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模板16篇)
8.总结可以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写总结时要注意避免罗列和重复,突出重点和亮点。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案例分析和解决办法,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一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5分米、宽是4分米、高是3分米,6个面中最小的一个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最大的一个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2.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4平方分米,把它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3.把4个体积都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请你动手拼一拼,画出示意图。
4.把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木块锯成两个小长方体,表面积至少增加多少平方厘米?这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最大是多少平方厘米?请你画出示意图再解答。
5.用一块长16分米,宽8分米的长方形铁皮,做一个无盖的'长方体容器。
(3)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做法,哪一种方法做成的长方体的容积大?大多少升?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二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特征、表面积计算以及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其表面积发生的变化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几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长方体的多种方案以及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是《问题解决》单元的一个教学内容。教材把这一教学内容安排在本单元,主要意图是通过这种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思维能力、计算中的最优策略以及组合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最优策略。包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教材创设“包装”的情景,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它不仅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更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熟练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能准确、迅速的计算出单一物体的棱长、表面积、体积,掌握了由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发生的变化。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过生日时都得到过生日礼物,也曾经为同伴或家人准备过礼物,接触过礼品的包装,知道包装纸的大小不仅与价格有关,也能清楚地意识到用包装纸包装起来的部分就是物体的表面积。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学习方式的研究。
学生在探究由4个至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对于方法的多样化与策略的最优化可能存在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大多数学生可以得到由4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的六种拼摆方法,但思维无序,对于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存在困难,因此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进行研究,同伴之间相互补充,共同归纳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有序性。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应当是本课内容的最佳路径,学生可以在小组学习中充分体现解决拼摆方法的多样化,对于策略的最优化,存在更大的困难,这时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带领全班学生通过比较六种拼摆、叠放方法,得到最相近的两种方法(即六个大面重叠或四个大面四个中面重叠),引发争论,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计算、说理推导、比较数值等多种方法结合具体事物,得到最优策略。
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的长方体叠放的方法以及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2、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解决包装中的相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设计本课教学方式上,创设小丁丁过生日,小胖、小亚为他准备礼物的情境,理解用包装纸包装与物体的表面积有着密切的联系,揭示本课所研究的数学问题是物体的表面积。新授部分设计了三个活动:对于两盒巧克力的包装方法,在学生思考的前提下,以个人独立操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先研究包装的方案即方法多样化,再探究节省包装纸的问题即策略最优化,使部分学生初步意识到重叠的面积越大,包装的面积越小。对于难度最大的四盒相同磁带盒的包装,以两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不仅要摆放出包装方案,还要对这些包装方案进行归纳整理,从而找到最优策略。四盒磁带的包装分三部分进行,首先探究有多少种包装方案,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包装方案,但在方案的种类上有所差别,在总结方案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六种方案得到最优方案;因为学生研究的对象不同,在最佳方案上会引发争执,这就开展了第三层次的研究,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最佳方案上的差异,力争使一部分学生体会到棱的大小关系决定了方案的选择。
总之,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三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5分米、宽是4分米、高是3分米,6个面中最小的一个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最大的一个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2.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4平方分米,把它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3.把一个六面都涂上颜色的正方体木块切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64块,每个小正方体最多会有()面涂上颜色;没有涂上颜色的小正方体有()块。
列式:答案。
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或者平方厘米。(先填较小的数)。
列式:答案。
答:至少增加平方厘米,这两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和最大是平方厘米。
6.用一块长16分米,宽8分米的长方形铁皮,做一个无盖的长方体容器。
列式:答案。
答:这个长方体容器的容积是升。
列式:答案。
答:长方体容器的容积是升。
(3)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做法,哪一种方法做成的长方体的容积大?大多少升?
列式:答案。
答:第种做法做成的长方体容积大,大升。(第一个空填一或者二)。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四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5分米、宽是4分米、高是3分米,6个面中最小的一个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最大的一个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2.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4平方分米,把它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3.把一个六面都涂上颜色的正方体木块切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如图),每个小正方体最多会有()面涂上颜色;没有涂上颜色的'小正方体有()块。
4.把4个体积都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请你动手拼一拼,画出示意图。
5.把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木块锯成两个小长方体,表面积至少增加多少平方厘米?这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最大是多少平方厘米?请你画出示意图再解答。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五
1.通过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2.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3.在探索表面积规律的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运用表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包装问题。
一、新课导入。
在平时的超市中,我们经常会看见一些物体叠放在一起,如:盒装的餐巾纸,你们看到是怎么叠放的呢?为什么在超市中只采用了第一种的叠放方法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了解的。
二、新课探究。
1、探究一。
将两盒巧克力(如下图)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接缝处忽略不计)。
表面积:(3×2+1×2×2+1×2×3)×2=(6+4+6)×2=32(平方分米)。
表面积:(3×2×2+1×2+3×2×1)×2=(12+2+6)×2=40(平方分米)。
表面积:(3×1+2×2×1+2×2×3)×2=(3+4+12)×2=38(平方分米)。
有的同学并没有计算出它们的表面积,一看就知道第一种方法包装纸最省,你知道为什么吗?把面积最大的面重叠起来,这样包装就能使包装纸最省。
2、探究二。
有三种不同的包装方法把面积大的面重叠起来,这样包装纸最省。
表面积:3×2×2+2×1×6+3×1×6=42(平方分米)。
小巧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包装方法,你看得懂吗?这种包装方法是不是最省材料的方法呢?
表面积:(2+1)×3×2+3×2×2+(2+1)×2×2=42(平方分米)。
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的包装盒都可以采用这样的叠放方法呢?
3、小结。
三、课内练习。
1、练习一。
(5×3+5×2+2×3)×2×2-2×3×2=31×2×2-12=112(平方厘米)。
答: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是112平方厘米拼成表面积最小的长方体。
(5×3+5×2+2×3)×2×2-5×3×2=31×2×2-30=94(平方厘米)。
答: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是94平方厘米。
2、练习二。
3、练习三。
四、教学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生们知道了将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时有多种拼法。把面积最大的两个面拼在一起,就可以使拼成图形的表面积最小,将面积最小的两个面拼在一起,就可以使拼成图形的表面积最大。此规律应多引导学生自己去推导总结出来并加以应用,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六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7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探索简单几何体组合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2.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作者:咸高兵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复兴中心小学,223224刊名:小学时代(教育研究)英文刊名:primaryschooltimes年,卷(期):20xx“”(11)分类号:g62关键词: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七
1.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上。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在现有的老教材中,没有安排“表面积的变化”的例题教学,课后练习安排也甚少。但是,我觉得这部分的内容在生活中相当实用,因此增加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得到的立体图与原来几个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培养空间观念,解决物品的包装问题。
2.学情分析:类似包装的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本节课创设了“包装巧克力”的情境,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包装最省包装纸的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并发现多个相同正方体、长方体叠放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操作、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通过解决物品包装设计问题,进一步增强应用数学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方法与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4.激发主动探究的欲望,感受学习愉悦,逐渐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互助的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发现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解决措施: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问题情境中,逐步探寻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强调合作。
2.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准备若干个正方体的学具和若干个长方体的物品。
信息技术应用:
多媒体课件。
依据的理论: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一)探究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动手操作,仔细观察。
2.小组讨论,发现规律。
3.全班交流,得出结论,估计学生可能的发现:
b、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板书:每重叠1次减少2个面)。
c、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少了2平方厘米。
(二)探究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仔细观察发现,完成表格填写。
将3个、4个、5个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仔细观察拼成后的长方体与原来几个正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又各有什么变化?(可以直接展开想象,也可以通过实物操作)(关注4个有2种拼法)。
2.学生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3.结合表格,探讨规律。
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和实物图形,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板书:重叠面越多,表面积减少越多)。
(三)探究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2.小组合作:讨论包装方法。
(交流时课件呈现三种不同的拼法,比较各种方法的表面积)估计学生可能的发现:
b、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c、包装后表面积最小的那一种方法所用的包装纸最省。(板书:重叠面越大,表面积减少越多)。
4.师生共同总结:不管怎样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大,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小,这时所用的包装纸就最省。
三、运用规律,内化新知。
教师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发现,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一个较大的长方体,表面积都减少了,而且都有一定的规律。看看谁能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再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1.分组讨论。
2.全班交流:估计可能只讲出有3种常见的包装方法,其中的有一种包装方法用纸最省。
3.多媒体呈现:第二种用纸最省的包装方法,两盒横着上下拼,另一盒竖着拼在一起(数据特殊)。
4.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为什么这两种方法包装纸最省?
5.师生共同总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所用的包装纸最省。在设计包装时要考虑把最大的面重叠起来,就一定要仔细观察图形的特点和数据。
四、深化知识,整合延伸。
1.判断:
(1)2个棱长都是5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变,表面积减少了25平方厘米。
(2)一根长方体的木料,横截成3个小长方体后,增加了4个面。
五、体验收获,激励评价。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使学生把探究的兴趣延伸到课外。】。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八
《表面积的变化》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的教学内容,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我加强动手操作,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2、情感目标: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合作的乐趣,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价值目标:学生能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难点:应用发现的表面积变化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规律。
三、拼拼说说,运用规律。
四、全课小结。
教师活动。
活动一:观察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教师演示,提出问题:体积有没有变化?表面积有没有变化?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原来一共有12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2个面的面积。课件出示数据:
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演示操作,提出问题: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引导完成填表,组织交流发现的规律。
活动三。
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让学生分组拼一拼,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通过这课的研究和探讨,我们不仅发现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将数学和生活仅仅的连在了一起。愿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了解事物变化的规律。
(一)、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说一说,体会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猜想,操作探究,交流讨论,验证发现。
学生可能的发现:
1、拼的次数比正方体的个数少1.
2、拼一次少两个面。
(二)、学生可能发现的规律:
1、减少的面的面积越大,剩下的面的面积越小。
2、减少的面的面积越小,剩下的面的面积越大。
(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为探索正方体和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让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同时结合思维活动,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二)、通过学生把几个正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边操作、边思考,进一步发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初步感到这个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把关注点落到找寻规律上,能把表格中的数据综合起来看。通过这些引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培养。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者再带着学生到表格中再次体验规律,让规律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发现。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表面积的变化》公开课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表面积的变化》公开课教学设计(三)、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了解三种拼法,增强体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中,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数学思考。)。
(三)、学生可能的发现:
(1)拼成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有变化。
(2)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3、可能出现几种摆法,就请同学们再在小组里拼一拼,比一比,说一说,然后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最节省的包装方法。
(这一环节拼拼说说,是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学生前面的规律体验深刻,学生才能灵活运用。)。
活动一的规律:
1、拼的次数比正方体的个数少1.
2、拼一次少两个面。
活动二的规律:
1、减少的面的面积越大,剩下的面的面积越小。
2、减少的面的面积越小,剩下的面的面积越大。
活动三的规律:
(1)拼成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有变化。
(2)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活动四的结果说明: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减少越多;两两相拼的次数多,减少的面积也多。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的计算,体积、容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设计的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拼一拼、算一算,发现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新体形后的体积是原来小正方体或长方体的体积之和,体积没有变化,而拼成的新体形的表面积发生了变化,变化的规律是比原来单个的总面积减少了,重叠一次减少两个面。
一、能做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安排了3次动手操作探究规律的活动: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每次操作完学具后,我又安排了小小组进行了讨论:如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否相等?将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将两个长方体形状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等问题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以及交流讨论的平台,而且有利于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二、能做到层层递进,以练促思。在学生掌握了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后,我马上安排了一个小练习:应用规律,让学生对这个刚发现的新规律深刻地烙在脑中。之后才进行长方体拼长方体的延伸学习,这样就使得难点突破得更快了,也为下面的实际应用,打下了基础。在学了长方体的拼接之后我又给学生出示了更第二次练习,这样让学生将刚学掌握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包装物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形成能力。
三、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九
本《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排成一行拼起,得到的长方体与原几个正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我在传授新知时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新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在授这一环节中安排了2个活动。活动一:探索2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变化情况,通过让学生动手拼一拼、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表面积发生了变化,体验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两个面的面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活动二:探索、4、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变化规律,进而加深到用n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呢?教材对这节的要求没有明确的规定。比如在活动:学生很容易发现,每增加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就减少两个拼接面。找到“减少的面的个数”与“正方体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才是最关键的。为了让学生发现这些规律,安排了活动二,学生发现这些规律还是有些困难的,因此我在修改教案时增加了一个环节:我就直接提出问题“拼接条数”、“正方体的个数”与“减少的面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再进一步就举例,五个正方体拼在一起,有4个拼接处,6个、7个……n个呢?每个拼接处减少两个面,所以可以用公式(正方体的个数-1)×2表示减少的面的个数。在寻找“减少的面数”与“减少的面积数”、“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有什么关系吗?学生在用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时,很快找出规律,但接着将棱长加深到棱长是a时,表面积减少和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找出这个环节上的表现不佳,这是本节的难点,对五年级的学生说确实存在困难,后我反思在此环节上我的引导不到位,并没有找到学生通俗易懂的方法,比如引导时我可以考虑引导学生从拼成的长方体剩下多少个正方形的面,发现剩下面与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规律进行引导,可能效果会好。
本节通过让学生把几个正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边操作、边思考,进一步发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初步感到这个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经历了操作、观察、猜测、分析、实验、验证等活动过程,使学生头脑中有“拼”这一表象,建立了空间观念。这两个活动都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在引领中体验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接着用n个棱长为a厘米的正方体排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让学生思考,进一步巩固发现的规律,提高了学生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了数学思考。
在学生掌握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后,安排了拼拼说说,运用规律这一环节。
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十
1、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提问:体积有没有变化?
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可以计算、可以用肉眼观察)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小结:把2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追问:把3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再次小结: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发生变化。
2、课件再次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让学生通过拼一拼,计算或观察的方法来发现,在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组织交流:a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发生变化了吗?
b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c那么具体减少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呢?(请学生指指摸摸)明确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即减少了2平方厘米。
3、深入探究:
课件演示操作要求:
(1)、如果用3个、4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排法要求是排成一排)。
(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
提醒学生把相关数据及时填在表中。并交流填写结果。
(2)、当正方体增加到5个6个时,表面积会怎么变化呢?
学生先猜想,再通过拼一拼来验证。
(3)、发现规律:你能联系操作和填表的过程提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吗?
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讨论。
交流(可以有多种表述,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从最简单的体积变了,表面积变了,或每一种具体拼法减少了哪两个面的面积都是可以的。”
(1)、学生操作探究讨论。
交流:“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交流时课件演示三种不同的拼法)。
(2)、你能看出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吗?(学生交流讨论)。
(3)、怎么验证你的发现呢?(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
小结:不管怎样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
二、拼拼说说。
1、课件演示: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
问: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多少?
学生观察,并动手拼一拼,再体积讨论交流,交流时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并通过对拼成的每个长方体的具体分析得出。)。
2、拼10包火柴盒,包成一包有几种包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学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并适当说明理由。
“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
怎样拼最少呢?(5盒叠一起,并排两叠)。
三、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实践活动课,你知道了什么?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 。
(3)我们认识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板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测。
1、教学例11。
(1)挂图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
(2)提问: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根据两个正方体棱长的关系作出判断,即:1分米=10厘米,两个正方体的棱长相等,体积就相等。)。
(3)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1立方分米)。
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板书:1000立方厘米)。
(4)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板书:=)。
(5)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提问: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板书: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引导学生把棱长1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0分米的正方体进行比较,并通过计算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三、巩固深化。
1、出示书第30页的“练一练”。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出示练习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班内交流:说说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有什么联系?
而它们的进率是不同的,你能说说它们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说多少呢?
3、出示练习七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它们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不同。
4、出示练习七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结合前两题说说怎样把高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量,再结合后两题说说怎样把低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高级单位的数量。
5、出示练习七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十一
本节课《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对这一内容有些生活经验,但是他们已有经验尚处于浅层次状态,离开了实物,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积的变化,在体验规律中,安排了三次探究活动:
1、几个正方体排成一排拼成长方体。2、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
3、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并且我围绕这一知识点进行了大胆的设计有了如下突破:一、设计的思维过程相对完整。以拼拼算算—拼拼说说—实际运用为主要线索,让学生在主题突出的问题情境下经历全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始终抓住主要方法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对于多个长方体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有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抓住主要方法就可万变不离其宗。三、用课件生动再现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因本微课学习过程不能实践操作,故充分利用课件的优势,生动形象地使学生理解了教学内容。
总之,本节课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主动,课堂上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十二
《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本堂课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为此在设计教案时有别于一般的数学课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结合本课的教学实际情况,谈几点反思:
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安排了3次动手操作探究规律的活动: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每次操作完学具后,我又安排了小小组进行了讨论:如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否相等?将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将两盒长方体形状的巧克力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等问题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以及交流讨论的平台,而且有利于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在学生认识了几个完全一样正方体拼接成一行过程中的规律之后,让学生拿6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任意拼,以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拼接处的规律。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最后环节让学生包装火柴盒,通过接近生活实际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最后环节的拓展延伸,一改拼接的惯性思维,让学生认识切过程使表面积增大。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十三
本次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主要是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得到的立体与原来几个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培养空间观念。
教材分为两个大的版块:拼拼算算和拼拼说说。拼拼算算中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出长方体,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第二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长方体,探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第三个活动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体验到不管怎么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三个活动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并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数学思考。拼拼说说,主要是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小组准备8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6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以及10盒同样的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拼拼算算,体验规律。
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谈话:同学们,这是两个体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同学们桌上就有一些体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你能用这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吗?动手拼一拼。
2、学生拼后反馈两种拼法。
(1)学生可能的发现:
计算法:长方体的表面积比两个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少2平方厘米。
观察法: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正方体的个数。
原来正方体一共有几个面。
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谈话: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像这样摆成一行,(课件出示数据3、4、5……及直观图)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拼一拼,完成这张操作汇报单。
2、生小组活动,师巡视。
3、汇报。
谈话:用3个正方体拼,原来一共有几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4个呢?5个呢?课件相机把数据填入表格。
提问:用6个拼,是个什么情况?请同学们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拼一拼。
提问:用8个拼又是什么情况呢?汇报后也请学生拼一拼。
4、谈话:老师看到好多同学没拼就知道结果了,在刚才拼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的发现:
(1)原来正方体有几个面,只要乘6就可以了。
(2)每多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就多减少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3)正方体的个数减1就是拼的次数,再乘2就是减少了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5、验证:我们一起到表格中来看一看,是不是蕴藏着这样的规律?
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谈话:刚才我们研究了几个正方体拼成一排时表面积的变化,那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又有什么变化呢?我们继续来研究。
2、提问:这是两个同样大的长方体,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你能用这两个长方体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吗?在小组里拼一拼。
3、学生拼后反馈三种拼法。
可能的发现:
(1)拼成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有变化。
(2)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追问:谁也来指一指,少的两个面在哪?其他同学看着直观图想象一下少了哪两个面?
引导学生发现:3号长方体表面积最大,1号长方体表面积最小,因为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
6、验证:我们就来算一算,三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分别比原来到底减少了多少?
学生计算、反馈。
二、拼拼说说,运用规律。
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谈话:生活中像这样物体的拼接问题还是很多的,今天我们就来开展一个拼装火柴盒的实践活动。
(2)学生小组操作。
(3)学生展示摆法。
(4)这几种摆法中,哪种最节省包装纸?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换一下意见。
(5)反馈可能出现几种摆法,就请同学们再在小组里拼一拼,比一比,说一说,然后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最节省的包装方法。
三、全课小结: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十四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最后一课时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主要探讨相同的正方体拼成的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这一课如何去教,备课组的老师曾在一起进行了初步研讨,大家提到最多的就是这一内容考试会考什么,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什么,采取怎样的策略防止学生少出差错,等等。显然,仅仅着眼于帮助学生应付考试的观念是狭隘的,教学时应更关注如何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在教材最后一部分“拼拼说说”的环节,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书上原来的问题是“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大多少?”只要求学生通过简单地数一数减少的面,计算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而我把问题改成“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小?为什么?”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探索,体积一定时,物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很快发现有两种不同的拼法。第一种拼法减少了10个小正方形的面,第二种拼法减少了14个小正方形的面,所以第二种拼法得到的长方体表面积小。
学生一时茫然。
各组学生完成了如下操作:
学生很快发现,当把第一种拼法分成两部分时,长方体增加了2个小正方形面,再把两部分拼在一起时,又减少了6个小正方形面,所以第二种拼法表面积小。
很多学生都认为这种方法简单,但就在这时,一个男生站了起来:“老师,你的要求是不能数,刚才我们比较的时候还不是数了吗?”
是啊,这是我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我灵机一动,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隐去了小正方体的示意图:
通过示意图很容易发现增加的两个面比较小,而减少的两个面却要大得多。
(按教材要求,教学内容已基本完成,以下是我对教材的进一步开发与尝试。)。
学生很快通过操作发现有以下三种拼法,其中第三种拼法的表面积最小。
学生摆出了以下四种拼法,第四种拼法的表面积最小。
师:如果用1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拼成怎样的长方体表面积最小?
……。
师:从前面的四次操作中,怎样拼得的长方体表面积最大?怎样拼得的长方体表面积最小?
学生的讨论异常热烈,并很快发现拼成一长排,表面积最大,但对表面积最小的拼法表述却各不一样。
生1:表面积最小,就要尽可能地多摆几层。
大部分学生同意该生的意见,教师随接以12个小正方体为例,把图中的第二种拼法竖起来。
师:这个长方体共有6层,你能说它的表面积比3层(第四种拼法)的长方体表面积小吗?
生1很快补充:这种不能算真正的6层,如果把它推倒,只能算是一层2排。
师:那你的意思应该怎样表述更为准确呢?
生2:摆成的长方体既不能是一排,也不能是一层。
学生普遍同意这样的表述。
生3:我认为如果能拼成一个大正方体,就一定要拼成正方体,如果不能拼成大正方体,那么就尽可能地把它们拼成近似于正方体的形状。
生:就是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要尽可能地接近。
生4:老师,我还发现,用小正方体拼长方体,与我们五年级时学的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相似的地方,也就是拼得的图形越接近正方形,它的周长就越小。而这里是拼的形体越接近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就越小。
师:当然不要忘记前提条件,那就是小正方体的个数或小正方形的个数同样多。是吗?
(片段二教学结束,应该说已经很好地完成了我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我认为还可以进一步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单的拓展。)。
学生一致认为把它堆成正方体的沙堆,它的表面积最小,而把这个沙堆平铺在地面上,铺得越薄,它的表面积就越大。
师:你们的想法很好!不过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如果把它堆成一个球,它的表面积比正方体还要小。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一来,学生似乎都陷入了沉思。
师:冬天小狗、小猫在睡觉时总喜欢把身体蜷缩成一团,这是为什么?
生:这样可以更暖和。
师:为什么蜷缩成一团睡觉就更暖和呢?能否联系我们今天学的表面积变化规律想一想?
生:蜷缩成一团,身体更接近于一个球体,表面积最小,所以热量不容易散发出去。
因为对教材内容做了适当拓展,因此,我比其他教师多用了一课时才完成了教学。这一课时对学生应付考试或许没有直接的作用,但我认为是值得的。因为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适度拓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了富有数学内涵的规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初步体验了从简单的数学现象出发探索一般数学规律的方法。应该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数学的奇妙,会发现数学的乐趣。他们一定惊讶于小狗、小猫居然也“精通”数学!其实教材中像这样好的学习素材并不缺少,缺少的只是我们发现的眼睛!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十五
《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我加强动手操作,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结合本课的教学实际情况,谈几点反思:
一、创设情境。
新课伊始,我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同学们到商场看看有关商品的包装问题,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进行包装呢”这一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为探索正方体和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引导参与。
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在体验规律中,我安排了3次拼拼算算: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每次操作完学具后,我又安排了小组进行了讨论:如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否相等?将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将两盒长方体形状的巧克力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等问题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以及交流讨论的平台,而且有利于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三、以练促思。
在学生掌握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后,安排了拼拼说说,运用规律这一环节。用八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把一个面积较大的长方体和一个面积较小的正方体拼成一个图形,这个图形的表面积的变化情况。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本节课同学们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课堂上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表面积的变化说课稿篇十六
《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本堂课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为此在设计教案时有别于一般的数学课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结合本课的教学实际情况,谈几点反思:
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安排了3次动手操作探究规律的活动: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每次操作完学具后,我又安排了小小组进行了讨论:如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否相等?将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将两盒长方体形状的巧克力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等问题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以及交流讨论的平台,而且有利于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在学生认识了几个完全一样正方体拼接成一行过程中的规律之后,让学生拿6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任意拼,以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拼接处的规律。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最后环节让学生包装火柴盒,通过接近生活实际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最后环节的拓展延伸,一改拼接的.惯性思维,让学生认识切过程使表面积增大。
《表面积的变化》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我加强动手操作,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新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带领同学们到商场看看有关商品的包装问题,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进行包装呢这一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为探索正方体和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我安排了4次动手操作探究规律的活动:
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活动二: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活动三: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活动四:用若干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每次操作完学具后,我又安排了小小组进行了讨论:如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否相等?将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将两盒长方体形状的巧克力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等问题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以及交流讨论的平台,而且有利于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在学生掌握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后,安排了拼拼说说,运用规律这一环节。用八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把一个面积较大的长方体和一个面积较小的正方体拼成一个图形,这个图形的表面积的变化情况。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