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通用14篇)
总结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注意总结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其结构清晰易懂。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写总结的技巧和注意事项,请大家参考。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一
这篇课文围绕单元主题“植物”,向学生介绍了昙花是一种常在夜晚开花的珍贵奇特的花,让学生增长知识,培养学生从小喜欢花草树木,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理解能力上还稍差些,对课文中知识性较强的词语,如:花蕾、素雅、显赫、消逝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些都是教学中的不利因素。这个学段的孩子都有好奇心、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他们会对课文有着很强烈的求知欲,这是教学中的有利因素。
1、通过阅读了解昙花的特点“昙花一现”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从小培养学生喜欢花草树木,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快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认识10个生字。
体会“昙花一现”的含义。(我认为运用“昙花一现”说一句话必须在理解了其含义之后,而我们的学生只要求做到体会就可以了,理解其含义感觉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起码我班的孩子理解起来有难度,所以,我降低了教学目标。)。
一、简介导入:
二、初读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思考:课文主要介绍了昙花的哪些特点?(了解课文大意阶段)。
2、反复读课文,达到熟练。画出描写昙花特点的词句,与小组内的同学相互交流、积累,然后指名汇报。汇报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好比喻句“那里天气特别干热,白天的太阳就像烈火一样。”拟人句“当夜晚来临,花蕾便静悄悄地开放,发出淡淡的清香。雪白的花朵,在月光下显得非常素雅,就像亭亭玉立的美女。”(板书:夜间开花花期短,四五个小时,昙花一现)。
(本篇课文篇幅短,句子简练,学生很容易读的熟练,所以直接让学生展示读文,没有难度,符合学习规律。)。
3、同桌合作画出表示“昙花一现”含义的句子,体会其含义,然后,小组汇报。
三、拓展训练。
1、阅读描写植物的文章。
2、介绍一种你喜欢的植物,最好能抓住它的特点来介绍。
四、检查识字。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不会的字看看课文中的带有这个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五、拓展阅读。
指导阅读《奇妙的植物》。
第一步:自由读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第二步:说一说你喜欢的一种植物的样子和特点。
第三步:再读课文,说说你喜欢的一种植物的样子和特点。
第四步:把你最喜欢的段落画下来并读一读。
六、实践活动。
回家搜集有关花的资料,开一次赛花会,看谁了解得多、说得好。
大自然是位了不起的妈妈,世界上的植物大约有多少种,每种植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是它们让这个世界更美丽,是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只要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大自然中你会收获多多!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二
说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植物生殖的图示观察,尝试图与文字转换的表达;
能够模仿人工营养繁殖的图示,进行植物的嫁接、扦插或压条等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绿色开花植物生殖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生命和大自然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参与嫁接、扦插或压条等活动,体验植物新生命的诞生过程。
观察植物的组织培养过程,阅读人工种子形成的资料,体验新科技与传统生产的差异。
讲授法。
cai课件、花模型、果实(黄瓜、花生等)、土豆。
1课时。
师:(播放一段短片),同学们,这段短片展示的是什么生物现象?
生:开花。
师:同学们喜欢花吗?喜欢什么花?为什么喜欢?
生:自由回答。
师:多姿多彩的鲜花带给人类芬芳和美的享受,可是鲜花是为人类而开吗?
生:不是。
师:那花为谁而开?
生:为了繁衍后代。
师:是这样吗?植物是通过开花来繁殖后代的吗?如何繁殖?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植物的生殖。
师:同学们,关于植物的种类的知识我们已在七年级学习过,下面我来提几个问题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师:我们在短片中看到的这些植物属于植物里的哪一类?
生:被子植物。
师:基本知识掌握得非常好!那大家听我这样说对不对:只有被子植物才能开出真正的花?
生:正确。
师:禁得起问,不错!我们还学过:被子植物多种多样,开的花也多种多样,作为一朵真正的花,应该具有哪些结构呢?下面请每个同学都来认真的回忆一下花的结构。
生:活动:填图---花的结构,请一位同学说出一朵完整花的各结构名称。
师:一朵花的最重要的结构是什么?
生:是雌蕊。
师:雌蕊又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生:柱头、花柱和子房。
师:子房是雌蕊的主要结构,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生:子房壁和胚珠。
师:胚珠里面有什么?
生:有一个卵细胞和两个极核。
师:很好,现在我们由内望外来组建一个雌蕊:首先有三个细胞:卵细胞和极核,他们有个家叫胚珠,胚珠外还有个更坚硬的“铜墙铁壁”叫子房壁,可是这样太矮了,于是子房壁又长高了一些,形成花柱,花柱的顶端叫柱头。
师:可不要小瞧这个子房,他是形成果实和种子的主要部位,可是在形成前他需要花的其他伙伴的帮助。
师:我们知道,植物的精子在花粉内,所以在受精之前,要先传粉。如何传粉?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下面让我们来看一段短片。
师:花粉从一朵花传到另一朵花,这种方式叫异花传粉,而传粉的途径有哪些?
生:依靠昆虫和风等。
师:根据传粉的不同途径,我们花分成:虫媒花和风媒花。从这个角度看植物很高明吧!
可是也有的花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雄蕊给自己的雌蕊提供花粉,如蚕豆,这种传粉方式被称为自花传粉。(展示图片)。
生:自由叙说。
师:那聪明的植物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呢?让我们来看一段短片。
师:看明白了吗?那我们一起来完成从传粉到受精的过程。
生:接力回答植物从传粉到受精的过程。传粉:柱头会分泌黏液,它只识别同类的花粉,其他植物的花粉不会被识别,就不会萌发。花粉在黏液的刺激下,萌发成花粉管,穿过雌蕊的柱头、花柱,到达子房。在萌发的过程中,花粉管里的精细胞分裂成两个精子,释放到胚珠里,其他的花粉管萎缩。受精: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另外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
师:这样的受精方式我们称为双受精现象。这也是许多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
师:万里长征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精子和卵细胞顺利会师,可是胜利的果实还需要更多的能量。这时,无论多么鲜艳的花朵都到了凋谢的时候,他们的使命已经完成,从而把生命的能量留给种子和果实的诞生。
师:受精以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里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种子的胚,受精的极核发育成种子的胚乳。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这样果实就包括果皮和种子两个部分。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几种果实,指出各自的果皮和种子部分。
生:花生:花生壳是果皮,花生仁是种子。
生:说明子房里有好几个胚珠。
师:真聪明!种子数要取决于子房里的胚珠的数目,如果只有一个胚珠,那么只有一个种子,如桃;如果有多个胚珠就会有多个种子,如西瓜等。
师:那还有一个疑问:每朵花都会形成果实吗?
生:不一定,如果是雌雄蕊不在同一朵花上就不可以了。只有雌花才有可能结出果实。
生:竹子开花。
师: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看一段短片来寻找答案吧!
师:同学们有何感想?
生:自由叙述。
师:虽然是生命结束前的征兆,可是他依然把生命的力量化成了一粒粒生命的种子,所以竹子开花同样也是在履行她繁衍后代的使命,让我们见证到了植物生命力的顽强。这也是人们喜爱竹子的其中一个原因吧!
师:植物用毕生的力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又是谁享用了美妙的果实?
生:动物。
师:所以,同学们,你们现在觉得植物的花为谁而开?
生:自由表述。
师:传统的种植业让人类生生不息,作为最高等的人类在享用丰硕果实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世界变的更美好,人们学习植物的方法,可以来合成我们所需要的更健康、更高效的植物种子。请看短片。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植物是如何来利用花来繁殖后代,植物还有更多的方式来繁殖自己的后代,聪明的人类在几千年的种植中也创造了更好的繁殖方法,他们是什么?下节课再来讨论。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三
在大自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它们为地球增添了许多的生机与活力。教材图例选择春、夏、秋、冬具有代表性的桃花、荷花、菊花、蜡梅,让学生感受一年四季里不同的花卉及其不同的特征。通过小小的嫩芽、大叶的芭蕉、灿烂的葵花、金秋时的白桦林,表现了植物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植物的生长过程,从小小的嫩芽开始,长成旺盛的样子,体现生命的成长、蓬勃的生命力。动物的种类同样丰富,图例的选择考虑到动物的大小、斑纹、生活习性,有凶猛的虎豹、有优雅的丹顶鹤与天鹅、有可爱的金鱼和蝴蝶、有带花纹的斑马和豹、有羽毛特别漂亮的孔雀、有珍稀动物熊猫,达到开阔学生眼界、增长知识的目的。
同时,欣赏艺术家表现的动物与植物,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对比感受艺术家的艺术表达能力。
一棵平常的树,在画家的笔下会变得如此精彩,因为他们会用心去感受,用热爱生活的心去表现大自然,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感恩的心!
小学美育,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愿望。因此指导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上。主要通过图片、视频,引导孩子对各种动植物进行观察欣赏,结合生活经验,发现感受植物的色彩美、形态美、精神美,以及动物的体态美、斑纹美、情趣美。
通过图片、视频,结合教师的手绘稿,对动植物的色彩、造型、斑纹进行概括,尝试用基本的线、形表现动植物的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对动植物、对大自然的热爱。
同时欣赏运用动物斑纹进行的设计,渗透美化生活的意识。
因为是一年级的孩子,长时间的欣赏活动会比较疲惫,所以欣赏过程应尽量有趣、拟人化。结合随手涂画、做做动作等,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愉快的情绪,激发学生热爱身边美好的事物。
通过欣赏,发现动植物的形状、颜色,引导孩子对动植物的某一特点产生兴趣,并将它表现下来,如:嫩嫩的芽、长长的花蕊、可爱的果实、奇妙的斑纹、优雅的长脖子、美丽的羽毛等。
根据当地学生的特点,本方案提供的内容可以适当取舍,要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体会。
(一)引言。
大自然是神奇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去旅行。
(二)四季花卉。
的气质。秋霜造就菊成长,不尽风流写晚霞)。代表冬天的花是蜡梅花(小小的,黄色,在严寒中开放,傲骨凌霜,我们要像蜡梅一样,别看我是小小子,但是我最坚毅勇敢)。
(三)植物的生长。
1.这是一颗植物的种子,你猜它会长成什么样?
(1)(图片)嫩芽—长叶—大树—老树。
(2)播放视频:植物生长的延时摄影。
细长的小草、可爱的小果实、蒲公英;像大扇子一样的芭蕉叶;
局部观察,花蕊、花蜜、绒毛,花朵的身体可真是神奇;奇特的瓶子树、猪笼草、捕蝇草;。
小结:鲜艳的.颜色,奇特的形状。
3.蓬勃的生命力:
石头缝里的植物:种子的力量,可以穿透阻挡物顽强地挺立;沙漠植物:再干旱照样可以生长,照样可以开出美丽的花。
4.美丽的植物使我们的家、环境变得更美丽。
5.欣赏视频《爱丽丝漫游仙境》,走进神奇的植物世界。
(四)可爱的动物。
1.我们在美丽的植物丛中游览着,忽然发现了什么?
(小蚱蜢跳了出来)(老虎的一部分,斑纹)。
2.在这神奇的大自然里还住着很多美丽可爱的动物,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充满活力。
的生命。
蝴蝶:花纹,颜色(出示画,整只,局部花纹)。
天鹅:视频,优雅的舞姿(画:长脖子,弯曲,展翅,细长腿)。
斑马:条纹(画)。
豹:点块纹(画)。
孔雀:羽毛,开屏(画)。
1.能否发现植物和动物的形态、颜色和纹样美。
2.能否对植物和动物的美进行简单的描述与评价。
3.能否描绘植物和动物的形态、颜色或局部纹样。
4.能否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四
了解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知道它们都是吃虫的能手,以及它们能吃到虫子的原因,感受自然界的神奇,产生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2. 知道它们为什么能吃到虫子。
了解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以及它们各是怎样吃虫的,感受自然界的神奇,产生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知道它们为什么能吃到虫子。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虫的植物吗?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茅膏菜、猪笼草。)
为什么说它们是吃虫的能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探索的奥秘。
二、了解植物外形特点及吃虫本领。
(一)茅膏菜的外形特点及其吃虫本领。
1. 了解茅膏菜的外形特点。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曲线画出描写茅膏菜外形的句子。
它的叶子是半月形的,又嫩又绿。叶子上长满了柔毛,柔毛上还带着黏液。
(1)茅膏菜的外形有哪些特点?
叶子是半月形的,又嫩又绿。
叶子上长满了柔毛,柔毛还带着黏液。
2. 了解茅膏菜吃虫的方法。
要是小虫落在上面,马上就会被它粘住。同时,叶子也紧紧地卷起来,小虫怎么也逃脱不了。
(1)通过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通过马上、同时、紧紧地、卷、怎么也逃脱不了等词感受茅膏菜是吃虫的能手。
(2)为什么小虫落在上面会被粘住?
柔毛上带着黏液。
(3)指导朗读。
3. 感受茅膏菜是吃虫的能手。
有一次,一只苍蝇被茅膏菜的叶子粘住了,那只苍蝇嗡嗡直叫,拼命地拍打着翅膀。可是,它越是挣扎,叶片就卷得越紧。到后来,苍蝇竟被消化了,只剩下两片翅膀与六条细腿。
(1)通过拼命地拍打着翅膀、它越是挣扎,叶片就卷得越紧、竟、只等感受茅膏菜是吃虫的能手。
(2)指导朗读。(观看视频)
(3)学习了第二自然并观看视频后,你有哪些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吃虫的能手。)
(4)指导朗读。
4. 梳理第一部分的写作结构。
茅膏菜的'样子。
茅膏菜是怎样吃虫的。 茅膏菜是一个吃虫能手。
例举苍蝇被茅膏菜消化的例子。
植物名称 外形特点 能吃到虫子的原因
茅膏菜 叶子半月形 卷起来很方便
又嫩又绿 吸引小虫
长满柔毛,带着黏液 粘住小虫
正因为茅膏菜的外形上有这些特点,所以才能成为吃虫的能手。
(3)通过比较体会茅膏菜外形描写应服务于其是吃虫能手的特点。
茅膏菜,生长在水边湿地中,叶子呈半月形,叶面有细毛,分泌粘液,能捕小
虫。花白色或带红色,总状花序,高6~25厘米。根球形。茎直立,纤细。
它的叶子是半月形的,又嫩又绿。叶子上长满了柔毛,柔毛上还带着黏液。
(二)茅膏菜的外形特点及其吃虫本领。
1. 了解猪笼草的外形特点。
(1)根据表格梳理猪笼草外形特点。
植物名称 外形特点
猪笼草 全身红红绿绿
叶子又宽又大,挂着一个袋子
细毛上有蜜汁
袋口和内壁很滑
袋底有积水
(2)重点学习猪笼草的袋子。
袋子小的不过5厘米左右长,大的约有100厘米长,可以盛四五碗水。
袋子上面有个盖,半开着口,袋口和盖上全是细毛。
通过这段话,你对猪笼草的袋子有哪些了解?
袋子小的很小,大的很大。
体会数字说明法的好处。
5厘米左右、100厘米长、可以盛四五碗水。(更精确、更科学、更有说服力的。)
出示图片。
3. 根据猪笼草外形特点分析其能够吃到虫子的原因。
植物名称 外形特点 能吃到虫子的原因
猪笼草 全身红红绿绿 招引虫子
叶子又宽又大,挂着一个袋子 装虫子
细毛上有蜜汁 吸引虫子
袋口和内壁很滑 使虫子难以逃脱
袋底有积水 消化虫子
看来猪笼草是吃虫的能手,也正是因为它外形上的特点。
4. 梳理第二部分写作结构。
猪笼草的样子。
猪笼草是怎样吃虫的。 猪笼草是一个吃虫能手。
例举蜈蚣被猪笼草消化的例子。
三、总结全文。
四、课外延伸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其实,大自然中还有很多能吃虫子的植物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几种。
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
大自然中还藏着更多未知的奥秘呢,它需要你们今后去开发。
19.吃虫的植物
茅膏菜 外形特点
吃虫方法 吃虫的能手 神奇
猪笼草 举例子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五
1. 比较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 引导学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3.知道动物和植物有相似之处,它们都属于生物,与其他生物相似,有基本的生活需要。
:能初步形成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比较“我们”与其他生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记录本。
师:“我们学习了‘形形色色的动物’和‘形形色色的植物’,这一课要总结前5课的学习内容,寻找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 寻找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 列出动物的相同点和植物的相同点。
把第2、3课的记录加以对照,填好表。
板书:动物、植物的相同点:
都有生活的`基本需要。
都能生长、死亡。
都能繁殖后代。
都有相应的身体构造。
都能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
(2) 寻找动物和植物的不同点。
板书: 植物不能改变自己的位置,它只有根,没有运动器官。
食物的来源不同,植物自己在提内制造养料,所以它不需要口和牙齿。
2. 建立“生物”的概念。
(1) 向学生说明动物和植物是有生命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点,代表了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点。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2)让学生根据生物的概念,举出自己所知道的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并说明根据——生物的共同特点。
(3)讨论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
“火是生物吗?”
“计算机是生物吗?”
师:“生物与非生物是有明显差别的,我们能区分它们吗?”
3. 讨论“我们是什么”。
(1)学生进行讨论。
(2)汇报结论:人类是由哺乳动物进化来的,是惟一有语言、能思考的生物。
阅读一本有关介绍动植物的书籍。
教学后记: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植物特征及其前后关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线造型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条表现植物的方法。
难点:如何用线表现植物的前后关系和不同姿态。
教学准备:。
课件、卡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这些植物的叶子有什么特点?每片叶子有区别吗?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第一课植物写生。
板书课题:植物写生。
二、讲授新课:。
1、课件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
观察书中植物,说说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你观察到植物的叶子(花)有什么不同?
2、欣赏画家笔下的植物,感受画家如何用丰富的线条表现出植物的形态特点及自己的情感。
3、组织学生讨论:画家抓住了植物的哪些特征进行表现的?作品表现出画家的什么情感?
4、师:你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它是如何表现叶子的前后关系的?
四、教师示范:。
1、引导学生观察线与线的关系,线之间的变化,穿插等方法。
a、形状特征。
b、线条清晰流畅。
c、突出前后遮挡,相互穿插关系。
d、色彩鲜艳。
五、布置作业:。
认真观察植物的特征、姿态、用线描的方法写生一种植物。
六、作品展示:
组织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的:
1、观察绿色植物的呼吸现象,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发生部位。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
3、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植物的呼吸现象。
教学难点:
植物的呼吸现象,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法:
演示实验法,观察法,分析法、归纳总结法。
教具准备:
玻璃瓶,萌发种子,煮熟种子,保温瓶,试管,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为什么萝卜放久了会空心呢?
2、为什么冷藏的蔬菜能较长时间地保持新鲜呢?
3、为什么花盆的底部要有洞呢?
4、为什么卧室里不宜摆放植物?
5、为什么人下到储存蔬菜地窖有时会晕倒?
二、观察植物的呼吸现象。
演示实验一:
种子萌发时吸收氧气现象:燃烧的蜡烛放进甲瓶里,立即熄灭了,说明甲瓶晨缺少氧气。
结论:萌发种子进行呼吸时吸收氧气。
演示实验二:(课件展示)。
种子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
现象:甲瓶里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混浊。
结论:萌发种子进行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
演示实验三:种子萌发时释放能量(课件展示)。
现象:装有萌发种子的保温瓶里温度比装有煮熟种子的保温瓶里的温度高。
结论:萌发种子进行呼吸时产生热量。
小结:上述三个实验的结果表明,萌发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不但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而且还会产生热量。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
三、呼吸作用的原理。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场所线粒体。
概念:绿色植物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的意义:植物的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了动力。
四、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进行提供能量和原料。
五、课堂评价练习。
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觉得成功环节是第一个实验还是相当的成功,学生直观感觉,看得见摸得着。后两个实验因客观条件限制,用的是课件展示,虽有动画场景,但还是没现场实验直观,这是一大遗憾。这对于学生对生物现象的感知就有一定的限制。以后再有机会我争取克服困难,尽量给学生上好生物实验课!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八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
3、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植物的呼吸现象。
植物的呼吸现象,呼吸作用的概念。
演示实验法,观察法,分析法、归纳总结法。
玻璃瓶,萌发种子,煮熟种子,保温瓶,试管,澄清石灰水等。
一、引入新课。
1、为什么萝卜放久了会空心呢?
2、为什么冷藏的蔬菜能较长时间地保持新鲜呢?
3、为什么花盆的底部要有洞呢?
4、为什么卧室里不宜摆放植物?
5、为什么人下到储存蔬菜地窖有时会晕倒?
二、观察植物的呼吸现象。
演示实验一:
种子萌发时吸收氧气现象:燃烧的蜡烛放进甲瓶里,立即熄灭了,说明甲瓶晨缺少氧气。
结论:萌发种子进行呼吸时吸收氧气。
演示实验二:(课件展示)。
种子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
现象:甲瓶里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混浊。
结论:萌发种子进行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
演示实验三:种子萌发时释放能量(课件展示)。
现象:装有萌发种子的保温瓶里温度比装有煮熟种子的保温瓶里的温度高。
结论:萌发种子进行呼吸时产生热量。
小结:上述三个实验的结果表明,萌发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不但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而且还会产生热量。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
三、呼吸作用的原理。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场所线粒体。
概念:绿色植物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的意义:植物的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了动力。
四、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进行提供能量和原料。
五、课堂评价练习。
本堂课我觉得成功环节是第一个实验还是相当的成功,学生直观感觉,看得见摸得着。后两个实验因客观条件限制,用的是课件展示,虽有动画场景,但还是没现场实验直观,这是一大遗憾。这对于学生对生物现象的感知就有一定的限制。以后再有机会我争取克服困难,尽量给学生上好生物实验课!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九
《植物的叶》是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的内容,本课内容主要是通过捡树叶、研究树叶来发现叶子具有相同的结构;再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最后从一条枝叶的叶子变化过程中得到叶子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
课前,我为每小组学生捡各种各样的落叶,以便课堂上进行小组观察和讨论。我给同学们留了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1、你们小组一共捡到了几片叶子?
2、一共有几种树叶?
3、观察他们有什么异同。
很多同学都能从大小不同,形状不同作为叶子分类的依据,见此我引导大家多角度去观察叶,比如叶片的形状、叶片表面的光滑程度、叶片边缘、叶片的质地、软硬和厚薄等等,从而加深了同学们对树叶的印象。同时,通过对不同种树叶的观察,得出植物的叶在结构上面的共同特点:植物的叶由叶片和叶柄两部分组成,叶片上面有叶脉。
在教学第四个环节时,我让同学们判断一根枝条上不同位置的叶子的生长状态时,着重引导学生从大小和颜色上进行对比观察,进而分辨出叶芽、小叶片、嫩叶等。对于枯叶失去了生命特征,就跟小动物失去了生命特征一样,同学们很容易地理解叶的组成和叶的生长变化过程。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最终枯黄死去,完成它的生命周期。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认识根的不同形态及作用。
2.能通过观察,分析,小组交流,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探究根的形态和作用。
3.意识到根对植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认识根的形态和作用。
区分直根,须根。
学情分析。
学习起点预测:学生在三上教材“水”单元已经学过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学习困难预测:学生能在观察菠菜的根和葱的根的基础上说出其特点进而区分直根和须根。
教学具准备:带根的植物,ppt,记录单。
板书设计:植物的根。
形态:
直根须根。
作用:固定植物。
吸收水分,养料。
教学流程:
导入:同学们,老师平时特别喜欢收集一些精美的工艺品,大家想欣赏一下吗?
提问:它们是用什么做的?
谈话: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物的根。
提问:关于植物的根,大家都知道些什么?有哪些想要研究的问题?
过渡: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对植物根的探索之旅。
探究根的形态。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带来的植物,说说它们的名称,找找它们的根在哪?
提问:谁来介绍你所带来的植物,指出它的根在哪?
谈话:请其他同学举起手中的植物,指指它们的根。
过渡:看来同学们都找到了植物的根。
讲解:就说葱吧,它的根从这里到这里,整个这一部分,我们称它为植物的根;再观察菠菜,它的根从这里到这里,整个这一部分,我们也称它为植物的根。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葱的根和菠菜的根有什么不同?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带来的葱和菠菜的根,小组同学相互交流讨论比较它们的不同,比一比看哪位同学观察的最仔细,描述的最详细。
提问:谁来汇报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
谈话:下面我们把这两种植物的根画出来,在画之前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提问: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你的作品,描述一下你所画的根?
追问: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或其他补充?
讲述:像菠菜这样,根在茎的下面又长又粗,并且周围长了一些细小的根毛,类似这样的根,在科学上称它为直根;像葱这样,茎的下面有很多根,而且还很细,像老爷爷的胡子,类似于这样的根,科学上称它为须根。
谈话:按这两种形态的根给所带的植物进行分类,看哪些植物的根属于直根,哪些属于须根?请小组同学继续交流讨论进行分类。
提问:谁来汇报你们小组分类的结果?
游戏:现在我们玩个游戏,听规则,当老师说出植物名称时,请你说出它的根是哪种形态,当老师说出直根或须根时,请你说出植物的名称。
提问:生活中除了这些植物外,还有那些植物,它们的根属于直根或须根,老师这里也带来一些植物,让我们进行分辨。
探究根的作用。
提问:这说明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谈话:继续看图片,这是非洲沙漠的一种灌木,高不及人,但它的根却长达15米长,这还不算什么,南非还有一种无花果树,它的根长达120米,相当于40层楼房那么高。
提问: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些植物的根那么长?
追问:这说明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
拓展:植物根的形态除了直根和须根外,还有哪些类型的根,哪位同学查阅了相关资料,请汇报。
讲述:老师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像甘薯的贮藏根,浮萍的水生根,榕树的气生根等,看来生活中还有很多类型的根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课外活动:寻找生活中的各种植物,分辨哪些根属于直根,哪些根属于须根。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1、认识家乡池塘常见水生植物。
2、观察植物外形,了解其生活环境,能将观察结果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建立联系。知道其外形及生长方式与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3、了解更多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1、能利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
2、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3、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指导生活。
4、知道外来物种的引进有时会严重影响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造成重大的环境改变和经济损失。
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认识家乡池塘常见水生植物。
能利用语言描述水生植物外形及生长方式特点,能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水生植物对水环境的依存关系。
1、有关池塘植物的挂图、课件。
2、种植了池塘水生植物的生态缸(瓶)、毛巾或卫生纸。
4、供学生观察、实验的水生植物。
1、搜集事实材料,提出研究问题。
(2)学生独立回答问题,教师将重要信息或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制订探究方案,开展科学探究。
(1)分小组制订活动方案。
(2)小组汇报研究方案,教师小结:为了便于相互合作与交流,大家最好选择同一种植物进行了观察和实验,大多数小组在教师带来的植物中选择了菱(也可以是别的植物),因此下面的观察就以观察菱来展开,各小组在观察时要按一定顺序对植物器官逐个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观察记录表”上。
(3)各小组领取植物样本进行观察和记录。
(4)小组汇报观察记录结果,集体讨论订正。
3、对假设作出推断与猜想。
(2)小组交流讨论,对假设作出合理推断。
(3)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4)老师布置课后实验任务。
4、应用与实践。
(1)有的物种在改变环境后不仅没有生长不良,反而大量生长繁殖,使原来生活在这里的植物生长不良或死亡,动物无法生存,甚至引起物种消亡,成为了具有极大危害的物种,教师出示图片(展示实物)或播放课件。
学生回答,教师结合本地经验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讲小结。
(2)课外或双休日,在家长陪同下,观察家乡的池塘、水库、湖泊中生长的各种水生植物,观察研究它们的形态、生长方式与环境的关系,并作好相应记录。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1、通过学习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植物特征及其前后关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线造型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
重点: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条表现植物的方法。
难点:如何用线表现植物的前后关系和不同姿态。
课件、卡纸、彩笔。
一、导入新课:
2、这些植物的叶子有什么特点?每片叶子有区别吗?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第一课植物写生。
二、讲授新课:
1、课件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
观察书中植物,说说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你观察到植物的叶子(花)有什么不同?
2、欣赏画家笔下的植物,感受画家如何用丰富的线条表现出植物的形态特点及自己的情感。
3、组织学生讨论:画家抓住了植物的哪些特征进行表现的?作品表现出画家的什么情感?
4、师:你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它是如何表现叶子的`前后关系的?
四、教师示范:
1、引导学生观察线与线的关系,线之间的变化,穿插等方法。
a、形状特征。
b、线条清晰流畅。
c、突出前后遮挡,相互穿插关系。
d、色彩鲜艳。
五、布置作业:
认真观察植物的特征、姿态、用线描的方法写生一种植物。
六、作品展示:
组织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这节课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五课,在第一课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什么是科学观察。对大树的观察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观察,而这节课是学生将宏观观察转向一个小局部观察的开始。可以说这一课是引入细致观察的一个铺垫,看起来非常简单和肤浅,但是就是在这些看起来没有什么好观察、非常肤浅的观察活动中要引领学生发现更多关于植物的叶的知识。这节课是对叶子的整体进行一个初步的观察,为以后两节课对树叶进行细致的局部观察做好铺垫。
【教学方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观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思考交流、拓展延伸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学习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把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融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开展观察植物的叶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是否是同一种植物的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白纸,一些落叶,胶水,剪刀。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白纸,十二组落叶,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
温馨提示1.上课认真听讲,身体坐端正,手放平;
2.积极发言,声音洪亮;
3.小组合作活动时手脑并用,要保持安静。
一、辅助环节:
师:欣赏完这些植物的叶,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它们呢?引导学生说出植物的叶多种多样。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植物多种多样的叶吧。
出示并板书课题:5.植物的叶。
课件出示:
学习目标:
2.能够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区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树叶;
3.了解叶的一生,知道叶也是有生命的,懂得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学生齐读)。
师:明确了学习目标,有没有信心完成?
二、先学后教:。
(一)统计学生收集到的叶。
师:秋天是落叶的季节,大树下、校园里,我们可以捡到各种各样的叶。
师: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收集一些落叶,谁来说说,你捡到了几片叶?请把你认为最美的一片叶展示给大家。
1.摆一摆,说一说。
师: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植物的叶,所以给每小组带来了一些,先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自学指导(一):
先仔细观察叶子,想一想那些叶子是同一种植物的?为什么?再把你认为是同一种的叶摆在一起,粘在白纸上。
2.轻轻的摆好叶子并用胶水粘在白纸上;
3.有问题时小声的讨论或者请老师帮忙。
师:现在动起你们的小手,把桌子上的叶摆一摆吧。
(1)学生自学。
(2)检测:
学生展示分类贴图。
师:你怎样判断它们是同一种植物的叶呢?
引导学生说出同一种叶的形状相同,如有回答颜色相同的,要及时纠正。
总结:判断几片叶是不是同一种叶,要看他们的形状是否相同。
2.比一比,看一看。
自学指导(二):
先仔细观察不同的叶子,看一看这些叶子有没有相同之处?再阅读教材,认识叶的结构。
(4分钟后,比一比,哪组同学看的最认真。)。
(1)学生自学。
(2)检测:
师:不同的叶子有那些相同之处?科学家们又给这些相同的.结构起了什么名字?
引导学生说出叶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叶片结构图,叶脉图。
总结: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讲解:叶片是叶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叶柄一边连接着叶片,一边连接着茎。叶脉是叶片的一部分,它支撑着整个叶片,就像我们人的骨架支撑着我们的整个身体。
教师用手势引导学生记住叶的结构。
师:这是一片长在树上的新鲜叶和一片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两片叶的结构相同,颜色不同。一片是新鲜的活叶,另一片是枯黄的死叶。由活到死的过程,说明有生命存在。总结:无论是新鲜的绿叶还是枯黄的落叶,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叶片,叶柄,叶脉。活的新鲜的叶变成了枯死的落叶,说明叶是有生命的。
板书:叶---有生命。
师:现在我们一起看一看叶的生长变化。(课件)。
3.找一找,粘一粘。
师:通过这些图片,你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吗?叶的生长都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引导学生说出叶芽、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轻轻地打开书第13页,找一找,这根茎上有几种不同生长阶段的树叶,并写在叶的下面。
(三)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一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
三、当堂检测。
四、拓展:
师:学习了这节课,以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身边的植物呢?生:爱护它,不破坏它。
师:植物是我们有生命的朋友,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不要随意摘树叶,要捡树叶,那么我们不要把今天捡来的树叶浪费,一起来制作一幅树叶贴画。
欣赏树叶贴画、制作。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语文课上,学生围绕“植物的特点”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树木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同时还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为了进一步了解花木,使植物为我们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决定“与植物交朋友”。
1、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使学生能自己操作,独立思维,以及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参与其中,尽量发展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实行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充分运用社会和家庭教育的优势,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增长能力。
1、将学生所画的最优美的风景画、所拍摄的各种花木的照片、所收集的有关花木知识方面的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形成资料袋。
2、开展交流活动,谈谈活动心得。
1、学生每人画一幅最美的风景画。
2、每人准备自己收集的有关花木方面的.知识材料。
3、每人种植一种花卉或苗木。
一、表扬—吸引兴趣。
1、(学生出示“我眼中的校园”风景画)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的内容。
2、从一张张绚丽多彩的画中,你认为同学所画的校园怎样?
3、教师小结:
(1)我们的校园清洁美丽。
(2)评出班中几位画得棒的“小画家”。
(具体活动目标:通过学生的绘画、描述感知风景的美,形成初步的审美观,激发对美的事物的向往。)。
二、比拼—提高积极性。
1、出示各种花木图,看谁能快速说出花木名称。
2、同学们知道的花木真多呀!除了老师出示的花木你都认识了,你还知哪些花木?
3、这些植物你是怎样认识的?
(具体活动目标:通过课堂信息反馈,如比赛形式激发学生认识花木的兴趣,展示一段时间内认识花木的数量。并且懂得获得信息有多种途径如观察自然、阅读书报等,从而教会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
三、讨论—拓宽知识面。
1、你最喜欢什么花木?
2、你了解这些花木的特性吗?
(学生出示相关图片,剪贴画,手绘画,照片等)。
3、根据自己所收集的花木信息相互交流。
(具体活动目标:学生进一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补充交流让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完整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花木,共享劳动成果。)。
四、思考—培养能力。
1、过渡:老师这儿有许多有关花木的故事,这些故事可有趣了。
2、听故事。
3、听后你有什么体会吗?
4、自己试试用你最喜欢的花木来编个故事?
5、自己思考编故事。
6、分组口述给同学听。(四人一组)。
7、推荐好故事说给全班同学听。
8、选“故事大王”。
(具体活动目标:编故事旨在让学生先模仿再独立编出故事花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展示—体验成果。
1、导语:我们同学不光懂得许多花木知识,还学会了种植花木。
2、学生展示种植花木,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种植过程。
3、评出几位“种植能手”。
(具体活动目标:展示自己劳动技能及实践活动的成果,同时体验劳动的快乐。)。