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的玫瑰读后感(热门22篇)
读后感是在读完一本书或者看完一部电影、戏剧后对其内容与主题的反思和个人感受,它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并且提升我们的审美和思考能力。我觉得最近看了一本好书,应该写一篇读后感了吧?读后感是表达自己对于所读作品的感受和思考,是对作者思想的一种回应和理解,我想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吧。读后感作为一种对作品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的表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所读的书籍。怎样写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和观点的读后感?下面是一些读者们写的读后感,他们从个人的观察和体验出发,呈现了不同的阅读感受。
风中的玫瑰读后感篇一
当有的人感慨岁月无情的时候,有的人却在流年中出脱得越发美丽,闾丘露薇便属于后者。
七年前的版本,被大家标签为“战地玫瑰”的闾丘,呈现在封面上的照片太漂亮了,漂亮得让人不想读她的书了——这样一朵玫瑰,开在战地上,红得没有悬念。七年后的版本,封面上的闾丘变了,不漂亮,不妩媚,不甜腻,不用摄影的虚光滤去皱纹,却生动耐看,颇有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风范。
在一个没有睡意的午后,泡上一杯红茶,躺在沙发上开始读这本《行走中的玫瑰》,等到茶汤淡得没有颜色的时候,这本两百多页的书也读完了。
书中的文字密度不够,甚至有的地方显得重复啰嗦,观点也并非独到,不过如果当是和一个闺蜜聊天,这几个小时还是非常享受的,至少不做作不自恋,真诚地和你分享成长的`经历。与其和无趣的人在茶馆聊天耗去一个下午,不如捧这样的一本书安享宁静。
“关于大学”的这个话题,闾丘的认识比较深刻,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下去。文字上和思想上,如果摆脱名气的影响力,闾丘还需要更多时间的沉淀,给读者更完美的呈现。
不过,今天的闾丘还是能给我激励的,经历,思考,沉淀,绽放,行走中的玫瑰才扛得住流年。
风中的玫瑰读后感篇二
一直以来,就不喜欢很自我的女人,那种成天打扮奇特,自恃多情的女子。而闾丘绝不是这样的女子。“从小时候,我的爸爸妈妈,我身边所有的家人都告诉我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不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她没有可以骄傲的容貌,看她的照片,齐耳短发,黑色的衣服,素面朝天,单凭相貌,绝对是一个淹没在人海中就再也找不到的人,但她的笑——不加修饰,让人恍然间觉得这应是邻家的阿姨吧,整个人的气质也自内而外地流露出来,正是人们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只想把她书中觉得很有感触的文字分享一下:
“在过去的七年里,我曾经苦苦抗拒‘战地玫瑰’这个标签,终于有一天,我想通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标签是别人给的,不管你接受还是不接受,它都会在那里。但是做一个怎样的自己,是不是去迎合标签,这是自己可以把握的,所以,接受它,然后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继续自己所有的努力,则其实就足够了。”
“曾经有一天,我的口袋里面只剩下两块钱,看着他们,看着这个地方,我真的想哭,因为我不知道,这两块钱用完之后,明天如何生活下去。”
“这些年养成的工作习惯,就是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要考虑可能会遇到一些什么样的困难。比如在去阿富汗之前,要假设所有可能遇到的困难,然后想怎样去解决。”
“只要自己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了足够的努力,那就足够了。如果困难还在那里,那就接受这样的现实,不要失望,继续努力,至少记得,有的困难,凭一己之力无法解决,但是如果自己不去做自己可以做得到的那些,那就永远没有解决的可能。想要坐顺风车,面对困难,那是妄想。”
“很多时候,争取到了机会对于自己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对于自己的能力没有充分的了解的话。”
“一个人发自内心地谦卑一些,反而让自己的承受力更大,做起事情来更加专注,没有顾虑。”
风中的玫瑰读后感篇三
在隽永的诗意中,透着淡淡的忧郁;在炽热的真情中,涵着深深的眷恋;在厚重的寓含中,融着苦苦的追寻。这就是两年来我读孤雪的诗歌的感觉。她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已经从少男少女的梦幻和天真中超脱出来,溢着成熟的淳香;她不愿意把自己的诗魂锁在艰涩之中,而是以大众喜欢的含蓄展示魅人的姿态;她不想把自己的诗意禁锢在朦胧的巢壳之中,多用比兴的手法表现;她也不愿意把自己的情感放逐到直白和垃圾诗中。
我是喜欢这类诗人的。
她的诗中有这样一首:《风中的玫瑰》最能表明我上述的感受。
“八月,我看到太阳将一朵花点燃”,她不直写玫瑰是如何红艳,改为曲写,从另一个角度,写太阳点燃了玫瑰,只此一句就把你带入到一种揪心的感觉之中,令你想急迫地读下去,欲探个究竟,这兴的手法效果很好。一首诗的大概意境由第一句一下子表露出来。紧接着把“不祥预感”放进“火焰”中“焚烧”。这种渲染把读者的心抓住了,然而诗人的心中在“所有的不祥预感”中还有着对美好的希冀。“一抹丽阳”“牢牢地深锁住记忆”,但毕竟是一种残缺美,因为那丽阳是“最后的”,而且被深锁在记忆中。
诗人的“炽热的情感”是受伤的,在“风中招摇”,她所关爱的被太阳点燃的玫瑰在“风中滑过”,纵使如此,还用其“淡淡的馨香”抚摸着“被刺痛的伤痕”,足见玫瑰在诗人心中的地位何其重要,也充分表明诗人的“炽热的情感”中包含中种种的无奈。
可是诗人的心头腾着的“烈焰”是如此地强烈,连“午夜的风雨”也“浇不灭”。然而这强烈的爱和深深的眷恋,又只能是“瘦瘦的思念”,无奈地、苦苦地“在苍茫的诗行里寻找”着她心中的希冀——“黎明的露珠”。
在三节诗中没有用一个“爱”字,却把诗人的爱之深、爱之切、爱之真、爱之痛表现得淋漓尽致;用三段中都有的玫瑰的不同姿态:被“点燃”、“影子”、“抱紧我”,把爱的甜蜜、爱的无奈、爱的难舍、爱的渴望表达得惟妙惟肖。
抚卷而思,我勿如也。孤雪,在此新年之际,希望看到你更多的佳作,也更希望你找到那“黎明的露珠”。
风中的玫瑰读后感篇四
《永不凋谢的玫瑰》主要写了一个小女孩为了能让病重的奶奶看到那朵大玫瑰花去摘玫瑰,而校长不但没说她,反而又送给她和她的奶奶两朵玫瑰的故事。小女孩很善良,也很孝顺,校长摘玫瑰送给她是为了鼓励她是一个有爱心的好孩子。
哦,对了,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个小男孩叫小宝,他得了肥胖症,有一个医生听说了,就赶来了,给小宝看病,医好了小宝,这个医生的爱心就像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花,那样单纯,那样善良,那样的花是什么花都比不了的,我们要向那些有爱心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真诚和爱心,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献出一点爱心,我想社会就会踏出一大步。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事,比如说丛飞为了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上学,拼命的工作,结果去逝了。
我们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要把我们的爱心也奉献给别人,奉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风中的玫瑰读后感篇五
周六与家人喝完茶带着森便去深圳购书中心看书,发现购书中心还真的是有所改进,围了一小块区域出来放了些桌椅让小朋友们可以坐在那看书,这是我的大爱啊!和森一起挑了他自己感兴趣的书让他坐在那看书,我就在旁边找自己喜欢的书!在入口处的新书推荐处,看到了闾丘露微的新书行走中的玫瑰,早在网易的博客上就有看到了闾丘为这本书写的序,今天意外看到,便拿了一本书坐下来细细阅读!打开书后便很难合上,七年多前,05年看她出版的第一本书,那时的自己还是一个女孩,她的书带给我一片全新的世界,包括对记者,对传媒,对凤凰卫视的了解,非常的佩服她,甚至于一度想加入凤凰,那怕是进凤凰里面做个清洁工都是愿意的!冷静下来,才发现,喜欢是一回事,适不适合又是一回事!七年多以後的今天,再来看她的书,书中有很多地方是让我身受同感.
书中的第五页:在过去的七年里,我曾经苦苦抗拒"战地玫瑰"这个标签,终于有一天,我想通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标签是别人给你的,不管你接受还是不接受,它都会在那里.但是做一个怎样的自己,是不是去迎合标签,这是自己可以把握的,所以我接受了它,然后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继续自己所有的努力,这其实就足够了.
七年后的我至今还是没有看开这一点,学不会坦然去接受别给我的一些标签,看完后似乎也在想是时候要学会去坦然面对别人赋于你的称号,那仅仅是一个称号而已,真的不用太在乎这个称谓.
他是一个标准的愤青,满腔怨愤,直到前几年他已为人父,还是像十多年前一样的愤青.看他的博客,对现实种种的抱怨和诉控还有不满,终于还是忍不住的问他:你什么时候才能接受现状不做愤青,有没有想过自己这样的情绪会带给孩子带给你的家庭?终于他自己也意识到这点,如果他早点知道这句话,我想他会比现在更幸福吧!
书中关于情感这一篇,闾丘谈到新移民到香港过的那段日子的感觉,我是深有同感,自己同样也有过那种感觉,身上背负着千斤重担,每天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每天早上醒来时都会在心里不停的叹气,但又不想让身边的人觉察到.同样在看完这一篇我才明白,并不是每个话题都适合与另一半分享,有些问题在对方眼里觉得这根本上算不上是一个问题,是我自己在自寻烦恼.所以有些话题还是留着与自己的姐妹淘分享吧!
关于爱情这一篇有这样一句话:要先爱自己,才能够更好地爱别人!如果不能够善待自己,又如何知道去善待对方.如果爱一个人,除了爱优点,也要爱他的缺点.要改变的是自己,如果真的想要和对方在一起,就应该学会妥协.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刚结婚的时候,因为自己年轻气盛,觉得老公对自己的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我也是那么的心安理得接受着老公对我的疼爱及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才发现自己这样的行为感觉可耻和可笑.但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是我的成长过程,至少我现在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所以现在的自己再与身边的人相处时开始学会改变自己,为了家开始学会妥协及包容.
还有一段话我也是非常的认同:我会告诉我的孩子,其实真的应该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这种门当户对不是指他们的家庭门第,金钱等,我所说的门当户对,是指两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接近.如果有了这样的基础,两个人在面对生活和选择的时候,往往能够互相理解.
在我的身边就一对这样的夫妻,女孩从小在小康生活中长大,男孩家境是中下那种,两人结婚当初两家都不同意,这样的反对更加促进了这对年轻人的结婚的想法还是结了.婚后的生活,女孩会觉得要买的生活用品,买好点,用得时间比较久,并且也好用,但男孩会觉得这是生活消耗品,买普通的就好,打个很简单的比方:炒菜用的锅.女孩觉得买好些的用起来方便并且使用时间更长久些,如果买个便宜的用两下坏了又要重新再买,算下还不如买个贵点的锅更合理.但男孩不这样想,这只是炒菜的锅为什么要买这么贵,能用就算了.女孩听从了男孩结果买回去后用不到几个月锅就坏了,又得重新再买.如果两人的价值观差不多的话,我想这个不是一个问题,大家都能理解对方的选择,虽然这是小问题,但是生活通常就是由这样那样的小事组成,时间长了一定会有这样那样的意见不合出来,问题就出来了.所以我是真的很赞同门当户对这个说法,同样也是闾丘这样的意思,是指价值观和世界观.
再打个比方吧,我与老公的成长环境不一样,大家所受的文化背景也不一样,他非常的喜欢阅读,经常会转一些文章给我看,这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有时涉及到政治时,两人的问题就出现了,去年日本发海啸,他转载一些网上的文章给我看,说大陆人的一些行为让人发指,在灾难面前大陆人说日本人死得好,还去酒吧欢庆,这种行为让人发指.....没错,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这个样,我们也不会忘记以前的日本政府对中国人所做的一切.站在大家都是人类的立场来看,觉得灾区的老弱病残是那么的可怜和无助需要大家的帮助,但回头想下日本政府所做所为,心里还是不能原谅日本政府!这个时候我和老公都力以据争,针峰相对来辩论这件事.他说我的思想很狭隘,我把自己的祖国当母亲但自己的国家并不把我当女儿,我当时打了这样一个比方:祖国就好比是母亲,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做得不好和不对的地方,对于这个我会选择一种包容的心态来看待.而也有很多人做一些伤天害理的事,这个也是没有办法的,试问下那个国家没有这类人?那个国家的政府是没有一点问题存在的?终于商量我们两人停战,不要为政治来影响到我们家庭的生活,他有他的看法,我也有我的想法,关于政治的事大家不要再做讨论.
昨天写到一半的时候有事要外出所以匆匆忙来不及编辑,也来不及附图片就出门了!发现有很多错别字,罪过!
风中的玫瑰读后感篇六
风起的日子,叶子纷纷落下,眼见那一片片坠落的黄叶,在孤寂中化为一丝丝绿柳,树枝上那朵鲜艳的玫瑰,在风中亭亭玉立,亦如青春的我们,携带着一颗炽热的'心,沉浸在回忆中。
往事如烟,都已尘封。当我按下回放键,时间穿过记忆的隧道,往事一幕幕,有惊,有喜,有笑,有泪,在那快乐与泪水交织的回忆中,我逐渐学会沉淀,让那颗执着的心,随风飘入淋洗的土壤中。
马蹄声声,我心悠悠,回首望去,我第一次站在夕阳下看那片海竟是这般平静。对于太多的物是人非,我仿佛明白:有些人像烟花,稍纵即逝,却给你留下了灿烂和光芒,那种夺目的耀眼,竟是这般让我情不自禁想去回忆和搜索。
轻漫流年,岁月静好。多年后,我看着从我身畔匆匆而过的路人,我想起了你。也许事经多年,你依旧还是你,可我却丢失了自我,那些美如阳光般的诺言,亦随之湮没在这记忆中。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年后,你我再见时,你携了谁的手,我和谁白了头。漫长的旅途,终究离散漂泊。那份才开始萌芽的情愫,也消失在黎明中。心里的伤口,随时间结了疤,是否这样,就不痛了呢手握年华,浅吟低唱,拂一片落叶,留一世眷恋。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放不下,而是被回忆揪着不放。那个在心中狠狠增长的人儿,早已刻在我们心里,你叫我如何放下。
后来,我依旧在风起的日子里仰望天际,希望天空能送去我对你的一世缠绵,天空的媚,让我禁不住将它想象成你那双凝视的眼眸那眸,充满了深情,微笑,可如今那还属于我么苍柳树下,难言泪面,汴京城外,相近离别之时,我摇摇欲坠,可又不得不在时光的洪流中,学会用伪装去给予自己一层保护色,亦如风中的玫瑰,在大风的吹洒中,学会坚强,学会成长,学会将回忆化作一大动力。
风中的玫瑰,美得让人心生怜惜,但它的美,是用时间浇灌而变得娉娉玉立,而我们亦该如此。从回忆中走出来,伸手拥抱属于我们的明天。
风中的玫瑰读后感篇七
这本书是20xx年再版,书中每个话题都有相隔七年的两个视角,流年对照,闾丘露薇的成长轨迹,也是每个年轻人的参照,诸如梦想、大学、爱情、选择、生存、压力、婚姻、名利。
“战地玫瑰”—是人们对她最为熟知的称呼,每当世界上有大事件发生时,总有她的身影。然而以报道全球重大新闻事件闻名的闾丘露薇,,她不再评论时事,没有报道新闻。带着自己入行17年积累所沉淀下来的沉稳和厚重、对人生的思考,分享着每个人都在思考的人生命题。
看到作者讨论的每个标题,总会产生些憧憬,从上学到现在工作一年,经历了人生中最最简单的时候。就像书的扉页写着“有了足够的积累,人会变得自信起来”,当我们在不断积累时,会发现身边的一切在变化。我们常要在走了一段路后,回头看看,也算是对自己的总结。正如书里说的“七年的时间,想看看自己过去和现在的文字,最大的变化,我想,我不在看到我个人的成长,而是学会了把自己放在社会里。”是的,从这句话我读出了,没有人可以脱离社会和群体。学会反思,学会成长。
关于大学,这是书里离我最近的一个话题,闾丘露薇阐述了七年前和七年后,关于大学的思考。
关于自信,七年之前:真正的自信不是刻意去创造的,这是需要时间,需要经历,需要磨练,需要体验而自自然然得到的东西。七年之后:当然,到现在我还是觉得,自信和自大就是一线之差,而且我也觉得,一个人发自内心地谦卑一些,反而让自己的承受力更大,做起事情来更加专注,没有顾虑。
七年前:大学的四年,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恋爱,学习面对社会,学会对待生活。这是多么似曾相识的声音。然而七年后的闾丘露薇却说:我明白,人生会怎样,不是依靠一句话来支撑自己,而是依靠自己形成清晰的价值观,依靠自己对应对变化的能力。也许大学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学习和思想的迸发,它该有更深层的意义。就像我们在面对人生众多的选择时,不该仅仅想我们想选择什么,社会要我们选择什么,而是当我们做了选择,如何去承担责任,因为我们已经成年。
关于成长,书里讨论了爱情、婚姻、压力、生存、健康、工作等诸多话题。成长是人生活的基本。从拥有只能留在心底,无法分享的爱情开始,到我们为了生存必须有勇气和韧劲来面对这个社会里的人和事。年轻时的无知者无畏是人生必经的过程,没有比较,哪儿来的成长?享受人生不同阶段的每一点乐趣。
风中的玫瑰读后感篇八
一日,与友人闲逛“季风书园”,一个相对精致的书店。这店里可点上20元一壶茶,坐着慢慢品读。许是疏离书店太久,对购书又有了几分饥渴,捧回了十来本书,《行走中的玫瑰》是其中一本,这本书是冲着作者闾丘露薇买的。
对于闾丘露薇,只知道她是凤凰卫视有名的记者,其它一概不知。带着一究香港成功女人生活面貌的好奇购买了这本书。原本以为她是香港人的,看过书才知道其实她是一个普通上海人,因婚嫁随夫去了香港。这个普通人家的孩子凭着自己的努力进取、追求卓越获得了今日事业的巨大成功。
这本书,闾丘以真诚面对自己的心,坦呈自己40余年来的生活与感悟。
读过书以后,最大的感想是:同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为什么名人能成功,如自己这般平庸之人却只能平庸,只能在职场忍辱负重过活?不是不能和人家拼爹,也可能不是资质差异,而仅仅是你有没有抱负?你有没有决心与行动。
闾丘露薇自小就父母离异,跟奶奶一起生活,这样的起点,可能很多人就不能健康成长了,逞论其他?但她却能以自己的实力考上上海最好的中学——华师大二附中。被激发的旺盛的生命能量还让她在学习之余参与了不少社会活动,担任学生干部,学计算机、在《青年报》做学生记者,就是这个重要的经历,成为她以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生的身份能加入凤凰卫视等媒体的重要基础。
在深圳,她换过几个工作,特别是她居然有进会计师事务所做会计师的经历,我真叹服她超强的能力,想到就能做到,还能成功。她在香港职场中,也看到她恪尽职守,努力工作的身影。所以,才会有进入巴格达地区采访伊拉克战争的唯一的华人女记者,被誉为“战地玫瑰”。
躬身自问,没有自小就那样的努力却要那样的成功,不是强求而求不得的事情吗?过去的自己好像一直不明白,总在强求一些自己实力并不到的东西,自己做得也异常辛苦。其实,成功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是自内而外的东西。
人生几度秋,逝者不可追,今生只能安于此庸常生活。不过,名人有名人的生活方式,名人生活也可能不是尽如意的。闾丘露薇的婚姻不能算是美满的,与她自身的太过优秀有关吗?我不得而知,也许有那么点关联吧!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没有事业的过于忙碌,没有事业成功带来的喜悦享受,但我却可以有离开职场时的自由自在,其间也可能有别样的愉悦,生命于我同样可以绽放欢颜。写着写着,又为自己找出了不思进取的理由,不能不承认人与人之间这客观存在的巨大差距啊!
风中的玫瑰读后感篇九
《风中的玫瑰》这篇文章讲了在美国有一个小男孩儿在大街上乞讨。作者看见了就给了那个男孩一美元。过了一会儿,作者突然在一个十字路口上又看见了那个小男孩。小男孩进了花店买了三枝漂亮的玫瑰花走出了花店。
由于好奇,作者也跟着小男孩儿走。那个小男孩来到一片墓园,在一座墓前把花轻轻地放下说:“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玫瑰花送给你,祝你生日快乐!”看到这一幕,作者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看完了故事后我不仅被小男孩有一颗感恩的心所感动了。我想起了这样一件事。那天爸爸很晚回家,他回到家时已是10点了,爸爸满脸都是困意,仿佛不像是个中年人了,而像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了。我想,爸爸平时既要工作又要照顾我的生活,还要关心我的学习,真辛苦。
老师说过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连小动物都知道报恩,我也要用我的行动来报答爸爸对我的养育之恩,于是,我赶忙到卫生间打了一大盆热水给爸爸洗脚。爸爸的脚刚一泡下去他就来了精神说:“好舒服呀!”我帮他搓搓脚又拿来香皂洗了洗。干净后又拿来脚布帮他擦了擦脚。最后爸爸说:“洗得真好,真舒服呀。”我高兴地笑了,爸爸也高兴得笑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吧!
风中的玫瑰读后感篇十
今天,我们学了《永不凋谢的玫瑰》这篇课文,当读到课文中四五岁的小女孩把校园里最大的玫瑰花摘走时,同学们气愤了,甚至我都很气愤,我想,小女孩为什么去摘玫瑰花呢?如果我也在校园里,我肯定会上前去拦住她,问个明白。但是,当我读完了课文时,我知道了,小女孩摘花是为了给生病的.奶奶带去开心和快乐,这一朵花表达了她对奶奶的爱,小女孩摘花不是为了自己,同学们,校长都被小女孩美好的心灵感动了,我也被深深地感动了,我想,小女孩美好的心灵就是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
这样的一颗心,我们不都应该拥有吗?
风中的玫瑰读后感篇十一
最近又读了本书,沙尔达奥兹坎的《失落的玫瑰》,是本很打动人心灵的小说。你能听见玫瑰说话吗,你能听见它们的歌声吗?如果我说我能听见,有人教过我,你一定会认为我是个疯子!是的,我不能,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不能。我们和这本书的.主人公狄安娜一样,不相信人能听见玫瑰的声音,毕竟这太荒唐了!但为什么,狄安娜的姐姐玛利亚可以听见?她是个疯子?不,不是。她相信玫瑰是可以说话的。那是她心灵发出的声音,她坚持相信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坚信能够听见,坚持尝试,总有一天,你会听见玫瑰,也就是心灵的声音!
文中泽内普海涅姆说过一段话:“假设有一座高山......站在山顶眺望,怡人景色,尽收眼底。你很想去山顶,但山峰看上去遥不可及,你便失去了攀爬的信心。你放弃了,还说‘我到不了那’。而实际上,登上顶峰的人,脚步不比你迈得大,但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将不可能变成现实的不是奇迹,是坚韧。因为坚韧,所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因为坚韧,所以21世纪的人们也能听到玫瑰歌唱。”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狄安娜年轻美貌,聪明过人,是人人羡慕的“女神”,但她却因此离真正的自我越来越远,直到母亲临终前说出一个保守多年的秘密:她有一个孪生姐妹。自此,狄安娜踏上了一条神秘的寻找手足的旅程,也是一趟追寻自我的心灵之旅。
对玫瑰负责,不要让它凋谢。
风中的玫瑰读后感篇十二
她们俩自我保护意识那么强,真令我敬佩。而这,也令我想起了一件往事。
那一天下午,放学后,由于妈妈有事,没时间来接我,于是,我便自己走在回家的道路上。
走着走着,我就有种怪怪的感觉,仿佛有人在跟踪我。突然,一位叔叔拦住了我,问道:“小朋友,这里有没有洗衣店呀?”
我看他长相端正、敦厚,不像是坏人,便如实告诉了他,说:“前面好像有一家干洗店。”
我正要走,那人又把我拦下了:“你能带我去吗?”干洗店离这儿并不远,我到底要不要带他去呢?看着他那张朴实的脸,我的心里矛盾起来。这时,我想起来了妈妈告诉我的一番话:人不可貌相,不能靠面貌判断人是好是坏,不要跟陌生人走。于是,我敷衍地对他说:“就在前面,你自己走吧,我还有事,先走了。”说完,我便撒腿就跑。
后来,我才发现,其实那个人有许多疑点,比如:没拿衣服去洗衣店干嘛?就算是去拿衣服,又怎么会不知道路呢?现在想想,还真是后怕啊!
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在生活中,困难和危险有许多,只有将爱心、勇气和智慧融于一身,才能化难为易、化险为夷。
风中的玫瑰读后感篇十三
每个人都有超乎寻常的智慧,但又有哪些人的智慧能结出美丽的花朵呢?智慧,并不是把它存入大脑深处,让它永无重见天日的机会,而是要把它用到生活中,解决问题,保护自己的权利,帮助别人。
玛丽亚面对险情不但毫不慌乱,而且动脑思考,最后用学到的知识成功地救下了同学。江雪在自己和同学的消费权益受到损害是能挺身而出,勇敢地和不法商贩作斗争,最终使用法律武器,保护了自己和同学。
生活中会遇到的危险事件太多了,当你遇到这些危险事件时,你有足够的智慧去应付吗?有些人可能不经思考,莽撞地就去帮助别人或者面对危险;有些人可能会冷静地思考,运用生活中积累到的知识,帮助别人。
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用智慧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当别人遇到危险时,我们应该沉着冷静,在保护自身的同时,也要去帮助别人,使别人脱离险境。
我们要当一个集智慧、勇敢、爱心于一身的人,才能使自己和别人的生命之花少受意外的摧残,健康平安的活下去。
风中的玫瑰读后感篇十四
读完闾丘露薇的行走中的玫瑰》后,发觉我身上有她的那种直率,然而却没有她的冲劲和执着。在读到关于爱情的篇章时,我觉得我和闾丘的观点不同,我是一个重视亲情的人,我在乎的是一家人健康快乐的生活在一起,我对爱情的理解是,只要两个人的价值观没有太大的差异,我能容忍两个人的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不同。而作者是一个对爱情的纯度有追求的人,她在乎两个人心灵的碰撞,更加强调个人的内心感受。
羡慕闾丘能满世界的跑,但相信自己绝对没有那么大的毅力去克服与儿子的长期分离的相思之苦,也克服不了每天工作二十个小时的艰辛。不过我也对自己日复重复的国企的工作而感到无聊,我也要求自己能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总的来说,我还是在很多地方能和闾丘达到共鸣的。她的敬业、专业、诚实、努力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风中的玫瑰读后感篇十五
闾丘露薇,相信喜欢凤凰卫视的观众们,一定对这个名字不陌生。曾因20xx年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进行现场报道的唯一一位华人女记者,而一举成名,被誉为“战地玫瑰”。《行走中的玫瑰》这本书是她所写的唯一一部个人传记,出版于20xx年,而我读的是20xx年的再版,最大的不同是书中从“七年之前”和“七年之后”的两个视角来讨论每一话题,流年对照,展现一位职业女性的成长轨迹和她所感触的社会变化。
在《行走中的玫瑰》里,闾丘露薇放下了记者的姿态,没有报道新闻,没有评论时事,而是用她所收获的成长经历,以一颗朴素、敏锐、善感的心,分享着每个人都在思考的人生命题,如大学、情感、爱情、婚姻、选择、生存、困难、机会、自信、压力、变化、女人、品味、付出、快乐、学习、运气、缘分、做人、公平、名利、年轻、健康等等。她在书中说道:“七年的时间,最大的变化,不再只看到个人的自我成长,而是学会了把自己放在社会里。没有一个人,能够脱离社会和群体,而个人的修养和成长,如果缺乏一套完整清晰的价值体系的话,到了某一个时候,就会失去方向。”我想这应该是这本书最终的意义,每个人从小到大,由于家庭环境、与人交往环境、社会环境、成长经历等等的不同,造就每个人不同的价值观念,使对待问题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所不同,而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社会群体这个框架,只有将自己与社会完美的结合,才能形成一套完整清晰的价值体系,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闾丘露薇对书中的每一个话题的思索和感悟,都那么直接而真实。在关于“机会”的话题中,她想告诉年轻人:“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如果没有每天认真工作的积累,没有提前拿到伊拉克签证,没有提前组织摄影团队,那么一个在战争一线采访的机会怎么落到一名女记者的头上呢?同时,她也谈到机会与时代的重要关系,时势造就英雄。她一直在思考:如果自己晚出生二十年,那还有机会上名牌大学和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吗?她联想到:“在二十年前,一个穷困山区的孩子,只要努力读书,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可以上名牌大学,可以拿到奖学金出国留学,可以创业,但是现在,这样的机会真的很少了。”所以她认为自己是时代的受益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既得利益者。得到的多,就有责任回报社会,所以她一直为现在的年轻人创造机会而努力着。
风中的玫瑰读后感篇十六
这个周末原本是计划一个人去电影院看《泰囧》,但12月份的持续加班和极度的用脑思考,让我觉得在这么冷的冰雪天气,窝在家里看书会是比外出看电影一种更不错的选择。看着书架上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书,我决定还是选择一种不需要用大脑去思考述事型的书来消磨时间,闾丘露薇的《行走中的玫瑰》成为了我的首选。我喜欢看人物传记,特别是人物亲自写的传记,因为会比别人的写少一些杜撰,多一些真实。人物传记可以让我们看到每一个优秀名人的成名之路都是从普通的工作做起,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达到梦想。我们不仅要关注这些名人的成功,更要关注他们是怎么成功的。因为每个人的成功是不可以复制的,但我们能学习他们优良品质,生活态度,职业素养。
书的封面上是一个剪着简洁短发,穿得很休闲随意,虽然不漂亮,但光彩照人,能一下子吸引住你的女人,就是闾丘露薇本人。凤凰卫视著名记者,因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巴格达地区进行现场报道的唯一一位华人女记者,而被誉为“战地玫瑰”。
看了传记之后我对闾丘露薇成名做了以下几点的总结:首先肯定是她的职业技能非常优秀,出色的完成了本职的工作而得到大家的肯定。其次是她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时刻准备着。不会因为自己没有漂亮的外表而否定自己成为一个站在镜头前的记者,也不会因为自己是个女人,而放弃去巴格达战争做现场报道想法。而是做好一切的准备,为自己争取到了这个机会,并且出色的完成了这个任务,从而为大家所关注所喜爱。当然,所有的这些前提的前提,她是一个有着优秀品质的人,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习惯,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自信。
书的一开始就带着我思考两个问题: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要一种怎样的生活?
如果在过去问我这个问题,我真的没有办法给出肯定的回复,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以前也没有去思考过这个问题,人生在按部就班的过着,走到哪就是哪。还有一点就是不够自信吧,不相信自己能获得自己渴望的那种生活,不自信的原因也是因为自己没有真正去为之努力过。但是,在经过了这么多的事情,也经过很多的尝试,很多的失败,我渐渐也知道了自己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要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就像书中说的,人生在不同的阶段,需要按照当时的环境,以及自身的情况来做选择。人是需要在不断尝试之后,才清楚地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以及到底要什么。
闾丘露薇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虽然是名校毕业,但刚毕业的时候也并没有获得一份与专业相关,或自己喜欢的工作,也做过推销前台行政之类现在的大学觉得不体面的工作。从上海到深圳,再从深圳到香港,换过六七份的工作,直到凤凰卫视成为一名记者。她也是在不断的寻觅适合自己的工作,在刚毕业的那些年,她肯定也不能料想到现在的她。虽然她的梦想是做一名记者,但环境所迫,生存下来才有机会成就梦想。我也特别不赞成有些人因为一时的梦想没达到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很多的时候,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一些事情就是做不到,那是因为机缘还没有到,不代表未来没有机会。
从高中开始接触计算机,我一直从内心深处排斥它,因为不断有人告诉我,计算机不适合女孩子,以后会找不到工作的。我已经选择了这个专业,我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它,但我很肯定的告诉我自己,我一定不会从事技术的工作。大学毕业那年,从长沙到温州,从温州到广州,从广州再回长沙,我都确确实实没有从事技术的工作。当过培训老师,做过外贸,做过行政,还曾经饱满激情的做过销售。但是兜兜转转来到北京,我最终还是做了技术,而且我发现自己竟然对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我现在再也不敢轻易地给自己下定论我不合适什么,也许只有当我老去的那一刻我能才肯定的说,我不适合。
相信缘分,有一个好处,不会那样地执著,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事。因为懂得,一个人不能够控制许多事情,甚至自己未来到底会在哪个城市生活,其实也未必在自己的掌控之内。计划赶不上变化,随遇而安并不意味着消极,而是一种镇定和淡定。
对自己的动摇缘自对自己的不自信,但自信不是生来就有,一个人建立自信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真正皓齿就是刻意去创造的,这是需要时间,需要经历,需要磨炼,需要体验自然而然得到的东西。有了足够的积累,人会变得自信起来,真正的自信不是表现给别人看的,而是无意中散发出来的。尽管现在在工作的过程中还是会有很多人跟我说女孩子不适合做技术,但是我不会再动摇,或许我现在的能力还不够去证明什么,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会有明朗的一天,得到大家的认可。
有时候特别羡慕一些人,但我对自己说,总有一天,我会褪去无知和羞怯,和她们一样自信满满的在那里谈笑风生。当年的她们也一定拘谨忐忑过,只不过因为经历得多了,习惯了,所以已经可以应付自如了。其实,谁都有一个过程,只不过是尽早和长短而已。一个人的自信并不是表现在什么都懂,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自己不懂的东西了。一个人懂的东西越少,看到的东西越少,往往容易自我膨胀。反而看的多了,懂的东西多的人,更加谦虚。他们清楚自己的能力,清楚自己的定位,更加愿意去学习和接受新的东西,让自己保持进步,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信心。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化的年代。因为我们的机会多了,可以选择的余地也多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如何应对和适应变化的出现。任何时候开始学习,都不会嫌太晚,而且自己主动要求学习,才会产生对自己有帮助的效果,这样的效果不在于是否拿到一个文凭或者学位,而在于能不能帮助自己在工作,做人这些问题上获得进步。其实,学习,应该是一个相当享受的过程,而享受的前提,就是自己要有期待。一个懂得思考,如何学习的人,自然有能力和世界相处,自然会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胡婷闾丘露薇,相信喜欢凤凰卫视的观众们,一定对这个名字不陌生。曾因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进行现场报道的唯一一位华人女记者,而一举成......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行走中的玫瑰》读后......
风中的玫瑰读后感篇十七
闾丘露薇,相信喜欢凤凰卫视的观众们,一定对这个名字不陌生。曾因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进行现场报道的唯一一位华人女记者,而一举成名,被誉为“战地玫瑰”。《行走中的玫瑰》这本书是她所写的唯一一部个人传记,出版于,而我读的是的再版,最大的不同是书中从“七年之前”和“七年之后”的两个视角来讨论每一话题,流年对照,展现一位职业女性的成长轨迹和她所感触的社会变化。
在《行走中的玫瑰》里,闾丘露薇放下了记者的姿态,没有报道新闻,没有评论时事,而是用她所收获的成长经历,以一颗朴素、敏锐、善感的心,分享着每个人都在思考的人生命题,如大学、情感、爱情、婚姻、选择、生存、困难、机会、自信、压力、变化、女人、品味、付出、快乐、学习、运气、缘分、做人、公平、名利、年轻、健康等等。她在书中说道:“七年的时间,最大的变化,不再只看到个人的自我成长,而是学会了把自己放在社会里。没有一个人,能够脱离社会和群体,而个人的修养和成长,如果缺乏一套完整清晰的价值体系的话,到了某一个时候,就会失去方向。”我想这应该是这本书最终的意义,每个人从小到大,由于家庭环境、与人交往环境、社会环境、成长经历等等的不同,造就每个人不同的价值观念,使对待问题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所不同,而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社会群体这个框架,只有将自己与社会完美的结合,才能形成一套完整清晰的价值体系,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闾丘露薇对书中的每一个话题的思索和感悟,都那么直接而真实。在关于“机会”的`话题中,她想告诉年轻人:“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如果没有每天认真工作的积累,没有提前拿到伊拉克签证,没有提前组织摄影团队,那么一个在战争一线采访的机会怎么落到一名女记者的头上呢?同时,她也谈到机会与时代的重要关系,时势造就英雄。她一直在思考:如果自己晚出生二十年,那还有机会上名牌大学和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吗?她联想到:“在二十年前,一个穷困山区的孩子,只要努力读书,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可以上名牌大学,可以拿到奖学金出国留学,可以创业,但是现在,这样的机会真的很少了。”所以她认为自己是时代的受益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既得利益者。得到的多,就有责任回报社会,所以她一直为现在的年轻人创造机会而努力着。
风中的玫瑰读后感篇十八
七年前的你是什么样子?仅仅是模样变化了吗?还是心境都变了?或者是所有的一切都变了?我们总是走的太匆忙,以至于没有时间停留片刻,看看自己,审视自己。
我一直佩服有才能的女子,在这弱肉强食的社会,闾丘露薇无疑便是代表。以报道全球重大新闻事件而闻名的女记者,时刻奔赴在新闻的前线,的确是行走中的铿锵玫瑰,这一次她用对比的方法将最真实的自己展示在读者的眼前,相隔七年,两个视角看自己的变化,审视自己。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关于大学”与“关于选择”。关于大学:“七年之前,我想,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大学的四年,正是自己人生转折的四年。学习如何学习,学习如何恋爱,学习如何面对这个社会,学习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七年之后,我明白,人生会怎样,不是依靠一句话来支撑自己,而是依靠自己形成清晰的价值观,依靠自己应对变化的能力。”许多人都将人生的'转折点强加于大学,我们不是非大学不可,只是我们需要一个支撑,需要一个理由让自己思考。关于选择:“七年之前,人生时刻在进行选择,关键是,在选择的那一刻,要知道自己的长处以及要什么。七年之后,这些年,我经常收到很多年轻人的来信,询问我,在求学以及工作的问题上,如何进行选择。我总是告诉他们,既然已经是成年人,应该学习为自己做决定,并且承担后果了。”人一生中总是做着选择,一切命运的变化都是因选择而起。而往往我们敢于选择,却逃避后果。
《行走中的玫瑰》实际上就是闾丘露薇审视自己的回忆录,我们或许可以从书里可以看见一个女强人背后的成长历程,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一个成功的人敢于给自己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
古人云,“日省三身”。我们理应停下脚步,好好看看自己,给自己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整装,继而重新起航。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风中的玫瑰读后感篇十九
因为写论文要用的那本理论书北校区的都借出去了,只得长途跋涉去南校区借。在公车上的那一个多小时把闾丘露薇的《行走中的玫瑰》看完了。以前对她的印象是一个勇敢的战地女记者,其他都不怎么了解。在图书馆偶然瞥见,随手一翻发现写得挺浅显易懂的就借了回来。
题外话:现在每逢看到安妮宝贝体或郭敬明体就有点厌恶,总觉得有种装腔作势的感觉,不好好说话。有时候耐着性子看完还是没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就很郁闷了,好像是遇到了蹩脚的译文,好想狠批狂改一番。越是大师写的东西,越好懂。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看的几本散文集,刘文炳的《为了莎士比亚》,写得通俗易懂,但是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话,一个本子收了好几篇文章,看了前两篇后面的就不用看了。吴兴文的诗文集,果然是学者,学术味十足,还是比较喜欢他的译作。卞之琳的话,文章里不知怎么地带着文革时代的文气,文章不及他的诗作好。最赏心悦目的就是王佐良了,真是写散文的好手。
看她干练的摸样,以为她为人一定很严肃正经,结果发现她和我们一样,也听孙燕姿,也是爱情至上,也会为了茶余饭后有谈资看看八卦新闻。让她与众不同的是她的视野,她的较真劲儿,她的勤奋和她的豁达。书中好几句话,我都觉得是专门给我开的偏方。她在第69页写道:“很多人总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有些人更是老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觉得只要给自己一个机会,就能够证明给大家看。但是其实事情不是这样简单,有时候真的要经常地反省一下,当机会出现的时候,为什么总是轮到别人而不是自己,自己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高。”上回口译比赛时,当得知没进最后一轮,我第一个反应是难以置信:信息没我全的选手都进了。第二个反应是开始质疑评审的评判标准。却一直没有在自己身上找问题,一味地揪着自己比别人强的地方不放,不反省自己薄弱的环节。那时候还不甘心,真想拽着老师说,“再来一次,我要证明给你们看”。就像闾丘露薇在书中所写的那样,有时候机会来了不一定是好事,关键要看你准备好了没有。我还半斤八两就老想着得到别人的认可,现在回想觉得那时的自己实在是太可笑了,不禁为自己感到羞愧。
她还在148页写道:“大学四年,书反而没有中学看得多了,时间花在了听各种各样的讲座上。那时候来大学做演讲,从来没有受到过明星般的待遇,遇到的都是台下那种挑战的神情。讲座的种类很多,艺术,哲学,还有企业管理,我都会去听,我觉得,听那些比自己聪明和有经验的人讲话,真的要好过看一本其实怎么也看不懂的书。”以后我会坚持每周六都去听公众讲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还要多读书,这样对事物的看法才不会只停留在表面。
风中的玫瑰读后感篇二十
合上这本《行走中的玫瑰》,我的心中暗暗涌起一股从未有过的激动,眼前仿佛出现那朵英姿飒爽挺立在伊拉克战场上的“战地玫瑰”……突然就有了这样的冲动:我也要做一朵勇敢而坚强的行走中的玫瑰。
故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一处:露薇在凤凰卫视工作期间,有段时间是以写报告文为主,可是她的时间是非常紧张的,经常只有十几分钟的时间来处理,就即将播出,因此,那段时间,她的压力非常大,因此当她忙的焦头烂额的时候,所有这个时候和她说话的人,都要看她的脸色。因为这样,大家的心情都变得不太好。有的同事也会觉得非常委屈,虽然,露薇只是对事不对人,但时间一长,这就变成了恶性循环。甚至,露薇和记者或摄像师之间,只要在一起一个星期,总会大吵一架,起因都是因为嫌摄影师动作太慢,不够抓紧时间。因此,现在露薇尝试去改变自己,她发现,当自己因为压力过大,快控制不了情绪时,最好把手头的事情暂时放在一边,让自己换一个环境。她会用几分钟的时间,到公司楼下去买一杯咖啡,也就是这样几分钟的时间,之前的那种冲动自己就消失了。如果是在出差途中,她会自己走开,避免和摄影师发生正面冲突。因为每天相对,加上每天只能够休息及格小时,一直在不停地变换城市和国家,不停地采访,每个人的耐心都在慢慢丧失。因此露薇渐渐懂得不能够要求所有人的工作方法,工作态度,工作的熟练程度都和自己一样,毕竟每个人的能力都有限。
转念,不禁联想到自己。我早已经从懵懂的小学生变为一名即将参加中考的应届生,随着作业量的不断增加,考试频率的提高,自然压力也随之上升。我开始劳累,开始厌烦,开始消极,开始抱怨为什么如此的累,如此的烦,我甚至有过离家出走的幼稚想法。尽管我知道这只是一种逃避的行为,但还是没有办法去面对,就更不要说去想办法解决了。而在读了这本书后,我看到了露薇的这种善于改变的生活方式,不禁也想尝试这种改变。如果尝试着把压力化为动力,把中考当为一次阶段性的检测,不再抱怨有多累有多烦,会有效果吗?我相信,我一定行!!!
最后,我想说,从露薇简单而又不平凡的文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一束束玫瑰花在风中摇摆,在风雨中坚强的行走。我要做一朵行走中的玫瑰!永远。
风中的玫瑰读后感篇二十一
一口气看完了《行走中的玫瑰》一书,看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之前也有说过,人到感觉非常迷茫、非常彷徨的时候,会不自觉的被各种充满正能量的人生指导书所吸引,而这本书正是这样一个好的选择,它不会像网络上那些没有出处的励志文摘无迹可寻,还要质疑作者所说的是不是真的是他所能做到的,而这本书是记者闾丘露薇多年工作和生活的总结,我也相信闾丘本人也是个智慧的女人,这是一部她个人的奋斗史。
全书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总结性的话语也不多,多半都是各种事迹,以及对各种事迹的看法,但就是这样的书以一种话家常的口吻,像一位长者坐在身边给你讲述他传奇的人生经历一样,很亲切、很真实。
书中有一段话我反复看了几遍,“年轻的好处,那就是有足够的时间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要让自己有点改变,顾虑会越来越多,而改变,意味着必有所失,但是是否真的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又不是有百分之百的保证。但是年轻,特别是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可以毫无负担地进行选择。错了,或者走不通,走得很累,可以尝试另外一种选择”。我想,这就是我这半个多月以来一直想要的答案。
曾经我也有像闾丘那样在工作的一段时间后再次回到校园,倒不是为了逃避工作的压力,只是在工作了之后才真正知道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是什么,以前没有工作经历的时候在校园里面的学习都是广泛而不深入地,只求尽可能多的了解一些东西,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现在工作了之后就不一样了,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一方面进行补充了,我想这样的学习效果会更加的好。当我把这样的想法说给身边的朋友家人时,大家总是抱以不理解甚至嘲笑的眼光,“你都有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证,还有必要再去那个研究生学历么”,但是闾丘的经历告诉我,我要的不是所谓的学历证书,我所需要的是系统的专业知识补充,以便我在工作上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
这样更加坚定了我在合适的将来,我想应该也是不远的将来,去把我这个人生之路上的小小规划完成!
风中的玫瑰读后感篇二十二
中学的时候,我喜欢看琼瑶的电视剧,虽然被那种凄凉和浪漫的情节感动,但是我却从来不会幻想自己成为里面的任何一个角色。或许是我这个人太过现实,总会把小说和生活分的清清楚楚,而电视剧里的故事,只能成为生活的调味剂,帮助我打发时间。
因为,我对于爱情根本就没有任何概念。那是一个神圣的信仰,只可以在文学作品里远瞻,却不可以亲自触摸,否则就会支离破碎,体无完肤。
第一次被爱情感动,我想是因为一部名为《简*爱》的电影,到现在我还大概记得那段对白:
“虽然我穷,我不好看,但是我也有权利爱人”
从此,我相信:在爱情面前,人人平等。
那个时候,我更喜欢的,是三毛的生活,像荷西一样,守着自己喜欢的人,平平谈谈,却满满的幸福。
走的地方多了,遇到的人多了,发现原来爱情会一不小心地发生,也会因为自己的不小心而很快消失。每次都会有快乐的时光,虽然也会有伤心。
我们都很清楚,“永远”非常奢侈,但是人不能因为担心不能永远而拒绝开始。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是真心诚意的。
爱情要走的时候,是怎样留也留不住的。
当自己的情绪最终平复下来,终于可以去回想那一段感情的时候,曾经爱过的人,面容已经模糊,但是在回想的过程中,总是会有一丝笑意不由自主地浮现在自己的嘴角。
每一次恋爱,都在帮助自己长大,学习如何对待感情。如果爱一个人,除了爱优点,也要爱他的缺点。要改变的是自己,如果真的想要和对方在一起,就应该学会妥协。
爱情,不要冷淡,更不要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