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读后感字(热门16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之后,对于书中内容、作者观点以及自己的思考感受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书中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对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考水平进行反思。读后感是一种对于读书的回顾与思考,也是一种对于书籍的致敬和赞美。每次读完一本书,都可以通过写读后感来进一步消化书中的内容,使读书成为一种更有意义的行为。写一篇有价值的读后感需要考虑哪些方面?以下是几个写作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启发。这些读后感范文从不同角度对书籍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思考书中的内容。
金刚经读后感字篇一
因某些机缘,抄录了一部金刚经,今日拿出读诵,有感略述如下特与同修分享。
我们凡夫和佛的差别就是一念之差,念头转过来就是佛,反之就是凡夫,就怎么简单。也就是常语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怎么放下屠刀呢?就是金刚经说的我相、人相、寿者相、众生相。简单的说就是放下我们的分别心和执着(我执和法执)。我简单的说一个比喻,比如一尊金佛像,他在人们的眼里是一个佛像,而其实质是金子的。也许很多年后,这个金佛像,也许不在是佛像,而被熔化打成了戒指。其实质还是金子,它在人们的眼里就成了戒指了。金子比喻我们的真如自性,金子永远是金子是不生不灭的',金子由佛像变成戒指比喻我们众生的生死轮回。这个比喻也许不是十分的恰当,只有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本性,才能不被外境所转。
佛在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属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也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自性不能向外求,自性本来具足。跟刚才比喻一样本来就是金子。佛是一真法界,是没有分别的,也跟刚才的比喻一样不论怎么样变,它的本质是金子。佛像和戒指是本性金子变现出来的。佛也说了,不能以色相和音声见如来。佛在最后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所有这一切都是一合相。我们应该转变我们的观念,就是放下屠刀,才能得解脱。
金刚经读后感字篇二
雪漠老师写的《无私的金刚心》到今天为止终于读完了,细算起来,从拿到这本书到现在,近两个星期的时间过去了。不知为什么,一拿到这本书,我就自然而然地翻到了附录部分,认真看了雪漠的儿子陈亦新写的《我与父亲雪漠》,内心受到极大震撼,为雪漠身为父亲对儿子身教的深刻影响力;为雪漠作为父亲在教子方面的一些“另类”做法(要求上幼儿园的儿子每天五点钟起床;跟老师沟通不要给儿子留作业;尊重儿子上高二时退学的想法等等);为雪漠父子、妻子坚定、清醒而执着的、不与世俗同取舍的人生追求.。总之,内心的感受很多。我总觉得雪漠的文字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力量,它在潜移默化地净化着我的心灵,心性的改变又反映在具体的行动中,使得自己、家人受益良多。
记得上周五的下午,孩子们从学校归来,我看到老师在亲师交流本上写道:“不知是什么原因,梓晗(我家侄女)现在变得越来越诚实了,做了任何事情都会主动跟老师沟通,还会主动承认错误。”看到这,我问梓晗是受什么影响而改变的,梓晗说是听大妈讲了雪漠老师教育儿子要诚实的故事之后改变的。没想到,这么不经意的讲述,带来了孩子心底的改变!
老师写这段话是有原因的,之前的一段时间,一向各方面表现出色的梓晗曾经在学校犯过两次错误,就是做了错事不承认,这让老师很是吃惊。后来在家里也发生过类似事件:有一次我刚从单位拿回家的一大块巧克力,不知什么时候被人偷吃了,只剩下很小的一块被放到了冰箱里;而且据我判断,是晚上被吃掉的。我问孩子们是谁吃的,没有人承认,又问先生,他也没吃。我当时就引导孩子,不是不让你们大家吃,只是巧克力一来不是健康食品;二来晚上不能吃,尤其不能一下吃那么多。你们承认了,妈妈也不会惩罚谁。不管我怎么引导,还是没人承认。这件事当时就那么放下了。但上上周的周五晚上,正在看《无死的金刚心》的我,顺便给豆豆和梓晗讲了雪漠叔叔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教导他不能撒谎,要诚实,要爱护小动物等等,又讲了雪漠老师每天早晨三点钟就起床了,他的儿子陈亦新从上幼儿园起,就被爸爸要求每天五点钟起床呢。说到这,我给孩子们重又提起了“巧克力事件”,我说:“上次那块巧克力是谁吃的呢?”豆豆像是在破案:“咱们家就四个人,爸爸没吃,你没吃,我也没吃,那就只有姐姐了。”说到这,梓晗背对着我,开始抹眼泪,我赶紧走过去搂住她的肩,悄悄问她:“是不是你吃了?”她不好意思的点点头,我说那以后做了的事就要敢于承认;你如果想吃什么,就大大方方地跟大妈说,合理的.要求我一定会满足你的。梓晗后来又默默留了一会儿泪,我没有劝阻,让她把心中的情绪抒发出来吧。豆豆还想悄声表达一下心中对姐姐如此行为的不解和不满,被我用眼神制止了。批评别人,点到为止。
《无私的金刚心》附录里,陈亦新的文章里能看出雪漠妻子鲁新云的伟大和无私,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我。以往觉得作为母亲和妻子,我承担了家中所有的家务以及教育孩子、关照两家老人、弟妹等所有事宜,自认为做得还是不错的,婆家对我无限欢喜、满意,先生对我也挑不出什么毛病,但偶尔我还是会有些小情绪,比如有时先生回家太晚了,面色上不太好看等等。自从有了鲁新云这个榜样,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从心底里真诚付出、欢喜地付出,尽量做到无怨无悔地做家中的一切事物,支持丈夫的工作,孝敬双方的老人,好好教育和引导两个孩子(自己的儿子豆豆和小叔子的女儿梓晗)。决心一下,力量自然就来了。记得上上周的周日,送走了孩子,我就开始做家庭的全面清洁,重点是厨房。不仅仔细擦干净左右的墙面,还清洁了做饭的灶台、桌面上摆的所有东西都清扫一新,甚至所有的碗筷都全部重新刷洗了一遍,直到每个容器、碗盘里里外外都光洁如新;每个不同用途的抹布都干干净净。--所有的清洁工作用了近三个小时。先生回家后,惊喜地发现全家焕然一新,开玩笑说:“好,给你打100分,以后你的清洁工作免检!”
最近两周以来,不论先生回家多晚,我都尽量等他;如果我睡着了,他回家后,我会重新起身,陪他聊聊天,他泡脚时,我坐在旁边陪着说说话。先生经常是头一挨枕头,不一会儿就呼呼大睡,而睡眠被打扰后的我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重新入眠,有时干躺两三个小时也睡不着,但为了不妨碍先生,我就躺着不动,闭上眼睛念诵“奶格玛千诺”,第二天一早,我又会第一个起床,准备好早餐再叫醒先生。以前,我经常为此而苦恼,心中暗自抱怨先生回家晚,打扰了我的睡眠,我第二天又要录音,休息不好会影响到我的声音状态;而现在不会了,我告诉先生,不管你多晚回家都没关系,只是自己不要过于劳累了。先生总爱跟我分享工作当中的种种心得,每每听他讲到自己的什么举措为公司开源节流,省下了多少资金;晚上要去哪里接送哪位同事或合作伙伴,等等,看到他这样默默地付出,我一方面心疼,一方面欢喜,经常为他做得好的方面送上肯定和鼓励。当看到他们公司有什么可喜的进步,我也会有种同体的感悟,为他而高兴,先生心里也很感恩,有一次他对我说:“干脆以后我每个月给你发一元钱,以示我们公司对你的感谢。”我说好啊,谢谢“领导”关心!现在自己的心胸变大了,不再抱怨了,睡眠技术反而提高了,不管睡眠是否中途被打断,我总能很快随时入眠。--真是太神奇了!
雪漠老师在书中海谈到了一个关键点,那就是无论写字和作文,“去机心,事本觉,任自然,名大道”的重要。雪漠老师是这样进一步解释的:“我研修大手印的目的,为的是消除自己的欲望,让自己没有任何心机,没有任何功用,只是让文字质朴地流淌出自己的灵魂。当你把欲望、贪婪、仇恨,以及外界对你的束缚打碎之后,让自己心灵的光明散发出来,不受世间流行的各种概念、理论的束缚时,你就会进入一种自由境界。”--以我的理解,这种状态其实就是《了凡四训》中所说的“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私无虑处感格”的意境。我在工作中经常使用这个心法。比如在开始录音之前,我和嘉宾老师会静心祈祷,之前我们各自在下面用功,但双方并无真正的演练或彩排,也无文本文档,就直接开始对话、访谈、录音,出来的结果不可思议。跟我们合作的电台同仁都不敢相信我们的节目会没有经过事先的备稿或彩排,有的电台领导评价说,听我们的节目现场感很强,像是现场直播。我经常录音之前,在等待嘉宾老师的时间里,站站桩,打打太极,尽量做到松和静。
我的儿子豆豆非常喜欢听我念《无死的金刚心》给他听,经常听到动情处哈哈大笑或若有所思。看得出他很喜欢雪漠老师的文字。有一次我让他跟我念“奶格玛千诺”,豆豆没念,他是一个做事慎重的孩子,尤其是宗教方面的念诵,他更是谨慎,大概没弄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之前,他是不会随便念诵的。不过,豆豆倒是相信诵经的力量。上周日早上,我在跟美国朋友通过msn视频对话,对方的信号不好,经常中断,一中断,豆豆就会盘腿静坐,不紧不慢地背诵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貌似诵不多时,信号就来了,豆豆很是高兴。
豆豆最喜欢书中的一个故事就是主人公琼波浪觉小的时候,姐姐经常不把他当什么菩萨之类的大人物,经常打小琼波,姐姐的理由是:菩萨还会尿床、流鼻涕吗?后来姐姐由于打过他而变成了一度围在琼波身边的一条狗。我借着这个故事启发孩子们:对每个人都要尊重哦,因为我们的眼睛看不清真相。豆豆把这个故事到处讲给身边的人听,每次讲完都免不了一阵哈哈大笑。
感谢雪漠师写出了《无死的金刚心》这样的好书,我已感受到了其中的清凉;感谢鲁新云大嫂,您的精神赋予了我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力量;感谢陈亦新,从你的文字,我对于如何做一个好家长有了更深的领悟。感谢你们,用身家性命去追寻更高精神信仰的人们!
金刚经读后感字篇三
漫画改编风潮象一剂强心针,猛扎好莱坞的心口。至少在票房排行榜上轰轰烈烈,入目的颇为壮观,究竟是短期还是长期行为?既然市场是好莱坞衡量影片的标准,那不仿顺其自然,改编风潮则愈演愈烈。近期有多少动漫风登上国内银屏,《蜘蛛侠》、《忍者神龟》、《灵魂战车》,可又有多少是中国动漫迷心中的记忆,也许从来没有一个动漫角色如“变形金刚”那样在国内培养出一大批忠实粉丝。
一份来自幼时的怀旧情感,它决定了《变形金刚》票房构成的大部分,这部分观众不论影片如何都会怀着一份朝圣的心走入影院。在进入影院朝圣之前,我的心其实并不虔诚,因为我始终难以对影片抱有信心。当得知迈克尔贝成为影片的主宰者之后,我不怀疑他能让影片变得眼花缭乱,可我也毫不怀疑他将让影片变得索然无味。在怀疑之余,仍存一份侥幸,希望影片不至于太过令人失望。
事实上影片最后让我陷入困意来袭的境地,影片全然不同于动漫的故事情节让所有动漫粉丝们产生了陌生感,较为散乱的多线索故事情节令人无法集中注意力,更为令人感到失望之处在于,人类更大程度地跌升为影片的主人公,那些汽车人或者霸天虎则完全沦为耍酷的绿叶,全然丢失了血肉性格。没有了性格的变形金刚无异于普通机器人,哪里还有讨人喜欢的特色,而人类角色则更多是在变形金刚们打斗之余起添加笑料的作用,笑料又无可避免地相当老套。
迈克儿贝毫无疑问的是一位出色的匠人,他总是热衷于将金钱投入到表层的炫丽上,他的成功与失败几乎是对等的。有些人极其喜欢他的火爆动作场面,但也有人讨厌他将技术凌驾于内核之上,与他在《珍珠港》中的失败一样,他的作品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你不能期望一部庞大投资的影片却没有一个灵魂。他执导的《变形金刚》同样没有灵魂,但是这部影片票房的成功与否并非来自与迈克尔贝,即便换个导演,只要不是太糟同样会有观众为这部影片买单。
周末早晨睡的正美着,一个短信把我叫醒,“九点四十榕泉厅特价,请你看变形金刚如何”我惺忪着双眼看看了钟,已经九点二十九了。天啦,盛情难却,以最快的速度洗漱完毕,刮了刮头发就踏着灿烂的阳光出发了,到了影院已经10点过几分了,朋友已经在门口等我,原来他也没到多久,在一束手电光的引导下我们坐了下来。“怎么买这么近的票”我一坐下来就问。“我也刚到不久,只剩前面的了。”朋友很无奈的说。我回头看着后面几百人黑压压的一片,只能一声叹息开始观影了。
没看到影片开头,从一个小机器人通过网络侵入空军一号开始,相信很多人都多多少少看过动画片的,情节很简单,就是汽车人和霸天虎争夺能量块,而人类山姆掌握有能量块藏匿之地的线索,就在他曾祖父的眼镜里。而其实,美国政府秘密组织第7区早就掌握了一部分机器人的秘密,于是,一场汽车人、美国军队和霸天虎之间的战争开始了。最终当然是邪不胜正,以汽车人和人类的胜利告终。
影片情节很简单,导演迈克尔。贝最擅长此类强视觉冲击和大量爆炸的影片,从以前的《珍珠港》可见一斑。《变形金刚》也不例外,影片到处都是爆炸,火光冲天,瓦砾满天飞。而剧本的苍白无力却往往是这类影片的硬伤。从头至尾,影片就像是一场早已知道结果的重量级拳击赛,虽然双方选手频频挥出重拳,却很少跌荡起伏,虽然场面让观众激动的握紧了拳头,但却始终未能让我为影片中的人物命运和情节发展握出一手冷汗。
影片情节平铺直叙,其实至少有两个切入点可以为影片增加更多紧张的气氛。比如那个变形为山姆手机混到他身边的'小机器人,本来以为会有无间道般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紧张情节,但影片并没有铺展开来,人物命运也没有因此而濒临危险,可惜可惜。另外那个隐藏能量块藏匿地点的眼镜也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原来其实军方早已将能量块控制在一个周围墙壁有十几个足球场厚的工程大坝中,本来可以展开汽车人和霸天虎对眼镜的争夺将情节变的更加紧张和曲折,最后却是军方直接把能量块介绍给大家,呵呵,可笑可笑。另外以前动画片中的大奸角红蜘蛛也没发挥什么推波助澜的作用,到影片最后被威震天骂了一句:“你真让我失望”后就好像销声匿迹了。倒是大黄蜂的人物性格刻画的还算丰满。
还有一个缺憾,就是最后汽车人和霸天虎在进行最后的巷战决斗时,由于对部分汽车人和霸天虎机器人的相貌和特点印象不深刻,导致我完全是在看打群架的热闹,根本分不清是谁在打谁,呵呵。也有可能是我坐的太近的缘故吧,但是我还是感觉导演和摄影是在眉毛胡子一起抓,却没有突出局部的重点。光是有整体的震撼却没有局部战斗的紧张刺激。
其实影片还是有一些亮点的,比如那些美国式的幽默和乐观精神,影院经常会听到观众们开心的笑声,另外电影音乐也十分过瘾,除了新金属风格的摇滚乐,还有气势恢宏的交响音乐,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大黄蜂为了掩护山姆而被第7区的特工绑住而冷冻的那一段,背景音乐悲壮中带有一丝煽情,不错。但最后不得不说说影院放映员的低素质,片尾字幕和音乐刚放了两分钟就停了,气得我够呛。只能把电影原声碟淘来好好听听了。
金刚经读后感字篇四
相传,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摩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不发一语。大家面面相觑,不解其意。唯有摩诃迦叶破颜一笑。佛祖当即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涅槃妙心,实相无相。”禅宗作为佛教中最重要的一支流派。以顿悟为特色,用以心传心为法门,不立文字,无迹可寻。故万法本空,非空,非非空。这是一种境界。空,非空,非空亦空。如何理解?“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万法因缘生因缘灭,究其本质,当体即空,无所有。但法就是法,真空不碍妙有。孤明历历,如镜中幻影。事求则应,事去则灭。谓之真空。不是不知道,而是不贪执。如禅宗公案所说,铜镜执与此相,那此镜是不空彼相,铜镜也就失去了能照的本性。
究其本相,为不空之空。世人贪执我慢,故佛陀告诫大众要万般放下,破除我执我慢,又因其人身有六根,六尘。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应色身香味触法六尘。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境。外境加内境产生身心现象,心为外境所转,也就是被六尘所动,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好坏等行为,即造业。故《金刚经》把六根、六尘形容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宣称若人能够彻悟六尘世界的虚幻不实,当下就是解脱自在。
与“万法本空”相对的还有另外一句话,叫做“诸法无我”。“诸法无我是佛教对主体的独特意识,本义为轨持,即‘轨生物解,任持自性。’诸法无我认为一切存在都没有独立不变的主体或主宰者,一切事物都没有起着主宰作用的自我或灵魂,世界上没有单一独立、自我存在的、自我决定的永恒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生,都是相对的、暂时的。”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切事物,都是特定条件的因缘和合,是可分的,是多体的。任何一个物质,有其组成成分,每个组成成分又有其组成,可以无限推演下去,这样找不到一个不可分的实体存在,一切是缘起性空,是没有不可分粒子的大空性,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人是这样,其他一切事物也是这样,是无基无根的空,这就是诸法无我!
与“诸法无我”相对应的也有一句话,叫做“诸行无常”。《涅盘经》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所有事物的运行都是无常变化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而只有有了生与死的概念,才会感到所有事物的无常生灭;如果没有生与死的分别,就不会感到诸行无常了。运动是绝对的,一切事物都是瞬间变化,没有丝毫静止。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看见种种的物质和东西都一刹那不停的流逝着,迁流变化。世界的一切事物没有一样是永恒的。任何东西都有它形成的时候,形成过后会保持一定的相貌。过了一个时期,它慢慢的坏掉,最后消失的无影无踪。故而称之为“空”。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间,世界上的物质,我们的身体和生命,以及心念。没有一物不是生灭变化的。故说“无常”
众生的身心是众多因缘聚合的结果,即是我们过去有种种的业因缘,它们凑合形成我们现在的身心,所以它是一个聚合体,以佛法来说,即是五蕴。五蕴就是因缘和合的结果。当中并没有一个实体是“我”。我是谁?是我们把这副皮囊叫做“我”。是“假名我”。我们众生给每样东西名称后,就认为它是实在的。但佛陀说不是,是假的,是一个名称而已,“假名我”亦复如是。在这个名称里面,并没有一个实体存在。但是我们凡夫将这些假名我执著以为真,佛教称之为“我执”。而《金刚经》破的就是我执。故而:万法本空,非空,非非空。是则为解。
金刚经读后感字篇五
一位母亲连丧失二个孩子,很锥心来寻求印度伟大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请求帮助,克氏静静地听着,也无同情的姿态,指着前面说,你有没有看见那朵花落了吗?那位母亲终于醒了,一朵花重叠在生命上,她开始寻找生命,是孩子的,是花的,也是自己的。
人性为何如此痛苦,并不是生命背负太深,也不是没放下,而是对生命不自知,无明,因而也不会放好。生命是一种缺失,是一种视角问题,道德解决不了心理问题和生命认知问题。生活被掩盖在迷茫不自知中,困在饲哺我们狂野的自我的牢笼之内,被掩盖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燥动氛围空间。生命恒常韵律其实离我们很近,却又千里之外,生命需要了心,以此来寻求你的生命安祥之地,终结轮回不决的烦恼之源。
资料。
同样有一个故事来自印度,一个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拜见佛陀,双手各拿一个瓶,佛陀说了一声放下,深透着威严,于是黑指把两个瓶子端正放好,站好身,佛陀又说了一声放下,黑指很不解。人生其实要放下什么?放下欲望和我执,其实又有几个人能了知,并放下,准确的.说是要放好位置。即便他能觉悟,但他又能放好吗?人性的端正是他要学会分享自己的真实、自由,上德。
快乐与痛苦都是从本然中来去,无穷无尽。法国哲学家认为:“除了思想,没有什么会给你平静和快乐。”自知者明,自觉者智,人性的上德会更超越于思维,思维会让人停止一次的冲突,而本性的光辉却会阻碍黑暗的轮回。如果想要取得快乐,你要从痛苦中来。纯真给予人性很大的空间,可是人们会被自固于一物一事一人中,难以自拔,因而许多人缺乏对生存平衡的把握。我们的教育之中失败之处是过于强调“争”字,成功或先进就会抹杀人性的品质.因而成年后人会受限于成功竞争,而放弃了了心,要不就是处在心理压力的幽谷,要不就是突破道德底线害人害已。我们的社会都需要-种深层的心性思考。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切是无中生有,无的哲学,从宇宙形成,到我们的思想和烦恼的形成也是如此,而我们人生可能把它发挥极致,也造成散乱至极。无了,生命之中快乐与烦恼此起彼伏,也让随它而去,烦恼是生命无上师,记着拥抱住本性,快乐和烦恼都会放好。
走到落叶轻舞的冬日有一种厚重感,不是在脚下而是在心上,它被淡淡快乐认知所包裹着。“散尽浮云落尽花,到头明月是天涯......
金刚经读后感字篇六
看着衰老的狼叔百病缠身,痴呆的教授全靠癫痫发威,x战警其他人全部在背景中打完酱油,就感觉导演是单纯在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就好像往你常吃的小吃里疯狂放屎一样,英雄落幕我没意见,理由呢?整部电影看完,x战警们死的不清不楚,除了是教授自己下的手外就没什么信息了。
新变种人不再出生莫名其妙,25年没有新变种人出生,普通人已经把当初能威胁人类生存的变种人当做笑话看,最后被拯救的变种人孩子们还是基因工程制造的,为什么呢,电影中的反派博士介绍自己时说过一句他要先消灭变种人再制造自己的变种人,凭什么做到的没人知道,当初就知道变种人是携带x基因的人,遍布全球,与人类完全混合,许多携带者终生也没开发出超能力,一个美国x武器计划负责人的儿子,生物公司的头头,用的什么技术让新变种人不再出生的,秒天秒地秒全人类的巅峰时代的x教授也做不到啊,杀了全部变种人容易,但谁也根本不能让全世界所有携带x基因的新生儿不再开发出能力啊。
原来的变种人消失的莫名其妙,x战警其他人被教授自己给一锅端了我可以理解,学院的孩子们呢,战斗中又不会带上他们,万磁王派系的变种人呢,更何况从头到尾x战警和万磁王派系也只是变种人的小部分,世界各地的变种人都死了?20多年刚刚让学院的孩子们成长为巅峰状态的中年战士,就这么消失了?完全不合理。
金刚狼和教授活的这么low莫名其妙,教授是多有钱的一个人哪,整个学院都是他家的财产,开发了无数黑科技,就算x战警被他自己搞死了,孩子们都四散了,他的钱总不会飞了吧,谁敢说在美帝这么一个资本主义社会这么大一个财团说没就没了,钢铁侠活的这么风骚,蜘蛛侠活的这么苦逼,显著说明了有钱人是美帝的统治阶级,跟是不是英雄无关。不管教授干了什么天怒神怨的事,人还能活的好好的钱就没了,鬼都不信那。金刚狼一个活了两百年的人,技能无数,最后去开出租车赚钱?你说他是美队这种完人我就信了,他一个鼓励小朋友抢劫,自己还抢劫的超能力精英战士会缺钱。。。
无视这些诡异的设定,就当你是官方你说的都对,强行自降智商看电影也毫无爽点啊,老狼叔一路苦逼,从头到尾没有爆发过,你一路百病缠身我就忍了,最后一战了,注射了剧毒的兴奋剂,就是给自己开了个加速,到达战场就虚了是什么鬼,死都死的像屎。全剧焦点小狼女更诡异,出场战斗还挺酷炫的,脚上带爪愣被教授扯上公母狮子(她和狼叔不一直是狼么)后我还指望她大发神威呢,结果之后除了乱嚎以外全部作用就是开车和开了一枪,你是童工司机么。反派制造的狼叔弱的让人惊叹,爆发的时候也跟流浪狗被抢了骨头一样。正反派主角不给力就罢了,配角们真的是来打酱油的啊,博士装了一路,在大优势中被一枪撂倒,教授全程就是个拖累,仿冬兵的雇佣兵队长我就呵呵了,他是来搞笑的么。
作为一部超级英雄电影,金刚狼3爽点全无,强行把它当文艺片看呢,当情怀呢,演技不上线让人很为难哪。。。希望大家都能默默躲开漫威丢出的这坨,就当它没有存在过。
金刚经读后感字篇七
《金刚经》是一部无论你是否有佛教信仰都应该听过佛教经典,但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是因为奶奶信佛,感觉它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但是对于奶奶的盲目崇拜,时常诚心的诵念却并不了解其中的经义,当时并未曾上心,可以说是完全不信,心里只有两个字“迷信”。然而成长中发现家里爱好国学的长辈也对该部经文很是推崇,甚至买了很多相关的书籍来参阅并逐句解读,但是年少的我并没有念想和心境去学习国学,更何况是这样艰深难懂的经文,同样觉得这是有一定宗教迷信的。直至读大学时期,因为专业的一些因素接触越来越多的国学,才了解“儒”、“释”、“道”并没有观念中一直存在的迂腐、迷信,反而越来越感受到其中的韵味与魅力,一种文化的精华,一个民族的智慧,尽管三家的观点并不尽相同,但却有很多想通之处。想到这里,我感觉我放下了执着,放下了对中国古典文学一直以来被灌输的是糟粕的执着,心境阔然而开朗。
因为对佛学不是很了解,缺乏阅读原文的能力,因此选择了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师的《金刚经说什么》,从中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放下执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应该过多地停住在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上,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在明天,能把握的只有当下。这也让我了解到放下执念其实也有两个境界:其一是在没有悟道的前提下,对于事情过于执着,事情已经过去了,成为过去式的时候,我们还经常在纠结为什么会这样,但是其实我们是没有办法坐上时光机回到过去,再去改变这件事的结局,我们应该活在当下,总结这件事情发展成这样的原因,做有针对的调整,防止同类情况再次发生。这样才会在生活中变得更加坦然,才能真的做到失败是成功之母。
其二是在悟道的前提下,对于当下的所悟所得,并不能针对于所有的事情,如果强行将顿悟的道理硬套在所有的事情中使用,那么这样的执着的道最终也只能变成歪理。“一花一世界”,不同的时空就会有不同的适用的自然规律,立足点的不同看问题的思维角度也就产生了变化。就像“谦虚”这是一个很好的美德,但是过度的谦虚或责任面前的谦虚,就会把这样美德变成了矫情和显得不够担当。
这里的放下执着并不是消极的,不纠结事情的结果并不是说一开始就不确定目标,没有规划,然后随心所欲,达到或达不到期望的结果都无所谓。其实恰恰相反,不执着更重要的是强调把握过程,对于一件正确的事情,在整个过程中努力了,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去完成,如果最终没有达成期望,那么因为已经尽力了,没有遗憾和后悔,就不需要再纠结,但可以有总结,从中更好的成长!
金刚经读后感字篇八
我记得有人说:中国人最可怕的是谁也不信,就信自己。我赞同,我个人觉的人总有晕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还相信自己的行为想法是正确的,那不就容易犯错吗?我觉得有点信仰挺好的,但是不是邪教啊。生命的长河,清澈透明,流淌的地方多了偶尔也会受染,能保持一颗清澈的心灵,力争清澈不是一件坏事,《金刚经》教人修行,修行,通常很容易让人想到诵经、坐禅、礼拜等,总有一定的固定形式。诚然,我们不能否定这是修行,但如果从“修行”二字的意义去看,修行不只是局限在这上面。行是指身、口、意三业之行,我们的意业因为有贪嗔痴的关系,使得我们不断地造作杀盗淫妄等业。修行就是修正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修正错误的思想、语言、行为,使之符合道德规范,使之与道相应。
佛法是解决心的问题。当机者须菩提就向佛陀提出:“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发菩提心,为修习菩萨道的根本;降伏其心则又是发菩提心所要达以的目的。《金刚经》就是围绕着这样一个前提而展开的。降伏其心,是《金刚经》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佛法要解决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佛法也不妨称为心性之学了。
假如我们的心充满着贪婪、嗔恨、愚痴、我慢、嫉妒,那这个世界一定到处是战争、谋杀、偷盗、抢劫、强暴、欺骗。你想这将是一个多么险恶的世界;相反的,我们如果拥有惭愧、慈悲、道德、智慧,世界就会出现光明、和谐、安定的局面。一切惟心造,人们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
修行三省吾身,修善每日必行。
金刚经读后感字篇九
还是要把自己读经的感受随手记录下来,这是对自己的时间一个交代。
佛陀的思想有一个支点,这个支点佛陀称为“实相”,“法相”,“如来”,“阿寥多罗三藐三菩提”,“遍无上正觉”,这些词语说得都非常不适合我们现代人理解,我给这个支点取个现代名字,叫“宇宙心灵”,佛陀的思想就十分容易懂,也能被推理出来了。
人如何才能利他?当然就是要无我,破除对我的执着。假设宇宙心灵本身是我,它必须诞生出他,宇宙心灵本身就存在在宇宙万物之间。
这种无我利他性就是大悲心,其实也就是宇宙本身具备的第一性--创造性。这也是所有宗教关于造物主的思想,佛陀没有创造一个造物主,如上帝。
佛陀应该算得上人类第一个完美阐述创造精神的哲学家。向佛陀学习创造哲学。
宇宙心灵与人合一的时候,人就达到了究竟涅槃的境界。其实佛说涅槃也就是人死了。佛陀的想法是人由于在生前获得了对宇宙心灵的体悟,死后就成为了宇宙心灵。没有说宇宙心灵附身这样的命题,佛陀是个彻底无神论者,虽然佛陀这个宇宙心灵仍然具备人无法理智思考的特征,但是佛陀一直是个坚定而彻底的无神论者,他就是要把人从神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对生死的思考是一切哲学的终极问题之一,佛陀也不例外。
人如何才能获得与宇宙心灵合而为一的体会?佛陀有一个方法是观照。专注地观照,人就可以获得这种体会。这里其实有个对时间体验问题。观照,譬如观照自己的呼吸,一出一入,其实是把时间在细分,随着呼吸的均匀,呼吸越来越细微,人通过体验这个细微的呼吸,刹那間获得了时间的细微感受,和时间重合的感受。时间和宇宙心灵是一致,如果说宇宙心灵创造出来的第一物是什么?那一定是时间,然后是空间,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就思考过道生出来的这个一是什么?其实就是时间。这种无我的感觉在中国叫做天人合一。人可以通过专注获得天人合一的感受的。天是什么?就是一个世界,一个空间。人就是自己。天人合一必然是自己在那个世界之间。这个世界我们不能用物质世界来看,而是用大脑的触点制造出来的空间看,脑科学家说大脑制造出来的触点形成的虚拟脑空间比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要大得多。我们以人专注于自己的呼吸这种观照形式来阐述这个现象。呼吸刺激大脑空间产生一个虚拟世界,人专注于这个世界,融于这个世界,于是获得了天人何以这种心灵感受。
佛陀的思想都可以从这个支点推理出来,当然我学习佛学才开始,也许后面还有很多想不通的地方。这样简单的思想为什么在佛陀的学说里显得那么辉煌壮大?就是因为佛陀把他的学说建立在自己练习瑜珈产生的心灵幻觉解除上。佛陀练习瑜珈多年,产生了无数幻觉,佛陀把自己关于宇宙心灵的哲学思想和这些幻觉结合了起来,所以佛学就显得非常辉煌壮大。
金刚经读后感字篇十
偶得“金刚经”一读,获益匪浅。一直以为晦涩难懂、不明所以的经文,却原来是教授众人开悟方法。以佛陀与弟子一问一答的形式,保罗世间万象,并一一作答,而开化众人。
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不论是卵生、胎生等,都以同样的心对待。
等等、等等,类似听闻后所得之意,待以慢慢道之……。
读懂金刚经,天下无功法……。
文中所提四句偈,是修行之法,应是所有经文的精华:即空身、空心、空性、空法。
一偈空身:身体所谓“九孔不净,四大假合”,无非是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尔。
二偈空心:应常常观察自心,以真性心行事,不妄念随波流转。
三偈空性:常观自性,自觉自知,寂然不动,灵寂寂然,无为常为。
四偈空法:随本心真诚行事,不执着于事于人.
金刚经读后感字篇十一
《金刚经》是国人最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一,与《心经》齐名。今能看到1600多年前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怎不今人感慨涕泪,法喜充满,我辈由衷地感激古代高僧大德,呕心沥血翻译经书,并代代相传弘法至今。
《金刚经》义理甚深。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佛陀举办体悟空性高级研讨班,座下学员多是菩萨级别的,须菩提尊者虽然只是声闻乘四果位的阿罗汉,但以“解空第一”资格当学习委员(当机者)。我们一时看不懂经文义理,但可慢慢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初学可以从最浅显处契入。比如:
一:佛陀是释迦牟尼佛,是佛弟子的本师(我的老师),世代尊敬,故称世尊。如来,是佛号之一(有十个名号)。
二:须菩提,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有“解空第一”的美誉。
三:“如是我闻”是倒装句,意为“我听佛是如此说的”。此经是由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难尊者诵读的,阿难有“多闻第一”的美誉。又:十大弟子的舍利弗,有“智慧第一”的美誉。
四:“于意云何?”意为你的意见如何啊?16了,这么优美的文字!《金刚经》全文五千余言,读来朗朗上口,读罢浑身舒坦。
五: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意为不要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不是没有,而是不执著。
六:所说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著名的三句式。不理解,先记住。
七: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形容宇宙的浩瀚无边无际,我们众生所处的娑婆世界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宇宙,多么伟大啊!无法想像的伟大。
九:记住佛陀的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还有最著名的偈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真可谓,言简意赅,精妙绝伦!
十:我们凡夫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住相,事事执著。《金刚经》中的无相、无我、无所得的义理,开示我们放下执著,“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但要放下我执,而且要放下法执。
我把自己的读经体会与朋友们分享。总之,一分恭敬一分收获,朋友们努力精进吧!
金刚经读后感字篇十二
“别揭开这五彩面纱,芸芸众生都管它叫生活……”
--雪莱《别揭开这五彩面纱》。
有一个女人,年轻时父母宠爱有加,出席于各种各样的社交场所,希望能找到有钱的公子作为一生的真爱。如她所愿,各个年轻公子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只是真爱可能总是会迟到,这个女人等啊等啊,始终没能等到属于她的那个有钱公子。然而光阴似箭,即使她美丽的脸蛋还能经受得住时间的摧残,却难以对抗周围的流言蜚语。就连母亲也因她的挑剔、一直没有嫁作人妇而对她冷眼相待。
终于,在时间的唆使下她匆匆忙忙下嫁一个她未曾正眼看过的小伙子。
这匆匆忙忙却使她的生活不大快乐,然而婚后再次遇到一个人给她的乏味的日子打上了一份兴奋剂。好景却不长,在丈夫发现事情的真相后,她也才知自己陷入的是泥潭。
浑浑噩噩经历一系列事情之后,她才明白原来自己的丈夫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而经过这些事情的改变,她才得以蜕变,变成一个真正的她自己,与过去恶臭不堪的她说再见了。
这个女人便是凯蒂,《面纱》中的女主角。
《面纱》这个故事来源于毛姆1919-1920xx年游历中国的亲身经历创作而成。他说“这一次,我笔下的人物却是我臻于丰满的故事量身定做;这些人物源自我在不同场合中相识已久的人们。”
而“凯蒂”的父亲,则被全家人当成了一个工具,一个名利攀升的工具,一个赚钱的机器人,是家庭责任的束缚使他长年累月喘不过气,无论做什么,都要考虑其他人的想法,乃至凯蒂的母亲死去以后,他才得以喘口气,乃至后来升迁以后才会想要逃离这个家。他不爱这个家,这个家也没有爱过他。只是血缘关系将他们绑定在一起。
瓦尔特,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也许他能掌控他的生活,却无法阻止自己爱上一个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女人。实际上,像凯蒂这样的女人,永远不会爱上瓦尔特。在发现凯蒂出轨以后,他并没有立马与凯蒂分道扬镳,而是用自己的方式使凯蒂看清了查理的真面目。
最初的凯蒂是一个貌美却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优点的女人,她匆匆忙忙嫁给瓦尔特,以为能就此摆脱原生家庭,摆脱原来的人;然而,生活如何,常常不是由环境决定的,只有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的英雄。并且,婚姻并不会随着时间而自己慢慢变好,只有婚姻里的凯蒂与瓦尔特相互磨合才能更好。脆弱的凯蒂陷入生活的泥沼,沉浸在虚假的爱意里,是瓦尔特带她认清了这一切。在湄潭府的日子,她才逐渐认清她自己。
最后的凯蒂,终于浴火重生,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家乡,回到这个她曾想远离的家。
她说:“我想要个女儿,我会亲自把她抚养成人,不让她重蹈我的覆辙。”
“在教育我的女儿时,我要让她心灵自由,我要让她独立自主。我把女儿生下来。带到这个世界上,就会真心爱她,养育她,而不是为了有朝一日替她找个男人。”
“我希望她能无所畏惧,坦荡做人。我希望她具有独立的人格,能拥有真正的自我,因此就不会太依赖别人。我希望她能自由自在地生活,而且要活得比我好。”
凯蒂是真正长大了,她终于成为了她自己,独立自主的她自己。
八月长安在《你好,旧时光》里有一句话,她说“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好妈妈把我所没有得到的尊重和理解,都给你”
原生家庭的影响确实很大,在一个充满爱与责任以及包容心的环境里,才更加容易成长为真正的自己。人心中的成见虽是一座大山,但是自己的命运是在自己的手上,自己是谁只有自己说了算。
金刚经读后感字篇十三
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部难念的经,一中难说的义。
有人说,此经精要均已题中点出。即点出,何来此经?说点出,即非点出,乃名点出耳。
有人说,此经最后几句乃经中点睛之笔?菩提萨埵,通身为眼,何来点睛?说为睛,即非睛,乃名睛耳。
般若部的大经,对此经之意,后人却无人能全部深刻领会,语言只是一个载体,它记录下来的只不过是一个个的符号罢了,真正的含义,不是文字之中。后人却以更多的文字,来解释此经。金刚经,无非千把字,然而后人注解却达上万乃至几十万字。文字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但是,又有几人,能解其中味?我并不是说注解的各位有什么错误,因为注解仅仅是代表个人对它的理解,只能说是片面的。要理解此经之意,只有自己去品味才可以。就如同美食家说的菜肴,非得自己尝尝才能知道它的味道是什么样的。
看金刚经的时候,最明显的感触就是,说万物,即非万物,名万物耳。我个人觉得,就好像看数学定义一样,说连续,那么连续到底是什么呢?ok,有连续的定义,这些定义又是什么呢?于是又有更多的解释,到最后,什么是什么呢?……谁能解释?于是,连续,也就是连续了,那么不连续也可以说成是连续的呀,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代号而已。
所以,人就生活在一个代号的世界里了,爱?什么是爱?爱什么?为什么爱?说是爱,那爱的定义是什么?那含义又是什么?只是爱仅仅是一个代号而已。(代号又是什么?)。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果不其然。
个人感觉是,整个一部金刚经,教会人的是怎么看待“全空间”。每个人都是“全空间”的元素,而每个人所处“空间”是全空间的一个子集。每个人看到的空间有限,从而执着于“相”。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读后感字篇十四
慧能大师与佛结缘是出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慧能本来是一个不识字的砍柴樵夫。在一次给人送柴回家的路上,听人读诵《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意中触动了机缘,从此慧能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
《金刚经》中的禅学智慧很多,但主要宗旨是讲“空”的哲理。提出了“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
无相就是破除一切相,不住一切相,把虚妄的假相打破。才能不被外境所迷惑,认识到自心的本来面貌。
无我就是打破我执,认识到“我”的空性,我本无我,四大假合。
无住就是于法无所住,无论善恶,一切事情都是过眼云烟,都不能放在心中,如果执著于色,身,香,味,触,法之上生意念,就要受到六尘所蒙蔽。金刚般若就是无所执,无所得的妙智慧。
《金刚经》不但破除了文字和言教,“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所谓佛法,决不是能够用语言说出来的法,也并没有一个什么法是最上乘的法,因此,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金刚经》用“筏喻”来破除对法的执著;人渡河必须要靠舟筏,但渡到对岸以后,如果还舍不得扔下舟筏,那就是执著于法。
禅宗以修心为主,而《金刚经》中修行的根本也在修心,一切问题都围绕“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展开,而且《金刚经》认为,众生自心本来是清净的,《金刚经》破除了诸相,把修行的根本落在“无所住而生其心”上,只要做到了,无住生心,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随缘自在,就可以扫除一切虚妄。达到触处皆春的境界。
金刚经读后感字篇十五
世间并没有一个叫做极乐世界的地方,但极乐世界却无处不在;世间并没有地狱,但地狱却无所不在。万物并非真有,缘起的那一刻名有,但也并非真无,缘灭那一刻名无,但有无相生,无论生是有或是无,其性本空,都是虚相,相同的东西,不同的缘法,会出现完全不同的认知,世间没有任何一样恒定不变的东西,这就验证了“凡所有相,皆本虚妄”。
我们通过眼耳鼻身意来感知这个世间,来摄取外相,一般人认为是六根控制我们的心,要六根清静了,心才能清静,其实不然,心清净六根自然就清静了,修行的初期我们需要持戒,持戒是辅导,为的是能更好的回观自己的心,心才是主导,可以说,心外无物又无法,要成正果,所有相都要破,即使是佛相和法相,所有我们能感知的东西都是众缘和合的结果。
我们住在舒适的房子里,不过是要符合世俗的要求,面积要够大,通风够好,视线要够远,装修够富丽等等,所有的这些都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继承,说到底还是对知识的执着。要想求得解脱,一方面我们不要有任何执着,执着是痛苦的根,执着金钱就会被金钱所奴役,执着美食就会被美食所奴役,执着身体就会被身体所奴役,世事无常,任何缘都可能离我们而去或从不曾到来,所以执着会使人不自在,不自在就是痛苦,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要想真正的离苦得乐就得远离所有相,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世间万物并无自性实体,自身并无好与坏,美和丑,由此产生的苦和乐是一种心理感受,是心念,地狱对佛来讲也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对地狱众生来讲仍是地狱,所以沉沦了了就易堕落,清静了才能超越。
我想到了本人的境遇,我在40岁以前性子很急,心浮气躁,同时工作也比较繁忙,所以40岁以前我几乎没有见过花开,也没有闻过花香,其实,年年岁岁花相似,本人六根健全,怎么可能没有见过花开,是因心中无花,即使花入眼帘仍无缘相见,更别提花香了,其它万物何尝不是如此,只有心清净了,才能感知一切,其实花一直都在心中,要等你觉悟到这就是花,这时候才能称之为心中有花,不止是花,所有的善恶美丑等等等等都在我们心中,人活着觉悟是没有终点的,觉悟就是要以法为准则来学习来训练发心,否则就是愚痴了,所谓一切善法皆为佛法,所以佛法并不狭隘。心中有花业果一旦成熟就能见花,获得的这种快乐是内在的,花的存在与否不重要,花是妄相,是心的印射,快乐的源泉是心中有花即能见花,此时的快乐是真实的,因为她不依赖任何外在条件而存在,我们要尝试着学会欣赏万物,这样心会慢慢远离嗔恨变得细腻柔软,慈悲宽容,这就是离苦得乐的开端,并不虚幻,人生的各种际遇不过如此。现在的社会,像我这样被现代忙碌生活而蒙蔽了心智的还大有人在。所以学佛讲起心动念,缘起是在心里,外在的条件不过是助因。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修法就是要让自己有一颗纯善的心,无时不刻都能心存善念,我给世间以至善,世间还我以至美,这是基本的因果,禅曰明心见性,拥有一颗明心就能散发出无穷的力量,不会被错误的导向,更不会迷惑,才能让我们的生活自在圆满,体会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既然万物皆本虚妄,那何必要执着一个个根本不存在的外相,我们此生为人甚是难得,因为人最容易开启自性的大门,在六道中人离佛最近,每个人心中都有纯正的佛性,佛就在那一念之间,但人的身体终究也只是妄相,必将逝去,所以要懂得珍惜。所谓佛就是彻底的觉悟者,因没有执着,分别和妄想,所以每一念都是快乐的,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快乐都不曾增减,其曰极乐。其实快乐已经在我们心中,就等着我们去觉悟,等着缘分去触发,但无明遮蔽了我们的智慧,让快乐渐行渐远,更多的人只能在痛苦中轮回。世间的人们对外在的事物太过关注,要学习怎样把焦点从外部转移到内部来,正本清源,灭去无明,追求真实的自我,让我们随缘的同时更加惜缘,让我们更加精进努力,净土在我心中,红尘就是净土,善念在我心中,当下就是极乐世界,我在我心中,此岸即是彼岸,那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呀。
金刚经读后感字篇十六
千余年来,《金刚经》作为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在中国文化甚至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金刚经》是人类智慧的终极凝聚,是最为上乘的经文。南怀瑾老师的《金刚经说什么》,以浅显易明的解读及三十二首偈颂,对《金刚经》的主旨作出研究总结,其文深入浅出,得到读者的巨大共鸣。《金刚经》流传千年,社会上各种注释极多,整整一部经,始终围绕一主题,即“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一切现象均为性空幻有。此一说高屋建瓴,较为难懂,南师用最通俗易懂的话,对经中疑难之处均作出详尽的解释剖析,从而揭开了《金刚经》的神秘面纱。
南师讲到,早在佛陀在世时,便告诉众弟子,在宇宙虚空中,像太阳系统一样的世界,是无量数、不可知、不可量,如恒河沙一样多。现代科学已经证实,宇宙中类似于太阳系、银河系的星系、星团,确实浩渺无数,不可度量。而我们人类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中,大可忽略不计,人类认为十分强大的烦恼牵缠在宇宙中看来,是那样地微不足道。佛的境界不同于普通人的境界,不是因其有多强的神奇法力,只是看问题看世界的角度不同,换言之,佛法不是什么奥妙理论,只是以更为宽广的视野为基,教给众人一些想开问题的方法,以便于使人平静应对各种现象,而不至于陷入思维的怪圈中受到来源于自己心理上的打击或伤害。
南师在书中有言:“家庭、父母、子女、夫妇相聚都不坚固,终归要分散的。佛经上常有一句话:聚会必有消散。聚拢的因缘完了,统统要分散。”这在日常中未免有些不合情理,然而,佛经中所讲的人之快乐,是常乐、清净,不随聚散离合而变化,人在正视世间事理并明了、接受的基础上,不因事物显现而喜,也不因事物完结而悲,超然于暂时性的`悲喜之上,得到的却是通达、了然,始终如一的平静与恒乐。
“一个有大智慧、大气魄的人,自己的思想、妄念,立刻可以切断,就像香象渡河一般,在湍急河水之中,截流而过。”诚然,一个人思想做到随时安然是非常困难的,而如何把烦恼降伏下去,南师讲佛陀答得很轻松:“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就在这个时候,就是当下,一念之间,这么一宁静的时候,烦……已经不见了。如果硬要想一个办法把烦恼降伏下去,各种办法只会徒增心里烦乱。只要每时每刻,顺其自然,事情一来,心反映出喜怒哀乐,但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当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坐下来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没有了。”南师用通俗的语言讲:“今天有一个人瞪了你一眼,害你夜里失眠,你早住在人家那个眼睛上了。任何境界都无所住,我们看着一边,那一边就如梦一样过去了,没有了^一切都不要去管它。”其实能伤害人们的,往往并不是事情本身,事情只显现了一刹那,而人的思想却可以将它无限延长。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归根结底,伤害人的正是自己的思想。
世间法的作风是,人们即使按佛陀教诲去布施,布施后也总想得到一定的好报,而佛法布施的真义是——布施,就是将所有的一切统统都放下,布施完了就完了,无施者,无受者,也无施事。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如此理解,我们为人民服务是自自然然的事情,服务完了就完了,就算没有回报,我们也同样去做。其实,真正的福报,本不在于各种暂时性的名闻利养,这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宠物一样,虽然能得到种种物质上的欢娱享受,却根本无谓自主智慧,如在车轮下丧命的宠物就数不胜数,因为没有智慧,其祸福完全操纵于他人或外物。能得到的一切有形之物终将毁坏,而真正的福报是大智慧的成就,是超脱了现实世界而得的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