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庸师读后感(模板14篇)
每个人的读后感都是独特的,它可以反映出每个人的个性和思维方式。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首先应该坦诚自己的感受,不用拘泥于什么“正确答案”,毕竟每个人的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其次,要尽量展示自己的理解和独到见解,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同时,应该注意语言的准确和生动,避免泛泛而谈,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感受和思考。接下来是一些读者朋友们分享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
不做庸师读后感篇一
从拿到书的那刻起,脑海中就有一个疑问:我们平时不就在教书吗?不是教书匠吗?不做教书匠,做什么?随着阅读的深入,发现自己还是太浅显了,不懂教书匠的本质意思,原来管建刚老师的意思是教师不仅教书但更要育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每个教师都应先是学生的工作者,然后才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是要求老师们用心做事,投入做事,多实践,多反思,多读书,并持之以恒,不做机械教育的老师,不做遗忘学生需求的老师。只会埋头机械教书只能称为“教书匠”而非“教师”。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如何真正做到“育人”,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就是要尽快的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像书中提到的有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奋斗感,专业感,亲和感,智慧感的教师,使自己成为一名成熟,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
教师就是教师,教师的存在性,注定同普通人不一样,所以我们自己要对自己教育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而不是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我们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心,有积极的态度和用心的投入。首先要为自己选好方向,明确奋斗目标,如果我们把教育当成一种职业,那么只能成为教书匠,只有把教育当成事业的人才能不做教书匠。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约束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纪律的人;同时要有所追求,并且为自己的追求不断地去奋斗。
下课的铃声响了,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对教师而言,更重要,更具有基础性的阵地,应当是课堂外的五小时,把这五小时当主阵地的教师,才是真正具有发展前途的教师,才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教师,利用好每一个小时每一分钟,每一个边角料的时间,把读书,思考,写作当作是工作的一部分,重视业余时间的学习,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层面,努力发展自我,提高自身素质,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学生最大的尽责。善读书,再加上善思考,就能从教书匠的行列中走出来,成为一名真正有思想的老师。
教育是培养“人”的大业,人的培育要靠我们一点一滴的去做,这是一个大量做小事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不可能有“速成班”,教育不可能三个月,三年培育出巨人来,所以每一个教师都要用心多实践,真正的投入做好身边每一件小事。真正的教育,是能影响人的教育,往往都蕴藏于那些很小很小的细节之中。教育不要借口,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借口,作为新教师要有面对一切失败的勇气,调整好心态,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完善自我,坚定立场,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成长,经历失败的磨难与挫折后获得的成功才甘醇永久。
教育是面向心灵的工作,惟有用心“做教育”,才能心心相印,焕发出教育的人文精神来。正如管老师所说的:把“用心”工作说得细碎一点的话,那就是爱心、同情心、责任心和上进心。一个真正的教师,一个真正的人,面对工作和人生,是随时带着这四颗心的。虽然教师有着更多的烦恼与痛苦,但我现在感到只要你是用心做教育,你还是能够享受到无比的快乐。我们要使教育人生充满快乐,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乐起来;而要使自己的工作快乐起来,你就一定要投入与付出。不做“教书匠”而是真正的“教师”。
不做庸师读后感篇二
教学目标。
认知:
1.结合具体事例,说明学习、做事马虎害处大。
2.知道要从小培养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情感:
1.对由于马虎造成的后果感到惋惜。
2.愿意做学习、做事不马虎的好孩子。
行为:
1.学习、做事认真、仔细,不马虎。
2.做作业仔细看、仔细想、仔细写、仔细查。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好好学习”德目中“认真完成作业”的要求设置的。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中常因马虎而抄错题、算错数。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因马虎做错事、耽误事。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年龄小、能力差,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缺乏责任心,没有形成学习、做事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本课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渗透责任心的教育,使学生懂得马虎危害大,学习、做事时不能马虎,要认真、细心。
课文是以小学生李钢在主题班会中的思想转变为线索展开的,意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学生中较为普遍存在的轻视“小马虎”的问题。课文重点强调了马虎的危害。
第二自然段中提到“班会上,大家举出很多事例说明马虎的危害。李钢很受教育……”课文没列举具体事例。这样安排为师生联系现实举例留有余地。教学中可进行补充,如医生把手术器械落在病人体内给病人带来痛苦,对身体造成伤害;邮递员投错信或遗失信耽误别人大事;由于忘关电门造成火灾等。应通过多方面的实例,使学生懂得马虎危害大的道理。
第三至七自然段,引用一艘宇宙飞船坠毁的真实事例,有力地说明“看错符号、抄错数”的小马虎仍然可造成巨大的危害。
这部分课文应抓住以下几个情节进行分析和渲染。
1.宇宙飞船坠毁的原因是由于忽略了一个数,可算是“小马虎”。
2.一艘宇宙飞船坠毁,一位优秀宇航员牺牲。“小马虎”造成的损失多么巨大。
3.宇航员和小女儿告别时,告诫全国小朋友做事要认真,一定不能马虎。这个血的教训说明从小培养认真、细心、不马虎的好习惯多么重要。
4.故事讲完后,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在思考,李钢也在想着自己……说明这件事对大家的震动很大,认识到“小马虎”也有大危害。
课文中没有明确写出同学们和小刚在思考什么,这样安排是留有余地,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进行思考,让他们谈出自己的感想、体会和认识,使“小马虎有大危害”的认识不仅“入耳”,而且“入脑”“入心”,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障碍。
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做作业认真、细心,不马虎”。在讲马虎的危害大时,应着重分析“看错符号。抄错数、写错字”等,学习中的小马虎有什么危害。导行时应着重指导学生做作业要认真,做到“四仔细”。
2.注意渗透责任心的教育。除了让学生认识到马虎危害大,还应激发责任感,引导学生分析产生马虎现象的原因,使学生懂得要做到不马虎,首先要把自己要做的事放在心上,才能做到学习、做事不马虎。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认知:
1.结合具体事例,懂得学习、做事马虎危害大的道理。
2.知道应该从小培养学习、做事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情感:
愿意养成认真、细心、不马虎的好习惯。
行为:
1.把要做的事情放在心上。
2.学习、做事时精神集中,认真、仔细、不马虎。
教学过程()。
一、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马虎,并初步感知马虎的危害。
1.演示动画“小马虎上学记”下载。
故事梗概:松松,大家习惯叫他“小马虎”,这不,刚说着就起来晚了,胡乱抹了把脸,拔腿就往学校跑,可就是忘了拿书包,在跑往学校的路上,又跑错了路口,只得往回跑,终于到了教室门口,以致自不用说,见同学们指着他的脚大笑,原来慌乱中又穿错了鞋,你说马虎不马虎。
2.提问:(1)松松最大的缺点是什么?(2)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小结:像松松这样,没把要做的事情放在心上,做事不认真,粗心大意就是马虎。
4.提问:如果没有邻居小朋友帮林林把信捡回来会怎样?
5.小结:由于松松的'马虎,不仅上课迟到,而且还穿错了鞋,引出学生大笑,耽误老师上课。
6.提问:在学习、生活中,你出现过马虎的现象吗?由于马虎,带来什么麻烦?
7.小结:通过同学们所举的例子,我们知道了:马虎不仅使事情做不好,还会带来麻烦,甚至会耽误事情。
二、分析课文事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马虎会造成大危害。
1.过渡语:有的同学会想,我只是有点儿小马虎,不会出什么大事。有个叫李钢的同学原来也是这样想的,后来他的看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下面请同学们听一听李钢的故事。
2.讲故事,演示投影片。
(故事内容:课文开头部分)。
3.提问:同学们能举出同样的事例吗?
(提示:如果医生、飞行员等,做事马虎会怎样?)。
4.学生举例。
5.提问:听了这些事例,你们有什么想法?
板书:
事情做不好,会误事。
7.讨论:看错符号、抄错数对学习有什么危害?
8.小结:看错符号、抄错数,不仅影响学习成绩,而且影响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
9.过渡语:如果从小养成马虎的坏习惯,对今后工作有什么影响?
10.讲故事,演示投影:课文中宇宙飞船坠毁的故事。
11.提问:听了这个故事,李钢在想什么?你们在想什么?
12.小结(要点):(l)抄错题、看错数,会影响学习成绩,影响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2)如果养成坏习惯,会给将来的工作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3)我们要从小养成学习、做事不马虎的好习惯。
板书:造成严重后果。
三、树立榜样,明确怎样做到不马虎。
1.结合上面的事例分析造成马虎的原因:不把事情放在心上,不重视自己要做的事情,不认真,不细心。
2.请学习、做事不马虎的同学说一说怎样做到不马虎。
3.讨论:他们是怎样做到不马虎的?
4.小结:学习、做事不马虎,应该把要做的事情放在心上,做事时认真、精神集中、细心。做作业不马虎要做到“四仔细”:做前仔细看题;做时认真思考;仔细写,别写错;做完作业要仔细检查。
四、复习巩固,总结全课,指导学生记住马虎的危害及怎样做到不马虎。
2.读一读:读儿歌。
3.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今后怎样克服马虎的缺点,培养不马虎的好习惯。
4.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明确了不要小看小马虎。小马虎会造成大危害。学习、做事要有责任心,把要做的事情放在心上,认真、细心地去做,才能把事情做好。
板书设计:
马虎危害大。
事情做不好,耽误事,学习受影响,工作受损失。
不做庸师读后感篇三
一位朴素的老师,一本朴素的小书,却深深地打动了我。那份源自心灵源头的认同,那份来自思想深处的触动,那更如暗夜逢迎的一盏明灯,指引了我!
白色的封面一如书中圣洁的教育理念,隐形的心形图案是作者行走在教育战线的一颗虔诚之心。翻开书的自序,走进常老师的人生历程中,可以看到,他的成长、成功并非偶然的机遇,一步步走来,从学生时代勤于读书、学业优异的昨天,到已为人师仍和他的学生继续读书背书的今天,还有,他将承载着梦想与执着正在奔向远方的明天,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一定会到达心之向往的彼岸。因为,在教育行进的路上,他从未间断地行动着,思考着。
很高兴,能够通过读书认识这样一位与我们并肩作战在教育岗位最前沿的同路人,更庆幸,这位同行人是一位真正的教育智慧者。又一次打开这本书,潜心阅读,透过文字,我欣赏并学习着常老师的教育理念,感悟并反思着自己的在教育教学中言行!
这本书指引了我——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有计划和目标吗?你懂得时间的管理吗?你懂得“舍与得”的智慧吗?你知道怎样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吗?常老师在书中的一个个追问,一个个富含哲理小故事的启迪及他切身的体会和做法,让我如醍醐灌顶,猛然惊醒,原来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不知从何时起,所有的计划和目标都交付于学校安排管理,从没想过试图专门划分出一段时间来用于发展自己,虽然在忙和累中也曾很渴望得到发展,也茫茫然回顾四周想寻找出一个契机,但是,找不到什么阻挡了自己。
读到心有所感,掩卷沉思,发现自己正像文中那匹黑马,虽然天天努力,但始终在原地打转。也觉察到很多时候就像那个伐木工人一样,因为过于沉溺教育教学中,而忘记了充电、磨刀。是的,原来我的困惑不是无法实现成为千里马,而是习惯于拉磨,不相信自己还能奔跑起来。
细读第一章节之后,有一种彻悟,是的,我们完全可以不那么忙和累!完全可以不抱怨环境的侵扰!文中所传授的帕累托法则告诉了我们怎样发挥时间的最大功效。常老师所倡导的“相信学生就能解放自己”“花公家的时间办自己的事”这一番番朴实且有实效的传递,给我了明确的指引。与常老师对话,让我找到了管理时间的意识和艺术,我知道,如果我们都能像他那样明确自己行进的方向,找准自己专业发展的宽阔大道,那样善于挤出边角时间,并将学习、反思,总结根植于生活的每一天,我们,也一定会享受到一个快乐明哲老师的喜悦。
这本书指引了我——再忙也要挤出思考的时间!
《不能“一切为了学生”》引领着人们深思;教师不能成为教参的奴隶》呼吁着教师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专业写作,教师的成《长的快车道》告诉我们,敢于逼,善于逼,我们才能超越自己,才能激发出潜力与内驱力,才能有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提速,读着这些有见地的文章,你会感到常老师不是一个一线教师,而是个“专家”。
是的,一个教师肯读书,善读书,再加上善于思考,思考教育现象,从教育表象看到教育的本质,他就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了。当然,一个教师要想拥有自己的思想,就必须投入地工作,每一天那点点滴滴的实践,是我们思考的源泉。当我们每天的劳动都为我们堆积起一块思想的砖石,你会不断突破自身岗位的限制,不断发生自身身份的嬗变。你会发现,一线教师同样可以有“权威”,称“学者”。
一天的思考,胜过一周的徒劳。
这本书指引了我——以更成熟的心态教书育人!
《天堂与地狱》让我再一次体验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人最本质的是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赏识是激励人不断进取的有效手段。作为教师,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人文性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营养,它给予学生的的教益是终身的。
《在“讲与不讲”的夹缝中追寻诗意》让我更明确地认识到,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单单是让学生拥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让他们拥有智慧。教师的讲,让学生在有温度、广度、深度的课堂浸染中日渐茁壮,教师的不讲,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中自由驰骋。
读《不做庸师》,我对教育、对为师又多了一份丰富而深刻的体会。在对常老师充满钦佩的同时,更有一腔热情与责任升腾在胸膛,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吧,回首担当这个职业的时候一定要心存骄傲,而不是满怀羞愧。
是的,我们可以平凡,但绝不能平庸!
不做庸师读后感篇四
邂逅一本好书,如同在春之暮野偶遇心仪之人:眼波流转,微笑蔓延,砰然心动。常作印老师的书《不做庸师》,就给人如是的感觉。
这是作者多年磨一剑精心打造的一部力作。全书分四部分《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以思考的姿态前行》《在夹缝中追寻教学的诗意》《教并快乐着》。该书系统阐述了作者近年来对教育的敏锐思考:既有对“神圣职业”的叩问,又有专业成长的“密码”;既有“仰望星空”的深度思考,又有诗意教学的实践追寻;既有幽微的教育叙事,又有大气的思想启蒙……这是一个有良知的教师,行走在教育第一线,从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璀璨的思想之花;这是一个来自“民间派”的教育者,在虚妄文化泡沫中弹奏的一曲人间绝唱!
白色的封面一如书中圣洁的教育理念,隐形的心形图案是作者行走在教育战线的一颗虔诚之心,缤纷的花瓣如同常老师的思想火花“暗香袭人”,似一幅兰亭古韵,又如一帘芭荷江南,唯美得空灵天籁,婉约得似雾如烟。
《不作庸师》是一部教育思想者生命的宣言。“教育的尊严在于思想,真正的教育必须有灵魂的参与,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也就没有了教书育人的灵魂。我坚信: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孩子正常的精神成长也无法在他手中完成,更不可能培养出文化的巨人。”
“不做庸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这应该是教师职业的正确的价值取向,但对于中国的大多数教师而言,却在培养学生成长的同时忽视了自己的进德修业。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幸事;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越。我们很平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优秀的老师。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但是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不思进取。”
读一读这本书吧!它会唤醒你的教育梦想,让你找到教育的尊严,继而拥有充实、完整、幸福的教育人生!
不做庸师读后感篇五
第一次接触常作印老师的《不做庸师》,给了我最深的感受:老师,要以行进的方式活着,以思考的姿态前行!
“不做庸师”,不仅仅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响亮口号,对老师来讲,是一个远大的目标。“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韩愈的《师说》给教师的职责做了注释。自己也一直努力能够用自己的知识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疑惑,但回首自己工作以来的21年时光里,似乎在某些程度上缺少了对未来的努力,努力提升自己的脚步变得有些踟蹰,前行的路走得有些蹒跚。
“不做庸师”,这是对自己的一份警醒,要热爱工作,注重积累,要坚持探索,更要勤于写作。要以常老师为榜样,用阅读和思考来提升自己,要以思想的光亮点燃教育的薪柴,努力让自己微不足道的改变一点点照亮身边的学生。
法国思想家蒙田说:“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英国的数学家怀特海说:“教育,没有普遍适用而且简单易行的办法。”这就告诉我们——教育,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书中一篇文章《我们真的没有时间发展自己吗?》,给我印象非常深刻。面对文中的几个标题我扪心自问,不禁汗颜:
“你有计划和目标吗?”
“你懂得时间管理吗?”
“你懂得分工和授权吗?”
“你知道‘一举两得’的法则吗?”
“你知道用一生来备课吗?”
“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了吗?”
“你懂得‘舍与得’的智慧吗?”
“你知道控制自己的情绪吗?”
“你善于利用时间的‘边角料’吗?”
平时的工作中,偶尔也会抱怨工作的琐碎,仿佛有时都是被牵着鼻子在走,没有了自己的计划和内容。读了常老师的书,我找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意识到能够改观的途径只有改变自己,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坚守“不做庸师”的追求和承诺,让“不做庸师”真真切切落实到日常工作中来。
常作印老师有着满满的教育情怀,他相信教育的力量,对于教师的职业,使命与信仰,他用不甘平庸的态度在心中燃烧起教育激情。
在课堂上,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不能成为教参的“奴隶”。教师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就一直都是按照教参“鹦鹉学舌”,自己的课堂也就一直无法成熟。要追求日臻完美的课堂,就需要先坚持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
生活中,常老师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风景。”所以,我们要与孩子一起把日子过成诗歌,养一片春光在心里;“让广阔的心灵和理性的力量去战胜黑暗。”对于语文老师而言,要坚持阅读和写作,在渐行渐远的回望里,学会把过往的岁月风干成文字和风景。
有人说,学生是容器,老师给了什么,他就有什么。学生是不一样的,所以老师不能千篇一律地教育他们,而是要“因材施教”。
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遇到一个不断学习的老师,那么孩子耳濡目染,不仅仅能学到知识,更能学会一种终身学习的方式和态度;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自己更要做到这些,即便生活喧闹,也要守住一片沉静,享受不断学习的过程,这是身为老师的责任,更是享受教育事业的乐趣。
不做庸师读后感篇六
近一段利用闲暇时间,读了苏州市学术带头人——管建刚所着的《不做教书匠》一书,结合自己从教十多年的工作经历,颇有一番感触。
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实想想教师自己,也应该对应学生的需求,不断提高、丰富自身的素质,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没有了家庭责任感,这个家庭就注定不会幸福;一个人没有了工作责任感,他的人生就注定不会取得应有的成就。
我想:要得到学生的欢迎,学校的认可,还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与学生的交往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今年的11月18日上午第二节课间,z同学(所带班级学生)告诉我,昨天晚修回到宿舍后发现棉被不见了。我听了他的讲述后,分析到:第一种可能是同学与他开玩笑,把他的被子藏起来了;第二种可能是是否因为棉被叠的不够整齐,被舍监拿走了。为什么分析这两种原因呢?跟他本人的性格与生活习惯有关。他本人性格开朗,平时喜欢开别的同学玩笑;但个人生活习惯不太好,床铺不整、被子凌乱,经常被舍监登名警告与扣分。听了我的分析,他也非常认可我的判断。我告诉他:中午放学后去找舍监,看是否在舍监那里。如果不在舍监那里,很大的可能是同学把他的被子藏起来了,那就去熟悉的宿舍找一找。
事情转眼又过了两天,他又找到我说被子依然没有找到。这时我意识到这确实不是一个开玩笑的闹剧,问题严重起来。但在宿舍丢失被子也确实是很稀奇的事情。我问他晚上是如何睡觉的?他说:借了同学的被单,再加上自己的被单,晚上睡觉将就一下也能过得去,并且马上到星期六了,准备从家里拿一床新被子。舍监那边早就行动起来,在年级、学校共同努力下,最终查明了原因,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反思整个事情的过程,虽然我没有什么过错。但还是有两点需要注意的:教育无小事,要事事重视,事事放在心上,及早处理,化被动为主动;及早与家长沟通,做好家长工作,防止引起家长不必要的误会。
如果教师不从内心深处热爱学生,就很难教好学生。只有爱学生,我们才有教育学生的权利。
刚接手高一(16)班时,有一个叫z的女同学。经常犯一些小错误,诸如警告、扣分。面对这样的学生,从内心谁都不会喜欢。我想:她作为一个山桂中学的正取生,在初中时是所谓的优生,应该不会有那么多的缺点。于是,我先找她宿舍的学生了解情况,得到的信息更让人吃惊:她经常不在学校饭堂就餐,有时饿着肚子上课,身体有病了也不愿去医院看病。对这种情况,我感觉比较棘手,认真思考后,做了以下的工作。
1、及时家访。农历八月十六日晚上,我驱车到了z同学的家中,见到了她的妈妈。了解到这是一个多子女的农村家庭,现有三个小孩读书。一家人的生活主要靠爸爸打零工维持,家庭收入非常不稳定。加上重男轻女的观念,父母本来都不支持梁灶喜同学读高中,高中的学费还是靠自己打暑假工支付的。
2、返校后,找z同学谈心:教育她懂得体谅父母的难处;但不能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就以不吃饭伤害自己的身体为代价。如果生活中有困难,可以随时告诉老师。老师将想方设法帮助她解决困难。
3、带她到三乡医院检查治病。
一系列的教育与帮助,使她切身感受到老师是在真心帮助她。从此以后,她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宿舍中能注意自己的行为,学习上也变得主动。通过这个学生的教育,让我深深感觉: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真心帮助学生,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展望未来:不只关注学生的今天,更关注其明天;不只关注学生的智力,更关注其情感;不只关注学生的基础,更关注其创造。
不做庸师读后感篇七
“我有一个信念: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的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的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多远。”翻开《不做教书匠》,这几行字印入了我的眼帘。这是朱永新先生对教育的呼唤,更是多少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而得出的人生精谛。我感慨颇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也不例外。而我为什么在这一行中的进步缓之又缓呢?苦苦反思、追寻这几年来我走过的路,结论是:我为自己寻找了太多的“借口”,而教育,正是不允许有任何借口!
有句名言:成功的人永远在找方法,而失败的人永远找借口。的确,许多教师不假思索就能拎出一箩筐的借口,我也不例外。记得有一次家访回执调研结果不理想,分管校长找到了我们几位年轻教师谈话,而我们的借口是:身背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再加上繁事琐碎的班主任工作,被压的透不过气来了,哪还有什么时间个个上门家访。再说了,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又不非得上门,还有电话与网络呢,一切“证据”显示,并不能说明我们工作不到位,我们已经尽力了。其实呢?这只是一个借口。似乎没有把工作做完善、做完美,出现问题开动脑筋找寻各种借口说明自己没做好是有充分理由的。现在想想可称之为惭愧。而这种借口就是一种不负责任,它预示着在工作中始终不会全力以赴,在劳动——收获这一因果关系中犹豫着。
我们应该如何克服它呢?
方法一:改变不良的工作习惯,以便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习惯一好,借口自然会少。良好的工作习惯可以分为(一)把办公桌理干净,只保留与目前工作有关物品。(二)按事情的轻重程度逐一去做,立即行动。(三)当碰到问题时,我马上解决或做个决定,决不搁置一旁。
方法二: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到倦怠,而应当使之充满乐趣。因为事情本身并没有厌恶和欢喜,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随之产生的效果。所以我们应当去尽量想的开心,做的开心,而结果呢,我们真的会很开心的完成这件事情。这正验证了实用心理大师威廉.詹姆士的心得:行动似乎跟着感觉走,其实行动与感觉是并存的,多以意志控制行动,也就能间接控制感觉。
还有一次,教导主任让我参加一个市级评优课,就说是锻炼锻炼,问是否愿意。我拒绝了。借口是:我现在两个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再加上班主任,太忙太累,下次吧,下次我不做班主任了,再多参加一些这类比赛。理由又似乎很充分。仔细想想却是可笑,班主任与参加评优课有什么关系,如下次还做班主任那是不是就还不参加这类比赛?忙、累那都是借口,这种借口,实际是一种忧虑、恐惧和自我意识的困难。而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忧虑和恐惧的呢?因为对自己没有把握,怕比赛出丑……而遭人取笑。如果任凭烦恼与恐惧占据我的心灵,恐怕始终无法提升自己的能力,拓展自己的业务,那就完了。
渐渐地,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我常常想,我该如何解决这个忧虑呢?
方法一:保持热诚与积极的心态。我想我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一定能做完并做好,而且不断改善。因为智者不光是从他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更是从自己的失误中总结原因。
方法二:阅读与反思。要增加自己的业务底气,只有慢慢积累,绝无它法。
方法三:当我们忧虑或碰到困难时,第一反应不能再是逃避,可以按照以下步骤逐一渗透。(一)问自己,我担忧的是什么?(二)我能怎么办?并列举出所有可行措施(三)我决定怎么办?即选择你认为最适合或最熟练的方法。(四)立即着手行动。结果,真的很有效。
“不做教书匠”给我的触动很大,它让我领悟到:借口就是恶习,它会使你彻底平庸。有这么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科罗拉多州朗峰的山坡上躺着大树的残躯,它有400多年的历史。在它漫长的生命里,曾经被闪电击中14次;400多年来,无数狂风暴雨侵袭过它,它都战胜了它们。但是最后,一小队甲虫的攻击了这棵树,使它倒在了地上。那些甲虫从里往外咬,就只靠它们很小但持续不断的攻击,渐渐伤了它的元气,使它终于倒了下来。而借口,正像是这些小甲虫的咬噬——即使你曾经是一棵身经百战的大树。
不做庸师读后感篇八
这个假期有机会给自己的内心进行一次沉淀,让自己的思想受到真正意义的洗礼时,我们收获的更多。
我拿到书先看看目录,共八章,每章又分别有3个小章节,每个小章节里又以几个小标题的形式来表述内容。所以在摘记上便给自己定下一天读一个小章节,这样不用一个月就可以完成,算来比较从容。
读着这本书,笔下不停摘记,思想也不断的受到冲击:管老师不愧是一名高明的策略者、开导者和引导者。他的文笔优美,对教师职业充满了激情和理想,站得高,看得远。他通过各种生动的生活实例和许多哲人的睿智语言,让我们做教师的,特别是年青教师要从从事教育这一职业的第一天起,就应树立教育的理想,做一名有方向感、有约束感、有责任感、有上进感、有奋斗感、有专业感、有亲和感和有智慧感的教师。
其实要做到这些谈何容易,要进步我们就需要学习,学习就必须读书。常感到上课与同学们交流很呆板,缺少用故事用名人事迹,用典故来启迪。激发学生的精彩场面才知道,只要好好的看,静下心来读一读,认识一两个名人的成长,了解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对自己对教学都是很好的补充。可以说吃饭使人身体得到满足,那么读书使人精神得到充盈。
是的,读书可以缩短我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以消除我们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是帮助我们保持心灵不长出茧的最为重要和有效的方式。
“凡事总要有信心,老想着‘行’。要是做一件事,先就担心着‘怕不行吧’,那你就没有勇气了。”这是盖叫天老艺术家说过的一句话。读了这句话我深受启发和鼓舞,我想这就是他之所以能称的起“盖叫天”的一个主要原因吧,做事需要魄力更需要对自己有信心。而在我身上有时就是缺乏这种敢拼敢为的劲头。工作中有时常常对自己没有信心,而其后果就是不仅阻碍了自己的创造力,而且当经常自我暗示的否定自己时,在挑战面前自己先被自己打倒了。当渴望成功的欲望,像渴望延续生命一样迫切时,工作就不是一种被动,而是自动自发了。
在第八章里“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中有这样一句话给我感触很深:“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是的,用心了,才会不断的审问自己:今天处理的事是否用了新方式,今天上的课是否有了新景象,今天和学生的交往是否用了新故事,今天是否发现了学生的新变化,今天是否吸纳到了新信息,今天是否收获了教育上的新感悟……只有心灵的介入,才会让我们的教育有滋有味。让用“心”成为我们教学中的一种习惯。
读到文中关于那块破碎的玻璃的故事,对于那位老师充满智慧妥帖的处理方法让我钦佩,也警示着我:多听听孩子的理由,教育忌讳武断和冲动。
在我的意识中,教书匠应该总是板着脸的,毫无生气的,苛刻严厉的那种。究其根源,大致是缺少对学生的爱。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
文中有太多的典故给我启发,也有太多精辟的语言令人深受教育。那些金语良言需要你慢慢品味,细细消化,而不能囫囵吞枣。
读罢此书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教书不是我们唯一的标准,育人才是我们更高的追求。我不做教书匠,而做一个真正合格的小学教师是我的追求。
不做庸师读后感篇九
最近读了一本好书——管建刚著的《不做教书匠》,感慨颇多。这部书里的每一篇文章宛如一道道涟漪,荡涤着我们混沌的心灵;又像一声声响鼓,敲响着我们沉睡的心灵;如同一级级台阶,拾级而上,步入教育人生的精神顶峰。
初读《不做教书匠》之时,蓦然发现自己原来是个彻彻底底的教书匠,读完此书,心中的很多困惑都烟消云散。面对以后的教育人生,眼前豁然开朗了,心中也有了方向,深刻领悟到了:人生很精彩,教育能出彩的真谛。
阅读《不做教书匠》,我懂得了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具有亲和感。苏霍姆林斯基看到摘花的小女孩,不是批评教育,而是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送给谁?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回答说:给生病的奶奶看,看过之后,我就把花送回来。多么纯真的孩子啊!有的时候,面对犯错误的孩子,不要急于批评,耐心的了解真相,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如果我们用心去关爱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讲台上那一束束美丽的花,耳旁那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您好更多的,是一种为人师的幸福与自豪。
书中说年轻的教师从事教育大致有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把教育的事当作学校的事来做。学校布置的工作,视之为包袱,能把事情应付过去就行了。第二种态度,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这类老师工作很辛苦,他们只知道干,干,干,但不去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不知道教育人生的真义在哪儿。第三种态度,把自己的事当作教育的事来做。这类教师有了明晰的教育人生方向,所做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就是教育的活动、教育的意义。
他们的生活状态已经和教育密不可分,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美好明天。怎样成为第三类教师,书中给我们提了几点建议:不做机械重复的事,做出灵气来;不做不动脑子的事,做出思想来;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实效来。让我们朝着第三类教师努力奋斗吧!
一本书,就是一面镜子。《不做教书匠》就是我们大家的一面镜子。当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徘徊时,别忘了捧起它;当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迷失时,别忘了照照它。它会给我们一种力量,一种使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让我们带着这种力量奋勇直前吧!
最后,我想用管老师在《不做教书匠》里的一段话结束自己的感想。教育的幸福即人的幸福,教育的幸福是双向的。当学生感到幸福的时候,你将感到幸福;当学生感到幸福的时候,你的幸福将是几十个学生的幸福的总和。用心去做,教育原来可以这么有滋有味,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心体会,你会发现幸福就在我身边。
不做庸师读后感篇十
起初拿起这本书,觉得没什么新奇的,不做教书匠,这是我们多年前就提出的教育目标,每位教师都知道。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教书匠,怎样才是合格的教师。
书中作者告诉我们:不切实际的理想就是空想,只有踏踏实实做好身边每一件事情,才能更进一步接近自己的理想。尤如在我为师的道路上亮起一盏灯,的确是受益多多。随着阅读的深入,渐渐明了作者的观点是要求老师们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就是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
《不做教书匠》一书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像珍珠一样熠熠发光的思想:做教师,就是做学问,教师应当具有心灵的力量。从教几年来,虽然一直都在勤勤恳恳地工作,但是我很少感到有乐趣。教师这份工作,人们都说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我们普通教师看来,还是很辛苦的职业。但管老师在工作中找到了乐趣,字里行间给我们教师指明了方向。看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快乐来自对所做的事的投入,要使教育人生充满快乐,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乐起来,使工作快乐起来的奥秘就是投入地工作。工作的乐趣往往蕴藏在你做事的态度里,而非工作本身。
要么教育之水把你冷却,过那种冷却的平庸的生活,要么就用你生命的激情与烈焰把教育这锅水煮沸,沸腾的教育将带来一个充沛的,充满活力与生机、乐趣与魅力的教育人生。要想把教育这一锅水煮沸,要想使自己的教育工作不再枯燥乏味,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投入地工作,富有创意地工作,你的每一个教学设计都是属于自己的智慧和结晶,那么你将对你的每一堂课充满情感,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你都能感受到教学的生命力和震撼力。课堂上和学生亲切平等的学习生活,学生学习中闪现的智慧火花,以及你灵动生成的一个成效极佳的教学场景,都将给你带来极大的乐趣。教育的乐趣来自思考,当你把思考变成文字,当你的文字得到他人的阅读和支持,你将获得乐趣,并且将乐此不疲,充满自信与自豪,这些文字将提升你的生命和生活的质量。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段是年轻的老师们,不管你经受何种失败,你不会贬值,只会升值。失败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对于一个勇敢的人来说,惟有失败,真正给你带来进步的思索。或许这次评优课你失败了,或许这次论文评比你名落孙山了,或许这堂研讨课你上砸了,或许你多次投稿都石沉大海,或许你的教改实验没有预期的效果,或许这学期你的教有贬值,在这些磨练中你已经升值,只是这些价值还没有适当的方式和机会展露出来,它需要在下一轮的实践中带给你惊喜。
《不做教书匠》,就是我们大家的一面镜子。当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的时候,别忘了捧起它;当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停止不前的时候,别忘了照照它。我想,它会给我们一种力量,一种使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
《不做教书匠》一书,对我有很大的感触。管老师在《不做教书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我们要使教育人生充满快乐,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乐起来;而要使自己的工作快乐起来,你就一定要投入与付出。
教师的快乐在哪里?冰心曾说,在她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最使她眷恋和感到快乐的是学生们和她成了知心朋友。回想这多年的教师生涯,自己却总被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为了孩子们那些微不足道却又反复重演的磕磕碰碰唠叨来唠叨去,似乎总也没个头。烦琐,唠叨,似乎成了老师的代名词。同行闲聊开玩笑说,做教师的每天从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得板着脸,不苟言笑,要不,那帮调皮的家伙铁定没大没小,一发不可收拾。真是如此吗?不然。管老师说教育在欣赏中微笑,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美好,找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个不快乐的人,绝不会是一名好教师,因为他缺乏热情和自信。
教师的快乐在哪?当我独自在灯下细细回想,其实为人师者无时不在享受着孩子们给我们带来的无限快乐。当我们喉咙嘶哑时,孩子会给你送上一片小小的润喉片,这是感动的快乐;当你看见课桌歪了,准备动手排一排时,你会发现,很多孩子早已站起身瞄着眼线在跟着你一起干,这是一种欣慰的快乐;当你给孩子的作业圈上个笑脸或画上个大拇指时,孩子们欢呼雀跃,银铃般的笑声不时传进你的耳朵,这是被感染着的快乐;当你带着孩子们郊游的时候,他们会从自己的包裹里争先恐后地拿出自己喜爱的零食塞进你的.手心里,那是被宠的快乐和孩子相处惯了,也许只要你的一个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小小举动,孩子都会会心地了解你的心中所想。这是多么美妙的感觉呀。
不做教书匠,做一个学生快乐,自己也快乐的教书匠!
这些日子我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感悟颇深,今天应该怎样做教师?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做教师,就是做学问,想从学问里去找黄金屋,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绝不是真的叫你到书中去搜寻黄金,而是从中找到像金子一样珍贵的精神世界。
做教师就是做学问,就是从学问中感受生活的快乐,教育的幸福,人生价值的轻舞飞扬。人要生存,要有一定的物质资料作保证,衣食足而知荣辱,对大多数人来说,精神是在物质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去追求的。今天,教师在物质上的生活已经超越衣食足,大多数教师的收入在本地区已进入中上水平,发达地区已有越来越多的教师筹划购买私家车。但,我还是必须告诉年轻的你,教师这个工作是以精神追求为主的。我们的物质由国家保证供给,有了它,不是图安逸,而是能使我们更好发沉下心来,做一趟人生美好的精神之旅。
人生最糟糕的境遇是,在没有答案的选择中永远地迷失,在没有答案的选择中不断地消耗。而且,我相信,不管未来怎样变迁,暂且坐定目前那把叫做‘教育的椅子,用心地去做,投入地去做,这是无愧于只有一次青春、一次生命的人生行动。而当你心无旁骛地工作时,工作的乐趣也就离你不远了,即便你还是没有机会走向你梦想的那条道路,但那个时候,你一定恍然大悟,先人把教育喻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并非是无病呻吟的赞誉。
知识都像人的衣服一样,会旧,会过时,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瞬息万变,知识和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爆炸过。作为教师,如果你不睁大眼睛,不以积极的心态去关注和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你就会被淘汰。
不做庸师读后感篇十一
最近有幸阅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一书,这本书如同一股清泉,从心头流过。此书不仅仅在教老师们怎么教书育人,更多的在于引导老师们如何调节心理、精神上的状态。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完美融合,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启迪老师们,鼓励老师们成为一群开朗乐观、积极向上、勇敢坚毅、幸福满满的人。
此书一共分为八个篇章,做一名有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奋斗感、专业感、亲和感和智慧感的老师。其实不仅仅是做老师,各行各业上,都需要这些优秀的品格。教育,从选定一把椅子开始,明确我们的努力方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很多时候的我们,尤其是在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会有一些迷茫,会忍不住思考:我真的适合做老师吗?曾经刚入职的我,也同样经历过这样的一个阶段,摸着石头过河,心中免不了担忧。后来在同伴们的鼓励下,我渐渐适应了教师的节奏,也爱上并习惯了“老师”这个称呼。
既来之,则安之,其实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地与磨难做斗争,才能持续地历练与成长。“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我们把自身素质与能力提高之后,便会悄然发现,原来教育并没有这么难,孩子们也没想象中那么淘气,仿佛一切都像童话一般美好。感谢学校,让我重温纯真的读书时代;感谢孩子们,让我变得更有耐心、更细腻。
不管什么工作,机械性的作业永远做不出业绩来,机械的结果只能是使工作越发无聊,人生越发混沌。不管什么工作,要想做出滋味来,请用上我们的大脑;不管什么工作,要想做出成就来,请用上我们的智慧。确实如此,教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我们要不断汲取能量,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营养。当我们潜心投入工作时,才会感受到这份工作的意义与乐趣,享受教育事业中孩子们带给我们的朝气与活力。
优秀的教师身上一定是具有心灵的力量、情意的关怀、人格的熏染、文化的气质、实践的智慧。我们要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用超然的关怀对待学生,与孩子们同呼吸共命运,学生才会视我们为最亲密的伙伴,把我们看作是生命中情感与心灵的呼唤者、引领者。
虽然我不是班主任,平时和学生面对面单独沟通的时间并不多,但我很希望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内心。每天中午趁着给孩子们盛饭的间隙,我都会忍不住和孩子们唠叨两句:“今天的作业是不是又忘带啦?明天记得带来哦!”“最近学习状态有些欠缺,要加油哦!”这样的直接交流,更能强化一些正能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鼓励。
还记得有一次运动会入场式,有一个班级是足球主题,班主任也穿着班服(足球服),和孩子们一起在方阵队伍当中喊口令,激情澎湃地加油呐喊。当老师真正融入班集体的时候,孩子们更能感受到老师和我们同在,我们不仅仅是朝夕相处,更是荣辱与共。
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我们要用智慧引领孩子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不平淡的每一天,不仅教给他们书本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在他们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期待他们学着用爱与身边的人相处。心怀感恩,感谢拥有的一切,铭记所有暖心的瞬间。
与孩子们同行,走好脚下每一步。肩上扛着一份责任,用精神力量感化孩子们,共同为美好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李傅艺)。
不做庸师读后感篇十二
读完整本书之后,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这样一句话“用勇气征服课堂”。作为一名新教师,一名刚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从你入职开始,学生真的就这样一个个出现在你的眼前,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开始有不一样的意义,他们可能会笑,可能会模仿,可能从此会轻视你。勇气对你来说,是一件宝物。
还记得为准备开学第一课,我怀着那样不安的情绪入眠,正是因为我缺少了勇气。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暗暗地对自己说:“亮出自己的勇气。”机会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每一次开会,每一次讲座,每一次培训,我有没有把握。我希望自己能够“主动”的`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每一次机会,我自己是否能用勇气去创造这样的机会。
文章中提到“用勇气征服课堂”,很简单的例子:自己承担公开课的重任。作为年轻的我,是否可以自己提出让教研组中其他教师来听听我的课,即使很糟糕,又会怎样。我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自己教学上的“短板”,这样我才能成功。,在挫折和失败的面前,我希望自己能够去跨跃,我相信在勤勉与勇气的包裹下,我一定能够成功。
我希望自己能够像书中所说的一样,成为一个有热情的教育者,教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提升自我的方式方法。
不做庸师读后感篇十三
庸师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只注重于把知识盲目灌输给学生,不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提升,带来的后果是学生无法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只是片面了解,结果成为庸才,这种庸师教育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成长,这也是我们强调不做庸师的原因。
第二段:庸师教育方式的危害。
庸师教育方式的危害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与实践相脱节;二是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没有进行归纳总结,甚至是照搬照抄,没有进一步思考,这使得学生不能独立思考,缺乏创新精神;三是学生缺乏合作精神,助长了其孤僻性格,不利于交往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庸师教育方式的危害让学生不领会真学问,发展不健康个性,失去人生追求和发展机会。
在教育中不做庸师,主要是要重视实践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加强团队协作。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让学生受益匪浅:第一,采取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需要老师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来讲解,强调教育目的,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第二,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思想和实践中勇于创新,带动思维模式开阔,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打下基础;第三,让学生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教育学生如何与他人相处,合作学习互学互教,协力完成任务,培养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能力。
第四段:实践中的收获与体会。
在实践中,不做庸师教育,我得到了许多收获。首先,我明白了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其次,我感悟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发现在教师和学生都能不断去思考,注重实践操作,才能提高能力;第三,我感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生的合作能力是学生群体中的核心能力。
第五段:未来的展望。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让他们在未来能够成功地生活与工作。因此,未来的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让学生从心理、体育、文化、思想等多方面得到锻炼,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未来的教育将注重学生生活情境,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知识、技能、素质三个方面形成一个统一的教育体系,帮助学生发展健康的个性,提高他们的人生境界,为未来的世界做好充分准备。
结论:
在教育过程中,不做庸师,就是要从实践中理解教育的真正意义,让学生在教育体系中获得真正的成长。学生是未来的栋梁,他们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的追求与成就。我们应坚持不做庸师,让学生从现在起就从小事做起,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新一代。
不做庸师读后感篇十四
《不做教书匠》是一本催人奋进的好书。“教育是朵带笑的花。”教育工作更需要微笑,我们微笑的价值,将超越经济的总和。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授人鱼,不如授之渔。当代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话,即“教是为了不教”,并把它视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国外教育界提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
可见重视学生的.后天学习、后天发展,是最科学的教学方法。回顾自己的教学,大部分时间只是比较机械的传授学生以知识。正的成了管老师所说的教书匠了。阅读完这本书后,瞬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之前我阅读的都是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而这一本书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各个画面都似曾相识,唤醒了我们课堂中的每个细节,精致深刻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理念,和细微独到的心理描写让大多数老师反省,也给我们指名了方向,同时也深感管校长的语言魅力,读他的书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提高。阅读了《不做教书匠》,教师不仅仅是教书,自我充实,自我完善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