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实用16篇)
总结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小说的写作需要构思精巧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篇一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目标有着本质的区别。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探索职业规律和职业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扎实过硬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课程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综观大部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开设,主要包括政治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基础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旅游政策法规等专业基础课;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行社计调业务等专业技能课程。这些课程一旦确定,基本很少变动,而且课程的开设学期也基本保持不变,并没有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来调整课程内容和课程开设顺序,偏离就业岗位,为校企对接埋下隐患。而现有的开设课程和课程开设顺序,脱离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定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
1.1学生技能培养不够突出。
对于高职教育来说,职业技能是其核心培养目标。虽然大部分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已经陆续开展了“2+1”模式、“工学交替”等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实际上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仍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根据课程要求设置的实训练习内容,一部分是学校组织的顶岗实习。实训练习一般是根据课程设置情况由任课教师组织的模拟练习,主要是针对部分课程,并不是所有课程都有实训练习的环节;而顶岗实习由于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把学生固定安排在某一固定工作岗位。所以无论是校内实训环节,还是顶岗实习阶段,学生的专业技能没有得到全面系统的训练,这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提升。
1.2教师业务技能有待提升。
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是本科或研究生以上学历,这些专业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步入工作岗位,缺乏一线企业的实践工作经历,因此专业技能有待提升。而部分高校虽然聘请了部分行业一线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进行授课,但一线教师往往学历水平较低。如何整合专兼职教师资源,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篇二
旅游行业发展非常迅速,其行业动态、知识等更新较快。广西各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首先要准确定位其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才能考虑设置的课程体系。就目前而言,旅游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涉及旅行社、酒店、景区三个方向,不同的院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然后开设相关的课程。其次,优化教材选择,尽量选择近2年质量较高的教材,掌握最新的前沿理论和资讯。第三,课程设置应多结合当今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本区域的发展,如针对出国游开设海外领队相关课程,针对广西主要客源国开设客源国概况课程。此外,当今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要求掌握综合性知识,课程设置方面可增加一些人文社科类课程,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第四,合理设置课程,理论和实践课程并举。对于部分重复的课程,相关任课老师可协商好避免重复讲授。此外,加大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把学生真正培养为专业知识丰富和专业技能强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师资队伍的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学校要加大师资投入,一方面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专业教师,提高进入学校的门槛,优化旅游管理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结构;另一方面,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继续深造,增加高学历教师的比重。第二,大力引进具有管理经验的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作为专任教师或兼职教师,以弥补现有师资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第三,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重。如可以通过与国外知名旅游院校进行联合培养,将本校骨干教师送出去,进行学习和交流;还可以针对其行业实践薄弱的劣势,选送部分教师进入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通过实践增加行业经验与技能,丰富课堂教学。第四,鼓励教师进行自我培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如利用假期参与茶艺师、调酒师等相关课程的培训,并考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3.3深化校企合作。
在深化校企合作方面,高职院校和旅游企业应秉着共同发展的原则。首先,选择优秀的旅游企业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如选择国内外知名的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进行合作,提高合作档次以及平台;部分优秀学生可由之前基础性操作岗位的实习提升至底层管理岗位,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由于旅游行业有明显的淡旺季,如寒暑假和法定小长假等往往是游客出游的高峰期,旅游企业可在假期多为旅游管理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帮助其更早的认识旅游行业。其次,深化校企合作,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与旅游企业共同搭建合作平台,企业可以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岗位,提高教师的行业经验;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同研究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吸引优秀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入校授课,传授最前沿的旅游资讯和发展方向,共同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篇三
摘要: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日趋激烈,旅行社又反映现在的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责任意识不强。因此,在企业需求视角下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做精做强,为旅游行业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基于此,文章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工学交替;企业合作;特色子专业;责任意识;人才培养模式。
为应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日趋严峻的现状,寻找更有利于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自身发展的机遇,同时也为推动苏南地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更加深入,培养适应旅游业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我院探索了旅游管理专业“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特对旅游公司进行了调研。
一、苏州地区旅游公司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吴江青年旅行社高级导游潘虹:我们的旅行社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就学会了用两条腿走路,以打造本区域特色旅游线路为主,以开拓东南亚线路为辅,所以,我们的旅行社效益一直蒸蒸日上。现在旅行社每年都要招新人。我们对毕业生的要求是有责任意识,踏实稳重,重能力,不在意毕业的院校;综合素质强,既能做导游、前台接待员,又能做业务和计调人员。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是要加强与我们旅行社合作,我们旅行社里的高级导游、中层管理人员也要和学院里的专业教师多交流,互相学习;建议专业课程的开发要和旅游业的发展紧密衔接。同里文化旅游公司客户经理薛润:我们旅行社共有员工56人,这个行业的竞争也很激烈,我们采用的对策是:充分挖掘古镇同里和周边景点的文化来吸引国内和国外的游客,同时注重与酒店的对接。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是要能将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实际,善于与他人合作。这两年的毕业生比较浮躁,就业期望值过高。面试时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被录用的关键是看沟通能力;招聘员工时持有双语导游证的毕业生更受欢迎。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议是要创新教学方法,提倡现场教学,比如可以带领学生到旅游景点学习导游业务,以增强现场感和角色意识。苏州震泽文化旅游公司高级导游兼总经理:我们公司的人才观是“适应即人才”,每年都招20个以上的毕业生,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是热情、友好、有亲和力、愿意帮助他人等。现在毕业生的不足在于责任意识不强,不懂得给自己树一面旗帜。面试时,能理解“不只为薪水而工作,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人将成为被录取的决定因素;招聘员工时最低是高职学历,旅游行业中能独当一面的人才比较稀缺。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是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更有针对性。
针对上述调研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注重“工学交替”模式的再构建。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已构建起了“工学交替”模式,且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指导方针。但通过以上调研,我们感受到在旅游公司看来,最好是能缩短应届毕业生进入工作的磨合期。对此,我们应该根据旅游公司的实际情况,修改并构建科学的“工学交替”模式。
1.课程设置要以职业分析为基础。学校在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如今年我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调研的基础上增加了“专题旅游课程群”和“商务酒店课程群”,并根据具体的项目任务每年带领学生参与旅行社的实习,从大二开始就安排学生跟随旅行社导游带团2~4次,使学校培养与企业实习真正实现“零距离”对接。
2.课程设置要侧重于“工”。专业实践能力是大学生立足社会之本,这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体现。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有近60%的时间让学生在企业接受专业实践。笔者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的时间也应达到此标准,同时建议实践课程要尽量让学生到具体的旅游现场接受学习。3.考核要以职业资格为标准。考核内容不是知识的存储记忆,而应倡导学院的专业课教师与旅行社的业务骨干合作命题,实施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的一体化的职业资格考试;还可以从职业、行业协会建构起的题库中抽取,前提是以导游证的考核级别作为每学年的考试考核标准。
(二)要注重与知名旅游公司合作的.探索。
1.争取旅行社资金、设备的支持。通常高职院校办学的投资与先进设备(包括视频设备、讲解设备等)的投入主要由旅游公司来承担,但目前我国部分旅游公司自身效益低下,所以,我们要主动走出去与知名旅游公司合作、交流,让其明白在旅游业竞争白热化的时代,旅游公司只有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这种核心竞争力是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旅游公司是职业教育最大的受益者,从而争取他们的资金和设备支持。
2.争取旅游公司技术力量的投入和旅游公司的岗位实习。为保证专业教学质量、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每学期我们要有计划地争取旅游公司的技术骨干、旅游行业专家来为学生上课,将旅游专业新知识、新技术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另外,在实习安排时要尽量让学生到旅游公司的具体岗位上去,让学生接触真正的职业实践。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真正实现与旅游公司的“零距离”对接。
1.特色专业开设要有前瞻性。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下设多个子专业,如可以设置偏重于营销方向的旅游营销专业、偏重于景点介绍方向的旅游导游专业、偏重于酒店方向的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等。所以,我们建议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每1~2年调整一次,选择有前瞻性的专业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重点开设。这样就能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始终与旅游市场同步,培养出受市场欢迎、需要和认可的优秀学生。
2.合理建构专业链。为使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全面地满足现今旅游行业的需求,我们要与旅游公司合作进行调研,要慎重考虑开设一些新专业,如旅游酒店专业、旅游会展专业等细化专业。在形成自己特色专业的同时,加强专业链的合理建构,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做大做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要注重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从调研中可知,很多旅行公司要求大学生的不是专业如何出色,而更多在于个人品质方面,尤其是责任意识素养方面。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责任意识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将责任意识教育放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也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工学交替”模式下习得责任意识知识,形成责任意识。
2.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责任意识教育的载体和形式。责任意识教育的实效性体现在“实践能动性”上,只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获取更多第一手的信息资料。一是在社会调研、参观考察等实践中,以结对、组团等有效形式,解决困难和问题,增强责任意识;二是在社团、技能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锻炼责任意识的习惯和能力。
三、结语。
以上是对部分旅行旅游公司调研而引发的一些思考。我们将根据调研的情况,在调整中求适应,在改革中求发展,不断开拓进取。校企联手,相信一定能为旅行市场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此推动我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再发展。
参考文献: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篇四
当前,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落后于当前旅游业的发展。首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较为陈旧,部分院校仍选用多年前的教材,缺乏旅游界的前沿性知识,与当前旅游行业的发展有些脱节。其次,其开设的课程重点为导游证考证课程,如导游业务、全国与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法规等,而对于海外领队培养的相关课程非常少。此外,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重复,如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文化与导游基础知识的部分内容重复严重。最后,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广西部分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程课时量远高于实践课时,很多院校即使有实践课程,也大多受制于实践教学平台的滞后而流于形式,学生实践学习效果不佳。
2.2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学生培养的基础和前提,而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是衡量师资水平的重要标准。目前,在广西高等院校旅游教育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学位占41%,博士学位仅占2.5%;在教师职称方面,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为31%[1]。而在广西高职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更加缺乏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此外,“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低。部分高职院校将“双师型”教师狭隘地界定为具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职业资格证)的教师。部分教师虽然通过考试获得了导游证等职业资格证书,但并没有相关的行业实践经验,不了解旅游行业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容易理论脱离实际。很多高职院校也缺乏旅游社、景区等旅游企业的优秀人才兼职授课,学生对目前旅游行业的现状认识不清。此外,由于广西大部分高职院校起步较晚,经费投入不足,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的较少,对国外旅游发展趋势与理论动向不了解,不能给学生更好的指导。
2.3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目前,广西很多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有自己的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企业,但实习的质量令人堪忧。目前校企合作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企业的选择问题,由于旅行社招聘实习生更多要求已获得导游证,学校出于安全问题,就长期实习而言,高职院校多选择酒店、景区作为校外实习基地,从事服务员、讲解员等工作,这可能与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不一致。第二,学生实习所从事的工作多为基础性操作岗位,其中在酒店实习表现得尤其明显,缺乏管理岗位的实习,而学生轮岗实习也很难实现,因而实习效果不佳。第三,目前学校和企业的实习还不够深入,大多数的合作还仅限于学校向企业输送实习生,缺乏深入合作。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篇五
摘要:高职英语专业与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相比,无论是在培养对象、培养模式、教育类型还是在人才类型与专业技能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高职英语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应具有职业性、定向性、应用性、适应性与知识能力结构等方面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高职;英语;培养目标;特色。
高职英语教育与普通高校英语教育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具有哪些特色,高职英语专业究竟应培养什么样的英语人才,与普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究竟有哪些不同,这些都是高职英语教师应该探讨的问题。
高职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由社会需求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大致为四类: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前两类人才一般由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后两类人才则应由职业教育培养。而技术型人才(也包括一部分高智能的技能型人才)则由高职教育培养。将二者的培养模式加以比较,其中的差异便可一目了然。
由下表不难看出,高职英语教育与普通高校英语教育从师资到教学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高职英语教育培养模式的定位确定了高职英语教育的指导思想,即以提高英语文化素质为核心,以传授英语知识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重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分析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结合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给高职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一个准确定位。我国高职英语专业培养的对象是普通高中毕业、职业中专毕业、技工学校毕业以及相当于上述学历的在职人员,培养目标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技术、能实干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英语专门人才。其总体培养目标应体现下列特征:
职业特征高职英语专业既有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又有其学科个性;既有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科共性,又有不同于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职业特征。一方面,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都是相关专业必然使用或即将使用的;另一方面,学生求职就业时所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心理及岗位角色意识与相关岗位的工作特征明显一致。依据高职英语专业的职业性质,直接针对社会岗位是高职英语教育区别于普通高校英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普通高校英语教育的培养较多考虑毕业生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系统性,而高职英语教育则侧重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职业性反映了高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本质特征。
应用性特征高职英语专业又可细分为不同的专业方向,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和高职高师英语专业等。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和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就有明显的差异,前者侧重商业英语的传授,后者注意旅游英语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具体体现了高职英语各个专业的实用性。高职英语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特点是针对性,即直接针对社会职业岗位对英语的不同要求确定与之相适应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际经验,注重以应用性职业能力的需要和提高为依据,强调岗位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方法技巧的运用程度,特别是能够使用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适应性特征高职英语教育应帮助学生掌握广泛的知识和应用技能,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整合起来,以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实用人才是其根本任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时,要处理好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矛盾。但从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与针对性来看,又必须相对灵活,避免单一和僵化。因此,对专业的增减需慎重对待,开设新专业必须对人才市场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做好人才预测与论证,突出重点专业的办学特色。高职英语教育不但要突出职业性、地方性,而且还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具有多样性,必须加强学生通识能力的培养,构成复合型知识结构,加强毕业生对未来岗位的自我调整、自我应变能力的培养。从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与毕业生就业率等方面来看,毕业生应体现下列特点:(1)适应性强,进入角色快,就业心态稳定;(2)英语专业知识牢固,口语表达能力强,有很强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3)在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等关键能力上略胜一筹。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我国现阶段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应掌握大专层次的实用知识,其中包括英语基础知识、专业英语知识和相关的英语知识。基础英语知识是指适应职业岗位必需的常规性知识;专业英语知识是指职业岗位必需的专业技术英语知识,要求不但具备本专业的一技之长,还要掌握本专业最前沿的科技知识;相关英语知识是指适应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与职业岗位可能的变化等必需的相关专业知识、行业知识和产业知识。因此,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应以基础英语知识为前提,打好本专业牢固的基础;以专业英语知识为重心,突出一技之长;以相关英语知识为辅翼,力求一专多能。
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了高职英语专业人才的工作领域主要是第二、第三产业的服务性岗位,如企事业文秘、导游、服务行业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或教师等岗位。这些岗位的工作具有较强的迁移性,因此必须赋予学生职业技能的兼容性,应从汉语和文化修养的提高、专业学习的可延续性、专业的可迁移性、自主创业的意识等方面入手,体现课程建设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人本位的特点,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高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包括下列分支模块:
1.了解本国文化,夯实汉语功底。深厚扎实的母语文化背景对任何专业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科目可包括诸子百家著作,中国文学、历史、哲学经典古籍,现代文学赏析,汉语实用文体写作等;另外根据地域特色,可设立介绍本土风物的科目,如地方史志,旅游资源介绍等,这些科目对高职生的实践课及其职业发展颇具实用价值。
2.实用英语先行,突出职业性与工具性。科目包括旅游英语、饭店英语、财经英语、文秘英语、公关英语、商务英语翻译、商务函电书写等,要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译能力。
3.掌握英语背景知识与相关理论知识,与高层次专业学习沟通。包括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词汇学、语言学、英文写作、翻译理论等课程。
4.教育学课程。随着我国全民学习英语热潮的迭起,高职生就业领域必须扩大到教育行业。开设教育学、幼儿和青少年心理学、英语教材教法等课程很有必要。
5.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成熟与完善,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计算机应用技术、经济学、管理学科目应是构建现代知识结构的主要框架。
6.就业指导课程和人际交往课程,如公共关系、演讲学、洽谈技巧等课程应成为鼓励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自创实业,自我谋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修课程。
7.以突出技能训练为特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能力,在理论课够用的基础上,实践实训课程应不少于40%,实习基地建设应在互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要实行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把学生在校内所学的英语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应以拓宽就业口径为目的,提高专业兼容性,培养职业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具备迅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竞争力。
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高尚的职业道德也应是高职英语教育必不可少的培养目标之一,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迅速发展与不断丰富,道德素质在学生整体素质中显得愈加重要。为此,高职英语教育也应结合专业实践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结合专业进行的道德教育,可使学生容易接受,更加生动具体,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对培养学生普遍的行为准则和道德信仰,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更富有时代特色。
“双证书”制度的特色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要保证质量,必须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校企联合实习实训基地与相应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实行职业教育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去基地实习,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本专业的前沿技术知识,感受时代气息,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如要求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历证书之外还要取得教师资格证和普通话证书,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和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历证书之外还要取得海关报关员证书和导游证书,这样可以实现学习内容与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
我国的《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牢固树立高职英语教育的质量意识与特色意识,建立以教材为核心的高职英语教学基础体系,突破普通高等学校英语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模式,突出高职英语教学的职业性与技能性。努力培养学生独立创业、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运用英语知识完成语言交际的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英语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成思危.站在历史新起点,开拓职教新局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
[2]姜安心.技术伦理教育与高职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3]王前新,等.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重心的转变[j].高等职教,,(4).
[4]李振波.职业技术教育课发展概要[j].外国教育资料,,(1).
[5]杨金土.高等职教的特色问题[j].职教通讯,,(1).
[6]黄元山,等.关于高职人才教育模式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1,(2).
[7]徐威.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j].中国成人教育,,(8).
[8]杨金土.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1999,(4).
[9]石东华.谈高职英语教育理念的引入[j].职业教育研究,,(8).
[10]董瑾儿.职校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5,(8).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篇六
高职旅游管理人才与本科、研究生层面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一个最典型的区别就是,更加注重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这也成为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的一个优势条件。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如何培养符合企业用人需要的专业人才?工学结合无疑是现阶段的最佳选择。与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旅游行业密集型人才需求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真正在一线企业学习,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旅游行业,认识到自己在专业技能方面的不足。此外,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更加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缩短了学生从校园到企业的过渡时间。
2.2明确培养方向,因材施教。
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初期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了解不够全面、深入,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方向、就业方向不够明确,因此在一年级的授课阶段,除了对学生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外,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和特点积极引导适宜的专业发展方向。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本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研究领域和个人特长,进行研究方向的划分,如可划分为:高级导游方向、旅行社业务方向、旅游景区讲解方向、会展服务方向、旅游外语方向、专升本方向等。每一个专业学习方向可以由一位或若干位教师负责,作为该方向的导师。学生可以根据学院提供的导师及导师研究方向,双向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导师。在二年级的学生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研究方向,授课内容及学习课程有所侧重。这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出专业特长更加突出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从而避免了培养的学生千篇一律的结果。
2.3根据旅游管理岗位设置课程。
大多数高职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一旦确定,基本上很多年不会发生变动,而不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如何变化。对此要求专业教师、专业负责人要密切联系企业,深入行业一线,及时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变化,以及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根据一线旅游企业各个相关就业岗位的设置,不断调整专业课程。专业课程的内容也要密切联系实际,学院可以同企业进一步合作,共同完成教材编写和课程内容的设置。对于部分与行业岗位紧密对接的专业课程,应作为重点课程开发建设。如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行社计调实务、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等部分课程,直接对应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应进一步加强这类核心课程的建设,保证学生在本门课程学习结束后就能够达到该岗位的要求,胜任该岗位工作。这类课程,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发,与行业企业一线优秀的导游员、旅行社经理、旅行社计调、旅游景区管理人员共同研讨课程内容,共同完成授课任务,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真实地深入工作岗位学习岗位技能。具体可由企业专家手把手、一对一指导,专业教师保证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2.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技能,适应旅游行业需要的合格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就必须要具备突出的、过硬的专业技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根据各自的研究领域和专业特长,密切结合旅游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要求,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专业技能。打铁先要自身硬,只有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的学生。教师必须要保证企业一线工作的时间;高职院校应为专业教师创造便利学习条件,保证专业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完善。
2.5借鉴国外旅游管理的先进教育理念。
瑞士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的教育模式享誉世界。我们可以结合高职特点,借鉴其先进的课程设计模式,围绕旅游管理的实际需要开设课程,形成店校合一的模式。此外,德国成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与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也完全适用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在德国,员工编制人员超过20人的企业就有承担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就需要企业提供资源和条件来培训学生,这是德国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虽然我们国家现阶段还没有这样的条件,但是各高职院校有必要创造条件去寻找这样的企业,真正为学生提供工作岗位,培养职业技能。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和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这是旅游管理专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澳大利亚在旅游酒店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也值得我们学习。首先,澳大利亚旅游酒店人才培养采取细分专业种类和增强学生专业能力的方法;其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重视实践能力。澳大利亚对学生实习高度重视并制定了统一的实习制度,有着严格的规定。最后,通过选修课让学生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将这些成功做法应用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来。
3结语。
总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不是口号,要求我们把创新工作做实做细。诚然,创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有更多的方法和途径,希望更多的专业教师都能参与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来,为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量身定做最合适的培养方案。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篇七
随着城市化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高水平、高质量的建筑工程,即是投资环境的需要,也是一个地区人民高质量生活、工作环境建设的基础。由于全国各地的建设热潮,土建大类专业每年的毕业生都供不应求,建筑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但是通过对企业访谈和毕业生的回访,我们发现大部分企业在人才选用上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其次为“吃苦耐劳能力”即对恶劣的施工环境和繁重工作的适应能力;第三为“学习能力”即对新知识的求知态度和学习能力等;而从历届毕业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从毕业到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其中首要原因是没有实践工作经验,不能很快的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工作能力;其次是对自己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岗位没有清醒的认识,从暖和的教室一下搬到冰冷的工地心里落差较大,很多人因此转行从事了其他行业。第三是学生从单纯的学校环境马上到复杂的工地环境,在面对新的工作岗位时进入状态较慢。可见不管是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还是作为求职者的学生面临的问题非常相似,一方面企业为找不到优秀的建筑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发愁,很多单位不得不对新员工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培训,为此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学生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最终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专业从事其他的行业,从而使土建行业的从业者更为紧缺。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刻不容缓。
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高职土建专业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摒弃原有的教学模式,实行“任务驱动、项目轮训”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即学校的教学活动必须与企业生产活动高度融合,以校内外合作企业为平台,把各科专业知识从新整合,从完成真实的建筑工程项目任务中合理的安排理论知识学习并着重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吃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土建专业受气候影响大的特点,每个季节安排相应的工作任务,实行忙时工为主、闲时学为主、不忙不闲半工半学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工学结合是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拓展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理论学习要服务于实际工作,提高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针对性,从而促使学生尽快成长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1校企多层次深度合作,夯实实践教学基础。
土建专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办学理念,推动校企共同制定并开展了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在校学生顶岗实习,校外兼职教师授课,合作开发科研项目等多层次深度合作,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3.2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兼职教师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互惠互利、协商共建”的原则,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争取真实的工作环境,为专业教师争取与行业企业接触的机会。并且努力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如土木工程实训室、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制图画室等。
3.3“任务驱动,项目轮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把“任务驱动,项目轮训”实践教学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切入点,按照土建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实施“任务驱动、项目轮训”的教学模式。根据职业岗位要求,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加强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在技能培养这条主线上,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通过专业认知实训、专业基本技能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和技术应用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4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4.1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学校、和行(企)业两个层面的优势和作用。通过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学生技能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企业人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逐渐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岗位有所认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专业定向。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提高,学生就业对口率明显提升。
4.2促进了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为师生结合教学、生产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良好条件。教师利用自己的技术专长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上的难题,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攻关,使专业教师始终了解行(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从而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4.3促进了实训基地的建设。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不断完善实训基地建设,能建成集教学、科研、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习基地。包括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土木工程测量实训室、建筑工程实训室、土木工程绘图室,土木工程造价及项目管理沙盘实训室。
4.4促进了土建专业课程建设。
通过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和实际案例的校本教材,构建了基于土建行业岗位要求的课程体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篇八
在我国,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作为行业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事情,它是指接受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的委托,在授权范围内代理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并收取相关费用的企业。经过20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在我国对外经济多年的快速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近些年来,对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的需求量更是不断增加。作为培养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的高职院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工学结合,突出实用性特点,实现学生零距离的上岗工作,这也是我们教师一直追寻和探索的事情。虽然目前来说,已有些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尝试在教材和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改革,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总结,提出以下一些看法,以期改进《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1教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安排方面应更注重实用性。
在高职《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教材的选择上,应选择那些在内容上更针对工作实际,案例更丰富,更多、更详尽地附录了货运单据样本及国际货代行业国家标准的教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接触到实际业务,理解相关知识及国家标准规范。但是,参阅目前市场上的居多教材,发现大多数教材虽然在局部内容结构安排上有所扬弃,更突显出实践性,但体系上仍然是普通高校教材的翻版、浓缩。在实际教学中,若完全参照这些教材,必然会存在太理论化或不实用的问题,与本科教学极其相似。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和熟悉高职《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教材的基础上,以国际货运代理的职业活动、职业情景为参照系,对职业活动的行动领域(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设计适合于教学的学习情景使其具体化,形成课程内容。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实用性,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国际货物运输方式不同,把国际货运代理分为五大模块,其中模块一是国际货运代理公司的组建。主要让同学们从总体上了解国际货运代理行业,掌握有关法规对组建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及组建程序;模块二是国际货物海运代理操作规程;模块三是国际货物空运代理操作规程;模块四是国际铁路联运代理操作规程;模块五是国际货物仓储配送业务操作规程。在每一个模块,根据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在实际业务办理的先后顺序又划分为若干个具体的任务。以模块二国际货物海运代理操作规程为例,该模块又划分为揽货、订舱、装货、报检、报关、保险、制单、收费和放货等九个具体任务。在每一个任务中,分别向同学介绍各项工作的操作规范、操作技巧及工作前、中、后所应注意的事项。
2课堂教学中应有更多生动、实用案例分析和单据样本。
《国际货物海运代理实务》作为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若没有生动实用的教学案例和文件式样,要想让学生学好该门课程,特别是掌握一些具体的业务操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走进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在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的同时,还可以搜集到一些真实的案例,用于我们的教学。即使条件不容许,作为教师也应多关注该行业的现状、发展,浏览各站,搜寻跟授课内容相关的经典案例。对于自己搜寻到的各案例,去粗取精用于课堂教学。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呈现,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真实的接触到具体的业务,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锻炼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在国际货运代理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涉及到一系列的单据,比如在国际货物海运代理操作过程中,会设计到托运单、订舱单、订舱确认书、舱单、海运提单等几十种单据。在众多的单据中,有些单据的格式虽有所差异,但内容基本相似。假如仅凭老师口头讲解各单据包括那些内容,学生仍会觉得比较模糊,老师讲解起来也比较费劲。但假如借助多媒体或投影仪等现代教学手段,把各单据的式样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将有着非常直观的感受,老师讲解起来也轻松。所以这要求我们授课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处处留心,收集各种单据,特别是填制完整的业务单据,以便辅助我们的教学活动。
3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实训教学的安排。
国际货运代理实务的实训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实际操作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时候,一定要安排充足的实训课时。在课时有保障的同时,还必须要注重实际的实训效果,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的满足。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认真研究实训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有机地融入实训教学中。比如在完成每一个任务理论教学或几个关联比较密切的任务理论教学后安排一定时数的实训教学,以企业经营为背景,以岗位设置为模块,把学生分为若干组,由他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完成各项具体任务。这种“实战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实际使用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充分利用现代话的.多媒体设备,精心设计教学课件,使其内容丰富有趣,以相对减少对理论过多的讲解。二是要发挥好引导、指导作用,否则这个教学将失去目标,变成一种“游戏”,而达不到教学目的。最后是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要求“程度”,要鼓励、激励学生,使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顺利配合完成“实战法”的训练。
此外,由于各个模块之间存在部分重复交叉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优化、更新和有机重组,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4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中英文结合。
因为国际贸易是涉外经济活动,所以国际货运代理业务必然也是涉外经济活动,这就要求国际货运代理的从业人员,必须要掌握好外语(在此主要指英语),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不仅要与外国客户进行流利的磋商,同时也要缮制相关的英文合同和英文单据。因此,这就对《国际货运代理实务》的双语教学提出了要求。比如对一些专业术语的解释,我们尽量作到用英文解释和表达,以帮助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的阅读和表达水平,成为能说英语、写英文的专业国际货运代理人才。
总之,在《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教学中,我们必须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依据教学大纲及有关国家标准,结合行业发展情况,与时俱进,大胆的探索,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天宇.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高职外贸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经济师,.
[2]邹勇.国际货运代理实务的教学方法改进初探.现代企业教育,(7).
[3]杨占林.国际货运代理实务精讲[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篇九
广告学教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需要,30来年广告学随着广告业的迅猛发展而发展,并直接推进了广告教育的发展。目前,全国有300多所大专院校陆续开办广告学专业。高校的广告学专业为广告行业提供了有效的专业理论支撑,但这远远跟不上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要求,多层次、综合型广告人才匮乏日显突出。高校广告学专业重视理论忽视操作性,广告行业带动专业发展效果不明显,这都要求广告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要与传统的教育模式有所区别,明确广告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宽口径、创新性、长远性、多层次等。
一、广告学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从对吉林大学等多所高校开设的广告学专业进行了研究,从人才培养方案、毕业学生反馈等方面发现的几点共性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特色不突出、综合应用能力较差。中国很多高校的广告学专业,大多是被社会淘汰的专业转型到广告学上来的,学科背景与该专业联系不大,导致广告学基础不稳固、专业特色很难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趋同。
(二)广告专业教育重理论轻操作。侧重理论方面的梳理,能够有效的提炼理论知识,但缺乏创新的理论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应用到执行方面学生却往往找不到依据,缺乏处理实践中出现问题的灵活性。
(三)缺乏行业引领。广告行业引领的方式较为单一,深入不够。大多以大赛形式为主,周期较长,参加后为什么获奖不明确,不能够承上启下,学生很难从中得到提高。广告讲座衔接不够,因为时间限制以及针对大赛的较多。商业目的较强,缺乏稳定连续性,导致行业培养作用不明显、广告协会作用不明显,相关培训提高不大。
(四)师资队伍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共同完成项目的能力较差。二是教师实践性较差,大多是刚出校门,原来的学校就缺乏实践。三是复合型教师较少,中文出身较多,综合能力弱,看待问题较为片面。
(五)课程设置。忽视学科之间的交叉,应用性较差。
二、广告学人才培养应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
(一)人才培养定位明确,符合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社会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利用原有学科的优势,结合行业长远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的,选择适合的生源制定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教学方式方法的多元化。
1.课堂讲授方式。沿用传统教学的规范性,调整教学方法灵活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案例教学法,多方法使创意再现。掌握头脑风暴的方法,限定命题团队合作分工明确。多以汇报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主观表达能力。多互动、注重传播性隐密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度,使教学内容有效的贯穿其中。
2.加强实践活动的深度。一是建立创新园可以容纳学生实习创业的广告公司。二是参加不同层次的广告大赛,赛后要跟踪,总结不足。三是找有规模的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培养综合能力。
3.多形式的活动。一是开展较高层次国内外最新的广告作品展览以提高学生的'眼界。二是开展前沿的广告讲座,可以以多形式的。三是有深度的辩论赛,要有较高的理论支撑来完成的,不能流于形式。四是参加不同形式的发布会,了解市场行情。
(三)广告行业多方面的引领。国内广告行业应发挥行业组织的纽带作用,使学界和业界保持及时的沟通与联系,使教学和业界需求不致脱节。组织的广告赛事要有针对性,重点突出。不同层次的赛事周期要有所不同。获奖点评要梳理,使学生在参加比赛的同时既得到了锻炼,又能得到提高。
(四)师资队伍培训的重视。人才培养重视度不仅关乎学生切身的利益,同样关乎整个行业的良性循环。教师在上岗前不仅需要通识教育理论方面的培训,更需要眼界的开阔,才能增强教师在课堂上主导地位。广告专业的时尚性、潮流性、独创性要求教师:_是多与国际广告行业接触,保持紧密联系,可通过订阅国际广告杂志、参加国际活动提高眼界。二是与广告公司建立联系,经常可以学习国内外制作角度。从而带令学生模拟项目,共同完成。三是复合型教师的培养,在有较好的中文基础上,向时尚语言转型,以适应社会语言。
(五)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多开设教学平台,利用综合学科资源,不断满足日益需求的市场化、职业化、技能化的教育体系。
三、结语。
尽管目前办学速度较快,但教学模式趋同化较重。为了广告教育更好的发展,快速找准定位,这些都需要学界和业界给予更多的探讨与支持,配合学习。毕竟,广告学人才培养模式还在探索实践中,国际国内的广告业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国外的广告历史提供了广告发展的脉络,但要符合中国的发展借鉴保留的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篇十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高校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相对独立,内容交叉不紧密的特点,提出了以机器人机构设计及控制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机器人各模块本体机构设计、各模块及整体建模、各模块及整体控制方法设计、关节驱动模块设计、检测模块设计和最后的顶点项目环节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科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课程间建立了联系,同时借助机器人平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软件与硬件的融合,扩展了学生的学科领域,该模式有助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机器人;机构设计;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都十分重视理论和实践结合,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但由于学时和学生层次的限制,许多学校存在理论教学深度不够,教材内容更新滞后,配套的实验设施及器材老旧,无法满足社会及知识更新的需求。同时专业课程设置求全、量多,课程之间联系不强,实验、实训教学通常只针对各独立专业课程,缺乏关联多个专业课的综合性实验平台。这些原因导致学生掌握知识片面,缺乏对专业理论课程之间内部关联的理解,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欠缺。无法在毕业后满足社会及企业的要求[1]。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工程应用各学科及学科内各个专业课程联系更加紧密,跨学科成为创新的新增长点,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对机械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加急迫,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困扰了许多机械类专业的教师。
1如何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机械类专业的培养方案都倾向于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制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也是遵循这一标准。标准中明确指出了机械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宽厚的基础理论和较扎实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专门知识,能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3]。毕业要求中明确了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工程要求、特别要求四个要求。如何在有限学时和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满足认证标准,需要有新的载体将课程体系联系起来。机器人集机械、电气、传感、控制、计算机和通信等多学科领域于一体[2],融软件与硬件、理论与实践于一身,是联系机械类各学科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理想平台,是应对上述问题的有效实际载体。
2以机器人为载体的理论与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高校机械类专业主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参见表1。不难发现这些课程与机器人联系紧密,图1更从层次性、递进性角度给予了直观表示。下面以六自由度机械臂各层次设计为例进行说明。图1中右侧箭头表明了各模块随着各学期课程的情况逐层递进,其内在逻辑符合控制规律,即满足从系统硬件搭建、模块及整体建模、控制器设计、执行驱动、反馈检测各阶段。各层次右侧的双箭头表示在学完相应理论后可以进行的机器人各模块设计及实验,同时在设计时也能促进对各相应课程内在关系的进一步理解。
2、1机器人各模块。
本体机构设计本阶段主要完成机械臂各模块的机械设计,包括基座、连杆、手爪。在学习完l1课程后,学生具备了看图及用计算机实现平面和三维绘图的能力,l2、l3课程能使学生具备对刚体和弹性物体的受力分析能力,z1、z2课程后学生将能设计多杆件的机械臂系统,在修完z8课程后能完成各关节电机选取。可通过在计机上设计六自由度手臂完成s1课程设计。
2、2各模块及整体建模。
机械臂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除了需要较强机械专业背景外,还要具备电路的分析和设计能力,这需要l4、l5课程的知识,同时当对由各模块构成的整体机电系统建模时,还需要z5课程的支撑。本阶段的工作和实践经验对于基于模型的控制算法设计极为关键。
2、3各模块及整体控制方法设计。
机械臂的控制往往需要建立其运动学方程,有时候还需要构建动力学方程,采用的控制方法通常属于反馈控制,如pid控制。z5、z9课程能使学生具备设计六自由度机械臂控制算法的能力。
2、4关节驱动模块设计。
机械臂关节运动有液压、气压、电动驱动三种方式。液压、气压驱动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及其常见的驱动设备控制在z3课程中进行讲授。学生在学习完z4课程后,也将掌握机械臂关节的电动驱动方法。配套的相关实践课程在s2、s3中进行,课程z6将使学生具有设计相关驱动模块的软、硬件能力。通过该模块的设计,能将上述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体系化。
2、5检测模块设计。
要完成机械臂位置、姿态的.精确控制和轨迹的快速追踪,就需要在反馈环节中加入高精度的检测器件,这里主要采用传感器。如采用测速发电机测量机械臂关节的运动速度;采用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关节的位置[4];采用腕力传感器调节手指、手臂的位置,以合适的力度抓取物体。若想进一步提高机械臂的智能控制,还可采用视觉、滑觉、接近传感器[5]。
2、6顶点项目。
这里我们引入了国外高校实践课程最后阶段名为“顶点”的项目经验[6],让学生利用设计的机械臂在设定的不同的任务场景下完成随机任务。它一般历时一年,通常是动手的、跨学科的和基于团队的。该项目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教育环境,使学生能接触到工程的广度、发展周期的各个阶段,以及管理一个项目组的挑战。顶点项目的推广将使学生在毕业时能顺利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毕业生的十二项要求。
结论。
以机器人机构设计及控制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把机械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深度融合,实现了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扩展了学生知识的广度又兼顾了认识上的深度,通过面向具体任务场景的顶点项目,提升了学生利用团队协作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具备了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篇十一
摘要:在确定食品类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市场和岗位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上,从支撑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教育过程、管理制度和评估制度等方面,对“开放性、一体化、工学交替”的高校食品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为高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可遵循的思路。
食品工业是我国最大的工业部门之一,其行业涉及面广、分工复杂、体系庞大,企业规模不一、发展迅速而不均衡,这使得该行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具有独特性[1-2]。本文探索符合高校特色和行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篇十二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由于学生最终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主要取决于其所接受的课程体系的教育,因而优化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应以专业领域课程为核心,以职业素质课程支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的“平台+模块”、“素质、能力、技能”三段递进式课程结构体系,具体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专业技能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的五大教育平台。除了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基本统一之外,要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模块,模块集合根据社会需求、学生就业意愿、专业依托、行业的内在结构等进行组合。以行业需要为标准、就业为目标形成的课程体系既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性和系统性,又保证了旅游管理教育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适应面,使得培养规格始终与社会需求、产业结构保持良性互动,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其次,要从整个旅游知识体系框架出发,解决好基础课与专业课、必选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结构问题。在优化基础课程的同时,适度开创专业特色课程,加大实践技能课比重,增强人才培养的专业性、适应度和个性化。拓展选修课程,合理分配限选与任选课程学时,同时要加大学生自主选课的力度。此外,各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学科背景的差异性也应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有所体现,开设一些能体现各高校特色的本土课程,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贴近旅游行业实际,设计特色鲜明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程体系的体现,教学内容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旅游用人单位需要学生在工作中能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具体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之中,这就要求学校要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之一。首先,应根据行业需要重建学生的专业知识及能力结构体系。在对行业相应的职业岗位所需的人才规格及能力要求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加强课程之间的整合,把课程的安排与旅游行业的当前需求以及学生将来的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增加课程的设计性、综合性;科学筛选教学内容,压缩重复内容,重建学生的专业知识及能力结构体系,形成以应用性、技能性为特色的应用型本科课程内容体系。其次,将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融入教学内容中。一要注重职业性教育,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分解并融入到各课程目标之中,把从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有机整合于教学内容之中,培养学生一种综合职业技能,为学生就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与旅游业所需人才职位的对接;二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特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旅游业最新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及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增强学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能力;三要增加符合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要求的内容,如反映区域旅游资源特征、地方文化、区域经济、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服务地方旅游业打下基础。四要强化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可利用选修课和素质拓展课程体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再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旅游人才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解决实际问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改革是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实践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要根据旅游产业岗位群对于旅游管理人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以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构建“基于能力培养、面向岗位群集、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的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从入学教育、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业务实习、毕业实习四年不断线、多层次、渐进提高的实践教学运行体系。构建按能力层次划分的“认知、模拟实训、短期实习、顶岗实习、研究实践”分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分阶段、循序渐进。运用校外实习基地与校内旅游专业实验室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训练教学模式,强调实践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的一致性,做到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管理,建立全面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文件和实践教学测评体系,形成立体式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四、有效整合资源,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
产学研合作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将学校教育和社会资源有效整合,与企业紧密结合开展产学研活动,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学习方法单一、创新意识薄弱、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缺少合作精神等问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帮助学生实现高位就业。一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校外见习基地和实习基地三种实践基地。企业是大学生实习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的主体之一,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提出所需专业的用人标准和用人要求,与学校共同制定培训方案,利用实践教学基地提供的培训平台,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针对性培训,强化学生的行业就业能力。寻找产学研合作的切合点,形成“人才共培养、过程共管理”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联合企业制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方案,提升实践教育基地的层次。二是建立导师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通过“导师制”、“科研小助手”及第二课堂形式,让学生参与科研,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采用项目立项形式,针对学生在岗位实习过程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使学生综合利用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独立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相关旅游企业在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可以提供给高校进行学术研究,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等等。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篇十三
根据用人单位的征用信息,参考用人单位在专业设置、毕业生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意见,明确工程造价的人才培养方向。也就要求学校在培养工程造价人才时,不能仅仅重视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培训,还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根据企业的意见制定一套培养计划,使毕业生在具备工程造价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有良好的素质和职业道德。为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培养更高的就业能力。让学生清楚工程造价这个专业的发展方向,了解自己以后的工作情况,使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不能到毕业也没有完全理解工程造价的本质。
3.2了解企业岗位职责,分析工程造价人才应该具备的就业能力。
在就业之前首先要明确所任职岗位的职责,了解工作任务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根据对学生的跟踪调查了解到企业对工程造价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3.2.1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计量计价能力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市政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和相应的顶岗实习中掌握基本的计量与计价能力。比如,钢筋、墙面、混凝土构件、设备安装工程等工程量的计算,以及人、材、机的消耗量,熟悉当地各工程的计价定额。
3.2.2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在企业中的工作,不仅要求学生对专业对知识要熟练掌握,还要有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因为工作就是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这对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仅仅掌握知识是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的,所以,在培养学生工程造价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3.2.3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对非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和校园环境的影响,在生生与师生的相互交流中,提高自我管理和组织能力。企业的工作与学校的学习状态是完全不同的,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抗压能力等。
3.2.4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制图、识图能力制图、识图是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制图和识图能力,加强对不同构造类型、不同建筑结构的识别能力。
3.2.5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工艺能力经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工艺、管道工程施工工艺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培养自己对建筑施工工艺、建筑结构类型、建筑设备等的认识和理解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工艺的施工难点和其本身的特点。
3.3根据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合理的专业课程工程造价专业着重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其课程的设计就要依据企业岗位的要求来确定。比如,在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工程造价学生的工作内容包括:识读工程图、工程造价计算、编制工程造价报告书、计算工程量等。在其他领域的工作要求也基本是这个模式,所以学校就应该根据学生将来工作的具体内容来确定比较合理的专业课程。就企业反馈的具体情况来看,企业中需要的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专业特长和一定的实践能力的学生。这就需要根据企业岗位的需求细分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方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方向选择课程,也就是创立有特色优势的专业课程,突出培养特色人才。
3.4增强实践教学,培养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能力。
工程造价专业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必须制定一套综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总的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认知训练。可以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去参观,了解建筑施工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等基本知识,可以在校外的施工现场或学校的工程造价实训基地进行制图、识图的训练。第二阶段:单项技术应用培训。通过在学习建筑工程的计量与计价、市政工程的计量与计价等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之后,进行相关的训练。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单项技术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造价编制、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难点和重点,可以在学校里的工程造价实训室进行基础训练和教学。第三阶段:综合技能培训。可以用企业的实际项目作为学生的训练项目,进行工程投标和招标、工程造价软件的应用等方面的岗位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专业技术的能力。第四阶段:就业顶岗实习。可以安排学生到校外的实习基地或者是与企业协商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实习提高学生的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让学生可以更好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不同阶段的训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向也不一样,这样学生就会对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感兴趣,这样在实践中学生会有很高的热情去参与训练,而且把课堂中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对学生而言是对知识的巩固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
3.5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工程造价专业比较注重的是应用,也就是需要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的技能。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单单是具备这些能力是不能符合他们的要求的,一个人要想被别人认可,其自身的修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企业在招聘时首先会看看你的个人修养,然后再了解你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所以,在教学改革上,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社交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4结语。
在工程造价的教学模式改革中,要把握好教育的本质,以企业岗位的需求为前提,确定培养方向,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所以,为了满足不同时期的企业的岗位要求,工程造价专业就要不断地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完善。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篇十四
本文针对高职软件工程专业的教育现状,提出高职软件工程专业应始终以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进行充分的人才市场调研,对设置合理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进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全面和操作性强的实践环节考核标准等策略,进行了研究.
作者:李刚汪钛铬魏光明廖仕利作者单位:李刚,汪钛铬(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重庆,400050)。
魏光明,廖仕利(重庆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重庆,400065)。
刊名:计算机教育英文刊名:computereducation年,卷(期):“”(22)分类号:g642关键词:人才培养策略应用软件工程高职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篇十五
这里是一篇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基于整体素质对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职业能力,这一切源于合理的课程设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一、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供需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与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要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仅仅能够生产优质的产品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产品销售出去,真正满足顾客的需要,企业才能顺利实现利润目标并得到发展壮大。因此,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十分旺盛的态势。从全国各地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看,近年来市场营销类人才,一方面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存在着大量需求,而另一方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却不能顺利实现就业。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存在供需矛盾。
二、高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主流。
在当今教育界提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形势下,很多高职高专类院校因为资金的不足,难以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此,市场营销课的教学只能在黑板、粉笔加彩图演示的传统模式中进行。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教师讲解、分析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等,学生被动地理解,看案例,无法通过多媒体感受市场营销中对商战案例的实际体验。因此,面对着单调、枯燥、被动的教学模式,基础普遍较弱的高职学生无疑对这些市场营销的枯燥理论提不起兴趣,从而使市场营销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的本质特征无法实现。
(二)缺少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条件。
教学模式的改进与推广需要发展的良好环境,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拥有市场营销课程专用实验室的院校还属于少数,而在当前的专业实验室中,要么设备和软件配置落后,要么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忽视实际的教学效果,形同虚设。即便是有较为完善的软硬件和教学环境,由于信息技术支持需要付出较多的运行费用、损耗等形式的成本,再加上学校与企业之间尚未形成完善的校企合作渠道,按照企业的专业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所需的交互式信息基础尚不具备,因此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化。
课程设置。
基于整体素质对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职业能力,这一切源于合理的课程设置。首先,合理设置人文素质课程,增加课时和增加属于人文精神的课程内容如文学、美学、哲学、社会情感与价值衡量和商业文化等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诚信、敬业和团队意识。其次,注重专业基础课在内容上的整合与更新。市场营销专业与社会接触密切,所以像社交礼仪、商务礼仪、营销礼仪这些课程进行整合,避免在内容上重复;同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内容,如数据库营销知识适当增加,丰富学生的市场营销知识。同时注意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对接。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针对性。工具性较强的课程如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基础、公共关系、外语等,突出他们的实践性;最后,专业技能课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因素,所以实训场地的建设有待加强,工学结合落实到位,真正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创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篇十六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是方案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而如何确保方案实施到位,并有良好的实施环境,强调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强化精品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改革,夯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基础。
1.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应依托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更适应当前会计专业的发展需求,并满足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一是要注重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二是切实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依托综合型应用人才的引进,壮大现有的教师队伍。
2.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基于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高职院校应强化精品课程建设,提高专业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可以立足于院校的专业特色,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开发契合学校实际的专业教材,建设具有特色的精品课程,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对于地方高职院校而言,应在特色专业的基础之上,大力强化精品课程建设,深化会计专业发展。
3.深化教学管理改革。人才培养是变化的过程,僵化的教学管理显然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此,高职院校可以在传统教学管理的基础之上,实施“弹性学制”,为学生专业学习创设更加宽松的环境。在学分与学年的关系上,允许学生在2-4年间完成。并且,针对教学的实际需求,合理调整课程内容体系,确保教学内容体系能够满足并服务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契合当前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总而言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强调方案构建的科学性、实施的有效性,才能确保方案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中,应强化人才培养目标的目标,基于职业教育的特性,强化“就业、市场”在目标中的体现。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着力点在于夯实实施的基础,创设良好的内外环境。依托精品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师建设等实施措施,确保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