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疗学习心得(热门13篇)
阅读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方法,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和思维。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总结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不断尝试和实践,才能写出更好的总结。
中医食疗学习心得篇一
众所周知,医学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李时珍靠的是中医,中医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天成,几十年几百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医与西医在专业技术上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和特点。西医的优势在于精密仪器的检测、高超的外科手术、复杂的器官移植、先进的营救手段等。而中医的优势恰恰是西医薄弱的方面,中医清晰的辨证施治既准确又灵活,奥妙无穷,对诊治许多疾病,有其独到的特点。如对功能性疾病的诊治,退行性疾病的诊治,病毒性慢性的诊治,痰饮淤血病的看诊,疑难病证的诊治等尤具优势。自始人民群众对中医中药的`认识比较发人深省,有相当多的人群喜欢中医中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自然选择,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中医中药的治病之本、调理、滋补功能就显得更加迫切需要补血了。
中国人的传统认识是中医越老越吃香。一个年龄大些的中医,尽管本事平平,都可以称老中医,甚至夸大一点称“名老中医”,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医是正职的职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学中医呢?《扁鹊仓公传》云:“人之所以病病疾多,医之所以病病道少”,这说明中医难学。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又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
学中医诚然难,学精则更难。但既学医就必须学精,至少要确立“学精”这样一个奋斗目标,方能学成一个中医。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根据我个人学医的体会,主要在于两点:一要认真读书。中医的书籍,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尚嫌不够。读中医的书,不仅要读懂、弄通,而且要熟读、熟记,对许多重要的内容甚至要熟背。比如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分析方法功底还必须学《内经》。读中医的书,要善于融会贯通,中医学的理论或仅源于《黄帝内经》,中医的各科临床,均源于医家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
举例说吧,比如学《伤寒论》,不仅要与《金匮要略》相融合,还要上与《内经》相联系,下与《温病学》相联系,此外,还要与内科学、方剂学、药物学、诊断学相联系。比如《伤寒论》的少阳证,这个少阳证就出自《内经》的《素问热论》。《内经》的少阳证只限于少阳经脉症状“胸胁痛而耳聋”,而《伤寒论》的少阳证则为半表半里台胞证,胆火上炎,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必烦喜呕”,用小柴胡汤主治。再联系温病学中亦有一个邪郁又少阳证,寒热类虐,心烦,口渴,脘痞,舌苔黄白而腻,用蒿芩清胆汤主治,系湿热郁闭少阳。如此联系比较,自然融会贯通。
中医食疗学习心得篇二
黄帝内经曰:“夫圣人者,必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观人事,可以长久矣。”孙真人语:“非聪明之人,不可学医。”朱丹溪谓:“不为良医,便为良相。”学习中医,学会比较容易,学好比较难。学习中医,精于神明,洞垣脏腑可谓难上加难。学习中医,出人才很慢,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黄帝内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现在很多医生都停留在“工”的境界,部分医生达到了“巧”的境界,到达“神”的境界如朱良春、邓铁涛辈,古有朱丹溪、李东垣等,到达“圣”的境界唯张仲景一人尔。中医学更是融合天文历算、人文地理、空间时间、气候环境、预防康复、生理病理心理等学科为一体,从多方面、多位点、多靶向的考虑疾病、治疗疾病。中医学没有时间医学、灾难医学、宇宙医学、心理医学、数学医学、空间医学、微生物医学、传染病医学等,而这些却囊括其中,中医学可谓博大精深矣。
中医的伟大之处在于“和”,它讲究和谐、和平共处。他拿一些物质甚至有毒的物品为我所用来维系人体内环境的一个稳态平衡。他不要求消灭、对抗,他利用汗、吐、下等方法来激活人体的自身免疫系统祛除疾病,达到治疗的效果。
是故学习中医者在你默默无闻的时候你要努力,不要急躁,要耐得住寂寞;在你有所成就的时候要经得起诱惑,学会淡定,还要执着追求。
不要说中医是伪科学,只是你未得要领,不要说古代的中医家自私藏拙,很多道理需要自己去领悟揣摩,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有的东西到讲的明明白白了,那你就只是继承,你连自己的思维都没有了,那你学来干什么?照着做就是了。中医有很大的的弹性空间,如隔二之治、隔三之治、标本同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
更不要把中医想得太繁琐,正所谓大道至简,要言不繁。能将所有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的人很了不起,能用一个字概括天下万物规例的人是圣人,故孔子用“道”字揭示了宇宙的规例,虽历经两千多年,终成世界瞩目、万世景仰的圣人。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不是最高境界是神吗?然后是圣,工,巧吗?如修理机器看一下就知道出什么问题就最高水平,听声音和问操作人员还不知道问题时,才动手拆出来看什么问题。所以去到切应该是最低水平了。
《黄帝内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楼主说到达神的境界有朱良春、邓铁涛、朱丹溪、李东垣等,到达圣的境界唯张仲景一人。
诚哉斯言!
‘坐勿澄心,于静悟道!’唯有执著,方可成就些微事业。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中医博大精深,非一朝一夕所能领悟掌握,那种妄想一夜成名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并不可取,只有铺下身子当地种的人士大概可以成功吧!
望而知之谓之圣,闻而知之谓之神。
中医食疗学习心得篇三
这学期的选修课我选了中医养生保健食疗。中医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传统,其内容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有责任也有理由将中华瑰宝传承下去并继续发扬光大。学习了中医食疗,对于自己身体状况会有一定的了解,还可以通过学习它来改变或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并且高中看了中里巴人所著的《求医不如求己》系列的中医养生书籍,那时便对中医养生有了强烈的兴趣,但那是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因此也没有机会再去细细品味,而当在选课的时候看到这个学期竟然有开中医保健的课。因此,即使我的b类选修课学分已经修够,但还是毫不犹豫地选了这门课程。
第一次上这门课的时候,觉得不是很有吸引力,因为老师讲的只是中医食疗的历史由来这类的,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而且还有很多的古文,令人眼花缭乱,当时就在想选这门课会不会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但转念一想,既然已经选了这门课,那就接着上吧,权当是增长见识了。也庆幸当时有这样的想法,后来才会继续去上课,才能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通过中医养生保健食疗课程的学习,让我学习到食物其实就是人类最好的保健品。大家都知道“是药三分毒”,无论是药品还是保健品,都或多或少为身体带来一定的负担。而已经经历过数千年的检验且不需借助额外的药物、维生素的中医养生保健食疗,只要仔细注意搭配好每日三餐的食物种类,做到荤素搭配,咸淡有度,营养合理,需要时添加上一些中药或具有药物效用的食材,也能很好的维持身体的健康。既然不用再花费额外的钱财和为身体添加额外的负担,只需在日常生活中稍加留心和学习就能让我们快乐健康过每一天,何乐而不为呀!
尽管在学校吃饭堂的我们在平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煮饭煲汤来实践老师上课所教的内容,但我们还是可以本着“荤素搭配,咸淡有度,营养合理”的理念,再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喜好来选择饭堂的饭菜。并且也可以把老师上课所讲的健康理念和健康食谱转述给自己家中的父母,让他们能够注意日常生活的饮食搭配,调整一些之前不好的饮食习惯于观念,并按照食谱做出健康可口的菜肴,让父母能够更加健康,也是我们为人子弟的一片孝心。
中医食疗学习心得篇四
我是学儿科出身的,如果你是想用进医院,拿医师资格证,成为一个中医临床医生的话不沦为防自考去实现,但是现在的就业形式对自考毕竟是不太合适的。如果你是为了兴趣,并不以此作为谋生手段的话,我可以推荐几本书你可看:首先是《中医基础理论》这是必看的,这是基础,是你踏入中医殿堂的.长远打算。
必须认真的掌握。其次是《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些是临床基础,也是必看的。中医基础血扎实了,专研这些可以比较轻松,尤其是诊断。学中医其实就像骑车,一条道,分几条岔路,等你完全掌握之后你会发现任何几条岔路都能帮你达到目的地。
随即临床实验就是中医的各个临床应用的了如《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等,值的一提的是《针灸学》很有用的,就算给自己妇科也是不错的。
最后如果想拓展,学习远古时代的中医专著则《医古》要看,前人的精华太多了,如:《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丹溪心法》《景岳全书》《脾胃论》等都可以看的。
中医食疗学习心得篇五
通过《中医食疗学》课的学习、使我认识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及它们在中医学中运用。金、木、水、火、土各主不同的脏腑、不同的脏腑各有其功能、而脏腑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既然要进行食疗、那么我们首先必须要弄清楚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引起疾病的原因、主要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然后、我们要对症下药。而对症下药之前、我们要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确定病症、之后才能根据药性下药。不同的药食有不同的味、而不同味道的药食则有不同的功效。
通过学习、使我掌握了不少滋补养生的食谱、以后我就可以针对自己不同时候的不同需要进行食疗、可谓终身受益。平时、人们很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别人说吃了这个好、自己就跟着吃、而没有考虑是否适合自己。
1、因人制宜。不同的人体的.素质禀赋、体质强弱、性格类型各不相同、各人之嗜好也不一样、即使在同一人体、于一生中各个时期其体质及血气盛衰也有所变化。进行食疗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区别对待、采取最适宜的食疗方案。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的人、其饮食宜忌有所不同。不同形态的人、其饮食宜忌也有差异。例如体胖的人多痰湿、适宜多食清淡化痰的食物:体瘦的人多阴虚、血亏津少、所以宜多吃滋阴生津的食物。
2、因时制宜。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整体、自然界有寒、热、温、凉四时不同的气候。食物也有不同的四性、五味、人民日常生活饮食要与气候相适应、才能调养机体、健身防病。如春天气候渐暖、饮食既不能过温、也不能过寒。当选择平淡清补的食品、如蛋类、山药、萝卜等为宜。夏天气候炎热、人体水分蒸发过多、津液耗伤、消化功能减弱、加之贪食生冷、极易引起消化不良、日常生活应减少肉食、宜选择清热生津、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类、粥类、蔬菜、莲藕、西瓜之类。秋天气候渐凉而干燥、人们胃肠功能经过夏天的耗损逐渐增强、但不宜过食荤腥油腻、防止胃肠负担过重、应选择平补生津润燥之品、食宜配合乳制品、蛋类、梨子、苹果、香蕉和蜂蜜等食品。冬天气候寒冷、食宜温补、增强御寒能力、如配食牛、羊、鸡肉之类、适当佐些辛辣调味之品、但不能过多、以免生痰助热。上述四季食补、若气候异常、应当酌情掌握。
3、因地制宜。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自然条件、人文情况均不一样、因而人们的饮食习惯、体质以至所患疾病亦各有异。食疗中、也必须注意到地域的不同、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手段。
综上所述、“三因”制宜是食疗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只有在“三因”制宜原则指导下辨证配膳、才能充分体现中医食疗的科学性、实用性、突出中医特色、更好地发挥食疗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作用。
中医食疗学习心得篇六
这学期有幸选到了___老师的《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一方面更体会到中医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另一方面,发现原来中医无时不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中医食疗更是让中医更加通俗、实用、真实、独特地融入了寻常百姓家的膳食当中。
由于生长在南方地区,从小就开始接触到中医药膳,对于“药补不如食补”、食药结合等药膳养生有一定的了解。
喜欢中医,因为它深邃的历史文化思想底蕴与健康的治疗之道。
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除概括了解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外,我最大的体会是明白了怎样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贯穿中医食疗之道,有时候看上去“貌不惊人”的一些食材竟然对一个人的身体有如此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我的家乡特产大枣,可以健脾益气、和胃生津。
但就像李恩庆老师说的,一学期的课远远不够了解到具体全面的知识,我们的课堂就是希望能够与对中医有兴趣的同学有所教导与交流。
三十多个课时的课程中,优质、实用的中医膳食疗法令我感受颇深。
通过课堂上李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比如,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而且,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其生理、病理无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的,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会“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
在课堂学习上,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药膳食疗应用”这一块。
因为这些药膳食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得到体现。
记得当初刚刚来到珠海的时候,不是很适应这边的食物和气候,经常容易上火或者湿热。
现在通过对《中医药膳食疗法》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常用的药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较好地跟随气候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饮食习惯,使得自己的身心都处于健康的状态,也能够为家人日常生活的健康饮食提供一些很有用的建议。
中医药膳食保健是中医中的重要部分,在将来也必将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辅助治疗和调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并且会一代代的发展和流传下去。
中医食疗学习心得篇七
在旧社会,师带徒的方法因人而异,大致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老师采用浅显的读物,如《汤头歌》。《药性赋》。《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等教材,向学生进行讲授,并要求记诵。
据我了解,凡是用这种教材的老师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偏重传授自己的经验为主,而对《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的讲授,则重视不够。因此,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侧重于临床,而忽于理论方面的研究。
第二种,与以上正好相反,老师在启蒙教学阶段,就以四部经典著作开始。他们的主张,和《千金方?大医习业一》的精神遥相呼应。所以,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地讲,理论水平较高,而且基础也打得牢固,有发展的潜力,故被历代医家所拥护。清代的医学大师徐灵胎,在《慎疾刍言》一文中指出:〝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他说的汉唐以前之书,指的是《内》。《难》等经典著作。可见,徐氏也主张先学经典著作为学医的根本。
我是怎样学起中医来的呢?因为我体弱多病,经常延医服药,而接近了中医,并以此因缘加入了中医队伍。我的学医老师,在营口行医为主,他收了三个徒弟,我的年纪为最小。当时我学的中医课程,现在回忆起来,大体上分为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两个阶段,共花费了六年的时间。
在理论基础阶段,学了张。马合著的《黄帝内经》。《本草三家注》以及《注解伤寒论》和《金匮心典》等著作。
由于我曾读过几年私垫,古文有点基础,所以,文字方面的困难不大。但对老师所讲的医理方面,就存在很大的难题。记得有一次老师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的内容时,尽管老师讲得眉飞色舞,而我却象腾云驾雾一样了。对中医理论基础,我学了整整三年。虽然对一些问题还有些朦胧,但把一些经典著作系统地学了一遍,这就对进一步学习中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算是很大的收获。学到第四年,老师为我讲授了《医宗金鉴》中的临床课程,如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和幼科心法要诀等。由于这些内容是用歌诀格式编写的`,因之老师要求一边学一边背,直到背得滚瓜烂熟时为止。背书对我来说虽不陌生,但它很压人,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每天早起晚睡付出辛勤劳动。
它指出〝背〞是为了书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识清是为了临床辨证。由此可见,《金鉴》所写的大量歌诀体裁,是为了人们的背诵和记忆,这也就勿怪其然了。然而,中医的书浩如烟海,谁也不能一一皆读。因此就有地区之所尚,或因师传之所异,而不能不有感恩有这样一次机会,能让我向大家汇报学习中医一路以来的收获和体会。曾经的我是一个国营单位的设计师,从高中到大学薰习的都是与艺术相关的专业知识,对医学一窍不通,跟中医更是八竿子打不着边儿。但是我自幼体弱多病,记忆中常常是母亲风雨无阻的带我去医院看病,医院都快成了我第二家,打吊瓶。吃抗生素已经是家常便饭,可是通过西医的治疗我的身体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健康,而是问题越治越多,不知何时是个头,直到有一天内分泌系统出了问题,我才开始萌生了一个念头,我要学习中医给自己调理,不要再去医院。就这样我开启了自我疗愈的养生之路。
为了学习中医养生和自我保健,我辞去了体面的设计工作,改变了自己的就业方向,潜心学习艾灸。推拿。拔罐等中医理疗的技能,也算是抬起脚准备迈进中医的大门,但对于如何辨证,如何取得更好的理疗效果始终一知半解,没有底气。对于我这个医学门外汉而言,要想系统的学习中医真是太难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天津一个养生培训班学习时,非常有幸的结识了杨贞老师——倪海厦医师的弟子。初次见到杨老师,她穿了一身洁白的衬衣,真像是一个白衣天使,我和中医的真正结缘也因与杨老师的相识而开始。课程中杨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她的老师倪海厦,一位旷世奇才,并让我们学习了倪老师的视频,告诉我们要想学习中国五千年来最正统的中医,一定要从倪老师这里开始。就这样,通过看倪老师的视频我渐渐地从心底爱上了中医,中医是博大精深的,而又如此有魅力,倪老师讲课深入浅出,风趣幽默,你似乎感觉不到中医的枯燥。在学习中,我终于有勇气想大踏步的进入中医,去探索,去遨游,伴随着这样强烈的愿望,去年年底我和我的先生来到了河南开封通许县人民医院——倪海厦中医教学培训基地,跟随杨老师进一步学习及实践。
跟诊期间,我们见证了太多奇迹,很多患者来时已病入膏肓,但几次复诊下来气色都变得神采奕奕,病情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转。
有一位中年女性患者,肝静脉狭窄做了绕道手术及脾脏切除十年,近两个月连续低烧,全身发黄,无力,手掌瘀黑,来就诊时需要家人搀扶,说话上气不接下气,不停的流汗,一脸愁容。见到这样的病人,整个课堂的气氛像是被凝住了,和我们一同培训的都是有经验的西医科室主任,都紧锁眉头,可能大家都觉得这个病人时日不多了,只是彼此心照不宣罢了(西医诊断:弥漫性肝癌肺转移)。但杨老师很从容的一如既往的问诊并开出了方子,并叮嘱病人让其多哈哈大笑,保持心情舒畅,从身心两方面调节,给予病人信心。没想到接下来一段时间,病人经过几次复诊后,真是大变活人!不需要家人的搀扶,烧退了,精神好多了,身上的黄色已褪去,手上的瘀暗也得以恢复,我不敢相信这是同一个人,病人已经从原先的阳不入阴,慢慢地转变为阳潜进去,一个做过大手术的人都能恢复的和正常人一样,病人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们在场的每一位学员无不感动和震撼!杨老师的医术和医德,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同时中国几千年传下来的经典之方,是多么的伟大,弘扬这样如此优秀的中华文化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通过两个月的跟诊,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原先听倪老师的视频转变为在临床中如何应用,理论结合实际,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信心。原来一切并不是我之前想象的那么难,两个月的学习过后,我开始试着将我的所学应用到自己及家人身上。
中医食疗学习心得篇八
中医药膳食疗法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它重视饮食对健康的影响,上医治未病,中医药膳食疗法是中医药学的一种重要分支,它旨在通过合理摄入食物,调节脏腑功能,防病强身。与西方的医学疗法相比,中医药膳食疗法更加注重预防疾病。
中医药膳食疗法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以应对不同的病症。其中最为常见的膳食疗法包括食疗、药膳和茶饮。食疗是指通过食物来治疗疾病,而药膳是以草药为主要成分,用于治疗疾病。茶饮则利用茶叶等天然食材加工而成,以减轻疲劳、提神醒脑等保健功效为主。这些治疗方式多数是无毒无害,没有副作用的,能够通过调整饮食来满足身体对各种养分的需求。
中医药膳食疗法的优点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无毒无害,没有副作用的,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加自愈能力。其次中医药膳食疗法是以中药为主要成分,这些中药不仅有药用价值,还有均衡食物的作用,通过中药和膳食相结合,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此外,中医药膳食疗法还能调节情绪,改善睡眠,提高消化能力,同样对治疗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也具有效果。
中医药膳食疗法,虽然效果很好,但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适用,疾病的程度和病因等原因也会影响到中医药膳食疗法的效果。对于一些轻微的疾病,如伤风感冒、感冒、胃病、手脚冰凉等都适用,如果病情严重需要药物的支持,则不能单纯依靠中医药膳食疗法来治疗。
第五段:总结。
中医药膳食疗法具有独特的治疗方式和疗效,虽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患者,但是可以通过中医药膳食疗法来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这种治疗方式不仅有效,而且安全可靠,也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如果长期对自己的饮食进行调理,适当食用药膳、茶饮,维持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自然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
中医食疗学习心得篇九
肥胖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许多人因为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而变得越来越肥胖。而中医食疗是一种可以有效控制肥胖问题的方法。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在实践中的中医食疗方案心得体会。
第二段:认识肥胖。
要解决肥胖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它的成因。中医学认为,肥胖主要是因为体内湿气过盛、脾胃失调以及气虚血瘀等因素导致的。因此,通过中医食疗来改善饮食习惯,调理体内的气血,从而达到控制肥胖的目的。
在中医食疗中,首要的原则是“食疗同源”,也就是说药食同源。中药和食物都有着治疗疾病的效果,而中医食疗方案便是利用这些食物的药性来达到治疗的效果。例如,对于湿气过盛的肥胖者,可以多食谷类食品、海带、木耳等水性食物,注意控制盐分的摄入,以减少湿气的沉淀。而对于气虚血瘀型肥胖者,则需要多食蔬菜水果、红豆、黑豆等补气益血的食物,同时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的食品。
第四段:食疗的注意事项。
在中医食疗中,有着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首先是多食五谷杂粮、水果以及蔬菜等优质食品,可以促进身体健康、缓解肥胖问题。其次,注意控制烹饪方法,避免过多的油炸和煎炒,选择蒸、煮等健康的烹饪方式。还有就是适当控制食量,不要吃得过多过快,要注意慢慢咀嚼食物。
第五段:总结。
中医食疗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控制肥胖问题的方法,通过调节饮食习惯、促进身体健康来达到减肥的效果。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注意中医食疗方案的具体操作、搭配以及注意事项。只有了解肥胖的成因,正确掌握中医食疗的原则和方法,才能有效缓解肥胖问题,使身体健康起来。
中医食疗学习心得篇十
作为第一期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的一员,我有幸走进有“东方剑桥”美誉的百年浙大。虽然只有短暂的七天时间,但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课堂、鲜明的观点、生动的案例,使我深受启发和教育。
授课老师讲解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既有较强的理论指导,又有成功的实践经验;最让我感动的是大部分授课专家们都专门结合我校情况做了非常充分的备课,比如王键教授(原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参与了我校的专业认证和审核评估任务,非常了解我校的情况,针对性的指出在中医药大学如何进行“双一流”建设的管理。从讲座中,我体会我们的内涵式发展必须坚持传统教育与教学方法的传承发展,必须坚持学科与办学优势的特色发展,必须坚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而我们目前的工作就应该仔细思考以下几个关系:“传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医学与人文”,因此,在我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中我们深深融入几层关系,做好交叉融合。
由于身处教务处,所以感触最深刻的就是夏强老师授课的《浙江大学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实践》,打破我的固封思想,让我了解国际高等教育的变化与趋势思考从大学为什么要进行教学改革,进而脚踏实地的深入思考本科教学改革。
从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上来说,医学教育在进行着从1.0到2.0的跨越,这是一种教学思维的巨大转变,是填鸭式教育到自主学习的转变,所以,这一切的改变不是学生的转变,而是教师,是课堂的改变,因此,同时必须实现管理层面的跨越。
2、中国高等教育的10个方面改革。
带领教师理念的改变必须建立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跨学科式教育,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等方面来起到使学生达到具有国际视野,良好领导力,逆境生存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交叉学科、跨学科知识能力的催化剂作用。
3、教师的管理与课堂的改革。
作为教学计划审定的主要部门——教务处,我们要思考的专业建设必须是符合双一流高校的专业建设,一流的本科,一流的学科需要我们思考教育教学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设计原则,而不是知识的累计设计。我深深的体会到,课程改革是教育计划为先的设计性变革,教育计划是引导学院发展专业的重要主线,脚踏实地,认真的思考医学专业到底是要培养怎么样的人才,再来说怎么培养人才。
通过学习,教学改革的关键点,应该在融合、衔接、全程这六个字上苦下功夫,做好素质与专业的融合,基础与临床的融合,医预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衔接,在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衔接,通过素质教育全程化,科研思维全程化,将所有的结合和衔接串起来,才能真正的做好中国化的中国医学教育。
4、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改革成效息息相关。
我们做教育要仔细思考是否现有的教学存在不利于人才培养的问题?是否能满足专业的能力需求或毕业后胜任力的要求?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和毕业生校友问卷调查在质量保证机制中的作用?所谓的保障机制是简单的一句话,一个机构,还是整体的管理运行,这一切,都将决定我们的医学教育改革是否成功。
1、同质管理、巧用基地。特别是我们的直属/非直属附属医院。目前这些基地已经初步具备教学的体系和理念,缺乏成中医特色的同质化管理,所以,对我的工作而言,必须在基地管理上狠下功夫!既可以实现医院向医学院转换,又可以解决学校教学资源紧张的问题,并且将所有的资源通过我校医联体联盟共同紧密围绕在一起,实现医教研的共同发展。
2、人才成长,拔尖创新。构建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环节,以九年制、八年制和基地班培养为抓手,仔细思考培养方案的可实施性和特色性,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普世价值的人才而全力奋进。
3、从我做起,改变课堂。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课堂的翻转,在我的课堂上利用现代媒体技术,逐步削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学习主动权下放至学生群体,做“接地气”的教务处管理人员。
医学教育改革正在从“新途径”走向“新时代”,愿我们都用一颗平静而真诚的心,认真的对待医学教育,仔细的品味改革的动力,努力的实现中国医学的世界化发展!
五天的学习,有理论课程,有现场教学,课程丰富多样、精彩绝伦,启迪思维,精准聚焦弥补我们“能力的短板”。授课教授个个知识渊博,见解独到,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带来了高层次的'政策解读和全新的实践视角,让我时刻有醍醐灌顶之感,真是获益匪浅、受益无穷。
一是感悟学风,贵在学习。浙大短短几天的生活,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所谓“只有站得更高,才会看得更远”,只有注入新的知识,才会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正确的判断力。联系自身,一定要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多多参加学校提供的各种学习,利用好“学习强国”学习的平台,不断学习最新理论知识和高教知识,发挥模范作用,引领学习风尚,正如浙江工业大学校长李小年教授讲到的:只有终生学习,才能终生快乐。
二是知识更新,指导实践。通过授课参观,我们学到的与其说是丰富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不如说是一些先进的理念或是思考问题的方法。老师为我们打开的是一扇知识和思考的大门,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掌握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宣勇教授讲授的《推动高校治理方式转变的最佳路径》要求领导干部在面对地方院校办学治校过程中,不仅要发展好地方经济,更要解决好民生问题,加快转变工作方式,做好地方经济发展和高校发展的无缝对接,构建师生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这实质上也对领导干部的战斗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三是掌握方法,学以致用。这次学习培训中,专家、教授们的授课既结合实际且推陈出新,无论是哪门课程,既结合了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通过实际案例予以辅助加深理解,让我对学校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对于一个高校的发展,关键取决于有没有改革创新意识和超前的谋划。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道路,需要认认真真将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邀请专家共同参与学校规划和设计,用科学思维和超前战略对成果产出(包括人才培养)进行选择,打造自己特色品牌,形成品牌效应。
行胜于言,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浙大学习的经历,对我来说将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在今后工作中,我将更加严谨、勤奋、求实、创新,切实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本职工作中,高标准助推学校事业发展。
中医食疗学习心得篇十一
中医药膳食疗法是中医药学里的一种疗法,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部分。相比于西药治疗,中医药膳食疗法无需吃药补钙,安全性高,而且成分天然,营养丰富,不仅能治愈疾病,而且能预防疾病。在我的生活中,中医药膳食疗法给我的身体带来了大大的好处。
在使用中医药膳食疗法之前,我需要了解什么是中医药膳食疗法。中医药膳食疗法是指中药与膳食相结合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根据调配的方法和疗效,中医药膳分为清热解暑、祛湿利尿、润燥生津、益气行血、温阳补虚、祛风散寒等多种类型。掌握中医药膳食疗法的好处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和治疗疾病。
生病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而在利用中医药膳食疗法之后,我发现自己的身体比之前更健康。在某一次发烧后,我精心调制了一杯生姜汁喝。这样能够缓解发烧的症状,同时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让发烧期缩短了很多。慢慢地,当我吃不下其他东西时,我也会选择用中药材调制出来的一些汤水或药膳来代替平时的食物,这样让自己的身体机能能够提高,也能够排毒养颜,让身体健康了很多。
当我发现中医药膳食疗法对我带来的好处时,我也开始积极地去分享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帮助我的家人和朋友来使用此方法。我会向他们推荐一些在中医上已经有过实验,且具有明显临床疗效的中药材调和方子,他们也都非常喜欢,每次于我交流时总是反馈此方法的确有效果。
段落五:结论。
中医药膳食疗法已经成为了我日常生活中的方式,我在每一次遇到生病的时候,不仅仅去吃药,更去了解一些中医药膳。同时,这个信息的分享已经到达了我的家人和朋友,让更多的人去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医药膳食疗法对于人体健康所带来的好处,并采用中医药膳疗法来保持身体健康。当我了解到这项技能时,我发现中医药膳食疗法的神奇之处,我喜欢它试图将这门技术与更多人分享。
中医食疗学习心得篇十二
食疗指的是通过食物来调节身体健康的一种方法。食疗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让人们了解食物对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来促进身体的康复和保健。我意识到食疗的重要性后,开始学习和实践这门学科。下面是我学习食疗学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意识到饮食和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通过学习食疗学,我深入了解到食物中所含的各种营养物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例如,维生素C对提高免疫力和促进伤口愈合非常重要,而抗氧化剂能够延缓衰老过程。了解这些信息让我开始注重饮食的多样性和营养均衡。我尝试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的摄入,减少糖和盐的摄入量。我愈发地意识到,饮食习惯的改变对于身体健康的保护至关重要。
其次,我体会到食疗的个体差异性。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食物需求都是独特的。在学习食疗学的过程中,我明白了一种食物对某一个人可能有益,但对另一个人则可能没有效果,甚至有害。每个人的体质和生活习惯不同,因此在制定食疗方案时,个体差异性必须被充分考虑。我开始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年龄和生活习惯来调整饮食。我关注自己的身体反应,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食疗方案。这也让我明白了食疗的个体化重要性。
另外,我发现了食疗与其他自然疗法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许多食疗方法与中医学、中草药和针灸等自然疗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中草药在食疗中常常被用来辅助调理,针灸也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影响相关器官的功能。这让我意识到食疗不仅仅是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还与其他自然疗法有着协同作用。因此,我开始去了解其他自然疗法,以便更好地调理自己的身体。
最后,我深感食物的本质是生命的延续。学习食疗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食物是生命的基石,是我们身体健康的来源。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物,通过新陈代谢转化成为我们的身体组织和能量。这让我更加珍视食物的重要性,也更加注重食物的选择和准备。我开始选择有机食物和当地农产品,以保证食物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同时,我也注意学习烹饪技巧,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通过学习食疗学,我深刻体会到食物对健康的影响,也意识到食物对个体差异的体现。此外,我还发现食疗与其他自然疗法有紧密的关系,以及深度感受到食物是生命延续的基石。我希望通过这些心得体会,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食疗学的重要性,从而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医食疗学习心得篇十三
通过《中医食疗学》课的学习、使我认识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及它们在中医学中运用。金、木、水、火、土各主不同的脏腑、不同的脏腑各有其功能、而脏腑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既然要进行食疗、那么我们首先必须要弄清楚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引起疾病的原因、主要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然后、我们要对症下药。而对症下药之前、我们要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确定病症、之后才能根据药性下药。不同的药食有不同的味、而不同味道的药食则有不同的功效。
通过学习、使我掌握了不少滋补养生的食谱、以后我就可以针对自己不同时候的不同需要进行食疗、可谓终身受益。平时、人们很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别人说吃了这个好、自己就跟着吃、而没有考虑是否适合自己。
1、因人制宜。不同的人体的素质禀赋、体质强弱、性格类型各不相同、各人之嗜好也不一样、即使在同一人体、于一生中各个时期其体质及血气盛衰也有所变化。进行食疗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区别对待、采取最适宜的食疗方案。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的人、其饮食宜忌有所不同。不同形态的人、其饮食宜忌也有差异。例如体胖的人多痰湿、适宜多食清淡化痰的食物:体瘦的人多阴虚、血亏津少、所以宜多吃滋阴生津的食物。
2、因时制宜。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整体、自然界有寒、热、温、凉四时不同的气候。食物也有不同的四性、五味、人民日常生活饮食要与气候相适应、才能调养机体、健身防病。如春天气候渐暖、饮食既不能过温、也不能过寒。当选择平淡清补的食品、如蛋类、山药、萝卜等为宜。夏天气候炎热、人体水分蒸发过多、津液耗伤、消化功能减弱、加之贪食生冷、极易引起消化不良、日常生活应减少肉食、宜选择清热生津、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类、粥类、蔬菜、莲藕、西瓜之类。秋天气候渐凉而干燥、人们胃肠功能经过夏天的耗损逐渐增强、但不宜过食荤腥油腻、防止胃肠负担过重、应选择平补生津润燥之品、食宜配合乳制品、蛋类、梨子、苹果、香蕉和蜂蜜等食品。冬天气候寒冷、食宜温补、增强御寒能力、如配食牛、羊、鸡肉之类、适当佐些辛辣调味之品、但不能过多、以免生痰助热。上述四季食补、若气候异常、应当酌情掌握。
3、因地制宜。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自然条件、人文情况均不一样、因而人们的饮食习惯、体质以至所患疾病亦各有异。食疗中、也必须注意到地域的不同、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手段。
综上所述、“三因”制宜是食疗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只有在“三因”制宜原则指导下辨证配膳、才能充分体现中医食疗的科学性、实用性、突出中医特色、更好地发挥食疗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作用。
最后、我想提两个我对本课程的小小建议。第一是希望老师能补充一些食物的忌讳、即什么情况下不宜食用什么、以及食物之间的相克、即吃了什么后不应吃什么。第二是希望老师能对像“气虚、血虚”等一些较抽象的症举出一些病症特征、临床表现、让我们更易掌握如何判断它们。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掌握了不少饮食的学问、可谓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