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选读读后感(优质16篇)
阅读这本书之后,我产生了许多关于人生、情感和成长的思考。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加入一些批评性的观点,让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希望这些读后感范文能够启发你对书籍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唐诗选读读后感篇一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尽管离现在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仍为我们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是闻名中外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的诗人,像满天星斗一样。这些诗人所作的诗保存在全唐诗中。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俗,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眼睛,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比如锄禾就写了劳动人民的辛苦,教育我们要珍惜粮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诗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呢!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呢!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发,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典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以后还要漫漫品味这唐诗三百首。
唐诗选读读后感篇二
唐诗,是中国人的骄傲,它闪烁着永恒的光辉,照耀着千百年中华成长的道路,凝结着斩不断的中华情。它,或高蹈于世,寄托遥深;或引导潮流,朝气蓬勃。
梦回唐朝,细细倾听李白、杜甫等杰出诗人的千古绝唱,领略他们的胸襟睿智;极目远眺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的经典佳作,感受沁人心脾的诗情画意;策马回眸王昌龄、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颠峰巨作,情陷硝烟弥漫的乡愁战恨??唐代诗人恒河沙数,多少次让诗国的天空云蒸霞蔚,五彩斑斓;多少次让读者的情感跌宕起伏,波涛汹涌;多少次让国魂的长河一石激起千层浪!
梦随李白,仰头惊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侧耳忽闻“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颠”;笑傲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俯首长叹“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他的放荡不羁,他的蔑视权贵,他飘逸张扬的个性,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无不使我叹服、使我钦佩,无不使历史铭记、使历史绽放!
梦随杜甫,他长期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中,战事连连缭乱了骚人的心,国事茫茫碾碎了骚人的心。在失陷的长安,他泫然疾书“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潸然长叹“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黯然悲书“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梦随王维,除了他确实有着比较多的社会交往和生活内容外。更主要的是他还是比较看重这种题材处理上的灵活性和自由度的。诗人直面现实人生,寄慨于送别,在表现人我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乘机咏吟性情,抒陈心志,使题旨超出了一般性的私我格调而得以充分的开拓和升华。他的这些诗生动而真实地展示出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和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诗中临别执手、行旅途中、别后相思等等场景极为生活化,也极有动画感。这些都成为我们研究诗人社交活动的年谱性材料,自然也具有颇高的了解盛唐风俗人情的认识价值。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唐诗选》让唐诗重现勃勃生机,让中华情的火炬继续熊熊燃烧下去。读罢,受益匪浅,感慨良深,犹如梦回唐朝。
唐诗选读读后感篇三
戚继光曾说过:养性莫若修身,至乐无如读书。读书的乐趣的确无法言喻,读唐诗的快感更是相逢恨晚。
唐诗,是中国人的骄傲,它闪烁着永恒的光辉,照耀着千百年中华成长的道路,凝结着斩不断的中华情。它,或高蹈于世,寄托遥深;或引导潮流,朝气蓬勃。
梦回唐朝,细细倾听李白、杜甫等杰出诗人的千古绝唱,领略他们的胸襟睿智;极目远眺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的经典佳作,感受沁人心脾的诗情画意;策马回眸王昌龄、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颠峰巨作,情陷硝烟弥漫的乡愁战恨……唐代诗人恒河沙数,多少次让诗国的天空云蒸霞蔚,五彩斑斓;多少次让读者的情感跌宕起伏,波涛汹涌;多少次让国魂的长河一石激起千层浪!
梦随李白,仰头惊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侧耳忽闻“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颠”;笑傲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俯首长叹“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他的放荡不羁,他的蔑视权贵,他飘逸张扬的个性,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无不使我叹服、使我钦佩,无不使历史铭记、使历史绽放!
梦随王维……。
梦随李商隐……。
一曲曲开朗奔放、刚健清新的音调,一句句情真意切、言简意赅的韵律,使曾经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生活,无不历历在目,跃然纸上,使或轻松愉快,或愤懑无奈萦绕于胸。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唐诗选》让唐诗重现勃勃生机,让中华情的火炬继续熊熊燃烧下去。
读罢,受益匪浅,感慨良深,犹如梦回唐朝。
唐诗选读读后感篇四
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可以说《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一种唐诗选本。作为展示唐诗精品之作,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所选的诗体式全面。五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以及七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乐府,均分门别类地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
第二、所选诗的作者不胜枚举。既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侣、歌女,甚至无名氏等“小家”。
第三、所选的诗琅琅上口,易于成诵。如《游子吟》(孟郊)、《草》(白居易)、《春晓》(孟浩然)、《静夜思》(李白)、《江雪》(柳宗元)等。这些诗意境优美,咏吟谐和,上至垂暮老人,下到黄发孩提,都能张口吟诵几首这样的千古绝唱。
第四、所选的诗取材广泛,不拘一格。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如杜甫的《望岳》;也有展示田园风情的,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读后感《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既有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杜甫的《兵车行》;也有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既有描写归家时的复杂心情,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也有描写君王爱情的悲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本书是应有尽有。
每一首诗出自不同诗人的笔下,它像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它像老师,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时刻教导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每一首诗都是那样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那样含义深刻。拿起《唐诗三百首》再次细细品读,我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寓言故事,都在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书中的古诗,能让一个迷路的人找到光明的路,能让心灵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总之,我觉得《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将唐代诗歌的精华,永远地留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我很感谢这本书的编者,为我们奉献了一本很好的精神食粮。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一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吧!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峰巅,是一代文学的标志。
唐诗选读读后感篇五
“唐诗宋词元曲”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我认为,它们可以被称得上是“国宝”。从古至今,岁月的河流带走了许多文化,但唐诗却经久不息,直至今日。现在这个先进的时代,依旧有无数人热爱唐诗,喜欢读唐诗。
唐代诗人有各种不同风格派别,但无论哪一首,都充满韵味,可能是诗情画意的江南美景,也可能是粗狂豪迈的塞北风光,可能是想象,可能是感慨,可能是怀念。还可能是叙述一件事情……无论如何,唐代的诗人用简短的诗代替了现代的长篇大论,却将诗人的思想引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我十分喜欢一首诗《春江花月夜》、我甚至将它默写下来贴在墙上: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我最喜欢其中的一句“江天一色无纤层,皎皎空中孤月轮。我眼前立刻出现了一幅美丽的月色图,其中还带着淡淡的哀伤。而最后一句话”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使我感觉到诗人那纷乱的离别之情,慢慢随着残月的余晖,布满在江边的树上。感觉上这首诗仿佛还没有结束。
同样,对于李白、王维、孟浩然、王之涣等许多著名诗人的诗篇我也十分喜欢。
正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王之涣的《凉州词》也有其富有的韵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句在我面前勾勒出了一幅塞北与江南完全不同的荒凉遥远的地方,而下一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更突出了诗人对边塞战士处境的深切关心。我仿佛吹走了幽怨的羌笛声,又仿佛来到了边塞的孤城,仿佛看见了那一片苍山峻岭。
我认为,唐诗是不可缺的,人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古人当时所体会的一切,也会学会到更多,懂得更多,可以写出好文章,心胸也会开阔。从古至今,我们可能遗失了许多文化,更需要从头学习,并将它们牢记。
唐诗选读读后感篇六
每当我看到比较小的孩子一遍遍诵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总会想起我的从前:只是一味的枯读古诗,没有一点汲取营养。到头来,味同嚼蜡,只是死记硬背过了。
我曾为此后悔良久。我在刚入学堂的时候,看见文字就如同一个个会认的符号,粗粗的读完,粗粗的背过。上百的诵读量换来的只是寥寥无几的记忆。我试图改变这样糟糕的背诗方式,但古人那令人难以领会的语句,实在不好接受。烦恼一天接着一天,像一根根丝线把我一缕一缕的缠起来,正当我被绑的喘不过气时,一本宝书救了我。
若问此宝为何物,《唐诗素描》为其是。
“此时,只有那轮明月,睁着慈祥的目光,把一个孤单的身影照耀”……一首短短的五言绝句,被数百文字展现,意境就慢慢的渲染开了。诗,像是香浓的茶叶;此书,如同尚好的热水。两者相融,就觉得茶味的馥郁在水中慢慢渲染开了,茶的苦涩转甘甜,水的无味变芳香,两者缺一不可。
读这本书,仿佛真的化作一只小书虫儿,钻到诗海里了。空山新雨的畅快,蓬头稚子的顽皮,慈母手中的针线……富有诗情画意的中华汉字,筑成大舟载你远行。
文章之本在题,回过头来,我开始思考这本书的题目。此书甚美,为何命名为“唐诗素描”?将我将全文通读一遍后,才明白,素描是最真实的临摹,作者用雅致的辞藻,将诗中流露的景象真切的描绘出来。如果只是单单有文字,也许有些意境仍想象不出,而我的书中每一首诗都配有一幅山水画,读诗,从诗中想景从景中寻诗,一言一字错落有致,一笔一画恰到好处。
如果仅仅读一遍,是完全吸收不了的,要多读,多品,要让知识的香茶真正在水中浸泡开来,多读几遍,你会“温故知新”。
诗很多,在这首诗里,是百花齐放。飞流直下三千尺,是奔腾,是从千米高空向下冲的骏马;偷采白莲回,是童稚,是在水中采白莲的娃娃;大漠沙如雪,是豪情,是塞外金戈铁马的战骑。就“桃花潭水深千尺”一句看,心悦时赏,有锦绣江南的美幻,有深厚的友情;伤心时品,却是桃花潭的深渊,却是告别朋友的凄清。
自从翻开这一页书,我对古诗的理解就开始不断上涨,有的思考不在停浮于表面,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深度,我再也不是那个接诗就背,不知思考的人了。
唐诗选读读后感篇七
对自然的仰慕,对英雄的壮举,对友人的思念。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所以只好借《唐诗三百首》中的诗句来代替我那无法形容的诗句。让我们一起吟诵并感悟唐诗三百首吧。
轻轻地翻开《唐诗三百首》,和王摩诘一起畅游在山水之间,一轮皎洁娇美的圆月在松枝间穿拂,如水的山间软泥上缥缈着点点精巧的光斑,如碎碎的宝石镶嵌在大山的锦缎上,自然而不虚浮,淳朴而不媚俗。一沵清泉静静地流淌,柔柔地穿梭在林间,不时地撞击在石壁上,蜿蜒成圈圈涟漪,完美诗意地荡漾开来。在溪畔的静夜中氤氲成心中淡淡的思绪。
缓缓翻开《唐诗三百首》,和王勃一起沉浸在友人的思念之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他的祝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他的心声,“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是他的思念,那对朋友的思念,那对朋友的不舍,在长河中聚集在一起,永远乐会消逝。
静静翻开《唐诗三百首》,和李白一起应对人生挫折。“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他的挫折,“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他的感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他的信念。那缕坚贞的信念,是他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烙印。
《唐诗三百首》让我欣赏如此温柔的山水之气,美哉!
《唐诗三百首》让我感觉到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幸哉!
《唐诗三百首》让我体味如此伟大的人生之挫,妙哉!
沏一杯菊花茶,捧着唐诗三百首,窗外有阳光照过窗帘,蓦然回首,细细欣赏那温柔的山水之气,感受那浓浓的思念之情,体味那伟大的人生之挫,倏然,忘记了今夕今日。
感恩,在生活中是无限存在的,有时是你对朋友一句简单的问候,有时是你对待别人伸出手臂的过程,有时是你对陌生人的一个微笑。仅有懂得感恩的含义,才能学会感恩。
唐诗选读读后感篇八
读了唐诗三百首后,我感书里的诗茖茖都非常的好。
比如侑一首诗是這样写的:“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诗意是:终南山的北坡,山色格外秀美;远远望去,高峻的岭顶尙,那些未化的厚厚积雪,似乎是流动着的'白云,飘浮在天边。雪后初晴的阳光,微微地洒在积雪尙,银白色的雪光映照得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降临,晚冬的阵阵寒气,向城中袭來,城里的人也觉得傍晚确实侑一些寒意了。还侑一首诗也很好,是這样写的:秋词二首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去尙,便引诗情碧霄。诗意是:自古以來,人們一秋天只觉得万木萧条,不免感悲伤。
我说秋天比欣欣向荣的春天更好。在秋日晴空中那排腾云直尙的白鹤多么矫健凌厉,把我們的诗情也带蓝天尙。這首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令人精神振奋。我非常喜欢這本书。
唐诗选读读后感篇九
我自小就很喜爱中国古诗词,还曾经获得过广州市小学生诗词大会的冠军,并常常为此沾沾自喜。今年暑假,在读完《唐诗为镜照汗青》这套书后,我才发现自己以往了解的更多只是皮毛,本书令我仿佛打开了诗词世界一扇新的大门,让我跳出诗词表面去了解诗人的经历和背景,以及他们所带出的那段或光辉灿烂或悲壮惋惜的中华文明历史。
以唐诗为引子,本书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写了一个个隐藏在唐诗背后的故事。假如唐诗是一树繁花,那么背后的人物就是绿叶,而时代背景则如同枝干。有了绿叶的衬托,唐诗的花朵才显得更加繁茂;有了枝干输送的养分,唐诗的花朵才能永保旺盛的生命活力;而正因为唐诗繁花般的渲染,才更令无数中华儿女对当时的大唐盛世魂牵梦萦,激动不已!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出现的第一个人物——李世民。作为唐代“贞观之治”的开创者,他为唐诗的兴起奠定了稳定的政治土壤。对于这位一代明君来说,他为人所熟知的唐诗作品仅有一首,那就是《赠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这是一首在酒宴上赠给忠臣萧瑀的诗,本质上也是唐太宗对治国的一个自我总结。虽然就吟诗作对而言,这位明君的成就并不高,但世人却会永远记得他统下的“贞观之治”。而正是有了“贞观之治”,才有了无数华夏子孙梦中追忆的盛世大唐,那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诗人才能纷纷在适宜唐诗生长的土壤中粉墨登场:
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诗的繁盛,几乎与唐朝的强盛是同步的。而本书中所出现的唐诗,都是伴随着诗人的生平背景所浮现,再由此发散到各种关联的人物和事件,用诗人们的经历为我们串起了整个唐朝的脉络和全貌。
例如我最喜爱的一位诗人——被后世尊为“诗魔”、“诗王”的白居易。在本书中便是先从唐朝大名士顾况的生平说起,接着笔锋一转,点出白居易正是凭借顾况的提携才登上唐诗舞台的中央。顾况从最初看到白居易的名字,调侃道:“白居易?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大不易啊。”,而在读完《赋得古原草送别》后又击节称赏:“有才如此,居即易矣!”作者向我们娓娓道来这段为人熟悉的典故,带出了白居易的登场和他这首千古名作的创作背景。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本篇通过介绍唐宣宗李忱为白居易所写的这一悼诗,不仅为我们点出白居易诗词的两大特点:一是用词浅显易懂,童子老妪皆能明白,二是广为流传,当时不仅在中原,连塞外也深受欢迎;而且还由此引出了本人最喜爱白乐天的两首作品——《长恨歌》、《琵琶行》。而后又在解读这两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时,再为我们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和那场使大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以及白居易被贬至江州的背景、经历等等。其中,还穿插着白居易的《忆江南》、《钱塘湖春行》、《卖炭翁》等传世之作,让我这位不折不扣的白居易粉丝看得手不释卷、意犹未尽。
作者正是通过这种或事件或诗作的关联,将全唐大部分的名家和名作都展示了一遍。在作者的笔下,唐诗仿佛一丛绽放在历史枝头的繁花,而那些曾经鲜活的人物,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及其所存在的历史背景,则如同枝叶一般,花叶互映,花枝交错,构成了一个真实完整而又别具美感的唐诗体系。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至今日,唐诗这树繁花依旧生机勃勃,芬芳吐艳。我们也要看到,时代早已在不断地变迁。正如本书题目——《唐诗为镜照汗青》给我们所启示的,以史为鉴,继往开来,我们要把唐诗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循着伟大的历史和民族的灵魂去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唐诗选读读后感篇十
唐诗被称为“一代之文学”,一向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颠峰之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骚更短,浑欲不胜簪”一首《春望》写出了当时因为战征,而导致人民背景离乡,亲人分离;也表达出了杜甫当时极其沉重而愤激的心情,心焦的白发越骚越短,越稀少。面对现在的太平天下,自己也可以丰衣足食,我们应该要满足,要好好珍惜这份幸福,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加努力来创作更美好的未来,让战征永远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让世界永远和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望岳》是杜甫在26岁时写的,他写得情景交融,意境很高,层次井然有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杜甫的雄心壮志,我们也应该同杜甫一样从小就要有雄心壮志,有远大的抱负,我们也会在无形中有了前进的动力,才会有努力的方向。我们也应该有和杜甫那样失败而不气馁的心。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只有在失败中总结原因,才会在今后的过程中不犯同样的错误,才会离目标更近一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与你同销万古愁。”李白的这首《将进酒》写出了他在离开长安后内心想法的改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仕途失意的悲愤消极,但又乐观自信。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上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在那时,我们不应该因为这些事而意志消沉,对其他事非常烦心,而是应该振作精神,乐观面对,做其他的事也要充满自信。正如李白在《将进酒》中写到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那么就一定会有我们发展的地方,只要我们肯努力,有自信,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的。
唐诗选读读后感篇十一
读到了《唐诗三百首》,我初识的古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醉过方知酒浓”,一读之下竟欲罢不能,从此,我便沉浸于诗的世界。
最初读诗,读的是朗朗上口的语句;再读诗,便读出了诗中字词的斟酌;而后,在外公的指引下,我读出了诗中或悲或喜的故事。我最爱在清风微拂的傍晚,于柳树下,读一首唐诗,或读李白的豪情,在现实中饮酒放歌;或读杜甫的雄浑,让自己多一份忧国忧民;或读白居易的清扬畅丽,在内心添一份清雅;再或是,读读孟浩然的恬静,品品李商隐的委婉??每当此时,总是心潮澎湃,仿佛自己也是满腹经纶的儒生,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绝句。我向来垂青富含思想的诗歌,因为它们陪我走过了许多坎坷。人生难免有失意的时候,当我考试不利时,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我突破“行路难”的困境;当我与朋友道别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成为心中的慰藉。诗,融入了我的生活,无论失意得意,无论悲愁欢喜,诗,一直是我不离不弃的知己,是我的精神支柱。
然而,现代社会迅速发展,许多中华文化被取代甚至被遗弃,对外来事物的狂热追求使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忘记了中国的古文化,忘记了唐诗,他们宁愿生活在虚拟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无味的事物。曾有一则新闻报导:近六成的人认为中国人崇洋媚外。面对这个结果,我不禁震惊,难道中国文化的内涵不及外国文化吗?并非如此,相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国文化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粹。试问,如果每个中国人能够多读一首唐诗,多一份对诗歌的热爱,又如何会出现如今的局面。
如今的唐诗不再只是诗,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向往,是中华文化的缩影。细读唐诗,它能给予你智慧;品读唐诗则可以使其勉励你,鞭策你,使你前行。在纷繁的今日,不妨觅一个清静之所,心如止水地捧一本唐诗,来领略其中的感悟。
唐诗选读读后感篇十二
我的小抽屉中有很多的课外书,它们都是近年来爸爸妈妈给我买的,有精致包装的《西游记》,有故事精彩的《安徒生童话》,也有小伙伴们喜爱的漫画书,但在这许多的课外书中,有一本包装朴素,页面发黄的书,它就像丑小鸭一样摆在其它美丽的“白天鹅”中,显得毫无光彩,但它却是我最珍贵的书,我人生中第一本课外书——《唐诗三百首》。
小时候爸爸教我背了一首唐诗—《古朗月行》,一学会了,所有的家人一听我那摇头晃脑背诵的样子,都竖起大拇指直夸我,那时的心中有种说不出的快感。第二天,到学校后,我就向小朋友们炫耀,看着自己赢得那么多小朋友那敬佩的目光,以及老师对我的鼓励,就更加激起我学习唐诗的兴趣。
十岁生日时,我什么都不要,就缠着爸爸给我买本古诗书,爸爸听后很高兴,便到城里新华书店为我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接过书时,爸爸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孩子,书是人类最好的营养,书会伴随你成长,书会使你更充实,这本书也是我对你的期望。”我当时也没有多想,如获至宝般直往书屋钻。
从那以后,《唐诗三百首》就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它陪伴我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在这无数个日日夜夜中,我不断的从书中吸吮着营养,充实着自己。
当我徘徊于十字路口之时,迷茫不知所措,它犹如一盏引途的明灯,告诉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我取得优异成绩,沾沾自喜时,它犹如沉鸣的古钟把我敲醒。告诉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当我失意落魄,戚戚于挫折时,它犹如母亲温暖的手抚过受伤的心灵,告诉我“乘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现在,学校开展“好书伴我行”活动,有很多小朋友都加入到这习唐诗的活动中来,我也一样,不断深入地品读。我要感谢唐诗,因为它已成为我心灵上的一个寄托;也是我生命中的灯塔;更是改变我一生的精神食粮,让我不断的从中成长。
唐诗选读读后感篇十三
选了很多关于唐诗的作品,出于种种的原因,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这部作品,也就是《唐诗三百首》。
在我们国家,我想应该没几个人不知道它,也就是说它已经成了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著名诗人,比如我们从小学时就比较熟悉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还有著名的边塞诗人王维等。
当然此外也有很多相对不出名的诗人,就是所有的这些诗人,使得我们历史上的唐朝成为诗的鼎盛时期,也有了今天人人称道的唐诗。
从小我们就知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在一进入校园就接触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杜甫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相信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以前的我还以为《唐诗三百首》真的只有三百首,其实并非如此。
《唐诗三百首》一书的命名,是沿袭“诗三百”的说法,有着要继承《诗经》传统的含义。
它一共分为8卷,入选诗篇按诗体分为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六类,乐府诗附于个体之后。
说三百首,其实只是个概数,实际上书中一共收录了310篇诗作,原本是为了儿童开蒙而选编的一个“家塾课本”,因为针对的对象是理解能力较弱的少儿,因此该书借鉴了《千家诗》易于背诵的特点,因此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理解。
我想这也是它能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
在我看来,唐诗之所以魅力经久不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除了它具有的简单易懂的特点以外,还与它向人们展示出来的那个极其繁荣昌盛的社会背景,它自身语言也意蕴无穷,有时还会使人充满希望与力量等原因有关。
唐代经济繁荣,政治昌明,外交发达,这些都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唐朝的统治者们酷爱诗歌,也常鼓励别人进行创作。
诗歌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尤为重要,那时实行了以诗取士的政策,这样一来就使诗歌和功名利禄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诗歌写得好坏关系着一个人的政治前途,因此,它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
另外,我觉得在读唐诗的过程中会得到一种力量,会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种超然的释放。
每读一次,都是心灵的一次沉淀。
当我们受到挫折时,想想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豁达与坚持,想想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喜悦和幸福,就会从失望甚至是绝望中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从而更加坚定我们的信念!总之,我认为多读诗不仅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内在气质。
总而言之,阅读唐诗真的是很有必要的,而《唐诗三百首》又是其中较为精华的部分,因此,没读过的人们赶紧抛开一切杂念,潜心阅读吧!
唐诗选读读后感篇十四
在唐朝近三百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在唐代诗歌最多可以达到5万余首,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导致许多文学作品大量丢失,最后保留下来的唐诗不过300余首,《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1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这311首作品中代表作家主要以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等文学大家为主,如果我们谈到李白,这位人人皆知的伟大诗人,仙道,意气凌然,尤其在读了他写的诗后,更是有一种苍穹豪迈之感,他的'诗作格主要是浪漫主义,清新脱俗,大气豪迈为主,这与他的历史背景有这很重要的关系,比如“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种体现作者豪迈之情,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不舍留念之感,总之对于爱好旅游,喜欢当官来完成自己一生所愿,却只能在后期颠沛流离的李白来说,她的文学情感诗复杂的,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这很重要的关系,谈到李白就不得不提到杜甫,与李白合称为大李杜,杜甫这一生更是悲惨,仕途不得志,在后期的安史之乱中也备受折磨,所以说杜甫它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最后在饥寒交迫中颠沛流离,病死饿死,下场比较悲惨,比如像杜甫的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思乡和忧国之感,也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伤感与哀叹之情。也有“何时眼前突先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可怜天下和他一样的世人也能住上好的屋子,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辞,他的一生写满了悲伤,但却一直忧国忧,和岳阳楼记中表达的情感有些许相似,最后再来说说白居易,他给我的感觉是写的大部分诗可以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一定的批判,就比如观刈中看到一位老妇人抱这孩子在田中捡穗吃,而自己不需要劳累就可以获得粮,令他自己感到惭愧,并且对当时的社会制度人劳动不过所交的税,可他也是位为人着想的伟大诗人,并且他的诗作很通俗易懂,也给人看,也容易和百姓形成共鸣。
唐代的诗人有很多,但是以上三人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诗人之所以写诗,其一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多为一些抑郁不得志的情感,其二为了替天下百姓表达生活困苦,对朝廷制度的不满,唐诗三百首中正是表达的这些情感正如以上举例,其实不仅仅是唐诗,任何朝代的诗歌都可以表达出这些情感,我们应该去阅读这些传统经典文学去体会去感受古代人的情感以前人之鉴不断完善自己。
唐诗选读读后感篇十五
诗,是十里桃花的繁华,是牵肠挂肚的思念,是保家卫国的豪情;诗,是漂泊中的孤独无依,是雨夜里的痛彻心扉,是记忆里的江山如画。人说世事如梦,几度秋凉。昨夜灯火楼台,转眼人去楼空。遥想当年沙场,难料如今铁马冰河只能入梦来。在那些诗词里,我目睹了一个个王朝的荣辱兴衰,最终被岁月掩埋。眼见了多少游子的乡愁,丝缕的萦绕心头。望少年气盛,雄心壮志徘徊苍穹。蓦然回首,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诗,经久不衰。偶然忆起,璀璨如初。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油灯下的母亲,安详的坐在那里。她的手微微颤抖,手中的针线穿梭往来,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疲惫,双鬓明晃晃的发白。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一针一线,密密麻麻,她把无尽的思念与牵挂缝进衣衫的袖口,心中的念念不舍似灯油慢慢融化,落在地上,好像泻了一地的月光。母亲老了,却固执的像个孩子。她担心孩子不能如期归来,一人默默在故乡等待。都说母爱如歌,似水柔情,直至今日,才悟得真谛。前些日子,我与母亲到楼下散步。我总喜欢走在前面,一转头,望见与我齐平的脸,脸上的细纹一如她走过的风花雪月。我放缓步子,直到与母亲并肩。昏黄的路灯下,她稀疏的头发里大把的银丝泛着淡淡的微光。“妈,你有白头发了。”我对她悄声说道。“嗯,我老了啊。”她好像叹了口气,眼里像是弥漫着大雾。我的思绪被拉回很多年前,那时候我的小手还触不到她的臂弯,母亲喜欢弯下腰同我说话。那时候我唯一的心愿,便是有朝一日能像父亲一样挽着她的手,走过每一条街头。我想起儿时总喜欢和母亲挤在同一床被窝里,身上的冰凉贴近她肌肤的滚烫。她总会半真半假地把我推开,推的远远的,直到床边。但每个清晨醒来,睁开双眼,总发现自我小猫一样蜷伏在她的怀里,感受着她铿锵的心跳。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一阵暖流钻入心底,恍惚间我还是那个咿呀学语的小女孩儿,而她还是青春的模样。“哪有,你才四十嘛,很年轻啦。”我握住母亲的手,沿着街道慢走。只记得我们俩的影子被拉的很长很长,像留不住的时光。
读诗时,总免不了了解诗人。孟郊被称为“诗囚”,我看完资料,多少有些酸心的。他的一生有太多荆棘坎坷,经历了多少的风雨。或许人仅有到了必须阅历的时候,细数过往,才懂情深。原先很多人本是我们生命中的走过,哪怕父母,也只是短暂地陪我们半辈子。总会待到别离时,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我们不该把父母的爱当作挥霍,且行且珍惜。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选自李白的《行路难》。李白一生诗作无数,我却对这一首情有独钟。“如果能重来,我要选李白。创作也能到那么高端,被那么多人崇拜。”这是前不久很流行的一首歌曲。我很羡慕李白,倾倒于他出众的文采,也向往着他的洒脱。“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的《将进酒》,字字透着潇洒,句句唱得昂扬。我以为,他本知足常乐之人,饮一杯酒,且忘忧愁。“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他的《侠客行》,“十步杀一人”的豪情,颠覆了我的看法。但当我读到《行路难》,心中竟生起了敬意。诗人巧借行路的艰难,暗喻仕途的坎坷。官场的你争我夺,阿谀欺诈,给予诗人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命运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海上汹涌的波涛就要将他击垮。但李白的过人之处,便是没有被无情的命运打倒,仍是”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愈挫愈勇,直至到达梦想的彼岸。爱我中华者,必当敬我中华之精神文化也。千年之前,我们祖先辈的他们,应对逆境,咬牙切齿却也从不轻言放弃,在悲洪似的逆境前挣扎着寻找一丝光明。而多年后的我们,是否延承了此般精神俄而,我想起了我的班主任俞教师,从一个寸草不生的穷乡村走出来,走到一个丁点儿大的县城,一步步打拼,如今来到了省城南京。依稀记得他与我们谈及以往时双眼的朦胧,一次次雨中的挥泪,一夜夜翻来覆去的难眠,一场场惨败的考试,世事如此不顺人心。也曾几度消沉,他告诉我们,那些迷茫的日子,孤苦无依,唯有诗词与书籍作伴,那些苦痛的岁月,是文字陪在他的身边。而如今的他,上课时信手拈来的几句诗词,令人惊叹不已。我们为什么要读诗,读的岂是字句,更是灵魂。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更应学习古人的精神,迎难而上,为了更加完美的明天而奋斗。终有一日,我们能穿过厚厚的云层,寻觅到期望的光亮。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要说爱国,历史上名垂青史的诗人还真是数不胜数,但最令我钦佩的还是诗圣杜甫。还记得第一次接触他的诗,是在小学。“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据说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小小年纪的我,还无法理解国之深,只是同他一齐“喜欲狂”,也是种别样的欢欣。不一样于诗仙李白的浪漫,现实主义的他倍感深沉。而当我读到这首《春望》,心中沉沉的一击,感觉喘可是气来。国都陷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古时诗人词人总喜欢写一字“深”,“庭院深深深几许”“城春草木深”,这一字,染上了荒凉,沾满了无奈。沦陷的长安城,昔日的笙歌舞曲早已不见踪影,一城的繁华转眼间成了沙石瓦硕。放眼望去,破败不堪,千里不见人迹,唯有杂草丛生。感伤时事,看到那娇艳的鲜花,思绪被勾起,忆起以往,两行浊泪沾湿了衣裳。许多时日未见家人,思念愈加浓烈,忽闻鸟鸣,心头一颤,乍然惊起。看那火红的战火啊把天空的碧蓝铺成了鲜血的颜色,看那弥漫的硝烟啊不知何日方休。无言的等待啊只期望送来一封家书,告诉我家里安好,告诉我妻小平安。年华易逝,满头的白发像秋末飘零的枯叶,大把大把的往下掉,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都差不住了。品完诗,心头空荡荡的,却又像被什么堵住。千年中华,这片土地上经历过多少场战争,多少家破人亡。那些岁月里的逃离与漂泊,永远都无法忘怀。我该庆幸,自我出生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一个整日阳光明媚的年代。能在清早醒来时看见爸爸妈妈的脸,能在睡前道一句“晚安”。读了那些诗,我突然间觉得自我多幸福。孟子说:“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身为炎黄子孙,我们该尽己所能,为国家贡献微薄之力。如今很火的电影《战狼》,“当你在国外遇到困难时,不要忘记,你的身后还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朋友圈里,微博动态里,都是纷纷的好评。那一刻内心的震撼着实难以言表。但在这之后,真正有所行动的又有谁呢口说无用,我们该投身于实际行动之中。作为学生的我们,孝亲敬长,努力学习,便是爱国。它无需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记得儿时的我,对诗并不感兴趣。还不如童话,看公主几经波折后遇到王子,盼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在那个风雪之夜悄然升入天堂。那时候的知识面很单薄,可是停留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般略显肤浅的诗罢了。也只是单纯的记诵,从不试想理解。如今渐渐长大,才发现诗歌不仅仅是诗歌,它能够包含许多许多。诗,能够是一种回忆,就如同默片播放,刻下一寸一寸的旧时光。看前朝,多少风流人物,不尽英雄史诗;论今朝,是否依旧如初诗,能够是千千万万的寄托:羇旅之人借诗词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与牵挂;沙场上英勇拼搏的将军战士,借诗词表现自我拳拳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多情之人借诗表达对红颜的断肠爱恋……诗,更多的是一种鼎盛文化的象征,是一个无人能及的巅峰!
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与瑰宝。它的篇幅不长,却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字里行间,凝聚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力量。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历经千年历史,风吹雨打,我们悲痛过,我们哭泣过,但我们不曾放弃过!我们理应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让它成为中国恒久不变的经典,永远地留在中国人心中。
一歌一舞一琵琶,一冬一秋一繁夏,一颦一笑一牵挂,一刀一剑一伤疤,一朝一夕一晚霞,一山一水一人家,一生一世一刹那。待到双鬓成白霜,在诗里感叹人生梦一场;待到双鬓成白霜,回望来路繁华落地落满伤;待到双鬓成白霜,煮一壶清茶,看昨夜灯火楼台,待来世满面红妆。
唐诗选读读后感篇十六
今年,我校开展了“好书伴我行”的读书活动,同学们都读了很多有用的书,正是这些书把我们山区的孩子的野性“收”了回来,把我们带进浩瀚的天地,领略了人世的真谛,让一贫如洗的我们得到一笔精神的财富。
我就是这时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的,我在短短的一个月左右就熟读了《唐诗三百首》,为此老师还准备让我去参加全县小学生“读诗、背诗、吟诗”比赛呢?这本书中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大千世界,人世百态,尽在其中。我想把它比作一个花园,今天我摘取其中一些描写情感方面的诗句来说说吧!
——母子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每每读到孟郊的《游子吟》时,诗中诗人将一位慈母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自己的母亲:早晨很早起床为我做饭,每天变着花样的菜让我带到学校,说我读书累,要让我跟上营养;上学的时候书包里总是带一壶热水,妈妈让我在课间喝;看着我大口吃饭,妈妈总是满脸的笑容……,正是书中的教导,使我铭记:我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懂事的儿子回报妈妈的爱。
——朋友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我明白了人生得一朋友不容易,即将毕业的我们也许以后不在一个学校读书。所以我们要在这小学阶段仅剩的一点点的时光中该团结一致,友好相处,快快乐乐地度过这仅剩的时光,让这段时光成为我们一生中美好的回忆吧!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我明白朋友虽然分别了,但是再遥远的距离也阻不断朋友之间的感情。
——思乡情。无论是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中的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都让我明白了故乡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生源地,游子无论生在何地,都不能遗忘这份亲情。台湾虽然没有归母亲的怀抱,但同胞们那份眷念之情,是永远也抹不掉的,这份情永远都会印烙在每个人的心灵上。无论怎么洗刷都不会消迹,就如莲藕一样,藕虽然断了,但是丝未断......
《唐诗三百首》中同类型出色的诗作还有很多,这本书不仅把我引进了一个色彩缤纷的诗的世界,还开拓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知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