡来的。她把捡空瓶子的钱让奶奶缝个小包装了起来,她已经有了八十枚金币,她打算到城里捡空瓶子,可她捡了几个瓶子就被一个小男孩给抢走了,后来她还把小包给弄掉了,有两个小女孩帮她找了回来。最后丫丫终于攒够了金币,就站在村口等妈妈,可是丫丫的妈妈还是没有回来。
动画片花木兰观后感动画片别惹蚂蚁观后感动画片家庭教师观后感。
一枚金币读后感篇五
新课程标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我安排了丰富、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一次读有一次的目的,一次读有一次读的效果。让学生在读中想像,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受人物心理。我觉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本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我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自己提出问题,在读文后自行解答问题。
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时,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都联系了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而在学文后,谈想对父母说什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1如果能给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的时间,我想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
2学生在阅读中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如果能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会对爸爸说什么?”学生把自己当成儿子,用儿子的口吻,说出他当时的想法,这样能很好地理解人物的心情。
上完本节课我深深地感到要使自己的教学方法贴近学生实际,得心应手地驾驭好一堂课,全方位把握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卓有成效的引导,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有十分的把握,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有深刻的了解,也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应变能力。
一枚金币读后感篇六
2、懂得以诚实的劳动换来金钱的道理。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重点。
明白老人的用意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
由歌曲《一分钱》引出话题:比金钱更重要的是什么?并交流。由此引出“课文中的父亲眼里比金钱更重要的是”
二、研读课文。
(儿子花钱如流水、懒惰――父亲要儿子挣一枚金币――母亲放纵儿子来欺骗老人,两次被识破――劝儿子自己去挣金币――儿子自己挣来的金币被父亲第三次扔进火里,儿子连忙从火里把金币抓出来――父亲相信这枚金币是儿子挣来的)。
是呀,可怜天下父母心,面对这样的儿子,老人实在是板书(受不了)。
他说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读,读出什么语气。指名读,集体读。
2、于是,老人想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说:“……。
3、读这句话时,我们用怎样的语气?
4、默读课文填表。
次序。
钱的来源。
父亲怎样做。
儿子怎样做。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针对这个表格,你发现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1、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而已,为什么第三次金币被父亲扔掉儿子就“受不了”?(因为是儿子辛辛苦苦挣来的。)。
2、哪些句子体现了儿子挣钱的辛苦?
3、想象儿子在劳动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4、是呀,当辛苦挣来的钱被父亲扔掉后,儿子是怎样的心情?(伤心与气愤)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儿子的话呢?指导朗读。
6、父亲与儿子的这三场对话,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父亲与儿子的情感又有哪些变化呢?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三场对话。你觉得他们读得好吗?好在哪里?不足之处又在哪里?教师指导朗读。
三、延伸,导行。
1、文章结尾父亲还会说什么?儿子会说什么?母亲呢?
2、这节课让你明白了什么?
你打算写下一句什么样的警言呢?
四、课外延伸。
快到新年了,长辈又要给你们压岁钱了,你每年能收到多少压岁钱?你们是怎样支配压岁钱的?布置学生课后分组调查访问,每组写一份调查报告,在班上进行交流。
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
组员。
原来怎么使用。
学这一课后有什么改变。
改变原因(或不改变原因)。
五、布置作业。
展开合理想象,写下来:儿子通过这次自己挣钱,以后会怎样?这一家三口会怎样?
一枚金币读后感篇七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仰韶镇马岭学校的李建华,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枚金币》,我将要按以下六个程序来说课:
1、说教材
2、说教学目标
3、说设计理
4、说教学方法
5、说教学流程及思路
6、说板书
《一枚金币》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金钱》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金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知金钱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不做金钱的奴隶。
《一枚金币》讲述了辛勤劳动、省吃俭用的老人把儿子养大成人,看到儿子长大后懒惰成性,花钱如流水,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而决不留给这种儿子的失望心情。接着讲述了母亲放纵儿子来蒙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最后只好劝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验证这枚金币确实是儿子挣来的故事。
全文有两处“受不了”,前处是老人眼见长大成人的儿子不愿意挣钱,只会花钱,是个无用的人,非常失望痛苦;后者是儿子看见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而被羞辱,伤心与气愤使他难以忍受。课文的重点放在最后这层意思上,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
简单完整,层次分明是本课的结构特点。先写老人有一个什么样的儿子,是整个故事的起因,接着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一枚金币的故事。课文人物对话串联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展示人物性格。
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及课标要求,确定本课目标为:
1、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使学生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
2、 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教学的重点应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引导孩子去思索,为什么有人花钱如流水。
1、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对话。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层层深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关注学生的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平日的积累与表达的训练,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与文本对话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鉴于以上分析,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2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3读写结合,训练表达能力
4运用多媒体课件,强化语言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三大板块:
1、体会老人和儿子的两次受不了;
2、体会老人要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3、引导学生说出感悟。
具体教学思路如下:
一、体会父亲“受不了”的心情。
(1)首先,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
(2)父亲把妻子叫来,会怎样说呢?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
二、着重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文中还有一处受不了,在哪里?
读到这里,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儿子为什么受不了呢?
三、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儿子的三次对话。
让学生从“三扔、两笑、一受不了”中体会父亲和儿子的受不了及儿子对金钱态度的转变。
课件展示:
第一次:
爸爸接过金币,扔进火炉里。
“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笑了起来,走开了。
第二次:
爸爸接过金币,又把它扔进火炉里。
“别骗我了,孩子,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又笑了起来,走开了。
第三次:
老人接过金币,仍然把它扔进火炉里。
“不,孩子,这也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到:“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到火炉里去烧!”
这时,老人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问:为什么前两次儿子受得了,而后来受不了?
四、体会老人要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比较儿子和老人的两种“受不了”,可以体会到父亲当初的痛苦、失望、伤心和无奈等复杂的感情,再朗读父亲的话。让学生说说:老人,要让儿子懂得什么道理。
五、引发学生说出感悟,进一步与文本对话。
父亲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挣来的钱了”,引导学生转变阅读角色,想一想:听了父亲的话,作为儿子会对父亲说些什么?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使学生对“金钱”这个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枚金币
父亲 儿子
扔 笑
又扔 又笑
仍然扔 受不了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精练,突出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自己水平所限,我的说课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恳请各位评委、同仁给予指导。谢谢!
一枚金币读后感篇八
本册教材是按照一个主题一个部分来编制的,本组是围绕“金钱”这一主题来安排了几篇文章。其目的是让学生对金钱有自己的观点,主要是正确引导学生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高尚的人格。而《一枚金币》更是告诫人们一切获得都要靠自己去亲手创造,靠勤劳去获得的幸福才能倍加珍惜。本文是篇童话故事,言简意赅,道理深刻。
新大纲中规定,高年级学生要求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继续重视朗读、默读的训练。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句,领悟人物的性格特征。
2、通过本课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理解、表达、朗读、默读等能力。并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用心用情朗读课文两个方面,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只有亲手创造才懂得珍惜的道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深入领悟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童话告诫人们的深刻道理。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发展的思想。运用电脑辅助教学,通过自学自议的形式,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要求,我准备让学生用“读、想、演、说、议”的方法学习本课。
依据新大纲精神和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开始,我手拿一枚金币问:“同学们,这是——在学生说完之后,接着鼓励学生:你们想得到它,就要在课堂上好好表现自己的能力,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今天就来学习关于这枚金币的童话故事——《一枚金币》。”这样的导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新大纲中要求:中年级学生要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到了高年级,检查预习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检查,了解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情况。
本课我采取了“学生自读——同位互读——当众朗读”的方法进行的。
检查字词后,我请四名同学分四部分来朗读课文,而其他同学则带着问题去听:“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大意。另外,这样做是让学生明白,每读一遍课文都要有所目的。
在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我再一层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于第一层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在“花钱如流水”的拓展之意,使学生深入了解文中的主人公“儿子”是个怎样的人。这里需要学生展开来谈,只有启发学生理解这个“儿子”是个贪吃懒坐,只知花钱败家的“败家子”,才能为理解其父的思想做好铺垫。这里放手给学生自己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即可。第二层内容,是安排学生带着:“面对这样一个败家子,他的父亲与母亲的态度各是怎样的?”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自学完后,采取“同桌交流意见”的方法,让学生互相补充、充实一下,然后当众表达。这里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我在学生发表意见的过程中,主要引领学生通过分析“省吃俭用,辛勤劳动”“随便给谁”、“懒鬼”等词句,理解父亲的“受不了”,领悟父亲已经对这“败家子”失去了信心,也伤心到了极点,再来有感情朗读体会,使学生的情感与故事中的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的朗读,又为理解中心打下了基础。对于第三层内容,我是通过学生谈母亲的态度:主要是疼爱儿子到极点了,在她的恳求下,父亲动了恻隐之心才勉强让儿子去挣钱,而且是把要求放到了最低——只一枚金币就会把家产给他。这样就引起了下文,此时,安排学生根据问题自己学习:儿子几次拿回金币?每次的表现怎样?你想到了什么?学生默读,用笔在书上简单地画一画、写一写。这是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既要眼睛看得快,还要脑子想得快,并尽可能多地启用学生的多种学习器官。
组织学生小组里交流完后,鼓励学生当众发表见解。在这里教师也发挥好“主导”作用,在学生回答完儿子前两次的表现后,激励学生到台上表演一下“儿子笑着走开了”,紧接着让学生看着“儿子”表情说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然后组织学生小组里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这里如此处理,主要是与“第三次”形成鲜明对照。教师话锋一转“那第三次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部分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因此,我是这样主导的:学生已经自学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领会登台表演课本剧,完后马上定格,让学生来分析儿子的几个动作,如“跑”“抓”“大叫”等,再通过理解怎样“跑”、“抓”、“大叫”,使学生感悟到儿子内心世界的情感——“受不了了”!接着让学生评议如何有感情朗读来体会。第二步是来分析儿子的大叫,理解“当牛做马”“一个星期”等语句,再通过有感情朗读领悟:这次儿子真得是付出了艰辛,他也明白了只有亲手创造,才会不要命地珍惜的道理。在学生充分谈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读这两层意思,然后学生再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这部分,相信本课已经达到高潮。
最后,启发学生拓展思维,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再来谈谈学后的感受,致使思想感情得以延伸。并要求学生课后整理出来,本课到此结束。
一枚金币读后感篇九
《一枚金币》是北师大版四上第十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金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t让学生感知金钱金钱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不做金钱的奴隶。
《一枚金币》讲述了辛勤劳动、省吃俭用的老人把儿子养大成人,看到儿子长大后懒惰成性,花钱如流水,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而决不留给这种儿子的失望心情。接着讲述了母亲放纵儿子来蒙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最后只好劝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验证这枚金币确实是儿子挣来的故事。
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及课标要求,确定第二课时目标为。
1、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使学生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
2、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的重点应体会儿子“受不了”时心情。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引导孩子去思索,为什么有人花钱如流水。
1、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对话。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层层深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关注学生的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平日的积累与表达的训练,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与文本对话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鉴于以上分析,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2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3读写结合,训练表达能力。
4运用多媒体课件,强化语言训练。
痹诮萄程中,我设计了三大板块:
1、体会老人和儿子的两次受不了;
2、体会老人要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3、引导学生说出感悟。
具体教学思路如下:
(1)首先,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
(2)父亲把妻子叫来,会怎样说呢?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
文中还有一处受不了,在哪里?
读到这里,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儿子为什么受不了呢?
课件展示:
第一次:
爸爸接过金币,扔进火炉里。
“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笑了起来,走开了。
第二次:
爸爸接过金币,又把它扔进火炉里。
“别骗我了,孩子,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又笑了起来,走开了。
第三次:
老人接过金币,仍然把它扔进火炉里。
“不,孩子,这也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到:“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到火炉里去烧!”
这时,老人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问:为什么前两次儿子受得了,而后来受不了?
比较儿子和老人的两种“受不了”,可以体会到父亲当初的痛苦、失望、伤心和无奈等复杂的感情,再朗读父亲的话。
然后,多媒体展示几位富豪父亲对待儿子和金钱的故事。让学生说说:老人和着几位父亲一样,要让儿子懂得什么道理。
课件展示名人名言。
父亲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挣来的钱了”,引导学生转变阅读角色,想一想:听了父亲的话,作为儿子会对父亲说些什么?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使学生对“金钱”这个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父亲——扔、又扔、仍然扔。
儿子——笑、又笑、受不了。
一枚金币读后感篇十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一枚金币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枚金币》是北师大版四上第十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金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知金钱金钱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不做金钱的奴隶。
《一枚金币》讲述了辛勤劳动、省吃俭用的老人把儿子养大成人,看到儿子长大后懒惰成性,花钱如流水,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而决不留给这种儿子的失望心情。接着讲述了母亲放纵儿子来蒙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最后只好劝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验证这枚金币确实是儿子挣来的故事。
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及课标要求,确定第二课时目标为
1、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使学生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
2、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的重点应体会儿子“受不了”时?心情。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引导孩子去思索,为什么有人花钱如流水。
1、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对话。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层层深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关注学生的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平日的积累与表达的训练,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与文本对话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鉴于以上分析,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2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3读写结合,训练表达能力
4运用多媒体课件,强化语言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三大板块:1、体会老人和儿子的两次受不了;2、体会老人要让儿子明白的道理;3、引导学生说出感悟。
具体教学思路如下:
(一)体会父亲“受不了”的心情。
(1)首先,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
(2)父亲把妻子叫来,会怎样说呢?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
(二)着重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文中还有一处受不了,在哪里?
读到这里,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儿子为什么受不了呢?
(三)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儿子的三次对话。让学生从“三扔、两笑、一受不了”中体会父亲和儿子的受不了及儿子对金钱态度的转变。
课件展示:
第一次:
爸爸接过金币,扔进火炉里。
“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笑了起来,走开了。
第二次:
爸爸接过金币,又把它扔进火炉里。
“别骗我了,孩子,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又笑了起来,走开了。
第三次:
老人接过金币,仍然把它扔进火炉里。
“不,孩子,这也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到:“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到火炉里去烧!”
这时,老人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一枚金币读后感篇十一
《一枚金币》虽然语言通俗易懂,但要明白其中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朱老师以其高深的语文素养,以课改理念为指导,以三维目标为架构,将课堂教学设计成四大板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语文素养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提高。整堂课的教学开放而厚实,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一堂高质量的语文公开课。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印象和思考:
教学中朱老师神情专注,充满激情。她的语言是简明的但又充满启发性,是生动的但又很实在。她的教学语言在充分预设和随机生成之间自然游走,发挥了方法引导、培养思维、点拨提高、评价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导入环节(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深入课文环节(儿子一共交给父亲几枚金币?父子俩又是怎样对待这三枚金币的呢?),拓展延伸(你们有没有什么话想对这一家三口说的呢?)。在教学中,朱老师启发引导学生:为什么前两次儿子笑着走开了,第三次却受不了?在学生汇报交流后,她深情引读,进行了总结。这节课,朱老师激情有力的语言有效的落实了在师生平等对话中的组织者、引导者的地位。
为了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朱老师根据本文的特点,高屋建瓴,把本节课设计为四大板块。复习旧知,导入新课:通过复习重点字词、概述课文内容等自然的导入新课;深入课文,品读感悟:引导学生梳理儿子三次“挣”钱的过程,剖析儿子受不了的原因;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学以致用:写劳动经历,写出感受,写对话,写出人物性格。四大板块互为联系,层层推进,简明流畅。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特质和最重要的目标。朱老师结合本文对话多的语言特点,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在剖析儿子受不了的原因时,朱老师出示了这样一句话:“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中把金币抓出来。”为让学生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巧妙地出示了两个句子,把抓换成“拿”与抓字对比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读,很快把握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把词语运用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学生带着这份情感,带着对一枚金币的再认识,自然流畅地表达出了自己对一枚金币的认识。
另外,朱老师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采访父亲、母亲等,把学生带到文本的特定情境中,让学生对语言的内涵有了丰富而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从而生成了丰实、灵动的语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朱老师还将文本的解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课堂更加厚实、高效、精彩。
一枚金币读后感篇十二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说课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一枚金币》说课稿,欢迎大家参考。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仰韶镇马岭学校的李建华,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枚金币》,我将要按以下六个程序来说课:
1、说教材。
3、说设计理。
5、说教学流程及思路。
6、说板书。
《一枚金币》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金钱》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金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知金钱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不做金钱的奴隶。
《一枚金币》讲述了辛勤劳动、省吃俭用的老人把儿子养大成人,看到儿子长大后懒惰成性,花钱如流水,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而决不留给这种儿子的失望心情。接着讲述了母亲放纵儿子来蒙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最后只好劝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验证这枚金币确实是儿子挣来的故事。
全文有两处“受不了”,前处是老人眼见长大成人的儿子不愿意挣钱,只会花钱,是个无用的人,非常失望痛苦;后者是儿子看见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而被羞辱,伤心与气愤使他难以忍受。课文的重点放在最后这层意思上,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
简单完整,层次分明是本课的结构特点。先写老人有一个什么样的儿子,是整个故事的起因,接着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一枚金币的故事。课文人物对话串联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展示人物性格。
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及课标要求,确定本课目标为:
1、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使学生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
2、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教学的重点应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引导孩子去思索,为什么有人花钱如流水。
1、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对话。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层层深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关注学生的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平日的积累与表达的训练,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与文本对话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鉴于以上分析,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2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3读写结合,训练表达能力。
4运用多媒体课件,强化语言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三大板块:
1、体会老人和儿子的两次受不了;。
2、体会老人要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3、引导学生说出感悟。
具体教学思路如下:
一、体会父亲“受不了”的心情。
(1)首先,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
(2)父亲把妻子叫来,会怎样说呢?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
二、着重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文中还有一处受不了,在哪里?
读到这里,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儿子为什么受不了呢?
三、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儿子的三次对话。
让学生从“三扔、两笑、一受不了”中体会父亲和儿子的受不了及儿子对金钱态度的转变。
课件展示:
第一次:
爸爸接过金币,扔进火炉里。
“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笑了起来,走开了。
第二次:
爸爸接过金币,又把它扔进火炉里。
“别骗我了,孩子,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又笑了起来,走开了。
第三次:
老人接过金币,仍然把它扔进火炉里。
“不,孩子,这也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到:“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到火炉里去烧!”
这时,老人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问:为什么前两次儿子受得了,而后来受不了?
四、体会老人要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比较儿子和老人的两种“受不了”,可以体会到父亲当初的痛苦、失望、伤心和无奈等复杂的感情,再朗读父亲的话。让学生说说:老人,要让儿子懂得什么道理。
五、引发学生说出感悟,进一步与文本对话。
父亲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挣来的钱了”,引导学生转变阅读角色,想一想:听了父亲的话,作为儿子会对父亲说些什么?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使学生对“金钱”这个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父亲儿子。
扔笑。
又扔又笑。
仍然扔受不了。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精练,突出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自己水平所限,我的说课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恳请各位评委、同仁给予指导。谢谢!
一枚金币读后感篇十三
《一枚金币》是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金钱》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长大后懒惰成性,花钱如流水,万般心痛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给别人,而决不留给这种儿子的失望心情。接着讲述了母亲放纵儿子来蒙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最后只好劝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儿子受不了的故事。通过本单元和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
这是一篇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语言通俗,内容易懂,但要明白其中所揭示的道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容易。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因此在孩子的心中,金钱来的很容易,于是出现花钱无计划,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让孩子珍惜财富,把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体会文章内容是四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要求。第2、5、8单元的“金钥匙”中辅导过如何画出重点词语,如何品词。本文的教学我引导学生通过画重点词品味重点句,体会人物心情,理解课文内容。如在体会父亲的受不了时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辛勤劳动和懒惰、省吃俭用和花钱如流水,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父亲“受不了”的原因。在体会儿子的受不了时抓住“挣”“当牛做马”“苦差事”“整整”,体会儿子挣钱的辛苦。抓住“忙跑”“抓”“大声叫”等动作,以及儿子大声喊出的话体会儿子的受不了,对这枚金币的珍惜。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核心工程,是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只有具备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高年级的阅读学习。所以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对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深入解读,我找到了“受不了”这个切入点。通过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朗读感悟。通过对这个词的品析,辐射到对整篇文章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的感悟。可以准确体会到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
合作学习是课表提倡的新理念之一,但由于本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没有过难的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问题。所以我只是把合作学习放在了分角色朗读这个环节。小组内读,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读、评、说的机会。有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听、说、评的能力。
通过对课标、教材、学生的解读,我在第二课时设定了以下目标:
1.阅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心情,感悟文章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3.引领学生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初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让学生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整堂课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在分析父亲、儿子个性特点学生后,很自然地得出了父亲“受不了”的原因,紧接着找文中的另一个受不了以及他受不了的原因、受不了到了什么程度。这样的设计脉络清楚、条理清晰。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加上入情入境,声情并茂的朗读,很自然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懂得去珍惜。
教学中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辛勤”“省吃俭用”和“懒惰”“花钱如流水”,使孩子们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到父亲受不了的原因;抓住“苦差事”“当牛做马”体会了劳动的艰辛。抓住“忙跑”“抓”“大声叫”等动作以及儿子大声喊出的话,体会到了儿子的受不了,对这枚金币的珍惜。儿子做了哪些苦差事的补充想象;根据课件中的关键词质疑,都是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语文课堂是听、说、读、写的主阵地。这堂课以“读”为主线,创设了大量的速读、默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等读书的环节,使学生走进文本,品析词句,走进人物的内心,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用读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感受。在读中学习、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体味情感,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引领学生能力的发展。续写的设计为学生找到了阅读与习作的结合点,学生因需而写,有话可说。
根据对课标的认识、依据对教材的把握,本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如下的环节:
1.学习体会父亲的受不了。
2.学习体会儿子的受不了。
(1)浏览全文找另一个“受不了”:是谁受不了?他是因为什么而受不了?
(2)默读课文,勾画描写父亲三次扔金币,儿子不同反应的句段。
(3)交流反馈,引领学生明确父亲三次扔金币儿子不同的反应。
(4)引导学生质疑、释疑。知道父亲第一、二次扔进火炉的金币都是妈妈给的所以儿子毫不珍惜,满不在乎。第三次扔的金币是他自己挣的,所以他受不了。
(5)分角色朗读课文21---28自然段,初步体会儿子的受不了。领悟父亲坚持让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的用意。
(6)深入体会儿子的“受不了”
1.谈收获
2.赠名言
《劳动最光荣》的视频歌曲可以更形象地让学生认识到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要珍惜劳动成果。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本文的主旨,而本课的主旨是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获得的,重点词语的板书清晰明了地呈现了课文中两位主人翁的特点以及他们受不了的原因。有助于学生建立形象,认识人物,体会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
(珍惜)
父亲儿子
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懒惰花钱如流水
受不了
扔挣
一枚金币读后感篇十四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仰韶镇马岭学校的李建华,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枚金币》,我将要按以下六个程序来说课:
1、说教材。
2、说教学目标。
4、说教学方法。
5、说教学流程及思路。
6、说板书。
《一枚金币》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金钱》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金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知金钱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不做金钱的奴隶。
《一枚金币》讲述了辛勤劳动、省吃俭用的老人把儿子养大成人,看到儿子长大后懒惰成性,花钱如流水,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而决不留给这种儿子的失望心情。接着讲述了母亲放纵儿子来蒙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最后只好劝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验证这枚金币确实是儿子挣来的故事。
全文有两处“受不了”,前处是老人眼见长大成人的儿子不愿意挣钱,只会花钱,是个无用的人,非常失望痛苦;后者是儿子看见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而被羞辱,伤心与气愤使他难以忍受。课文的重点放在最后这层意思上,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
简单完整,层次分明是本课的'结构特点。先写老人有一个什么样的儿子,是整个故事的起因,接着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一枚金币的故事。课文人物对话串联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展示人物性格。
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及课标要求,确定本课目标为:
1、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使学生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
2、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教学的重点应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引导孩子去思索,为什么有人花钱如流水。
1、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对话。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层层深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关注学生的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平日的积累与表达的训练,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与文本对话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鉴于以上分析,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2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3读写结合,训练表达能力。
4运用多媒体课件,强化语言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三大板块:
1、体会老人和儿子的两次受不了;
2、体会老人要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3、引导学生说出感悟。
具体教学思路如下:
一、体会父亲“受不了”的心情。
(1)首先,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
(2)父亲把妻子叫来,会怎样说呢?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
二、着重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文中还有一处受不了,在哪里?
读到这里,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儿子为什么受不了呢?
三、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儿子的三次对话。
让学生从“三扔、两笑、一受不了”中体会父亲和儿子的受不了及儿子对金钱态度的转变。
课件展示:
第一次:
爸爸接过金币,扔进火炉里。
“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笑了起来,走开了。
第二次:
爸爸接过金币,又把它扔进火炉里。
“别骗我了,孩子,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又笑了起来,走开了。
第三次:
老人接过金币,仍然把它扔进火炉里。
“不,孩子,这也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到:“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到火炉里去烧!”
这时,老人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问:为什么前两次儿子受得了,而后来受不了?
四、体会老人要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比较儿子和老人的两种“受不了”,可以体会到父亲当初的痛苦、失望、伤心和无奈等复杂的感情,再朗读父亲的话。让学生说说:老人,要让儿子懂得什么道理。
五、引发学生说出感悟,进一步与文本对话。
父亲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挣来的钱了”,引导学生转变阅读角色,想一想:听了父亲的话,作为儿子会对父亲说些什么?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使学生对“金钱”这个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父亲儿子。
扔笑。
又扔又笑。
仍然扔受不了。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精练,突出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自己水平所限,我的说课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恳请各位评委、同仁给予指导。谢谢!
一枚金币读后感篇十五
教学本课,我抓住三条线索来教学此文。1通过读、讲故事说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作的思路。2人物心理线。把重点放在课文两处“受不了”时人物的心情体会上,在此基础上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父亲的失望和痛苦的心情,期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而已,第三次为什么会这样呢?针对自己的质疑进行集体交流,还可以分角色读课文,进入情境,体会儿子心情的变化。3思想感情线。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知道珍惜财富。
二、学情分析。
对于现在大多数孩子来说,充裕的物质生活,使他们正像文中的儿子一样,看不到父母挣钱的辛苦,不懂得金钱中包含有劳动价值,当然也就不知道珍惜。学习本课,要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到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在今后生活中懂得正确对待金钱,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三、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重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2、通过学习课文,学会从小认识金钱,懂得正确对待金钱。
四、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准备。
1.调查同学的压岁钱是怎样支配的。
2.请学生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自己挣十元钱。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课前老师已经要求大家回家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
1、首先抬头看大屏幕,看同学们生字都会读了没有?开火车方式朗读。
大家读的都很正确能看出大家都经过预习了,而且还不错,。
2、现在找同学来朗读课文,(找三位同学朗读,1——13,14——20,21—28)。
在朗读时,其他同学考虑一个问题“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最后由一位同学总结。
三、学习新课。
1、大家先根据刚才说的,把稳重三次扔金币的过程都划出来,第一次扔是哪几段;第二次又是哪几段;第三次呢?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来,(指名回答)。
画出后,找同学回答。
a、谈父亲的心情。
b、母亲是怎样做的?为什么?
c、哪儿自找母亲的话做了吗?那我找同学回答一下父亲相信了吗?他是怎样做的?(把爸爸金币扔进了火炉里)那儿子呢?(儿子笑着走开了)。
同学们注意,一定要先读再找问题。
a、父亲说的话,(与前面的一样)。
d、父亲那么生气,为什么儿子却笑着走开了呢?
a、妈妈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矛盾)好我们带着这种心情朗读一下妈妈说的话。
b、儿子听了妈妈的话是怎样做的?(指名读)。
那大家猜一下,当父亲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时,儿子还会笑着走开吗?为什么?
大家回答的不错,大家看大屏幕,找出在这一过程中那个次最能体现儿子当时的心情的词语。
a、他为什么受不了了?
b、儿子受不了了这时他是怎样做的?
大家体会一下“雄雄大火”如果有这么大的火你们敢伸手吗?(不敢)那为什么儿子敢呢?“齐读26段”
当父亲看到儿子的表现时他相信了什么?齐读28段。
儿子明白了什么道理?(儿子明白了钱的来之不易,挣钱需要付出很多劳动,并懂得只有通过亲手劳动得到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同学们又明白了什么道理?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下面大家分角色朗读一下,读出各个不同人物的不同心情,体会其中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回家讲给自己的弟弟妹妹听。
板书设计。
一次扔笑。
二次又扔又笑。
三次扔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